观赏荷花

2024-10-09

观赏荷花(精选3篇)

1.观赏荷花 篇一

今天,江滨公园上便出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就是荷花池上连片的荷叶和争奇斗艳的荷花。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射在荷花池上时,远远望去,碧绿碧绿的荷叶上便出现了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原来竟是露珠啊,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一阵微风吹来,“珍珠”像个调皮的孩子在荷叶上滚来滚去,最后跳入池中,成为池水中的一员。

中午,炙热的阳光烤着大地,荷花池上早已搭起了一片“遮阳伞”。一张张又大又圆的荷叶长得郁郁葱葱,层层叠叠地把荷花池裹得严严实实“遮阳伞”下的小鱼儿可高兴极了:有的成群结队地躲在一张大荷叶底下舒舒服服地乘凉;有的穿梭在荷叶之间你追我赶玩游戏;还有的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形态各异的荷花在荷叶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美丽:有的“勇攀高峰”,窜到了荷叶之上,一枝独秀;有的面对太阳毫不害羞地露出了笑颜;还有的含苞欲放,穿着粉红色的花袍,正悄悄的等待着它傲然绽放的时刻・・・・・・将鼻子凑近怒放的荷花,一阵阵幽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遥望荷花池上空,蜻蜓、蝴蝶、蜜蜂和许多不知名的小昆虫一起为荷花伴舞,为荷叶唱歌。

夜晚,皎洁的月光洒落在荷花池上。荷花池四周的杂草丛中传来了田鸡先生一声声响彻云霄的“呱呱”声,在江边梳洗着长发的柳树姑娘的身上传来了知了女士自信的“知了知了”声;暖风耐心地倾听着・・・・・・

田鸡、知了、暖风组成了一支自然乐队,在池边奏响了一曲优美、悦耳的《荷塘月色》。

2.观赏荷花的叙事散文故事 篇二

哪有不去之理,只是当我知道想去的时候已近四点,我知道四点半闭馆,但不知道四点半以后不再售票。更使我迫切想看的另一个原因在于父母来了多日了,竟无带着去一处游玩,何不趁此机带母亲去玩一玩呢?回家和母亲商量,一拍即合。父亲回老家了,不能一同前往。我和女儿母亲一起出来。

母亲已经72岁了,身体臃肿,恐怕很难走到大招纪念馆。我们租了一辆四轮车,刚好盛得下三人,我搀扶母亲上车,女儿挨着母亲坐下。紧赶慢赶,到了李大钊纪念馆,近五点了,女儿拿着我们三人的身份证领票。沮丧者脸回来说:“妈妈,人家已经不售票了!”抱着侥幸,我和守门人通融,他们说只能出,不能进了!既然来了,就不枉此行吧!我带着妈妈逛李大钊纪念馆对面的青春广场。

广场上人很多,有做健康操的;有学习音乐,吹葫芦丝的;有练体育器材的。妈妈走累了,在大树下歇息,妈妈安详的姿态,在夕阳的照耀下,特别美,我借机用手机拍下这美好的一瞬!

女儿走得快。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妈妈说她到有锻炼器材的那儿去了,我和母亲一路追来。走到跟前,有卖棒棒糖的,有卖冰粥的!我给女儿买了棒棒糖,给妈妈买了冰粥,妈妈女儿一再让我吃,我没有吃。看着她们吃的样子,我好开心呢!以前所有的孤独都在这幸福的一瞬化解了!爱融化在夏天的一个傍晚!妈妈吃完了,女儿吃完了,我们准备往回走了!

路上,又碰到一位教葫芦丝的嫂子,和年轻时候的区别就是添了点白发,脸色很红润,健康有活力。她的儿子和我是一个系统,都是教书匠。他年轻,我年老。他教音乐,我教数学语文。看到故人,自然想到以前,她家和我家的渊源。

父亲曾经是公社的人,当过秘书,听爸爸说,这位嫂子的婆婆公公挨批斗,是父亲一次次照顾,才使得这位嫂子的公公活下来。她婆婆生养了五个孩子,四个男孩儿,都长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一个女孩,长得妩媚可爱!这位嫂子的公公去世后,她的孩子们也得到我父亲的关怀和照顾。因而他们家特感激我的父亲。每年,孩子们都给我父亲拜年。

今日见到的我的这位嫂子是大哥的媳妇。她人好,婆婆一直和她住在一起。女儿结婚后,又和女儿住在一起。每当我上学的时候,都从她家过,而且每次都听到悠扬的笛声。那是大哥练习吹笛。谈起哥五个的生活,一切都好。很晚了,我和妈妈女儿必须回转,怕爸爸从老家回来饿。我想租车,母亲执意走着。走了很长时间才到我家楼下。

爸爸因为腰椎压迫神经导致腿走路不方便,因而我叫他到城里治疗。父母在我身边已经近十天了!这种感觉我从来没有体会过,每天给爸爸妈妈做饭,觉得自己活得好有意义。

到小区门口,女儿建议到饭馆吃麻辣香锅,我们楼下就有。我带着妈妈女儿吃了一顿,给爸爸带了一份。

很累,大家早早就睡了。睡梦中我看见我的爸爸妈妈变成了两朵红艳的荷花!

作者|仲妮

3.昆虫观赏的研究 篇三

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人力资源管理2班 文婉婷 201031050219 【摘要】

在我国,观赏昆虫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已有了蓄养蟋蟀、听鸣观斗的活动。而历代文人墨客也似乎对这些小虫有着特别的偏爱,吟诗作画常以昆虫为对象,留下不少传世佳作。人们以虫寄情,以情赏虫,充分展现了中华氏族特有的浪漫与博爱,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虫文化。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活动日趋丰富多彩,观赏昆虫这一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鉴于此,我们尝试将民间观赏昆虫的经验总结与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写成本文,对观赏昆虫有个基本了解,并通过观赏昆虫的活动增加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充分领略大自然的奇妙。【关键词】

昆虫观赏、昆虫分类、昆虫资源、昆虫采集 【正文】

一、昆虫及观赏昆虫的定义

(一)什么是昆虫

我们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似乎那些很微小的小动物都可以叫做昆虫。其实在没有上这门课之前,我对这个问题也是模棱两可,那么究竟什么是昆虫呢?

昆虫和其它生物一样,有着自己的特殊位置。它在动物界中属于节肢动物门中的昆虫纲。首先具有节肢动物的特征。

它们的身体是由一系列的体节组成的,外面是含有几丁质的外骨胳,一些体节上长有成对的分节附肢,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神经索组成,心脏位于消化道的背面,体腔血腔合二为一。除了这些特点外,昆虫还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它们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包括一对触角、三对口器附肢及单、复眼等;胸部是运动的中心,具有三对足,多数还有两对翅;腹部是生殖中心,生殖系统及大部分内脏包含于腹中。昆虫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从卵发育成性成熟的昆虫,需要经过一系列显著的内、外部体态上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变态。只有具备以上特点的才是昆虫。

(二)观赏昆虫的定义

观赏昆虫是指能够美化人们生活,有益于身心健康并且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昆虫。包括那些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形态奇特、鸣声动听、好斗成性或会发萤光的各种昆虫。如蝶类、鸣虫类及某些色彩形态美丽的甲虫。观赏昆虫是“资源昆虫”中的一类。

二、观赏昆虫的历史与文化

/ 6 中华民族具有六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可谓中国文化的根基所在,地理和历史学家陈正祥认为,中国文化基本上是农耕文化。西北农业大学邹德秀教授认为,中国农业文化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沉积,丰富的内涵和辉煌的成就,是一块值得开垦的处女地。害虫防治与益虫利用是农事活动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中国昆虫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如治蝗文化与蚕桑文化便是典型例子。昆虫文化源于人类与昆虫共存的活动中。

昆虫作为自然界的一员,数冤占动物界已知种类的三分之二,按分布几乎遍及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查历史已有三亿年之久;而人类的出现仅仅有300万年。昆虫不仅与人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而且与人们的精神生活休戚相关。从文字到语言,从绘画到诗篇,从战争到政治,从恋爱到婚姻··一处处都有昆虫涉牵。据统计中国虫旁之字达300多个,以虫旁为姓者40多个,以虫为地名者30乡个,昆虫诗歌2000多篇,与昆虫有关的民间节日40多个„„。中国昆虫文化的成就在国际上无以伦比。

然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提倡知识分子的学问应该是经邦济世,总与政治相连,或更直接的说以做官为题;其他的一切均视为“雕虫小技”。杨雄曰:“雕虫小技,壮夫不为。”韩愈诗云:“尔雅注虫鱼,定非磊落人。”这种偏见一直影响到今天,致使中国昆虫文化这一璀璨的成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总结,加之东方文字的使用范围所限,中国昆虫文化一直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扬。

最早将中国昆虫文化史料集中在一起的是唐代的欧阳沟。他在公元641年所编纂的《艺文类聚》中收集了有关蝉、蝇、蚁、萤、叩头虫、蛾、蜂、蟋、尺镬、蚁、蝗及蝗的诗、赋、赞等。历代诗集、书集、史集中不乏昆虫之吟,这些邹树文(1981年)的《中国昆虫学史》中找到。中国学者真正开始文化昆虫学研究则在本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杨集昆在1984-1988年陆续发表了虫与中国十二生肖动物中鼠、牛、虎、兔、龙的趣闻;1987年周尧发表了《昆虫与中国文化》一文;莫容、王林瑶1993年主编的《蝴蝶—识别、浦捉、欣赏及其他》一书中涉及蝶类的诗、画、工艺品及邮品这些均为人们对中国文化昆虫学的了解做出了贡献。

三、观赏昆虫的分类

(一)什么是昆虫分类

昆虫分类就是通过对各种昆虫进行分析对比和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特性,再根据其共性和特性,将昆虫进行科学的划分。昆虫分类还包括研究昆虫物种的起源、各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进化的过程和趋势,整个昆虫区系的形成、发展和演替等。通过昆虫分类使我们对昆虫世界形成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它们作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所有的昆虫均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二)昆虫分目一览表

/ 6 昆虫分类学者根据昆虫的外部形态如翅的有无及特征、口器的结构、触角形状、足跗节等,并结合昆虫的生物学习性将昆虫进行了分目。最早是博物学家林奈(1758年)将昆虫分为7个目,随着科学的发展,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昆虫的划分也越来越细,越来越合理。

目前,多数学者赞成将昆虫纲分为34个目,它们是:原尾目、弹尾目、双尾目、缨尾目、蜉蝣目、蜻蜓目、蜚蠊目、螳螂目、等翅目、缺翅目、帻翅目、竹节虫目、蛩蠊目、直翅目、纺足目、重舌目、革翅目、同翅目、半翅目、啮虫目、食毛目、虱目、缨翅目、鞘翅目、捻翅目、广翅目、脉翅目、蛇蛉目、长翅目、毛翅目、鳞翅目、双翅目、蚤目、膜翅目

(三)主要观赏昆虫目的简介

在这里简单介绍两个目:蜻蜓目和螳螂目

1.蜻蜓目

蜻蜓目包括蜻蜓和豆娘,一般体中到大型,小型的较少。色彩丰富,红、黄、蓝、绿、灰各种不同的色彩均可见到,有些还有金属光泽。它们的外形象一架架小巧轻便的飞机。头部一般较大且十分灵活。触角细小,刚毛状,分为节。复眼极发达,约占头部体积的一半以上,据统计蜻蜓的一只复眼由个小眼组成的,如此众多的小眼组成的复眼再配以转动自如的头,使蜻蜒的视觉非常敏锐,视野十分开阔,除了大大的复眼外,还有个小型的单眼,单眼可以使蜻蜓感受到光度变化和光源方向。它的口器为咀嚼式,具发达的上。蜻蜓胸部构造很有特点,前胸小,可活动,而中、后胸愈合在一起,向后倾斜。足细弱,不适宜行走,但适于攀附,当它飞翔时,足盘折在口器下方,辅助捕食。两对膜质的翅膀狭而长,翅脉网状,形成许多小翅室,这种结构使蜻蜓的翅坚韧而又轻便。翅前缘常有翅痣,是蜻蜓目的显著特点之一。腹部又细又长,圆筒形或扁形,起着平衡驱体和转向作用。

蜻蜓是出色的飞行能手,能长时间在空中飞翔,飞行速度很快,而且还能在空中作短暂停留。豆娘飞翔能力较弱。成虫和稚虫都是肉食性,成虫捕食蚊类、小形蛾类、叶蝉等,是重要的益虫,稚虫生活在水中,又称为水虿。在小河边我们常常见到蜻蜓点水的现象,其实那是雌虫在产卵。雌虫将卵产于水中或水生植物组织内,稚虫从卵中孵化出来,常栖息于砂粒间或泥水中,它可没有蜻蜓成虫那样美丽的色彩,而呈褐色或暗褐色,很难想象蜻蜓小时候竟会是这般模样。头部也有一对复眼和一对细小的触角,它的口器构造十分特殊,下唇亚颏很长,两者连接处成一关节,构成可曲可张的脸盖,平时折在头下,它能快速伸出捕捉食物,特别爱吃蜉蝣及蚊类的幼虫,亦能取食小鱼和蝌蚪。水气管鳃,这是它适应水中生活的呼吸器官。水虿要经过12-15次蜕皮,历经1-2年才能变为能飞的蜻蜒。蜻蜒目全世界均有分布,热带地区种类较多,已知约有5000种,隶属于500属,我国已记载的约有300多种。这一目又可分为三个亚目14个科。

2.螳螂目

/ 6

提起螳螂,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它们的一对前足总是高举在胸前,好像在赤诚地祈祷着什么。有一句著名的成语叫做“螳臂挡车,自不量力”,相传春秋战国时期,齐庄公出逃,路遇一螳螂,昂首奋臂,阻挡着庄公的车轮,庄公问驾车人是什么动物,驾车人说“这是个自不量力的螳螂。”从此“螳臂挡车,自不量力”这句成语就流传了下来。螳螂有着十分修长的身材,身披翠绿色的纱衣,这身绿色的衣裳对螳螂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使它在草上或树叶上停留时不易被猎物和天敌发现。相应地,常在树干上生活的种类,体色一般为褐色。螳螂的头是三角形的,上宽下窄,一个小的为单眼,一对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位于头的上部两侧。列成三角形。触角线状。口器咀嚼式,发达,坚强有力。头部非常灵活,转动自如。前胸极长,略扁平。前足发达,腿节和胫节下方具强刺,适于捕捉。中后足细长。常把身体支得很高,并能使身躯迅速前后移动,便于捕捉猎物。前翅薄革质,后翅扇状,不用时折叠于前翅之下,当捕捉猎物时,螳螂将双翅张开,竖立在背上,同时捕捉足高高举起,头部左右摆动,并发出一种声,这时猎物被吓得不知所措,于是螳螂乘机猛扑过去,捉住对手。螳螂只对活的猎物有兴趣,从不问津死虫子,它们的复眼与颈膜上数百根能及时传递神经脉冲的弹性纤毛相互配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跟踪瞄准系统,这套系统有很高的工作效率,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猎物的大小、运动方向和路线,从猎物的定位到捕获只需几秒钟就可完成,其速度之快不能不令人感到惊叹。螳螂的婚配也很特殊,夏末秋初是它们交配的时节,我们常常能看到雌螳螂与雄螳螂交欢后,竟毫不顾夫妻之情,凶残地将丈夫咬死并吃掉。为什么雌螳螂竟如此无情无义呢?原来这是出于雌螳螂营养上的需要雌虫在繁殖季节里,需要大量的蛋白质,光靠捕捉一些小昆虫远远满足不了它的需要,它至少还要吃掉一只雄螳螂那么多的蛋白质。交尾完成后,约在月底雌螳螂开始产卵了,卵多产在树枝上或粗的草茎上,产卵时,从尾部排出质地疏松的流体泡沫,卵裹在其中,泡沫过一段时间后即凝固成半椭圆形的灰色硬厘米,宽约块,长约几厘米,表面有横皱纹,内部用薄膜隔成许多小格,每个小格内约有粒卵。螳螂的卵又称桑螵蛸,可作药用,性味甘平无毒,能益精、补肾,能治虚损、阳萎、梦寐失精、小便不通等病症。桑螵蛸的卵一般要到翌年五六月份才能孵化,螳螂属于渐变态昆虫,其整个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刚孵化出的小螳螂身体柔弱,经几小时活动后,身体慢慢结实了,就开始过独立的捕猎生活了,经过几次蜕皮,就变成了成虫。成虫能捕食蜂、蝶、蛾、蝗虫、螽斯、蝉等昆虫,对人类来讲是一种有益的昆虫。

四、观赏昆虫的采集、捕捉和标本制作

(一)甲虫、大蚕蛾、蜻蜓和蝉的采捕加工方法

采集工具:各种规格的透明广口瓶、镊子、捕虫网(同蝴蝶捕曳网)。

防腐:酒精(或高度白酒)加白水。

采集甲虫:大多数甲虫是白天栖息在树干、朽木、杂草,甲虫可套住;对夜间活动的锹甲、步甲金龟子则于夜晚采集。甲虫生命力较强,一般不易死亡。若让许多甲虫聚集在同一容器内,会因相互厮杀,导致残缺不全而失去价值。将捕到的甲虫随即浸泡在密闭的防腐液中(虫子不宜放人

/ 6 过多,要让虫体全部淹没药液内),浸泡时间视虫体大小而定,一般为2-5天,最长不超过20天(气温在10℃以下时,时间长也无碍)。酒精浸泡两次甲虫后。应倒弃,更换新酒精。

(二)标本的制作

制作展览盒内的成虫标本时,需要展翅的种类,则不需要用昆虫针刺穿固定。而是将标本的背面向下,平放在整姿台上,用昆虫针的尖端钉住胸部展翅整姿。干燥后将昆虫针拔下来,按照要求粘贴在展览盒中的适当位置。或在盒底铺上棉花、泡沫塑料等柔软物质,将标本平放在上面,盖上盒盖压紧即可。有些标本可制作成侧面立体生态形,那就用虫针将昆虫标本侧向钉在整姿台上,按自然生态形整姿,待干燥后拔针备用。展览盒中的幼虫、卵或蛹,可用前述幼虫吹胀干燥法制作。也可用注射针剂的方法,先将标本放人质地好的玻璃瓶中,在标本下面衬托上棉花或各种颜色的泡沫塑料,使虫体在玻璃瓶中不能滚动,然后用酒精喷灯或氧化喷火嘴,将玻璃瓶开口的一端烧软,用镊子拉成极小的细口,用注射器将保存液注入,再用火烧软细口使其愈合。按照需要固定在展览盒中的适当位置。

使用玻璃装标本法,与展览盒装标本相似,但不用棉花,在标本的上下都用玻璃。用以展览单个的蛾子、蝴蝶或其他昆虫,可全用玻璃或配合卡片纸板框架。其大小可根据所作标本的大小。在标本的四周要留有空处,上下玻璃之间也要留下能容纳虫体和足的空间。制作如天蛾类等大型标本,最好采用有卡片纸板的框架方法;制作小型昆虫标本则可用全玻璃法

五、如何观赏及观赏昆虫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如何观赏

昆虫的观赏有两个层次,视其美形、闻其鸣声、观其猛斗属初级的“观”,知其历史、晓其本性方能称“赏”。

(二)观赏昆虫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观赏昆虫中最美莫过于蝴蝶,如若将蝴蝶根据其生物学特性集中网养在适宜其生长、繁殖的旅游景区的某一区域,即建成一个个活生生的“蝴蝶园”,比如英国西南部的布克法斯特雷的“蝴蝶乐园”;台湾的“蝴蝶谷”;云南昆明的“斯美蝴蝶博物馆”;海南三亚市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内的“蝴蝶谷”,这些都是成功的典范。在这里人们可以观赏到成虫艳丽的外表、丰富的色彩、优美的舞姿,以及蝶类从幼虫到成虫的生活史。其他观赏昆虫,如大蚕蛾、虎甲、瓢虫、独角仙等,均可开发利用。

发光昆虫利用历史悠久。我国古代就有“萤光捕鱼”、“车胤聚萤夜读”的记载;西印度群岛土著人赤脚在丛林小径中行走时,把萤缚在足趾上照路;墨西哥少女将萤火虫装进小丝袋,系在头发或衣服上,成为绝妙的天然饰物„„。如果在旅游区内开避一个能适应萤火虫生长、繁殖的区域,加以保护或放养,在适逢其发生,繁殖的季节对游客开放,则可使游客欣赏到白天无法欣赏到的另一番独特景观。台湾开发的“虎山溪观萤”,日本每年6月上旬举办的“萤火虫祭”,吸引了众多游

/ 6 客。也可在宾馆、舞厅等娱乐场所,集萤火虫于特制的玻璃瓶中,当娱乐达到高潮时,突然断电,释放萤火虫,萤光闪闪,似流线舞动,另是一番景象。

中国人对昆虫鸣声的注意和欣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唐朝前的很长一段时期,人们仅仅是欣赏各种野外昆虫优美动听的鸣声。从唐朝开始,人们则将鸣虫作为宠物蓄养在各种笼器内,以便随时随地聆听这一独特的音乐。在蓄养鸣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有几种蟋蟀不仅善鸣,而且好斗,从此斗蟋便成了一项相当普遍的娱乐活动。如果将这些善鸣、好斗昆虫,集中饲养,适时对外开放,使人们在工作之余,细细倾听这一独特的虫国乐章或观看斗蟋的激烈场面,将是又一奇妙享受。

昆虫不仅与人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而且与人们的精神生活休戚相关,从文字到语言,从神话到传说,从绘画到诗篇,从战争到政治,从恋爱到婚姻,从娱乐到破案,从邮票到服装,从塔碑到航天„„几乎无处不有昆虫的身影,无处不渗透着与之相关的知识。如果能建一处昆虫馆,聚昆虫趣味、知识于一室,将会拓宽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观赏昆虫能给人以美感,可供赏玩、娱乐以增添生活情趣,开阔视野,陶冶性情,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观赏昆虫还有益于增加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昆虫多样性,特别是对珍稀、濒危资源昆虫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并使之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三)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群众对观赏昆虫资源尚缺乏一定知识,对昆虫的乱捕滥杀或以商业经销标本为目的大最捕采屡有发生,造成观赏昆虫资源的严重破坏。所以在观赏昆虫活动中,应有正确的娱乐观;合理适度开发利用观赏资源昆虫,开发与保护并重,以保护促开发,使观赏昆虫这类自然资源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1] 王音 周序国.《观赏昆虫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2] 李鹏翔.观赏昆虫[J].科学大众(中学版),2001年12期 [3] 龙中伟.观赏昆虫采捕加工法[J].农村新技术,2000年06期 [4] 郑立军 靳桂敏 杨新廷;.观赏昆虫刍议[J].野生动物,2001年03期 [5] 吴福泉.观赏昆虫资源的开发利用[J].广东蚕业,1999年03期

[6] 高卫红.另类宠物欣赏——观赏昆虫[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4年06期

上一篇:福州市内河污染治理探讨下一篇:中小学专用教室规章制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