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2024-08-16

教育基础知识考试大纲(共8篇)

1.教育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篇一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

一、教育与教育学的概述

(一)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3.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

4.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3.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

(三)教师与教育学

1.教育学的价值。

2.教师如何学习教育学。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与社会经济。

2.教育与政治制度。

3.教育与社会文化。

4.教育与社会人口。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与个体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几种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观。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四、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内涵和层次结构。

2.教育目的的功能。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不同价值取向的基本观点。

2.在确立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四)教育目的与当代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与特征。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比较。

3.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五、学生与教师

(一)学生

1.学生的本质属性。

2.学生的地位。

3.当代学生的特点。

(二)教师

l.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2.教师角色和教师劳动的特点。

3.教师的职业素养。

4.教师专业发展。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其作用。

2.师生关系的构成。

3.师生关系的模式。

4.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六、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2.影响学制的因素及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二)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1.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2.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3.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义务教育

(四)终身教育

七、教育途径与课外教育活动

(一)教育途径概述

(二)学校课外活动

1.课外活动的概念、特点与意义。

2.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

3.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4.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

(三)综合实践活动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界定。

2.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4.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其开发。

八、教育研究及其方法

(一)教育研究概述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3.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二)教师的专业成长

1.从新教师到专家教师:新教师的特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2.专家教师的特点: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教学专长、心理品质。

3.教师的成长及培养:影响因素、教师发展中的刻意训练、塑造完整的教学人格。

二、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2.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在教育上的意义。

(二)社会化发展与教育

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含义、教育意义。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含义、教育意义。

3.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

三、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

1.认知方式差异。

2.认知能力差异。

3.认知结构差异。

4.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

1.性格的概念。

2.性格的个别差异。

3.性格差异的鉴定。

4.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三)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1.特殊儿童的概念。

2.特殊儿童的类型。

3.特殊儿童的教育。

四、学习与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概述

1.学习的定义。

2.学习的生物与社会意义。

3.学习的分类:我国流行的学习分类、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分类、广义知识观的分类。

(二)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1.经典条件作用。

2.操作条件作用。

3.社会学习论。

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三)认知主义的学习观

1.早期的认知学习研究:格式塔心理学家的顿悟说、托尔曼认知地图论。

2.现代认知学习观: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

(四)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建构主义的不同倾向。 ‘

2.不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分歧。

3.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

4.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含义。

(五)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2.马斯洛与康布斯的学习理论:马斯洛的学习理论、康布斯的学习理论。

3.罗杰斯的学习理论: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自由为基础的学习L原则。

4.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实验。

五、广义知识的学习

(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2.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条件(六步三段两分支)。

3.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

(二)智慧技能的学习

1.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3.智慧技能的习得过程和条件:智慧技能的层次、辨别技能的形成、概念学习、规则学习。

(三)认知策略的学习

1.认知策略的性质。

2.认知策略的分类。

3.认知策略学习的一般过程和特点。

4.认知馋伞学习的条件。

六、动作技能的学习

(一)动作技能的性质

1.动作技能的含义。

2.动作技能的分类。

3.熟练操作的特征。

(二)动作技能的习得与保持

1.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

2.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与习得的指标。

3.动作技能的保持。

(三)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

1.有效的指导与示范。

2.练习。

3.反馈。

七、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1.态度的含义。

2.态度的学习的过程与理论。

3.促使态度改变的方法。

4.巩固态度的方法。

(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1.价值观概述。

2.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八、问题解决与迁移

(一)问题解决

1.问题及问题解决。

2.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问题解决的策略。

5.问题解决与创造。

(二)为迁移而教

1.学习迁移概述。

2.传统迁移理论。

3.当代的迁移理论及其教学含义。

4.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

九、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概述

1.动机与学习动机。

2.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3.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4.学习动机的分类。

(二)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论。

2.需要层次说。

3.自我效能感理论。

4.成败归因理论。

5.成就动机理论。

(三)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1.内部条件: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成就与年龄特点、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学生的焦虑程度。

2.外部条件: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教师的榜样作用。

3.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

十、学习的测评

(一)测评理论概述

1.测评中的基本概念。

2.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3.测量与评价的主要类型。

4.有效测评的必要条件。

(二)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技术

1.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步骤。

2.常见题型的编制技术。

十一、教师心理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概念

(二)教师心理常见问题与调适策略

第三部分 教育政策与法规

一、教育法基本理论

(一)教育法概述

1.教育法的含义。

2.教育法的特点:教育法作为一般社会规范和法律所具有的特点、;教育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特点。教育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特点。

3.教育法的功能。

(二)教育法律关系

1.教育法律关系概述:概念、特征、类型。

2.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

3.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三)教育法的渊源

1.宪法:规定了教育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立法依据、规定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法律规范。

2.教育法律。

3.教育行政法规。

4.地方性教育法规。

5.自主性教育法规。

6.教育行政规章。

二、教育法的制定、实施与监督

(一)教育法的制定

1.教育法制定的含义。

2.教育法制定的程序:教育法律议案的提出、审议、通过、公布。

(二)教育法的实施

1.教育法实施的含义。

2.教育法实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教育法的遵守。

4.教育法的适用。

5.教育法效力: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对人的效力。

(三)教育法的监督

1.教育法监督的含义。

2.教育法监督的类型: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社会的监督。

三、教育法律责任与教育法律救济

(一)教育法律责任

1.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

2.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损害事实的存在、损害行为违反教育法律、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3.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

(二)教育法律救济

1.教育法律救济:教育法律救济的含义、特征。

2.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行政渠道、司法渠道、仲裁渠道、调解渠道。

3.教育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

4.教育行政复议:教育行政复议的含义和特征、受案范围、程序。

5.教育行政诉讼:概念和特征、受案范围、管辖、程序。

四、学校、教师和学生

1.学校:学校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违法行为与预防、学校安全教育。

2.教师: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国家教师制度、教师违法与预防。

3.学生:学生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

4.学校安全教育。

五、教育政策的基本理论

(一)教育政策概述

1.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政策的概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教育政策的功能。

2.教育政策的类型和体系结构。

(二)教育政劈的制定、执行、评价与监控

1.教育政策的制定。

2.教育政策的执行。

3.教育政策的评估。

4.教育政策的监控。

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精选)

5.《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l0-)》(摘要)

7.《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犯罪法》

8. 《学生伤亡事故处理方法》

9.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

第四部分 德育和师德教育

一、德育德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与意义

1.德育是什么

2.德育的意义

(二)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1.德育的目标

2.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二、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概念

2.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二)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1.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2. 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

3.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转化的过程

4. 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

二、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一)德育原则

1.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

2.疏导性原则。

3.长善救失原则。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5.灵活施教原则。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二) 德育的途径

1.各科教学

2.校级班级和各种教育活动

3.少先队教育

4.家长工作和校外工作

5.心理咨询

(三)德育方法

1.说服法

2.陶冶法

3.榜样法

4.锻炼法

5.奖惩法

四、师德与师德规范

(一)师德的内涵

1.师德是什么。

2.师德与教师道德之间的区别。

(二)师德规范

1.师德规范的基本范畴。

2.师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及其解析。

3.我国师德规范存在的问题。

五、师德教育

(一)加强师德教育的必要性

1.教师职业特性的要求。

2.教师劳动特点的要求。

3.当代教育变革的要求。

4.来自师德现状的要求。

(二)师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

1.职前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2.职后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9月1日颁布)

第五部分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一、课程理论与实践

(一)课程概述

1.课程的概念。

2.果程类型。

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4.课程理论流派。

(二)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内涵。

2.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

3.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

(三)课程资源的类型与开发

1.课程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课程设计

1.课程内容的选择。

2.课程组织。

3.课程设计模式。

(五)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的内涵。

2.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3.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4.迈向成功的课程实施。

二、教学理论基础

(一)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

2.教学的基本任务。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二)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1.教学原则及我国常用的教学原则

2.教学方法及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

2.教学过程的本质。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5.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

(四)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

2.个别教学。

3.分组教学。

(五)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概念。

2.教学评价的功能与意义。

3.教学评价的类型。

4.教学评价的原则

(六)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内涵。

2.常见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技能与教学智慧

(一)课堂教学基本技能

1.导入技能。

2.提问技能。

3.讲授技能。

4.板书技能。

5.结课技能。

6.“三笔字”技能。

(二)说课

1.说课的类型。

2.说课的内容。

3.说课的评价。

(三)教学智慧

四、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六部分 班主任工作常识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一)班主任工作的历史和现状

(二)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三)班主任的工作基础:了解学生

(四)班主任的教育幸福

1.源于对生命独特的尊重

2.源于对生命互动性的关怀

3.源于人生命意义的实现

二、班主任的角色期待与角色冲突

(一)班主任的角色期待

1.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

2.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

3.班主任是学校教育计划的贯彻者。

4.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

5.班主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者。

(二)班主任的角色冲突

1.不同的人对班主任的期望不同,导致班主任角色冲突

2.他人对班主任的期望和班主任自我期望之间的冲突,导致班主任角色冲突

3.班主任的受制约性与自主性之间的对立,导致班主任的角色冲突

(三)班主任角色适应

三、班主任工作的原则与要求

(一)班主任工作的原则

1.学生主体原则。

2.因材施教原则。

3.集体教育原则。

4.民主公正原则。

5.严慈相济原则。

6.以身作则的原则。

(三)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1.高尚的思想品德

2.坚定的教育信念

3.对孩子炽热的爱

4.较强的组织能力

5.扎实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科研意识

6.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

7.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

四、班主任工作的方法与艺术

(一)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激励法。

3.榜样示范法。

4.角色模拟法。

5.暗示法。

6.契约法。

(一)班主任工作的艺术

1.班主任工作艺术的内涵。

2.班主任工作艺术的特点。

3.班主任工作艺术的形成基础。

五、班级组织的管理与建设

(一)班集体的基本特征与教育价值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三)班级日常管理

1.个别教育。

2.建立学生档案。

3.操行评定。

4.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四)班级文化建设

1.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2.班级组织文化建设

3.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五)班级危机管理

1.危机预设

2.危机防范

3.危机确认

4.危机控制

5.危机善后

六、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班级活动的内涵

(二)班级活动的类型

1.思想道德引领类班级活动。

2.学习提高类班级活动。

3.个性发展类班级活动。

4.社会适应类班级活动。

(三)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原则

1.生命化原则。

2.民主化原则。

3.个性化原则。

4.开放化原则-

(四)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过程

(五)班级活动的评估与拓展

七、课外活动的价值开发

(一)课外活动的内涵与特点

(二)课外活动的教育价值

(二)课外活动的建构

第七部分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

(一)教育技术内涵:技术与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94定义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

(二)教育技术发展。

1.视觉教学

2.视听教学

3.视听传播

4.教育技术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

1.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2.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

二、教育技术基础理论

(一)教学设计

1.什么是教学设计

2.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二)教学媒体

1.媒体与教学媒体。

2.教学媒体的类型。

3.教学媒体发展。

4.现代教学媒体(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

三、教育资源

(一)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1.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2.交互型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二)网络教育资源

1.网络教学资源获取

2.社会软件教育应用(Blog、Wiki、QQ)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

1.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与课程目标

(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形态

1.作为获取信息的工具。

2.作为创设情境和自主探究的工具。

3.作为协作和交流的工具。

4.作为建构知识和创作实践的工具。

(三)信息化教学环境

1.多媒体教室。

2.多媒体网络教室。

(四)信息化教学设计

1.信息化教学的特点。

2.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

3.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4.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典型模式:Webquest。

第八部分 时事政冶

一、国内和国际大事记(年4月-3月)

(一)国内时事政治部分大事记

(二)国际时事政治部分大事记

(三)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的重大政策文件和会议精神

二、国内外重大政治大事件(2012年4月-203月)

2.教育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篇二

知识产权师资包括高校师资、中小学师资和其他师资。根据培训对象的工作内容、职责要求和职业特点,按照初、中、高三级划分内容层级,形成知识产权师资的教育培训体系设计。

(一)高校师资

1.培训目标

初级培训目标:了解国内外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基础知识,了解知识产权管理、运用和保护的基础知识,了解知识产权确权基本流程,具备从事知识产权教学所要求的能力。

中级培训目标:熟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全面了解知识产权相关业务知识,具备一定的知识产权理论研究和案例教学能力,具备独立开展知识产权教学的能力。

高级培训目标:能够对国内外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进行深度解读,能够积极推动高校知识产权学科建设,具备针对知识产权政策导向和知识产权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能力,具备组织高水平知识产权专题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能力。

2.培训内容12

见表12。

3.培训方式

以面授培训与远程培训为主开展专题培训,辅以研讨、模拟教学以及国际交流等方式开展教学。

4.师资选择

知识产权法律知识模块建议选择具有丰富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和理论基础的专家学者,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培训模块建议选择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高校等部门中具有丰富知识产权战略规划与实施经验的专家学者,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知识产权诉讼业务培训模块建议选择具有丰富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高校师资,具有丰富知识产权诉讼经验的法官、律师、代理人,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知识产权非诉业务培训模块建议选择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高校等部门中具有深厚知识产权政策理论知识和知识产权管理实务经验的专家学者,具有丰富知识产权非诉业务经验的律师、代理人,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知识产权经营管理培训模块建议选择企事业单位、高校等部门中具有丰富知识产权管理和运用经验的专家学者,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知识产权教学方法方式模块建议选择高校、社会培训机构等相关部门中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学者,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5.考核方式

笔试、在线考核、试讲演练、论文撰写、总结报告等。6.

6.课时要求

培训总课时应不少于180课时。每一模块的培训课时应不少于30课时。

(二)中小学师资

1.培训目标

了解我国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知识,具备开展知识产权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能力,能够独立开展针对中小学生的知识产权教学工作。

2.培训内容

见表13。

3.培训方式

以面授培训与远程培训为主开展专题培训,辅以研讨、模拟教学等方式开展教学。

4.师资选择

创新意识培养模块建议选择具有丰富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和理论基础的专家学者,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全国知识产权百名高层次人才等。

知识产权教学方式方法模块建议选择高校、社会培训机构等相关部门中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学者,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5.考核方式

试讲演练、论文撰写、总结报告等。

6.课时要求

培训总课时应不少于10课时。每一模块的培训课时应不少于5课时。

(三)其他师资

1.培训目标

初级培训目标:了解国内外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基础知识,了解知识产权管理、运用和保护的基础知识,掌握知识产权确权基本流程,了解知识产权实践基本需求,具备从事知识产权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中级培训目标:熟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全面了解知识产权相关业务知识,具备一定的知识产权理论研究和案例教学能力,具备独立开展知识产权教学的能力。

高级培训目标:能够对国内外知识产权相关政策进行深度解读,能够积极推动高校知识产权学科建设,具备针对知识产权政策导向和知识产权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能力,具备组织高水平知识产权专题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能力。

2.培训内容

见表14。

3.培训方式

以面授培训与远程培训为主开展专题培训,辅以研讨、模拟教学、国际交流等其他方式开展教学。

4.师资选择

知识产权法律知识模块建议选择具有丰富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和理论基础的专家学者,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培训模块建议选择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高校等部门中具有丰富知识产权战略规划与实施经验的专家学者,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知识产权法律实务模块建议选择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高校等部门中具有深厚知识产权政策理论知识和知识产权管理实务的专家学者,具有丰富知识产权非诉业务经验的律师、代理人,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知识产权经营管理模块建议选择企事业单位、高校等部门中具有丰富知识产权管理和运用经验的专家学者,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知识产权教学理论与方法模块建议选择高校、社会培训机构等相关部门中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学者,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

5.考核方式

笔试、在线考核、试讲演练、论文撰写、总结报告等。

6.课时要求

培训总课时应不少于100课时。每一模块的培训课时应不少于20课时。

五、针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体系设计

领导干部培训对象包括各级党政部门领导、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等,根据培训对象的工作内容、职责要求和职业特点,形成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体系设计。

1.培训目标

了解我国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掌握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宏观政策,熟悉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等工作情况,具备对相关领域知识产权事务的宏观指导和科学决策能力。

2.培训内容

见表15。

3.培训方式

以面授培训与远程培训为主开展专题培训,辅以研讨、国际交流等其他方式开展教学。

4.师资选择

知识产权基本知识模块建议选择具有丰富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和理论基础的专家学者,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知识产权战略规划模块建议选择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高校等部门中具有丰富知识产权战略规划与实施经验的专家学者,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5.考核方式

总结报告等。

6.课时要求

培训总课时应不少于6课时。每一模块的培训课时应不少于3课时。

六、针对社会公众的教育培训体系设计

社会公众培训对象包括高等院校学生、中小学生、新闻媒体人员及其他社会公众。根据培训对象特点制定相应的学习内容,形成社会公众的教育培训体系设计。

(一)高等院校学生

1.培训目标

了解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申请确权等相关基础知识,具备知识产权创新和保护意识,充分了解知识产权同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关系。

2.培训内容

见表16。

3.培训方式

以面授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

4.师资选择

建议选择高校、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中具有丰富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理论基础和实务经验的专家学者。

5.考核方式

笔试、在线考核、论文撰写、总结报告等。

6.课时要求

培训总课时应不少于10课时。

(二)中小学生

1.培训目标

具备基本的知识产权创新和保护意识,培养对于发明创造和知识产权相关知识的兴趣认识。

2.培训内容

见表17。

3.培训方式

以面授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

4.师资选择

建议选择具有知识产权基础知识和教学经验的中小学师资。

5.考核方式

6.课时要求

培训总课时应不少于3课时。

(三)新闻媒体人员

1.培训目标

了解我国知识产权法律政策体系的基本内容,准确把握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宏观政策,熟悉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等进展情况,具备宣传普及知识产权意识、客观准确报道知识产权工作的能力,能够对知识产权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评论,积极宣传知识产权事业取得的成就和进展。

培训内容

见表18。

3.培训方式

以面授培训与远程培训为主开展专题培训,辅以研讨、国际交流等其他方式开展教学。

4.师资选择

知识产权基本知识模块建议选择具有丰富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和理论基础的专家学者,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具有扎实知识产权宣传报道经验的媒体人员等。

知识产权战略规划模块建议选择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高校等部门中具有丰富知识产权战略规划与实施经验的专家学者,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等。

5.考核方式

总结报告等。

6.课时要求

培训总课时应不少于6课时。每一模块的培训课时应不少于3课时。

(四)其他社会公众1.

1.培训目标

了解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知识产权相关基础知识,具备知识产权创新与保护的法律意识。

2.培训内容

见表。

3.培训方式

以面授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

4.师资选择

建议选择具有丰富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和理论基础的专家学者,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师资信息平台师资,全国知识产权百名高层次人才等。

5.考核方式

总结报告等。

6.课时要求

3.教育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篇三

关键词:澳大利亚;基础教育;课程大纲

澳大利亚全国基础教育国家统一课程大纲的发布是其教育史上重大的课程体制改革举措。发布之时恰逢笔者在澳大利亚访学,这一事件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一、澳大利亚国家统一课程大纲的发布背景

为将澳大利亚教育提升至世界级水平,澳大利亚政府积极致力于教育改革。2010年3月1日,时任澳联邦政府副总理兼教育部长的吉拉德发布了澳大利亚百年来首部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国家课程大纲(以下简称“国家课程大纲”)。该大纲将成为规范其中小学数学、历史、科学、英语等科目的法定文件。各州及领地从2011年起便逐步遵循该大纲所规定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至2013年,全澳学生都将在此统一课程框架下学习。这将对所涉学科教育的发展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关系到澳大利亚基础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澳大利亚“国家课程大纲”的发布是时任总理陆克文“教育革命”的一项核心策略;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国家重大改革之一;是澳大利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1]

(一)旧有的教育管理体制受到挑战

由于历史原因,澳大利亚法律规定,教育管理是各州和领地的权力和义务,因此形成了各州和领地间各具特色的教育体系[2]。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这种地方拥有法定权责的管理体制的批判也愈加严厉[3]。90年代开始,各州政府部门在管理上简政放权,强调学校的自我管理,校长被赋予运作课程自我管理机制的重任。此后,澳大利亚掀起了中小学课程改革运动,近二十多年来的教育改革浪潮正是从突破州集权的体制开始的。

(二)历届政府对大纲制定工作的重视

新近一轮的澳大利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围绕 “国家课程大纲”进行的。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就成立了如社会科学委员会、全国英语教学委员会等机构,用以协调联邦和各州及领地政府间的课程管理工作。1975年成立的“课程发展中心”更加表明了联邦政府在课程领域的掌控意图。1986年“国家课程大纲”进入计划操作阶段。1993年6月,随着“国家结果指标”和“课程概况”编写的完稿,该大纲基本成型。[4]

澳大利亚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国家课程大纲”的制定工作。霍华德政府曾于2004年提出教育改革方案,但遭到了各州及领地政府的拒绝。2007年1月24日,赢得大选的陆克文用行动证明了对“国家课程大纲”的重视,他在上台后数周就任命著名教育学家、墨尔本大学的麦克高教授为“国家课程委员会”主席,领导制定工作。2008年4月,“国家课程委员会”成立,标志着此项工作的正式启动。2009年秋天,澳大利亚国会通过了一项法案,将联邦教育经费与“国家课程大纲”的实施及统考进行挂钩,为“国家课程大纲”的出台拉开了序幕。正如在墨尔本的一所教育支持机构的执行主席曼恩所说,“遇到了一个好机会”。[5]

二、国家统一课程大纲改革的必要性

(一)全球化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推动

进入20世纪后,经济全球化对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世界各国纷纷进行课改,而且改革的力度不断增大。在国际课程改革大趋势的推动下,澳大利亚政府努力实现在《澳大利亚年轻人教育目标墨尔本宣言》中的承诺:“澳大利亚课程将使所有年轻的澳大利亚人,不论其社会、经济背景或他们就读的学校怎样,都具备在全球化的世界里竞争的基本技能、知识和能力”,并认识到澳大利亚的教育需经历从观念、态度、内容、形式、技术、方法等方面的彻底变革来顺应客观的必然。另外,澳大利亚的教育产业是其经济的第三大支柱,海外学生每年为澳大利亚的国内生产总值提供至少150亿澳币的收入。因受到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教育产业在留学生生源、跨国教育质量等方面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很明显,作为教育改革核心部分的课程改革自然应该率先实施,通过课程改革来进一步实现教育目标,增强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二)整个社会生产生活变化的需要

长期以来,澳大利亚各州独立负责制定本州的中小学课程。因此,各州之间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都不尽相同,各州及领地之间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阅读、算术、科学等学科成绩差异很大;据报道,澳大利亚每年有8万多由于父母工作变动而需要跨州转学的学生[6],各州之间的课程差异使转学生难以适应;另外,非英语母语的移民学生的增多等现实问题使各自为政的局面难以维持。整个社会生产生活的变化急需结束分而治之的局面。

(三)课程自身发展的需求

过去30年间,在知识领域的学习和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的不同意见皆引起澳大利亚各州在国家层面上的激烈争论。首先,在课程内容方面,由于各州课程标准的多样化,很容易遗漏对一些必要知识的学习;相关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不够,造成了课程内容的严重超载;教学内容充满了晦涩的术语,有时就是教师也难解其意。其次,在教学方法方面,围绕如何教授英语与历史的讨论不断升级,最终爆发了所谓的“读写战”与“历史战”。“读写战”是指在2005年,由一项阅读调查引发的对应该使用何种阅读教学方法的争论,当时一方倾向于使用“看字读音”教学法,而另一方坚持认为当前的主流方法“整体语言”是正确的。“历史战”的争论则集中在对欧洲殖民的解释以及它对原住民的影响等方面[7]。最后,在考核方面,全国也没有设立统一的标准,不利于学质量的比较和提高,也不利于大学的录取工作。近年来,这一系列日渐激烈的争议和分歧,更加坚定了澳大利亚政府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进行统一化课改的决心。

(四)学生家长对课改的不满

2003年的《家长和社区对基础教育的态度》调查报告显示,在对“基础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中,选择“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性”问题的比例为83.3%。这说明家长和社区对国家课程大纲重要性的认识要高于一些其他的认识。另外,调查结果也显示,在2001年至2007年间,对学校工作表示满意的家长比例下降,近6成的家长认为“课程的质量和内容需要提高”。显然,澳大利亚家长对课程大纲重要性的认识和对学校满意度的降低成为大纲改革的另一推动因素。

(五)优化组合庞大教育机构的必需

2008年4月澳大利亚“国家课程委员会”的成立意味着联邦政府从地方政府手中收回了教育大权。长期以来,澳大利亚教育机构重复设置,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据报道,澳大利亚的6个州和2个领地的教育机构,不论是课程制定及考核委员会、教学大纲委员会,还是研究咨询委员会等都各自为政,且机构庞大。比如,全澳共有34个分布在各州的独立的课程机构,他们组编的高中历史和英语教材就有18种不同的版本;新南威尔士州教育和培训部共有5万多名工作人员,比军队的人数还多,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政府机构,每年的预算高达93亿澳元[8]。全新的“国家课程大纲”所带来的教育改革将有效地整合、优化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三、澳大利亚国家统一课程大纲的制定

(一)制定机构及工作进度

2008年4月“国家课程委员会”成立后,由总负责人麦克高教授带领的12人智囊团,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国家课程大纲”的制定工作。2009年5月“澳大利亚课程、评估与报告局”(ACARA)正式成立。该机构由13位领导并来自各州和地区政府、天主教会与独立学校机构以及联邦政府提名的专家构成,负责监督“国家课程大纲”的制定。该机构的成立首次将课程、评估与报告的管理提到国家层面[9]。“国家课程大纲”的制定分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制定英语、数学、科学及历史课程大纲;第二阶段,制定语言、地理和艺术课程大纲;第三阶段,制定健康与体育、信息与通讯技术、设计与技术、经济学、贸易学、公民与公民责任课程大纲。[10]

(二)制定方式

大纲总设计师麦克高教授为每门学科的大纲制定工作聘请了一位主笔专家,每位主笔专家都配有一个顾问团,团里一定有持反对意见的成员。对于主笔专家完成的草案,顾问团会提出各种意见,再由主笔专家进行修改。然后,分别代表各个群体的13位委员会领导会对每一份草案进行审议,针对疏漏和晦涩的术语提出修改要求[11]。澳大利亚此次课改汲取了国外及国内各州和领地的先进经验,组成了最强的教育专家、学者阵容,并广泛征求意见,集各方智慧,以达到世界一流标准。

(三)内容框架

根据澳大利亚课程、评估与报告局公布的“课程设计”,大纲针对的对象为基础教育阶段,即从幼儿园学前班到高中12年级的学生,课程覆盖英语、数学、体育、经济等13个学科。各学科的大纲包含“理念概述”、“目标概述”、“结构概述”、“学科内容”和“成绩标准”等部分[12]。“学科内容”除规定了相应学科应掌握的知识、技术、技能和理论外,还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大量相关的内容说明、实例列举、教学方法建议、教学情景描述等指导,并为各地发展地方特色预留了空间。“成绩标准” 用5个级别来描述学生在所学习的领域中取得的成就。

(四)组织方式

“国家课程大纲”是按科目设立的,是一个广泛的框架,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具有很强的指令性,它汲取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课改领先国家的课改精华[13],并在英语、数学等13个学科课程大纲的制定过程中融入了“十大综合能力”和“三大跨学科主题”思想。澳大利亚课程、评估与报告局制定了这“十大能力”和“三大主题”所需知识、技术、技能和理论各方面的联合标准,用于对各学科课程大纲的评估和渗透[14] 。时任教育部长吉拉德评价说,“它不仅仅是一个课程‘指导’或各州及领地现行课程的补充,它是一个焕然一新的课程,它为高质量的教学提供了平台。”

四、澳大利亚国家统一课程大纲的特色

(一)凸显十大综合能力和三大跨学科主题

“国家课程大纲”明确要求各门学科的教学都要融入“十大综合能力”和“三大跨学科主题”。这十大综合能力是:听说读写、算术、信息与通讯技术、思考、符合道德规范的品行、创造性、自我管理、团队精神、跨文化理解和社交。三大跨学科主题是:原住民的历史和文化、亚洲及澳大利亚与亚洲的交往、可持续性发展。[15]

(二)回归基础知识

时任总理陆克文表示,澳大利亚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回到拼写、认读、加减的基础”。“国家课程大纲”使各科课程最基本的知识和教学法重返课堂,此举被陆克文称为“回归基础”[16]。比如,英语课程强调了学生的读写能力,注重语法与发音;历史课程不刻意回避澳大利亚历史的黑暗面,而是以一种平衡、中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其历史,包括国庆日、澳纽军团日、原住民及向“被偷走的一代”正式道歉的意义等;算术与科学的课程培养幼儿园学生从1数到20以及使用初级计算机的能力,教导高年级的学生学习代数、三角等基本课程。总之,改革后的学科内容更具吸引力,更能启发学生的自我思考,也更加简洁明了。

(三)重视多元文化

2007年,澳大利亚58%的商贸出口目的地都集中在东亚。前总理霍华德表示,“澳大利亚未来的主要经济利益将在亚洲,这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地区,不仅在地理上,在战略上与经济上皆如此。”这也是澳大利亚朝野两党达成共识的外交政策。时任总理陆克文于2008年提出参照“欧洲同盟”模式设立“亚太同盟”,他强调“工党决心与亚洲国家建立强固、密切与合作的关系”,还呼吁更多澳大利亚人学习亚洲语言和文化,并予以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如拨款6240万澳元在3年内开展全国性的“学校亚洲语言教育计划”。与各州自行实施的课程不同,新背景下出台的大纲尤其强调了澳大利亚地理位置及学习亚洲历史和文化、与亚洲国家保持友好关系的重要性。同时,各个学科的课程都融入了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化的内容。比如,在科学课程大纲的237个内容描述中,有10个涉及到原住人的视角,平均每学年一个;在有关历史的234个内容描述中,有39个涉及原住史、原住民和殖民者对欧洲人来澳的看法等内容;大纲中还包括了中医及针灸知识等多元文化内容。[17]

(四)注重对知识深度的学习

负责起草课程大纲的专家发现,澳大利亚现有的课程犹如蜻蜓点水,涉及面广,深度却不够,学生对知识没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正如麦克高教授所说:与日本初中数学教学录像的比较显示,日本学生有80%的课堂时间用于解决难题,而澳大利亚学生只有20%的课堂时间用于解决复杂问题。不仅如此,对于那些掌握较快的学生,澳大利亚的教师并没有让他们解决涉及当前主题的更复杂的问题,而是倾向于让他们进行下一个主题的预习。据此,新大纲窄化了各学科的学习内容,但提高了对知识难度的要求。

五、实施澳大利亚国家统一课程

大纲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2010年3月1日公布的“国家课程大纲”属草拟的方案,广征民意至同年5月31日。最终方案从2011年1月开始,在约150所学校试验推行,而全国所有学校将从2013年起全面实施该课程大纲。澳大利亚目前共有约350万名学生、25万名教师、1万所学校,实施国家统一课程大纲任务艰巨,影响既深且广,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前途与发展。

新大纲在实施中将面临许多挑战和困难。首先是观念转变问题。“国家课程大纲”是一次课程体制的重大调整,也是一次机构体制的重大调整。中央集权式的控制正在通过“国家课程大纲”、国家和州一级的统一考试、国家标准和能力指标以及教师评估和课程审查等一系列方式得到增强。这样各州教育部在考虑课程政策的大部分重要因素时就会变得更具指令性,在评价主要教育成果时也会更具审问性[18]。如此就彻底改变了沿用100多年的教学管理传统,将涉及各州各职能部门的整合调整、衔接配合。这就需要建立合理的沟通机制,使政府、学校、教师和学生对这一改革的实施达到基本认可和共识;还需要各州的教育部门、学校和个人在面临调整时,能从国家教育长远发展的整体利益出发,看待局部的得失,能从国家整体的战略高度着眼,看待此次教育体制改革。其次是资金问题。师资培训、教学资料和器材的相应调整都需要大量资金迅速到位。资金紧张将成为今后几年实施教育改革无法回避的问题。最后是师资方面的困扰。“国家课程大纲”其核心问题在于执行,即教学的实施,它与以教师为主体的整个教学系统息息相关。近年来,澳大利亚中小学无论在教师数量还是在教师能力等方面都面临挑战。全国统一课程的提案批评了教师能力的不足,并提出了以教学成果决定薪资的建议。师资培训、各领域专业人员的配合及合作是目前最需解决的问题。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核心,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为应对国际教育竞争,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澳大利亚将结束百年来各州自行制定课程标准的状况,制定全国统一的课程大纲,汲取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课改经验,用3年时间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小学课程。这一举措表明澳大利亚基础教育重视课程设置和学科建设,注重借鉴国际上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学科建设经验。另外,澳大利亚在教育改革中勇于突破常规,实施深层次改革的一系列思路和做法也值得我国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Hawley,David Mark.Draft National Curriculum Unveiled By Samantha,ABCNews Australia[EB/OL].http://www.abc.net.au/news/stories/2010/03/01/2832549.htm?site=brisbane,2012—01—01.

[2][4][18]谢少华.澳大利亚“国家课程”论战评述[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3(8).

[3]王桂.教育改革的浪潮与趋势[M].当代外国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5]李茂编译.澳大利亚课改:要深度,不要广度[N].中国教师报,2009—06—05.

[6]姜超,任利娟.澳大利亚中小学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的背景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09(8).

[7]周慧,罗剑平.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高考体系及其意义[J].世界教育信息,2007(5).

[8][9][11]ACARA.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ocess Version 4.0 May 2010[EB/OL].http://www.acara.edu.au/verve/_resources/ACARA_Curriculum_Development_Process_Paper_v4_June_ 2010.pdf,2012—03—03.

[10]ACARA.The Shape of 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 May 2009[EB/OL].http://www.acara.edu.au/verve/_resources/Shape_of_ the_Australian_Curriculum.pdf,2012—06—23.

[12][14]ACARA.Curriculum Design[EB/OL].http://www.acara.edu.au/verve/_resources/Curriculum_Design_Paper_.pdf,2012—05—16.

[13]李茂编译.汲取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课改经验,用三年时间打造世界一流课程[N].中国教师报,2008—02—27.

[15]ACARA .What Makes 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 a World—class Curriculum?[EB/OL].http://www.acara.edu.au/verve/_resources/What_makes_AC_a_world_class_curriculum.pdf,2012—06—01.

[16]Rudd ABC News. New National Curriculum to Fix Patchy Standards, Australia, 1 Mar 2010 [EB/OL].http://www.abc.net.au/pm/content/2010/s2833407.htm,2012—02—01.

[17]Henderson,Deborah J.The Apology, the Aboriginal Dimension of Australian History and a National History Curriculum: Beginning a New Chapter[J]. Qhistory,2008(12):pp.8—22.

4.教育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篇四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科技知识》考试大纲

《科技知识》总分100分,笔试考试时间90分钟,上机考试时间50分钟,全部为客观性试题,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是非判断题三种。考试内容涵盖现代科学技术、国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思想及政策法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实务及基本研究方法、科技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与创新能力建设等内容。

第一部分:科技知识。主要考察应试者对科学与技术的概念、相互关系和历史发展过程的了解,以及对现代科学和当代高新技术基本知识的掌握。

第二部分:科技环境。主要考察应试者对科学技术关键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中国21世纪议程》的了解,以及对新时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基本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的掌握。

5.教育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篇五

一.单项选择题

1、期末考试一结束,教务主任就召开高二年级全体师生会议。会上,主任对在这次“无监考考试”中自觉遵守考试纪律的高二(3)班的50名学生提出表扬。这对其他班级的学生而言是一种()

A.正强化

B.负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强化

2、在英文阅读中遇到生词时。教师一般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而不是急于查字典。这体现了知觉的()

A.整体性

B.理解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3、教师授课时,通过板书的字体、颜色以及讲话的语音、语速等来吸引学生的()

A.有意后注意

B.无意后注意

C.有意注意

D.无意注意

4、学生学完汉语拼音后,学习英语单词发音感觉比较困难。其中,汉语拼音对英语单词的学习的影响属于()

A.正迁移

B.负迁移

C.一般迁移

D.逆向迁移

5、我国现行的学制是()

A.双轨学制

B.单轨学制

C.综合学制

D.分支型学制

6、我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内容是()A.“六艺”

B.“七艺”

C.《四书》《五经》

D.《论语》

7、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发展个性,增进他们个人价值的教育观点是()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形式教育论

D.实质教育

8、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

A.教育具有社会性

B.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C.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D.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9、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从根本上制约于一定社会的()

A.生产力发展水平B.政治、经济制度 C.哲学、文化传统

D.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10、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前提和基础是()A.以解和研究学生

B.培养和组织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协调各方面对学生要求

11、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教育名著《爱弥儿》中系统的阐述的教育思想是()A.审视教育

B.自然教育

C.和谐教育

D.武士教育

12、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而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社会是()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3、人的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这体现了人的发展的()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4、我们常用“孟母三迁”的故事来说明那种因素的教育意义?()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主观能动性

15、班级授课制的明显缺陷是()

A.不利于传授系统的知识

B.不利于因材施教

C.不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

D.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辨析题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能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教学。

3、赫尔巴特继承和弘扬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的精华,猛烈地批判了旧教育的理念与做法,并在教育界首次将其称之为“传统教育”这就是“传统教育”概念的由来。他还系统阐述了新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新的教育实践,后来,人们把传统教育相对立的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称之为“现代教育”。

4、练习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

5、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任何感觉的产生,都需要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刺激物。二是感觉器官。

三、简答题

1、心理辅导的理性→情绪疗法

2、抑郁症

3、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4、课堂管理的原则

5、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

四、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有关理论进行简要评析。我国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在20世纪30年代曾提出过“教育救国”的理论。他认为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农民存在贫、愚、弱、私四大病害,只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仁人志士深入到广大农村推行相应的四种教育,即生计教育、文艺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这样就可以克服上述四大病害,中国自然就富强了。但实践证明,这种设想只是善良的愿望,并未成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教育救国”,唤来唤去还是一句空话。

2、李明学习非常用功,平时各科成绩都还不错,但每逢大考前他就非常紧张、烦躁、害怕,前一天晚上睡不好觉,第二天进入考场头脑就一片空白,结果成绩总是不理想。老师与同学都认为,李明的考试成绩与平时的努力程度不相称。问题:

① 运用情绪相关知识分析李明同学面临的问题。② 作为教师,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帮助他?

(同时注意抑郁情绪、自卑情绪、过度焦虑情绪、暴怒情绪的材料题)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杜拉将强化分为三种:一种直接强化,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生行为予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三是自我强化,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这三种强化的结合运用,能激发、形成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2、B【解析】在英文阅读中遇到生词时。教师一般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而不是急于查字典。这体现了知觉的理解性。

3、D【解析】教师授课时,通过板书的字体、颜色以及讲话的语音、语速等来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有:刺激物的特点,如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新异的刺激物等;人的主观状态,如人的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等。

4、B【解析】学生学完汉语拼音后,学习英语单词发音感觉比较困难。其中,汉语拼音对英语单词的学习的影响属于负迁移。负迁移,表现为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干扰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知识概括化的程度越高,知识迁移的可能性越大;知识概括化的程度越低,则迁移越难。

5、D【解析】我国现行的学制是分支型学制。

6、A【解析】我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内容是六艺。

7、A【解析】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这就是所谓个人本位论。主要有以下观点。(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制订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订的。教育的真谛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完善的发展,除此之外,教育没有其他目的。(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他们认为,社会价值只有在有助于个人发展时才有价值,否则,单纯地关注社会价值的实现就会压抑和排斥个人价值。于是有人说,社会是铸模,个人是其所要铸造的金子,金子的价值必然高于铸模,因此,应该由个人来决定社会,而不是社会来决定个人。况且,即使是社会,也是由一个一个的个人来构成,无个人就无社会,个人的价值恒久高于社会。(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个人本位论者认为,如果按照社会要求去要求个人,这些社会要求就会阻碍个人本能的健全发展。

8、C【解析】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家庭的或是学校的、社会的,都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9、A【解析】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教育的发展深受生产力发展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既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也要求教育通过相应的发展,为生产培养所 需之才。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归根结底是被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状况决定的,一定的教育必须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这是学校教育在社会发展上必须遵循的规律。

10、A【解析】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前提和基础是了解和研究学生。

11、B【解析】1762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卢梭以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为“模特儿”,按个体生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可以说,卢梭对教育学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从而引起了教育思想家和理论家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对儿童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促进了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12、A【解析】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成为专门的事业,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人员,而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这种教育,我们称之为原始的教育。

13、C【解析】人的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这体现了人的发展的阶段性。

14、B【解析】我们常用“孟母三迁”的故事来说明环境因素的教育意义。

15、B【解析】班级授课制的明显缺陷是不利于因材施教。二.辨析题

1、错【解析】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错【解析】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错【解析】杜威继承和弘扬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的精华,猛烈地批判了旧教育的理念与做法,并在教育界首次将其称之为“传统教育”这就是“传统教育”概念的由来。他还系统阐述了新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新的教育实践。后来,人们把与传统教育相对立的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称之为“现代教育”。

4、错【解析】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讲授法可分讲读、讲述、讲解和讲演四种。

5、对【解析】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任何感觉的产生,都需要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刺激物。二是感觉器官。

三、简答题

1、理性-情绪疗法

艾里斯曾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方法,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其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人有许多非理性的观念,如我“必须”成功并得到他人赞同,别人“必须”对我关怀和体贴,事情“应该”做得尽善尽美,课堂上回答问题有错误是很糟糕的事等。他提出了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ABC理论。

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个体对A的观念观点。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情绪反应C是由B(观念)直接决定的。可是许多人只注意到A与C的关系,而忽略了C是由B造成的。B如果是一个非理性的观念,就会造成负向情绪。若要改善情绪状态,必须驳斥(D)非理性观念B,建立新观念并获得正向的情绪效果(E)。这就是艾里斯理性情绪治疗的ABCDE步骤。理性情绪治疗是一项具有浓厚教育色彩的治疗法。吴丽娟在此基础上编拟了“理性情绪教育课程”,该课程首先让学生分辨理性观念与非理性观念,然后试图驳斥非理性观念。以下是一实例:

A.事件:考不好,受父母训斥。B.观念:同学会取笑我,真丢面子。C.情绪:难过、沮丧。

D.驳斥:这不是事实,只是我的主观想法,怎么知道同学会取笑?即使有人取笑,难道我就真的无法忍受?

E.新观念:可能无人取笑我;被取笑只是一时的,只要用功,成绩可以改善;何况我还有其他长处。

2、抑郁症

抑郁症又称抑郁性神经症,是指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的神经病。过度的抑郁反应,通常伴随着严重的焦虑感。焦虑是个人对紧张情境的最先反应。如果一个人确信这种情境不能改变或控制时,抑郁就取代焦虑成为主要症状。(1)抑郁症的主要表现

①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不愿与人交往,孤独离群,对身边的人和事表现得十分淡漠,缺少热情。

②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好责难自己,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动机缺失、被动。一些学生总认为自己笨,同时又十分敏感,总将老师或他人对第三者的批揽上自身,久而久之悲观低落情绪缠绕心头而失去进取心。

③具有周期易发性,个别患者会表现得固执,烦躁不安易发脾气,周期性的喜怒无常,且发作前无先兆,有时甚至伴有挑衅行为和破坏性(攻击性)行为倾向,甚至自杀。

④伴随身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消瘦、全身游走性瘙痒或疼痛等。(2)造成抑郁症的原因

①感情上受到巨大打击,如亲人过世,父母关系紧张,好友离去等带来的情感负担过重;

②自尊心自信心受挫,如学业不好,特别是在关键考试中; ① 不良性格的影响,如过于内向,孤僻。

大多数抑郁症患者能经治疗或不经治疗而逐渐恢复正常,但有人有复发的倾向。在对有抑郁症状的学生进行辅导时,首先要注意给当事人以情感支持和鼓励;以坚定而温和的态度激励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积极行动起来,从活动中体验到成功与人际交往的乐趣,也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学生已习惯的自贬性的思维方式和不适当的成败归因模式,发展对自己、对未来的更为积极的看法。服用抗抑郁药物可以缓解症状。

3、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和矫正

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应以预防为主,引导和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帮助学生 适应学习环境,逐渐减少问题行为的产生。但是当学生的问题行为已经发生时,应对行为主体进行行为矫正和心理辅导。因此,不管是对于个体的问题行为还是对于团体的问题行为,教师都可以尝试以下的方式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管理。(1)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适合学生的程度和水平,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成就感,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提高其学习的自信心,使其更快地适应课堂环境。

(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新内容时,应交代清楚其来龙去脉,把新知识整合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使其具备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基础,从而减轻因学习新知识而产生的焦虑感。(3)对于课业给予精确的指导。学生对于学习的盲目性容易导致问题行为的产生,而教师通过给予学生清晰的学习指导,使其了解要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得到帮助,从而减轻或消除因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急躁、大类、焦虑等情绪,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良好的教学秩序能够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情绪平静、思维活跃,从而减少问题行为的产生。(5)协调同伴间的人际关系。帮助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注意制止学生中存在的彼此伤害的行为,如讽刺、挖苦、嘲笑等。(6)建立家校联系。家庭环境是导致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在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与家长联系,相互配合,采取有效措施来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7)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行为矫正是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排除不良行为的一种行为疗法,需要师生密切配合。心理辅导主要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来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它对于复杂问题行为,尤其是由内在刺激引起的问题行为效果比较显著。

4、现代课堂管理一般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了解学生的需求;(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4)建立教室常规。

5、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1)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顺利地把课外活动开展起来,并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指导者在指导和组织课外活动时,应遵循其内在的规律和特点,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①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 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变化多样,富有吸引力

③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与教师的辅助作用相结合(2)课外活动的组织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若要出色地完成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的任务,必须做多方面的准备和努力。① 教师至少要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和兴趣爱好,有能使学生叹服的“绝招”,这是指导教师的地位在学生心目中真正得到确立的保证。

② 教师要对自己指导的活动领域有充分的、足够的了解,包括历史与现实的知识、人物或事件,这样才能发挥咨询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支持、帮助与指导。③ 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的关系。在课外活动中,师生间的关系更具平等、合作、相互尊重的特点,学生的年级越高,就越是如此。

④ 课外活动要求教师具有比课堂教学更强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一般的兴趣爱好,而且要掌握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实现因材施教做 好基础性准备。

⑤ 教师还需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并认真记录、总结自己和其他教师所指导的课外活动,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而不断丰富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外活动的质量。

四、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1)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2)人口因素对教育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人口因素对学校教育也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人作为学校教育对象,是学校教育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条件。人口的发展善决定着学校教育发展的速度;人口的密度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规模;人口出生的高峰与低谷影响到学校不同时期的学额与班级的调整;人口迁移影响到学校的拆、迁、建、并。(3)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①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的发展深受生产力发展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既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也要求教育通过相应的发展,为生产培养所需之才。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归根结底是被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状况决定的,一定的教育必须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这是学校教育在社会发展上必须遵循的规律。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学校教育结构必须反映经济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革。这样,教育为生产培养的人才在总量、类型和质量上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否则,即使培养的人才在总量上有富余,但仍会出现结构性失调,即有的部门或类型(一般都是新兴部门、高新技术专业)人才奇缺,这也会严重影响生产与经济的发展。③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也必然促进着教学内容的发展与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也是一样,如班级教学组织形式的产生,实物、图片、实验、幻灯片、录音、录像、影视、电脑与网络在教学中的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产生、改进与推广,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条件的。当然,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往往是与生产关系一道作用于教育的。(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①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一定的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是由那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决定的,而且教育的发展变革也受制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变革。当新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代替旧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时,就会或迟或早地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新教育。②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教育目的是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所提出的主观要求的集中体现,它直接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③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谁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

④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

在一个社会里,让哪些人受教育,达到什么程度,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结果如何,都是由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决定的。

⑤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为了实现不同的教育目标,不同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的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尤其是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特定社会的教育结构也是由该社会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决定的。教育的管理体制更直接受制于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5)精神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财富的总和。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全部内容。忠义的文化指与经济、政治有别的全部精神生产的成果。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这里所讲的文化主要指忠义的文化,即一定社会民族的文化,它包括一定社会民族长期形成的共通的语言、知识、价值、信仰、习俗及其成员的行为范式、生活样式。文化概念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观念(包括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包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与习俗)两个方面。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

① 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文化是教育的基础,文化知识始终是教育的主要资源。文化知识的发展水平和丰富程度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和丰富程度。② 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首先,文化模式为教育提供了特定的背景。其次,文化模式还从多方面制约教育模式。

③ 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文化传统越久,对教育传统变革的制约性越大。

(6)结合材料中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生产力、农民的科技文化、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进行分析。

6.教育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篇六

【导语】欢迎来到湖南教师招聘网,中公湖南教师考试网是中国教师第一门户网站,提供历年中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面试辅导、最新教师考试讲座等全方位教师考试信息,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

2、学校教育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

3、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

4、学校精神文化可分为如下四种基本成分:一是认知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价值成分,四是理想成分。

5、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6、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基因复制。

7、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的。这是一种:外铄论观点。

8、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的:自身的内在需要。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杜威。

2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教区学校。

22、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言行记载《论语》中。

2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意大利(维多里诺)、法国的蒙田和(拉伯雷)等。

25、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26、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2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28、一定社会条件下,制约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29、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教育又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特征。

30、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

3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3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3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3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3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3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3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篇七

1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逻辑思维和设计能力。计算机基础技术对于学生日后的工作以及生活是非常有帮助的, 而且拥有较好的计算机技术可以使得学生在就业中有较高的优势。[1]但是随着高校推行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性质就逐渐改变了。更多的时间花在教导学生复杂但是并不实用的计算机编程, 这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是非常困难的。通过计算机基础教育学生并没有学习到更多更扎实的计算机基础技术。现今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常出现学生积极性降低的情况, 因为复杂的计算机编程技术会使得学生感觉非常困难。学生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主要是通过死记硬背来过关的, 这样并不符合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目的。这种情况使得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出现了变质状况。另外, 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教学内容过分与考试内容靠近而偏离实际应用, 就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

2 计算机等级考试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积极影响

计算机等级考试对于高效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影响并不全是消极的, 下面将详述计算机等级考试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积极影响。

2.1 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等级考试采用纯上机考试, 上机考试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这使得高校学生计算机动手能力更强, 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更好的实际操作能力。[2]计算机实验教学是以往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所缺乏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的出现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相关实践知识, 这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效的。

2.2 有利于国产软件的推广

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部分是由国产软件来实现的, 即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可以选取考试科目是WPS Office, 这款软件是由我国开发的。之所以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提供这款软件考试科目是由于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推广国产计算机软件。学生对于这款软件的功能也更加熟悉。[3]而且这款软件对于以后的办公室办公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通过练习这款软件就更加了解这款软件, 以实现国产软件的推广过程。

2.3 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计算机教师的理论比实际操作水平更高, 这往往是高校计算机教师的弊端。这种情况也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丰富, 但是没有较好的实际操作技术。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的实现就使教师不得不掌握较好的实际操作技术。只有教师具备较好的实际操作技术以后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掌握并顺利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

2.4 有利于高校本科计算机人才培养

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的实现使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了明确的方向。根据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 高校就可以培养更多的计算机人才。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基础内容可以根据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内容进行细分[4], 即明确了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方向, 使得高校计算机教学能够培养出更多的计算机人才。

3 计算机等级考试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消极影响

计算机等级考试对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固然有较多的积极作用, 但是其对于计算机基础教育还是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影响, 下面将进行详述。

3.1 变相的应试教育

我国大部分教育属于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培养的学生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弱势。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现象。没有实现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之前高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非常扎实[5]。但是在实现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之后高校教师为了使学生顺利通过高等级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就改变了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 反而去教授学生在以后生活工作中并不需要的编程, 其实质就是变相的应试教育。

3.2 制约学生计算机水平的不断提高

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实现后, 学生一旦顺利拿到等级证书就认为以后再也不用学习计算机技术, 极大地制约了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一旦停止学习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将会使得学生很难继续学习。

3.3 考试内容过于陈旧

计算机等级考试到现今并没有发生过多的变化, 其考试内容还是原有的考试内容, 而且考试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工作很多是基本没有联系的。计算机技术讲究的是实用性, 考试内容的陈旧将使得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积极性显著降低[6], 不利于高校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 使得计算机等级证书成为一张废纸。

4 改善措施

针对目前计算机等级考试对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影响, 高校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减小其消极影响, 下面将详述几点改善措施。

4.1 转变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理念

计算机基础教学相关课程不仅要教授学生计算机的理论知识, 还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实践技术。计算机基础教育不能仅仅重视理论跟等级, 其需要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这是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应该明确的方向。

4.2 改变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由于教学时间跟目标所限, 所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教导的内容, 自己不用去思考相关问题。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更多地采取互动模式, 以提高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效率。

4.3 建立持续性的评价机制

由于传统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所颁发的计算机证书是终止性的。学生只是为了计算机等级证书而去学习参加考试, 那么学生的学习目的根本就不在于提升自身的素质, 所以就要建立持续性的评价机制[7], 即在学生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之后继续在该领域保持通过考试时的能力。这样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4.4 淡化过级考试

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由学校自主安排, 由学校制定有专业特色的教学大纲,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报考, 本着自愿参加的原则, 而不成为硬性的要求。

4.5 教学安排与考试时间同步

以往教学安排与考试时间不同步, 往往会影响计算机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冲击正常计算机教学安排。若能做适当的调整, 调至每学期期末, 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教师的工作量, 减少学生用于复习的时间。

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之间的关系需要教师进行不断的协调改进, 在确保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上, 协调发展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

参考文献

[1]张俊.论计算机等级考试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影响[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中旬) , 2013 (08) .

[2]刘伟, 张德民.浅析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影响[J].新课程学习 (中) , 2013 (08) .

[3]卢花.处理好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J].现代计算机 (专业版) , 2012 (10) .

[4]薛亚玲.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关系分析[J].科技视界, 2013 (09) .

[5]黄小英.高职院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影响与改革[J].教育与职业, 2012 (08) .

[6]刘艳.谈计算机等级考试引导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J].福建电脑, 2010 (01) .

8.教育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篇八

从国际大视野上看基础教育,当我们中国大陆上数以亿计的未成年孩子们每天耗费那么多的时间,像鹦鹉学舌一样学习英语单词或习惯用法时,西方发达国家的孩子们也许正在凭着孩子的自然天性在搞科技创新综合实践活动,也许正在尽情玩耍,也许正在进行师生间的第二课堂活动,也许正在与其父母在一起进行亲子游戏。

一个人对自己祖国的感情和民族认同感,很大程度来自于成长时期的母语滋润,像今天这样如此倾斜地重视英语教学,将会有可能导致我们的学生长大成人后,对自己祖国的感情和民族优越性、认同感或多或少打上折扣,特别是成才后,漂洋过海,一去不复返,少小离家永不归。今天,有多少留学生借留学东风而溜出去的?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溜学”!有资料显示,自1978年以来,已经有106万中国学生留学海外,而回来的仅有27.5万人,这27.5万人的海归中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在海外没有找到合适的位置而不得不归来兮,留在海外的78.5万青年才俊,相当于30所北大、30所清华的所有本科生,而如今呈现出留学低龄化逐年递增趋势,即高中生,甚至初中开始涌出国门后而不归。这与小时候母语谈化不无关系。如今的本科生、硕士生撰写的论文词不达意,错别字司空见怪,中心不突出,论文答辩时更是吞吞吐吐……这是否在提醒我们,在基础教育中与其重视英语学习,倒不如重视我们的母语学习。

自恢复高考以来,我们不妨可以保守地粗略估计一下,如今,7-45岁的人都在学或曾经苦学过英语,而这部分人群中,离开学校,走向实际工作岗位后,又有多少人能用上英语?不乏那些研究生、本科生们毕业后不是也把英语忘得一干二净。在20世纪的50-60年代我们中国人也不是全民学俄语吗?当时会占用多少宝贵教育资源?而事实上,那么多人学俄语后,又有几个派上了用场?无论是从历史上角度看,还是从现实中来看,如今的基础教育中英语学科开设,是极少数人的利益的绑架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以牺牲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服从极少数人利益的教育。

现行中考、高考中,为了考英语听力付出的成本太大,为了保证听力考试顺利正常进行,每个考场都要配备发电机、语音系统,特别是将来还将普及英语会话考试,这项考试成本更大,因为一般考场的语音室只能是允许有35-70名考生参加考试,这样就得让不同学校的考生集中到一个考场考试,排队候考、为了保密前一批考生考完了还不能离开考场,还需要集中到一起进行隔离,考试时间不长,也就是30分钟而已,但是,考试过程麻烦复杂耗时多,组织管理难度大,学生、老师都感觉到是不值得的劳民伤财的“折腾”,姑且不说,这样的英语听力、会话考试、对偏远地区学校、农村学校、城市中薄弱学校的考生来说是十分不公平的。

如今的中小学英语热潮给会讲英语的外国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圆了其发财梦想,让大量的真金白银装进了洋人的腰包,大量的雷同复习资料,浪费了我们国家很多森林资源,从环保、低碳角度看似乎也不值得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该给中小学英语学习降降温,不反对中小学生学英语,而是要恢复对其理性认识,用于英语学科的课时少一点,将节约出来的课时用于诸如“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等,在初中或高中阶段以会考的形式进行考核,按A、B、C、D记录到学生的学业成绩档案中,作为中考或高考时不可缺的录取参考成绩。在中考、高考中所占比重还是以100分为科学合理,或者对考大学报考英语专业的考生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必要考核遴选,因为对有志于从事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不仅仅是工具。

上一篇:班主任家长会教师发言稿下一篇:刑事上诉状写作方法及刑事上诉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