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第二章(精选8篇)
1.教学设计第二章 篇一
第二章
用药和急救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急救措施的一般步骤。
2. 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的具体操作方法。
3.分清外出血的三种情况,学会对出血进行初步的止血处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在本节教材中,主要介绍了几种急救的方法,“120”急拨;“120”大多数人现在都知道“120”急救电话,但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有时可能忘记,不知道说些什么?因此有必要告诉学生。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但真正去操作可能不会,此处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说明结合题进行解决,出血和止血,结合以前的人体血液循环,让学生讨论自己得出结论。
2、教学重点:掌握急救措施的一般步骤
3、教学难点:
(1)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的具体操作方法
(2)分清外出血的三种情况,学会对出血进行初步的止血处理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准备
学生课下搜集常用急用电话号码 到学校医务室了解急救的要点
四、教学策略
通过学生搜集并了解常用急救号码,教师要重点介绍急救电话的拨打方法,这些电话都是联网的,所以,拨通其中任何一个即可。
在介绍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这部分内容时,最好使用急救模型,边讲解边演示。
在介绍出血和止血时,可以回忆七年纪下册第四章中的有关血液、血管和人体循环系统的内容。
有关这一节的内容,还可以到学校医务室了解急救的要点。
五、教学过程
假设有人溺水了,恰巧你在事故现场,如果让人对溺水者进行急救,你能利用有效的方法对其求助吗?(学生讨论,可能会出现各种说法)刚才同学们说出了各种办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些急救的方法,有些方法同学们刚才提出来了,但说的并不是很恰当,希望通过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出其合适的方法。
首先是“120”紧急呼救,生活中我们遇到一些意外情况对病人来讲时间尤为重要,千万不能耽搁,否则就可能会发生生命危险。假设,现在有一同学在教室里不知什么原因突然晕倒,昏迷不醒,让你去打“120”急救电话,你会怎样拨打?(请3个同学即兴表演)刚才这几位同学在表演时都注意到了打“120”时应注意的问题,语言表达要简洁流畅,并准确的说出事发地点、病人的症状,能够让别人很快听明白。
人最脆弱最容易死亡并且只要它一死人就非死不可的器官是什么?脑
对,脑对缺氧十分敏感,对脑的抢救要以秒来计算,4分钟后脑神经可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所以如果病人的呼吸或心跳停止后再去打电话等急救车过来后再开始抢救,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这就是急救的意义所在。为了维持对脑的氧的供应,就必需维持两个系统的工作,那两个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如果一个人呼吸停止五分钟,这个人 的大脑就会因为缺氧而死亡。就呼吸死来说,呼吸停止时肺内留存的氧量决定着心跳停止的时间。一般情况 下,肺脏正常的人,呼吸停止后,肺血液和组织液中贮存的氧约能维持4分钟左右,之后由于机体严重缺氧,心跳也随之停止。恢复心跳的救助每迟1分钟,病人恢复健康的可能性就减少7%到10%。心跳停止4分钟。任何努力都会无济于事。如果一个人的血如果流失了三分之一,这严重影响循环系统输送氧的效率。他同样可能会死亡。
在急救前我们首先要做的工作是什么?(检查脉搏和检查呼吸)如何检查?抢救者采用摸颈动脉或肱动脉,观察是否有搏动,判断患者有无心脏跳动。检查时应轻柔触摸,不可用力压迫。为判断准确,可先后触摸双侧颈动脉,但禁止两侧同时触摸,以防阻断脑部血液供应。在观察危重病人的呼吸时,由于呼吸微弱,难以看到胸部明显的起伏,可以用l小片棉花或小薄纸条,小草等放在人鼻孔旁,看这些物体是否随呼吸来回飘动,来判定还有无呼吸。
发现病人呼吸停止或心脏停止跳动后,应该怎么做? 我们首先拨打“120”电话,在等医生到来的时间里可以对病人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的方法进行急救。怎样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播放动画)
人工呼吸最常用的方法是口对口吹气法,实质上就是被动的使病人的肺进行舒张和收缩。因此要保证病人的呼吸道通畅,首先使病人仰卧,头后仰,将病人的衣领解开,腰带放松。第二、清除病人口鼻内的异物和污物,保证呼吸道通畅。第三、救护者一手托起病人的下颌,另一手捏紧病人的鼻孔,然后深吸一口气,对着病人的口部用力吹入。吹气完后,要松开病人的鼻孔,救护者的嘴离开,每分钟大约进行15-20次,如此反复进行。直到病人自行呼吸。事实上有些病人往往心脏也停止了跳动,因此在做人工呼吸时,也要对病人进行胸外心脏挤压,救护者双手重叠,用力迅速地挤压病人的胸骨下端,使其下陷3-4cm,然后放松,如此反复进行,每分钟大约进行70-80下。此法在医院里医生常用心脏起搏器,实质就是帮助病人的心脏恢复其自动节律性收缩,我们进行救护时发现病人的颈脉有搏动,并且脸色较为红润,能自主呼吸时,证明抢救有效。学生练习:
在生活中,有时可能会造成体表受伤,发生流血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根据出血多少来决定是否送医院救护,不管怎样,我们都应先采取措施。那我们就应该先了解有关出血的常识,出血可以分为内出血和外出血 两种情况。内出血指体内器官的出血,不易诊断,应该立即送医院救治,外出血指体表出血,一般可分为三种:动脉出血、静脉出血、毛细血管出血三种。
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回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有关特点。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运送到全身各处的血管,血流速度较快,管腔大。静脉是将血液从全身各处运送回心脏的血管,血流速度相对慢些,管腔大。毛细血管非常细,血流速度非常慢。
有了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现在有人前臂某血管出血,汩汩地流出了,大量鲜红的血液,请你诊断,他是哪种血管出血,利用止血带应扎住伤口的上方还是下方?(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根据流出大量鲜红的血液可以判断,应该是动脉出血而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向全身各处运送的血管。说明此伤口流出的血液是从伤口上方流向伤口下方,因此应该在伤口的上方用止血带应扎住伤口,切断血液的来源。生讨论:如果是静脉出血会有何特点?应该怎样止血?对于伤口小,出血不多的毛细血管出血或小静脉出血,可以将伤口冲洗干净,贴上创可贴即可。
而大动脉或大静脉出血我们不仅是要自己进行止血处理还要及时拔打“120”急救电话,避免出血过多造成危险。
现在在某路口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你放学回家恰巧遇到。当时有一人被玻璃划伤了前臂,流血比较多,请你说一下你的急救措施。(3个同学回答)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会遇到什么危急情况,需要进行急救?煤气中毒和食物中毒 当我们遇到煤气中毒或食物中毒病人,应该采取那些急救措施?
学生讨论,遇到食物中毒病人,应立即想方设法让患者把有毒的食物从胃里吐出来。可先让患者喝5~6杯加盐或苏打的水,然后用两个指头伸到嘴里,抵住舌根进行催吐。若是严重中毒,上述方法要重复好几次,若患者已失去知觉,就要把患者的头偏到一边,以免呕吐物倒吸入呼吸道。对患者进行初步急救处理后,迅速将其送往医院。发现煤气中毒病人后,首先要关闭煤气,熄灭煤炉,打开门窗,然后立即把患者抬到空气流通的地方。如果中毒较严重需立即送医院。在运送中,不要让中毒者受凉,要用毯子将患者身体盖好。若患者呼吸停止,需做人工呼吸。患者神志清醒后的短时间内需要安静,可以给一些热茶或热咖啡。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有较好的效果,送治越早,疗效亦越好。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突然的意外事故发生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急救的方法,解决一些突发事故。减少危险的发生。
2.教学设计第二章 篇二
《我爱广东》这一课是选自元平特殊教育学校校本教材生活语文课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爱广东》第三课《我爱广东》的第二课时。本课通过认识欣赏广东省几个城市的旅游景点来学习生字词: 环境优美,并用我爱____ 造句,让学生知道广东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广东的情感。
【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中度智障六年级学生,他们通过低年级学习, 能认读简单的词语,可以表达简单的句子,但词汇量贫乏,对词语的理解还是依靠图文对照的形式。
【设计理念】
1.生活化。将字词句的学习与生活联系,增强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2.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景色图片的观察来了解哪些地方美,并引导、总结什么是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注重学生个体内心的真实体验。在欣赏各地景点时,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去游览,并找出自己认识的、漂亮的图片,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
4.培养学生初步利用电脑搜索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理解词语———环境优美的意思。
2. 能用 “ 我爱 ___” 来进行表达 。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利用电脑搜索图片与视频,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能力以及与小组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广东省几个主要城市的主要旅游景点,激发学生热爱广东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认读理解词语环境优美,能用“我爱____”来进行表达。
【教学难点】
理解环境优美的意思,并能运用。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适用】
课件分教师用和学生操作两部分,教师制作博客网站http:// blog.sina.com.cn/u/3580134777提供给学生课堂上搜索游览。
多媒体课件主要流程用Activ Inspire制作,课件运行的硬件是能运行中文Windows98以上操作系统的多媒体计算机。为了使课件充分发挥其性能,要求屏幕分辩率为800×600,24位以上真彩色。 软件采用全中文界面,全部使用鼠标操作,简单灵活。
教师用课件部分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引导部分:引导学生通过点击城市名认读词语来达到复习导入的目的。新授部分:通过引导学生点击地图上的城市名进入相应城市旅游景点来观察、感受、领悟词语环境优美的意思,并会用“我爱________ 来”进行正确的表达。巩固检查部分:通过学生在白板上自己动手组句、读句来达到巩固的目的。学生课件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在广东地图上找出广州、深圳、珠海三个城市,并分别点击进入教师设计的主题网页页面。第二部分是句子练习部分。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2. 复习导入
出示广东省地图,引导学生通过认读词语找出广东省有哪些城市。(学生通过点击地图来认读词语,达到学过的词语会运用的目的)。
教师:广东省是一个漂亮的地方,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广东省的一些城市去游览。
3.学习新知
(1)感受
指导学生在自己小组的电脑课件广东省地图上找出广州,并用鼠标点击进入教师博客广州白云山景点介绍页面。
引导学生在网页上欣赏白云山风景照片,并说说看到这些照片的感受。
教师:你可以用一个你知道的词语来形容你此时的感受?(学生会根据自己欣赏后的感受来真实表达,尊重了学生的真实感受, 而不是简单地用一两个词来告诉学生。)
教师引导学生指出并说出觉得哪些地方漂亮?(每个学生欣赏的角度不一样,所以会有不同的感受,每个学生都可以指出自己心中认为漂亮的景色图片,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学生的主导性。)
教师归纳学生指出的山、水、树、草、花等,并总结这些都是我们生活的环境,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环境。
教师:今天我们用一个新的词语来形容看到的风景:环境优美(板书)
读词语[集体读、个别读(读词读开火车游戏)]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指出心中认为漂亮的地方,教师归纳、总结,让学生把抽象的词语直观化,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引导学生读词语,让学生集体读、个别读,老师纠正学生发音。
(2)领悟
教师:我们刚才游览了广州的白云山公园,现在我们再走进珠海去看看。
引导学生在电脑上找出珠海,并点击进入珠海渔女像网页页面。
教师:大家来到珠海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珠海渔女像,各小组去看看吧。这次老师有个任务给大家。
给学生布置游览任务: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游览后的感受,并用爱来说一个句子。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游览网页。
教师:珠海渔女像这个地方怎么样?我们用今天学到的词语怎么来表达?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并理解环境优美的含义。
教师:你们想去这个地方玩吗?如果用爱来说一个句子,你怎么说?
教师在引导学生有了直观感受后说出句子:我爱珠海。
(3)学生分组自主学习
教师:我们生活在哪个城市?现在我们一起走进深圳去游览吧?
引导学生通过电脑自己进入深圳景点介绍网页页面 。
教师给三个小组布置不同任务 。
第一小组:指出自己认为的环境优美的景点图片 。
第二小组: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游览后的感受 。
第三小组:把句子补充完整并读一读。深圳是一个__ 的城市, 我爱___。
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起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4)内化学到的知识
引导学生欣赏英德国家森林公园的视频,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广东省还有很多著名的旅游景点,下面老师带同学们走进英德国家森林公园去游览吧。在游览过程中可以说出你自己的感受。
(智障学生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可能会有些累,精力也不能太集中,给学生播放视频,通过声、光、色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欣赏视频的过程中,教师不作过多引导,让学生自己说出心中感受,从而达到学生对词语内化和运用的作用。)
(5)引导学生总结
教师:我们刚才通过电脑搜索欣赏了广东省几个城市的旅游景点,你们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用句子表达:我爱广东。(板书)
4.巩固
(1)三个小组的学生在电脑上读词语,并组句,教师指导。
(2)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在白板上读词语并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读句子。
(3)分给三个小组字卡,组成句子,并展示。
5.总结延伸
3.《鸟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通过品读课文2-4自然段,认识鸟岛多彩的世界,体会群鸟快乐的生活,培养学生自觉爱鸟、护鸟的意识。
3学会生字“朋”“类”“筑”。
4了解因果关系句式不同的构句方式,指导学生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齐读课题)。鸟岛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鸟多,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来试试。(生再读)
2上节课,我们初步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这些词语朋友还记得吗?跟他们打个招呼吧!
出示:陆续闻名中外筑巢安家
热闹各种各样密密麻麻
(1)自由读。
(2)咱们祖国的语言可美了,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一首诗,想着画面再来读,老师相信,你们的感觉一定不一样。不信,你们试试。(生自由想象画面练读)谁再来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3)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知道了青海湖西部有一个叫——(海西皮的小岛),那就是一(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
(4)过渡:今天,让我们再次踏上鸟岛,好好欣赏那儿奇特的风光。
二、品读2-4自然段
(一)感悟春天鸟岛的奇特
1春天来了,鸟岛是什么样的呢?打开课本,自己好好读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
2(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小朋友们,在春天的鸟岛,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先引领学生抓住“一群一群”“陆续”体会许多鸟儿先后赶到鸟岛这一奇特的景象,再播放多媒体画面让学生欣赏、感受。)
3一群一群的鸟陆陆续续地飞来,这景象多美呀!自己读读,感受感受。(生自由读后,指名读、评读,齐读)
4引读:是啊,它们都在这里——(生: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5知道鸟儿为什么选择这里筑巢安家,养育后代?(引领学生讨论鸟岛的气候、环境适合鸟类居住、生活问题)
6过渡:春天的鸟岛迎来了一群一群的鸟儿筑巢安家,那么六月的鸟岛又是什么样儿的?自由读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用你的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悟,好,放声读吧。
(二)品味六月鸟岛的热闹
1学生自由读文,感悟
2引导交流:六月的鸟岛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板书:鸟多窝多蛋多)
3小朋友们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鸟多、窝多、蛋多表现出来呢?好,自由读读第3自然段。(课件出示第3段文字)
4谁来试试?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相机分句指导。
(1)指导品读第1句(课件出示第l向)
①教师引导学生抓“最热闹”“各种各样”“聚”“鸟的世界”体会鸟的数量多、种类多、颜色多、大小不一。其间,多媒体相机出示各种各样鸟的画面,使学生通过画面感受“热闹”“各种各样”“聚”“鸟的世界”。
②这鸟岛不愧是鸟的世界,能把这美妙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导朗读)
(2)指导品读第2句(课件出示第2句)
①指名读,要求其他小朋友注意听。
②评价:你感觉鸟窝多吗?哪里让你感觉鸟窝多?(密密麻麻)
引导学生理解“密密麻麻”。密密麻麻这个词让你想到什么了?(许多人聚在一起开会;热闹的大街上人头攒动;夜晚天空中繁星闪烁;许多蚂蚁聚在一起抬食物)
是啊,这里的鸟窝多得就像热闹的大街上攒动的人头,夜晚空中的繁星。聚在一起的蚂蚁。来,把你们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指导朗读
(3)课文第3句告诉我们鸟蛋也很多,老师相信你们肯定能读好,自己读读。
①指名读
②是啊,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全是鸟窝,窝里是蛋,窝外也是蛋,到处是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又多又美,好,让我们一起读这句,好好体会体会。
③齐读
5指导背诵
(1)读了这一段,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六月的鸟岛鸟多,窝多,蛋多,多么奇特的景象啊,要不要亲眼去看看?(课件按鸟多、窝多、蛋多的顺序出示相关的音像图片)
(2)看得出来,小朋友们都被眼前这奇特的景象深深地吸引住了,想把这些深深地记在脑海里吗?其实啊,看着画面想课文内容就是一种很好的背诵方法。另外,还可以根据课文描写的顺序:鸟多、窝多、蛋多这三个要点去背诵,自己试试看。(学生各自练习背诵)
(3)抽查背诵情况。
(三)体会人鸟相处的和谐
1过渡:如此独特的景观,使青海湖鸟岛成了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来岛上游玩的人很多(出示第4段文字)。
2引读:这些游客们伸手——(生:就能拾到鸟蛋),随处——(生:都能捉到幼鸟)。捉到幼鸟,拾到鸟蛋是那么——(生:容易)。可是,却没有人——(生:去碰一下),因为——(生: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
3通过引说强化因果关系句式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师:因为——生: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师:所以——生:没有人去碰一下)
4读了这段,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引导学生对游客说,对岛上的鸟说,对青海湖的人们说,对自己说,还可以对地球上所有的人说。)
(四)结合板书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青海湖海西皮小岛有了更深的了解:春天,群鸟归来景象奇特;夏天,岛上的鸟、窝、蛋多得密密麻麻;走进鸟岛,我们还深切地感受到人与鸟相处得是那么和谐。这儿真不愧是闻名中外的鸟岛。是名副其实的鸟的世界,鸟的天堂。
三、课堂练习
(一)因果关系旬式训练
1出示课后练习第4题的两个句子:
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
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
(1)这两句有什么不一样?(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品读知道两个句子不同之处是一个前因后果,一个前果后因)
(2)小结:原来啊,因果关系的句子,表示原因的部分可以放在前面,也可以放在后面,表达的意思都一样,
2巩固练习。
(1)出示第二节第1句“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
(2)引导学生用因果关系的句式把句子换个说法。
(二)指导书写部分生字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五个生字,还有三个,咱们来读读(课件出示生字“朋”“类”“筑”,学生认读)
2仔细看看这三个生字,看谁能有好办法记住它们。(学生各自观察、识记)
3你想教大家学哪个字,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交流识记字形情况)
4.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二章教学设计 篇四
一、课程标准要求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介绍了组成细胞的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等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把有机物放在无机物的前面,这是编者的匠心所使然──生命物质运动特殊性和运动的本质属性是由有机物特别是蛋白质来完成的。一个简单的顺序颠倒,诏示了生命物质运动过程中各物质扮演的角色的轻重。
通过本章学习,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础,在本章学习的基础之上,才能感悟生命活动过程中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能量供应和利用,以及系统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实质。
三、学情分析
本节的知识相对简单,学生需要牢固的掌握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好实验技能。高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生物,动手能力比较差,在做实验的时候阐述清楚实验原理并且做好演示实验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需要树立学生不断思考的能力,学会用探究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2.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3.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4.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5.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6.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二)能力方面
1.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进行特定的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探讨组成细胞的分子的重要作用。2.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3.崇尚生命物质和谐之美,珍爱生命。4.为生命的奥秘所折服。
5.珍惜水、节约水的意识渗透。6.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学难点
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六、教学策略设计
1.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中学习新知识。本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认同生命的物质性。由于学生在初三已经学习了化学的基本知识,所以在进入这部分学习时,通过让学生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认识到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与组成地壳的元素有相似性又有区别。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分别观察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鲜重的百分比)图和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干重的百分比)图,之后再介绍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七、设计思想
八、教学资源与准备
利用投影或挂图,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谈话法、比较分析法、启发式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九、教学流程图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要求
二、教学内容分析
蛋白质的结构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本章的难点,可通过学生讨论收集的食物和营养保健品的说明书,认识蛋白质的重要性及作用,并激发学生探究蛋白质结构的兴趣。
关于蛋白质的结构利用分层教学的方法,遵循元素──氨基酸──二肽──多肽──蛋白质这些结构层次来认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在讲述氨基酸的结构时从有机化学甲烷的分子式引入,构建学生的空间思维。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时,要注意讲清脱水缩合、肽键、二肽和多肽的概念。关于形成的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及形成的化合物的名称可用表格让学生比较理解记忆。
讲述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时要指出其原因及与氨基酸的种类和数目的关系,从而体现出蛋白质的功能与结构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另外,在教学中可通过鼓励性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利用图片、投影和教材中的示意图帮助学生分析,让学生理解难点和重点内容;设计几个题目,在参与中理解多肽形成过程中的数量关系。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还没有学习有机化学,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而细胞的分子组成是微观、抽象的内容。教材考虑到分子水平的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教材编入了联系生活的内容。如:为什么食物中应添加必需氨基酸?为什么吃熟鸡蛋比吃生鸡蛋容易消化?有关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如果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有助于增加教学内容的亲和力。
四、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的种类。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3.理解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4.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能力目标:
1.尝试建立氨基酸结构通式的球棍模型(模仿水平)。2.使用球棍模型演示脱水缩合过程,肽链形成具有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独立操作水平)。3.能够利用多媒体搜集相关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情感目标:
1.体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大致合成过程(感受水平)。2.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3.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初步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2.蛋白质的功能。教学难点
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六、教学策略分析
由于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图解、课件和游戏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七、设计思想
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图解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八、教学资源与准备
利用图解、多媒体课件和游戏
九、教学流程图
引导回顾初中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交流归纳蛋白质的功能
↓播放一则洗发水广告
↓激发思考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关系
↓引入氨基酸及其种类的学习
↓ 学生活动:观察四种氨基酸的结构式
↓ 讨论、总结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尝试用球棍模型模拟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 拓展思考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其他性质
↓ 引出氨基酸种类的学习
↓利用强烈的数据对比,过渡到氨基酸怎样形成蛋白质
↓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并观察氨基酸脱水缩合示意图
↓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尝试描述
↓ 启发引导完成旁栏思考,并讨论肽链的空间结构
↓ 观察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
↓ 分析蛋白质的结构层次
↓ 介绍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 师生共同探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过程
↓ 导出蛋白质的多样性原因 ↓ 总结、评价回归主题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要求
二、教学内容分析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核酸的种类及在细胞中的分布、核酸的结构和功能、学会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本节内容的重点放在细胞层面,让学生了解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以及核 酸能成为遗传信息携带者的原因。
三、学情分析
学生一般特征:高一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关于核酸的感性认识,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教学的直观性非常重要。学生对遗传物质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可以利用这一点,再结合新的科技成果来创设情景,来进入新课程的教学。教师把抽象的物质结构形象地告诉学生,在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知识的基础上以直观的教具、形象贴切的比喻,给学生形象上的理解和掌握,并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学生的初始能力:对DNA已有了初步的印象,并初步具备自主调查、思考、辩论、分组讨论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说出核酸的种类以及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掌握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学会观察细胞中的DNA和RNA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通过分析DNA的结构和功能联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六、教学策略设计
1.实验法: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2.学案导学:
3.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及作业
七、设计思想
八、教学资源与准备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九、教学流程图 开始
核酸的种类:DNA、RNA 设计实验
实验: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讲解并评价学生的实验设计
指导学生实验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 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破案事例引入
投影
思考并回答
指导、归纳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要求
二、教学内容分析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分子和细胞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中第四节。本节共有三大问题:细胞中糖类主要有哪几类及什么作用?细胞中的脂质有哪几类和作用?生物大分子以什么结构为骨架。整个内容除了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外,重点还在于使学生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并使学生会运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物课程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并且在初中生物中曾学过相关的知识,但对此学生了解得很浅。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恰当的启发指导,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四、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②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③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2.过程与方法: ①尝试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②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②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③尝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教学难点
1.多糖的种类 2.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六、教学策略设计
我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特点,主要从实际生活中入手,直观教学、分析对比、自学导思、形象比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引导—描述—解决问题的程序。
七、设计思想
本着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为出发点,渗透素质教育的思想,展现教学设计的新颖性,实用性。本设计的主旨在于创建和谐,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
八、教学资源与准备
多媒体课件
2、学生查找的资料:糖尿病人的饮食,纤维素的作用,胆固醇的作用,肥胖的原因
九、教学流程图
《细胞中的无机物》教案
一、课程标准要求
二、教学内容分析
“细胞中的无机物”是人教版《分子与细胞》第2章第5节的内容。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生物高分子(蛋白质和核酸)、生物大分子(糖类和脂质)、小分子(水和无机盐)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后续内容,即细胞这个基本生命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奠定基础。通过探讨组成细胞分子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认同生命的物质性,以及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体会在分子水平上生物界的同源性
三、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及本章其他小节的学习,学生对构成细胞的水和无机盐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无机物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但是对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及作用却不太清楚,再加之高一年级学生的与水有关的化学知识还没有接触,对理解“结合水”这一概念会有一定困难。
四、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说出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2)说出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2.能力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培养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和自立学习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注意与人体健康相联系,从分子水平上知道人体健康的基本常识。(2)形成自觉爱护水源的环保观念。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的作用。教学难点:
1.结合水的概念。2.无机盐的作用。
六、教学策略设计
以一个运动广告让学生探究:“解体渴”这句广告词的科学含义,引入本节课:细胞中的无机物。然后欣赏几组有关水与生命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再通过对几个表格的分析得出不同的生物体;同一生物体不同的生长时期;同一生物体不同的组织器官含水量不同。接着由自然界中水的形式引出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接着举例说明自由水和结合水在细胞和生物体中的作用。然后联系生活中的现象导入无机盐,讲解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和作用。最后纵观整个章节的内容总结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之间的关系。
七、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水和无机盐在人体内的存在形式和生理作用,其中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中始终注重创设情景,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和认识水和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八、教学资源与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5.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篇五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了解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能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3)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
二、教学重、难点
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讲练结合、自主学习方式等。
四、课前准备
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思考与交流] 图书馆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为什么你能够很快就找到你所需要的书?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将许多书放上书架之前可能做了哪些工作?大超市里有成千上万种商品,为什么人们能迅速挑出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思考与交流] 1.请尝试对你所学过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并与同学交流。2.请从其他方面收集一些应用分类方法的例子,讨论对它们进行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归纳与整理] 1.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思考与交流] 对于纯净物Na2CO3,从其组成的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
北京学易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归纳与整理] 1.将事物进行分类时,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2.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交叉分类法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3.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思考与交流] 1.对于化学物质,如果按照所含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怎样分类? 2.对于化合物我们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可以产生哪些分类结果? [归纳与整理](2)树状分类法
[实践与探究]
1、查阅资料并与同学合作,为石油加工后的产品或用途制作一张树状分类图。
2、选择熟悉的物质,制作一张交叉分类图。
提示:氧化物、酸、碱、盐等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一步进行分类,化合物也可以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等。
[思考与交流] 1.在初中我们学习过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它们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将化学反应又可以按照哪些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呢?
[归纳与整理] 2.化学反应的分类:
北京学易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思考与交流] 初中所学习的化学反应四种基本类型能概括所有的化学反应吗?我们应当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对已学知识?
[实践与探究] 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化学物质分成哪几类?每类物质具有哪些主要的化学性质?你的这种分类采取了哪种分类方法?
2.查阅有关资料,列举几个具体实例,说明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归纳与整理] 1.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2.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是化学分类中常用的两种分类方法。
[思考与交流] 1.将少量NaCl溶于水得到的体系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将泥沙溶于水得到的体系呢?将它们静置一段时间后,有什么区别?
2.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烟、雾、云属于纯净物吗?如果不是,是什么物质分散到什么物质里的?
[归纳与整理]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及其分类
⑴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
[思考与交流] 北京学易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他们之间可以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例。
[思考与交流] 1.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吗? 2.不同的分散系有什么区别? [实验与探究] 1.取三个小烧杯,分别加入25 mL 蒸馏水、25 mL CuSO4溶液和25 mL泥水。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1~2 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观察制得的Fe(OH)3胶体,并与CuSO4溶液和泥水比较。
2.将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或手电筒)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将Fe(OH)3胶体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归纳与整理] 1.当光束通过Fe(OH)3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而光束通过CuSO4溶液时,则看不到此现象。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光波偏离原来的方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叫做丁达尔效应。利用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2.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孔隙,而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这说明浊液的分散质粒子比较大。
[思考与交流] 1.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丁达尔效应在吗? 2.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胶体有哪些认识? [归纳与整理] 胶体:分散质粒子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
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在1nm~100nm之间(在超显微镜下可见)。胶体的性质具有丁达尔效应 [阅读与拓展] 了解胶体的介稳性及其破坏、布朗运动,胶体介稳性的应用。[思考与交流]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我们经常在媒体上听到一些有关纳米材料,你知道有哪北京学易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些呢?
[阅读与拓展] 纳米粒子的尺寸与胶体粒子大致相当。原有的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不仅有助于纳米技术的发展,胶体化学也从中获得了新的研究方向和动力。
6.第二章第一节以德立家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德”的渊源、含义,知晓我国五好文明家庭的评选标准。
2、记住“孝”的含义及其实质,对当代人的要求,了解新“二十四”行动标准。
3、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具有博爱敬老的中学生。
4、通过合作讨论认识德对于家庭,社会的向善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难点:德的理解认识
2、教学难点:百善孝为先、诚实守信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杨树桐认为,中国人与西方人在价值观上有很明显的差异。西方人以个人为本位,而中国人则以家庭为本位。家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据地。他给家庭成员带来了居家的温馨、祥和、安全、抚慰和支撑,也带来了保家的责任和使命,甚至还带来了兴家的动力和勇气。家不仅对每个成员有浓厚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而且还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所以从古以来,中国就格外重视家规、家训等家族道德体系的建设。这种道德体系不仅有神圣的权威性,而且有强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因此,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二章家风传承的第一小节 以德立家。
(二)、教学过程
1、材料研读——“德”字的渊源
通过图片展示“德”字从文字起源中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几种形式德字的形状的变化来了解德字的深刻内涵!生:看图思考回答 师:总结
纵观“德”字的字形在演变但是其含义未变!它应是“行”“直”“心”的结合体。“行”表示路;“直”表示,意为不屈折,大道直行;“心”表示心胸坦荡。三个部分结合成“德”,表示约定成俗的规则,德的意思是: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本心,顺乎自然,便是德;本心初,本性善,本我无,便成德。舍欲之得、得德。
“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发展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
2、通过两则材料的讨论(一则家人之间的材料,另一则师家人与社会的材料)来对“德”在人与人、家庭、在社会的重要性!生:思考总结。师:点拨 德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价值尺度,在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要。“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对于家庭来说,家庭成员孝顺、诚信,友善这个家庭就会其乐融融辛福美满。一个家庭的兴旺,一定要注重以德治家,以德立家。
3、学有所悟—家和万事兴
阅读p32材料思考材料中的两个问题!生:看书思考回答 师:评论总结 和的意思是“相安。谐调”“家和”表现为家人家人之间的和睦相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亲相爱。
树榜样学榜样——五好文明家庭的标准(教材p33)
4、经典研习——百善孝为先
看材料一、二、三思考材料中的问题,理解孝的深刻内涵。生:看书讨论回答 师:评论小结
孝实质上是动物的一种“反哺”行为,人类的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赡养、送终等,是我国传统的基本道德。
翻阅历史的简历我们了解到孝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中都是对父母的爱,古人有“二十四孝”为标准,现在也有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来评价当代人的行为规范。是那新二十四孝呢? 教材p36相关链接中!
5、人本立信——诚实守信
通过徙木立信等材料来解说诚实守信,诚信是指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要求。
7.《九色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 会用“竟然”造句。
3.感受九色鹿的善良、勇敢以及调达的见利忘义、恩将仇报的形象特点, 明白做人要讲诚信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 品味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1.导读想象, 感受九色鹿平静美好的生活
(1) 同学们, 九色鹿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根据回答, 出示句子:“它双角洁白如雪, 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 漂亮极了, 人们都称它九色鹿。”
师:这也正是九色鹿名字的由来。美丽的九色鹿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同学们快速到文中去找一找, 课文中哪些句子告诉了我们九色鹿的生活环境?
(2) 交流:
“在一片景色秀丽的山林中, 有一只鹿。”
“山林之中, 春光明媚。九色鹿在开满鲜花的草地上睡得正香。”
作者用不多的笔墨来写, 却让我们感受到九色鹿生活在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山林中。
(3) 在这清新怡人的环境中, 九色鹿每天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我们来想象一下。
山林中, ________。每天清晨, 九色鹿________。它有时________, 有时________。累了, ________, 渴了________。每一天, 九色鹿都生活得那么________。
(4) 过渡:
美丽的九色鹿在山林中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 然而,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却使平静的日子风云突变。
2.精读品味, 感受九色鹿美好的人物形象
(1) 整体把握, 理清线索
是一件什么事打破了原先平静的生活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2到9小节,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根据交流, 板书故事线索:
救调达, 不求回报——被出卖, 惊醒美梦——勇抗争, 怒斥小人
(2) 品词析句, 感受形象
(1) 明确要求
故事中的九色鹿救调达, 后来又被调达出卖, 身处险境, 临危不惧, 勇敢地揭露调达的丑恶嘴脸,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 找出文中描写九色鹿的语言、动作的句子, 读一读, 品一品, 从这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九色鹿有着怎样的品质?
投影出示以上阅读要求。
(2) 自主阅读
学生根据阅读要求, 自主阅读文本, 潜心会文, 在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中, 感受九色鹿的形象特征。
(3) 交流感受
出示重点句:
a.“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 将落水人救上岸来。”
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立即:没有丝毫犹豫, 什么也没有想。
纵身:猛力使身体向上或向前跳离原地。
联系前文中的“汹涌的波涛”, 体会九色鹿的奋不顾身, 救人心切。
师:看到有人落水, 九色鹿立即奋不顾身跳入汹涌的河中, 救出落水者。你想怎么夸一夸它?
九色鹿, 你真________! (勇敢、善良)
九色鹿, 你真是个________! (见义勇为的人)
指导朗读文句, 读出赞赏、敬佩的语气。
b.九色鹿打断了调达的话, 说:“我救你并不是要你做我的奴仆。快回家吧。只要你不向任何人泄露我的住处, 就算是知恩图报了。”
从九色鹿的语言中体会到九色鹿救调达不要任何回报。
它唯一的要求是:不向任何人泄露它的住处。为什么?
师:九色鹿不希望自己平静的生活被打扰。然而, 天有不测风云, 九色鹿怎么也想不到, 自己好心救人, 却无端引来杀身之祸。这天, 九色鹿从梦中惊醒, 发现自己已处在刀枪箭斧的包围之中, 无法脱身。当它看见调达站在国王身边时, 它全明白了。它明白了什么?
交流:
它明白了, 是调达恩将仇报, 出卖了它。
它明白了, 是调达见利忘义, 不守信用, 向国王告密。
它明白了, 是调达背信弃义, 使自己遭受飞来横祸。
板书:恩将仇报、见利忘义、背信弃义
联系故事内容, 说说这几个成语的意思。
恩将仇报:调达不但没有报答恩人的救命之恩, 反而________。
见利忘义:利, 重金悬赏;义, 对恩人的承诺。
背信弃义:“背弃”的是什么?联系第5小节, 对比理解调达的不讲信用, 说话不算话。
师:恩将仇报的调达见利忘义、背信弃义, 这样的人真是________!
(无耻小人、卑鄙无耻、灵魂肮脏的小人)
师:看到自己居然遭受如此无耻小人的陷害, 九色鹿顾不得自己身处险境, 愤怒地斥责道—— (引读九色鹿的语言)
c.九色鹿从梦中惊醒, 发现……再一看, 调达正站在国王身边。九色鹿非常气愤, 指着调达说:“陛下, 您知道吗?正是这个人, 在快要淹死时, 被我救了。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 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 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分析这段话有两层意思:
揭露调达背信弃义的丑恶嘴脸, 指责国王跟无耻小人一起残害无辜。
“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 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
“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 谁知他见利忘义!”
出示以上两句话, 引导学生体会, “竟然”在句子中起表达九色鹿强烈感情的作用, 让学生用“竟然”说话。
提醒注意:竟然, 表示事实与预想是相反的。
指导朗读九色鹿的这段话。九色鹿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
“九色鹿从梦中惊醒, 发现自己已处在刀枪箭斧的包围之中, 无法脱身。”
体会九色鹿身处险境, 勇敢、镇定、临危不惧的品质。
3.拓展升华, 感悟《九色鹿》一文蕴含的道理
(1) 指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国王非常惭愧。”联系课文想想, 国王为什么惭愧?
他不该听从王妃的要求, 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
他不该听信调达这种小人的话, 前往捕捉九色鹿。
国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作出了公正的判决——恶人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2) 从此, 九色鹿又________。
(3) 同学们, 九色鹿的故事出自《佛经》, 并被绘于敦煌壁画中。大家想想, 这个故事用这种特殊的形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 是想告诉人们什么呢?
拿出笔来, 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4) 老师送给你们一些名言警句, 让我们一起来读。
人无信则不立。
言必信, 行必果。
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
火心要空, 人心要实。
黄金失去可再得, 名誉失去难挽回。
4.布置作业
(1) 抄写并背诵5句名言警句。
(2) 熟读课文, 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人听。
8.《掌声》(第二诨时)教学设计 篇八
《掌声》是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的课文,文章讲述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同学们的掌声里上台演讲,在同学们的掌声激励下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我们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设计理念]
通过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交流、自主表达中,体验人物情感,走进人物内心,品味文章的人文内涵,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尊重,学会关心。要主动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整体回顾
1通过上节课初读课文,你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学生自由汇报)
2初读课文时,小英给我们留下了不同的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呢?为了发言更有理有据,请大家再次自由、认真地读读课文,用笔、用心给自己寻找发言的根据。
(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要求同桌自主交流,不安排学生汇报)
3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小英,走进她的内心。
(设计意图:读书时留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强调从整体入手。感悟课文内容,鼓励学生自主交流见解,激发自主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初步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研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学习第1自然段,感知小英的“胆小、自卑”
1有声的朗读有利于表达感情,无声的默读更有利于思考问题。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小英曾经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课堂现场预想:
生:我觉得她胆小,害怕别的同学,不愿让同学看到她走路的姿势。
生: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一角。
师:你们在默读时能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来思考问题,这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你从“总是”和“默默地”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小英不光身体有残疾,而且是个自卑的孩子,因为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不想让别人注意。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读懂了这段语言文字,深人到,卜英的内心去想了。谁想把这段段话读一读?
(生读后,师生共同评价)
师:是啊,小英很自卑,她神情总是那样忧伤,内心总是那样闷闷不乐,下文中有一个词说了小英曾经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看谁能先在下文中找到?(忧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认真读书,深入感悟,对词语“忧郁”的理解就会水到渠成,也利于理解人物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5自然段,体验小英的“活泼、开朗”
1学生自由读读这段,就是这样“胆小、忧郁”的孩子,现在变得怎样了?
2学生汇报交流:变成了个欢乐的孩子、自信的孩子,变成了活泼、开朗的孩子……
3你从“甚至”这个词以及句中的省略号,还读懂了什么呢?
4谁愿意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先个人读后集体读)
(设计意图:抓住文中的省略号,拓展延伸,激活学生的想象,从而引导学生走近人物,与之心灵碰撞、情感交流)
(三)对比朗读,读中悟情
1我们通过读书,看到了一个自卑忧郁的女孩变成了活泼开朗的女孩。别忘了老师告诉你们的,朗读更有利于交流感情。现在请大家读读这1、5两个自然段,看看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2小英前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能从你的朗读中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吗?(分组再读1、5两段)
3读到这儿,在我们心中一定产生了一个很大的问号,是……(小英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你们认为是因为什么?(掌声)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张扬阅读个性,使语言文字在学生的朗读中“活”起来,“站”起来)
三、品句析段,体验情感
过渡语:掌声作用竟如此神奇,如此显著!让我们回到那次难忘的演讲中去吧。
1学生自由轻声读2、3、4自然段,找到表现掌声的力量真的很大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见解。(学生读后同桌交流)
2课堂现场预想:
师:同学们给了小英几次掌声?(两次)
师:直接写第一次掌声的是哪几句话?(学生读)
师:小英感受到了吗?谁来读一读,让大家感受到掌声的力量?(指名两三个学生读,师生对读得好的及时鼓掌奖励,教师让该同学说说感受)
师:同学们为什么要给小英这样的掌声呢?在掌声响起来之前发生了什么事?
生:轮到小英上台讲故事了,她很害怕。
师:文中怎么写的?请你读一读。(生读)
生:同学们很担心小英会让新老师难堪,所以向小英投去了目光。
生:小英立刻把头低下去,犹豫起来了。
师:“犹豫”什么意思?小英犹豫什么呢?(学生自由汇报)
师:小英想上去讲故事吗?(不想)为什么?小英能上去吗?(不能)为什么?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小英此时内心的?(“慢吞吞”“眼圈儿红了”等)
师:是啊,此时全班同学都已经走进了小英的内心,关注着她。在大家的关注下,小英终于走上了讲台,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什么?
生:掌声!
师:这掌声怎么样?
生:热烈、持久。
师(声情并茂):小英在全班同学的关注、支持下,在老师的期待下,终于战胜了自卑和胆怯,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假如你就是她的同学,第一次看到小英到了前台,你还会怎么做?(学生自主说,对于精彩发言及时给予掌声)
师:听了她的演讲,假如你就是她的同学,你又想对她说些什么呢?(学生自主说)
师:班上同学是怎样把对小英要说的话表达出来?(第二次掌声)这掌声又是什么?(学生自由说,并让说得精彩的同学把关键词写到黑板上)
师:再次听到同学们经久不息的掌声时,小英是怎么做的?
请一、两位学生表演“鞠躬”的动作,然后问其中一位动作很“深情”的学生:“你就是那位心存感激的小英了,你为什么这样做?”书上怎么写的?教师引读——
师(再问另一位学生):如果是你,你还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
师:是啊,从那次演讲以后,小英像变了个人似的,她……(再次引读)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课文的华章,有效研读品味能促使学生入情入境,走进小英心灵深处。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中的情感体验也是个性化的。教师要根据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理解来指导学生想象、拓展、延伸,让学生把各自的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3学习第6自然段:后来,小英取得了进步,获得了成功,她给我写来了一封信。你们想读吗?(伴着音乐《掌声响起来》的旋律,先指名读后全班读)
四、总结升华,深悟寓意
1这掌声仅仅是指这两次拍手击出的声响吗?你理解的掌声还是什么?
2让学生在《爱的奉献》的乐曲声中汇报交流:这掌声是爱,是关心;是支持,是鼓励……
3总结:因此,我们说——(教师引读课文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音乐是语言,教师在美丽的氛围和爱的旋律中,顺势让学生按各自的阅读积累去表达对掌声的理解、诠释,有利于学生深刻领悟课文内容,更有利于理解课文最后这个主旨段落的寓意)
反思:教者力图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用心去读书思考,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引导和鼓励学生对课文多元理解,深入细致地与文本对话,潜移默化地拓展延伸,让学生把理解语言文字与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文中寓道、道中显文的语文教学思想较好地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新课程理念。
【教学设计第二章】推荐阅读:
《马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7-14
《琥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7-26
《推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8-22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实录08-22
第二单元教学方案设计08-04
泉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6-27
练习5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7-09
《祁黄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7-25
课文《燕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9-21
太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