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工作总结

2024-09-03

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工作总结(10篇)

1.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工作总结 篇一

文明单位的创建

医院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以提高职工素质和提升医院形象为核心,通过党建工作、文化建设等载体,不断强化内部管理,提升服务质量,促进了医院的全面、健康、快速发展,为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提高“三类认识”,增强创建工作的主动性

思想决定行动,做好文明创建工作,首先是认识要到位。医院通过统一认识来统一思想,集中力量,为创建工作打下坚实的动力基础。一是提高医院法人认识,果断作出文明创建决策。医院高度重视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认为文明单位创建有利于形成医院奋发向上、精医崇德的良好风气;有利于形成医患平等、融洽和谐的医疗环境;有利于纠正损害患者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促进医务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医院三个文明建设,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做出积极贡献。,坚持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医院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二是提高领导班子认识,精心谋划文明创建目标。成立了由院长马绍楠为组长的医院文明单位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了工作机构和办事机构,制定了《重医院创建文明单位工作计划》,将文明单位创建任务层层分解,确定了“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服务态度、医疗服务环境、医疗收费价格管理、医德医风档案管理、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医院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重点内容,使医院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变抽象为具体。三是提高全体员工认识,主动参与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召开全院职工动员大会、文明单位创建大家谈、开设文明单位创建知识窗等方式,帮助职工认识创建文明单位的重要性。同时,把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把文明单位创建与医院年度先进评比结合,对表现突出的先进科室和个人进行表彰,使精神文明创建与业务建设紧密结合,扎实有效地不断深化。

二、完善“两项机制”,增强创建工作的实效性

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不仅仅是为了一块牌子为创而创,而是为了提高医院职工素质和提升医院形象,促进医院文明、和谐、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巩固文明创建成果,完善工作机制,使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增强创建工作的实效性。

完善教育机制,在创建中提升综合实力

一是加强医务人员素质教育。创建活动中,鼓励党员和员工进修学习、撰写和发表医学论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文明修养、业务能力等素质培训,开设了经常性的业务技能培训、比赛,开展了文明礼仪讲座、培养文明行为养成等活动。提升了医院整体队伍的文明素养、理论水平、专业能力等综合素质。三是加强医风医德教育。将倡导文明风尚与医风医德教育相结合,以拒收“红包”为例,通过经常性的宣传教育活动,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问题。对先进个人和事迹及时进行宣扬,对一些有悖于医德规范的行为给予曝光和批评,使医院崇尚文明医德的良好风气成为时尚。

下一步,医院将继续抓好职工整体素质提升、规范化服务和行风建设,以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推动医院和谐全面发展,致力打造医疗环境最优、服务质量最高、诚信品牌最佳的综合性医院。

叶升中心卫生院

2011年7月27日

2.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工作总结 篇二

一、健全学生工作系统化、目标化管理体制

学生工作是学校的一项系统工程, 每一项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系统原理, 配置进行。因此, 必须确立“以德育为首, 以教育为中心, 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培养“四有新人”的学生工作方针和目标, 适应人才供求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 加强素质教育, 建立健全齐抓共管, “教育育人, 管理育人, 服务育人”的管理机制, 全面提高学生“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的能力, 通过“三育人实现三自我”。

(1) 从管理机制上变松散型管理为集约型管理。破除以往学生工作“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被动管理模式, 建立全校学生工作系统管理, 目标量化考核, 逐级分工负责制, 形成自上而下的目标体系与自下而上的监控体系, 配套实施制度。逐级分类制定集思想教育、专业教育、行政管理、后勤服务为一体的学生工作岗位目标管理制度。各相关科室、班主任、学生会直至班委会、团支部分别与学校领导或主管部门层层签订岗位目标职责书, 自上而下分级分工负责, 指标层层分解, 任务层层落实。为保证系统管理, 学校定期组织学生管理工作专题研究, 民主决策工作高度和达标评估, 及时沟通信息, 研究对策。形成全校上下“学生人人管, 人人管学生”的集约型学生工作格局。

(2) 从政策导向上创造优良的学生工作环境。为确保“三育人”真正落到实处, 必须把学生工作列入教学、管理、后勤等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进行考核、评估, 定期进行量化考核。在这方面, 我校明确规定, 专任教师任现职期间, 必须担任2年以上班主任, 方有资格晋升职称。而且, 班主任的选聘实行“个人申请竞选、学生科考察、校长聘任 (鉴定班主任岗位目标责任书) 、业务培训”上岗制。对上岗后不能认真履行岗位目标职责或工作不得力者, 一个月实行诫勉, 连续两个月的随时解聘下岗。从而有效地调动了教职员工的“三育人”积极性, 专任教师竞争上岗当班主任, 争先创优蔚然成风。

(3) 从管理内容、方式上化达标管理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教育者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 发挥受教育者的先天条件, 按照社会及个人的发展需要, 通过实践锻炼, 全面和谐地培养其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的教育。换言之是身体素质教育、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鉴于此, 工作中, 必须把素质教育渗透到达标管理中去, 使学生从一言一行达标的细微“量变”中, 潜移默化地实现全面发展的“质变”飞跃。

二、目标管理的实施, 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实践表明, 学生工作的目标管理, 促进了我校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优良的校风的形成。主要表现在:

(1)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通过加强以目标管理为依托的整体素质教育, 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伦理道德素质、文明素质等显著提高。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创文明标兵、创四有队伍、创先进集体”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开展得扎实深入, 利用节日、寒暑假、星期天参加“三下乡” (科技、文化、卫生) 、青年志愿者活动成了多数学生的自觉行动。

(2)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校兴我荣, 校衰我耻”不仅是一句行动口号, 而且成了多数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准则。现在故意损坏公物的没有了, 关心学校、节约水电、爱惜资源、爱护花草树木、自觉维护公共设施的多了。对校园公共设施、卫生区实行分区责任目标管理。爱校节能, 直接为学校创造了巨额经济效益。为学校建设献力, 逐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3) 学生“三自我”能力提高了。例如, 学生自己组织升国旗仪式,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自发组织青年志愿活动、宣传咨询活动;自发申报、承诺“创无违纪班级”“两操” (早操、课间操) 免检班级、自办英语角、广播站、学生社团、创建特色班级、文明班集体, 争当文明标兵、三好学生等。既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务能力, 又增强了学生主体意识。

(4) 学生自治意识增强了。“守纪光荣、违纪可耻”“向不文明行为告别”成了广大同学的共识, 遵章守纪、团结互助、争先创优蔚然成风。因此, 我校学生打架斗殴现象减少了, 校内吸烟、喝酒现象杜绝了, 无故不参加集体活动的没有了, 谈恋爱、考试作弊现象基本消除了。出现了学生工作检查与不检查一个样, 普通班、高职班一个样, 在校班级与实习班级一个样的良好局面和良性运行态势。

(5) 目标量化管理把“思想品德”这个概括性的抽象名词, 具体化为可操作的行为规范化, 使思想品德的教育内容更加明确、具体, 增强了对学生的约束力和鼓励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奋发、上进的心理素质。

三、瞄准“四点”, 注重素质养成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重在加强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操作中, 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四点, 善于加强学生素质的养成训练。

(1) 找准着力点。及时了解、掌握学生思想脉搏, 从知、情、意、信、行几个环节中选准切入点、遵循“接近性”原理, 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坚持“严字当头、爱在其中、细贯始终”的原则, 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 把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目标, 时刻洞察学生的心理变化, 有的放矢地引导、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施教。

(2) 抓住关键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意素质的循序养成, 从“勤、俭、诚、信、义”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人格训导”。通过对学生高尚人格的塑造, 培养学生“做人诚实、学业扎实、工作踏实、生活朴实、身体结实”的求实作风和务实精神, 使管理目标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

(3) 把握结合点。教育学生把管理目标与个人发展需要结合起来, 他律与自律结合起来, 正确引导学生用内化了的社会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规范和自我调控。注意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重视学生的自查与互查, 使学生变被动服从为主动参与管理, 既鼓励学生积极上进, 又避免学生片面追求量化得分。

(4) 占领制高点。管理目标的确立应体现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立足“三个面向”、培育“四有”新人。组织达标过程中, 要注意构建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 发挥主体的积极性;完善机制, 利用多种教育方式的互补性;引入竞争机制, 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建立约束机制, 促进严格自律的自觉性;强化激励机制, 调动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激励性。

总之, 学生工作的目标管理, 是加强素质教育的有力举措, 效果显著, 但在具体操作中, 有些方面很难定量评价。因此, 这一方法尚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完善, 使之更加系统、规范、科学。

摘要:通过卓有成效的教育活动,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使学生学会生活和生存, 学会适应和创造。

3.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工作总结 篇三

摘要 融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高职体育课程是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补充和加强,也是高职体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高职体育教学应当根据职业岗位的特点,主动调整和强化课程教学的服务功能,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

关键词 高职体育 职业素质 目标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这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教学和课程建设应该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一中心任务,重新定位教学以及课程建设目标,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以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长期以来,高职体育教学还只是停留在发展身体素质的层面,并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目标。而笔者认为,这一点恰恰忽略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高职教育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恰恰是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和基础。高职体育课程所具有的开放性、实践性、交往性和社会性特征与高职体育教学所蕴含的团队精神教育、主体意识培养以及自我实现的过程等這些独特的、有别于其他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利用体育课程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优势所在。相比空洞的说教,更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进行有的放矢,更能为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创造有利条件。

二、高职体育课程目标的界定

高职体育课程所要培养的学生的职业素质应当包括职业基本素质(身体心理、道德品质)、职业核心素质(职业体能、职业保健)以及其他职业素质(组织纪律、人际交往)。以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的高职体育课程要结合学生的就业导向,充分考虑其专业和未来职业岗位的特点,强调职业基本素质和核心素质的培养。具体的课程目标如下:

(一)能够编制一套适合自身的锻炼计划,并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二)熟练掌握两项以上的体育技能;通过技能学习的过程,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快感,增强自信心,培育“终身体育”意识。

(三)掌握未来职业岗位特点所需的职业体能、职业特殊体能的锻炼方法及职业保健方法,熟悉常见的运动损伤的处理办法。

(四)通过体育运动调节情绪、改善心理状态,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竞争意识、行为习惯、职业道德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对策与建议

为达成高职体育教育的职业素质目标,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育学生公平竞争和遵守规范的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积极进取、勇于拼搏和不断创新的精神。高职院校可以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这些特征,让学生通过在体育课堂上的学练过程加强对职场的适应能力,使学生能更快地融入新的社会环境,有效地帮助其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顺利转变。

基于这一认识,建议高职院校将体育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职场仿真训练的一种途径。明确提出体育课程及教学目标紧密与职业需求接轨,切实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服务。如在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方面,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可按照企业的标准对学生的着装、仪态、遵守纪律、服从指令等提出了严格要求,并列入学生的期末考核当中。在教学内容上,引入团队体育游戏、户外拓展训练等项目,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体育教师应深入企业特别是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调研,收集企业不同岗位对员工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以及在员工培训中开展拓展训练项目的内容,在调研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课程设计、组合,建立拓展训练基地,开设专门的职业拓展训练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强调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和创新。如在健身操、拓展训练、体育游戏等教学中,由学生自己进行内容创编和设计,积极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高职学生普遍被社会视为应试教育的失败者,自卑心理成为不少高职学生走向成功的巨大障碍。体育教师应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为其在职业生涯上的成功迈进创造有利条件和机会。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贯彻职业素质目标不仅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增强竞争意识,帮助学生逐步实现社会化过程的需要。广大高职院校的体育工作者要用职业素质教育的思想对体育教学和课程建设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探索,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身体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结构的进一步完善,为其职业生涯发展积蓄含金量,为未来创业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4.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工作总结 篇四

浙江省城市水业协会科技委副主任 贺尧基

根据浙江省政府确定的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规划和省建设厅印发的“浙江省城市供水现代化建设研究报告”,在浙江省城市水业协会的直接领导下,结合建设部“城市供水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参照国内外先进水厂的实际水平,组织我省供水行业领导、专家多次讨论、研究,在把握创建现代化水厂内涵的基础上,于2004至2005年先后提出了一套度量我省城市供水现代化水厂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和实施细则,以提高供水水质为目标,推进现代化水厂的创建。

一、现代化水厂评价标准的水质内涵

在现阶段全国不少城市如北京、上海、广洲、深圳等城市都在讨论一个热点——实现城市供水现代化或计划实施直饮水工程。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结合浙江省经济高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及全省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提出实施我省自来水水质达到优质可直接生饮,作为基本实现代化的实质内容之一,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其必要性:

●一是进入新世纪,我省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期望健康长寿,对饮用水水质要求日益提高,需要有一个能结合我省实际创建现代化水厂评价标准体系,以达到全面提升我省城市供水水质和技术进步奋斗目标。

●二是随着我省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化、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作为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参照国际经验和技术发展情况,编制“评价标准体系”为我省创建现代化水厂提供一个发展导向和实施依据。

●三是我省供水事业经过长期的实践与发展,无论是技术、设备、研究成果,还是经济实力,已有了扎实而雄厚的基础,为实现我省城市供水现代化和现代化水厂的创建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现代化水厂评价标准的内涵慨括讲,就是“浙江省城市供水现代化建设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四个方面。

——出厂水水质优良,生产安全可靠。

——设备先进高效,自动化程度高。

——人员少、成本低、管理科学、效率高。

——水厂环境优美,排泥水得到有效处理。

其核心内容是全面提高城市供水水质,要求出厂水水质在全面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国外发达国家的实际水平。

●一是出厂水浊度要求≤0.1NTU。

●二是对水中有机物等指标严格控制,如CODmn≤2.0mg/L(原水耗氧量>6mg/L时限值<3mg/L)。

●三是对观感和口感指标有更高要求,如水的色度<5度,PH7.0—8.5,铁<0.2mg/L,锰<0.05mg/L等。

●四是对有代表性的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和毒理指标、三卤甲烷等及参考指标:总有机碳、亚硝酸盐其限值要求更严格。共12项指标高于新的国家水质标准(见表1)。

浙江省现代化水厂出厂水优质标准(表1)

序号 检测项目 色度(铂钴标准)

单位 度

限值 ≤5

备注 不得有异色 2 臭和味 3 浑浊度 4 铁 5 锰 6 PH 7 耗氧量(CODMn法,以O2计)8 菌落总数 9 三氯甲烷 10 三卤甲烷 11 总有机碳 亚硝酸盐(以N计)

级 NTU mg/L mg/L mg/L CFU/mL mg/L mg/L mg/L mg/L

无 ≤0.1 ≤0.2

强度等级0—1

≤0.05 7.0—8.5 ≤2.0 ≤30

水源水限制,原水耗氧量>6.0时,限值为<3.0

≤0.030

≤0.080 或各单项比之和值< 0.8 ≤4.0 ≤0.1

说明:其余检测项目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相同。

把出厂水浊度0.1NTU定为基本条件,其理由:(1)水质要求的发展趋势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50、60年代世界各国对水体污染和危害人体健康的关注重点是以重金属为主的有毒有害物质。

进入70、80年代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特别是有机物的大量检出,同时发现加氯消毒后,产生一系列消毒付产物,其中有致癌物或可疑致癌物,世界各国对水质要求和控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当前水体中的致病微生物已构成对健康风险更大的污染物,引进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因为生活饮用水的致病微生物不安全性会引起大面积疾病暴发,在美国、日本等国家都发生过大规模的隐孢子虫、贾第鞭毛虫水传染疾病。

科学证明,水体中的隐孢子虫、贾第鞭毛虫具有极强的耐氯性,据资料介绍用氯杀灭隐孢子虫卵囊需要80mg/L投加量,接触时间长达90min。但经研究发现,水的浊度与病毒含量有相关性,显著降低水的浊度,如0.5NTU以下,就能将水中病毒含量降至比较低的水平。通过强化混凝沉淀、过滤工艺,充分利用矾花将隐孢子卵囊虫包裹截留。将大大减少隐孢子虫、贾第鞭毛虫的风险,浊度低于0.1NTU两虫的去除率可达99.9%。浊度的有效降低,意味着水中各种非溶解性物质和微生物的有效去除。所以水的浊度不仅仅是一项感官性指标,包括作为微生物学指标而受到高度重视。(2)、当前发达国家如美、英、法、德、日本等国家水厂出厂水浊度实际水平都在0.1NTU以下。2004年浙江省水协组织的技术考察团赴日本东京、大阪等地水厂考察,出厂水浊度在线仪表显示为0.03NTU。(3)、经过20多年努力,我省供水事业已有很大发展,特别是在九十年代新建一批工艺先进和自动化水平较高的大型水厂,如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嘉兴等地新建水厂的硬件与国外已基本接轨,全省供水水源除杭嘉湖地区外,已基本改用水库水,即使是水源较差地区也已普遍实施生物预处理+强化常规工艺+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实践证明,只要强化水厂净水工艺,加强运行管理,出厂水浊度<0.1NTU是可以做到的。

把现代化水厂出厂水浊度定为0.1NTU,既反映水厂净水工艺处理水平,又反映水质的优劣和安全程度。目的是确保直饮水的水质安全。

PH值,现代化水厂评价标准为7.0—8.5,在下限值比新国标提高0.5,主要考虑低于7.0对输水管道会产生侵蚀作用,同时对出厂水质化学稳定性不利。参照国际上发达国家出厂水PH值都在7.0以上。出厂水余氯,要求保证满足消毒需要,参照国外水厂控制在0.5mg/L左右。

对出厂水浊度、余氯、PH三项基础性水质指标,要求每日24小时在线检测,正点记录,年合格率≥95%,作为评价现代化水厂的基本条件。同时明确对有机物综合性指标耗氧量加以严格控制。

研究表明,耗氧量与Ames试验的阳性率呈明显相关。新国标CODmn指标要求小于 3 mg/L(特殊情况小于5mg/L)。现代化水厂评价标准CODmn指标≤2 mg/L(特殊情况≤3mg/L),主要参照建设部“饮用净水水质标准” 并与新的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相衔接。要做到这一条,既要重视水源保护,防止有机污染,又要加强净水工艺处理。即使是取用水库水源,要重视藻类的影响,对取用地表微污染水源的水厂,更应重视水源保护和整治,要强化生物预处理和常规处理,实施深度处理,同时要研究和探讨膜过滤技术的应用等措施。

二、制定现代化水厂评价标准体系的目的

建立一套功能完善,科学合理,操作简便的“评价标准体系”,对推动我省供水企业创建现代化水厂,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1)、通过重点研究发达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特点、水质目标和趋势,结合我省供水企业的实际,把“城市供水、水质为先”的理念,融入到现代化水厂评价标准体系。

(2)、通过评价标准体系指标的量化,能够比较细致地描述创建现代化水厂的目标,把抽象的目标具体化,便于企业员工的理解和掌握,有利营造创建氛围。同时可准确了解和把握水厂创建进程情况,协调企业内部关系,促进创建目标的实现。

(3)、通过对指标体系的对照监测,可找出创建现代化水厂的薄弱环节及存在问题,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4)、通过评价标准体系的贯彻执行,为我省新水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建设导向。新水厂建设从设计源头开始就按照现代化水厂评价标准体系来实施,在新水厂建设的各个专业环节中都能有明确的目标要求。

三、现代化水厂评价标准体系的基本特点

(1)、与建设部“城市供水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有机结合。现代化水厂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基本上涵盖了“发展规划”所要求的推进技术进步阶段性目标要求和技术发展方向及重点,突出以提高供水水质为目标,与“发展规划”提出的“水质一级目标”相一致,即达到目前国际先进水平的水质目标。

(2)、与“浙江省城市供水现代化研究报告”有机结合。从我省城市供水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又与国际先进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制定现代化水厂评价标准,量化指标体系,为各地新水厂建设或根据自身条件实施技术改造,强化运行管理,制定达标规划提供依据。

(3)、与国家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相衔接。在贯彻执行、全面达标的基础上,提高城市供水水质。制定浙江省现代化水厂出厂水优质标准,把水质目标提高一个台阶,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四、现代化水厂评价标准体系的总体框架

在省水协的直接领导下,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征求各方面意见,于2004—2005年先后提出“浙江省城市供水现代化水厂评价标准和实施细则”。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并根据新的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出台,于08年又对现代化水厂指标体系作了局部修改和完善。其总体框架分七个方面67项指标。这七个方面按功能定位分别是水质要求、净水工艺、机电设备、自动化和信息化、科学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优美。定量结合定性,一一量化各项指标,其评价总分值为100分。对符合基本条件,且经考评总分90分及以上申报水厂,评为“浙江省现代化水厂”。由省水协授牌,发证书,三年复审一次。其评价标准指标体系(见表2)。

现代化水厂评价标准(实施细则)指标体系 表2 指标名称

评价要点

出厂水(浊度、余氯、PH)24小时在线检测(正点记录),年合格率≥95%(基本条件)

水质 要求 色度、细菌总数、CODmn等每日一次,年合格≥95% 9项指标检测 其余常规检测项目

每月一次,年合格≥95% 每年二次,年合格≥95%

分析天平等小型仪器,设备配置到位,面积120m2,人员4人以上 技术参数测定,配备相应多种净水药剂,药剂卫生许可证 出水浊度≤内控标准24小时在线检测,正点记录。

各项技术参数的测定,滤后水浊度24小时在线检测,正点记录。CT值测定,每年一次清洗

设备完好率>98%以上10—30万吨/日水厂配水电耗400KWh/Km3Mpa以下,操作、调试等管理制度健全。

电气配置

机械

设备

(17分)机械设备配置

采用Y、Y2、Y3系列节能电动机,电机负荷率≥65% 自控投药设备,絮凝沉淀池、自动排泥,滤池的自控运行 水泵技术参数合理,机组振动速度<2.8mm/s,噪声≤85dB,独立双电路供电,高压配电设备采用金属铠装中置柜,二次回路保护。

干式、节能变压器、节能水平不低于S9系列。全厂功率因素≥92%。(25分)非常规检测项目

水厂化验室设备配备 净水 工艺(13分)电气 混合、絮凝 沉淀(澄清)过滤 清水池 总体要求

水泵实际运行效率≥88%。消毒、加氯设备安全可靠。

集散型控制系统(DCS)PLC站监控范围完整。

自动化

水厂调度室

信息化

在线仪表

20分)生产自动化

指标名称

管理信息系统(MIS)

网络系统

辅助决策系统

安保系统 外围配置

管理

科学

11分)

安全

生产

4分)环境

技术参数,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2万小时;

可用率A≥99.8%,模拟量综合误差≤1%,数据位置正确率100%等。

以太网交换机,服务器等,设备完好率≥95%,与总公司、各工作站、PLC站通讯、监测、报警等功能齐全 净水工艺各关键点、仪表配置到位,测量精度符合要求 主要工序实现两级控制(就地、调度室)出厂水压力误差≤±0.02Mpa,余氯误差±0.2PPm 评价要点

办公、设备管理自动化,具有自动检索、查讯、通讯、数据处理等功能 配置以太网交换机,服务器,工作站,数据库等 有三层网络系统结构

技术参数:服务器、主机CPU的最大负荷A≤50%,主机动联机启动时间≤2分,报警响应时间≤3秒

单项数据响应时间≤5秒,更换时间≤3秒,计算机画面切换时间≤0.5秒

根据调度指令,由计算机制定配泵方案

根据水质、水量变化,计算机控制工艺流程、加药量及品种 有图象监控,周界报警

有电源防雷,信号防雷,等电位接地系统 各工艺单元有内控标准

员工持证上岗率100%,水厂总人数<60人,有员工绩效考核 文件、规章制度资料档案齐全,归档率100% 物资采购、验收、领用,报废制度齐全 设备、仪器、使用,维护、检修记录,台帐齐全 计量符合国家技术规范,记录齐全 开展技术培训,技术进步课题,技术总结 门卫、消防、危险药品管理、制度、设施齐全 有事故应急方案,每年演练一次以上 劳动保护,职业卫生符合国家规定。

有效污泥处理设施,污水达标排放率100%,各类废弃物有合格的处理措施,处理率100%(((优美(10分)

厂内绿化良好,厂区环境优美,建立保洁制度

五、现代化水厂创建的阶段性成果

开展创建现代化水厂5年来,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有7家水厂通过评审,其中地市级水厂4家,分别是绍兴宋六陵水厂、金华金沙湾水厂、嘉兴贯泾港水厂(一期)、温州新状元水厂。县市级水厂3家,分别是桐乡运河水厂、黄岩水厂、上虞大三角水厂(见表3)。

七家水厂中生规模均在15万立方米/日以上,其中5家水厂是取用水库水源,净水工艺为强化常规处理。2家水厂是就地取用河网水源,有机污染较严重,属于微污染水源,净水工艺采用生物预处理+强化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

浙江省现代化水厂阶段性成果

表3 评审通过

水厂名称

时间

绍兴宋六陵水厂 2006.9 70万m3/d 水库水

常规处理高地水厂,能耗低。优化生产工艺,全封闭石灰工艺 投加系统,水厂管理到位。设计规模

水源 净水工艺

主要特点 金华金沙湾水厂 2008.1 30万m3/d 水库水

常规处理工艺

高地水厂能耗低。设备管理有序。环境优美。

生物预处针对原水水质差,水厂配置多种药剂,采用新工理+强化常艺设备,如小直径悬浮填料,双层平流沉淀池并桐乡运河水厂 2008.12 15万m3/d 河网水

规处理+臭在末端设置斜板,配置往复式刮泥机排泥,采用氧活性炭双层滤料翻板滤池等。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有特深度处理色。工艺

生物预处运用生态修复改善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对微污染理+强化常原水处理,应用新工艺高密度澄清池、臭氧催化嘉兴贯泾港水厂(一期)2008.12 15万m3/d 河网水

规处理+臭氧化池、上向流活性炭滤池等,配备了多种药剂氧活性炭投加。为城市供水“环太湖流域内河河网水处理深度处理集成技术”示范工程。工艺

工艺参数选择试验;管理制度齐全;污泥处理系温州新状元水厂 2009.9 30万m3/d 水库水

常规处理统完善;智能配泵方案有特色;突发事件流程化工艺 处理,有较强的实用性;具有较强的信息化系统

维护和再开发能力。

黄岩水厂 上虞大三角水厂 2009.11 2010.1 20万m3/d 水库水 15万m3/d 水库水

常规处理水厂配备了多种药剂;设备先进;污泥处理系统工艺 完善;环境优美。

常规处理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较好。自我开发石灰投加工艺 系统。

以上取用不同水源,不同规模,不同工艺的水厂成功“创建浙江省现代化水厂”,对全省城市供水现代化建设起到很好的示范样板和推动作用。

这些水厂的共同特点:

(1)、出厂水水质全面达到优质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即使取用水源水质较差的水厂,如嘉兴地区水厂取用当地河网水源,普遍采用生物预处理+强化常规工艺+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目前全地区6个市县12座水厂,全部实施深度处理,总规模达170万吨/日。对取用水库水源的如绍兴宋元陵水厂等,针对出厂水PH值偏低,采取全封闭投加石灰系统,提高出厂水PH值。

(2)、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采用。如桐乡运河水厂采用小直径悬浮填料生物接触氧化池、双层平流沉淀池等,嘉兴贯泾港水厂采用高密度澄清池,臭氧催化氧化、上向流活性炭滤池等新工艺和配置多种药剂的投加,如粉末活性炭、高锰酸钾、助凝剂PAM等,取得良好净水处理效果。

(3)、重视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和节能。有的水厂选址虽然较远,为高地水厂,如绍兴宋元陵水厂、金华金沙湾水厂均无送水泵房,充分利用地形高差,重力输水、水厂电耗和运行成本的降低十分显著,经济效益可观。

(4)、自动化技术应用得到提升、加强。水厂主要运行参数的自动监测和水质在线检测、药剂自动投加、沉淀池自动排泥、滤池反冲洗自控、泵房的计算机操作和水厂生产调度等,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先进性。(5)、水厂排泥水得到有效处理。各水厂均有较完整的排泥水处理设施。如温州新状元水厂排泥水处理后全部回用,基本做到零排放。

(6)、水厂运行管理到位。规章制度齐全。

2010年计划申报创建现代化水厂的有:

 衢州石头坪水厂,规模10万吨/日,取用水库水源,强化常规处理工艺。

杭州南星桥水厂改建工程,规模40万吨/日,取用钱塘江水源,实施强化常规工艺+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

宁波东钱湖水厂,规模50万吨/日,取自白溪水库、横山水库水源,强化常规处理工艺。

计划至2020年全省各地市县规模以上的水厂基本上都要达到现代化水厂的创建目标。对此,我们将进一步以建设部“城市供水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为指导,结合我省供水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不断完善目标要求和指标设定,促进我省供水企业现代化水厂创建的健康发展。

2010年8月31日

5.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工作总结 篇五

――黄兴中小学素质教育实验实践与探索

黄兴学校 闵荣枢

一、 课题的提出

九十年代以来,关于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素质教育界定的科学性)的争论经久不息,但自我们国家有关领导人对此作了重要讲话,特别是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不容置疑的国家教育的既定方针。何谓素质教育?简言之,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为中心任务。国家权威的说法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对素质教育进一步更明确的注释。

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有待深化,素质教育的学校实践更需探索创新。区教育局为使素质教育区域性逐步推进,提出了创建素质教育实验校的构想。我校一九九九年初就向教育局提出申办素质教育实验校的报告和方案,一九九九年底再次撰写了《黄兴中小学素质教育实验校实验方案》、二0初我校被教育局正式批准为杨浦区第二批素质教育实验校,得到教育局更有系统的指导,从而使我校素质教育实验更加科学化,更富有成效。

二、 研究概述

1. 研究目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索“以美术为切入口,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素质教育道路,以素质教育中美育育人的知识观、育人观和评价观融入学校德育、智育(各学科课堂教学)和体育,用一定的方法、措施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造就健全人格的合格学生的原则、理论和方法。

2. 研究内容

1) 依据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全面性”、“基本性”、“发展性”、“主体性”和“开放性”,充分开发学生潜能和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而且在道德素质、科学化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等方面得到发展。

2) 素质教育以及开发学生潜能的模式是因校而异的。载体和抓手都有所不同,各个学校总得从学校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把“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工作全过程”作为黄兴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抓手和主要内容。

3) 我校是九年一贯联体学校。研究九年一贯联体学校的素质教育办学道路也是研究的重点内容。

3. 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运用思辩研究、试验研究、经验总结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

4. 研究过程

研究时间从9月至12月,分准备阶段(.9――.2)、研究实施阶段(1999 .2――.1)、修订再实施阶段初步总结阶段(2000.2――.8)、全面总结阶段(2001.8――.12)。共四个阶段。

三、&

6.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工作总结 篇六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创业教育,高校,教育模式

一、就业竞争力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创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能够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内进行创新, 开辟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并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机遇的探索性行为的教育活动。创业教育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第三本教育护照”。高校创业教育是针对大学生这一创业教育客体开展的一项系统工程, 是一种融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为一体的活动, 它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增强创业精神, 开发创业人格, 提高创业素质和能力。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与高校创业教育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一方面, 高校创业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路径和载体。另一方面,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是开展高校创业教育的目的和归宿。二者的有机融合和良性互动, 是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目标, 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

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 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高校创业教育是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契机。创业是一种新的就业方式。高校要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渠道、加强创业教育管理。

其次, 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高校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走自主创新道路,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的呼唤和国家的诉求。高校创业教育为中国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较为具体的推进模型与行为方式, 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与重要参考, 同时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

再次, 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高校创业教育是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就业问题和化解民生难题的有效途径。近年来, 中国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高校创业教育成为破解当前乃至今后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以把就业的压力转换为创业的动力, 实现大学生就业, 而且可以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实现就业倍增效应, 对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创新

中国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可以划分为研究型、教学型、职业技术型三种类型。与之相对应的高校创业教育则分为科技孵化模式、师生一体模式和分化拓展模式。

(一) 科技孵化模式

研究型、综合性高校创业教育多采用科技孵化模式。通过科研实践、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 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型高校创业教育的科技孵化模式基于“大学科技园—科技孵化器”的作用和优势。大学科技园作为企业孵化器的一种, 推动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大学生创业园是大学科技园的一部分, 它的建立使大学生的创业理想成为现实。这种创业模式集中于高科技行业, 项目大多是研究生的导师承担的各级政府课题基金项目的成果。

(二) 师生一体模式

教学型、特色型高校创业教育多采用师生一体模式。教学型高校在注重基础理论教学的基础上, 关注实践性教学环节, 旨在构建应用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为社会培育大量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

教学型高校创业教育的师生一体模式基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作用和优势, 凭借第一课堂 (课堂教学) 与第二课堂 (学生活动) 两大优势, 形成以专业为依托, 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模式。第一课堂以高校教师为主体, 将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之中, 注重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能力的养成和提高。形成“案例教学—创业计划—实习模拟—实地创业”的教育体系。第二课堂以创业型学生社团为主力, 通过开展创业大赛、创业讲座、创业培训等方式, 营造校园创业氛围, 锻炼大学生创业能力。

(三) 分化拓展模式

职业技术型高校创业教育多采用分化拓展模式。目前中国高校数量最多、招生人数最多的是职业技术型高校。职业技术型高校旨在为社会培养最基本的创业型人才的高校, 在创业教育目标上, 重点培育动手能力强且生产上急需的创业型人才。

职业技术型高校创业教育的分化拓展模式形成了“企业订单—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格局, 即大学生加入公司企业的生产研发环节, 利用企业内部创业的机会实现自己创业理想的行为。在课程设计和师资选用上,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和安排, 共同完成, 使所学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大学生定期到企业的不同技术岗位上实习, 转换角色, 全面透彻地了解企业, 树立企业人意识。这样既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素养, 又实现了校企之间的无缝对接, 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葛莉.就业竞争力视阈下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 2011, (12) .

[2]郝登峰.大学生就业创业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7.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工作总结 篇七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机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0-0096-02黑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以探究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的,以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建设为平台,紧密结合本学院的实际情况和资源优势、构建科学合理的硕士招生简章和培养方案、建立新的硕士导师体系,改革硕士学位论文送审制度的环节,形成可持续提升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长效机制。具体改革建议如下。

一、增强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在培养方案中设置相应的环节

(一)积极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高校教师及管理者一切工作的重点都是为了育人,而育人的核心是育魂,这个意思就是说,努力提高研究生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是培养高素质研究生的关键。为此,高校辅导员可以为研究生开展思想政治研讨会,时常观看一些大型的文化纪录片、历史影片等一系列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不断增长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从而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除此之外,研究生还应当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研究生志愿者“三下乡”服务活动,到敬老院进行献爱心活动。这样,不仅所学有所用,更重要的是,在自己亲身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服务于他人,陶冶了情操,提高了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

(二)努力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素质

研究生创新能力素质是研究生综合能力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研究生通过检索和阅读文献,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培养研究生对科研的浓厚兴趣。随着对知识的深入研究,也渐渐地形成了对科学研究的一种直觉认识和敏锐的洞察力。这样,研究生就可以获得创新思想和信念,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挖掘其创新潜能。第二,在研究生日常教学中,应注重问题链教学法,充分调动研究生的启发性思维,注重文理结合,学科交叉和渗透。除此之外,研究生平时应该勤奋学习,刻苦训练,培养他们独立发现问题、独立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

(三)完善研究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研究生科学文化的教育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教育的精华,剔除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世俗教育的糟粕,积极探索满足现代社会需求并能培养合格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第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传授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进行“填鸭式”教学。现代教育教师应该在教学目标中提炼出一些关键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倡学生自主地探索与研究,最终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分析与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实现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第二,研究生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为了研究生能参与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讲,老师在课下听,针对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师生可以共同探讨加以研究解决,这样研究生可以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不断加强研究生身心素质教育

研究生在刻苦学习和努力研究的过程中,既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又要投入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对研究生无论在体力、脑力还是能力方面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尤其对数学系的研究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重复验算和进行枯燥的理论推导,孜孜不懈地追求,以期获得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在此过程中,往往会经历很多次失败,面对无数次困难,忍受别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所有这些对他们的身心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考验。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心智是经受这些磨难和考验的垫脚石。这就需要研究生不断进行体育锻炼,保持乐观的心态,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增强身心素质,做到“身心皆健”。

二、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建立素质精良的导师队伍

(一) 严格遴选导师, 实行研究生导师动态管理

研究生的自学和科研活动, 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导师的指导作用发挥得如何,是关系到研究生能否成才的重要问题。因此,招收研究生,必须遴选好导师,学校应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的有关规定认真做好遴选工作,创造一种有增减、能上下的动态机制,使导师队伍有压力、有动力、有活力。除此之外,还有必要定期对导师的学术道德、培养能力、工作态度、工作绩效等进行评估, 同时启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其目的在于以评促建,形成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既充分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又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加强对导师的培训

为保证研究生导师能够根据研究生培养规律,更好地履行职责, 增强指导能力, 提高指导水平,加强对导师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对导师的培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采用“一帮一”的技能培训, 由那些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强但缺乏研究生培养经验的年轻导师作为助手协助资深导师指导一届研究生,完成一个周期的学习、实践,从培养计划的制订、论文题目的选择、论文写作的指导与把关,到毕业论文的答辩等,由资深导师指导他们操作,待他们掌握了基本程序后,才能上岗独立指导。第二,为校内外不同学科、不同院系导师之间的学术沟通搭建平台,促进导师间经验交流。例如,聘请著名导师就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导师、如何进行研究生教育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多次讲座,对提高我校导师的指导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加强质量监控,硕士学位论文全部对外匿名送审

(一)学位论文的选题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是研究生进行系统科学研究的起点,也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素质的关键。好的选题,可以说是研究生学位论文成功的一半,学位论文选题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学位论文质量如何,甚至关系到学位论文的成败。这一阶段,需要导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查找文献和收集资料的情况,检查学生阅读文献的状况,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引导学生选择出有意义的命题。在学生已收集大量文献,并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导师应指导学生做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为论文的开题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二)学位论文的中期检查

论文中期检查是在论文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对论文撰写过程的检查。

学院应该成立学位中期检查小组,小组成员应该由本学院的导师组成,以便对研究生的论文进行检查。在中期检查中,研究生应该先大致说一下自己论文的整体思路和大致框架,论文的总体进展情况,预计完成论文的时间,重点对其论文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阐述已搜集的资料、采取的研究方法、已完成的论文工作内容和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及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等,对继续完成的研究内容以及下一步的工作如何进行规划。然后检查小组成员对研究生陈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问和指导,对于当下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论文的后继内容提出建议性的意见,此后,应该将检查小组的意见反馈给研究生本人,研究生可以在此建议的基础上对论文进行修改。对学位论文进行中期检查,有利于了解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大大提高论文的合格率,也有助于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

(三)学位论文的完成阶段

当前学位条例规定,研究生学位论文,须经同行专家评阅来鉴别其是否达到了所申请学位的学术水平。由于在评审过程中存在着“人情风”的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应对学位论文采取匿名评审,以便尽可能实现评审的公正性。为了保证学位论文质量,需要实行预答辩制度,学位论文预答辩能使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同时,针对同行专家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往往能拓宽论文作者的思路,甚至激发其灵感,论文作者可以依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可以大大提高论文的质量。在论文答辩后,答辩委员会应给出切合实际的评价,评价要体现出公平和公正,严把质量关,对不合格的学位论文,责其重新修改,然后再进行毕业答辩。

黑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既是对以往本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经验的归纳和总结,同时,也是针对现有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此次改革是对以往黑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针对此次改革,学院需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这就需要全院统一思想、真抓实干,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不断将改革推向深入。我们坚信, 黑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将以此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为契机,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放在核心位置,使研究生教育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沈文捷,朱强.Seminar教学法:研究生教学的新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7):43-46.

[2]林珏.网络时代研究生教学模式的特点与动向[J].中国研究生,2005,(3):52-53.

[3]马宏伟,柴敬.以创新教育为核心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煤炭高等教育,2011,(6):60-61.

[责任编辑:雷艳]

8.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工作总结 篇八

公安巡特警是公安机关处突维稳的主力军,直接面对人民群众和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着全县的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平稳。我区公安局巡特警大队结合开展的“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针对群众反映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始终坚持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和工作出发点,从人民期盼的事做起,从人民不满意的问题改起,着力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巡逻防控模式,做大做强巡特警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我区治安大局的和谐稳定创造了更为稳定的治安环境。

完善巡逻防控机制建设:认真分析治安形势特点,整合警力资源,优化勤务机制,着力完善巡逻防控机制建设。一天三巡,步巡车巡结合,实施动态布警,实行“定时间、定巡区、定任务、定责任”动静互补交叉呼应的治安防控;强化治安防范,根据辖区违法犯罪规律和特点,强化巡逻力度和密度,确保社会治安稳定。

紧抓制度建设不放松:制定了学习制度、自查制度、工作例会制度及内务卫生检查评比制度,建立完善了值班备勤制度、工作台帐制度、紧急季节制度和车辆管理制度,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章措施,使治安巡防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正规化的轨道,为做好群防群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大巡逻力度,强化街面管控:以城区五个110平安警亭为依托,实行24小时警亭值班备勤,接指令和报警后就近出警,大大缩短了出警半径,提高了出警速度,各巡防中队配合派出所进行本辖区的巡逻防控工作,加大社会面巡逻力度,提高街面见警率。加强队伍制度建设,制定了多项内部管理制度及奖励办法,规范管理,按章办事。另外注重强化队员业务知识学习及体能、技能培训,建立健全长效练兵机制,不断提高队伍整体战斗力。

在做好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安全保卫工作的同时,我区巡特警大队还为人民排忧解难,帮助走失的老人或儿童找到家人,帮助中煤气的群众脱离危险、主动参与抗旱浇麦等事例枚不胜举。

9.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工作总结 篇九

中共湖北省委督查室

2008年第8期 ——政治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高省直机关的工作效率、转变工作作风、促进工作落实,不断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完善政府管理模式的新途径,从2006年起,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在省直机关全面实行了目标责任制管理。

几年来,省直机关目标责任制管理工作在坚持中探索,在总结中完善,已逐渐成为推进机关各项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手段,有力促进了省直机关的和谐、文明建设和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健全领导体制,分类确定考核对象,认真做好目标责任制管理的组织准备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省直机关部分单位在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经验的基础上,曾将目标责任制管理引入到机关工作实践中,但由于对目标责任制管理的作用认识不一致,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运行体制,目标责任制管理的效用发挥受到了较大的局限。2006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省委书记俞正声在省直机关主要负责人会议上明确指出:“搞好目标责任制管理,是一件非常紧迫的事情„„这是我们改进工作作风、抓好工作落实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次会议有效地统一了省直机关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目标责任制管理自此在省直机关全面推开。为了加强对省直机关目标责任制管理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省直机关目标责任制考评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具体工作主要由省委督查室负责。在目标责任制管理的每一个重要阶段或关键时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都要做重要讲话,明确提出目标责任制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2007年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分类考核”后,成立了四个分类管理牵头部门协调小组,主要负责分类考核单位的目标审核、日常监管和部分年终考核等工作。由于省委、省政府对目标责任制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使省直机关各单位负责同志的目标意识普遍增强,各单位均成立了目标管理领导机构,建立健全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综合管理部门专人负责,各职能部门和目标责任单位分工明确,协调配合、责任到人,齐抓共管、上下齐动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有效促进了目标责任制管理工作的开展。

对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的对象,省委、省政府规定了总体原则:凡省委、省政府年初确定的若干重要工作涉及到的单位;凡具有公共服务、管理职能的省直党政群机关,均被列为考核对象。在确定考核对象时,注意不搞“大而全”和“一刀切”,每年都根据工作需要和机关工作的特点,对考核范围进行必要的增减。为了使各部门的职能工作目标在制定和考评时,具有相对的可比性,更趋于科学,2007年起,又明确了分类确定考核对象的原则:省几大家办公厅、省委各工作部门、群团组织和湖北日报报业集团等30个单位,由省直机关工委负责日常管理;省政府组成部门,省政府特设、直属管理机构,省政府议事、办事机构,副厅以上事业机构等68个单位,由省政府办公厅负责日常管理;公、检、法、司、安等5个单位,由省委政法委负责日常管理;省级民主党派机关参照省直机关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自我管理、自我考核,由省委统战部负责组织协调。2008年,决定不再将几个正在因改制而失去行政管理职能的行业促进投资中心纳入省直机关目标责任制管理和考核;将省委机要局和省国家保密局归并到省委办公厅一并管理和考核。

二、科学设置目标,层层分解责任,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目标的设置和分解是目标责任制管理的基础,直接关系到目标管理的全过程和最终结果。确保目标设置合理并落到实处,才能使各目标责任单位增强奋发有为、负重加压的开拓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也才能使各目标责任单位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更加突出和明确。

一是坚持目标设置相对科学。在设置考核目标时,将考核目标分为重要职能工作目标和共性工作目标两大块。重要职能工作目标由被考核单位依照省委、省政府年初确定的若干重要工作责任分工方案,结合本单位主要工作职能,确定若干项最能体现自身职能的工作目标。共性工作目标主要考核各单位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人口与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密等工作,并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省直机关的新要求,设置新的考核工作目标。这两年,陆续增加了支持新农村建设、信访工作和机关人事编制管理等考核目标。共性工作目标考核内容由各主管部门确定,报省考评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省直机关各单位在制定职能工作目标时,坚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尽可能将目标量化,对不好量化的目标,也都在定性的表述上下功夫,准确描述工作的形象、状态以及在全国的排名、位次等,对目标实现的时限也做了明确规定;对跨的工作,按要求具体描述了目标完成的分段情况。同时较好地处理重点工作与一般工作的关系、重要职能工作目标与共性工作目标的关系、指标设置中“高”与“低”的关系、目标的定性与定量的关系;为了体现奋发有为、奋勇争先、“跳起来摘桃子”的原则,在考核目标之外,还设置了超额完成任务的争先创优工作目标。目标确定了,就使得省直各单位党委(党组)手中有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推进工作、抓好落实的的重要载体和总抓手,就把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导向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导向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重心,导向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促使大家心往目标想,劲往目标使,从而按照各自的分工,高效有序地开展工作。

二是坚持目标分解详细具体,责任到人。只有详细具体地分解目标任务,才能建立一个空间关系、时间关系、权责关系明确的协调的目标网络。省直各单位的目标经过几上几下反复斟酌确定后,由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与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签定目标责任书。目标责任书签定后,各单位都按要求将各项目标任务在单位内部进行了细化分解。2007年省直机关各单位职能工作目标共810项,经过分解被细化为2413项责任到处室的二级具体工作目标,这些二级目标又被细化分解成近万个责任目标到个人。通过工作目标的细化,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明确责任目标、责任主体、责任措施、责任时限,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动力传导机制,克服了政令不畅、上下工作脱节、机关作风建设流于形式的不良现象,确保了关系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目标任务和工作部署转化为可操作、可监控、可考核的目标责任管理体系。通过目标层层分解、责任逐级落实,切实形成了人人有目标、人人有指标、人人有压力、人人有动力的工作氛围,实现了从事后把关到前期决策,从事必躬亲到按级负责,从偏重印象到注重实绩,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转变。

三、不断完善考核机制,更好地实现目标责任制管理的规范化运作。对目标成果的考核是对目标完成情况的检验,又是实施奖惩的依据,在整个目标责任制管理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我省的目标责任制管理工作始终坚持探索创新,不断改进和规范考核方式和考核办法,确保了目标考核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一是实行分类考核。为了增强目标考核的科学性、可比性,2007年将100余个省直单位按部门职能业务、工作性质分为党群部门、政府机构、政法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四类,年终考核评优定档,分类进行排位,确定评优个数,避免了大单位、“强势”部门连续多年当先进,而小单位、“弱势”部门很难被评上先进的现象。实行分类考核,使考核内容更实,考核针对性更强,考核效果更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保护,真正发挥了考核工作的激励约束作用。

二是加强过程管理。省考评领导小组办公室、分类管理牵头部门和省直各单位上下联动,以实现“动态管理”为目的,出台了一系列加强过程管理和日常监控的办法和措施。省考评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优势,通过开展经常性的调研和重点督查、部署半年检查工作等活动,集中解决涉及面宽、难度大的目标,及时向领导报告难点目标情况,提出工作建议,为领导当好参谋助手。分类管理牵头部门协调小组严格落实检查和信息反馈制度,对各单位目标责任制管理实行全过程动态管理,坚持每个季度开展一次重要目标检查活动和分析会,对照目标任务,逐项进行检查考核,并利用简报形式交流工作经验,通报工作进度,开展表扬和批评。省直各单位也纷纷探索建立加强过程管理的长效机制,普遍制定了实施目标定期检查制度、履行目标情况记载制度、重点对象分工联系制度以及信息反馈与分析制度等督查考核办法,坚持周有周记、月有月报、季有季查。过程管理的加强,一方面,使干部职工能够及时了解到本人负责的工作目标进展状态或存在的具体问题,便于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加大工作力度,从而形成了在比较中寻找差距谋发展,在发展中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另一方面,改变了原来年终算总账的考核方式,将阶段性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使考核工作更具时效性和准确性,从而使目标考核的指导作用、推动作用明显增强,实现了管理要素进一步优化、管理行为进一步规范、管理方式进一步改善。

三是规范考评程序,严格考评组织。经过几年的探索,省直机关目标责任制管理工作形成了一套操作较为规范的考评办法。年终考评包括职能目标和共性目标的集中考核、领导测评、服务对象评估、争先创优考核四道环节,每一环节均赋予不同的权重分值。考评等次分先进单位、达标单位和不达标单位,先进单位按达标单位30%的比例,根据考核得分高低依次排序评定。评定结果要经过分类管理牵头部门协调小组讨论、省考评领导小组全体会议研究、省委常委会审定三道程序。由于年终考评一般都安排在岁末年初,往往是各单位各项工作的冲刺阶段,对于考评主管部门来说也是如此。由于坚持简化目标考评程序,把平时掌握情况与年终的全面检查紧密结合起来,把职能目标考核与10多项共性目标考核集中统一进行,从而减少重复考核和多头考核,降低了考核成本,提高了考核效率。

为了做好年终考评工作,每年底,省考评领导小组办公室从省直有关厅局抽调政治素质好、专业素质高、廉洁意识强的同志组成考评工作组,每组由一名厅级干部带队。考评前,省考评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考评工作组培训班,培训由专家讲座、业务部门授课、主管部门答疑等内容组成,培训的内容非常具体实在,既有理论学习,也有具体业务讲解、操作实务、案例分析和纪律要求。通过培训,全面提高了考评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

四是推进考评渠道的多元化。几年来,省直机关目标责任制考核采取了年终现场考评与平时督查相结合、服务对象测评与领导评议相结合、主观考核与客观评定相结合的办法,使目标考核的结果更加公正合理。特别是引入服务对象评估,拓宽考评渠道,增加了群众的定性分析和满意度评价,弥补了量化指标考核的不足。服务对象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公共服务对象,包括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专家学者,以及省直机关部分干部;另一部分是各单位具体的服务对象,包括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2007年省直机关服务对象评估涉及全省17个市州的近5万人次。同时,大力推行目标考核“阳光工程”,将考核评定结果通过广播、电视、会议、文件、公开栏等途径向社会予以公示,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考评主体的多元化,特别是“下评上”,增强了考核工作的透明度,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反映心声和愿望的渠道,受到了基层和群众的欢迎,对省直机关接受公众监督、转变机关作风、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为更好地实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宗旨发挥了制度性的保障作用。

四、注重结果运用,切实发挥目标责任制管理的激励效用。考核结果的运用是整个目标考核过程的最终环节,如果考核的结果得不到有效运用,目标管理就没有实际价值和意义可言。几年来,按照目标管理科学的要求,从三个方面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

一是根据考核结果,对目标管理工作考核结果予以公示,并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对先进单位和达标单位分别给予通报表彰。对未达标单位,由省委、省政府通报批评,并要求该单位向省委、省政府写出书面整改报告,限期整改。通过公示、文件等形式公布综合考评的结果,利用社会舆论的压力,起到了表彰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提高了各级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荣誉感。

二是将考核结果运用到干部的选拔任用上。每年都把考核结果送交省委组织部,省委组织部按照“凭实绩用干部”原则,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是按照考核等次,对表彰单位予以物质奖励。每年根据先进和达标单位的考核等次,予以不同数额的目标考核奖金。

省直各单位不断创新和完善内部奖惩办法和具体措施,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职工考核等次、评选表彰先进工作者和先进处室的主要条件和提拔选用基层干部的主要指标之一。通过严格兑现奖惩,使目标责任制考评真正考出了干劲、评出了和谐、奖出了效益。

10.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工作总结 篇十

关键词:职业素质;职业技术教育;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5—0205—02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国际竞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各类人才的数量和职业素质。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职业技术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这一艰巨的历史重任。由于大部分职业技术院校办学时间短,学术底蕴不足,加之当前国内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存在着严重的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过于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以学生能否谋取职业为目标,学生未来从事工作的职业素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团队合作精神、敬业品质、职业心理素质缺乏,尤其是针对某一职业特有的职业道德意识淡薄等。但随着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各岗位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职业技术院校单纯技术性人才培养模式已明显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指出,“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为此,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科林·鲍尔提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不应该仅仅是‘需要驱动’,也应该由‘发展需要’来驱动。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是人的整体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1]

从世界职业教育理念的发展看,国际教育领域的职业教育本位观经历了由“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素质本位”的变化,这是人们对职业教育目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职业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2]。故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已经成为职业技术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二、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ProfessionalCompetence)是从业者对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精神、职业胜任力等方面。职业素质是一定职业要求和规范在从业者个体身上的内化,是从业者生理和心理结构及潜能向着一定社会职业对人的行为要求与规范的方向定向发展和开发的结果。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心理素质诸方面的素质。其中,影响职业素质形成有先天(如符合某一职业的体能)和后天(如技术和经验等)的因素,如职业道德素质、职业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等则是后天养成的,可归结为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则是后天通过学习和训练获取的。

1.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包括道德规范,依法从业的职业品质,对个人、对单位、对社会、事业心和进取心等。不同职业的从业人员应当具有其独特的职业道德、职业责任感、职业自律意识和敬业精神。对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应重点加强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2.职业心理素质。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从业者认知、感知、记忆、想像、情感、意志、态度、个性特征(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习惯)等方面的素质,指从事某一职业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包括职业态度、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志等。

3.人文素质。现代的“人文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科学主义”、“金钱拜物教”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它相对于“科学主义”,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相对于“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强调的是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相对于实用主义,强调的是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科学”、“实用”与“人文”、“理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价值向度。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科学”重点在如何去做事,“人文”重点在如何去做人;“科学”提供的是“器”,“人文”提供的是“道”。只强调其中一方面,或用“做事”的方式“做人”,用“做人”的方式“做事”,都会给人们带来麻烦。人文素质是主要可分为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与人文精神[3]。

4.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技术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作为在一线工作的专业人才,不仅懂业务,更要会操作,能够精通一项或多项专业技能,具有熟练的操作技巧。这是高职大学生立足岗位的基础,也是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重点。高职大学生必须具备与职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技能和独立解决生产中技术难题的能力,具备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和推广能力。

三、提倡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意义

职业素质教育是旨在职业技术院校实施的一种形成职业素质的教育活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技能熏陶与培养。既不同于“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又不同于“人文教育”,而是一种“职业形态”的素质教育,由于融入了职业性的特征,丰富并形成有特色的素质教育内涵。

职业技术院校是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其最终目的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而不是只懂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①“职业人”首先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人”,具备普通公民的基本素质,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公民;其次作为从事特定职业的公民,还必须具备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职业素质。这种“职业人”不仅具备其职业活动所要求的技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必须具备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职業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以及一定的人文素质。所以,职业技术院校实施的职业素质教育意义重大。

第一,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的来临,对从事职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学生毕业将面临更多变的工作环境与更高技能要求的工作岗位,如由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由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发展。传统的职业教育重在培养技术,当职业岗位发生变更,个体因原有知识与技能而束手无策[4]。职业素质教育强调个体能在动态的职业环境中,主动面对职业挑战,超越原有的知识框架与技能束缚,去灵活地、创造性地适应新的职业环境。第二,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有利于社会和谐。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研讨班开办式上进一步阐述了“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由许多独立个体构成,和谐社会必须由 “和谐社会人”所组成。而职业技术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培养的全面发展的“职业人”首先要求个体是 “和谐社会人”,只有融入社会、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才能为全面发展的“职业人”的奠定基础。第三,提高职业技术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传统的办学理念影响与办学目标的偏差,以及对职业技术院校素质教育特色缺乏研究,如何在职业技术院校实施素质教育,是困扰职业技术院校管理者与教师的一个重要的实践命题。研究职业技术院校中的职业素质教育问题不仅可以丰富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体系,而且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改革,特别是对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办学质量必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四、结论

职业技术教育的飞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技能人才,但职业技术院校在重视技能教育的同时,却不同程度地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仍然是重智育、重分数、重技术,教育缺乏力度和深度,忽视素质的培养、智力的开发、个性的发展及心理的健康,以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胜任工作,无法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这制约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达不到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

纵观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情况,在技术能力培养上不仅注重实践操作技能而且在人才培养上注重职业品质的培养,即重视培养技术能力又重视职业素质教育。从目前我国教学现状来看,一些职业技术教育只重视职业技能培训,而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播科技,还要引导学生如何在职场中为人处事和如何思维,但是现今的职业院校培养很难达到以上要求,目前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只有提倡以“职业素质”为核心,改革职业技术教育,才能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注释:

①“工具人”指人在生产活动中与机械一样,只是一种工具。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40.

[2]匡瑛,石伟平.二战后世界高等职业教育本位观的嬗变及发展趋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

[3]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J].教育研究,2002,(11).

上一篇:小学奥数行程问题教案下一篇:填报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