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傻瓜观后感

2024-10-15

三个傻瓜观后感(共11篇)

1.三个傻瓜观后感 篇一

《三个傻瓜》观后感
重温了一遍《三个傻瓜》,看得我又哭又笑。不同于第一次的是,这次多了些反思与感 悟。教育制度,学习,工作……一提到这些词语,我们都会不约而同的头疼。上大学之前,一直认为大学里不用再接受填鸭似的教育,不用成天写作业,读不喜欢的科目,竞争也不会 像高中那么激烈。可是来到大学之后,发现还是与想象中的有很大的差别。不可否认的是,你的自由度是提高了。度过一天的方式掌握在你手里,你可以选择不去上课,前提是不要挂 科。但是细想,在中大这个华南第一学府,甚至大一的学生就在为工作,考研,留学等与大 学精神不符的事情担忧,做准备。我们社会的就业形势逼着我们走上这样的道路,不得不说 是悲哀啊。我们有多少人真正将注意力,精力放在对兴趣的培养发展上?我们的课程有多大 的自主选择权?我们有多大的底气逃课,理由是不感兴趣,而避免可能因此挂科的风险?当 你看到周围的人在读雅思,考托福,准备考公务员时你是否可以心安理得的睡到自然醒?尽 管很大程度上大家都不喜欢做这种事,但他们,我们都在做。竞争从高中的显性转为地下的 持久战。我们的老师鼓励我们创新,但他们可知道,从小被扼杀的想象力是你说要有就回的 来的吗? “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你就会惨遭蹂躏。”我们就这样,被各种压力驱逐着,甚至 忘了选择的权力在我们手上。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我们不幸福。幸福何来?就是尽可能充分 发挥我们的个性。因此,我们应该循着符合我们个性的方向,努力争取得到适合个性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选择与我们个性符合的位置职业和生活方式。法涵明明有很高的摄影天赋,却被迫去读工程学,这不是他的兴趣所在,他如果坚持这条路走下去,他终其一生都会感到 郁郁不得志。很多人都说过,应该把学习当乐趣。可是如果学的不是他所感兴趣的,他会为 得到新知识而高兴吗?我们为什么而学习,为了完善自我,是自我的需要。叔本华说过: “最 高级、最丰富多彩以及维持最为恒久的乐趣就是精神上的乐趣。”没有这种以兴趣为引导的 精神上的乐趣,我们的学习只会带来痛苦。电影中展现的填鸭式教育也是中国教育的弊病。在大学里,有很多科任老师都说你们 要提问要质疑要创新。这在上大学之前是极少可能听到的。大学前的教育不要创新,你只要 听老师的就好。试问,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学习了 12 年,突然说你不可以这样,你让我们情 何以堪,我们的想象力被剥夺要到哪去上诉?到了提问环节,沉默的总是大多数,有什

么好 问的呢?我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又或者知道你说什么,但那又与我何干呢,我的脑子并没 有在思考,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呢?兴趣是一个导向,从小对创造力的鼓励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一个宽容,宽松的教育环境。电影里,乔伊因为没法按时交作业,竟然没法毕业; 校长可以当众羞辱学生。一个学生在这种不宽容,只看成绩,不重视新思想、新发现的学校 里,他的创造力只能被扼杀。再说说查图尔,这个虚荣的孩子。只会死读书,最后还是不及兰彻。因为他在为虚 荣而读书,他的内在素质并没有因为学习而提高。他追求的是最后都会失去的身外之物,而 忽视了最重要的自我精神的发展。兰彻说: “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成功 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是因为我们精神的需要。当然,很多人都会说,迫于现实的压力,理 想很多情况下都得屈服。学习什么,选择什么专业与就业是密不可分的,兴趣应该这之后考 虑。我不这么认为,任何兴趣都可以成为你养家糊口的职业,只要你真正的投入其中。像法 涵,即使当摄影师的工资会很低,车子比别人小,房子没别人漂亮,但自身是快乐的,这是 最重要的。总结一下,看了这部电影,我的几点感悟是:

1.以兴趣为导向,在感兴趣的领域遨游。对于学校安排的不感兴趣的学科,我只能当做是 一种知识的补充,想想,说不定这知识说不定什么时候对你感兴趣的领域是有帮助的。2.不为虚荣而读书,只是因为喜欢。3.不要让未来的担忧阻碍你的进步,过好今天最重要。4.突破常规,学会质疑,允许不同于你的意见的存在。5.珍惜你的朋友,鼓励你的朋友追求她的梦想。


2.《三个傻瓜》的艺术分析 篇二

关键词:艺术分析;人物设置;故事情节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030-02

一、影片概述

兰彻、法汉和拉朱都在印度著名大学ICE修读工程学,兰彻天资聪慧酷爱学习并热爱工程学, Farhan(法汉)喜爱的是野外写生照,但由于父母的意愿而放弃了自己喜爱的摄影转而修读工程学;Rastogi(拉朱)从小就学习优异,但由于家境穷困而背负了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因而变得恐惧和迷信。三位不同家境、性格的青年住在同一间宿舍而成好朋友。在亲眼目睹了被巨大的毕业压力和死板僵化的教育而活活逼死的同学后,面对传统死板的印度教育,兰彻极力的试图改变这样一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并感染着法汉、拉朱学会遵从自身内心的呼唤,去做自己真正感兴趣并喜欢做的事情,不要惧怕,All is well,一切都会好的,抛开负担,轻松自在的做真正的自己,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最终,积极乐观、追求卓越的他感化了固执的教研主任,帮助他的朋友拉朱摆脱了恐惧,顺利从疾病中恢复并找到了工作,也帮助法汉成为了他梦想中的摄影师。

影片中道出了很多大学生的内心话语,从出生到现在,没有人问过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总是告诉我们要去做的是什么。

二、影片艺术分析

(一)影片社会文化背景分析。

印度是一个电子产业发达的国家,拥有世界先进的电子制造加工区,俗称印度硅谷,印度医疗和教育业也在不断的发展,但国家的整体水平还是相对贫穷的,人们的意识还停留在一味追求物质的层面上,影片中的很多细节展示出了印度政府以及印度中低层人民生活的种种问题,例如兰彻被主任安排去法汉和拉朱家里见家长那一幕,当兰彻来到法汉家,法汉家的经济水平应该在印度算是中等了,可是,家中仅负担的起一台空调,法汉的父亲也每天以机动车代步,买不起汽车,因此一心希望儿子能够在ICE中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从而能够摆脱拮据的生活,在无形之中便将自己的意愿深深的施压在了法汉的身上;而当兰彻他们一同来到拉朱家中时,曾是邮递员的父亲因瘫痪而无法继续工作养家,但政府随即便停止了对其父亲的任何薪水,没有退休金和任何医疗保险,体现了社会福利的不健全,而曾经是小学老师的拉朱的母亲,却是个彻头彻尾的怨妇,毫无一点儿老师应当具备的素质,只是一味的抱怨印度日益见长的物价和自己劳累困苦的生活,因此也急切的需要拉朱能够在ICE中好好学习,将来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帮助全家走出贫穷,因此也在无形之中,将一切负担也施加到了拉朱身上。种种因由导致了大家都盲目的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工作而学习,形成了一种因为有潜在利益,所以才去尽力争取的学习状态,在印度每当有男孩出生,家长们便寄希望于将来他能够成为一名工程师,而每当有女孩出生,家长们便寄希望于将来她能够成为一名医生,这种观念在印度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而孩子们也在成为工程师或医生后才能在相对贫穷的印度安稳的生活,获得人们的尊敬。正是这样一种既定的模式,形成了一批又一批日渐麻木的人们,他们听不到内心的呼唤,也不敢真正的去面度自己内心的呼唤,只能按照既定的社会现状,顺着轨道一步一步走下去。

(二)影片色彩分析。

1.色彩与叙事。

影片中充满异域色彩,大量运用了传统印度电影色彩绚丽,明快的特点,尤其在描写兰彻大学生活的情节过程中,歌舞片段的应用,大多是明亮欢快的色彩,表现了兰彻大学生活的充实和求职探索的激情和乐趣。但每当电影中展现拉朱一家的生活状态时,影片便从绚丽的彩色变成黑白色,立即将观众从现代时空带入了古老时空一样,精准而生动的体现出拉朱家的贫穷的生活现状,真的像倒退了20年的贫穷状态,毫无色彩和生机的画面,体现了拉朱一家生活的困窘的同时也体现了一家人精神层面的压抑和空虚。而在主任二女儿碧雅喜欢上兰彻后,无论看什么都带有兰彻的影子,满眼都是兰彻的时候,她陷入了美好的爱情,在这一断的歌舞片段叙事中,色彩也很明亮绚丽,表现了她对兰彻的美好的印象和幻想,对爱情美好的向往。

2.色彩与人物内心。

兰彻、法汉和拉朱被主任勒令退学,三个人无奈在大雨瓢泼,电闪雷鸣的深夜,打包行李离开学校,当夜光影暗淡,街道上没有及时排除的雨水没过了膝盖,飘满了垃圾,放眼望去只有孤零零的三个人影在飘满垃圾的雨水中暗淡离去的背影,此时暗淡的色彩的运用恰如三个主人公的内心一样,孤独而无奈。但在接下来兰彻在主任的大女儿面临难产时集中生智,在停电的情况下,从汽车中吸取足够的电力发电,还利用吸尘器自制了婴儿助产器,在紧急时刻,帮助主任的大女儿顺利产下了即将胎死腹中的孩子。当他再度背起行李准备离开时,主任追了上来,将代表杰出,代表卓越的太空笔亲自授予了兰彻,而此时,天空慢慢变亮,清晨的阳光越来越明媚,阳光在没过膝盖的雨水上面,显得波光粼粼,晃动的水面的波光还将阳光一并反射到了墙面上,形成一块一块的光斑,最后整个画面色彩达到了完全的统一,明媚而温馨,而此时的主任以往那种顽固麻木的内心,终于被彻底感化,他那种死板的教育模式也终于被他所摒弃。

nlc202309030925

(三)影片人物塑造分析。

1.经典台词的设置。

以一句“All is well”开场并一直以这句话贯穿全片的兰彻,人物性格就像那句话一样,他坚信只要有热情,“只要追求卓越,成功就会不经意的追上你。”无需过多的担心和害怕,因此他从来不关心自己的成绩,只在乎自己学到了什么。“考试有很多,老爸却只有一个,只要你在,我们就在。”一句话道出了他对朋友的真挚和对真情的珍惜。当他看到主任的二女儿将要嫁给一个只在乎利益和价值的人,而不懂得如何真正去爱一个人的男人时,他毫不避讳和隐瞒的对主任的二女儿碧雅说“在他眼里,世界只是一个标价签,他跟你结婚,是因为你有利用价值,而不是因为爱。”因此从开篇到结束,兰彻自始至终都是敢于终于自己内心真正感情的一个人,他摒弃那些流于形式的考试分数,考试排名照相制度,以及追求利益和排名的形势,就像他力图说服主任摒弃死板高压的教育制度时,说道“这里是大学,不是高压锅!”而当主任以学校从28名一路走来成为排名第一的学校的成绩来说明问题时,兰彻说,第一名又有什么意义呢?是啊,说白了那就是一个数字,但是,只会让人们陷入疯狂的竞争,没有人会为真正的学到知识而学习,想法大家就是为了竞争,为了一个分数,为了一个名次而竞争,背负的无穷的压力,以后走入了社会,开始了工作也是重复学校中的无穷的竞争和无限的压力。影片中的兰彻超脱而明朗,就像一个“完人”,带给我们一丝启迪和希望,而他整个人也如同电影里的插曲的歌词一样“他像风筝般自由”……

2.精心构思的人物设计。

影片中主任的顽固死板,近乎变态的麻木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影片在这个人的人物塑造上面是极为成功的,记得在他骑着自行车载着鸟巢和鸟蛋来到ICE为学生们上第一节课的路上,就不允许别人骑得比自己快,充分体现了他争强好胜的性格,而当他进入学校将同学们召集起来,将鸟巢中的鸟蛋掷碎于地上,诉说社会竞争的残酷和无情时,他的那套演说词连在侧面走廊中熨烫衣服的“毫米”都能倒背如流,可见其教育思想的死板与僵化,而当他拿出了当年主任授予他象征着“杰出”的太空笔时,兰彻问他“为什么在太空中不用铅笔,反而是要耗资几百万来制造这样一种太空笔”时,他一时语塞,但没想到在影片最后,兰彻帮助他的大女儿顺利产出即将胎死腹中的胎儿时,他对兰彻的杰出发自内心的真正认可,他决定授予兰彻代表着“杰出”的太空笔时,他回答了兰彻入学第一天像他提出的问题:“因为如果用铅笔,铅笔断了的话,笔头会飘进飞行员的鼻子里或者是宇航机器里,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和灾难,因此科学家们要耗费巨资发明这支在任何重力和任何温度下都能够写出字来的太空笔,这不是没有意义的,这是杰出的象征。”这一幕着实让人感动,一个老教授的严谨的学风态度,让人不能不为之动容,影片到结束为止,一个有血有肉,真实而极具个性的主任的形象活生生的印在了观众的眼中,然而正是剧作中这些精心构思的小细节和小情节的设置,将一个主任的人物性格特色塑造的淋漓极致。

(四)影片技术分析。

1.倒叙和插叙的交替运用。

这部根据印度作家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的畅销小说《五点人》(Five Point Someone)改编而成电影,采用倒叙和插叙的电影语言,将现在、过去两条叙事线索交替进行,这样的交叉剪辑,很难让观众感到乏味,从一条线索到另外一条线索的跳跃,巧妙的完成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影片开头描写当年的模范生“消音器”对兰彻发出的挑战,看看十年后谁的生活会更好,也就是对比哪种学习模式会带来更好的生活,于是“消音器”同兰彻大学时期的两个好朋友法汉和拉朱一起结伴而行去寻找兰彻的故事。在寻找的过程中,穿插讲述他们的大学时代,他们一起经历了从困惑,到叛逆,再到自我解放的认知过程。通过这些情节,本片探讨了印度当代的教育制度、学生压力、贫富差距、医疗状况以及壁垒森严的等级观念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衔接全片的则是毫不矫揉造作的亲情、友情、爱情、成长、人生观、价值观、理想及困惑,故事虽然并不复杂,情节却剥茧抽丝。

2.歌舞段落取代叙事段落。

陈凯歌导演《黄土地》中,安塞腰鼓的那一段,就很好的运用情绪段落取代叙事段落,这种创作手法十分值得现在的我们借鉴和学习。而在印度电影中,也一直习惯于运用长篇幅的歌舞段落来取代叙事段落。

该影片虽然保持了印度宝莱坞电影中传统的歌舞模式,但是并没有使得剧情显得拖沓,与之相反,《三个傻瓜》中恰如其分的歌舞的运用,配合好莱坞式的紧凑的叙事模式,将印度电影从拖沓的歌舞类型电影,很好的转变成了叙事电影。也在整部充满轻松幽默感的电影中,配合适度的歌舞段落,共荣承载起了友谊、亲情和爱情的感情机制,带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和青春热情共同为影片的叙事机制服务添彩。

3.节奏的良好把握。

整部影片虽然长达3个小时,但是,电影良好的节奏的把握和运用,并没有让观众在看完影片后觉得拖沓乏味,影片中的节奏跌宕起伏连接紧凑,例如影片中兰彻和朋友法汉、拉朱一起悄悄帮助同学乔伊做完他的毕业设计——带有摄像头的直升机的过程,研究直升机的叙事过程运用的是歌舞形式,明快轻松的表现了兰彻他们的学习、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最终终于研究出来了,大家一起兴高采烈的想给乔伊一个惊喜,可是飞机飞到那个乔伊的窗口,看到的却是他自杀的情景,这一幕与之前的情绪和明快的节奏立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音乐静止了,节奏变慢了,听到的只有兰彻、法汉和拉朱等一起往楼上奔跑的呼吸声,整个奔跑的过程和呼吸的声音都被刻意放慢,与前面的段落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反差,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影片高潮迭起,从开篇的“消音器”回忆倒叙引出了当年他对兰彻发起的10年之约,到影片中间的片段回忆,分别讲述了兰彻开学点击学长的与众不同,到乔伊自杀,到他勇敢批判主任而被主任命令在台上讲课,到他去朋友家中见父母,到恶搞“消音器”的演讲稿,再到急中生智救活拉朱的父亲,到拉朱因压力而自杀未遂,到兰彻为了朋友去偷主任的试卷,到救活主任大女儿即将胎死腹中的婴儿,再到他和主任二女儿生动幽默的爱情,整部影片承载了内容丰富的一个有一个的小故事,导演将这些片段节奏进行了良好的把握和运用,从而高潮迭起,让观众们伴随着这一幕幕的片段,共同体验了电影中主人公之间真挚成长的友谊和爱情。

三、总结

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什么真情,什么是朋友,什么是爱情,什么是人生的道理,什么是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去奋斗。本片不同于其他印度电影的地方在于,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青春的感动和回忆,更多的是启迪和引导,让我们明白在面对迷茫的时候应该如何应对,在面对人生的时候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影片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轻松诙谐的叙事过程中,承载了各种感情,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印度社会现状以及教育现状。

其实无论做什么都很简单:简单生活,遵从心声,做自己!——“心很脆弱,你得学会去哄它,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告诉你的心‘一切顺利’”。

《三个傻瓜》在全球范围内引起的观众对这部影片的追捧是有原因的,印度影片的进步有目共睹,自《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以后,再一次让人们对印度电影刮目相看,其中的印度民族特色的大量运用,印度歌舞的穿插,优秀的编剧提供的故事机制,配合演员精彩的表演都为影片的艺术特色增添了无限魅力,值得我们为之探索与借鉴。

3.《三个傻瓜》的观后感 篇三

三个考上印度皇家工程学院的高材生非常的与众不同。兰彻自小喜爱工程,但他却不是个循规蹈矩的学生,他从不为学业所累,也只有他把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并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机器。只有用自己的语言把老师和书本上的东西表达出来,这些知识才能成为自己的,否则死记硬背下来的东西,还始终是别人的。他经常问些问题让老师和院长们难堪,老师院长都不喜欢他,觉得他像个傻瓜,经常把他赶出教室,但是他不以为意,依旧对科学的热情不减,他的成绩从来都得第一,并且在后来兰彻成为了一个拥有400项专利的大科学家。

拉加是一个瘫痪在床的邮局局长的儿子,家境贫寒,过多的生活压力让他不堪重负,即使对于他非常喜爱的工程学也从来不曾学好过。他为他所爱的科学所累,他在人民的眼里也是一个傻瓜。

而另一个傻瓜叫法罕,自小喜欢摄影,迫于家庭压力而上了工程学院,由于他每天做的是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所以成绩和拉加一样在学校从来都是垫底。

这三个好朋友被别人当作傻瓜、异类,可以看出他们和世俗巨大的价值观差异。这些价值观的不同包含很多内容,在这里我们只讨论关于科学和人的关系部分。世俗认为,学习是来考试的,最终是为了一纸文凭,为了荣华富贵,为了名利。他们对前人的经验总结不假思索地崇拜、僵化,教条化,他们不鼓励创新、反对质疑。他们主观地认为为了这个,为了那个,你就该像个机器一样不停工作,不要考虑也不能考虑自己的压力、兴趣和爱好。好好学习科学知识是无条件的。

总的来说,他们把自己当做机器,也把别人当做机器。在这种价值观的主导下,人人都被科学绑架了,都成了科学的奴隶,比如:老师、院长、以及永远也比不过兰彻的查托。

而这完全违背了人和科学之间关系的基本定律。人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睦相处,而不是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科学是为人类所用的,而不是为害人类的,并且科学应该是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的,而不是更加不好的。我们用科学,而不是追赶科学。

我们人类盲目追求科技的尖端化,搞各种科技竞赛,学习竞赛,忘记了我们是人,我们不是机器,我们有情感,我们有需求,我们要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而不是越来越机器化。

良好的人与科学的关系就是兰彻所认为的那样,兰彻和科学像一对好朋友,科学成就了兰彻,兰彻也成就了科学。科学不能离开人,人也不能离开科学。但人类一定不能为科学所累。当我们有这样的感觉的时候,一定是我们做错了,我们应该停下脚步好好想想,除了科学,我们还有文化需求,我们首先的应该是把我们的生活过好,这也就是王垠所讲的那样。

4.《三个傻瓜》观后感800字作文 篇四

《三个白痴》是一部印度电影,采取了倒叙的手法,先从十年后的场景开始。原来十年前有两个学生定下了一个赌约,一个是追求自由和张扬的A,一个是遵循传统甚至是专制的E,就是这样两个学生赌谁在十年后活得好、活得成功,此时的E已经有房有车,就等着A出现。然后场景拉回十年前刚刚进入大学时的情景,三个白痴指的是印度一所大学里的三个学生,其中一个是A,另外两个是B和C。

说说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情节吧,第一个是A刚进大学时被侮辱后,教训那个人(也不知道是个什么人),我想这是想告诉我们A极强的动手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二个是上课时对原原版版记住定义的讽刺;第三个是一个具有才华的青年被各方面压力逼得自杀;第四个当然就是爱情(附带的还有那些舞蹈)。

我想这部电影主要是对印度教育的批判,专制的体制扼杀年轻人的创造力,无情的压力让学生逼死了有想法的学生。对于这个其实我也是有感受的,怎么说我也是个拿到退学通知的学生,那段时间的压力的确不小,也就在那段时间里我靠自己挺了过来,那个时候不要冒险去找别人谈心,因为别人的无所谓一定让你后悔自己的举动。其实人生就是慢慢适应承受的过程,经历的事情多了 就会锻炼你的承受能力,你知道当你痛苦的时候 你会有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跟小时候拿个低分的感觉一样,所以当你承受得多了,承受能力强了,你就适应了,你的感觉就不那么强烈,你就能承受更大的事情。

中国可能就是在营造这样一种氛围,把你套在一个框里面,从小到大一直套在一个框里面,这样你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没有得到丝毫提高,就这样一直到你长大,这时候你有了自己的想法 可能想逃出这个框,但是由于很多人都承受不住逃出框所带来的沮丧和痛苦的感觉,所以他们就放弃了。

上面讲到一个孩子被逼自杀,CD2中B也承受不住压力而跳楼自杀,还好后来经过伙伴的照顾和刺激痊愈了。影片的高潮部分算是学校里生孩子那一段,那一段改变了强权校长的思想,因为我看的是英文字幕的,其中那个词又是印度语,所以至今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一下,小孩子会踢一脚的那个词)。

5.三个傻瓜影评 篇五

其实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虚度了你的一生。

在剧中,我个人对于那个充满竞争的象牙塔感触颇深。其实这部电影,可能有时让某些人觉得在最初陷入了俗套。但是我认为我最喜欢的是这部电影中的校长,他在一开始就像我们展现了一种人人都要努力向上,一旦落后那么我们就会被其他的人推下悬崖。所以,唯有考出好成绩,才是一个人成功的标准。然而,本片的主人公,旺度,却屡屡打破这个常规,和校长对着干,称校长为病毒。

我们极其痛恨这个校长,因此我们对于旺度的所作所为拍手称快。但是,我们痛恨那位的原因正是因为我们身处在这个环境中,我们有时必须像“消声器”那样,不得不在一些权力和自己的保障面前,放弃自己的那些独到的有特色的想法。久而久之,我们的棱角都会被无情地磨平,甚至践踏,却无可奈何。对此,我们大多数人只能美其名曰地说,我们是在适应这个社会,而不是让这个社会来适应你。这正也是我们教育的可悲之处。人是一根有灵魂的稻草,如果我们人人都不对一些社会现状表达一些自己的声音,总是觉得,我只要苟且生存下去,那么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我敬佩那位自杀的,制作飞行器的乔伊,他为了自己的目标,而不愿与这个社会,与那种霸权妥协,采取了一种看似极端,却能留得清白的方式终结了自己的生命。正如我开头所提到的,其实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虚度了你的一生。而我认为,中文翻译的I QUIT其实曲解了导演的感情,我个人认为,乔伊的自杀,并不是放弃的意思,而是不为虚度自己一生而做的一种超脱。他退出的是争名逐利充斥着黑暗的社会,保留的却是积极进取心灵纯洁的美好。这一点上,不得不让人敬佩他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决心。可惜的是,他要是能方式再积极一些,也许他就是主人公旺度了。我们同时,对于旺度戏耍老师和“消声器”而感到大快人心,因为,有些现实,并不是学生能够改变的。学生大多只能服从,因为,毕竟需要为了自己今后的未来考虑,就像RAJU一样,他的背后还要支撑起中风的爸爸和待嫁闺中的姐姐,他不能如此洒脱地违抗校长的命令,因为他还有着沉重的责任。我们有时不得不收到一些无形的牵绊,比如当校长拿出杀手锏退学的时候,留给乔伊和RAJU的都只有深深的恐惧和无奈。这也说明了,现在的教育制度,留给学生的只有那一张纸而已,为了这一样本来毫无意义却认为加入许多竞争。然而回首大学,我们真正得到的又是什么呢?我们几乎就不热爱我们的学习,我们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从未有过培养自己的兴趣,有些人对学习更加热情一点,那么他们的学习就好,有些人更爱大自然,可是评价标准仍然是学习固定的文化知识。虽然有人可能会说,你可以追寻自己喜欢的东西,你可以不用学习,可是试问,现今哪个单位不也是走进死循环,没有文凭就不让其他的人去面试。但是对于大自然有兴趣的人,会有兴趣与书上的课本么?所以,社会上越来越多地充斥着,混混生活,没有兴趣,没有梦想,混吃等死的模式中,活完自己庸碌的一生罢了。而真正有梦想的人呢?有的人无奈转型成混吃等死的那类,虽然有时还会保持着那种思维异于他人的光辉,不过那也只是昙花一现。或者就是沦落街头,温饱也无法解决。或者更加激进的就采取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

记得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你想改变这个社会,就先适应这个社会,然后你再去改变它。我对此嗤之以鼻,因为这句话,本来就是一个矛盾体。你要改变社会,你得先适应这个社会。适应社会,努力去改变社会。但是,当你泡在一些浮夸的社会中时,你融入了那种生活,也很难改变什么了。

6.观《三个傻瓜》有感 篇六

失恋的人,百无聊赖。回家我就在PPS找这部电影看了。

这是一部印度电影,我原来也曾经打开过看了几分钟。由于一直以来对印度电影不是很感冒,而且看了开头的几分钟,加上电影的名字,给我感觉这是一部闹剧,当时我就没有继续看下去了。

这次看完以后,心里面由衷地感激表弟的推荐,没有让我错过了如此一部精彩的电影。如果《百万富翁》不能算是纯粹的印度片子,那么这一次是印度片第一次带给了我如此强烈的撼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印度电影的水平已经进步到这个程度了。

这是一部很干净的电影,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勾心斗角。剧情发展有悲有喜,但让人感到的是温暖和浓浓的人情味。虽然片中也有反面的角色,但是最终让人感觉,人性还是善良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情侣之间的感情、朋友之间的感情,都是真挚而没有轻重之分的。因为每个人的心都是用相同的材料做成的,受到感动时,会感觉同等的快乐,受到伤害时,承受着一样的痛苦,谁也无法说,谁有权利或者义务去得到或者失去更多。而因为爱对方,人最终能像原谅自己一样,去原谅别人了。

7.随机漫步的傻瓜读后感 篇七

(一)我的投资策略是什么?

智造美丽人生

这是我2017年读的第二本书。在年初制订学习计划的时候,我希望能在今年的学习中加强自己的理财知识。理财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必修的技能,但是如何理,什么样的投资方式才是最适合目前我的情况,我没有答案。所以,我选择了精读这本《随机漫步的傻瓜》,希望能找到答案。

读完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被骗了!翻遍每一个章节,我找不到任何可以立即使用的稳赚不赔的操作方法。但细细品味书中的内容我又感觉获益匪浅,很受启发。书中表达的观点改变了我对于投资的看法,不仅是投资,甚至对于生命的了解都大为增进。作者的思维方式很有意思,沿着这个思路,再去思考投资的实际策略,这就是我读这本书的过程和收获。接下来,我将试着将我的收获分享出来。

随机漫步的傻瓜指什么?

随机性,简单理解就是指运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而我们的思维习惯喜欢归纳,总结出规律用来预测结果。这本书告诉我们在面对随机性事件的时候,试图通过总结规律来预测未来是不可能的,这么做,就会让我们成为“随机漫步的傻瓜”.作者举了一个火鸡的例子来说明,中国的版本是这样的。一只老母鸡,好吃好喝的被主人养了三年。它总结出了1000天的经验:主人对我很好,每天固定的时间都会伸过手来喂我好吃的。但第三年过年那一天,即第1001天,一直伸过来喂它的手,却抓住了它的脖子,将它摔死了。这只老母鸡成为了春节餐桌上的一道菜。

我们中国的股市是否就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呢?从1989年中国的股票市场开始试点,到现在运营了20多年的时间,在这短短的时间样本里,我们试图通过总结历史去预测未来的走势,可能会一次次的让预测者成为那只可怜的“母鸡”.股票市场本就是一个巨大的随机环境,在历史数据只有20多年的情况下,预测未来根本是不可能的。

所以,读到这里,我的收获是,在选择投资中国股市的过程中,听所谓专家的预测,或者通过学习技术图谱去预测股价走势,至少对于我来说,不是一个好的方法。

在随机性面前,好的业绩仅是因为运气吗?

作者举了一个“打字机前的猴子”作为例子。如果把无限多的猴子放在打字机前面,让它们去乱敲,那么其中一只肯定会打出一字不差的《西游记》。进一步探讨,猴子中的大文豪既已诞生,读者愿意拿毕生的积蓄去赌这只猴子下一次会打出《红楼梦》吗?

如果我们一定要选择一只能打出《红楼梦》的猴子,是选择这只“大文豪”猴子,还是另选一只“潜力”猴子,或者随机挑选一只?

这个例子当然非常极端。但是却揭示了一个我们通常的思维方式。一个人如果没有做对一些事情,那么他可能将来不会有好的表现。如果一个人的表现优于其他人,那么他将来表现优于其他人的概率就会很高。

但是这个思维方式要有意义,必须考虑以下两个前提:

一、他所从事的工作是否充满了随机性?

二、从事这类工作的人数有多少。

如果猴子的数量很少,比如只有100只,那么打出《西游记》的概率就是0.但如果是无限多只呢?那么打出《西游记》基本是必然的。

按照本书的理论,在充满随机性的环境,参与者的数量非常庞大,历史表现的好坏,不能作为预测下一次表现的依据。

我以基金举例。截止目前,国内的基金公司一共有121家,基金数量6057只。基金所处的环境充满随机性,而基金的数量又非常庞大。因此,某支基金,上一年的业绩大好,是否意味着它今年也会排名靠前?

事实上,基本没有哪支基金可以连续几年都挤进收益榜的前10%.而就算真的有基金连续几年都排名靠前,是否就值得我们押下全部身家?考虑到基金经理还会频繁跳槽,我们当然不能如此简单的进行判断。

因此,选股票也好,选基金也好,历史的业绩有参考价值,但绝对不能作为重要的唯一标准。

读完本书,我拟定的投资策略是什么

随机的市场无法预测,不能掌控,所以承认自己不够聪明,不够坚强,对于我来说就是最好的策略。由于工作的原因,我不可能花费太多的时间在研究市场上,既然不能战胜,那就要学着去拥抱,让市场不管涨跌都带来财富。

我选择以基金定投作为投资方式,以指数基金和债券基金的组合作为投资标的,通过定期调整指数基金和债券基金的持仓配比来平衡风险,这就是我的学习、思考收获。

1968年,法国掀起**,学生在巴黎示威暴动,并大声疾呼:我们要求自相矛盾的权利。

再深入一点,最好的投资策略其实是不断学习。我们要不断尝试摆脱过去行为的束缚。可能过段时间我会完全推翻今天所定下的策略,但不管如何调整,这一定是我深入思考的结果。

2017年2月25日

随机漫步的傻瓜读后感

(二)人人都是那只猴子

文 / McT崂山第二公社&耕读社 王森

所有的事情到底必然性和偶然性哪个更能够左右世界的运行?

我们先来看一个证券市场的例子。标普500指数30年之间的年化收益率9.5%,但是如果去除50个30年间的最差交易日,则你的年华收益率可以达到18.2%,但如果去除掉30年间50个最好的交易日,则你的年化收益率不超过1%——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意外因素才是主导标普指数30年间的主因。

当古代人们偶然发现彗星来临时,伴随着天灾人祸,因为无法理解随机性,不接受随机性的概念,宗教和象征意义的艺术作品随之出现,人们会认为彗星等自然现象都有其非凡象征的意义,很多宗教和文艺作品不过是混淆了噪音与信号的界限,将不相关的偶然事件当做强关联的因果关系。

非洲某部落,偶尔因为有人抓了抓鼻子就下起了雨,从此用抓鼻子的形式祈雨。同样,因为央行降息经济繁荣,人们就会赞颂降息这个决定,因为新的CEO上任,公司有了起色,就认为是此人的功绩——这些其实都不完全是因果关系,但是人类不愿意相信偶然性和随机性主导了很多重要事件,都想将其归结于某个意义,某个象征。

如果有无限多的猴子打字机乱摁,只要时间无限长,()总有一只猴子会打出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叙事诗,或者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你会不会用毕生的积蓄去跟这个幸存者签约下一部作品?但是现实当中,这个概率下的幸运的猴子并不是猴子的模样,可能是个专家的形象,也可能是某个成功人士,但因为幸存者偏差,大众只注意到了这个幸存者,其他失败的猴子都消失不见。成功分两种,必然的成功者和幸存者。

对于成功人士的采访,并归纳其共同点,成为很多人学习它们的法宝,但是无论是努力还是节俭,都是成功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只统计了成功人士,却没有统计所有具有这些美德的人,其成功概率有多大——所以这种归纳并不能说明什么意义,将必要不充分条件当做了充分必要条件。

由此我想到另一本书里的几个故事,为什么加拿大冰球队的队员生日都是上半年?因为少年队,儿童队的选拔时间是一月份,而半年以上的年龄差距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身体条件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而当一个孩子被送入国家的少年队、儿童队,则其他孩子与其的差距又会进一步拉大。

而纽约的犹太律师的成功,更加复杂。它可以归因于他们父母是到美国穷苦的第一代移民,大多数是靠服装小作坊发展起来,后来有了自己的服装店甚至服装品牌,父母的经历对孩子有了正面的激励作用;而第二代犹太移民通过父母的正能量激励,勤奋的学习后进入律师行业,又因为上世纪70年代美国法律的变迁,旧势力的白人律师不愿意做上庭的恶意并购的案子,只愿意做企业的法律顾问,因为在他们看来,上庭那都是有失身份的事情——所以犹太后裔的年轻律师们有了大展身手的舞台,并获得巨大的成功。

为什么盖茨,史蒂夫鲍尔默,乔布斯,埃里克施密特都是1955-1956年生人?是时代选择了他们,还是他们选择了时代?他们本身都具有那个时代其他人无法匹敌的对计算机的了解,和那个时代无价的、无限制的上机时间,以及第一代个人计算机浪潮爆发的大背景。那时的计算机无比昂贵,但盖茨1968年便拥有了24小时上机的条件;而乔布斯的居所就处于美国硅谷所在地——Pala Alto, 惠普的创始人休利特给了乔布斯一些免费的多余的电脑配件,还给了他一份暑期零工。这就好比,你喜欢时装,而你的邻居就是乔治·阿玛尼。

而从一些普通人的人生来看,两个家庭的天才孩子走出了完全不同的轨迹。一个蓝领家庭的孩子,天资聪颖,靠奖学金进入名牌大学,但是脾气暴躁,四任父亲没有一个成功范例,有的失踪,有的自杀,还有被谋杀的,跟同学格格不入,入学时成绩是A, 而离校时成为F, 因为他的母亲不懂如何申报奖学金,从而导致他大学二年级失去奖学金资格,他也因此正式退学,成为蓝领工人,后来自学,到处投稿,却屡屡碰壁,郁郁不得志;另外一个孩子,中产家庭,因为不满意老师进度太慢,打算用化学品谋杀老师,后来被发现,判了缓刑,但是在面临美国曼哈顿计划首席科学家甄选时,靠个人魅力打动评委,晋升主流社会。当他们面临困难时,中产家庭的孩子更懂得如何周旋,而中产家庭的父母也更懂得为孩子辩护/争取,中产家庭的孩子,日程满满,周旋于各种课外活动,当孩子成绩不佳时,家长会站在孩子的一边;而贫困家庭的父母往往惧怕权威,行事消极。实践的智慧来自家庭,没有实践智慧,孩子的天赋再好也难以施展才华。所以同样的天才,处在不同的家庭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巴菲特、比尔盖茨、乔布斯,哪个是贫困家庭的孩子?

是天赋重要?还是际遇重要?除了幸运的猴子,必然的成功者是不是也附带了人生际遇的偶然因素?

卡内基,1835年生人/洛克菲勒,1839年生人/JP摩根,1837年生人——他们都是在1931-1939年这个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时期出生,这个时期诞生了人类历史上最富有的75人当中的14人。他们2、30岁的壮年时期,正赶上了美国1860-1880年的工业革命,铁路/钢铁/华尔街,蓬勃发展,生逢其时。

不得不说,以上的例子里,每个人都是努力和进取的,没有这些良好的品德,他们很难成功,但是同时他们本身又具有他人无法企及的幸运因素。成功学只强调勤奋和天赋,没有指出这里面的特殊因素。成功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但是成功学却通常不会提及,并不是你看了成功者的书,就会获得什么秘籍。

再来说说投资领域。比如10000个人一起买股票,假设他们都不懂股票,或者干脆说,他们都是猴子:50%的胜率,那么第一次会有5000人正确,第二次剩下2500人,第三次1250人,第四次625人……经过若干次淘汰后,最后剩下10人,你能说这10个人都是投资大师吗?现实中,有人就是这么幸运!传媒和受众们会选择只记住这10个人,认为他们有什么成功的秘籍,而忘记失败的那9990个人才是大多数。当然,确实有因为水平高而持续大幅盈利的人,但是你很难区分他们之间的区别。

成功也好,悲剧也罢,都是独特的,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有句鸡汤说的很对,你的成功无法复制。在了解了随机漫步的理论后,你或许会开始思考,这些是不是因为概率随机产生的,也由此,你不会再迷信首富成功学。当然,若你只是希望过上不错的小日子,你的努力和结果之间应该是可以划等号的,但是更大的梦想,就需要一点点运气和时代因素了。

如同刘嘉玲在让子弹飞里的台词,我要做的是县长夫人,至于谁是县长,我无所谓。时代和人类社会也会注视着每一个向上攀爬的人:我要的是进步和发展,至于谁是大佬和成功者,我也无所谓。努力并且有天赋的人太多了。

塔勒布《黑天鹅》那本书里讲过一个故事:当一只火鸡被饲养了999天,它心里最感谢的就是饲养它的农夫,但是第1000天,那个感恩节的下午,农夫伸出的手折断了它的脖子,又改变了火鸡的世界观。只是,死去的火鸡不会说话,这个第1000天的奇点没有被流传下来,流传的都是存活的火鸡对农夫的赞扬。统计样本的不足,导致了火鸡无法获得正确的认知,而人类、个体、某个事件,其统计样本不会超过其存活的长度,所以,对于未来,结论一定是开放的、,未知的。现下的真理在时间变迁之后,或许会被某个突发事件证伪。

在证券投资市场,随机性的重要性更加明显。往往是部分幸运的猴子在不知所措的情况下,用错误的逻辑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又因为同样的错误逻辑,赔进去了更多的钱。当你赚到一些钱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是不是因为你自己的看法正确才赚到的呢?还是仅仅是随机性赐予的?

这就牵扯到另外一个投资哲学核心的争议:到底是通过学习、提高正确率来赚钱,还是接受现实的不可预测性,通过善输达到大赚的坦途? 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回答。

总而言之,作者用了一本书的厚度,轻松而诙谐的解释了索罗斯关于“反身性定律”的一部分,解释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和无常。这其中的区别在于,索罗斯进一步阐述了易错性和人类事件动能之间的互动。人的认知虽然不一定正确,但是因为共识,可以影响某个市场行情的发展,并因为价格的变动,进一步影响人们的观点,然后人的观点又会进一步影响价格,最终形成价格与大众认知之间的正反馈或者负反馈。

这里要强调一点,无论是塔勒布还是索罗斯,他们的这种怀疑论哲学更适用于投资,因为投资中的一次错误可以让你倾家荡产、悔恨终生,但是做实业,对了一次就终生受益。所以,无论是塔勒布还是索罗斯,都对如何面对大众和自己的错误进行研究,而企业界都是从如何提高正确率来研究。艺术作品在特勒布看来就是一种医学专用品,是基于无知的一种情绪的宣泄,但是,人类的本性需要正面激励,需要对未知的未来有美好的期许,角度不同,结论不同。

这两种哲学都对,也都有各自的优点。成功学也好,企业管理也好,都有自己本身的武断性。之所以不考虑黑天鹅这种旷古的小概率事件,是因为企业的价值通常不会在现实当中大幅波动,就算是波动也不是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而投资,是基于大概率的、科学的、可持续赌博、并预防小概率的系统性大风险——这种假设就是,一切都有可能是错误的,包括你对自己的认知。但对于除了投资以外的事情,不太有意义。因为大多数人都是生活在简单重复的日常,除了投资,不需要考虑太多小概率事件,而且现实当中,很多错误都可以补救,或者反悔。但是投资里只有一次机会,错过了就是错过了,爆仓了是不可以反悔的。特勒布和索罗斯的哲学是出世的,而通常意义上的成功学是入世的。

用做实业的执着心态去投资一定会死的很惨,因为执着、死不认错、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是让你倾家荡产的最佳选择。而用投资的谨小慎微的滑头心态也并不能存活于需要有担当,需要大刀阔斧的实业运营。但是相互之间可以参考借鉴,比如实业上多想想意外因素,而投机上多思考下投资标地的真实价值。

篇幅有限不再多说,篇尾我用吕秀才智斗姬无命的台词作为结束语:

我生从何来,死往何处?我为何要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我的出现对这个世界意味着什么?是世界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了世界? 我和宇宙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宇宙是否有尽头?时间是否有长短?过去的时间在哪里消失?未来的时间又在何处停止?我在这一刻提出的问题还是你刚才听到的问题吗?

8.《小傻瓜》小学生读后感 篇八

今天,我在《口袋里的爸爸妈妈》里看了《小傻瓜》。讲了:一只小兔看见别人有什么,它就要这个。比如说小羊头上有一朵花,它也要去采一朵花戴在头上。有一次,小兔看见小羊的手上用叶子包了起来。它就要妈妈把自己的手用叶子包起来。兔妈妈说:“小羊是因为手受伤了才包了起来的。”小羊说:“才不是呢,我是和小马学的。”兔妈妈说:“小马的手一定受伤了。”小马说:“才不是呢,我是和小牛学的。”兔妈妈带着小兔、小羊和小马去找小牛。小牛奇怪地说:“你们来干什么?”大家一看,小牛手上没有叶子。小马问小牛:“你手上的叶子呢?”小牛说:“我的伤好了。你们的手受伤了?”大家不知道怎么说。

我觉得地小兔、小羊和小马都是小傻瓜,我可不能学它们。

9.三个傻瓜观后感 篇九

马光暖

现在好书是层出不穷,大概花毕生时间也看不完沧海一粟,更要命的是往往看过就忘记大半,时间一久只留下一个大概的印象,这或许也是很多坚持阅读的人的共同苦恼。罗振宇推荐的方法是,学完知识后拿笔写一些总结,给自己的存量知识增加一些连接。我也试着使用这个方法,所以也计划在读完一本书后写个总结加深记忆。

这本书作者是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是纽约大学特聘教授,其作品《黑天鹅》、《反脆弱》加上这本《随机漫步的傻瓜》都是超级畅销书。这本《随机漫步的傻瓜》甚至被誉为华尔街投资人士必读的经典著作。看这本书是源于李笑来的推荐,他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里说,这是一本对他影响非常大的书。我现阶段对投资其实兴趣并不大,准确说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去投资,如果一个人一窍不通盲目投资,结果只能是韭菜的命,但学一些相关思路,尝试一些方法,做好准备,或许未来就会如那句话:“机会总是留给做好准备的人”.“股市可以预测的。”这是大多投资理财专家的观点,他们以分析市场趋势、利用曲线等方式来推测未来股指的走向,这也是很多普通股民把钱纷纷投入股票的原因。但和很多正儿八经研究经济金融的书籍一样,本书并不同意股票走势的可预见性,至少短期如此。很多投资人士的成功并不是来自其高超的投资水平和对市场的精准分析,而仅仅是获利于“随机性”.在“随机性”的作用下,总有一部分人会获利,尤其是参与投资的人数量足够大时,书中有个例子:让5只猴子在电脑屏幕前打字,如果有只猴子打出《伊利亚特》那会怀疑它是古诗人投胎转世,而如果有无数亿只猴子,那却没什么了不起。然而现实是这些投资成功的人夸夸其谈,而他人也把这部分人奉若神明。

忽视了“随机性”的作用,就会像“随机漫步的傻瓜”,长期来看最终会血本无归,因为人不可能每一次都得到幸运女神的眷顾。作者给出的忠告是:

拥有一身好本事却穷困潦倒的人,最后一定会爬上来。幸运的傻瓜可能得助于生命中的某些好运气,但长期而言,他的处境会慢慢趋向于运气没那么好的白痴。

在对于随机性的应对上,作者称使用“蒙特卡洛发生器”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蒙特卡洛发生器”是使用一定的初始条件,产生随机数来模拟市场的风险,这可以更好的了解未来市场的状态,而并不是利用过往的经验、事件的关联等方式。对于这类的建议,书中很多,大概这也是本书被推崇的原因。

人是感情驱使的动物,不能做到绝对理性,很多时候只能意识到非理性的存在,而不能完全抵抗,这意味这我们每个人在某些程度上都是“随机漫步的傻瓜”.所以,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加理性,不被随机性的假象蒙蔽双眼,是一个重要议题,书中给出了一些方法,总结如下:

一是了解自己的无知和愚蠢,不必奢望自己能够对抗情绪反应,而是应该利用情绪来构思一些观念,从而得到实践的力量。

二是摈弃无意义的噪音,戒掉垃圾媒体和无效信息。

10.《三个白痴》观后感 篇十

对自己说“所有的事情都很好”。当我们对自己说的时候,我们的心灵就会平静,你心灵的创造力和理性和合理的判断才会起作用。另外,电影中还有两个实例,就是主人公的两个朋友。一个人的心灵被恐惧所左右,通过信奉神灵的力量来继续自己的生活;但经历很多事情后,这人变得,从相信神灵到相信自己。勇敢的面对一切事物的精神状态,我一直不知道这种转变是什么,我现在明白了,这种变化就是自信。

第二个实例,人类心灵的自我欺骗。由于家庭、老师、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个电影的第二个主人公心灵被这些外在因素所左右,没能去做自己喜欢的摄影工作,而是学习理工;这个人没有勇气反对自己的家庭;没有勇气反对父母的思想,没有勇气面对父母的牺牲和期望。但最后,他在朋友的帮助下,他迈出了行动的第一步,和匈牙利的一个著名摄影家进行了联系。并获得了对方的认可。

11.观《三个傻瓜》有感 篇十一

影片开始于一架飞机上面,法罕在飞机上接到了一个神秘电话,便装病晕倒在飞机上,飞机拿他没有办法,只能回到原点,再坐车来到了木兰踏上,还有一个叫拉加也随之到达。

这么着急干嘛?是因为,他们要找到他们的朋友兰彻了。在以前,他们三个在帝国工学院上学,并且是很好的朋友。兰彻是个很棒很特别的学生,因为兰彻不会按照老师教的死记硬背,而是用一种奇特的方式做他认为正确的事情,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兰彻还有一个智慧心得,特别有用,那就是,把手摸着自己的心脏,对心脏温柔的说:一切都好、一切都好这样,就不会害怕了。帝国工学院的院长被同学们称为“病毒”,病毒院长曾对同学们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命就像赛跑,不跑快点你就会被踩过去。”

对啊,说的那么形象,生命只有一次,珍惜。兰彻、法罕、拉加偷偷来到了一个婚礼现场,可以这样说,他们是来蹭饭的。

来到这里,佩雅和一位只求金钱之人要结婚了,可是兰彻却认为他不会给她幸福。而佩雅正是病毒的二女儿。这下,他们惨咯。病毒不让法罕、拉加和兰彻玩,因为兰彻会把他们带坏,但,种种方面,我都支持兰彻。

兰彻还是成功的说服了佩雅,经过这件事情,佩雅和兰彻互相喜欢上对方了。要考试了,这次最重要的考试,考试成绩出来了;兰彻全年级第一,而法罕、拉加分别是倒数一、二。只能说,他们不适合做这些,他们分离了,上面这些都是回忆篇。

这时,法罕拉加早就已经结婚了,但他们没有看见他们的朋友,兰彻,他们准备去找兰彻。他们开着车来到了一个宫殿,这里非常豪华。可是,他们看到了兰彻,但不是兰彻本人,同一个学位,同一个名字,但却不是同一个人。原来,兰彻只是在兰彻家的一个仆人的儿子,从小,就一直饰演着兰彻,但它的真实名字是丘德。

法罕拉加知道了丘德现在正在学校当老师,便叫上佩雅一起来到了这个学校。大家在一个沙滩上看到了他,丘德,便齐齐对他进行了痛打,因为丘德没有给他们打一声招呼就跑到了这里,知道了他的名字,原来是王杜,王杜是当代的着名科学家,王杜一直坚信,也总是说着:追求卓越,就一定会成功!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个金雕像经典童话

★ 爱是个傻瓜

★ 熊猫的三个愿望童话作文

★ 傻瓜狂想曲诗歌

★ 傻瓜维特读后感

★ 傻瓜妈妈作文

★ 傻瓜日志随笔

★ 三个好朋友的奇妙之旅童话作文

上一篇:事业正能量语录下一篇:2023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井下空气压缩机的安全管理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