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世纪英文介绍

2024-07-05

冰河世纪英文介绍(精选6篇)

1.冰河世纪英文介绍 篇一

美国兰登书屋的《当代文库》编辑小组于1998年7月间选出了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这份排名书单一公布,即引起举世回响和评论。这是审视20世纪经典小说的一份参考名单。

1.乔伊斯(James Joyce)爱尔兰 《尤利西斯》(Ulysses)1922

2.费兹杰罗(F.S.Fitzgerald)美国 《大亨小传》(The Great Gatsby)1925

3.乔伊斯(James Joyce)爱尔兰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Man)1916

4.纳巴科夫(Vladimir Nabokov)俄裔美籍 《洛丽塔》(Lolita)1955

5.赫胥黎(Aldous Huxley)英国 《美妙的新世界》(Brave New World)1932

6.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美国 《喧哗与骚动》(The Sound and Fury)1929

7.海勒(Joseph Heller)美国 《第22条军规》(Catch-22)1961

8.柯斯勒(Arthur Koestler)匈牙利 《中午的黑暗》(Darkness at Noon)1941

9.劳伦斯(D.H.Lawrence)英国 《儿子与情人》(Sons and Lover)1913

10.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美国 《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1939

11.劳瑞(Malcolm Lowry)英国 《在火山下》(Under the Volcano)1947

12.巴特勒(Samuel Butler)英国 《众生之路》(The Way of All Flesh)1903

13.欧威尔(George Orwell)英国 《一九八四》(1984)1949

14.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英国 《我,克劳狄》(I, Claudius)1934

15.吴尔芙(Virginia Woolf)英国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1927

16.德莱赛(Theodore Dreiser)美国 《美国的悲剧》(An American Tragedy)1925

17.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美国 《心是孤独的猎手》(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1940

18.冯内果(Kurt Vonnegut)美国 《第五号屠宰场》(Slaughterhouse-Five)1969

19.埃利森(Ralph Ellison)美国 《无形人》(Invisible Man)1952

20.莱特(Richard Wright)美国 《土生子》(NativeSon)1940

21.贝娄(Saul Bellow)美国 《雨王亨德森》(Henderson the Rain King)1959

22.奥哈拉(John O“Hara)美国 《在萨马拉的会合》(Appointment in Samarra)1934

23.多斯帕索斯(John Dos Passos)美国 《美国》(U.S.A.)1936

24.安德生(Sherwood Anderson)美国 《小城故事》(Winesburg, Ohio)1919

25.福斯特(E.M.Forster)英国 《印度之旅》(A Passage to India)1924

26.詹姆斯(Henry James)美国 《鸽翼》(The Wings of the Dove)1902

27.詹姆斯(Henry James)美国 《奉使记》(The Ambassadors)1903

28.费兹杰罗(F.S.Fitzgerald)美国 《夜未央》(Tender Is the Night)1934

29.法雷尔(James T.Farrell)美国 《「斯塔兹.朗尼根」三部曲》(Studs Lonigan-trilogy)1935

30.福特(Ford Madox Ford)英国 《好兵》(The Good Soldier)1915

31.奥威尔(George Orwell)英国 《动物庄园》(Animal Farm)1945

32.詹姆斯(Henry James)美国 《金碗》(The Golden Bowl)1904

33.德莱赛(Theodore Dreiser)美国 《嘉莉妹妹》(Sister Carrie)1900

34.渥夫(Evelyn Waugh)英国 《一掬尘土》(A Handful of Dust)1934

35.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美国 《出殡现形记》(As I Lay Dying)1930

36.华伦(Robert Penn Warren)美国 《国王供奉的人们》(All the King”s Men)1946

37.威尔德(Thornton Wilder)美国 《圣路易.莱之桥》(The Bridge of SanLuis Rey)1927

38.福斯特(E.M.Forster)英国 《此情可问天》(Howards End)1910

39.包德温(James Baldwin)美国 《向苍天呼吁》(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1953

40.葛林(Graham Greene)英国 《事情的真相》(The Heart of the Matter)1948

41.高汀(William Golding)英国 《蝇王》(Lord of the Flies)1954

42.迪基(James Dickey)美国 《解救》(Deliverance)1970

43.鲍威尔(Anthony Powell)英国 《与时代合拍的舞蹈》(A Dance to the Music of Time)1975

44.赫胥黎(Aldous Huxley)英国 《针锋相对》(Point Counter Point)1928

45.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美国 《太阳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1926

46.康拉德(Joseph Conrad)英国 《特务》(TheSecret Agent)1907

47.康拉德(Joseph Conrad)英国 《诺斯特罗莫》(Nostromo)1904

48.劳伦斯(D.H.Lawrence)英国 《虹》(Rainbow)1915

49.劳伦斯(D.H.Lawrence)英国 《恋爱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1920

50.米勒(Henry Miller)美国 《北回归线》(Tropic of Cancer)1934

51.梅勒(Norman Mailer)美国 《裸者和死者》(The Naked and Dead)1948

52.罗斯(Philp Roth)美国 《波特诺伊的抱怨》(Portnoy“s Complaint)1969

53.纳巴科夫(Vladimir Nabokov)俄裔美籍 《苍白的火》(Pale Fire)1962

54.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美国 《八月之光》(Light in August)1932

55.凯鲁亚克(Jack Kerouac)美国 《在路上》(On the Road)1957

56.汉密特(Dashiell Hammett)美国 《马尔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1930

57.福特(Ford Madox Ford)英国 《行进的目的》(Parade”s End)1928

58.华顿(Edith Wharton)美国 《纯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1920

59.毕尔邦(Max Beerbohm)英国 《朱莱卡.多卜生》(Zuleika Dobson)1911

60.柏西(Walker Percy)美国 《热爱电影的人》(The Moviegoer)1961

61.凯赛(Willa Cather)美国 《总主教之死》(Death Comes to Archbishop)1927

62.锺斯(James Jones)美国 《乱世忠魂》(From Here to Eternity)1951

63.奇佛(John Cheever)美国 《丰普肖特纪事》(The Wapshot Chronicles)1957

64.塞林格(J.D.Salinger)美国 《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1951

65.柏基斯(Anthony Burgess)英国 《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1962

66.毛姆(W.Somerset Maugham)英国 《人性的枷锁》(Of Human Bondage)1915

67.康拉德(Joseph Conrad)英国 《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1902

68.刘易士(Sinclair Lewis)美国 《大街》(Main Street)1920

69.华顿(Edith Wharton)美国 《欢乐之家》(The House of Mirth)1905

70.达雷尔(Lawrence Durrell)英国 《亚历山大四部曲》(The Alexandraia Quartet)1960

71.休斯(Richard Hughes)英国 《牙买加的风》(A High Wind in Jamaica)1929

72.耐波耳(V.S.Naipaul)千里达 《毕斯瓦思先生之屋》(A House for Mr.Biswas)1961

73.威斯特(Nathaniel West)美国 《蝗虫的日子》(The Day of the Locust)1939

74.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美国 《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1929

75.渥夫(Evelyn Waugh)英国 《独家新闻》(Scoop)1938

76.丝帕克(Muriel Spark)英国 《琼.布罗迪小姐的青春》(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1961

77.乔伊斯(James Joyce)爱尔兰 《为芬尼根守灵》(Finnegans Wake)1939

78.吉卜林(Rudyard Kipling)英国 《金姆》(Kim)1901

79.福斯特(E.M.Forster)英国 《窗外有蓝天》(A Room with a View)1908

80.渥夫(Evelyn Waugh)英国 《梦断白庄》(Bride shead Revisited)1945

81.贝娄(Saul Bellow)美国 《阿奇正传》(The Adventures of Augie March)1971

82.史达格纳(Wallace Stegner)美国 《安眠的天使》(Angle of Repose)1971

83.耐波耳(V.S.Naipaul)千里达 《河曲》(A Bend in the River)1979

84.鲍恩(Elizabeth Bowen)英国 《心之死》(The Death of the Heart)1938

85.康拉德(Joseph Conrad)英国 《吉姆爷》(Lord Jim)1900

86.达特罗(E.L.Doctorow)美国 《爵士乐》(Ragtime)1975

87.贝内特(Arnold Bennett)英国 《老妇人的故事》(The Old Wives“ Tale)1908

88.伦敦(Jack London)英国 《野性的呼唤》(The Call of the Wild)1903

89.格林(Henry Green)英国 《爱》(Loving)1945

90.鲁西迪(Salman Rushdie)(印裔英籍)《午夜的孩子们》(Midnight”s Children)1981

91.考德威尔(Erskine Caldwell)美国 《菸草路》(Tobacco Road)1932

92.甘耐第(William Kennedy)美国 《紫苑草》(Ironweed)1983

93.佛勒斯(John Fowles)英国 《占星家》(The Magus)1966

94.里丝(Jean Rhys)英国 《辽阔的藻海》(Wide Sargasso)1966

95.默多克(Iris Murdoch)英国 《在网下》(Underthe Net)1954

96.威廉·斯泰龙(William Styron)美国 《苏菲的选择》(Sophie"s Choice)1979

97.鲍尔斯(Paul Bowles)美国 《遮蔽的天空》(The Sheltering Sky)1949

98.凯恩(James M.Cain)美国 《邮差总按两次铃》(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1934

99.唐利维(J.P.Donleavy)美国 《眼线》(TheGinger Man)1955

100.塔金顿(Booth Tarkington)美国《伟大的安伯森斯》(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1918

2.冰河世纪英文介绍 篇二

美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博物馆协会、《苏联大百科全书》都明确表示博物馆是通过实物和文字向公众告知某种事物、传播某种文化的场所。宁波帮博物馆汇集并整合了宁波帮的历史人文资源, 是传播中国文化, 尤其是宁波文化的重要媒介。博物馆中陈列着许多富有宁波帮文化特色的展品, 中外参观者可以通过博物馆陈列语言及其英语翻译来理解展品名称、用途及其由来。

我对宁波帮博物馆进行了实地采访, 获取第一手可靠资料, 对其进行研究, 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效。本文以宁波帮博物馆实地文字翻译为基本材料, 对博物馆翻译与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 并从翻译策略角度———主要是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 对宁波帮博物馆英语介绍语的翻译进行分析, 比较译者在博物馆翻译中采用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 探讨宁波帮博物馆英文介绍语是如何做到既通俗易懂, 又不失文采, 同时还保留其文化内涵的。

2. 博物馆介绍语翻译研究的发展

李莹 (2005) 根据Lawrence Venuti对归化与异化翻译的定义, 对博物馆中文化现象所运用的翻译手段进行分类, 描述性地阐释了在文化背景各异的情况下, 译者由于受到不同意识形态的影响而趋向于选择与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相符合的翻译策略。

丁宁 (2009) 认为在进行异化翻译处理时, 一般以突出异域色彩为出发点, 注重异域风俗文化、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等。归化翻译处理则反之。二者的特点决定了译者在博物馆翻译工作中应该灵活掌握, 具体情况具体采用为好。

谭金利 (2006) 认为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及读者的接受能力等因素制约着归化和异化策略的应用, 这两种翻译策略之间存在辩证关系, 应该根据具体场景采取适当的策略。

古今中外, 关于博物馆介绍语、博物馆文化及翻译的归化异化策略的研究为数不少, 但是将三者结合为一体, 从归化异化的角度, 研究博物馆介绍语中的文化翻译问题的文章寥寥无几。上述三位学者亦是如此, 有些没有选取特定博物馆进行研究, 其研究过于笼统。有些则没有将其思想与博物馆文化研究相结合。通过调查, 我发现, 专门针对某个博物馆进行的研究几乎为空白。

3.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

美国翻译理论家Venuti (1995) 在《译者的隐形———翻译史论》一书中提出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归化翻译法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 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 (Shuttleworth&Cowie, 1997:43-44) 。它应尽可能地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 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而异化翻译法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 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 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 (Shuttleworth&Cowie, 1997:59) 。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 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归化翻译使“外国文本的种族中心让位于英美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 (Venuti, 1995:20) 。韦努蒂的归化翻译包括目的语文化对文本的选择, 即有意挑选那些能够采用归化翻译方法的外国文本, 以便于将之同化到目的语主流文化当中去 (Venuti, 1997:241) 。

异化翻译是“对译入语文化价值观施加种族离心的压力, 以在翻译作品中体现外国文本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从而把读者送到国外” (Venuti, 1995:20) 。韦努蒂的异化翻译能够抑制翻译中种族中心的暴力, 抑制英语国家“暴力”的归化翻译文化价值观 (Venuti, 1995:20) 。

4. 宁波帮博物馆翻译实例分析

宁波帮博物馆英文介绍语中存在着许多有可分析价值的实例, 篇幅有限, 本文仅选择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实例进行探讨。

4.1“帮”的翻译

“帮”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群;伙;集团 (多指为政治的或经济的目的而结成的) ”。这是一个带有浓重中国文化意味的字。英文中表示“群;伙;集团”意思的词, 如group, 它仅仅只是一小部分人的集合, 他们并不一定具有共同的目的;又如company, 它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两人的友好关系:它们都无法将“帮”传神表达。“宁波帮”一词, 宁波帮博物馆的翻译版本, 直接就是“Ningbo Bang”。“Ningbo Bang”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以汉语拼音来诠释“帮”的内涵, 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

4.2“宁波人”的翻译

“宁波人”在宁波帮博物馆中的翻译版本是“Ningbonese”, 这个翻译同时采取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Ningbonese”看似是一个生造的词, 但是由构词学角度, 它可以被看作是“Ningbo”+“nese”。“nese”在英文中是“ (某国的;某地的) 人”的后缀, “Ningbonese”也就可以马上并清楚地被国外友人理解为“宁波人”了。同时, “Ningbonese”一词发音类似于“宁波宁”, 第二个“宁”在宁波方言中有“人”的意思, 因此, 这一个词的翻译完整地保留并传达了汉语的文化意味, 是一个非常精彩的翻译。

4.3 政治专有名词的翻译

在政治专有名词的翻译上,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则更偏重于国家在外交时对外宣传的统一翻译口径。在宁波帮博物馆中, 有不少政治专有名词。“九一八事件”译作“The Septermber 18th”, “五四新文化带动的白话文运动”译作“May Movement”。针对其中的一些历史时期, 比如“道光年间”, 宁波帮博物馆中的翻译为“The Daoguang Period”, 这确实是对中国历史时期较普遍的翻译, 但是我认为, 参观博物馆的部分中国人还不一定熟悉中国过去的历史时期划分, 更何况是国外友人。因此, 我建议在此类历史时期后注明时间区间。

4.4 历史人物姓名的翻译

在人名的翻译上, 中西方已经基本达成了文化传播的共识, 即中文名一般以拼音形式翻译成英文, 英文名一般以音译形式翻译成中文。并且, 姓名的翻译还必须符合一定的文化及语法习惯, 即中文名姓在前, 名在后, 而英文名则正好相反。在宁波帮博物馆中, “潘天寿”译为Pan Tianshou, “谭盾”译为Tan Dun, “傅其芳”译为Fu Qifang, 这些都是很容易被国外友人理解的。其中也有一些较特别的人名翻译, 比如“董浩云” (Chao Yung Tung/C.Y.Tung) 、“王宽城” (Wang Kwan Cheng/K.C.Wong) 、“包玉刚” (Pao Yue-kong) 、“张敏钰” (Ming Yu Chang) 、“应昌期” (Ing Chang-ki) 等, 他们是宁波帮的代表人物, 迁居中国港澳台, 并且有着西学的背景, 采用的姓名英文翻译已经约定俗成, 同样的还有“孙中山” (Sun Yat-sen) 、“毛泽东” (Mao Tsetong) 、“蒋介石” (Chiang Kai-shek) 等历史人物。

4.5 宁波歌谣的翻译

宁波帮博物馆中有许多带有宁波本土味道的歌谣, 比如只有八字的“大海洋洋, 忘记爹娘”。没有了实体展品帮助理解, 这类翻译更趋近于文学翻译, 即更偏重于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宁波帮博物馆中的翻译是“Living so fa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ocean, I can hardly remember the faces of my parents”。以“I (我) ”为叙事主体, 讲述个人离家甚远思念父母的情感。从中, 国外友人能很快地理解简短的八字中文的内容。

4.6 实例分析小结

宁波帮博物馆的翻译, 根据不同翻译对象的类型, 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馆中英语介绍语部分采用归化翻译策略, 如“大海洋洋, 忘记爹娘”翻译成“Living so fa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ocean, I can hardly remember the faces of my parents”, 它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 达到“文化对等”, 使英语国家朋友容易接受;部分采用异化翻译策略, 如“宁波帮”翻译成“Ningbo Bang”, 它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 保留原文文化差异;部分同时采用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 如“宁波人”翻译成“Ningbonese”, 它既保留了源语言的文化, 又接近目的语言文化读者的世界。针对宁波帮博物馆馆中的一些特例, 比如政治专有名词和人名的翻译,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则更偏重于已经约定俗称的翻译标准。

5. 结论

文化是一个区域独有的表现形式, 通过翻译, 其他区域的人们也能够了解它的文化。在翻译策略中, 归化法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 采取目的语读者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而异化法则正好相反, 要求译者向源语言作者靠拢。宁波帮博物馆英语介绍语针对不同对象, 恰当地使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 既清楚明了, 又保留了本土文化。

参考文献

[1]Shuttleworth Mark, Cowie Moira.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St.Jerome Pub. (Manchester, UK) , 1997.

[2]丁宁.浅谈博物馆文字翻译的归化异化.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10) :80-82.

[3]姜智慧.异化翻译与文化形象的保存——浙江省博物馆“文化介绍”的翻译研究.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10, (1) .

[4]李莹.从文化角度看博物馆文物翻译中的归化异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5.

[5]刘薇.归化与异化在广告翻译中的运用.US-China Foreign Language (Serial No.63) , 2008.12.

[6]谭金利.从跨文化角度论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6.1.

[7]韦努蒂.译者的隐形:翻译史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3.21世纪12部最佳英文小说 篇三

NO.12:《中性》(Middlesex,杰弗里·尤金尼德斯,2002年)

“我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作为一个女婴, 1960年1月出生于底特律市,那一天底特律没有雾霾笼罩,是个难得的好天;第二次是1974年8月在密歇根州佩托斯基市附近的一间急诊室里,这次我是个少年。”尤金尼德斯在小说的开场白中写道。卡莉奥佩·斯特凡尼季斯发现自己患有罕见的隐性突变,这使她成了双性人。因为相信自己的大脑是“男性”的,她选择变性,成了卡尔。尤金尼德斯在小说中将意志与命运斗争的问题铺写开来,交织在卡尔的成年故事及其父母(他们也有着自己的基因秘密)在工业社会的奋斗经历中。最后,卡尔的与众不同使他拥有了神奇的天赋——“透视不同性别的视角,以不同性别角色交流,而不是以单性别的视角看问题”。《中性》不仅赢得了普利策小说奖,而且也获得了上百万册销售量的商业成功。

NO.11:《白牙》(White Teeth,查蒂·史密斯,2000年)

23岁的史密斯以处女作《白牙》震惊了文坛,小说显示了作者无与伦比的天分和视野,获得了惠特布莱德奖和《卫报》首作奖。故事的背景设在伦敦,在二战中相识的两位朋友,阿奇·琼斯和萨马尔·伊克巴尔各自安顿下来,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在小说的一开场,阿奇刚刚和第二任妻子离了婚,“在烟雾弥漫的旅行车里,他趴在方向盘上”,选择了在1975年新年的那天自杀。因为车泊在了一个清真肉铺的外面,他被肉铺老板救了下来。小说以各种生动的场景和人物角色描述了后殖民时代多元文化的伦敦,“孩子们的名字里可以看到大迁徙,拥挤的船只和飞机,寒风中抵达,医疗检查等”。

NO.10:《半轮黄日》(Half of a Yellow Sun,奇玛曼达·恩戈齐·阿迪奇埃,2006年)

在她充满大胆想象的第二部小说中,阿迪奇埃汲取了祖先的历史作为写作素材,描述了1967年东尼日利亚的伊博人退出尼日利亚联邦后,给国家和家庭带来极大创伤的持续三年的比夫拉战争(她的祖父在战争中死于难民营)。小说以双胞胎姐妹奥兰娜和凯内内、13岁的家童以及英国侨民理查德的视角展开。奥兰娜的男友赞成伊博族独立,也是书中的一个重要角色。阿迪奇埃描述了后殖民势力的挣扎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书评家沃尔顿·穆永巴评价道:“阿迪奇埃的这部小说充满了艺术和智慧,是一部精心之作。同时又是一部严肃的政治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战时爱情。”

NO.9:《赎罪》(Atonement,伊恩·麦克尤恩,2001年)

麦克尤恩这部幽情回荡、构思精巧的小说开场于1935年的一个夏日,13岁的布里奥妮正在给母亲看自己写的一部剧本,准备第二天晚上和三个表姐妹一起演出。“布里奥妮还不知道,恐怕此时已经是这部作品的最高成就了。”麦克尤恩写道,“这已经是最大的满足,剩下的都是梦想和挫败。”那天晚上,布里奥妮目睹15岁的表姐洛拉在树林中被强暴。她的指证使得女仆的儿子,也就是姐姐塞西莉亚在剑桥大学的男朋友罗比身陷囹圄。在小说的第二部分,麦克尤恩对1940年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进行了全景描述,罗比得救。在小说的第三部分,布里奥妮意识到自己毁掉了塞西莉亚和罗比的生活,渴望赎罪的她在闪电战期间成为一名护士。在麦克尤恩的笔下,这些人物的生活跨越了60年,布里奥妮的救赎之旅也演化为对艺术力量的沉思。

NO.8:《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本·芳丹,2012年)

这部处女作获得了美国国家书评奖,书评家史蒂文·凯勒曼认为,该作以其“纯粹、睿智的愉悦”而与众不同。美军的一支突击小分队与伊拉克军队交火,一名士兵牺牲,另有一名伤残,剩下的八个人意外地被福克斯新闻台冠以英雄的称号。他们回到美国,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胜利巡游,最后以在达拉斯牛仔队比赛的中场亮相而结束。芳丹在小说中描写了得克萨斯州的过度开发、美式橄榄球、商业和战争,并以19岁的比利·林恩的口吻,对其内心的欲望、混乱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给予了淋漓尽致的表述。“因为生命中最糟糕的一天而受到嘉奖,这真是一种非常奇怪的感觉。”他对达拉斯牛仔队的啦啦队队长坦诚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NO.7:《恶棍来访》(A Visit from the Goon Squad,珍妮弗·伊根,2010年)

伊根对时间、声誉和音乐的普鲁斯特式思考为她赢得了美国国家书评奖和普利策奖。谁是书名中的恶棍呢?“时间就是那鬼鬼祟祟的恶棍,你注意不到它是因为你正在忙于对付面前生活中的恶棍。”伊根这样解释道。伊根的故事围绕着本尼·萨拉查——曾经的朋克摇滚歌手、现在的音乐制作人,其有偷窃习惯的助手莎拉,还有一群效仿者、过气明星和逢迎者展开。《塔帕湾时报》的图书编辑科莱特·班克罗夫特将伊根的这部小说列为其首选,“不仅因为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写作尝试,更是因为21世纪正是其写作中心主题。伊根的作品中贯穿着永恒的文学主题,从青春到老年那不可阻挡的旅程,探索了这个迅速变化的世界如何重塑着人类的体验。这部小说充满了预见力、惊奇和智慧,无疑给人带来极大的阅读享受。”

NO.6:《卡瓦列尔和克莱的神奇冒险》(The Amazing Adventures of Kavalier& Clay,迈克尔·沙邦,2000年)

艺术家乔·卡瓦列尔1939年从纳粹控制的布拉格逃走,最后来到纽约。他和居住于布鲁克林区的表亲萨米·克莱一起创造了名为“逃脱侠”的超级英雄形象,开创了漫画书的黄金时代。畅销书榜单资深编辑唐娜·西曼将这部普利策奖获奖小说列为其首选,她评价道:“沙邦的作品气度宏大,层层推进,情节丰富,构思精巧,无论是在情感注入,还是历史背景,抑或道德寓意方面都有丰富的内涵。书中涉及了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描写,而漫画书中超级英雄的诞生则体现了新兴技术浪潮所带来的一种大众神话创造的强大的新形式,它架起了20世纪和21世纪之间的桥梁。沙邦的小说极大地影响了21世纪其他杰出小说。但《卡瓦列尔和克莱的神奇冒险》又是对人类的仇恨和战争悲剧倾向的永恒考问,满足了我们对故事的无止境需求和对魔力及超越的持久向往。”

nlc202309090656

NO.5:《纠正》(The Corrections,乔纳森·弗兰岑,2001年)

弗兰岑这部尖锐的跨越数代的家世小说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精准地捕捉了21世纪头十年的时代精神。在20世纪即将结束时,阿尔弗雷德和伊妮德·兰伯特及三个相距遥远的成年子女聚集在一起过本世纪“最后一个圣诞节”,此时,父亲的帕金森综合征病情在加重,而美国则处在经济崩溃的边缘。“当‘纠正’最终来临的时候,并不是气泡的突然破裂,而是一种更温柔的失望,是来自主要金融市场的长达一年之久的价值漏损。”弗兰岑如是写道。《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卡梅拉·恰拉鲁评论道:“这令人震惊的第三部小说——一部声音、人物和故事讲述的杰作——既像一部史诗,又给人一种亲切感。”《明尼阿波利斯星坛报》资深图书编辑劳里·赫茨尔认为,“弗兰岑为自己赢得了美国文学大家的地位。这本大部头小说触及了新千年早期一些最重要的主题——经济不稳定,父母与其渐行渐远的中年子女之间的冲突,以及老龄化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众多问题。他的故事娓娓动听,富有幽默感。”

NO.4:《基列家书》(Gilead,玛里琳·罗宾逊,2004年)

约翰·艾姆斯是爱荷华州一个小镇上的传教士,他以极富抒情感的语言向儿子讲述了自己的生活和为废奴运动所做的努力。这是罗宾逊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另外两部分别是《家》和《莱拉》)。“我想不出还有哪位在世的小说家能够比他更严肃更深刻地探讨宗教信仰了,因为这在当代文学中几乎已经成了一个禁忌话题。”书评家兼作家道恩·拉斐尔将《基列家书》列为他的首选,他认为,“罗宾逊既是一位有思想的作家,又是语言优美的文体家。她探讨了家庭和群体亲密空间内的种种重大问题。她也是极具天赋的故事家。”《克利夫兰平原商报》前图书编辑、安斯菲尔德·沃尔夫图书奖现任负责人凯伦·朗称赞道:“这个跨越了不同代际的故事体现了一种对超越的渴望,为21世纪的精神生活树立了榜样——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基列家书》会流芳百世。”

NO.3:《狼厅》(Wolf Hall,希拉里·曼特尔,2009年)

曼特尔以托马斯·克伦威尔的视角对16世纪的欧洲传奇故事做了大胆的重新想象,亨利八世在书中是配角。该书获得了布克奖和美国国家书评奖,不仅被搬上舞台,而且被BBC拍成电视迷你剧。书评家凯伦·朗赞道:“曼特尔通过托马斯·克伦威尔的崛起对权力做了深刻剖析,充分显示了其旧事新说的功力。”《西雅图时报》图书编辑和电视栏目《好好读书》主持人玛丽·安·格温承认:“我以前从未有过这种感觉——完全深入一个角色的灵魂,以其之心体味世界,更不用提这个角色来自很久以前的遥远国度。”

NO.2:《已知的世界》(The Known World,爱德华·琼斯,2003年)

故事的背景设在1855年的一个种植园。生为奴隶的主人公亨利·汤森,现在已经成了奴隶主,正面临着死亡的临近。他在思考着其面积达50英亩的弗吉尼亚种植园及奴隶们的未来。他对待这些奴隶的方式正如他曾经的主人也是他现在的人生导师教导的那样。《已知的世界》是一部移情的经典之作,使读者沉浸于复杂的道德时代,而不是做出简单的判断。“在我看来,《已知的世界》是21世纪出版的美国最佳小说——这部惊艳之作生动描述了人类是如何经历美国奴隶制并存活下来的。”书评家沃尔顿·穆永巴如是称赞。在线杂志“百万”的创始人和编辑马克斯·麦基写道:“琼斯的小说有种史诗般的宏伟壮阔,以坚定不移的视角对美国那段不堪的历史做了引人入胜的描述。”

NO.1:《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The Brief Wondrous Life of Oscar Wao,朱诺·迪亚斯,2007年)

BBC文化栏目书评家投票结果的最终获胜作品为朱诺·迪亚斯的处女作《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小说讲述了在新泽西州贫民窟长大的书呆子奥斯卡,梦想着能够成为美籍多米尼加人中的托尔金,并且找到真爱。本书被多数书评家列为第一选择。《芝加哥论坛报》的文学编辑伊丽莎白·泰勒评价道:“对我来说,爱上一本充满科幻、想象和睾丸激素的小说极不容易。”书评家及作家里戈伯特·冈萨雷斯认为:“这是拉丁美洲作家第二次获得普利策小说奖,瓦奥再次证实了拉裔美国人与其祖先文化、语言和历史的深厚联系,同时又向我们提出了这些问题:美国人到底是谁?美国经历又是怎样的?”书评家、剧作家格雷格·巴里奥斯赞赏道:“迪亚斯绝妙地将多米尼加历史、漫画、科幻、魔幻现实主义和脚注糅合在一起。书呆子奥斯卡和书中充满男子汉气概的叙述者尤尼奥尔,与罗斯笔下的波特诺伊、厄普代克笔下的兔子、贝娄笔下的奥吉以及图尔笔下的伊格内修斯会产生真正的共鸣。”

4.世纪佳缘招聘面试自我介绍 篇四

你好,我叫王小成,天津外国语学院市场营销专业06级毕业生。那么除了我在简历上的介绍呢,我愿意特别说一下,我在策划方面的特长。大学期间,我曾多次策划和主持校园大型文艺活动。拉近彼此的距离,放松我们的心情,是我在策划过程中一直追求的执着和梦想。那么今天呢,谢谢世纪佳缘给我这个机会,我不会让您失望。谢谢!

大家好,我叫应丽娟,来自天津工业大学,在校期间任职校报记者和学生班主任,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和活动策划的能力,成功策划二十多场婚礼,非常渴望从事这个天下最美丽的职业,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谢谢。

大家好,我叫刘飞麟,来自天津理工大学,应该说我是来自内蒙古,可以说广阔的草原是给了我优秀的心理素质,还有坚韧的品格。在大学四年里,我成功策划了多场活动,并且是作为主持人主持了非常多的晚会。我觉得我的经验是相当的丰富的,那古语有云:“飞麟冲天,朝旋坤远”,希望能在世纪佳缘这个平台上,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谢谢

大家好,我叫任琴,来自天津农学院,是一位应届毕业生,在初赛的时候我说过。我对这个职业一见钟情,那么希望今天通过我的表现和该职位情定终身,也许在现在的所有选手中,我的专业技能不是最强的,但是我相信,经验是可以积累的,专业技能是可以后天润色的,但是作为一个人,他对职业的激情是与生俱来的,对待工作的态度是性格的使然的,我具备这种激情,具备这种性格。谢谢大家。

大家下午好,小龙女好,作为会员的我,今天能亲自见到你本人,我感觉非常的荣幸,我来自天津师范大学。靳兴,大家看到我这个“靳”字,是非常少见的,它在字典里也只有一个解释,就是吝啬的意思,但我本人却不是一个吝啬的人,我不会吝啬我的青春,不会吝啬我的时间,不会吝啬我的体力。如果今天我有幸成为世纪佳缘的工作人员,我会通过自己百分之百的努力,来为本单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谢谢。

5.新世纪文学社成员介绍 篇五

我是一个学习前茅的孩子,在班上的学习成绩遥遥领先。在老师心目中,我是一个得力的小助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一群团结的知心朋友。在竞争赛场上,我们是公平竞争的对手。我在班上是学习的佼佼者。老师告诉过我们:“竞争表就好像一个操场,我们是站在起跑线上公平的竞争对手。这星星就好像我们,努力地比着。不管前后,但你们一定是最棒的!在老师心中,你们每个人都是第一名!”

我是一个热爱写作的孩子。我写过许多好的作文,优美的诗歌。比如《清晨的雾》、《思念》、《国庆阅兵观后感》、《中彩那天续写》……

我是一个喜爱舞蹈的孩子。我从幼儿园开始,就深深地爱上了这门艺术――舞蹈。我喜欢舞蹈,所以我才梦想着当一个舞蹈家,来展现一种“足之美”。

我是一个喜欢歌唱的孩子。以前,我不太喜欢歌唱,但现在,我越来越喜欢它了!“争当四个好少年”等是我喜爱的歌曲。我还梦寐以求当一个歌手。

我还是一个勤做笔记的孩子。每当老师上课讲到重要的知识点时,我都会一笔一笔认真地记在我的课堂笔记本上。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算你只有一枝短短的笔头了,也可以写写你的所见所闻。

6.新世纪文学社成员介绍何康俊 篇六

大家好,我是五(3)的何康俊。今年十二岁。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遇到挫折永不言败的好学生,我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作文,考试,摘抄,数学,几何,我样样精通,尤其是作文,我每次写的日记或作文,都被老师当作范文读出来。而分数,自然就不用说了,不是98,就是99,在班里可谓是成绩优异,使大多数同学望尘莫及。我之所以有如此优异的成绩,是因为我是一个小书虫,不管是在家中,还是在学校里,只要作业做好,我便会拿起书专心致志的读起书来,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我总会废寝忘食,妈妈称我为“书呆子”。

大家好,我是五(3)的何康俊。今年十二岁。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遇到挫折永不言败的好学生,我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作文,考试,摘抄,数学,几何,我样样精通,尤其是作文,我每次写的日记或作文,都被老师当作范文读出来。而分数,自然就不用说了,不是98,就是99,在班里可谓是成绩优异,使大多数同学望尘莫及。我之所以有如此优异的`成绩,是因为我是一个小书虫,不管是在家中,还是在学校里,只要作业做好,我便会拿起书专心致志的读起书来,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我总会废寝忘食,妈妈称我为“书呆子”。

我的阅读能力也不错,每道阅读题在我眼里就是小菜一叠,同学们都不会做,而我却轻而易举的完成了。

上一篇:涂料施工承包合同下一篇:小学生保护自己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