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母校情散文

2024-09-28

悠悠母校情散文(共10篇)

1.悠悠母校情散文 篇一

悠悠母校情

转眼十多个春秋过去了,我们也将要告别说来漫长,却又十分短暂的小学生活。我们将不再天真稚嫩,不再依赖别人,慢慢地长大。这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可我却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六年的母校情已刻在我心中,难以割舍。

当我从幼儿园毕业,来到这个陌生的学校时,我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女孩子。在教室里读书,写字,画画,做手工......一切都是那么平平淡淡,时间的小马车就这么一点一滴的走过。我和学校的感情也一点一点的堆积,变得深厚。

我爱学校,因为学校是一位慈祥温柔的母亲,我们的一举一动,她都看在眼里。每次我们有一点儿进步,她都会乐在心里;每次我们做错事,她总会一声不吭,责备中透着一丝宽容,让我们迷惘的心灵受到春雨般的滋润;当我们被夸赞时,她会用心来鼓励我们,让我们不要骄傲,要做的更好。

我爱学校,因为学校大门口那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让我自豪,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学校让我为之着迷。我是一个爱看古装剧的女生,所以也就对历史情有独钟,我常常上网去查我们学校的悠久历史,原来那座像雄鹰一样的教学楼是一位名叫邵逸夫的人投资修建的,还有洪水小学名字的由来......这更让我和学校的感情更深一层。我爱学校,因为学校给了我们力量,让我们从一个幼稚的小孩子变成了如今一位出色的小学生。如果没有了学校,我们去哪里学习知识;如果没有了学校,我们去哪里学习做人的道理?我们都不是天才,也不可能所有的小孩子都能自学成才。只有学校这个平凡的先知具有如此伟大的使命,学校给了我们一条要远航的船,让我们可以走的更远,会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我爱学校,因为学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值得留恋,牵挂和热爱。学校的花坛,教学楼,操场,跑道等等我都要印在心里,免得以后渐渐淡忘。教过我的老师,关心过我的同学,我的好姐妹都不能忘记,哪怕以后出国留学,也会记忆犹新。

我要与学校结下不解之缘,不管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我都会一样热爱她。我要永远铭记着这悠悠母校情。母校,请你在花开树绿时永远记得我们,想起你的我们,即将毕业的我们......韩晶晶× 20 = 400

2.悠悠母校情高中作文 篇二

高台是坐落在河西走廊的一颗明珠,南临祁连山,北靠合黎山,物华天宝,土地肥茂,水草丰富,有“塞上江南”的美称,“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高台当江南”是对高台的真实写照。祁连松柏千古隽秀,黑河清波万古流芳,为纪念红西路军在高台浴血奋战的悲壮历史,朱德总司令亲自为烈士陵园题名为“高台烈士陵园”,为高台带来了无限荣光。已故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叶剑英同志也曾在《西游杂咏·高台》一诗中留下了“悬眼城楼惊世换,高台为你着荣光”的佳句。高台一中——我亲爱的母校,就孕育在高台这片红色热土上,历经六十二年风雨历程,风采依然如故。

一场蒙蒙细雨,使高台县第一中学如茵的绿草赏心悦目,小径边的垂柳婀娜婆娑。在这个有着3200多名高中学生的校园里,听到的是文明礼貌的对话声,看到的是井然有序的教学场面。一中是一个占地面积110亩,绿化面积11380平方米,硬化面积14210平方米,建筑面积29120平方米,图书、阅览室、电教室、实验室均达到一类标准的信息化花园式学校。

身为正在一中就读的学子,我感到无限光荣与自豪,是“文明严谨,求实奋发”信仰、原则和“以人为本,注重发展”的办学理念,让我带着一份敬慕踏进了一中的校园,在接近两年紧张的学习和生活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奋进、和谐、严肃、活泼的良好校风,也感受到了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的每一位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和关爱之情。

回首望去,亲爱的母校啊,您一路坎坷,一路轻歌,六十二年杏坛风雨,沐浴锦绣春晖,造就英才辈辈。遥想一九四五年九月,一群有志之士,白手起家,创业维艰,滋兰树慧,丹心一片,才有了今天的高台一中。您曾在历史的长河里几经沉浮,您也曾在改革的浪潮前迷惘犹豫,但无论如何,您屹立在高台这片热土上,始终没有迷失前进的方向,毅然决然地顺应着教学改革的春风,在两万多个日日夜夜里,带着坚信,走过了艰难与沧桑,走出了六十二年的灿烂与辉煌,当八千多名学子已经圆梦大学校园的时刻,当又一批学子敲响崇文楼“吉祥如意”钟、跨过“状元桥”、骑上“状元马”的时刻,十几万高台民众见证了母校教学又一次改革的丰硕成果。如今,当我们走进乡村的每一个角落,议论最多的.是高台一中的长足发展,赞叹最多的是高台一中的繁荣昌盛,专注最多的是高台一中每年的状元学子,这些无不体现着高台人民对教育事业的殷切期望。

3.悠悠槐花情散文 篇三

人间最美四月天。国色天香的牡丹,娇羞欲滴的樱花,独具风情的蔷薇花……花朝节,众花云集,五彩缤纷,争奇斗艳,香艳迷人。

唯独槐花开在五月,开得不徐不疾,“槐花雨润新秋地,桐叶风翻欲夜天。”每年春天梧桐花开到荼蘼的时候,也是槐花争艳的季节。

我对槐花情有独钟,刚进四月,我就翘首盼望着槐花早日绽放。槐树,是我们家乡最常见的一种树木,它弯弯曲曲的枝干努力向上伸展着,树皮上长满了裂纹,它的花儿如点点碎玉般缀满枝头,虽然其貌不扬,但在我的眼里,一点也不亚于国色天香的牡丹,也不比娇艳欲滴的玫瑰逊色。在那个缺吃少喝的年代,它是大自然赐予家乡人的最珍贵的美味,幼时的我就是伴随着槐香长大的。

小时候,宁静的傍晚,劳累了一天的人们仍不知疲倦地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话着家常。常听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们讲故事,年幼懵懂的我有很多的好奇,“二爷爷,我们村子里的人是从哪里来的呀?”二爷爷眯起笑眼,一脸认真地望着北方,用手一指,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别忘了,我们是从山西洪桐县老槐树底下搬过来的。”听着二爷爷的话,我陷入了沉思……

“甜蜜好味道,芳香飘万里。”我对槐树的钟爱,更多的是缘于它的花,它洁白无染,它有高洁的品性。那垂挂于枝头的一串串一嘟嘟的槐花,似串串珍珠点缀于翠叶间。微风徐徐吹来,那素雅的花朵就如同摇曳的风铃,风情无限,缕缕槐香,浓香馥郁,浸润心田,清新宜人。槐树并不美,却是农家人最爱的一种庭院树。它枝干弯曲,树皮粗糙,像外婆的手,布满了深深浅浅的沟,再看它的枝,老态龙钟,然而一到春天,它便换了一个样子,恢复了生机。

小时候,最喜欢听《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歌,每当听到它,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一个小脚老婆婆手拄着拐杖的.画面。外婆是个小脚女人,打扮得干净利落。她高高的个子,清瘦的面庞,温婉大方,气质不俗。一只金簪子把头发巧妙地挽在脑后,两只耳朵上戴着两只圆圆的银制的大耳环,手指上是银戒子,我大姐考上大学那一年,外婆开心得不得了,把她戴了一辈子的最钟爱的银戒子送给了大姐。

外婆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女人,她的一生多灾多难,早年她生逢乱世,经历过兵荒马乱、颠沛流离的苦日子,外公去世得早,她一个人艰辛地拉扯着一大家子的人艰难度日,穿衣吃饭,什么心都得操。

我的母亲是她第一个亲生女儿,也是她最疼爱的女儿。小时候,外婆时常到我们家来住,特别是农忙时,她心疼我母亲,就常常来我家帮助母亲缝缝补补,做一日三餐。我穿的鞋子都是外婆一针一针缝起来的,那密密麻麻的针脚像极了一树的灵动的槐花,穿在脚上舒适、漂亮,让我欢喜不已。春天槐花开的时候,外婆给我做得最多的是蒸槐花。那时候我家里人口多,外婆就用箩筐把我们从树上钩下来的槐花一点一点地择干净,用十二印的大口锅来蒸,蒸槐花味道香浓,吃在嘴里香香甜甜的,是儿时舌尖上的美味。

外婆家距我们家有六里地,小时候最高兴的事就是去外婆家,无非就是想吃外婆做的好吃的饭菜了。上小学之前,我是外婆家的常客,我常常在那里住上个三五天,再让舅舅骑着车送回家来。有一年春天,我去外婆家走亲戚,那天,外婆满脸兴奋地说:“妮,看这槐花开得多好啊,今晚姥姥就给你做槐花吃。”“太好啦,我最喜欢吃姥姥做的槐花了啦!”我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

我知道村北头有一片槐树林,那里种满了刺槐,弯弯曲曲的枝上挂满了白色的小花。一路上我在前面撒欢跑着,外婆在后边扭着小脚跟,边走边唠叨:“慢点跑,别摔着了,这孩子……”来到槐树下,我用钩子专门挑最低的槐树枝够花,拉弯了一枝,就大叫:“姥姥,看这枝槐花多旺啊!”外婆一边摘着,一边给我讲解:“槐花是世上最好吃的美味了,它清凉败火,对人健康最有益哦!”

外婆的晚年生活简单而幸福,她时常到两个女儿家住,舅舅们各有各的生活,外婆不愿麻烦他们,就自己一个人单过。院子西北角的一间十多平方的房子,一张床、一个黑柜子、一床棉被、一张桌子就是她全部的家当,紧挨着门口是一间草棚搭的厨房,一口小锅,她总是收拾得干干净净的,锅台擦得一尘不染。

外婆生性善良,有一副热心肠。那时候,大家生活都不容易,但遇到门口来了说书的要饭的,外婆总是热情地帮助,她总说:“帮助别人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度人度己。”她轻声慢语的,虽然讲不出人生的大道理,但她却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好人有好报”的朴素道理。

“凉风木槿篱,暮雨槐花枝。”外婆生病时,也正是槐花开的时节,我当时正上高三,学习很紧张,我只回家看了她一回,等我再回来时,外婆已经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给我留下了永远的思念。外婆去世后,葬在了村北头的那片槐树林里,母亲说外公也在那里埋着,就让这片槐树林永远和二老做个伴,就不孤单了。

“谁用花期留晚春,谁将白雪化精神。此生要把香燃尽,旋落幽香尽可闻。”槐花年年如期绽放,纯洁、平凡,它开就开得轰轰烈烈,落地时寂然无声,犹如我的外婆一样。

4.悠悠西溪情散文 篇四

“西溪湿地水涟涟,几转曲桥忽现。斜倚红梅相伴,含笑疏枝展。”踏上这条林间小径,听古音悠悠,看水流汩汩,怎不是一种江南柔情?望摇船行进,寻宁静港湾,怎不令游人迷醉?初访西溪湿地,一曲菱歌,一湾碧水,陶醉不已;泛舟湖漾,独钓塘边,自得其乐。

“虽无弱水三千里,不是仙人不到来。”沿着小径,当你漫步在曲径悠亭,聆听上一首古典的轻音乐,绝对是人生中的一大乐事。一路品味植物清香,一路倾听山间鸟鸣,更是令人意犹未尽。沿路上岸,跨过木桥,邻水架起一艘棕榈覆盖的仿制渔船,船上的一条粗绳牵着水中的渔网,极具野趣。三月摇橹西溪,穿梭在湿地芦苇、水道之间,无论在草滩上漫步,还是驾舟荡漾在碧波上,都会让人神清气爽。摇橹船悠悠驶来,船夫豪爽高歌,和着潺潺的水声,碧波荡漾,令人沉醉。幢幢小楼临水而建,竹林围绕,水波清幽,视野开阔,美不胜收!

往右沿着小路向前,便是梅竹山庄的门坊,探头望去,庄内绿意盎然,错落有致,古朴幽静,竹林柳烟,令人沉浸其间。穿过长长的竹径,来到一户小庭院前,叩响清脆的铁环声,悬挂着“西溪草堂”匾额的门坊应声而开,一个精致的小院呈现眼前。地上细草茂密,篱笆错落,青翠的竹子掩盖起白色的泥墙,好一幅淳朴恬静的农家图!

穿过普济桥,水系豁然开朗。登上码头,走过竹径,茅草浓密的泊庵映入眼帘。整个庄园犹如仙岛泊于水上,周边芦苇丛生,野趣盎然。沿着开阔的水岸,曲曲绕绕,穿过两座小桥方至水阁。西溪水阁静闲有致,古朴典雅,是读书休养的好地方。沿途景域开合,变化有致,屏障掩遮。春日踏青,夏日采菱,秋日观芦,冬日探梅,兴致高涨。岸边时有垂梅探头,“弯腰”垂入水面状似恭迎贵宾,微风中,阵阵沁凉的.花香袭来,不禁叹:江南水乡柔情依旧!

“一曲溪流一曲烟”。这般未经雕琢的西溪,何尝不为游人寻了一处宁静的港湾。江南水乡,是浙江的淳朴,是浙江的清幽,是浙江的柔情!如此的浙江更是哺育着青涩的少年,哺育着清纯的少女。

5.往事悠悠汉水情散文 篇五

20xx年10月13日,中央电视台播放《汉水安康》系列视频新闻,当我看到介绍我家乡旬阳的汉江水运,称旬阳是一个“北方人认为那里是南方,南方人认为那里是北方”,“不同的文明在这里汇聚,不同的习俗也在这里得以保持”,汉江“是一条穿越古今的江水,养育了一辈又一辈的人”时,一种游汉水安康忆岁月往事的感慨在我的脑海里悄然而生。说来话长,我家与汉江很有缘源,我的思绪很快被拉回到尘封许多年的往事里。

在我对汉江码头水运认知的潜意识里,县城上渡口码头、蜀河码头、吕河码头,是数百年来因水而兴的码头,3个码头所在地的集镇,同时也因水而盛的集镇,曾是秦楚、巴渝地区商品贸易的中转地;以吕河为例,明清水运鼎盛时期,堪称黄金水道,让吕河渡口有了“西北第一渡”之称谓。进入21世纪后,随着家乡旬阳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蜀河电站、襄渝复线相继开工建设,大力促进了水上运输业的有序发展,全县水上运输从业人员达到近人,可见发展变化之大之迅猛。我在想,即便是在今天,当我们远隔着层叠的岁月重帷,马上就会遥想到当年的亭台楼榭、千舸竞帆、渔歌荧火的喧嚣与繁华。

码头,那是我父母那一代人记忆中的印象、影像、景像、镜像。也可美称为我们陕南的清明上河图。忆往昔,热闹非凡的县城上渡口码头、蜀河码头、吕河码头,一年到头都簇拥着背背篓、提篮子、挑担子做买卖的人们。逢集和过年的日子里,人群更是就像一条翩翩起舞的喜龙,绵延的很长很长,有时竟一眼望不到尽头,于是码头成了集市,集市成了延伸的码头。在过往渡口的车辆等待过河时,那各种颜色等待过河的车辆排成的车龙,便是码头上一道特有的靓丽风景。

我家祖籍江西南昌。在很早以前,我们龚氏家族就和汉江水运码头有着同舟共济、同甘共苦的亲缘关系。相传当初为躲避兵乱,南昌龚氏家族老兄弟三人,由南昌乘坐木船逃荒进入汉江流域,行至旬阳时为了生计,兄弟三人在现今关口镇汉江河边相互抱拳依依惜别,一人前往现今旬阳南区方向谋生并定居,一人前往现今旬阳北区方向谋生并定居。一人在旬阳关口镇定居以务农为生,并娶当地女子结婚生子,繁衍后代,修生养息。也就是说,定居关口镇并与汉江水运码头有渊源的这位老人,就是关口籍龚氏家族的老祖先。

xx年7月,我父亲出生于关口镇,幼时给地主放牛,尔后又上了几年私塾,19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参加党领导下的江南游击队,在鄂陕边界汉江两岸打游击,全国解放后在十堰市工作。父亲难舍当年汉江岸边的游击队生涯,于xx年申请调回原籍旬阳,曾先后工作于汉江岸边的蜀河镇、吕河镇、神河镇及县直部门。上个世纪70年代,父亲作为县三线建设民兵师第三团分管铁路施工副团长,率团参加了襄渝铁路汉江沿岸的吕河段建设。xx年我和大弟高中毕业时,父亲时任蜀河区委副书记、蜀河区知青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带头把我和大弟送到汉江岸边的仙河镇农村插队落户。xx年大弟参军入伍时,是我在县城上渡口汉江码头送大弟乘坐机动船前往部队。妹妹和二弟xx年前往长沙公社插队当知青,是在上渡口码头乘坐机动船上到达长沙公社汉江边的生产队落户的。我在xx年从蜀河到县城报到参加工作时,亦是在蜀河码头出行。可见,我和我的家人工作与生活的经历,都与汉江码头水运息息相关!

我的母亲xx年出生于湖北十堰,幼时给一赵姓人家当童养媳,上过3个月的识字速成班。15岁时作为土改工作队员,在鄂陕边界汉江岸边的乡村开展土改工作。xx年父亲调回旬阳时,母亲还在十堰工作。在此期间,母亲曾到旬阳探亲,从十堰出发到白河后,乘坐两天木帆船(中途在蒿塔公社住宿)到达旬阳。xx年,母亲从十堰调回旬阳工作后,曾在汉江岸边的蜀河镇工作过许多年,有了这两次经历后,母亲常念叨说,我们这个家,总和汉江有缘。工作、生活过的几个地方,总是离不开汉江码头水运。蜀河镇、吕河镇都在汉江边,神河镇虽不在汉江边,但从神河镇流出的河水,最终流经吕河汇入汉江河。

我的父母都是十分怀旧的的老人,铁路、公路尚未在旬阳通行前,因公因私外出都是从码头上乘坐木帆船或机动船出行。上个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父母曾在县城上渡口码头、蜀河码头、吕河码头等地,拍照了不少工作照和生活照照片留着纪念,可惜这些照片毁于蜀河街道1974年一场洪水中荡然无存。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曾间断的感叹:“我这辈子受组织委托,负责带领民兵修过铁路,公路(吕河至赤岩公路),就是没有在汉江河修(开辟)过航运的水路。”我想,这也许是父亲一生中的缺憾吧!但让父亲满足的,是在上个世纪的1971年夏天,时任县三线建设民兵第三团副团长的父亲,在吕河汉江码头边为修铁路的10余名女民兵做革命传统教育演讲时,被驻吕河的铁道兵5849部队团部新闻宣传干事遇见,随即用相机拍摄了一张照片,后来这张照片被《安康日报》作为图片新闻,发表在该报头版头条上。母亲知道这件事后立即告诉了我,并把这张报纸拿来让我看。这张报纸我保存了很长时间,后来在同学和亲友的传阅中找不见了。现在回忆起来很是遗憾。因为这是父亲生前在汉江码头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但让父亲感到欣慰的,是这张报纸,是吕河的汉江码头,见证了他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和在汉江沿岸领导和参加修建襄渝铁路、旬阳南区吕赤公路付出的心血和做出的贡献。

我的母亲xx年调回旬阳后,把旬阳当作第二故乡。退休前先后在纪检、外贸、商业、供销部门工作,在单位担任过多年的工会主席,xx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了长期工作生活在汉江岸边的缘故,见惯了汉江水运码头的繁忙景象;也耳闻目睹了汉江码头搬运工装车、卸货的艰辛劳作。母亲深切感受到,通过汉江水运码头运进来的日常生活用品,为老百姓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同时又通过汉江水运码头,把山里的山货土特产运出去,把外边的货物运进来,流通了货币,活跃了市场,方便了群众。对此,母亲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不论在哪个部门工作,几十年如一日,把单位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干,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并出席过县里召开的表彰大会。回忆起汉江往事,母亲最痛心的,是xx年父亲在任修建襄渝线驻吕河民兵三团副团长期间发的的那场洪水,三团10余民兵在吕河渡口过渡为连队买米面粮油时,船被洪水冲翻,有好几位民兵被洪水冲走(几天后找到遗体)。母亲当时流泪对我说,这些牺牲的民兵可是你爸爸手下的兵啊!这件事让母亲想到了生态平衡问题,她总感觉汉江发洪水是不是与山上的树木少了,生态不平衡了有关?

当旬阳建起中国汉江水运博物馆后,我第一时间把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说,我是湖北人,29岁到旬阳工作,在旬阳入了党,美好的青春时光都献给旬阳了。陕西和湖北两交界,吃喝用的是一江水,有时间了我一定到博物馆去看看。.但还没等到这个愿望实现,母亲就病倒了。在和病中的母亲聊天时,我对母亲说,你来旬阳50多年了,旬阳有了汉江水运博物馆,能不能把你最有纪念意义的物件捐给博物馆留个纪念?母亲想了想说,有些东西搬家找不到了,只有个茶缸,是80年代县上奖励的,你就代表我把茶缸捐给博物馆吧。人上了年纪容易睹物怀旧,我马上拿去捐给博物馆,担心会引起母亲伤感,我当时也没敢把茶缸带走。直到母亲溘然长逝1个半月后,我才将茶缸郑重捐献给汉江水运博物馆,亲手交给了馆长刘贵棠,算是了却了母亲生前最后一个夙愿。

到汉江水运博物馆参观学习,我去了多少次,已经记不清了。每次去,感受和收获各不同。理解更加透彻,思维得到提升,心灵受到震撼。让我难忘的是20xx年7月30日,湖北省汽车工业学院教授王占北先生携夫人冒着炎夏酷暑,驱车来到中国汉江旬阳航运博物馆参观访问。在我这次陪同王占北先生携夫人参观访问过程中,让我对旬阳的汉江水运史和组建成立中国汉江航运博物馆过程有了更深的了解。中国汉江航运博物馆自成立以来,已收集珍藏了来自汉江流域78个市、县单位,以及民间捐赠的上千件航运实物、影像、文献资料。这些实物、影像、文献资料在旬阳境内绝无仅有,显得十分罕见、稀有和珍贵。旬阳举多方之力承办的中国汉江航运博物馆,诠释了旬阳汉江航运的人文与科普内容;突出反映了文明交汇、航区通货、战略要道、文化航运等四个要点;讲述了旬阳汉江航运对沿岸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及其在国家军事安全上发挥的重要作用。成立中国汉江水运博物馆,旬阳在全国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当然,馆长刘贵棠功不可没。

为什么说馆长刘贵棠功不可没呢?有人是这样评价刘贵棠的,一个人,一生只干一件事,而且把事情干成,就不能简单的以平凡或者不平凡去定义,刘贵棠就是这样的人,一生执着于一件事:办一个属于中国的航运博物馆,倾其所有,义无反顾,用了30年时间,上下汉江3000里,足迹遍及陕西、湖北、河南等省,收集了数千件的珍贵实物、拍摄了多张图片资料、查阅大量的文献档案,向公众全面展示汉江流域先民们战胜自然利用水资源的发展史。而在旬阳,汉水之滨,中国航运博物馆落成了,凝聚着创办人刘贵棠太多的汗水。然而,刘贵棠说,航运博物馆的建成,自己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份子,而更重要的是,太多人的齐心合力。走进刘贵棠,你发现,这个质朴汉子他本身就是一部航运史。这也难怪,在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公共经济研究会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乡村发展专委会等联合主办的“20xx中国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评选中,30年如一日行走在汉江两岸、收集航运史料的中国的航运博物馆馆长刘贵棠,榜上有名。当然,对于这个荣誉,在我们这些第三者或者旁观者看来,刘贵棠享受这项殊荣,理所当然,受之无愧。而对于我来说,当夕阳的余晖错落辉映在汉江码头和大堤上,当清爽的河风徐徐掠过我的耳畔时,我会感觉到,家乡汉江水运的.发展和变化,家乡人民脸膛上沐浴着安宁祥和的笑容,将永久成为落在我和我的家人心间引以为傲的喜悦。

我成长在美丽的太极山城,从我记事起,我的生活便与汉江水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春夏傍晚,吃过晚饭的人们成群结队的在汉江码头上散步,秋冬时节,荒凉仍然挡不住人们到汉江码头上游玩的热情,而每到一年一度的春节除夕,似乎所有的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到汉江码头上放烟花,尽情享受着这弥足珍贵的欢聚。汉江码头和绵延的汉江大堤,已经成为太极山城以及沿江两岸人民生活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曾经的我,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少有留意过汉江码头和汉江大堤上的一草一木。而如今,作为年过六旬的我,才逐渐明白,当我站在汉江码头和汉江大堤上散步溜达时,触目所及的一切,是那么的激荡人的心扉,荡漾起阵阵涟漪。旬阳汉江水运的发展史,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的美好生活,是那么的来之不易!

都说百年航运,航运民生,从来都不是一个以年计算的事业。上下五千年,航运大发展。中华民族的航运事业传承了千年之久,其中倾注了无数航运人毕生精力和心血。而如今,作为热爱汉江水运文化的我和众多的文友们,真切的希望并坚信,在汉江两岸生活、成长的,一代又一代的旬阳人,一定能够继承和发扬汉江航运人精神,并将这种汉江航运精神,和这江汉水运文化一道,长久永远的传承下去。

6.悠悠汉字情赤诚中国心-散文 篇六

汉字,犹记得初感受你指尖的温存,被你牵引着走向未知的远方,身后是流光飞舞的红尘岁月。在那些遥远的往事里,是你留下的快乐悲伤,惊奇瑰丽。你的故事,从春说到秋,从绿说到黄,编织着神奇的童话,承载着对世界的最初的感知。

汉字,童年是你在短笛里谱写的牧歌,单纯而恬静。那些小水洼,那些烂泥巴,那些在雨天光着的小脚丫,因为有你陪伴,它们便都开成我心口的白色小花,芬芳那一颗赤诚的中国心。

汉字,当我马不停蹄地向前,终于跑进成长的劫,触摸到那明媚而忧伤的青春。此时,是你,是你在我迷茫时用那闪亮的字句点燃那已微弱的心火;是你在我莫名落泪时用温柔的歌抚平我心的是疼痛;也是你教会我,在年轻的心壁上默默雕琢一种激情,一种信仰,一种向上的力量;更是你,告诉我,既然活着就要像水,点点滴滴都是真实的生命。

汉字,青春是你调制的一杯鸡尾酒,眩目而浓烈。喝下那杯酒,我丢掉那些浮躁的喧嚣与空虚,和你一起或喜,或悲,或怒,或痴,任我血脉里那澎湃的中国情燃成熊熊烈火。汉字,当我满了黑发,长了腰肢,是你牵紧我的手,向那庄严的历史与人生致敬。你踏着岁月的尘埃,碾碎时间的凹凸走进历史的风雨中,我,亦无悔相随。痴迷了,沉醉了,我沦陷在你的天地里。汉字,你温柔的发梢吹来历史的夜风,讲述一个个千年古老的故事;你多情的双眸噙满泪水,赞叹着一次次文明的奇迹;你滑润的肌肤令我酥麻入心,感受着那一段段惊心动魄的传奇。五千年的灿烂辉煌,在你心口浅吟低唱,余晖后的屈辱也融进你掌心的纹路,黯然神伤。微醺的

岁月里,你闪着泪光,红晕漫上脸庞,撩人心弦。

汉字,成长是你记载下的凝重与深沉,是流淌在你血液里的灵性和阳光下生命拔节的真实,是深植于骨髓的那浓浓中国情。

汉字,你可知有些情感亦可以如花开花落般淡漠平然,却汹涌着来自血缘,无法忘怀是记忆。这记忆会让我们的灵魂一生都散发着与生俱来的那种甜甜的,忧伤的味道。遥遥望见你时,有一些暖暖的东西在内心深处像老家门前的`小溪缓缓流着。那割不断的千丝万缕的爱恋,我知道,只因为我们根植于同一片土壤,生于斯,长于斯,每一次呼吸都跳动着中国的印记。

7.悠悠岁月,悠悠情作文 篇七

一,人物谱

淑---文静,矜持雍容尔雅,堪称“窈窕淑女”;希---男孩味十足(甚至有点野哟!)体育的能手,但与文艺无缘,时而怒,时而喜,可爱至极;涵---活波开朗,热情乐观;延---我们之间最漂亮的一个,但却不太爱笑,人称“冷美人”;遥--那就是我,不介绍了吧(保密)。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那五个个性各异,意气相投的女孩又将演绎怎样的故事呢?

二,欢乐颂

8.悠悠同窗情 篇八

耳边听着老狼的《同桌的你》,忽然想起了初中生活的一幕幕情景

转眼间,初中的三年时光已经溜走,虽说现在已和初中生活说了拜拜,可是心中还有太多的不舍,太多的留恋,三年来,留下了太多的美好回忆

初一的时候,第一节课是自我介绍,每一个人都挺不好意思的,唯一例外的是小诸葛,那流利的语言,真的让我们很佩服,那口才,一流的。自然,她以后也成为了领导我们三年的老大,成为了我们学校最牛的老班。

有缘千里来相会,宿舍里的八个人都是来自四面八方,418宿舍是我们八个人的小家,06级5班则是我们的大家。在这家里,有快乐,有烦恼

有时,我们八个人会联合起来攻击另一个宿舍;有时则是窝里斗,不是和他吵就是与他闹,可是,不过半天的功夫,又在一起说说笑笑。每天晚上到了熄灯的时间还在说话,直到八个人被老师抓出去罚站才老实。这一切,又是多么让人开心。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5·12汶川大地震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我们这个大家也伸出了援助之手,女生把自己用来买明星贴的钱掏了出来,男生也把自己留着玩游戏的钱慷慨的拿了出来,就连平时的小气鬼也都无私的把自己的零用钱捐献了出来,因为我们知道灾区的人们比我们更需要这些钱。同时,我们这个大家的每一个成员都在为汶川默默祈祷

还有老师,年老的语文老师的幽默,每一节课都会让我们大笑几回;帅气的数学老师丰富的知识,让我们佩服;还有年轻漂亮的物理老师,还有,还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值得留恋。

9.悠悠书香情 篇九

悠悠书香情胡琼简简单单的一间小屋,放置一张书桌,摆上满屋的书,这便是我的雅舍,

悠悠书香情

。就如梁实秋笔下“雅舍”那般闲适。我的雅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满屋的书中挑上一本,抚着光滑的书籍,轻轻翻开书页,那股熟悉而又亲切的墨香气迎面扑来。有书香为伴的日子里,我并不孤单。书成了我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伴侣。小时侯,《格林童话》伴我左右。小红帽告诫我:要听妈妈的话,不要去理睬坏人。白雪公主在旁边提醒我:不能随意吃陌生人给的东西,说不定那“苹果”有毒。老鼠、小鸟和香肠告诉我:小朋友之间要团结,不能斤斤计较。后来,我认识了孙悟空这个英勇善战、嫉恶如仇的大英雄。那段日子,我跟着孙行者一起西游了一番:龙宫索宝、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美猴王……这样的日子惊心动魄又丰富多彩,我简直成了“西游迷”。长大后,书不仅是我的朋友,更成了我的训导师。当我得意忘形时,她便会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当我灰心丧气时,她安慰我:“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次地站起来。”“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

10.悠悠故乡红薯情散文 篇十

昨天周六我放学回家后便照例去了母亲家,看到母亲一个人正坐在大门口编织塑料小花,没有看到父亲,母亲告诉我父亲串门看打牌的去了。二老都七十多岁,依然勤快,硬朗,闲不住。村里有放手工活,父亲便领了些塑料花制品回家和母亲一起加工,起初我是不同意的,可二老说干些小活不仅能增加点收入,而且还锻炼身体,使生活更加地充实,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看他们说的振振有词,充满了热情,我倒是无言以对了,既然拧不过他们,就由二老去干吧。我一边跟母亲聊天,一边也随手拿起几个散件组装了几朵。忙了一番有些累了,看到二老健康无事我也就放心了,便回家休息去了。

回到家里,空荡荡的,静极了,妻子前些天去石家庄儿子家照看孙女,家里就剩下我自己。一个人懒得做饭,便躺在沙发上看书,渐渐地迷糊着了,“中林,中林在家吗?你吃饭了吗?你看我给你送什么好吃的来了!”睡意中听到母亲的声音,赶快坐起来,迎了出去,这时看到母亲来到了台阶上,双手端着一个小盆,上面盖着一块绒布。我赶快接过来,让母亲进屋坐下,并对她说:“这么大岁数不要再给我送东西吃了,我又不是小孩子,自己会做饭的。”母亲说:“知道你给孩子们上课劳神费心,我给你蒸了你最爱吃的大红薯,刚出锅,赶紧趁热吃吧。”听到红薯两个字我顿时兴奋起来,急忙掀开绒布,只见小盆里整整齐齐的排放着五六块大红薯,还在散发着热气,看着这浑身通红的红薯我高兴地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因为红薯是我的最爱,是我最爱吃的美食。它方言叫地瓜,又称山芋,在农村是一种非常普通的食物,它不仅好看,而且产量高,生吃口味清脆;蒸熟吃柔软,香甜,价廉物美,很受广大乡亲们的喜爱。我一边吃着一边跟母亲聊天,看着此时此景我仿佛又回到了过去,回到了小时候,心里暖暖的,很是快乐幸福。

“悠悠故乡情,深深父母恩。”我生在七零年代,那时家里非常贫穷,连土地都没有,全村分为几个生产队,每个队里的土地都实行集体责任制。大家在一起干活,实行工分制度,谁干活多谁就拿的工分多,相应的分的粮食就多。我的家乡处在卫运河畔,水肥田沃,两岸的土地都是沙土地质,适宜种植棉花、花生、玉米、小麦、红薯等农作物,尤其最适宜种红薯。每到秋收末尾霜降时节便开始收获红薯,你看那一个个刚出土的红薯,穿着红彤彤的外套,就像一个个粉装艳抹的大姑娘,端庄,秀丽,羞红了脸庞。它们的长相有椭圆形的,有长长的、两头尖尖的,每到收获的时候,大人们在前面用力挖啊,刨啊,我们这些孩童就在后面帮着归成堆,排成排以便装车。当我们干活累了便坐到或者躺在沙土地上,拿一两个顺溜的红薯在自己的裤腿上蹭一蹭,或者用小刀削去薄薄的外皮就大口大口的吃起来,那滋味既清脆又甘甜。很多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会拿几块大个的红薯去堤坝脚跟,用坚硬的木棍挖一个小洞,然后放进一些干树枝,树叶,再把红薯放到上面,便开始划着火柴烧红薯。这个时候,我们几个忙活地可热闹了,你看:有的向洞里添加树枝,有的用两根小木棍夹住红薯翻个,有的趴在地上向里面看。不觉不知地弄得身上全是土,手上、脸上全是一道道的黑灰,好像唱戏的黑老包一样。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他,都忍不住地大笑起来。红薯的香味扑鼻,说明已经烧熟了。于是灭火扒红薯,只见一块块的红薯都是黑色的,有的小伙伴等不及就拿起一块剥掉皮,露出了鲜红的瓤儿,那晶莹剔透的模样像刚出生的婴儿,可爱极了!我等不及还冒着热气就咬了一口,由于高温还没有完全退去,把小嘴烫了一下,赶快吐了出来。接下来便吹一口气吃一小口,就这样不大一会儿,一大块红薯便填进了我的肚里。可是我还没有吃够,没有吃饱,便问旁边的晓君:“你吃得完吗?不如给我掰一点吧!”“去去去,我这儿还不够吃呢!”晓君边说便摆手。我又转过身问身后的小虎:“你能吃得完吗?如果吃不了,千万别剩下,不如给我,替你吃了吧。”小虎听完边摇头边摆手,没有理会我。我只好自讨没趣地坐到地上,看他们几个一口一口地吃完。之后我们便你追我赶,唱着歌儿一起回家。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模样是多么地调皮可爱;那时的滋味是多么地香甜,久远;画面是多么地逗人,有趣;回味是多么地甘醇,美好……

那个年月很少吃到细粮,除非过年节时分到一点,平常一直都是吃粗粮。这些粗粮中我最爱吃的便是家乡的红薯。红薯大多时候都是煮着吃,蒸着吃。每家每户都是烧大地锅,乡亲们把一块块洗净的红薯整齐地摆放在大地锅里,加上水就开始点火蒸红薯了。半个多小时便闻到红薯散发出来的.香味。等几分钟后妈妈便掀开锅盖,顿时热气腾腾,弥漫了整个小厨房,仿佛是在仙境里一般。随之而来的是红薯浓浓的香甜味道。我已经有些等不及了,便伸出小手去拿,妈妈看到了,轻轻地把我的小手推到一边,说道:“你个小馋猫,不要自己拿,小心烫着,出去等着妈妈给你拿。”听了妈妈的话,我就嘻嘻呵呵地在厨房外面等着。等妈妈拿给我几块后,便一边吹着一边吃,也顾不得剥皮。那味道甜甜的,香香的;那滋味美美的。直吃得我是摇头晃脑,手足舞蹈;吃得我是满头大汗,喜笑颜开。

冬天到了,我们便会把红薯储藏起来。每家每户都会在自家院子里挖一个深三四米左右的窖洞,这时父亲会用一根粗绳绑住我的腰,把我顺到窖底,我在最底层铺好厚厚的干沙土,就开始摆放红薯了,就这样一层沙土一层红薯,直到摆放完最上一层,再盖一层厚厚的干沙土就算完事了。这个时候大人们在上面分拣好的顺到窖里剩下的,小个的,损伤外皮的就留下先吃。

红薯还有一种吃法,就是把它们切成片,然后铺在房上晒干,装进布袋里或者大缸里,等到做饭的时候向大锅里放一些,那熬出来的饭汁又甜又香,好吃极了!

“悠悠岁月几十载,漫漫生活大变迁。当年儿童已中年,多少青春逝天边。唤声儿时小伙伴,你们幸福可安然?岁月无情人有情,祈愿美好驻心间。”如今的生活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日子越来越富裕,住的是宽敞明亮的大瓦房、高楼房,吃的是鸡鸭鱼肉,美味不断。昔日广吃红薯的生活也已渐渐地变成了一种美好的回忆,已永远地铭刻于我心,它曾养育了几代人,它曾养活了多少生命。现在虽然有时还能吃到,但早已不是自己家里种的,而是花钱买的。已经吃不出小时候的味道,吃不出童年的幸福,吃不出儿时的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快乐……

上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宿舍之我见下一篇:012年中考思想品德复习考点全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