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应不应该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制

2024-06-28

中学应不应该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制(精选5篇)

1.中学应不应该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制 篇一

北大2011年“校长实名推荐制”161所中学名单

昨晚,获得北京大学2011年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资格的161所中学及其校长名单在北大招生网上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据了解,2009年底,北大正式推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率先在全国13个省份的39所中学进行试点,效果良好。在总结首批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北大决定2011年在全国推广“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在规定的期限内,北大招办共收p.contentPlayer{margin-top:10px;}.contentPlayer{float:left;width:336px;height:322px;background:url(http://i0.sinaimg.cn/cj/video_bg.png)no-repeat 0 0;margin:0 10px 10px-10px;*margin-right:7px;padding:1px 10px;_display:inline}.contentPlayer a{text-decoration:underline;font-size:12px!important;}.cp_player{padding:14px 0 0;text-align:center;height:249px;display:block;}.cp_tit{padding:10px 0 0 18px;font-size:12px!important;line-height:20px!important;display:block;}.cp_from{padding:0 0 0 18px;font-size:12px!important;line-height:20px!important;display:block;}视频:北京大学公布实名推荐制学校名单媒体来源:北京电视台到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200所中学递交的申请。经北京大学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的认真评议,最终确定161所中学(含2010年首批试点的39所中学)获得2011年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资质,推荐学生总额为210名。学生获得实名推荐之后,只需要参加北大自主招生面试,不需要参加自主招生笔试。面试合格者将被认定为北大自主招生候选人。实名推荐制候选人均需参加高考,在高考录取时享受北大正常批次录取线下降30分的优惠。相关内容:北大招办解答“校长实名推荐制”热点问题北大招办负责人表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 首批试点的中学校长怀着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站在为国选才的高度,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积极向北京大学推荐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优秀学生,确保了首批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质,是按照《规划纲要》的精神,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北大希望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继续积极探索。北大招办负责人表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北京大学始终高度关注教育公平,十分关心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学生对优质教育的渴望。在2011年评议过程中,北大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对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中学和学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获得推荐资格的中学中,不仅有北京牛栏山一中、河北冀州市中学、湖北钟祥市第一中学、湖南湘潭县第一中学、湖南桃源县第一中学、江西丰城中学、云南下关一中、浙江慈溪中学、浙江新昌中学、重庆梁平中学等一批县级及农村中学,也有湖南湘西自治州民族中学、西藏拉萨中学等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中学。北大招办负责人表示,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使命。北大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在各领域起引领作用的领军人才”。希望广大中学校长站在更宽广的视野上积极向北大推荐“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志向远大、具备发展潜能、社会责任感强”的优秀学生,共同致力于为国家和民族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伟大事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而努力奋斗。北大招办负责人表示,招生工作关系重大,寄托着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北大将始终奉行阳光、公开、透明的原则,严格执行中学准入审查制度、充分的过程和结果公示制度以及严厉的事后纠违制度,不断加强信息公开。希望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积极参与,全程监督,确保“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顺利实施。北京大学2011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中学名单经我校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认真审议,综合考察申请中学的办学条件、生源质量等因素,最终确定了161所中学为北京大学2011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推荐中学。现将名单公示如下(公示期7天),如公示对象存在相关问题,请通过传真、来函等方式向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反映。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2010年10月31日附1: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联系方式电话:010-62751407传真:010-62554332

地址:北京大学老化学楼129室 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邮编:100871附2:获得北京大学2011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资质中学名单地区中学校长姓名推荐名额安徽合肥市第一中学陈栋1安徽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汪正贵1安徽芜湖市第一中学庞定亚1安徽合肥市第八中学王建明1安徽安庆市第一中学沈波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刘彭芝1-3北京北京市第四中学刘长铭1-3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曹保义1-3北京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王铮1-3北京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蔡晓东1北京北京市十一学校李希贵1北京北京市第二中学钮小桦1北京北京市第八中学台峰1北京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第一中学刘克祥1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石彦伦1北京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郭涵1北京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李有毅1北京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田琳1福建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陈文强1福建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周君力1福建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刘殊芳1福建厦门外国语学校赵继容1福建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李迅1福建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连思标1甘肃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刘信生1甘肃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化得福1广东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吴颖民1-3广东广东深圳中学王占宝1-3广东广东实验中学郑炽钦1广东珠海市第一中学韩延辉1广东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贺优琳1广东汕头市潮阳实验学校张复昌1广东深圳实验学校曹衍清1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何伟萍1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方洁玲1广西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高级中学李昌林1贵州贵阳市第一中学赵福菓1贵州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陈建华1海南海南中学马向阳1河北石家庄市第二中学邵喜珍1河北河北唐山市第一中学刘长锁1河北邯郸市第一中学高玉峰1河北秦皇岛市第一中学刘庆杰1河北沧州市第一中学刘月建1河北河北冀州市中学马学伟1河南河南省实验中学王学进1河南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河南分校任艳丹1河南郑州市第一中学朱丹1-3河南郑州外国语学校毛杰1河南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陈运道1河南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毕乐武1河南安阳市第一中学付宏1河南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陈云昌1河南林州市第一中学王志强1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中学赵文祥1-6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符景海1-3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宁德忠1-3黑龙江大庆第一中学武文芳1黑龙江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卜祥林1黑龙江佳木斯市第一中学付晓秋1湖北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张真1-2湖北武汉外国语学校李鸿朗1湖北武汉市第二中学董汉利1湖北湖北省襄樊市第五中学刘道德1湖北钟祥市第一中学杜传家1湖北荆门市龙泉中学马德明1湖北湖北省荆州中学彭继平1湖北湖北省黄冈中学陈鼎常1湖北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周云久1湖北湖北省襄樊市第四中学程敬荣1湖南长沙市雅礼中学刘维朝1湖南长沙市长郡中学卢鸿鸣1湖南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常力源1湖南长沙市第一中学赵雅茜1湖南麓山国际实验学校李素洁1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学王斌1湖南湘潭县第一中学赵罗海1湖南长沙市南雅中学孙传贵1湖南湖南省桃源县第一中学燕立国1吉林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李桢1-5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陈履伟1江苏南京外国语学校董正璟1江苏江苏省淮阴中学张元贵1江苏江苏省海门中学石鑫1江苏江苏省姜堰中学高志雄1江苏江苏省启东中学王生1江苏江苏省天一中学沈茂德1江苏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张耀奇1江苏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吕建1江苏江苏省扬州中学卫刚1江苏江苏省南通中学姚天勇1江苏江苏省苏州中学张昕1江苏江苏省泰州中学蒋建华1江苏徐州市第一中学王志勇1江苏江苏省盐城中学李志成1江苏南京市金陵中学邹正1江西江西省临川第一中学饶祥明1江西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汤赛南1江西上饶市第二中学周方鑫1江西江西省丰城中学熊才卫1江西新余市第一中学黄余平1辽宁本溪市高级中学庞鸣嵘1辽宁辽宁省实验中学关俊奇1辽宁大连育明高级中学刘春普1辽宁东北育才学校高琛1辽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黄启成1辽宁鞍山市第一中学周兴国1辽宁阜新市实验中学王洪奎1内蒙古呼和浩特第二中学郭炳胜1宁夏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王力争1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孙武平1青海青海湟川中学张建国1山东山东省实验中学王品木1山东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孙先亮1山东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于树增1山东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于允峰1山东莱芜市莱城区凤城高级中学卢法斌1山东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许崇文1山东淄博实验中学程德权

1山东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王德清1山东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侯宗凯1山东寿光市第一中学李玉明1山西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杨素珍1山西山西省实验中学苏建庭1山西太原市第五中学王一瑛1山西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校刘平1山西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路胜利1陕西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王永智1-5陕西陕西西安高新一中王淑芳1-3陕西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王佩东1陕西西安市铁一中学王加奇1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何晓文1上海上海市上海中学唐盛昌1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郑方贤1上海上海市七宝中学仇忠海1四川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刘国伟1四川绵阳东辰国际学校祝启程1四川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温瑞征1天津天津市南开中学杨静武1-3天津天津市耀华中学任奕奕1-3天津天津市实验中学张红1天津天津市第一中学李新1西藏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唐泽辉1新疆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闫立晋1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杨学东1云南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关磊1云南曲靖市第一中学李晶1云南昆明市第一中学赵灿东1云南云南省下关第一中学张金禄1浙江浙江镇海中学吴国平1-4浙江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叶翠微1-3浙江杭州市学军中学马里松1-3浙江浙江金华第一中学高亚军1浙江浙江省舟山中学张裕良1浙江浙江省慈溪中学鲍旭明1浙江浙江省新昌中学王伟勇1重庆重庆市南开中学宋璞1-3重庆重庆市巴蜀中学傅唯泉1-3重庆重庆市第一中学鲁善坤1重庆重庆市第八中学张勇1重庆重庆市梁平中学余孝明1彭山论坛: 瑾

2.中学应不应该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制 篇二

近日, 北京大学招生办对外推出了校长实名推荐制。在面向社会公示的前提下, 各个校长可以实名向北大推荐优秀学生, 直接进入面试阶段。面试合格者在高考录取时将享受北京大学第一批次录取线下降30分录取的政策。校长实名推荐制对于现今高考制度的改革可谓是一次大胆的创新, 它使得进入优秀大学的途径多元化, 弥补了高考制度的缺陷, 提高了选拔优秀人才的效率。此政策一出台, 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公平性受到舆论质疑。本文尝试从教育公平与效率的角度, 对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教育公平与效率的相互关系

教育公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 属于社会公平中精神文化公平的一部分, 其实质是人们对教育领域中人与人之间利益分配关系的评价。它蕴含着人权思想, 教育公平强调的是一个受教育群体相对于其他受教育群体在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方面所占有的平等份额。它是个体受教育者能够获得相应的平等份额的前提。教育公平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的差别上, 表现在义务教育、非义务阶段的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个等级上, 具体表现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三个层次上。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基础, 其实质是人的发展, 马克思曾把人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形态,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则是人的发展的最高理想。教育公平在现代社会承载着稳定社会、保证社会公正、促进社会进步的功能,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效率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没有一定的效率, 社会就停滞不前。效率就是物与物、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的组合和配置状况, 它直接表现为效益与成本的比率。教育效率作为社会效率中的一部分, 就是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 其直接表现为教育效益与教育投入或教育成本的比率, 显示的是教育系统的功能状况。

对于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两者的关系, 我们首先要认识到两者都是一种结构性的存在, 那么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之间也就是一种结构性的关系。这样, 无论是“对立说”, 认为两者不可兼得只能权衡利弊进行选择;还是“一致说”认为两者之间不存在矛盾, 教育公平的本质就在于促进效率的提高, 公平和效率并重, 两者是相互融合的;抑或是“两相兼顾论”,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这些论断均未看到教育效率和教育公平是一种结构性的存在, 其研究都显得过于抽象而未切中问题的实质, 从而对于教育效率与公平的结构性认识不足。其次, 从结构视角看两者的关系, 教育公平和效率可分为三级结构, 即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和效率, 中等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和效率, 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和效率。在不同结构层次, 我们应具体分析并探索出教育公平和效率的最佳耦合状态。

二、从教育公平和效率的视角分析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

北京大学推出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在缺乏灵活性的高考制度中, 大胆创新, 确实能够让一些具有特殊禀赋的学生敲开北大之门, 迈入世界一流大学进行深造, 但是其制度本身受到舆论的抨击, 质疑其在后续操作过程中会变味, 成为个别人暗箱操作的捷径, 导致腐败, 影响公平。其实,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作为一项高考制度改革, 无非就是要提高选拔人才的效率, 选拔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大学深造, 从而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发光发热。制度的初衷是好的, 但是制度是否完善, 操作中是否会违背公平原则, 值得引起我们深思。

首先, 我们要认识到中学校长实名制是教育公平与效率之间冲突的一个缩影。大一统的高考制度, 一考定终身,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看似把所有的学生拉到同一起跑线上进行考试竞争, 但是在高考招生时, 由于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阶层的差距, 原本的高考招生制度从一元的分数标准已经转化为多元标准。我国优质教育资源仍属短缺资源, 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 另外教育领域在引入市场机制、扩大学校自主权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政府部门监管, 导致学校这一方净土也沾染上了一些社会不良习气。因此, 高考招生制度在公众的心中一直存有不公平的阴影。而北京大学推出的校长实名推荐制, 在面向社会公众公示的情况下, 各校长可实名向北大推荐优秀学生, 面试合格者, 能获得降分录取的机会。只是校长的推荐就能具有如此分量的“官方权威”, 原来的一考定终身, 竟变成了一荐定终身, 而相比之下, 能获得校长推荐的学生毕竟是少之又少, 这其中是否隐含着教育不公平?而校长实名推荐制初衷是为了不拘一格降人才, 选拔有特殊才能和禀赋的学生, 从而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提高教育效率。对于政府和大学而言, 提高选拔人才的效率是改革最直接而迫切的诉求, 但对于公众而言, 最敏感的一定是教育公平, 校长实名推荐制也正是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之间博弈的表现。

其次, 教育机会公平是我国当前教育公平最主要、最突出的问题。教育机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起点, 也是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的前提。教育机会公平是指接受教育的人, 不因其家庭背景、自然禀性和特定环境而丧失或多得到某一层次教育的机会。从社会的表层上看, 人们生活的社会中首先要求的和感觉到的是表面上的公平, 表面上的公平即原则上的、规则上的、形式上的、起点上的公平, 即人们在合理的原则面前所实现的公平。校长实名推荐制推出后, 公众对于这项新的招生制度改革关注度高涨, 并发出一连串的疑问质疑其公正性, 从中折射出教育机会公平在人们的心中占有很大地位, 教育改革稍微操作不当, 引发的不公正事件, 都会触动人们敏感的神经。

最后, 招生制度的不断革新表明我国还缺乏成熟稳定的教育制度和法律。当前我国的教育界, 教育教学革新不断,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只是自主招生制度的最新改革成果, 另外, 保送生、外语类专业招生、自主选拔录取, 复旦的“直推生”, 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天才班”等各种各样的自主招生制度和培养机制, 不仅使进入优秀大学的途径趋于多元化, 弥补了高考制度的缺陷, 同时也说明我国的教育制度还不成熟, 还处在发展与实验阶段。缺少对以往的改革经验和教训的深刻认识与反思, 缺乏具备科学价值的评估。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中, 花样繁多的自主招生考试、层出不穷的推荐模式将会使高考招生制度走向变得更加多样化。

三、从教育公平和效率的视角对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建议

追求效率和公平是人的本性, 对于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应给予积极的支持。效率和公平既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也是人类不懈追求的两大价值。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高理想, 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 是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全面性。这样的人必然也是能够创造并享受全部社会价值的人, 这些社会价值涵盖的各个方面也就是效率的价值和公平的价值。由于需要是实践的原动力, 那么需要也就是实践的结果——效率和公平的原动力, 即追求效率和公平是人的本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虽然会有种种的教育不公平现象隐含其中, 但是就其最终的目的来看, 它是为了追求教育公平和效率的最佳结合方式而作出的一项有益探索。在一个只注重教育效率或只强调教育公平的社会中, 教育效率势必不会得到提高, 教育公平也缺乏保障, 而校长实名推荐制对于教育效率和教育公平最佳耦合状态的探求, 我们首先要给予积极的支持。

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科学合理的教育制度与法律保障。制度是人类各种社会活动的“游戏规则”, 并具有决定效率和公平的两项重要功能。最完美的制度应当是既能创造效率, 又能提供较高程度的公平。为保证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最优价值的结合, 就必须有一套用以约束人们行为的游戏规则, 这套规则就是教育制度。合理的教育制度可以使教育内部成员权利、义务和责任规则清晰明确, 使人们在相同的原则下获得所规定的权利、责任、义务, 让人们感受到公平。法律制度化的教育公平, 即把原本政府的强制力用法律制度固定下来和体现在一定形式的程序中。从利益整合的角度来看, 教育法律制度提供了利益最大化的秩序稳定性, 为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互惠的合作环境, 同时又制约着不同利益实体在追求差异极大的目标中不致出现俱受伤害的冲突。教育法律制度就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 使无数教育内部成员的利益冲突可以在教育这个空间的范围内从事着自身的自由选择活动, 外在的强制性规范又对这种选择有着约束作用, 这对保证实现教育公平有一定意义。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中涉及到的教育机会不公平的疑问, 亟需要有相应的教育立法, 完善教育法律和法规, 保证教育公平的制度供给。

3.透视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 篇三

霍德明(央视《今日观察》评论员):中选的个性“牛人”

很多新闻报道已经把匡超的家世以及他“牛”的地方都报道过了,比如,匡超小时候就会相声表演和架子鼓,2008、2009年又获得了江苏省数学竞赛的三等奖、二等奖以及今年江苏省物理竞赛的一等奖。我印象最深的是,前几天北大的老师到南师附中去开座谈会,匡超在会上提了一个问题:以前北大的教育者是在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那请问老师们,这样的教育定位到今天有没有改变?很显然匡超这个学生很有自己的想法,这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刘戈(央视《今日观察》评论员):中选者与高校之间是双向选择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数据,匡超在过去的三年里,一直是年级第一名,这就说明他的学习成绩无懈可击。同时,他还是今年江苏省物理竞赛的一等奖获得者,有了这些条件以后,匡超实际上已经符合了教育部公布的高考保送生资格,对他来说,上一个名牌大学是没有问题的,只是选择哪一所大学的问题,可能是北京大学,也可能是清华大学,等等。所以我倒是觉得,现在不光是北大是不是要匡超的问题,而是反过来匡超是不是会选择北大。现在,匡超显然已经是一块“大金子”,推荐不推荐他,他都能上名牌大学。

刘戈:名校里再选拔尖子学生是否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更加不平衡

现在有一个突出的质疑:为什么是这39所学校,而不是其他学校进行推荐呢?这39所学校主要是一些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里的名校,从这些名校里选拔尖子学生,大家担忧,它会最终导致教育资源的更加不均衡。

霍德明:“校长实名推荐制”不要变成“学校推荐制”

让我进行一下梳理。北大原来就是可以自主招生的,只不过这一次推出了校长实名推荐制。北大为什么要推出这个制度?因为北大希望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及为不同类型的优秀学生能够脱颖而出创造一些条件。如果校长怕人家说他以权谋私,于是他就不愿意或者是辜负了北大原来为优秀学生创造条件的初衷,而把原来的实名推荐制变成了学校推荐制,或者是参照学校已有的现成的制度。比如某某学生是三好学生,并且获得了一些奖项,就进行打包推荐。这样就从校长实名的概念偷天换日变成了学校现有制度上的推荐,这就和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初衷不一致了。

刘戈:把推荐权真正交给校长

当年,钱钟书先生考清华大学的时候,数学只考了15分,但是当时的校长罗家伦就把他录取了。所以现在这样一个制度,它的核心仍然是要给校长自主权。当然前提是标准在先,要有严格的监督,要有一个透明的程序,但是最后的决定人一定是校长。让校长以自己后半生的职业生涯,以自己的声誉作为决策的抵押物。如果是这样的话,我相信会有利于一些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

霍德明:不拘一格“荐”人才

在中国大学的历史上,陈寅恪游学欧洲7年,没有任何学位,但梁启超将他推荐至清华大学任教;梁漱溟只有高中学历,没考上大学,蔡元培将他邀请至北大教书。这种人才推荐原来都是属于大学层次的,但在今天,高中校长就有这个权力,他甚至可以做一个破格的实名推荐,这是一件好事。国外大学的招生,比如东京大学,大概有三成的学生都是这样推荐进来的。美国的大学就时常会以这种私人关系来到中国,找一个我们愿意推荐给他们的所谓的好学生。因此,像这样的,有关人才的推荐,还是非常慎重、非常有效的。

叶翠微(39个实名推荐校长之一、浙江杭州第二中学校长、《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校长应做出全面、理性的判断

校长实名推荐,作为任何一个理智的校长,肯定要把握几个基本点:第一个,这里面有信誉和诚信在,所以我必须对此事高度负责;第二个,既然要对此事高度负责,那我就必须要了解被推荐的学生;第三个,要了解可以被推荐的学生,一定要通过程序。什么样的程序?也就是通过最了解这个学生的老师,和他所在年级的同学们多点采集有关他的信息,然后校长才能比较全面地,或者说比较理智地作出一个判断。

黄依倩(香港大学内地招生总监、《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这是一个双向、自由的选择

最主要是说,能不能挑选到优秀的、适合自己学校的学生,我觉得这个观念是蛮重要的。不要觉得大学在选学生的时候,就是说你好我就要你,我们还要考虑,这个学生是不是他在你那里的发展是一个最好的发展,也就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校选拔学生也好,或者学生选择学校也好,应该慢慢地去推广一个文化,这是一个双向的选择,是一个自由的选择。

霍德明:有责任担当的校长实名推荐

教育改革肯定是有很多争议的,在中国目前的这个阶段,如果北大的领导出来,对这些中学的校长提出他们的构想和初衷,就是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找学生;如果中学校长能够把它当做是一个自己的事情来做的话,我相信,所有其他的不信任,所有的社会压力,都会自然而然地消失。因为对于中学校长来说,他的名字签在这里,他推荐的这个学生将来很可能是一个陈寅恪,一个梁漱溟,也很可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物。

4.中学应不应该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制 篇四

国华纪念中学是一所纯慈善、全免费的高中,由广东碧桂园公司的杨国强先生创办,自2001年创办以来,学校从全国选拔家境贫困乐学向上的优秀学生,来广东学习。学校为学生们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并且积极采用科学的教学理念,忠实素质教育和立志修身博学报国思想的培养,几年来,高考成绩一直排在广东省前列,现在学生们散落在全国各地学习或者工作。

尽管国华的每个年级只有一百多人,但每年都有考上北大、清华、人大、复旦的学生。学生们学习十分刻苦,在学校接受了比一般中学多的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例如乐器、演讲、跆拳道等课余爱好,社团工作、组织能力、课题研究等综合提升,爱、感恩、尊重、合作等会做人会做事的品质。每一个国华学子都在尽自己所能,上好的大学,希望用知识改变命运。

北大校长实名推荐的名单中出现国华的名字,是对学校工作的极大鼓励,更是对国华成绩的充分肯定,是对每一个国华学生的鞭策。名单一出来,全校都沸腾了,学校决定采取公开选拔的方式进行全校范围内的征集,来最后推出这一个人选,作为国华首次推荐北大的学生。学校的首条考核标准不是学习成绩,而是综合素质优秀,还要求学生有社会责任感,志存高远。

现在,学生们正在积极报名,据国华的教务处主任吕老师介绍,已有十名同学报名,文科三人、理科7人。下一步是学校审核,依据依然是北大规定的推荐条件和国华优秀学子条件,入围的进行校内面试(包括自我介绍、随机抽题回答等),考查其综合素质,评委进行打分、综合评价,最后校长确定被推荐学生。为更加公开透明合理,学校还考虑高三全体学生对入围学生进行评价,作为校长推荐的依据之一。

“更多信息,请关注国华纪念中学官方微博http://weibo.com/1739882161。

5.中学应不应该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制 篇五

然而, 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孤立前行, 简单行事, 尤其像高考制度改革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举动, 就更要慎之又慎, 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仔细考察北大推出的“校长推荐制”, 我们发现其中也有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如得不到有效解决, 必将产生一些新问题, 严重制约校长推荐制的有效落实。

一、将使教育不公现象更加严重

目前, 我国基础教育存在较严重的城乡、阶层和地区不公, 而“校长推荐制”本身也隐含诸多不公因素, 这两者相互影响, 将使教育不公现象更加严重。

由于占有较多文化资本, 城市精英阶层的子女在综合知识、综合能力 (尤其是言语和人际交往能力) 和才艺方面均优于农村普通百姓阶层的子女。因此, 城市精英阶层要求打破唯分数论英雄的现存高考体制的愿望更加强烈。可以说, 目前日渐高涨的改革高考制度的呼声, 甚至包括前些年国家大力呼吁的“素质教育”、“减负”等口号, 无一例外代表了城市精英阶层的利益诉求, 而较少代表百姓的切身要求。另外, 据温日锦的一项调查, 目前, 激烈的升学竞争导致不同学校的高中生的家庭背景趋同性加强, 即城市精英阶层家庭的孩子往往集中在重点高中, 而农村百姓家的孩子则更多集中于普通高中。这不仅是成绩分化所致, 也因城市精英阶层占有更多的经济资本, 他们有实力让自己的孩子在同等条件下, 通过交纳不菲的择校费而进入重点高中。调查显示, 目前, 城市重点高中里约有25%的择校学生, 部分学校这类学生甚至高达50%。毫无疑问, 这25%的学生多数出身城市精英阶层家庭。[1]而北大的校长推荐制所划定的39所高中, 无一例外都是城市重点高中。这样, 除了普通高中学生的权益受到剥夺以外, 还会促使已经很火的择校热更加烫手, 城乡之间、阶层之间的教育差距将拉得更大。

同时, 由于“校长推荐制”只限于全国十四个省市区施行, 也会客观地形成招生地域歧视 (尤其是对西部地区的歧视, 因西部省份在其中只占四个) , 扩大已存在的地区之间的教育严重不公。

实际上, 高考选拔学生, 不仅要看学生的现有素质, 还要看他们的潜在素质。出身农村百姓家庭的学生、西部的学生, 与出身城市精英家庭的学生、东部的学生相比, 在潜质上并非天生就差。我们的高考历来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照顾政策, 为什么推荐制招生就不能也“损有余而补不足”, 向前者倾斜呢?

二、“不拘一格选人才”的预期难以实现

从美国引进的“校长推荐制”, 会产生“南橘北枳”现象, 从而使其“不拘一格选人才”的预期难以实现。

美国的高中毕业生考大学, 必须提供两封教育界知名人士的推荐信, 以作为高校的重要录取参考。在美国, 这种制度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美国的学校实行教育家治校, 校长并非由政府委派, 而且美国的高中有不少属于私立, 校长不是“准公务员”, 因而教育管理的行政化色彩不浓。这样, 校长可以更多地从教育本身的要求出发来独立自主地作出决策;二是由于美国长期发展的市场体制的内在要求, 诚信机制已非常健全, 不诚信者将由此付出极高昂的代价。所以, 校长的推荐结果即使没有像北大那样“公示一周”的要求, 高校对其推荐结果也一般不存疑虑, 公众也不会质疑。当然, 学生向拟考高校的自我特长介绍、社区向高校出具的学生义工履行情况介绍, 在不公示的情况下也都很有份量。

而我国情况则恰好相反。一方面, 我国的基础教育以国办为主渠道, 私立学校受各种因素制约, 其办学范围多阈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中职教育、成人教育几个方面, 较少涉足高中教育;而公办学校校长又都由政府委派, 享受一定级别的行政待遇, 且行政化治校色彩浓厚, 学校总要承受来自教育主管、审计等政府部门施加的诸如高考上线率及其排名的种种压力, 高中校长们以教育理念办教育的纯洁梦想不时被打破。另一方面, 虽然我国古称“礼仪之邦”, 传统上讲究“仁义礼智信”和诚信立人之本, 但在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 国家政治化、革命化取代了传统的道德治国, 使得维系道德力量的历史链条断裂;现时的中国人似乎不像过去那样纯朴、忠诚和守信, 礼仪之邦的形象也渐渐模糊, 局部地区甚至连影子也快看不见了;[2]更为严重的是, 社会对失信者的制约、惩治也并未见有效措施。此外, 我国又是十分关注人际关系的国家, 研究人际关系是中国人社会心理与行为乃至中国社会运作之关键, 不论做什么, 中国人都喜欢讲关系;而社会高层、中层人士由于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本, 因而也掌握了更多的人际关系资源, 为了自己的子女, 他们可以求助于在教育体制内外的地位恰当的人;中产阶层重视与教师的接触, 而回避与教师接触的则多是低收入阶层的家长:这样的人际关系, 可能使校长和教师在与高中层人士接触中, 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作出彼此希望的行为, 以便于日后更好地利用这层关系。[3]

由于以上原因, 公众对校长能否顶住来自金钱、亲情和权力等方面的诱惑和压力而徇私舞弊、搞权力寻租, 心中自然存有疑虑。例如, 迫于升学率的压力, 校长可能不会推荐那些成绩最优秀的学生 (因为他们即使不被推荐也可凭借自身实力考入北大) , 也不推荐那些虽有天才和偏才但加30分仍上不了北大的学生, 而去推荐那些加30分就可上北大的较为优秀的学生。再者, 最了解本校学生的, 并非是这所学校的校长, 而是教师们。由教师向校长推荐学生, 再由校长定夺, 其中掺杂了多少个人的好恶, 实在不好说。公众最多的疑虑是:推荐的标准是什么, 这个标准由谁来制定, 推荐过程由谁来监督;由于北大推荐制是先指定学校, 而后产生校长推荐, 而非直接指定一批德高望重的校长来推荐学生, 这样, 校长的品格是否靠得住?据新浪网的一份调查:在10.8万受调查人群中, 有67.5%的人表示反对校长推荐制, 24.8%的人表示支持, 另有7.7%的人表示不好说。

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 北大指定的39所学校校长心中并不轻松。为了避免引起争议, 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一致推荐那些在本校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这样, 北大“不拘一格选人才”的理想主义, 最终只能被校长们明哲保身的现实主义所击破。

由此可见, 北大的“校长推荐制”只能是打破高考制度瓶颈的一种可贵尝试, 在目前制约因素重重的现实背景之下, 我们不应对用“校长推荐制”来解决高考问题抱有太高的期望。当然, 我们也不能消极地等待这些制约因素完全消除以后, 再去进行高考制度改革, 这同样是不应该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充分考虑在目前国情下“校长推荐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以及制约其有效实施的各种因素, 而采取相应的严密制度化措施来尽可能消除其负面影响, 确保其有效实施。例如, “校长推荐制”要在试行后积极加大在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普通高中的实施力度, 提高这些地区的推荐比例。推荐制本身也要更加灵活多样, 不仅校长可以推荐优秀学生, 教师也可集体推荐, 甚至有名望的教师还可个人推荐。当然, 由于高考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社会各界也应积极配合其实施, 尤其是司法部门更要加大对招生中违法者的惩处力度, 以法制手段促使诚信机制尽早成熟;作为北大, 也应详细制定可操作性较强的推荐标准, 以利于高中校长的具体操作, 使他们摆脱社会顾虑, 摆脱分数影响, 放心大胆地真正推荐出有特长的学生。

参考文献

[1][3]温日锦.教育不公的社会资本追寻[J].教育评论, 2009, (4) :49~50.

上一篇:关于蒙山景区导游词介绍下一篇:监理工程师投资控制复习考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