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念影响教育实践

2024-07-20

教育观念影响教育实践(精选9篇)

1.教育观念影响教育实践 篇一

文化传统对中德职业教育观念的影响的优秀论文

教育观念是指按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愿,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及方法等根本问题的认识与看法。①文化传统是指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②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晶,文化传统会植根于人们深层的心理结构,使人们的思维结构与逻辑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甚至封闭,这种稳定与封闭性影响着人们对教育观念的理解与选择,人们在对职业教育观念的进行选择时必然也受到该国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因此,考虑一个国家的、民众的教育观念,必须考虑其所依据的文化传统,反之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教育观念。中德两国文化传统的差异性造成了两国不同的职业教育观念,受不同的职业教育观念的影响,两国的职业教育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况。

一、中国文化传统与职业教育观念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着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传统的教育观念对劳动和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其所提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育内容都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1.中国传统文化对职业教育的轻视。在我国古代,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儒家教育占据着封建社会统治地位,而与劳动关系密切的农家和墨家却受到人们的轻视。自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就有“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与读书相连的的士排在第一位,表明在古代读书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地位胜于与职业教育相连的农工商阶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封建社会,一个普通人如果想要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也唯有通过读书、做官,而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更是进一步将这条道路固定下来。《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其讲到了许多为学、为人、为政的道理,而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受到儒家的轻视。比如,“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每天应该考虑的是能不能学到“道”,而不是通过劳动去获取食物;孔子的弟子樊迟去向孔子请教稼、圃之事而受到冷遇,却被孔子认为是“小人”应该去做的事情。

2.“学而优则仕”教育目标对人才观的影响。受中国儒家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封建知识分子大都遵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更是提出了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的人才培养路线,可称之为“学而优则仕”。孟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社会分工有高低贵贱的不同,而体力劳动的人,要受到脑力劳动的人的统指。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育所要培养的应该是治国安邦的君子,而不是在生产技术和劳动方面具备一技之长的人。这种片面的培养目标不利于以培养生产技术人才和实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发展。

3.重伦理轻技艺的学习内容。儒家教育的教学内容侧重于伦理道德,而忽视劳动和生产技术的培养。孔子继承了西周贵族的“六艺”教学内容,虽然对科目有些调整和充实,但仍然是以伦理道德的培养为主,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君子谋道不谋食”,孔子认为社会分工有君子之事,有小人之事。君子与小人职责不同,君子不必参与小人的物质劳动。所以他根本上反对弟子学习生产劳动技术。科举制度的建立之初是以四书五经为考试内容,到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只能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埋首故纸堆”的学习内容也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知识分子严重批判。这种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以实践和劳动为主的职业教育相悖,导致职业教育长期受到忽视。

4.“克己复礼”对个性自由的压制。儒家所提倡的“礼”的思想长期占据着封建社会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也深深影响着教育观念。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们的行为方式要符合一定的礼数:孟子说“养心莫过于寡欲”(《孟子尽心下》),修养身心的方法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朱熹更是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观念,认为要想获得一定的道理,就要去除人内心的本能欲望。这种对自由的压制,不利于个人兴趣的培养。“学而优则仕”教育思想的提出,把学生固定在“读书—做官”这一既定的人生道路上。读书是正道,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而技艺的学习则是“雕虫小技”。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学生不得不遵循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

二、德国文化传统与职业教育观念

同以儒家占统治地位的中国文化传统相比,德国的文化传统更加多元。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浓厚的宗教信仰、对个性自由的尊重、对劳动的热爱和务实的人才观上。多元的文化传统影响了德国的教育观念,并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1.德国宗教文化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德国是一个宗教文化十分深厚的国家,宗教思想影响了人们对待职业和工作的态度。西方宗教改革先驱马丁路德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任何职业不论是教师、工匠还是农民,都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为上帝服务的,人们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在履行宗教义务,就是表达对上帝的服从和尊重。在这种“天职观”的影响下,德国人民热爱劳动、尊重职业,工人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职业。且在工作中他们能够享受到乐趣,精益求精,不断地提高生产的效率。在这种社会风气下,与劳动和工作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历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2.实用主义造就务实的人才观。实用主义是德国文化传统中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用主义是从希腊词“行动”派生出来的,从哲学上看是一种行为主义,即注重实践活动与行为效益。受实用主义的影响,以培养应用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受到人们的重视。17C泽姆勒与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实科中学“数学和机械实科中学”,到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以实科教学为主的学校纷纷建立,并受到人们的欢迎。正是由于德国人民务实的人才观,使他们并不盲目追求学术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技术人才同样受到人们的欢迎,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德国文化传统历来就重视技艺的学习。德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注重技艺学习的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西罗马时代。从西罗马时代到欧洲中世纪的结束,是著名的**时代,战争是这个时代的主流,骑士则在这个主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骑士文化也在这个时期产生了重要影响。战争的不断进行,扩大了人们对武器、工具、日用品的需求,为了满足战争的需求,各种手工作坊应用而生。国家对各类作坊的建立,以及从学徒的培养到师傅的称号册封也都做了相应的规定。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行会”,由行会来负责作坊的建立、学徒的培养、师傅称号册封。而行会组织本身的职业性和技术性,以及他们产品质量的要求,对敬业乐业、技术秘密的保护鼓励了人们对技术的传授和学习,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4.人文主义思想强调对个性自由的追求。人文性是德国文化传统的又一个重要组成。人文性反对宗教主义对人性的束缚,提倡人的价值,尊重自由和理性。反映在教育观念上就是注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全面发展。同中国“整齐划一”的教育相比,德国的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独立精神。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是接受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他认为“世人厌倦就是教学的最大罪恶”、“只要培养了兴趣,一个人即使走出了学校,兴趣会伴随他一生,使他终身受益。”③人文性对个人兴趣和自由的强调使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接受的教育,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在学术方面取得成就。和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不但没有受到排挤,相反却受到人们的欢迎。

三、对我国职业教育观念的反思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长河中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职业教育却成为德国振兴的秘密武器,在我国却长期受到人们轻视。导致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步履维艰的关键是长久以来的文化传统使人们对职业教育长期缺乏正确的认识。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为其他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一种出色的`典范,但是每一种教育模式的成功都是基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因此我们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经验要基于自己的文化传统,而不能盲目的照搬德国的经验模式。此外,教育观念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这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协同努力。

1.走出长久以来文化传统观的误区,对职业教育有一个正确认识。首先,职业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有它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而不是普通教育的附属品,更不是高考失败者的选择。德国职业教育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且长期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其次,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式:一方面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待遇优厚的高级技工无人问津。优秀的技术工人是国家的紧缺资源,而当前“技工荒”的现象也只能由职业教育学校毕业的优秀人才来弥补。

2.树立全面的人才观,注重劳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父母应该能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尊重子女的兴趣,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注重子女的全面发展;其次,学校应该开设一些与实践有关的课程,并组织一些与动手能力有关的实践活动,引进多方面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评价从各方面综合考虑;第三,对于已经步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应该克服自卑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充分利用在职业院校短短几年的学习时光,掌握自己未来就业的各种技能。

3.职业院校自身的调整与改革,增强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职业院校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在大学不断扩招的今天,要能够坚定培养目标,发展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专业,而不是盲目地升本和转型;其次要注重办学质量的提高,吸收国外职业院校优秀的办学经验,改革落后的教学方式,提高人才的质量;最后要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心理品质。在对学生个性进行关怀的基础上,加大学生吃苦耐劳和基本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可度。因此,转变人们对职业院校的偏见,需要职业院校通过自身的努力。

4.国家应该做好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首先,对职业院校学生可以采取优惠政策,提高补贴标准,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职业院校,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使他们能够专心学习;其次,提高职业教育从业者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更多的人从事职业教育,并表彰从事职业教育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形成良性的社会循环;第三,多举办技能类的比赛,在全社会形成一股爱动脑、勤动手、热爱发明和创造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余婉娜,饶异伦.文化传统下的中美职业教育观念比较[J].中等职业教育,2006.20.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戴娇娇,于辉.儒家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负面影响[J].商品与质量,,10.

[4]顾明远,黎忠义.世界教育大系德国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5]施德军.论马丁路德对德国人的工作观和职业观的影响[J].湘潭大学学报,,5.

[6]张英杰,徐涵.从文化视角分析德国职业教育发达的原因[J].职教论坛,2007,8.

[7]徐璇.试论德意志民族的实用主义[J].巢湖学院学报,2005.

2.教育观念影响教育实践 篇二

一、幼儿父母教养观念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幼儿父母的受教育程度

在本研究中, 所调查的幼儿父母受教育程度分布不均。高中 (含中专) 、大专、大学本科学历的幼儿父母占了绝大多数, 分别占总体的25.4%、27.7%、32.7%;初中及以下、研究生及以上分别为8.0%和6.2%。在此笔者将幼儿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作为分类变量, 幼儿父母的教养观念作为因变量, 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如表1。

n=766 (M:平均分;SD:标准差)

根据表1, 从总体上看, 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幼儿父母, 其教养观念存在极其显著差异 (P<0.001) , 具体到教养观念的四个方面, 不同受教育程度父母的发展观和期望观均存在极其显著差异 (P<0.001) ;不同受教育程度父母的教育观存在显著差异 (P<0.05) ;而不同受教育程度父母的角色观没有显著差异 (P>0.05) 。

分析发现, 教养观念及教养观念的两个维度发展观和期望观的差异均主要表现在, 研究生及以上与大专及以下、大学本科与高中 (含中专) 及以下、大专与高中 (含中专) 及以下之间。从数据显示来看, 学历越高的幼儿父母在此因子上的平均得分也越高。由此样本情况看, 研究生及以上比大专及以下、大学本科比高中 (含中专) 及以下、大专比高中 (含中专) 及以下幼儿父母的教养观念、发展观和期望观更合理。

(二) 幼儿父母的职业

在比较不同职业的幼儿父母教养观念之前, 对父母的职业分布进行了重新组合。因为本研究中幼儿父母的职业主要以公司职员、个体户、企业管理人员、教师和公务员为主 (公司职员21.7%、个体户20.9%、企业管理人员15.7%、教师11.9%、公务员9.1%) 。其他职业不具有代表性, 因此将父母的职业分为六类, 分别为公司职员、个体户、企业管理人员、教师、公务员及其他 (主要包括医务工作者、律师、研究机构人员等) 。笔者选取幼儿父母的职业为分类变量, 幼儿父母的教养观念作为因变量, 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见表2。

n=766 (M:平均分;SD:标准差)

由表2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不同职业的幼儿父母其教养观念表现出极其显著差异 (p<0.001) 。具体到教养观念的四个方面, 不同职业的幼儿父母, 其发展观和期望观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p<0.001) ;不同职业的幼儿父母, 其角色观和教育观均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p>0.05) 。

分析发现, 不同职业的幼儿父母, 其教养观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教师与公司职员、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教师与个体户、教师与其他职业之间都存在差异。从数据显示来看, 教师比公司职员、企业管理人员、个体户和其他职业在此因子上的平均得分都高。由此样本情况看, 教师职业的幼儿父母比公司职员、企业管理人员、个体户和其他职业的幼儿父母的教养观念更为合理。

发展观方面的差异表现在教师与公司职员、教师与个体户、教师与其他职业之间。从数据显示来看, 教师职业的幼儿父母比公司职员、个体户、其他职业的幼儿父母在此因子上的平均得分都高。由此样本情况看, 教师职业的幼儿父母比公司职员、个体户、其他职业幼儿父母的发展观更为合理。

期望观方面的差异表现在教师和个体户之间。从数据显示来看, 教师职业的幼儿父母比个体户职业的幼儿父母在此因子上的平均得分高。由此样本情况看, 教师职业的幼儿父母比个体户职业的幼儿父母的期望观更为合理。

(三) 幼儿父母的年龄

在本研究中, 幼儿父母的年龄主要集中到25岁~35岁之间, 占77.5%;其次在36岁~50岁之间, 占21.6%;25岁之前和51岁~60岁的幼儿父母各占0.4%和0.5%。因此, 根据样本的具体情况, 笔者重点探讨25岁~35岁和36岁~50岁之间的幼儿父母在教养观念上是否具有显著差异, 所以在此将幼儿父母的年龄作为分类变量, 幼儿父母的教养观念作为因变量, 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见表3。

(M:平均分;SD:标准差)

由表3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 25岁~35岁和36岁~50岁的幼儿父母, 其教养观念及教养观念的四个维度发展观、角色观、期望观和教育观均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p>0.05) 。

(四) 幼儿父母的性别

在本研究中, 由父亲填写的问卷占27.5%, 由母亲填写的问卷占72.5%。在此, 笔者将幼儿父母的性别作为分类变量, 幼儿父母的教养观念作为因变量, 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见下表4。

由表4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 不同性别的幼儿父母, 其教养观念及教养观念的四个维度发展观、角色观、期望观和教育观均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p>0.05) 。

(五) 幼儿的性别

在本研究中, 男孩人数占49%, 女孩人数占51%。在此, 笔者将幼儿的性别作为分类变量, 幼儿父母的教养观念作为因变量, 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见表5。

n=766 (M:平均分;SD:标准差)

由表5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 男孩父母的教养观念与女孩父母的教养观念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 (p>0.05) ;男孩父母的发展观与女孩父母的发展观存在显著差异 (p<0.05) ;男孩父母的教育观与女孩父母的角色观、期望观、教育观均没有显著差异 (p>0.05) 。经过对统计结果的比较和分析发现, 男孩父母的发展观比女孩父母的发展观要更合理一些。

(六) 幼儿的年龄

在本研究中, 3岁幼儿占总人数的30.4%, 4岁幼儿占总人数的35.5%, 5岁幼儿占总人数的29.9%, 6岁幼儿占总人数的4.2%。在此, 笔者将幼儿年龄作为分类变量, 幼儿父母教养观念作为因变量, 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见表6。

n=766 (M:平均分;SD:标准差)

由表6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不同年龄的幼儿, 其父母的教养观念不存在显著差异 (p>0.05) ;不同年龄的幼儿其父母在角色观、期望观和教育观三个维度上均没有显著差异 (p>0.05) ;但是, 不同年龄的幼儿, 其父母在发展观上存在较显著差异 (p<0.01) 。

(七) 幼儿是否独生子女

在本研究中, 独生子女占总人数的85.9%, 非独生子女占总人数的14.1%。在此, 笔者将幼儿是否独生子女作为分类变量, 幼儿父母的教养观念作为因变量, 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见下表。

n=766 (M:平均分;SD:标准差)

由表7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 独生子女父母的教养观念与非独生子女父母的教养观念及教养观念的四个维度发展观、角色观、期望观和教育观均没有显著差异 (p>0.05) 。

二、建议

幼儿父母教养观念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有必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因素来促进幼儿父母形成合理的教养观念, 以指导其教养行为, 使幼儿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一) 政府———提供帮助、加强监管

1. 提供福利性帮助和指导

美国的开端计划 (The Head Start) 最初为贫困儿童提供帮助, 后来逐渐惠及大众, 不但为低龄儿童提供福利性帮助, 而且帮助那些收入较低、文化较低的父母学会如何抚养和教育孩子。英国的确保开端计划 (Sure Start) 面向所有家庭提供服务, 其内容包括:家访咨询、帮助家长理解和支持幼儿的游戏、分享儿童保育和教育的经验、提供初步的社区健康服务、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和家长提供支持。政府雇佣幼儿保育和教育的专业工作者开展“确保开端计划”的项目。我国也有必要尝试在条件具备的地方为那些需要得到帮助的婴幼儿父母提供帮助和指导, 可以由政府或者专业人员牵头, 然后招募义工来进行, 也可以制定相关的制度或者管理条例予以保障。

2. 加强对准父母及婴幼儿父母的培训和帮助

我国的家长教育相比国外起步比较晚, 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在理念和实际操作方面都还不成熟。借鉴国外的做法, 可以由政府部门或是委托社区相关人员对准父母进行培训和教育, 对婴幼儿父母的教养观念和行为进行指导。例如:在巴西, 法律规定登记结婚的年轻人, 要首先到政府专门组织的婚前教育机构接受训练, 学习如何处理婚后生活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知识, 集训结束时进行考试, 及格者颁发证书, 准许结婚。在日本, 有的市镇村教育行政机构举办家庭教育讲习班与讲座, 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为幼儿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咨询活动, 推动家庭教育综合研讨活动, 为家长编辑并发送家庭教育参考资料等。

3. 加强对早教机构以及媒体的督导与管理

近些年来, 一些幼教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 但随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一些早教机构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打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旗号, 不考虑婴幼儿的实际情况实施所谓的“潜能开发”“超前教育”。另外,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 一些社会媒体的广告栏中, 随处所见的有关早期教育的内容几乎全是少儿英语、珠心算和艺术类技能教育。这些都扰乱了家长的教养观念。因此, 必须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力度, 以普及早教知识, 提高广大家长的育儿能力。

(二) 幼儿园———家园互动、提供支持

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教场所, 有义务和责任从观念与技能两方面辅导、帮助幼儿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 切实提高幼儿家长的育儿能力。为此, 幼儿园有必要为幼儿家长提供一些必要的支持。比如, 在幼儿园里专门设立幼儿父母咨询台, 幼儿父母在遇到教育困惑的时候可以向幼儿园求助, 幼儿园给予个别指导;通过电话、网络、问卷等方式与家长交流教养观念, 了解他们的需求与期望;印制早教知识手册、组织早教育儿专题讲座;创办幼儿父母学校, 对幼儿家长进行集中培训和教育;办好幼儿园的宣传栏, 将有代表性的教育问题写在家教专栏里, 供幼儿家长学习和借鉴。

(三) 父母自身———认知角色、虚心学习

3.教育观念影响教育实践 篇三

关键词:新课改 实践 教师 教育观念 转变

一、要树立创新的课程观念

教育创新是新课改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新课改下,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教育观念,以前瞻的眼光,突破传统,打破条条框框,以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不断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真正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课程改革,力求将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使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接受者,而且成为了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

二、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

课程决定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整堂课以传授知识,解决问题为中心,学生学得被动,学得无奈。而今我们追求的是,是师生思想、情感交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就是把学习的活动定位于与书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过程,从而在实践上超越了“教师中心论”,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主动,学得活泼,而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素质的提高。传统教学大量地灌输权威性的事实,教科书记载了一系列的科学结论,学生的学习就是了解这些科学事实和结论,至于这些科学事实与结论是怎样产生的,则往往被忽略。而新标准既重结论,又重过程。在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过程和方法”培养,强调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注意对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活动中给学生判断、决策的机会。这种既重结论又重方法、过程的教学方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要树立先进的教师观念

长久以来,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本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观念,在课堂上过于繁锁地分析,自始自终是教师唱主角,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较少得到关注。新的课程改革,倡导改“讲学”为“导学”,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学习,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交换意见者,使教师的“教”真正让位于学生的“学”。

在新课标的实施中,还要求我们去关注具有独特个性的,活生生的人。要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的情感。如课堂上学生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去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人格养成等等。前苏联教学论专斯卡金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专家的一语点破了关注学科的传统教学所带来的弊端,现在中学生厌学也印证了这一点。

四、要树立自主的学生观念

4.现代教育观念 篇四

现代教育观念

现代教育观念远远不同于先前,

现代教育观念

。现代教育观念非常死板,他是用一种很死板的方式把脑力的灵活运用格式化。现在都提倡

是灵活运用,但几乎老师们常用一些不必要的规定让同学们不能用正常的`思维去想一些开放的题。比如说作文。作文本来就是

同学们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但老师却用一些规定把这些空间反锁起来,

作文

有一次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大家都知道,理想是每人都有的。但老师们却把这些作文规定了字数规定了不要写这个,

不要写那个,还要用一些好词好句,优美段落。原本是一篇好好的作文,却让老师们规定的,完全违背了自己的心。

老师们你们好好想想,这不光是一篇作文的问题,就是这一篇作文就完全扼杀了我们想象的心啊!我们要创造属于我们的天空,我们想要写一篇属于我们自己的作文!

5.更新美术教育观念 篇五

更新美术教育观念,加快美术教学改革

美术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指美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美术作为审美艺术有其独特的作用,美术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社会生活;能使人们互相启发,互相提高,起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团结的作用,还可以用来讽刺时政,促进政治的改善,同时也包括对各种不满情绪的抒发。优秀美术作品不仅具有认识作用,而且还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净化人们的灵魂,增强人们改造世界和创造生活的信心与能力,从而使人获得更全面的发展。美术具有教育作用是因为它起初反映,并体现了美术家们的正确观点。例如,齐白石的高风亮节,徐悲鸿笔下的奔马,无不鼓舞着几代人;集音乐美术于一体的戏剧《白毛女》等都发挥了其积极的教育作用。

古今中外有众多的理论家都十分重视美术的教育作用,而且优秀的作品的教育作用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如今进入21世纪,社会高速发展,美术教育者更应该充分认识到美术教育的作用,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作为一个新时代、新艺术的美术教师更应该转变观念,而教育观念的转变首先的问题则是美术教学的改革,而美术教学改革首先应做到教学必须多样化,力求生动活泼,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之能够热爱美术,主动 而又自觉地要求学习美术,勇于探索美术领域那神秘而又奇特的理想世界,而那种类似行政命令式的、强迫或硬性的逼迫教学方法,是决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其逆反心理可能会带来对美术的加倍厌倦,美术教育应充分利用大自然本身丰富的色彩,深邃的意志所诱发的神奇魅力,扬美术之所长,改变这种美术课即为画画课的单一型教法,特别要上好美术欣赏课,培养学生“美术的眼睛”,这一点在中小学教育中尤为重要,是美术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之关键,把现代化的声光设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幻灯机等引入课堂(在条件允许下)辅助教学,增加美术课的科学性、越味性、民族性和时代感,在地球村越来越小,文化日趋多元化、国际化的今天美术教育者更应适应时代的要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素质迅速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6.学院党性观念教育总结 篇六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带头抓学习、起示范,除积极参加党支部的学习教育外,还精心准备,采用PPT图文演示方式,为全体职工作了“国税系统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特征就是为税清廉”的专题党课,取得了良好的领学、带学效果。通过相对集中、高密度地学习教育,使我在党性修养方面取得了不晓得进步,下面谈谈我的心得。

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是《党章》对党员干部的严格要求,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提高政治素质的重要手段。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该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才能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才能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所谓党性修养,是指共产党员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作风纪律等方面,不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磨练,自我改造和完善。实践证明领导干部能不能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强调加强领导干部党性锻炼和修养,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是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

在人类跨入新世纪的时候,党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需要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带入新世纪,是我们党在现阶段的重要历史使命。进一步实行改革开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大课题。只有建设一支党性强、素质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领导干部队伍,才能完成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后,曾察觉到党内有些人漠视党性的错误倾向,严肃地指出:“有的同志认为,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改革开放,讲党性还有什么实际意义?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并强调说:“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一个伟大创造。

共产党员要用党性来保证和促进这个新体制的建立,同时要用党性来抵制市场活动中的消极因素,使这一新的经济体制服务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应该说,这是党在新时期对于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最深刻和最鲜明的原则说明。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领导干部增强党性,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世纪、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和提高领导水平的需要。

二、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是改善干部队伍现状的重要保证

领导干部队伍的现状,需要我们重视党性修养。从目前党员领导干部队伍现状看,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党性不强,理想信念动摇。有的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动摇,对党的领导缺乏信心,思想上出现了困惑和误区,感到“共产主义希望渺茫,社会主义模糊不清,资本主义垂而不死,封建主义幽灵不散,个人主义实实在在”;有的忽视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放松世界观的改造,政治观念淡薄,在大事大非面前缺乏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

二是纪律松懈,缺乏全局观念。有的本位主义严重,缺乏大局意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不利;有的不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把 “ 私人关系 ” 看得重于组织关系。三是宗旨意识淡化。有的忘记了自己的公仆身份,存在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丢掉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 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满意 ” ,无视群众利益。四是作风不实,党风党纪不正。

有的丢了党的优良传统,把“三大作风”变成了理论联系实惠”、“密切联系领导”、“表扬与自我表扬”;有极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甚至经不住金钱、美色和权利的诱惑,腐化变质,走上犯罪道路。上述现象虽然不是主流,但也触目惊心。它同共产党员的党性是根本不相容的,严重阻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损害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削弱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是抵制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重要保证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需要我们强调党性修养。人所共知,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已经并将继续对我们党的领导和自身建设,提出许多新的问题和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竞争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创新观念和民主法治观念得到增强。

但同时,市场经济的一些消极因素,容易诱发一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的拜金主义、讲实惠、“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把对共产主义的追求变为对钱财的向往,促使一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只顾自身利益,忘记了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关心的是“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这与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精神是相背离的。

市场经济讲求等价交换和有偿劳动,这就很容易助长一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的权钱交易意识,有时把应尽的职责变成了有偿服务,使权利商品化、市场化。这些情况说明,新旧两种经济运行机制的转换,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的调整,使党员的党性修养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和挑战。

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锻炼和修养,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一靠自我改造,二靠组织教育。各级党组织应当按照党中央的要求,把抓好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作为加强党性党风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切实搞好领导干部的管理教育,不断增强领导干部党性锻炼和修养的自觉性。

看了学院党性观念教育总结还看了:

7.谈任职教育中的教育观念转变 篇七

关键词:任职教育,教育观念,转变观念,教育改革

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将任职教育推向了新的更高的位置, 任职教育发展应与军队信息化建设进程相协调, 与军队人才战略需求相一致, 与军事训练转变相融合。任职教育院校再一次掀起了教育训练改革的高潮, 而教育观念是教育改革的先导, 教育观念不转变, 思想认识不提高, 军队院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就无从谈起。

一、院校教育改革发展与教育观念转变的辩证关系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所决定区属的。在军队院校教育的实践中, 一切教育行为现象的背后, 都渗透着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指导。要改变那些不适应形势发展和客观需要的行为和现象, 就必须从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入手。只有这样, 军队院校教育才能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才能培养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需要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才能真正成为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强大力量。

教育观念是教育行动的先导, 是由教育的理性特点决定的。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理性实践活动。理性的特点决定了教育不是一种盲目的活动, 不是一种随机的决定, 而是建构在科学筹划和精心设计上的一种高级活动。即在从事具体的教育行为活动之前, 必须设计一张“施工”的蓝图。而这张蓝图实际上就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具体化, 是教育观念的反映和落实。教育行动产生之前, 这种结果已经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实践主体的人的大脑之中了。它不仅影响人们决定什么样的教育目的、教育方针, 制约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确定教育内容和教育制度, 而且规定教育实践的程序、方法、方式和途径, 以及与教育实践相关的一切活动。因此, 转变教育观念, 实际上就是对教育活动和教育结果的设计和追求。

二、任职教育中院校新教育观及其内涵

教育观念涉及的范围很广泛。总体上讲, 教育观念就是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及如何培养的观念。军队院校教育要站在时代教育思想发展的前沿, 不断确立适应形势发展和教育要求的新观念, 不断赋予教育观念新的时代内涵。

(一) 素质教育观念。

确立素质教育观念, 是适应世界军事发展和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根本要求。恩格斯说:“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 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 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的改变甚至变革。”世界性的军事变革, 引发了人们思想观念和作战方式的根本变革。未来的高技术局部战争, 陆海空天电一体, 各种作战力量、手段和高技术武器装备综合运用, 战争对抗的整体性、综合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显著, 作为一名军人, 必须具有综合全面的素质, 才能适应军队建设和未来战争的要求。因此, 军队院校实施素质教育, 是军校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 是从根本上提高军事人才综合素质, 适应未来战争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和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需要。

(二) 创新教育观念。

创新教育是在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活动, 是指院校对学员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培养的教育。

军事领域历来是最需要也是最富创造性的领域, 创新是未来高技术战争制胜的灵魂。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场战争, 每一次战争都是一场新的较量, 是军事人才创新能力的对抗。江泽民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 教育在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 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是军队院校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始终牢固树立并实施创新教育观念, 是院校教育自身面临的严峻挑战。

(三) 超前教育观念。

超前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超前教育观念是把现实与未来紧密结合起来, 更加注重为今后的持续发展储备知识和人才的教育观念。

确立超前教育观念是由教育的本质决定的。今天的教育, 明天的人才, 后天的效益, 这是教育的基本属性, 也是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军队院校教育是着眼未来战争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事业, 今天的院校教育, 关系着明天军事人才的整体素质, 关系着军队能否打赢未来的信息化战争, 关系着明天军队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我们一定要有超前意识, 根据明天的需要筹划今天的教育。所以军队院校教育更需要有前瞻性、超前性和预见性, 必须确立超前教育的观念。

(四) 开放教育观念。

开放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是院校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教育资源, 特别是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加速发展自己的一种教育形式。

21世纪是开放的世纪, 国内外、军内外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和前沿知识层出不穷, 任何一所院校都不可能满足所有学员了解新信息、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需要, 要让学员始终站在理论的前沿, 必须借助校外资源的力量。军队和社会是各种实践活动的大课堂, 实践中遇到的大量现实问题需要解决, 而作为理论创新基地的院校如果开门办学, 则既可以让学员走进实践的大课堂, 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又可以把军队和社会实践中的问题找出来研究解决, 为军队建设和社会服务, 进而实现双向交流, 资源共享, 这无疑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三、任职教育中加强院校新教育观应把握的方向与任务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 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更新, 不断突破, 不断摒弃旧思想, 不断赋予教育观念以新的时代内涵, 不能祈望一蹴而就。

(一) 把军校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作为一项根本任务, 常抓不懈。

军校教育是为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培养人才的专门领域, 是一种为特定目标而实施的特殊教育实践活动, 它必须根据军队需要确定目标、培养人才。由军校教育的本质属性可以看出, 社会发展了、军事实践发展了, 为社会、军事活动服务的军校教育也应该随之发展。我们未来应对的将是信息化战争, 涉及的知识包括陆、海、空、天、电各个领域, 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军事院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 军校教育必须适应这种要求, 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和转变, 而这种转变的源头就是观念的转变。只有观念转变了, 才能指导甚至指挥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内容等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实施正确的改革, 谋求符合任职岗位实际需要的建设和发展。

(二) 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和习惯做法, 适时剔除不合时代节拍的思想、观念。

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 也是一个从新的起点重新学习、积累、探索的过程。因此, 观念的转变是最彻底、最根本的转变, 也是最艰难、最复杂的转变。军队院校必须下决心走出认识上的误区, 在继承发扬我军、我国院校教育中形成的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同时, 大胆摒弃那些与院校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教育观念, 大胆借鉴和积极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观念, 突破陈规, 开拓创新。这样才能推动我军院校教育思想的根本转变, 推动院校教育的大发展。

(三) 将新教育观融合、渗透于军队院校教育教学实际, 保证高素质新型人才的培养。

从我军院校教育现状来看, 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必须着眼于当前我军质量建设需要, 按照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客观要求, 跳出“应急式”教学模式的圈子, 把教学指导思想真正转变到为了打赢信息化战争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上。

在对教育目的的认识上, 要走出单纯满足“任职需要”的误区, 把军人自身发展与部队需要、长远发展与当前需要统一起来。在对教育目标的认识上, 要走出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误区, 摆正做事、做学问与做人的关系, 树立融知识、能力、素质“多元一体”的教育观念。在对教学方法的认识上, 要走出“我教你学”单向思维的误区, 坚持教与学的辩证统一, 强化学员的“主体”意识, 培养学员学习兴趣、启发求异思维、学会学习本领, 走出以分数高低论英雄、摆座次的误区。改革考试、考核和评估制度, 把创新性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 以是否建立起创新体系作为衡量院校办学水平高低的主要尺度。在对教育教学管理的认识上, 要走出院校教育封闭管理的误区, 正确处理共性需要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给学员更多的自主完善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树立全面开放、个性发展的教育观念。

总之, 我们要清醒认识军队院校教育观念转变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贯彻执行, 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院校转型的需求, 培养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参考文献

[1]陶传铭.认清任职教育特点, 理清任职教育思路.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2004 (6) .

8.转变教育观念 改变教育行为 篇八

近日来,我参加了各级部门组织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学习活动,有专家讲座、集中学习、小组研讨、个别交流还有自我学习,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具体有:

一、转变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幼儿教育

从事幼教工作16个年头的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每天做的幼儿教育工作会有“小学化”倾向,认为那是民办幼儿园,农村学前班才会有的现象。但当看到如何防止“小学化”倾向和读《指南》的几个章节时,我对自己这十几年来所从事的幼儿教育有了深深的怀疑,其实日常工作中我们很多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都存在很严格的“小学化”倾向,没有真正理解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价值,没有真正体会到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魅力。同时,“小学化”倾向远远不止我当初认为的在幼儿园学写字、背古诗、学计算那么简单,在“把《指南》的实施融入一日生活中”的章节里有这么一段话:“小学化”倾向有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忽视幼儿的游戏、生活,忽视幼儿在生活中的学习与发展,特别是忽视幼儿社会与情感、学习兴趣、学习品质、自我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当然,“小学化”倾向的问题不只是某一方面或某教育领域存在的,其实在全社会都是存在的。目前,社会上对幼儿学习的误解主要表现在把幼儿的学习与中小学的学习混同,违反幼儿的学习规律,把幼儿的学习狭隘化、小学化、功利化。所以,实施《指南》有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全社会倡导正确的幼儿学习观,让每一位成人理解何谓幼儿的学习以及幼儿学习的特点与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

《指南》还指出:“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也是区别其他教育的专业特征。在当前幼儿园教育严重的“小学化”倾向的情况下,《指南》提示了有别于小学的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指南》中的目标告诉我们:幼儿阶段应该学什么。《指南》中的教育建议告诉我们:促进幼儿发展的方式是什么。《指南》中的说明部分告诉我们:促进幼儿发展的方式为什么是这样的。同时,《指南》在说明部分还明确的指示了我们:游戏为什么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要注意的四个方面:一是“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二是“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三是“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四是“重视幼儿学习品质”,游戏是最能体现这一要求的活动。

二、改变教育行为,提高教育教学有效性

《指南》指出:“观察幼儿的行为”和“分析幼儿的发展水平”是当前幼儿园一线教师的重要业务素质。幼儿园一线教师之所以认为组织“游戏”比“上课”还难,主要就难在看不懂幼儿的游戏行为,不会分析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水平,也就无从推进幼儿的发展了。其原因在于教师不知道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幼儿的行为,可以从哪个视角来分析幼儿的发展水平。我们常说,一个好的教师应该确立两个意识:发展意识和课程意识。然而,只有当一个教师非常清楚幼儿阶段应该学习什么,幼儿是怎么学习和发展的,他才会对幼儿的发展需要和行为水平,以及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十分了解。

在《如何利用“指南”观察和了解幼儿》这一章节里有说到:《指南》为我们如何观察、了解幼兒提供了导向性的指引,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及其内涵。这里要求,为了有效地利用《指南》来观察、了解幼儿,首先老师要完整、深入的理解《指南》的结构及内涵,在头脑中形成幼儿全面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概念;其次,要重视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与游戏中的表现;第三,现在《指南》所列五大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以及这些目标的行为表现,正是给了广大教师观察分析幼儿行为提供依据。最后,应当积极地看待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在这章节中,编者非常详细地阐述了教师如何有效观察了解幼儿的方法,以及如何记录和评价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认真学习这些内容对我们一线老师的专业成长有极大的帮助。

三、《指南》精神与现实状况撞碰下的无奈

9.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篇九

──浅谈对实验教材的理解及实验中的一些做法

在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有幸参加了三水市的第一批数学课程改革实验。这一任务给我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为新的数学课程无论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还是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我认为,只有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努力钻研教材,才能适应课程教材改革。因此,在实验中我有意识地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要保障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进行,首要任务是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为此就需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好《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理念。我个人认为以下的六点是帮助我建立数学教学新理念的依据。

1.义务教育阶段要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并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对提高人的各种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与态度。

6.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二、努力钻研教材

依据上述理念,我努力发掘并领会新教材的编排意图和特点,并把新旧教材进行了比较。在比较中我发现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标准》设计的一年级下册数学实验教材更注重了以下八点。

1.注重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知识。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增加了“位置”“图形拼组”“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五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大大扩展了知识的范围,丰富了学生的认识,充分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2.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的时候,更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

在新教材中几乎每一个单元都能找到与学生的生活经历非常密切的教学素材。如“位置”这一单元中安排了小朋友排队上车的情境,教学“前、后”的知识,学生几乎是一看见图画就能凭借已有的经验分辨出前、后的位置,理解前、后的含义,并且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又如“100以内加减法口算”提供的素材(发新书、作业评比等)都与学生日常的生活密切相关,利用这样的素材引出计算问题,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教学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感到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3.教学内容的展开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包括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标准》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在“统计”这个单元中可以充分地体现出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理念。因为教材的安排使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整个过程不仅让学生学习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图表,而且初步感受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形成统计观念打下基础。而在教材设计的诸如一年级下册第75至77页的一些练习题中就充分地体现了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练习里一般都展示了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现实情景,提示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这些练习的设计,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4.更注重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材在编排上非常注意体现这一理念,但凡例题、“做一做”等的插图,大都展现了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和民主的学习气氛。

5.更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

新教材在发展学生数感方面利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个内容,安排多幅数目与100有关的插图,如百羊图、百球图、百数图,让学生体会100的大小、多少。此外,教材中安排的用比一个数“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数的关系的练习,十分具体地帮助学生建立起100以内各数的大小的概念。使学生在丰富的呈现形式中逐步地形成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6.更注重体现算法的多样性。

新教材在计算教学的例题中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不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

7.更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再单独出现“应用题”是新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体现,因为解决问题的教学已经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新教材中几乎每部分的教学内容里,都提供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例题或练习。例如,计算教学从实际问题引入,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以后,出现现实的问题情境再应用计算知识来解决。这样就使解决问题与计算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8.更注重教与学的开放性。

新教材中多处体现开放性。如第14页的第8题(像这种要求的练习在书中俯拾即是),这种题目的答案并不是惟一的;又如第67页的例1买玩具图,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三、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师角色

《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自己角色的转换,尽量做到从原来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从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从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方式方面注意做到不使用或尽量少使用单纯的讲授式的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位置”这一单元时,我主要通过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边玩边理解“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这些情境包括“请您当导游”“我是特派小记者”“我和你来拍拍手”等等。其中,“我是特派小记者”这个游戏大致是这样操作的:把学生带到室外,让学生都拿着一个麦克风模型模仿驻外记者,利用“上、下、前、后、左、右”的词语对指定的某个地方展开描述,诸如“各位小朋友你们好,我是一(4)班特派记者×××,我现在来到十一小的篮球场,在我的身后是„„在我的前面是„„”等。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理解了各种位置的含义,还有效地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表演力以及创造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开发教材,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如教学“统计”这一单元时,首先是精心选择教学素材,使每个学生都能提供出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成为被统计者;同时又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数据的整理和收集,成为统计者。当收集原始数据的步骤结束后,安排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表,独立提出问题,然后组内交流、评价,最后再进行集体的评议。整个学习过程,学生的活动既有分又有合,这一分一合是学习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又变得如此的自然。通过活动学生更能明白数学近在咫尺,数学就在身边。

3.鼓励算法多样化。

一直以来教育界对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处理好计算教学中的算法多样化和算法最优化的问题存在着分歧。多年以来,教师们已经习惯了让学生根据自己早已设计好的思路进行学习,用自己认为最快捷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他们最惧怕的是学生一旦不用他们认为最好的方法计算,计算速度就不快,计算的准确率就不高,最终影响分数。所以在教学中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并以此来换取大部分人关注的分数。我也曾这样想过,这样做过,效果也曾颇如人意。但是当我学习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之后,我明白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目的是要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评价的目的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光关注学习结果。

在计算教学中我努力更新观念,主动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同一道练习题,努力克制自己,不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我清楚地记得,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课时,当学生们都在总结自己的算法,准备向其他人介绍的时候,有一个学生用满带嘲讽的表情告诉我某同学正在抽屉里数手指。看着他那副胜利的模样,又看看那位“不幸者”,我扬起声音冲着那位“不幸者”(也冲着全班)表明了我的立场:如果你觉得数手指能帮助你理解算法,那你不妨先数手指,明白算理之后再慢慢过渡到口算或心算。发表完意见后我发现有几个学生立即大大方方地伸出手认真地数起来。我不禁暗地里为我的转变喝彩,因为这是我在实验过程中在观念上迈出的很重要的一步。我终于能不再像以前那样急于批评那些起步慢、不按我的要求去想的学生了。事实证明,学生的算法更适应他们自己,更具个性,更有创新的味道。只是简简单单的一道“十几减9”,学生们想到的方法可多了:有想加法算减法;有破十法;有直接数的方法;有的发现只要减数是9都可以把被减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相加得出结果;还有的发现从11减9到18减9的差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即都是比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字多1;等等。如此丰富的算法,如此富有个性的算法,又怎忍把它“格式化”呢?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李白得诗与盛唐气象下一篇:学生关爱体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