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一年学习生活实践(精选9篇)
1.大学一年学习生活实践 篇一
自我总结(大一年)
本人系华xxxxx,xxxx学院,xxxxx专业学生,自去年2010年九月一日入学以来已经满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完成了由一名高中学生向大学学生的成功转变,不仅由一名长期生活在家的学生成长为适应了大学的独立自主生活的学生,而且完成了由高中的只知道中规中矩的学习老师教诲的知识改变成了能够在学校自主学习、积极学习、探索学习的思想转变,并且在这期间不断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或者创新活动,锻炼了自己的积极学习各种方面知识的能力,使自己有更强的自强自立的意识和融入社会的能力,为自己以后走出校园积累充足的经验。
自去年九月正式进入xxxx班后,我认识了很多和我一样对这个专业有着极大兴趣的同学,一年来我们在一起上课,一起参加各种社科活动,经过一年的和谐相处,同学之间都建立了极为深厚的同学情感,这也让我对我们的学校我们的专业有了更大的期翼,相信我们一个专业的同学在一起努力,一定能为我们自己和我们的专业争取到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说到同学的情意相信任何一个刚刚走入大学的同学都不会忘掉自己的高中同学,那一个个与自己一同浴血奋战了三年同窗好友,与他们每一个人之间都有着一份独特的回忆无法忘怀,因此,大一年里与他们之间的联系已然成了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我相信,任何一个大学生都不会将时间白白浪费在无聊的休闲中,与以前的同学之间的互相问候也是一样的,我们将更愿意在一起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来彰显我们青春的张力,同时体味着我们又一次的一同拼搏,就是出于这样的目的,我们分别组织了我们高中的同学参加了xxxx创业基金活动,在寒假里我们聚在一起商讨我们公益活动的主题,我们讨论活动的步骤,我们分担不同部分的创意编辑,并且进行实施,在这期间我们有过分歧,也有过争执,更有过大家的不欢而散,但是留在我们印象里的却不是这些,而是我们一起努力积极的争取各个政治部门的支持时的齐心协力,是我们大家一起熬夜写策划的坚持,是我们到处拉赞助时的相互鼓励,是我们一起等待鉴定结果时的忐忑和握在一起的手。最后大家知道未通过时我们相拥而泣,但每人眼里流露出的相互鼓励的坚定的神色。一切的一切都让我对这样一份患难过的情感而倍加珍惜。
我相信我拥有这样让我珍惜的高中同学,又有这样与我志同道合的大学同学,我的大学生活一定会多一份距离的惦念和相聚的幸福,同时又拥有了共同实现梦想的执着与快乐,同学们都说大学生活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代,因为你有实现梦想的资本。我用我已经完成的一年的生活来告诉自己我自己没有错过自己本就最最自豪的年华。
大一是段充满梦想的岁月,我进入大学之后成功的进入了校级部门社团联合会和几个自己心仪的社团,并且坚持着做了一年,在这期间我完成了职务本身赋予我的职责,并且认识了周围和我一样喜欢这份工作的同学,我们与副部长建立了很好的关系,每次在一起的工作都让我们大家心情愉悦,我们都在自己的部门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和自己的工作以及自己存在的意义,这让我们的被需求感大大增长,使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被需要的快乐之中,因此我们通过我们每人的学生工作都找到了自己存在感,是我们建立我们的自信心,让我们有勇气面对未知的困难。
丰富的课外活动是大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我再大一一年的看法是,不必总是去参加活动,而应该自己做自己的活动,哪怕是参加的人少,我相信这将更加有意义。
就如同我和我的同学组建的依米园培训基地,分别根据自己的特长给部分未上大学的学生做部分方面的辅导,一方面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一方面实现自己的大学经济独立的梦想,同时经营派生出来的伊依米DIY饰品店,充分利用了自己的课余时间来安排部分有意思的事情去做,并且从中让我们懂得了很多以前没有亲身体验经历的道理,相信这次实践带给我们的影响是终生受益的。
当然我要说大学不仅是对自己的思想和世界观的一次具体性的完善,还是我们对自己未
来发展方向的一次重要选择,这就是我们的专业选择,面对专业的选择我相信很多从高中刚来的学生都会很困惑,认为大学不用学习,其实恰恰相反,一年里我的感受是大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的渴望度是应该有增无减的,面对更深更广的学习额度,调整好身体和精神状态,随时从周围学到自己能够用到的东西,面对更为复杂的就业形势,我相信我们的专业水平必须要达到一个人所不及的程度我们才能更有资本去面对可能会遇到的更强大竞争者,是毕业等于失业的传说永远成为别人的经历我们自己的传说。
但我必须说,由于开始的对未来的迷茫,我没有很快的把握好方向,因此在这个方面上我做的不够好,但经历了一年生活的我已经有了部分这方面的感触并且在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想法,相信我接下来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到自己的专业学习上面,让自己在大学中真正的没有遗憾。
经过这次的总结我发现了很多我很成功的地方,但是更发现了自己很多地方的不足,我会在后续的三年里将不足补齐,让自己的大学生活过的充实多姿多彩。
对于未来三年我有一个比较详细的计划,分别从生活上和学业上给自己订立了不同的目标。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相信外出旅行体验社会和读书是一样重要的,每一个过的开心的成功人士都能平衡好两者之间并不复杂的关系,我也在尝试着平衡,相信我在我第一年的基础上会做的更好!
2.大学一年学习生活实践 篇二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教学设计,生活现象数学化
有人说:“学生学会的任何一个知识, 都不是老师教会的, 而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的。”回顾我们的教学, 确实如此, 有的学生学完就忘, 老师才讲过的题目仍不会做, 我想:原因就是学生没有理解。而数学是抽象性、概念性较强的学科, 如何让学生轻松理解并掌握呢?我想, 社会经验、生活基础是必不可少的。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数学教材从以往的又小又薄, 变大变厚了;由原来单一颜色的印刷变成彩色;由只有文字与数字, 变成图文结合, 更加鲜明生动了。很多题目在发生变化, 而观其变化, 我们能清晰地看出其对生活的关注。如以往六年级在学习分数应用题时, 经常会遇到往水池里蓄水并放水的问题, 后来有人提出:这样浪费水的事情不现实, 于是, 取而代之的是银行存款、取款问题, 既来源于生活, 又有解决的价值。
二、教学设计生活化
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要深入领会教材编写的精神实质, 紧密联系生活, 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1.源自生活的情境引入, 会使学生兴致盎然。教师在导入情境时, 要带有一种情感, 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开始学习。如在教学二年级 (下册) “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一课时, 教材安排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乘坐公交车, 在这一情境中, 引学生感受事情发展的顺序和过程, 从而获得清晰而又不同的解题思路。
2.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过程还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数学知识源自生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只有以生活为背景, 才有其存在的前提, 才更容易理解, 所以, 教师要把枯燥的知识植根于生活现实。
3.应用于生活的练习设计, 激发学生用数学、爱生活的热情。“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用之间的桥梁, 把练习设计生活化。利用新学的知识去探索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既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又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带领学生测量教室地面的长和宽;布置实践作业:要把我们的教室铺上地板砖, 粉刷墙壁, 大家逛一逛建材市场, 帮班里选一种适合的方砖, 算出需要多少块才能正好铺满教室, 再算出教室的墙壁需要粉刷的面积。一教师在教学“元角分”的知识后, 讲道:“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以后, 应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当我们正享受着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时, 很多和我们同龄的孩子正饱受着病痛的折磨。为了帮助他们, 中国红十字会在全国开展了‘爱心储蓄罐’的活动。老师希望我们班的小朋友也能把零用钱节省下来, 投入储蓄罐。想想, 也许你投进去的是最不起眼的一分钱, 可是10 个一分就是一角啦。也许你投进去的只有一角钱, 可是10 个一角就是一元啊。10 个一元呢?累积起来, 这将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啊!这笔钱将会给许多小朋友带来健康和快乐!”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的同时, 也对知识要点进行了回顾, 韵味无穷。
总之, 教师要在生活实际这块“土壤”上认真耕耘, 开展好生活化的教学, 但又不能忽略了从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的过程, 要在生活化的基础上进行数学化的引导, 使数学与生活有机结合, 使学生感受“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数学。
三、生活现象数学化
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需要数学。作为数学教师, 我经常对学生说:要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你会有不一样的发现。一次, 我们五年级全体师生去“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参加活动, 为期两天的活动给我们以丰富的体验、无尽的乐趣。我问班上的学生:“你们在活动中, 有没有用到数学的地方?”学生有的在回忆, 有的张口就说:“我知道, 在制陶时要把陶泥在转盘上旋转着制作。”有的说:“对, 要先把陶泥摔成长方体。”……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确实, 陶泥摔成长方体后, 将中心点固定在转盘的中心 (即圆心) ;中国结编织中的顺时针、逆时针方向穿插;编织好的中国结、蝴蝶的对称;制作板凳的测量……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真切感受着生活中的数学, 也使我们明白了:容易被学生接受、不易遗忘的数学就来自于学生的体验。
四、学习经验数学化
3.让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零距离 篇三
一、课前孕育——亲历生活实践,感悟数学知识
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的空间,重视儿童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进行实践活动,提前感悟数学知识。首先,要搜集数据,积蓄数学信息。如教学“小数的认识”时,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到市场了解商品的价格,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两种物品,绘制成价格表。学生通过此项活动获得了感性材料,上课时就减少了对新知识的陌生感。第二,要观察事物,延展空间观念。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课前要求学生找来各种形态的圆柱体实物,从中选择一个实物进行观察、触摸,使学生在脑海中建立具体的实物表象,这就很容易地实现由形象到抽象的升华,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第三,体验生活,明确数量关系。如教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时,教师让学生调查市场上蔬菜瓜果每千克的价格,并分别算出2千克、3千克……的钱数,然后将调查结果在全班交流,学生不知不觉将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运用到数学中。
二、课中探究——链接生活实践,建立数学模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学好数学,我们把数学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索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释疑,并充分运用到生活中。
1.以生活经验为切入点,走进教材
课堂是流动的,而教材是静态的。教材上的知识点我们无法改变,但有时不进行改变就很难达到效果。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教师积极地创设可操作的教学内容,寓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学习“米、分米、厘米、千克、克的认识”后,在实践活动课中,教师让学生准备好一些实物,进行摆摊买卖。让学生充当顾客和售货员,通过称一称、量一量,他们知道了一千克有多重,一米有多长,进一步认识了质量单位和长度单位等概念。
2.以实验材料为依托点,走进课堂
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实验材料走进课堂,通过观察、测量、实验等实践活动,并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做到手脑并用,达到多种感官协调统一。如教学圆锥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观察事先准备好的圆锥体,说一说它有哪些特点,和圆柱有何区别;教学圆锥的高时让学生动手测量圆锥体的高;教学圆锥体积时让学生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做实验,从而验证出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3.以生活原型为辐射点,走向成功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我们将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如教学“轴对称图形”后,教师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或实物,再全班交流,比一比谁找得多。这样的教学有效地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的信心,为学生学好并运用数学奠定了基础。
三、课后拓展——服务生活实践,体会数学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以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事物、以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数学方法去洞察现实社会现象,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1.以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事物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物体,教学“步测”后,要求学生用步测的方法测出家到学校的大约距离……
2.以数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
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从学生身边的事物中搜集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用处,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如教学百分数后,让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到银行进行存款、取款,或到商场购买打折商品,使学生熟悉、掌握存款、取款的方法,计算利息的方法以及打折商品总价的计算方法。
3.以数学的方法去洞察社会现象
让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實际问题,是实现学生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又一次飞跃。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调查社会某种现象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后,组织学生前往村委会调查村民的学历及人数,绘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认真分析、比较,说一说教育现状,让学生感到学习的重要性。
4.大学一年学习生活实践 篇四
按照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安排,总结前段时间学习的体会,同时认真查找自己存在的不足,确立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以利于在新的形势下,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一、学习体会
(一)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论述,是关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体系,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二)科学发展观具有很强的思想内涵。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探索中发现的又一真理,是在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后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党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方针,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3、科学发展观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生命力。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具体化的最新成果,也是我们党几代领导核心集体智慧的结晶。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站在了历史的高度提出的中国怎样发展、如何发展的指导理论,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实践发展的需要,得民心、顺民意。
(四)科学发展观理论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科学发展观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学校在管理上要落实真确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1 XX校长
这样才能保证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这样就体现出了学校在社会发展上的重要。
二、个人存在的不足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为了更好地增强意识、提高能力、改进工作,促进发展。结合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发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才能更好地理清思路,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
1、政治理论学习不足,理论水平不高。对政治理论学习缺乏自觉性和深入细致的精神。在运用理论指导和促进学校工作上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其原因主要是对理论学习的认识不够,有对成人教育理论和职业教育理论及其规律的学习和研究不够,认为理论是务虚的,能了解大概就可以了,满足于一知半解。
2、要求自己标准不高,全局意识不强。由于自己在市XX局分管和主抓的工作方面花费的精力较多,其他工作不能全身心投入,尽管也知道全局意识的重要性,但在有些时候考虑问题不够全面、细致,个人认为学校现有中层以上干部素质高、能力强,能独挡一面,可以大胆放手让他去做,而自己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指导和较少,对学校的工作考虑的欠全面、欠细致、欠周到。
3、开拓创新意识不强,有自我满足情绪。自己认为学校发展到这个规模已经算不错了,近几年学校在各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按照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时有满足现状的想法,工作中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在工作作风上有时松懈,工作标准上执行不够严格。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要努力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学校发展的实践相结合,做好眼前,着眼未来。在着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方面,要努力做到四个提高:
1、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努力加强学习的自觉性,学习政治理论,学习成人教育理论和职业教育理论知识。在学习中,要有目的,有方向,要学会思考和运用。通过学习,开阔视野,进一步提高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特别要提高解决难题、矛盾以及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要学会领导和引导教职员工抓落实的风气和能力。不管学什么,都要与推动本职工作结合起来,与学校和谐发展实践结合起来,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本职工作的本领。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树立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开拓进取、乐于奉献的思想意识,树立敢于负责、勇于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要善于发现学校在和谐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加以创新和改进,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坚持服务宗旨,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学校实际,遵循职业教育规律解放思想。带领全体教职工坚持改革创新,大胆借鉴省内外先进办学经验,站在全局高度思考和谋划学校工作。
3、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实效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竞争激烈,学校将面临的和不可避免的新情况、新问题会越来越多,工作任务也会越来越重。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就要在两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要对过去的工作进行认真细致的总结、分析、巩固、摒弃和升华。二是要解放思想,努力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饱满的工作热情、全新的思想意识应对全新的工作。
4、提高自律能力,进一步增强自我要求的意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而且代表着党的形象。要努力规范个人的行为举止,正确认识自我,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严格要求,严格自律,并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良好作风。
5.大学一年学习生活实践 篇五
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网络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猛发展,高校校园网的广泛建设,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网络中来,网络正在悄悄地改变着他们的校园生活,“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深得同学们的关注和喜爱。了解网络给大学生带来哪些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以引起学校、家长和大学生本人的重视。因而,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网络和利用网络,并最大限度地消除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二、调查方式
网上调查问卷
三、调查结果
大学生究竟上网做什么呢?通过调查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网上聊天、看新闻、听音乐、看电影,当然对于喜欢游戏的同学来说,上网的主要活动就是打游戏。同学们普遍认为,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信息个通讯的的方便。另外,网络也是象牙塔内的大学生了解外部世界的一个窗口,他们从中获得了许多非专业的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最新动态,以便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网络更是他们对外交流的工具。进入大学,昔日高中的同窗好友散落在祖国各地,网络为他们提供了相聚的场所。
网络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呢?归结起来就两方面,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他们并不是十分迷恋网络,网络对他们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影响。而有些同学则认为有影响,因为他们对网络已经很在意,一周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上网。至于整日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同学,网络影响他们的学习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下面就具体说一下。
(一)正面影响
1、网络为大学生开凿了一个广阔的信息渠道。计算机网络的逐步普及,使得大学生能够从各种网络上获得千变万化的时代信息和人文科技知识,汲取各种知识营养,来发展和壮大自我。如在调查问卷中,学生对“你觉得网络使你的生活”的回答: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占52%;有更多的事可做,更充实占27%;浪费不少时间占7%。这一结果表明了网络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
2、网络为大学生的学习打开了方便之门。如今网络上资源共享越来越多,信息的传播,文化的交流只在瞬息之间。网络的开放性和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有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促进学业;网络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网络是一个广阔空间,存在着许多新鲜和未知的事物,有助于开发大学生的潜力。
3、网络促进大学生的友情互动,共同提高。网络最突出的优点是它的交互性,它既是信息的载体,又是媒体中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迅捷通道。网络提供了花样繁多的论坛、聊天室等虚拟空间使广大学子网民可以直抒胸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充分表达和表现自我,结交各种朋友,相互介绍经验,共同进步。
(二)负面影响
1、网络可能使大学生的现实情感萎缩和沟通能力退化。于是大学生强烈的交往欲望促使其迷恋于网络虚拟社会的沟通方式。学习人际交往和处理人际关系需要时间的投入。但是大学生对于网络虚拟社会的沟通方式的迷恋,使得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别人交往的机会,减弱了与他人交往的愿望。人际交往的减少很容易加剧自我封闭心理,造成人际关系淡化,一些学生在真实的交往中感到紧张,产生对现实人际交往的逃避和恐惧,造成人际 关系障碍。
2、大学生沉溺网络。一些大学生平时下午和晚上经常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真正在网上学习的寥寥无几。网络以其高度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在带来知识和便捷的同时,也充斥了不少思想颓废甚至反动的内容和论调。且大学生对新新事物都会有强烈的好奇心,使得他们自身意识形态受网络异样不健康信息的侵蚀,进而无法把持自己,造成恶性循环。结果表明长时间上网的人虽占少数,但也说明了大学生溺网的现象的存在。
3、网络可能使大学生的法纪观念淡化。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对于个人的信息有很大的隐蔽性。这样的隐蔽性使大学生不需要真实的姓名、身份,可以隐瞒性别、年龄、身份,在虚拟的空间里与人交往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大学生在网上经常这样缺乏责任感、不诚实,极不利于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势必降低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淡化法纪观念。
四、调查总结
以上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上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娱乐和消遣,当然这和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有关,也与在网吧上网的环境有关。但关键是学校没有给学生制造利用网络学习的氛围,教师没有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兴趣。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把大学生引到网络学习中去。网络像是无边的森林,里面藏着非常丰富的宝藏,但愿我们大学生都能找到通向宝藏的路径,利用它而不是被利用。
6.大学学习生活小结 篇六
记得报到那天,我刚进研究生公寓,就看到好多的学长们在热情的迎接新生。这使我感到无比亲切,觉得自己虽然离开了父母,但是有这么多的同学相伴,我想,我不会孤单!进了宿舍,我看到了一个面带微笑的姑娘,给人一种和善的感觉,这就是我的室友黄荣清。她是一个很好相处的善良的女孩。我知道,我们会成为好朋友。确实,在后来的逐步接触与了解中,我们的友谊日渐深厚。除了室友,我还认识了好多朋友,系里的有,其他院系的也有,其中还有几个关系很好的好朋友。这使我对之前常听说的那句话“大学里没有真正的友谊”产生了怀疑,谁说大学里没有真正的友谊?后来,我参加了我们江苏盐城的老乡会,看到那么多的老乡,我再一次感到自己并不孤单。我们在一起讲家乡话,谈家乡人,说家乡事,很快乐,真的。那天团学联招新,这是一个锻炼个人能力的机会,我毫不犹豫的报了名,并被院社会实践部录取了。每周的星期三下午是各部门开展活动的时间,这时,我会根据自身的情况,积极的参加一些活动。比如我报名成为素拓广场的“心灵速递”版块的学员,在这里,我在娱乐中学到了很多关于心理的知识,在学期末,我完成了这一版块的学习,并顺利结业。在团学联这个大家庭中,我尽情发挥自己的能力,并不断挖掘潜力。同时,我还参加了“扬之水”话剧社团,这里的话剧都是社员们自编自演的。在这里,我体会到了作为演员的辛苦与快乐。
怀着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和爱戴,带着无限的希望,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后来的日子里,我认真地学习党章,写思想汇报。真心的希望党组织能够接纳我。
月份的运动会上,我报名参加了足球射门,定点投篮,拔河等项目。运动会的开展,使我感受到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参赛同学在塑胶跑道上奔跑,我们在一边为他们加油,在一阵阵的呐喊声中,我感觉到团结力量之大。
月份,我进入信息学院05 级团校学习,在学员的选举下,我很荣幸地成为第三支部的学员代表,为学员服务。下学期第三支部就要举行风采展示了,现在我们正在积极筹备,争取把我们的风采完美地展示给大家。在这里,我体会到团校不仅仅是学习团的知识的地方,它同时是我们锻炼能力,展示才华的地方。当然,大学里最主要的还是学习,在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的同时,我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我很认真的对待学习,把该学都学好,有不懂的谦虚请教同学,必要的时候问老师。经过这一学期的努力,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期末考试基本每门都是八十几分。
7.大学一年学习生活实践 篇七
一、存在的问题
1. 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前提下, 以应试为目的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部内容, 而必要的休息时间、正常的体育锻炼、人文素养的培养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却缺乏应有的关注。学业负担过重造成学生睡眠严重不足;静坐时间过长, 导致学生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例如, 某市对时年参加高考的学生的体检结果统计显示, “全合格”率仅占考生总人数的6.98%[1]。同时, 由于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 学生无暇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压力长期得不到释放, 产生焦虑、厌学、逆反心理, 甚至发展到犯罪。
2. 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 也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但在选拔性考试评价的前提下, 课堂教学以知识为中心, 教学围着考试转, 考什么就教什么, 以教师为中心, 教学过程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传递, 学生被看做是接受知识的“工具”, 毫无主动性而言, 课堂要求整齐划一、规范、服从, 不允许学生质疑、冒险、标新立异。本应是培养学习兴趣, 锻炼分析批判能力, 提升创新能力, 形成良好个性的最佳时期, 却被如何学会应付考试所淹没。
3. 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
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陶冶人性、塑造健全的人格, 教育学生做对社会有用的人。然而, 在应试教育的大旗下, 学校更关心的是学生“考试”能力培养, 轻视学生“情”、“志”因素的养成。教师教学注重的是如何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掌握书本知识, 以期在考试中获得较高的分数。学生在沉重的学习和考试压力下, 无暇顾及提高人文素质的有关知识, 对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的愿望不强烈, 造成学生社会价值观模糊、缺少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薄弱、不愿与人沟通协作等问题日益突出。
二、产生的原因
1. 功名化的教育价值观
当前学生学习生活的状态实质上是工具主义价值观的体现, 它一方面源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另一方面迫于当今社会的“生存压力”。教育作为社会成员实现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 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极大重视。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刻苦读书的背后推动力就是有朝一日能够飞黄腾达、光宗耀祖, 这种思想一直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的家长。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根植着无法抹去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情结, 推崇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学习, 达到出人头地的意念。当今社会, 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 为了在社会中争得一席之地而避免沦为社会的弱者, 家长们只能寄希望于通过刻苦学习实现向上流动, 而“学校为了保证生源和获取更多资源, 为了迎合上级和公众的评价标准, 不得不举全力而追求‘升学率’”。[2]这种功名化的教育价值观催生了“拼命学习”现象的发生。
2. 教育筛选功能的扩张
从实质上讲, “应试教育”是把教育作为社会选择阶层成员的工具, 致使教育的筛选功能得到过度张扬, 而忽视其育人功能。当今社会, 一个人获得某种社会地位和职业主要是通过其所接受的教育水平和所学专业来决定的。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教育条件、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一方面社会成员希望通过接受良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来改变自身社会地位和待遇,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在这种背景下, 以培养精英人才为宗旨的重点学校自然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对象。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 导致产生学用脱节、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厌学等问题。学校暴露的这些问题实际上是整个社会心态的普遍反映。由于现在家庭中都是独生子女, 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已经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普遍认识。学生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拼命学习”, 考出高分, 上好大学。
3. 成功的社会评价标准
在当下社会, 对人的评价标准逐渐趋向单一化, 过于强调成功。诸如只有考高分, 上好大学才是成功, 考不上大学, 就是失败。尤其近几年出现的对高分考生进行巨额奖励和追逐的现象, 更强化考生、家长和社会对“分数崇拜”, 搞题海战术, 加班加点。这种过于强调成功的单一社会评判标准, 造成学生很少有时间享受生活的快乐, 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而成为学习的“机器”。这也许会使他们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 但不一定就能给他们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
4. 教育需求的膨胀和教育供给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 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尤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不断加剧的就业竞争, 人力资本价值提升及人力资本生命周期的缩短, 使得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的价值。当今社会, 一个人获得教育资源越多, 将来进入社会就拥有更有利的竞争条件, 就容易获得更多的职业选择机会和优厚的工作待遇。因此, 获得优质的教育机会对个人获得雄厚的人力资本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 虽然国家不断加大教育的投入, 但仍然不能满足人们对教育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就导致按照考试分数分配教育资源, 进一步加剧“应试教育”的泛滥。
三、解决的途径
1. 重塑社会教育价值观
教育价值观决定人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我们应该树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观, 认识到学习不应该只是为了升学、将来找个好工作, 更应该着眼于未来, 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基。诚然, 要求学生有刻苦学习的精神无可厚非, 古代“头悬梁, 锥刺股”的学习精神和意志品质需要我们继承与发扬。但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教育不仅是为了一朝金榜题名, 更重要的是为终身的发展奠定基础。就教育的本质来说, 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如果把教育作为一种工具, 那就违背了教育的本真。因此教育不应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 灌输给他们知识和技能, 更应关注他们的“成长”, 培养他们成为真正的“人”、完全的“人”。作为教育者, 我们的“本”就是育人, 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 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 享受学习的愉悦, 树立起积极、健康、正确的生活态度和观念, 获得全面发展。
2. 改变社会用人机制
社会用人制度和人才观对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家长的教育行为起着导向作用。当今社会, 唯学历取向的用人制度是造成当前应试教育的主要原因。一个人获得的教育资源只能为其未来在社会中取得某种社会地位和收入提供一种潜在的可能性, 其最终是由社会用人制度对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的认可决定的。在现实的用人制度中, 文凭则是受教育程度的代表, 广为可见的是“证书主义”、“文凭至上”的观念。文凭被广泛用来找工作、晋升、加薪、评职称的硬性指标。在这个硬性条件面前, 真正的能力并不比文凭有用。因此, 要改变现行的用人制度, 转变旧有的人才观, 树立科学人才观, 制定合理的人才标准。在用人过程中做到既讲学历, 又不唯学历, 不拘一格用人才。
3. 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解决当下学习生活存在的问题光靠学校是不够的, 必须赢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因为家长面临的不仅是孩子能否全面发展的问题, 更主要的是孩子能否考上好大学并找到一份好工作。“在他们看来, 这关系到家庭名声及孩子与家庭的未来生活质量, 是孩子与家庭的核心利益所在。因此, 在许多家长心中, 对于孩子升学考试及今后工作的牵挂, 往往要重于甚至远重于对孩子眼下发展的牵挂”[3]。通过让家长直接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 并在参与中让家长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为孩子终身发展负责的教育, 使家长和学校教育形成“同向”。
4. 扩大教育资源供给, 实现多元办学
当前, 我国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公民优质教育需求的日益增加与教育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因此, 要进一步加大国家对公共教育的财政性投入力度, 提高对教育投资的比例, 加快教育发展。同时, 对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完善有关法律制度, 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投资教育, 实行多元化的办学方式, 向社会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王华茂.高考体检仅6.98%考生全合格近视考生增多[EB/OL].中安在线—安徽商报, http://www.ah.sina.com.cn/news/m, 2013-5-7.
[2]卢旭.教育价值的多元、混乱与秩序重建[J].中国教育学刊, 2012, (5) :36-38.
8.一年不购物,生活会如何? 篇八
For one year, the Dannemiller family gave up buying any unnecessary purchases.
When parents Scott and Gabby Dannemiller found themselves getting caught up in what Scott calls “the American hamster wheel of more is better,” they decided to take a drastic measure: no more unnecessary purchases for a year.1
In an effort to get back in touch with what they call their family mission, which includes “growing in faith together and serving others to create a world without need,” the Dannemillers decided to stop spending money on things like toys, books, clothing, or anything that wasn’t a necessity (like food, or repairing the refrigerator when it broke) or an experience (like family tickets to a hockey2 game).
“This was about focusing less on ‘stuff’ and instead getting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Scott tells Yahoo Parenting. “The thing to remember is that in the grand scheme3 of things, this was not a big deal—a lot of the world lives on $10 a day, and for families all over the country, this is their everyday, not a fun experiment. There are families that can’t afford food. But for us, the question was, when you do have resources you can spend, where are you going to spend them?”
Scott Dannemiller documented his year without shopping in a book The Year Without a Purchase: One Family’s Quest to Stop Shopping and Start Connecting.4
Overall, Scott says the family successfully stuck to5 the plan. “There were four times when we fell off the wagon6,” he says. They bought their son, then seven years old, a protective cup to play catcher on his baseball team, and they purchased a pair of shoes, a new vacuum cleaner, and a set of fins they had previously promised their daughter,7 then five, if she passed her swim test. But, Scott says, the year had its intended effects8. “By focusing on experiences instead of purchases, we grew together in faith as a family, we were able to serve others, we were able to give more of our time and treasure to people who really need it,” he says. “Plus, the kids didn’t even notice.”
Though the experiment took place in 2013, Scott says the family, which lives in Franklin, Tennessee, still tries to live by the lessons they learned while cutting out extraneous9 spending. “My daughter’s birthday is next month, and she asked if we could go visit her uncle’s farm and ride a horse, rather than just asking for a horse stuffed animal10,” he says. “Now we look at purchases and say ‘will that really add value to our life, or is it something we will just need to find space for and take care of?’”11
nlc202309082008
For parents considering a similar experiment, Scott says the first thing to do is be clear on12 your intent. “For us it was reconnecting, but for others it might be saving money or putting more resources toward things that are important to you,” he says. “The inten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outcome, so if you slip up, don’t freak out.13”
If you’re trying to teach your children to focus less on physical stuff, Scott says it’s helpful to tweak14 your language when kids ask for things. “We used to say ‘that’s too expensive,’ but that made our kids think ‘ok, we need more money, and when we get more money we can have it,’” he says. “We shifted to15 ‘we don’t need that,’ and that helped them understand.”
When cutting down spending, Scott say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focus not on what your family is giving up, but what it is gaining. “It’s not about what you’re losing,” he says. “The question should be, ‘What are we going to replace that with?’ Then, make sure you are adding something to your life that the people in your family value. For us, that was time together.”
1. 斯科特·丹尼米勒和嘉比·丹尼米勒夫妇二人发现自己陷入了斯科特所谓的“美国式多多益善”的思维模式,实则如仓鼠滚轮般毫无用功,于是他们当机立断,决定一年不买不必要的东西。hamster wheel: 仓鼠滚轮,此处比喻无用功;drastic: 极端的,严厉的。
2. hockey: 曲棍球。
3. scheme: 计划,规划。
4. document: v. 记录;quest: 追求,追寻。
5. stick to: 坚持,信守。
6. fall off the wagon: 旧瘾复发,此处形容又买了计划外的东西。
7. protective cup: 护裆; catcher: (棒球)接球手; vacuum cleaner: 真空吸尘器;fin:(潜水、游泳用的) 脚蹼。
8. intended effect: 预期效果。
9. extraneous: 额外的,不必要的。
10. stuffed animal: 毛绒玩具。
11. 现在我们会看着要买的东西,然后问自己:“它会使我们的生活更有价值吗?或者这只是一个又占地儿又需要我们来维护的东西?”
12. be clear on/about sth.: 弄清楚。
13. slip up: 疏忽,出差错; freak out: 心烦意乱,焦虑。
14. tweak: 稍稍改进。
15. shift to: 转变为,此处指 “转而说”。
9.大学学习生活体会 篇九
不知不觉,在大学的生活已经快要两年了。时间的跨度对于四年来说也许并不太长,但是,对于我们短暂的青春,谁又愿意让这一瞬毫无意义的流走?
如今,当我们一个个血气方刚地走进大学校园,看着他们的经历,我们的人生路口又在哪里?如今大学生的社会压力相比从前只增不减,我们这一代人,从温室中走来,听着前辈的故事,却未曾有前人的经历,似乎他们都在怀疑我们---60后、70后、80后,甚至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我们到底还有多少能量?人都是不服输的,只要没有彻彻底底地被摧毁,这正如现在的我们,尽管什么都没有,但是我们始终相信自己还年轻,这便是我们的本钱。所谓年少轻狂,这不仅仅是看到了见证了这么多神圣的少年英雄梦,而这恰恰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基本体现。
现在看来,当我们80后的师兄师姐更多的在社会上挣扎,我们也在不止一次的拷问自己:他是他,而我,是否也会成为他?我们年轻,我们不怕输,是因为我们相信不管经历多大的困难最终我们会有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笔,不是么?你看,我们才不到20岁,就论三十而立,我们还有最少十年奋斗。可是,十年,真的就足够多么?
最早老去的80后已经30岁了,他们不乏有成功的典范,而更多的是那些仍然为自己的少年梦努力拼搏的人。还有一些,曾经和他们一样豪言壮语,如今,在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已经等不到也等不起他们心中的彩虹,青春已经输了,信心已经输了,他们向命运屈服,做一个普通的人,过实实在在的日子。
其实,在我看来,他们都是英雄,他们都在最阳光的季节洒过汗水,只叹机遇不同,结局不同,可是他们都在为青春埋单。毕竟用十年实现你的少年梦本来就是难事,这与用一百年实现我们的中国梦,不可谓不是异曲同工。况且这个世界并不需要每个人都成为英雄,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
我时常在思考如何成为前者,同样也在思考如果成为了后者又应当怎样!校园的生活与花花世界毕竟有太大的不同,至少这里还有我们最后的保护伞,让我们安心。只是,大学相比以前唯一的特点是多了一个窗口,一个可以窥探他们的眼睛,同样,也是多了一面镜子,一枚对比,学习的镜子。
人爱比较,人也怕比较。不过与其说爱比较,倒不如是被压迫后的习惯性思维。“你不想他。”这本身就是一个富含个人体验的哲学命题。显然,这多多少少透露着你不如他的内涵。再者说为何你怕比较,优越感从来都是少数人的特权,再公平的环境下也会给高贵和平凡划上分界线,这一前一后的比较无疑给后者带来了压力,而前者又得到了什么?一秒钟的饱足感后尾随来的便是上面的压迫感,于是,最后我们再次思考这个问题又该是什么?“你不如他?"不应该就是这个哲学命题么?
从来都不否认自己的迷茫,一方面考虑人生的同时也在寻找人生的漏洞,给我一时的安全感,给我几分钟能过开怀大笑。不管是黑科比绝杀湖人,还是黑勒布朗的发际线。
最近,认真地品读了《因为痛,所以叫青春》一书,不敢说书写的有多好,倒是在像这位的日记写的到底是有多真实。他是一位成功的80后(如果没记错),我倒希望他是一位失败的80后给我看反面教材。”学习,工作,研究,从政,这些看似矛盾的个体在他看来却是数不清的联系,取舍倒只是看心态,“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你若不如他,便是细节输。”姑且这样给书下了小小的总结,不过有不少故事倒也震慑了我,比如爱情。而另外一方面,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化身一些亲身的经历相反是那么的印象深刻。
身边也算是经历了一些悲惨事迹,而更多的受害者便是大学生群体,相比小学生,我更能认同大学生才是弱势群体,小学生最多也就是受点外伤,在孩子间的一点小打闹,而大学生却是身心的双重压迫,不仅仅是自身原因,从家到社会的过度不够平缓,同样,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确需要强大的向心力,如果我们不能成为强大的个体,便只能沦为游戏的看客,简单的过路人。
留给我们的时间确实不多,如果我用四年的时光仅仅是去思考那么代价未免也是太大。青春也是需要汲取营养而并不是能够一味挥霍的。哪些需要拾起?哪些还得放下?哪些应该平衡?哪些是要坚持?应用本山大叔的一句话:“没病?走两步。”我需要实践而不仅仅是思考。守得云开见月明,或者,柳暗花明又一村?
年轻人需要yy来调整心情,但过多的yy显然只会败人品、丧心志!好啦,该努力拉。
【大学一年学习生活实践】推荐阅读:
大学学习生活第一学期总结07-18
大学毕业生的学习生活自我评价08-19
大学四年学习生活优秀的自我评价09-20
大学四年校园学习生活的自我鉴定08-27
大学生个人学习总结-大学生个人学习总结 大学生学期个人总结09-11
哈佛大学学习11-02
大学生学习方式07-10
大学安全知识学习08-31
学习目的与大学精神09-27
大学教师业务学习笔记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