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微生物课程改革

2024-07-15

高职微生物课程改革(共10篇)

1.高职微生物课程改革 篇一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直接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教育。我院正在争创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广大教师正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潮流之中,笔者通过十几年的食品药品微生物检验教学实践,就如何适应新时期高职教育的特点对《食品药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现浅谈如下:

一、明确课程地位与目标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依据,也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只有明确了课程的地位与目标,才能有效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

二、分析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教改切入点

高职食品药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没有对口的教材,即使相对对口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一书,其内容安排也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完整性,并没有直观反映微生物检验的实际工作过程,因此淡化了岗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对当今社会强调实用技能,强调知识创新等素质教育不能同步,与当前微生物检验工作实际需求脱节,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急需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建设与改革。

三、理清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路

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于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的初步探索,邀请生产一线的行业专家举行以岗位任务引领的头脑风暴论证会,讨论课程体系改革的可行性,并在行业专家引领与指导下,在食品药品检验技术专业教学领域的广泛调研基础上,理清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路,以“食品药品微生物检验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打破以知识为主线的课程模式,转变为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模式。

四、实施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主要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1)精心设计课程内容;(2)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3.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应当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和科学性。(1)充分利用多媒体,增强教学手段的功能性和先进性;(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3)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主体地位。

4.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实验课的教学指导

(1)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2)编写实用性实验实训指导书;(3)加强实验课的教学指导。

5.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实现课程考核全程化。

项目来源:嘉兴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课程(项目编号:jx01010209)。

(作者单位 浙江省嘉兴市职业技术学院)

2.高职微生物课程改革 篇二

项目化教学是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化课程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所谓课程项目化, 是指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以行为导向为方法, 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密切联系地方产业发展实际, 将与基础和专业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企业项目、任务设计成具体技能的训练项目, 根据项目组织实施教学和考核。原则上, 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较完整的作品。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就能得到专业化训练, 有效缩短毕业后的就业适应期, 以适应职业教育技能培养的需求[2]。

《微生物技术》是高职生物技术专业及其相近专业的一门基础技术课程和主干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割裂了理论和实践的联系, 一方面, 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 找不到现实中的具体依据, 感觉知识太抽象, 只能死记硬背;另一方面, 在上实践课的时候, 遇到问题时难于找到理论上的支撑。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 以书本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要, 必然会造成教学质量下降。因此, 必须对《微生物技术》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 真正实现培养合格的高职生物技术人才的目标。本文拟介绍笔者在《微生物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中的一些探索, 以期抛砖引玉, 切实推动《微生物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

1 明确《微生物技术》课程教学目标

《微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应以需求为导向, 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等方面遵循“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和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 以学生为本位, 使学生具备微生物技术的应用能力, 适合生物技术行业对人才的要求, 从而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具体的课程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能力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 学生能从现有菌种出发, 通过诱变改变菌种, 能对菌种进行鉴定和筛选, 并能保藏菌种。分言之如下: (1) 能进行规范的无菌操作; (2) 能进行微生物的纯种分离; (3) 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配制各种培养基; (4) 能借助显微镜通过革兰氏染色法对微生物进行形态学鉴定; (5) 能通过基本的生理生化反应鉴别微生物; (6) 能正确进行微生物接种; (7) 能正确进行微生物计数; (8) 能测定微生物生长曲线; (9) 能测定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利用情况以及产物的生成情况; (10) 能选用合适的诱变育种手段对微生物进行诱变; (11) 能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突变菌株; (12) 能进行菌种稳定性的测定; (13) 能正确保藏菌种。

知识目标: (1) 理解并掌握无菌操作的标准操作规程; (2) 理解平板划线分离和稀释倒平板的原理与方法; (3) 了解培养基的分类、组成、配制原则和用途; (4) 掌握显微镜 (包括油镜) 的使用方法; (5) 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方法; (6) 了解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 (7) 了解微生物接种的方法; (8) 理解血球计数器直接计数、平板菌落计数的原理与方法; (9) 理解比浊法进行微生物计数的原理与方法; (10) 了解微生物生长曲线的测定方法及其分期; (11) 了解营养物质利用曲线与目标产物生成曲线; (12) 理解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原理与方法; (13) 理解突变菌株稳定性的测定方法; (14) 了解斜面传代培养与冷冻低温保藏法。

素质目标: (1) 规范意识:规范操作, 标准操作; (2) 团队合作意识:精诚团结、合理组织、高效工作; (3) 创新意识:开拓思维,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 责任意识:勇于承担责任, 尽心尽职。

2《微生物技术》课程整体设计

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 先进行了相关生物技术企业的岗位调研, 获得岗位工作任务。然后邀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召开座谈会, 共同分析岗位需求, 确立岗位职业能力与工作过程, 并归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共同制定课程标准, 共建更贴近和满足实际应用能力需求的能力训练体系。最后, 针对实际工作过程中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将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成学习任务, 设计学习项目。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 进行《微生物技术》课程的整体设计, 建立了本课程的贯穿项目——乳酸高产菌株的选育, 项目任务的布置分别为: (1) 确定菌种选育流程; (2) 菌种室灭菌及实验仪器设备灭菌操作; (3) 配制培养基; (4) 纯种分离; (5) 革兰氏染色鉴定; (6) 生理生化反应试验; (7) 测定生长曲线; (8) 测定营养物质利用曲线与产物生成曲线; (9) 诱变育种; (10) 筛选符合条件的突变菌株; (11) 测定菌种遗传的稳定性; (12) 保藏菌种。

之所以选择乳酸高产菌株的选育作为《微生物技术》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贯穿项目, 是因为乳酸菌为常见的、具有重要工业应用价值的菌种, 其发酵产物乳酸广泛存在于人体、动植物与微生物中, 可作为食物添加剂与内服药成分, 乳酸聚合物作为可生物降解的材料, 广泛应用于化工、环保和农业等领域, 目前全世界的乳酸产量接近100万吨/年。该项目具有典型性, 涵盖了微生物相关技术, 且现有文献丰富, 可供学生查阅参考。

3《微生物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单元设计

所谓项目化教学单元设计是指针对贯穿项目中的各个项目任务, 进行教学设计以期实现项目化教学中具体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笔者拟以贯穿项目中的项目任务 (5) 革兰氏染色鉴定为例, 说明如何进行项目化教学的单元设计。

革兰氏染色鉴定项目任务设定的能力目标为: (1) 能正确用显微镜以及用油镜观察微生物; (2) 能够掌握革兰氏染色法操作步骤; (3) 能够准确判断微生物革兰氏阴阳性; (4) 能够正确描绘出微生物在显微镜中所见的形态。所设定的知识目标为: (1) 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2) 了解革兰氏染色的方法和原理; (3) 掌握革兰氏染色结果阴阳性判断的方法; (4) 了解微生物的细胞壁结构与基本形态。所设定的素质目标为: (1)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严谨规范的实验操作; (3) 团队协作意识。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部分, 组织教学与回顾上一单元。第二部分, 按照告知、引入、操练、深化与归纳总结五个步骤完成项目任务。引入步骤中, 学生准备完成任务所需的试剂与仪器, 教师检查并进行打分。操练步骤中检查点包括涂片、固定、染色以及油镜观察, 针对存在的问题, 进行分析讨论;深化步骤中, 重点操练三区涂片法以及酒精脱色操作, 并分析脱色时间对染色结果的影响。归纳总结步骤中, 阐明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以及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不但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第三部分, 布置下一单元预习任务。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及应用2009级及2010级两个班实施《微生物技术》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的实验表明:实行了项目化教学之后, 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学生对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的掌握情况良好。

当然, 在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小组中的个别成员不积极参与到项目任务的完成中;实验台套数、实验试剂相对不足;学生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极大地增加了工作量等等。因此, 有必要对《微生物技术》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 以期取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高职生物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10) .

[2]徐国庆.高职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与设计[J].江苏高教, 2006 (6) :137~140.

3.高职微生物课程改革 篇三

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的研究现状

以往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单方面的填充式教学,对于实验方面,学生们生搬硬套,照猫画虎,看着别人操作,缺乏自主性,对于实验完毕后的实验报告也大多都是采取“抄”的方式糊弄过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学方法传统,学生的积极性不高。首先,食品微生物检验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专业课程,理论课程应与实践同步。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将实践课程放在理论课程结束后再进行,虽然这种方法会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是,长期下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打击,最终成为教师单方面的填充式教学。

教学更新滞后,实验内容繁琐。食品微生物检验这个专业相对而言是一个冷门专业,所以它在教材的更新方面就相对落后于其他专业。比如说,新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已经出来了,而教学书上的方法还停留在以往的老版本,同时,教科书上大部分都只是介绍了国内的一些方法,国际上一些先进的方法和设备都没有介绍。

班级人数众多,实验设备有限。大部分的班级都是将学生分成小组去实验,但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一些内向的学生或者一些相对差的学生就不去动手,所以,一些学生还是什么都不懂。而且,实验前的准备一班都是教师已经准备好,学生们大部分都是对着老师进行复制式的操作。还有,实验报告大部分都是一个人写完,一个小组进行抄袭,最终什么都没有弄懂。

高职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教学改革主要是从学生观念,教学内容,实验方式三個方面进行一个系统的改进,对现存的不合理的部分进行改进,让课堂的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的认知改变了,课程的质量才能有所提升,学生是主体,课堂是为学生服务的,只有学生对课堂感兴趣,课程的改革才算成功。

改变学生的观念。通过开展一些讲座之类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课程的重要性,从而改变学生心中一些错误认识,让学生明白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以及它的实用性。明确学习目的,才能带动学生学习的劲头。对学生进行一些系统的教学,打破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恐惧。而且,还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这门学科将来也不会面临就业困难的问题,相反,还要更轻松。还要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认识到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首先应该编写出一本能够跟上时代的教材,书中讲述的内容不应该是一些陈年落后的内容;其次,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让每节课都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而不应该只是读书,对学生进行填充式教学。安装一个多媒体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的,图文并茂的课堂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于课堂的教学引入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一些有关的东西。要注重引发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能够得到一个系统的认知。

对课程实验进行加强。最重要的是,坚持“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与实验应该同步,而不是在教学完毕后再进行实验,这样不仅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不能让学生的知识得到落实。对于实验时,教师也应进行一些指导,尽量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够做实验,还应让学生们进行实验交流,加强课程的学习。对于实验前准备工作,实验后的课程报告等都应让学生亲自去做。同时,学校应该开放实验室,让学生们能够在课余时间也能够去做一些实验,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对实验进行系统的认识,提高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对以后的工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改革,不仅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以后的日子里,还将进一步探索、调整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改革的步伐,发现并改进课程的不足之处,为国家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单位: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4.高职微生物课程改革 篇四

因此,社会对生物技术制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为了迎合这一需求,国内很多高校开设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旨在培养熟练掌握生物工程实用技术、精通现代生物技术实验室和生物制品生产车间的管理、擅长生物制品推销的实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健康学院药学专业原有生物制药方向,增设生物技术制药专业,以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为出发点,结合我院生物制药实训技能教学情况,探讨如何开展和提高高职院校生物技术制药专业实训技能教学。

一、实训教学内容的合理整合与设计

实训课程是高职教育的天然核心,自20以来,我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通过三年的努力,逐步建立了以实训课程为核心,相关专业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相辅的课程体系。

第一、二学期以实用高职化学、实用生物化学和应用微生物与免疫学等基础实训为中心,教学内容上侧重基本仪器的规范操作,基本实验方法的熟练掌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第三、四学期以生物制药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药理学、实用药物制剂技术等专业实训为中心,教学内容上侧重以任务为引导的项目式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

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训练学生如何合理利用知识和技术完成工作任务,即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五、六学期以企业顶岗实习与毕业生实习的形式开展,学校帮助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学生自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以及论文内容的撰写,最后以毕业论文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

二、因材施教,积极参加各项技能大赛,逐步建立优差生兼顾的人才培养机制

由于近年来高校大量扩招,生源质量上有一定的下降,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有小部分文科生,再加上大部分学生高中基础较为薄弱,特别是化学基础较差,这在实际教学过程会影响到教学进度甚至要根据学生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计划。

脱离了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就像纸上谈兵,老师水平再高,讲得再好,到头来学生接受不了,那也是白费功夫。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适度把握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调整教学难度。

理论方面,实用、够用则可,实训方面,在掌握基本实验原理与操作方法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

在保证大部分同学能够接受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本教研室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生物制药相关技能大赛,如校内的金点子大赛,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之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齐都哈药杯”全国高职高专生物技术技能大赛等。

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我院通过校内初赛,培训,决赛的`机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报名的初赛,有五分之一的学生通过了模拟技能大赛严格培训,这种培训比平时实验要求要高得多,通过培训,其中的佼佼者代表学院、学校在各项职业技能大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无非就是一支强心剂,给其他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树立了一个个成功的榜样,这种力量将持续的强势的在学生当中蔓延开去。

通过常规实训与技能大赛的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我院生物制药技术的实训教学既保证了大部分同学的基本实训操作基础又能培养出一批具有高级技能与职业素养的优秀学生。

三、加强实训课程标准建设,保证教学的一致性与稳定性

随着学校的高速发展,近年来学生不断增多,本专业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对于同一门实训课程,有多个教师教授,而每位老师的教学风格各、经验、学识等都有差异,这势必会导致同一门实训课程,由于不同的老师上课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同时,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的属性是民办高职院校,相对公办院校而言,教师队伍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

以上两点都不利于教学的一致性与稳定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我校提出课程标准建设的大背景下,高职教育核心的实训课程的课程标准建设显得尤为的重要。

课程标准不同于课程整体设计,它是以学生作为主体,建立一套学生学习的标准,即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要学哪些内容,要怎样学,要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要通过什么来考核。

那么在一套课程标准制定好了以后,是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要达到的基本标准,不管哪个老师来教,都要达到这个基本的要求。

本专业已经制定好了《应用微生物于免疫学》的实训课程标准,并正在逐步建设其他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通过此项工作确保实训教学的一致性与稳定性。

四、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开拓校企合作渠道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成为现今职业教育的热点话题,笔者认为在把握当今大背景,大方向的同时,还应根据各专业、行业自身的特点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因为生物制药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其领域宽、发展快,规模小,所以生物制药产业的人才需求具有具有“多样性、小批量”的特征。

据此,与企业开展小规模、多订单班、多特色班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行业适应性与企业岗位针对性的有机结合。

此外,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本专业的必经之路:一是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共享,即教师可以为企业职工提供培训服务,同时,有经验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可以来学校兼职上课。

二是实训场地与设备的共享,大三的学生主要是以顶岗实习的方式完成综合实训的内容,这需要大量的实习基地,而企业也需要学校的一些精密设备。

三是信息与人才的共享,职业教育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时时关注行业的发展动态,企业的人才需要强调岗位的针对性。

学校与企业在互赢的基础上,是可以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的,这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艾晖.生物制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情况[J].科技探索,,362:53.

[2] 王安平,陈圆,黄亚瑾.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实训技能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09,28:188-189.

[3] 秦钢,徐砺瑜.高职课程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17:90-91.

5.高职微生物课程改革 篇五

摘 要 普通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材料十分丰富,具备进行整合的内容优势。信息技术在普通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运用与整合,可以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 信息技术;普通生物学;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0-0116-03

前言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而课程则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则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2]。

普通生物学是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理系师范类初等教育理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门课程具有知识覆盖面广,内容多,综合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特点。根据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所含有的教育潜能,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整合到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实现教与学效率的提高。普通生物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建设教学资源 要实现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师首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只有在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之后,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进行有效的教学资源建设。

普通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从生命科学的概述,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生物的能量和物质交换,生殖发育、遗传进化,到生物与环境、现代生物技术等,每一个知识环节都涵盖丰富的信息资源。教师在整合前要精心准备,采用多种方式,获取整合所需的教学资源,为丰富课堂、创设情景做准备。普通生物学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案、习题、课件、网络课程、积件、素材、辅导资料、案例、学习者习作、学科网站等。教师开展教学资源的建设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直接购买,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进行搜集、整理,教师参与设计或自行开发等。除搜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源外,还应及时补充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教学资源建设不仅要注意量的扩展,更要追求质的提高,避免低效率的重复建设和大量的无序建设[3]。

利用信息技术加工资源,有效呈现 教师在获取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后,就应对资源进行有效的加工,以最合适的、学生最易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首先,精选内容制作课件,要选择那些内容抽象、过程复杂、难以口头表达、学生理解吃力、传统教学形式难于奏效而且又适于用多媒体形式讲解的内容。普通生物学中的许多内容,如微观世界的细菌、病毒,细胞的结构、细胞分裂过程,复杂的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如DNA复制、蛋白质合成、光合作用过程等,都适合用多媒体来表现。课件制作时注意科学性,即内容科学、规范;注意教育性,即制作的课件要直观、形象,有针对性、启发性,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注意艺术性,即课件制作时要注意页面清新整洁,不可过于花哨,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声音或GIF小动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多幅图片杂乱无章,文本内容应言简意赅,避免过多、过长,应以提纲式为主,文字内容最好随着教师的讲解逐步引入,字体、字号要合适,字体要醒目,字号尽量大。此外还要考虑到教室光线、投影机的投影效果、计算机的软件设置等情况,最好能课前对课件调试一遍,以免在演示过程中出现故障(如声音、视频不能播放等)。

其次,在课堂运行课件的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合理安排教学活动进程,把握好课堂节奏,让课件内容尽量逐步地、分层次地显示,使学生看到的内容与思维同步,让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不能过快、过多呈现,让学生应接不暇,盲目记录,无暇思考。要注意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一些必要的步骤如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授新课、板书设计等不能盲目减少,不能让课件取代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整合过程中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征是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整合过程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仅仅只是学会知识,而是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普通生物学是师范类专业课程,学生的最终职业目标是走上讲台,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各个学科的教师都要认识到学生专业属性的重要性,对师范类学生从入学开始,在每一门课的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等。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不仅只是掌握,而且能尝试以教师的身份对教材内容进行初步的讲授,为学生以后教学实习及走上教学岗位做准备。

6.高职微生物课程改革 篇六

提高和保证高职医学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探讨

在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是科技发展和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应用多媒体技术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之一.对其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的原因进行探讨,将对今后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 者:顾友祥  作者单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技术学院,江苏,泰州 刊 名:陕西教育(高教) 英文刊名:SHAANXI JIAOYU(GAOJIAO) 年,卷(期): “”(11) 分类号:G64 关键词:生物化学   教学质量   多媒体  

7.高职微生物课程改革 篇七

“工学结合”模式下顶岗实习的组织形式

区域经济和学院财力等因素, 限制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规模。而阜阳市具有大型酿酒、食品企业几十家, 同时储备了大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学院便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入手,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以阜阳金种子酿酒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 (阜阳) 有限公司、雨润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和阜阳市质监所四大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 实施了三阶段“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顶岗实习教学。

第一阶段暑期认知顶岗实习酿酒和食品企业有“淡季”和“旺季”之分, 如啤酒企业, 7~8月份为生产和消费高峰期, 此时需要大量的人力,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会很高。从2004级微生物技术专业开始, 学院将第四学期之后的暑假定为认知顶岗实习期, 先后与华润雪花啤酒 (阜阳) 有限公司、阜阳福润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此时, 学生仅仅完成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 只能从事技术要求不高的岗位工作。学生暑期顶岗实习获得的感性认识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提供了铺垫。此外, 利用为期较长的暑假深入企业生产一线, 熟悉企业运作, 感受企业管理, 体会企业文化, 对高职学生树立班组管理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阶段单项技能顶岗实习传统的实践性环节和有限的校内实验实训条件, 很难保证学生有效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学院结合微生物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将该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核心技能整合成酒精与酒类生产技术、食品检测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生化制药技术等单项技能模块, 模块实施突出岗位化。例如, 酒精与酒类生产技能模块, 由“双师型”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在阜阳金种子酿酒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进行集中顶岗实习式教学。教学内容围绕酒精、白酒、啤酒生产流程和真实岗位技能需求展开, 并把企业文化、企业精神融入教学中, 实现学习环境与真实生产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学生在实际生产岗位上以“准员工”的身份进行生产实践。这种工学结合的单项技能顶岗实习, 不仅可让学生提前熟悉岗位工作过程, 获得相应职业岗位技能, 而且可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等能力,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阶段“就岗就业”顶岗实习经过前两个阶段的顶岗实习, 学生熟悉了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和管理方式, 有的学生甚至成为熟练的技术管理人才。每年11月份, 雨润食品集团、阜阳金种子酿酒有限公司、古井集团酒精分公司等企业会到学校联系“就岗就业”顶岗实习事宜。实习前, 学院选派指导教师赴企业精心挑选实习岗位, 保障“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培养目标一致。经过3~6个月实习, 实习单位已经离不开这些学生, 于是便与他们签订就业协议书或劳动合同。这种“就岗就业”顶岗实习模式实现了“零距离”就业, 可帮助学生抢占就业先机。

“工学结合”模式下顶岗实习的质量保证

危险分析关键控制点 (HACCP) 体系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预防性管理系统, 其有效性已为世界所公认。针对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校企沟通协调不够、管理不到位、效果难以考核等问题, 学院借鉴HACCP原理, 构建保证顶岗实习质量的预防性管理系统。首要任务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是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特别是校外实践基地。

(一)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 建设紧密型顶岗实习基地

顶岗实习需要企业的积极配合, 需要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目前, 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的情况下, 应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 将学校的人才优势与企业的资源优势有效结合, 探索多种校企合作模式,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如定期邀请企业的生产经理到校座谈或开办讲座;在企业生产旺季需要大量人力时, 学校为企业提供学生, 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环境;学校与企业一起进行产品研发、宣传及科技攻关等。高职院校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 为企业培养高质量的技能人才, 是校企合作最根本的保证。

(二) 构建“能力模块化、技能岗位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微生物技术专业涉及行业较为广泛, 不仅包括一般发酵工业, 还涉及食品、医药、能源、农业、化工和环境保护等行业。学院尝试构建“能力模块化、技能岗位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食品检测是食品生产的“眼睛”, 是微生物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核心技能。学院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按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企业生产岗位规范制定教学大纲, 将《食品质量控制》、《仪器分析》、《微生物检测》等课程整合成食品检验技能模块。该模块涵盖发酵产品分析、生物制品分析、农产品质量检测等12个岗位。学院与阜阳市质监所等企事业合作开展“车间+检验室”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学习本模块后, 学生达到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 经过考试与鉴定, 获得食品检验工 (高级) 资格证, 有效实现了专业核心技能与职业岗位技能相吻合。

(三) 强化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

顶岗实习一般包括计划、实施、中期检查、总结四个环节。顶岗实习期间, 学生的真正身份是企业的“准员工”。校企双方共同对顶岗实习的全过程进行管理, 对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监控, 可确保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行契约化管理通过协议明确学校、学生、企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企业不仅与学校签订实习协议, 确保实习岗位对口, 而且与学生签订“临时用工合同”, 保障学生人身安全、劳动报酬等合法权益。学生也要与学校签订顶岗实习任务书, 并认真完成实习任务, 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 不得随意离岗, 避免给企业造成损失。学生履约的过程, 既是接受诚信教育的过程, 也是学习维权的过程。

实行双导师制针对顶岗实习企业的生产情况, 实施班组化管理。每个实习班组由6~10名实习生组成, 实施校内、校外指导教师双重管理。企业兼职指导教师以实习教学大纲为依据, 灵活运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集中讲授等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学中干、干中学, 实现工学一体。学校实习指导教师通过定期巡查以及网络、电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 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并进行专业指导, 检查实习任务完成情况, 同时搞好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

严格顶岗实习的效果考核顶岗实习的效果考核不同于校内课程的考核。学校与企业要共同参与评价考核。经过不断实践和改革, 将顶岗实习的效果考核分成实习报告、巡查、实习答辩等三个过程。在顶岗生产实习期间, 要引导并督促每位学生认真填写《顶岗实习报告》, 内容包括对生产工艺、设备、岗位技术的掌握情况, 对企业管理的体会和想法等。顶岗实习考核小组对学生定期巡查, 对表现出色的学生加以表扬, 对不合格的学生给予通报批评。顶岗实习结束后, 所有参加实习的学生都要参加实习答辩。最后, 实习考核小组根据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具体表现、指导教师的评价、顶岗实习企业的评定和答辩成绩进行综合考核。考核合格者, 由学院和企业联合签发“工作经历证书”, 每次实习签发一份。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顶岗实习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 突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现了学校、学生和企业的三方共赢。近几年“工学结合”模式下顶岗实习的实践, 使学院微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提高, 缩短了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适应期。一大批毕业生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用人单位称赞他们“作风实、上岗快、留得住”。毕业生呈现供不应求的良好局面。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严重影响的今天, 很多上市企业仍一如既往地批量接受该专业实习生。

参考文献

[1]沈澄英.化工专业顶岗实习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36) .

[2]解相林, 张新明, 黄海, 等.高职水产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10) .

[3]李友华, 邱运亮.“顶岗实习——就岗就业”办学模式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7) .

[4]万平.提高高职顶岗实习质量的策略[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5) .

[5]方崇, 黎遗业.高职水利类专业“顶岗实习”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2) .

8.高职微生物课程改革 篇八

关键词:高职院校;食品微生物检测;实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Teaching Reforms of Food microbiological Detection Technology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bstract: Vocational colleges" Food microbiological detection technology" is a food nutrition and detection speciality of core cours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ssue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experiment teaching of the course, puts forward some thoughts on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 which can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and be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talents in food inspec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Food microbiological detection techn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s

近年來,高等职业教育正在跨越式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线,特别强调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素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更加重视,食品工业已是关系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快速发展的食品行业对高职食品检测专业人才的需求更是一个挑战,高职院校食品检测专业的学生不但应具备专业理论面宽、生产实践技能强、综合职业能力高的特点,而且应是企事业单位中用得上、拿得起、留得住的人才。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是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核心课程,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操作性,教学范围广。实训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工作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1]。传统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实训课存在很多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为了改变现状,急需对该课程的实训教学进行改革。

1 课程现状

1.1 课程意义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强的专业基础课,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可以判断食品加工环境及食品卫生状况,对食品污染途径作出正确的评价,为食品卫生管理提供依据,为预防食物传染和食品中毒提供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对提高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有着重大意义。这门课实训比重很大,实训内容除了微生物实验的基础操作技术,即,培养基的配制、划线分离技术、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生化试验等,还有应用性的实训环节,如: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测定、大肠菌群的测定、霉菌及酵母菌的测定、致病菌的测定等等,因此,该课程的实训教学直接决定了整门课程的教学成败。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训教学模块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通过大量的强化训练还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1.2 存在的问题

1.2.1 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差

一直以来,《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实训课都是由老师根据课程进度,预先编写实训手册,规定出实训目的、实训器材、实训步骤[2],上实训课时,学生只是机械式地按照实训步骤,按步就班操作,大部分学生存在强烈的依赖性,做一步问一步,甚至有的学生整节实训课下来,全然不知这次实训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这种教条式的实训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缺乏主动分析思考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更得不到提高。

1.2.2 学生基本操作不规范

很多教师对基本操作不重视,没有开展针对性的训练,例如:平皿的包扎,一般都是教师讲解一遍,学生很少针对这些细节进行实训。学生只是知道平皿要用报纸包扎,却不知道包扎时平皿的叠放顺序要一致,否则拆包使用时容易造成污染。

由于微生物实验室中无菌室的特殊性,要求整个实训过程要保持相对无菌的环境,因此,老师没有办法做到边讲解边示范,而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老师没有进入无菌室,对学生实训操作中的不规范细节,老师也没法马上给予辅导。

1.2.3 实训内容与实际需要脱节,缺乏联系性

传统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实训内容是根据教材的章节内容而设定,如:样品的采集、细菌形态学观察、菌落总数检测等等,一般都是单位操作,联系不紧凑[2],这些分离枝解的实验板块与实际生产中检测需要相差甚远。

1.2.4 考核方法不合理

一般《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考核都是由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业成绩和实训成绩组成,存在两个缺陷:一是期末考试偏重考核理论知识;二是作业和实训报告缺少独立分析思考的环节,学生上交的作业和实训报告基本多数都是照抄教师实训手册,同组同学间还存在实验结果的抄袭现象,多数存在蒙混应付的思想。

1.4.5 实验室条件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中食品实验室的建设规模较小,条件较差,设备较少,学生到实验室里学习机会也就相对小,而学生都是分成小组进行实训,很多学生都是做“旁观者”,不利于提高专业技能。而且很多设备都是实际生产中被淘汰的,学生较少接触当前先进的检测仪器。endprint

2 改革的思路

2.1 任务驱动式实训教学

在实训教学上,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任务作为学习的桥梁,“驱动”学生完成任务,以成就动机的产生为宗旨。例如,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测定这个实训内容,就可以用“剩菜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为案例,让学生接受实训任务——检测分析该剩菜的大肠菌群。学生必须自己从原理、方法入手,查阅文献和标准,编写该项任务的实训设计,包括实训需要准备哪些器材、培养基、试剂,画出实训步骤的流程图,列出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然后按照设计的检测方案开始实训,最后完成检测报告,归纳总结任务,将实训中所学到的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整套程序下来,以工作模式来完成任务,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实训环节从过去的照搬实训手册变为自己设计分析,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

2.2 数字化实训教学

数字化实训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以数字化实训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

首先,在实训的开始,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进入虚拟的实训操作环境中,体验检验的过程。

第二,在无菌室内安装旋转式摄像头和对讲设备,将无菌室内的操作过程反映在教室的投影仪上,当老师在无菌室内演示时,一边现场操作一边给学生讲解,可以直观的展示各个操作要点;当学生在无菌室内進行实训时,老师也可以通过屏幕观察到学生的实训细节,可以及时纠正不良的操作习惯,创新了传统的实训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2.3以证代考

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纳入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参加“食品检验工”等级考试,每个学生一个工作台位,一一训练,获得“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的同学期末可以免考《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考试,这种以证代考的方式,让学生从群体蒙混过关和应付考试的传统教育模式中走出来,将职业教育与相应的证书要求相结合[3],有助于培养出职业素质过硬,理论知识过关,实际操作过人,毕业即能上岗的学生。

2.4加强校企合作

聘请校外食品相关企业及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才担任兼职实训教师,改善师资结构。这样,能结合教师、企业专家的知识面框架,使实训教学内容紧贴行业技术前沿、融合成熟技术经验。

加强校企合作,把学生的实训教学开设在校外实训基地[4],不仅让学生真正有机会接触先进的食品微生物检测的仪器设备,而且能让实训课程联系生产实际,例如:在乳品企业开设“乳制品中菌落总数的测定”,在罐头企业开设“罐头中蜡样芽孢杆菌的测定”等等,较好地体现实训课的专业性、适应性、实际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根据《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加大实训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完善实训教学手段,充实实训教学内容,探索有效的考核方式,使学生能真正以《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实训课为平台,更好地培养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及动手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胡炜东. 高职高专类《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 科技信息, 2012, 15: 235.

[2] 田其英. 高职院校《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 31(8): 62-63.

[3] 杨武英, 黄波, 丁菲. 高职食品加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 科学教育论坛, 2005, 20: 126.

9.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创新探索 篇九

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创新探索

对微生物实验教学进行改革,通过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开放实验室,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最终达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 者:姜志艳 赵秀娟 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数理与生物工程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刊 名:安徽农学通报英文刊名: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年,卷(期):15(23)分类号:G649.27关键词: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改革创新

10.高职微生物课程改革 篇十

微生物生理学是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微生物的形态与发生、结构与功能、生长与繁殖、代谢与调等的作用机理节。本课程主要从微生物生理学角度阐述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系统地介绍了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及进行情况,融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一体,利求反映微生物学最新发展动态及趋势。学生学习该课程,不但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作好准备,也可为毕业后在农林业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提供必要的基础。

教学目的:(1)使学生对微生物生命活动基本规律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牢固掌握微生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知识和原理;(2)学会微生物生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并在科学态度、实验技能、独立科研能力等方面获得初步的训练;(3)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农业生产实践中有关微生物生理学的一般问题。

改革实验成果:

本着注重实验与理论课的教学与实践的结合的方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的原则,对原有的实验内容的教学大纲重新修订。针对16学时的课时要求,选取了“CTAB NaCl法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大肠杆菌蛋白质提取及蛋白质电泳”、“大肠杆菌β-半乳糖苷酶的诱导合成实验”和“酵母菌原始形态观察、细胞壁破碎及其形态观察”四个大实验作为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1)CTAB NaCl法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通过本实验,让学生能够以提取细菌DNA为目的,从原核微生物的细胞壁破碎入手,理解原核微生物细胞壁的结构与组成,使用溶菌酶、碱性物质达到降解细菌肽聚糖等细胞壁物质的目的,进一步使用苯酚-氯仿试剂去除蛋白质,使学生理解如何分离蛋白质与DNA,最后通过借助乙醇沉淀DNA的原理最终获取纯化的DNA。通过实验,使学生不仅理解原核微生物的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结构组成,通过各种试剂去除不同物质,达到让学生充分理解其有关的微生物生理学知识。

学生实验报告中的结果:

(2)大肠杆菌蛋白质提取及蛋白质电泳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从蛋白质角度,理解微生物中一种重要大分子复合物的提取及其有关的检测方法。锻炼学生基本动手能力,因为在学生进行毕业实习、科创研究中,提取蛋白质的实验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该实验的实施,可以使得学生真正熟悉有关蛋白质的初步分离纯化以及鉴定的有关实验步骤及其原理,再有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超声波破碎仪的使用方法、SDS-PAGE的凝胶制备与蛋白电泳等知识。

学生实验报告中的结果:

(3)大肠杆菌β-半乳糖苷酶的诱导合成

通过本实验的开设,着重让学生掌握“酶学鉴定方法”、“酶活调控”等有关微生物生理学知识以及“乳糖操纵子”和“葡萄糖效应”等经典的分子遗传学知识。了解到乳糖是如何调控β-半乳糖苷酶的合成,以及为什么葡萄糖对该酶合成抑制的知识。启发学生对微生物生理学与微生物遗传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增进学生对本课程实验及其理论课学习兴趣。

学生实验报告中的结果:

(4)酵母菌原始形态观察、细胞壁破碎及其形态观察 通过本实验的开设,使学生在了解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组成。通过蜗牛酶降解酵母菌的细胞壁,让学生体会到真核微生物细胞壁是由葡聚糖等物质组成,进一步通过显微镜的观察,理解真核微生物细胞在没有细胞壁保护的情况下变为圆形,更深入地理解细胞壁的保护细胞以及维持细胞正常生理结构的作用。

上一篇: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期中知识点下一篇:的新进教师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