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声音(精选8篇)
1.幼儿园科学声音 篇一
活动目标:
1、体验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
2、感受自制声音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饮料瓶、铁罐、纸盒、玻璃瓶、木珠、皱纸团、米、豆子若干。
2、四张桌子分别布置成小狗、小猫、小鸡、小鸭的家。
3、录音机和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引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以变魔术的方式引出硬币放在饮料瓶里会发出声音。
二、幼儿自由探索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
1、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小动物家去做客。
教师先示范在小狗和小鸡家是怎样做客的,其中渗透常规教育,提醒幼儿要有礼貌,要把玩好的东西整理好。
2、引导幼儿总结探索的结果:
(1)不一样的东西放在瓶子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
(2)一样的东西放在不一样的瓶子里,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
三、请幼儿自由选择一个瓶子,边听音乐边摇动瓶子高兴的出活动室。
2.幼儿园科学声音 篇二
在教学中关注科学方法的教育, 可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现象, 提高他们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7-9年级科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而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从之一, 科学方法是知识和能力之间的桥梁, 让学生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具备地一定的应用研究科学知识, 科学方法处理实际问题, 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方法, 包括观察、实验、归纳、比较、演绎、分析、综合、假说、转化、理想推理、数学方法等。
《声音的发生与传播》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时, 可将一些科学方法融入到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在七年级学生的心中播下运用科学方法, 进行科学探究的种子, 符合新课程序标准所倡导的理念, 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一、转换法在理解声音发生条件知识点的应用
所谓转换法, 主要是指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 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简单的问题;将难以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转换为能够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的方法。小学四 (上) 科学声音这一单元对声音的产生这一知识点已有所介绍。对于发声物体在振动, 振动停止, 声音也消失这一知识理解有难度。因为发声物体在振动通常情况下并不易观察。书体安排活动让学生触摸发声的声带, 是通过触觉体验, 感知振动。还通过尺子、橡皮筋发声振动来进行视觉体验。但这个效果不是最好的。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更深的体验, 可增加音叉发声实验。敲击音叉, 发声音叉的振动并不明显, 但如果采用转换法, 可让学生获得更强烈的视觉冲击, 采用如下方法:1.将一个被绳子系住的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 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从乒乓球被弹开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用发声的音叉去靠近盛有水的烧杯, 可观察到原本平静的水平被激起一层浪花, 学生为这个明显的现象惊呼, 说明视觉冲击的影响力。
这两种方法旨在将微小的振动放大, 将不易观察的现象通过一系列的转化成为可形象感知的现象。强烈的视觉冲击, 留下深刻的印象, 也将转化法的应用在课堂中无痕地渗透。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可也领悟到一些看似不明显的如果采用科学方法, 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 此时的教学效果无声胜有声。
二、实验推理法在真空不能传声知识点中的应用
在科学研究中, 有许多的概念、规律、结论是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 但是也有不少实验, 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难以实现, 于是需要在大量可靠的实验事实的基础上, 通过科学推理, 得出某些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的规律和结论, 这个过程和方法就是实验推理的方法。实验推理法又称理想实验法, 它以大量可靠的事实为基础, 以真实的实验为原形, 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 深刻地揭示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书本的探究活动:将一只小电铃, 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 接通过电源使电铃发声, 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 听声音有什么变化?通过实验发现随着空气的抽出, 声音由大逐渐变小了。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 声音又从小逐渐变大。但实验中我们无法将钟罩内的空气抽净变成真空, 无法通过实验得出真空不能传声。那么这个结论的得出就需要用到这种实验推理法。在这个推理思想的指导下, 学生就有一个思考的方向, 空气越少, 声音越小, 那么如果没有空气 (真空) , 将听不到声音。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声。这种实验推理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更是一种思想, 使学生理解在实验条件无法达到时, 具备基本的分析推理能力, 为以后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打下基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教给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 使其养成良好思维习惯, 让他们的思维充满创造性, 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 能其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不断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 以实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三、类比法在声音传播形式知识中的应用
类比法也叫“比较类推法”, 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 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类比法的作用是“由此及彼”。如果把“此”看作是前提, “彼”看作是结论, 那么类比思维的过程就是一个推理过程。类比法的特点是“先比后推”。“比”是类比的基础, 对象之间的共同点是类比法是否能够施行的前提条件, 没有共同点的对象之间是无法进行类比推理的。
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这对学生是一个难点知识, 因为声音看不见, 摸不着, 这就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声波这个概念的建立, 通过与水波类比, 将一枝铅笔不断轻触水槽内的水面, 水面上就会形志向外散的一圈一圈的水波, 从观察水波的形状来理解物体振动时使空气向外散开的一圈一圈疏密变化形成声波, 通过水波与声波的类比, 逐渐使声波的概念明朗化, 清晰化, 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再用音响发声振动, 使烛焰跳舞, 随着节奏的改变, 烛焰表现的变化, 验证了声音传播的形式声波与水波一样, 也有疏密变化。
类比时需要经历一个归纳和演绎过程, 是学生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与发展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这种科学方法的学习也为后面电流的形成, 电压的作用学习打下基础。类比法在初中阶段学习还需要用到很多。这就更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对这种方法作为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服务。
四、数学法在声速与传声距离关系知识中的应用
数学方法即用数学语言表述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 并加以推导、演算和分析, 以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判断和预言的方法。科学研究中, 为了要对所研究的对象的质获得比较深刻的认识, 都需要对之作出量的方面的刻画, 这就需要借助于数学方法。建模法是数学的一般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成功地运用数学方法的关键, 就在于针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提炼出一个合适的数学模型, 这个模型既能反映问题的本质, 又能使问题得到必要的简化。
声速与传声距离关系s=vt这一模型的建立, 有助于学生对于回声形成最短距离的理解。根据人耳能分辨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在0.1秒以上, 从而理解教室内如果要避免回声现象的出现, 那么教室的距离不得超过17米, 大会议厅会出现回声的根本原因是距离引起的。这正是体现了科学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因此数学方法中建立模型的过程还是一个“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过程, 是科学研究与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科学方法。通过科学课堂对这种科学方法的渗透, 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方法的优点, 并在以后的学习中迁移。
运用科学方法, 优化科学课堂, 使科学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更是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殿堂。那么什么时候, 怎么用更有利于学生发展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课题。教学时切不可为了科学方法训练而纯粹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让科学方法教育逾越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教学设计中将科学方法教育作为一条隐线, 科学知识点作为主线进行教学, 既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同时又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优化的科学课堂的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在学习中提高科学素养, 习惯应用科学方法处理实际问题, 在科学方法引领下的学生思维更加活跃, 学生能力提升, 实现科学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维兵.《立足双基、突出过程;重视方法、强调能力》.物理教学探讨[J].201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01.
[3]李国栋.《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渐进培养》.物理教学, 1999. (7) .
[4]《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舟山教育, 2007. (7) .
3.科学解读“好声音” 篇三
电视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的持续火爆,引得很多普通人对唱歌也跃跃欲试,并开始关注自己的声音。然而,对发声的科学研究并非从一档电视节目开始的,一整套复杂的生物学机制,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唱出好声音。
人的发声涉及到一系列器官的配合,包括发音的动力器官(比如肺、气管、呼吸肌群);发声的关键器官喉部(主要通过喉内的声带振动而发出声音);共鸣器官(喉、咽、口腔、胸腔和鼻腔等共同参与共鸣);吐字器官(口腔、舌头、软腭、嘴唇等部位的密切配合,才能吐字清晰)。
然而,拥有同样的发音器官构造,每个人的嗓音却千差万别,以至于通过听声音就能分辨出不同的人,这种差别还是由基因决定的。
在决定人类嗓音的诸多基因中,目前发现的比较重要的一个是FOXP2基因。人和动物能发声都是因为有此基因存在,但人类与其他动物FOXP2基因的不同,让人类有复杂的发音功能,并能用嗓音歌唱。鸟儿似乎比人类更善于歌唱,研究也发现,FOXP2基因在人和鸟大脑中的表达和大脑指挥发音的神经通路是相似的。尽管每个人都拥有FOXP2基因,但是该基因在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表达,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嗓音不同。
一个人能唱出好声音,除了需要拥有优异的发音器官,还要有辨别音高的能力。莫扎特在5岁时就能准确分辨出一段音乐是A调还是降D调,因而被称为“音乐神童”。如今的科学研究表明,一些人确实会比普通人更有音乐天赋。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简·吉特谢尔等人对2213名年龄在8~70岁之间的人做过一个在线测试,让受试者在听36个电子音调和36个钢琴音调之后,从音阶中找出相应的音符。测试结果表明,一些人表现出相当精确的分辨音调的能力,而另一些人则完全是瞎猜。这项研究表明,辨识音高的能力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这种能力似乎是由基因决定的。
为了找到基因对声音识别能力的影响,吉特谢尔又对73个具有辨别音高能力的家庭进行了基因检测。结果发现,45个家庭成员在其8号染色体的某一区段上有相似性,说明这个区域的DNA与辨别音高有密切的关系。
人类辨识音调的能力除了与基因有关外,还与大脑的神经机制有关。五音不全者无法辨认音高之间的细微差异,唱歌时跑调却浑然不觉,这种状况又被称作“先天失歌症”,这种缺陷既不是脑损伤、听觉丧失,也不是因为缺少对音乐的接触,而是某些大脑神经机制造成的。研究发现,五音不全者大脑的白质厚度减少,灰质厚度增多。此外,他们的右脑额下回和听觉区域的皮质比正常人更厚。根据这些研究,科研人员认为,五音不全者大脑皮质异常,可能损害右脑额颞部位的神经通道,从而造成这些人对声音不能正常判断,当然也难以唱出好声音。
由于嗓音看不见、摸不着,比起形体和外貌等人体特征来更不容易区别,所以迄今为止对嗓音遗传的科学研究还不够深入。
实际上,嗓音的好坏也具有后天因素,发音和对音高辨识的能力是可以开发的。正如吉特谢尔所说,基因确实对音高分辨力产生作用,但这种能力并不完全是天生的,环境也起了重要作用。一些人可能有擅长唱歌的遗传基因,但是如果小时候没有进行任何音乐方面的训练,他们在这方面也未必表现得多么优秀。反之,一些人虽然没有歌唱方面的遗传素质,但是早年的训练,也可以開发出良好的音乐才能。
好声音究竟从何而来?在过去,人们更相信是爹妈赋予的,但科学研究表明:在13种由父母遗传给后代的相貌与生理特征中,属于“绝对遗传”的是肤色;通过“半数概率遗传”的是肥胖;至于嗓音,则属于“后天可塑遗传”的范围。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拥有好声音,只是部分地取决于遗传。
4.幼儿园科学声音 篇四
教学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声音的兴趣
2、通过探索,感知不同的容器、不同的材料,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声音》
教学准备:回形针、黄豆、白沙、硬币、串珠、海棉球每组各一盘、各种容器每人一个
教学过程:
1、导入:
新年就要到了!我们要演节目,想请小朋友来制作乐器
2、展开:
——介绍材料,提出要求:
你们看我都准备了什么?(快速展示一遍)
怎样才能让这些东西发出声音呢?(幼儿回答,教师示范)
要求:a、每次只能放一种东西。
B、注意安全
C、仔细听听放不同的东西声音是否一样
——请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盒子,试试什么东西放进去声音最好听?
你放了什么东西?
你们两个的声音一样吗?为什么?
——探索比较不同的声音:
a、用同样的两个纸盒分别装豆和沙,比较:
总结:同样的盒子,装的东西不一样,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b、用塑料瓶和纸盒同时装黄豆,比较:
总结:不同的盒子,装同样的东西,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c、用大小不一样的纸盒装同样多的回形针,比较:
总结:同样的盒子,大小不一样,装同样的东西,声音不一样
d、用同样的纸盒,分别装一勺沙、装满沙,比较:
总结:同样的盒子,装同样的东西,装得多少不同,声音也不同
e、同样的容器和材料,用力摇和轻轻摇,声音也不同。力气不大也不小的时候,声音最好听
(请两个幼儿上来摇,大家比较不同)
——请幼儿用自制乐器为儿歌《哈巴狗》伴奏:
请你选一种你认为最好听的材料放进去,准备好乐器:
a、按节奏伴奏
b、互换乐器,伴奏
3、延伸:
我们下次创造出更好听的声音好吗?
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核心是“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幼儿探究活动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充分条件,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获取知识的需要。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声音》这篇文章共2727字。
相关文章
《小班教案《风》》:小班教案《风》适用于小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培养对自然界风的感知,通过活动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提问,了解风的知识和风的用途,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风》教案吧。
5.幼儿园科学声音 篇五
1.了解几张常见树的名称及特征,能用调查、分类的方式通技术的种类。
2.领养小树,并尝试做记录。
活动准备
1.提前参观幼儿园里的树,对树产生兴趣。
2.园内的树木图片、统计表、调查表。
活动过程
1.谜语导入。
头上长着千条辫,迎风摇摆在路边。(柳树)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除了见过柳树,还知道哪些树木?
2.室外观察,了解常见树木的名称及特征,激发幼儿对园内树木的兴趣。
(1)整体观察:带幼儿去室外观察幼儿园里的树,鼓励幼儿说出有哪些树木,他们种在哪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局部观察:选择一棵树,引导幼儿从下到上,从树根到树冠及不同部位的粗细、大小、长短等进行仔细观察,并怀抱大树,感知其粗细。
3.学习统计记录,鼓励幼儿用不同方式记录所观察到的树种。
(1)出示统计表,教给幼儿分析记录的方法。
表中第一行代表什么,怎样记录,用什么来表示。
(2)幼儿分组记录,教师观察指导,提醒幼儿进行记录。
(3)介绍自己的调查表,说说观察到的树有什么特点。
活动延伸
(1)讨论说说自己喜欢哪些树?为什么?
6.幼儿园科学声音 篇六
音》
大班科学活动《玩声音》
会昌幼儿园 李翠兰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不同的材料发出不同的声音。
2、发展幼儿的听觉分辨能力,了解噪音对人的危害。
3、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活动准备:
纸制品(纸杯、纸盒、纸片)陶瓷类(碗、杯、盘子)金属类(脸盆、茶壶、锅盖)塑料(积木、杯、响板)杂货类(青菜、木头、布)
三、活动过程:
1、初步感知声音。
(1)一起唱《幸福拍手歌》引起兴趣。
提问:刚才唱歌的时候,你们身体上的哪个部位发出声音呢?除了手和脚能发出声音外,我们的身体的其他部位也能发出声音吗?
(2)幼儿利用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玩出不同的声音。(幼儿自由探索)
(3)出示空瓶,摇一摇,请幼儿听听有没有声音,你们能不能用空瓶子会发出声音呢?(幼儿自由探索搓一搓、碰一碰、捏一捏、挤一挤等制造声音)提问:声音好听吗?如果配上音乐会怎样呢?
教师小结:我们运动起来的时候,会发出声音,不动时不会发出声音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第一次探索。(利用不同材料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教师提问:你刚才玩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它会发出什么声音?你们觉得好玩吗?
3、第二次探索(感知并区分噪音与乐音)。
(1)教师提出要求:你们再去玩一玩,找一找,哪些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你喜欢的,哪些是你不喜欢的,为什么?(让幼儿演示手中的物体并告诉幼儿不好听的声音是噪音,好听舒服的声音称它为乐音。)怎样做能让这些噪音变的好听一点呢?(幼儿自由讨论:如轻轻敲、有节奏的敲)。
(2)播放《幸福拍手歌》的音乐,将自己手中的材料当成乐器(轻轻的敲)与音乐一起演奏。
(3)说说生活中还有那些噪音让人不舒服?对身体有哪些坏处?
教师小结:好听的声音乐音会使人听了心情愉快。噪音对人的健康有害。(教育幼儿平时在游戏当中说悄悄话,避免产生噪音)。
7.幼儿园科学声音 篇七
反观我们当下的科学课堂, 有的教师只关注科学概念的学习, 而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这样的科学课俨然变成了说理课, 往往给人的感觉是“理”有余而“趣”不足。有的教师却过分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而忽略了学生科学知识的建构。这样的课又给人活动有余而思维不足的感觉。那么如何构建“有理有趣, 理趣相生”的科学理趣课堂呢?
《声音的传播》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中的第二课, 它是在学生了解了声音产生的原因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探究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以及认识声音传播的效果,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探究大自然的情趣。下面, 我就《声音的传播》这一课时的教学谈谈如何构建“有理有趣, 理趣相生”的科学理趣课堂。
一、创设一个富有情趣的导入情景
心理学告诉我们:生动、自然、贴切的情景可以引起学生对认知对象的认同感, 给教学内容赋予生命的意义, 从而促使学生将自己的已有经验与认知对象发生互动, 加深对认知对象的理解。所以教师应创设一个富有情趣的导入情景。
案例一:
师: (出示:椰子) 提问:认识吗?长在大海边的椰子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回答:通过海水。 (PPT:水力传播)
师: (出示:蒲公英) 提问:这是哪种植物?它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回答:通过风。 (PPT:风力传播)
师:老师在说话, 同学们能听到吗? (能) 贴板书:声音传播, 你们知道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吗?板书:?
学生猜测:声音通过空气传播;通过固体传播;通过液体传播。
这样通过让学生将自然界的种子是如何传播的这样一个具体的概念和声音的传播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联系起来, 为接下来研究声音的传播介质打下基础, 在后续的活动中学生的探究的积极性异常的高涨。
二、实验材料选择讲究, 不盲目追求实验表面的活跃和热闹
在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中, 学生对于一些从没接触过的实验材料会表现得过于激动、兴奋和忘乎所以, 而忽略了实验的本质。导致对科学问题的解答游离于科学本质之外。这样的实验材料趣味十足但理性不足。在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尽量冷静地去思考问题, 而不是追求实验表面的活跃和热闹。
案例二:
在探究固体能否传播声音和比较不同的介质传声效果不同的两个实验中, 教师都提供了两个一次性杯子和一根棉线制作成的土电话, 让学生通过土电话通话听声音来探究。
只选择了“土电话”材料进行研究, 这样就避免了陌生材料带给学生的新鲜感。而且在苏教版《声音的传播》的教材上面就提供“土电话”材料, 学生对“土电话”这个实验材料也很熟悉, 有利于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更多地思考与所探究项目有关的本质的问题。然后通过二次玩土电话, 引发学生发现不同介质的不同传声效果, 这是对传声介质在学生可接受范围内的进一步认识。从中我们体会到了有时候我们需要少一点“趣”多一点“理”, 让科学教学回归本质。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充分展示学生的才华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上的探究应该是学生的自主探究, 而不是学生跟着老师的脚步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探究活动的一个辅助者, 而不是主角。所以科学课程的探究应该具有开放性。开放的课堂才能给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才华的机会, 学生就能想自己所想, 做自己所做。因此, 我们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探究课堂。
案例三:
师:同学们能不能设计一些实验, 来研究声音到底能不能在空气、固体或者液体中传播?
师:老师给你提供的器材有抽气机、电铃、密封性能很好的塑料袋、大水杯和水、用一次性杯子制作的土电话, 看看, 用这些器材, 能不能设计实验研究声音究竟可以通过什么传播?你们组特别想研究哪个就先设计哪个实验, 把实验的设想写在课堂学习单上。
请各小组一边讨论, 一边画出或者写出本组的实验设想。各个小组成员都要发表意见, 小组长负责汇总。
学生交流汇报:谁来说说你们组的设想?
师:想不想亲自动手做一做实验? (第一个抽气的实验, 待会儿我们一起看录像, 先请同学们探究声音能不能在固体中和水中传播, 一边做, 一边把实验中你们发现什么、得出什么结论填写在课堂学习单上, 现在开始。
学生交流与汇报:哪个小组来说说, 你们做了什么?观察到什么?说明什么?
师:同学们通过亲自动手, 发现声音能够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怎么知道声音还能够在空气中传播呢?
(老师、同学说话, 我们都能听见, 我们再来看一个实验:真空电铃实验)
在实验中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老师将实验设计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将实验操作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师所做的就是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科学知识的实践机会, 做好引路人。在学生设计实验时, 教师没有多余地干预, 也没有让学生按图索骥, 而是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实事证明学生完全可以像科学家一样设计出很精彩的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和学会了自主探索的方法, 并从中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无疑这样的求“理”过程也是有“趣”的。
8.幼儿园科学声音 篇八
太平洋里的“Bloop”
1997年,在太平洋里回荡着一种非常奇怪的声音,但至今无人知晓它是什么声音。这种巨大的声音被科学家称为“Bloop”,频率很快,持续时间超过1分钟,声音之大,在5000千米外的多种传感器都能接收到。这些水下收听装置是冷战期间美国安放在一个名叫“深海声道”的地方的,最初的目的是用来查找和追踪苏联潜艇,现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用它监听自然现象。
该局表示,它绝不是人造声音,这种声音虽然跟现有海洋生物发出的声音有几分类似,但是已知生物中并没有大到足以发出这么高的音量的动物,即使最大的蓝鲸也无法制造这么大的声音。事实上,即使恐龙时代,也没有动物能发出“Bloop”的怪声。难道它是“恶魔的呼唤”?科学家对这种声音进行追踪,最终查找到太平洋一个偏远的角落,这里距离H.P.洛夫克拉夫特笔下的著名海怪的巢穴不到800千米。
说不清的嗡嗡声
在美国夏威夷、新墨西哥州和英格兰肯特郡等很多地方,人们会时不时地问周围的人:“这种嗡嗡声是哪里发出来的?”这种奇怪的声音被形容成一种恼人的持续性低频声音,跟远方的柴油机发出的声音很像,很多人经常感觉是体内的震动。据听到过这种声音的人说,麦克风似乎无法捕捉到这种噪音。在夜晚和周末,它是最大的室内噪音。
人们认为夏威夷大岛上发出的这种声音是火山活动造成的,但是在英格兰肯特郡或者新墨西哥州陶斯就不能说是这种情况造成的。在华盛顿瓦逊岛上生活的居民,一直备受这种声音困扰,他们在报告中表示,这些声音正在慢慢变大。它是电磁现象、超自然现象,还是耳鸣或者集体错觉?事实上我们对它一无所知。
奇怪隆隆声
从孟加拉国到荷兰等一系列海滨地区听到的奇怪隆隆声,被统称为“Mistpouffers”。人们经常把它们形容成是加农炮发出的声音,或者是声音很大的雷声(尽管天空并没有乌云)。宁静的夏季在加拿大芬迪湾经常能听到这种声音。除此以外,有报道称在意大利、爱尔兰、印度、日本、菲律宾和美国几个州也听到过相同声音。这些隆隆声并不是现代发明的产物,在白人移居当地以前,易洛魁族人解释这种现象是大魔神继续塑造地球产生的声音。
1978年,居住在加拿大纽芬兰近海的贝尔岛上的居民听到一种奇怪的隆隆声,这种声音的强度很大,足以摧毁住宅。虽然一些人一直认为它是由超自然现象造成的,但是最近《历史频道》开始怀疑这种奇怪的声音是不是由秘密电磁脉冲试验引起的。不过现在人们仍不清楚是什么造成的这种隆隆声。
2010年,迷惑的宾夕法尼亚居民告诉当地报纸,他们听到一种神秘的隆隆声。吉姆·欧文说:“我听到隆隆声,我紧闭的木质前门不断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但是直到住在距离我只有几个街区的一位朋友在Faeebook上发消息,问是否有人听到奇怪的隆隆声时,我才开始思考这个问题。”2001年出现的类似声音,稍后被证实是由一颗陨星撞击地球大气层产生的。这些声音可能都是由陨星撞击引起的,不过其他自然原因可能也会产生奇怪的隆隆声,例如气体从地球表面的排气孔溢出或者海下洞穴坍塌等。
频率递减的声音
1997年5月19日,即发现神秘的海洋怪声“Bloop”的同一年,人们还发现另一种奇怪声音,这种声音持续时间长达7分钟,频率递减,直到最终消失。这种声音被称为频率递减声音,它的声响很大,三个相隔近2000千米的传感器都能接收到它。然而,从那以后再没人听到过这种声音,它的起源至今仍是个谜。频率递减的声音是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奇怪不明来源声音”名单里的一员,它是由该局的水下装置发现的。
潜艇里听到的嘎嘎声
冷战期间,苏联海军的弹道导弹潜艇在北大西洋和北冰洋巡逻时,经常能听到一种奇怪的声音,他们形容这种声音就像嘎嘎声。而且不管什么时候他们穿越这些海洋的特定区域,都会听到上述声音,它们听起来就像是由移动的水下物体发出的。然而声呐系统上什么也看不见。
当时,苏联人认为他们听到的是美国的某种秘密科技产品发出的声音,并认为这是一种可怕的威胁。现在科学家认为这些声音可能是由巨型章鱼等海洋生物发出的,由于它们没有坚硬的内骨骼,因此在声呐装置上可能显现不出来。
土星环发出的怪异声音
这种声音是一种可怕的超自然现象,是一种在科幻电影上有可能会听到的奇怪噪音,但事实上它是在另一颗行星上听到的真实声音。2002年“卡西尼”号飞船首次发现从土星大气发出的这种极光无线电辐射,它跟地球上的非常类似,声音有规律地升高和降低。NASA的记录被压缩和汇编成单一图谱。这种声音来源有很多可能性,它可能是外星人的语言,也有可能是起飞的飞船发出的声音,也许什么都不是。它的真正起源我们无从得知。
UVB-76短波无线电台
自1982年以来,俄罗斯的一个神秘短波无线电台一天24小时,每分钟25次向外发出一种不断重复、偶尔被加密信息打断的奇怪嗡嗡声,它的真实意图至今无人知晓。也许俄罗斯利用它给间谍发送加密信息,或者它是秘密军用设施发出的信号,或许它跟高频多普勒气象雷达有关。
这种由信号传播的声音信息,只在1997年、2002年和2006年出现过三次。其中一段是一名俄罗斯男人说:“Ya?UVB-76、18008、三溴乙醇、鲍里斯、罗马、奥尔加、米哈伊尔、安娜、拉里萨、742、799、14。”2010年6月6日,一位评论人士写道:“自1982年以来一直向外发送单一声音的俄罗斯短波无线电台UVB-76,突然停止发送信号。当然没人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不过你最好做好充分准备,以防万一。”
“哇!”信号
这个1977年发现的一种信号,难道是外星人在用一种星际语言与我们联系?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大耳朵射电望远镜发现的这种很强的窄频无线电信号,持续时间长达72秒,这与人们认为的星际信号相符。杰里·艾曼博士在打印出来的资料上圈出异常之处,并在一旁写上了“哇(Wow)!”。
【幼儿园科学声音】推荐阅读:
《特别的声音》幼儿园小班优秀科学教案07-09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听声音辩事物07-06
厨房里的声音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06-29
幼儿园小班综合活动家里的声音教案10-12
幼儿园科学教学策略06-21
幼儿园科学教案大班09-17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07-01
幼儿园科学区环境创设08-09
幼儿园大班科学小制作10-17
秋天的树叶幼儿园科学教案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