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要以人为本(精选10篇)
1.作文要以人为本 篇一
创新要以人为本
2012年6月12日
翻译:李绮斌
2012年6月12日,哥本哈根,丹麦高等教育部部长莫滕(Morten Østergaard)在“人文研究、教育的创新和创造力”会议上演讲。
大家好:
欢迎大家,因为你们的到来,今天的会议气氛格外热烈。在人文研究和教育领域,创新和创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众所周知,只有一个简单解决方法的问题是几乎不存在的,因此,当我们寻求问题的答案时,应当尽力深层次地了解问题本身和与问题相关的各种因素,而人文主义在这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要在巨大的压力下解决全球能源危机、气候变化、人口老龄化以及健康问题,并完善福利体系,单纯依靠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要探讨解决方法,应对社会挑战,需要运用社会科学、人文知识去关爱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我们应当知道在这个社会生存和生活的法则。如果不了解人类的自然行为和社会行为,便无法解决健康问题。
举个例子,健康专家可以为病人提供建议和治疗方案,而要想使病人痊愈,首先要保证病人有配合治疗的意愿和能力,否则最好的药物也不起作用。这就是意愿的力量。
福利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只有在充分考虑民众需求的情况下,福利才能发挥作用,否则便形同虚设。
同样,如果我们在竞争中处于下风,不能理解用户的需求,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就会失去创造效益的机会。所以,如果一个工程师能够同人文科学的研究生合作进行智能电话的研发,将会得到可观的收益。
在座的各位都是日常生活中观察、分析和行动的专家。我们都清楚,工程师要做的是为技术本身提供保证,而人文科学能够保证每一个人、任何人都会使用这项技术。
创新要以人为本,这是丹麦的发展原则,过去如此,将来也不会改变。我们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在以功能、审美和人文的方式发展我们的技术,解决各种问题。
〃国家创新战略
挑战推动创新的发展,这正是我们发展的机遇。因此,当前丹麦面临的挑战就是未来解决方法的一部分。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繁荣的关键,正因如此,我们在三月就开始制定联合创新战略。我们要加强国家创新能力,把工作重心放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上。所谓更强的创新能力,就是要提高每个劳动者和每个公司的创新能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这需要多方合作、优先发展。
我们希望,在政府和私营部门之间架起一座合作的桥梁,在研究、开发、教育和创新领域缩短从公共投资到开发就业的链条。
这需要构建起全球性的创新网络,通过大学、知识机构、公共和私营部门的合作来实现。我们需要踏平公私部门之间的障碍,使私营部门成为公共部门的一种资源——反之亦然。
丹麦要在国际创新中占有一席之地,获得发言权,就必须建立牢靠的合作伙伴关系。有针对性的创新并不等同于研究和经济政策的领域限制和规范限制。相反的,创新战略是对当前框架和思维方式的解放。
跨学科的问题需要用跨学科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方法来解决。我们要继续发扬独立研究的传统优势,同时,政府也要提供必需的经费,对独立研究进行支持。把工作重点从微观研究转移到实际应用中来,因为对于创新而言,纸上谈兵是不现实的。
我们必须承认,丹麦在创新方面具备独特的潜力。从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到解决方案的发展和实施,用户参与无处不在。在研究解决方法,应对全球挑战,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的时候,我们要时刻牢记丹麦的这种优势。
〃创新人文
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他们身体里的创业基因原本十分强大。然而可惜的是,教育体制束缚了他们创业的欲望。而现在,我们要改变这一切。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学习各种报告和理论知识。他们更需要接触现实世界。他们需要机会,将自己的想法和理念融入到产品、服务和新的运营方式中去。这就需要国有企业
和私营企业以及教育部门进行合作。同时,教育部门还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研究工具,给他们体验创新和锻炼创造思维的机会。
近些年来,人文学科制定了战略性的目标,把确保教育方式和课程设计符合现代劳动市场要求作为工作重点。比如,在人文学科的课程设计上,已经实施了很多改革,体现了教育的多学科性、创新性、创业性、业务合作性和就业性。
这种发展形式是积极的、重要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人文学科潜力巨大。
今天的劳动力市场具有明显的知识依赖性,这种市场最需要的是具有较强分析能力,能够快速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方法的人文技术性人才。
近年来,劳动力市场对人文学科毕业生需求的变化印证了这一点:
1980年,只有3.5%的人文学科毕业生能够在出口公司中找
到工作。
2007年,这个比例上升到18%。今天,40%的人文学科毕业生能够在私营部门找到工作。
〃“地平线2020”(Horizon 2020)科研和创新计划和人文主义
创新不仅仅是丹麦的发展规划,两个星期前,欧盟研究和创新部部长们确定了“地平线2020”(Horizon 2020)科研和创
新计划的第一个重要规划,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研究倡议,经费预计达到6兆克朗。
“地平线2020”(Horizon 2020)科研和创新计划是一个标志,是通过应对全球性社会挑战而对战略研究进行反思的标志。可喜的是,在计划的制订过程中,社会学家和人文学者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应对社会挑战需要应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而这种方法的发展要依靠社会学家和人文学者提供新的现实方法和解决方案来实现。
因此,在得知委员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跨学科发展时,我的喜悦之情无法表述。
现在,丹麦已经得到了2.34%的规划任务,如果能够在整个“地平线2020”(Horizon 2020)科研和创新计划中占有同样的任务比重,丹麦平均每年将会从欧盟得到20亿克朗的研究和创新经费。
利用这些经费,有必要开展人文学科的竞争,因为人文学科的发展本身就是创新的一部分。
〃人文主义与工程在这令人激动的会议上,我郑重地对奥尔堡大学、南丹麦大学和哥本哈根大学的人文学院表示感谢,他们是本次会议的组织者和主办者。同时,我非常希望本次会议的讨论结果能够尽快地投入应用,推动国家的创新战略的实施。
上周,我参加了“创新工程师”创新会议,并发表了演讲。参加人员大都是工程师和自然科学研究生,会议十分有趣。的确,工程师的工作就是制造新产品,进行创新。但我总觉得会议上缺了点什么。我认为,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和哲学家也应该参加那次会议。
也许下一次,各路的专家一同参会,用跨学科的方法解决跨学科的问题,将会发生这些有趣的事情:
书呆子遇到了生物工程师 电子专业的书呆子遇到了民族学家 食品科学工程师遇到了哲学家
最后,我再次强调,创新需要以人为本,这是永恒的主题。谢谢大家。
2.作文要以人为本 篇二
一、呼唤人文回归, 重现人格养成
文如其人, 学作文与学做人本来就是水乳交融的一体。韩愈在古文运动中提出了“文以载道”的口号, 这个“道”是指儒家的道德思想。如果我们赋予它新的含义, 即文章要反映作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也未尝不可, 而且显得尤为必要。可长期以来, 富有人文性的作文教学, 却沦为工具性的、纯技能的训练, 结果导致文道背向、人文分离, 负面影响旷日持久。随着信息渠道的多样化, 当今社会大舞台上演绎的纷繁复杂的事态百象, 都会进入学生的视野。而这些无疑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这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来说, 势必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例如, 许多学生的作文对存在于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假” (如造假、假货等) 麻木不仁, 令人担心;有的学生还把违反社会道德规范当做正面材料来展现。这些都反映出当代学生的心灵、思想已悄悄发生的一些微妙变化:传统的价值观逐渐解构, 新的价值观尚未构成。
作文教学要弘扬人文精神, 促使人格的养成, 这既是时代的需要, 也是作文本身规律的体现。因此, 教师必须以自己积极健康的心态, 以及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给他们一些正确的参照对象, 使他们明白:作文的过程, 即从观察感知、体验顿悟到捕捉信息、提炼素材, 直至构篇立意、运笔成章, 每个环节都可能成为让小作者感受真情、感悟真理、陶冶性灵、升华思想的过程, 从而引导学生从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取向。与此同时, 让学生明白:古往今来, 在文学创作上有成就、有造诣的人, 莫不是高尚的人。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 孟子的“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 杜甫的“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都是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大山一样坚毅的人, 不乏默默奉献、传承文明的使者。当我们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和正在飞速发展的现实世界时, 一种庄严的使命感、神圣的自豪感和历史忧患意识便会油然而生, 这正是当代学生所缺少的底气, 也是这个伟大时代所需要的一种民族精神。我们只有呼唤人文的回归, 重视人格的养成, 才能使作文教学得到真正的“自我”。
二、亲近日常生活, 学会关爱生命
天地自然、日常生活中蕴藏着无数可写的事物;世间万物, 处处运行着可歌可泣的现象。作文本是学生发表见解、宣泄感受的一片自由的天空, 那种一吐为快的感受应该是妙不可言的, 是一种快乐的写作。可是我们发现, 作文知识讲了一大堆, 但是具体到写作上, 学生还是感到无话可说。究其原因, 还是学生长期生活在家庭和校园的狭小空间内, 视野狭窄, 阅历有限, 生活积累不够。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是对生活的熟视无睹。因此, 从根本上解决作文中的“无米之炊”, 必须引导学生面向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爱生命、热爱生活, 让生活成为作文的源头活水, 成为永不干涸的一泓清泉。要把学生引向更广阔、更深入、更真实、更缤纷的世界, 让他们用眼睛去观察, 用身心去感受, 用激情去探索, 去抒写生活, 评说是非, 在广阔的时空里自由驰骋心智与才华, 从而提高学生的洞察力, 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之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三、张扬真我个性, 释放生命活力
作文教学的真谛, 是让学生将写作视为生活中表白内心、与人沟通的需要, 是一种终身受用的生活能力, 是人在言语上自我完善、自我表现的需求, 是“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教育。每个写作者都是有血肉、有灵魂、有个性的人, 作文应该展示人格的魅力, 表现人性的灿烂, 抒发生活的个性体验。诸如描绘童年梦想, 倾吐肺腑之言, 叙述本领技巧, 抒写理想追求, 发表主张见解, 述说烦恼困惑, 甚至表现个人气质风度等。“动人心者, 莫先乎情”, 古今中外的名篇, 都有作者真实情感的参与。文章只有渗透着作者的泪和笑, 才能真正打动人。
作文训练中,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参与。有了情感的参与, 才能充分挖掘其写作潜能, 激发其写作兴趣。其实, 生活中蕴含着丰富情感的材料比比皆是, 《常回家看看》《懂你》那悠悠深情, 一定会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中国娃》通过常见的而又极富特色和深意的意象所展现的纯真情感, 定会使学生怦然心动。若能真正调动学生的情感, 学生在作文中就会搜寻生活中或记忆里朵朵触动心灵的浪花, 其流畅的思维、飞扬的语言就会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学生做到“见人所未见, 发人所未发”, 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真切的体验, 抒写性灵, 就是展现个性的结果。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取材, 可纵谈历史, 可针砭时弊;或把笔触伸向人的心灵世界;或抓住时代的脉搏, 奏响时代的最强音。在语言风格方面, 可大气磅礴, 可婉约清丽, 可诙谐幽默, 亦可平实自然, 不事雕琢。
总而言之, 作文教学要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时代精神得到彰显。“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只有高瞻才能远瞩, 作文也是这样。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 我们应该记住:求真、求诚是作文之本。我们要教育学生诚信为人, 真情为文, 在作文的磨练中, 不断发现自我, 完善自我。
四、丰富知识积累, 深化人格底蕴
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目的, 就是引导学生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的文化遗产。扩大知识积累, 形成一定的底蕴, “打下精神的底子” (钱理群语) , 这对学生的写作乃至终身发展都至关重要。“腹有诗书气自华”“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都是这个道理。眼下, 不少学生的作文写得索然寡味, 语言贫乏, 反映了知识面窄、孤陋寡闻的问题。作文教学并不是孤立的,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养成背诵、积累的好习惯。久而久之, 学生的知识面就会拓宽, 就会文思泉涌, 写得文采斐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告诉我们, 学习者的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量引发的观念转变和重组。学生在作文中, 肯定会以固有的知识经验和材料为基础引发思考, 促进新的探索和认识。
诚然, 我们的学生往往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生活面的狭小单调、思想尚不成熟也说明了生活积累、阅历有限。但换个角度想想, 学生读过几年的书, 也应该有了相当的积累, 只是不善开掘罢了。在写作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恰当地调动已有的积累, 为自已的写作服务。其实, 学生对学过的许多材料已形成了思维定式。例如, 一提到刘备, 我们就想到他三顾茅庐、求贤若渴, 或想到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与之肝胆相照;一提到诸葛亮, 我们就会想到他足智多谋、鞠躬尽瘁。其实, 换一个角度审视这些材料, “杨柳”亦可翻出“新枝”。当然, 不能强词夺理、刻意求新。平时的知识和间接经验是积累, 如能巧妙灵活地运用, 将是学生写作的又一源头活水。
3.建设生态城区要以人为本 篇三
[关键词]:以人为本;园林文化;科学定位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7-0668(2008)100061-02
一、 发掘特色,体现城市园林文化的人文关怀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不是一个经济竞争的世纪,而是一个文化竞争的时代。"文化的就是世界的",缺少了文化特点,就失去了 发展的源泉。具有文化内涵的传统事物是无价的,它不但是城市园林建设,甚至对整个城市都是至关重要的。在不久的将来,国家之间的竞争也许不再是经济竞争, 而是文化深度的竞争。
文化是个性的体现,文脉主义一直是风景园林设计领域重要的一支。而风景园林的本身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因此不同的城市 绿地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应该有各自的特色。城市环境的优劣,与植物造景的关系非常密切。活的、有形的植物风采在予人于绿景享受的同时,能给人以蓬勃向上、 奋发不息的心灵感悟。所以,探索建设特色鲜明的森林城市景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极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城市园林建设的方向之一是建设森林城市,是将城市的园林、水体、河流等,依地造型,挖掘自然的和人文的潜力,体现本土文化特色,形成层 次丰富、品位高雅、文化底蕴深厚的森林景观,使生物多样性得以合理体现,城市生态功能日趋完善,气候自我调节能力日益增强。反对急功近利,违背生态发展的 科学规律,大量引进外来物种,移植大树古树等高价建绿、铺张浪费现象,破坏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
城市活力是城市实力、魅力的综合体现。城市魅力源于绿化与文化的完美结合,其中绿化是自然的生态的,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演化的生生不息,通过 人的努力来实现;而文化是属于人文的,将生态与人文有机结合,就构成了人与生活环境的和谐,这正是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的。人文层次的人与人的和谐,是一个城 市的底色,反映的是城市的内在品质、素质,需要引导建设并加以完善。文化贫瘠的城市是一个没有生机与活力的城市,必定是一个没有特色的城市。
时下,因文化缺陷导致园林景观趋同性问题非常突出。园林设计片面最求复杂化或潮流化,道路绿化千篇一律,河道景观人工痕迹明显。各地的广场和公园基本都是一个样子,缺乏当地的特点,这跟园林设计中缺乏文化因素有着直接关系。要充分挖掘中国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将中国的古文化与现代山水园林文化巧妙结合,寓教于乐,寄学问于风景,使人们在赏心悦目之余,增长学问,升华情操,成为少构建和谐生态社区的典范之作。
但要作为全国园林绿化的样板,仍要注重精品绿地建设,需要继续加强乔、灌、花、草合理搭配,采用乔木、灌木、地被复层组合种植方式,完善种植形式和结构,努力降低浇水、施肥、打药等管理投入, 增强区域绿地生态系统平衡能力,以植物造景深化人文内涵,再造优良植被群落,以及布局合理的绿地系统。突出园林绿化的生态调节 功能,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藤木、草本植物合理配置在一个绿化群落中,使具有优良生态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充分利用空间,形成立体绿化的格局,构成一个和谐有序具有较强生态调节功能的立体植物群落。藤本植物可在建筑物附近见缝插针,向空间索取绿化效益。形成上有绿荫覆盖,下有草坪绿化,蒸发减少,区域空气湿度增加,向森林城市目标迈进。
在新一轮城市园林优化过程中,需要注意尽可能不破坏原有的旧景观,不管是建筑的还是历史的。要把环境中美好的东西保存下 来,其中文化景观的保护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避免如北京的古老四合院,在旧城改造过程中,绿化景观风光不再,损伤历史遗风难以弥补的漏洞发生。
园林工程是应用艺术和技术手段处理自然、建筑和人类活动间的复杂关系,达到和谐完美、生态良好、景色如画的效果。城市建设改造完善过程中,应依托前期改造,局部规划调整,外部森林化建景,中间人性化亲和配置,创建几个新区植物建园亮点,突出森林化生态景观。适量添置新意突出的园林精品雕塑、休闲座 椅、花架、文化健康教育娱乐牌匾、太阳能照明及诱虫设施、别致的植物介绍标牌、科普宣传窗等,为居民提供交流、运动、休憩场所和园林知识普及教育等场所, 拓展绿化的社会服务功能。体现人性化家园情趣。绿地改造与建设绿荫型的小区停车场结合进行,兼顾绿化与车辆停放。设计理念上,突出粗管、色彩、林荫及仿自然等特点,造景整齐而不僵化,规则而不拘谨,外围园林生态景观森林化,追求林荫最大化,休憩家园林果化,色 彩随季相变化,休闲与造景相和谐,适度突出宿根地被植物的引种数量,花卉(野花)组合层次丰富多变,合理组团凸显整体效果,突出几个精品景点。注意材料间 的连贯性,理顺空间关系,做好比例关系,突出萧条冬季的情趣景致。
二、科学定位 力避园林建设容易陷入的几个误区
随着园林绿化的科学性、规划设计的艺术性、植物搭配的多样性等方面的不断提高,园林绿化工作中的一些弊端渐显端倪,需要正确引导,切忌脱离实际,违背科学发展观的事例一再发生。尤其要杜绝以下几种不良风气:
一是建园景观风气盛行。
过分强调景观,忽略了自然生态、民族文化、区域特征,建设一些功能不健全的公园绿地,破坏了城市原有的自然风貌。
二是崇洋风媚外风不减。
一味崇拜国外文化艺术,忽略本土文化、本土树种,建设创痛的园林艺术,出现一些不伦不类的"洋化工程",造成巨大浪费。
三是奢侈风气愈刮愈烈。
资金浪费巨大,表现为片面追求用材"高档次"、资金上的高投入,大量堆砌建筑小品和雕塑,结果既破坏了环境,又造成大量高档或稀有外来物种及本土物种死亡。
四是政绩风气在一些地方屡禁不止。
个别人把园林建设作为一项"政绩工程"来抓,新建的公园绿地反季节施工,低价中标,造成短工期、低质量;还有一些 城市对原有的公园绿地一次次反复改造,道路绿化随着马路拓宽、城市改造一次次被挤掉,行道树木一次次减少。
三、因地制宜,借鉴先进地区典型经验
一是工程造价不一定高
很多优秀的工程造价并不高。以植物造景为主,传统树种营造出极其舒适的绿色空间,并有显著的生态功能;园林绿化精品工程并非仅凭高昂地资金投入就能实现,更重要的是综合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园林艺术修养,严把工程质量关,用"心"去施工,在透彻了解设计意图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体现园林的布局美、形式美、 意境美,才能展现出赏心悦目的景观艺术效果。
二是生态、环保、节约不可却少
生态、环保、节约的理念渗透到了工程的各个环节。人们越来越重视植物造景,引进新优植物丰富绿地植物种类,营造复层结构增加生态功能,重视乡土树种及宿根花卉的应用以节约养护成本。控制修剪植物的使用量,少用甚或不用"球、篱"的植物造型,大力建设植物自然生长的绿地。减少人为的拔草、修剪、施肥作 业量,降低养护成本,节约绿地用水量。
三是人性化、无障碍、减灾考虑周到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获奖工程中得到了切实体现。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1是园林设施越来越完善,标牌、照明、座椅、凉亭、健身器材甚至衣帽架等一应 俱全,为居民营造出一个游戏、休息、健身的活动空间;2是关注弱势群体,体现人文关怀。每项优质工程中都注意到了特别设立无障碍设施、铺设盲道;3是注意发挥绿地避难减灾功能。部分地段的景观设计中,采用5米*5米的树阵设计方式,并不只是为了美观气派,更重要的功能是一旦遇到地震等自然灾害,这些树可用来搭设帐篷,为市民提供避难场所。
4.构建和谐农机要以人为本 篇四
农机监理机关承担着贯彻执行国家农机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运用法制手段对农机安全生产进行监督管理的社会责任,农机执法人员要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坚持以人为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构建农机监理工作的和谐氛围。
一、树立平等诚信的服务理念。要有管理就是服务,管理者就是服务者的理念。农机监理部门的服务对象是农业机械的驾驶操作人员,身份大多是农民。面对这样一个群体,农机监理部门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在平等诚信的基础上,真正做到“了解民意,尊重民意,引导民意,服从民意”。
1、要知道机手在想什么,要干什么,要从利益关系上加以分析研究。
2、要把农民群众的意愿放在心上,不仅要重视大多数人的想法和意愿,而且要关注有利害关系的少数人的想法和意愿,尤其是反对的意见和不和谐的声音。
3、在工作中运用妥当的方式方法正确处理好管理与被管理、执法与被执法的关系,引导农民群众理解和支持农机监理工作,使农机监理的发展环境得到优化。
4、要在农机监理过程中从机手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难,为民之所需,让农民群众满意。从而使机手们理解农机监理,自觉服从农机监理,真心支持农机监理部门的工作。
二、树立尊重机手人格的理念。要多考虑机手们的心理感受,不能自认为是国家执法人员,肩负着严格执法的重任而高人一等,更不能对机手表露出傲慢、歧视的态度,要加强与机手心理上的沟通,消除机手畏惧和抵触情绪。对此,农机监理人员必须正确处理好文明执法与严格执法的关系。农机监理人员在秉公执法的原则下,给以违章违法的机手是文明的用语,以理服人,礼貌待人,使被管理者感到自己的人格被尊重,对管理者提出的要求能够理解,由不服从到自觉服从,从而化解矛盾,实现管理者的工作目标。
三、树立人性服务理念。我们在全心全意为机手服务的时候,就要设身处地地分析具体人的具体问题。为机手提供的服务应当是多元化的,服务方式不能千篇一律,要从被服务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区别不同服务对象的性格差异等特点调整服务方式,让机手从农机监理人员的工作中享受到真诚、快捷、完善、细致的人性化服务。
5.建设新农村要坚持以人为本 篇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真正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各方面的任务完成好、落实好,关键在人。因此,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
一、努力把基层领导班子锻造成新农村建设的“火车头”。县、乡、村领导班子和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因此,要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专业型人才,努力建设科学发展、致富群众本领强,执行政策、依法办事本领强,化解矛盾、促进和谐本领强,艰苦奋斗、务实创新本领强的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干事”;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积极引导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深入学习领会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部署上来,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己任,激发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新农村建设中“想干事”;要完善工作推进举措,通过落实责任、办点示范、完善考核,充分激发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在“生产发展”中发挥定向作用,统筹协调抓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干成事”。
二、努力把广大农村党员教育成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教育培训实行由重视理论培训向重视能力提高转变。新农村建设也要发挥政治优势,就是要努力抓好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加速培育一支始终走在时代发展前列的中坚力量,形成在新农村建
设中充分发挥作用的致富带头人群体。因此,要科学制定党员培训的中长期规划和规划,丰富充实培训内容,在组织党员学习政治理论的同时,更应把现代理念、科技、管理、法律、实用技能等方面的知识纳入党员教育培训内容;创新教育培训方式,针对党员的实际需要,实行菜单式教学,做到教与学对路、学与用对路,激发党员参加教育培训的热情,着力提高农村党员创业致富的能力、组织发动群众的能力、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为民办事谋利的能力,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三、努力把乡土人才开发培养成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发挥“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发展,搞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的人才效应。引导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搞好传帮带,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发挥科普效应;引导乡土人才创办、领办经济实体,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发挥示范效应;通过乡土人才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学用科技的进取意识、勇于超前的经营理念,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吸引广大农民群众跟着学、跟着干,发挥感化效应;通过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吸引在外致富的能人返乡“二次创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发挥回流效应。
四、努力把广大农民造就成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胡锦涛同志指出:“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因此,我们一是要充分发动农民。新农村
6.安全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 篇六
人是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生产力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安全生产的实践者。铁路要搞好安全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突出人的观念、道德、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用先进的安全理念、安全知识等培育具有现代安全素质的职工,以此来实现铁路运输的安全、稳定、有序。具体应突出发挥好以下三个作用:
一、发挥理念的引导作用,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心态安全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最能体现人本思想。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职工,只有心态安全,才会行为安全;只有行为安全,才能保证安全制度和物态安全落到实处。以安全价值观为核心的安全理念是心态安全文化建设的灵魂。为什么在一些单位“两违”现象屡禁不止,甚至呈增长势头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一些管理人员下现场检查帮助职工查出隐患,预防事故,这本是好事,可现场职工往往是百般应付,恐怕查出什么问题;本来“我要安全”是职工本能的内在需要,可是现在却变成了管理者强迫被管理者必须完成的一项硬性指标……这些错误观念一日不破除,正确的安全理念一日不树立,那么安全文化建设永远是空中楼阁。
发挥安全理念的先导作用,要通过思想培育、理念渗透、文化熏陶,引导干部职工不断强化“我的岗位我负责,我的岗位能安全”的“自主”意识、“我要落标、我要保安全”的“自律”意识,形成广大干部职工认同、认可、认知的共同安全价值观。通过发挥理念的先导作用,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二、发挥人文关怀和环境的感染作用,增强安全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以人文关怀和环境感染职工、吸引职工,进一步增强安全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一是在坚持管理从严的同时,关心关爱职工群众。把严格管理建立在关心关爱职工的基础上。通过手机短信互动平台、“领导信箱”等方式,进一步畅通职工诉求渠道。逐步解决职工交通、饮水、住房、食堂、澡堂等方面的问题,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切实抓好异地、通勤职工家庭帮扶工作,认真落实“三不让”救助机制,开展“送温暖”慰问活动,切实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二是以良好的生产环境塑造人。要根据岗位实际,从细节入手,采用提示卡、标识牌、显示屏、等多种方式进行安全提示,使员工一进入工作场所,就能看到各种准确、醒目、温馨的安全提示,发挥生产环境潜移默化、感染熏陶的作用。要在事故多发地段、安全控制关键点、安全重要岗位设立警示标识、或曝光台等,提醒员工时刻保持清醒头脑,铭记事故教训,绷紧安全弦。三是以优美的生活环境吸引人。要深化“四线”建设,建好职工文化活动室、读书屋等文化阵地,兼顾休闲、健身等功能,不断改善职工生活环境,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形成见之于形、闻之于声的安全文化氛围,提升企业的内在凝聚力。
7.小学数学备课要以人为本 篇七
赵才欣在《如何备课》中认为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等,但大多数教师将备课全放在了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过程上,而忽略了备学生,造成了备课和上课两者脱节。备课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心里,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不是为了备课而备课,把我们的思想强加到学生身上,领着他们走路。例如,我在教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中“把分母为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时,我以为这只有一步就能完成,很简单,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这班学生基础很差,对小数的意义认识不清,所以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复习题,给学生探究新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样的例子很多,教师常常只想自己的一节课怎样顺利地完成,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造成了教学设计达不到所要的效果。备课没有一定的模子,而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的经验总结,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的最好结合。要用多种多样的备课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充分说明了教师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也就是说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教他们怎样去学,体现了备课备学生很重要。备好一节课就要我们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年龄特点,从而使教材的处理和教法的选择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我们应该猜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按照学生的发展实际去备好每一节课,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不能让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比如,我在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时,课本中是这样提问的:“在表中将5的倍数涂上红色,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在表中将2的倍数涂上红色,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我考虑到我接的这班学生数学基础很差,这样的问题对他们有难度,于是我没有按照课本提问,而是等他们涂完、仔细观察之后,我提示性地问:“你发现你涂得这些数的个位有什么特点?”学生很流利地说出了2、5的倍数的特征。这样变难为易,让学生愉快地掌握了要学知识,老师轻松地教会了学生知识。因为我了解我的学生,所以这节课上得很成功。
教师要了解学生,首先要知道学生的年龄特征,掌握他们在这个年龄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其次,要清楚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基础知识、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教师的水平高低决定不了学生的成绩好坏,而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决定了学习成绩的好坏。我们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考虑自己讲什么,还应该考虑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去年我接任了全校数学基础最差的五(1)班的数学,它比平行班均分相差十几分。考虑到他们的基础差、忘性大。我在教完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后,为了衔接紧密,便于学生掌握,大胆地把教材进行了调整,把第六单元的“分数加减法”调到了前面先教,把没有关联的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放后面教,这样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常常备教材时,把教材中的例题改为他们感兴趣的身边的人或事,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教师的文化水平高低只是一个条件,重要的是看谁了解学生。
8.心理健康教育要以人为本 篇八
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人为本”的教育不仅要赋予学生广博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真、善、美的心灵,构建学生自尊、 自爱、 自信、 自强的人格。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性善的观点:人性最初是好的,至少是表现为中性的。人在进化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只为人类所独有的潜在的特性,例如: 自尊、合作、友爱的价值观念等。如果一个人能自由地去发挥其本性、去经验事物,就会走向成熟和社会化,就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善良的、可信赖的具有建设性的人。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相信人具有巨大的潜能。人有一种内在的“机体智慧”,能对那些有利于和不利于实现自身潜能的经验进行分辨。这是由机体的内部构成所引导并以复杂的反馈系统为基础的。人天生具有对未来的选择能力,推理和创造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相信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自我实现就是人要竭尽所能地利用和发展自己的天资、能力和潜能,使自己日趋完美。而自我实现的人是一些充分发挥了潜力,已经增到或者正在直向自己力所能及的高度的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创设公平、诚实、挑战性的环境使学生成为富有同情心,有道德感,对新事物敏感,有创造性有发主作风、乐于助人,有自信力,善于独立思考等品质的有我实现的人。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满足学生的高级需要。需要是人内必世界核心的东西,人的一切意志和认识,考都受其统既然以人为本就要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相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高级的需要被满足才能使人产生更加深刻的内在幸福和丰富感,这种主观上的感受是最高的奖赏和奖励。
9.加强教师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论文 篇九
一个地区、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校拥有一支怎样的教师队伍,因此,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应突出对教师的管理。而教师队伍是知识分子的群体,知识分子最注重人文道德,最追求公正民主,要使乡校管理达到既管人又管心的境界,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1 应该坚持公正性和民主性原则
公正性原则是学校管理工作中尤其是人的管理中要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它要求学校领导在工作中对每一个教师都要一视同仁,处理每一件事都要公平合理,绝不能分亲疏、拉关系和感情用事。这样,一个单位才能有正气生机勃勃,领导才能在教师心目中建立起应有的威信,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戴,才能获得对每个教师提出一定要求的权力。
民主性原则要求学校领导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只要有利于学校工作的意见都要真心诚意的去听取,切忌独断专行,搞“一言堂”。领导要以诚恳的态度深入到教师之中去,与教师平等的交朋友,鼓励教师发表不同的意见,充分尊重每个教师对学校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设的.权利。遇事多同富有经验的教师商量,善于倾听和采纳正确的意见和建议。要平易近人,温和可亲,不要打官腔摆架子,居高临下,以势压人。
2 应该把握“宽”、“严”尺度
“宽”就是要求领导者以宽厚的品格待人,以宽容的态度容人,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宽厚、宽容、宽松,不仅是一个学校领导者成熟的标志,而且是现代管理意识与民主作风的体现,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准则。当今时代,人们普遍的拥护温和、平等、民主的领导行为,再加上管理的对象是知识分子,是教师,他们具有强烈的自尊、自信、思想敏锐,渴求民主,有主见,不盲从,重感情、重理智等心理特征。因此,运用“宽”的管理方式,不但可以使教师产生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且可以为他们创造一种最大限度释放能量,展示才华,和谐舒适的工作环境,进而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的、创造性的工作状态。
“严”就是要求领导者要以严格的态度治校,严明的作风处事,严格的制度管人,创造严谨的组织效能。学校是人才摇篮,是知识的摇篮,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摇篮。知识的问题、创新的问题、管理的问题都是科学的问题,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马虎与应对。如果没有严格、严明、严谨的科学态度,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搞不好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严格、严明、严谨的态度不仅是领导者具有较高水平的标志,而且也是一位领导者坚持原则性、科学性的工作作风和敢负责,有魄力的表现。学校领导要切实运用好“严”的领导和管理方式,以保证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协调有效地运转。在处事上,小事要宽,大事要严;在用人上,容短要宽,扬长要严;在评价人上,小节要宽,工作要严;在干群关系上,待人要宽,律已要严。在制度建立和工作管理上要以人为本,注重发展,科学合理针对工作进行量化考核,要达到“宽”而不乱,“严”而不死的管理效果。
3 应该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3.1 在工作中事事率先垂范,用自己的言行示范人。在学校的管理中,领导要给广大教师起表率作用。领导的表率行为不仅影响和制约全体教师的行为,而且对广大教师的道德情感产生强烈的影响。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人们认识上的差异比以往更复杂,观念冲突更加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学校领导更应借助自身的人格力量来感染、影响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展示领导者的个性,焕发出领导者特有的魅力,使自己的工作卓有成效。反之,如果领导行为不端,表里不一,就会在教师中造成严重的影响。
3.2 注重师德建设,坚持理论学习,用正确的思想武装人。在实施对教师的管理中,学校领导必须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坚持以德为本,强师立校的工作思路,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规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以此要求和约束教师,增强职业观念,强化其职业道德意识。一定要坚持政治学习制度,利用各种形式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教师立志献身教育事业,全心全意,精益求精,在三尺讲台,默默耕耘,积极进取,无私奉献。当然,师德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为教师必须通过不断投身教育实践,由知、情、意、行逐步深化提高。一要用科学理论,正确思想武装头脑;二要以道德、制度、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三是以先进典型、模范人物的事迹激励自己。
10.企业管理为什么要坚持以人为本 篇十
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魏建华
摘要:“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企业管理为什么要“以人为本”,本文从企业管理的核心基础、心理行为基础、伦理基础、市场经济基础等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关键词:企业管理 坚持 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论断,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新发展观的本质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近年来,企业在经营管理和文化建设中,新的理念层出不穷,如:科技为本、诚信为本、价值为本、质量为本、客户为本等等,不一而足。那么,企业最核心、最本质的理念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不论是在科学技术、质量管理、诚实守信、经济效益、还是市场拓展等众多要素中,都离不开人的因素,人是最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应该说,只有在人的主观意识作用下,其他诸要素才能充分显现各自的作用。因此,把人的要素放在第一位,即“以人
性则体现了管理的技术功能。以此为出发点,一般可将企业管理分为二种不同的管理模式,一种是将企业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人文系统来进行管理,强调管理的社会功能和企业的人文建设;另一种则是将企业作为一个可控制的技术系统来进行管理,强调企业的技术功能和实施严密的科学管理。前一种叫做“软”管理模式,该模式将整个企业作为一个社会人文系统进行管理,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愿景与团队心理契约基础上、以过程为导向的人文信用型管理模式,管理的重点集中在企业文化建设、团队组织建设、竞争力建设、信用与品牌建设等方面;后一种模式称为“硬”管理模式,该模式将整个企业作为一个技术与资源系统进行管理,是一种建立在严格专业分工基础上、以结果为导向的控制型管理模式,管理过程以企业中的“事”为中心,将企业管理的重点集中在企业的战略与结构、目标与计划、授权与控制、考核与评价、激励与约束上。现代企业中这两种模式并不是載然分开而是互相渗透的,不管侧重于哪种模式,其中都少不了“人”这种因素。企业首先不是物的堆积,而是人的集合,是由人以赢利为目的而构筑的经济性组织。因此,企业管理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就是对人的管理,即调动企业人对物质资源的配臵和赢利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这个方面来说,企业管理就必然也应该是人本管理,以及对人本管理的演绎和具体化。
二、以人为本的心理行为基础
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著名动机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像阶梯一样以由低到高的层
所以,根据多劳多得的原则,通过工资、奖金、住房、奖品、红利、股权等物质形式和获求知识、增长才干、赢得尊重、追求挑战、发挥潜能等精神形式来刺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之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工作绩效,从精神层面获得情感上的享受,始终具有极其重要的激励作用。当然,对员工需要的满足是有前提的,即要通过达到组织目标来实现。这也就是说,激励员工的动机并不是简单地满足员工的任何需要,而是要设法使他们明了自身需要的满足与实现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之为完成一定的工作绩效而努力工作,最后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获得自身需要的满足。在管理上,激励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激励与积极性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
三、以人为本的伦理基础
心理行为科学关注人的需要与企业管理的关系,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人的关心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生产效率。这是从功利的角度看问题,把“以人为本”变成了提高生产效率、获取更多利润的手段,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问题。所以,有必要从伦理学的角度给“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重新定位。“以人为本”企业管理模式的伦理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尊重每一位员工。要尊重员工的价值、人格尊严和权利。企业要承认与肯定员工的社会价值,不能把被管理者仅仅当作工具。具体讲,管理者不仅要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更要尊重每一位员工的人格尊严。要公平待
业组织的关系。从个人与企业的价值关系看,个人与企业或价值个体与价值整体之间构成了基本的价值关系,而且在价值本体上是共同的、统一的和平等的。企业与员工个人本质上是相互统一、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企业的总体价值增长,一方面有赖于每个企业员工的价值创造和增值,另一方面,企业生产的根本价值目标在于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创造丰富的社会财富,以最大限度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因此,每位企业员工的价值创造既具有为己的性质,也具有为他的性质;既依赖于企业集体,又充实着企业集体。这就要在处理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上体现权利、义务双向统一的原则,即个人既有要求满足自己正当利益的权利,同时又有维护集体利益的义务;企业有要求个人维护企业集体利益的权利,又有尊重个人,满足个人正当利益的义务,这样,个人应以实现企业集体的权利为价值目的,履行个人当尽的义务,体现企业集体利益的实现,而个人在实现对集体的功利价值的同时,就获得了人格的提升,即产生对自己行为价值的内心体验,实现自我价值的确认,反之,集体履行对个人的义务时,就应以实现个人的利益为价值目的,做到道义原则与功利原则的统一。企业集体与个人权利与义务的双向统一,要求二者之间要互为手段、互为目的,这样企业集体才能成为个人的命运共同体,才能造成个人对集体的向心力。
4.“以人为本”要求管理者在实现物的目标的同时实现人的目标。企业目标是企业的全部活动所要追寻的对象和所要达到的境地。它由物的目标和人的目标组成。物的目标是指企业以经济利益为内容的目
国内许多企业也创新了一系列以客户为本的新理念,例如:“客户永远是对的”、“客户是上帝”、“客户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客户的满意就是我们的工作标准”等等,都是以客户为本的新释义,这也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文要以人为本】推荐阅读:
要懂得作文08-12
要学会生存作文09-11
青春要努力作文10-17
眼光要长远高一作文08-05
生活要有意义作文10-11
做事要讲究方法作文10-16
做人要诚实_初二作文_初中作文07-22
要开学了一作文07-17
以做人要乐观话题作文07-25
男子汉要坚强作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