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乡下去作文

2024-09-30

到乡下去作文(精选6篇)

1.到乡下去作文 篇一

午夜十二点,高速路上,夏利车追尾,一个年轻的生命悄然离去了。家属一路哭天喊地。工作了十多年,见惯了生老病死,岁月无常。可是,听着去高速路上急救回来的同事描述那种血腥、惨烈的车祸场面,还是忍不住满心悲怆。生命如此脆弱,没有人能拽得住死神无情的脚步。

夜半时分,寂静的病区走廊又一下子喧闹起来,一串串杂乱、慌张、匆忙的脚步声在楼道里响起。一个花季女孩,因恋爱受挫,割腕自杀。家人急匆匆送来,一路血流满地,一路哭喊挣扎。值班的我配合医生一阵清创缝合包扎、开通静脉。女孩惨白的脸逐渐有了血色。家属也终于长吁了一口气。

内科护士过来借注射泵。一问才知他们科刚刚收了一农药中毒的病人。一三十多岁的农妇,因为和丈夫吵架,一气之下喝下了半大瓶敌敌畏!家属手忙脚乱地送来时,病人已昏迷,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不用说,这个夜晚,内科医生护士,也有得忙了。只希望在他们的努力下,病人能够转危为安。

这个不太平静的夜晚,忙乱过后,静下心来,思绪像一团毛线一样,越扯越乱,越扯越长。而我,有太多的话想说。

生,很容易;活,也很容易;生活,却不容易。这是谁说过的话,不记得了。

生命只有一次,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关爱、去呵护、去珍惜。

台湾作家三毛,当她至亲至爱的丈夫荷西走了之后,在思念几近疯狂的日子她试探地对父母说了“死”这个字眼,她的母亲泪眼婆娑:“儿啊,不是不给你选择的权利,只是你试试有没有其它的活法,再试一试?”父亲却在泪眼中大发雷霆:“如果你死了,你就是我永生永世的仇人!我要一辈子与你为敌,因为是你杀死了我最最亲爱的女儿!”

所以我在想,对于那些想轻生、想以死寻求解脱的人,请你在死之前,问问你的父母,他们同意你死了吗?你的生命是父母给的,你有什么权利选择死亡?难道你就这样自私,这样无情地践踏生命的尊严?

我能体会人生旅途中,有时一次致命的打击,足以毁掉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当心灵大厦轰然倒塌时,我们还剩下什么?可是,活着,需要勇气,因为我们担负着自己应担的那份责任;而死,更需要勇气,却不能真的一了百了。人的一生,要面对多少风风雨雨,我们无法把握。可是,对于生命,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呵护,不能随意践踏。

生命是脆弱的,然而,生命也是坚强的。2008年5月20日13时22分,距离汶川大地震发生已经196个小时,空降军某部高山搜救队员,在磷矿里找到了已经奄奄一息的赖元平,地震后他的头部被塌方砸伤,被困在矿井中已经整整八天八夜了。今天,46岁的赖元平,被人们称为最坚强生命的标志。他不仅是汶川大地震中,被埋时间最长的脱险者,也创造了在生命极限下,脑内有巨大脑血肿,仍然存活的世界奇迹!

灾难彰显了生命的珍贵,诠释了生活的真谛。灾难,磨灭不了我们的意志,只会让生命更加坚强!

活着的人,请好好活着。

曾经看过一部电视剧,叫《笑着活下去》。女主人公晏阳,遭受了常人所不能承受的苦难。这个可怜的女孩却微笑着点燃了自己经受的苦难,用爱去照亮周围的黑暗,世界因她而美丽,家庭因她而无限温暖。

2.大洋洲剩女嫁到乡下去 篇二

“从没结过婚的女人是成功人士,从没结过婚的男人则是失败者,”一位女权主义者如是说。在2006年,大洋洲的女性们大多对这句话嗤之以鼻。这一年澳大利亚人口统计数据显示,30岁左右的女性比同龄男性多5%以上。在新西兰,15岁至39岁年龄组的女性比男性多10%以上;在20岁至45岁年龄组里,女性比男性大约多3.5万人,对于人口总数只有400多万的国家,这可不是小差别。

这个消息发布的时候,职业女性林恩·汉娜正在一边看电视一边吃薯片,她已经年过30了,却没结婚,在这个国家,有很多像她这样的单身女性,她们身体健康,社交正常,以林恩为例,她还拥有属于自己的房产。在多年以前,这个性格开朗的女人曾经订婚,男方比她大两岁。但后来,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成功地逃脱了”。她不是不想结婚,她觉得这里的男人还多,她想好好享受自由。她喜欢这样洒脱的生活,没有孩子,没有抵押贷款,也没有遗憾。

而在她对面的电视里,社会学家正在滔滔不绝地说,未来20年内,独身将成为澳大利亚成年人的一种主要生活方式,“孤家寡人”式的家庭会从数量上逐渐超过传统家庭。

在那一年,澳大利亚的地产商和抵押贷款中介证实了类似状况,在这个国家,23%女性购房者保持独身。——当然,并非所有的独身女性是“为独身而独身”。一项调查发现,只有4%的独身女性意在终身不婚,剩下的96%都希望自己今后会结婚。

“我想结婚了……”

5年过去,2011年刚到的时候,老姑娘林恩有些烦了,尽管她有整洁的厨房,但是她不喜欢一个人吃饭;尽管从她的阳台可以望见海景,但她希望有另一个人和她一起吹着风。

但等她着急的时候,她发现同龄的姑娘们也开始着急了:34岁成为一个转折点,此时“男人荒”开始明显出现,女人反而比男人多出5%,而且随着年龄增长,男女比例失衡问题愈发严重。越是这样,越多的女人都从单身主义的阵营里叛逃了,成为了整天感叹“我想结婚了……”的老姑娘。

而在历史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男性原本比女性多5%左右,但由于男人们往往要承担外出猎物、养家糊口等义务,因此面临着更多的风险。而在现代社会,尽管男人们不再狩猎,但随着全球化的大潮,他们走出了国门,涌向了机会更多的欧美国家,在他们眼里,大洋洲的祖国显然太过安逸——海外劳动力市场深深吸引了他们,很多人到了20岁就走向世界:目前在海外生活工作的澳大利亚人大约有100万,其中以男人居多。男人到英国、美国、阿联酋、加拿大和新加坡等国家去追寻自己的梦想、财富以及另一半,只留下一颗颗孤独的女人心。

澳大利亚著名人口学家伯纳德·索尔特认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正在经历“大洋洲男人荒”。 澳、新两国男女比例失衡问题对婚姻、家庭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我要结婚!”

林恩知道遥远的中国,曾经有过一个叫做“上山下乡”的运动,改变了许多年轻人的命运。而现在,她自己的祖国也有人开始尝试“上山下乡”,那些害怕孤独一生的姑娘们开始把目光扫向了矿区和农场:那些地方的人去海外寻梦的相对较少,而许多姑娘却都离开乡下到城市工作或受教育,留下了大批的年轻、健康、淳朴、内敛的男性守在家乡……

于是商人迅速发现了机会,立即开始行动。林恩上网的时候,立即被同样待字闺中的朋友告知:在新南威尔士州,已经成立了单身俱乐部,专门将林恩这样的城市女性介绍给乡村男子,这个俱乐部的名字叫做“谢天谢地,他是个庄稼汉”。在这个俱乐部的公告牌上,战绩辉煌:他们曾把60位悉尼的姑娘介绍到乡镇里相亲。与此同时,位于昆士兰州的山里,伊莎斯镇的镇长先生正在呼吁城市里的姑娘嫁到这个依山傍水的小镇来,以平衡性别的差异。

而在人口基数更小的新西兰,这些大龄女青年几乎无法“内部消化”。于是在英国的电视里,新西兰国家旅游局正在大力宣传着他们的国家,就在人们以为又会看见迷人的风光、独特的毛利人或者奇怪的动物时,镜头上却是数量庞大的单身美女——“新西兰的男人都闲逛去了,英国单身男人抓紧时间去新西兰,机会多多。”

3.让“潜能生”不再“潜”下去 篇三

一、转化“潜能生”, 班主任必须有“心”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有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这个虽然只有四笔的“心”字, 却贯穿于班主任工作的全部。对学生有耐心、有信心、有爱心、有细心是每一位班主任制胜的法宝。在传统教学中, “潜能生”往往被忽视、遭冷落, 是体罚的对象, 被归为“朽木不可雕也”的另类。他们的心理很脆弱, 理智对情绪的约束力较差, 易冲动, 行为极易反复无常。所以, 做“潜能生”的工作不要简单地认为通过一两次谈话就能彻底改好。遇到“潜能生”的不良行为出现反复, 班主任一定要有耐心, 要客观分析各种不良行为出现的原因, 尽量早发现、早“治疗”、早解决, 做到防微杜渐。教师既要承认他们的个性差异, 又要细心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发掘他们身上的潜能, 并适时地加以表扬或鼓励, 满足他们的自尊心和正常的心理需要, 使他们对自己作出新的认识和评价, 消除自卑感, 增进前进的信心和力量。我带的班里曾经有一个大名鼎鼎的调皮鬼王同学, 上课时将墨水甩在老师的后背上;把笤帚放在门框上砸老师;往同学被子里放图钉……对他温和的批评不管用, 严厉的训斥也徒劳。经过观察和了解, 我发现王同学爱打篮球, 体育很好, 爱打抱不平。我就根据他这些特长去接近他, 和他打篮球、侃大山, 讲优秀运动员成材的故事, 并抓住他在学校运动会上获奖的机会当众表扬他, 让他上台领取“先进班集体”的奖状, 还让他当体育委员。从此, 王同学好像换了一个人, 对班里的工作非常热心, 违纪次数明显减少, 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

二、转化“潜能生”, 班主任“打铁必须本身硬”

“正人先正己”, “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作为班主任, 我深知“身教更胜于言教”。尤其是某些“潜能生”较偏激、更挑剔, 所以我们必须加强自身建设, 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 提高自己的能力, 努力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一座人格的丰碑。

1. 要上好文化课。

班主任既是班级的领导核心, 又是授课者, 首先要上好文化课, 有渊博的知识、幽默的谈吐、高超的授课艺术, 用饱满的热情带动学生, 用信任的话语打动学生, 用博大的胸怀容纳学生, 用独特的教法调动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心, 你的伟大, 你的超群, 这样学生才会敬佩你、爱戴你、信任你、拥护你。

2. 要言必行, 行必果。

班里制定规章制度, 要具有可行性, 班主任还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如我要求同学们要惜时守时, 自己也做到早来晚走, 不迟到、不早退, 坚守工作岗位;要求学生不吸烟、不喝酒, 自己首先戒了烟。有亲朋好友聚会, 除非赶在节假日, 上班时间坚决不喝酒, 亲朋好友知道了我的做法, 也就不强人所难了。

3. 要一碗水端平。

“潜能生”最看不得教师对好学生的偏爱。因此, 教师要用一分为二的态度平等审视每一个学生, 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不偏袒、不歧视。在处理班务尤其是学生违纪事件时, 对好学生和“潜能生”应使用一个标准。

4. 要勇于承认错误。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班主任也有犯错误的时候, 这时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取得学生的谅解, 这样学生反而会更加尊重你。

三、转化“潜能生”, 班主任必须做好桥梁和纽带

1. 协调好任课教师之间、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班主任要协调好各任课教师布置的作业量, 把握好作业的难易程度, 注意加强对“潜能生”的辅导、转化, 督促他们认真完成作业。对于“潜能生”要放低要求, 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 并通过第二课堂、学生“一帮一”活动为他们补课, 逐步培养他们的兴趣, 让他们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习的信心。

2. 协调好家庭与学生的关系。

学校工作离不开家长的配合, 对“潜能生”要多进行家访, 要向家长全面介绍学生的表现, 不要让学生认为是向家长告状, 同时也要掌握“潜能生”在家庭中的表现, 了解并分析家庭对孩子健康成长造成的不利影响, 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服、教育。

3. 消除社会不利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学校附近有一个网吧, 以获利为目的, 不正常、不规范经营, 对进出的中学生不但不加以规劝和制止, 反而以“学生优惠”为诱饵, 为其大开绿灯, 提供一切方便。一次, 班上一名学生朴X打电话请了病假, 三天后还没返校。我打电话询问病情时, 其家长惊讶地说孩子根本没病, 并且天天按时上学、回家。我立刻感到事情不妙, 连忙四处去寻找, 最后终于在一个网吧的角落里找到了玩得正高兴的朴X, 气得我找老板理论。他不但不觉理亏, 反而找来几个人把我连推带搡撵了出来。我不服气, 找到有关部门, 终于令其关门整顿, 规范了他的经营。

4.寻找一份热爱好好活下去 篇四

春田花花幼稚园出现严重经济困难,面临歇业危机,校长身兼数职努力维持经营。为挽救幼稚园,校长召集校友召开筹款晚会,无奈校友无一飞黄腾达,筹款寥寥无几。所幸小朋友们在音乐方面有过人之处,于是校长成立了“春天花花儿童合唱团”,开始了磕磕碰碰的还债之路。

“一头猪”的终极理想

香港文化的精髓,应该就是无厘头和笑点低了吧。《麦兜当当伴我心》这部电影的剧情,简单而低幼,但就是这么一部低到尘埃里的电影,却毫不偏移地击中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刚开始想笑,然后笑着笑着就哭了。

每个小孩子,应该都有过被骂作“蠢猪”的经历吧,可见,“猪”并不是一个褒义的所指。麦兜,也是一头并不出众的猪,除了比一般的猪可爱和干净外,再没有什么闪光点。直到在校长面前开口试唱,他的特长终于横空出世:口条与众不同,唱起歌来犹如天籁。

在卡农的旋律里,他和“春田花花”的小朋友轻轻柔柔地唱:“我愿是一块扣肉,我愿是一块扣肉,扣住梅菜扣住你手。”合唱团小朋友的童声是整部戏的萌点,让代表着市井的梅莱扣肉和代表着高雅艺术的卡农以一种奇妙的和谐关系和平共处。

在麦兜的系列动画片里,食物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比喻。是不是因为在“一头猪”的世界里,好吃的就是终极理想,万事万物都可以用食物来描述:春风是蛋挞,春雨是提子,青蛙是炖蛋,冬天一会儿是苹果,一会儿是南瓜。麦兜们,对人生没有什么理想,无非是一碗公仔面,再放一点鱼丸,如果有龙虾更好。

在优胜劣汰的现代社会里,像春田花花这样简陋而便宜的低档幼儿园,自然培养不出得闲就去马尔代夫度假的成功人士,也没有特首、首富这样的资优校友为母校捐款,所以幼儿园陷入经济危机就是生存法则下的必然表现。

这群被高速行驶的竞争列车甩下来的屌丝,胸无大志,不懂得人生的大道理,跟着混日子的父母上着混日子的学,每天的饭后甜品都是那同一颗怎么咬都咬不开还得上缴回去的糖炒栗子。但是,当幼儿园的门口被泼了红油漆刷了“欠债还钱”的字样,当老校长说“你们都很乖,是校长没用”,他们决定不顾父母的反对去“卖口条”,组建“春田花花儿童合唱团”协助校长共度危机。

多年前的自己

因为没有钱,请不起金牌、银牌、铜牌经纪人,校长只能请了一个胶牌经纪人。“春田花花合唱团”凭借卖力的表演,大获成功,还受邀去华仔的演唱会伴唱。

演唱会结束后,华仔告诉医生自己听了“春天花花合唱团”的歌声,有一种“急便便”的感觉。医生说那不是“急便便”,而是“感动”。很难想象,在一部公开上映的电影里,会出现“急便便”这样不雅的台词,更难以想象的是,观众居然很动容。

日复一日穿梭于高楼之间被高楼遮挡住了影子的成年人,已经遗忘了感动太久。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懂得怎么让自己过得更好,在各个熟悉或者陌生的城市里奋力拼搏,或神采飞扬,或狼狈不堪,过着幼时一直向往或者从未想过的生活。

那么,你还记得吗?曾经和你同桌,每天都和你牵手去上洗手间的小朋友,而今散落在天涯,就算迎面走过,也未必能辨出旧时眉眼。

这些原本应该很宝贵的记忆,在现实面前毫无悬念地败下阵来。我们到底还是从不谙世事的白衣少年,沦为浮世里的一粒尘埃。

像老校长这样坚守音乐理想,坚持为草根孩子们提供栖身之所,明明知道自己培养的只是未来推销员、小混混、饭店迎宾员和洗车工人……但也不放弃的老好人,现实生活里又有几多?

最后,“春田花花”还是被推倒了,重建了一所贵族幼儿园“硬邦邦”。校长回老家当学校清洁工,麦兜和小龟、小猫、小鸡、小鸭们都长大了,一如既往的没出息,有的送报纸,有的做前台,有的给人泊车……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努力生活。

电影院里,邻座的一个小孩子没心没肺地说麦兜和小朋友们长大了没有以前可爱,他的父母在旁边黯然神伤,我想他们应该是想起了多年前的自己。

大有大路,小有小路

影片中段,看见“春天花花合唱团”通告连连,我以为这又是一个屌丝逆袭的Happy Ending,哪知,经纪人一直以种种借口拖延支付合唱团的演出费,最后还卷款潜逃。我陪着麦兜生气,但是好脾气的校长仍然愿意履行合约——去澳门为一名音乐家的葬礼演出。

这个时时用“大不了就是回老家”来自我安慰的校长,身上有着父辈的影子,三分古板、七分守旧,十分中庸,却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安全感和归属认知。所以,麦兜和小朋友们虽然生经纪人的气,但还是心甘情愿地去完成这最后的演出。

很意外地,这名过世的音乐家麦交是老校长的学生,他曾是一名自闭症儿童,亏得校长在他的心里种下了一颗音乐的种子,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追悼会上,麦交用录音讲述了这段童年往事,表达了自己对老校长的尊重和感激,更证明了这份热爱的可贵。

就像电影中说的,“这个世界有时候硬邦邦的,有时候软塌塌的,当我们开心、伤心,当我们希望、失望,我们庆幸心里总唱着一首歌,让硬邦邦的世界不至硬进心里,让软弱的心不至倒塌不起。”

硬邦邦幼儿园的毕业生个个事业有成,要什么有什么,但有一样东西却是他们永远都逊于麦兜的,那就是热爱。老校长为麦兜和小朋友们心底种下的音乐种子,让他们在人世中,不管前进得有多么的艰难,只要唱起那首歌,始终有一种温暖在心里涌动。

5.到乡下去作文 篇五

学校美育工作的开展, 其实是学生审美能力的挖掘, 而在审美能力中, 最基本的审美感受力地位尤为重要, 没有对于美的感受就不会得到审美后的效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对于审美感受力的理解还是稍显偏颇, 审美感受力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感受, 而是感觉器官对于审美对象的感知和领悟, 没有对美的感知就无法领略到美带给我们的情感触动,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先看到, 再感知, 再领悟。

人类从出生到死亡在整个过程中既有美的享受同时也有感知不出美而带来的痛苦。但是, 对于美的感知并非从降生就随之而来, 它是通过后期的学习和培养一点一点积累的结果。在普通高校美育教学及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 要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力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察力, 势必要求课堂上把学生当做主体教师起到真正的引导作用, 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是不同的, 因此, 如何从不同的审美对象中寻求其各自的独特之处, 如何正确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美, 感受美这是很重要的。美术鉴赏课的开展就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视野感知不同的美带给人们的不同享受。通过课程的学习, 让普通学生也能轻易地分辨不同的颜色, 不同的形体及线条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

审美态度的培养其实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讲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渐渐感觉到, 要想正确树立审美态度, 就要求我们既要“深的进去还要浅的出来”。也就是说, 教师一方面既要能够对待审美对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把自己的情感因素完全的融入到审美对象中去, 真实的感受审美对象给我们的冲击, 切实进入审美的忘我境界, 这也就是所谓的“深进去”;同时, 在深入忘我的基础上还应该能够冷静地有所抽离, 怀揣着一颗平和的心态, 积极的态度以及与审美对象之间有效的美感距离才能达到真正的审美目的。

普通学校的美术课程是对于美育的直观性教学, 能够让学生感知到来源于大自然的美、来自于人类社会的美、以及各个艺术层面的美。而美术教育中所包含的各个专业门类又充分展现了美育的丰富性, 常见的有鉴赏、绘画、建筑、手工艺等多个门类, 这无疑也体现了美术课的多样性和实践性, 强调了美术在普通学校美育工作中的不可替代性。针对学校美术课程的开展和实施, 笔者有几点心得体会如下:

美术鉴赏课作为美术教学中普及较多的课程, 笔者在长期的来备受打击的创新能力学生的种种怪异行为得到很好的解释, 能够让老师客观的评价学生, 同时也让学生能够积极的看待自己本身的优缺点, 使之可以得到健康合理地发展。

三、总体的反思和总结

在本文中只是简单地针对新课程改革对于教育实际教学工作所带来的转变, 从心理学方面进行思考, 其中的不足与缺漏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理解:对于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对错并不是从单方面进行思考就可以深刻理解的, 我们应该从多方面进教学工作中发现, 鉴赏课的教学过程是以相对完美的艺术形式, 和近乎卓越的艺术技巧来冲击人们的视觉和感知。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对于审美对象产生共鸣, 继而对于审美对象给出不同的反应及感想, 是成功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表现, 也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所要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为了达到课堂最佳效果, 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动些心思。笔者认为贴近生活的欣赏更能让学生有所感触, 所以教师可以搜集一些直观的作品在课堂内外作为鉴赏对象, 例如齐白石的虾、蟹、青蛙, 狄斯尼画的米老鼠、白雪公主, 张乐平画的三毛;生活气息浓厚的年画、挂历、图片、画册、动画版三个和尚、哪咤闹海等。这些作品可以从人的形象、主题内容、作品类别以及造型手法等方面作些简单的介绍, 然后引导学生们作为二度创作者对作品一一评鉴。这些看似平淡的欣赏反而对于审美能力、欣赏能力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对开阔视野、丰富生活、激发学生对艺术美的向往与追求是大有好处的。

另外, 在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中, 还要培养学生们与时俱进的欣赏理念, 不盲目的套用章法和流派来评定美术作品。因为我们从近期很多的美术展览中不难看出, 许多作品很难用美术固有的概念进行界定和评判, 不同手法和不同艺术形式的展现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完善的。

除美术鉴赏课外, 笔者认为各学校还可以多开设学生能自主参与进去的实践活动课程, 如绘画和工艺课。学生参与实践的课程, 才能够充分展现他们的创新意思和开拓精神。利用欣赏课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 在掌握好基础性知识的前提下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 把想到和感悟到的美具体展现在实物创作中, 这些课题的学习和延伸对于学生培养正确的、健康的审美观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然美术实践课程并不是大撒把的让学生们天马行空, 还要求教师合理恰当的点化作用。举个简单的例子:教师指导学生对人物头像的绘画课,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清晰地知晓头部的重要表现内容在于五官和头发, 而这些局部的表现也必须服从整体的表现, 此时再引导学生注意关注两者之间的关系, 同时还有头部不同体面几个转折的骨点如:顶结节、额丘、眉弓、颧骨、颏结节。完成以上步骤的同时更要注意拿捏头像的神态与个性特征, 也可把自己对于人物表象的理解贯穿到作品中。这也是在教学过程中人们经常关注的“以形写神, 富神于形, 形神兼备”。教师能在充分讲解教学内容的同时以更加艺术的手段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再创作, 才能引导学生创作出彰显个人风格的作品。

美育的显著作用已被多数教师正确的教学手段得以实践和延伸, 美育对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灯塔作用也日益显现。而在美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和主导作用的美术教育更是让众多教育工作者为之探索。充分实施和贯彻美术课程的开展, 不仅对学校本身的发展意义深远, 更能培养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观。广大教育工作者秉承美育精神, 共同努力让美充满世界, 让我们的生活就这样一直美下去。

行思考, 从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进行思考才能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评价本次新课程改革运动。

参考文献:

[1]郑雪.人格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M].2001年3月第1版.

6.到乡下去作文 篇六

现状调查刚工作最大感受就是穷

买菜像大妈一样锱铢必较

四川女孩孙倩倩今年六月从北京联合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毕业后进入了一家私企工作, 月收入4000元。“像突然进入了剥削人的旧社会!”对于从学生转型为上班族, 孙倩倩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感受, “尤其是吃饭, 想省钱在家做饭, 没锅没碗没葱没蒜, 什么都要买, 或者就只能在外吃, 不得已开支又增加了。”

云南男生唐洪春目前还没有正式到新单位报到, 暂时借住在学校宿舍, 并在网络公司找了一份临时工作, 一天175元。“学校食堂里一份八块钱的五花肉盖饭能吃饱, 现在公司附近的盖饭怎么也要十五六块, 肉还比学校的少, ”唐洪春说, “毕业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字:穷!”

大学期间唐洪春曾入伍两年, 自己存下的部队津贴和退伍费约有十万, 从此没有再向家里要过钱。前段时间唐洪春的手机坏了, 自己买了一部新手机, 手头拮据的他每顿饭只吃一个馒头一份菜, 直到前天发了薪水才改善了伙食, “毕业后开销太大了, 主要是吃饭太贵, 必须数着钱过日子, ”唐洪春说, “看到朋友在微信里发红烧肉的照片都受不了了。”

偶尔进一次商场, 同为今年毕业的重庆女孩曾宁宁也开始“锱铢必较”, 对着21元1.5升的食用油和12元0.9升的食用油拿出了手机, 计算比较哪一瓶比较划算。“其实很明白差别不大, 但就是忍不住会斤斤计较。”曾宁宁告诉记者, 现在去商场逛完一圈, 到了收银台又会把购物车里的东西放回去几件, “以前用爸妈的钱可不是这样的, 在学校买零食都不眨眼, ”曾宁宁说, “现在买菜都会在包装好的蔬菜中挑出最便宜的一份。”虽然大家以前都调侃只有大妈们最爱挑便宜菜, 但现在也不得不身体力行向“老前辈”学习, 在超市里和大妈们一同挑选便宜菜, 能节省开支比别的都重要。

学爷爷奶奶用废水冲马桶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电也成为毕业生的心头痛。江苏男生陈友艺与大学同学合租一个多月, 已花掉400元电费, 这对于收入不多的他来说, 也不是小数。为了控制支出, 他每周只充100元电费, 物业经常不可置信地问我“只充100吗?”我看着屏幕上显示的其他居民电卡里大都还有四位数余额, 突然就感到自己很穷。“有一天晚上用光了电, 但小区物业规定只能在周末买电, 不得不在黑暗里度过了两天。”陈友艺说, “在学校的时候, 20元的电能用一学期呢, 真想不通为什么那个时候还会嫌贵。”

为了杜绝不必要的用电用水, 陈友艺坦承自己已经有点“神经质”, “时不时就跑到厨房和洗手间检查水龙头有没有关紧, 反复开了关、关了开, 盯着水表看转动有多快。”陈友艺笑着说, 学校宿舍的水免费使用, 而现在每滴水都是钱, 陈友艺告诉记者, 他三天前刚去买了一个水桶用来装洗菜水、洗碗水, “以前觉得爷爷奶奶拿废水冲马桶很好笑, 现在自己也开始这样做了。”陈友艺说。曾宁宁也说, 不是特别热的时候就不开空调, “洗衣服也尽量手洗, 洗衣机太耗水耗电了。”

交房租时感觉活不下去了

吃穿、水电还有办法省, 最让毕业生头疼的还是房租。目前北京租房多实行“押一付三”, 对于刚工作还没收入的毕业生来说是笔巨款。今年毕业后到北京工作的南昌男孩汤丰宇与朋友在北五环合租了一套房子, “交房租的时候还没发工资呢, 三千多块就没了, ”汤丰宇说, “不好意思向父母要, 只能东拼西凑, 分三次才把房租交齐, 期间房东还一直威胁说再拖延就收回房子。”

孙倩倩与两位室友合租了一套三居室, 每月月租2000元, “以前根本没有房租这一块开支, 现在突然每个月都要交这么多钱。”为了减轻房租压力, 孙倩倩正在考虑再找一位室友合租。陈友艺也同样对“突如其来”的房租感到吃不消, “刚找到工作的时候觉得一个月收入三四千也挺够用的, 到了交房租的时候才感觉活不下去。”陈友艺说。他的房东要求“押一付三”, 并且第二次付房租的时候要提前一个月交钱, “刚住进两个月, 又要考虑着交接下来三个月的房租了, 不吃不喝也拿不出5000多。”陈友艺说。

学校宿舍一两千就能住一年, 毕业后突然出现的房租作为开支大头, 给刚工作的毕业生带来很大的压力, 不少毕业生父母选择在房租上资助孩子。李先生的女儿刚在北京读完大学, 开始了“北漂”的生活, 李先生和妻子赞助了孩子的第一笔房租, 并计划在一年的时间内随时准备资助孩子, “就一个孩子, 不资助她我们资助谁呢?孩子需要资助的时候, 不找我们又找谁呢?”李先生说。

北京孩子不用租房压力小

比起在北京工作的外地毕业生, 北京本地的同龄人大部分不需要租房, 压力小了许多。北京女孩李悦蓉今年毕业后进入一家杂志社工作, 吃住都在家里, 每天的消费也不过是午饭和上下班的交通费, “跟毕业前比起来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李悦蓉说。

在采访中北京晨报记者发现, 虽然北京本地的应届毕业生没有房租、日常饮食的支出, 但不少北京家长不再给孩子生活费、零花钱, “家里不再给生活费, 自己平时攒下的零花钱用光后, 如果工资不多的话会感到压力。”今年毕业的贾同学说。

个案故事

女生说:上月工资只剩300元

为了省房租, 曾宁宁选择在离单位较远的南四环租房, 每天乘公交地铁上班, “一个来回是四块八, 听说北京地铁要涨价了, 以后每个月的交通费也得涨不少, ”曾宁宁说, “有时加班太晚没有地铁, 只能自己掏腰包打车回家, 太奢侈了。”

曾宁宁在一家专业性很强的报社工作。心思细腻的她记下了毕业第一个月的开销:税后收入2400元, 水电费和在家吃的早饭晚饭共计276.12元, 午饭每天13元到15元, 周末外出就餐两次, 每次50元左右, 房租800元, 加上杂物、人情消费, 上个月只剩下了不到300元。“根本没想到有这么多地方需要开支, ”曾宁宁说, “吃饭花费太大了, 在学校时可以每天三顿不到十块, 现在十块钱都吃不了一顿午饭。”

除了吃饭, 工作方面的开支也让毕业生感到不小的压力。“由于报社专业性很强, 很多东西都需要从零开始学习, 不得不经常复印学习资料。学校复印一毛钱一张、打印两毛钱一张, 现在翻了四五倍。”曾宁宁说。工作中需要经常采访外地的专家学者, “话费噌噌噌往上涨!”而她在大学期间每个月话费不过50元, “一次电话采访就要半个多小时, 有时还要一个多小时, 看着屏幕上不断增加的通话时间实在心疼。”

男生说:要谈不起恋爱了

“要谈不起恋爱了。”在网络公司工作的应届毕业生滕罗对记者说。毕业前滕罗就找到了一份加奖金可以年收入过十万的工作, 让同学们羡慕不已。但上个月还没有转正, 拿着5000月薪, 房租、水电煤气费、网费、话费等, 一个月就要花掉2000多, “没钱给女朋友买礼物了。”作为男生, 滕罗并不介意穿自己两三年前的旧衣服, “不敢买新的, 几百块一套。”手头再紧, 滕罗还是努力和女朋友享受着浪漫:约会时挑便宜的早场电影看, 逛街多看少买, 偶尔奢侈一把为女朋友买一件新衣服, “然后就不得不省吃俭用一星期。”滕罗说。

恋爱经费不能太省, 滕罗选择在个人生活上节俭, “女朋友不在北京时候, 我都在公司待到7点之后才走, 因为7点有免费的加班餐吃, 虽然只是勉强能吃饱, 但是能省下不少钱啊。”滕罗说。

对于刚毕业后拮据的生活, 滕罗有着年轻人的傲气, “每个月攒不下个一两千, 都不好意思和家里人开口说自己能成一番事业。”滕罗说。对于存钱这件事, 月收入3000多元的陈友艺却很无奈, “房租水电每个月要2000多, 真的很难有什么积蓄, 一毕业就成了月光族。”但陈友艺认为, 自己能做到“月光”而不是“月负”, 已经挺满足了。

省钱高招 网购自带午餐

虽然有的毕业生得到了家长的资助, 但突然增多的消费和不高的收入, 仍旧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难题, 他们想出了不同的应对方法。“毕业后才发现网购简直太好用了!”孙倩倩说, 以前在校时, 还常常到实体店买东西。但现在离开了学校, 需要买的东西太多, 实体店太贵, 网络成为包括孙倩倩在内不少年轻人钟爱的购物渠道, “四十块钱买的锅也很好用。”孙倩倩说。女生们也渐渐将网络作为增添衣服的主要途径, “前几天在网上买到了一条17元的短裤呢, ”曾宁宁说, “但还是不敢穿到单位去。”

曾宁宁与三位室友各出800元成立了“公共账户”以购买拖把、洗衣粉、锅碗等公共用品, 也用以支付水电、燃气费用, 每一笔公共花销都记在笔记本上, 清晰透明的财务对理性消费有不小的帮助。但由于刚搬出学校第一个月需要购置的物品太多, 这笔“公共账户”一个月下来仅余不到500元。

汤丰宇每天中午在公司附近吃饭, “消费太高, 二十块以下男生根本吃不饱。”汤丰宇说。为了在午饭上节省, 汤丰宇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做好午饭带到公司吃, “虽然也要买菜买米, 但相对而言划算很多, 能省就省。”在大学附近租房的滕罗只要有空都会回学校食堂吃饭, “一顿饭不过十块钱, 虽然毕业后没有校园卡、吃饭还要交几块钱的手续费, 但卫生便宜还能吃饱。”滕罗说。

“节流”习惯已经在毕业生中渐渐养成, 而“开源”似乎还没有兴起。接受采访的几位毕业生中没有一位做着兼职。“没有时间, 工作日早上九点到下午六点, 回到家都晚上了, 只想立刻洗澡睡觉, ”陈友艺说, “周末也别提了, 能躺在床上看一天电影才是最享受的。”

家长态度 是否资助选择不一

学生家长李先生认为刚毕业最重要的是工作状态而非收入多少, 房租压力太大会影响孩子的工作状态, “第一年工作, 我们只希望女儿可以找到工作的状态、站稳脚跟, 在工作中找到快乐和热情是很重要的, 经济压力太大了反而工作不好, 造成恶性循环, ”李先生说, “能自理就很不错了, 等到收入高了再讲究更好的生活品质吧。”

山西的吴女士也同样选择了资助刚在北京工作的孩子, 除了房租, 吴女士每月还给孩子卡上打1500元, “跟她大学时每个月生活费一样多, ”吴女士说, “孩子一个人在大城市打拼、没人照顾, 已经很辛苦了, 不想让她再在经济上吃紧。”对于这样长期、稳定的资助, 吴女士想得很开, “就当是继续交学费了, 让孩子在社会这个大学再学习一两年。”

相比之下, 陈友艺的母亲洪女士对儿子的要求就严得多。陈友艺刚毕业的时候收到了母亲8000元的资助, 并被告知以后不再接济, “不会再给儿子钱了, 除非有紧急的用钱情况, 男孩子就应该多经受磨炼, 让他尽早养活自己。”洪女士说。

对于父母的资助, 曾宁宁感到无奈又不安, “一开始自己真的拿不出那么多钱, 不得已让妈妈资助了五千元。”曾宁宁说, “以后会想办法还的。”

过来人说 90后孩子起步更艰难

1988年从大学毕业的李女士现任教于北京某高校,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也会突然有经济压力, ”李女士说, “不过因为自食其力了, 也能控制开销, 所以总体感觉不是穷而是充满希望。”李女士告诉记者, 当年的单位是有义务为员工解决住宿问题的, 所以并不存在房租的开销, 吃饭也在单位食堂, 开销主要在吃穿上。“那时毕业生工作、收入都很稳定, 而且迟早都会分配到房子, 虽然钱不多, 但心里还是很踏实的。”李女士说。

对于二十多年后, 现在应届毕业生背负的经济压力, 李女士认为相比自己的年代, 现在的年轻人有更多消费需求, 工作也不及自己毕业的年代稳定, 压力也会比70后要大得多。“虽然我们大学毕业时的收入也低, 但还是比社会平均收入高不少的。”第一年试用期时李女士月薪80元, 第二年转正后每个月有100元收入, 与自己身为科级干部的父亲一样多。“二十几年前大学生还是社会精英, 现在大学教育已经普及很多了。”李女士说。

专家支招 学会理财量入为出

近日, 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发布了《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 调查数据偏向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基层大众职位, 报告显示今年北京应届毕业生起薪水平为3109元, 仅次于上海, 位列全国第二。这个收入水平, 在京生活并不容易。

从无忧无虑的校园踏入社会, 对年轻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副教授、青年问题专家刘卫兵认为, 应届毕业生感到压力大、不适应是正常现象, 每个人都会经历从靠父母到靠自己的转型。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 毕业生起薪低, 但住房成本较高, 许多大学生、尤其是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习惯了花钱没计划、大手大脚, 突然要自己挣钱自己花, 必然会感到压力, 但必须要经过这样的一个适应过程才能独立, “脱离父母的呵护, 这是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刘卫兵说。

刘卫兵向毕业生们提了两个建议:“首先要学会理财, 最基本的应该做到量入为出, ”比如工作第一年租不起一套房子, 就两三个朋友合租, 穿不起名牌, 一两百的衣服穿着也不错, “父母资助也要看情况, 不能一味包办, 孩子不小了, 应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刚毕业收入低, 尤其是有的毕业生在恋爱中就更容易入不敷出, 刘卫兵提议毕业生们如果合适可以寻找一份兼职, “我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毕业生, 利用业余时间做设计、开网店, ”刘卫兵说, “一方面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另一方面增加了收入, 生活中也不至于过于节省, 光靠省钱或者父母接济都不是长久的办法。”

上一篇:怎么写书信下一篇:师德演讲为爱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