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送红军教案

2024-10-26

十送红军教案(9篇)

1.十送红军教案 篇一

关于《十送红军》的公开课教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用深情、怀念的情绪演唱《十送红军》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了解江西民歌的风格特点

3:情感目标:通过歌曲的学习,了解江西的红色历史,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教育学生发扬革命传统,发扬红军长征精神:艰苦朴素、不怕困难、坚韧顽强。

四. 教学重点:了解江西红色历史,感受体验歌曲情感。

五. 教学难点:“树树(里格)梧桐”这里是音程九度大跳的演唱技巧。

教学过程:

1:播放《十送红军》,让同学们依次进教室

2:导入: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采茶舞曲》和《龙船调》,了解了长江以南,长江以北的音乐特点。下面我们再来听听这两首歌曲,听完以后请同学起来复习一下这两首歌曲的特点分别是什么。(播放音乐)

学生回答:《采茶舞曲》:情绪欢快,旋律流畅清新,运用方言演唱,糅进了越剧的唱腔,富有浓郁的江南特色。《龙船调》:开头带有带有明显的山歌风味,明亮高亢,自由而畅达,造成一种远距离打招呼的感觉,再加上半说半唱的形式,是歌曲风趣诙谐。

教师讲解:很好,通过这两首歌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江以南、以北的音乐特点,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长江中下游地区-江西的民歌《十送红军》听听它和前面两首歌有什么不同之处。

3:授新:(1).听、议(歌曲感受)完整欣赏歌曲一遍。

提问:歌曲反映什么场面?表达了什么情绪?为什么要一送再送,送了十遍?

(分组进行讨论)

学生回答:红军要离开根据地,即将踏上长征路,在几年的土地革命中早已和广大群众结下了鱼水深情。老百姓们一送再送的场景,表达了对红军依依不舍的心情。

教师讲解:非常好,看来同学们都认真听了。在江西这片神奇的红土地上,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中国工人运动的源地——安源等,当然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红色民歌,今天我们所学习的《十送红军》就是其中一首红色经典。那么同学们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情绪去演唱呢?下面我们再来听一听。

进行第二次欣赏后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歌曲给人一种压抑,难过的感觉。

教师讲解:是啊,在情绪上难脱压抑、沉重的.印象。演唱者带有抽噎的语气,统观全歌,其音乐情感是留念、企盼、祝福、深情等多种情绪融为一体的。

(2)学唱歌曲,现在我们带着这种情感跟着伴奏小声哼唱一遍。

(3)找出演唱中的难点:“树树里格梧桐”这里是九度音程关系,老师范唱,学生跟唱,突破难点。

(4)全曲有感情的演唱一遍。注意发声状态。

(5)分组进行比赛,要求一部分人演唱,一部分人分别扮演红军和老百姓。

4.让学生起来总结长江中下游江西这个地方民歌的特点:涌现了大量的表达人民与红军战士鱼水深情的歌曲,歌曲真挚、朴实。

5.再次播放《十送红军》,在音乐声中结束课程。

七:小结:师:江西这片红土地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孕育了多彩的民歌,更孕育了勤劳纯朴的人民。今天,我们唱响了红土地的歌曲,唱热了我们的心扉。作为新时期的少年我们应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最后,让我们唱着《十送红军》结束这节课。

授课人:xxx

2.《十送红军》身世之谜 篇二

这是2013年10月出版的《镇巴民歌精选》(DVD)中的一首。

歌曲的旋律与人们以前熟识的空政版的江西民歌《十送红军》完全不同,但仔细对比歌词,除去“里格”和“介支个”这类赣南客家话的典型衬词以及地名外,段落、句式几乎一模一样。

在陕西文物局“汉唐网”等网站,能看到向成忠的一篇《唱遍神州的<十送红军>源自陕西镇巴》的文章。“付文学去世前一直有个心愿,为《十送红军》歌词正源。”向成忠说,这是他写这篇文章的缘起。

采词者说

付文学是汉中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镇巴县志编纂委员会委员,镇巴县政协一、四、五届委员,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他一生发表了250多首歌谣,其中包括《十送》(当时搜集整理时标题是《十送》)。

1956年10月,付文学被抽到民政科从事普查革命烈士的工作。他获知朱有炽曾任过川陕省赤北县苏维埃税务局局长,其妻陈昌秀曾任两河口乡苏维埃妇女委员委员长,就专程到西乡街找朱有炽。

两人一开始谈的内容是关于革命烈士和革命斗争史实,聊性渐浓时,朱有炽唱起了歌谣“徐向前到川陕,空山坝扎营盘,恶人个个脑壳砍,打得川军垮了杆”,还唱了一首更长的歌谣,就是《十送》。

据付文学生前留下的一篇短文回忆:“1956年10月中旬,我到了永乐乡后,乡上让我到西乡街找朱有炽,他曾任川陕省赤北县苏维埃政府税务局局长。次日,我步行40多华里,到了西乡街朱有炽家,晚上边谈边记录。他唱了好几首红色歌谣后,说还有一首长的,一共十段,歌名叫《十送》。他说我记,记完,一段一段地念给他听,有错的地方作了纠正。我回县以后,把搜集的红色歌谣进行了整理。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十送》,把这首歌谣以‘富饶’的笔名抄寄给了《民间文学》编辑部。”

两年后,大约是12月上旬的一天,付文学到渔渡公社办事,顺便到邮局给镇巴报社寄稿件。在邮局营业室,付文学收到一位老同志转交给他的信。这封信是中国民间文艺杂志社寄来的,信封上写有:中共镇巴县委付文学转交富饶同志收。他拆开信一看,是杂志社汇来的20元稿费。

能够证实《十送》歌词源自镇巴的,现在还有一位健在者,他就是樊建源。

樊建源回忆说,1958年,他在汉中歌剧团工作时,曾被地委宣传部抽调帮忙整理民间文学作品。当时工作人员对镇巴县送来的民歌《十送》进行了整理,并以汉中地委宣传部的名义寄给《民间文学》编辑部,当年5月号得以刊发。

“《人民铁道报》的记者在北京图书馆找到了1958年5月号的《民间文学》,并拍了照片发给我。”向成忠把电脑里存的照片找出来给记者看。

为什么同一本刊物会发两次同样内容的民歌歌词?向成忠的解释是因为搜集整理者不同,付文学的是个人行为,首发署名的是汉中地委,但也还是付文学搜集整理报到汉中的。

《十送》歌词除了在《民间文学》刊登外,还被《红色歌谣集》《中国歌谣选》《陕南歌谣》《红军歌谣》《当代陕西》《陕西歌谣》《陕西歌谣集成》《陕西县志》《可爱的镇巴》等文集收入。

采曲者说

在镇巴县文化馆,记者见到了目前在镇巴流传的《十送红军》曲谱的采集者刘光朗。已77岁高龄的刘光朗有“陕南歌王”之誉,现为镇巴县文联的名誉主席。

1959年8月,刘光朗从西安师范毕业后,在镇巴中学当音乐老师。一天,付文学把发表在《民间文学》的《镇巴歌谣十送红军》拿给刘光朗看,并建议他谱曲教给学生们唱。刘光朗看过歌词后深受感动,觉得主题鲜明、立意高雅、词语不凡、生动感人,既有巴山地域特色,又具当年(1935年)的时代特征,是一首难得的好歌。

“这首歌的音乐你记了吗?”刘光朗问付文学。

“我不懂音乐,没法记录。”付文学遗憾地说。

刘光朗尝试着谱了曲,并给学生们教唱,但效果不好。他认为是“曲子不行”。

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以下简称空政文工团)演出了《十送红军》,刘光朗将这个消息告诉了付文学。付文学买了一本《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的书,他在该书中发现,《十送红军》作为江西民歌排在第四场。“这个怪呀!咋成了江西民歌了?”付文学不解地对刘光朗说。

刘光朗建议付文学写个东西澄清一下,不知什么原因,付文学没写。再过了几年,《人民日报》登了十多首张士燮的作品,其中有《十送红军》。“这咋成了张士燮的作品了?”刘光朗把《人民日报》拿给付文学看。

此后,付文学写了短文“十送红军谁传颂,且听镇巴采集人说”,详细记述了《十送》的采集过程。但这篇文章几乎没有什么传播力度,也难以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可惜了!”刘光朗不仅为付文学可惜,还为一直没能见上朱有炽抱憾。

1963年10月,刘光朗听了空政文工团朱正本、张士燮等以江西民歌曲调编配的《十送红军》,感到这支歌尽管非常好,也很受群众欢迎,但已失去了镇巴原生地的味道,变成了江西民歌,刘光朗觉得有必要弄清这支歌的音乐情况。

当年冬天,刘光朗随县剧团去簡池永乐乡等地演出期间(此前一年他已经从镇巴中学调到了县剧团),专门去朱有炽家拜访。不巧,朱有炽去了四川通江亲戚家。

1964年10月,剧团接到县委宣传部的口头通知,“凡涉及原川陕苏区的革命历史和文艺作品,一律封存,不再公开演出、演唱。”刘光朗不得不将找朱有炽了解《十送》音乐的事儿放了下来。

1978年9月,刘光朗借在简池督查选举之机,再次去拜访朱有炽时,他已经在两年前过世了。作为补救,刘光朗找到朱有炽的老邻居朱达武,他是朱有炽的侄子。朱达武是当地一位爱唱民歌的老人,他告诉刘光朗,朱有炽不仅是一位了不起的老红军、老革命,还十分爱好音乐,是一个能弹会唱、懂得“宫、商、角、徵、羽”等音乐知识的民间艺人。

朱有炽20来岁时,经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傅钟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任川陕赤北县苏维埃政府税务局局长。川陕苏维埃赤北县苏维埃政府即在川陕交界的两河口一带(今属镇巴县),西乡街(两河口)是红四方面军入川第一镇,也是红四方面军在创立川陕省苏维埃政权中成立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赤北县苏维埃政府,辖通江及镇巴简池、永乐核桃树、三元苏家坡等地。

作为税务局长的朱有炽,主要工作是负责筹款、筹粮,能弹会唱的他,在工作之余搜集、创作了大量革命歌曲,并经常演唱。

应刘光朗的要求,朱达武老人给他唱了朱有炽当年曾自弹、自唱的《十送红军》。刘光朗一边听,一边记谱,这便是现在镇巴版《十送红军》的旋律。

“有点像绣荷包,但因为词的内容不同,又有一些变化。”刘光朗情不自禁地唱完后,给记者解释道。

研究者说

“当时王庸诉朱正本等著作权侵权时,我们就应该为歌词的版权打官司。”向成忠对记者说。

2001年6月,电视剧《长征》曾将《十送红军》作为主旋律在全剧中贯穿使用,引發了一场著作权的官司。

曾指导过《白毛女》《江姐》等音乐剧的作曲家王庸,认为朱正本的《十送红军》是在自己的《送同志哥上北京》的基础上改编的。1960年,朱正本等人到井冈山采风,获得了《送》曲。央视在朱正本《十送红军》曲谱的基础上修改形成了央视版《十送红军》,并在电视连续剧《长征》中反复使用,未向自己支付报酬。经多次协商无果,王庸将朱正本以及央视等一并告上法庭。

法庭经过两次审判,均认为《十送红军》并没有改编自《送同志哥上北京》,二者均源于江西民歌《长歌》。

从音乐旋律上说,空政版是江西民歌毫无疑义,但至于歌词源自何处,又为什么与镇巴的《十送》有那么多的一致性?

1960年,空军司令刘亚楼出访朝鲜期间欣赏了大型歌舞史诗《三千里江山》,回来后就给空政文工团总团副团长张双虎布置了一个任务:三个月内创作一台革命历史歌曲晚会。当时的要求是,不要创作的,全部采集革命历史歌曲。为此,刘亚楼还亲自动员老红军、 老干部们到文工团来“献歌”。

为完成这个特殊的紧急任务,文工团创作室的张士燮、朱正本等人专程去江西采风,但无功而返,没有找到一首适合表达根据地人民送别红军的不舍之情的歌曲。

“不管刘司令的禁令了,创作一首吧。”多年后,朱正本在接受一家媒体记者采访时这样回忆说。

1961年建军节,空政文工团创作的大型歌舞剧《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在北京中山音乐堂公演。其中歌曲《十送红军》一亮相就受到热烈欢迎,很快传遍大江南北,但署名一直都是“张士燮、朱正本收集整理”。

1961年8月1日,《光明日报》一篇署名卓如的《谈陕南红色山歌》一文中提到,“陕南这块根据地的动荡是个很大的特点,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它曾被称为人民部队‘八进八出’的地方。红军一来,革命运动就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一旦红军走了,地主反动派就要进行反扑,群众就遭到残酷的大屠杀。但是人民毫不屈服地进行着勇敢的斗争。群众通过山歌来表达对红军的深厚情感。有一首《十送红军》可以看作送别歌的代表。这首歌谣充分地表现了人民对红军的真挚的情感,虽写惜别之情,但没有哀伤、绝望的情绪。”文章列举了一段歌词,内容与镇巴《十送》中的“四送”只字不差。

1932年冬,张国焘、徐向前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16000余人,由鄂豫皖区进入川北,与王维舟率领的当地革命武装会合,攻下南江、通江、巴中等县。1933年,成立了中共川陕省委和苏维埃政府,被毛泽东主席称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疆域”。当时其范围包括二十三个县政权,约六百万人口,红四方面军扩大到五个军,八万余人。陕南革命根据地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

电视剧《长征》播出时,在片尾字幕表里出现了“歌曲 《十送红军》 张士燮编词,朱正本编曲”的字样。朱正本接受一家媒体记者采访时说,张士燮只写了六送,因为他说真的写“十送”就太“絮烦”了。尽管只是“六送”, 但时长已近15分钟,因为长度的问题,被大型歌舞诗《东方红》所放弃。

“如果是朱正本所说的创编的话,那就有问题啰。”向成忠质疑说:“我们的《十送》公开发表在前,对比歌词内容,“一送”“五送”“十送”,两个版本能够直接对应,镇巴版的“四送”和空政版的“三送”相对应,“九送”和“七送”相对应,“三送”和“九送”相对应。除了段落变少,由十送变成六送外,相同的每一段,只有个别词不同,将歌中涉及的地名换成了江西井冈山,没太大变化。”

3.十送红军教案 篇三

《开学第一课》是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大型公益节目。自起,教育部就和中央电视台密切合作,于每年新学年开学之际推出《开学第一课》。这一节目针对中小学生的特点而设计,靠他们喜欢的方式,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有利于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每年都是针对当年最重要的事情选定节目内容,有利于增进教育的.实效性。

十送红军

演唱:刀郎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

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

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

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

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三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哪山

山上(里格)包谷(介支个)金灿灿

包谷种子(介支个)红军种

包谷棒棒咱们穷人掰

紧紧拉着红军手红军啊

撒下的种子(介支个)红了天

五送(里格)红军(介支个)过了坡

鸿雁(里格)阵阵(介支个)空中过

鸿雁(里格)能够捎书信

鸿雁(里格)飞到天涯海角

千言万语嘱咐红军啊

捎信(里格)多把(介支个)革命说

七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五斗江

江上(里格)船儿(介支个)穿梭忙

千军万马(介支个)江畔站

十万百姓泪汪汪

恩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

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回乡

九送红军上大道

锣儿无声鼓不敲 鼓不敲

双双(里格)拉着长茧的手

心像(里格)黄连脸在笑

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

盼望(里格)早日(介支个)传捷报

十送(里格)红军(介支个)望月亭

望月(里格)亭上(介支个)搭高台

高台(里格)十丈白玉柱

雕龙(里格)画凤放呀放光彩

朝也盼来晚也想红军啊

这台(里格)名叫(介支个)望红台

4.十送红军教案 篇四

摘要:《十送红军》是由江西民歌《送郎歌》改编而来的革命歌曲。这首歌后来被选作电视剧《长征》的主题曲,也是由于它悠扬而凄婉的旋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情景交融,更能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笔者通过搜集和查阅《十送红军》的相关资料和视频,对江西民歌《十送红军》的创作背景、音乐风格以及演唱技巧有了很深的了解,受益很多。本人研究《十送红军》的目的是想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学习中,发扬红色文化教育。

关键词:江西民歌;音乐风格;演唱;情感

一、创作背景

《十送红军》是由江西民歌《送郎歌》改编而来的革命歌曲。它最初是在60年代初编创的,在一次歌舞剧“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第三场中首演于北京,演出后受到人们的强烈喜欢,从此便被人们所认可。这首歌于1962年正式发表,之后就变成了现在的《十送红军》。

《十送红军》这首歌是由民间长期流传的“长歌”通过加工整理而来的。所谓的“长歌”,就是江西当地人民在送别亲朋好友时演唱的一种以叙事为题材的民歌。“长歌”也被后来的人写为《送郎歌》。《送郎歌》描写的是妻子送表哥出远门,难舍难分,一边送一边唱,一唱三叹,边哭边诉,非常伤心,歌词中还有年许多方言,用作语气助词。

二、江西民歌的特点

江西的民间音乐种类很多,民歌便是最常见的一种。通常按照歌唱环境、方式、功能的不同,有号子、山歌和小调三种体裁。号子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创作出来的。歌词常用二字、五字或七字句。它的曲调特点是用材少,句幅较短,多用一个节奏型。山歌和号子不同,山歌是劳动人民自由抒发感情的一种普遍歌曲。根据它的音乐风格及演唱特点,又分为平腔山歌和高腔山歌。山歌的旋律高亢,感情细腻。通常用真假声混合唱。总之,江西名歌最大的特点就是紧贴人民生活、主题鲜明、感情朴实。

三、歌曲《十送红军》的艺术特点

(一)歌词特点

《十送红军》的曲调婉转柔美,歌词朴实。2001年被选为电视连续剧《长征》的主题曲,表达根据地人民送别红军北上长征时军民难舍难分的感人情景。它凄婉、简单的旋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收录于《红色经典》专辑。

《十送红军》的歌词主要以叙事为主,并借叙事来表达革命根据地的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还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充分体现出红军和人民难舍难分的深厚感情。

(二)曲式特点

全曲用回旋式手法,使得这首歌的风格更加完整、前后呼应。通过基本曲调移位变奏和声部转换的方法,来展现男女老少不同年龄性别的乡亲们的形象。这首民歌的曲调建立在六声音阶、徵调式,2/4拍,C调,演唱时稍慢。

该曲由呈示段、展开段和再现段组成。三个乐段组成复乐段曲式结构。这三个乐段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后面两个乐段都是由第一个乐段发展变化而来的,因而可以把曲式看作是A、A1、A2重复变化的三段式。每段都有24个小节,每个小节的节奏都有相似之处。这三段都为方整性的平行乐段,整曲是收拢性结构。

四、歌曲《十送红军》的演唱处理

(一)气息

气息对于我们平时来说,可能没太大感觉。不过,对于演唱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演唱时吸气要快,要非常自然,呼气动作要慢,假如遇到很长的乐句,要保证气息的充足。《十送红军》中“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大都是六个字,所以气息就不要求太深,但一定要与头、胸结合,不能单独只用一部分,这样出来的声音会特别白,没有穿透力。虽然中低声区比较方便,但在高音区却很吃力,更缺乏表现力,使声音失去自然优美的色彩。在实际练习和演唱中,我们要保持高度集中,积极地、向上地、兴奋地“吸气状态”,就像受到惊吓一样。换气时,不要完全松懈,仍要有少量气息。当两肋未完全收缩,马上进行下一次吸气。在大多数音乐作品中,每首歌的音域都不全一样,所以我们一定要控制好气息。在平常训练中就要做到这些要求,那么在演唱曲目时就能水到渠成了。

(二)咬字与吐字

歌唱的咬字和吐字对于歌曲演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歌曲的美感与表达。咬字就是要唱好声母的发音。就像《十送红军》这首歌中的“包谷种子,介支个红军种......”“子”和“种”作为半句的最后一个字,咬字一定注意,不能放松。“包”字唱的时候,上唇和下唇合拢阻碍气流形成的发音。而歌唱的吐字就是注意韵母的演唱方法。如歌《十送红军》中的“问一声亲人,红军啊......”里面的“一”属于齐齿呼,发音于口腔前部,用力在齿和舌尖部。而“啊”和“一”又不太一样,它的发音着力于口腔后部,用力在牙。

所以,在歌唱中声母的发音应该清晰、准确、短促、有力,可以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发音练习,以便准确地掌握二十一个声母的发音方法及发音位置。准确的、恰到好处的咬字、吐字能增强歌曲演唱的表现力,并将这一技能与歌唱中的气息运用。掌握好歌唱的咬字吐字方法,我们就可以更好地表现歌曲,给人增添美感。

(三)情感

歌唱的本质是情感的表现,情感是歌唱艺术的核心。“情”是歌唱艺术的灵魂,是通过内心活动表现出来的。欣赏一首歌的好坏与否,就看它是否有感情。歌唱艺术是一种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它要求必须有娴熟唱功,并且要把自己对歌词和音乐的理解,用优美的歌声传达出来。一首歌的情感一般从音色、力度、速度三方面体现。

每个人的音色都不一样,都有属于自己的专属音色。不过通过科学的训练,可以改变自己的音色。速度在演唱中也是比较好控制的,就如《十送红军》这首歌,歌曲比较委婉,就需要中速,太快感情不能充分流露。而力度是情感表现比较难的一部分,它要求我们要根据歌曲的需求,表现不同的情绪。

五、总结

“一送里格红军 介支个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 介支个秋风寒,树树里格梧桐 叶落尽,愁绪里格万千 压在心间,问一声亲人 红军啊 几十里格人马 介支个再回山?”......这首《十送红军》是多么好听,让我们在送离别的氛围中,体会红军与军民的情真意切,在悲怆中所蕴涵坚定信念。让我们永远记住这首经典的歌曲,它不仅是历史的重温,也是文化的结晶,更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这首歌是无法替代的,它是力量的凝聚,精神的洗礼,心灵的净化,艺术的魅力,历史的回响。(作者单位:邵阳学院音乐系)

参考文献:

5.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篇五

[教者]李淑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和难点]

重点:红军长征的经过、遵义会议。

难点:如何理解长征的意义。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活动探究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 长征、遵义会议照片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楷体字关于博古、李德错误的军事指挥及危害,比较胜利和失利的原因。

2.在学习战争、战役等有关军事斗争的历史时,指导学生一定要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本课要按长征路线,依次找到红军经过的省份、江河,找到重要地名(地点),了解发生在那里的历史事件。

3.在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时,要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如比较、联系等。要注意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4.组织、指导学生在课外赏析毛泽东在长征时期写的其他诗词,阅读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斯诺的《西行漫记》等文学作品,欣赏、学唱《长征组歌一红军不怕远征难》,观看反映长征的电影、电视剧和专题片等,并交流心得体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红军不怕远征难》歌曲。

2、导语:同学们,我们刚才听到的是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诗歌《七律·长征》谱写的歌曲。通过歌曲你们想到了什么?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长征途中,戎马倥偬之间,毛泽东曾挥笔写下许多雄奇豪迈的诗篇,《七律·长征》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它把我们带进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漫漫征途。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这首诗概括了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要理解这首诗还需学习了解长征的历史。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重走长征路,重回当年的战场,重温充满困难、也充满斗志、令人难忘的战斗岁月。

二、讲授新课:

导语:学习长征的历史,我们就要了解:“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红军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困苦?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下面请大家看课本第57页: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我们首先来了解红军为什么要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

(一)长征的开始

1、学生结合课文说说长征的原因: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领导,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实行战略大转移。

2、出示“中央红军五次反‘围剿’情况” 简表,分析长征的原因。

(二)遵义会议的召开

1、分析遵义会议的背景。

看图了解红军长征初期受挫的情况,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原因。

2、分析遵义会议的内容。

1935年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

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3、比较遵义会议前后中央红军军事斗争有何变化,由此分析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前,由于“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红军丧失了主动权,损失惨重。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正确的军事路线指引下,掌握了主动权,摆脱了敌人围追堵截,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长征的经过

1.通过动态长征路线图,了解遵义会议后,红军冲出重围的经过:

①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四渡赤水被称为毛泽东军事生涯中最得意的一笔:有一首歌里唱道: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②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③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④爬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与刘志丹领导的红军会师。

2、学生描绘飞夺泸定桥和爬雪山、过草地的情景,体会长征的艰难。

3、阅读课本内容并通过看图了解:长征两次会师时间、地点。强调大会师时间、地点: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中央红军于1935年到达陕北,同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长征结束,长征取得完全胜利的标志是会宁会师。中央红军长征后,南方红军在项英、陈毅领导下坚持游击斗争。

(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二、活动与探究:红色之旅——重走长征路。

1、推选代表积极参加“红色之旅”:随团记者一名、导游一名、红军战士一名,旅游成员为全班同学。

2、看图说史:小记者提问,导游解说,红军战士补充解说。

请在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上,数数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哪些省?依据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说出红军渡过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什么事?在图上找到瑞金、遵义、吴起镇和会宁。

①经过的省份:

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在分属四川、西藏自治区)、甘肃、陕西等11个省。

②渡过的江河及发生的历史事件:

湘江:红军在那里与敌人打过一场恶战,损失惨重

乌江: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赤水河: 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

金沙江: 红军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

大渡河: 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

3、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还缺少粮食给养等等。)

4、根据观看的有关长征的电影或电视剧,谈谈长征的精神。

提问:同学们看过电视剧《长征》吗?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要继承红军长征的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那么今天我们中学生应继承和弘扬长征中的哪些革命精神?

(坚定信念、忠于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勇往直前、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5、举例说说长征精神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何现实意义?

三、朗读《七律·长征》结束新课。

1、听媒体朗读,体会这首诗的磅礴气势和激昂语气。

6.倔强的小红军教案 篇六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贵品质。

3、训练在了解课文各段意思的基础上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第四至第十自然段。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引导学生探究、理解“陈庚同志全明白了”,他到底明白了什么?

2、难点:体会人物的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理解并基本掌握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教学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长征》这部电视剧吗?那知道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吗?(点名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内容)红军在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时,爬雪山、过草地,历经了许多艰险,牺牲了很多同志。陈赓同志也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他在回顾自己革命经历时,曾经深情的谈起他在过草地时的一件往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是件什么事。

二、范读课文

三、预习课文

1、通读课文,用“——?”划出疑难的地方,用“~~~”划出好词句。

2、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把陈赓和小红军对话的几个自然段找出来,做上记号,再把这些对话读几遍。

四、组织交流。

五、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作业完成情况。

二、学习生字、新词

陈赓: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教师在课堂上做简要介绍)

曾经:表示从前经历过或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倔强:刚强不屈。

终于: 副词。到底;终究;毕竟:试验终于成功了|终于回来了|终于,我们又见面了。

荒无人烟:荒凉而无人居住。

满不在乎:满:全;在乎:在意。丝毫不在意。形容对事情一点也不重视。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

(教师讲解:联系课文情节讲解)

注:以上几个词仅做简单讲解,在阅读课文时再做进一步训练。

香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

青稞:单子叶植物,禾本科。一二年生草本。成熟后稃壳容易脱落。种子可供食用或,也可作饲料。(教师讲解:看图讲解)

硬邦邦:形容坚硬结实。

(教师讲解:联系课文情节和生活实际讲解)

三、学习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如学生觉得回答有困难,则改为“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

3、在黑板上划出自己还没弄懂的字、词、句。

有学生懂的,则由该学生讲解:

都不懂的,属于常识性的内容,也在本节课给予答案:

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的,留到下堂课解决。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写生字新词

曾经 荒无人烟 无可奈何 青稞面 香港 硬邦邦

二、讲读课文

(一)自渎课文,思考:

1、陈赓同志遇见的那个小红军是什么样子的? 分析:

陈赓同志因为饥饿、疲劳掉队了。他遇到的小红军也是掉队的,“黄黄的小脸”,“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已经“冻得又青又红”,可见小红军也是忍饥挨饿,非常虚弱。

2、小红军是怎样一步一步说服陈赓同志骑马先走的? 分析:

陈赓同志见到掉队的小红军,一心想帮助他。首先想到这个小鬼肯定是走不动了,叫他“上马骑一会儿”,甚至用命令的口吻说:“上去,骑一段路再说!”小红军却“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还“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说明自己走得动,根本用不着骑马。

陈赓同志提出“一块儿走”,这样可以给小鬼一些照顾,但小红军又以“我还要等我的同伴”为理由拒绝了。

陈赓同志取出一小包青稞面给小鬼,好让他充饥,但小红军却拍拍自己的干粮袋,说:“你看,鼓鼓的,我比你还多呢”,再一次谢绝了陈赓的青稞面。就这样,陈赓同志被小红军说服了。(二)、对话练习:

点名反复朗读陈赓和小红军的对话。

三、作业

1、抄写课文一遍

2、熟读课文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名回答:

小红军说服陈赓同志的四点理由是什么?

1、体力比陈赓同志强多了。

2、可以和陈赓的马赛跑。

3、要等他的同伴。

4、干粮比陈赓同志的还多。

二、默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

陈赓同志为什么说“我受骗了”? 分析:

陈赓同志走后,“心情老平静不下来”,是说始终不放心,他担心小红军,小鬼的体力真的很好吗?小鬼真有那么多干粮吗?“突然喊了一声”,说明这时才醒悟过来,他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了一连串的孩子,这些穷苦的孩子积极参加革命,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怕苦、不怕累,即使有牺牲的危险,也从不拖累大人,从这些孩子身上又想到小红军的言行、神态,这才醒悟过来。

小红军为什么不肯骑马,为什么不肯和陈赓同志一块儿走,为什么不肯接受青稞面,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不拖累别人,他宁愿牺牲自己,也决不拖累别人,这种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三、给课文分段:

课文可以分三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陈赓同志曾经讲起一件往事。第二段(第二至第十自然段)讲陈赓同志遇到了掉队的小红军,想帮助他,却被说服,只好朝前走去。第三段(第十一至第十五自然段)讲陈赓同志再回来时,小红军已经昏倒,最后牺牲在陈赓同志的马背上。

四、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红军的倔强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三、作业:

背诵课文第4-10自然段。

第五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的主要内容是:

长征过草地时,陈赓同志遇到了一个掉队的小红军,他要帮助小红军,却被小红军说服了。陈赓离开后,小红军就牺牲了。他深深地责怪自己。

二、指导学生做课后练习第7题。理清句子的顺序,并填写序号。6、3、2、5、1、4)

三、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7.十送红军教案 篇七

本课主要讲述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他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是本单元的重点课目之一。

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纬度来进行设计。我设计的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目标: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3) 思想目标: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根据大纲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3、 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2) 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

三、教材处理

1、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学历史教材没有多少障碍,不喜欢老师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讲授。

2、本节课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以学生自学为主,紧扣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这一主线,围绕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长征中面临怎样的困境?如何克服这些困境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来展开教学,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积极性,不仅突出重点,而且试图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有劲”的预期效果!

以此为依据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四、教法学法

1、教法

教师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纬目标,创设情境,组织教学。把班上学生按照能力强弱搭配分成几个四人学习小组,这样便于同学间的交流和团结互助,共同提高。

1)、问题导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以学为主,实现由重“讲”到重“学”的转变;

2)、探究讨论法——激发兴趣,合作探究;

3)、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突破重难点。

2、学法

(1)收集资料(2)自学(3)对学(4)群学(5)请教老师 (6)巩固小结

五、教学程序

课前布置预习:搜集有关长征的有关资料。结合学过的语文课文,复述长征感人故事。

1、 导入新课

由flash《长征》导入。

8.十送红军教案 篇八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8个生字,读准本课多音字“散发” “不得了”“ 干馒头” “调皮”,理解部分字在词语中的意思。

2、 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8个生字,读准本课多音字。

难点:给课文分段。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审题质疑。

课题告诉我们什么?需要了解什么?(谁?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怎么做?结果怎么样?)

二、 读课文,领会大意。

1、 着上述问题,读通课文,动笔划线或旁注六要素。

2、 论,梳理内容。

(1) 课文介绍谁的事迹?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

(2) 儿童团员们为什么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上述内容课文哪几节作了介绍?(1、2小节)

(3) 儿童团员们追赶红军大部队的过程中有哪几点使你特别感动?这部分内容哪几节作了介绍?(3~~7节)

(4) 第七小节介绍了儿童团员们追赶红军大部队的情况,与3~~6小节有什么区别?(3~~6小节详细介绍了一天的经历,第七小节概括了3 个月的经历。)

(5) 第七小节的这部分内容能删除不写吗?为什么?(不能。第七小节高度概括了3个月、1000多公里路程中儿童团员们经历的种种磨难,突出了他们不怕苦、有志气、有毅力的精神品质。)

(6) 第七小节还介绍了什么?(结果,儿童团员们受到了表扬。)

三、 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2小节,交待时、地、人、起因;第二段:3~~6小节,介绍一天的经历;第三段:第7小节,概括3个月的历程及结果。)

四、 检查字词学习及朗读。

1、同桌互查。

(1) 指认生字。

(2) 读准多音字,并给另一读音组词。

sàn( ) tiáo( )

散 调

sǎn( ) diào( )

gn( ) liǎo( )

干 了 liào ( )

gàn ( ) le ( )

(3) 说说带点字的意思和整个词语的意思。(小黑板)

春意盎然 心急如焚 跋山涉水 风餐露宿

2、全班交流。

(1) 指导难写易错字。掐 右下笔顺。跋,共12笔,注意右边。涉,共10笔,右边“步”不加点。

(2) 解词后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带点字和词语意思的。(查字典或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带点字。解词时将每个字的意思说清楚。如“心急如焚”,焚:火烧,心里焦急得如同火烧一样。)

(3) 朗读课文。

五、 作业。

1、 成作业本1--3题。

2、朗读课文。

9.红军长征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原因、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能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问——讨论——作答——归纳来理解本课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 ”的深刻内涵。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长征取得胜利的意义。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教法与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遵义会议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具 :

长征、遵义会议照片等遵义会议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欣赏歌曲《十送红军》,激发兴趣,启动思维。由此导入新课。讲授新课:

一、第五次反“围剿”

1、复习导入: 问:请大家回忆前面我们所学的内容,中共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什么?

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红军队伍不断壮大,这使国民党惊恐不安,于是蒋介石调集军队,从1930年10月到1933年的秋,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反革命“围剿”。

在五次“围剿”中,前四次红军能粉碎敌人“围剿” 的原因是什么?第五次反 “围剿”为什么会失利?请大家带着问题去读教材。

2、出示“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表”,指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由于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执行“左”倾冒险主义方针和政策,排挤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红军反“围剿”一再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结合红军长征示意图,在长征初期,蒋介石设置了四道封锁线,由于红军推行其“左”倾错误路线,导致红军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结合教材和地图册学生自己整理长征的路线,来重走一遍长征路,那么在长征途中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重大事件事什么? 二.遵义会议

1、放影片《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会议上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分析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问: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遵义会议前红军面临的险恶处境;遵义会议上的重大决定;遵义会议对长征的胜利及中国革命的胜利产生的重大影响)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三大红军主力会师

1、结合红军长征示意图。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中央红军于1935年到达陕北,同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师; 1936年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长征结束,长征取得完全胜利的标志是会宁会师。

2、活动与探究

想一想,依据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说出红军渡过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

湘江 红军在那里与敌人打过一场恶战,损失惨重 乌江 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赤水河 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 金沙江 红军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 大渡河 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

3、学生活动:说说我知道的长征故事。

4、总结长征精神、胜利的原因、历史意义。

四、课堂小结

五、出示练习题

六、问题探究

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还缺少粮食给养等等。)红军长征经过哪些省?(走过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个省。)

七、作业

上一篇:初中上学周记600字范文下一篇:公路建设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