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笔记(精选8篇)
1.小学语文教学笔记 篇一
读《“随文练笔”研究专辑》的心得体会
我阅读了《小学语文教师》六月刊的《“随文练笔”研究专辑》,让我在作文练笔教学这一块中顿感明朗,读着读着,时而倍有同感,时而像被指引导航,时而灵感顿生,让我对“随文练笔”教学有了更宽广的了解,更系统的认识。
“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因为随文练笔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紧随阅读教学,而且形式多样,丰富学生的习作色彩,学生负担少,因而在课堂中是颇受师生欢迎的一项习作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随文练笔设计的随意性,练笔的时机、方法、难易度把握不当等,往往导致训练低效甚至无效。如何实施有效的“随文练笔”策略,是我们当前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而在文本教学中找准切入点,是随文练笔练习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我就学习优秀老师的经验以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找准随文练笔的切入点整理及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对于选择随文练笔的切入点,我们常常会有“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的困惑,其实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能够潜心会文,何愁天涯无芳草呢?
一、拓展文本空白处——与文本角色对话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文质兼美的文章大都有让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只要我们善于挖掘,自有一片与文本交流的空间。如有一篇课文叫《草虫的村落》,课文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可以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巧设练笔的空间。如,“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这是甲虫夫妻间爱意的流露,在这深情的对视中,作为与丈夫阔别多时的妻子的你,会与丈夫倾诉些什么呢?又如,“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如果你是蜥蜴,看着这群好奇的小甲虫们,你会如何向它们讲述外面的大千世界呢?它们会向你提出那些新奇有趣的问题?在这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那奇异的想象得到驰骋,加上受到作者文中童心童语的感染,有了作者笔下草虫的世界这个大环境的渲染,学生练笔的情感被激发了,必然又产生一幕幕生动、有趣的情景。当然学生的语言也得到了有质量的训练。
二、丰润文本空白处——为文本主角代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而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插入文本“空白”填补,让孩子们充当故事的主人翁,想他所想,说他所说,填补故事中主人公心理、语言的空白处,在这过程中孩子们直接进入了角色,融入了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和主人公的感情融为一体,这样的练笔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是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与主人公的融合,这样的练笔带动的是孩子们真实的感悟和思考,在思维与情感引发主动积极的情态下,学生所言就会言之有物,言之动情,让文本生色不少,同时也能更好地深化了文本的主题,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互利效果。
犹如《老人与海鸥》一文中,“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态和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老人生前视海鸥如亲人,从他十年如一日般坚持给海鸥喂食中,从他对海鸥一声声熟悉而亲切的呼唤中,可见他对海鸥的一片深情,然而海鸥们十多天找不到这位与它们相依相随十多年的老人,它们心中是多么的焦急、忧虑啊!当它们眼前出现老人的遗像时,它们“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它们当时可能说些什么呢?当海鸥们意识到人们要把遗像带走,它们要与老人永别了,“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再一次“大声鸣叫着”,它们多么希望再多看老人一眼,希望遗像能多留一会,它们的大声鸣叫想对老人说什么?想对人们说什么?此情此景,海鸥们的伤痛、无奈、焦虑,千言万语让学生们流泻于笔下,人鸥情深的一幕便永远定格于学生的脑海中。
三、延续文本意犹未尽处——续作者未言之意
有些课文结尾(或中间)的语言嘎然而止,耐人寻味,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这种“余音”正是作者没有言尽,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深沉、含蓄的地方。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把这种“余音”挖掘出来,这些语言的空白赋予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创作的财富。让学生写写作者没有言尽的话,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处补上,使已经接近尾声的情节再掀波澜,使文章内容更具体、完整,也使小读者能过把小作家的写作瘾。如《小摄影师》一课,课文的结尾让人觉得意犹未尽,想象的空间比较大:小男孩到底给高尔基照成相了吗?如果他来,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如果不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在此练练笔,学生兴趣盎然,创意无限。又如《凡卡》一文的结尾处余意未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课文在凡卡熟睡在那甜美的梦中结束了,然而梦总是要醒的,为此,我设计这样一次练笔:凡卡美梦可以成真吗?当他醒后会发生什么事?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延续了故事的情节,道出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他们有的写道:“凡卡睡醒以后,他偷偷写信的事被老板发现了,结果遭到了一顿毒打,他那虚弱的身体承受不住而死了。”还有的这样写道:“凡卡每天翘首期盼爷爷到来,但当时的现实社会是残酷的,它没有怜悯这可怜的小孩,凡卡的希望在一天天无了期的等待中扑灭了,凡卡在绝望中饱受老板的虐待,最终死去。”
四、捕捉文本典型处——实现语言的迁移运用
曾看过一同行说过,“语文的学习说白了,其实就是对课文规范语言的吸纳后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所以,让语文走在回家的路上,切不可丢弃文本的语言示范作用。”遇到好的文章或精彩、典型的片段,我们就不应该错失学习和模仿的机会。仿写可以针对全篇进行,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片断练习,可以是句式表达、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总分结构等模仿。仿写时,首先找准具有鲜明特征的典型或精彩文段,然后结合自己的想象写出与原句相似又不失特色的语言。
“随文练笔”的切入点皆于文本中,我们要潜心会文,识于慧眼,找准落点,让我们的学生妙笔生花。
2.小学语文教学笔记 篇二
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总结了几点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希望与大家分享。
一、摘抄法
摘抄就是在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时把其中优美的句子或段落摘抄下来。摘抄法是做读书笔记做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也是最简单方便的方法。摘抄的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定, 可以抄录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的至理名言, 也可以摘抄优美的写景片段, 还可以摘抄格言谚语等。例如,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这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如教《燕子》时我是这样布置预习的:请先默读课文, 然后把你最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摘抄下来, 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预习后, 我作了检查, 情况如下:有的学生摘录了第一自然段, 因为这一自然段语言精练, “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写出了燕子活泼机灵的神韵;有的学生摘录了第二自然段, 因为这一自然段写出了春天的特点;也有的摘录了第三和第四自然段, 说是飞行中的燕子与停歇的燕子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做法, 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原文的内容, 又能训练学生综合、分析、概括的能力, 积累资料, 还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这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很大的帮助。此外, 这种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大有裨益。
二、体会法
读书之后把自己从书中得到的收获、心得、体会或认识、感想等, 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下来, 这叫读书体会或读后感。这种体会式的笔记, 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 适当地引用原文作例证, 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 写出真情实感来。在指导学生课外名著阅读时, 我经常让学生把自己对文章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例如, 有个学生在读《鲁滨逊漂流记》时这样写到: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读完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鲁滨逊漂流记》书中主要写了鲁滨逊的航海历险, 他被吹到了一个岛上, 自己丰衣足食, 获取食物, 还当了一回“老师”, 他眼睁睁地看着野人吃掉自己的同伴, 自己造了木船, 还发现了许多矿, 在岛上建了两个家。最后, 历经千辛万苦, 终于如愿以偿地回到了故乡。
“不管多么困难, 也要有活下去的意志!”我大声地读完了鲁滨逊说的最后一句话, 懂得了这本书的真谛, 窗外细细的雨凉爽的风, 伴我读完了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 我心中不由地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感慨。
我佩服鲁滨逊活下去的意志, 佩服鲁滨逊那顽强不屈的精神, 佩服鲁滨逊……
我读完了这情节曲折、连绵起伏的故事时, 被它感动了, 被它震撼了, 这是心灵的震动、心灵的呼唤。
任性、倔强、娇气、依赖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许多青少年的最大缺点, 依赖父母、依赖学校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习惯。试问, 如果父母不在了, 这些青少年能不能靠自己的双手来取得劳动成果呢?这些性格已经成了他们致命的弱点。
读完了这本书。忽然, 我懂得了人生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宝贵的。人生如一条小溪, 会遇到不同的困难与艰辛, 如果没有了困难, 一路畅通无阻, 那样的人生也就毫无价值和意义了……
通过这种方法, 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 尤其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 往往不知道如何下笔, 常常是心有话而言不出, 如果经常写读后感, 哪怕开始只是一句话, 久而久之, 想要说的话越来越多, 由原来的一句话变成一段话, 由一段话变成一篇文章。学生由一开始的不愿写、写不出, 到最后不但想写, 而且佳话连篇。
三、批注式
在阅读时, 为了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可边读边写写画画, 把书中的重点词句和重要内容用圈、点、画等标记勾划出来, 或在空白处写上批语、心得体会、意见。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小学生在预习一篇新课文时使用。在教师讲解新课文之前, 学生提前预习阅读, 通过做批注, 把不理解的内容画下来, 在旁边标注, 以便教师讲解时重点关注、理解。学生还可以对文中的个别语段进行圈点, 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如果听课时发现自己的理解和教师的讲解有出入之处, 课下及时询问教师, 这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同时也会及时纠正在预习过程中自己理解的偏差。这样不仅使自己的知识得到了巩固, 而且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四、卡片式
读书时, 可按照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分门别类地摘记在卡片上, 再分类存放。存放的位置还要按类别, 编上号码, 写出标题, 以便使用时查找。卡片还有携带、使用方便的特点。
3.小学高年级语文笔记内容初探 篇三
关键词:小学 高年级 做好 笔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使之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目前的课堂上,许多小学生不会做笔记,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学生,他们一两年后即将升入中学,正处于小学升入中学的过渡阶段,今后他们将要面对大量的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记录大量的学习笔记。因此,我们要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有意识、有条理、有选择地记课堂笔记,使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等从课文内容中凸显出来,这对于其今后的学习很有帮助。那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笔记应该记录哪些内容呢?
一、课前预习阶段
学生在预习时首先会把课文快速阅读一遍,标出自然段,找出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弄懂这些生字和词语。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文大多数篇幅较长,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生字词、重点句子、有疑问的地方标上相应的符号,如圆圈、直线、波浪线、方框、三角形、五角星、问号等,这样既节约时间,也可以节约空间。
首先,标字词。学生可以用圆圈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在关键字的下面点上重点符号“小黑点”,用“△”标出容易出错的生字和词语等。
其次,标句子。学生可以用横线直接画出文章的中心句或重点句,若文章有采用了修辞手法的句重点学生可以用“~”画出来,可用“〈〉”标出生动、形象的句子。
再次,标结构。学生可以用简单的阿拉伯数字标在每段的段首,作为自然段的序号,用“‖”给文章分段,用“/”分层,可用“中心”来表示“中心思想”。
最后,标疑点。有疑问的地方,学生可用“?”来标注,还可用“WT”来表示“问题”二字等。
一般来讲,课本笔记只要自己能看懂就行了。当然,符号确定以后,学生就应该经常运用,形成自己的符号系统,相同类型的知识都用相同的符号勾画,这样便于知识的归类,但在标记时不能太多太乱,要醒目,要突出重点。
二、课堂学习阶段
在课堂上做笔记,学生既要注意教师讲解的知识,更要注意抓住讲解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记下关键语句。学生要注意记下教师提醒的补充的或写在黑板上的主要问题、强调的关键词语以及容易出错的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也就是批语笔记和板书笔记。教師在讲到重点或难点内容时,总会有一些暗示的:他们或者在讲前有意停一下,以引起你的注意,或者在讲后把内容重复一遍,以加强记忆。
首先,重点和要点。一篇课文一般两三个课时就要学完,而且有的文章篇幅长,课堂容量很大,每堂课的知识侧重点也不相同。在听课的过程当中,学生做笔记时最忌不加选择,有言必录,结果搞得手忙脚乱。因此,学生要形成筛选新知识、把握住要点的意识。具体的说,课堂笔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记新知识和要点:一是教师的板书。因为一般说来教师的板书就是课堂学习内容的纲目或文章的要点。这些纲目是教师在吃透教材内容基础上根据教学体会写出来的,基本上能反映授课内容的知识结构和要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新课内容和知识体系;二是教师所讲的重点内容。如对时代背景的介绍、对主题的概括、对写作特点的分析、对重点段落句子的品读、某些修辞手法及词语的用法等;三是教师补充的有关内容。教师在讲课时,除了讲解教材中的内容外,常常还会作些适当的补充,这些补充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其次,疑点和难点。疑点和难点可能来自于教材,有的源于教师的疏忽,有的则可能来自同学的发言或自己的不解。对于疑点和难点的把握,学生要在认真听讲的基础上,把课堂中来自各方的知识与自己原来已有的知识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判断。而对于不能正确判断的,学生就应当记录下来,课后再求教教师,或通过自己思考来解除疑惑。而对于笔记,学生则是把学习该内容时容易出现的问题记下来,以便提醒自己。
最后,心得体会。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确实认真投入的思考了,那么,对于知识的理解,他们常常会产生一些瞬间的想法,或悟出平日百思不得其解的道理,或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有新的想法,这就是心得。这是学生积极思维后出现的突发性、创造性思维成果。如在讲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唯一的听众》一课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爱护、鼓励”这两个关键词,指导学生记录在书上,这就完成了本课主要部分的板书笔记。而文中老妇人鼓励“我”所说的话就是本课学生体会的重点,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老妇人言语的句子,并让学生想想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并在书上留下思考的痕迹。有的学生笔记上写道:“一个动作、一种表情,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鼓励,实际上能使一个失败者成为成功者,能使一个没有信心的人重拾信心。”这样,通过几句重点句的勾画和自己感想的记录,学生就进行了画重点句符号笔记和批语笔记,不仅抓住了体会文章的重点语句,还能通过读后思考写出自己的感想,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课后复习阶段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堂上所作的笔记往往较杂乱。为了巩固学习效果,积累复习资料,学生要学会在课后整理笔记。
首先,补。学生在课后需要马上挤时间,对照书本、课堂经过及时回忆有关信息进行必要的补充。这是整理笔记的重要前提,为笔记提供“完整性”。
其次,改。学生要仔细审阅笔记,对不够确切的地方进行修改。其中,学生特别要注意与解答课后练习、与学习有关的内容的修改,使笔记更具“准确性”。课后及时整理笔记不仅有利于学生消化并理解课堂上教师所讲的内容,还起到加深与巩固的作用,以便学生触类旁通,逐步把书本上的和笔记上的知识变成为头脑中的知识。
4.小学六年级语文笔记 篇四
1、《长江之歌》是电影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词,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情境,显示出它()歌颂了()表达了作者对长江的()
2、第一小节从()入手,抓住了长江()特点。第二小节从()入手抓住了长江()的人文特点。
3、“挽起高山大海”“哺育各族儿女”写出了长江()的情怀,写出它无私的力量。
4、第2小节中“远古”“未来”写出了()“巨浪荡涤着尘埃”写出了()“灌溉花的国土”“推动新的时代”再次见证了()不仅()还()。
5、“春潮”“惊涛”是长江的()
6、“挽起高山大海”“哺育各族儿女”写出了长江()的情怀,写出了她的无私力量。
7、诗歌的情感主线是()诗句是()。
8、有关长江的诗句()。第二课《五彩池》
1、表现颜色的词语中带有水果颜色的有()等。
2、作者用大量的()等修辞手法为我们讲述了五彩池的()表达了作者对()。
3、五彩池的特点是()。
4、五彩池是美丽的,美就美在(),神奇就神在()。
5、池水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一是:()二是:()三是:()。
6、第三段中的比喻和排比,写出了()。
7、第四段中的比喻写出了()。排比写出了()。
8、第五自然段中比喻排比写出了()。
9、理解开头和结尾()。第三课《七月的天山》
1、课文的写作思路是()。
2、课文的写作顺序是()。
3、作者重点从天山的()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美景。
4、第三段“蓝天衬着„„银灰的暗花。”作者把()比喻为()()比喻成()说明()。作者的想象是()。
5、第三段中“那融化的雪水„„开的莲花”连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写出了雪水()溪流抛起的浪像()。
6、第四段中的“白皑皑的群峰的雪线„„细碎的日影。”“白皑皑”写出了();“蜿蜒无尽”是说();“重重叠叠”说明了()。()与()相照应,“重重叠叠驳驳”重叠词的运用()。
7、第五段中描写花海的排比句作者精确用词把天山的(),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写出了()赛过八寸的玛瑙盘写出了花的(),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写出了花的()。
8、第三段的写作顺序是()。第四课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
1、本文的语言比较独特大量用叠词,对偶句不仅使文章(),还使文章具有一种(),使我们在诵读时,在脑海中就浮现出()感受到水乡孩子那份()。
2、绍兴的乌篷船是(),是(),是(),是(),是()是()。
3、绍兴的桥(),载满了()承载了(),留下了()。
4、暗下来了,这是进了桥孔了;亮起来了,亮起来了,这是出了桥孔了。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写法,写出了(),让我们感受到了()。
5、开头的童谣()结尾的谜语与开头(),尽现了()。
6、上下桥的规矩让我们感受到了()让人()。
7、课文第三段从()等角度写作者()“滑过去”突出了()。
8、第四段作者对船夫的()描写,写出了()动作描写写出了()。
9、第六段的比喻句,写出了()。
本文通过对绍兴的船和桥及其与孩子们生活联系的描写,抒发了()的情感。第五课山海关
1、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登临这座雄关的()热情歌颂了山海关的()肯定了()而抒发了()。
2、第一段()。
3、第三段中“铮铮响、思慕已久、名不虚传”写出了()。
4、作者通过写()突出了雄关的()
5、第五段中“蜿蜒而来、伸展开去、直冲下来、一头扎向”几个动词()让山与海遥遥相连。“脖颈之上;山水之间;咽喉之地”用形象贴切的()和()准确的写出了()将其()表达的淋漓尽致。第七课最美好的礼物
1、课文讲述了()
2、文中的小男孩具有()和()。
3、保罗对这个素不相识的小男孩竟发出了()的邀请,这是出乎意料的,说明()
4、故事的结尾也出乎意料()从保罗的行动中,我们能感受到()
5、保罗猜错小男孩第一次是()。第二次是()。
6、第十三段中的动作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动词有()
7、第十四段小男孩对弟弟说的话,不仅仅是()更多的是()
8、第十五段中“他们三个人便开始了一次令人难忘的假期之旅”。小弟弟难忘是因为()小男孩难忘是因为()保罗难忘是因为()
9、在这个圣诞夜(),课题中的“最美好的礼物”是指()
10、课文传达给读者的最美好的礼物是()第八课有月亮的晚上
1、课文记叙了在有月亮的晚上,为了()
2、文章的写作思路:()
3、本文的中心句是()这句话既写出了()也写出了()表现了作者()第九课成全一棵树
1、本文记叙了()。
2、本文以()为线索实质上是写()。
3、成全的意思是()本文孩子成全了()母亲成全了()其实成全就是()。
4、课文的主题是()
5、“一拐一拐”在文中多次出现,第一次出现是为了交代()其它是()。
6、“这棵树能长大吗?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为什么?()
7、促成母亲做出一项最伟大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是()
8、学习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是()
9、孩子是()的人。
10、对题目的理解:()第10课:
1、这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文章。
2、题目中的“伯父”是(),“先生”则表现出()。
3、课文从()揭示了()
4、全文共分五部分,分别是()。
5、谈《水浒传》体现了()。笑谈“碰壁”表现了()。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放映了()。因此说明鲁迅是一个()的人。
6、第一部分与其他部分是()关系。
7、第一段中“我呆呆的望着„泪珠就像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句话是()。
8、第一段伯父受人爱戴突出一个字()。
9、第2段中“哈哈!还是我记性好。”听了伯父的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受骂还难受。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在马马虎虎了。这句话中伯父笑着说“还是我记性好”表面上是在()实际上是();“我”又羞愧又悔恨,说明(),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说明()。
10、“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运用了()的手法,暗示了(),意思是()。此句表现了()。
11、、“四周围黑洞洞的”指();“把鼻子碰扁了”暗示了()。表现了()。
12、“这时候,我清清楚楚的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的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这里两个“清清楚楚”强调了()他“变得那么严肃”手“半天没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等()的描写,说明(),这句话表现了(),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的人。“严肃”“叹气”写出了()。“按在我头上”中“按”写出了()。
13、救助车夫中九个动词“扶、蹲、半跪、拿、夹、拿、洗、敷、扎”表现了鲁迅兄弟俩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关心)凸显了()。
14、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一个()一个表情(),再现了()。
15、解释词语 追悼: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恍然大悟: 饱经风霜:
16、本文的中心句是()。11课:心的翅膀
1、新的翅膀指()。
2、《心的翅膀》选了一段()作视点,对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进行()结果身为工程师的丈夫();身为小学数学老师的同事()而我的学生四年级的孩子却()。不由让人发出感慨()。
3、通过本文受到的启示()。
4、解释词语: 神秘兮兮: 哑然失笑: 大喜过望: 绞尽脑汁: 心急如焚:
5、对中心句的理解:()。
6、想象的名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12课:百合花
1、作者(),课文讲述了()的故事。
2、百合成长的过程()。
3、本文运用了()的手法,通过层层()塑造了一个()形象。
4、第一段镇南关“偏僻遥远的山谷”意味着()“数千尺高的断崖”预示着()“长得和野草一模一样”表明()。
5、“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的挺着胸膛”。感受到()。
6、面对野草明里暗里的嘲笑面对蜂蝶鸟雀的劝导,百合()。
7、第4段至第8段写的是百合在顽强地生长过程中,在努力地开花过程中(),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
8、第10段中的“泪滴”理解:()
9、面对赞赏百合依旧不为所动,本色不改,这是多么()的品质。
10、这是一株()。
11、启示:()
12、生活中像百合一样的人有:()等。
13、励志名言: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14、背诵课文第8段到第10段。13课:世界的边沿在哪儿
1、文章以()为线索,描写了疑问的产生,以及杨卡对这个疑问的思索及探寻,杨卡是一个()。
3、杨卡为了找到答案,做了很多努力:()首先是独自思索()问了身边的亲人,()自己决定问太阳()杨卡决定到学校和书本中去找答案。
4、第1段至第4段中的景物描写(),又()给我们展示了一副()的画面,突出了景物()的特点。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5、第9段到第12段是按照季节描写了四季的太阳,把太阳刻画成了一个性情丰富的人。作用()。
6、第7段中的两个叹号,我们可以读出()。
7、本文记述了()的故事,表现了他()赞美了他()。14课:壮哉,少年游
1、作者(),作者引用()。
2、题目向我们传达了两种意思:()。
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求知模式,也是古人自我修养的途径。
4、汉代史学家()通过游历,为后来撰著《史记》奠定了基础()通过游历写成一部()的许多诗篇都是关于游历的如《钱塘江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宿紫阁山北村》“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忆江南》中“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还有课本中的()。
6、第3段写出了司马迁对旅行的热爱。从三个方面体现的()旅行方式()旅行特点()列举具体做些什么。
7、第4段中“踏勘”的意思是()句中“三十年从未停止过旅行,北至燕晋南至大海,西至云贵川。”说明()句子中的顿号说明()。
8、游历的作用()15课:为“我不能”举行葬礼
1、文章记述了()
2、题目中“我不能”指()。
3、第2段中当我走进„莫名的兴奋让我感受到()。
4、“我满腹疑惑地坐下来继续观察”通过()的(),让我们感受到()。
5、第10段中“唐娜老师和学生„.挖起坑来”。这一句简单的描述背后透漏出唐娜老师的一种教育思想,她让每个学生都亲自参与挖坑的过程,一起埋葬“我不能”,这样学生才能切身感受到“我不能”已经被埋葬了,才能真正解开我不能的心结,让学生心中感到一种彻底的释然和轻松)。
6、唐娜老师在念悼词时的表情是()的,括号中的词语让人们感受到唐娜老师对这件事()的态度,从而感受到唐娜是一位()。
7、第13段段意()。每天“朝夕相处”说明(),“学校,市政府、议会、甚至是白宫”说明()。
8、第17段第一句话,让我感受到()
9、第4段中“认真”一词让我们看到了()。
10、这次葬礼不是为人举行的,而是为()举行的葬礼。埋葬的是(),找回的是()。
11、、有关树立自信的名言:自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狄更斯。16课:《世界儿童和平条约》 1、1986年9月25日,世界儿童集聚()共同签署了(),这个条约用诗歌的形式,以儿童的视角,儿童的情感发出()的呼声。
2、全文共分三个小节。第一节以()的方式表现出了孩子们()第二小节运用了()的修辞方法表现出对和平的祈盼。
3、第一小节中“这一切”指()
4、第二小节中“遍地彩虹”指()
5、这首条约表达了()。17课:《相片》
1、本文作者()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代表作()。
2、课文叙述了()借以表达()
3、这是一张()的相片。相片的来历是(),寄这张照片的原因是()
4、良民证上的引号的作用是()
5、本文通过()描写推动故事的发展青年妇女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
6、对第7段的理解()。
7、第6段妇女的语言描写,交代了相片的来历,表达了当时的害怕心理同时表达了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
8、第10段妇女语言描写解释了()
9、第12段点明了文章“这就是一个青年妇女„„..的主要内容”。“这”指()
10、第12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高度赞美了抗属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支持抗战的崇高品质和丈夫英勇杀敌的气概。“崇高的心意”指()。
11、本文的写作特点:()以小见大()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了人物性格。18将军与孤女
1、课文记述了()
2、文章是按()即()
3、课文第6段通过对聂荣臻的()的描写、充分体现了()
4、第7段为了安全地把两个日本小姑娘送回日军驻地,聂荣臻给日本军官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充分体现了()
5、第8段中敌人虽然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和儿童,但是我们决不能上海无辜的日本孩子,通过()体现了()6干戈化玉帛的意思是()干戈的意思是()7 兵戎相见的意思是(),兵戎的意思是()
8、义正词严()无辜()19 阳光下的皮肤 1本文主要写()
2、题目的含义是()
3、本文的中心句是()
4、第17段中“我”的()描写表达了()
5、第20段表达了(),其中我们是黑皮肤,可他也是阳光下的肤色,这句话写出了()
6、第21段中“他们立刻对我报以热烈的掌声”原因()
7、我从桑巴哈和多列尔的话中体会到()20课:《地球万岁》
1、《地球万岁》是一首献给()的诗。它以昂扬的笔调讴歌了地球()希望人类能()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2、“美好的一切”是指()
3、第一小节中的第二句话运用了()的手法,表达了()。
4、第三小节中“不管„..沙漠也是大家的”是人以丰富的想象反复强调()。
5、地球教导我们()。
6、第4小节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的()
7、厮杀争斗中作者用整齐的句式渲染了()。
8、“颤抖”写出了(),“朋友”写出了贪吃者的残忍。
9、第4小节最后一句话连用三个“还有”以及省略号好处是()。
10、第5、6小节热切的企盼泯灭怨仇享受地球上美好的一切,“美人鱼”是善良和美的化身,橄榄枝象征和平,诗人巧妙的运用这两个人们熟知的象征表达了丰富的内涵。
11、第6小节“人人都珍惜„..每一条溪流真切表达了()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12、第3小节和第4小节()与儿女们的行为形成了强烈的()引发人们深刻的反思。
13、始终运用了大量的()()。
14、诗人传达出人类共同的心声是()这既是()也是()更是()。
15、写下对地球的美好祝愿,地球万寿无疆青春永驻。
16、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拥有美好的一切? 热爱和平,保护生态环境。21课:《词二首》
一、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1、解释词语:著()苦()任()妒()零落()
2、诗意:上阕:生长在驿站之外断桥边的梅花无人过问,自开自落,天气已是黄昏,梅花正困孤无靠而发愁时,还有遭受狂风暴雨的摧残。下阕:梅花无心与百花争春,任凭鲜花妒忌,即使是凋落成泥化作尘土,依然保持那一份清香。
3、“断桥”点明了()“黄昏”暗示了()“更著”写出了()“苦”从侧面讽刺了群芳。“碾”显示了()。
4、整首诗体现了()
5、“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表达了()。“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表达了()。“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表现了诗人()
6、上阕写()下阕写(梅花的气节)
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1、解释词语犹()俏(俏丽)烂熳()
2、诗意:风雨将春天送走了,飞雪犹吧春光迎来,虽然正值悬崖结下百丈冰的时候,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竟放,俏丽但不掠春光之美,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告。等到山花开满大地时,梅花在花丛中欢笑,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
3、风雨和飞雪写出了(),春日和春到象征着()以梅花象征(),俏既能表现(),有象征着()“飞雪迎春到”体现了作者()“已是悬崖百丈冰“承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用()衬托(),突出了()
三、两首词的异同点
共同点:1.都是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2.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3都赞颂了梅花的高贵品质。
4、两位作者都以梅花自比。
不同点:1,两首词的感情基调不同,陆游的感情基调定在“愁”字上,反映了他低沉孤傲的心境,而毛泽东定在“笑”,说明他乐观、充满信心。2 词中梅花形象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相同,陆游笔下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摧残的形象,毛泽东笔下的梅花不畏严寒、品格高尚、不与群芳争春。四补充
1、“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表达了作者()
2、“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借梅花赞颂了()
3、“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借梅花赞颂()
4、词牌还有()等。
5、描写梅花的诗有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陆游的《梅花绝句》: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陆游的《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2课:《跳水》
1、作者是(),还学过他的文章()。
2、作者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惊险故事,()
3、故事以()写的,围绕()
4、猴子的放肆是故事的(),猴子对孩子的挑逗把故事引向(),放肆在文中的意思是()
5、水手的三次大笑对猴子的放肆和孩子深陷险境起着()的作用,分别在第1、2、3段中。
6、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
7、要关注猴子和孩子的()描写。
8、“这时候,甲板上水手全都吓呆了”这句话从()。
9、第5段中“正在这个时候”指()“立刻”说明船长()三个感叹号表明了()
10、第6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转折。为什么大家觉得时间太长?()。
11、船长是()的人。
12、从孩子过于激动而失去冷静,因而陷入绝境的角度受到启示();从水手们的起哄促使孩子陷入绝境中得到的启示();从船长身上受到启示()。23课:清贫
作者方志敏,他在狱中写了()课文叙述了自己被俘虏后国民党士兵搜身时的情景,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定地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革命情操 文章一清贫为题正是方志敏同志()题目《清贫》中清的意思是(清贫、清白),贫的意思是()清贫的意思是()本文的中心句是()第1段中“经手的款项-------用之于革命事业”,表明了()第一段中“这在国民党的伟人看来-----具备的美德”其中“伟人”使用时是()。颇似的意思是()。矜持不苟的意思是()奢侈的意思是()。筹集的意思是()方志敏把敌人搜身这件事称为()第二段破折号的意思是()第二段中“从我身上摸到-----没有搜出”这是对敌人的()描写,写出了敌人的()。“于是-----吼道”这是对敌人进行(),写出了敌人的()第四自然段的语言描写“我确实一个铜板也没有”这句话说明方志敏()。“我微笑着淡淡的说”这是()写出了().第7段中“我不比你们国名党当官的各个都有钱------发财”这句话使用了()的写法()第8段中“他们用怀疑有惊讶的目光--------走吧”作者用()描写,从()第9段是方志敏对自己家庭财产的补充说明。充分表现了方志敏生活的清贫。“传世宝”原知流传后世的宝物,而在方志敏这里确实几套旧的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所以加引号。“唯一”传世宝充分体现了()
18、大家说方志敏很清贫,可有人说他很富有,你是怎么理解的?
答:方志敏物质生活是贫穷的,但他的品质精神却是极为富有的,它拥有的财富是:清正廉洁、矜持不苟、舍己为公、意志坚强等,而这些正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保证。24课:儿子的采访
1、本课主要讲了()这个故事说明:理想要切合实际,生活总有无法逃避的压力和不顺,简单的生活最重要,每天能做到身体健康,生活愉快就好.2、儿子对爸爸说出的三个愿望的反应是()从孩子的表现可以看出()3儿子眼中的爸爸是个()的人,4、通过了解爸爸的三个愿望,要理解大人的烦恼和他们成了家庭,为了孩子所做出的奉献,从而在生活中要体贴父母,懂得去珍惜快乐无忧的童年生活。
5、爸爸为什么有那样的三个愿望?()
6、你对这样的愿望有什么想法()7与理想有关的名言: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25挑柴
1、课文写的诗()
2、作者第一次挑柴的经历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最深的是()
3、本文的中心句是(人生的担子不管有多重,咬紧牙、挺住|!)理解:())4本文的作者是()《《挑柴》获得()
5、《挑柴》不仅写出了()而且写出了()还揭示了()6第三段“可走着走着---怎么往回走呀-”写出了()
7、第七段中“我拨开茅草---我要趴下了”说明()
8、第八段我的肚子早就饿了,后面看不见了?
9、第十段我挑着沉甸甸的湿柴----火辣辣的说明()26碧螺春
1、本文点名了碧螺春的()还介绍了()然后依次写了()
2、课文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三幅画分别是:()给人的感受分别是()
3、第四段写(),让人感受到(),作者以嗅觉、视觉、听觉)的角度来写的。灵巧、敏捷表现了(采茶姑娘的心灵手巧。)敏捷写出了采茶姑娘动作迅速而灵敏。”l绿树映衬着俊美的身影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是(),神采飞扬是()描写,意思是()
4、第二段写碧螺春的传说作用是介绍碧螺春的来历。“吓煞人香”引号的作用()“春”引号的作用是()破折号的作用是()
5、第三段是(),作用是(),茶汛的意思是()
6、第五段是过渡段,起到()
7、第六段写(),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忽而---忽而---忽而---()。茶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是()写出了茶叶的()8茶叶的特点是(),无怪乎人们称之为“工艺茶”引号的作用是()
9、碧螺春称之为工艺茶不仅因为()
10、第七段是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上概括了前面的内容是关于碧螺春的制作,又概括指出了下面要写的内容是关于品尝碧螺春。这样的段落的好处是()
11、第九段中“有的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李,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这句话饱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2、中国的名茶有()
27京剧
1、本文是一篇(),介绍了中国()
2、中国的戏曲有()
3、课文介绍了()
4、这篇课文的表达很具有条理性。
5、京剧的名称早有()。
6、京剧来源于四个地方剧种:一是:安徽省的徽剧,二是:湖北的汉剧,三是:江苏一带的昆曲,四是:陕西的秦腔,又叫梆子。徽剧是京剧的基础。
7、京剧的艺术表现形式()以()为主。
8、人物种类:
28课:用奇谋孔明借箭
1、本文选自()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本文是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
2、四大名著作者及朝代()。
3、课文右半部分注释。
4、第一段介绍了借箭的原因,第二段写诸葛亮利用鲁肃准备的船只、军士、稻草等物,并瞒过周瑜。第四、五段写诸葛亮趁江上大雾率船赴曹营水寨借箭。实际上是草船受箭,曹军果然上当。第六七段写诸葛亮按时如数交箭挽命,周瑜自叹不如。
5、诸葛亮为什么借鉴成功?
()诸葛亮有胆识,所以他敢于接受这样的任务。
()诸葛亮有丰富的天文知识,他能够算定有此大雾可以帮忙。
()诸葛亮知人善任:他知道周瑜用此方降伏周瑜共抗曹军,他“知鲁肃”,利用鲁肃做好准备,他“知曹军”,算定曹军不敢贸然出击,必定用箭射击。()诸葛亮神机妙算,用心细致他细致的谋划和安排一切,却不漏声色。
6、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有胆识,知人善任,神机妙算()鲁肃:厚道、善良、顾全大局。曹操:多疑谨慎
7、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料定他造箭时周瑜会故意制造,借机陷害他,并置他于死地。()他料到三天后大雾锁江大雾可帮他借箭。()他料定鲁肃会为他准备好借箭的物品人员。()他料定他逼近曹军水寨时,曹军不敢贸然出击,必定用箭射击,他借鉴一定成功。
8、草船借箭的成功不仅仅是诸葛亮个人的功劳,还是鲁肃等人的功劳。
5.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 篇五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的延伸阅读——读书笔记的写作方法 读书笔记是人们在读书时为帮助记忆而写的一种应用文体。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学者都很重视做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既是消化书本知识的有效手段,又可以积累有用的材料,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前人写的读书笔记,想谈三种写法。一种叫“提要钩玄”,一种叫“采花酿蜜”,一种叫“开山铸铜”。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之外的更多信息,请访问:读书笔记范文大全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之外的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 作文网校 › 读书笔记大全范文网
6.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 篇六
记得一次口语交际课,我走进教室跟孩子们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齐到里野里去玩一玩。”学生们一齐欢呼起来。于是,我们排好队走出了校门,一边走我就一边指着路旁的树说:“这些树过了一个寒冷的冬天,此刻有什么变化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教师,我看见树上长出了嫩嫩的小芽。”“我看见树枝上长出了几片尖尖的绿叶。”“我看见。”之后我们来到麦田边上,有的孩子就嚷起来了,“快来看,小草从土里钻出来了!”“教师,那一片金黄金黄的油菜花真美呀!”有些女同学张开双臂自我陶醉地仰望着天空自由地旋转着,时而大声地叫着“燕子、燕子飞来了!”时而跑着追逐花蝴蝶,这一堂课我没有组织回教室,而是就地坐了下来,开始回到这节课的主题《找春天》。出乎我意料之外,大家都争着抢着说,连平时最不喜欢说的孩子此时也说了一两句。从这个活动中能够看出,口语交际的资料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在这种真实具体的情境里,学生不但乐于表达,勇于表达,并且句句是发自内心的感受,有益于加快提高口语交际本事,在平时的学生生活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及时发现和捕捉训练点,抓住时机让学生展开心与心的交流,这样既可让学生得到切实的口语交际本事的培养,又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出了
生命的活力。
7.小学语文教学笔记 篇七
一、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调查的对象来自浙江省重点高中、市级教学研究机构、县级教学研究机构以及基层普通中小学校设计的听课笔记, 这些听课笔记的设计者具有不同的层次性和代表性;设计和使用听课笔记的主体有来自经济和文化发达的省级重点高中, 也有来自于经济欠发达的小县城所属学校, 还有优秀教师集聚的优质民办学校, 这些听课笔记的设计者分布于浙江省各个不同区域, 这次共收集了80余本, 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听课笔记65本加以分析研究。
二、调查的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 听课笔记的编制主体
课堂听课笔记的设计和编写者称为编制主体。从调查的情况看, 课堂教学听课笔记的编制主体主要是教学研究部门和学校。从总体情况看, 教学研究部门编制的课堂听课笔记比较规范、使用面比较广。高中学校大多有自己编制的课堂听课笔记, 初中学校约有一半的学校有自己的课堂听课笔记, 小学以使用教学研究部门编制的听课笔记为多, 编制听课笔记的部门还有如教育科学研究所或教育局, 各类学校编制的听课笔记针对性较强, 但设计栏目和规范性差异十分明显, 能起到引领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作用的较少。
(二) 听课笔记的各种信息称谓
1. 听课笔记的称谓
从调查情况看, 取名为听课笔记的为最多, 达到29本, 可见“听课笔记”最容易被大家接受。除了表中列出的名称外, 还有以下名称:听课评估本、听课卡、听课录、观课记录、听课评课本、听课记录表、课堂教学实录本、教师专业成长手册、教师成长记录手册、校本研修手册等, 这些名称有的显得偏小, 如听课卡、听课记录表;也有的名称显得偏大, 如教师专业成长手册、教师成长记录手册、校本研修手册等, 将听课笔记纳入了教师校本研究或教师专业成长等内容之中。
2. 上课教师所在单位的称谓
对上课教师所在单位的称谓以学校为多, 超过了一半, 这让听课教师容易搞明白上课教师所在的单位;将学校和班级合为一栏的有9本, 将两者分为两栏会更方便有关信息的填写;有12本听课笔记未将上课教师所在单位栏列出 (这类属于学校编制的居多, 到校外听课时会出现上课教师的所属单位无处写的状况) , 这会让听课教师把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搞混淆;“听课学校”容易让听课教师将上课所在地学校与上课教师所在学校混在一起。
3. 听课班级的称谓
听课班级的称谓以要求填写“班级”的为多, 超过了一半;只要求填写年级的有9本, 但由于不同班级的学生情况区别还是很大的, 因此只填写年级容易将班级混淆;虽然将学校和年级合为一栏的有9本, 个人觉得还是分开两栏填写为好;开课班级、听课班级、授课班级、年级班、上课班级等称谓不如“班级”来得简洁明了。
4. 上课教师的称谓
对上课教师的称谓以书面语和简明为好, 教师一般是指具有正式编制、获有某个职称并担负实际教学任务的老师, 比老师的概念范围小, 教师比老师在文字上更加专业。教师适合做职业代名词, 老师比较趋向平时口语上的称呼。其他称谓如执教老师、开课老师、授课老师、施教老师、任教老师等显得口语化, 还有的称谓如授课教师简况、执教者和单位、执教老师和学校等显得有点烦琐。
5. 上课时间的称谓
从调查统计情况看, 关于上课时间的称谓多达24种之多, 有的对时间的区分列得很细, 如年月日星期几上下午第几节、年月日星期几第几周第几节等;有的较为实用, 如表6中所列。从简明实用的角度考虑授课时间的称谓采用“时间节次”较好, 因为时间包含了年月日, 节次便于教师的区分, 至于第几周、上下午或星期几, 只要稍加推算即可。
6. 学科分类的称谓
除了一些听课笔记未注明科目外, 比较一致的称谓为“科目”或“学科”, 其他的学科称谓还有课程名称、科目内容、科别和执教者学校、学科和活动名称等, 显得混杂或不太合乎中小学的常规称呼, 其中的课程比科目范围要大。
7. 上课课题的称谓
从调查看, 直接称课题或课题名称的接近三分之二;但教材这种称谓却显得过大, 一节课是教材中的某一课时;授课内容和教学内容又显得略为偏小, 容易让人不易把握;也有的叫内容, 则显得不够贴切;还有的未按要求填写课题, 这样听课记录会显得缺少主题。
(三) 听课笔记的栏目设计
1. 纵向栏目设计
除了给出上课的有关信息外, 一般将听课记录的页面设计成两栏的最多, 占三分之二强, 这种设计能为大多数教师所采用;设计成一栏的约占四分之一, 其他的较少。
设计两栏的第一栏一般为“教学过程”或“课堂实录”居多, 这种称谓最容易为使用者所理解和接受。第一栏的称谓还有听课笔录、教学过程与记录、课堂教学记录、随堂摘要、教学行为师生行为及话语记录、教学过程记录、听课记载、教学程序和策略、教学内容过程及方法、听课记录、听课内容、课堂活动记录、教学过程及意见、过程等, 其中有的过于复杂、有的略显简单, 会让使用者感觉模糊, 甚至带来不便。
两栏的第二栏一般为评价与建议为多, 它能提醒使用者既要及时给出评价, 又需思考自己的建议。除了表11中所列的外, 其他还有教学评议、议课记录、点评及交流、教学特色与待改进之处、情况记载、对教学意见和建议、教学建议、听课感言、综合评价、听课教师评议、分析与思考、听课意见及建议、观课随笔、意见建议、听课随感、总体评价、评价与探讨、听课随感、分析与评价、听课与心得、分析评议、评课意见、听课评议、听课感、评课与建议、听课意见、感受与磋商、教学评价、评课意见、评点和建议、听课意见与反思、师生行为及活动记录等。
2. 横向栏目设计
听课笔记除了纵向划分为若干栏外, 还有横向的设计。横向设计中还增加了用于板书设计的空间, 这种设计的听课笔记有7本, 还有两本设计了学生座位表情况, 便于教师记录学生的发言情况及师生交流情况的记录。
(四) 听课笔记的大小与页码
1. 大小情况
从统计情况看, 听课笔记小开本 (32开本) 的比大开本 (16开本) 的略多, 但近年来新设计的听课笔记以大开本为多, 小开本便于携带, 大开本显得更大方、使用更方便, 16开本较适合教师的课堂记录。
2. 版式
听课笔记的排版方式以竖式为主, 达到了64本。横式的只有1本, 这种版式对于使用者显得更为方便。其中彩色封面设计的有18本, 彩色本显得更为漂亮, 这种听课笔记以学校编制的为多。
3. 内页页码
其中最多页码达到170页, 最少页码的只有30页。页码的多少还与开本情况有关, 一般来说, 小开本的页码较多, 大开本的页码会少些。小开本会让教师写不了多少字就要翻页, 页码过少会出现一个学年要用上好几本听课笔记的情况, 页码过多会出现一年只能用上三分之一甚至更少, 容易造成浪费。
(五) 导向性语言设计
有25本听课笔记印有听课要求或评课标准, 如听课要求、课堂教学评估标准 (评价表) 、评课原则、一堂好课的标准等;有2本听课笔记有使用说明;一些民办知名学校的听课笔记甚至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名人名言印上了, 以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约有一半的听课笔记没有任何导向性语言。
三、听课笔记设计策略与建议
编制听课笔记的目的是让广大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及时、有侧重、方便地记载上课的各种信息, 引导教师课后开展切实有效的互动式研究, 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推动校本教研的扎实开展, 推进区域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 规范各种信息称谓
听课是教师借鉴学习的一个主要途径, 听课记录是教师教学资源积累的重要内容, 规范的听课信息记录能为教师日后的查询、联系和交流带来方便。课堂上有许多信息需要教师去记录, 相关信息栏目要规范:各种称谓尽可能采用通俗易于理解的简明名称, 各种称谓采用书面语为好;内页除注明“听课记录”外, 用于记录各种信息的可分为两个横栏, 分别记录上课的有关信息如学校、班级、学科、教师、课题、时间 (含年月日第几节) 等, 前四项安排在一个横栏内 (分成四个纵栏) , 后两栏安排在一个横栏内 (分为两个纵栏) ;封面除注明“听课笔记”外, 还要加上单位、姓名 (使用者) 、学科、时间 (或学年) 等信息, 这样便于校际间开展教学研究交流, 也便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 方便广大教师使用
编制听课笔记的目的是方便教师的课堂记录, 听课笔记的版式、栏目安排、内页数量、纸张质量等都要从美观、便捷、留有余地的角度来为教师提供方便。听课笔记采用横式排版能方便教师的课堂听课记录, 便于将师生活动同步并列式记载, 还可将评价与建议及时记下;听课笔记本后面要留有若干页, 可用于黏贴或存放资料的空间, 方便教师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附上, 以免散失;记载页加上暗线方便教师的课堂记录书写, 利于课堂记录内容的整洁排布;在每课时课堂记录的页眉加上编号, 便于教师对听课数量的统计;保证听课笔记的印刷质量, 改变听课笔记尺寸较小、纸质较差的现状;一个课时设计为两页, 且以翻开时呈左、右两页为佳, 减少教师翻页的麻烦, 方便记录和查看;听课笔记设计成16开本, 页码控制在90~110页, 能记载40~50节课, 方便教师一个学年听课记录的使用。
(三) 优化记载栏目设计
听课笔记能起到让听课者依据听课记录, 通过回忆在头脑中再现教学主要环节和情境, 记载栏目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除了上述各种信息两个记载横栏外, 余下的听课记录页再分为两个横栏。第一横栏用作时刻、课堂教学活动和评价与建议的记载, 这个横栏再分为三个纵栏:第一栏记载时刻, 引导教师记载课堂中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情况, 利于课后对各个环节的用时效率展开评价;第二栏记载课堂教学活动 (主体) , 及时记载师生的各种活动、课堂上发生的各种事件, 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行为和参与课堂的情况;第三栏记载评价与建议, 引导教师在听课的同时, 及时记下自己的感受和意见, 方便课后的进一步梳理和归纳, 有助于教师养成听课后的进一步反思, 达到提高教研效果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活动横栏的下面, 设计成一个横栏并分成两个纵栏:第一纵栏用于记载板书, 板书记录能反映课任教师对学科知识产生、演变、形成结论的逻辑发展过程, 重难点的处理方式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状况, 从中能引导教师深入思考怎样才能将编者的逻辑序列、教师的教学序列整合为学生可以接受的认知序列;第二纵栏用于布置学生座位表, 座位表可以引导教师及时方便地记载学生参与课堂的频率与分布、师生互动的情况及合作学习状况。
(四) 引领教师教研路径
编制主体在设计或编制听课笔记时会有自己的意图和设想, 目的是引导教师将听课记录作为深入开展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载体, 并以此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改变教师教学行为的一种途径。只有改变以往大部分听课笔记只是记录工具的做法, 在听课笔记中增加引领教师更新教研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内容:听课笔记的使用说明、听课方法、评课方式、课堂教学评价量表、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激励性警句等资料, 让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学生为中心等教学理念成为听课记录核心内涵。听课方法:将什么是听课、如何听课、听课的重点、听课前的准备、听课技巧、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听课后如何研讨等列明让老师去学习借鉴。评课方式:什么是评课、评课目的、如何评课、评课内容的组织等便于教师在课后交流时有话可说。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让教师从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情感态度、教学基本功、学生学习效果、教学特色等角度去定量思考课堂教学的成效。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将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考核评价、教育科研及继续教育等要求列出, 让教师在听课间隙进一步理解教学工作规范。激励性警句:将教育家的名言、教育法规中的要求、新课程理念等在听课笔记的页尾加以适度呈现, 如果是学校设计的听课笔记还可将学校的发展目标、校训等放上, 以激发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情感。听课笔记的使用说明:对一些教师可能不会使用的图表予以解释性说明, 如对座位表记录学生发言的记号、师生交流的符号、课堂评价的符号等作出说明, 以利于老师更好地使用听课笔记, 最终达到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8.小学校长的“条子笔记” 篇八
一张“条子”的诞生
开学已经一个多月了,刚刚处理完那些关系户的严校长,却并不能轻松些许——明年的“条子”已经提前8个月到来了。
在广东省一所重点小学当了十多年校长,老严也算经验丰富,看到那催命般的十多张小纸条,他还是倒吸一口冷气。
“世上本不该有条子,但走关系的人多了……”老严想开个玩笑,可他开不下去了。用他的话讲,事情得分两面看,条子多必然会带来难以取舍、违背原则的困扰,但同时也说明了学校的办学实力,而且“学校越好,条子越多”。
老严任职的小学,地处全市最繁华的地段,离市重点初中很近,周围全是高档住宅区。虽然是小学,但占地面积比一般的高中大得多,像个大花园。教师都是从各地抽调的优秀老师。一般的小学只能开设一门音乐、美术、艺术课,而这里光美术课就分为油画、素描、水彩课多个类别;还有专门的管乐队,素质教育位居全市前列。
“一般非富即贵之人,都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来这儿读书。”说到自己的学校,老严还是挺自豪,“名校,依然是名校。”
从原则上讲,所有拥有当地户口的幼儿园毕业生,都要根据电脑派位的原则,在免入学考试的情况下,按照居住地划分区域,就近升入附近的小学。老严的学校,至少每年有90%以上的学生能够通过正常途径入学。
因为所处地区的人口流动性大,各所小学还会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预留少量名额,可以免费入学。但这个名额,一般的名校都不会真正用在外来打工子弟身上。
“我们不可能腾出指标来。”老严说,那些指标都要为各种领导的关系留用。
每年的5月底到6月初,各地教委就开始发布幼升小的招生信息。各大名校会设置一个“关系户指标”,规定其数量的上限,这远远不够用。
老严所在的小学每年招生400人左右,他们的关系户指标上限是46个,而争抢这几十个名额的关系户,有1000来个。这1000多人,都有“条子”。
它们形式各异:有的就是一张顺手撕下,印着单位名称的信纸,直接用笔写着领导们的字迹;有的则是装在信封里,捂得密不透风、严严实实;有的是用油墨打印出来的,看着更像是上级单位下发的通知文件;还有一些,是手机短信或电子邮件,甚至是一个突然的电话……
拿到了这些条子,你就获得了参与竞争的机会,去争取成为择校生的资格。
择校生需要交择校费,但在这场竞争中,钱根本不重要——能掏钱的人太多了。
条子背的硬实力,成了最管用的通行证。
“规矩”
以前,递条子的人们流传着这样一个潜规则:如果字用圆珠笔写的,那事情就“可办可不办”;如果用黑色碳素笔或钢笔写的,那就“尽量办”;如果条子盖了领导的个人印章,那就“一定要办”了。
老严对两种实体的条子印象深刻。第一种,家长找到领导,领导没办法,只得写了个条子,像公文一样的:某某校长,现在是这样的情况,请根据教育政策范围内的原则,在允许的条件下,给予办理。
第二种条子,内容中会明确要求解决问题,还提出“其他方面”的照顾。这一般是关系很铁的领导,言语间不会顾忌,类似私人信件的形式,信是封着的。开头也不叫校长了,直呼老严的名字。
“一般写‘办理’的,基本都不办理。‘照顾”,就不一样了。”他解释着。
而现在,老严接到的实体条子越来越少,甚至连短信都很少了,“那是黑纸白字,出事儿了这就是证据!现在领导可没那么傻。”
如果是“非常大”的领导,那孩子的家长不仅不用交赞助费,报名后连电脑派位程序都省了,户籍、学籍等关系早就有人处理好了。
曾经有一个孩子,一分钱没花,一步到位,是以政策上“海归高端引进人才子女”的形式入的学。上面就打了个电话,就一层一层地压下来了,催着办。“实际上是不是呢,我不好说。”老严压低了语调,“可以确定的是,家里有个省一级的领导。”
但有些真材实料的海归人才子女,就不见得有这种待遇了。一个刚刚归国、毕业于美国著名大学的博士,下了一番苦工夫,拿来了厚厚一打政策文件,还咨询了律师,当然也找关系。饭桌上,领导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老严一边陪着笑,一边咬定“没位子”。
保险柜里的“条子笔记”
收到了实体条子,老严会把它销毁,但他会把这些内容记在一个笔记本上;至于各种电话、当面打招呼的各种“看不见的条子”,他更要记录下来,一是方便自己查阅办理;二是备用好各种关系。
老严有一个32开本的牛皮笔记本,专门记录各种条子关系。
翻开这个不起眼的本子,基本上3个孩子写一页,一年要记上400个左右的孩子。每个孩子会标明两个信息:一个是孩子的个人信息;一个是孩子的父母以及委托关系人的信息。
这个笔记本,被老严锁在了校长办公室的保险柜里。
每年五、六月份,当地幼升小的招生信息开始发布。到了8月中旬,笔记本上便已经陆陆续续记下400多个等着入学的孩子。根据对方的情况和能量,经过层层过滤,老严会选拔出最终的几十人。这个时候想加塞已经晚了,老严早就给这些关系排出了先后顺序,不能动了。他会告诉这些临时抱佛脚的人:谈都不用谈,位子满了。
以去年为例,8月17日晚12时,一切准备就绪,老严将所有定下来的名字,迅速填录在学校报名系统中的名单中——这一切必须在两个小时以内完成,为的就是干净利落,不留痕迹。第二天,老严会亲自给委托的领导以及孩子的家长打电话过去:“事情办妥了。”而被淘汰的大多数人,他也会派人去打个电话通知一下。那些没能办成事儿的委托领导,老严也会客客气气地赔上一阵不是。
哪怕细致到这份上,老严还是看走一次眼。
2010年左右的时候,朋友引荐了一位“在机关开车”的关系户。因为没看出有什么背景,老严直接做出了判断:不是重点照顾对象。他根本都没记在笔记本上。
过了一个星期,教育局的领导给他打来了电话:“那个司机的事儿,办了没有。”他如实回答:“他的条件不符合,还是先优先别人吧。”
对方也不拐弯了,撕破窗户纸:“他是市常委的司机,这事儿别拖了!”
“十年来,我惟一的一次误判。”老严说。
当时的名额已经用完了,他只得拿出压箱底儿底牌:三个包括上级领导都不清楚的名额。这是他特地为了避免在关键时刻出现突发情况而准备的。
“如果没遇到紧急情况,那这三个名额岂不浪费了?”记者问道。
“那就浪费了吧。”他说,“这是保命用的。”
虽然总要跟条子打交道,老严也对条子很反感。“我是农村出来的人,也是个外地人,良心上过意不去——为什么普通老百姓就没有机会呢?凭什么他们就有机会呢?”
但也并非没有例外。
老严讲了个校长圈里流传甚广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普通家庭想让自己的孩子上重点初中,可孩子的父母是外来务工者,他们有个亲戚在区教委工作,级别没大到可以写条子。亲戚就把自己知道的这所学校的条子生列了个名单,给了孩子的父母。家长拿着这个名单天天守在校门口等校长。
没过多长时间,这个孩子顺利地升入了这所重点初中。
讲完这个故事,老严呵呵地笑了好一阵。
【小学语文教学笔记】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语文乐园》教学设计10-28
小学语文复述教学07-25
小学语文文体教学08-02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08-29
小学语文语用教学09-04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11-11
b5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与教学改革10-3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设计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