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公开课方案(通用9篇)
1.小学数学公开课方案 篇一
小学数学公开课的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为突破口,以在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为基础,以“课堂教学有效性研讨”为研究核心,以深化“课堂集学习、实践、研究于一体,加强实效性,减少盲目性、随意性,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用教学理论去指导教学实践,并总结经验。通过参与校本教研,提升教师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本原则:
1、实践性:本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则,将研究贯穿于教学始终,坚持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
2、互动性:通过互相听课、评课营造平等研讨的平台,构建互动的研究方式,在思维碰撞中形成共识。
4、个人反思性:采取教学随笔、课后反思等形式,让教师反思课堂教学行为,引导教师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反思、总结,对教育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共享。
三、实施策略:
(一)、提高教学准备的有效性。
教学准备指的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所要做的工作,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的处理、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为提高教学准备的有效性,我们抓实集体备课。建立“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制度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内容、定方式、定中心发言人)。备课要求做到“三备”:首先备内容。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教师只有把教材钻得深,悟出来的道理才能透彻,这样讲起课来才能举重若轻,才能讲在点子上。教师还要努力开拓知识面,深挖知识层,旁征博引,看穿、看透教材,这样,才能把知识扩展和深化。同时,要备学生,要求教师在课前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依据教学内容和班级学生实际情况,精心选择和设计课堂练习。下发的训练材料,教师必须先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到讲练结合、精讲精练、当堂训练、快速反馈,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的.成长依赖的是每一堂课的积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重中之重。
1、构建日常有效课堂。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一,教学目标的制定如何体现科学性、系统性与层次性;其二,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其三,常态课如何针对学生差异实施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提升教师日常教学能力。
2、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根据有效学习的目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考虑,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安排。本学期我们将通过有效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计算正确、迅速,而且更突出要求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与灵活,并注意把各种计算(口算、笔算、估简便计算、解决问题)有机地联系与整合起来,使学生在使用各种计算方法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能力,从更高的要求提升学生计算的素质。并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3、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的教学。
(1)、关注课堂的全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教师行为,更是学生的行为;不仅是好成绩学生的行为,也是“差生”的行为。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认真对待课堂训练。思考题的难度要有梯次,要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差生”要具有回答问题的优先权等。
(2)、既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解题能力的培养是在过程中形成的。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只有长期坚持,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才会有结果。
(三)、“专家”引领,不断研究教学,提高自我。
1、教师之间广泛而真诚的交流是提高自己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大家可以通过交流取长补短,为自己的教学寻找金点子。
3、、为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深入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活动中继续开展互相听课活动,听课后组织教师共同探究、共同评课,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4、随着课程建设的深入,在教研组活动中重温教研组所制定的备课制度。
5、为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积极参加区级进修活动和校本培训,组织教研组老师观摩精彩教学录像课,将这些精彩课中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带入各自的教学活动中,促进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6、本学期我们的教研活动为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了舞台,同时也加强数学教研组建设,促进我校数学教学实践的研究。
总之,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数学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探寻一条可行之路。
2.小学数学公开课方案 篇二
关键词:初中数学公开课,评课方法,评课程序,评课内容,科学评价标准
内容科学评价标准
初中数学的公开课,并非一般的课堂教学,它蕴含着众多的教学规律,基本能够体现出授课教师的数学思想、方法、情境创设,表达交流、问题的提出及解决,以及运用辅助工具的能力及水平。因此,如何评课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和指导其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水平,促使教师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是每一位数学老师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评课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是科学就有规律可循,是技术就有操作要领。评课的原则、要领、形式和技巧反映了评课的规律和技术。那么,我们如何来评价一堂公开课呢?
一、评课程序要合理
教研组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评课活动,评课活动一般先由执教者自评,然后由富有经验的教师、教研组(备课组)长、教研员或专家主评,再由听课者(教师、学生、家长等)评议。执教者自评时应先从教学思想这一角度出发,说明教学活动的设计流程,以及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过程,再从教学内容处理的角度,在课后说明授课过程中内容及知识体系把握的准确程度、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内容定量是否妥当等。
二、评课内容须明确
评课教师要把被评的课与新的教育观念下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特点联系起来,从听好课,记好听课时的第一手资料入手,思考评课时应点评的内容,从教的角度去看待主导者的优势、特色、风格,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和需要商讨的问题;更应从学的角度去看待主体作用发挥程度、学习的效果和学生的可持续学习情况、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活动的创造性等。因此,听课时做的记录就要讲究了,一般有两种形式:实录型和选择型。前者如实地记录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听者记得多、想得就少,所以不可取;后者是根据听课者的需要,选择某个侧面或某些问题,如授课人的特色、方法的运用、存在的问题等。这样有利于评课时,依据上课教师探讨的目的和课型,根据听课的目的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抓住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评论。评课者评教学流程,一是要看教学流程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流程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能否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看教学流程的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流程实际运作的效果。重点要对教学思想、教材处理、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主要看教与学的方法是否统一,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化。评价时我们不仅要看常规教学,更要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否落到了实处。
三、采用以生为本的科学评价标准
一评老师是否有学生意识。在一节公开课上,我看到这样一个细节。老师让学生登台参与活动,学生一不小心把投影屏幕碰落下来,学生吓得手足无措,怯生生地等候老师“发落”。老师也呆住了,继而很不耐烦地挥挥手:“下去!下去!”学生灰溜溜地下去了。也许凭一个细节就否定一个老师有失公允,但一个心中装着学生的老师,必定会呵护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兴趣培养、情感体验、人格养成,这些会通过课堂上的诸多细节展现出来,只要是有心人就一定会体会得到。
二评学生权利的行使。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思考、表达、质疑、提高的权利。学生是否能独立思考,不在于形式上是动还是静。学生能否平等地参与课堂学习并受到平等对待,不至于让课堂成为某几个学生唱主角的舞台,这是衡量老师学生本位意识的重要一环。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能否有机会表达,老师是否千方百计把学生往唯一的答案上引,老师能否从一些闪现的火花中捕捉到教学灵感,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机智。
三评学生的收获。一堂成功的课,最终要看学生的所思、所感、所得。我们不妨尝试让学生说说,相信他们的评价更有说服力。总之,评课应该是过滤网,过滤掉作秀、表演的成分,留下供人思考、借鉴的东西。
科学评课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和指导其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水平,促使教师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评价会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只有客观、公正、全面地评课,才能保护教师的课改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才能正确地引导新课改走向深入。
总之,评课是一种说服的艺术。说服是一种技巧,是一种智慧。有效评课就是善于说服别人,而善于说服别人的关键在于知道“为什么要评课”,熟悉“怎样评好课”,吃透“评议的内容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理服人,令人心悦诚服。一句话,评课得就课论课,实事求是;评课得恰如其分,一针见血;评课得字字珠玑,点到为止,真正成为广大执教者进步的“阶梯”,听课者学习、切磋的“平台”,学生有效学习的“催化剂”,学校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实验田”。
参考文献
[1]唐永妹.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的重新建构[J].数理化学习,2010(12).
[2]刘玲芬.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08(01).
3.小学数学公开课方案 篇三
【关键词】数学课堂;创新;新课程标准
因为听不懂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原理,小学数学课堂一直是很多孩子的“噩梦”,同时数学课堂也成为很多老师头疼的地方,因为在老师看来这些数学知识原理已经是生活中的经验了,可是孩子不同,因为他们没经历过,所以看起来那些知识点就很抽象了。
1小学数学课堂现状
1.1老师的完全主导课堂
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上,依然存在着老师完全占据主导地位,“霸占”课堂的情况,本来数学课堂老师在讲解难题的同时,学生与老师之间应该要有互动,例如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接近正确的答案。而现状却是老师往往忽略这一问题,未能够在互动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老师完全自顾自地按照自己的方式解题,这样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
1.2死板按照教案流程上课
数学老师按照制定好的教案规划课堂,为了完成课时任务来教学,这样固然不会因为没有计划而完成不了教学任务,但在另一方面,这样的计划就真的完美了吗?当然不是,老师写教案是在课前,对于学生能否理解所学知识点,还有重点的估计难免会有所偏差,如果一味的为了赶进度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上课时出现意外,或者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那全盘计划都会被打乱,若是不停下教学解答学生的问题,难免扼杀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以及求知的欲望。
1.3课堂沉闷严肃
这是小学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由于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单一,都是由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边听,这样的教学方式缺乏互动,难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整个过程下来,学生便觉得数学课堂索然无味。老师与学生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造成数学课堂沉闷、无味。
2创新研究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尚且这般枯燥乏味,面对数学公开课是否会显得更加严肃死板呢?这就需要对小学数学公开课进行实践创新。
2.1注意引导,激发学生课堂兴趣
公开课时,老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你来我往的交流式学习,一步步引导学生接近正确答案,让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解题之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学生也不会再觉得课堂枯燥无味了,在成功引导学生解题之后,学生能够获得极大的满足和自信,然后更加认真积极的参与解题。这就形成了一种课堂学习的良性循环。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联系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的思路,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以致用,就不会觉得学习数学没有用处了。
2.2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
数学课堂需要有多种更多样的教学方式,老师要试着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老师可以制作PPT,运用多媒体技术,把课堂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也可采用分组探究的模式,把课堂分成几个小组,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探索得出相关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过要注意的是,老师须从旁监督,以免学生跑题造成时间的浪费和课堂纪律的破坏。当然还有更多的教学方式,笔者在此就不再赘述,由各位老师自行探索。
2.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习不仅仅是动脑的问题,同时也要学会通过手动实践去获得更多的知识,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参与实践,实践获得的知识也比书本上学来的要更加深刻。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鉴于数学知识的抽象化,实践可以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论的认识。比如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可以提供工具让学生自己制作三角形,慢慢地引导学生接受课堂知识。
2.4善于鼓励学生
在课堂上不能老是板着脸,要以微笑的姿态面对学生,在学生解答出难题的同时要善于鼓励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还在苦思解题方法是也要鼓励他们多动脑思考,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上多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动态,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2.5精心设计课堂计划
公开课上的好坏,不仅和老师平时上课的做法有关,更取决于老师课前的课堂设计,数学公开课更是如此。数学本身就严密精确,要求老师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步步引导,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数学老师还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计划,这样才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3结束语
数学老师应该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好公开课的教案,对待学生要循循善诱,慢慢引导,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尽量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化抽象为具体,使数学知识变得容易被学生吸收,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祥珍.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中).2011(01)
[2]石景飞.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09(11)
[3]封士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J].小学时代(教师).2010(07)
作者简介:
4.小学公开课实施方案 篇四
沙河子镇落旗河小学
2020-5-19
沙河子镇落旗河小学公开课实施方案
一、活动目的:
聚焦课堂促进教学转型升级,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努力推动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上水平、上台阶。为全面提升我校教师素质,按照区局和中心校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优质课赛讲和评优活动。
二、活动内容:
全校教师全员参与,人人讲一节优质课,参与率100%,领导带头,课程自选。包括小学1-4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科学。
三、活动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5月20日至22日)活动准备,收集资料,准备教具、学具及教学课件,撰写教学设计。
第二阶段:(5月25日至27日)进行优质课赛讲活动。
第三阶段:(5月27日)集中评课,总结工作。汇总成绩,整理资料。
四、评分办法:
每节课由3-5名评委组成,评委现场赋分。每节课取掉最高分、最低分后的总分作为本节课的最后得分,根据总分排名进行表彰。中小学参照《商州区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赋分。
五、评委安排:
组长:
唐丹明
成员:
孙毅
牛亚平
王武安
唐福杰
杜学文
六、相关要求:
1、学校表彰第一、二名,颁发证书。
2、各授课教师要认真备课,充分预设各教学环节,合理安排各环节的教学时间,在授课时不得拖堂。同时还要在教学方法,学法指导及教学手段的运用上多添举措,尽力上一节优质高效示范课。
3、学校负责布置赛场,尽力为各授课教师提供方便。
4、提倡使用课件上课。
5、听课时,其他班级布置好作业练习,注意纪律。
沙河子镇落旗河小学
5.小学数学公开课反思 篇五
小学数学公开课反思篇:植物问题
1、生活导入,关注认知基础。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学生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对数学知识的一种解读,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就能消除数学的枯燥感,使学习更主动。本节课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手”引入间隔,并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间隔,把一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放在一起,让学生体会不同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存在着相同的数学本质,从而提炼出“植树问题”的生活原型。这样的导入亲切自然,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洋溢着数学气息,又让学生充分体验各种不同类型的间隔方式,为接下来的学习分散难点。
2、充分体验,构建数学模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意义的学习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有效的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在这节课中,老师让学生经历了三次有效的探究体验:(1)先取15米种一种;(2)再取25米种一种;(3)任取一段距离再种一种。为学生提供多次体验“植树”的机会,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分析思考、建立模型的全过程,为后面理解并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数形结合,渗透思想方法。
“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总体设想之一。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十分注重学生画线段图、示意图能力的培养。借助数形结合,使学生发现植树问题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一一对应的教学思想方法,也使“复杂问题简单化”这一重要的解题策略真正得到渗透。
小学数学公开课反思篇:认识时、分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自主探索,为学生营造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主要体现在:
(1)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语入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学习活动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互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通过感受1分钟使学生养成遵守时间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通过知识的呈现顺序使学生明白看时间的方法,并通过多种具体的活动,看一看,数一数,拔一拔,认一认等让学生直观的认识钟面,亲身感受时、分的意义及其之间的进率,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再让学生先说几时多再读出几时几分来突破认读几时几分这一教学难点。
(4)练习设计层次性强。
但通过本课的教学实践发现还有一些环节及处理方式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完善:
(1)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更多的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实际因素,多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问题情境。
(2)在进行一些实践活动的设计时还应该更加的大胆放手,让学生完全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
(3)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是激励学生的语言还可丰富些,以便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小学数学公开课反思篇:认识时间
认识时间这一教材内容的编排,是用5分5分的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操作知道1小时=60分。与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联系起来看,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来编排的。这样的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人们认识时间的经验和习惯。
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大格、60个小格;能够认识整时和半时,知道认识整时和半时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5分5分的认识时间探讨1小时=60分。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时间。例如:利用第二节上课的时间9:30引入,拓展应用中利用小朋友作息时间的安排使学生能够根据情境图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估计时间的范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增强学生认识时间的兴趣。
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生成一些自己的见解,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对学生的生成进行讨论、分析、探究。例如在教学8:15分的认识。
在教学时运用实物钟、钟面模型、多媒体直观的演示,使学生清晰准确的认识时间。例如在教学5分5分的认识时间时,通过看钟面上的阴影部分,在教学1小时=60分时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实物操作,对时分关系一目了然。在认识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5分5分的认读时间时运用了多媒体的直观展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难点。在拓展应用中既对新知进行了巩固,又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德育熏陶。
本堂课的缺点:
1教学时板书还不够规范,每个钟面模型下时间的两种写法板书不全。
6.小学数学公开课评语 篇六
1、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
吴老师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喜悦。
2、合作交流于动手实践相结合,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课堂语言简洁明了,教态亲切自然,能与学生融合在一起,并在整堂课中倡导学生自主发展,自主探究,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吴老师首先以游戏的形式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小组,掷双色片,添表格.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在自己亲手实践与同学的合作中,初步感知规律.然后,全班同学交流。
改进和研讨:
1、合作学习的过程还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对合作学习进程中的分工情况、参与率、合作方法等因素还要重点考虑。
2、课堂中各环节过渡不够自然,教师只顾完成教学内容,而忽视了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和衔接。
7.小学数学公开课方案 篇七
关键词:数学,导学案,小组合作
数学课程标准 (2011 版) 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 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主动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因此要求我们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改进。
下面以一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公开课为例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复习巩固基础知识并对与圆有关的临界值法求取值范围进行适当的拓展。
1.小组合作学习, 生长概括归纳能力
1.1问题设置
(1) 如图1, PA、PB分别切⊙ O于点A、B, 若∠P=70°, 则∠C的大小为___________°。
(2) 如图2, 直线MN交⊙ O于A、B两点, AC是直径, AD平分∠CAM交⊙ O于D, 过D作DE⊥MN于E, 求证:DE是⊙ O的切线。
两个问题由学生课前完成任务, 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在课堂上随机安排学生进行展示 (困惑、晒错、心得体会等) , 其他小组同学可以择机与其进行交流补充。
1.2课堂实录
生1:第1 题, 我在解题时出错了, 以为对角互补, 小组讨论后知道没连半径, 所以大家要注意“有切线, 连半径, 得垂直”。
生2:我们小组这两题没有困难, 但有一个知识点忘了, 什么是切割线定理, 有没有同学帮忙解决一下。 (是补充内容, 其实与本课内容关联度不高)
生3:其实是一个补充内容…… (板书图形后, 很好地解决了)
生4:关于第1 题, 我们小组还有一个办法, 连接CO, BO, 可以证明∠AOB是∠ACB的一半…… (讲完后发现比较麻烦) , 其实这个办法用的是整体思想, 还是生1 的方法比较好, 但我的方法有时是很有用的。
师:解完上述两题后, 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5 把本课知识点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判定与性质基本都叙述了, 也不必教师重复了。
1.3分析反思
生1的错误展示具有普遍性, 给其他学生一个很好的启示。倒是生2的问题有点突兀了, 但是既然提出来了, 我们也不能放过, 估计学生中肯定有人会, 因此教师并没有急于讲解, 而是稍作停顿让学生思考, 生3 有效地解决了问题, 因此我们还是要充分相信学生, 放手给他们一个表现的机会, 让其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定有助于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这两题的学习任务以小组“合作学”为主。所谓“合作学”, 即以小组为基本单位, 对具体问题进行合作探究, 通过组内交流研讨, 自主完成对基本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到学生能通过自主的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对两个小问题的掌握, 只要再辅以展示错误和困惑的环节, 学生应该可以完全通过。尤其是学生1、4、5在完成解题后, 还对解题方法和思想进行了概括归纳, 虽然不够规范, 但却是其自己生长出来的语言系统, 相信比教师所讲更容易让学生关注和接受, 教师此时就不必多费力气, 在边上坐看云涌, 何乐不为呢!
2.课堂展示活动, 生长观察思考能力
2.1问题设置
如图3, 点A、B在⊙ O上, 直线AC是⊙ O的切线, OC⊥OB, 连接AB交OC于点D.你在读题、标图之后, 可知哪些关于角或线段的关系呢?记下来, 考考其他小组吧!
本题具有开放性, 学生先独立思考, 再经小组讨论后进行课堂交流展示。
2.2课堂实录
生1:我们小组得到如下结论OA ⊥ AC、∠ODB=∠CDA、∠OAB=∠OBA。
组长刚要帮忙补充, 生2 已经抢先补充, 但说不清, 赶紧冲上黑板板演说明。
生2:我还看到了△OAC和△BOD, 能否证明它们相似或全等, 但是自己无法证明。
师:好想法。
生3:质疑, 你是无法证明的 (上台后也说不清为什么, 教师想介入参与, 但生3已继续) 我想补充一个关于边的结论:AC=CD……
其说理过程正确, 教师给予肯定, 想开始解答生2的问题时, 组长生4站起。
生4:我觉得点C可以运动, 那么点B也将会发生运动, 所以好多结论都不一定成立 (多么高的境界啊) , 生1的结论基本都能成立, 但生2相似的想法肯定就错了, 可以画图试试。
2.3分析反思
“展示学”是以生为本的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后, 往往都能有所得、有所悟。所以在展示过程中会呈现出多种不同的交流形式:展示所得、补充问题、帮助释疑、质疑纠错、总结心得等都是很好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 教师只需根据学生交流过程进行有针对性、有更高高度的小结, 帮助学生加强对问题的深刻理解, 我想应该也仅是锦上添花罢了。
在所有展示交流的过程中, 生4 的想法出乎我们的意料:一个静态的几何问题在其他同学的展示提醒之下, 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 提出用动态观点来解释问题的思考方式。在教师没有任何提醒的情况下, 没想到我们的学生能生长出这样有价值的能力, 这样有深度的理解, 让我也刮目相看了!可见, 我们若是真正相信学生, 放手让孩子们发挥, 他们生长出的能力真的很惊人啊。
3.生生交流互动, 生长质疑反思能力
3.1问题设置
如图4, ∠AOB=30°, OA=8, 动点P在线段AO上从点A出发, 以每秒1 个单位的速度向O点移动, 以P为圆心, 2 为半径作圆, 设点P从A点出发运动的时间为t秒.当t在什么范围内时, ⊙ P与直线OB相离?
学生通过解题和探究过程体会到用“临界值法”解决此类求取值范围题的优越性。学生先经独立思考, 再经小组讨论后进行课堂交流, 由于有点难度, 若有困惑, 可以寻求其他同学的帮助。
3.2课堂实录
生1:我自己算出来相切时, t=4, 但组长告诉我要0≤t<4, 不知是为什么。
生2结合图形讲解, 主要强调了考虑两个位置, 一个出发位置, 一个相切的位置, 思路清晰 (过程略) 。生1若有所得。
生3:我觉得不需要0≤t<4, 只需要t<4就够了, 因为点P是从点A出发, t自然是大于0的, 不需要多做说明。 (教师还没想清楚怎么和她解释, 不忙接话;生2赶紧在台上再次解释, 但收效不大)
生4 (马上站起来) :我问你, 点P是不是从点A出发, 是你还那么多废话! (有意思, 要开始争论了, 课堂开始热闹了, 教师坚决不参与)
生3 (坚持己见) :可我还是觉得只要t<4就够了, t<0的话, 就会向左运动了, 不成立的。
生5 加入:点P在点A时有没有圆?是不是相离位置?是的话当然要写0。
生3若有所悟, 但仍不肯放手。眼看其他同学也有“群起而攻”之势, 势单力薄的生3要处于下风, 教师赶紧介入, 从数学答案的准确性角度解释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3.3分析反思
本题虽小有难度, 但大部分学生都应该没问题, 所以教师原本的重点其实在下面的变式上, 没曾想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学生3) , 由于学生都是具有各自鲜明特征的生命, 其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和认知能力有差异, 所以其思考方式会有所不同, 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不奇怪。在这样的课堂中, 教师让出讲台, 把话语权交还给学生后, 各种各样的质疑和思考都会生长出来, 若都能有效解决, 学生的能力肯定有所提高。我们的课堂允许学生张扬个性、充满困惑的学习, 关键是发现问题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再看生3, 这个本不是问题的问题, 恰是其在自主思考后生长出来的, 敢于质疑反思, 值得欣赏。回顾其课堂上舌战群雄的架势, 是否让我们想起了布鲁诺、哥白尼那种坚持真理永不放弃的精神?
以上仅用三个课堂片段简单解释了我们在课堂教学方式改进上的做法与思考, 应该还有很多不足等待笔者思考和探索实践加以解决。
8.对当前数学公开课的再认识 篇八
摘 要数学公开课对推进当前我国新课改理念的传播与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引起了数学教育工作者与一线教师的密切关注。然而,目前数学公开课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数学公开课以竞赛型为主,忽视了对日常数学课堂教学的示范、引领功能;数学公开课的评价主体单一,造成评价结果使用率不高;数学公开课评价体系运用得不够灵活,缺乏与质性研究的有效结合;数学公开课在反映教师教学水平、日常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上有悖真实。本文将对数学公开课的类型、功能、评价主体、评价标准与结果使用方面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目前数学公开课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数学公开课 数学公开课的功能 数学公开课的评价
数学公开课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由数学教育专家、教师同行、学生及被评教师多方参与的一种教学研究、交流的专业活动。公开课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国出现,当时采用的主要形式是请全国优秀教师为高师院校师范生做教学示范,即为职前培训。后来,为了进一步提升一线教师的教学素养,从80年代后期,公开课逐步转向中小学,成为一线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研讨的主要形式,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更改不当教学行为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承担起为日常课堂教学提供借鉴、引导、示范的责任。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中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公开课的要求日益强烈,各级各类的数学课堂教学评比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及水平鉴别中的作用日渐突出。现阶段,竞赛型公开课逐渐成为数学公开课的主要类型甚至是唯一的类型。相比而言,传统的示范型、研讨型公开课却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数学公开课对推进当前我国新课改理念的传播与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引起了数学教育工作者与一线教师的密切关注。然而目前数学公开课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本文首先将对数学公开课的类型、功能、评价主体、评价标准及结果运用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目前数学公开课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一、数学公开课的应有之义
1.数学公开课应以对常态数学教学提供示范、引领功能的示范型、研讨型为主,而以竞赛型为辅
数学公开课共有三种类型,示范型、研讨型及竞赛型三种,以下将对三种不同类型公开课的含义、功能进行阐述。
示范型公开课是指“专家型教师、优秀教师专门为新手教师或是教学能力比较弱的教师进行教学示范的一种教学交流活动”[1],它具有引领常态教学、传播新课改理念、推广新课改经验、促进数学理论实践化的功能。一方面授课教师教学基本功是否熟练、教学经验是否丰富、对教学现场是否具有足够的驾驭力、对教学惯例的运用生成是否灵活都是判断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新手与优秀教师的区别恰恰就在这里,因此为新手教师提供教学示范,能够帮助他们在观看、分析、借鉴、内化吸收优秀教师成熟经验的过程中达到专业智慧综合成长、提升专业素质的目的,这对促进新老教师经验交流、加快年轻教师成长步伐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数学新课改层次正不断加深,对教师教学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原有落后的教学观念无法适应新课改要求,因此对常态教学进行示范引领,能够加快新课改理念传播与实践化、教师不良教学行为改善的步伐,为新课改的深入化、实效化奠定基础。
研讨型公开课是指数学教育专家、优秀教师对某一类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进行诊断、提出解决对策、进行经验总结的一种教学交流活动,具有诊断、处理、推广经验的功能。研讨型公开课侧重于对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进行解答,帮助教师纠正思想与行为上的误区,在提出具体细节处理对策与注意事项的同时,推广优秀教师的成熟经验,达到促进教师陈旧观念转变、欠当行为更进的目的。
竞赛型公开课是指教师面对数学教育专家、教师同行评委进行授课的一种教学比赛活动,是数学新课改中推广新模式、传播新思路、解决新问题的重要展示平台,具有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增强教职业荣誉感、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精神功能,也是教师本人教学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的标志,可为其带来一定的物质奖励,具有实用性。
考虑到数学公开课的发展历史、数学新课改的有关理念及要求,笔者认为数学公开课最首要的类型就是对数学常态教学的示范、引领、更进的示范、研讨型,其次才是倡导教师间进行比较、排名的竞赛型,即要通过数学优秀教师的示范、引导,让那些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刚刚踏入教育领域的新老师、处于停滞阶段的老教师能够更好地进行数学教学。因此“示范、引领应该作为数学公开课的本体功能,而研讨、竞赛则可作为衍生功能”[1]。
2.数学公开课的评价主体应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评价主体是指“参与评价的人员或机构”[2]。数学公开课上的评价主体由数学教育专家、教师同行、学生、授课教师本人四部分组成。数学教育专家、教师同行组成的评委由于与被评教师接触时间较短、对后者教学风格及个人特征缺乏充足了解,只能通过一节课的课堂教学表现对其进行评判,可能会因为个人偏好、见解的不同造成结果与实际出入,因此数学公开课的评价主体应呈现多元化,将学生评价与教师自我评价结果纳入进来。
学生与授课教师亲身参与教育实践活动,对数学公开课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教学任务是否有效有着深刻的认识与优先发言权;此外,教师最为清楚自身的教学特色与风格,因此将教师的自我评价、反思结果融入到公开课评价结果中,有利于结论的有效、真实、契合性。“现代教学评价不仅要强调自身以外的评价者,而且也还要强调评价对象的自我评价。即使两者并不统一时,评价者也要注意评价对象的意见与其自我评价的结果,将此作为进一步评价的基础。”[3]
3.数学公开课应采用灵活的量化研究与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一定的质性研究
目前通常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来分析数学公开课教学质量,这种方法“可以尽可能地删除主观成分,可以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得到较好的融合,克服主观随意性,提高了模糊综合评判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客观公正性”。[4]具体方法是使用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由数学教育专家制定量表中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权重。
而数学课堂教学现场的复杂性、数学教学活动的丰富性、教学系统元素的关联性造成单一使用量化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并不能反映出数学教学特征与全貌,因此需要将质性方法纳入到数学公开课的评价方法体系中来。新课改背景下的公开课不仅应该关注教师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精神面貌是否饱满真实,更应该关注学生课上的学习表现和精神状态、教师与学生是否有情感、精神上的交流与互动。因此,数学公开课极力倡导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统一,在使用量化研究时,一方面要注意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灵活运用,要对评价项目及对应权重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变动,以适应不同数学公开课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还需注意与质性研究的有效结合。
4.数学公开课的结果应该指向日常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成长,淡化功利主义
数学公开课的类型及功能决定了评价结果具有两个方面用途,一是帮助被评教师对自身教学特色认识得更加明晰,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诊断与行为纠正,达到更新教学理念、积累教学经验、提升专业智慧、引领职业成长的目的,是教师职业生涯中宝贵的经历与财富;二是公开课的竞赛性质决定了评价结果的适用意义,它是教师本人教学能力达到某种程度的重要标志,说明其已然获得了数学教育界一定范围内的肯定、欣赏与鼓励,是数学教师获得荣誉、提升地位、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捷径。
另外,数学公开课除了帮助授课教师本人带来荣誉及奖励外,其所在的教学团队、学校都会收益良多,很多学校、数学教研组都会将获得国家、省市级优质课教师的名单、照片、个人简介放在校园最显著的位置上,成为学校展现师资力量的主要形式。
5.数学公开课最重要之处在于真实
数学公开课是数学课堂教学课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样遵循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是师生、生生之间进行知识、情感、精神层面上的交流、互动与生成过程;此外数学公开课的引领、示范功能也要求数学公开课以日常数学教学为基础,不仅应该体现出新课改倡导的新理念、新要求,更应该反映出当代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点,在数学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与活动形式的安排上贴合真实情况,以此达到通过展示课堂常态、反映真实问题最终实现教学能力提升的目的。
因此,数学公开课的关键之处在于真实,这“是公开课立课的生命线与存在的本初意义之所在”[5],事先的美化、不断修改及预演遮蔽了教学中潜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少教师临时抱佛脚、不顾日常教学质量投机取巧之风。长期以来也使竞赛成为数学公开课唯一的功能”[6],失去了数学公开课的真实意义。
二、数学公开课实践中的问题审视
1.数学公开课以竞赛型为主,遗忘了对日常数学课堂教学的示范、引领
数学公开课的首要功能在于对常态数学教学的示范、引领,以示范型、研讨型为主要形式,竞赛型公开课应作为一种辅助形式。但现实情况是,竞赛型成为数学公开课的主要甚至是唯一形式,示范型、研讨型两种反而渐渐淡出人们视野;此外教师们也越发重视起公开课给教师、教研组与学校带来的荣誉、知名度等外在功利功能,数学教师是否参与公开课、最后名次如何总是与其奖惩、升降职等功利化目的挂钩,成功的公开课会给教师个体带来荣誉、晋升机会,而它促使教师专业发展、指向教师生命成长、提升职业素养的内在精神价值常被有意或暗地中被忽视了。
具体而言,参与数学公开课评比的教师早就接到通知,通过提前精心构思教学设计、雕琢教学表现、预演教学流程,最终将一堂数学教学课完美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并通过反复修改、多次筛选和重组,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教师由于先前理念上的偏差、经验的欠缺造成的教学行为不当。但这种公开课是并没有从实质上帮助被评教师实现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实践智慧的积累、教学行为的精进,对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意义不大;更大的危害在于,这种类型的公开课会为不少数学教师带来认识上的偏差,助长他们投机取巧、临阵磨枪、不顾平日教学行为改进的应付心理。
因此,强调数学公开课的示范、引领功能,淡化数学公开课的功利主义,改变目前数学公开课依赖数学教师“事前准备、最终表演”的唯一途径,倡导对评比教师常态教学观摩、评价的新思路,并结合抽查、临时听课等方式,达到全面展示教学风格、增进评委对教师深刻了解的目标,从根本上发挥出数学公开课的导向功能,使数学公开课贴近课堂教学常态,从真正意义上促进评比教师的智慧成长。
2.数学公开课的评价主体单一,并造成评价结果使用率不高
前面提到,数学公开课应该采用由数学教育专家、教师同行、授课学生组成的他人评价与授课教师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形式;主客观评价方式的结合有利于评价结果的真实、有效、适切性,但目前数学公开课的评价主体仍存在着单一化的不足,具体表现为学生无法参与到评价教师工作当中来,授课教师自身对自己在数学公开课上的表现也没有多大的发言权。
数学公开课单一的评价主体模式存在着不少弊端,数学公开课评价结果合理性、代表力差。由数学教育专家、教师同行组成的评委并非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与被评教师接触时间较短,两者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与隔膜,对后者的教学风格与特色缺乏充足的认识与了解,加上主观偏爱、观点偏差,势必会使评价结果与真实情况存在差异,不可作为评价教师教学素养唯一、乃至最为关键的因素,必须要将数学教师的自我评价结果考虑进来。而目前授课教师对评价结果几乎没有发言权,仍然处于被动、消极、待评价的尴尬地位,也由此造成了数学公开课的结果使用率不高。由于评委与教师间存在隔阂,就使不少教师比赛结果的不认同,如果教师事后缺少进行反思的意识与努力,就会失去进一步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机会与可能。
此外,目前对学生在数学公开课的地位缺乏明确的认识,他们在评价授课教师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得不到重视。只有他评、教师自评形式的结合方可构建出数学公开课评价的完整体系,保证评价结果的合理与真实性,从而使被评者心服口服地制定、实施教学改进策略,达到提高数学教学效益、促进生命成长的初衷。
未来的数学公开课评价将更多的突出师生地位,善于倾听师生意见、切实感受,加强对一线数学教师教学评价理论、方法运用的培训,增强他们对数学公开课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在情感认同与深刻认识,为评价数学公开课培养后备力量。
3.数学公开课评价体系的运用不够灵活,缺乏与质性研究的有效结合
目前常见的误区在于量化研究中数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不顾客观差异、盲目套用,且缺乏与质性研究的有效融合。因此,需要根据数学公开课在授课内容、课型、学生需求与特征间存在的差异来对量化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变动,“要在众多的评价指标中筛选出一部分最能反映出事物本质特性的指标,而舍弃某些虽有影响,却属于非本质的、次要的目标”[7],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具可比性、契合性、适用性。
当前就存在着不少评委漠视客观差异、运用相同眼光看待不同,陷入“只见表不见人”的可悲现象。数学公开课的评价内容比较繁多,被评教师实难面面俱到,为了迎合评价指标而忽略数学教学规律的行为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的。只有当被评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后,才可以充分抵制为提高评价分数而东拼西凑、为追求形式上的最佳而导致整体公开课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的“花架子”;其次,数学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也要求数学公开课评价标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评委需要具有动态、生成思维,运用辩证、系统的视角看待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事件”、“偏差”,观察教师是否能够灵活处理珍贵的课堂生成资源,实现对教学惯例的熟练运用与超越,并结合质性评价方法,通过观察、记录、分析、评价教师对教学细节的处理,来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基本功水平、精神面貌进行综合评价。
4.数学公开课在反映教师教学水平、日常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上有悖真实
目前数学公开课在反映教师实际教学能力与水平、日常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上有悖真实,教师经过长期的准备、修改与预演,修正了本应出现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问题,影响了公开课调整、示范日常课堂教学过程实效的发挥。因此,笔者认为,对被评教师的评价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而应将其平日教学表现纳入进来,将一段时间内教学观念、教学行为表现上的进步作为一个指标,并通过结合临时听课、抽查等形式,弥补公开课评价方式的不足,达到对被评教师的深入理解,最终完成评价的整个过程。
三、欣赏、学习是广大一线教师对数学公开课的正确态度
在对数学公开课类型、功能、评价主体、标准及结果使用方面的应有之义与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后发现,欣赏、借鉴、学习是数学教师对数学公开课的正确态度。
新课改要求数学教师要在教学观、知识观、学生观上有所更新及突破,但由于教师行为具有一定的累积性,难以实现快速转变,教师缺乏进行相关培训与系统学习的精力与机会,再加上传统教育评价制度、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束缚等原因就造成不少数学教师的举步维艰、停滞不前。而数学公开课作为“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1],在推广新课改理念、示范新课改成果、传播新课改经验、总结新课改成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对数学公开课态度是否端正、认识是否明确对数学公开课使用效果至关重要。
就竞赛型数学公开课而言,作为评委的数学教师应该以欣赏、客观的视角对待公开课,避免带着挑错、找茬的错误心理对待授课教师;作为观众的数学教师应该以扬弃、借鉴的视角对待公开课,需要设身处地地构思自己处于同样教学情境下的个体行为,并与台上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细节处理间存在的异同进行比较,达到丰富教学经验、积累教学案例、提升专业智慧的目标;而作为参与比赛的数学教师应该端正态度,保持平和的心态,正确对待比赛结果,抵制功利主义,将评委老师的意见及建议、课下反思、教学结果反馈当做引领专业成长的重要资源,在对教学理论与实践智慧不断的积累、灵活运用中达到职业成长水平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安富海.公开课问题再审视.中国教育学刊,2013(5).
[2] 范晓玲.教学评价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 王淑慧.多元化教学评价的研究——基于芙蓉中华中学华文多元化教学评价的个案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5).
[4] 丁家玲,叶金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在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5] 宋立华.走向真实的公开课——为何、何为与达成之策.中国教育学刊,2012(10).
[6] 徐丹,傅海伦.对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再认识.教育科学研究,2013(4).
9.小学数学公开课自评 篇九
经过了紧张繁忙的公开课准备,参考了很多资料,想了很多。总希望可以上一堂精彩的公开课,设想基本成型的时候和几位有经验的教师沟通过,她们给了我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并有选择的运用到《人民币的认识》的教学设计中,个人认为我的教学设计还是很不错的,从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到每一个问题的引入,以及每个活动的安排真可谓是费尽心思。希望可以让孩子们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课堂中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新的知识。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不得不承认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是道行太浅,摸着石头过河的我还有很多路要走、很多东西要学。个人认为这堂课很不成功,问题很多:
1、“备学生”不够深入、准确
这是我惯有的问题,对于一年级小孩的特性、认知特点、兴趣导向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把控,使得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上处理课堂突发情况的经验不足,不能很好的调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降低了课堂实效。
2、面对丰富的课堂活动,缺乏教师应有的把控学生的能力
从活动开始,大部分孩子们的思维就离开了课堂、离开了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完全沉迷于自己手中的人民币样票上,对此我想调整可又没有办法,孩子们是玩开心了,但是对于知识的掌握不知道如何。
3、个别问题和要求不是特别明确,使得学生在回答和动手操作时出现了一些错误,影响了活动的效果。
4、语言不够简练,啰嗦话多,总是处在对自己的学生极度不放心的状态,为他们包办的太多,给学生说一说、想一想的机会太少。
【小学数学公开课方案】推荐阅读:
数学组公开课活动方案09-07
初三数学公开课10-23
小学课数学教师心得体会08-12
小学数学观课心得体会09-21
小学数学《动物聚会》练习课教学反思10-08
中班数学公开课说课稿09-06
小学数学听评课心得体会10-08
数学组公开课评议记录表09-13
东关小学数学组听课评课活动总结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