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比较与社会时间

2024-08-14

文化比较与社会时间(共8篇)

1.文化比较与社会时间 篇一

东西方时间观念的跨文化比较

东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导致人们的时间观念存在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时间观念的差异而造成的`交际障碍和失误经常发生.本文拟从时间形态、时间取向、时间制式、时间序列等几个层面,对东西方时间观念作一些比较,探讨时间观念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期望能有助于提高人们的交际能力.

作 者:葛志宏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刊 名: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COLLEGE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4(4) 分类号:G04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时间观念   文化差异   比较  

2.文化比较与社会时间 篇二

作为非言语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 时间具有其独特的交际功能, 正如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霍尔 (1973) 所说:“时间不但会说话, 而且比有声语言更为直截了当, 所传达的信息也更为响亮和清晰。”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 具有不同语言与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 人们不同的时间取向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研究不同文化群体的时间取向特点和差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跨文化交际学角度对中美时间取向的文化差异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作一比较和探讨, 以期能在内容和策略上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1. 文化全空缺视角

空缺现象是语言与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空缺原指“空白、缺损”。空缺现象指在一种文化中存在, 而在另一种文化中没有的事物、现象、特征等。几十年来, 许多国外学者把空缺理论应用于跨语言对比研究中, 用空缺现象来描述和揭示在不同语言的词汇、语法体系中, 以及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的民族差异成分。这对跨文化交际研究、外语学习和翻译理论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总而言之, 文化学家、语言学家经过数十年的探索, 逐步察觉到文化差异导致了空缺现象的产生。对于空缺的定义和分类, 国内外学者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各自提出其独特见解。为了更合理、更全面地进行时间观取向的语言文化内涵的跨文化比较, 本文将空缺划分为:全空缺、部分空缺、冲突空缺。

全空缺是指时间观在一种文化中具有某种文化内涵, 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则完全没有这种文化内涵。部分空缺是指时间观在一种文化中具有某些文化内涵意义, 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只具有其中部分相同的内涵意义, 或者同时具有一些不同的内涵意义。冲突空缺, 顾名思义, 指时间观的文化内涵意义在两种文化中是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

本文着重比较中美时间观取向的明显差异, 所以主要论述全空缺视野下的两者, 以期找出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帮助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2. 全空缺视野下的中美时间观取向比较

2.1 过去时间取向和未来时间取向

美国人类学家Florence Kluckhohn与Fred Strodbeck (1960) 把不同文化群体的时间取向分为三种:过去时间取向 (past time orientation) 、现在时间取向 (present time orientation) 和未来时间取向 (future time orientation) 。时间取向与民族的历史背景有关, 一般而言, 历史传统悠久的民族注重过去, 采取过去时间取向;而历史相对较短的国家和民族则往往采取现在或未来时间取向。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使中国人向来以历史、祖先为荣;深刻影响中国人思想的儒家文化历来重视传统, 注重历史, 主张把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作为现在行事的重要参考, 传统的思想规则、方法等一直延续至今, 被社会所认同, 变成集体的无意识, 而且规定着人们的行动。所以, 中国人在时间取向上倾向于过去。人们在做事情时通常要考虑这个事情过去有没有人做过, 有什么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喜欢引经据典、追本穷源、求静求稳, 因此循规蹈矩已成为一种社会规范。与这种时间取向相联系的是人们崇拜祖先、敬老尊师, 重视经验和年龄, 因为这些都与“过去”有关。看看中国的影视作品, “大辫子戏”充斥荧屏, 皇上太后到处可见, 而科幻类的题材却少有成功者, 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个问题。

与中国人的时间取向相反, 美国人很少回顾过去, 而是着眼于未来。这种未来时间取向与美国的历史有关。美国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没有充足的传统和经验可以遵循。美国人一般不像其它民族的人那样注重历史与传统, 他们普遍相信的是:机会人人均等, 历史无足轻重;只要努力奋斗, 就可获得成功。American dream早已深入人心, 他们相信未来是可以驾驭的, 或至少是可以受他们影响的, 现在发生的一切只不过是为更美好的未来做准备而已。奥巴马当选新总统也说明了这一点。人们并不固守白人当总统的历史, 认可变革。人们普遍认为, 变革意味着进步, 新事物总是优于旧事物, 他们把“跟上时代”和“关注未来”作为行动的指南。受这种未来时间取向的影响, 美国人普遍比较活跃、乐观, 他们很少循规蹈矩, 而是喜欢打破常规, 推陈出新;他们很少崇拜祖宗, 觉得年龄和经验也未必值得敬仰。美国的影视作品也说明这一点, 好莱坞的科幻电影举世闻名, 星球大战、未来战士、人工智能……, 例子举不胜举。

时间取向的不同使得中西方的人们对“老”、“老人”这些词也会作出不同反应。以“老”字为例, 它在中国人的脑海里代表着年长、经验丰富:老马识途、老马嘶风、老当益壮、老谋深算、老成持重……, 但在西方人心目中, “老”意味着青春已逝、老态龙钟, 是“不中用”的代名词。

2.2 环式时间取向和线式时间取向

环式时间观念认为, 时间是不停运动的圈, 时间的变化协调于自然状态, 如昼夜的交替、季节的往复、月份的轮流、植物的周期生长都是圆周式、周而复始的自身复归的周期性循环运动。

中国社会长期以农业为主, 以农耕为主的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特殊方式在整个社会的全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这种田园文明把人和自然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人们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悠闲生活, 由此形成了中国社会“天人合一”的环式时间取向。

这种环式时间取向使得勤俭节约的中国人在时间上却比美国人慷慨许多, 做事慢慢来、不着急是一种主要倾向。同时, “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在感知事物时强调主客一体, 导致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受客观时间的拘束程度很小, 对客观时间的感知界限往往比较模糊, 表达时间的常用词汇也常常采取模糊的表达方式, 如:“过了半天”、“一小会儿”、“好长时间”等。

与中国人环形时间取向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美国人的线式时间取向。美国文化通常把时间看成是一条直线, 是一种直线形的单向持续运动, “时间就好像一条从源头直奔入海口不断流动着的河流”, 一旦流逝便无法挽回。西方人很早就意识到时间中的过去、现在、将来, 并对此有所区分。如:西方语言大多需要通过动词的复杂变位来表示动作时间的明确差别, 英语时态有过去时、完成时、将来时、进行时等, 这种划分对于没有相应时间概念的中国人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同时, 西方人发明了钟表, 这使得西方人使用时间十分精确, 做事精确到小时、分, 甚至秒, 在时间上精打细算, 时刻有一种“时间紧缺”意识。在西方社会, 时间几乎是一种商品, 实在而有价值, “时间就是金钱”已成为西方人生活的信条。美国人总是

说:“We are slaves to nothing but the clock. (只有时间才能

够支配我们。) ”似乎是把时间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来对待, 而且尽力让每一分钟都过得有意义。

现在美国人越来越多在电视屏幕上见面谈问题, 开“远程会议”不仅仅能解决本国内的问题, 甚至能够通过卫星解决国与国之间的问题。

2.3 单向制时间取向和多向制时间取向

美国人类学家霍尔 (Edward Hall) 在《超越文化》 (Beyond Culture) 一书中首次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时间观念, 即“单向计时制” (monochromic time) 和“多向计时制” (polychromic time) :“单向计时制重视日程安排、阶段时间和准时”, 认为“时间是线性的、可分割的, 就像一条道路或带子向前伸展到未来, 向后延伸到过去”;“多向计时制的特征是同时进行好几件事情”, 强调人们参与并做完事情, 不僵守预先安排的日程表, “多向计时制往往被看成一个时点而不是一条子或道路”。

传统的中国文化注重整体, 以综合性的思维见长, 加之传统的农业社会的遗风, 趋向于采用多向时间制, 人们可以同时做多件事。同时由于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集体主义的群体取向是其主要的价值取向。

美国社会倾向于采用单向时间制, 美国人习惯于严格按照时间表办事, 在特定的单位时间内只做一件事, 当计划或安排的时间结束, 不论这件事是否做完都必须停止, 不能影响下一阶段的安排, 讲究计划的周密性和严谨性。

不同的使用时间方式往往给跨文化交际带来障碍。如西方人从小就学会严肃地对待时间、珍惜时间, 重视时效, 预约、守约和准时已经成为社会准则;而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上是不太讲究预约、守约和准时, 对突然造访、失约和迟到持宽容的态度, 这就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给西方人留下不讲信用的印象。

3. 改善跨文化交际的途径

3.1 学习和借鉴

文化无优劣之分,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不足。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 中西民族应该相互学习和借鉴双方时间观中的有益成分。例如:在西方社会, 时间不仅仅是自然律动的象征, 更是进步的象征, 谁控制了时间, 走在时间的前列, 谁就能在现代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近现代西方社会之所以科技发达、经济快速发展, 与他们的时间取向不无联系。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影响, 我们要不断增强时间价值观, 提高时间紧缺意识, 讲求做事效率。同时我们还应深刻地认识到, 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 必须立足现在、着眼未来, 与时俱进、锐意进取, 而不是沉溺于过去的辉煌。同样, 西方人受“铁腕”时间的控制, 严格遵守时间表行事, 虽然是一种良好品质, 但有时过于僵化和刻板, 可以借鉴中国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灵活性, 在跨文化交际中赋予自己更多的人情味。

3.2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现代中美时间取向

时间取向是文化差异中一个比较稳定的因素, 但它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中美人们的交往日益增多, 无疑将会对各自的时间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近些年来,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中国人旧有的时间观念发生了不少的变化, 突出表现在现在的人们开始习惯把时间量化, 提高工作计划性, 时间紧缺意识增强;人们在正视历史的同时, 面向未来、面向世界, 改革开放、开拓进取, 已成为一种全社会的氛围。同时, 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时间观念的理解和接纳程度也在不断提高。21世纪, 一种建立在理性、务实、效率的现代观基础上的线性的、以当下为核心并向未来开放的时间意识逐渐为不同文化的人们所接受, 中美时间取向正开始走向嬗变与融合。

4. 结语

处理跨文化交际障碍, 态度和方法都很重要。首先, 必须了解中美不同文化下人们对时间的态度及使用时间的方法, 克服民族文化中心主义, 尽可能减少因时间观的差异而造成的误解。其次, 对不同文化的时间取向要给予尊重和认可, 当彼此时间观念发生冲突时, 不能单纯用好坏来论断, 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时间观不同, 意味着在他们的文化中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因此, 跨文化交际意味着对另一种文化的了解过程, 要采取宽容的态度, 才能加快彼此间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2]葛志宏.东西方时间观念的跨文化比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4, (6) .

[3]张劲松.东西方时间与跨文化交际[J].集美大学学报, 2003, (3) .

[4]韩银燕, 钱鑫.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比[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6, (4) .

3.企业社会责任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篇三

本文对不同国家或地区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进行了比较评述,然后主要从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方面、企业在CSR衍生概念的实践方面、人们的观念方面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跨文化比较研究进行综述,并结合最近的文献指出企业社会责任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发展趋势。

20世纪末至今,企业社会责任的比较研究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对社会责任多个方面、多个角度的比较研究,不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有利于增强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理解。

企业社会责任及其衍生概念的发展

不同国家或地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比较

“企业社会责任”的提法可以追溯到1899年美国钢铁集团公司创始人安德鲁·卡内基所著的《财富福音》一书。1924年,Oliver Sheldon在《管理的哲学》中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之后,学者们又提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理解,学术界对此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不同地域的学者因为所在地域文化的差异,定义重点也有所不同。

美国学者Carroll(2004)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对组织所寄托的经济、法律、伦理和自由决定(慈善)的期望。

欧盟目前的官方定义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将对社会和环境的关注融入到其商业运作以及企业与其利益相关方的相互关系中。

日本学者山城章指出现在的经营者无论在伦理上或实际上,已不容许只追求自己企业的利益,必须站在与经济社会调和的立场上,有效结合各种生产要素,生产物廉价美的商品,为社会提供各项服务。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卢代富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

不同学者比较的具体内容存在不同

Isabelle Maignan和David A.Ralston(2002)结合Wood(1991)在前人观点基础上提出的企业社会绩效的定义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对美国和欧洲(法国、英国、荷兰)的各100家企业网站进行调查,以衡量这些企业在社会责任表达方面的差异程度。比较的内容涉及展示企业社会责任的动机取向、过程和利益相关者问题,其中作者把动机取向划分为:价值取向、绩效取向和利益相关者取向(社区、消费者、规制者)三种。展示社会责任的过程有慈善活动、自愿社会服务、伦理准则、赞助活动、质量管理、健康和安全项目、环境影响管理,其中前两种作者称之为超越传统的活动,后四种作者称之为与生产联系紧密的和传统的活动。

通过比较作者发现,社区是最被普遍提及的,但比率有差异。比如,美国企业涉及最多的是生活质量和教育问题,而环境保护是欧洲国家涉及最多的。作者认为,相对于欧洲国家的企业,美国企业更多提及社区福利,而对与他们的生产运作有紧密联系的活动涉及的不多。最后,作者认为欧美国家间在上述方面的差异是主要归因于对于企业和企业在社会承担的角色的看法不同。

我们发现,由于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没有统一的衡量维度,所以在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进行跨文化比较时,不同学者比较的具体内容是有区别的。

与此同时,对企业在CSR衍生概念的实践比较,涉及到企业的伦理准则、企业慈善、企业公民行为、企业的社会绩效等。同时,我们看到同样是对企业伦理准则的跨文化比较,不同学者对伦理准则的划分不同,从而比较的具体内容也是有区别的。

不同国家的管理者对伦理问题的看法存在不同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Bodo B Schlegelmilch,Diana C Robertson(1995)认为不同国家的管理者对伦理问题的看法是不同的。根据企业经营过程中经常面临的伦理问题,作者提出关于企业伦理的26个方面,然后通过因素分析,把这26个方面归为五个因素:关于员工行为、对信息的不恰当使用、关于私人问题、与中央或外国政府的关系、政治或社区投入。

Nabil A.Ibrahim,Faramarz Parsa(2005)对186名美国管理者和148名法国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以找出他们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的哪些方面。通过比较分析,文章指出,美国管理着更注重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而法国管理者更注重经济责任和慈善责任,作者还指出这些差异与国家的经济、文化有关。

可见,对人们的企业社会责任(或衍生概念)态度比较,主要是关于管理者的态度或普通消费者的态度。而比较的内容主要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或衍生概念)的认识或对其不同内容的侧重程度。

不同国家间的CSR存在差异

根据以上对文献的综述和最近发表的文献,可以看出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有:比较的内容不断丰富;进行比较的国家也逐渐涉及欧美以外的其它国家或地区;从企业社会责任与文化关系的角度进行比较研究;最近,还有学者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比较分析建立了新的概念框架和指标。

Dirk Marten,Jeremy Moon(2008)根据以前对欧美国家企业社会责任的比较研究结果,认为不同国家间的CSR差异可以用国家的制度框架来解释,制度框架是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的。然后作者利用Whifley(1999)提出的国家制度框架的四个方面(政治、金融、教育和劳动力、文化系统)来分析美国和欧洲的区别,作者认为美国的制度框架下市场经济的自由成分较强,给企业承担相对明显的社会责任提供了更多的激励因素和机会,而欧洲的制度框架下市场经济中的协调成分较强,给企业提供的激励因素和机会相对较少。

在不同的制度框架下,美国式的CSR为“显性CSR”,欧洲式的CSR为“隐性CSR”。两者的主要区别是:(1)在表达与社会关系时用的语言不同,显性CSR用企业社会责任的语言来与利益相关者沟通,而隐性CSR则不是通过这种方式;(2)目的不同,显性CSR常常是企业有目的的战略选择,而隐性CSR则是企业对制度环境的反应。制度框架中自由市场经济成分越强,企业社会责任越趋向于显性CSR,协调市场经济成分越强,企业社会责任越趋向于隐性CSR。作者认为这个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比较理解的框架可以用来说明欧美企业社会责任出现的差异以及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并且这个框架的应用不仅局限在欧美国家的比较上,也可以用来分析其它国家之间的企业社会责任比较。

我国关于CSR跨文化比较研究亟待提高

我国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起步较晚,关于企业社会责任跨文化比较的研究很少。徐尚昆、杨汝岱(2007)根据世界银行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对全国1268家工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收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特征数据,得出中国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维度。与西方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维度相比,中国独有的社会责任维度有就业、商业道德(西方没有将商业道德特别是诚信作为一项维度提出)、社会稳定与进步;中西方共有的维度有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环境保护、顾客、员工、公益事业,在这6个共有维度中还有一些项目是西方没有的,比如,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纳税、节约资源等;西方独有的社会责任维度有股东和平等。

4.时间观念的文化对比与跨文化交际 篇四

时间观念的文化对比与跨文化交际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时间观念不同.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时间观念的差异而导致的交际障碍和失误经常发生.文章对不同文化的时间观念进行了对比,并提出减少交际障碍的途径在于培养跨文化意识.

作 者:尹利萍 YIN Li-ping 作者单位:大连翻译学院,辽宁,大连,116600刊 名:兵团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BINGTUAN EDUCATION INSTITUTE年,卷(期):200515(6)分类号:G04关键词:时间观念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意识

5.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比较研究 篇五

53《当代经济》2007年第11期(上)

○黄蕾刘书慧(武汉市商业服务学院湖北武汉430056湖北教育出版社湖北武汉430015)

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之比较研究

【摘要】品牌文化具有外倾性,是一种市场开拓性文化、资源整合性文化、资本聚集性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内倾性文化,旨在培育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认可度、信誉度、美誉度、偏好度、满意度、忠诚度。

【关键词】品牌文化企业文化性向起源

品牌与企业、品牌与商业是一脉相连的。没有企业文化的品牌,很难形成独具一格的品牌文化;没有品牌文化的企业,其企业文化是一种生产车间文化,是单一的、原始的;没有企业文化氛围的品牌,仅仅是区别同类商品的符号。企业是品牌人格化的主体,品牌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品牌文化一旦形成,可以游离于企业之外,使人们只知其品牌,不知品牌所属的企业。正因为如此,品牌具有独立性,品牌文化具有自身的内涵,使之区别于企业文化。见下图:

一、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起源之比较品牌的载体是产品,是商品。不是所有的产品、商品都有品牌,但品牌的背后一定有产品、商品。可见,品牌的起点是商品,品牌文化源于商品,品牌文化靠商品的属性、靠商品的内在品质体现。因此,品牌先于企业,品牌文化的起点远远早于企业文化。品牌的初始含义是商品的牌子,即牌号。它是一个名称、标记、图案、符号或这些因素的组合。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部分是品牌的名称,不能用语言表达的部分是品牌的标记。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品牌的起点都是商品,品牌以商品为依托。品牌文化的起点是商品交换。同类产品在交换的过程中很难区别,在消费者心目中难以形成信誉的保证、质量的承诺。一旦在商品上融入文化,有了名称、标记、图案、符号,即有了品牌,就等于商品有了自己的“脸面”,并将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了“烙印”,这正是品牌文化的效应。品牌名称的构想,品牌标识的设计,品牌符号的推出等等,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概括与包含。如采用何种颜色作为品牌标识的基本色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包括消费文化、流行文化、潮流文化、时代文化等。不同的产品通过不同颜色的品牌标识传递各自的文化、信息,使人们产生不同的联想、感受。企业文化的起点是企业的问世。企业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企业诞生之后方能沉淀企业文化。18世纪以前未产生企业,也就无所谓企业文化。1769年英国阿克顿特在诺丁汉创办全球第一家企业,企管理世界52《当代经济》2007年第11期(上)业文化并未随之问世。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过历练的产物、结晶,在时间概念上要晚于企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70

年代以来,品牌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品牌由商品领域扩展到服务领域。不仅商品有品牌,服务也有品牌,而且进一步扩展到企业品牌。品牌由商品品牌延伸到服务品牌、企业品牌。如《福布斯》等刊物评出的世界500强、100强显然是世界级著名企业品牌。企业形象战略、企业品牌战略的实施,意味品牌跳出

了商品的圈子向更广阔的领域迈进。企业品牌的实施,使企业文化、品牌文化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基点之比较品牌最初是商品的第一形象,进而又是服务、企业的第一形象。品牌作为“形象大使”是沟通商品、服务、企业与公众的桥梁;发挥“初始效应”进入公众心智的是品牌;特殊事物容易被人们牢记的“莱斯特夫”效应,在品牌身上体现得十分充分,而这些统统属于品牌文化。由于商品、服务、甚至企业品牌文化的差异,使得相同的商品仅因品牌不同而价格相差悬殊。现代品牌文化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品牌具有可塑性,品牌文化具有可塑性。值得注意的是:同一品牌,由于原产地不同,商品的制造者不同,服务的提供者不同,会有不同的品牌文化,即同一品牌的品牌文化

具有差异性。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品牌及品牌文化的可塑性加大。

企业文化的基点是企业。正像不是所有的商品、所有的服务、所有的企业都有品牌一样,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从企业文化发展阶段看它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初级阶段的企业文化。它是企业内部分人、少数人的文化;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决策者的文化;在“家长制”企业甚至是一个人的文化,即“家长”文化。初级阶段的企业文化有正企业文化、负企业文化、零企业文化之分。正企业文化指决策者的意念、心智与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员工的愿景相吻合;负企业文化指企业最高管理层的文化与企业全体员工的文化相冲突,甚至相抵触。

第二个层次是成熟阶段的企业文化,即高级阶段的企业文化。这一阶段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的理念,是凝聚企业全体员工的企业精神。成熟阶段、高级阶段的企业文化是全方位的企业文化,它以企业精神为核心,以品牌文化为形象,以企业社会责任文化为己任,以民族文化为根基。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尚有60%的企业没有自主商标,即没有品牌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60%的企业没有自主品牌文化,其企业文化是残缺的,失去了自己的形象文化。至于企业社会责任文化,我国大约有90%以上的企业尚无这一文化意识,因为企业以廉价劳动力为优势,形成了一种“低工资”“低待遇”的企业文化。企业及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企业社会责任文化的缺失。企业社会责任文化实质上是一种道德文化,是一种企业生存、发展的“底线”文化,故也称之为基准文化。

三、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性向之比较性向或向性是心理学中的一个范畴,它是指个体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或者说人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心理活动倾向于内的称之为内倾型,心理活动倾向于外的称之为外倾型。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性向或向性是借用心理学的概念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的。

品牌文化的性向是外倾型、外向型的。它是一种公众的文化,是一种市场文化。产品的品牌是商品的“脸”,企业的品牌是企业的“脸”,故品牌文化是一种“脸面文化”、“形象文化”。它直接涉及产品的声誉、企业的名声,是一种“声誉文化”、“面子文化”;它直接影响产品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是一种“价值文化”、“效益文化”;它直接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是一种“观念文化”、“理念文化”;它直接决定企业的财富,企业的潜力,是一种“软文化”、“资源文化”。

品牌文化是一种张扬性、扩张性文化。品牌竞争的典型特征是排他性,通过品牌注册以法律的手段保护品牌,保护商标的“唯一性”。正因为如此,一方面品牌抢注己成为当今品牌竞争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在企业并购、合并中,特别是企业跨国并购、合并中,控股方将另一方的品牌打入“冷宫”,用自己的品牌取而代之。没有品牌文化的扩张,其实质是市场萎缩。品牌文化张扬到哪里、扩张到哪里,意味市场的开拓到哪里,故品牌文化又是市场开拓文化。品牌文化的公众认知度代表品牌市场的广度,品牌文化的公众信任度,代表品牌市场的深度。如驰名商标、世界名牌的市场都是全球性的。

品牌文化的外倾性、外向性特征告诉我们,品牌文化是需要公众认同的文化,市场不接受的品牌文化,无论它是“老字号”品牌还是新秀品牌,最终会被市场淘汰而“出局”。

企业文化的向性是内倾型、内向型的。它是面向企业员工、企业内部的文化。正如“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一样,品牌文化是主外文化,企业文化是主内文化。品牌文化的市场开拓力、资本扩张力、无形资产聚集力取决于企业文化对品牌根基稳固的贡献程度。品牌文化在公众中的知名度、认可度、偏好度、美誉度、信誉度、满意度、忠诚度,靠企业扎扎实实练内功建立。世界级品牌没有一个不是建立在成熟的企业文化之上的,反过来,没有品牌文化的企业一定是短命的企业。

综上所述,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均是与时俱进的文化,均是发展变化的文化,均是不断丰富、完善的文化。进入新经济时代和商业时代,企业全球化成为潮流,品牌文化、企

业文化的全球意识渐浓,跨国企业、跨国品牌素,实施以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文化发展战略对全球资源环境的影响渐深,品牌、品牌文化已成为当务之急。这一无形资产己成为整合资源最核心的要

【参考文献】[1]刘凤军:品牌运营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2]杨明刚:世界级品牌发展规律探讨[J].现代经济探讨,2006(2)。[3]孔祥勇:管理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十大比较 篇六

(张春娜

3040111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比较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排斥又相互渗透。一方面,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和思想体系,有着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是人民民主专政,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制度。是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基本制度方面,其本质特征是私有制,按资分配,资产阶级专政,剥削阶级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占统治地位。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又具有继承性、相容性。都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都要发展商品经济,都具有相似的经济运行方式,如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等。因此都要遵循社会化大生产规律和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都要用计划和市场手段来发展经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比较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基本相适应的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为私人占有,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是对抗性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冲突。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性质等方面有着根本的不同,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这种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这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激烈的阶级斗争,解决这一矛盾的最终方式,只能是推翻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质的比较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现目标,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而是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则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这样一种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要有大量的货币财富转化为资本,二要有大批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才能产生。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了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强化了这种关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力成为资本的生产力,成为资本支配雇佣劳动的手段,劳动者自己创造的生产力异化为与劳动者相对立的力量。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比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以下的相同点:第一、都是以市场为导向,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都由政府、企业、个人三者构成。第二、都坚持平等竞争的原则,发挥市场规律的作用,使资源配置得以优化。第三、都坚持政府间接干预,政府通过经济法规、经济政策等间接的宏观调控手段来干预市场运行,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不同之处有: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所有制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交换主体是公有制为主体;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交换主体是私有制为主体。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分配制度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的分配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按资分配为主。第三、政府对市场宏观调控的范围与力度也不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是创造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而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干预程度普遍较低。

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资产阶级议会制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第二、组织和活动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按民主集中制与议行合一原则组织和活动;资产阶级议会制按“三权分立”原则组织和活动。第三、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活动方式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即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的地位;资产阶级议会制则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的制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的比较

7.文化比较与社会时间 篇七

一、穗港台小学社会科教科书多元文化教育内容的分析方法

英国著名的多元文化教育专家詹姆斯·林奇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应该处在广阔的世界或国际背景中,承认对于人们尊重的承诺不能停留在一个地方。[1]胡森(Husen T.)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个包括至少一种文化在内的教育过程或策略,它可以根据国家、语言、种族标准来界定。[2]因此多元文化教育不再局限于民族主题,它的具体内容可以根据语言、性别、宗教、阶层、年龄、民族、国家(地区)、全球标准等来界定,致力于在地球村的背景中培养儿童的民族认同感、国家认同感与全球视野,使学生具有丰富的多元文化知识、与异文化人们良好的交往沟通能力,以及形成对多元文化无偏见的理解与包容态度。

詹姆斯·林奇在其多元文化教育的代表著作《全球社会的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A Global Society)一书中提出全球化的多元文化教育途径,并规划了多元文化课程的目标。他从三个层次及四个维度提出了课程目标的具体构架,具体内容见表1。

根据研究的需要,对全球多元文化教育相关内容进行修正与调整,三层次内容分别为:民族、国家(地区)、全球;四维度的主要构成内容分别为:文化维度(跨文化交流、语言交流、服饰与风俗等)、社会维度(人权、责任、公正、社会相互依存)、经济维度(理性的消费与交易、经济的相互依赖与作用)、环境维度(环境开发与保护、环境的相互关系)。

三地小学社会科教科书分析版本为:

广州: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品德与生活(一至四册),小学品德与社会(一至八册)教科书(为广州市区主要采用的小学社会科教科书版本)。

香港:2008年培生教育出版社,朗文常识(一至二十四册)。

台湾:2006年翰林出版社,国民小学生活(一至四册)、国民小学社会(一至八册)教科书。

下面运用全球多元文化教育的三层次与四维度类目对三地小学一至六年级教科书依照詹姆斯·林奇的四个维度(文化、社会、经济、环境)来分类统计,对于不能归属于这四类的相关内容不予统计。文字分析单位采用段落,图片分析单位采用幅。采用复选式的记录方式,只要教科书中的文字与图片涉及类目概念就予以记录。

二、广州小学社会科教科书多元文化教育内容的优势与不足

在三地教科书多元文化教育内容的对比分析中,发现广州教科书十分重视社会的责任、公正与人权的内容,强调爱国主义与民族主题,涉及的国别最多;也存在忽视全球内容、经济环境内容及跨文化交流等内容的特点。下面分述如下:

(一)广州小学社会科教科书多元文化教育内容的优势

1. 重视社会的责任、公正与人权的内容

(单位:段落/幅)

在表2中,广州小学社会科教科书的多元文化教育内容在文化、社会、经济、环境四维度中,社会维度的比例最高,也明显高于港台地区,达到36%,主要表现为社会的责任、公正、人权及社会相互依存方面的内容。这说明广州地区突出了社会科培养学生社会性的学科特点,十分切合学科的性质。责任、公正、人权及社会相互依存方面的知识内容也是全球社会共同关注的保证人类基本生存所需要的,反映出广州教科书蕴含人文关怀的特点。

2. 强调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

(单位:段落/幅)

(单位:次)

在小学社会科教科书民族、国家(地区)、全球层次分析中,在表3中,可以清楚看到广州三层次的比例依次是:38%、42%、20%,国家(地区)与民族层次内容比例十分接近,说明广州教科书既强调国家认同又重视民族认同。

在广州教科书中大量出现的国家(地区)内容中,有85%是中国的内容,具体见表4。这说明广州教科书重视国家内容的学习,但主要还是强调中国内容的学习,即重视培养学生对本国的认同。另外广州教科书强调民族主题的学习,即是强调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我国目前得以认定的56个民族,均源自于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人民,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4],他们拥有很多的共同性;自古以来的大一统传统思想在他们中间流传延续、一直不变,使得汉族与少数民族一直紧密团结在一起;他们之间是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极少有对立与偏见。

2.涉及国别最多

(单位:类)

在国家主题类目分析中,穗港台三地小学社会科教科书中国家出现的类别数分别为102、91、33,可见广州出现的国别数最多,占三地国别总量的45%,具体见表5。国别类别数量出现的多少,对于小学生了解国际事务意义重大。教科书作为小学生的重要读本,其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知识面的广度与深度。教科书中呈现的国家类别数越多,学生所能了解的国家类别数就会相应增加,就会扩大学生的国际知识广度,使学生视野开阔。因此广州地区的小学社会科教科书在这一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有利于学生了解世界上更多的国家。

(二)广州小学社会科教科书多元文化教育内容的不足

1. 全球内容相对薄弱

在上文表3中,可以清楚看到广州与港台全球层次所占比例依次是20%、23%、27%,相对于民族、国家(地区)层次所占比例要低,不到总量的1/3,其中广州最低,说明三地的全球内容均比较薄弱,还未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也进一步说明广州的教育视野比较狭隘,育人目标比较少立足于地球村的背景以及世界公民培养的角度,这是教育的薄弱环节。

2. 经济与环境内容薄弱

在上文表2中,可以清楚看到穗港台经济维度所占比例依次是13%、9%、9%,相对于其它三个维度所占比例要低,远低于总量的1/4;另穗港台环境维度所占比例依次是17%、34%、33%,港台环境维度约占总量的1/3,而广州不到1/4。说明广州教科书中的经济与环境内容均十分薄弱,也反映了我国教育观念较为陈旧传统,对于今天的市场经济、全球经济及全球环境问题没有充分的回应。全球贸易、市场经济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要适应全球化社会发展的要求,就迫切需要加强这个薄弱环节。另在现代社会,忽视环境问题或环境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而且直接制约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广州的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更要率先重视培养小学生的经济与环境素养。

3. 跨文化交流内容少

(单位:段落/幅)

交互主题是指在民族、国家(地区)、全球三个层次中,涉及某一层次的多个主题的内容,且这些主题之间有着相互的联系或关系,强调跨文化交流。在三地小学社会科教科书交互主题分析中,从表6可以看到穗港台三地教科书多元文化教育交互主题内容的比例依次是10%、12%、15%,其中台湾地区的交互主题内容所占比例最高,但其比例也只是15%,说明至少还有85%的内容是单一主题;而广州的交互主题比例为最低。因此广州教科书中多元文化教育内容绝大部分是单一主题,交互主题数量极少。

三、大陆小学社会科教科书多元文化教育内容的优化启示

广州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的代表,其教科书的发展经验能为我国其他沿海开放城市提供有效参考。借鉴港台的有益经验,并基于全球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及文化自觉理论等提出我国沿海发达城市小学社会科多元文化教育内容设置的启示。

(一)加强全球化内容

詹姆斯·林奇提倡全球主义的多元文化课程,以纠正当前造成文化和地理无知以及不关心世界其他人命运的课程中的地方主义。强调团结(solidarity)、利益互惠(reciprocity)[5]等重要概念对学生获取多元文化知识或技能的重要作用;而且强调人类的相似性与共同性,而不是差异性特点。社会科教科书全球内容缺乏问题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启示。

社会科教科书的内容以全球社会背景作为内容编制的出发点,不宜孤立呈现某个国家或是某个民族的知识,避免呈现狭隘的国家或是民族主义,涉及到具体问题的处理办法时,要参照问题所处的文化背景。同时社会科教科书要强调团结、利益互惠的概念,只有各文化的人们都崇尚和平,反对武力,彼此接纳与尊重,即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君子以厚德载物,具有悲天悯人的淑世情怀和容纳异己的开放怀抱[6],全球社会才会和谐共存,各文化才能可持续发展。另外社会科教科书要强调人类的相似点与共同点,要以各种文化中趋同的方面作为共同发展的基础,只有基于一定程度认同的价值观,各种文化之间才能进行真诚合作,才能使各种文化享有和平、安定与繁荣,那些试图追寻原汁原味本土文化的观点在今天不仅是幼稚的,而且是危险的。

(二)增加交互内容

学者费孝通于1988年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强调汉族在多民族中的核心凝聚作用,并重视各民族的居住地、人口、语言、生产特色等方面的内容是作为一个完整民族的必然特点。另费先生进一步提出人类在二十一世纪和平共处的问题,倡导在精神文化领域里建立起一套促进相互理解、宽容和共存的体系,即“跨文化交流”(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7]社会科教科书中交互内容缺乏的问题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启示。

在社会科教科书内容中增加民族间的交互内容,首先要呈现出汉族在各民族网络关系中的骨架特点,其次各少数民族之间应该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最后少数民族内容的呈现要考虑到作为一个完整民族的各方面特点。同时,在社会科教科书中增加国家(地区)与国家(地区)之间的交互内容,一方面在呈现本国内容为主的同时关注对我国影响较大的他国内容,另一方面立足我国与他国关系基础之上呈现他国内容。最后,在社会科教科书中增加交互性的全球性事件,避免局限于一个地区或是一个国家单独来讨论与解决全球性事件。

(三)增加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内容

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现代中国人究竟能不能继续保持原有的文化认同?针对文化的多样性与共同性的问题,费孝通在1997年提出文化自觉概念,即对本民族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8]而且台湾学者李亦园先生也说到文化过分同化的危害性,未知的进化过程要让人类能懂得为了整个人类的生存,而保持人类生物的多样性,否则面临特化而走向灭亡的命运。[9]社会科教科书经济与环境缺乏的问题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启示。

在社会科教科书中,增加各民族的历史发展、特色及文化转型的内容,要善于发挥原有文化的特长,求得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从而加强各民族对他民族的了解及自知之明,继而加强各民族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同时在社会科教科书中,需增加经济发展、环境与种族多样性关系的内容,一方面要增加先进的全球经济发展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加入世界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经济转型的成功做法。

摘要:在全球视域下,大陆小学社会科教科书的多元文化教育内容出现了全球内容薄弱、跨文化交流内容偏少、经济与环境内容不足的问题,在对比借鉴香港与台湾有益经验的基础上,从全球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及文化自觉理论出发,提出了沿海开放城市小学社会科教科书多元文化教育内容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广州,香港,台湾

参考文献

[1]谢宁《.全球社会的多元文化教育》评介[J].国外社会科学,1995,(7):79~81.

[2](瑞典)胡森(Husen T.)等著,张斌贤等译.教育大百科全书——教育人类学、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女性与教育、教育史(2)[M].重庆,海口: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6:423.

[3]James L.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a Global Society[M].Lewes:The Falmer Press,1989.4.

[4]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1.

[5]James L.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a Global Society[M].Lewes:The Falmer Press,1989.xv.

[6]代金平,戴明玺.论儒释道三宗的和谐理念[J].管子学刊,2007,(4):47~49.

[7]费孝通.文化自觉和而不同——在“二十一世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国际人类学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J].民俗研究,2000,(3):5~14.

[8]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J].学术研究,2003,(7):5~9.

8.宗教文化的印记与时间的旅行 篇八

张斯维Sivzhang

籍贯重庆,生于1986年。1999至2006年舞蹈专业的学习,2006至2008年跟读了服装制版与服装工艺课程,2010年建立工作室发布成衣A/W2010、S/S2011系列。2011年加入厦门响马时装有限公司SANKUANZ发布成衣A/W2011、S/S2012、A/W2012系列。2011A/W与2012S/S登上《VOGUE》(中国地区)杂志,同时与VOGUE+Thecomer合作售卖。2012年9月重新开始建立自己的工作室。加入中国服装协会/法新时尚国际机构,曾参加2012中国时装设计创意邀请展,创享霓裳两岸三地独立设计师文化交流会等。

“将想法投入到行动”

Q1: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您创立个人品牌SIVZHANG背后的故事吗?

A:对于创立个人的同名品牌SIVZHANG其实是一件蛮顺理成章的事情,最初也只是一个想法,慢慢的一点点投入之后就渐渐做起来,一发不可收拾。

Q2:我们留意到SIVZHANG品牌logo上的文字符号很特别,是否有着某种特殊的含义呢?logo的设计灵感来源是?

A:logo的由来,来自于我对三角形的酷爱。为了让这个三角形更加有趣,我参考了很多文化的文字和符号,最后确定下来这样一个图形,希望可以带出关于我品牌的文化。

Q3:平常是从哪里获取设计灵感的?

A:我喜欢接受不同的文化,例如不同种族、民族、宗教之间的等等,这些文化都让我十分着迷,也非常希望自己的品牌能像如此。

Q4:从您目前发布的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出很浓厚的宗教文化的痕迹,为什么会将宗教概念与服装结合?是因为个人的信仰还是其他原因?

A:我个人没有宗教信仰,只是出于对不同宗教文化的热爱。从不同的文化(不仅仅只是宗教文化)中吸取养分,渐渐地形成自己品牌的独特文化。

Q5:您的作品几乎都是黑白色调,那在以后的设计中会尝试其他的色彩或者风格吗?

A:目前我是把黑白定为品牌的基本色调,慢慢的会加入血红,宝蓝等色彩纯度高的颜色。

Q6:您是怎样看待服装与几何之间的关系?在您的设计中您是如何将这种关系体现出来的?

A:服装在人体上需要形成空间,几何也是一个从平面到立体空间的过程。在服装中加入几何空间或者是面积,打破原有的服装带来的空间感。

Q7:作为重庆为数不多的独立设计师,您曾经走出重庆又再回到重庆创立个人品牌与工作室,为什么最后决定选择在重庆做设计?

A:在其他城市生活过后,觉得自己还是最适合在重庆生活,最终还是回到了重庆。

Q8:能介绍一下2014年最新的设计系列吗?

A:2014春夏的主题是“等尔”,想述说一种不只是静止不动的等待,而是不停地在跑、在寻找的状态下的等待。在面料的选择上,用了许多天然的手工面料,比如苎麻布和手工纺织的真丝。

设计师SIVZHANG私生活大揭秘!

Siv在服装设计上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文化理念,而生活中的Siv却也是一个随性自由、爱好千奇百怪的的文艺小青年,这次小编带你走进Siv的私生活,发掘有趣的一面!

INTEREST

“最喜爱的就是看电影和看书”

Q10:除了工作以外,您平常都有些什么兴趣爱好?

A:目前最喜爱的就是看电影和看书(不能说是读书,因为我喜欢看图片多于文字类型的书籍)。

Q11:您手机里最常用的APP是什么?

A:微博、微信、Style、Tumblr、Instagram、photoBW、Clumsy、Ninja。

Q12:现在网络上许多年青人都喜欢给自己贴上诸如文艺青年、高富帅、白富美、席丝、学霸之类的标签,如果让您给自己贴一个标签,那会是什么呢?

A:女神吧哈哈哈哈哈哈。

STYLE

“原因很简单,就是喜欢!”

Q13:最欣赏的设计大师是?有没有崇拜的fashion icon?

A:Rick Owens。

Q14:在国内的原创独立设计圈子里,有您比较欣赏的设计师Or品牌吗?原因是?

A:喜欢Uma Wang、vifanqwan、SANKUANZ,原因很简单,就是喜欢!

LIVE

“把平淡过得传奇却不失为生活”

Q15:许多人认为设计师的生活应该就是很文艺很闪耀、配合高端大气的环境、流连于国际时尚界、穿不完的漂亮衣服、高薪水、常与名人明星打交道……那您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呢?

A:生活为所有人准备的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你怎么去面对生活,把平淡过得传奇却不失为生活。

Q16:如果没有走上设计师这条路,您认为自己还会从事哪个行业?

A:想做摇滚歌手或者是间谍、忍者一类的工作。

SIVZHANG设计师推荐

民族宗教文化气息极浓的SIVZHANG品牌单品shopping list!设计师张斯维最新设计提前欣赏!

推荐理由:

1.今年眼睛图案是大热,而这种经过改良设计的极具宗教特色的图案更显特别。

2.淡淡的藕粉色自然脱俗,适合文艺小清新的你!

3.不同于传统的西装面料,苎麻布的选择让衣服更有民族味道。

4.与传统中山装十分相似的西装长褂充满复古味。

5.在欧美街拍中水桶包可是出镜率高的单品之一哦!

6.精致的皮革流苏穗带是造型搭配的必备小物。

上一篇:我的邻居方阿姨小学作文下一篇:感恩母亲的作文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