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作文

2024-10-03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作文(精选12篇)

1.《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作文 篇一

苦难是一笔财富

文41521X 严虹

这是一本让我有所思考的书,让我思考到人生的意义。涉及到人生这一个话题,我想以我的资历还不够格,但是人都是会成长的,或许就在一首歌曲,一部电影里获得对人生的看法,而我这次是从一本书里拥有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思考过这个问题,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保尔柯察金的一段话,还是雷锋一生的写照?读过了许多的名著,犹如看过许多人的一生,从中我领略到了,真正不会后悔的人生,就是认真对待生命中的每一个苦难。安妮宝贝是个苦命的孩子,但是她并没有像流星一样一瞬即逝,她把生命中的苦难化成了文字,让后人在这个残忍的事实中体味到这个孩子的伟大与坚韧,她留下的财富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她生命的意义便体现在她勇于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并将这种正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人。

我自认为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我喜欢沉溺于过去的美好,不愿意面对现实的残酷。在这样的和平年代,我体味不到生活的艰辛,在家长的呵护下,我体味不到痛苦的滋味。或许我是幸运的,又或许我是不幸的,因为在这样的坏境里,我的成长并不完整。而如今,我试着展开双臂,飞翔在随时都会遇到狂风暴雨的世界里,我必须学会坚强,因为这样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我时常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里。我快乐的成长,健康的成长,但如今我开始领略到生命的重量,并学会直面苦难,那才是真正的英雄。我要学会敢于直面真实的苦难,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这才是像刘和珍一样的铁女子。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苦难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段必经之路,苦难之于我们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痛苦,还有想象不到的财富。眼泪是成功路上的甘霖,不要怕流眼泪,眼泪并不代表失败,并不代表不坚强,这是一种释放,是我们努力的见证。

生活中有太多经历苦难而后成功的人,马云,俞敏洪,李开复等等,我们梦寐以求的高度,都是他们一脚一脚艰难的攀登上去的。我们有梦就要去实现,不让自己成为苦难的手下败将。如果我们必须与苦难打一仗,这一仗我们要打得漂漂亮亮。王国维先生对苦难的见解曾给我很大的鼓励,而这本书也给我很大的启发。我只希望我能学会坚强,在这个和平的年代,不忘苦难给我们的教训,追寻生命的意义,让我的成就配得上我的苦难。

2.《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作文 篇二

《命若琴弦》中描写了一老一少两个瞎子, 每人一把三弦琴, 走乡串户, 说书为生。老瞎子从他师父那里得到了一张药方。药方藏在老瞎子的琴槽里, 师父说弹断一千根弦之后取出药方抓药, 就可以让眼睛复明。怀抱着这样美好的希望, 五十年来, 老瞎子每天和小瞎子攀山越岭, 走遍大村小舍, 努力不懈地去弹自己的琴, 追寻重见光明的理想生活。

可是在野羊坳村终于弹断了最后一根弦后, 老瞎子才知道那药方原来是一张白纸。一切都不过是一个谎言, 希望瞬间破灭, 人生的意义成为一种虚无。

然而, 老瞎子没有把这个真相告诉小瞎子。他郑重地把那张无字白纸封进了小瞎子的琴槽, 而且让他记住一定要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人类生存的尴尬处境, 在此时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生命的意义何在?是一个虚设的目的还是其他?作者的寻找, 最终在他的审美超越中得以实现。

一、在美好希望之中的永恒追求

人对存在意义和存在价值不朽追求体现了永恒。《命若琴弦》中老瞎子的形象成为人类永恒追求形象的一个缩影。

茫茫苍苍的群山之中, 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 老瞎子始终坚持自己的追寻, 相信着希望的实现, 相信着重见光明日子的到来。面对视觉黑暗的人生, 却点了一盏希望的心灯, 指引漫长人生的方向, 充满了理想世界的绚烂色彩。老瞎子的师父, 在老瞎子二十岁的时候为他在琴槽里封存了一张治好眼睛的药方。熬了五十年, 盼了五十年, 弹了五十年, 此时的老瞎子已经七十多岁了。这些年来, 匆匆忙忙, 在人生的河流中漂流, 起起伏伏, 兜兜转转, 不论坎坷欢喜。五十年中始终有着对希望的向往, 对光明的渴望。

这种对存在意义和存在价值不朽的追求成为支撑老瞎子人生的坚实砥柱。老瞎子练就了深受欢迎, 所有人都称赞的琴技和口技, 是因为对希望的不朽追求;七十岁的老瞎子朝气蓬勃, 翻山赶路时连十七岁年轻力壮的小瞎子“紧跑几步”也还落在后面几丈远, 也是因为他对希望的不朽追求;老瞎子常常享受到“最知足的一刻”, 有着区别于叫花子的“有手艺”受欢迎的人格尊严, 还是因为他对希望的不朽追求。

当腰间的粗布小褂被汗水大片大片的寝室, 路上的黄土越发的干燥, 随着夏季的到来, 说书的热闹季节也到来了。老瞎子为了实现自己的希望, 奔赶了一程又一程, 熬过了一夜又一夜, 带领着小瞎子走家串户赶着去说书。在老瞎子看来, 希望即将实现, 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他每天不停息地弹着这些琴弦, 心里还始终记得要尽心尽力地去弹断每一根弦, 对于自己人生的希望没有半丝敷衍。五十年里, 因为不灭的希望, 让他一路坚持, 一路憧憬。此时的美好希望或许也是一种对人生不断要求的欲望, 老瞎子在这美好希望之中跋山越岭, 不断去追寻自己心中的那一抹光明。颇有费尔巴哈“我欲, 故我在。我爱, 故我在”的思想。欲望不灭, 追求不止。

二、荒诞人生:希望带来虚妄

老瞎子这个形象体现的荒诞性主要指人生希望上的荒诞性, 在这里刻意表现了人类生存的困境与荒诞。鲁迅曾说:“希望之于虚妄, 正与绝望相同。”当老瞎子终于弹断了一千根琴弦, 他几乎连跑带爬地回到了小庙, 天不亮就动身独自去抓药。当所谓的希望即将来, 视觉的光明即将实现时, 等待他的却是一张白纸。老瞎子的脸色变得像骨头一样苍白, 他不想动弹, 吸引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全都消失了。老瞎子发现之前的一些希望都是空的, 他在逐渐衰老了。

目的本来没有。所谓的希望, 期待的光明人生, 不过是一场谎言, 一场伴他走过一生的谎言而已。所有的努力顷刻间化为乌有, 所有翻过的山, 走过的路, 受过的晒, 挨过的冻, 受过的委屈, 一辈子的希望在这一刻全部崩塌。面对这荒诞的世界, 老瞎子开始感受到生命的逝去, 觉得自己的身体在熄灭。他迅速的变得衰老起来, 只是无所事事的躺着, 不弹琴也不唱。

老瞎子的故事也让人联想到西西弗斯的神话故事。西西弗斯触犯了众神, 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 便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 而由于那巨石太重了, 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 前功尽弃, 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明知道巨石会落下来, 但西西弗斯还是要一步步艰辛的把他推上去, 再眼看它自己毫不费力地滚下来, 这本身就是一种荒诞的人生。

《命若琴弦》里的老瞎子, 得知琴弦的谎言后, 却仍然让小瞎子去尽力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 去实现所谓光明的希望, 这同样也是一种荒诞。没有所谓的目的, 更没有所谓实现的意义, 但还是要这样去做。史铁生也在这里揭示了人类悖论情节, 无论什么样的目的都是不具备终极意义的。

三、荒诞之中实现审美超越

卡夫卡曾认为自己总是企图传播某些不能用语言表达的东西, 解释一些难以解释的事情。其实很多作家都把表达一些哲理和观念等作为他们创作的目的乃至最高的审美理想。史铁生《命若琴弦》的构思也是这样。史铁生意识到了苦难存在是必要的, 但他采取的是审美的方式来看待苦难。同时他认为, 超越苦难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也许的人心灵自由, 也只有在审美中才能得到最佳的体现。人类为了超脱困境, 需要以审美的方式走向心灵最终的解放。而在《命若琴弦》里作家史铁生就是一个出于尘外, 在困境中选择通过审美的方式来解放心灵的人。

绝望的老瞎子想起他师父的话, 他们的命都是系在琴弦上的。人们的命也都像这琴弦, 需要拉紧才能弹好, 而只要弹好了, 一切也就够了。老瞎子终于明白, 原来这一切的东西都是空的。以前是师父的话通过一纸药方把琴弦和心弦都扯紧, 即使那个东西本是虚设。的确, 目的本来没有。他终于明白, 命若琴弦。虽然最终的那个目的可能只是虚设, 但只要拉紧生命的琴弦, 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赶路、弹琴, 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快乐的。

目的即使是虚设的, 可是也非有不可。否则瞎子们的琴弦就拉不紧, 拉不紧也就弹不响。

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命若琴弦, 当最后一根预设的琴弦弹断之后, 才突然发现一切本来没有意义。生命的意义也许本就不在于它的结局, 人生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 关键是要如何去实现这个过程。老瞎子的师父、老瞎子, 都采取了用善意的谎言让下一代人在追寻希望的过程中, 来实现对生命的体验。即使知道最终一切都是一场虚无, 但老瞎子开始学会了真正去面对这个荒诞的人生, 去享受这个参与的过程, 并在其中发现了生命的意义, 最终体会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在一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中得到显现。在《命若琴弦》中老瞎子的心灵, 升华到了审美的层面。他开始从琴弦中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 也开始学会回到生命的过程中去体验、去感受其中的美, 最终实现了对处于人生困境中的超越。这种超越是一种审美超越的方式, 它是一种通过老瞎子的现实人生此在而实现的超越, 是一种即自的超越, 水到渠成的超越。

在《命若琴弦》中, 史铁生把老瞎子的生存与死亡、生存的困境与对困境的超越, 作为一个重要的命题。在而对荒诞、悲剧的命运的时, 人与命运的顽强抗争更让我们体会到生命的顽强与伟大, 体会到了人性的崇高。朗吉弩斯认为, 崇高的基本特征就是灵魂的自我超越。老小瞎子身体虽然残疾, 但是他们以自己的顽强实现了与正常人在生命价值和人格价值上的平等。史铁生在文中通过对老小瞎子坚强毅力、执著追求、美好期待的刻画, 表现他们对光明的追求过程充实而精彩、悲壮而美丽, 把他们对困境的无法回避转向了一种审美超越的实现。

史铁生是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人类遭遇的困境, 以审美的态度来关注生命的。《命若琴弦》中由起初对美好希望的不断追求到希望的幻灭, 再到找寻生命的意义之所在。在荒诞中追寻生命的意义, 在困境中实现自身的灵魂越狱, 最终实现了审美超越的升华。

参考文献

[1]、史铁生:命若琴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3.《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作文 篇三

关键词:史铁生 《命若琴弦》 生命意义 生命困境 生命过程

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从正常的生命变成了残缺的生命,在生与死的痛苦挣扎中史铁生“开启了写作的零度”,并以睿智的言辞、质朴的风格、悲悯的文字书写生命,诠释生命的意义,追寻生命的真谛。小说《命若琴弦》就以老瞎子和小瞎子的人生寓言故事,诠释了人生苦难的文学话题,表达了史铁生对直面人生、感恩苦难、超越命运的哲学思考。

一 正视偶然的、不可抗拒的人生苦难

命运从来都是不公平的、不可抗拒的,任何人都无法逃脱人生苦难,既然如此,人们就应当正视人生的各种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忍受命运的重压”。小说《命若琴弦》以一个古老的传说展开故事情节,并以老瞎子和小瞎子的故事再现了生命历程中的希望与失望、痛苦与欢乐、信仰与怀疑等,表达了作家生命意义、生命过程、人生价值的哲学思索。相传,盲人琴师弹断一千根琴弦之后,就可以重见光明。《命若琴弦》就以这个故事为引子,讲述了弹断八百根琴弦的瞎子师爷、弹断一千根琴弦的老瞎子以及年轻的小瞎子三代盲人的故事。老瞎子和小瞎子靠卖艺为生,他们整日穿梭于莽莽的崇山峻岭之中,走乡串户地为人们弹奏三弦琴。老瞎子的师傅临终前告诉老瞎子一个治愈眼疾的良方,以弹断一千根琴弦为药引子,然后拿着琴槽中的药方去抓药,就可以治愈眼疾。老瞎子将师傅的话当成了真理和生命的希望,他用尽毕生的精力卖艺弹琴,并用一生的精力追求“弹断一千根琴弦”的人生梦想。

小说中,小瞎子年仅十七岁,他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他通过小小的电匣子知道了“绿色的长乙(长椅)”、“曲折的油狼(游廊)”等等。在野羊坳时,小瞎子与小妮子兰秀儿一起听电匣子,共同嬉戏玩耍。但是,饱经沧桑的老瞎子却并不关心这些,他买电匣子是为了学习谱写新曲儿,好早日弹断一千根琴弦,以实现重见光明的梦想。小瞎子则对这个重见光明的药方持怀疑态度,他常常质问师傅,“干嘛非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药呢?”,“弄断一千根琴弦还不简单?”。但是,老瞎子对这件事情却是满怀信心,甚至不让小瞎子有任何质疑。生命因为希望才变得更加精彩,如果生命没有希望,就犹如大海中的小船失去了方向,会变得漫无目的,四处飘荡。小瞎子希望能够重见光明,找到一份甜蜜而美好的爱情,而老瞎子只想着能够睁开眼睛,看看这个美好的世界,这些都是多么美好的希望、多么基本的欲望,命运之神却剥夺了他们两人的这种权利,让他们无法享受普通人所拥有的幸福。但是,在理想和希望的支撑下,老瞎子和小瞎子仍幸福地生活着,小说开篇之处,老瞎子和小瞎子犹如风尘仆仆的苦行者,顶着发黑的黑帽,穿梭于峰峦叠嶂的崇山峻岭之中,但是他们并未觉得疲惫不堪,反而心中充满希冀、激情迸发,因为老瞎子想着要弹断一千根琴弦,而小瞎子要见到自己暗恋的女孩兰秀儿。

小瞎子和兰秀亲嘴儿、吹气儿、亲热,两人的情感急剧升温,老瞎子也弹断了一千根琴弦,于是,小说故事情节发展到了高潮。然而,随后小说故事情节却发生了转变:老瞎子琴槽里藏了五十年的秘方竟然是无字天书,小瞎子深爱的兰秀也远嫁他乡。老瞎子和小瞎子的人生希望都变成了镜中花、水中月,两人陷入了极度绝望的悲观境遇,老瞎子用“骨头一样的眼珠质问苍天”,小瞎子趴到雪地里,一动不动地等死。在不幸的命运悄然降落时,个体会感到痛苦、不幸和无奈,但是人终究无法改变这种不幸的命运,比如,兰秀儿远嫁他乡之后,小瞎子就不再拥有这份爱情;老瞎子拿到一张白纸,也不可能重见光明。面对不公平的命运,小瞎子发出了愤慨的质问,“干嘛咱们是瞎子?”;老瞎子则只能悲凉地屈从命运的安排,“就因为咱们是瞎子”。在经历爱情挫折后,小瞎子感受到了残疾带给人的不幸和痛苦,老瞎子看到了荒谬、荒诞的生存本相,也感受到了人生的宿命。

二 投入永恒的、乐观豁达的生命之旅

史铁生这样说过,“人的本性倾向福音,但是人的根本处境却是苦难或残疾”。如何超越人生的苦难、实现灵魂的救赎呢?史铁生认为,“过程即目的”,“生命的价值在于你能镇静而激动地欣赏过程的美丽和悲壮”,只有坦然面对各种人生困境,调整人与矛盾冲突的关系,将“为我”的狭隘认知变成“为他”的博大胸襟,才能让生命获得更精彩、更有意义。

小说《命若琴弦》中,史铁生就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诠释了“过程即目的”的人生哲理,表现了老瞎子对“弹断一千根琴弦”的不懈追求以及对生命意义的重新认知。比如,老瞎子的师傅临终前留给他一张药方,让他弹断一千根琴弦之后按照药方抓药,这样就可以重见光明,只是因为老瞎子的师傅没有记好,将一千根琴弦当成了八百根琴弦,所以没有治好双眼。在这个人生希望的支撑下,老瞎子努力地生活,不知翻了多少山、走了多少路、受過多少委屈,但是老瞎子始终没有放弃,而是将生活的酸甜苦辣埋在心底,因为在老瞎子心中,只要能够重见光明,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都是值得的。老瞎子翻山越岭去抓药,夏天匆匆忙忙走了,随后,老瞎子才知道那个所谓的药方不过是一张白纸,在重见光明的希望幻灭之后,老瞎子极度痛苦和绝望,他面容憔悴、身体孱弱,游走于死亡的边缘。后来,老瞎子猛然想起了自己的徒弟小瞎子,想到了小瞎子还有着漫长的人生道路,他不能抛弃自己的徒弟小瞎子,而独自离开人世。于是,在大雪狂舞的深冬时节,老瞎子跌跌撞撞地回到野羊坳。老瞎子将师傅的药方封入小瞎子的琴槽之中,将这个装有“秘方”的三弦琴郑重其事地交给小瞎子,并嘱咐小瞎子,“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小瞎子急切地问,“怎么是一千二,师父”。老瞎子平静地回答,“是一千二,我没有弹够,记成了一千。”

显然,老瞎子参透了生命的意义,超越了个体生命的局限,实現了由为我到为他的人生转变,他将目光投向徒弟小瞎子身上,并用本真、善意的谎言赋予小瞎子新的希望与生命意义。在老瞎子的生命旅程中,“弹断一千根琴弦便可以见到光明”是一个绝对真理,也是老瞎子反抗苦难生活的生命之剑,但在了解了这个善意的谎言之后,“弹断一千根琴弦便可以见到光明”给了老瞎子致命的人生打击,同时也给了老瞎子另一种生命启迪,让老瞎子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以觉醒者的姿态观照生命的苦难,从而进入了乐观豁达的生命状态,实现了从绝望到希望、有限到无限、悲观到乐观、为我到为他的生命转变。于是,在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两个瞎子,一老一少……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老瞎子和小瞎子重温着瞎子们走过的道路,重复着永恒的生命之旅。

三 参悟诗性、宗教情怀般的生命意义

在命运、自然和宇宙面前,人是卑微的、渺小的,甚至是无能的。生命不过是一种不变的轮回,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之后,宇宙又会是什么面貌呢?浩瀚无垠的宇宙究竟孕育了多少生命?生命终究会灭亡的,那么我们的奋斗和追求又有何意义呢?这是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生命话题,也是《命若琴弦》所要回答的人生命题。从出生到死亡,再到另一个生命的诞生,生命始终在不断的轮回,而所有的一切都将烟消云散,因而,每个人都面临永恒不变的人生困境。史铁生认为,生命困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人生来就是个体的存在,人永远无法与其他人进行无障碍的沟通,这注定人是孤独的;人总是有着无尽的想象力和无尽的欲望,但是人的能力却是有限的,永远无法满足人那无尽的欲望,这种欲望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带给人无尽的痛苦;每个人都渴望永生,但是死亡是人类的必然宿命,没有人能够摆脱死亡的纠缠。史铁生对这些人生和命运的思考,带有一种浓浓的人文关怀,也带给读者一种诗意般的宗教情怀,“对苦难有了一种感恩情绪……是宗教的根本”。

在怎样对待生命、超越生命这个问题上,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海明威说过,“人生来不是给打败的……可就是打不败他”。显然,人无法摆脱作为存在物所面临的各种纠缠,但是人可以以主体精神超越一切,将所有的痛苦和不幸抛给命运。儒家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人应该“尽人事,由天命”,顺应自然、知足常乐。史铁生认为,人的精神对超越生命困境有着重要意义,“在科学的迷惘之处、命运的混沌之处……信仰是我们的精神引导”。人的理性和能力是有限的,无法根除灾难和痛苦,也无法摆脱天命的控制,但是,人可以以顽强的意志、崇高的精神抗争命运,在抗争中展现生命的优雅和尊严。因而,史铁生非常重视精神生活的意义,主张人们以博大的胸怀看待人生的种种苦难和不幸,以坚韧的意志抗争生命的困境,并在抗争中实现生命的超越,这无疑和海明威的硬汉精神、儒家的天命思想有着共通之处。

小说中,在剩下几根琴弦时,老瞎子满心喜悦,他在心中默默地想着,“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可以看见这个世界……突然间心里一阵空……他朦胧中期盼的东西比这要多得多”。显然,老瞎子所期盼的不仅仅是重见光明,还有着生命意义终极救赎的意味,双眼重见光明只是一个狭隘的人生目标,无法引领老瞎子进入更好的生命境界,而“假药方”事件则让老瞎子参悟了师傅的良苦用心,“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弹好了就够了”,彻悟了生命的意义与生命的真谛。在经历了种种人生磨难之后,老瞎子参悟透生命的困境和生命的价值,并勇敢地超越了人生苦难,进入了一种宏阔的生命天地。正是因为洞穿了死亡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老瞎子重新获得了生活的勇气,并带着小瞎子重新踏上“莽莽苍苍”的人生征途,成了一幅永不败色的剪影。

小说《命若琴弦》是史铁生不倦审视生命个体的文学表达,也是史铁生生命哲学的艺术再现。小说中,史铁生以心灵体验为依托关注残疾人的命运体验,用哲理性的语言拷问残疾人的内心痛楚,以荒诞的叙事展现个体的人本困境,拉近了“残疾”和“健全”的距离,诠释了生命的价值以及实现生命价值的内在路径。

参考文献:

[1] 谭爱娟:《琴弦上的生命之歌:史铁生作品中的残缺之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2] 余翠萍:《生存的困境与出路——〈命若琴弦〉的人生哲理初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1期。

[3] 王晓晨:《扶轮问路写作夜 一度生命若琴弦——从〈命若琴弦〉看史铁生的生命哲学》,《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4] 胡山林:《对人本困境的思考》,《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4期。

[5] 胡鑫:《解读生命内涵的不同观点,探寻当代生命教育的框架》,《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6] 李林徽:《永远悠扬的生命弦音——〈命若琴弦〉的艺术哲学意蕴及现实意义》,《传承》,2010年第9期。

4.《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四

关于生命的价值,作者提出要忘记自我:“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工作而言,由于现代社会看重功利,很多人都是把工作仅仅当成一种赚钱的方式、养家糊口的途径而已,却忘记了工作中所能体现出来的个人价值。而通过工作实现个人价值,不是简单的目标实现式的;而是心中有个目标,然后忘我地勤奋工作,这样成功往往会不期而至,因为“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所以,如果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工作的价值(这里所说的“工作”是广义的概念,比如周末去做一个志愿者也是一项工作),能够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工作可以为团队、为集体、为一个大的事业贡献出的绵薄之力,那本身将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

而现实中,很多时候人们在工作中容易丧失自我,就像叔本华所讲的那样“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极之间”,焦虑是因为担心做不好而有压力,厌倦是因为认识不到工作的价值而产生虚无感。所以,我想在现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静下来想想,在工作中我能够为这个团队创造什么、为他人带来什么,我能从中收获什么、能够得到哪些方面的成长与提高,这两个方面的思考和总结有助于提高个人的成就感。但是,我需要重申一点,答案未必是高大上的,往往是很普通、很平凡的。比如一个交通协管员,如果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那么他将度过一天又一天无聊的时光;而另外一个交通协管员,每次看到红灯亮起时在他的召集和劝解下安稳的人群,绿灯亮起时大家有序通过的样子,觉得这种感觉真好,那么他工作一天之后回到家里心情都是舒畅的。所以,善于发现工作中点滴的美好,尤其是和自己相关的点滴美好(倒不一定是与自己的行动有因果关系),更容易让我们工作得快乐些。

谈到工作,我其实很佩服你。你虽处于困境之中,但是你热爱着你的工作,你没有放弃,你一直在努力。由于心理上的一些困扰,很多时候,你承载的比别人要多,你所遭遇的内心的波澜别人可能不理解。其实,我也难以全面理解,只不过我稍微学过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所以我能理解很多时候一个人想控制自己的内心是多么的难,而你无疑是一个坚强者。记得有次聊天,你告诉我,有时候你工作时心里根本平静不下来,记忆力也很差,由于睡眠很差,白天工作的状态一塌糊涂;有时候,由于内心的焦虑、低落,甚至从不远的住处走到单位,都要花费很大的勇气,每走一步都感觉很艰辛;有时候,由于内心不平静,很难与别人打交道,很想逃避,甚至和熟人见面,打个招呼都是那么的困难,没有勇气面对人群、面对身边的朋友和同事,……而这一切,你都在承受,你没有放弃,你默默地用自己的双肩勇敢地扛起来。我还清晰地记得,你告诉我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你深爱着你的工作、你的团队、你的好伙伴们,你甚至有时候觉得对不起他们,他们关爱着你、帮着你、替你承担着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你希望以后自己可以慢慢好起来,可以做得更多。所以,我真心佩服你,无论在多么困难的情况下,你没有放弃自己的职责,没有放弃自己作为团队一份子的存在感或是荣耀感,这一点真的很赞。

5.《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五

岁月如梭,人已中年,但是关于人生依然有诸多不释,萦绕左右。在空间看到《北大清华推荐的经典书籍,有时间多看看书吧!》时,特别是推荐第一本书便是《追寻生命的意义》,即便是书名已把我征服。

准备买书时才知道此已绝版,只能买复印版,虽然书的质量不太好但也不影响阅读。但是作为翻译读物,总难免存在翻译的硬伤,加上书本身的逻辑性与理论性,有些地方让人读起来还是存在涩感,只可惜我外文太差,无法阅读原汁原味的文字。此书是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创始人弗兰克尔所著,作者以在二战集中营经历为例阐述意义疗法,以及其心理医学与精神学的理论。

对于这样一本书,像我这样一个门外汉,读一遍说皮毛也沾不到边一点也不过分。弗兰克尔是精神学与心理医学教授,他是从医生的角度来阐述自己治疗理论与理念。他的目的是治疗,并不是我最初想象的那样,但是读完此书我还是明白了为什么会迷茫,因为我以前一味追求抽象的生命意义,总以为有那么一条金科玉律能让我立刻找到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总在变化,但是从未停止,意义疗法说有三种途径可以发现生命的意义,第一是通过创造一种工作或做一件实事,第二是体验某件事或遇见某个人,第三是通过选择我们这不可能避免的痛苦的态度。这段话读起来简单,但是却很难理解。弗兰克尔是这样解释的,第一条是指成功与实现的途径(在我理解其实应该就成就感与满足感),意思十分明显,第二和第三需要加以解释。

在生活中发现意义的第二条途径是通过体验某些事物――如真、善、美――通过体验自然、文化,或体验一个人――通过爱他。在意义治疗中,爱是与性一样的初级现象,正常情况下,性是一种表达爱的方法。但当性一旦成为爱的载体,也只有在成为爱的载体时,性才是合理的,甚至是神圣。因此爱不应仅仅理解为是性的副产品,相反的,性是一种用来表达被称之为爱的最亲密体验的方法。

发现生命的第三条途径是经受苦难。当我们面对绝望的情景时,当我们面对无法改变的命运时,我们也能发现生命的意义。因为那时可以最大程度地证明人的独一无二的潜力,它可以将一个人的悲剧变成一场极大的成功,把一个人的困境变成一种人类的成就。当我们不再能够改变一种情境时,我们将会面对改变自己的挑战。当我们改变不了命运的时候,受难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对待命运的态度,找到受难的意义。人关注的不是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发现生命的意义。当然受难并不是发现生命的意义的必要条件,只是说在受难的情况下,意义也是存在的。

生命的短暂性是无法改变的,生命的终极意义是完全超越了人的有限的智力。悲观主义者就像一个人,他看着日历每天撕去一页,随着一天天的过去越来越簿,而因为过去没有意义而害怕与悲伤。相反积极处理生活问题的人,每天从日历上撕下一页,将生命的意义写在其背面,并整齐仔细排列起来,对这些记录能够做出骄傲而愉快的反应。

6.追寻生命的意义随笔 篇六

人生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怎样度过短暂的人生?给永恒的人生应留下些什么?这是每个人应该回答的课题。人生的道路固然有阳光,大道,花香,但也有险关,急流,冰霜。应该怎样走?我们的前辈和同辈人中,已有人做出了正确的答案。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到短暂而有风险的的生命意义。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佛经中有个寓言,说有一条蛇,蛇头与蛇尾互争前后,计较勤惰。蛇头说:“我好辛苦哦!吃了东西,结果通通归你享受,走起路来,在前面拖着你,你这尾巴,真是太麻烦了!”蛇尾道:“我最倒霉了,出门时,人家都看不到我,只看到你,没有我在后边死命地推着你走,你走得动吗?说到吃的,你专门享受美食,倒霉的是我,脏的、臭的.,全归我来处理!”

我们人的身体,不也一样吗?虽分五脏、六腑、四肢、五官,每一个部分,都有它自己独立的功能存在,却皆属于同一个人,少掉一样,就不健康了。一个家庭之中,虽有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姊妹,个个不同,但是,所谓家庭,就是由于有了这些人集合在一起生活,是共同的一个组织体,所以称为家庭。现代的社会、国家,虽有各行各业、不同阶层、不同组织体系的团体,可是都是生活在同一个环境、同一个国度里,彼此无法分割。勿使城门失火,池鱼遭殃:必须唇齿相依,守望相助。

古人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今天的我们应说:“人不为人,天诛地灭。”损人者必自损,害人者必自害。

因此,今天的我们,做任何事,首先要为全体的他人着想。所谓全体,在家里指整个家庭,在社会指整个社会,在国家指整个国家。全体受益的话,个人身居其中,必然受益。做生意时,必先考虑也让他人赚钱;交朋友时,先应想到我能对他有什么益处?如此,则保证你会被视为是一位活菩萨。

7.《追寻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感触 篇七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尔,以二战集中营幸存者的身份,在《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自传体的书中,弗兰克尔博士现身说法,讲述他如何亲身经验,发明了“意义治疗法,”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关押在集中营里的囚徒对待生命的表现。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在集中营这样环境中能够坚强的活下来,而有的人早早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集中营里不讲求人性,生活在里面的人就等于你的半个身子进入了黄土,生病或者受伤,只要失去了劳动能力你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等待你的只有死亡。这样一个生与死只在一念之间,并且各种折磨让人痛不欲生,面对这样的生活,放弃生命的人不是少数,但是也有人一直坚持着!作为一名敏锐的观察者和亲历者,他进一步从这些惨痛真实的经历中,引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我们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活着,只为过去美好的回忆。过去的甜美回忆,同样能给困境中的人们带来安慰,也许只是曾和你爱的人的一次烛光晚餐,也许只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可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的东西会让你傻傻地笑,就想吃了蜂蜜一样甜,更重要的是,这是希望:将来,我们可能会再次拥有这些幸福时刻!作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谁不渴望得到呢?

弗兰克尔博士在进入集中营以前是一名医生,每当他回忆起那些治病救人的情景,他是快乐的。他想活着,哪怕他只剩下光秃秃的身体,并且随时会有死亡的可能,但当回忆起那片刻的美好,便会整个人都兴奋起来,他想沉浸在这个世界里,因为这个世界给了他太多的美好回忆,他不舍的离开这个世界。

活着,只为现在的爱与被爱。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里的时候,他并不知道妻子的死活,但是每当他想起妻子,他就仿佛在和妻子对话,是那样的快乐美好。爱,超越了时空甚至生死的阻隔,给拥有爱的人带去了内心的充实和强有力的支持,他爱着他的妻子,他也知道如果妻子活着也一样在牵挂着他。是牵挂,是爱,让他一次又一次的坚持,直到活着离开集中营。

活着,还有对未来的希望。有的时候,我们总会想明天会怎么样?在集中营的他们一样,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念头,支撑着他们活下去。因为谁都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但对于一个乐观的人来说,未来一定是充满希望是幸福的,是希望和乐观让他们坚持活着。幸福,不是长生不老,不是大鱼大肉,不是权倾朝野。幸福是每一个微小的生活愿望达成。当你想吃的时候有得吃,想被爱的时候有人来爱你。如果你觉得这一切太遥远,那么你去了解一下大冰笔下武汉商学院级一个叫白玛的学生,顺便翻翻他9月22日的微博,他很好的诠释了希望这一词,看完这篇文章让我有一种冲动,一种想要飞去武汉拥抱他的冲动。

为了活下去,囚徒们小心地节省食物,甚至不惜代价和死人抢夺。在这种文化和道德“冬眠”的环境里,人们在动物式的生存本能外,却神奇地保持了对艺术和大自然之美的热爱,甚至感受更为强烈。足以看出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我想每个看到这本书的人,当想象若自己在这样的集中营生活,肯定没有几个能够相信自己可以活下来,但是实际有人做到了。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做到。就像当初看《肖申克的救赎》一样,没有人相信安迪能够用一把小锤子凿出一条可以逃生的道路。能在艰难绝望的环境里保持对爱和美的感受,在黑暗中不懈寻找光明和希望,我想,这就是人。所以我也明白了这篇文章真真打动我的是什么?也让我明白了我念念不忘的是什么?

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一个人被剥夺到只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他仍然选择乐观的活下去,不向命运低头。这样的选择,就是唯一的全部的尊严和意义。对妻子的爱以及完成这本书愿望就是支撑作者活下去的理由,而他也用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在任何情况下,即使是在最悲惨的境遇中,生命始终具有其潜在意义。

同时弗兰克尔把人的主观意志放在比较重要的地位。他希望用各种方法去帮助病人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弗兰克尔深信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他将找到生命意义的方法总结成了三点:创造和工作,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以及受苦。我想他说得很对。一个人无论面对怎样的环境,都能决定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应对。每个人都会有沮丧失意的时候,也不必为此感到羞耻。学会把自己从悲观的情绪中拯救出来,自信自尊得去面对,真的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正如集中营里那些相信自己尚需完成某种使命的人,他们最有能力生存。具有念想,有自尊的人才会是一个充实的人。我自己也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偶尔会产生的悲观的情绪,的确会对自己造成很大的影响。我想,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才不枉在这个世界来辛苦地走一遭。因为至少,我们的存在并不会因其短暂而失去意义。

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留给瑞德的信,“希望是件好事情,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事情,好的事情从不会逝去”。正是安迪对生活的希望,对自由的追求,才让他在监狱里能够默默承受冤屈而生活了二十年。我看着天花板发呆,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8.让我们追寻生命的色彩作文 篇八

我们许多同学都会哼这支歌:“我低头向山沟,追寻失落的童年。风沙茫茫满山谷,不见我的童年……”可是,我以前没认真想过,我们到底失落了童年的什么。当我读了少年英雄赖宁的故事后,我终于明白了:我们失落的是白雪一般的纯洁无私,绿叶一般的高尚情操,火焰一样的生活热情,蓝天一般的高远志向。一句话,我们失落的正是赖宁那种美丽的生命色彩!

赖宁说过:“一个人从小就自私,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这种人长大了,对国家和人民就不会做出什么贡献。”我们在童年时,也常帮助小伙伴,把小伙伴的`困难当做自己的困难。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私自利的污水站污了我们纯洁的心灵,考虑自个儿多了,关心他人少了,连扫地擦黑板也常不愿干。同学询问一道题,有人还开口说:“给多少报酬?”——这明明是极端自私的行为,却美其名日“价值观念”。

赖宁刻苦学习,勤于思考。他不仅努力学好课内知识,还不畏艰险,攀上悬崖,“向大自然索取宝藏并揭其奥秘”。可是,我们却逐渐失去了童年天真好学的票性,学习上常害怕困难,遇到难题绕着走。还有的平时抄作业,考试抄答案,全然忘记了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赖宁是家里的独生子,生活条件很好,可他始终保持着勤俭朴素的好习惯,从不乱花一分钱。想想我们自己,衣服旧点就不想穿,老想攀比别人的“漂亮”;花钱大手大脚,像扔草稿纸一样。比比赖宁,我们这种爱虚荣,讲奢侈,追求高消费的心理,不正是思想上的大倒退吗?

赖宁时刻想的是:“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终生为祖国人民服务。”正由于他有这种崇高的人生目的和生活志向,所以在关键时刻,他才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火伤人,偏向火海冲。我们生活在建设社会主义四化的新时期,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幸福的生活,但我们纯洁无邪的思想也受到了这样那样的污染,常常想个人利益多,想集体利益少;想个人前途多,想国家前途少;我们甚至忘记了少先队队礼的含义——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同学们,我们学赖宁比自己,终于走出了迷惘,学英雄见行动,我们要让年轻的生命重新焕发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火红的队旗在我们头上迎风职扬,英雄赖宁就是我们的排头兵!我们不再迷惘惆怅,我们要这样放声歌唱:

我们走在实现四化的大道上,追寻我们七彩的理想。

9.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九

我对作者对这本书前半段的描写十分着迷,让我切身的了解了集中营的生活,那里充满了恐惧,屠杀,暴力,不平等,饥饿,扭曲。犹如地狱一般,但是作者利用他的智慧,和上帝恩惠,活下来了,这就是奇迹。记得作者描述的,集中营的人就是用纸一样皮肤包裹着骨头的骷颅,严重营养不良;每一次调离集中营,他们都不知道下一个目的地是死亡还是继续着苦难的日子;睡觉前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要抓完身上的虱子,要不睡不好觉;集中营的人要努力表现的能干活才能活下去;看到身边的人做噩梦不舍得叫醒他,因为害怕他觉得醒来以后发现这里的生活还不如噩梦……活下去,需要强大的意志,作者做到了。感谢和平的时代,让我们这些平凡的人有饭吃,有衣穿,有觉睡。文章的后半段的各种疗法可能有效,但是我没有看进去,文章最后的点评部分有一句话触动了我:他努力启发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要明白通过选择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达到我们的目标。同时这个世界的情况不妙,我们只有竭尽所能,否则情况只能越来越糟。

10.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十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使命。弗兰克儿医师从奥斯威辛集中营人间炼狱归来。写下了这本书,成为畅销书。

弗兰克儿医师以平淡的语气描述他在纳粹集中营的生活。描述死亡与毒气。描述人在极限环境下的苦难,以及从苦难里如何借着意义地寻找,将自己超拔缋矗去重新爱人。

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只有在深爱另一个人时,你才能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本质。弗兰克儿医师能够撑过这几年的地狱生活。除了他超强的意志力。是爱让他活了下来。

11.《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十一

这一部分看得特别慢,每段描述脑海中都会浮现那些画面,也看得比较压抑,透过这些文字能感受到作者强大的内心和清醒的意识,也许正如他所说,他对未来有期待,对当下赋予了意义,他需要活下来把他的研究弄完,并且,他的心中还有爱,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他的妻子。

第二部分作者介绍了他的意义疗法,他提到:“根据意义疗法,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是人最主要的动力。这就是为什么我用“追求意义”一词,而不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强调的快乐原则”(我们也可以叫它“追求快乐”),也不用阿德勒心理学派的“追求权力”或者“追求优越”之说。“

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

作者提到了发现生命意义的三种不同方式:

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者从事某项工作;

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者面对某个人;

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第一种就是成就或成功,其意义显而易见。第二种和第三种需要进一步解释。

找到生命之意义的第二种方法就是通过体验某种事情――如真善美――通过体验自然和文化或体验另一个人的独特性――就是说去爱某个人。

读这本书时,尤其是对于集中营生活描述的部分,脑中不时冒出这些想法:我现在真是太幸运啦,我的生活真是太美好了啊,原来赋予意义能如此强大啊,原来内在力量是可以改变命运的呢。

12.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 篇十二

——初二(4)班何叙洁

“刺激与回应之间有一段空间,幸福就在那里!”

这是源自《追寻生命的意义》 一位奥地利心理学家 维克多。弗兰克(Viktor E.Frankl)的理论,他根据自己在二战期间从纳粹的奥斯康新集中营幸存下来的独特经验进行了很多研究并有很多著作;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甚至面对巨大的苦难时,如何思考并获取生意的意义的 令人鼓舞的杰作;——我最欣赏的就是开篇的第一句话:“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人,都还有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

而这句话的意思包含:

首先,人类天生就有自由——有选择的自由,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方向/价值观、对待他人/社会的方式、以及选择生活的态度;面对对外界刺激,我们可以选择马上回应外界的刺激,也可以选择延迟、甚至不回应;

比如:老板对你态度很差,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及反应——生气、整天都没有心情、对下属发脾气等,或 明白工作是为了自己的未来、想清楚这是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全心投入。

又比如:孩子/做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我们可以不高兴,并马上提出反对,并告诉他应该做什么。或者,我们可以选择暂停,推迟反应;当我们明白家庭教养的关键在于“以身作则”时(备注:人类学习主要有三大模式,其中之一是模仿,儿童主要是通过模仿成年人的行为来学习……),我们可能会意识到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并尝试不同的方法,比如:忽略不好的行为,并尝试从孩子行为中找出积极的因素加以表扬,以此来转移孩子关注的重点;通过父母正确行为示范,给孩子不同的选择来引导其转向积极的一面。

其次,而人类天生就有4大天赋:

1.自我意识 Self Awareness ——通过从意识上“站后一点”观察自己,看/听别人是如何对自己作出反应的,从而发现自己可以改善的空间,并不时自我反省、提醒自己,持续改善。

2.想象力Imagination ——梦想是好东西,它可以让自己“看到美好的将来”,从而不断地进行心理暗示,调整态度及行为,让个人保持最好的精神状态面对每天的挑战;这也是所谓的“以终为始”、积极心态的力量等理论的依据。

3.良知 Conscience ——基于人类良知建立的价值观可以给人以最大的安全感。

4.独立意志 Independent Will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决定个人的行为、对待他人及社会的态度,以及坚持自己的梦想/方向而不受外界影响。

通过对这4大天赋的认识及有意识地运用,从而实现自我的管理;当然,这个“空间”的大小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我们个人修养及自我管理水平,或者说以身作则的能力!

上一篇:四年级秋天的树叶作文500字下一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预算内投资项目竣工验收管理暂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