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文学常识(精选6篇)
1.高二文学常识 篇一
蝉的鸣叫,需要在地下等待十余年;琥珀的形成,需要跨越几个世纪;人类的出现,更是经历了不知多少个世纪的积累;万物的存在与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积累的过程,然后一朝喷薄而出。文学,亦是如此。
莫言,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从此家喻户晓,但又有谁知道他曾经经历了什么?他是走过来的人,他是土生土长的高粱地里的农村人,当他得知自己可能有参加高考的机会时,便拿起了自己荒废多年的小学、初中课本,废寝忘食地啃,遇上啃不动的“硬骨头”,他便去隔壁县城的中学里请教。可上天终是和他开了个玩笑,他被告知资格被取消,但命运又给了他一个转机——去中学当老师。若是灰心气馁的他放弃了这个机会,断绝了自己知识的积累,又怎会有后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呢?
庄周说:“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水深了,才能负舟;风大了,才能负翼;同样,知识积累多了,才能为优秀文学作品的出世打下基础。
曹雪芹,作《石头记》者也,清朝没落贵族后人。祖父曾在江南织造局任要职,故而出身官宦的他才能在少年时期饱读诗书,为写下《石头记》做基础。杜甫亦如此,少年时期的博览群书造就了他“诗圣”的美名。
不仅文学需要积累,生活中处处都需要积累,如:戏曲。
梅兰芳是一代戏剧大师,他在舞台上的手势、眼神、唱腔,虏获了多少人的心。中国有句俗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梅兰芳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梅兰芳年轻的时候眼皮是半耷拉的,没有半分光彩,他便在家养鸽子,在鸽子进食时追赶鸽子,用眼睛去捕捉鸽子的行迹,故而将眼睛练得炯炯有神,才成就了他在戏剧上的神话。若没有台下追赶鸽子的经历,他的名字又如何会被我们知晓?
让我们的目光穿越历史的迷雾,回首中国走过的路,你会发现这也是一条积累的路!当英国的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洋务派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这是觉醒;当康有为公车上书主张变法学习西方制度时,这又是进一步的觉醒。当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统治的大山时,这是蜕变;当新文化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的春风吹遍神州大陆时,这又是更进一步的解放。思想的解放、积累,为中国亮起了灯,指引着中国从雄鸡的版图上崛起!若没有1840年到20世纪20__年代这几十年的思想积累,又怎么会有如今的繁荣富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世间任何事物的出现都经历了积累,我们也可以用知识积累我们光明的未来!
2.高二文学常识 篇二
这是一位母亲推荐给我们的,文章是她女儿的作品。她的女儿在一所重点中学上学,女儿和她谈论学校生活时,厌学情绪浓厚,而且女儿告诉她,这种情绪在同学中很普遍。这位母亲困惑的是,一个重点中学的学生为什么会这样。而我们更愿意相信,这样的情绪一定不只是在这一所学校“很普遍”。
两年多前的那一场大地震,“90后”用自己的出色表现证明了自己,经历的点点滴滴是他们很多人无法忘记的青春记忆。然而,在这位同学的笔下,她却借“想象的地震”来极端地隐喻学校生活中的种种状况,在看似欲语不达的“意识流”文字背后,我们可以清晰地触摸到他们心中的诸多强烈不满:升学率导向下的“机器人”状态、保送生选择中的不公平、刻板机械的学校管理、缺乏快乐的学习状态……
这样的文字和情绪让人很不安,而面对这样的情绪,学校、老师、家长又该如何去反思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我们是真的希望,让本该阳光灿烂的青春岁月,能多一些快乐,多一些笑声,而不再这样怨声载道、愁云满布。
教室开始摇晃,学生乱成一团,老师声嘶力竭地喊着:“都给我坐好,不要乱!等德育处广播通知……”地震过后,很多老师和学生被压在废墟下。营救工作紧张地进行着。校长带领外面的老师拼命地挖着,双手鲜血淋漓,嘴里喃喃自语:“能多救出一个预科学生,就多救出一个预科学生……”
这时余震发生,实验班教室有再次倒塌的危险。一名预科班教师还要冲进废墟,被其他老师死死抱住:“里面还有很多预科学生,让我再救一个!”
在救灾过程中,有很多画面,让人泪流满面。有一个同学的身体被厚厚的水泥板压住,当救援人移开她的身体时,竟发现她用身体紧紧护住了一摞卷子;一名被压在废墟下的同学,用手机短信留下了这样的话:“老师,对不起,我把手机带到学校来了,您能原谅我吗?”
有很多同学从地震中跑出来后,发现书包还在教室和寝室中,又纷纷冲进余震不断的废墟中……这些画面和事迹被各大媒体纷纷转载。
营救的黄金时间已经过去了,救援部队仍然没有放弃。当救援部队挖开一处废墟后,被里面的场景惊呆了,连连惊呼“奇迹”!废墟中的幸存者不仅战胜了死神,而且一个一个精神饱满。记者问道,你们是怎么在没有水、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度过72个小时的?他们大声地告诉记者:“我们一遍一遍地默念高考动员会上的誓词,就觉得无所畏惧!”
5天后,救援工作结束。这天晚上,学校老师都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明天照常上课,请各科任老师及班主任做好备课工作,班主任班车6:00准时发车,请各班主任迅速通知全体学生。”
各班班主任迅速行动起来。第二天全校同学均准时到校,德育处的人准时出现在大门□检查发型及仪表。来校的家长都被眼前的景象感动得硬咽了,只见学校所有领导都站在废墟上,他们身后是一排排整齐的桌椅,和一本本残破不全的教科书。
高考和往年一样来了。降分优惠、事迹材料、保送名额等等,照样成了大家关心的话题。学校照例开会确定许多相关的事情,据说主要议题有材料的整理润色、名额分配的倾斜、特殊关系子女的照顾比例等等。会议一结束,校领导们的手机就被家长打爆了。
“铃……”耶?我也成了校领导?居然有人找我。迷糊中,去摸电话,却听到班主任严厉的声音:“起来!”睁开眼的那一刻,教室窗外的阳光明媚晃眼,周围的同学正同情地望着我。那一刻,我竟一下没分清是身在梦里还是现实。
3.文学伴我成长高二作文 篇三
而我,总是喜欢在白天悄悄收拾起蔚蓝天空中的星星时,或在拉下黑黑的夜幕时,独自一人,静静地捧起一本书,在知识的澳洲里探索着,欢乐着。我爱读书,书本也教会了我很多,阅读伴我成长。
阅读伴我成长。有一段时间我迷上了看书,一本接一本。《皇帝的新衣》里皇帝的愚笨让我捧腹大笑;《狼图腾》让我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和动物世界自有生存之道,是不容许被破坏的;《三国演义》中精彩的打斗、智商的比拼,使我看得热血沸腾;还有《红楼梦》里浪漫唯美的古诗词造诣之深,让我叹为观止……“书中自有黄金屋”,没错!虽然它给予不了真正意义上的房子,但是能给你的心灵遮风挡雨!
在众多的书籍当中,汉语言文学有着重要的地位。特别上初中以来,我又迷上了古文。古诗中的一句话一个字,都能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往往给人带来奇妙无比的效果。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孔子的“子曰: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句,意思是:对于学习,知道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爱好的人。你看!短短一句话就表达了读书这个无穷的力量,真让人佩服啊!在我学习生涯中,书本也给了我强大的鼓励和促进。
曾经拜读了林海音的《窃书记》,这篇文章深深的震撼了我,想不到这世上居然有这么嗜书的小女孩,我不禁为自己而感到自责和惭愧,同时也为一些学生感到悲哀,我们拥有这么好的条件,为看一本书而站几个小时,也不用为看一本书而跑好几个书店,我们随时都可以看书,只要想看哪一本书,父母总会给我钱让我去买,我还不珍惜如此优越的条件,实在是太不应该了。所以,我要更爱读书,像国文老师说的那一句: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书都是好的,我们要选择合适的书,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成长、见识、阅历有帮助的书,而剔除那些没有营养的书。
4.文学伴我成长高二作文800字 篇四
“力拔山兮气盖,时不利兮骓不逝”,这时项羽望着自己的大业即将覆灭时,心中的悲痛与无奈;“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面对死亡而发出的呐喊;“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这是屈原的一身正气,刚正不阿。
楚辞,一份雄心壮志。
戴天山上,有李白“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的忧愁;巴山夜雨中时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深情;边塞关前,有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情;高山流水间,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闲,唐诗首首,是诗人游遍天涯的感悟。
唐诗,一条流觞曲水。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那是李清照回忆自己划舟误入藕花池,惊起水鸟时的美好生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那是辛弃疾看到别人一家生活自在悠闲时的向往的和留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那是苏轼出猎时的有感而发和想要辅助国家抵御外敌的壮志,宋词,是词人放眼现实的感叹。
宋词,一幅生动名画。
寻《西游记》去,那是孙悟空与妖怪斗智斗勇,唐僧的心中一向向善,天兵天将的威风凛凛,令人寻味;寻《水浒传》去,那是梁上好汉在为民除害,政府官场的黑暗腐败,英雄豪杰的被逼无奈,令人痴迷;寻《三国演义》去,那是英雄们的雄心壮志,军师们的神机妙算,生死战场上的拼杀搏斗,令人感叹;寻《红楼梦》去,那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少见多怪,金陵十二钗的过人风采,四大家族的兴衰起落,令人陶醉。明清小说,是作者头脑中正能量思想的抒发。
明清小说,一本鸿篇巨著。
5.高二文学常识 篇五
山杠爷的处罚权从何而来?法律没有授权。山杠爷的权力主要来源于传统和习惯。中国几千年来都是由民间权威、德高望重的长辈处理乡间纠纷,何况山杠爷还是村支书,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权,他过去的违法之举(如私关酒鬼、私拆他人信件等)从没有受到来自上级的批评,相反是被默许、甚至是被鼓励的。
再次,如果用法律手段来解决这一婆媳纠纷,结果会怎样?法律否定了山杠爷,那么,依照法律,山杠爷和村民们应该怎么做?受虐待的婆婆应该到法院起诉。可是,堆堆坪山高路远,交通不便,那目不识丁的老妇人也许一辈子都没出过村子,她怎么去?她知道法院在哪儿吗?了解诉讼程序吗?交得起诉讼费吗?会请律师吗?在打官司的过程中如果再受殴打,远在千里的法官、警察能救她吗„„
山杠爷治理村庄的方式是人治。与人治相对应的是法治。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有人治和法治之分。人治和法治是治理国家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法治相对于人治,有它的优越性。所以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应该从人治走向法治。
阅读教材,比较人治和法治的不同。
人治和法治是两种相互对立的治国方略。
人治是一人(或几人)之治(君主专制或贵族政治),法治是众人之治(民主政治);人治依据的是领导人个人的意志,法治依据的则是体现人民大众意志的法律。人治与法治的分界线是:当法律与当权者的个人意志发生冲突时,是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还是法律高于个人意志。或者说,是“法依人”还是“人依法”。在人治型社会,长官意志决定一切;法律的内容变化无常,朝令夕改;社会管理表现为一种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权力在社会生活中起定性作用,权大于法,以人代法,以言代法。人治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常常混淆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以礼断狱”、“以言代法”、“以人代法”、“重德轻刑”。法治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国家的法律适用于所有公民,二是国家的权力必须通过既定的正式程序行使。其核心思想是依法治理国家。
一、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1、从“人治”到“法治”
(1)“人治”和“法治”是治理国家的两种不同方式(2)、摒弃“人治”、厉行“法治”。了解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过程
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战略目标加以规定,第一次正式明确了“依法治国”的地位。
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高瞻远瞩地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基本治国方略提了出来,实现了我国法治化进程中质的飞跃。
1999年3月15日,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至此,国家的根本大法对依法治国原则予以肯定,使这一治国方略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4、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意义
实行依法治国对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做到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必须依法办事,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如汽车召回制度、消法增加了手机的三包、《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独资企业法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应该做到三和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法》只有依法治国才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山东青年沈阳救人牺牲 被救者不现身 评烈士费周折》 反不正当竞争法 依法诚信纳税
社会文明进步离不开健全的法制。
(3)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因此,法治不是万能的。作用的范围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的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的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也就是说除了用依法治国之外,还需要用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们的行为。做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5、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1)以德治国的内容 见知识窗
不能用法律规范来代替道德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很相近,都是用来调整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从而约束人们的行为的。但是两者又有不同。(2)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不同点
法治:人性恶 他律作用 靠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 政治建设 属于政治文明
德治:人性善 自律作用 靠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来 属于思想建设 属于精神文明 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小结:
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政治文明的含义,认识党的十六大对政治文明建设的界定,把握政治文明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理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要求。
6.高二历史小高考教学与复习 篇六
一、认真学习2011年小高考纲要, 仔细找出新增和删除的考点
拿到《2011年江苏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说明》 (以下简称《说明》) 后, 我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与2010年相比, 其变化较大,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新增加了一部分考点, 二是删除了一些考点, 三是有些考点的表述发生了变化, 四是对一些考点的要求由了解提升到理解。其中新增加的考点约30处;删除了约20处;由了解变为理解和表述变化的约20处。从整体上看, 三册书中必修一、必修二的变化较大, 必修三的变化较小。再加上必修1、必修2、必修3的考试内容比例约为4:3:3, 所以复习中侧重点要略偏于必修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近年来已不怎么出现的“判断题”说明中, 要求考生加强对知识点掌握的准确性, 同时也要有意识地进行一些适应性训练。总之, 历史学科在测试能力要求上明显提升。
二、针对考纲变化研读历史教材, 认真编写切实可行的导学案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 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 但是学生可以多学。”无疑编写高效并实用的导学案有利于这一目的的达到。现在我们已经改变了那种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 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导学案设计质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让学生通过设计的导学案增长知识、形成能力。因此, 编写导学案的第一要求就是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 以高度的责任感编写导学案。
关于导学案包括哪几部分, 如何编写导学案, 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 我仅谈谈下面几个值得我们共同反思的问题。
1. 我们编写的导学案是为应付学校检查还是为更有利于教学与复习?
2. 如果我们是为更有利于教学与复习, 那是否用心地去编写导学案?
3. 如果我们是真正用心地去编写了, 那是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如果我们达到了编写的预期效果, 那是否应继续坚持了下来?
现在很多学校都采用了导学案这种教学方式, 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只有认真负责, 持之以恒, 才能让这种方法真正发挥作用。
三、切实做到减负增效轻负高效, 真正提高课堂教学与复习的效率
减负的目的是规范中小学的办学行为, 减轻学生过重的文化知识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减负增效”与“轻负高效”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减负轻负,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高效, 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科学地施教。
基于此, 教师应研究如何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和轻松愉快, 变苦学为乐学,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变学会为会学。
因为现行高考制度仍然是一考定终身, 所以我们在减负的同时还必须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做到“课内不松, 课外不争”。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呢?
1. 把功夫用在课外, 充分备好课。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在教师水平、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已定的情况下, 备课是教师能否上好课的前提。教师能否认真备课和善于备课, 也是能否迅速提高教学水平的主要环节。教师在备课中要做到两个“吃透”。首先是吃透教材, 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学习课程标准, 通读教材, 研究和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思想内容、知识基础和基础训练的要点, 从而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以便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 完成教学目标做必要的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编写出高效并实用的导学案。另外, 明确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来备课、上课。如果每节课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材的处理、课堂的结构等都会失去依据, 其结果只能是教学内容不是面面俱到、详略不分, 就是喧宾夺主, 杂乱无章, 从而就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其次是“吃透”学生。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 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差异情况等, 多思考如何才能用更精炼的语言, 更准确的语气调动学生思维, 让学生成为课堂大多数时间的主人, 让他们有更多、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讨, 促进其主动发展。这样做才会使时间的效率得以最大化限度发挥, 甚至产生大于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果。
2. 把本事显在课内, 上成优质课。
好的课堂不仅有质而且有量。高质量的课堂要求教师既有既定教学目标, 又根据课堂实际进行教学;教师要优化课堂时间,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有所提高;教师讲解问题不在多少而在精要, 组织讨论不在花哨而在实用, 合作互动不能天南海北而要联系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稍有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知道: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前5分钟到20分钟。所以, 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就要把握时间分配。珍惜时间不是教师急不可待地把课堂内容讲完, 而是要多给学生时间思考。教师可根据不同课型安排教学过程, 调整教学方法, 保证在最佳时段内完成主要任务, 解决关键问题, 然后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或讨论等, 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 保证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内均有所获。教师起主导作用, 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心中有数, 哪里该启发引导, 哪里该讲解, 哪里该重点强调, 把握好“讲”的尺度, 千万不能什么都讲, 什么都问, 漫天撒网, 由教师一人唱“独台戏”。否则, 挤掉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 教师便劳而无功。叶圣陶先生说:“假如学生能够‘领悟’了, 能够‘研究’出来了, 就无须教师的‘讲述’了。教师所‘讲述’的, 只是学生想‘领悟’而‘领悟’不到, 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来的部分。这才显出‘讲述’的真正作用。”长期以来, 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讲得太多了, 学生活动太少。教师少讲, 学生多读、多思、多练,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
在上课前我们不妨制订一个时间表, 标明每一个教学环节大约所需时间, 努力控制好节奏, 做到课堂尽量无废话, 多给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 让学生主动探索, 提高效率。时间是有限的, 但我们必须坚持在每次提问之后都要“等一等”, 即使只是几十秒钟。让所有的学生开动脑筋, 进行思考, 为解决问题作出自身努力。经过这一点时间的思考, 他们也许就能茅塞顿开, 不仅省去教师讲的时间, 而且有利于面向全体, 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积极主动去学, 比任何教学方法都好。
四、温故知新, 强化课后复习
新课改推行后, 高考只有语、数、外计入总分, 大部分学生更加重视这三科的学习, 而忽略了其它几科。尤其是参加小高考的科目, 平时更是得不到重视。很多学生认为课后复习这几科就是浪费时间, 只要快考试时好好学学就行了。鉴于这种客观现实, 我们没办法要求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复习历史, 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要平静地接受这一现实, 调整好心态并给学生讲清楚小高考的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 以有利于课后复习。
复习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 夯实基础。
小高考试卷容易题占70%, 中等难度和较难题只占30%, 此外, 《说明》也明确提出, 历史 (必修科目) 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以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和省教育厅颁布的《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为依据。同时还从江苏高中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 对测试内容和要求作了一定的调整, 在新课程标准的框架下, 缩小了测试范围。因此, 师生的复习要紧扣说明的测试内容和要求, 不必盲目扩大复习范围, 因为学业水平测试毕竟不是高考, 注重的是基础性知识。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在复习时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 绝不可避重就轻, 一味地深挖难题, 而忽视应该作为重点的基础知识。所以我们要把该复习的基础知识全面地复习一遍, 尽可能全面不遗漏。
2. 融会贯通。
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 从局部到全局地把握全部。
3. 灵活地运用知识。
学历史, 要“死”去“活”来。历史课是一门机械死记量比较大的学科。但是在考试中却要把记住的材料灵活运用, 这就不仅仅要记得牢、记得死, 更要理解, 理解得活, 即谓“死”去“活”来。
4. 捡“渣子”。
即查漏补缺, 在复习过程中, 一方面强化记忆, 一方面查找有没有遗漏的知识点, 以求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知识, 提高能力。
5. 翻饼烙饼。
复习犹如“烙饼”, 需要翻几个个儿才能熟透, 否则就会夹生。记忆需要强化, 不反复强化便难以记牢。因此复习总要两三遍才能完成。
6. 在复习中要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兴趣。
这一点我要重点强调一下, 因为从这几年的小高考历史试卷我们可以看出, 材料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比如在30道选择题中, 2007年材料题仅占20%, 2009年占到80%, 2010年材料题更是重头戏, 除了有文字性的史料外, 还有大量的图表和图片甚至有古印文。面对这种趋势, 我们要跟上小高考试卷变化的步伐, 注重培养学生做材料题的兴趣。首先要培养学生做材料题的信心。要告诉学生, 材料题并不可怕, 不需要把材料逐字逐句地翻译下来, 只需看懂材料, 并找到材料与课本内容的结合点, 从而把题目做出来。要熟练做到这一点, 我们必须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其次要多做这方面的训练, 所谓熟能生巧, 学生接触的材料多了, 自然在考试时驾轻就熟。再次要告诉学生, 做材料题时看到不熟悉的材料, 一定不要慌张, 而要耐心地看完题目, 也许在你“山重水复疑无路”时, 再往下看一点就会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如果你不能耐心地看完题目, 则可能不仅这一题失分, 而且会影响下面的题目。最后面对材料题要做到容易题不丢分, 难题不得零分, 不轻言放弃, 顽强拼搏到最后一分和最后一分钟。
【高二文学常识】推荐阅读:
高二议论文 :浅谈文学与创作字06-19
文学与文学鉴赏09-28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期末考试试题08-31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08-13
让古典文学走进学生文学论文10-13
文学常识答案11-03
文学常识文化常识09-13
文学常识和名句09-02
语文文学常识介绍09-08
语文文学常识试题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