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乡2011年农业产业规划情况汇报

2024-09-09

草原乡2011年农业产业规划情况汇报(10篇)

1.草原乡2011年农业产业规划情况汇报 篇一

各位领导:

根据广协办发〔2006〕12号文件的通知要求,结合我乡农业结构调整和布局的实际,下面,我就底圩乡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情况作如下简要汇报。“十五”期间,我乡的农业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广大人民群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十六届三、四、五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始终围绕“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工作大局,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已任,加强领导,增加投入,依靠科技,强化推广,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调整优化结构,稳定粮食基础,扩大经作比重,紧紧围绕“十五”计划既定的目标任务,切实组织开展各项工作,做到目标不动摇、工作不放松、精力不转移、措施有保证、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全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省东南部,**交界处。地处东经104°34',北纬25°17′。总面积397平方公里,距广南县城76公里,属高寒山区、半山区、坝区地理类型区域。最高海拔1915米,最低海拔698米,平均海拔1224米;年平均气温17.9℃,年平均降雨量为1400毫米,全年气候温和,温差小,月差较大,霜期短,平均相对湿度80-90%,干湿分明,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总耕地面积18299亩,其中:田11427亩,地6872亩;人均耕地面积0.59亩。

全乡辖**8个村委会,124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瑶、彝、回六种民族,共6595户30880人。其中:农业户6578户,农业人口30483人,有17431个劳动力;少数民族人口28421人,占总人口的92%。

2005年末,全乡生产总值5267万元,工农业生产总值5006万元,粮食总产量919.9万公斤,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0万元。财政总收入17.11万元,农民人均有粮300.2公斤,人均纯收入1032元。

二、“十五”期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布局情况

(一)粮食生产连续五年登上新台阶

2005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6590亩,占计划5990亩的112.2%,比“九五”末增35.1%,年平均增6.7%,其中粮食作物完成37930亩,占计划的101.4%,比“九五”末增84.8%。其中:小春作物栽种13320亩,占计划的72.8%;大春作物栽种53270亩,占计划的128.1%。2005年全乡粮食总产达919.1万公斤,占计划的116.9%,比“九五”末增31.6%;2005年人均收入1032元,比“九五”末增58%,基本实现自求平衡。

(二)重点科技措施落实较好

一是水稻良种推广逐步实现调优。2005年全乡完成水稻良种推广10114亩,占计划的101.1%,比上年减8%,比“九五”末实绩11236亩减1122亩,减9.9%。2005年平均单产515.7公斤,比上年增2.2%,比“九五”末增6.2%。

二是玉米杂交化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全乡2005年完成杂交化工程4026亩,比“九五”末增82.3%。2005年平均单产为410.6公斤,比上年增1.7%,比“九五”末增6.7%。

三是水稻旱育稀植示范效果明显。2005年全乡完成旱育秧360亩,稀植大田完成6120亩,比“九五”末分别增5.7%和2.7%。2005年平均单产为560.4公斤,比“九五”末增1.01%。

四是多样性优化种植示范面积逐年扩大。2005年全乡完成水稻多样性混栽2610亩,比开始实施2002年的实绩1060亩,增1550亩,增101.5%,年平均递增25.3%。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一是经济作物面积逐年扩大。2005年粮经比例由“九五”末的76.2:23.8调到71.2:28.8。2005年全乡播种经济作物15340亩,比“九五”末增11.01%。2005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全年总抪面积的23%,与“九五”末相比提高了2.1个百分占。其中:辣子完成1420亩,总产7.78万公斤,比“九五”末增7.2%;生姜完成2042亩,总产141.56万公斤,比“九五”末增6.5%;甘蔗完成6020亩,总产3378.5万公斤,比“九五”末增369%;完成油菜3680亩,总产26.45万公斤,比“九五”末增18.6%。

二是冬季农业开发取得较好成绩。2005年实施冬农开发4185亩,比“九五”末增27.7%。

三是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十五”期间全乡共引进水稻新品种16个、杂交玉米品种14个,为我乡品种结构调优、调强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不断做强做大特色产业

1、茶叶产业是我乡的主要支柱产业,是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底圩乡广大人民群众因地制宜,结合土壤、气候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加大以茶叶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坚持“自愿、自主”的原则,大力发展茶叶产业,以村小组为单位,把全村的荒山、荒坡及部分坡耕地纳入统一规划建设,在全乡124个村小组实施高产茶叶台地建设。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全乡现有茶叶面积52000亩,其中规范化种植的有21000亩,有“底圩白毫茶”、“云抗10号”、“云抗14号”、“胡云6号”、“福鼎大毫”、“福安大白茶”6个品种,年产干茶160万公斤,产值5000多万元。底圩从事茶叶加工、收购、销售一条龙的茶农,每年从社会上筹资近400万元,并从广西、广东、浙江、昆明等地引进外资近500万余元到我乡经营茶叶,给我乡的茶叶产业注入新的活力。现在全乡拥有茶叶初制加工厂300余个,覆盖全乡124个村小组,如今茶叶加工已全部实现机械化,茶叶质量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产品远销往全国10余个省市。

茶叶产业产值占全乡国内生产总值的50%,是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实现底圩乡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通过种植茶叶,底圩农民的收入不断增长,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部分群众靠种植茶叶摆脱了贫困,逐步走上了富裕之路。甚至有的群众盖上了砖楼房,购买了电视机和两轮摩托车,有的群众还集资修路、架电、拉水、建校,积极发展公益事业。比如:叮当村委会的鱼塘村,54户农户种植茶叶3000亩,每年茶叶收入135万元,高收入的农户年收入达6万元,低收入的农户每年最少也上万元。有50户盖起了砖楼房,有53户购买了电视机,有42户装了程控电话,有46户购买了两轮摩托车。群众先后集资28万元,修通进村公路5公里,拉通3.5公里的自来水和程控电话线路,架通3公里的照明输电线路,建设120平方米的学校一个,村内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八角产业是底圩的传统产业,全乡有8个村委会适宜栽种八角。到2005年,全乡有八角面积22610亩,产量达2176百公斤。在八角价格一度低的形势下,底圩乡的人民群众对八角这一传统产业还是充满信心。

3、甘蔗产业是底圩的又一新兴产业,主要是分布在底圩、普盆、普龙三个村委会。到2005年末,全乡共有甘蔗面积6020亩,产量达337850百公斤。特别是普盆、普龙两个基本点村委会的群众,靠甘蔗产业的收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到较大改善。

三、主要经验、做法和特点

(一)主要经验和做法

“十五”期间,乡党委、政府把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为工作主线,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握发展机遇,突出工作重点,加快产业开发,实现全面发展。在开展工作当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

第一、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开发资源

乡党委、政府根据我乡的气候和土质条件,以村委会为单位,规划产业发展的重点,确立了以支柱产业茶叶为龙头产业的茶叶、八角、甘蔗和畜牧四大支柱产业,即:普盆、普龙两个村委会重点发展甘蔗、竹子和热区水果,其余的底圩、叮当、同剪、石尧、坝庄、者嘎六个村委会重点发展茶叶和八角。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与各村委会签订目标责任书,把乡直各单位和机关干部职工分片包干到各财源建设点,实行任务与工资挂钩,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各项产业迅速发展壮大,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逐年增加,乡党委、政府也逐步摸索出一条发展经济的路子。

第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乡党委、政府不断提高认识,认真落实县委、县人民政府的优惠政策,将茶叶作为主要产业来安排,引进凯鑫公司参与开发,由政府无偿划拨土地给该公司,该公司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建成2000亩高标准茶园,建成年加工干茶200吨的初制所。2006年,基地内的移民人均茶叶收入达1300元,户收入高的近万元,低的也有3—4千元,移民区群众人心安定,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公司生产的“源升”牌系列产品销往昆明、上海等地,效益较好。公司除了加工基地的鲜茶外,还收购周边村寨的鲜叶进行加工,并在底圩、普龙等地建了6个分厂。龙头企业的作用开始发挥,为底圩茶叶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还引进文山个体老板到央连开发区投资100万元,建设热区水果开发基地1010亩;投资30万元在石尧岔河开发林下草果基地3000亩。

第三、实施科技兴乡战略,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关键。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实施科技兴乡战略,加大对教育投入和科技培训力度。结合我乡的产业开发,组织群众到石山农场和我乡鱼塘村等科技示范点参观茶叶种植,到珠琳去参观稻田养鱼,并请来了县茶技站的专家和技术员到乡上讲课,把技术培训到田间地头。五年来,共培训各类技术人才12000人次。基本实现了每户1至2人掌握1至2门农村实用技术的目标。

第四,落实优惠政策,搞好市场流通服务

要坚持“放心放胆放手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方针,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法律、政策公平的环境,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渠道,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引导和管理。乡党委、政府每年都要组织乡村干部到广西横县等地考察茶叶市场,认真帮助群众找市场,找销路,充分利用党委、政府的通讯、传真等设备,帮助茶农和私企老板传递信息。

(二)**茶叶产业能够发展现在的规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品种独特。底圩白毫茶种是全国产量最少的一个稀有品种,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只有广西林云和底圩种植。它具有价格高、销路好的优势。

二是品质优良。低纬度、高海拔、土壤肥、日照足、云雾多、湿度大、茶树萌芽早、采摘期长,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培育了品质优良的底圩茶,它以“味醇、味香、味甜、色美”而独具风格,品质以“造型精美、白毫显露、汤色碧绿如玉、清香飘逸、馥郁甘美、叶纯鲜爽”而独领风骚,目前在全国市场上,作为配料茶销售。农药、化肥残留低,2002年经浙江、云南等茶叶研究所检测达到出口欧盟的标准,是较好的生态茶叶生产基地。

三是全民参与。底圩茶叶产业的发展,一开始就把任务下达到村、到户,我们的口号是:家住底圩的干部职工带头每年每家至少要有5亩以上的标准茶叶,每年每户至少要开挖1亩以上的标准茶叶台地,通过大力号召,现在发展成为家家户户种茶叶,村村寨寨办加工厂,人人上山采茶的繁忙景象。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茶叶发展。一是交通落后,目前进出底圩只有一条县乡公路,路面等级低,路况差,晴通雨阻,常常影响正常通行,给货物运输带来不便;二是缺乏集中的茶叶、八角专营市场,制约了茶叶、八角等贸易的发展;三是电力、通讯和市政等配套设施落后,使不少茶叶加工厂靠柴油发电机发电,加大制茶成本。茶商难以掌握市场波动状况,外地来购茶的老板难以落脚。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对招商引资造成很不利的影响,使底圩茶叶与众多发展良机失之交臂。

(二)农业科技培训力度适应不了当前农业发展的需要,群众整体素质低,观念落后,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速度慢,农业科技推广难度大。

(三)农业规模小,种植管理粗放,缺少龙头带动,投入产出效益低,农产品不能自给,基本上靠外来的多。

(四)农业投入不足,国家扶植少,农技推广发展不平衡,农业结构调整困难大。

五、“十一五”期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

(一)充分利用底圩自然资源丰富的这一大优势,做强优势产业。“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茶叶产业,进行规范化种植和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业科技水平。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带动产业建设和开发。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做好底圩优质茶叶和八角两个特色产业的开发,突出打基础、找市场、调结构三个特点,努力培育茶叶、八角、甘蔗、畜牧等支柱产业,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乡战略、特色经济战略和集镇化战略。

(二)以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为根本出发点。我乡要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就要全面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甘蔗、茶叶、八角基地规范化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稻田养鱼和科技示范种植和养植。

(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南药、北茶”的产业布局,本着“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围绕我乡的支柱产业,集中力量,突出重点,逐步建立经济林果、畜牧业、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底圩片区,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农副产品加工、新建茶叶、八角和畜牧交易市场;同剪、坝庄片区,重点发展茶叶、八角和畜牧;普龙、普盆片区重点发展茶叶、甘蔗、水果、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叮当、者戛和石尧片区重点发展茶叶、八角、畜牧、农副产品加工。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使底圩产业平衡发展。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片区开发等项目,着力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环节。优化产业布局,发展优势产品。特别是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积极鼓励发展商贸、餐饮、运输、信息咨询以及文化和其它公共事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我乡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以二、三产业来拉动底圩农业的发展,使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我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

2.草原乡2011年农业产业规划情况汇报 篇二

中共盖德乡委员会

盖德乡人民政府

(2012年3月9 日)

盖德乡位于德化县西南部,距离城关6.3公里。东南与浔中镇、龙浔镇相连,西南与永春县接壤,西北与美湖乡毗邻,东北与赤水镇、国宝乡相邻,系典型的城郊型集镇,是德化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盖德乡最高海拔1196米,平均海拔700米,乡政府驻地盖德村,海拔550米。全乡总面积90.53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13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1053人。耕地面积1.2万亩,林地面积10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7万亩。境内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我县道教主要发源地的金液洞、盖德古窑址、吾华寺、文峰塔等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几年来,盖德乡先后被评为绩效评估优秀单位;综治平安建设先进乡镇;全省法制宣传先进单位;普法依法治乡先进单位;计生工作先进乡镇;油茶生产先进单位等。

一、主要宣传工作情况

一年来,我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按照“立足城郊、融入城关、优农兴企、富民强乡”的工作思路,结合“驻百村、进千户、帮万民”活动,以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深化创先争优,促 1

进农民增收致富”、文明村镇和全国文明县城创建、庆祝建党90周年等活动为载体,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宣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及时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义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使我乡宣传工作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在弘扬时代旋律、加快科学发展、满足精神需求、服务党的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将我乡2011年宣传工作汇报如下:

(一)、狠抓队伍建设,提高宣传队伍整体素质。一是完善用人机制。动员和鼓励各方面人才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投身宣传事业,增强宣传队伍活力,并积极培育和发展基层宣传志愿者,不断壮大宣传工作队伍。二是强化队伍管理。建立健全激励奖惩机制、加大对宣传队伍的保障力度,强化对文艺爱好者的规范引导,从人员配备、经费投入、阵地手段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切实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宣传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坚持党员领导干部上党课制度。每周一党员领导干部就当前形势与实际工作结合,对党员进行培训,推进全乡党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增强党性观念,把握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

(二)、采取多项措施,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2011年,我乡宣传工作紧跟热点,积极贯彻省、市、县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创新新闻宣传工作的载体,把握好正确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发

展氛围,对外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质量明显提升。一是加大网络宣传力度。网络在政策宣传、舆论引导、形象展示和政府公信力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乡积极依托县内的网站,特别是德化网和憨鼠社区,有效强化宣传媒体功能,创造性的开展舆论宣传工作。二是在各级党报党刊上发表宣传稿件。深入到群众当中,收集各种写作材料,加强撰写力度,今年共在各级刊物上发表稿件82篇,其中在县级刊物《瓷城快讯》、《德化政讯》、《创先争优活动简报》、《纪检监察简讯》、《德化报》、《德化网》上发表文章62篇,在市级刊物《侨区快讯》上发表文章3篇,在省级刊物《福建省今日重要信息》、《八闽快讯》、《福建日报》、《人口之声》、《计生协会小组》上发表文章17篇,发稿量取得了较好成绩。三是进一步创新充实宣传载体。投资27万元充实配套了9个村的农家书屋,改造两个村的祖祠,把祠堂变成学堂;积极实施“村村响”工程,在14个村均安装无线广播;乡村两级党报党刊征订任务完成100%。

(三)、净化宣传环境,引领宣传舆论方向

我乡充分利用文化市场专项整治、文明村镇创建设和农家书屋推广等活动的有利时机,引领宣传导向。一是严管重查,持久开展“扫黄打非”工作。乡文化站配合工商、派出所,进行了 “扫黄打非”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黄色、盗版等报刊书籍,查封无证经营的书店和网吧,进一步净化

文化市场。二是因村制宜,大力推进文明村镇和全国文明县城创建活动。以文明村镇创建和全国文明县城活动创建为契机,开展文明村、文明户评选活动,在全乡广泛进行和谐家庭、文明家庭、卫生之家评选活动,大力宣传农村中涌现出得好人好事。三是重视网络舆论,引导积极的网络舆情。安排值班人员和宣传干事每日对涉及我乡的网络舆论进行浏览,发现不实和负面的网络舆论及时汇报处理,及时跟帖回复真实情况,引领正确的农村网络舆论导向。

(四)、机动灵活多样,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今年,我乡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一是中秋节以“团团圆圆、拼搏向上”为主题开展趣味体育活动,得到了全乡干部群众的热烈响应。二是七一建党90周年期间,开展书画、征文、歌唱祖国等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特别是在全乡党员干部开展“抚摸党旗,为党增辉”活动,使每个党员重新感受共产党员这份称号、荣誉和责任,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鞠躬尽瘁、竭尽全力地为党工作,为党争光、为党旗增辉。三是国庆期间,开展举办“迎国庆”拔河比赛动,有14个村、乡直单位和群众代表共18个队伍参加,引起群众强烈反响,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四是引导群众自觉文化娱乐,各个村老人学校开展了融舞蹈、南音等于一体的群众自娱自乐式文艺活动。五是每天晚上在盖德街有50余人赶来跳广场舞,随着音乐节拍尽情跳着,缓解疲劳,放

松心情,广场舞把群众从麻将桌、牌桌上引导到文化健身上。六是充分利用镇区群众文化健身广场,开展篮球、乒乓球比赛等活动,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二、2012年宣传工作思路

2012年,我乡将举行深入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以2月20日全县宣传组织党风廉政统战政法精神文明工作会议为指导,全面完成宣传思想工作的各项任务,为推动镇域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主要有以下几点:

1、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迎接十七大的召开,促进宣传工作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2、以构建和谐盖德为目标,继续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和全国文明县城创建活动。、抓好重点党报党刊的征订工作,做到稳中有升,确保全面完成的发行任务。

4、继续抓好在报纸、电台、网络媒体上对我乡的新闻报道。

5、在学校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网吧专项整治行动等。

3.草原乡2011年农业产业规划情况汇报 篇三

今年以来,XX乡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乡干部群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以实现农民增收为奋斗目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为民办实事的工作理念,着力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发展桑蚕、烤烟、竹子、畜牧等特色产业,使XX乡的经济和社会等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发展。

一、特色产业成效显著

1、桑蚕产业:全乡有桑园5300亩,2011年新种650亩,种植300亩,均完成任务的100%。养蚕3752张,产鲜茧2907.6担,产值523万元,养蚕户均收入1万元以上。成为我乡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

2、烤烟产业:2011年种烟281亩,年产干烟586担,产值45万元,创税9万元。

3、畜牧业:XX乡有生猪规模养殖场2个,养猪大户29户,规

模养鸡场25个,养羊大户38户,养牛大户4户,通过示范户带动,全乡一至三季度大牲畜存栏5978头(匹),生猪存栏17203头,羊存栏4590只,家禽存栏9.85万羽,实现肉蛋总产量1167吨,同比增长

3.3%,实现总产值3501万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二、林改工作有序开展

现已完成宗地勘界面积20.9万亩,占县下达任务21万亩的95%,核发林权证面积20.0万亩,共发放林权证8508本,涉及5017户32518宗地。完成林改纠纷调解48起,占发生数的85%。

三、粮食生产稳步发展

大力推广良种良法,稳定粮食产量,目前秋粮正在有序收割,冬

种正在积极发展。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7309亩,预计总产量达5278吨,比上年增长5%左右。

四、认真落实惠农政策

按照各项惠农政策,实施了水稻良种补贴23.84万元、粮食综合直补87.2万元、退耕还林补助250.8万元、生态公益林补助113.4万元、家电下乡补助39.04万元等,补助资金共计514.28万元,惠及千家万户,全乡平均每人纯收入245元。

五、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大通村水泥路力度,投资264万元,实施坪山村7.3公里水泥路,全乡水泥路(柏油路)通村率已达91.7%;二是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将补66.8万元,实施9处巷道路硬化和屯道路建设;三是投资200万元,建设水柜100座,铺设管道11公里,解决5000人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四是大力掀起农田水利建设,建成14.2公里水利渠道,改善农田灌溉800亩,达到旱涝保收;五是结合农村危房改造新建沼气池120座,配套改圈改厕,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同时减少砍柴,达到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的效果。六是着力加强抗旱防汛工作,成立工作组,及时排查,明确重点,加强防范,赢得了民心。

六、当前存在问题

1、农民收入低,农业投入不足。

2、农民的科学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还不强,农业经营理

念落后,农民素质亟待提高。

3、大量劳动力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乡农业特色产业发

展。

七、下一年工作打算

1、围绕“12345”工作思路,加快农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民

增收。12345的工作思路即:一是力争桑蚕亩产值全县第一;二是做好石山和土山两篇文章;三是发展三三产业(桑蚕、林下养鸡、竹子三主产业;烟叶、油茶、辣椒、三辅产业。);四是落实四项措施(一是树立示范点,实行每个领导帮扶三个典型户,每个干部帮扶一个典型户,每个村干部树立一个典型,走一户帮多户,多户带动千家万户之路;二是实行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三是组建农村经济组织合作社;四是政策资金扶持。);五是实现五个目标(一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二是森林覆盖率五年后从现在的72%达到78%以上;三是通过产业带动,达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目标;四是通过产业的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步伐;五是产业的发展,达到农民致富,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

2、认真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意识。

3、加强油茶低改工作力度,力争在峰洋村建立一个500亩的示范片。

4、进一步完善林改扫尾工作,着重做好纠纷调处、档案整理工作。

5、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4.草原乡2011年农业产业规划情况汇报 篇四

今年以来,香坊乡招商引资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指导和全力支持下,按照年初确定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沿海临港优势,大举招商之措。紧紧抓住大项目、好项目储备与建设不放松,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在建项目进展情况

1、刘家杂货码头项目:总投资500万元,由黄骅客

商投资兴建。现已完成主体工程,10月底即将投入使用。

2、塑料过滤管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由江苏盐

城星宇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现已投产。产品主要用于基建打桩使用。

二、在谈项目进展情况

1、管桩项目:总投资5亿元,由塘沽金鹏集团投资,现正在选址,争取年底完成项目建设前期准备工作。

2、木制板厂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由塘沽客商

投资,现已完成选址,力争年底前项目开工建设。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5.草原乡2011年农业产业规划情况汇报 篇五

转变情况汇报

乡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依靠科学发展,建设以生态文明为主的农业产业是广大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几年来,XX乡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不断强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扶持力度,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呈现出发展健康、速度快、拉动力强的态势。

一、基本情况

(一)乡情概况

XX乡位于XX县西南部,全乡行政区域总面积174350亩(其中地方集体地41190亩,农场国有地133160亩),辖3个村委会,1个乡办橡胶场,18个村民小组,全乡总人口有4613人,总户数为1163户,其中农业人口3963人,924户,农村劳动力2449人。全乡农业用地总面积41190亩,其中耕地面积为12462亩,林地面积(包括果园地)为 28518亩,水产养殖用地面积为210亩,人均耕地面积为2.7亩。

(二)发展状况

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乡委、乡政府认真积极开展“技能型”乡政府建设。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全乡兴建起了种养小型产业的风气,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如种植香蕉、竹子、养猪、养鱼、养鸡等得到很好的突破。全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10年末,全乡累计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366万元,同比上年增长为7%,乡本级地方财政年预算收入58.7万元,人均GDP为512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34元,同比上年增长21%。

二、产业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状况

XX乡属于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条件良好,四季如春,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年均气温23.3ºC,适宜多种农作物和家畜禽

生长。由于全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发育程度较低,群众观念落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结构单一,群众增收十分困难。近年来,为有效破解群众增收困难这一难题,乡党委、乡人民政府立足自身优势,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在适宜区大力发展橡胶、甘蔗、木薯、竹子、香蕉、南药、花梨等种植产业和“三鸟”、猪、鱼、蜂等养殖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橡胶产业

我乡是个传统的农业乡,多年以来,橡胶产业一直是我们的主导产业,同时也是特色产业,当前正处在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期,橡胶工业仍将继续保持强劲态势,对橡胶的需求还将持续增长,我乡民营橡胶的发展态势比效好,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很高,目前

全乡橡胶种植面积17100亩,其中开割橡胶7200亩,未开割橡胶9900亩,年产干胶450吨,实现总产值超900万元。

(二)甘蔗产业

由于我乡气候条件良好,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多年来,我们立足于本乡实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大力开展了以下水田为主结合适宜的坡地种植优良品种的甘蔗。现全乡种有甘蔗3760亩,年产甘蔗1.2万吨,亩产3.2吨,实现产业总产值达630万元。

(三)木薯产业

木薯作为一种富含淀粉的块根作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多年来,XX乡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优势和潜力,大力推进木薯栽培的良种良法,促进木薯特色产业发展,使全乡木薯种植面积达到3650亩,鲜薯产量达到6000吨,实现木薯产业年产值超430万元。

(四)竹子、香蕉、南药、花梨产业

全乡统计现种有竹林总面积543亩,主要分布于牙加新、拉什、红春、金松、孟果、XX新等村,除牙加新村和拉什村分别有连片种植共计162亩外,其余的无成规模种植,均为点状分布,以“五边地”种植居多,主要品种为麻竹、粉单竹、四季竹、甲竹、青皮竹等;2010年,全乡实现竹、香蕉、南药、花梨等产业总产值达100多万元。

(五)养殖产业

自2010年“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我乡传统养殖业数量有所回升,养殖罗非鱼较2009年增加了155亩,达218亩,新增养猪专业户14户,新增养鸡专业户9户,鸡年出栏达5.1万只,新增养鸭专业户2户,新增养鹅专业户2户,新增林下养蜂35户。2010年,全乡实现养殖产业总产值达100多万元。种养结构调整优化,特色农业的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三、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成立了由乡人民政府乡长任组长,分管副乡长任副组长和实施组长的产业发展领导组和实施组。形成了由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合理规划产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

(三)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群众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加强科技培训,不断增强群众的科技意识,提升产业化水平。

(四)与各项工作有机结合把产业结构调与加强党的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率先垂范,培育专业户,树立典型,以点带面。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下,全乡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受自然、社会等因素的制约,此项工作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旱灾、水灾、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产业化发展。

(二)群众观念落后,市场经济意识淡薄

群众科技意识和文化素质不高,商品意识淡薄,存在着“种粮为糊口、养猪为过年、养鸡为买盐”的观念,“等、靠、要”思想严重;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给自足的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缺乏参与热情,疏于管理,产业发展不平衡。

(三)缺乏必要的投入

由于乡财政困难,上级扶持资金有限,群众经济收入不高,导致农业产业发展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优质产业化发展水平,使产业的效益与质量大打折扣,缺乏市场竞争力。

五、下步工作打算

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扶持政策,积极调整产业发展思路,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千方百计加快农业产业发展步伐。

一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农业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依靠科技,加快产业化进程。

二是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对现有产业实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培育有特色的区域性种养产业,提高产业化水平,例如今年我乡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进行生姜种植推广,今年的计划任务是400亩,现已完成备地,4月8日由县扶贫办已向我乡拉什村和红春村农户扶持提供37500斤姜种,目前正在催芽阶段,预计近期便可下种,按每亩300斤种,可种植125亩。

三是注重示范引导,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逐步组建产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切实搞好信息、技术、销售等服务,为农业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四是搞活农产品流通,积极建设各类产品交易市场,减少流通环节,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6.草原乡2011年农业产业规划情况汇报 篇六

2011年,我区农业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级农业部门的大力指导和关心支持下,我们紧紧围绕“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目标,着力发展都市农业、城郊农业,大力实施农业项目和品牌带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实现了全区农业经济稳步增长,各项工作顺利完成。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经济运行良好

--农业经济平稳持续增长。全区种植业预计总产值9.94亿元,同比增长18.3%。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5026元,同比增长16 %。

--粮油生产基本稳定。全年完成播种面积23.4万亩,产量8.58万吨,完成目标任务8.1万吨的105.9%。其中小春播面10.05万亩,产量2.49万吨;大春播面13.3万亩,产量6.09万吨。油料完成播面2.37万亩,产量0.26万吨,完成目标任务0.2万吨的130%。其中油菜1.73万亩,产量0.18万吨,花生0.64万亩,产量0.078万吨。

--蔬菜种植持续增长。全区蔬菜种植面积11.7万亩,完成目标任务11.5万亩的102%,产量35万吨,完成目标任务32吨的109.4%。

--果桑发展形势良好。全区水果总面积达6.2万亩,较上年新增0.55万亩,完成目标任务0.5万亩的110%,总产量

4.4万吨, 完成目标任务4万吨的110%;桑园综合开发利用示范面积560亩,全年共发放蚕种5400张,产茧量为165.7吨,完成目标任务150吨的110.5%。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着力推广水稻强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和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继续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落实水稻高产示范片面积0.5万亩,其中,核心攻关示范点面积200亩。切实抓好农作物主要病虫的监测预报,重点加强水稻“两迁”害虫的监测。

(二)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健全完善农业产业体系

1、积极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构建区域现代农业示范体系。

一是提升科技含量。区农业局与北京农科院园艺所签定合作协议,园区内企业分别与四川农科院生核所、北京金福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科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定合作协议,为园区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大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材料、新机械、新模式等先进实用技术和设施设备,引进推广以色列小青瓜、荷兰番茄、台湾圣女果、航育太空椒等国内外名优蔬菜新品种20余个,引进推广无土基质栽培、墙体栽培、立体营养液管道栽培、雾培、瓜类嫁接栽培等新型栽培技术10余项,建设了微电脑控制的智能温室,高标准连栋大棚和热镀锌钢架大棚,安装了智能化2

喷滴灌系统等现代化生产设施,推动园区上档升级。

二是完善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出台了《关于支持业主参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暂行规定》,对各业主给予适当补贴,以优惠政策吸引业主投资园区建设;创新多元投入机制。政府整合项目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作引导,调动企业、业主作为投入主体的投资热情,加大投资力度;创新土地流转经营机制。建立土地流转中心和土地流转站,逐步建立土地流转周转基金,实行土地先集中到村组,再由村组流转给业主,促进园区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创新利益链接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引进和培育企业、专合组织入驻园区,农户以土地入股或出租、利润分成、务工增收等方式积极参与园区建设。在大石园区,实行“四个保底”:即租金保底、分红保底、务工收入保底、产品回收保底;创新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在农业园区建设中,坚持“四个一”的工作推进机制,即一个项目、一个规划、一套班子、一个激励办法,一手抓新建园区的启动建设,一手抓已建园区的上档升级建设;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已基本建成的园区,政府牵头建立园区管理办公室,对园区实行部门有机联动和长效服务管理,各企业业主自成单元,建立管理机构,对各自的区域进行日常管理,并服从园区管理办公室的统一管理。

三是增加效益。据统计,已初步建成的大石、龙潭园区,年实现产值3.48亿元,亩平均产值达1.3万元,农民因园区建设比非园区农民人均增收3500元以上。园区每年可生产优质新鲜蔬菜6万吨,优质果品1.2万吨,通过农超对接、市场专柜进入本地市场,保障市场供应,有效平抑了市场菜价。

2、大力扶持区域特色主导产业,推行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针对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积极发展特色蔬菜种植,根据省、市农业部门要求和我区实际,通过深入调研,对蔬菜、伏季水果等特色产业的中长期规划进行完善,调整了布局,优化了措施。完成城市调节蔬菜基地建设任务8500亩,完成目标任务8000亩的106.3%,新规划城市调节蔬菜基地1.27万亩;新建渠系12000米,新建机耕道8000米,整治土地1500亩,完成投资4530万元。兑现补助资金140万元;基本建成大石、龙潭2个万亩蔬菜产业示范园。

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活动,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950.34万元,组织两家“广元七绝”领军企业和一家龙头企业参加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引进项目3个,资金4.14亿元,签署意向性协议10个,资金1200万元。

4、加强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组织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举办各类区域特色产业推介及产销对接会,组织优质农产品进社区、进食堂、进学校、进餐馆、进超市等活动,在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签订农超对接项目5个,资金0.75亿元。

(三)做大做强经营主体,健全完善农业组织体系

1、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和扶持农业(种植业)龙头企业,新引进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2家(广元市4

紫阳农林工业有限工作和广元天湟山核桃食品有限公司),完成目标任务1个的200%,新储备招商引资项目5个,完成目标任务4个的125%。

2、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建设力度。宣传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着重从“设立登记、民主管理、生产经营、统一服务、财务分配、绩效运行”等六个方面规深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广元市XX区中口乾晟蔬菜专业合作社等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广元市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完成目标任务6家的133%,全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累计达到63家。

(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健全完善农业质量安全体系

1、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推进活动,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5万亩,建标准化蔬菜基地8500亩,其中建标准化大棚1000亩。进一步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新建标准化钢架大棚150亩,基本建成大石、龙潭两个万亩蔬菜产业示范园。

2、积极构建检验检测体系与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建立健全市、区、基地多级监测体系,积极促进检测资源共享,加大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农产品监测力度,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信息发布制度。配合省上蔬菜交叉检测4次,市上抽检2次;全区蔬菜水果检测10批次,蔬菜基地采样192个,检测合格率100%;蔬菜批发市场采样638个,合格率99.88%;农贸市场蔬菜采样612

个,合格率98.42%;超市蔬菜采样359个,合格率98.56%;水果批发市场采样283个,合格率100%。2011年,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组织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产品认证工作。我区被农业部评为国家级蔬菜基地强县,广元橄榄油取得国家地理保护证明商标,3个专业合作社的4个品种申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1个品种申报绿色食品。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0个。成立了检验检测中心,配备了专职检测人员,投入资金66余万元采购仪器设备20余套。

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管理。坚持“源头管理、过程控制、市场准入”相结合的思路,在全区蔬菜生产企业、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城市调节蔬菜基地、经认证的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开展了“农产品产地准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生产记录档、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制度的落实情况检查,加强基地蔬菜监督抽样和设施蔬菜基地现场检测,全区蔬菜基地采取黄瓜、西红柿、豇豆等样品192个,检测合格率100%。

4、认真抓好重大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实行“统一组织指挥、统一防治人员、统一防治药械、统一防治配方、统一防治时间”的“五统一”防治。小春病虫防治面积达4万亩,其中统防统治2万亩,机防面积1.5万亩。大春病虫发生面积5.3万亩次,综合防治共9.6万亩次,其中统防统治5万亩次,扑灭了首次发生在我区的检疫性害虫稻水象甲,挽回损失1221.3吨。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购置黄色粘虫板6

2000张,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专用诱芯各180条及180套诱捕器等植保器具,建立了1000亩绿色防治示范片。

5、不断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度。继续推进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积极开展春、夏、秋、冬四季“绿剑”集中执法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145人次,执法车辆50台次,检查农资经营门店512个次,查处违法违规案件9起,对区境内17家种子经营代理商提交备案的125个水稻品种、96个玉米品种、23个油菜品种的审定情况、适宜区域、包装标识等进行了严格审查。

(五)努力推动农业机制和体制创新,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保障体系

1、加大对农民专业技能的培育力度。开展蔬菜栽培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培训、冬种作物生产技术等培训。完成新型农民骨干培训2153人,占目标任务2000人的107.7%;农村实用技术培训8.47万人次,占目标任务8万人次的105.9%。全年共开展各类技术培训会350余次,培训人数2万余人,发放各类宣传资料4万余份。

2、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新建标准粮田0.72万亩,完成目标任务0.6万亩的120%,总投资648万元。其中坡改梯540亩,中低田土改造6660亩,新建排灌沟渠12600米,新建蓄水池32口,标改山坪塘6口,新建田间生产路3200米。

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200口,完成目标任务2000口的

110%;新建城镇生活污水净化沼气480m3。

3、加强项目工作力度。全年实施农业常规项目6个,总投资1890万元,其中争取上级投入1250万元,完成目标任务1000万元的125%,制定项目建议书5个。灾后重建工作全面完成,共计投入项目资金15059万元。完成固定投资7000万元,完成目标任务5000万元的140%。

4、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健全了区、乡、村三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推进了以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村社为主体的基层信息示范点建设,建设农村信息化服务站13个,完成目标任务10个的130%。组织开展了以农业信息网站、“12316三农服务热线”、“农信通”为平台的农业信息服务工作,共发展农信通用户1000户。抓好XX区农业信息网的更新维护工作,全年更新新闻信息1500余篇,网站访问量达23万人次。

5、加大技术支撑力度。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组建了由省林科院牵头,农科院、川农大、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市林业局、市农业局等多个技术单位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队伍;邀请市农科院专家和种都公司技术人员对蔬菜生产技术进行培训。加快规范化改制,秸秆覆盖还田栽培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玉米(肥团)育苗移栽技术、水稻旱育秧等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推广规范化改制4.4万亩,秸秆覆盖还田栽培8万亩、地膜覆盖栽培3万亩、玉米(肥团)育苗移栽4万亩、水稻旱育秧4万亩。

6、继续推进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开展特色农业政策性8

保险试点,投保面积2000亩。

(六)大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切实建设低碳农业

1、规模化养殖场和减排工作稳步推进。加强沼渣、沼液、沼气的综合利用和生物、生化等达标排放设施维护与运行。新建大中型沼气示范工程1个800 m3,完成目标任务1个的100%;推广省柴节煤灶1585户;推广沼液浸种3.2万亩;推广沼气综合利用1.39万户;新增生态家园模式570户。

2、大力实施 “农田化肥减量增效”工程。狠抓以测土配方施肥为重点的技术推广工作,完成秸秆还田10万亩,绿肥种植0.5万,免耕覆盖栽培5万亩。已完成测土配方施肥30万亩,发放配方施肥卡9万册,完成肥效试验20个,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片5个,示范点20个,示范面积3万亩。完成沃土工程30万亩次,完成目标任务20万亩次的150%。

(七)不断深化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1、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继续推进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围绕村组织换届,全面开展集体财务清理工作,共计清理资金总额11370万元。其中,涉及违规违纪资金36.8万元,为集体经济组织挽回经济损失9.8万元。开展3次集体财务管理培训,共计培训400余名村(社区)主任。

2、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实现农村土地流转面积9万亩,其中耕地流转面积4.06万亩,非耕地流转面积4.94万亩。全区共新建和完善乡镇农村土地流转中心16个,加强各乡镇(街道)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和完善工作,使其在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签订、流转价格评估及流转程序的合法性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并对土地流转用途、流转年限、流转期满复耕等事宜进行切实监管。

3、强化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按照构建教育、制度、监管、维权四管齐下的农民负担防控体系的要求,开展涉农价格和收费专项检查,共计兑现2010年“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奖补项目资金239.25万元。全区2011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奖补资金共计278万元已全部落实到位。加强了惠农补助资金支付监管,全区应享受直补综补总户数为49820户,面积为134557亩,直补资金124.4万元,综补资金1032.4万元,确保惠农补助资金足额及时支付到农户,未发生一起农民负担上访案(事)件。

4、全面落实惠农政策。水稻和玉米面积核实工作于6月30日完成,补贴资金已由乡镇(街道)财政所以“一折通”的方式发放到种植农户。小麦和油菜补贴面积即将统计核实,预计2012年2月底可将补贴资金下发给各种植农户。抓好“挂、包、帮”工作,进一步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庙坪村新建户用沼气池50口;协调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用于解决540人的集中供水问题和10口山坪塘的掏淤补漏;培训果树生产和生猪养殖技术100人。

(八)抓好农业宣传工作,努力为农服务

1、高度重视农业宣传工作,不断提高农业工作的影响力。印发了《关于进行信息报送和考核的通知》(广利农发〔2011〕10号)文件,部署工作任务,狠抓信息质量,全10

年向区委、区政府报送信息734篇,被上级采用信息304篇,其中省农业信息网采用108篇,市农业信息网页采用196篇,广元日报报道新闻3篇,四川日报报道新闻1篇。截止11月底,完成区政府下达信息任务的220%。

2、做好提案答复和信访工作,努力营造和谐农业发展的氛围。2011年我局共接到人大代表建议1件、政协委员提案1件。在局领导重视和相关站股室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建议案的办理工作任务,完成了各种人大代表建议会办件和政协委员提案协办件。全区农业系统以“12316”投诉、举报电话为平台,进一步完善、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处理程序和管理制度。我局行政调解委员会办公室接待行政调解案件42件,接待来访人151人,其中,接待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19件、55人;接待农用物资纠纷22件、68人;接待灾后重建纠纷案件1件、28人。所有接待案件全部调解成功。

三、加强机关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推进创建人民满意机关活动

为切实加强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我局将党建工作摆上重要日程。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制定了详细的理论学习计划,认真学习了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市委第六次党代会、区委第七次党代会精神等理论知识、农业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特别是将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相结合,增强了理论学习的实效性。二是多形式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机关开展党员承诺活动,组织文明劝导活动5次,抓好支部和党员到社区

7.草原乡2011年农业产业规划情况汇报 篇七

一、基本情况。XX镇辖26个行政村20136人,山地面积10.8万亩,耕地面积2.34万亩。今年上级下达的指标任务是:粮食总播种面积25928,其中:水稻19360(早稻2840、中稻13640、晚稻2880),甘薯3190亩,豆类、玉米和马铃薯3378;经济作物30417(蔬菜18070亩、水果12170亩、茶177亩);造林面积5000亩。

二、科技备耕有声有色。今年我镇春耕生产呈现三大特点:一是春耕促动早,抓得实。从2月下旬以来,包片领导和工作队员协同农技人员,每周至少2天深入各村的田间地头认真检查农业生产情况,积极指导农民开展春耕生产。二是高产创建示范重点突出。突出抓好再生稻栽培,全年计划推广6500亩,力争成功5500亩以上,再生季平均亩产300公斤以上。千亩示范片,两季亩产目标1000公斤,其中头季单产650公斤,再生季单产350公斤;百亩展示方,面积300亩,产量目标1100公斤,其中头季亩产700公斤,再生季亩产400公斤;10亩超高产样板田,产量目标1200公斤,其中头季亩产750公斤,再生季亩产450公斤。突出新品种集中展示区建设。建立一个中稻新品种连片种植展示区,重点展示超级稻II优航2号、II优1273、II优3301、II优

28、II优573等5个新品种。突出创建两个免耕直播轻简栽培示范区。一个是中稻免耕直播示范片100亩,一个是中稻有耕直播示范片100亩。三是春耕生产备耕物资足。已备化肥380T(其中尿素30T、碳铵150T、过钙120T、钾肥20T、进口复合肥40T、其它20T),备有约值15万元的各类农药,备有地膜、薄膜2.5T已售约2T;种子已调进2万斤、售出1.2万斤,品种结构上:早稻以78130为主(粉干加工品种),中稻、再生稻主要品种是两优航2号、Ⅱ优航1号、Ⅱ优航2号、Ⅱ优1273、天优3301、两优2186等。目前早稻和再生稻已下种完毕,全镇溶田面积约8300亩。

三、严禁耕地抛荒撂荒。我们结合春耕春播,要求驻村干部加强责任心,深入村组,调查了解情况,及早调剂安排,对耕种困难的农户,组织助耕队帮耕帮种;对确实无力耕作的农户和举家外出的农户,动员就近农户或村、组干部代为耕种;对不适宜粮食播种的边远山脚地,我们发动群众种上其他经济作物。总之,确保满插满栽,严禁耕地抛荒撂荒。

四、落实惠农补贴政策。我镇种粮农民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资金通过“一卡通”全部兑付到户。全镇共落实粮食直补面积XX亩,发放粮食直补资金和农资综合直补资金XX万元。在落实种粮农民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工作过程中,我们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主动加强与省璜信用社的沟通联系,督查资金发放进度;对人员变动情况及时张榜公示和变更登记,做到公开、透明,调动了农民备耕的积极性。

五、抓实动物疫情春防。根据县委、县政府对春季防疫工作的要求和安排布署,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布署,于3月X日在全镇范围内全面开展了春防工作。根据我镇的实际情况,特聘请已退休干部XXX同志继续协助春防工作,同时,还要求各包片领导、包村工作队员必须进村入户进行摸底调查,做好疫苗接种协调工作,并逐户进行免疫情况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到目前,猪瘟免疫5222头占应免疫数的75%;猪蓝耳病免疫3752头占应免疫数的60%;牛口蹄疫免疫128头占应免疫数的100%,羊口蹄疫免疫1331头占应免疫数的95%,猪口蹄疫免疫5718头占应免疫数的82%;鸡禽流感免疫19153羽占应免疫数的90%,鸭禽流感免疫11380羽占应免疫数的97.5%。

六、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全镇已造油茶林面积2100亩、国债造林650亩、速生林700亩、一般造林2200亩,占县下达的5000亩造林任务的113%,超额完成了任务。今年的造林,我们突出了经济油茶林的建设,发动群众在三边(路边、田边、厝边)种植油茶,邀请县林业局规划队对油茶林带进行规划,使油茶林建设成为三带(产业带、防火林带、生态景观带),预计今年油茶林造林面积可达5000亩左右。

七、加强森林防火工作。自县森林防火紧急会议以来,我镇切实从宣传、组织、巡逻、处罚等方面加强森林防火工作。三月份,镇包片领导、包村工作队员挨家挨户发放森林防火宣传材料,走过农户5112户,发放宣传材料4300多份,同时积极配合XX法庭、县法院民一庭作好森林防火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咨询;建立了3只共60人较专业的扑火队伍,配备了扑火服装和工具;在森林防火戒严期镇里抽调2名干部进行专门督促巡查,要求镇村两级实行24小时值班制和森林防火零报告制;加大对野外用火的处罚力度,对两名野外用火的农民分别给予2000元的处罚,有效地遏制了野外用火的发生。

8.草原乡2011年农业产业规划情况汇报 篇八

情况汇报(2011年12月)

2011年,我县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建设“中国最美乡村,世界文化生态大公园”的总体目标,以建设新农村为契机,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较快的发展。现将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按照县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狠抓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我县共有18个乡(镇、街道、工业园区),总人口35.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9.6万,农村劳动力16.4万,农业劳动力9.3万。全县耕地面积28.4万亩,农业生产以种、养殖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较慢。2010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7亿元,财政总收入4.32亿元。全县农业增加值72958万元,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0.27万亩、总产12.32万吨。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279元。今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18303万元,财政总收入28239,早稻播种面积2.19万亩,亩产360公斤,总产量7884万公斤,春播蔬菜5.2万亩,全县果园面积8.1万亩,1-6月产量1900吨,到6月末,全县出栏生猪7.785万头,上半年肉类总产值2.29亿元,渔业养殖面积稳定在2.4万亩,水产品总产量3062吨,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579元。

(一)优化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

按照高效农业的发展要求,以典型示范引领结构调整,以政策措施推动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初见雏形。茶产业“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营销”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2010年,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16.5万亩,茶叶产量8200吨,实现茶业系列产值8.5亿元,出口创汇1800万美元,茶农人平茶叶收入1250元。创建了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供应标准化基地11万亩,婺源有机绿茶在欧盟市场占有70%的市场份额,出口量和出口创汇额均占据了全国半壁江山。大力发展“两菜”(蔬菜和油菜)经济,设立了蔬菜发展基金,扶持发展蔬菜规模化种植基地1100亩,其中大棚60亩。在巩固传统农业产业的基础上,注重借助“乡村游”平台,积极开发农业的旅游观光功能,大力推进“农家乐”旅游和农业休闲旅游观光游,着重在开发和培植“油菜花”景观上作文章将油菜生产作为农业工作的特色和亮点来抓。全县春熟油菜播面达10.3万亩,县域主要公路沿线两侧100米左右和景区景点可视范围内油菜种植覆盖率分别稳定在85%、95%以上。在全国油菜高产示范创建活动中,落实了一批千亩、500亩、100亩、50亩示范点(片),建立核心区1200亩,已顺利完成了测产验收。今年春令时节,全县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灿烂绽放,吸引了近100万人次的赏花游客,同比增长20%,创旅游综合收入5亿元。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新提高

紧紧抓住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农村的机遇,认真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实施农水改造、把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狠抓水利工程建设和农村沼气等项目建设。落实农机补贴政策,扩大农机补贴范围,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今年预计补贴资金300万元,必将极大的提高了我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实施乡村道路村村通工程,基本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公路的目标。

(三)大力发展以劳务为主的二三产业,农民收入有了新提

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雨露计划”为载体,加强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今年年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600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1.1万人次,劳务收入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推动以旅游产品加工业、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实施农民创业政府贴息贷款,鼓励农民回乡创业和自主创业。金融机构面向农民开展无抵押贷款业务,今年1~8月累计发放的无抵押贷款总额为 55000 万元。

(四)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有了新改善

一是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采取“政府财政配套投入、部门项目计划衔接、挂点单位资金帮扶、社会各界参与支持、村点群众自筹启动”的方式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全面推进今年105个新农村建设村点的 “三清六改四普及”和“三绿一处理”项目任务。完成改路 2454000 米(含改沟),完成改水4890户,搬迁粪坑 360 个,完成改厕4015 户,完成改房73315平方米,搬迁、拆除牛栏 168 个,新增农户庭院绿化3560 株,村内绿化8350株,道路绿化12650余株,使用太阳能总户数612户(其中新增太阳能 385 户),使用沼气190 户,安装有线电视4993 户,使用电话5297户,使用宽带362户,建文化室(阅览室)45个,体育休闲场所42 个,极大地改善了105个建设村,5318 户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丰富群众文化精神生活,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二是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因地制宜,着眼长远,推行“三点一面”工作体系,破解农村清洁工程建设的深层难题。以打造一流景区景点环境为切入点,把打造农村清洁工程亮点村庄作为支撑点,强化各部门的契合点,形成县、镇、村三级建设联动格局,全面推进所有296个农村清洁工程试点村建设。2010年累计投入资金680余万元用于农村垃圾收集和处理工作。迄今为止,全县共建成垃圾焚烧炉160个、垃圾屋65个、垃圾池610个,配备各类垃圾桶6253个,垃圾转运车辆67辆,达到垃圾“有人扫、有地方倒、有设施集中处理”的基本要求。

(五)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发展迈出新步伐 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关键。到2011年,我县省级龙头企业发展到6家,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到13家。经县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评审,认定了一批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全县规模农业企业已发展到50余家,农业产业化经营覆盖基地40万亩,由龙头企业引领,联系带动农户8万余户(含交叉计算)。在规模企业中,6家省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均超过5000万元,其中林生实业有限公司年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成功跻身全省“双十双百双千”工程中的“双百”企业。鄣公山茶叶有限公司大力开拓国外市场,年出口创汇额突破200万美元。林生茶合作社是全省第一家成立的茶叶专业合作社,社员4022户、茶园面积1.6万亩,合作社的核心区大鄣山乡水岚村181户全部入社,茶农年户平收入超过1.5万元,成为靠茶叶致富的典型示范村。作为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各合作社以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农村经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六)创新观念转变方式,农业招商引资有了新进展 按照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的要求,我县围绕特色产业、高科技农业、精深加工业、农产品加工园区招商,共引进农业招商项目11个,其中江西好晟好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原天佑生产科技园项目)的山茶油加工项目,入住生态工业园区,项目总投资7000万,已投产。江源公司的荷包红鲤鱼良种繁育及生态观光园项目建设完成投资额1900万元。这两个项目都被列为县委、县政府的重点建设项目。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同周边较为发达的县、市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经济基础较差,农民收入水平很低

我县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各村发展水平也很不平衡。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缺乏资金保障,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还很艰巨。

(二)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我县农业产业结构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二三产业比重相对较小,且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撑,农业的工业化程度较低。种植业中茶叶除龙头企业外,大部分农民自有茶园的亩产收入较低,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反差很大,比较效益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特色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现有的几个比较有特色的种植业,经营管理粗放,优势不明显,缺乏规模效应,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难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市场优势和产业化链条,特色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农业产业化的道路还很漫长。

(三)农业投入不足,扶持农业能力不强

当前,从沿海发达地区来看,已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阶段,财政支持农业、回报农民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我县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城市化和改善城市区人居环境,而我县农业所占比例较小,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较少,远远满足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另外,金融部门支持农业的力度也较小,制约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

(四)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抗市场风险能力不高

9.草原乡2011年农业产业规划情况汇报 篇九

寨里河镇共有53个村,3.8万口人,3.8万亩耕地,对空面积72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丘陵乡镇。

201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市、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年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我镇实际,认真抓好了贯彻落实。力争三年达到14000亩的规模,其中果品、桑园、茶园各1000亩,黄烟2000亩,药材、蔬菜9000亩。重点培育烟、桑、果、茶、菜五大支柱产业,确立了推广药材业,稳定桑蚕,整合茶叶,扩大黄烟、果品、蔬菜种植面积,突破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展思路。2010年冬天以来全镇新调整种植业亩。今春新调整100亩以上大片个,其中苹果、大樱桃、黄烟大片各1个,土豆、辣椒大片2个,新建冬暖式大棚60个。具体做法是:

1、做好宣传发动。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前提下,党委政府多次召开联席扩大会,研究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确立了发展思路,制订了奖扶政策,规划了发展区域。在月日,召开了全镇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动员大会,制订了《寨里河镇人民政府关于今冬明春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全镇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任务、目标。镇党委政府有针对性的组织部分村干部、带头户外出参观学习次,分别到

学习苹果、大樱桃、蔬菜、药材、茶叶等高效作物的先进种植经验。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群众的积极性。

2、制定奖励扶持政策。分别对总支、村、农户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扶持政策。

①对成方连片发展面积达到100亩以上的村,在农村干部千分制考核中加30分。

②对产业结构调整落实好的村,党委政府优先统筹安排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

③加大对土地流转的扶持,成立了镇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对今冬结构调整占地未流转到位的,每亩补助资金

元。④对群众新建冬暖式大棚,每户补助1000元,对成方连片发展100亩以上果品种植户每亩补贴种苗款200元,茶园、桑园、药材每亩补贴300元。今春结构调整党委政府预计需补贴资金21万元,现已拨付万元,今秋考核验收后全部拨付到位。

3、抓重点求突破。

①实现有机蔬菜生产新突破:今春以唐家河水有机蔬菜基地建设为依托,突破有机蔬菜的发展,该基地共亩,周围全部用高速护网围绕,采用有机化进行生产,生产的产品全部出口。

②实现林果生产大片突破:以牛店、王标总支为中心发展林果生产,孙家沟发展油桃大棚30个,陡崖村发展大樱桃100亩,姚家沟村发展短枝富士苹果120亩,白家王标、东王标村发展优质新品种核桃400亩。

③实现食用菌生产工厂化突破,永兴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采用山东农科院成果,利用陈旧恒温库,成功生产出了金针菇,又生产出了平菇和鸡腿菇,实现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

④规划引导蔬菜分散种植向规模化种植发展:今年春天新发展土豆、辣椒、西葫芦100亩大片4个,大姜、西兰花、荷兰豆新发展面积1500亩。

4、强化服务措施。

党委政府协调安排信用社、供电、农机、农技、水利等部门积极在资金、信息、技术、管理、品种、销售等方面给予指导帮助服务,协调农行为每个冬暖大棚户贷款5万元,联系农机局购置自动卷帘机,让每户可享受到购机补贴。

总之,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领导的要求,和兄弟乡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规模化程度不高(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另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比较低,我们将以这次现场会为契机,继续加大力度,强化措施,扎实推进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汇报不当之处敬请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10.草原乡2011年农业产业规划情况汇报 篇十

1、招商引资及产业集聚区进驻项目。今年上半年,我乡落实招商引资资金总额近1.5亿元,引进资金3个千万元以上的项目3个。一是由浙江客商投资3000万元的鑫诺门业有限公司,该项目已经落地开工建设。二是投资2000万元的商丘坤利脱水蔬菜有限公司,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近日即将投产运营。三是由印度客商和久芳实业合资近亿元的久芳二期扩建工程,目前该项目意向投资协议书已经签订,拟定于年底开工建设。

2、财政收入完成情况。截止6月底,全乡国内生产总值完成58676.3万元,同比增长14%,工业生产总值完成47910.67万元,同比增长21%,农业生产总值5127.35万元,同比增长11%。畜牧业总产值完成5638.28万元,同比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00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46万元。其中税收200万元,社会抚养费46万元。

3、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及新农村规划与建设工作。以建设“和谐、富裕、美丽新董店”为目标,积极整合资源,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设施建设,使得农村环境面貌日趋改善,城镇功能逐步合理。一是以开展“双城创建”行动为契机,深入开展卫生环境综合整治,在集镇实行“门前三包”、“流动保洁”等制度,乡财政拨付专项资金3万元,配备了保洁员,购置了垃圾车、卫生桶等工具,建立卫生保洁长效机制,使全乡农村环境面貌有了较大的改变。二是充分发挥了垃圾中转站和垃圾车的作用,初步建立县规定的垃圾处理运行模式。三是在董店集新建标准幼儿园一栋,学前教育就学条件得到改善。四是通过努力工作,完成了阙庄、帝东、董店等村委的新农村规划工作,并制作了高标准的村庄规划图。五是罗楼至董店集段示范路的升级改造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尤寨社区的规划与拆迁工作已基本完成,罗楼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施工启动。六是全方位服务好产业集聚区建设。全力做好高速连接线、中心大街、中心大街北展和纬四路等四纵四横八条道路的清障和补偿工作。

4、计划生育、信访稳定与平安建设工作。①计划生育工作。今年上半年,我乡计划生育工作以创建国家级优质服务县为契机,继续加大投入力度,高标准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8万元,对乡所和部分村室进行了修缮,使计划生育工作阵地焕然一新。对计生队员和村管理员进行了六期培训,进一步提高计生队伍整体素质;加大对群众的宣传引导和教育培训,彻底转变全民生育观念;特别是当前要做好春季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活动,圆满完成县定四项手术目标任,力争年终进入全市计生工作先进乡镇行列。②信访稳定工作。积极排查矛盾纠纷,完善制度建设,落实好乡党委书记和村支部书记信访接待日制度,千方百计化解群众积怨。截止6月底,共接待来访群众120多人次,处理各种信访案件30多起,县领导交办的信访件全部得到落实,无赴省赴京信访案件。③平安建设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增设60个一村一干一警公示栏,强化“三调联动”机制,加大农村技防设施安装,坚持不懈开展了平安建设大走访活动,继续开展乡村两级专职巡逻和业余巡逻,全面提高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确保全乡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5、环境保护和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强化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加大宣传力度,狠抓制度落实,特别是今年三月份,取缔了尤寨、玉皇庙等村的3个“五小”作坊;加大了三夏期间麦茬禁烧工作力度,杜绝辖区内麦茬焚烧现象的发生,减少了大气环境污染;今年新植树木3万余株,圆满完成林业建设工作任务。

6、土地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①我乡成立了“双违”建房整治领导组,制定实施方案,抽调精干力量,配备3部车辆,逐村巡逻,坚决杜绝“双违”建房。截止目前,共拆除可耕地违法建筑8处,复耕土地120亩。完成阙庄、朱营空心村治理项目,增加土地180亩。②设立了安全生产宣传专栏,并定期更换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内容。在今年的安全生产宣传月中,出动宣传车50个车次、张贴标语200多条进行宣传。全面摸清本辖区的砖厂、烟花爆竹、危化品经销摊点,并建好台帐,做到心中有数。上半年我乡无一例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发生。

上一篇:安乐河镇中心小学送教上门实施方案下一篇:企业人事管理求职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