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校本教研的专业性

2024-08-10

提升校本教研的专业性(精选8篇)

1.提升校本教研的专业性 篇一

用活信息化教学资源 广开校本教研渠道 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用活信息化教学资源、激活校本教研专项总结

我校自全区推进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试点工作开展一年来,在区教研室领导和专家的正确领导和精心指导下,主要围绕校园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三大目标,把校园信息化建设作为基础性的工程,把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特别是把培养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用活信息化教学资源,全面提升全体教师的专业素养作为工作重点,使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驶入了高速路。

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工作,为我校的校本教研注入了活力,拓宽了校本教研的渠道,激发了广大教师全身心投入教研的工作热情。广大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学习教学理论,分享实践智慧,实现专业理想,逐步在这块肥沃的园地上成长,成熟,成名。现就我校在用活信息化教学资源、激活校本教研方面所做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丰富网络资源,为校本教研开辟源头活水

为了方便老师们学习,为了使老师们能及时的了解课堂教学的最新动态,也为了加快学校信息化教育资源应用步伐,学校先后启动了了西部地区远程教育项目工程,投资开通了中国现代教育网、校视通,建立了学校网页,接通了校园局域网,并通过其中的“教育资源”、“信息技术”、“空中课程”、“网校空间”、“教育资源库”、“数字图书馆”、“教育影视馆”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凭借网络教育资源“全方位、大容量、立体化、零距离、共享性“等优势,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形成了一种“高效、节省、便利”的教研形式,既节省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又节约了培训成本,实为经济和教育欠发达地区

学校开展校本研究的一种好方式。

二、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培训,强化教研意识

根据学校实际,我们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中国现代教育网、校视通上的资源的优势,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每周利用两个早自习时间进行网络学习,组织收看“学生课堂”、“ 示范课”等资源,并从视频课的教学设计、典型例题、习题精选、学科动画、扩展资料等方面来学习借鉴,还就相关环节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建议。其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设计的知识与技能(包括学习目标编写、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评价等内容);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包括计算机基本知识、Windows操作、excel、powerpoint的使用等);多媒体CAI课件的制作与开发,多媒体课件的选择和应用;计算机网络的一般原理与操作(包括网络查询和网络通讯的方法,Internet浏览器的使用和E-mail等基本服务项目的使用技术),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一年来,学校共组织开展网络学习培训25次,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的成长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实行集体电子备课和网上评课等模式,提高教师课堂驾驭能力 学校紧紧依托远程教育资源网、现代教育网、学校局域网、宁夏教研网中的“教案示例、媒体资源、探究活动、习题精选、扩展资料”,组织开展网上看课例,看设计,网上说课评课等活动,并将教学反思活动融入集体备课中,努力实现集体备课的广泛参与性。

在集体备课中,我校教师先是依据教务处下载的远程教育资源库中的教案独自修改,接着采取“四定六备”的形式开展集体备课。“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备人; “十备”,即备单元教材的分析、教学资源包的建立、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具的准备、共性

与个性教学设计的形成、练习题的设计、教学后的反思、单元检测试题的命制、单元教学得失原因分析。我们规定同年级同学科教师每周运用网络资源库中的素材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教师按照“四定十备”的要求,踏实有效地进行备课活动,备课时任课教师要反复研读教材及本知识系统所涉猎的相关教学资源,追求活力课堂,高效课堂,做到广采它山之石,为我所用,努力提升了教师备课的综合素质,努力实现了网络教育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我们要求教师一课一反思,要求教师依据课堂上知识生成过程中的相关事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思考、反省、分析后制定应对策略,努力提高教师们驾驭课堂的能力。同时我们还组织老师们在学校网页上上传自己的教学设计、课件、录像课、论文、教学故事等,以供其它老师通过回贴的方式借鉴、讨论、答疑、解惑等。

这样的网络备课,网络教研,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教师们往往足不出户,就能参与网上备课和网上研讨,与名家对话,与名师切磋,与同伴交流,增加了信息流量,丰富了信息储备,促进了教师们的专业发展。

四、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的交互性,建立教师成长的“传、帮、带”机制

为了不断提高教师理论和业务水平,建立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学校采取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师徒结对形式“,不断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学校要求名师、骨干教师每学年与一位有发展潜力的年轻教师结对子,一同学习,一同实践,相互切磋,共同进步;学校以网络教育资源为平台,以学科教研组、骨干团队为主体,促使教师与资源对话,与同伴对话,在各抒己见,百家争鸣中明道理,长见识。同时我们还通过网络与县内外的兄弟学校开展网上联片教研活动。如本年度中就与县

内的石狮中心学校、预旺中心学校进行了网络环境下的联片教研活动。上体办法是学校组织某一个年级组的老师就某一单元的或者某一课的教学设通过网络与联片学校进行集体备课,或者是通过网络祖上直播课堂实录,邀请兄弟学校同年级、同学校的教师听课、评课,以达到共同研讨、共同诊断课、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为努力打造高效课堂贡献各自学校的教育智慧。

五、借鉴网上成功的教研模式,开展专题性教研沙龙活动

本学期,我们在观看了宁夏教研能力大赛的视频后,颇受启发,于是组织开展了组内专题性教研沙龙活动。一般来说,组内专题性教研沙龙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准备阶段。组内教师根据学校教务处在校园网上公布的教研专题库,自选主题,自定论点后,由组长根据组内教师的特长实行组内分工,要求组内教师利用运程网,校园网以及自己教学素材库中的相关资源对所选主题进行前期论证;二是研讨论证阶段。学校组织全校学科组的教师集中研讨论证。组内成员根据专题要求和分工内容引用相关教育理论、名师名言、教学设计案例等内容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论据。在此过程中台上台下老师积极互动,或提出质疑,或阐明自己的观点,直到辩清楚,弄明白为止。整个活动场面气氛热烈,思辨敏捷,效果非常不错。本学期进行的组内专题性教研沙龙有五年级语文组的“学生习作‘可炊之米哪里来’?”、四年级语文组的“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六年级数学组的“口算最优化方法集锦”等六个方面的主题。三是成果展示阶段。活动结束后,学校教务处要么将专题活动的过程制作成文本集,要么将各组的教研沙龙实录上传于学校网页,以求校内外同行评议、指正,谋求专题成果效益的最大化。

六、网络展示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催生了课题研究的如期开展 目前我校有正在研究中的区、市、县级课题9个。如何促使这些已经立

项的课题健康、有序地开展呢?以前,我们发现有个别同志申报了课题后,并没有真正投入多少精力做研究,只是到了快要结题时才闭门造车,临时补过程性研究的相关资料。这样缺少指导、缺少监督的研究,不仅没有实效,而且还会在某种程度上败坏学术风气。现今,我们要求所有的课题研究的完整资料或上传于学校网页,或上传于宁夏教研网上,从立项计划书到过程性研究资料,从阶段性研究成果再到结题报告,全过程全方位接受专家和同行的指导、质疑、监督。这样做既保证了课题研究的如期真实完成,也增强了课题研究的公开性,科学性。应该说这是促进学校教科研工作走向真实化,成果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总之,我校在信息化教育资源应用的背景下,校本教研的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活跃。今后我们还将会沿着这条务实、创新、活跃的教研思路,在信息化教育资源应用的平台上,不断创新,使我校的校本教研锦上添花。

2.提升校本教研的专业性 篇二

一、以人为本,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本培训活动,引导教师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满足每个教师个体发展需要,才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我校以教师的实际需要为切入点,建立了以人为本的校本培训模式。

1. 互动学习,及时解决教师的困惑问题

( 1) 参与式学习,我校广泛开展“参与式学习”活动,调动每个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共同讨论,全方位互动,有效解决了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一系列问题。如我们针对现在学生辍学、厌学现象,大家展开讨论,查找原因,通过讨论分析,大家一致认为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对路”“家长观念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及时按专业教研组分级进行了有关理论知识学习和观看光盘录像、听取专家讲座等培训,给教师以引导和启发,同时让教师进行家访,这些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对辍学、厌学这一现象的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治辍防厌学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实践收到较好效果,极大的提高了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同时,为实现学校“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理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2) 分享式学习,我们在每次的集体业务学习时,坚持进行“十分钟向您推介”活动,鼓励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习收获介绍给大家,达到资源共享。

本学期,我们组织了“教师读书”活动,根据教师教育教学的需要,我们选定10本书籍在教师中相互传阅,每位教师在阅读一本书后,总结自己的所思所悟,利用“十分钟推介”分享给其他教师,这种学习活动,给了教师相互交流共享资源的机会,提高了教师主动学习意识。

2. 按需培训,满足教师不同的发展需求

只有教师发展需要的,才是最有价值的,我校根据教师团队结构与个体需要提供不同的学习机会,促使每个人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

( 1) 有计划的常规培训,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

每学期,我们都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讨论、实地跟踪等方法了解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教师的实际发展需要,从而确定相应的培训内容,本学期我们从问题入手,针对教师反思能力较弱、一日教学常规研究不精细、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等问题,确定了: 如何提高教师的教育反思能力; 分环节深入剖析教学常规活动评价标准; 有效教学的实施和策略等培训内容。对于这些培训内容,我们根据各课题组长、骨干教师的自身优势进行分工,提前备课,做好充分准备,收到良好效果。

( 2) 多层次的“面对面”培训,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

我校的名师造就工程是从新教师入校第一天开始的,对新教师我们实行三个“面对面”培训。一是与校领导面对面,从生活上给予关心,从思想上加以鼓励,使其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从而消除紧张心理,尽快适应工作,并向她推荐骨干教师,介绍她们的成长经历,鼓励其向骨干教师学习请教,调动其工作热情与进取意识; 二是与骨干教师面对面: 第一年安排一位骨干教师与新教师“一对一结对帮带”,从计划制定、一日活动组织、家长交流等各方面手把手地指导; 三是与全体教师面对面: 提供机会让新教师在教师群体中亮相、展示、磨练,如第一个月开设“亮相课”,三个月开设“过关课”,每学期末进行一次“汇报课”。

二、乐于实践、善于创新的研究团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我们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调动每个人参与研究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教师们就能够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实现共同提高。

1. 关注教师成长,提供超越发展的空间

在我校我们以赏识的眼光观察每一个人,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并给予机会,使其优势不断扩大,我们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观念,也就是不放过任何一个教师,给每个教师充分的成长空间,对于自身优势突出而又积极上进的教师给予一个“放”字,实现超越发展; 对于朴实认真、不善于表现自我的教师给予一个“推”字,推她一把,给她展示磨炼的机会,帮她超越自我。对于上进心不强、得过且过的教师给予一个“拉”字,拉她一把,避免掉队。这种“人人有机会,一个也不掉队”的教研氛围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 鼓励教师创新,营造人人进取的氛围

近年来,我校善于研究、敢于创新的骨干教师层出不穷,在某些领域的研究中充分发挥了带动作用。我们主要采取了两个策略: 一是校长引领,做创新的先行者。二是放手放权,给教师大胆尝试的机会。对于教师的独特想法、创新性建议,我们及时鼓励,放手让他们去实践去探索,并从理论上、精神上、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和他们一道去研究。在这种引导鼓励的氛围中,创新性教师不断涌现,创新性做法越来越多。

三、点面结合、追求实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大熔炉

校本教研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近几年,我们以“提高一日教学活动质量”为切入点,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为研究目的,尤其注重了“骨干教师牵头成立课题组进行教法研究”这一个“点”和“一日教学活动中各环节亮点的展示交流”这一个“面”的结合,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来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也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创造了一个坚实的平台,相信我们会在校本研修这个舞台上,边摸索耕耘,边丰硕收获,一定会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这块沃土中汲取更多养料,丰盈起我们整个教师的生命。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也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创造了一个坚实的平台,“人人有机会,人人可成才”的教研土壤、“人人敢创新,人人要发展”的教研氛围,它将推动我们建设一支师德师风高尚、教学业务技能精良、教育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师资队伍。

3.提升校本教研的专业性 篇三

【关键词】课程改革;校本研究;专业成长;作用

中图分类号:G451.1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我觉得真正落实课改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无论是教师观念,还是硬件设施,和课改的实施都有较大的距离,要解决新课标推进中的一些存在的实际问题和难题,必须要搭建一座“桥梁”来连接教学实践与教育研究的组合,而“校本教研”就是这座桥梁。通过对教师的调查发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面对众多的挑战,感到了提升自己专业发展水平的迫切性,但他们需要有课例的专业引领;需要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需求在行动以内就的过程中提升等。

校本教研可以通过教师经常的自我展示与自我观察、他人展示与观察他人展示等方式记录并思考所观察到的课堂教学信息事件,去伪存真处理后就成为教师们作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教学实践研究的信息资料的源泉。它无论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还是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机制,其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学生的共同发展,其中的核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因为:

一、角色要求的多变性必须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来实现

学校体育教研不尽人意,这是有目共睹的,这当然是体育学科本身所处的“现实”地位所决定的,很显然,一则体育在学校教研中被沦落为“边缘学科”,一个学年下来很少有几次正经的教研活动。二则体育组的呼声根本不成气候,长此以往,教研意识谈薄,课堂以经验为先,不少体育教师认为,教学研究是中英数老师干的事情与本学科毫无牵连,从不翻书还不是一样教下去。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正在推广,对体育教师角色的要求也在提高,要求体育教师成为塑造实现课程标准的决策者、学习过程的指导者、促进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者及体育研究者,角色要求的多变性,无疑是在强迫提升在职体育教师的质量。

二、自我成长的要求使校本教研发挥了团队优势

众所周知,任何一门系统而整体的学科教学都不可能依靠教师孤军作战,实践的经验要积累,参与实践的体验要分享,若教师间能坦诚相见,携手探讨有关学科教学的问题,那么参与学科教学的教师就不会孤独无助,就不会缺少一群同行者,聆聽者、提醒者、帮助者、共进者。随着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入和理论学习的提升,我们更应充分利用团队优势这一条件,明确目标,少走弯路,加速自我成长。校本教研就是强化教师间的合作,引导教师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各自为政走向合作,分享各自的经验,实现彼此间的资源共享。通过彼此间的专业化生活的观照、批评与建议,共同迎接学科教学带来的挑战。

三、校本教研创设了成长途径

教师的职业生涯的发展与规划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教师个人经验的深刻影响,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宝贵资源,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大多具有个体化、不易言传和模仿的特点,它蕴含于教师个人的教学实践之中。通过合作研究,部分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会提供一些在实践中遇到的思考与困惑,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自身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分享新的实践经验,这一过程是个体在共同活动中共享实践性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教师个体通过相互的交流、对话、讨论、分析,使个体的实践性知识转化为团体共同的经验,从而达成对知识的共同理解,使个体的零星的成功成为可用来被众多的教师分享的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由此提高教师整体的专业化水平。

四、校本教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方向

教师专业成长当然也可能缘自教师个人的自学或个人的反思、个人的体悟,但是有效的专业成长常常来自“专业开放”,教师需要以开放的心态接触、观察教师群体中的“理想类型”,教师一但找到自己的“理想类型”,也就意味着教师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精神偶像或精神同伴。通过校本教研活动,可以使教师抽出时间多阅读,不在备课上纠缠太多,教师还没有进教室,他如何能够详细地知道学生想学什么,他如何能够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传统的好老师的形象是:“夜深了,敬爱的老师还在油灯下认真备课”。在油灯下备课是需要的,但不过,教学是一种田野事业,教师的“现场办公”和“现场备课”比“油灯下的备课”更重要。

五、校本教研使教学与研究体现出一致性

教师专业化不单是教育科研,而是更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统一,现在有一种误解,似乎搞了教育科研,就是教师专业化了。实际上,教育科研并不等同于教师专业化,它仅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途径,是教师专业化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且对于真正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育科研,本身就有一个专业化的问题。当前一些中小学所做的教育科研课题,专业化的程度并不高,甚至一些最基本的科研规范都存在问题,因此必须在中小学之中大力提倡有效科研之风,大力提高教育科研的有效性,尤其是要加大校本研究,使教学与研究体现出一致性。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的过程中成长为研究型教师或反思型教师,而且“在教学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进行教学”将成为教师工作的一种基本生态。

六、结语

教师不再是只知教书的“匠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的角色形象已经走向没落的黄昏,新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形象正在崛起,当教师将人的培育和主体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再仰仗那种无条件、无主体、五反思的“知识传承”角色,而是依赖自身的学术水平、教育智慧和主体人格的提升时,其学科教学必将是以深刻的生命关怀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为基础,以学生的认识发展与人格建构为主旨,在“教书”的过程中真正完成“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良华:教师成长的新方向,广东教育,2007年第7-8期

[2]张海平:让校本教研走向现实课堂,中国学校体育,2007年第5期

[3]蔡宝忠:要认真研究体育教师,中国学校体育,2006年第9期

[4]陈明宏:使教师体验自我存在的丰富内涵,上海教育,2007年第12B期

4.提升校本教研的专业性 篇四

---板庙小学举行送课下乡活动

阳春三月,百花盛开。3月24日,板庙小学送课下乡活动第一次走进红云村小学。学校行政部分成员、小学各教研组长及来村校部分教师参加了本次校本教研活动。

三位教师独具风格的示范课,活跃、宽松的气氛让学生的心灵之花绽放,激情与个性得到张扬。独特的课堂艺术、全新的教学理念给与会听课老师带来了更多的启迪和思考。课后,由教导处主持召开了教学探讨会,各教研组长分别进行了点评,并就“课改后的教学如何进行”谈了看法。最后,学校刘校长和教导处负责人作了总结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5.提升校本教研的专业性 篇五

稳步提升教学质量

——中畈中心小学教研特色材料

中畈中心小学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办学历史悠久,地理条件较为优越,办学水平在上世纪曾处于低俗,徘徊不前,到了二十一世纪,实施了新课改,走进了新课程,大力开展校本教研才让她重新焕发了青春的活力,教育教学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走上了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回顾中畈中心小学十余年的教育发展历程,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专家、教研行家的指导下,我们克服了许多困难,基本上理清了发展思路,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研活动模式。

一、加强培训、转变观念

在二十一世纪,终身学习变成了人们生存和工作的需要,对于教书育人的教师,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当代的教师正处于一场伟大而深刻教育改革之中,是课改的实践者、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为使教师切实转变观念,以课改的新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我校非常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首先,积极参加以弋阳教师进修学校为依托的各类培训。培养了一支具有先进理念、素质全面、业务精通的学科领头人,班主任队。第二,积极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各种层次的外出学习、观摩活动。近年来,我们就先后派出数十位青年教师参加了省、市、县级的各学科专家讲学、谈谈个人的学习收获,通过这样的学习与反馈活动,推动了一批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同时也扩大了学习收获的受益面。第三,校本培训常态化、经常化。一是利用寒暑假组织全乡小学教师集中培训。通过观看录像课、专家讲座、课后作业、交流研讨等形式加强教师间互相切磋技艺、交流心得,共同提高。二是中心小学制定了业务学习和政治学习相结合、专题讲座与教学研讨相结合、课后反思与教学随笔相结合等形式定期开展活动、定期检查。第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加强校本培训的同时,有感于自身资源的局限,我校会积极争取上级教研部门的大力支持,请全县中心教研组的骨干成员或学科带头人来我校上示范课,组织听课教师认真学习他们的先进理念,开展面对面的交流、互动,教师再也不是以前的蜀中阿斗,只听不学、只看不讲,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教师的观念改变了,通过我们不断地学习、思索、探讨、借鉴,努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适应新课程理念要求。在孜孜不倦地追求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校的教学氛围浓烈了,课堂结构改变了,师生关系融洽了,评课发言也积极了,业务学习专心了,虚心请教的也来了,自觉撰写教学随笔的有了,读书看报的更多了„„

教师从传统的角色中走了出来,成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开发者和创造者;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成为教师教学的自觉行为;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教师更关注了知识过程的呈现,探究性的学习、合作性的研究更多地出现了;课堂上更注重学生的学情,而不是仅仅想着自己怎么完成教案。

二、以校为本、训研一体

我校还创造性提出“训研一体”的教科研工作机制。制订了学校三年校本研修发展规划。第一阶段就是培训和教研活动有机结合,以研带训。中心小学成立了语、数、综合、英语、体卫艺五个中心教研组,由五位年富力强、素质优秀的教师担任组长,并从全乡范围内选拔出一些求学上进、在教学上有追求的年轻教师参与其中,形成了以县级学科带头人、乡级优秀教师为核心的中、青年教师教学研究梯队。通过“备课-上课-说课-反思-评课-讲座”的形式,挖掘自身潜力,大力开展“训研一体”的校本教研。这样既加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又提升了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水平,教师们从中受益匪浅,提高了骨干教师的辐射和帮带作用。第二阶段以赛促研,推动全乡各小学教研活动的有效进行。将先后开展语文教学、数学优质课、中老年教师教学风采展示等竞赛,要求各校借鉴课例研究模式,精心准备,推选出本校的精品课在全乡展示。综合教研组开展“两操”竞赛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展示竞赛。第三阶段大兴科研兴校战略。各教研组积极申报课题,开展课题研究,总结心得、推广经验,切实提高学校的教科研水平,并将它转化为提升教学质量的第一生产力。

三、狠抓常规,促进发展

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中畈中心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和常规要求。在常规管理方面体现“严”、“细”、“实”,实现精细化管理原则。学校成立常规考核小组,每月定期检查教师常规执行情况,量化打分。常规考核结果和教师绩效工资挂勾,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教师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由于常规工作落实到位,有效保证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扎实开展,为学校教育教学的稳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以活动为载体,大力实施艺术教育

切实加强音、体、美艺术课程的教学,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成立了综合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艺术课的扎实开展,让学生从单一的语、数学习中解放出来,感受到校园学习的无比快乐,更使一批特长生脱颖而出,破茧成蝶。每年的“红歌会”,孩子们高声吟唱一首首经典红歌,精彩的表演多次受到县、乡领导和家乡人民的交口称赞。我校舞蹈队排练的节目在全县中小学文艺展演中屡获好评。口琴兴趣小组,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绘画兴趣小组、书法兴趣小组解放了学生手脚,培养了他们兴趣,发展了特长。

积极推行弋阳县中小学阳光体育计划和一小时课外体育活动计划。体育组制定活动方案,成立舞蹈社、乒乓球社、篮球社、跳绳社等十几个社团,指导班主任和热爱体育的教师组织开展体育活动。现在一到大课间活动,校园里到处是孩子们矫健的身影、开心的呐喊,既增强了体质,又培养了特长。我校每年在全县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上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五、成绩喜人,直面困难

通过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中畈小学的教育取得了喜人的突破,获得了瞩目的成绩。近几年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12、2013年在全县五年级期末检测中,我乡总评成绩位居全县农村小学第一,教学成绩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学校的发展得到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学校先后被评为市“市素质教育示范校”、县“学校目标管理先进单位”、“人民群众满意学校”、县“电教实验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现正在积极筹备省“素质教育示范校”的参评工作。

6.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 篇六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心得体会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苏霍姆林斯基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陶行知

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摇篮,也应该成为培养教师的土壤,是发展教师的动力,是提升教师的平台,成就教师的保证。“教师是立教,立校之本”,学校存在的价值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从途径和方法上看主要是通过促进教师发展达成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和教师发展了,学校才能获得发展,只有教师获得发展,学生才有可能获得发展。发展学校首先发展教师,为此,应充分发掘各种资源,加强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理念指导,促进发展。

学校发展教师的条件就在于学校可以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氛围,能过满足教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让教师想发展,让教师能发展。想发展是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能发展是解决所需物质、智力和信息的支持问题,两方面相融汇。我们认为“关注学生必须同时关注教师!”。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但同时也指出一个关键环节,教师是这场改革的具体实施者。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关键是教师的素质能否跟上。坦率地说,如果忽视了教师,而一味追求关注学生,难免会有筑造空中楼阁的现象。

1.“内涵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化水平要不断提高,学习是途径,反思是关键,创新是活力;均衡发展则意味着人人参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用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校长要想自己是帅,教师就要个个是将!”这正是我校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理想目标。

2.“调动内需,促进发展。”教师的内需是其学习、工作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创设条件,营造氛围来激发教师内需,提高工作积极性;再辅以任务驱动,明确目标导向,形成自我实现目标的高层次需要,最终走向自觉进取,促进成长,这是学校的另一个工作策略。3.“赏识教师,激励成长”。这是一个根本的评价观,虽然我们有较健全的评价、激励机制,但是,学校对教师个体的期待、赏识就是最为朴实,也最为有效的激励。学生需要赏识,教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任何一个人,工作被认可、被赏识,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特别是我们普通的教育者,一线教师更是如此。如何尽力让教师感受到这一点快乐?那就是管理者应怀着赏识的心态去看待每个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看教师点点滴滴的教育行为,给教师提供发展平台、空间和机会。

二、搭建平台,促进交流。教师的素质提高在课改背景下日益凸显其重要性与紧迫性。而有效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读书做笔记这么一个层面上,更应该体现在具体的探讨交流和展示的活动中。

1. 开辟交流平台 新课程强调教师与课程、学生、学校共同发展,认为教师知识结构必须不断调整,专业技能不断提高。由此,构建学习化校园,倡导学习化教育生活,是新课程对学校、对教师的新要求,是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为确保活动的有效开展,让“交流平台”发挥作用,成为构建学习化校园的一个辐射源,认真准备 “思考”是准备的关键之一,能否真实地去反思教育的现状、问题,不敷衍了事,决定着活动的实质性效果。这不仅影响工作成效,从中也从另一个层面展现教师个人内心深层的另一种工作品位。联系实际 言之有物,言之有效,关键还得联系实际。教育的现实性,要求我们谈论、思考的东西必须是现实而非空洞的,故其内容应来源于学习心得、实践发现、困惑反思,范围包括眼中的学校、班级、课堂、家长、学生等等。一句话,在我们的身边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 即借鉴与应用。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行则殆。这不仅是一个学习要求,也是一个工作要求。理论必须以实践来验证,学是为了用,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切都是为了现实中的教育服务——教育教学工作。开辟教师交流新平台,突出参与、交流、探索、争鸣、促进、发展的实践活动。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学习氛围的形成,对构建学习化校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现实的积极作用。2.研训结合 教育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门面。只有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学校发展内涵才能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就能够得到验证。所以,我把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有机的相结合起来,构建“学习——交流——行动研究”的校本研训模式。校本研训立足于教师参与学习、交流和实践,开辟具体的载体或平台,以问题攻关为主方向,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来源于实践,服务于教育,以此引导尝试行动研究,推动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实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手记反思 手记是成功经验的积累和失败实践的反思。教师在手记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发现不合理因素;在反思中,不断获得体验,积累经验,改变做法。教师学习的机制与原则如下: ①建立学习型学校。②倡导“全息”学习方式。

“全息”学习是一种全身心参与的学习,它强调三“到”: 手到——坚持记笔记。

心到——养成“研究性”阅读习惯。身到——把学到的东西及时用到课堂。

4、网络交流 整合各种教育资讯,构建校园信息库,给教师提供跨时空多领域的学习、展示、交流、合作的平台,这是学校适应信息社会,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可建立教师博客和团队博客,发挥电脑和网络的作用,致力使教师个人资料、学校工作资料规范合成。一方面使教师在信息集成中得以锻炼;一方面促进教师开放交流,资源共享,拓展教师交流空间,增加学习渠道。同时通过网上交流,又展示了自我。现在,我校每位教师都有简历媒体资源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有效教学。显然,网络建设又开辟教师专业成长的一块活动阵地。

三、课题探究,促进发展。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应是学习者、研究者。教师的工作转型,课题研究是一个有效的媒介。

怎样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已有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

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

四、培养骨干,促进发展。

一位教育说:“具有教师发展功能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学校。”

1、引领和促进,发展教师。他们专业发展,但专业的发展力不开学校文化精神,人文精神和思想精神等的构建,失此,专业的发展只能是急功近利,不可能是持续深入的发展的。

2、发展群体,发展教师。致力于形成“万紫千红春满园”的局面。但要以突出的一个个体带动优秀的群体。一个未能也没有形成核心人物的学校,它是教师发展不可能是百舸争流的。

3、骨干培养,发展教师。学校发展的真正支撑是教师,骨干教师的培养给学校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学校必须注重支持、培养骨干教师。

最后提出几点思考与同行共勉:

1、教师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教知识的知识;不仅要会教,还要讲究教的艺术性。

2、最具学习力的团队是最优秀的团队,最具学习力的老师永远走在最前。

3、三年前的课和今天的课以及三年后的课没有区别,原因在于没有反思。

4、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把错误的经验变成正确的经验就是反思。

5、书是最好的专业引领,多多少少买一点书,工资不高,节约一点也就够用了。买一本书读20遍并用于实践,先学一家,融会百家,独成一家。

6、教师在工作中是痛苦还是快乐,在于能否应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机制,是否做到得心应手。

7.提升校本教研的专业性 篇七

一、以蹲点教研活动为载体,打造一批学科骨干教师队伍

为了促进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2005年开始,我们制订了全市初中《“一带一蹲点式”教研实施方案》,将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实施方案确定以5年为一个周期,教研人员深入全市初级中学,每所学校蹲点教研时间不少于一个半月。开展以学校为教研活动中心,采取教研员深入教研组,与教师结成“一带一蹲点”帮扶对子活动。教研员首先要做好结伴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工作,改变课改后仍然存在的“穿新鞋,走老路”“满堂灌”的倾向,经过几年的努力,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开始倡导使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二是开始关注学习“方法”这一目标维度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三是有了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意识;四是能正确把握所教学科的特点,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能力的培养。其次,教研员与结对教师一起备课、研课,观课后要与教师一起议课,面对面研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完善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同时,指导教师及时总结经验,做好教后反思,促使教师专业化成长,引领教师从“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通过教师的课程理论学习,课堂教学的自我反思,一批中青年教师成长起来,并发挥其在学科教研中的带头和辐射引领作用。桃山林业局中学的蒋守玲老师,经过多年的努力,从一位普通的数学教师成长为市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翠峦区三中的历史教师张桂霞,教学成绩突出,辐射作用明显,被区教研室聘为兼职教研员;教英语学科的陈昭、王凤刚、郝立新老师现已走上学校领导岗位,伊春区第五中学的于为老师、上甘岭区中学的王艳双老师、铁力市第五中学的魏宝玲老师、友好区第一中学的张宏峰老师、带岭区第一中学的陈桂华老师等一大批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市级名师,引领各校学科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历史学科多名骨干教师在教研员带领下,研究编制学科测试方案、2010年伊春市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及试题样卷,成为龙东地区中考历史学科的考试版本,编写的《资源与评价》成为龙东地区中考分析不可或缺的复习资料。

二、以联片教研活动为平台,促进校本教研活动的延伸

联片教研是基于伊春市34所初中分布于22个办学单位的实际情况开展的教研活动。全市每年都要联片组织中考复习策略研讨活动和初中教育质量分析,这是每年教研工作的规定动作。每次活动明确研讨主题,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炼,以解决问题为驱动,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研究改进措施,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方法。从教学角度以分学科开展观摩课堂教学为主,结合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教学设计,结合课程标准研讨课堂教学,结合学生实际研讨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点关注学生情况(参与教学活动,质疑、分析、解决问题及沟通合作能力);关注教师发展(教师学科素质及教学方法有效性)。从教学效果的角度集中研讨教学方法,几年来先后组织研讨了朗乡林业局中学的“ACDU”(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运用提升)教学法、乌伊岭区中学的“分科分层、学案导学、先学后教”教学法、西林区第一中学的四步三查教学法(学案自学、对学群学、成果展示、回归目标及课堂上三次关键性的学情调查)、嘉荫县的五步十环节(温故知新、探究释疑、理解巩固、互相提高、总结归纳)教学法,这些教学方法都是各校在不断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经过实践—总结—反思—再实践打造出来的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近三年共开展联片教研18次,有5 625人参与了联片教研活动。联片教研活动是教研员、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和广大一线教师共同参与的大校本教研,并已成为各校校本教研经验交流、成果分享的大平台。

三、以市级学科名师为引领,推动校本教研活动短时高效

为了实现“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教研服务方式,提高教研工作服务基层学校和广大教师的针对性、实效性,我们组织了教研员、名师下乡活动。从2010年起,市教育局与市教师进修学院联合下发文件,组织“名师送教、互帮互学、提高质量”送教进班活动。下乡送教到校进班,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基层教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为主,将教学实际与校本教研融为一体,采用教研员讲座、名师示范课、教师互动研讨、结对帮扶等形式。送教活动深入全市21个县(市)区(局),使基层教师都经历从理论到实践、从观摩课堂教学到深度研讨交流的全过程。比如思想品德学科,在西林区域的活动中先观摩西林区第一中学教师栾泽与辛启明分别展示的《唱响自信之歌》(初一)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三)两节公开课,然后由作课教师自评,教研组长、教导主任、业务副校长、外校业务副校长、市级名师评课,市级教研员总评。针对这两节课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最后名师伊春区第五中学教师于为作了《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初三)一课的示范教学。送教进班活动一方面通过当地教师的观摩课教学与反思交流,使教师们认识到自身教学的不足及问题所在,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与目标;另一方面,通过市级名师的示范课教学,让教师进一步看到自己与名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差距与不足,有力地调动起教师对自己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工作的反思热情,有利于带动全市教学质量的提升。送教活动打破了“教研员”和“教师”之分,大家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也不再是被动的听讲者,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研讨者。这种教研模式为教研员、教师搭建了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为优秀教师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实践证明,送教下乡、专业引领、名师引路是促进薄弱学校教师快速成长有效途径。

四、以教育教学疑难问题为突破口,组织教师进行专题研究

8.提升校本教研的专业性 篇八

【关键词】校本教研;实践知识;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隨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以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问题变得更为迫切。正如伯克(Barke,P.J.)所说:“得到教师证只是拿到一把打开教师专业成长机会的钥匙而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是提高教师的实践智能,形成实践性知识。

一、校本教研:

所谓“校本教研”,就是指在推行新课程的过程中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提高课程实施和教学实践的效果为目的的一种研究形态。校本教研以学校为基础,以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内容,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行动研究为方法,以教研组为研究阵地。

校本教研的核心包括: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校本研究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

行为,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和实施。在校本研究中,教师通过个人自我反思、集体反思等形式开展。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行为,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施。新课程倡导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校本教研的核心还包括教研中的同伴互助。对教师而言,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实质上是教师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合作。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教师常常各自为战,处于孤立无助的境地。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教研活动的一大“瓶颈”。因此,校本教研不仅强调教师自我反思,而且倡导教师开放自己,加强与同事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从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反思的结果。同伴互助制度强化备课组功能,重视集体备课,开展协作教学,倡导以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同事互助观课”。由于“观课者”与“被观课者”都是为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解决共同的教学难题,且不涉及褒贬奖惩和评价,从而使授课者重视成长与学习,课堂上能够真正表现自我,使课堂教学自然展现。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教研中不可缺少的核心因素。离开了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和学术支持,校本教研就会有低水平重复的危险,很难实现理论的提升。就实质而言,专业引领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获得巨大的动力。

二、教师实践智能

教师的知识主要分成两类:“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前者通常可以通过阅读和听讲座获得,包括上述学科内容学科教学法、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和一般文化等原理类知识。后者包括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知识(显性的和隐性的),除了上述行业知识、情境知识、案例知识、策略知识、学习者的知识、自我的知识、隐喻和映像外,还包括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解释和运用原则。前者通常停留在教师的头脑里和口头上,是教师根据某些外在标准认为“应该如此的理论”;而后者是教师内心真正信奉的、在日常工作中“实际使用的理论”,支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动。实践性知识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三、校本教研:教师实践智能提升的关键环节

校本教研以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内容,是教师实践智能提升的关键环节。校本教研承认并关注教师的隐性知识,这种承认和关注使得教师的隐性知识有了被唤醒的可能。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教育的理论知识之所以无法进入教师的理解,不易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正是因为以往的教育研究是“对教师”甚至是“防教师”的研究,教师被当作无自我意识的观察与评价对象,其个人化知识即隐性知识被当作无意义的东西被轻易的打发掉了,而倡导教师从事校本教研,就是要回头关注那些被忽视掉了的“教师个人理论”。校本教研为教师隐性知识的改进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首先,校本教研中教师的自我反思与探究使教师隐性知识的改进成为可能。教师的自我反思与探究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因素之一。使教师隐性知识外显并得以改进的有效方式,就是倡导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反思探究。因为真正有力量的知识,需经过个人亲自探索、实验、研究,用自己的眼光重新打量知识,以此种方法获得的知识,将显露其情绪化、行动化的特征,最终落实为“个人知识”。

其次,校本教研中研究共同体成员间的协作可使教师的隐性知识得以改进。教师个人的反思探究固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进教师的隐性知识,但我们不得不意识到,研究中的教师如果不与他人进行对话,不将自己的隐性知识放进公众的评判领域,其改进隐性知识的愿望也要大打折扣。因为教师隐性知识的内隐性决定了教师有时候是无法真正的看清自己的思想的,即使是他已经在行动中反思探究。这时候就需要旁观者来加以澄清,使教师在与旁观者的对话中、在公共论坛中来认识自己,并逐步走向视界融合。

上一篇:大学生单位实习评语下一篇:关于月亮的诗句——《八咏诗·登台望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