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皮的杜鹃听评课

2024-10-23

顽皮的杜鹃听评课(精选8篇)

1.顽皮的杜鹃听评课 篇一

顽皮的杜鹃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顽皮的杜鹃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顽皮的杜鹃教学反思1

完成了小学音乐第五册《顽皮的杜鹃》的教学,学生学会用贴彩画的方法快速记歌词以及用多种形式表现歌曲,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操以及对音乐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改变长期以来音乐教学只重视技能训练,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心灵感悟、情感体验和发展的现象,我们一直强调音乐教育应该遵循艺术本身的规律,充分重视审美体验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我在设计小学音乐课《顽皮的杜鹃》时,就强调了音乐教学应遵循艺术本身的规律,从听觉入手,从情感入手,充分重视审美体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

对于思维活跃,又有表演欲望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是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实践参与中去学习音乐。本着这一教学思想,我执教《顽皮的杜鹃》时注重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美国 教育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所以在课一开始,我尝试着用新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走进音乐世界,先由模仿杜鹃叫声入手,引出两个新的音: sol、mi,教师也模仿杜鹃的叫声,带出对这两个音的音高对比训练。

二、激发想象,活跃思维

音乐给人的想象插上高飞的翅膀,拓宽人的思维,使人的创造性得到发挥,潜能得以充分开发。因此,在新授歌曲时,我没有让学生为了学唱一首歌而上音乐课,而是作了以下尝试:

1、第一次听范唱——找出杜鹃的鸣叫声,并由学生自行设计声势伴奏(拍手、跺脚、拍腿、捻指等);第二次听范唱——唱出杜鹃鸣叫声。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静听习惯和学会带着问题欣赏并解决问题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进行师生合作接唱,第一段由教师唱歌曲,学生学唱杜鹃的叫声,只唱“咕——咕”部分;第二段由学生唱歌曲,教师学唱杜鹃叫声。从而引导学生如何与他人合作,为下面的小组表演做好铺垫,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新歌曲的积极性。

3、运用黑板贴彩图的方法,帮助学生快速记住歌词,让音乐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自己能分析歌曲的内容、情感。

4、在学生理解歌曲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出示课件提出问题:“东东为什么不理小杜鹃?”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拥有一个各抒己见、互相探讨、互相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受到热爱小动物、保护生态环境、做个文明、有爱心的小学生的教育。

三、引导创造,大胆创新(让学生学会合作,培养探究意识)

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看,儿童都具有本能的创作欲望,在本课的第三大环节“表演歌曲”中,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表演故事,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的能力,通过小组讲故事、小组演故事、小组打击乐器合奏、小组歌舞表演、小组合唱等的形式使学生理解歌曲、投入歌曲,充分发挥学生团体合作、团体创新的精神。的确,孩子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独创性,他们敢于表达、表现自己的态度,虽然说他们的表演在我看来并不那么逼真,但我仍然肯定了他们多种不同的感受,尊重他们的自身体验,让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发展,使孩子们在体验中感知,在体验中成长。

四、学生之间自评、互评

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说“对”,学生不可以说“错”,教师说“好”,学生不可以说“不好”。现在,我在课堂上采取学生互评、自评的方法让学生认识自我、尊重他人、增强信心。

五、课堂小结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所以在小结时,我首先肯定了自己在这节课中的收获,对学生这节课的表现提出认可。再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谈自己的收获及学到的知识,促进师生双方的交流。

(黑板贴彩画形式,帮助学生快速记住歌词,让音乐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自己能分析歌曲的内容、情感。)

在热烈的合作学习氛围中,孩子们学习了音乐,享受了音乐,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新潜能,轻松而愉快地获得知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在本课的设计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 某些细节掌握不是很精确,课堂用语不够精炼。

通过“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非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通过不断地反思和努力学习的态度,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顽皮的杜鹃教学反思2

新课标指出:“应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特点,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顽皮的杜鹃》教学设计融合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及新课程标准,运用奥尔夫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并且引导学生探索、即兴创造,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在活动中体会音乐元素,在表演中理解音乐。强化他们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教学设计合理,目标明确、条理清晰

本课的教学设计很合理,条理清晰,对教材的掌握很透彻,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灵活运用了奥尔夫教学法。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的目的都很明确,并遵守逻辑,贯穿始终。教学设计精细,注重细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有所侧重。把顿音这个重要的知识点作为一个重要学习目标,有助于形成本课的一个教学亮点。由于本课的旋律比较简单,所以把重点放在了顿音和表演上,这个设计恰到好处,让课堂精彩起伏,而不至于乏味。从远看、从近看这份设计都有其闪光点。

教学过程引入-旋律线-音乐知识-歌词-表演-欣赏-拓展,按照这条线路走,每个环节都很清晰,过渡语言设计严谨简洁,一个环节紧接一个环节,也按照了循序渐进的程序进行每一个环节。教具、课件设计精美,从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了眼球,也运用了奥尔夫教学法的一些东西。比如旋律线,能够让孩子们形象的感受音乐旋律的高低。还有用奥尔夫乐器对比教学,进行顿音的讲解,让他们对顿音更加了解,记忆更深刻。真正让他们感受到了音乐元素的存在,也有利于更好的去感受音乐。

二、课堂生成在本课的体现

在课堂上教师应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这种能力是很重要的,这是一点一滴积累的,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并且要有利于调节课堂氛围,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本堂课上,教师在表演环节,让孩子们提出自己的建议,让他们大胆的创造,孩子们的想法很有新意,比如:小河旁应该有石头;石头旁应该有蚂蚁在爬;河里应该有小鱼在游动等。这些创意丰富了课堂内容,为本课增添了亮点,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有了创造的天地,他们把自己生活中所熟悉的都搬到了课堂上,让他们感觉原来音乐也可以这样来表演的,很有趣。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三、细节处理的艺术

细节的处理,有的细节更决定了一堂课的是否完美,所以教师需要非常细心的处理这些问题。在这堂课的旋律线部分,有一个孩子没有分辨正确旋律线,教师在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了细节处理。首先,把所涉及到的两条旋律线都唱出来,并让学生跟着划旋律线。然后,这种讲两条旋律的不同之处,其中有一条两个相邻的音是同音。就这样处理一下,学生们也都弄懂了为什么、是什么的疑惑。所以这样的细节处理很有意义,过程也很简单明了。

四、存在的不足

1.时间的控制,前面的几个部分用了太多的时间,导致最后一个环节就比较赶了,没有达到效果,上的不是很理想。我们应该更多更熟悉掌握每个环节在一堂课的时间里的分配,应该让课堂更有效率,这一方面有待提高。

2.教师上课的状态在前面几个部分还比较好,可是到了后面的部分却偏离了课堂规律,本来在表演部分应该是课堂的高潮部分,教师的状态却没有跟上,孩子们的表现受到教师的状态的影响,教师的这种状态并不是指他的活跃度,更多的是指一种引导状态。所以这是需要改善与提高的一点。

经过这一次公开课,我们找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都将根据这些情况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完善,多上课,好好上好每一堂课,一步一步的提高。

顽皮的杜鹃教学反思3

《顽皮的杜鹃》是人音版第六册第二课的一首奥地利童谣歌曲,歌曲活泼富有童趣,生动地描写“我”听见杜鹃歌唱去寻找杜鹃的过程,特别有趣的是每一句歌词最后都有“咕咕”的杜鹃叫声,突出了杜鹃的顽皮,表现了对春天景物和布谷歌喉的赞美,以及一种按捺不住的愉悦之情。这是一首4/4拍弱起的歌曲,为了让学生能较好的理解歌曲,学唱歌曲,我采取了以下方法来进行教学。

一、以音乐为本开展教学

整堂课从学生进入教室,就始终倘徉在音乐之中。通过听杜鹃的叫声、模仿杜鹃鸣叫、感受杜鹃飞行的行进方向,进而引出《顽皮的杜鹃》,唱杜鹃、找杜鹃,这一系列活动都是在音乐中、琴声中进行的,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衔接、层层递进、看似独立却又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二、形象的学习音乐知识、技能。

与以往自己上的课比,对音乐知识技能的训练加强了。比如,认识低音5、6、7,通过形象地模仿杜鹃飞翔及生活中的阶梯来感受旋律的上行与下行,逐渐引出低音教学,枯燥的乐理学习变得生动简单了。在顿音记号学习中,通过顺口溜、拍皮球的感觉让学生轻松记住了形状、掌握了奏法,为后面歌曲断音的`演唱打下伏笔。

三、主题明确内容丰富

以往的课,我经常安排很多的教学内容,结果前面很精彩,后面时间不够使得歌曲演唱不足。所以,这次教学中我吸取了教训,内容很简单:就是学会歌曲。在设计时,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作了很多的铺垫:如把原本教材中的欣赏《森林深处的杜鹃》进行音乐剪辑,要求学生听出杜鹃的叫声;模仿杜鹃鸣叫,感受音高;形象感受旋律行进方向,学习低音等等;看似任务不多,但其实内容非常丰富。所以,走这条思路应该是正确的,只不过时间把握上还不够到位,作为今后努力的方向吧!

本次活动做到了动静交替,重视了学生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学生学习的表现及时作调整:由于这首歌是弱拍起,节奏的掌握对他们来说是有一定的困难,在让学生欣赏录音歌曲时,我让他们随着歌曲的节奏拍手,孩子们用平常为2/4音乐拍节奏的方法来为这首歌曲拍节奏,当然都没有拍正确,我马上意识到这个办法不对,不能帮助孩子们掌握歌曲的节奏,我改为让孩子们在每一句歌词最后唱“咕咕”时拍两次手,通过两次练习,他们能正确拍出节奏,很快掌握了这首歌的节奏特点和演唱方法。在最后的游戏活动中,学生分别扮演“杜鹃”和“小朋友”,孩子们创编的动作不多,但很有角色意识,他们兴致高涨,将活动推向了高潮。

这是本节课我自认为做的比较好的几个地方。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有不足之处,就是对于顽皮杜鹃的‘顽皮’体现的不够,只是在揭题时强调了一下,如果我能在顽皮上下点功夫,将杜鹃与小朋友捉迷藏的场景表演出来相信这节课会更有趣些,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

顽皮的杜鹃教学反思4

《顽皮的杜鹃》是第一册第9课的一首表演歌曲,深受同学们的喜爱。这节课,我主要以聆听、演唱为主,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教学实践中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它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只有学会聆听,才能从音乐中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和审美的教育。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歌曲的典型节奏入手,针对孩子们好奇、喜欢模仿的心理特点,利用学拍节奏、模唱旋律的练习,培养学生仔细聆听的听赏习惯。这些节奏和旋律同时也是歌曲中的旋律,对帮助学生唱准歌曲的旋律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下面的演唱歌曲起到了一个铺垫的作用。

要想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就要让学生积极思考,说出不同的方法。发展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教师在设计中就要为学生创造思考探究,运用以学知识学习新知的可能性。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有意识的在最后一个环节加入分组自由创编表演的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在学生基本学会唱本课歌曲后,让一组学生扮演顽皮的杜鹃学杜鹃的叫声“咕咕”,再让剩下的一些学生唱歌曲。让全班同学轮着表演歌曲,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喜爱。

这堂课总的来说基本上是完成教学目标,但是由于自我感觉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教学重难点不够突出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设计方面有两个不足之处:一方面教学重点过于笼统,不够明确,这就直接影响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歌曲的把握。另一方面,教学难点设计过于宽泛,比如“运用连,断对比的方法演唱歌曲”,这个教学难点就没有完成。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我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效、可行的教学重难点。

二、以学生为主体这环节没有真正贯彻落实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有意识在课程的最后设计了创编这一环节。但是一方面由于时间关系,另一方面害怕学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自主创编,所以把这个环节放入了课后作业的环节了,而且自己亲自引导学生创编了一个范例。这样做就和我当初的设想完全两回事了,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创造,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落到实处。

顽皮的杜鹃教学反思5

《顽皮的杜鹃》是人音版第六册第二课的一首奥地利的童谣歌曲,4/4拍。歌曲旋律用了较多的中跳和小跳音程,鲜明地刻画出了小朋友在春天到来之时,在景色优美的郊外游玩,聆听着美妙动听的布谷歌声,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情不自禁地寻觅、奔跑和游戏的情景。虽然歌曲多跳跃式旋律,但在演唱上却又较为连贯,偶尔在布谷声歌唱时,才显出轻快跳跃的俏皮形象,表现了对春天景物和布谷歌喉的赞美,以及一种按捺不住的愉悦之情。

在认定教学内容后,我在网上搜索了许多关于它的教案,可是没有一篇设计是我所满意的。看来,只有自己备的才是最好的。于是,我开始了借鉴、组合与自己动手设计的过程,在一次次的试教、否定、修改中教案总算敲定。

11月26日,我在三(2)上家长开放日课,总体感觉整个教学流程比较顺利,学生配合也十分默契,最大的遗憾是因为学生没有教材、加上大屏幕显示不清晰,导致看歌词比较模糊,影响了歌词记忆。这点也说明自己考虑问题不够周到,在今后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关注细节。

整堂课有许多可取之处,值得今后教学中一如既往的保留:

一、以音乐为本开展教学

整堂课从学生进入教室,就始终倘徉在音乐之中。通过听杜鹃的叫声、模仿杜鹃鸣叫、感受杜鹃飞行的行进方向,进而引出《顽皮的杜鹃》,唱杜鹃、找杜鹃,这一系列活动都是在音乐中、琴声中进行的,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衔接、层层递进、看似独立却又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二、形象的学习音乐知识、技能。

与以往自己上的课比,对音乐知识技能的训练加强了。比如,认识低音5、6、7,通过形象地模仿杜鹃飞翔及生活中的阶梯来感受旋律的上行与下行,逐渐引出低音教学,枯燥的乐理学习变得生动简单了。在顿音记号学习中,通过顺口溜、拍皮球的感觉让学生轻松记住了形状、掌握了奏法,为后面歌曲断音的演唱打下伏笔。

三、主题明确内容丰富

以往的课,我经常安排很多的教学内容,结果前面很精彩,后面时间不够使得歌曲演唱不足。所以,这次教学中我吸取了教训,内容很简单:就是学会歌曲。在设计时,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作了很多的铺垫:如把原本教材中的欣赏《森林深处的杜鹃》进行音乐剪辑,要求学生听出杜鹃的叫声;模仿杜鹃鸣叫,感受音高;形象感受旋律行进方向,学习低音等等;看似任务不多,但其实内容非常丰富。所以,走这条思路应该是正确的,只不过时间把握上还不够到位,作为今后努力的方向吧!

顽皮的杜鹃教学反思6

这是三年级音乐教材中第二课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人在教学时以让学生感受音乐情绪及通过模仿杜鹃叫声来引入歌曲学习,通过模仿“咕咕”、学习5﹑3两个音,学生很快就能将乐谱中的5、3唱准并且认识了顿音记号。

按节奏读歌词,这既是节奏的练习又让学生感知了歌曲情绪,学生学起来比较上口易于接受它,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节奏感。在学生基本上学会歌曲后,我又让学生创编歌词,把喜欢的小动物编到歌里唱一唱。学生热情高涨,一起讨论、决定所创编的歌词。教师然后根据这种动物的特点,进行集体自由创编歌词。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编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比如小猫、小狗。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和表现力。本课教学,我摒弃“花架子”的教学观念,利用国家专用的“远程教育资源”,以真实、朴实、踏实为课堂风格,切实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认知规律,做到了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2.顽皮的杜鹃听评课 篇二

苏霍姆林斯基说:“经验使我深信, 听课和分析课——这是校长最重要的工作, 经常听课的校长才真正了解学校的情况。”就我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讲, 走进课堂, 才能走进教师、走进学生、走进班级管理, 才可以掌握到来自一线的真实情况。

为了让管理接地气, 我们在干部队伍中开展了“三比三看一走进”活动。“三比”即比听课节数, 比发现问题的个数, 比管理和成绩的位数;“三看”即看问题落实的速度, 看各项工作的力度, 看师生员工的满意度;“一走进”即管理干部必须走进课堂, 除兼课外, 还必须听评课。

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天, 我校中层干部雷打不动的一项工作是必须抽出时间听一节课。因为这样做, 可以让教师自觉备好第一节课、上好第一节课, 将精力聚焦到教育教学上来、聚焦到学生身上。

一、校长听评课, 可以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去年初一刚入校第三天, 我拿着凳子来到初一 (10) 班听数学课。这是一位刚刚调入我校的教师, 课讲得很有条理, 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教学效果较好, 评课时我给她较高的评价。这节课学习的是《数轴》, 我发现老师画图用的三角板是半截的, 再看她拿的所有教具没有一个是完整的。课后我找教务主任、教研组长了解情况, 才知道原来学校购买的教具不结实, 并且四年才更换一次。我当机立断, 调整学校购买教具的制度, 统计教具损坏情况, 及时为教师配备教具。

记得有一次, 我正在教室里听课, 光线忽然暗了下来, 向窗外一看, 天阴得厉害。这时, 同学们打开了日光灯, 却有三个灯管不亮。课后, 我向分管校长提出要求, 让教室里所有的灯都亮起来, 两天后检查。还有一次, 我听课时发现身边同学的桌子上画得乱七八糟, 课后与教师商量怎样才能保护好桌面, 于是就有了在桌面上套上桌套的做法。

校长听评课, 还能发现课程表的执行情况, 教室线路的安全问题, 多媒体的维护管理问题, 班级卫生状况如何, 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要求是否到位, 学生的学习习惯怎样, 等等。

二、校长听评课, 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 课堂教学是关键。教与学、讲与练、主导与主体、学知识与学做人、学知识与提高能力、全面要求与因材施教等, 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出, 在课堂教学中展开, 又在课堂教学中运行的。它以何种形式来组合, 又以何种形式来优化, 就可能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听评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没有水平的校长抓门房, 有水平的校长抓课堂。”只有经常深入教学一线, 走进课堂, 听课评课, 才能了解课堂教学的现状、掌握第一手材料, 才能避免瞎指挥, 给予教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

曾经有家长反映, 我校某数学教师学生不认可, 要求学校调换。接到家长的反映后, 我们第二天便组织有关人员去听课, 发现该教师在课堂上以讲为主, 与学生的交流特别少, 不太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后, 我们与该教师交流听课感受, 先谈优点, 然后再指出不足, 最后提出建议;第三天, 我们继续听课, 课后照例和教师交换意见, 提出教师要想获得学生的认可, 先从精心批改学生的作业做起, 或在作业上用心写出批语, 或者对学生的作业面批, 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对他的那份关爱;第四天, 我继续听课, 课后进一步提出如下建议:简单的题目放手让学生讲, 稍难一点的题目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小组合作解决, 在此基础上再让有能力的同学去分析, 最后师生共同梳理思路和方法。在此过程中, 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几天以后, 那位家长再次反映, 学生们已经接受了这位教师, 学校不要再调整了。

由于我们听评课的出发点就是帮助教师尽快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所以大家都乐于让我们去听评课。

三、校长听评课, 可以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指导水平

听评课是校长管理教学工作的基本功。听课是校长的任务, 评课则体现出校长指导教学的能力和水平。要想评好一节课, 校长一定要做到听课前有准备, 听课时切忌边听课边做其他工作, 切忌与旁边的人窃窃私语、小声议论, 切忌不做记录, 切忌听课迟到、课中离场或通知某教师听课而临时不去。

在听评课的过程中, 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好课标准, 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教学设计是否合理, 预设和生成处理得怎样,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 教学中是否面向了全体学生, 以学为主的理念是否得到体现, 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 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怎样, 以及课堂管理和教与学是否相得益彰等。

在听评课的过程中, 我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评课风格, 一定会从三个方面作出自己的分析, 一是总体评价, 二是课堂亮点与特色, 三是教学建议。如果赶上自己特别满意的课, 还会写出30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 打印出来与教师交流, 发表在学校网站上与大家分享, 受到大家的欢迎。

3.听评课:一种新的范式 篇三

关键词:听评课 范式 课堂观察 课堂分析框架

众所周知,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是课堂,只有课堂发生了变革,真正的改革才算发生。课堂变革不外乎两类:一是由教师自发引起的,二是通过改变一些外部因素如教师考评、听评课制度、教师培训等而引起的。在我国,影响课堂变革最重要的外部因素就是听评课制度。不幸的是,现行的听评课制度存在着简单处理、任务取向、不合而作等诸多去专业的问题,我们亟须听评课范式的转型。构建一种指向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范式,以引领我国课堂教学的变革。

一、当前我国听评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去专业现象

听评课本应是教师专业生活与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听评课只被当作一种对教师的单项考核、一种要完成的任务,有时也是个别教师的一种难堪或尴尬,丧失了其本真的专业价值。总的来说,当前的听评课制度“去专业”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简单处理

听评课的简单处理集中表现在:一是进入课堂时,听评课者自己没有充分的准备,也没有与上课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二是过程中,听课时主要关注教师单方的行为,没有对学生的有效学习引起足够的关注,评课时缺乏有证据的观点,漫谈式、即席发挥式话语过多。三是结果往往是为了让上课的教师得到一个分数。而且该分数是无法解释的:谁都说不明白该教师的“85”分是怎么来的?它说明什么?离100分差15分差在什么地方?比另一位教师高5分高在何处?比自己上一次的课高3分进步在哪里?这样的一种实践逻辑就是拿一个所谓好课的标准(谁都达不到的)来评所有老师的课,结果所有老师的课都有问题,那么复杂的课堂活动最后就变成一个貌似精确的分数,以绝对的、抽象的分数来表示教学活动的精确,实际上却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何况教学活动中有许多现象是难以用数量来表示的,勉强用数量表示就会妨碍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意义的揭示。(我自己以前也在犯这样的错误。)四是使用结果时往往犯错误类推,用一节随机抽到的课(如推门听课、随堂听课)来类推该教师其余的课,或用一节精心打造的课(如公开课、示范课)来类推该教师其余的课。事实上,大家都知道,公开课和家常课完全是两回事。

(二)任务取向

直自地说,任务取向就是“为听评课而听评课”。在听评课人群中,首先。大部分人的听评课动机是任务取向的,即把听评课当作任务来做。有的是学校规定的,一个学期一定要听多少节课,有的是想当然地认为要多去听课,其背后的假设是“听总比不听好,听多总比听少好,听得越多越好”。其次,开课日的管理化。一般情况下,老师们开课并非出于主动地为了自身专业发展和学生有效学习的愿望。而是迫不得已为了完成管理层安排的任务。再次,评课的形式化。评课时。参与听评课的老师往往更多地保持沉默,非到不得已时才发言;即使发表意见,也往往过于客套,对于有名的教师和自己身边的同事更是如此,优点一二三。然后再说一些不痛不痒的场面话,这样下来,你好,我好。大家好。要么大而全,不着边际地说几句,评了和没评一个样:要么评课由教研员或专家把持,评课成了“一言堂”,专家云大家亦云——听评课流于形式。

(三)不合而作

教育专业的特性在于合作,在于对话,然而听评课群体中隐约有三类独立的角色:一是“评课专业户”,即听课是为了评课。该类人自己很少或几乎不上课的,然而听评课却成了他的中心工作,这类人的假设是“我权威,我评课”。二是”仿课专业户”,即听课是为了模仿。模仿可细分为两种:即仿校内有经验的教师和仿校外的名师,这类人的假设就是“我模仿,我听课”。三是“听课任务户”,即听课就是为了听课,是一种任务,因为学校统一布置的必须要完成的,至少要按规定填写“听课手册”,这类人的假设就是“为听课而听课”。此外,还有与之相对应的一类人是“做课专业户”,经常在全国各地“做课”,如借班上课、抽班上课等,希望更多的教师都能够按照他的“课样”上课。甚至,为了做好“课样”,试教六七次,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利益,也给教师自身带来沉重的负担。

这些现象集中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工业思维”,也说明了听评课应有的专业性严重丧失。我们迫切需要探讨听评课范式的转型问题,构建一个指向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的范式。

二、听评课范式的转型:转折点在于思维方式

要思考听评课范式的转型,最重要的是要改变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笔者认为,这种转折点集中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一)从简单思维走向复杂思维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秉持简单的思维,一直坚持分解、简约的思维,习惯于把二分解为一加一,即2=1+1,事实并非如此。在分解过程中,其实本身就损失了很多东西。正如我们把人分解成“身+心”,其实“身+心”不全等于一个完整的人,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此外,我们总是片面思考,静止类推。对一堂课的评价,经常是没有考虑个体、时间与空间、情境等因素,没有把小整体放到一个大整体中去思考,都是以固定、单一的整体来思考问题。相反,我们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复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要有必要的张力。我们要系统思考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在坚持“1+1”的同时,还要坚持“2”本身。应该认识到,教学的本质是艺术。它是无序、非线性的,整体与部分共同决定系统。

(二)从对立思维走向理解思维

在听评课过程中,对立思维主要表现在:一是自我本位,评课人往往都是“由己及人”,如我们经常听到的“假如我来上这节课,我……”。二是责任缺位,如,“今天我没准备要讲话,既然一定要我讲,我只好讲几句……”。三是角色凝固,上课人、听课人、评课人角色和地位凝固,没有认识到听评课其实是个合作体。因此,我们要倡导理解的思维。要求听评课时必须考虑:一是情景性。也就是说,必须基于“现场”,充分考虑时间、空问、资源等因素,就此课论此课,不要作过多的类推或假设,离开情景所谈的教学对学生学习而言大多是没有意义的。二是个体性,特别是现在倡导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要充分考虑教师本人的独特性,多挖掘上课老

师好的东西,不要老想着该老师这方面不足、那方面不行。我们总希望老师“说话像演说家,写字像书法家,上课像表演家”,事实上有这样才能的人很少来当老师的。如果按社会分工理论,实行同工同酬的话,我们要付给这样优秀的老师多少报酬呢?何况改变一个人的缺点是很难的,最好的办法是发挥他的优点。三是同理心。在评课时,谈到存在的问题,最好以“体谅优先”为原则。因为上课老师花了那么多的时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专业的话题,使我们有了一个独特的合作学习机会。我们首先要表示感谢!我们更应该为他这种愿意“晒自己的真实”的心胸而感动!当然,崇尚理解的听评课并不是说不能提问题,而是希望提有证据的、针对性的问题。

(三)从业余思维走向专业思维

在听评课中。最主要的问题可以归结为“用业余的思维或方法处理专业的事情”。具体表现为:一是缺乏听评课的专门知识与技能,无论是职前教师教育还是在职教师教育关注最多的是“如何教”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早已列为教师教育机构的正式课程,而“如何听评课”往往都是留给校本研修,没有资格登上教师教育机构的“大雅之堂”。二是缺乏专门的训练,教师往往是在学校现场自觉自为地学习听评课,缺乏专门的培训或专业引领。三是缺乏专门的人才,我们总以为有教学经验的、自己会上课的人或者做教育教学研究的人一定是“善于听评课的人”。其实,有了上课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于就有了听评课的能力。那么,如何从专业的角度思考“听评课”呢?也就是说,如何提高当前听评课中的专业含量?让专业的人士用专业的方法做专业的事情呢?我们建议:一是需要重视对“听评课”的研究,把它放在与“上课”同样重要的地位来研究,以建构更丰富的专门的知识基础;二是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使得教师成为不仅是一个会上课的人,也是一个会听评课的人;三是需要明确听评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特别是同行(学科)教师,而不是谁都可以充当听评课者,特别是自己不上课的人、教育教学研究者、行政领导人员或所谓的专家不能越位而充肖话语霸权者。下文就是沿着这样的思路所作的一些首创性探索。

三、新范式的构建:一种尝试性的框架

新的听评课范式如何建构?根据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关于范式的三个层面的分析,我们认为,首先在哲学层面需要对听评课进行重新概念,其次在社会学层面要组建听评课专业合作体,再就是需要在技术或工具层面提供支持。

(一)哲学层面

何为昕评课?听评课不是业余的“听而评之”,我们愿意将昕评课界定为:日常生活、专业学习与合作研究。首先,听评课是教师专业的日常生活,也就是说,除非你不做教师,如果你要做教师,必须参与听课评课。教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课堂上,课堂生活是教师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听评课与上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我们不能把老师仅理解为“上课的人”,还要将他们理解为“昕评课的人”。其次,听评课就是教师在职的专业学习。由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未完成性;终身性,教师需要在职进行持续的专业学习,听评课就是一种在职学习课程,一种重要的专业成长途径。通过参与听评课,教师可以加深对教育专业的理解和对学生学习的研究,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第三,听评课也是一种有效的合作研究方式。听评课本身就是一种由分工组成的合作体,它为教师的专业合作提供了有效的机会和平台,教师借助于听评课共同体,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探究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促使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社会学层面

合作是教师重要的专业品性。我们把听评课界定为是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合作研究活动,这样一种定位将有助于重构教师的日常专业生活方式,也将有助于教师专业合作共同体的形成。首先,听评课群体应当是由上课教师、听课者、评课者、学生等相关人员构成的一个专业合作体;在这个合作体中体现对话、分享的理念,而不是强加的理念;体现专业的领导,而不是行政或权力的领导。其次,作为听评课合作体,最重要的是,要改变教师传统的单兵作战的专业生活方式,让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寻找并创造听评课的合作机会,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抱着求同存异、尊重多元的心态,通过对话、倾听、讨论等交流方式。开展多样化的合作研究。第三,听评课合作体的形成与成效最终取决于教师的文化,只有形成开放的、民主的、合作的教师专业共同体文化,听评课才能真正发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大力倡导合作的文化,积极探索新型的昕评课合作平台,特别是基于网络的技术平台,为教师合作提供保障;学校还需为教师寻求校外专业支持创造条件,提供便利,为听评课共同体开展有效的合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技术或工具层面

听评课范式的构建不仅仅是理念层面的问题,同时也需要技术或工具层面的支撑。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关于听评课的程序。听评课是一种完整的专业活动,可分为课前会议、课堂观察和课后会议。课前会议主要关注内容主题、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区别指导、观察重点以及课后讨论的时间和地点等问题;进入课堂观察,观课者根据课堂观察工具,选择观察位置、观察角度进入实地观察,做好课堂实录,记下自己的思考;在课后会议阶段主要关注定量或定性分析、有效学习的证据、资源利用的适宜性、预设与生成以及上课教师的自我反思等,围绕课前会议确立的观察点,基于教学改进提出建议和对策。下面提供的就是课前会议与课后会议需要关注的问题框架。

课前会议应关注的问题:

1.这节课主要讲什么内容?涉及该课程的哪一部分?

2.这些学习活动在多大程度上“适合”该班的学习进度?

3.简要描述该班学生情况,包括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

4.你这节课的学习结果是什么?你想让学生明白什么?

5.你将如何让学生投入学习?你将做什么?学生将做什么?小组、个人或全班学生将如何活动?请提供学生要用的作业单或其他材料。

6.你将如何对班上不同的个人或小组给予区别指导?

7.你将如何、何时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你打算让其掌握的东西?

8.你愿意让我在课堂中具体观察什么?

课后会议应关注的问题:

1.总的来说,这节课是怎样获得成功的?学生学到了你预期让他们学到的东西了吗?你是如何知道的?

2.如果你能描述出好的学习行为,那么这些好的学习行为是怎样表现学生的投入程度与理解水平的?

3.谈谈你的课堂教学程序。学生行为以及物理空间的运用,这些东西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

4.你偏离自己的教案了吗?如果是这样,请告诉我们有何不同?为什么?

5.谈谈你的各种教学行为(如活动、学生分组、教材和资源等),它们的有效程度如何?

6.如果你有机会给该班学生再上一次相同的课,你的教学会有哪些不同?

其次需要明晰的是听评课的观察与分析框架。根据上述对昕评课的再概念,综合各种文献,以及通过与中小学开展的合作研究,我们将课堂教学分析框架建构如下:

上述两个框架的设计理念是共同的,即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我们现在的听评课主要是关注老师是如何教的,听课时一般都是坐在教室的后面,坐在后面观察不到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只能观察教师是如何教的。当然,关注学生的学习必须涉及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多种因素,如教师的教、课程的性质以及课堂文化等因素。这些框架的经验依据就是“我听评什么课”,由此也可推导出(1)学生在课堂中是怎样学习的?是否有效?(2)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为是适当的?(3)这堂课是什么课?学科性表现在哪里?(4)我在该课堂呆了40分钟我的整体感受如何?由这四个问题构成了上述框架。

最后我们还要开发和设计一些专门的观察工具。观察工具的设计和运用要根据具体的观察点而定,应便于记录、便于反思;并且应有计划地开发出系统的、适合本校、本学科实际的量表。课堂观察工具主要包括编码体系、描述体系、叙述体系、技术手段中的某些具体类别,或是它们的综合运用。

四、我们的努力:一个案例。

近年来,我们与基地学校浙江省余杭高级中学合作研究探索“基于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其中一项研究就是探索一种新的合作教学研究方式——课堂观察。与以往的听评课相比,这种方式自愿组建听评课共同体。更加突出合作研究与专业学习的性质。为了更好地实施课堂观察活动,我们合作开发出了操作性较强的《课堂观察手册》,确定了课堂观察实施的三个步骤,即课前会议、课堂观察与课后会议;明确了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即课程、教师、学生和课堂文化。每一个维度都确定了有针对性的观察指标(即上文所提供的框架)。

步骤之一:召开课前会议

2006年寒假前,生化组教高i生物的屠飞燕老师作为被观察者开设了一堂观察课,内容是《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在确定屠老师开设观察课以后,教研组同时确定了参加课堂观察的老师,并召开了课前会议。

课前会议是课堂观察活动的第一步。在课前会议上,作为开课教师要说课,根据开课教师的说课和参加观察的教师自身教学中的问题明确观察点。这样的课前会议一般是在开课的前一天召开,参与观察的教师也要做充分的观察准备。而不能随心所欲地观察。本次课堂观察活动,屠老师先陈述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并指出了自己认为是亮点的设计,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遇到的四点困惑:一是这节课自己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学习,教师对小组合作的指导关涉到这节课的成败,但自己对小组合作的指导经验不足;二是按照设计,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实现的,但探究活动必然带来耗时多的问题,如何有效分配教学时间;三是这节课设计的出发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必然会提出一些无法预期的问题。如何高效引导叉能有效聚焦核心问题、达成教学目标;四是在情境的创设、利用和拓展以及问题的设置、提出等方面心里没有底。

根据屠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困惑以及观察者自己关注的问题,参与观察的6位老师确定了6个观察点:一是教师教学机智的观察;二是目标达成的观察:三是教师指导有效性的观察;四是教师讲授的观察:五是学生回答行为的观察;六是课堂教学环节的观察。

步骤之二:开展课堂观察

进入课堂观察时,每一位观察的教师根据自己确定的观察点进行观察记录。观察记录要求有定性的描述性记录,也要有定量的记录,比如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出现的频率。同时,要有观察者的现场感受与理解,观察的教师还要记录音像资料。这节课,郑超老师观察的是“学生的错误和教师针对这些错误作出的反应和采取的应对行为”,根据他的观察记录,在本次课上学生出现的知识性错误为3次,表达性错误为2次,思考不全面的有5次,未把握问题指向的错误5次。同时,他还对教师的反应和教师相应的行为作了记录。其他观察教师也都从自己的观察点出发,按照规范的观察记录记下了在每一个观察点上学生的表现、教师的反应和相应的行为,并记录下当时的课堂片断,为课后会议以及写观察报告提供翔实的依据。

步骤之三:召开课后会议

课堂观察后,教研组及时召开课后会议。在课后会议上,开课的教师要先就这节课的实施情况进行充分说明与反思,参与观察的教师就这节课展开对话。

屠老师在本次课堂观察的课后会议上,就自己上课的优点和不足谈了自己的感受,在平等、真诚的对话氛围中,观察的教师也充分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会后,每一个参与观察的教师都从自己观察的角度,根据自己的课堂原始记录和课后会议的对话写出了详细的观察报告。报告中有数据有分析还有建议。每一项建议和分析都建立在课堂表现的基础之上。屠老师根据课后会议上参与观察教师的意见和自己上课的体会,写出了课后反思。在反思中,她认为自己的课由于课前准备不足,情境创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知识点过渡上,语言太僵硬,逻辑性不够;提问过程中有的问题指向不明确,导致学生答非所问或不知从哪个方面回答;整堂课在情境创设与讨论上耗时过多,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从整堂课看,自己的语言还有点啰嗦。

说起本次观察活动,屠老师有三点感想:一是通过这样的观察活动让她对这一教学内容理解得更深了:二是这次观察活动对以后的教学行为改进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三是这种方式对参与观察的人来说也有很大收获。

4.歌曲顽皮的杜鹃教案 篇四

白羊田中学

潘亚红

课型:以表演唱为主的综合课 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1能用轻巧、活泼的声音歌唱并表现歌曲《顽皮的小杜鹃》

2歌曲中跳音的唱法

过程、方法:通过欣赏、表现歌曲体现“小杜鹃”的顽皮、可爱、机灵

情感、价值:号召同学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学习重点:歌唱并表现歌曲 难点:跳音的唱法 教具:电子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首先请听师生互动:

模唱《吉祥三宝》

二、欣赏歌曲引入(点击歌曲)生:听到动物叫声时,原位不动拍手伴奏

师提问:在刚才的音乐中,你们听到了什么动物的叫声? 生:杜鹃《播放幻灯片——布谷鸟图片》

师:杜鹃鸟也叫布谷鸟,因为它总是在春天来临的时候发出“咕咕咕”的声音,好像在向人们报告春天来了,春天来了,人们还把它叫做报春鸟。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杜鹃的歌曲,引出课题(点击歌谱)生:读歌名

三、歌曲简介:(师点击幻灯片歌曲简介)师:这是一首奥地利童谣,思想内容:描写了作者在和杜鹃做什么?体现了杜鹃什么性格?情绪怎样?老师首先表演唱一遍,你们来思考(点击完整歌谱,并放伴奏)生:聆听并思考讨论 师:总结(点击歌曲简介)

1、音乐小知识 1)认识跳音:

生:视谱,师:歌谱中有一个特殊符号是什么? 生:倒三角形,即“▼”

(师讲解并出示幻灯片:音乐小知识)2)跳音发声练习:

师:我们来用“咕咕”的声音模仿杜鹃的叫声5353----,要想到考试得了第一名,把声音竖起来,带弹跳性的唱。(生练习两遍,之后师用琴带生做练习)

2、歌谱练唱:

1)、认识歌谱(点击简单歌谱)

师:全曲分为六句,潘老师把旋律唱一遍,同学们找出,哪句和哪句是相同的? 学:。。。。。

师:很棒!有些同学可能对这些歌谱不认识,我来点一个,你们唱一个唱名 师生配合

2)、师生互动做“回音”游戏(点击回音歌谱)

师:接下来我们做一个“回音”游戏!感觉就像潘老师对着山谷喊一声,过2秒后,听到了自己的回音一样,你们就做潘老师的回音!蓝色的是我唱,红色的是你们唱。师生:接唱

3、学唱歌曲: 1)师唱歌谱,生唱歌词 2)“回音”游戏

3)加进“咕咕”声,生根音乐轻声唱(点击完整歌谱)4)师将速度减慢伴奏,生随着唱。

三、表现歌曲;

1、师生互动:(点击歌曲)

师:小朋友们,我们用动作来表现这只顽皮的杜鹃吧,师提示:老师随着音乐节奏踏步走,每当唱到“咕咕”声时,我就停下来,邀请面前的同学做动作,注意一定要提前想好动作,动作要体现杜鹃顽皮和可爱。

2、全体同学起立表现(先点击歌曲;之后点击伴奏,生边唱边表现)师提示:从走开始随音乐节奏走动,先走左脚,每当“咕咕”声时停止走,但手做动作

3、同学自愿上台表演:(点击伴奏)

提示:下面坐着的学生两个任务,第一,跟着唱歌曲,并且,唱到咕咕时拍手伴奏;第二,评价哪位同学表演最棒。师作出评定,并给上台表演了的同学奖励。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但学唱了歌曲,而且对这首歌进行了表演。大自然的声音除了杜鹃,还有小鸟、喜鹊、雨声雷声等等。真的是太丰富多彩了。所以我们要热爱大自然,同时,也要热爱学习和生活。

5.《顽皮的杜鹃》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猜猜、听听,唱唱,找找、感受音乐形象,激发对杜鹃的喜爱之情。

2、游戏情境中参与音乐,掌握歌唱技能,认识低音的 5 6 7,并能轻松地学唱曲谱。

3、通过聆听,比较,感受音乐要素在塑造音乐形象中的作用。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参与音乐,感受音乐形象,学唱歌曲《顽皮的杜鹃》。教学难点:音乐要素在歌曲中的理解和表现。

教学方法:对比法 情境法 游戏法等

教学准备:电子琴、多媒体教学课件、录音机。

教学流程: 猜杜鹃—— 听杜鹃 —— 唱杜鹃 —— 吹杜鹃

一、猜杜鹃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神秘的朋友,它的歌声很美,许多世界名曲里都有它的歌声。现在,就让我们来听一首世界名曲,猜一猜它到底是谁?

播放:圣.桑的《森林深处的杜鹃》片段

师:你听到了什么的叫声? 师:杜鹃藏在哪里? 生:藏在森林里,可怕的地方,幽静的地方„„ 师:这是一只怎么样的杜鹃? 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生:孤独的,自由的,害怕的„

二听杜鹃

1、有一只小杜娟飞出了森林到了我们身边,你听它的心情怎么样?(聆听《顽皮的杜鹃》

2、和森林中的杜鹃相比怎么样? 让学生从情绪,速度等各个方面自由讨论,感受到音乐要素不同,音乐形象就不同。

3、再听《顽皮的杜鹃》师:你听到杜鹃的叫声了吗?它是怎么样叫的?叫了几声? 师生一起听着伴奏音乐数一数。(一共 6 声,最后一声连着叫两次。)(设计意图:

1、带着要求聆听,避免盲目性,又能熟悉歌曲。

2、为下面的游戏做 准备。)

4、游戏:扮演杜鹃。师生接唱:学生藏起来,唱“咕咕”的时候探出脑袋要唱出欢快之情。眉毛抬起来,眼带微笑。(设计意图:

1、学生以参与的形式听音乐,会更有趣,对旋律的记忆会深刻。

2、在 情境中玩玩,动动,唱唱,既解决了歌曲的难点,完成了发声练习。)

三、唱杜鹃 学唱歌曲(下面我们把顽皮的小杜鹃请到课堂上来。)

1、按节奏读歌词。要求“咕咕”的地方要读的读得欢快,顽皮。

2、唱旋律。学生歌唱过程中出现的音准,节拍感等细微问题,及早发现及早解决。

3、唱歌词。学生轻声填唱歌词,教师画出简笔画。女生唱歌词,男生唱“咕咕”加上动作。(设计意图:

1、学生觉得以捉迷藏的方式来唱很新鲜,有趣,于是枯燥的唱谱也变 得好玩的了。

2、本首乐曲的旋律多处重复,适合接唱,而且难点前面部分已经解决,所以学生唱谱子不难而且有趣。)

4、歌曲处理 :

1)处理歌曲的结尾 引导学生说出:应该渐慢,渐弱。并用歌声来表现。2)处理歌声 简单了解奥地利 师:你们知道这杜鹃来自哪里吗?(这是奥地利童谣)师:奥地利不只环境优美,还是音乐之乡,那里有着许许多多世界著名的音乐家,比如:莫扎特,舒伯特等等。那里的孩子歌声也特别美,童声合唱还是他们国家的国宝呢。奥地利的杜鹃在这样的陶冶下,歌声也特别清脆动听。让我们做出最端正的唱歌姿势,拿出最美的歌声,来唱一唱这首歌曲。

四、吹杜鹃(竖笛教学)

1、教师示范吹奏。

2、讲解难点,学生自由练习。

3、齐奏《顽皮的杜鹃》

五、课堂总结

6.托班音乐教案:《顽皮的杜鹃》 篇六

1、理解歌曲内容,能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2、在歌曲意境感染下,体验喜爱杜鹃鸟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在歌曲意境感染下,体验喜爱杜鹃鸟的美好情感。

活动准备

1、幼儿已丰富关于杜鹃鸟的一些知识

2、图谱(图文并茂)

3、幼儿已认识“远方”“不理”“咕咕”“顽皮”四个词语

教师活动

一、复习歌曲《柳树姑娘》

1、语言导入师:春天是个怎么样的季节?(幼儿自由回答)我们学过很多赞美春天的歌曲和舞蹈,你们想唱哪首歌来表达你对春天的喜欢?我们怎么样才能唱得更好听?(要求:用好听的声音、抒情优美地演唱)

2、复习歌曲《柳树姑娘》:

二、欣赏并学唱《顽皮的杜鹃》

师:小朋友动听的歌声吸引来了一位动物朋友,让我们来看看它是谁?

1、出示杜鹃鸟的图片:(1)师:原来是快乐的杜鹃鸟,它的叫声可真好听啊!谁能模仿一下杜鹃鸟的叫声?(2)简单了解杜鹃鸟叫声的特点。

师:杜鹃鸟“咕咕”的叫声和别的小鸟“唧唧喳喳”的叫声不一样,它的“咕咕”的叫声第一声比第二声怎么样?(第一声比第二声声音要高,仿佛在唱歌一样。)

2、欣赏歌曲《顽皮的杜鹃》。(1)师:今天金老师还带来了一首很有趣的,关于杜鹃鸟的歌曲,我们先来听一下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第一遍,欣赏歌曲录音,提问: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觉?(2)教师分段清唱,边提问:歌曲里唱了些什么?歌曲里哪一句话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3、出示图谱:(1)提问: 师:这首歌曲有点难,我们能用什么办法来尽快学会呢?(2)简单讲解图谱上的图文:(共有两张,一张代表一段歌曲,共有两段;要求幼儿讲话完整)(3)教师清唱一遍,让幼儿再次熟悉歌词。

(4)幼儿尝试有节奏地根据图谱念歌词(适当加入动作提醒幼儿)。

4、幼儿学唱歌曲:(1)师:我们先跟着flash,试着用慢的速度唱这首歌。(幼儿轻声跟唱)(2)解决问题: 师:歌曲中还有哪句话唱起来有点困难?(难句练唱)(3)幼儿跟着图谱集体演唱歌曲。(教师提醒幼儿跟着钢琴的节奏、听清前奏,唱准第一句)(4)幼儿再次演唱歌曲师:你们喜欢杜鹃鸟吗?那我们应该怎么演唱这首歌?(要求:唱出喜爱杜鹃的感情;轻快、跳跃、有感情、用好听的声音演唱)。

5、教师介绍歌曲。

7.听评课现状分析及思考 篇七

一、当前听评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听 课 者 目 的不 明确 , 只 为 完成 任 务 , 不为评课找素材

在学校,教研活动的安排往往是组长办公系统发“通知”———下午第二节某某老师在某某班开课,请各位老师前往听课。这种简单的通知,信息量很少,听课教师也不知道是上什么内容、什么课型,听前既没有解读相关教材,更没有细致揣摩教学的方法;听课时,因是同事的课,许多教师不认真听,“反正就这点花头,年年听,都听腻了”;听课时不作详细记录,只记表层的条条框框;听课时随意讲话、交流,甚至有人在玩手机游戏、睡觉等。诸如此类的不良现象,给开课教师和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2.听课者缺乏观察 ,评 课 范式化 ,少对 话多假话

许多听课教师只为完成听课任务,不为学习取经,故而在听课时缺乏相对精细的观察,忽视教学中的细节与生成,导致评课时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只有范式化的套路,评课词语脱不了三个方面:“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流畅”“教学效果较好”,至于目标是否合理、如何达成,开课教师如何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等,听课教师是根本不考虑的,也不知道要考虑。另外,评课中“少对话”也是影响听评课效率的一大问题。有“对话”,才有“碰撞”、“补充”与“共鸣”,但在实际的活动中,往往由教研组长和几个骨干教师“一言堂”。即使有教师发言,也都处于游离状态,与其他教师的发言基本不相关,似乎都在为了完成自己今天的评课任务,如此的评课是很难有实质性的收获的。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评课不说真话,危害不小。不但害人,也害自己,更是害了教育事业。不及时指出他人的不足,就不利于对方的成长和提高,也就不能通过相互探讨来促进自身的进步;更不利于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不利于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只有不躲躲闪闪,大胆说真话,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 评课无主题,重程序轻内涵

听评课活动的低效,最关键的症结就是课前、课后无主题的离散状态。往往是组长要求组内听课教师轮流发言点评,看似很热闹,但缺乏主题,最后什么问题都没有研究深入,这样蜻蜓点水式的研讨难于让开课教师找到重构课堂的策略或切入点。而且,许多听课教师的分析与建议常停留于表面问题———欠深入、欠专业。听课随大流,或只听但不作任何评价,或只评课上得好,不谈不足和建议。分析一节课,若没有专业的理解与剖析、没有创造性的建议与重构,那么听评课的次数再多,对于听课、开课教师的专业发展仍是枉然!教研活动的听评课最后只是形同虚设!

4.开 课教师 对待公 开 课的 态度 ,直接影响听评课的成效

许多教师往往因为对课堂教学水平的不自信以及临场应变经验不足,碰到自己要开公开课,或焦虑、或恐惧、或急功近利、或索性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焦虑、恐惧者都因平时积累不多,不做教学的有心人,自信、底气不够,不敢多“磨课”,业务停滞不前;急功近利者往往自信有余、求胜心切,故而在开课时努力显示自己的学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上课时讲得多、讲得泛、讲得深,学生昏头昏脑战战兢兢,而评课时对于同事的建议不能认同,不能虚心接受、潜心揣摩;无所谓者大多课前随便选定内容,课中上到哪里是哪里,课后对同事的否定性评价、建议熟视无睹或淡然处之,日后的教学中仍我行我素,教学水平无法提高。以上种种心态,是听评课活动低效的又一主因与内因。

二、对听评课问题的思考和对策

1.听课必须有针对性,有的放矢

教师既要听常态课,也要听公开课、观摩课,既要潜心学习名师的课,也要认真听普通教师的课,既可以听本学科的课,也可以听其他学科教师的课———学科之间是相通的,要博采众长。我们必须把听课活动看作岗位培训的有效途径和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选择性地多听其他教师的课,从中吸收和借鉴他人教学改革的成果和有益经验,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少走弯路,少走岔道,厚积薄发,积累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境界。

因此,听课者要关注开课教师是否为学生创设了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否在活动方式、活动材料、活动空间、活动伙伴等方面给了学生一定的自由度,是否对学生的创造表达给予了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从而在评价中能够切中肯綮。

2.听评课时必须聚焦主题,关注细节

不管是听课还是评课,我们应时刻思考为什么听评、怎样听评和听评什么这三方面的问题。没有主题就没有研究,主题是听评课的灵魂和聚焦点,是教学风格形成的着力点。听评课教师在每节课前都该确定主题,带着主题去听、去评,去深入地实践研究,这样才能提升业务水平,才能提高听评课活动的实效性。同样,在听评课过程中,关注细节也是非常重要的。细节有时是预设的,有时是生成的,充满着教学智慧或者争议。评课时分析细节的过程就是我们提升理念、碰撞出火花的过程,是体现听评课活动有效性的契机。

3.评课要有对话、争鸣与碰撞

评课不是为了迎合开课者的口味。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面对新课程、新标准、新教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共同的困惑,通过研讨,可以将其中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作为教学研讨活动的“研究点”。我们需要营造民主、开放的教研氛围,倡导交流、合作的学习风气,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教师投身于教育科研中,提升教研组的凝聚力和整体实力。

4.听评课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

目前的听课与评课还大都停留于经验的层面,理论的高度不够。如果我们能够为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找到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等理论上的依据,并通过这些理论来解释、支持或评判教学,那么我们的评课将更具有科学性。另外,及时评价反馈开课教师的教学情况也是对开课教师的尊重和负责,对开课教师给予积极的、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评价,使之进一步挖掘自身的教育教学潜能。

5.开课教师必须保持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

教师要把开课看作是学习和自我提高的机会,要善于处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要淡然看待功利、荣辱、成败,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正确应对挫折失败,善于从众多评价中汲取教训,积累经验,把握成功的教学方法,不怕反复“磨课”,逐渐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逐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此外,教学管理者在听评课活动中要针对不同的课型构建和完善不同的评价体系,创新评课方法,加强督查,多参与听评课活动,使听评课活动有活力、有实效。

总之,新课程呼唤的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够成为教学的主人。只有当教学活动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有收获和启发,教学活动才更有意义,才能延续下去,才能推动我们的研究更深入、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让我们关注课堂、关注教师、反思教学,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程活动中,在高效的听评课过程中一起成长!

链接

评课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评课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不能走两个极端,要么评得蓬荜生辉,要么说得一无是处。课堂教学要不断创新,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使教师在听课、评课中获得新信息,不断丰富知识。

针对性原则: 一节好课, 也不可能尽善尽美。评课中,更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抓住关键和要害,突出重点,讲究实效性。不要空话、大话、好话连篇,不注重实际。要提倡“一课一得”的课堂教学评价。

层次性原则:评课要根据其范围、规模、任务等不同情况, 采用不同形式, 不能搞“一刀切”,要有所侧重。要根据“优质课”“研讨课”“汇报课”“过关课”“探究课”的不同要求区分对待。

激励性原则: 任何形式的评课都必须要坚持激励性原则。通过评课活动,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因此,评课过程中,既要解决必须解决的问题,又要注意语言的技巧、发言的分寸,以便发挥评课的效益功能,起到推动教学健康发展的作用。

(节选自王传金《谈听课和评课的优化》,有改动, 原载《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年第23期)

摘要:听评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方式,因此也成了很多学校组织教研活动的主要方式。作为学科教师,要走进课堂进行实实在在的行动研究,去发现教师教的问题和学生学的问题,以期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

8.教师如何听评课 篇八

【关键词】 教师 听课 评课 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7-057-01

0

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常参加一些教研活动,听评课是避免不了的。听评课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最经常、也是最有效的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方法和手段。听评课是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切磋教艺、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措施。在倡导大力开展校本教学研究的今天,开展听课、评课活动、研究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显得尤其重要。那教师如何给同事评课呢?本人根据已有的经验总结了如下几点。

一、听课的准备

首先听课教师要对自己要听的课有一些了解,要知道这节课的文本内容,了解这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教学的重点难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教育目标。同时,听课教师也要对这节课的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有了这些准备,听起课来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知道或了解教师的课堂设计的目的和意义,也为评课做了细致的准备。

二、听课过程

教师听课过程中,不仅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听课学习,还要关注授课的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听课了情况,同时做好听课笔记的记录。

三、评课过程

(一)从授课教师的授课情况评

第一要评教学目标的设计。一节完整的课教师既要设计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同时还应该由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教师设计出这样的教学目标,评课教师要看这样的目标是否符合文本在教材中的地位和班级学生的特点,这节课能否完成了预计的目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也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最关键的指标。

第二要评教学重难、点的设计。每一节课教师都要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具体地位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的重、难点,评价一节课的好坏也要看授课教师在教学中是如何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显然,授课教师不能把握难点,或不能很好地解决重点,就不能算是一节完美的课。

第三要评课堂思路的设计。教学思路清晰,不仅反映出执教者对教材编排思路与意图有了深入的分析与认识,而且能让执教者在明晰自己在每一个环节应该干什么、应达到什么目的,还有利于教师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合理的调控教学。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明确教师的意图,从而让他们的活动与思维等有了明确的指向与目标,学生也能在一次次理清老师的思路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的教学思路对教与学都是一件很重要的要求。一堂好课,教师的授课思路清晰,能做到了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各个环节衔接有序,合理分配课时,显然能给自己的课增加不少亮点。一节好课,教师能很好地设计复习提问环节,这一环节既能巩固学过的知识,同时也能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知识上的过渡与铺垫;导入新课设计的好,能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欲望;讲授知识中要做到语言精美,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多联系生活;练习设计要精当,做到当堂学习,当堂巩固,同时做到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照顾到不同的学生,让他们都有所收获;课堂小结是否能很好地突显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等。

第四要评教师的基本功,教师的基本功也是评价一节课的一个方面。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教态,富有个性的、精当的、标准的教学语言,具有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能机智的处理课堂的偶发事件,同时能写出一首漂亮的字都能给授课教师加分的。

第五要看教学效果。有节课上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情感目标达成,能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二)从学生学习角度进行评课

第一要看学生的情绪状态。学生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如: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是否饱满,学生是否保持良好的注意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生热情是否高涨等。如果一堂课中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始终保持着较高的热情,那么,这堂课中师生之间必能形成良好的氛围,情感双向和谐交流,从而达到教学共振。

第二要看看学生的活动广度。学生的活动广度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指学生的每一种感官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一堂课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他们的渎、写、算能力,还有观察能力、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是指学生的参与广度。

第三要看学生的活动时间。学生的活动时问即看一堂课属于学生自己的时间究竟有多少。传统的教学是“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很难有自己发挥的空间,而以主体发展为价值取向的课堂则恰恰相反,它鼓励学生拥有较多的自主学习,这样就可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助于小组学习的开展和合作学习的实施。

第四要看学生的参与方式。看学生的参与方式是否多样。如,独立学习、集体讨论、小组学习、动手操作等。一堂课学生的参与方式可以是独立学习,可以是小组学习,也可能是多种的混合。这样既可以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又可以促进学生的多种能力的协调发展。

第五看学生的参与效果。教学效果是评课的最有力的一点,具体看教学效果要看大多数的学生通过努力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是否形成了能力发展趋向,是否得到了能力的发展,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等。

上一篇:西部自愿者下一篇:如何成为优秀培训师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