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系统调研报告

2024-09-17

架构系统调研报告(精选8篇)

1.架构系统调研报告 篇一

微服务架构以其优秀的灵活性、伸缩性在各个架构模式中脱颖而出,但是它的一个弱点是性能相对较低。因为客户端与服务提供端需要进行IPC甚至是网络请求,这就通信成本较高。在Android中客户端和服务端都在本地,因此需要IPC机制。Android并没有选择像Socket、管道等传统的IPC机制,而是选择了更为灵活、简洁和快速、低内存消耗的Binder,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微服务架构在Android系统中性能以及开销。因此,如果在普通应用中运用这种架构时,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性能的开销,灵活度、内存带来的益处是否大于性能降低带来的弊端,这些就需要大家以自身情况而定了。

2.架构系统调研报告 篇二

NAS是一种特殊的专用数据存储服务器, 它对文件服务器系统进行了优化并加上大容量存储, 以文件I/0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是一种专用的网络文件存储及备份设备。NAS以数据为中心, 内置了与网络连接所需的协议, 因此使整个系统的管理和设置较为简单。存储设备在功能上完全独立于网络中的其它应用服务器。NAS提供一个集中化的控制台, 使得文件系统的管理更加高效。虽然NAS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可访问性、低价位、部署简单、易于管理等优点, 但也存在着以下不足:NAS不适合对访问速度要求高的应用场合, 如数据库应用、在线事务处理等。在数据备份方面:需要占用LAN的带宽, 浪费宝贵的网络资源, 严重时甚至影响客户应用的顺利进行。在资源的整合和NAS的管理方面:NAS只能对单个存储 (单个NAS内部) 设备之中的磁盘进行资源的整合, 目前还无法跨越不同的NAS设备。难以将多个NAS设备整合成一个统一的存储池, 因而难以对多个NAS设备进行统一的集中管理, 只能进行单独管理。

二、SAN网络存储介绍

SAN是通过高速专用网络将一个或多个网络存储设备和服务器连接起来的专用存储系统。它没有采用文件共享存取方式, 而是采用块 (block) 级别存储。根据数据传输过程采用的协议, 可分为FC (光纤通道) SAN和IP SAN。高性能的光纤通道交换机和光纤通道网络协议可以确保设备连接既可靠且有效。这些连接以本地光纤或SCSI (通过SCSI-toFibre Channel转换器或网关) 为基础。一个或多个光纤通道交换机以网络拓扑 (SAN架构) 形式为主机服务器和存储设备提供互联。事实上, SAN比传统的存储架构具有更多显著的优势。通过将SAN拓展到城域网基础设施上, SAN还可以与远程设备无缝地连接, 从而提高容灾的能力。SAN部署城域网基础设施以增加SAN设备间的距离, 可达到150公里, 而且几乎不会降低性能。FC SAN存储区域网络的优点:可实现大容量存储设备共享。实现性能服务器与高速存储设备的高速互联。实现灵活的存储设备配置要求。实现数据快速备份。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FC SAN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设备的互操作性较差。一般情况下, 不同的产品提供商的光纤通道协议的具体实现不同, 这导致了不同产品之间难以互相访问。构建和维护SAN需要有丰富经验并接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 加大了构建和维护费用。在异构环境下的文件共享方面, SAN中存储资源的共享一般指的是不同平台下的存储空间的共享而非数据文件的共享。连接距离受限 (10 km左右) 且网络互连设备昂贵。这些都阻碍了SAN技术的普及应用和推广。

三、NAS架构和SAN架构比较

1、操作平台支持, 文件数据共享。由于删减了自身操作系统的多余功能, NAS设备比一般服务器能连接更加多种类的操作系统。NAS运行自己的操作系统, 它不要求特定的客户端支持, 即可供Windows、UNIX、Linux、Mac等操作系统访问, 各操作平台间可实现无缝数据传输。SAN的先天性缺陷就是数据共享能力差, 如果要实现多台机器共享数据, 需要Sanergy、CVFS等软件的支持, 而且管理信息也需要通过IP网络进行传输, 而且不支持迁移等操作。2、架构易用性。NAS存储基于以太网架构, 存储设备只需要接入原有的以太网络即可, 整体为简单的单网结构, 便于维护管理。SAN架构则需要在现有的以太网络上重新构建FC网络, 使得企业内部存在多网结构, 相对复杂。3、安全性。NAS为网络存储设备, 作为单一存储设备而言, 构建时只需将相应站点通过网络连接存储即可, 系统简单, 安全性高。SAN则为存储网络, 配置SAN网络需要在相应应用客户端安装文件系统软件, 软件的故障将导致客户端无法访问存储设备, 且存在元数据服务器这单一故障点, 安全性较低。4、管理应用。NAS采用一个面向用户设计的、专门用于数据存储的简化操作系统, 提供一个集中化的控制台, 使得文件系统的管理更加高效。SAN网络架构采用裸磁盘阵列作为数据存储设备, 结合元数据服务器和在应用站点上的文件系统实现网络存储应用, 因此其需要管理多个设备、系统, 包括存储设备配置、元数据服务器及站点文件系统等系统和软件。5、应用效率。NAS设备消除了通用文件服务器在文件存取过程中的性能瓶颈。提高了通用服务器的利用率。SAN架构需要在所有应用站点上安装相应的文件系统, 而且所有站点和存储设备需要由同一的元数据服务器调度,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服务器的应用效率。

数据量的迅速增长为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要求, 如何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如何实现不同数据的集中管理, 如何实现网络上的数据集中访问, 如何实现不同主机类型的数据访问和保护等等。所有这些都呼唤着新的网络存储技术及其产品的出现。

摘要:专用数据存储服务器架构可扩展性数据量的迅速增长为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要求。本文简要的介绍了NAS和SAN架构形式、安全性和管理及NAS架构和SAN架构优缺点和互补性进行的论述。

关键词:NAS网络存储,SAN网络存储,数据

参考文献

[1]孙祥军2011年1月《现代电视技术》吉林电视台播出系统双链路设计与应用

3.核心银行系统架构设计与选型 篇三

【摘要】通过分析国内外核心银行系统的现状、考虑未来银行业务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提出一些核心银行系统架构的设计原则及进行核心银行系统选型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核心银行系统、架构设计、soA、大前置

【中图分类号】TP3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112-01

随着外资银行在中国不断开展业务,中国的银行业面对日趋一体化的世界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核心银行业务系统的架构设计是否合理,对于加强银行业务操作的管理和控制、保留优质客户、银行规避风险和降低风险等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核心银行系统发展现状

(一)核心银行系统的定义

核心银行系统是银行业务系统的交易处理的中心,大家所熟知的存款、贷款等业务的操作都是要在核心银行系统中完成的。核心银行系统的范畴包括:客户管理、储蓄、贷款、代理产品、支付结算产品、会计账务处理、总账、批量处理等。

(二)国内核心银行系统的发展历程

核心银行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自动的会计系统,核心系统是信息化的会计系统。第二阶段是指自动的交易系统,系统是自动生成的数据系统。第三代系统是指“一本帐”和“一个中心”,以客户为中心,集成了交易处理、产品创新、客户信息管理等多种应用集群。针对目前核心业务系统越来越复杂,有的架构设计师提出了“瘦核心”概念。

二、核心银行系统架构设计

(一)架构设计分析

核心银行系统的架构设计目前有:面向"SOA"的架构设计、基于J2EE架构的B/S结构设计、以“业务、语义、服务”三层架构设计、基于大前置架构设计。下面就四种架构进行简单描述:

面向“SOA”的架构设计:这是一种以“业务驱动服务,服务驱动技术,服务为中心”为原则的架构设计。面向服务的架构体系是目前最流行的架构体系,它为企业的IT架构提供了充分的灵活性和标准性,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并降低成本,银行内部的不同的应用系统通过SOA实现协同工作。

基于J2EE架构的B/S结构设计:C/S结构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两层架构设计,尽管能有效降低网络通信和服务器的处理量,但升级系统客户端程序比较复杂,且也容易受连接数及网络情况的限制。这样基于J2EE架构的B/S结构(注:“浏览器”和“服务器”两层)就很有吸引力,它简化了客户端程序,能有效进行权限管理并保护数据平台。

以“业务、语义、服务”三层架构设计:负责处理用户的业务请求的是业务层,它是核心系统的应用平台,包括客户信息管理、多维度的管理信息等,并产生相应的服务需求描述。核心银行系统对外提供服务都是服务层定义和发布的。语义层的功能是实现业务和系统的语义信息进行交换,提供需求与实体会话的语言界面。

大前置的架构:采用“高内聚低藕合”的设计原则并在企业应用集成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一个综合前置系统,实现银行各应用系统的有效集成,这种架构设计的优点是方便应用系统模块的修改和新增,这也符合“瘦核心设计思想”。通过提供统一的接口标准,实现与银联系统、支付结算、信贷管理系统的实时交互。

(二)架构设计原则

分析国外先进核心银行系统发展历程和现状,对比现代国内外各银行的核心银行系统建设,归纳一些设计原则:

第一,参数化设计。将一些成熟的业务产品进行抽象,提取相同的产品基本要素作为参数,通过组合参数并进行配置快速开发新的业务产品。该设计思想,减少了产品变更的范围,增加了产品组合灵活性,是目前较先进的设计思想之一。

第二,会计独立。核心本质就是实现“全行一本帐和大会计”的思想,系统由独立的子系统完成会计处理功能,采用最新的会计科目,并为会计准则的变更预留接口。

第三,以客户为中心,面向服务的设计思想。通过建立专门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对不同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比如利率、费率等,从而能实现利率市场化。

第四,全行统一柜员的管理。通过采用柜员卡系统实现全行柜员号统一,可以在不同的系统或角色中使用,也可以跨地区使用,并且有丰富的授权管理来加强内控管理。

第五,安全设计要完备。如何合理、可靠、高效的实现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是系统需要建立的安全保护体系中必须考虑的问题。目标是:存储传递敏感数据、防止网络交易数据的截取重发、数据库中的数据防篡改。

第六,前端系统功能弱化。尽量使营业网点的前端系统简单化,减少维护和升级的复杂度,通过控制中心的监控系统进行全面监控。

第七,模块化设计。在核心银行系统的开发设计过程中尽量采用成熟的模块,以前中后三个平台为基础,降低不同模块之间的耦合度,并把大量功能重复、处理逻辑复杂的部分集成到平台中进行处理。

第八,国际化战略。目前金融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核心银行系统的设计要考虑国际化战略带来的影响,方便在国外开设银行分支机构,支持多语言、多币种。

第九,整体解决方案灵活设计。核心银行系统的架构要考虑技术架构的可扩展性,业务流程的灵活性,不能设计成一个大而全的产品,而应是建立灵活应用架构之上的—个整体解决方案,方便多个应用产品的集成。

三、核心银行系统的选择标准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很多银行面临核心系统的更新换代,对于如何选择国外的核心银行系统解决方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企业的战略规划

由于核心银行系统的决策会涉及到整个企业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业务战略方针的制定,因此其间需要考虑的不仅应包括公司的员工和系统,还要考虑到所有的客户。核心银行系统的决策通常是以最新的业务战略和策略为起点,不仅能推动所有的业务发展,而且还应能适应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该计划要确定在银行未来中,哪些是需要变革的关键领域,并且从市场驱动的角度来确定具体的机会。同时,那些过去由于技术和管理上的限制而被视为“受禁”的领域也应该重新评定,找到每一个关键的业务机会并将其分解为诸多要素,以便进一步确定计划中制定的目标。

(二)方案的业务功能

在确定了战略规划和业务需求后,银行就可以对照业务需求了解市场上的核心银行系统方案。这是一个业务功能适配的过程,企业可以快速地根据各个方案对业务的符合程度产生优先顺序,将那些不能严格符合业务需求的产品要在这个阶段的决策中排除。

一个好的核心银行系统方案需要提供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现有的和未来的业务需求,正是这些业务需求决定了企业的选择,因此可以说方案的业务功能是决策的首要关键。

(三)方案的技术和架构

业务的功能性需求得到满足后,需要进一步从技术水平、架构设计两方面评估核心银行系统产品。核心银行系统的技术平台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都必须考虑可靠性、健壮性、稳定性,并适应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具备很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充性。系统的业务需求功能由技术手段来实施,构成整个核心银行系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核心银行系统的组成可能来自不同供应商提供的不同组件,也可能所有的组件由一个供应商集成和协调在一个特定的技术平台上,但无论是哪种方式都要认真考虑系统的集成性、兼容性、可维护性、安全性、性能和成本的问题。

(四)厂商的选择

银行在选择业务符合程度较高的产品之前需要对产品的供应商进行审核与评估,遵循“质量,成本,交付与服务并重”的原则。首先,确认厂商具有一套稳定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及具备提供银行所需产品的能力;其次,对产品进行价值与成本分析,通过招标或价格谈判实现成本节约;最后,确认厂商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在确定的时间内向银行提供产品。

四、总结

4.系统架构设计典型案例 篇四

一、共享平台逻辑架构

如上图所示为本次共享资源平台逻辑架构图,上图整体展现说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应用系统建设

本次项目的一项重点就是实现原有应用系统的全面升级以及新的应用系统的开发,从而建立行业的全面的应用系统架构群。整体应用系统通过SOA面向服务管理架构模式实现应用组件的有效整合,完成应用系统的统一化管理与维护。应用资源采集

整体应用系统资源统一分为两类,具体包括结构化资源和非机构化资源。本次项目就要实现对这两类资源的有效采集和管理。对于非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相应的资源采集工具完成数据的统一管理与维护。对于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全面的接口管理体系进行相应资源采集模板的搭建,采集后的数据经过有效的资源审核和分析处理后进入到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有效管理。数据分析与展现

采集完成的数据将通过有效的资源分析管理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展现,具体包括了对资源的查询、分析、统计、汇总、报表、预测、决策等功能模块的搭建。数据的应用 最终数据将通过内外网门户对外进行发布,相关人员包括局内各个部门人员、区各委办局、用人单位以及广大公众将可以通过不同的权限登录不同门户进行相关资源的查询,从而有效提升了我局整体应用服务质量。

综上,我们对本次项目整体逻辑架构进行了有效的构建,下面我们将从技术角度对相关架构进行描述。

二、一般性技术架构设计案例

如上图对本次项目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设计,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本次项目整体建设内容应当包含了相关体系架构的搭建、应用功能完善可开发、应用资源全面共享与管理。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说明。

三、整体架构设计案例

上述两节,我们对共享平台整体逻辑架构以及项目搭建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分别的设计说明,通过上述设计,我们对整体项目的架构图进行了归纳如下:

综上,我们对整体应用系统架构图进行了设计,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说明。

1.应用层级说明

整体应用系统架构设计分为五个基础层级,通过有效的层级结构的划分可以全面展现整体应用系统的设计思路。

基础层

基础层建设是项目搭建的基础保障,具体内容包含了网络系统的建设、机房建设、多媒体设备建设、存储设备建设以及安全设备建设等,通过全面的基础设置的搭建,为整体应用系统的全面建设良好的基础。

应用数据层

应用数据层是整体项目的数据资源的保障,本次项目建设要求实现全面的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所以对于应用数据层的有效设计规划对于本次项目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整体结构上划分,我们将本次项目建设数据资源分为基础的结构型资源和非结构型资源,对于非结构型资源我们将通过基础内容管理平台进行有效的管理维护,从而供用户有效的查询浏览;对于结构型数据,我们进行了有效的分类,具体包括政务公开资源库、办公资源库、业务经办资源库、分析决策资源库、内部管理资源库以及公共服务资源库。通过对资源库的有效分类,建立完善的元数据管理规范,从而更加合理有效的实现资源的共享机制。

应用支撑层

应用支撑层是整体应用系统建设的基础保障,根据本次招标文件相关需求,我们进行了相关面向服务体系架构的设计,通过统一的企业级总线服务实现相关引用组件包括工作流、表单、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等应用组件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管理,各个应用系统的建设可以右下基于基础支撑组件的应用,快速搭建相关功能模块。

由此可见,应用支撑层的建设是整体架构设计的核心部分,其关系到本次项目的顺利搭建以及今后区劳动局信息化的发展。

应用管理层

在3.3.3图中的设计中,应用管理层有效的承接了我局原有应用系统分类标准,将实际应用系统分成了八个应用体系,在实际应用系统的建设中,我们将全面传承原有应用分类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多维的应用资源分类方法,不仅如此,整体应用系统也可以通过多维的管理模式进行相关操作管理,如按照业务将应用系统进行划分,包括劳动管理和保险管理等。

应用管理层是实际应用系统的建设层,通过应用支撑层相关整合机制的建立,我们将实现应用管理层相关应用系统的有效整合,通过统一化的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我局应用系统管理效率,提升服务质量。

展现层 整体应用功能将通过门户方式进行展现,架构分别设计了内网门户和外网门户,不同的应用人员通过登录可以实现相关系统的应用和资源的浏览查询操作。

2.标准体系规范说明

大型的应用工程项目的建设必须遵照严格的标准体系建设规范,根据本次项目实际需求,我们通过三个规范体系对项目进行合理的保障,具体包括了安全标准管理系统、标准规范体系以及运行管理体系。

通过相关标准的制定、安全架构的保障以及管理规范的建设可以保障整体应用系统的设计、搭建、运维等全流程性工作。

3.应用用户设计

通过分析,我们将整体应用系统面向人群分为四类,具体包括广大公众、区内委办局、局内相关部门以及用人单位,不同对象通过访问不同门户可以进行全面的服务保障。

4.系统建设总结

在3.3.3图中对本次项目整体应用系统建设需求同样也进行了归纳,项目整体分为三个主体建设,即:共享信息平台的搭建、原有应用系统的改造以及新的应用系统的搭建。

共享信息平台的建设旨在全面整合相关应用系统资源,实现有效的浏览、查询检索机制,整体数据通过规范化的元数据管理机制,实现有效的梳理存储,为今后资源的整合奠定基础。不仅如此,在实际项目建设中还将引入商业智能应用模块,实现对共享资源的智能化分析,从而为决策预警等提供有力依据。

原有业务系统改造则是实现原有应用系统相关流程等的优化配置,并通过有效的数据梳理改造为信息资源的共享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次项目中需要改造系统包括:政务公开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公众服务系统以及综合管理系统。

新的业务系统的建设则是要全面提升现阶段我局整体办公效率,继续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更加全面合理的应用系统的建设,提升我局整体服务水平。本次项目需要建设系统包括:业务经办系统、社会保险系统、土地储备系统、企业监督系统、劳动监察系统、劳动关系与仲裁系统、就业和失业管理系统以及综合管理系统。5.应用接口管理

本次项目建设还涉及到整体应用系统与外部相关系统接口的管理,实际应用接口包括与税务接口、与财政部门接口、与民政部门接口、与基层单位接口与公安部门接口以及与其他部门的接口。

通过有效的接口管理机制,实现资源的互联互通,从而更加有效的提升我局无纸化办公机制,全面加强我局整体工作效率。

四、系统整体逻辑架构案例

规划一个成熟先进的XX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网站平台系统框架是一切技术工作的先决条件,是奠定系统性能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本项目建设应首先考虑设计和建立一个统一的XX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门户网站系统技术体系,能够支持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管理及门户网站群的建设,提供统一的内容管理、资源整合、安全管理构架,并提供对应用服务的统一调度和管理,同时,系统体系结构应分层组织,系统功能模块化,系统集成松耦合,方便业务应用的修改、重用和部署,满足系统未来弹性扩展的要求。

系统逻辑框架如下图所示。

整体系统包括三个体系一个平台进行全面保障,其中三个体系包括:  运行管理体系;  标准规范体系;  安全保障体系;

具体平台根据新闻局实际需求建设网站群支撑管理平台,平台保障了相关招标文件中的采集管理、内容管理、统计管理、安全管理等功能需求,对于整体应用平台的支撑则通过中科软多年门户建设经验总结完成的相关应用组件包括工作流管理、元数据管理、电子表单等进行保障。

1.各主要组成部分概要描述

 数据层

对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调度和存储。结构化数据包括:XML 和DBMS。非结构化数据包括:文本文件、音视频文件、office 系列文件、图形图像文件及ZIP、PDF、SWF等其他格式文件等,在数据接口上支持WebService 模块化组件。

 支撑层

支撑层通过应用服务器,提供对系统应用层强大的支持,包括:电子表单、工作流、元数据管理、安全审计等功能。并通过WEBSERVICE接口服务支持外部资源对内容管理基础数据以及内容管理对外部数据资源的应用数据集成。

 应用层

应用层是政府门户网站群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信息处理的重要环节,按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信息发布管理、网站群管理、系统管理、外挂组件管理、交互功能、多媒体信息管理、内容聚合:RSS等。

 展现层

政府门户网站群的最终表现是一组具有相同标准和相同规范体系的网站群体系。它涵盖主站、各级子网站、各类专题子网站等,同时系统为应用层的不同应用提供信息资源的不同表现形式,包括有Web、RSS等。

 接入层

实现客户通过浏览器来访问表现层以获取信息资源。

五、系统技术架构案例

系统技术架构框架如图所示。

六、总体架构设计案例

应用支撑平台ETL工具统一应用支撑环境外汇局应用支撑平台门户BI展现、发布BI展现、发布 外汇局用户决策支持系统核查“一站式”网上服务平台ASL规则引擎内容管理统计分析系统国际收支网上申报系统数据仓库ETL工具ETL工具接口国际收支共享数据库申报、审核 申报主体(银行、企业、个人)数据整合与信息共享环境数据整合与交换系统总局整合库镜像网上申报数据库数据传输通道WebService 接入HTTP接入应用客户端接入DB AgentWebService 接入HTTP接入应用客户端接入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银行端)导入银行业务系统分支局汇总数据现有业务系统/业务数据金宏门户网站金宏信息共享平台应用接口信息资源目录共享平台存储系统 共建部委用户银行业务人员 应用系统总体架构图

如上图所示,本项目将采用数据与应用大集中的架构,即国际收支平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只部署在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数据也集中存储在总局的国际收支平衡整合库中。整个系统采用B/S的结构,在进行数据清洗、转换,即ETL的时候会采用C/S结构,整个架构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构建应用支撑平台,提供统一的人员、组织机构和权限管理,提供支持各种复杂业务系统的开发和组装框架,实现单点登录和目录服务,并提供对应用系统的运行监控,数据的备份恢复等功能。

国际收支平衡管理信息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以及外汇局应用支撑平台门户都是基于应用支撑平台开发、组装和运行的。

2、数据整合与交换系统是整个国际收支平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负责将从外汇局内部(主要是现有的业务系统或者业务数据)和外汇局外部(主要是共建部委的共享数据)的相关外汇数据采集、清洗、转换,并通过数据传输通道汇总至统一的国际收支信息的整合数据库中。

各分支局数据通过数据传输通道上传到国家外汇管理局,由数据整合和交换系统接收并处理数据,最终也汇总至总局的整合数据库中。

数据交换将以成熟、稳定的第三方产品为基础进行设计和开发。

3、开发新版国际收支网上申报系统,实现涉外收入申报业务网上受理,方便企业申报业务;建立与银行系统的接口,满足与银行的数据交换;方便银行的查询和审核操作。

网上申报数据将统一存储至网上申报数据库,并通过数据整合与交换系统与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进行数据集成,同时申报数据最终汇总至总局的整合数据库中。

网上申报系统将与外汇局的“一站式”网上服务平台集成,申报主体和银行将通过服务平台登录系统,进行申报、审核、查询统计等操作。

外汇局人员也可通过服务平台或者外汇局的应用支撑平台门户登录系统,进行对申报数据的核查、查询统计操作。

4、在数据整合与交换系统上建设统计分析系统,根据基础指标和统计分析指标将整合数据库中的信息动态生成各类统计分析报表(如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投资头寸表、结售汇统计报表等)。

统计分析系统将利用数据仓库和多维联机在线分析技术,在对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的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提供面向主题的多种分析模型和分析方法,从多个角度分析国际收支平衡的状况和存在问题。统计分析结果将存储至外汇局数据仓库系统,为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数据支撑,并可以通过BI工具在外汇局应用支撑平台门户进行展现。此外,统计报表信息通过数据整合与交换平台与金宏工程其他共建部委进行“共享”。

5、在统计分析系统和总局数据仓库的基础上建设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基础指标,统计分析指标和统计分析系统产生的结果,借助OLAP分析模型工具,产生决策支持信息和预警信息,进行经济分析和预警,辅助外汇管理政策的制定。

各类统计分析模型、预警模型将统一存放到“模型库”中,方便分析人员使用。此外还提供一套机制建设“知识库”,存储有关外汇管理的各类信息。

(2)-(4)这几个系统在支撑平台的数据整合与交换基础上提供统一的数据交换接口,同时支持以XML作为统一的数据接口格式。

6、建设外汇局应用支撑平台门户,通过门户对所有的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并且将统计分析、决策支持的结果和其他应用软件的功能模块通过信息集成门户提供给外汇局的领导、业务人员使用。

外汇局应用支撑平台门户就是建设在应用支撑平台门户基础上。

7、国际收支平衡管理系统与金宏共享平台、国际收支平衡共享数据库物理隔离,国际收支平衡管理系统中的数据通过涉密网和业务网之间的数据交换系统交换到金宏内网上的国际收支平衡共享数据库中,向共建部委提供数据服务。从共建部委获得的数据也通过涉密网和业务网交换系统,进入数据整合与交换系统中。

七、系统架构案例一

“一站式”信息服务门户统计查询跨境资金流入查询跨境资金流出查询单位基本情况表查银行基本情况表查审核信息查询询询结果打印访问企业用户跨境资金流出入统单位基本情况表统银行基本情况表跨境资金流入统计跨境资金流出统计到款信息统计计计统计 申报主体管理申报单位密码自动生成申报单位信息查询申报单位账户信息管理申报单位账户标记停用银行自身信息变更涉外收入申报涉外收入申报状态查询/修改涉外收入申报信息的录入/修改涉外收入到款信息状态的查询涉外收入到款信息的修改/删除数据管理申报数据下发数据接口银行用户涉外收入申跨境资金报单流入/流出申报数据下企业基本资发料审核数据上审核信息表传数据交换审核信息导入数据导入/导出国际收支统计银行监测系业务统(银系统行版)应用支撑平台国际收支网上申报系统技术架构图

企业用户可以通过“一站式”信息服务门户访问国际收支网上申报系统,完成涉外收支业务的申报,申报信息由数据管理模块通过特定的数据接口交换到银行业务系统,在银行业务系统进行审核。审核过后的结果信息再经过数据管理模块交换到网上申报系统供企业用户查询。

企业用户需要在银行业务系统完成账户开户,定时由银行业务系统交换到网上申报系统供企业用户登录。

八、系统架构案例二

外汇局应用支撑平台门户数据模型国际收支模型共(11个)国际投资模型共(3个)外债模型共(2个)经常项目分析净头寸分析债务类型分析经常项目占比分析国际投资资产分析服务项目分析债务人分析国际投资负债分析收益项目分析结售汇模型共(6个)银行结售汇项目分析利率与汇率相关分析汇率与物价相关分析功能层分析方法对外净头债务外汇依存寸分人分储备度分析析分析析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工具报表定制国际结售外债投资汇统简报头寸计表表表数据模型管理数据模型定义分析方法定义模型参数定义模型管理统计分析指标国际投资头寸指标共(201个)国际收支指标共(28个)结售汇指标共(93个)外债指标共(42个)应用支撑平台R1 FrameworkR1 DataExchangeDB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库国际投资头寸表数据库外债余额简表数据库银行结售汇表数据库Cognos Olap Server/BICube

统计分析系统技术架构图

1、统计分析系统的数据来源于数据仓库,通过条件查询模块从数据仓库得到满足用户的基础数据,由数据统计模块来对这部分基础数据进行汇总统计;

2、汇总统计的数据根据外汇局用户的需要可以由报表定制模块利用原有的报表工具实现对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投资头寸表、结售汇统计报表、外债余额简表的设计以及利用Cognos的BI工具完成展现以及经过OLAP分析转化成多维数据;

3、针对预先设计好的数据模型以及辅助模型管理模块来产生分析结果,供外汇局用户制定决策。

九、系统架构案例三

外汇局应用支撑平台门户综合分析功能层知识库管理知识分类管理知识查询知识维护常用知识模型经济分析政策模拟经济预测预警模型库(预警检测)监测预警指标结售汇率汇特相关点原性分因分析析进出口差增幅额变聚类化分分析析汇率变动率外汇储备变化率出口增长率分析结果管理分析结果维护分析结果查询分析结果保存分析结果导出ASL规则模型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双边清算应用支撑平台DBASL规则引擎R1 DataExchange专有算法工具R1 FrameworkCognos Olap Server/BI基础数据宏观经济数据指标数据CubeCubeCubeCubeCube决策信息库

决策支持系统技术架构图

1、决策支持系统利用从数据仓库获得的基础数据完成报表和查询,生成日、月、季报表供外汇局用户查询浏览;

2、通过ASL规则引擎对基础数据进行分析,以风险模型为依据生成分析报告;

3、利用数据挖掘模型对基础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模型数据,与ASL分析信息共同生成分析报告,供外汇局用户来进行营运监管的管理;

4、“知识库”的信息同时也提供给营运监管模块来进行运作。

十、总体架构案例

国资委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总体架构图 国资委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的总体框架主要包含六个层次,即基础平台层、数据资源管理层、应用支撑层、业务实现层、门户展现层、终端接入层。

1.基础平台层:国资委IT基础平台主要包括网络系统、主机、存储系统、安全系统、配套的软件等。网络系统分为业务内网、业务外网和互联网。业务内网与业务外网物理隔离,互联网与业务外网通过防火墙配置实现逻辑隔离。

2.数据资源管理层:数据资源管理层主要由数据库组成,其中结构化数据库主要包括管人、管事、管资产、纪检监督业务数据库、共享数据库、基础数据库、原有系统数据库及其它信息资源库等。非结构数据库主要是由一些文件型的数据构成。信息资源库主要是应用系统的数据库,它是业务应用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和数据中心的基础。

3.应用支撑层:应用支撑层主要包括应用开发平台(基础数据管理、报表管理、工作流管理、表单工具、门户引擎、规则引擎、工作流引擎、用户权限管理、目录服务、内容管理、接口管理、预警平台)和中间件(应用服务器、消息中间件、WEB服务器)。通过建设应用支撑平台,实现界面集成、应用集成、数据集成及流程集成,通过四个集成来达到国资委所有系统的集成效果。

4.业务实现层:主要包括四大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和数据中心。国资监管应用系统主要包括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子系统、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监督管理子系统、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监督管理子系统、企业财务状况监督子系统设计、中央企业财务绩效评价子系统、中央企业财务预决算管理子系统、企业国有资产统计评价子系统、企业财务信息查询分析子系统、中央企业人员管理子系统、中央企业业绩考核子系统、中央企业重大投资管理子系统、中央企业经济运行监督子系统、纪检监察管理子系统等。

国有资产数据中心:主要包括元数据注册器、信息资源数据库、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等。国有资产信息资源库是数据中心的基础,为国资委业务监管提供数据支持,包括企业基本信息数据、企业绩效评价数据、企业人员管理数据、企业财务数据、国有产权数据、资产统计数据、企业重组与规划投资数据、纪检监察数据、政策法规文献数据和其他业务数据十大类。作为统一信息资源平台,国有资产信息资源库对国资委各类共享数据提供统一的存储和管理,是国资委委内各厅局之间以及与其它政府机关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的基础平台,为各类业务的开展提供完整、统一和准确的数据支持。

5.门户展现层:门户展现层主要由国资委数据采集门户构成、互联网门户、业务内网门户、业务外网门户组成。

6.终端接入层: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上市企业(含国有股)、其它部门及公众通过统一的身份认证、权限管理登录数据采集门户、国资委业务外网门户、国资委互联网,并实现统一的入口、出口和单点登录。

其中,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上市企业(含国有股)通过在线填报或离线填报(利用数据采集终端)的方式在数据采集门户上进行数据填报,数据采集门户及业务外网与内网物理隔离,通过应用支撑平台提供的数据交换组件实现内、外网的数据传输和交换。其它部门(包括金宏工程相关部门)也是通过应用支撑平台提供的数据交换组件实现内、外网的数据传输和交换。社会公众登录国资委互联网网站进行国资监管信息查询和交互。

除此之外,贯穿着六个层次的还有国资委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项目实施与运维管理,和相关的标准体系和管理规范。

十一、系统逻辑结构案例

国资监管信息系统主要作用体现为国资监管业务服务。一期工程建设6大应用系统,形成10个信息资源库。其总体逻辑结构图如下:

图5-1总体逻辑结构图

通过四大业务系统(共计13个子系统)覆盖国资委管资产、管人、管事、资产监督的四大业务。

其业务核心就是实现国有经济布局以及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

实现国有经济布局,具体是通过产权登记系统,掌握所有国有股权的分布情况。通过上市公司国有股权交易监督和其他企业国有股权交易监督系统,对国有股权的交易进行监控,随时了解国有经济的布局情况,并加以控制。通过资产统计、企业财务监督、中央企业预决算管理,等3个系统,全面获得企业的实际财务资产情况。

另外通过中央企业经济运行管理系统,掌握中央企业的经济运行情况以及行业经济运行分析,从而对中央企业重大投资进行管理和监控,确保了解国有经济布局的运行情况和进行调整。

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具体措施是通过管人来实现,通过中央企业人员管理系统,后备、任命、管理企业管理者。通过企业绩效考核系统来评价、更换人员,来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但不是简单的通过管人来实现国有资产增值保值,任命、考核,需要从资产管理、资产监督、企业运行情况等三个方面不断地获取信息,对管理者进行监督和引导,即使发现问题,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

通过13个业务应用系统覆盖四大业务职能,为解决目前监管业务中信息采集的问题、信息沟通的问题,需要建设13个业务应用系统统一的数据采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

针对13个业务应用,形成了10大国有资产信息资源库,包括监管企业方面获得的6种信息:

 企业基本信息  企业产权信息  企业财务信息  企业人员信息

 企业重组与规划投资信息  其他业务信息

以及国资委监管产生的4种信息:  政策法规信息  国有资产统计信息  企业业绩考核信息

 纪检监察信息

十二、系统体系结构案例

本项目总体技术框架建立要遵循“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统一架构,业务协同”的原则,应用系统采用多层架构,以信息资源库和公共服务为基础进行开发,实现资源和服务的共享,实现业务层和展现层的分离。总体技术框架如下图所示:

图5-2 国资委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总体技术框架

总体框架主要包含六个层次:

国资委IT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系统、配套的系统软件、数据库和机房等。网络系统为内、外网物理隔离的双网结构。IT基础设施是国资委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的基础平台。

国有资产数据中心:主要包括元数据注册器、信息资源数据库、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等。国有资产信息资源库是数据中心的基础,为国资委业务监管提供数据支持,包括企业基本信息数据、企业绩效评价数据、企业人员管理数据、企业财务数据、国有产权数据、资产统计数据、企业重组与规划投资数据、纪检监察数据、政策法规文献数据和其他业务数据十大类。作为统一信息资源平台,国有资产信息资源库对国资委各类共享数据提供统一的存储和管理,是国资委委内各厅局之间以及与其它政府机关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的基础平台,为各类业务的开展提供完整、统一和准确的数据支持。

国资委应用系统支撑平台:主要包括由表单工具、系统集成组件、内容管理工具、工作流组件、消息交换工具、应用中间件、统一用户管理和其他组件工具构成的应用支撑平台,从整合、协同、管理和服务四个方面对业务系统的开发、部署和运行进行支持。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业务应用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搭建在应用支撑平台上的基础应用组件、通过基础应用组件组合成的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子系统、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监督管理子系统、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监督管理子系统、企业财务状况监督子系统设计、中央企业财务绩效评价子系统、中央企业财务预决算管理子系统、企业国有资产统计评价子系统、企业财务信息查询分析子系统、中央企业人员管理子系统、中央企业业绩考核子系统、中央企业重大投资管理子系统、中央企业经济运行监督子系统、纪检监察管理子系统。

应用数据库:主要是应用系统的数据库,是业务应用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国资委信息发布系统:主要包括国资委内网消息发布、外网消息发布和互联网消息发布。

5.系统架构设计师的职责 篇五

1. 设计合理的业务及技术架构方案,并推进技术规范的落地。负责梳理公司业务前后端系统的架构,负责整个软件架构设计,关键构建选型,接口的定义,指导各开发小组人员进行研发,规划中长期架构蓝图;

2. 负责根据项目或需求带领开发团队制定方案,推进落地实施,并确保项目进度与质量;

3. 对开发团队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其制定研发标准与规范;

4. 负责核心模块的技术攻坚,参与并主导重大技术决策,进行技术风险评估。

任职要求:

1. 本科以上学历,计算机、自动化、应用数学等相关专业;

2. 熟练掌握Linux环境下的C/C++/Go/Python/Shell,5年以上架构师经验;

3. 熟悉业务架构理论,熟悉行业常见的架构方案;

4. 熟悉微服务架构,了解微服务架构的技术挑战,并有对应的解决方案;

5. 具有良好的数学建模能力,熟悉人工智能算法和经典的路径规划算法,如专家系统算法、

遗传算法、蚁群算法、A*等算法;

6.具有算法的仿真与编程实现能力;

7.具有良好的英文文献检索和阅读能力;

6.系统架构设计师岗位职责 篇六

2.负责指导产品的高层设计,参与重要或高风险模块的设计,控制高层设计的质量。

3.负责或参与公司外部和内部技术规范的制定。

4.负责向相关组织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5.负责在公司内部进行组织领域内的技术知识传递。

6.负责或参与各项研发过程的技术评审工作。

7.与其他部门进行协调、沟通,保证开发与设计相符。

8.负责相关请求的技术分析;负责制订相关的技术解决方案。

7.“双向评价评价系统”的软件架构 篇七

关键词:双向评价,软件,架构

1 引言

所谓软件构架,是指软件开发人员根据用户提供的理论构想,专门设计的技术流程。软件架构不但决定着开发人员采用何种技术手段实现用户所提出的理论构想,而且也关系到所开发软件实现方式的可行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1,2,3]。因此,一部理想软件的开发,必须从建立软件构架入手,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实现所开发软件的预期目标。本文结合“双向评价系统”的开发,就此问题谈一些具体做法,供大家参考借鉴。

2 软件系统概述

2.1 软件系统架构模式

“双向评价系统”是基于校园信息系统(Campus-Wide Information Systems,CWISs)平台的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结构的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它利用校园网提供的Web服务,使用简单、一致的浏览器接口,实现评价数据的采集、汇总和共享。与Windows 2000 Advanced Server同时提供的因特网信息服务(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IIS)就是功能强大的Web服务器。IIS提供对动态网页(Active Server Pages,ASP)的支持。“双向评价系统”主要由ASP页面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组成。系统客户端配置Windows XP+IE 6作为基本运行支持环境。

2.2 数据库选用

可供选择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较多,如Access、SQL Server等。根据该系统的应用需要并考虑到数据库维护等的问题,我们选用了功能强大而又易于维护的Access数据库系统。

2.3 ASP页面开发

ASP包含服务器脚本(主要使用Java Script,VBScript)、对象和组件。目前流行的网页开发工具,如Front Page 2003等,均支持ASP开发。使用Front Page,利用脚本语言和内建的对象、组件,可以非常有效地实现对评估数据的访问和更新,也可以得到较友好的用户界面。有条件的可以使用微软的Visual Inter Dev,它提供创建和维护Web站点的开发环境,并且与SQL Server紧密集成,可以直接设计和修改数据库的数据表。评价系统中使用到的内建对象主要有:

1)Application Object-这个对象表示的信息可以与ASP应用程序的所有用户进行共享。

2)Request Object-表示由浏览器发向服务器的所有信息,包括表单变量和查询字符串。

3)Response Object-表示由服务器发向浏览器的所有信息,包括由ASP网页发送的HTML内容。

4)Server Object-用于启用服务器上不同的工具函数。

5)Session Object-表示有关特定用户会话的信息。比如登录系统的用户、用户单位及用户角色等,见图1。

3 评价系统主要功能及角色划分

3.1 评价系统功能设置

评价系统可对各类人员,如学员、教员(同行)、专家、领导所作评价数据的采集。并按指定方式,进行数据汇总,生成各类汇总结果。主要适用于平常教学不同方面的水平衡量、所设立教学优胜奖的最终结果统计和对8个方面的满意度进行汇总。同时,系统还可以进行各种评价意见和建议的汇总,得到来自各个层面的合理建议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便于教学管理部门及时发现问题。

3.2 用户角色划分及功能

根据系统登录用户在教学评价中担负的任务,将用户划分为4种不同的角色,并对不同的角色授予不同的功能或权限。包括:

1)学员:参与教学评价,包括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教学课件,参与满意度评价。

2)教员:主要指讲师和助教,作为同行参与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教案质量、教学课件质量等评价,参与满意度评价,参与对本教研室承担课程进行维护,参与在教研室范围内对上述项目进行自查自评。

3)专家:主要指教授和副教授,作为专家进行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教案质量、教学课件质量等教学质量评价,参与满意度评价,参与对本教研室承担课程进行维护,参与在教研室范围内对上述项目进行自查自评。

4)领导:包括校领导、部(处)领导、训练部(处)机关参谋和学员队管理干部。作为领导对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教案质量、教学课件质量等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负责对评价结果、评价意见建议进行通报和总结讲评,如果需要经系统管理员许可,也可以参与满意度评价。

3.3 系统管理员主要任务

系统管理员作为超级用户应指定专人担任,专门负责评价系统后台数据的管理。包括数据备份、系统设置、系统用户角色称谓维护、专业管理、部门管理、用户管理、课程管理、ABCD等级系数维护、设置教学评价项目、设置各教学评价项目指标体系、设立教学优胜奖项目、设置满意度评价项目、设置满意度评价内容等。也可以发布系统广播、撰写规范制度。原则上,系统管理员不参与教学评价及满意度评价,如系统授权许可,也可以参与相关测评。

4 系统数据库结构

系统采用了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根据系统功能要求,设计了16个数据表。

1)ABCD等级系数abcd,见图2。

2)教学质量评价项目aspect,见图3。

3)满意度评价项目asp2,见图4。

4)教学质量评价结果erecord,见图5。

5)教学优胜奖winner,见图6。

6)教学质量评价指标idx,见图7。

7)满意度评价项目idx2,见图8。

8)课程名称lessons,见图9。

9)专业名称major,见图10。

10)满意度评价记录satisfaction,见图11。

11)系统广播news,见图12。

12)用户角色roles,见图13。

13)制度规范rules,见图14。

14)系统设置systemsetting,见图15。

15)部门列表units,见图16。

16)用户列表users,见图17。

参考文献

[1]董剑利,黄应堂,李小明,等.数据库网站技术的发展和应用[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0,14(3):54-57.

[2]姚亚军,黄应堂.试卷分析计算机应用软件的研究与开发[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2,16(1):33-35.

8.国际物流中心信息系统架构初探 篇八

关键词:国际物流中心;信息系统;架构

一、国际物流作业信息活动模式

国际物流作业信息活动模式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从第三方物流的观点来分类,二是从国际物流中心作业的角度来分析应包含那些信息模块,最后是从信息分享的方向与协同的理念来定出信息与流程整合。

首先依专业分工与实体作业地点来分类,第三方物流又可归纳成储存与运输二种分工的模式,以确保在仓储及运输两个领域都能有最好的表现。其次,在国际物流的作业中参与的成员虽然很多,若依实体作业来区分也可以把它视为二个以上的国内物流中心作业再加上进出口的报关与海空运(运输)作业来看待,而国际物流中心亦整合了进出口报关作业,提供一致性的服务为其竞争的利器之一。第三,国际物流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由单独的公司来进行所有的作业是不可行的。所以,必须有整体信息运作的架构,方能建构出系统的功能与基本的运作方式。

二、国际物流中心信息系统基本构成

国际物流作业中参与的成员虽然很多,按照实体作业来区分可以把它视为二个以上的国内物流中心作业再加上进出口的报关与海空运(运输)作业来看待,这里根据功能大致归纳成以下五个部分:

1、采购管理

采购作业最主要的功能是接受委托客户的委托有条件的办理客户产品的进货事宜,免除客户需时常注意产品于物流中心的存货状况,只需专心于市场的反应即可。采购作业除了可以有效缩短进货作业的前置时间外,尚可以掌握供货商交货日期的正确性。

2、卷标系统

从货物进货开始就将其贴上条形码,条形码上的数据包含货品数据、委托客户数据……于出货时再贴上送货客户数据、交货地点、预定送达时间等等信息,整个物流作业的过程中均需要经过读条形码的动作,以方便客户查询货物情况。

3、客户服务

提供给客户的加值服务大多与信息分析有关。例如,送货客户的交货状况、最近出货变动分析、存货管理信息等,以协助客户实时掌握市场的最新动态,并迅速的响应配合。

4、货况管理

一般来说客户将产品委托给物流中心后,只能被动的通过一些定期报表或向物流中心查询才能得知产品的现况。要获知产品现况最好的方法,是由统一的机构来负责搜集国际物流作业中的各项信息,客户再通过此渠道(因特网)来主动获得产品于交货过程中的各项状态。而送货客户、供货商也能利用此方式来预估,是否需要提高产品库存等等之后续的作业。有了这种渠道,能有效加强上下游之间的伙伴关系。

5、接口管理

国际物流中心的营运活动在于提供来自不同国家的产品、不同对象(委托客户、送货客户、物流合作伙伴、海关)与文件(信息)往来,而各个对象所需耗费的时间、文件数据皆不相同,因此必须有一个专责的系统来规范与转换彼此所需要的信息。

三、国际物流中心信息系统的流程

在信息分享与协同作业方面,国际物流中心信息系统最主要功能是将有用的信息往上游或下游传递并与合作伙伴间的信息流程整合在一起,再根据当时作业现况做最佳化安排。包括:基本数据。基本数据具体包括:产品信息、客户信息和供货商信息。进出信息。进出信息包括:采购信息、进货信息、订单信息、出货信息、拣货信息、简易加工信息和退货信息。财会信息。财会信息包括:请款信息和付款信息。附加信息。附加信息包括:需求信息、交货信息、销售信息和库存信息。其它信息。其它信息包括:装柜信息、关务信息和运输信息。

在国际物流作业流程里参与的机构很多,包含有进出口地之供货商、专业物流公司(运输业者、第三方物流公司、仓储中心、物流中心)、海空运业者、海关以及货主。

若以进口货物的国际物流作业为例,当供货商完成产品生产后,随即委托给物流业者处理,该批货物的物流信息即开始展开信息协同作业的流程,由客户的订单信息转为供货商的出货单、发票(Invoice)以及包装明细表,在并货中心阶段数据已转成收货的订单信息和报关所须的相关文件,经由空运的打盘或海运的装柜作业,会产生舱单的内容,同时出口地的物流业者已将货物信息传递到进口地的物流合作伙伴,一方面成为国际物流中心的进货订单,同时也进行着通关作业和商品审验的文件处理,最后货物经由运输业者的配送作业送到客户手中。这些运送的文件也早已在运输业者的系统之中,等货交到客户手中时,取得货到证明文件,结束进口货物的国际物流作业。

四、国际物流中心的信息协同模式

在国际物流作业流程里参与的机构很多,包含有进出口地的供货商、专业物流公司(运输业者、第三方物流公司、仓储中心、物流中心)、海空运业者、海关以及货主,由单独的公司来进行所有的作业是不可行的。所以,整体信息运作的架构,必须要符合下列理念,方能建构出系统的功能与基本的运作方式。

国际物流中心的物流信息系统,是整个国际物流作业的数据收集点,所产生的信息会对相关作业的伙伴,造成重要的影响,为使运作效率达到最高,必须充分安排各项作业资源与系统的安全控管。

提供客户从选货、运输工具、运送时间、货况追踪至交易成功等过程中所有的信息。

通过信息系统的辅助与物流伙伴的配合,达成快速的收货以及最短时间配送到客户的能力,减少中间的库存。

由于国际物流作业非常复杂而且牵涉的成员众多,通过信息的协同将物流作业的部分信息透明化,让成员间可以互相分享信息以及进行流程整合,这样可以缩短上下游之间产品的流动时间,降低相关企业的成本,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这种协同模式将国际物流中心的信息系统与联盟伙伴本身的物流信息系统进行信息的整合,这种信息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数据交换接口管理

数据交换接口是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共有客户电子数据交换、战略伙伴电子数据交换、报关电子数据交换等三种。其主要功能是帮助物流成员与客户的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例如执行电子数据交换所需要的通讯软件与转换软件。实务上,许多跨组织的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都依赖电子数据交换的技术才能顺利进行沟通,因为它降低了企业与供应链伙伴间的作业成本。另外国际物流中心也是将有关物流方面的处理信息,通过客户电子数据交换,将配送产品、数量、到达时间、地点等讯息传递给委托客户、送货客户。

2、关务系统管理

通过第三方物流业者传递给国际物流中心的进口产品的物流信息,先由关务人员进行确认,再将相关的电子信息透过数据交换接口传送到关贸网络,并等待海关的回复,最后把结果传递给物流信息系统。整个报关作业均由国际物流中心关务人员来负责统筹,可以有效的节省信息传递的时间及作费费用。而此系统还包含查询服务子系统,提供给海关、货主来查询有关报关的相关信息。

3、Web服务器与应用程序

利用因特网的便利性,设置网站提供成员或客户通过联机直接在网站上面做数据传输或查询相关的关务讯息,也可以让客户可以直接在此下订购单。另外设置Web 服务器,可以有效分担Client 与Server 端的工作量,可以提升信息系统的运作效能,并统筹与管理物流作业进一步降低国际物流作业的复杂性。

4、物流信息系统

这一信息系统包含了采购、卷标、出货订单、流通加工、仓储、拣货、出货、财会、营运、设备等系统的物流数据,每个物流作业点完成后会将数据传到Web数据库,在于协议的时间内自动进行与伙伴间的数据交换,定期将货品的状况传递给货主。除了客户关系的管理外,还可以提供更多差异化的信息或物流服务,加强客户的忠诚度。

5、运输管理系统

由于各送货客户的要求不尽相同,为保留各自的运作弹性,因此本系统并不负责送货客户的配送的规划,仅负责汇总送货客户的出货要求给运输者,由运输者自行与送货客户协商并提出配送计划给国际物流中心以便回报委托客户。

6、客户服务系统

国际物流中心除了物流作业外,信息提供也可以提升本身的附加价值。通过信息的分享可以将市场的信息,通过适当的分析后迅速反馈给客户,就好像是一个庞大的商业数据库摆在客户端一样,供客户自行取用,彼此并创商机。

使用这一系统各成员均可以通过国际物流中心来彼此联系,节省各自建立、信息传递、数据转换的成本,日后的货况查询与信息分享也非常便利,对于整体物流作业而言利大于弊。在此系统架构下,对于企业或是战略伙伴的物流作业,并不会额外增加负担,还可以通过系统的辅助做更有效率的安排,进而达到合理的分配储位、多频率的配送、妥善的车辆调度、人员派遣的目标,使得物流成员间各司其职,使企业更具竞争力。由于运输业者保留了本身的物流配送系统,因此运输业者也可针对地域性的不同进行联盟,如此便可将产品送至远处,也因为配送范围变的更广且更多,因此实务上可南货北运或北货南送增加国际物流中心的收益,也可降低配送业者的经营成本,除了可以达到资源共享外,也能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的优点,替物流业者创造竞争优势。

总之,在国际物流中心信息系统系统架构下,除了可以达到资源共享外,也能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的优点,帮助物流业者提高竞争优势。

作者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崔炳谋.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程国全. 物流信息系统规划[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 for international logistic center

Huang Haifeng

(Liaoning Shihua University)

Abstract: Smooth operation for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is helpful for shortening supply chain time. However, as well as the input of information equipments,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operation performance and cutting costs to coordinate the sound information system and data sharing between partners.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Logistic Center;Inform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上一篇:人生符号下一篇:我国领导干部体制和作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