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精选8篇)
1.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篇一
对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总复习的思考
对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总复习的思考
徐州市淮海西路中心小学 孙莹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怎样使毕业班数学总复习能够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这是每一位毕业班老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对此,笔者想谈几点个人的想法。
一、夯实基础:切实帮助学生掌握好数学知识与技能
数学教育的着眼点从过去的主要关注传授数学知识与技能转向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但是,这并不是说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就不重要了。事实上,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它仍应是数学教育的最基本的目标。脱离了知识技能的掌握而空谈学生的发展是不切实际的。毕业班数学总复习同样应该把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作为最基本的目标,想方设法加以落实。在总复习的第一阶段,要以系统整理知识为主,通常可按照教材所提供的总复习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材把小学数学的内容划分成了七个板块)依次进行复习。在各个板块内容的复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通过精心设计提问、提出复习目标或提供复习线索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回忆和整理学过的知识,而且在复习时要注意突出那些最基本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并通过列举条目、画出表格和框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引导学生围绕最核心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把学过的知识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结构合理的知识系统。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复习的知识,获得对这些知识的深刻理解,并熟练地掌握有关技能。这样,才能使总复习的这一基本目标得到真正落实,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能力:着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毕业班数学总复习除了应帮助学生掌握好数学知识与技能,还必须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只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就有可能使总复习演化为低层次的重复操练甚至死记硬背,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而且会使学生产生“熟能生厌”的心理,从而对总复习失去兴趣。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我们在复习课的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十分重视例题的设计,还要特别重视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发展性。既要有一定数量的基本题和专项练习题,又要有一些变式题、综合题和思考题,让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展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使每道题发挥更大的效益,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思路,学会举一反三。例如,一位老师在复习“比和比例”这部分内容时,设计了这样一道综合练习题。
下面是一种水果汁饮料的配方:
橘子(剁成块) 300克
柠檬汁 1500毫升
橘子汁 750毫升
可供6人喝
(1) 小华要配制可供10个人喝的这种饮料,需要多少毫升柠檬汁?
(2) 小明按上面的配方配制了一些水果汁,他用了2升桔子汁。这些水果汁可以供多少人喝?
这样的问题虽然并不难,但思考空间比较大,学生解答时不仅需要对题中相关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作出分析,而且需要对有用信息做出合理选择,解题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并且,学生还可以进一步根据条件提出其他问题。在总复习中,适当安排一些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联系生活: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应用意识
数学是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它来源于生活实践,又指导生活实践。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是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因此,我们在总复习时都应注意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应用意识。一方面,在复习和整理有关数学知识时,要注意寻找这些知识的实际背景,思考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并尽可能从这些实际背景引入复习,再联系生活实际加以巩固和应用。另一方面,我们在设计和编制有关复习题时,也可以从生活题材出发,挖掘这些题材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并通过适度的加工使之与小学数学的有关知识和方法相对应,成为适合小学生解答的数学问题。比如,购物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游戏中的数学问题、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计费问题、有关社会热点活动中的数学问题、环境保护方面的数学问题等。通过让学生思考和解答这样的问题,既帮助他们复习和巩固有关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让他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xkb1.com
四、重视创新: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还提出,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在总复习中还应注意结合有关复习内容,精心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开放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和解答,使上述课程目标有所体现和落实。在开放性问题的教学中,要注意为学生提供较充分的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真正体会到问题的挑战性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组织进一步的交流和讨论,帮助学生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和规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开放”走向“有序”,达到更高的层次和水平。例如,无锡市滨湖区小学毕业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题,我个人认为就是一道比较好的开放性问题。
下面的长方形是由两个边长是1的正方形拼成的。
请你把这个图形分割成三部分,然后重新拼成一个我们已经学过的基本图形。
(1) 在原图上画出你是怎样分割的。
(2) 你能拼出几种不同的图形?把这些图形画出来(要求画出拼的方法)。
通过让学生解答类似这样的一些问题,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关注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必然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每个班都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所谓的后进生。如何有效地帮助这部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这也是总复习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根据笔者的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通常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知识基础的差异、智力水平的差异、学习态度的差异和学习习惯的差异等。针对不同情况的差异,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采用不同的策略。例如,对于知识基础方面的问题,我们可通过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找出学生知识链上的“脱节”和知识网上的“漏洞”,有的放矢地帮助他们进行查漏补缺;对于学习态度方面的问题,我们可通过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责任感等途径,促使学生逐步转变;对于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我们则可通过经常性的提示和对作业、练习提出一些严格的要求,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验算的好习惯,同时克服粗心大意、马虎随便等坏习惯;对于智力水平方面的问题,我们更要能够静下心来,注意加强对这些学生的个别辅导,并在学习时间和学习要求上给予特殊照顾,多给他们一些关爱与帮助,多让他们体验进步与成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激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缩小与班级整体水平的差距。
总之,通过毕业班数学总复习,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数学的知识与技能,还要使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进步与发展,从而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篇二
一、转变教学理念, 强化师生互动
以往的高中数学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 精英的教育, 学生高中毕业后, 不能升入高等学校的学生就会发现高中数学与实践相去甚远, 往往看不到它的用处, 或者根本用不上。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 高中数学应为优秀人才的培养提供发展空间。高中数学课程是以提高公民数学素养为基础的数学课程。
什么是数学素养?数学素养是指必要的数学知识、数学的思维方式、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科学的认知态度与价值观, 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新的高中数学课程定位于面向大众的基础课程, 让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素养,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功能转变。这样的定位适合面向全体高中学生, 可以满足不同层次高中学生发展对数学的需求, 更好地发挥高中数学知识对所有高中学生的作用。所以, 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
由于新课程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多样性的基本理念, 使不同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 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 作为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 以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 更要强化师生互动, 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新课标倡导学生应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通过强化师生互动, 可以改变原来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 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二、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 课堂教学逐渐走向现代化, 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使用、网络技术的应用等, 都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新的课程标准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整合作为基本理念之一, 事实上, 现代教育技术正在对数学教学产生深刻影响。我们不仅应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课程, 更应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标准》要求普遍使用科学型计算器以及各种数学教育平台, 加强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如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矩阵、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 都可应用几何画板、flash等应用软件进行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 是新课程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重要步骤。
例如, 教学必修3“统计”中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习题时, 教师可以利用电脑设计教学情境, 把课本上的插图变成实景, 屏幕上有声有色地出现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一个路口, 学生在实景中搜集数据, 注意力集中, 学习兴趣高涨, 充分体会到实地收集数据的快感,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必须把解决数学问题放在首位, 不应该过分依赖于多媒体课件, 而是根据教学需要适当使用, 让数学自身魅力放出光芒。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是辅助教学, 而不是教学的主宰, 我们应根据内容精心制作合适的多媒体课件, 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 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研究性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新的课程数学教学要求中, 明确增加通过“研究性课题”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 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教材还通过布置一定量的“实习作业”“调查报告”等实践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 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目的, 这也是高中新教材改革之宗旨和目标。
因此, 我们应改变过去那种强调接受性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教材上实习作业《函数的发展史》, 我们可以安排有条件的同学从互联网上查找有关信息、资料, 其他同学到阅览室查找资料, 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然后共同整理, 对信息进行归纳整理, 既培养了团结合作精神, 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新课程的理念是:课堂教学是活动的教学, 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 学生通过发现、探究性的数学活动, 提高了兴趣, 调动了潜能, 经受了锻炼, 培养了能力, 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印象深刻、不易忘记的数学结果。
总之,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过程, 数学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 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素质修养, 本着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新思路, 面向全体学生, 综合发挥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摘要:在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理念指导下, 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改革时, 应注意转变教学理念, 强化师生互动;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加强研究性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数学;教学
近年来,教育界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新课程改革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以及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等都发生了变化。可以说,新课程改革给当前的教育带来了新的观念、新的理念与新的教学方式。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将走向何处呢?相信这是教师、家长及学生都迫切需要明晰的一个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在进行了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进行了新的探索。
一、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1.构建了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起点
改革后的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进行数学学习的线索,构成了学生开展数学学习活动的起点,这样一来,学生便可以在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进行一系列的探索与交流等活动,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2.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
新课改的教材创设了许多典型的问题情境,穿插了大量的丰富的真实生活事例以及许多富有趣味性的习题,体现了数学与其他学科以及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及其对数学思想的认知。
3.留给学生更多的探索与合作的空间
新课程除了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之外,还给了学生大量的操作、思考、合作与交流的机会,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空间,例如,设置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及“做一做”、“试一试”等探究性很强的环节,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既获得了新的知识,又系统地复习了所学的旧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符合自身特点及水平的知识结构。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方式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初中数学课程上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疑问,从而使他们迸发出主动探究的欲望。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具有思维张力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及探索欲望,成为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一系列集艺术性、探索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问题情境,以此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首先,教师要善于在关键的知识点也就是教学的重难点处提问。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 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标。
其次,教师应善于在新旧知识的连结处设问。在此处提问的好处是可以帮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温故而知新,形成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
再次,教师可利用学生思维受阻的时机尽心提问。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使思路受阻,陷入学习的瓶颈之中,在这个时刻进行恰当的提问可以为学生打开一个突破口,帮助他们理清自己的思路,使面前的问题迎刃而解。当然,教师要注意保证问题的质量,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提问价值,否则,纯粹为了问而问,只会凭白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这一章中有这样一习题:
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AB=CD,
,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题中的横线部分不小心被洒上了墨水,请把它补全并回答问题。
这是一道新颖的开放型题,需要学生自己补充已知条件并解答问题,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尝试探索中,训练思维的发散性和逻辑性。
2.加强数学语言的教学
一提及语言,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语文、英语等学科,其实,不仅这些学科,每一门学科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看似与语言毫不搭边的数学也不例外。数学语言在数学教学中占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位置,教师应加以重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加强数学语言的教学,可涵盖数学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几何语言等内容。对于一些仅靠语言文字难以表述的概念,我们就可以利用几何图形或实物来辅助讲解,可以弥补语言表达上的某些不足;而对于一些数学专用名词,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细致耐心地讲给学生听。例如,初一学生刚刚接触代数,很难理解其中涉及到的一些符号语言,给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此时,教师可采用以下的方式进行教学:(1)从学生最熟悉的较简单的公式开始讲起,让学生反复地交替叙述文字与符号;(2)试着用数学符号表述一些定理和规律;(3)对于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可以先利用几何图形进行分析,然后再根据题意用数学符号来表示。
3.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从根本上讲只是对知识的机械模仿与复制,很难产生有深度的理解和认知,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算掌握了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书本知识,而且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初中生普遍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可创设一些可操作的情境, 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手、脑、口并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掌握“活”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死”的理论。例如,在讲授“含 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手中的三角板,分别量一量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较短和较长的一边,猜测它们的关系并证明自己的结论。
总之,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身为数学教师的我们只有与时俱进,转变教学观念,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才能正确把握新课程的要求,践行新课程的理念,促进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灵.对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认识.甘肃教育,2011(12)
[2]王丽萍.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初探.教坛聚焦,2009(05)
4.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的新思考 篇四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的使用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这是一本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的教科书。现就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新教材》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例如:分类概念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商店货物的摆放形式引入,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理解、体会同样的物品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二、《新教材》选择、设计了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例如,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教材安排了两个开放性活动,让学生通过自由自在的实际活动,感受、体验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分类也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以及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体会、理解同样的物品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
三、《新教材》设计了富有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与动机。《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富有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设计的情境、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的风格色彩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例如教材展示了“小猪帮小兔盖房”“野生动物园”“学生运动会”“我们的校园”等这些学生很喜欢也很熟悉的情境,在这些有趣、美丽的图画中包含了许多奇妙的知识,需要学生去探索才能完全理解。这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同时也为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提供了方便。
四、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例如在加减法的含义的教学中就开始引进多种算法的思想,在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过程中都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新教材》正是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主动建构、理解数学概念,获得数学方法,发展用数学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本好教材。因此,我认为在教学
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学习
学生的创新意识常常体现在一些奇思妙想中,有的也许很幼稚,有的也许太“出格”,但这些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闪现,必须加以珍惜。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和学生建立起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都有一种轻松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赞扬和鼓励。这样能使学生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去探求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放下架子,摆正位置,摒弃“我只有教你才会”的思想和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路子,使学生能自主地学习,有不懂的问题时能够畅所欲言,进行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去积极探究创新。
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首先,我用“变形金刚”这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玩具引入课题,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接着,我给每一个学生一套立体图形学具,学生接到后发现只不过是一些药盒、易拉罐、皮球等,如此而已,有什么巧妙之处呢?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更加强烈了。这时,我不急于讲授新知识,只是引导学生像玩“变形金刚”那样随心所欲地在课桌上摆弄,看一看,摸一摸,看能发现什么。那场面可热闹了,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拼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然后我再引导学生在小组、全班进行交流,介绍自己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对不同形状的物体的特点有了全面的了解。
我由衷地赞赏学生所进行的探索,接着又提出挑战:“如果同学们把各小组的学具合在一起,我们会拼成什么呢? 这次场面更加热烈了,我简直不敢相信孩子们的想像力有那么丰富。由简单的几何图形到复杂的实物,由现实的到虚拟的,由呆板的到带有故事情节的,真
是应有尽有。其中有一个学生竟把全班同学的学具集中在一起拼出一个“美丽的大森林”呢!这难道不是创新思维的萌动吗?
我想,一堂好课不仅仅是学生学会某个知识,而应该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起点。“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节,学生听到下课铃响时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意犹未尽的神态,发出的是不情愿的长叹,这都说明学生的创新活动没有停止。我发现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还在摆弄学具。试想,他们放学后,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会创造出什么呢?我们应该使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于课堂,满足于课外,伴随着终生。
三、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
例如,在教学“比高矮”一课时,我先请两位身高相差较大的同学站在前面,让大家判断他们两个谁高、高矮。学生们一下子就判断出来了。紧接着,我又请了两位身高相差不大的同学站在前面让大家接着判断谁高、谁矮。这一下学生们可判断不出来了,该怎么办呢?“比个儿,”一个学生大声说,“大家会比个儿吗?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可以互相比一比。”听到指令,学生立刻行动起来了。嘿,学生们的想法还真多,有的背靠背站着比,有的共同靠着墙站,然后标个记号比;有的面对面站着比;还有的并排站着比„„
然后,我让比得最好的学生介绍并演示自己的方法。正当比得不好的学生因为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而遗憾时,我却让他们谈一谈自己是怎样比的,总结一下自己没有比好的原因。这样,各个层次学生的心理都得到了满足,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从而把创新意识转化为具体的创造行为。
四、发挥合作优势,开发学生创新潜能
合作研讨,即在课堂中学生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突出学生的协作与讨论,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评价
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小组内可以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差等生得到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例如,在教学“分类”第二节,按不同标准来分类时,我让学生以4人一组的形式学习,每个人把自己文具盒里的铅笔都拿出来,集中在一起,摆放在桌子上,组内先观察,再讨论,最后动手把自己认为一样的分在一起。分完后,我又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汇报:你们组是怎样分的?按什么标准分的?想了几种分法?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们想出了十几种不同的方法。例如:
1、按铅笔的颜色分;
2、按铅笔的长短分;
3、按铅笔中有没有橡皮头分;
4、按铅笔有没有削过分;
5、按笔杆上有棱和没棱分;
6、按笔杆上的花纹来分;
7、按有铅笔尖和没有铅笔尖分„„学生分铅笔的方法之多,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当我把学生的方法介绍给其他教师时,他们无不为学生的创造才能而惊叹、称赞。
我认为,这样教学,既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路得以开拓,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5.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篇五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胡慧芳
摘要: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学方法也进行着相应的变革,情境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在课堂教学中,应适时、合理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不断进行探索活动,使学生在自我参与中产生心理体验,刺激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并始终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使知识在情境的作用下更好的被学生接受,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关键词: 数学;情境教学;有效性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 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新课程体系下的数学教学主张学习活动不再是单一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界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其教学基本原则是:从提出与学生关注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开始,围绕基本概念在情境中进行活动.可见新课程和新教材非常注重围绕基本概念在情境中引出问题,在情境中探究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从学生出发,合理组织运用情景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数学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数学奥妙的欲望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代表性和应用性的事例,可以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使之走入课堂.这不但能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生动具体、深入浅出,而且更能体现数学的本质与内涵,同时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数学奥妙的欲望.
案例1 比萨饼店的售货员喜欢把比萨饼切成各式形状出售.他发现一刀最多可以把比萨饼切成两块,两刀最多可以切成4块,三刀最多切成7块.则8刀最多能切成几块?
对于刚学数列的高一学生来讲,既感兴趣又无从下手.
师:“怎样用数列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从题目的已知条件可知数列{an}中,a1=2,a2=4,a3=7,要求的是a8的值.师:“那么,第四刀最多可以切成几块?”
生:“最多可以切成11块.”
师: “请同学们观察a1、a2、a3、a4间的关系并找出规律.”
生:“a2-a1=2,a3-a2=3,a4-a3=4,由此可得an-an-1=n(n≥2).”
师: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求an呢?”
生: “用累加法求得a8=38”
通过这个切比萨饼的小问题,引出数列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列的递推公式”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愉快地领悟了数列的相关知识.二、创设实验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科学方法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科学方法.最好方式就是用《几何画板》、《数学实验室》等工具软件,为学生创设数学实验情境.其基本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实验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即不把数学看成先验的逻辑体系,而是把它视为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学生亲自设计和动手,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实验中去学习、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并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享受“创造”的乐趣,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事实证明,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会使学生越来越聪明,学生的创造欲望越来越强烈.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新时代的学生,应该„用活书‟,„活用书‟,„书用活‟,让他们自己拿钥匙打开智慧的大门”.
案例2 椭圆定义的引进
(1)折纸活动:如图(1),在一张圆形纸片内部设置一个不同于圆心的一点,折叠纸片,使圆的周界上有一点落于设置点.如图(2),折叠数次,形成一系列折痕,它们整体地勾画出一条曲线的轮廓;
(2)观察、猜想:众多折痕围出一个椭圆;
(3)“几何画板”动态演示折纸过程及形成的椭圆;
(4)探究本质特征,发现并形成定义:椭圆上的点到点c、点o的距离和等于圆半径.
通过以上折纸活动,使原本单调、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规律和概念是学生自己发现得出的,使学生经历了动手实验-观察猜想-发现规律—形成概念—掌握方法的过程.
三、创设纠错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的品质
学生在解题时,常常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此,我们应针对学生常犯的一些错误,引导他们分析研究产生错误的原因,寻找根治错误的良方,在知错中改错,在改错中防错,以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和逻辑推理的不足,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增强思维的严谨性.故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去“碰壁”和“跌跤”,然后顺其错误剖析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案例3 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全体实数,则函数y=f(x-1),y=f(1-x)的图象关于
a.直线y=0对称. b.直线x=0对称.c.直线y=1对称.d.直线x=1对称.师:这是一道高考选择题,题虽不难,但错误率很高.下面就此题的选择请大家各抒己见,以理晓人,悟出个中道理.
生a:先做y=f(x)关于y轴的对称图象,得到y=f(-x)的图象,再把y=f(-x)的图象向左平移1个单位,即得y=f(1-x)的图象.故选b.生b:a同学在第二步作“平移变换”时,方向错了,应把y=f(-x)的图象向右平移1个单位,即得y=f[-(x-1)]的图象,即 y=f(1-x).也选b.生c:我是“先平移后对称”,即把y=f(x)的图象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y=f(x-1)的图象,再作y=f(x-1)的图象关于y轴的对称,得到y=f[-(x-1)]的图象,即y=f(1-x)的图象.还选b.生d:由于f(x-1)=f(1-x),因此y=f(x-1)与y=f(1-x)的图象关于 b.直线x=0对称,我也选b.生e:我认为选b不对,我们说y=f(x)与y=f(-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即关于直线x=0对称,类比可知y=f(x-1)与y=f[-(x-1)]的图象关于直线x-1=0对称,即关于直线x=1对称,故应选d.师:e同学用类比的方法,得出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平移理解错了,a同学确实犯了“方向”性的错误,b同学又错在哪里?
生b:听了e同学的发言,我知道了选b的错误在于:将y=f(x)与y=f(-x)的图象都向右平移1个单位后,未注意到对称轴(即直线x=0)已被直线x-1=0替换了,应选d.师:这样理解就对了.这说明不能机械地照搬法则,而应弄清实质.谁说说c的错误在何处,d的错误又在哪里?
生a:c同学和b同学犯了类似的错误——第二步应作y=f(x-1)的图象关于直线x-1=0对称,即关于直线x=1对称.而d同学的错因在于增加了f(x-1)=f(1-x)这一条件.生f:用d同学的想法(但不能增加条件)也可以走上“正道”,只要注意到y=f(x)与y=f(2a-x)的图象关于直线x=a对称,就可知y=f(x-1)与y=f(1-x)的图象关于直线x-1=1-x对称,故选d.师:今天的讨论很有意义,大家的发言积极热烈,既阐明了道理,又找到了原因.……
从学生“有错”入手,引导他们进行验证,让学生在争论中“纠错”,在研究、验证、总结、反思的过程中建构正确的知识体系,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态度、思想、方法,养成的是探究的品质,提高的是探究的能力,这对他们后续知识的学习将有较大的影响,也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6.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篇六
一、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函数知识的设计主体思路
( 一) 要突出函数背景, 引入函数概念
在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在传授有关函数的相关概念和知识时, 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对于函数背景的介绍, 也要注意函数的实际背景, 因为, 函数可以认为是一种在实际应用问题而提出的数学知识, 只有通过实际背景的具体的数学关系才能建立函数概念和相关知识, 并且由此提出相关关系的分析、归纳、整理和得出函数的相关概念和一些具体的函数模型。
( 二) 在高中数学新的课程背景下要把函数作为主线
在高中数学新的课程背景下, 对于函数的学习, 要求把函数作为一条主线, 然后根据这条主线进行分层次、分方面的学习, 可以分层设置函数概念, 函数的具体模型, 函数的相关应用和函数知识的一些研究的方向等。而在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选修内容中的函数方面的内容知识, 主要是通过设置函数的分析方法和考虑函数相关问题的主要指导思想等, 帮助学生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三) 运用相关的技术研究数学函数
对于高中数学新课程背景下数学函数的研究我们提倡运用一定的相关技术, 这里我们运用信息技术来研究函数的相关知识, 运用信息技术分析函数的图像, 然后由此准确的进行函数的相关运算, 并且再由函数的相关数学表达式和相关的函数图像再表现出来, 使人们直观的了解实际问题, 同时也由此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函数知识的认识和对函数所表达的规律的理解。
二、高中数学新课程背景下数学函数学习的建议
( 一) 注重函数模型的构建, 帮助学生记忆重点函数模型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函数的知识学习的过程中, 函数模型的构建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 函数模型还可以帮助学生更为透彻的了解函数, 对于一些的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就会积极帮助学生建立函数模型, 并通过相关的教育教学方式, 让学生能够记住这些函数模型, 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在高中数学函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有许多函数知识的学习都是借助函数模型来了解学习的, 因此, 高中数学函数的学习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在他们脑中形成一种函数模型的概念, 并且帮助学生牢记一些重点的函数模型, 在相关的教学中, 要求教师要有坚实的函数知识, 对于基本函数模型的构建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设计和教学。
( 二) 整体把握高中数学函数的知识点和相关内容, 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高中数学新课程背景下的函数的学习, 要求学生要能够整体的掌握函数的相关内容和知识点, 同时, 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深学生对于函数知识和思想的了解。同时, 教师要注意到, 函数的相关知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次遇到的具有特殊的实际意义的知识点, 具有抽象的概念, 同时, 又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各个层次的函数学习。学生面对这种抽象函数的学习要想真正的掌握必须要多次了解, 并且要反复的接触等,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地了解函数内容, 并且真正地运用函数知识。
( 三) 明确函数与其它数学知识的联系, 帮助学生构建函数思想
高中数学函数可以说是高中数学学习的一条主线, 高中数学的知识很多都与函数有所联系, 函数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教材, 如在学习高中数学中的不等式、方程、数列、线性规划和算法等都有函数的相关知识。用函数看待不等式, 可以把不等式两侧的内容化成不等式的一侧, 然后由此画出图像, 如果给出一个区间[a, b], 我们就可以根据[a, b]这个区间运用函数的有界性就可以得出不等式的相关结论。而对于数列, 我们以等差数列为例, 对于等差数列我们可以看作是函数中的一次函数, 然后同样运用一次函数的图像就可以得出数列的趋势, 并且这个一次函数就是数列的通式。还有许多数学知识的学习, 我们都可以借助函模型来学习, 函数是高中数学学习主要工具。
三、总结语
高中数学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是一种应对各种变化的课程教学, 需要教学工作者们的大力配合, 共同把高中数学这一学科发展下去, 把数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所谓的新课程就是综合各方面因素发展起来的, 目的就是想通过这次改革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高中科目, 综合培养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的能力。同时, 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教学也是想在一定的程度上为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并且帮助推动我国信息化时代的前进的步伐。
摘要:在社会日益进步的今天, 信息化也已逐渐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流, 同时, 信息化也已经在我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而国家在面对信息化社会又逐渐提出了多条改革的方案, 其中高中教育教学就成为改革的一个出发点, 结果就导致了如今教育教学又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和议论的焦点, 而应对高中课程改革, 高中数学也有了新的课程标准,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要求教师要适应时代变革, 对于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学科要在原有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创新, 以一种更好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下面我们就来分析探究一下高中数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函数方面的知识。
7.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文化的探索 篇七
[关键词]数学文化 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40027
传统思维认为数学就是指单一的数学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即可.事实上,数学不仅仅包括数学知识,更蕴藏着数学文化.新课改下重视数学文化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价值观.高中数学新课标下明确数学文化是贯穿整个高中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数学文化的内涵
(一)对象人文性
数学作为一种量化模式,它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并且是抽象思维的产物.可以说,它不仅在技术方面能够得到广泛的使用,并且在精神领域内具有重要的功效.具体包括:抽象意识、审美意识、化归意识及推理意识等等.
(二)活动整体性
数学活动通常被控制在一定的传统中,在这一传统中通常还包括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可以说不论从何种规范中,在何种准则下对数学进行研究,都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们帮助和启示.
(三)发展历史性
数学作为一门独立性的学科,它以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观念、技术等为内容的一种文化发展体系.
二、数学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中数学教学大纲曾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史是一种人文精神,在数学的学习中重视数学知识忽视数学文化势必会造成衰落.此外,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参与到现代文明中,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数学文化并不能够独立存在和发展,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感受到数学文化的共鸣、感染.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它肩负着陶冶人类文化的使命.所以说,高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意义重大.另外,还需要对数学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总的来说,这也是数学教师教学效果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
三、数学教学融入数学文化的原则及实施对策
(一)高中数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原则
高中数学文化在教学中渗透的原则包括发展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差异性原则、现实性原则、合作互动性原则及趣味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中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重视数学知识获得的同时重视数学学习思维.关于过程性原则,主要是指数学学习不仅重视结果,还需要重视新课程的要求,并且将新课程要求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数学教学中强调的是重视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取.关于差异性原则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的发展是不同的.因此,数学教学中应当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打破采用统一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塑造.数学学习中融入数学文化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将自然、社会及学科中相关的问题作为学习的切入点,突破数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发展.另外,应当重视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合作互补性原则,学习是一个合作与交流的过程.新课程背景下,高效学习并不是单纯地记忆和模仿,需要在交流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所以说,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交流过程,让学生主动进行观察、交流和反思.
(二)高中数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对策
1.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新课标中曾明确指出高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作用,高中数学教学中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够有效地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使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此外,学生数学思维方法的掌握,能对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作用.此外,采用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正确认知,让学生通过感觉、触觉将自己的想象形成一个整体.
2.理清高中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文化关系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并不是独立于学科之外,而是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学科都具有自身所独有的文化内涵,提高高中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文化关系的交流能够让数学知识更加生活化,从抽象向具体拓展.数学文化中,学科的渗透并不是单一的,它既是一种知识方法的渗透也是一种思想方法的渗透.因此,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需要对数学文化及人文学科进行渗透,让学生既开阔眼界,又提升学习兴趣.另外,还使得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文化的魅力所在.
3.在数学教学中传播文化
数学文化中,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度的挖掘,能够极大程度上展现数学美学的价值.人的天性爱好美、欣赏美,总是乐于接受美的事物和美的思想.高中数学教学中,展现数学美能够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及魅力.其次,高中数学教学的目标不是单一地传授数学知识,而是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且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意识.最后,创设良好的数学文化学习环境,体现人文思想,展现学生的教育目标.
高中数学学习中数学文化渗透能够将数学知识生活化,既能够深化学生的数学知识又能够促进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新课程教育背景下,将数学文化融入到高中数学的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有新的了解,进而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 参 考 文 献 ]
[1]李海.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施中“数学文化”教学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09(5).
[2]王康喆,赵艺川.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数学文化教育的意义与策略[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
[3]郭宗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意义和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1(28).
8.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篇八
数学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反思 ——渑池县第三小学 杨红芳
我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努力钻研新的教材,虚心向老教师们请教,广泛听取他们对我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我有意识对课堂教学进行一系列的尝试和创新,在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思考着,并且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思考。现在把自己的体会和反思进行整理和归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认真学习新课标,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首先应该关注什么?我想用六个字来概括:一是“学生”,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老师引导学习的过程。这三个方面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要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教材只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条线索,并非教学活动的圣经。教师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和调整,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我们可以参考,不符合的我们可以完善或者改组教材,甚至自己重新进行设计,这就是参与课程设计,这是很重要的。大家经常说,“课 本、课本,教学之本”,实际上学生才真正是“教学之本”。数学教学不再是过去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板书,学生模仿;老师出考卷考学生,学生被动地进行简单的评价。我们希望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能通过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富有情趣的教学互动过程中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倡导“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有效学习,课后互助学习”。
二、教学中的新尝试——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有效学习,课后互助学习
1、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
首先让学生明白作为21世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一个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要从初中开始就必须要学会摆脱对老师的依赖、盲从的心理,努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老师的指导之下进行有效的学习,从而真正地解放学生的心灵。为此我的设想是分三步走:第一步、争取在四年级这一年的强化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会听课,学会做笔记,学会规范地书写作业,同时进行简单的课前自学训练,让学生初步形成一些必备的学习能力。因为我们知道学生自学的自觉性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我在每上完一堂新课之后就会布置一项自学作业,具体的要求是:(1)、通读课本内容,仔细思考例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2)、用铅笔直接完成书本中的“想一想”,“做一做”及“随堂练习”部分,在做习题中完成对新知识点的初步理解。(3)、随时记录自己看不明白的地方,做个记号或者是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写在课本边上。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或者是让学生对老师要讲授的知识先形成一些简单的认识,这对于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起着很关键的作用。第二步、进入五年级以后,学生的层次已经基本形成了,所以可以争取在初二这一年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对自学内容以单元形式进行,给他们比较大的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对自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第三步、在六年级这个学年中,对自学的要求更加宽松,老师不再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硬性的规定,同时允许学生超前进行自学,争取让部分较优秀的学生尝试成为课堂的小老师。
2、不断尝试课堂的有效学习方式
现在提倡的另一种学习是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心理学。我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有效学习呢?因为国外大部分研究表明:不同的学习过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说让某个学生写某个数学定义100遍,就会产生负面影响,使学生不喜欢数学甚至厌倦学 数学。当然并不是说数学学习不需要练习,有效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对于课堂教学我的体会是,课堂教学应当灵活多变,千万不能认为有什么教学模式很好,我就照搬照抄,其实这是很失败的。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每天都在变化着的,同时社会环境也是在不断发生巨大的变迁,且不要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就单是一年前与一年后,我们就感觉到教学的变化之快,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 „„ 像汹涌的潮水一样向我们涌来。所以对于课堂的教学,我认为应当怀有“做勇敢的实践者”的精神,不断思考,不断的实践,不断总结,怀有这样的理想认真地教学也许才会在我们创造的课堂中真正体会到劳动的快乐。
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要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动起来,让他们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比较、选择合适的解决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从而提高思维的水平。例如“有趣的七巧板”、“美丽的图案设计”、“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这些活动课都是学生们很喜欢的课,他们在这些课上都表现的很踊跃,很积极主动,热情高涨,学习兴趣倍增。多“关照”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我经常鼓励他们主动参加数学学习活动。“大众化” 的数学就必须要求让人人都动起来,这样才有可能学起来。及时肯定后进生的点滴进步,对其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引导他们进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激励学生课后进行互助学习
我告诉学生在我的眼中没有好生和差生,而是有四种不同角色的同学,即追赶者、跟随者、奔跑者和飞翔者,请学生自己给自己定位,并且请飞翔者或奔跑者担任数学学习小组的领头雁与援助者。学生们都很惊讶,然后又很开心地开始组队了。
在民主、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所焕发的潜能和展现的差异,令人吃惊,无论潜能还是差异,我深切地体会到,它们都是有待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我这样做的目的是:由于每个数学学习小组中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后通过组长帮助,督促组内暂时落后的同学通过适当的练习巩固掌握课内知识,做到“课课清”,延续了课堂教学的时间,保证了学习的效果,组长通过对别人的指导巩固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通过这一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归属感,不再感到孤立无助,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让他们获得学习知识过程同时也获得了同学之间美好的情感 体验。
三、新课堂教学实践产生的效果 1、新型的师生关系
我们常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可是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后,我认为这句话还可以这么说:“信其道而更亲其师。”主要体现在:
(1)师生间更加平等,更加民主:“您的课堂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我们人人都有机会,这会使我们感到公平,让我们在竞争中成长,获取知识,这是十分快乐的。”(卢婷婷同学)“我非常喜欢上您的数学课,您总是把知识点讲得那么透彻、生动,一点儿也不枯燥乏味,还经常带动我们积极发言,使得课堂上的气氛十分活跃。„„平时,您对我们也非常关心,总会面带微笑地解答同学们不懂的问题,耐心地纠正同学们的错误,„„老师,您不愧是我们的好老师,文明的传播者!”(陈宝同学)“我是何娇,我觉得老师您非常幽默,总能让死死的教室变成活活的森林,希望老师能在课堂上多给我一些机会,让我起来发言。”„„
(2)师生间更多理解,更多信任:“是您引领着我们告别了小学的轻松日子,走向忙碌的初中生活。大家都说功课很多,很累,但是我觉得最辛苦的还是老师们,你们每天都 要工作到很晚,要批改作业、备课 „„ 老师,您辛苦了!”(钱万里同学)“我是一个胆小的人,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总是您让我鼓起勇气地站起来。以前生怕站起来说错了会被同学笑,可是现在我不怕了,站起来说错了,在以后的考试中就不会出错了。”(洪海玉同学)“一个讲台映着您可敬可亲的身影,三尺教鞭指向理想道路的迷泽,七彩粉笔画出知识王国的地图。”(杨华同学)“在老师的教导下,我渐渐地喜欢上了数学这一科,我希望在课堂上老师您能更严格地对我,下课后我们能成为好朋友。”(张银玲同学)„„
2、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性高涨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教材在兴趣上大做文章,从而也给我们老师提供了施展自己创造力的空间。一学期来,我通过对新的教材进行一些有效的整合,大胆地进行一系列有效学习的教学尝试,并且引入“小组竞争”和“分值卡累加大行动”等等一些竞争机制,力使我们的40分钟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从而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积极性,保证了数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3、学生获得了三维发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和谐发展 通过课堂教学对新课程的改革,我们可喜地看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面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逐步地走进了初中数学的课堂,慢慢地学会了自己自学一些新的知识,在课堂上能很自信地告诉别人我的答案是什么,在数学小分队里感受着同学们之间互帮互助的友谊,体验着数学学习过程的快乐 „„ 当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争辩的时候,我们作为数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该有多么高兴和自豪呀!
学生们的真挚的话语一次次鼓励着我沿着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一步一步向前走,边走边思索,边走边总结。我想只要我们师生双方能站在平等的地位,以合作与进取的精神,进行智慧与心灵的交流,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就能使教学化“难”为 “易”,变“单调”为“多彩”。
【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与感受07-27
从课程功能的转变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07-21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索08-10
经济数学课程描述08-06
小学数学基础课程改革09-27
高中数学新课程关于概率的教学误区及对策11-12
数学课程标准研读心得06-30
最新数学课程标准解读08-11
数学课程总的培养目标08-23
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