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的分类信息网站资源

2024-07-04

优质的分类信息网站资源(精选4篇)

1.优质的分类信息网站资源 篇一

【论文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 会计电算化 分层次教学

【论文摘要】 会计信息化既是一门理论课,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能课,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尤为重要。通过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不但可使学生具备相关的职业能力,形成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能力体系,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中,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训练,会计信息化教学应考虑分层次进行。文章从分层次的涵义和原理出发,对会计信息化分层次教学进行探索,以期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促进现行教育、教学改革。

引言

2005年8月,由会计之友杂志社承办的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山西太原召开。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理念,与会专家就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用“会计信息化”可以更好地概括“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以进一步提升“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水平。近年来,《会计信息化》这门课程逐渐在各高校中取代会计电算化等相关课程。

2009年4月国家财务部印发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目标和主要任务。高校作为培养财务人才的基地,针对会计信息化的教学更是得到重视。为达到教学目的,《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方式成为众多教学工作者探讨的话题。

一、《会计信息化》课程的介绍

(一)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与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等处理,使会计信息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并能主动、实时报告会计信息,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过程。

会计信息化代表了一种全新的会计思想与观念,是传统的会计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会计信息化后,会计系统将是一个实时处理、高度自动化的系统,业务内容来自企业内外业务的实时数据,出现真正的电子凭证、电子账簿和电子报表,会计处理方法将更加多样化。

(二)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内容

会计信息化课程是在原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开设的,不仅包括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所涵盖的内容,而且,由于会计信息化产生于信息社会,其是在计算机核算的基础上提出的信息多元化处理,能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化操作,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核心作用,最终实现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一体化。会计信息化课程比会计电算化有更高的要求,教学中不仅包括信息化中的具体财务操作,更包括企业信息系统中各功能的数据传递及相关关系,最终得让学生清楚企业的财务信息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与其他相关信息发生作用;最终又能给企业提供怎样的信息。在信息传递的同时,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又有怎样的关系等等。总之,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内容要更丰富,具体操作也要求更高,课程教学内容、方式都将发生变化。[!--empirenews.page--] 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分为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理论仅占很少学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会计信息化及其发展情况。实验教学是重点,学生将花大量时间用于具体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体验会计信息化的内涵;教师也将在实验阶段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否按实验要求出实验效果及能否真正学好会计信息化都在这个阶段得到体现。因此,教学所采用的实验教学模式、方法等是至关重要的。[1][2][3]下一页

二、分层次教学

(一)分层次教学的涵义

分层次教学是指在承认学生有差异的前提下,教育者依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主体,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提出分层次的要求,并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创立评估体系,从而使不同层次学生均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与提高的教学过程。分层次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整体素质,促使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求得最佳的发展。教师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分层次教学。

(二)分层次教学具有的优点

教学,尤其是高校专业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体系。学生不是一门课程学好了就表明专业学好了,总存在一部分学生部分专业课程学不好的现象。分层次教学就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不同层次学生为基础因材施教,具体教学过程中有不少优点,表现如下: 1.分层次教学体现了教育的公平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动者,应该在承认差异的同时,公平教学,而不能只为一部分学生而进行教学,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分层次教学的应用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忽视成绩差的学生,而是积极主动地为各个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分层次教学展现了教与学的互动

分层次教学让高校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模式及方法,不再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最终能接受的就好,不能接受的就差,教师不用在乎学生学的结果。教师采用分层次教学后,要主动关心学生学习情况,并关心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如何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施教等。这样,教学中的“教”与“学”不是分开的,而是互动的,教师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又将影响教师将来的具体教学。这样,分层次教学将继续升化,教与学将在互动中不断得到发展。

3.分层次教学的落实将逐渐改善高校教育现状

高校教育中,进行分层次教学有望改善教育现状。教师因要进行分层次教学转变,而改变原来的教学内容、方法,并开始主动研究自己的教学情况,在教学中找原因,考虑如何对现存的差异开展教学等。分层次教学使得教与学不断变化,从而可能改变有的教师几年都用同一教案的状况,教学质量有望得到提高。

三、会计信息化分层次教学的具体落实

(一)领会分层次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分层次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差异的,“教”自然要有差异。第二,教学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是有发展潜能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学生的发展为代价来求得另一部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形成一种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机制。第三,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学生的主体性不仅表现为他是教学中学习的主体,而且表现为他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成为“教”的主体。[!--empirenews.page--] 承认学生的差异,是要让差异缩小甚至消失。笔者认为,教师是分层次教学的主导者。所谓分层次教学并非要把学生形式上分成几个等级,而是教师应看到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做到教学内容、方法、方式等有差异,以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接触一门新的课程都会有兴趣或都能很快培养兴趣而投入到这门课的学习。由这门课的兴趣学习又将带动整个专业体系的学习,以至最终不仅成功讲授这门课,还可能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极大热情。还要知道,学生学习成绩差不一定不具有潜在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多年的实验课程中笔者就发现不少学生专业成绩差,但在实际操作中很有创新精神,并能解决很多电脑实际问题。教学关键是要因材施教,将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二)把握分层次教学的目的,安排好分层次的具体内容上一页[1][2][3]下一页 1.学生定位的分层

会计信息化教学过程中,不可能把学生按其他课程成绩或综合成绩进行排名,然后分班或分组进行。然而,必须承认学生经过大学前一阶段的学习确实存在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不小。有的学生认真,专业基础和计算机基础都好,对学习也非常有热情;有的学生曾经有挂科,已对学习没有好心态,根本没有兴趣;有的学生基础一般,态度也一般,主要看课程开始后,教师上课的内容有没有吸引力(这占多数)。只有承认了这些差异,并能在实验课中尽早将学生层次对号入座,根据不同情况学生进行差异指导和引导,争取让基础好的学生自己努力实践,达到或超过课程的要求,让基础一般的学生提起兴趣,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培养起兴趣。

在会计信息化实验中,学生层次是没有绝对划分的,只能是依据学生的表现及提问等来作基本判断,而且这种分层次会随着实验内容及过程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体现了分层次教学是教师主导的,教师应在分层次教学中发挥主要作用。

2.分层次备课

分层次备课是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既然学生是有层次的,备课就一定要有层次。作为实践课程为主的教学,教师不仅要按课程的基本教学目的进行准备,还要按课程的实际可能情况做好充分准备,以满足教学要求,从而保证让基础好的学生在实验中得到极大的满足。另外,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备课要按心理学加上实务案例,由浅入深地做好准备工作,要通过心理、思想引导教育,利用最简单和适用的知识等将他们引入教学,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层次差的学生也能重视这门课程教学,积极投入到实验训练中来。分层次备课对教师要求较高,故教师要不断在教学中进行总结,在不断总结之后完善分层次备课。

3.分层次实验

会计信息化课程主要是实践训练,以学生们通过案例资料进行验证式实验为主,可以说没有很多新知识,多是原来所学知识的贯通运用。多操作、多思考后再操作,一般都能有较好的效果,但这整个过程,分层次的讲解,分层次的要求都将对课程有极大帮助。实验中要确定基本的要求,提高后的要求,实验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验证,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具体实验操作对信息化建设有怎样的影响,会造成怎样的后果;甚至要让学生知道出现情况后要如何调整和补救等等。整个实验教学过程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操作要求,针对不同的操作情况给出不同层次的处理方式。[!--empirenews.page--] 在分层次的实验中,还可充分利用学生差异来进行,让部分优秀的学生变得主动起来,帮助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会计信息化的实验课程中,不妨让一些计算机知识很好的学生来帮助处理些涉及到计算机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出现同样问题已得到解决的学生来帮助需要的学生,这样既能减轻教师实验课的压力,又能让这部分学生在展示自己才能的同时加深实验效果,同时被帮助的学生也可从中感悟很多,学生之间的感情会更深,课堂氛围也会更好。在多年的实验课教学过程中,笔者常这样利用学生差异,效果确实很不错,很多在实验课中帮助别人或被别人帮助的学生还常联系,沟通现在工作中的具体操作与应用。

(三)不断在实践中分层次、分层次中实践,最终达到教学目的会计信息化课程实验通常是在计算机中完成,而且实验课中每位学生都将有一台属于自己操作的计算机。这对实验的独立检验和操作是有一定好处,但在分层次教学中,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不利。因此,可以在单人组实验结束后,特意安排一个综合实验,并考虑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或是知识能互补的学生安排2~3人为一组进行实验,还可以比赛的方式进行,最终可作为学生平时成绩加分。

相对于很多课程重视结果而言,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中更重视的是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很多其他专业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所学的更能贴近将来工作实务。实践业务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实验也就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学生层次的差异所提出的问题也将有差异,差异的问题解决后还会产生新的差异,这不仅要求学生不断实践,不断努力实践,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分层次,并在分层次中不断总结,最终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实践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四、结束语

总之,分层次教学不仅是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转变,更应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教学中。应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不断发展。让分层次教学不是简单地分班,更不能是流于形式的“换汤不换药”,而是作为一种教学组织模式和创新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本文只是笔者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思考和探索,难免偏颇,希望能抛砖引玉,以学习同行更好的教学经验,将教育、教学越做越好。

2.优质的分类信息网站资源 篇二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需要的情境和资料, 但目前适应新课标要求和新教材应用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教育软件开发不够, 网上优质教育资源匮乏, 不能有效用于整合, 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时效性。虽然广大教师设计制作课件的技术水平越来越成熟, 积极性也很高, 但是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教师的各自为战, 难以实现资源共享, 既造成了浪费, 又不够完善。资源共享问题已经成为我校信息化教育资源利用的一个瓶颈, 直接影响了整体发展步伐。建立什么样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以主动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于是我们选择了《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研究》这一课题, 希望能够通过课题研究, 探索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 实现教育信息化。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与实践,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策略研究》总课题组的关怀指导下, 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课题的指导思想与研究方法

指导思想:以“三个面向”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育部《教育资源库建设的技术规范》为标准, 关注和研究国内外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态势, 借鉴先进的建设、管理模式, 全面实施我校教育信息化工程, 构建现代化的动态教育信息化。

研究方法:融合调查访问法、任务驱动法、实验研究法等多种方式。 (1) 以学科为主导, 开发人员和研究人员以学科组为单位。 (2) 以教师为主要建设者, 各类人员合理搭配, 注重合作研究。 (3) 学校保证一定的激励经费, 由各学科负责人主管和开支。

实施方式:广泛参与、分散开发、集中使用。 (1) 所有资源建设以学科教师开发为主, 其他来源为辅。 (2) 动态资源建设采用分散开发、集中使用的实施原则。 (3) 所有资源的建设要以新课标、教材大纲为主, 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 并与教学试验相结合。 (4) 学科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必须与教学同步, 以年级组学科教师共同备课的方式开发资源, 并要求所开发的资源都是开放的, 可进行再加工的。

●课题的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实验启动阶段, 强化理论学习与培训, 提高实验的科学性、规范性。

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首先在于实验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 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改革, 用科学的方法评价教学效果才能使教学科研工作有的放矢。同样,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题实验开展得是否顺利, 关键看有没有懂行的教师。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及对课题实验所涉及的理论、操作方法、检测手段、资料归总等的掌握情况是实验工作的一条生命线。近一年来, 教师培训工作按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时间来分, 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达标性培训:让全体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日常课堂教学, 为实验的推广做基础性准备。 (1) 每年都组织教师参与省计算机应用中级考试的培训 (主要是W ord、PowerPoint、E xcel运用) , 所培训教师全部合格。其中, 结合考试要求, 对于班主任、数学教师, 着重在E xcel的培训加大难度, 增加课时。 (2) 重视开展课件、网页等专项设计制作的培训。学校利用晚上或休息日分别开展了F lash、PowerPoint、网页设计等培训, 学校领导全程参与听课, 和广大教师一起学习, 培训效果显著。 (3) 全体教师参与学习新课标、新课程的学习, 把理论学习与课堂教学的研讨活动相结合, 推出“新教师达标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名教师优质课”教学活动。让教师从学课标、上课、评课、写体会等环节中内化新课标的要点。 (4) 全体教师 (尤其是中青年教师) 参与“根德中学现代教育技术五项素质”的培训达标工作。比如, 不同学科教师结合其学科课程的需要对W ord的使用都有不同要求的达标内容, 数学教师必须学会“分数及上下标的录入法、绘图工具的组合使用”等内容的熟练运用, 语文教师必须学会“拼音及文字下着重号”等附加项的考查内容。 (5) 培训全体教师教学平台的操作流程及其各项设施使用方法。

研究性培训:让开展课题实验的教师用教与研的双重眼光去科学地操作并规范行为。实验教师参与课题实施方案的研讨, 从确定选题的范围、实验内容、实验操作步骤、实验检测方法、实验资料及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实验小论文等多项内容进行过程研究式的培训。 (1) 聘请东北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的专家讲研究性课题的选题与展开、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与学科教学的关系等专题讲座。 (2) 组织学科实验骨干教师、信息技术骨干人员参加区内统一组织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验教师的专家培训班。 (3) 组织课题实验教师参与区教育局统一组织的课题的评审全过程, 深入了解本课题实验的内容、步骤、方法及实验实施过程及专家的评审意见。 (4) 课题负责人参加国家及省组织科研高级研修班、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 掌握国内在课题研究方面的动态与最新实验成果等。

第二阶段:实验的探索实施阶段, 研教结合、共同促进;学教结合、重点突破。

收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现状分析与中年级实验班相关实验内容的初始数据。 (1) 由学校信息技术组于2007年初对全校教师进行了“现代信息技术现状”的调查, 为学校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与达标性培训提供了依据。 (2) 征集如何收集教学活动相关教学资料以及如何让科研课题为日常课堂教学提供有用的参考 (包括教学设计的信息化处理等) 的意见和建议。

围绕主课题分三个组分别进行子课题的探索实验。 (1) 七年级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创设情境, 研究其对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成绩的影响以及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与教学时机等。以课堂教学实录为基础, 对教学分析与反思等内容进行教学案例研究。 (2) 八年级组:进行实验班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运用《几何画板》学习几何知识内容的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以及《几何画板》在中年级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时机与方式的研究。 (3) 九年级组:探索网络环境下“综合应用问题”解决方案的合作方式、学生对数学问题解决方案的编制与评价、数学疑难问题分析与解答过程设计与评价。

●本阶段研究反思及下阶段研究计划

通过调研, 了解到各地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发展情况。从本校的实际出发, 学校课题组深入到各学科组, 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深度访问、个别访谈等形式, 详细听取和实地调查了各学科对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客观需求、应用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全体教师都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网络化办公和教学 (包括电子备课、网页制作、课件制作等) , 同时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优秀素材、课件、教案、论文等教育资源。从理论上了解了国内外信息化教育资源的现状, 认识到要明确教育资源库的使用方法, 利用信息科技手段, 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 最终建成交互化、多媒化、共享式、动态式、标准化的资源库。

3.优质的分类信息网站资源 篇三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网络环境

网络的迅速发展,革新了人类知识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许多传统的图书资料,如手稿以及绘画作品都可以被数字化成为通过网络系统应用的信息资源,这一过程加速了可用知识存量的增长以及知识的流通速度。计算机通信技术把各个图书馆“网络”起来,随时可以查阅到其他馆甚至全球的信息资源,提高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信息的共享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网络信息资源所具有的信息时效性、内容广泛性、访问快速性、资源动态性、组织相对无序性、信息价值差异性等特点必然影响到信息服务的内容与方式。用户信息需求的深化是推动图书馆提供优质信息服务的主要动力。加强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克服网络资源的无序扩张所引发的信息混乱、信息冗余和信息污染。对信息流进行控制、管理与提炼,强化学科科研创新建设,缓解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供给与知识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了高校图书馆加强信息服务工作的新课题,也是一项艰巨的信息化使命。

一、开发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是现代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

网络信息资源以计算机网络为传播媒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进行远距离跨地域传输和共享的文献信息资源类型。从表面上看,网络信息直接面向其最终使用者,不需要“中间人”,即传统意义上的二、三次文献加工服务,但网络资源具有高度的动态性,网上检索和处理信息并使其转化为知识的成本(如时间和人力投入)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要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组织管理,提高信息开发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利用效率。在原始信息与用户所需的深层次专门知识之间形成有序的服务过程,也使得我们对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方面要发挥增值效应,最终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多样化、个性化、主动的深层次服务。

处于网络环境中的高校图书馆,其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不仅包括本馆的现实资源,还包括大量的虚拟馆藏。现阶段,网络资源是对图书馆资源的补充,随着网络资源的进一步丰富,图书馆员将主要从事网络资源的收集、开发和利用。高校图书馆根据教学科研的需求,确定信息收集的范围与重点,以及开发利用网络信息的途径与方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信息开发利用计划与实施方案,组织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学科馆员及时了解教学科研的发展动向,按学科对网络资源进行整理并将网络资源按类著录标引,组建成相关的目录库以方便广大师生利用。特别是建立基于本校学科需求的专业资源导航系统,将为读者提供更有效的专业查询指导,提高用户查询的效率。

二、继续强化传统方式的馆藏信息服务工作

优化馆藏结构是信息服务的基础。传统的印刷型文献是满足读者最直接、最便利的信息资源,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服务对象以及发展规模等因素确定馆藏定位,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从发展趋势上看,图书馆馆藏将由印刷型文献逐渐向电子载体为主的多媒体馆藏过渡,今后较长的时间内,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将呈现两种载体文献并存的现象,从而导致馆藏结构的变化。电子文献是传统印刷型文献的重要补充,高校图书馆应重视电子文献的收集和利用,应明确馆藏建设的方向,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优化电子信息资源馆藏结构,合理配置图书经费。

更新观念是做好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先导和根本保证。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其宗旨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营造良好的信息服务氛围,将网络化与非网络化信息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综合性多功能的信息服务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只有在正确观念的指导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才能适应网络环境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衡量图书馆的地位将不再以馆藏规模、人员多少为标准,而取决于信息服务部门服务手段是否现代化、高效化、多样化和社会化等因素。

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涉及到图书馆的方方面面,但其最终目的就是为读者服务,基础工作抓不好,其他服务也就无从谈起。现代化高校图书馆要求馆藏文献必须多样化,因此,传统的书刊采访、分类编目、文献典藏工作就愈发显出它的重要性。对到馆的文献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编目、合理的排架、布局,切实可行的采访原则和标准,完整而丰富的馆藏资源,热情周到的服务方式,为信息服务工作提供了源泉。

三、突出学校学科特色,做好重点学科的信息服务工作

通过建立学科馆员一图情教授制度,就是在全校主要教学单位委任一位资深教授负责该单位文献信息方面的联络工作;在图书馆挑选若干比较优秀的学科馆员担任学科馆员以加强图书馆与学科、教授的对口联系,学科馆员可通过各种形式定期向教学单位介绍图书馆的新资源、新服务,各教学单位也可通过本系的图情教授将学科发展及对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新需求定期传递给图书馆学科馆员。

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对图书馆有着较强的依赖性。高校图书馆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重点学科带头人及其科研课题所需的文献资料都离不开具有学科背景的馆员所提供的检索服务。因此,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是学科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工作水平的高低及开发利用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科建设的成效。

四、读者参与开发信息资源,面向读者的直观需求

读者是最好的信息生产者、发布者和传播者,也是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最终用户。他们有着天然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优势。第一,高校汇集了众多领域的专家、学者。所拥有的先进技术设备,成熟的组织研究管理方式和可资借鉴的研究方法,加上大学特有的开放、自由的学术风气,使他们逐步实现由知识传递向知识创造的转化。第二,网络可以满足人类日趋个性化的受教育要求,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正是这种完全个性化的信息检索和需求方式,使读者以主动学习作为自己的内在需要,提高挖掘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第三,信息贴切地面对个人,更有利于人的个性潜能的发挥。第四,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完全是读者自觉自愿的行为。图书馆既不用投资去培养专门的网络技术和学科专业人才,也无须投入大量物力、财力去进行网络查询,就可以获得网络和学科资讯。

五、加强信息资源特色数据库建设

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是保证优质信息服务的必要条件,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离不开数据库的建设和发展。计算机全文数据库的检索能力远远超过了传统的检索方式,尽可以利用各类数据库进行系统、准确、迅速的查找文献信息,从而改变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使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迈上更高的台阶。

特色数据库的建立要围绕本校的学科专业进行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并结合本馆的特点独立开发。对已经建立的数据库,要加强宣传数据库的特点、时限、收录的信息内容以及使用方法,推介服务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使用数据库。只有建立各种有特色的、专业性的数据库,才能使信息资源尽快的进行传播并形成特色优势。标准化的数据库是网络运行的基础,数据库的兼容性和互用性就会影响数据库的利用率。图书馆文献数据库的内容越丰富、数据越标准、存储的数据量越多、读者利用的文献信息就越多,数据库的作用发挥得就越好,信息服务工作的效率就越高。

加强网络用户教育,培养用户信息能力。其具体做法是制订统一的培训计划,开设“现代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课,举办“网络信息资源检索”等培训班。通过举办讲座、印发使用手册等多种形式,帮助用户掌握网络环境下检索、获取、利用有用信息的能力,提高用户的现代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

六、提高图书馆员的专业素质

4.优质的分类信息网站资源 篇四

对策一:明确目标, 形成序列

为了让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最大价值的运用, 我们建立了以“能力发展→栏目推荐→训练形式→目标达成”为主线的立体训练模块, 形成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序列。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并结合各年级语文能力的要求, 推荐他们收看相关的电视栏目。

如此梳理后, 再根据各年段要求, 让学生看电视并设计相关作业。

第一学段以读、说为主, 主要以录音故事引路。要求学生在收看少儿节目的同时, 把最喜欢的内容讲出来, 录下来, 在每周一次的“故事会”中进行交流, 经过“猜、议、评”选出“小小故事大王”, 并在校园红领巾电视台开辟“故事大王擂台赛”栏目, 这一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热情, 他们在听故事、讲故事的同时, 积累了大量的规范语言, 为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三学段主要以写电视观后感、引导学生对有关栏目进行鉴赏评析、开展小课题研究为主。如对于学生热衷的系列剧《家有儿女》, 我们从编导的意图、演员的表演, 尤其是几个小演员的表演、细节的处理、戏剧效果的体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几方面引导学生鉴赏, 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许多学生在肯定这部电视剧的同时, 也指出整剧家庭气氛过于宽松, 尤其是孩子犯错时家长的处理方式总是那样的“人性化”, 导致孩子们会“胆大妄为”, 刘星的成绩问题就很值得我们思考;也有学生认为, 部分细节内容可能会对低龄观众产生负面的教育作用, 他们分不清现实与虚构的区别, 容易产生对现实不满的想法, 会变得像刘星一样叛逆。

对策二:丰富形式, 优化过程

(一) 巧用影视练听说

“一分钟新闻擂台赛”建议学生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栏目, 记一条主要新闻。语文课前安排短时间的“新闻擂台赛”,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每周末畅谈世界真奇妙”充分利用电视片《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的语言环境, 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通过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面, 以解说员的身份向小伙伴介绍在电视片中了解到的动物。

“月冠军主持人大赛”每月一次的“月冠军主持人大赛”, 让小选手们或稚拙可爱地自我介绍, 或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朗诵, 在欢声笑语中进行交流。

“每周一电视观后演讲”双休日, 要求学生在学习之余观看自己感兴趣的电视节目, 在“电视观后卡”上写下自己的感受或体会。每周一的语文课前, 进行“电视观后”演讲。

从学生喜爱的影视节目中找到切入口进行听说能力的训练, 形式多样, 富有趣味性, 教学效果很好。

(二) 巧用影视促阅读

1. 借助影视, 导读名著

影视与纯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教师可在课堂中对影视与名著之间作适当的点拨、引导, 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 教师可以在阅读课中让学生欣赏由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的精彩片段, 欣赏影视与阅读同步进行, 从而达到“观看影视作品—形成感性积累—增强阅读兴趣—提高文学修养”的目的。又如一系列的“红色经典”, 《林海雪原》《红岩》《小兵张嘎》《地道战》《铁道游击队》《红色娘子军》《闪闪的红星》等, 从欣赏影视片到阅读名家名著, 学生乐在其间。

2. 巧引影视, 适时补白

对一些文学性较强的课文, 巧引影视丰富学生的感知, 补充文字教材无法传递的空白, 能突破教学难点,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时, 笔者就利用影视进行如下的情境创设:

(课伊始, 播放《城南旧事》序幕)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是由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城南旧事》, 看了以后, 你有什么想法?

生:作者小时候是在北京城南度过的, 很怀念那段时光……

师:是的, 因为难忘、因为怀念, 她把自己在北京城南的生活写进了一本书里, 这本书就叫做《城南旧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本书的出版后记———《冬阳·童年·骆驼队》。

影视资料中骆驼队的黑白照片伴着那低沉而富有磁性的画外音, 转瞬间就将学生带到了几十年前的老北京, 带入了课文所营造的怀旧氛围中。

(课接近尾声, 再次播放《城南旧事》序幕)

师:品读此文, 我们就像是在静静地品尝一杯淡淡的清茶, 如果人生有第二个童年,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 也许作者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人生感触。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影片序幕中的那段话吧。

当《送别》的旋律缓缓响起, 和着这一旋律, 师生轻轻诵读影片中的画外音———

不思量, 自难忘!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

我是多么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而今或许已物是人非了,

可是, 随着岁月的荡涤,

在我, 一个远方游子的心头,

却日渐清晰起来

……

这一设计巧妙地利用了影视资源 (画面、音乐、画外音) , 使课堂教学达到一唱三叹之效果, 学生沉醉其间, 笔者适时对作者林海音进行了介绍, 为学生推荐《城南旧事》, 巧借影片促进了阅读。

(三) 巧用影视促写作

1. 培养观察习惯

学生观片的过程就是观察的过程。如学生在观看了《感动中国》系列片之后, 就可以了解邰丽华、徐本禹、刘翔、聂海胜等人的感人事迹, 既开阔了视野, 又培养了良好的观察能力。

2. 积累写作素材

“上下五千年, 纵横全世界”。影视突破学科知识和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了解世界和大自然, 积累知识、启发心智、陶冶情操, 为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一学生在看了《蓝猫淘气三千问》后写道:

今晚, 蓝猫为我介绍的是《为什么沙漠会有五颜六色》。以前, 我一直以为沙漠只有黄色的。其实, 在澳大利亚有红色的沙漠, 在美国有白色的沙漠, 在中亚有黑色的沙漠。美国的亚利桑那沙漠更奇妙, 有红、黄、紫、蓝、白很多种颜色, 在阳光的照射下, 五彩缤纷, 美丽极了!

为什么沙漠会五颜六色呢?原来, 沙漠是岩石风化的产物, 岩石是由各种不同的矿物组成的, 各种矿物具有不同的颜色, 所以岩石风化后产生的沙漠也有了不同的色彩。大自然真是太奇妙了!

……

3. 丰富写作形式

看视频写作文, 这是对学生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 同时能促进作文形式的多元化。如经典动画片《猫和老鼠》, 是很好的视频素材, 把它引入课堂, 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激情, 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 培养其人文素养。

4. 提高写作技巧

影视的情节、特写, 人物的刻画, 环境的渲染, 事件的描述等所采用的手法, 甚至是片名的命名等等这一切, 与文章的写作技巧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如特写镜头是影视中惯用的手法, 一个期盼的眼神、一张沧桑的面容、一双粗糙的大手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笔者就曾要求学生在看影视节目时, 注意观察特写镜头, 将其中的一两个特写镜头用文字写出来, 并指导学生学习这样的方法, 在作文中多些细节描写, 少些平铺直叙。

对策三:营造氛围, 提升效度

如何让影视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 润泽学生的心灵?营造宽松的家庭影视氛围, 形成有效的家庭影视监督机制非常重要。

制定协议, 便于管理我们要求家长与孩子之间制定一份民主平等的协议, 以保证父母和孩子既有自己的权利, 又能各司其职, 共同营造民主融洽的家庭氛围。协议主要内容如下:

家长:支持孩子收看有益的电视节目;能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收看节目, 以便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督促孩子积极写电视观后卡, 并能与孩子经常交流心得;节假日能经常带孩子进电影院看优秀影片, 陶冶孩子的情操。

孩子:在认真完成作业的基础上, 每天有收看电视的权利, 但时间不超过四十分钟 (双休日适当延长) ;按时收看老师推荐的电视栏目, 认真写电视观后卡, 随时让父母检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栏目进行探究活动。

营造氛围, 乐于参与家庭空间的开发有助于了解每个学生的情感需求, 构建欣赏学生的平台。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被欣赏中感到快乐, 在快乐中抒真情、写真意。在家庭影视生活中, 我们积极主张开展各类亲子活动, 如“我与父母共同设计公益广告”“一起看, 一起写, 父母和孩子共写影评”“谈谈我爱的节目十大理由”等活动, 不但提高了孩子的各种能力, 更增进了孩子与父母间的感情。

上一篇:公司消防培训培训方案下一篇:餐饮管理专业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