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2024-07-10

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共11篇)

1.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篇一

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思考

陕县教体局教研室 杨恒伟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一般是在大小不等的学习合作团组内展开的。团组合作则是合作学习中采用较多的组织形式,故每一学科、每一课堂中都能见其“芳踪”,然而,在这股合作学习热潮的背后,由于对团组合作学习的理解和操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差,致使团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高,有的甚至于异化为课堂的“点缀”。因此,如何进行团组合作学习、提高其有效性,值得思考。

一、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团组。

教师必须建立分组合理,职能明确的合作机制。组建团组时首先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所谓异质团组,表现为团组成员在性格、成绩、能力、家庭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和互补性。“组间同质”即团组间尽量减小差异.使其各方面情况相当.尽量使团组之间的竞争公平、合理,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

二、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环境条件等,适当适时合理有计划、有序地进行团组合作。

(1)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环境条件等合理选择有合作学习价值的学习内容,忌生搬硬套。有些内容很简单,学生很容易理解,用讲授或自学的方法可以清楚的,有的教师也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方式是不经济的。因此,教师备课时要分析内容的性质、难度,是否有合作学习的价值,可用其他教学方法就能达到目的的内容,不必一律交由学生讨论,切忌生搬硬套。例如苏科版八年级下册《浮力》这一节 :物体在上浮、漂浮、悬浮时是否受到浮力,学生只需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和课本插图自学就能明白,基本不需进行团组合作;而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呢?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矛盾,有一定的难度,具有合作学习的价值。再如苏科版八年级上册《人耳听见的声音》这节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和老师补充说明弄清楚,几乎没有必要进行合作学习。

(2)适当适时地安排合作学习。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中盲目地采取团组合作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次数太多,不能一一落实,使最后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完成,结果收效甚微。为了课堂效益的最大化,必须适当地安排合作学习次数。例如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声音是什么》一节中可进行合作学习的地方很多:①声音的产生。②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③气体能传声④固体、液体体能传声,⑤真空中能传声吗?⑥声音是具有能量的,等。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为了课堂效益的最大化,一般会安排①④⑤。

同时还要注意抓住团组合作的契机。在课堂中开展团组合作学习,不能单凭教师的意愿,想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应当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合作的最佳时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团组合作的优势,促进学生有效的合作学习。常见的时机有① 团组出现较大分歧时,例如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②学生的思路不开阔时,例如苏科版八年级下册《透镜》中,请你运用3种方法来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③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而个努力又无法完成时等等。

(3)团组合作学习应该是有计划、有序的。

要保证团组合作有效,保证学习目标的顺利完成,要求课堂行为必须是有计划、有序的,尤其是学生思维必须是有序的。

曾经有人认为现代课堂在合作学习中有许许多多的不可预见性,那么似乎可以简化备课,甚至不备课,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没有教师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计划,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没有课前的设计中充分地预见,就难以使合作学习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方向发展。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不可能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从教学内容、学生、教具等计划好团组合作的各个环节。

同时还要注意在团组合作中学生思维必须是有序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总体原则是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按照由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组合成题。例如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声音是什么》一节中进行合作学习:声音怎样产生的?为了便于学生合作与理解我设计了几个子合作课题:子合作课题①如何让你桌上的器材和身边的物体发声?;子合作课题②:如何让正在发声的物体不发声?;子合作课题③:发声与不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区别?从而保证合作的层次和关联性,以便于学生的思维保持连贯、有序。

三、团组合作学习必须进行有效的管理

[案例]:我曾经听过苏科版九年级上册《变阻器》一节课。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理解变阻器的原理、结构、使用和作用,把学生带到实验室中上课,并对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和作用进行了团组合作学习。学生一进实验室,就开始出现躁动,出现较大的噪音,并开始“研究”起桌上的器材来。团组合作学习时,声音就更大了。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地举手,不停地喊“老师,我……我”,以至于学生难以听清彼此的说话声。或者当教师没有让自己发表意见时,觉得这些与自己无关,于是自己干自己的事。老师不得不停下来讲纪律、讲要求,一会儿大部分学生安静了下来,没过几分钟,学生又开始干自己的事,说的说,笑的笑,玩的玩。一堂课就在这种纷乱的氛围中延续到了下课的时候。

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其后果必然是学习效果的低下。为了提高团组合作的有效性必须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

首先就是建立有序的课堂规则的过程。教师每天面对几十个性格各异、活泼好运的孩子,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常规,就不可能将这些孩子有序地组织在一起进行教学活动。实践表明适时将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乱,而且在学生适应这些规则后会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感,增强对课堂的认同感。上述案例中如规定进实验室时①安静,不要随意乱动桌上器材。②在团组合作中如出现问题而又需要老师时要举手报告,不要在座位上大声喧哗。③团组合作时声音不能太大,不要影响到其他团组的同学。④团组同学或教师讲话时,其他的同学要学会“倾听”,不要随便讲话,有不同意见的可以举手发言。⑤规定各合作团组课堂纪律管理人员。等等。

其次,有效地管理好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效率,对时间的管理是课堂管理的重要内容。教师往往是时间管理的唯一者。因此,教师在备课中明确团组合作学习中需独立思考的时间,合作学习的时间。切忌:虎头蛇尾、蛇头虎尾、有头无尾、无头无尾等合作的低效现象。

总之,只有我们每一位教师心中揣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不断思考,才能更有效性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团组合作学习,才能使学生多拥有一些真正意义上团组合作学习,不断地提高团组合作的有效性。

2.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篇二

小组合作学习在给物理课堂带来新活力的同时, 我也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了以下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时, 少数人学习, 多数人游离, 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 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小组汇报时, 真正发言的仍是那几名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 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 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 由此, 这种小组合作学习并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目前省内外教育工作者仅对提高常规课堂教学的参与性有所研究并趋于成熟, 而对于提高初中物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学生参与度的研究仍处于萌芽状态, 为解决这一教学问题, 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研究和反思, 并总结出以下四种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方法:

一、按平均成绩分组, 让各小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在小组构建中, 我以“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为原则。首先, 根据本班学生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 按照好、中、差的人员搭配建组, 各小组的平均成绩要大致相同 (各小组平均成绩误差在一分以内) , 目的是为了保证各小组通过小组评分的方式进行公平竞争。其次, 为了使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方便交流, 座位相近的学生应尽量分在一组, 所以还要对初建的小组成员进行调节, 把成绩相当的学生相互替换。最后, 再对个别学生进行微调。这种分组方法让各小组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提升了各小组的竞争意识, 能够有效促进各小组成员在活动中的参与意识。

二、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良好的参与行为

教学民主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保障。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学习需要, 教学民主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小组活动。要建立教学民主, 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 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以平等的身份面对学生, 站在学生角度, 认真地听取学生的观点和意见。对于学生的闪光点, 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 不要急于批评和指责, 而要理解并给予及时帮助, 让学生更加自信、乐观, 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可亲。

另一方面,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鼓励学生不但能提出观点和意见, 还要善于倾听和接纳他人的思想和成果。对于在小组活动中能够大胆表达自己想法的学生、乐于提问的学生、乐于助人的学生, 教师要及时表扬, 发挥他们在学生中的榜样作用, 培养学生良好的参与行为。

三、有效设计合作学习的探究问题, 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有效设置探究问题, 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共同经历有疑、追疑、思疑、释疑的心理追求过程, 既能提高学生的合作参与度, 又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合作学习问题的设计策略为:

1.设计开放性的探究问题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因此,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设计的开放性问题, 通常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 具体操作如下: (1) 准备的实验器材要充分, 要有针对性。针对性是指学生通过做实验能很明显地观察到实验现象, 没有其他现象扰乱学生得出结论。 (2) 教师根据准备的实验器材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 设计开放性的探究问题, 引导学生对于一个实验设计出若干种方案。 (3) 为了不让学生的思维“跑偏”, 提高学生参与的效果, 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例如, 在教“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内容时, 我首先在对照班为每组提供了装有水的烧杯、配有小锤子的音叉, 让学生利用器材产生声音、观察现象并思考物体产生声音的条件, 但学生的参与热情一般。而在实验班, 我分发了多种器材, 如音叉、装水的烧杯、气球、塑料袋、钢尺、橡皮筋等, 并提出了开放性问题:“同学们, 你们能否利用桌上的器材发出声音?边做边思考PPT中的问题。 (1) 发声的物体属于固体、液体、气体中的哪一类? (2) 你认为物体发声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 能够做出许多发声实验, 并对发声体进行了归类, 最后通过多个实验总结得出了结论:发声体靠振动产生声音。设计这样的开放性问题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又提高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度。

2.设计贴近生活的探究问题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因此, 在物理教学中, 让学生置身于生活的问题中,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在设计贴近生活的探究问题时, 具体操作如下: (1) 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或者通过习题、杂志等收集有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2) 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进行问题的探究。

例如, 在教“串联和并联”这节内容时, 其中开关的作用是重点。我为每组学生提供了电源、导线、两个开关、两个小灯泡。在对照班, 我让学生利用器材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思考并联电路中开关在不同位置上的作用。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按照教师的要求很快完成了实验, 但并没有体会到探究成功的喜悦。而在实验班, 我为每组分发了同样的器材, 但创设了情境, 播放了汽车左右拐弯时转向灯变化的视频, 再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 你们能否利用手中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 实现汽车转向灯的功能?向左打转向左灯亮, 向右打转向右灯亮, 并且左右灯彼此互不影响。”学生对这个实验很感兴趣, 跃跃欲试, 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积极动手操作, 在合作过程中理解了开关在并联电路中不同位置上的作用。

3.设置容易产生认知冲突的探究问题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设置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 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碰撞, 学生就愿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进行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等, 以此提高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

在设计易产生认知冲突的探究问题时, 具体操作如下: (1) 教师通过学生的作业、试卷或者学生上课的表现来寻找认知冲突点。通常这一认知冲突点是课程的重点, 也是难点。 (2) 分析学生认知冲突产生的原因。 (3) 在认知冲突点上设计陷阱, 先让学生产生思维误区, 再让学生讨论、纠错, 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例如, 在“压强”的复习课中, 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是难点, 很多学生误以为“液体压力的大小等于液体的重力”。在对照班, 我给出一个装满水的梯形容器, 已知容器的底面积S和高h, 让小组讨论: (1) 推导出液体对梯形容器底压力的计算公式F; (2) 比较F与G的关系。学生在讨论和推导的过程中感到很枯燥、很抽象, 参与意识一般, 也没有讨论出满意的答案。而在实验班, 我设置了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小明将重力为10 N的水倒入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底面积为50 cm2的梯形容器内, 测得水深15 cm, 则水对容器底的压强是多大?压力是多少?学生先自己计算, 有一部分学生算出压力为7.5 N, 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压力等于水的重力10 N。由此, 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 而7.5 N为正确答案。教师再让各小组讨论其原因, 提醒学生通过推导液体压力的公式, 比较F与G的关系。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 都急于要弄清问题的原因, 讨论也很热烈, 并且有多个小组在争论中已解决了疑惑。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提高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 又突破了知识的重、难点。

四、以学案为载体, 重视实验教学

合作学习需要收集、解释、评判科学问题的证据, 而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和证据的最基本方法, 学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是变教为导、变学为思、以导引思的作用, 两者结合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例如, 在教“光的折射”这节内容时, 课标要求学生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在对照班, 我并没有采用分组实验探究的方式, 而是通过三个演示实验: (1) 光从水中射向空气中的实验; (2) 光从空气射向水中的实验; (3) 光从玻璃砖射向空气和光从空气射向玻璃砖的实验, 让学生先观察现象, 再讨论光的折射特点。学生对实验的印象并不深刻, 讨论起来也有些茫然。而在实验班, 我分发了分组实验的器材, 让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 通过分组实验、小组合作, 观察并思考光的折射特点。学生充满好奇地亲自动手实验, 在相互合作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并顺利得出了结论。

通过几个学期的教学探索, 我把提高参与度的方法巧妙地应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改变了过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总是那几名学优生, 而一部分学生则是无动于衷的“隔岸者”的现象。我看到:小组长的责任心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提高了;学困生在互帮互助的氛围下也变得敢想、敢说、敢做了, 并建立起了自信心;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成为学习主人的同时, 也真正地收获了合作学习所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学生的学习成绩也稳步提升。

总之, 只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高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秉持着一份耐心和责任心, 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就会有所提升,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也会得到培养, 我们的物理教学课堂会更具生命力。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 小组合作学习已经逐渐被广大教师所采用。但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时, 少数人学习, 多数人游离, 真正自主学习的只是一些学优生, 学生主体参与不够。在此情形下, 教师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则是研究的重点问题。以初二、初三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先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消极参与的原因, 再对症下药, 运用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案例分析法将调查结果, 已有理论与课堂实践相结合, 不断更正和修改存在的问题, 最终探索出四种提高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参与度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物理,合作学习,参与度

参考文献

[1]张晓红.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如何提升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J].考试周刊, 2011 (68) .

[2]廖伯琴.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3.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分析 篇三

1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

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如果你有一颗苹果,我有一颗苹果,我们相互交换,那么我们还是各自拥有一颗苹果;而如果你有一种想法,我有一种想法,我们相互交换,那么我们各自将会拥有两种想法.这种交换在让我们彼此不受损的情况下增加收益,何乐而不为呢?类似的,在初中物理教学新课标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即倡导在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初中物理教师作为总指挥,把一个完整的班级分成几个独立学习小组,随后让学生们在一种积极主动和充满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团队中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分工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指导,以小组的成功为评价标准,最终实现初中学生在物理教学中充分体会到学习乐趣的同时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

2小组合作学习的物理教学实践意义

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不仅意义重大,而且效果显著.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各人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既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也加强了学生们的竞争精神.此外,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及社交能力非常有用,因为,它把填鸭式教学转化为主动式教学,实现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最有效沟通和交流,培养的良好学习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的物理知识,还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学习乐趣,最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工作

3.1合理分组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的一个首要前提就是分组要合理,要遵循“优困搭配和组间平衡”的原则.例如,一个班级中有30名学生,可以按照每个小组6个人分成5个小组,尽量保证每个小组里的男生和女生的比例为1:1,根据以往的成绩排名确保每个小组里的学生成绩好、中、差的比例为1:3:2,此外,还要考虑到学生们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及交往能力等因素来分组,以确保每一个小组内的学生们能够和睦相处、互帮互助,以及小组间能够公平竞争.同时,在分配小组的时候可以把自由选择和合理分配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让学生自由寻找学习伙伴,老师们可以稍加指导,最终使得分配的小组结构趋于最优.

3.2小组座位安排

按照上文的小组分配方法,每个小组6名学生,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可以把每一个小组安排成U字形围坐,然后组员根据小组的座位编制学号,每个小组的组织坐在正面讲台的位置.通过这样的座位安排,便于组员之间相互讨论问题及组长的管理,也使得师生之间能够做到最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3.3培养小组组长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时,最初选择的小组长可以考虑组织能力较好及威信较高的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他们也要进行适当的指导,给他们分配适当的任务,锻炼他们的组长领导能力.但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角色轮换,即每个小组的组长采取定期更换的方式,可以每两个星期换一个小组长,让组员轮换担任,也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重视和认可.这不仅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还锻炼了学生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增强了学生们的自信心.

3.4培养组员间的合作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初衷是通过合作教学增强学生们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学生之间通过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因此,制定合理有效的小组奖励机制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贯彻落实就非常必要.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老师们分配了一项做物理实验的任务,每个小组中的组员都需要各自分管其中的一项工作,每个人的工作都对整个小组的成功至关重要,并且小组的最终实验成绩以小组的组员平均成绩为计算依据.为此,每一个小组在进行物理实验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协调合作的效能,组员之间要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指导,最终使得所有组员都掌握了物理实验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越是合作出色的小组最终获胜的几率就越大.

4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模式

4.1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关键是要构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的平台,如果没有合适的合作任务,那么成立的小组也就名存实亡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老师们要有意识地增加小组合作的机会,可以把一些需要课堂演示的物理实验设置成学生实验,不仅让学生参与其中,体会到做实验的乐趣,还能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还可以把验证性的实验设置成探索性的实验,调动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带给学生物理实验之外的感性体验.例如,老师在讲解《电压和电压表的使用》一节内容时,可以安排学生们进行小组内的水果电池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去思考对水果产生的电压存在影响的因素有哪些,还可以通过小组内组员之间的讨论碰撞出火花,或许会产生很多非常有价值的想法.

此外,对于物理课堂教学中安排单个学生独自完成实验需要花费的时间较多,可能实验器材也不够分配,这个时候就需要采取小组合作实验的方法.例如,物理老师在讲授《阿基米德原理》的时候,学生很难理解影响浮力的因素等相关内容,仅仅教材上的一个实验也难以说服好奇心强的初中生们,此时,物理老师就可以把原本需要课堂演示的实验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进行探究性的实验.同时,对于影响浮力大小的六个可能性,例如液体的密度、物体的密度、物体的形状、物体的体积、排开液体的体积及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等,若每个小组逐个进行实验验证可能课堂时间不够用,此时物理老师可以安排每个小组仅验证一项,最后由各个小组汇总从而得出结论,即浮力的大小仅跟液体密度及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相关,和其他因素没有关系.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既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也提高了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4.2合理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如果想要把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有效发挥出来,就需要物理老师对于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任务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即首先让每个小组明确自己小组的学习任务,继而根据具体的任务在组内进行合理分工,让每一位组员了解自己的具体工作内容,最终使得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时候既有合作意识和集体精神,又有独立完成任务的自主意识和动手能力,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感,充分发挥个人和小组的主观能动性.

此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着重培养学生们三个方面的能力:第一,要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领悟他人的发言重点,并给予评价;第二,要学会思考和质疑,对于自己不理解的知识,一定要请求对方给予解释;第三,要学会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且能够结合他人看法做最后总结.通过这样的交流式教学,既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分享知识的意识.

4.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篇四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贵州省罗甸县龙坪一小 龚益光

【摘要】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与竞争一样,合作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人们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合作性的,需要团队的合作、共同的创新。物理学科的学习是以实验为核心来进行的,而实验活动通常需要小组合作来展开,因此合作学习的概念对于物理学科的教学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意义。

【关键词】初中;物理;小组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10-0022-01

合作学习fcooperative learning)作为一种富于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2O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由于它可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并且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很快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成为目前许多国家采用的一种主流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对于什么是合作学习,由于各国的合作学习的实践有一定差异,目前学术界对合作学习的概念尚无统一认识,表述上也就千姿百态,如欧美国家叫“合作学习”,在前苏联叫“合作教育”,也有书籍称“协作学习”或“合作教学”。

一、合作学习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的价值

1、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物理学科的理论教学内容通常比较枯燥,大量的概念和定理的理解和记忆的过程通常无法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课堂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也无法估计大部分学生的理解程度,因此物理学科的单独理论教学通常最终成效较差。互动学习的优势在于可以分化课堂教学的内容,改变教师在课堂中“唱独角戏”的`状况。科学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将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分组,在小组中,学生存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但是差距范围不会因为成员数量过大的原因而产生负面影响,更容易引发学生的主动交流意识和欲望。小组将原本由教师一人承担的讲解、提问等内容分化,并进行一定程度的扩大,最终提升知识点的交流热度,增加了课堂的活跃点,最大化地避免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情况。

2、削弱物理概念的抽象化。物理概念的抽象化使得其语言描述必须做到严谨、科学,因此其中会出现许多初中生在之前学习中未能了解的术语、名词等等,这种特殊性、专业性的术语在学生的理解当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就是造成某些学生理解错误的根本原因,即使是教师在运用个人认识来对某个定义进行解释的过程中也可能引起歧义。(教学论文 )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认识上的交流,多样化的解释方式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理解的正确性,即使出现一些错误认识,教师更容易发现并给予及时的更正。

3、改善师生交流和互为评价。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得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够得到广泛的评价,最终在小组内部达成一种共识。班级在进行了小组分配以后,小组内部所形成的共识在小组之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差异就会引发争论,而此时学生的个人见解就很难起到核心的引导作用,最终就需要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认识进行评判、分析正误,并加以点评。这种方式大大促进了师生交流的频率,也能够降低教师对单个学生进行评价和指点的难度。长期开展合作学习能够大大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促进班级内部小组之间的积极性竞争,改善学生对学科的学习热情,并提供给教师更为简易和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

二、异质分组

异质分组是指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别、种族及社会背景等,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中,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彼此相互指导、相互学习。异质分组保证了小组成员的多样性,提供了更多机会让学生去认识不同的对象,听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经验,从而使小组活动中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和输出,可以激发出更多、更新颖的观点、使全组成员形成更深入、全面的认识,更好的达成小组学习目标。

三、把握合作学习时机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合作学习具有其他学习方式无法代替的优势,但不可滥用教师应当根据物理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它的功能,促进学生有效的合作学习。

1、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而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由于各学习小组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特点,会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力量,即1+1>2的效果。所谓“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就是指将不同的能力、性别、个性和智力特征的学生分为一组,形成一个异质的学习团体,有的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的观察能力强,有的思维比较深刻。各成员表现出的智力优势,对同一主题会用不同的方式学习,最后得出的结果必定会侧重于各个不同的角度,并带个人色彩,通过欣赏它人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可以使小组成员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需要共同讨论的时候,例如:为了让学生在物理研究中应用控制变量法,在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时,教师先在水平光滑的木板上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摩擦力的大小,然后在把木块放在铺有毛巾的水平木板上,在木块的上面放上砝码,再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摩擦力的大小。让学生分析摩擦力的大小不同的原因,学生有的说是由于压力增大引起的、有的同学说是由于接触面变粗糙引起的,有的同学说可能于这两个因素都有关系,这时让学生进行共同讨论,怎样才能知道摩擦力的增大是哪个因素引起的?

3、当学习任务较多,需要分工协作的时候例如。在学习浮力一节的时候,学生猜测浮力的大小可能和物体的体积、物体浸到液体中的体积、物体浸到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等因素有关,这节课需要的实验次数太多,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验证一个猜想,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补充完整,总结提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体现了1+1>2的效果。在研究电磁铁的极性和磁性的强弱时,给不同的组提供线网的绕向不一。匝数不一、和提供电流大小不同的器材,在小组汇报时结论就有所不同,通过对比分析,合作学习,就能形成一致的观点。

探究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个人思考与同伴合作学习相结合,个人思考是开展同伴合作,小组讨论的基础,开展合作学习的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认知,还为了培养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能。小组合作是落实探究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据他们的学习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于小组,通过创设一些须小组合作才能达到目标情境 这样,就可形成“合作”、“组外竞争”的格局,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廓、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郭涛斯丽萍,教育心理学 陕西人民出版社 6月

5.小组合作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篇五

摘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是物理课程基本理念之一,而洋思、杜朗口中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育人思想正突出体现了这一点。面向全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是我们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在此形势下,互助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标下的一项重要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堂上已发挥了它的优势。但我们教师具体应用时在某些方面又存在偏差,如只偏重于形式而不注重实效,忽视能力发展,合作是否有效等问题。本文从物理教学这个角度谈一下如何进一步优化“互助小组合作学习”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问题。关键词:优化、分组、合作学习、实效

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朗口中学的336模式都不同程度的、大幅度的体现了学生主体。而互助小组合作学习的利用正是他们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参观学习后,通过实践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也不同程度的出现一些问题。下面结合个人实践就互助小组合作学习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如何进行优化的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优化对“互助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

新课标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为这样做它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能力的培养。它利用了学生喜欢交流和互动的天性,喜欢探索和发现的年龄特征,借助于互助小组合作的形式,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物理教学“动”起来,“活”起来。而“满堂灌”体现不出学生主体,学生没有形成一种主体参与的心理,只是被动的去学习,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压抑感,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分组教学正好克服了这一弊端,因此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这个思想认识。

二、优化学习互助小组的建立,进行有效学习。

科学地安排合作学习互助小组是成功进行互助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有的教师按座次随便4、5人一组,不考虑他们的学习水平能力、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因素,往往造成合作失效。我的做法是:按照学生的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分为若干个互助小组,这样既可以增加互助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可以增加合作学习互助小组间的竞争性。每组四、五人,每人都有分工。互助小组成员必须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角色,明白各自该为互助小组做什么,但角色可以适当轮换,这样让互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的机会,以此来增强合作者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同时,互助小组各成员应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群体,确保每一次研究的质量。

三、优化互助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在物理教学中,只有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开展互助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所以注重它的实效性显得很有必要。而不是时时、处处都要进行合作学习,否则学生个体水平和能力的发展就受到限制。大家知道,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有时我根据情况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这为学生学好物理创设良好的实验情景,提供充足的感性体验。但是,如果安排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大量的实验,获取每一个数据,课堂教学的时间明显不足,这时采取互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互助小组合作,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如教学《阿基米德定律》一节时,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存在许多模糊认识。仅凭教材中一个实验,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为此,将此实验由演示变为学生分组探索。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猜想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接下去的环节是验证猜想。动一动手自己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刻学生们品尝成功喜悦的心情更加迫切。八仙过海,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采用物理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设计出一组组简便合理的实验方案,课堂上人人动手,借助桌上已有的实验器材,一试身手。由于猜想浮力大小与6个因素有关(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物体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没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要逐个进行研究需要很长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根本无法完成上述任务,此时就以互助小组为单位,分别有重点地落实以上其中的某两项任务,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最后由各互助小组归纳结论。在互助小组合作的进程中,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科学设想能力,在猜想与实验验证之间建立联系的思维能力,真正发挥了物理互助小组学习的功效。

再如:有些物理知识较为抽象、深刻,有些开放性的甚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由于学生个人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单靠某个学生独立思考会出现困难或回答不全面。这时采用互助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在互助小组活动中提出各人的困惑,让互助小组成员充分发表意见,在切磋争辩中过滤问题,去伪存真,通过有意义的协商和共享,从别人的意见中受到启发,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从而使学生对物理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能力,扩展思维空间,从而完善各成员的知识结构。如:在排除电路故障的教学时,采取互助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据已有知识判断出故障在哪儿?怎样排除故障?互助小组对每一种可能的情况进行总结并进行交流,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我对学生的每一种假设,都给予口头鼓励,对优秀的有独创性的给予激励的掌声。这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信心。

四、优化学习互助小组的利用、教师的引导。

互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利用可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否则将事倍功半。有的教师只注重合作学习的表面形式,热热闹闹,一味的放手,不加以指导。处理不好,就会造成课堂失控,产生新的分化。要想开展真正意义上的互助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在课堂互助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合理引导,积极调控,承担好学习促进者和合作者这一角色。另一方面教师教给学生讨论的基本方法,在发挥主体作用的同时,能收放自如,建立和完善基本的课堂常规。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提前设计好总体方案,让学生有目标地进行合作学习。

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时,让学生常带着一些有范围的问题去进行各种资料的收集。学生进行照相机与幻灯机、投影仪成像原理辩论时,老师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从收集的材料中选取有价值的数据,并对辩论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性地启示,给他们“航标灯”。在互助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仔细观察各合作互助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并及时发现互助小组合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并及时表扬速度快、有创新的学生,并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题,个别询问等途径进行调查,把游离在互助小组之外或长时间保持沉默的成员“拉进”互助小组的讨论中,促进互助小组合作有效进行。同时,在互助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除了起指导和促进作用以外,还要和学生一起平等讨论交流,在一些疑难问题上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学生自己能完成的任务,教师决不代劳。

五、优化评价与激励机制。

对于这一环节,有的教师容易忽视。学习好坏得不到合理的评价,时间久了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对差生实行目标激励显得更为重要。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去评价与激励学生呢?我认为:在学生目标合作学习完成后,对表现较好的互助小组和个人要进行及时评价和激励,好的提出表扬,差的要提出相应的要求。这样,学生就会有意识地调整互助小组合作学习的安排及个人参与时的表现,有利于促进以后的学习。

六、优化合作与竞争意识。

互助小组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也互相影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很快。同时,分组教学可以促使学生资源共享,好的资料、好的学习方法,大家都可以共享;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别人可以给你指出。让大家互相学习,在学习中共同提高。分组教学,在无意之中,培养了学生一种非常可贵的意识——合作意识。当然,合作中也有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进取,也就意味着没有发展和进步。在分组教学中,互助小组成员之间、组与组之间,就是竞争的对象,老师在上课时既要采用激励机制也要进行竞争机制,让学生在比赛中,能更快提高各方面能力,同时提高综合素质。

6.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篇六

采取小组协作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分小组研究小组内协作则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变成有趣的组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同学们有了学习兴趣,不用教师提点学生们就会不由自主地研究,而正是由于学生自己主动研究,记忆才越牢靠。而这种小组协作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教师很容易就带着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徜徉,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有助于打造高效的物理课堂

7.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篇七

一、开展合作学习增强教学趣味性, 让学生快乐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学有兴趣, 自然会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脑兴奋, 会不断闪现新思路、新方法, 这样的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而且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感受物理学习的乐趣, 真正爱上物理学习。一方面,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不是学生一个人在“战斗”, 而是与其他成员一起来展开探究, 这样的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各自为阵的封闭式、单调式学习。对于精力旺盛、喜爱交往的初中生来说, 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也是一次愉悦的交往, 更加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更能激起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快乐学习、趣味学习。

另一方面, 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参与的全体性, 这将小组学生紧紧地捆在一起, 可以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组内成员异质, 可以实现“兵带兵法”, 让中差生在优生的帮助下共同完成合作任务。这对于中差生来说, 可以增强自身的信心, 享受成功的乐趣, 可以让他们重塑勇气、重拾信心, 对物理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对于优生来说带领小组成员来完成任务, 可以强化学生的荣誉感与成就感, 让他们对合作学习更向往, 对物理学习更有动力。

实践证明,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与探究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在合作中增强学生情感融合。使得课堂教学更活跃, 真正让物理教学活起来、动起来, 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快乐学习。

二、开展合作学习增强教学互动性, 让学生自主探究

传统的物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讲学生记, 教师问学生答,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只是在机械地记忆这些基本的概念、公式与定理, 根本谈不上理解与运用, 学生往往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整个教学就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 学生只是旁观者。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以学生为中心, 构建生本课堂教学, 逐渐成为教学的主流。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讲堂, 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探究的多向交流, 是学生真正的学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以小组为单位、以任务为主线来展开积极的探究, 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 更加尊重学生的学习地位, 让学生以主体身份来展开探究。不再是机械地灌输, 而是主动地构建;不是教师的讲堂, 而是学生的学堂, 真正实现了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 是一个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的互动平台。

例如, 在学习串联与并联电路这一内容时, 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展开积极的探究, 让学生做教材上所安排的通过开关来控制灯泡的实验。各小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 他们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所学知识, 来制订不同的实验方案, 画出相关的电路图。然后展开积极的实验操作, 在实践中不断验证, 认真记录下实验现象与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在小组内展开积极的交流与讨论, 最终达成共识。然后由各小组选取代表在全班集中进行成果汇报。在小组发言的过程中, 其他小组可以做补充与完善。从而使学生对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中, 各开关控制灯泡的情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这样的合作学习既有组内的合作, 又有组间的合作与竞争, 将全体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性充分激发出来, 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 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三、开展合作学习增强教学实践性, 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习

初中物理新课标提出:从生活走进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是物理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 是以知识教学生学教材。这是学生觉得物理难学, 整体实践运用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而物理本身就是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 要扭转这一局面, 提高学生实践运用水平, 提高物理教学效益就必须要转变观念、要用教材教学生学知识学方法。也就是我们的物理教学要打破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 体现物理教学的生活化与实践性, 即新课改所倡导的从生活走进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而学生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 将学生集中起来, 以小组为单位更能发挥集体的力量, 来将学生的学习视野引向宽广的生活与丰富的社会。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 在运用中学习、提升。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关系。从而能够让学生对物理学科形成正确认识, 形成持久而稳定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真正地学会物理学习、爱上物理学习。

例如, 学完串联与并联, 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调查家里和教室的电路情况, 并画出相关的电路图, 使所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加深。并让学生帮忙设计一个电路图, 要在班里举行一次联欢会, 需要用彩灯来布置教室, 让彩灯依次点亮。这样的环节设计将学生的视野由教材引向生活, 变学为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 各小组都拿出了可行的方案。这样的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物理教学的开放性, 将学习置于宽广的生活空间, 让学生学以致用, 在运用中理解, 在运用中内化, 使得学生对物理的认识由枯燥学习上升为灵活运用。这样更加利于学生探究意识与物理实用意识的增强, 更加利于学生实践水平的整体提高。

总之, 小组合作学习更加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 是学生展现自我、互动探究的最佳平台。学生不再是枯燥、机械而封闭地被动学, 而是生动、自主而开放地主动学。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 参与度更高, 学习效果更是事半功倍。这正是推进物理教学改革, 构建物理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改革之路是漫长的,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永远不能停下学习与前进的步伐, 要紧跟教育形势的发展, 认真学习新课改, 领会新课标。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先进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结合起来, 不断创新、不断总结, 才能让合作学习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 成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

摘要: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 这是对传统灌输式教学的挑战与突破。合作学习突出的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性, 通过小组来共同完成探究, 以真正地掌握知识,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 这正是新课改下各学科的重要教学方法。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趣味性,互动性,实践性,高效物理课堂

参考文献

[1]王爱香, 浅谈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物理教师, 2012 (7) .

[2]张帆, 关于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 新课程 (中学) , 2012 (8) .

8.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 篇八

[关键词]初中物理 小组合作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60056

知识的获取与习得仅靠学生独自学习难度较大,而合作学习则会取长补短,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都能获取知识与提升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并加强指导,使学生的合作学习取得良好效果。那么,如何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科学合理地组建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前提是有一个合理的分组,如果分组不科学,后面的小组合作学习就难以顺利进行。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组建学习小组呢?

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小组合作学习目的就是通过不同学习水平与个性特点的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碰撞出知识的火花,形成更为立体、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划分学习小组时,一定要注意组内异质,要使小组内既有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有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还要有后进生,并且要有男生,也要有女生,要有活跃的学生,还要有细心的学生,总之,小组内学生要各具特色。同时,为了小组间竞争的公平性与合理性,在小组之间还要保持同质,要使小组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2.合理分工,责任到人

合作学习要想保持一个良好的秩序,就要分工明确,在面对一项合作学习任务时,谁负责什么,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同时,不同的任务要交给不同个性的学生,比如,在物理实验中,细心的学生检查实验设备,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负责动手操作实验,善于观察的学生负责记录实验现象与实验数据,写作能力好的学生负责撰写实验报告,这些由组长和组员共同决定,合理分工。

二、选择有价值的合作学习内容进行小组合作

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小组合作,因此教师就要合理选择合作内容,并且把握好小组合作的度。比如,《杠杆》的教学目标是:知道杠杆的构成,体会杠杆的应用;认识杠杆五要素;学会画力臂,在作图中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重点是认识杠杆及其五要素,学会画力臂;难点是理解和画力臂。在初次接触杠杆知识时,学生对动力和阻力的方向不好掌握,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难以开展讨论的问题,不适宜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如果一节课安排的小组合作学习过多就容易陷入走形式的虚伪合作学习,只有将教育的本质与学习方式真正相结合起来,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产生积极作用。

三、把握合作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一个良好的时机,教师需要把握好合作的时机,以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

1.学生遇到难以独自完成的任务时

物理学科的很多学习任务,有一些是学生难以独自完成的,对于这些学习任务,如果每个学生都独自完成,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进度,使课堂教学时间不足。在这个时候,可以开展小组合作,让合作学习小组完成一个学习任务,由于小组内分工明确,效率会比较高,所占教学时间会比较少。如初中物理第一册密度探究的实验,需测量的物理量比较多,如果让每个学生都做一遍的话,是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的,这时就可采用课下预习,课上合理分工的小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实效。

2.学生意见不同时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面对同一个物理问题,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因此经常会产生不同的解题思路,学生的意见难以统一。为此,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将不同的意见在小组内讨论与交流,使问题越辩越明,学生逐渐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在小组内得出一个本小组认可的解题思路,再进行小组间的探讨,这样,会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四、进行小组合作指导

小组合作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交流与合作。由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并不系统,且对物理学习缺乏整体的观念,因此在小组合作中,需要教师及时点拨、指导。比如,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笔者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开始合作时,有些茫然,如对合作学习的内容与目的无从了解,于是纷纷开始讨论、交谈。笔者发现这一情况后,就合作的目的和注意事项进行了指导,然后,再进行实验操作,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 参 考 文 献 ]

[1]赫丹丹.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探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2]郭天云.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9.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篇九

1合理控制实验小组的规模

省市配套实验室布置以及我们的实践均表明,最佳的小组合作人数应是4人,其中又以两两成对的“四人小组”最为适宜.因为不论对于学习还是管理来说,四人小组都具有很多的好处,如:

(1)四人小组变成两人一对,可以在最大范围内实现学生的互动.(2)省市配套实验室也只能2人成一小组,4人成一大组.四人小组有利于学生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3)小组规模越大,某些学生隐藏或被忽略的机会就越大,而四人小组恰好可以避免这一问题.(4)四人小组优于两人小组的地方在于,学生有更多的主意和力量去完成任务.2合理划分实验小组

小组的建立主要目的就在于帮助每个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因此小组的划分应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重要依据.一般情况下,应使每个小组都同时具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及单科成绩等特点进行个别调整,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组合,我们将其称之为“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原则.所谓异质小组,表现为小组成员在性格、成绩、能力、家庭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和互补性.“组间同质”即小组间尽量减小差异.使其各方面情况相当.尽量使小组之间的竞争公平、合理,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初中生学习基础、学习态度能力、兴趣爱好特长等存在一定差异,这就决定在组建合作实验小组时,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取长补短,保证了小组成员的多样性,从而使小组实验活动中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和输出,可以激发出更多的观点,使全组学生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学生不仅在组内合作,还可在小组之间交流,进而培养合作意识,实现资源

共享.在这一原则下,结合实践经验,我们推荐一种小组划分的具体方法,供同行借鉴、参考.(1)以上学期期末考试的班级名次为依据,以40人为例,1~10名分别为10个小组的1号组长,11~20名为各组的2号组长,21~30名为3号组员,30~40名为4号组员,原则上1与20名,2与19名……搭配,然后再根据性别、性格、学科优势等再做微调.(2)10个小组的再组合:每两个小组组成一个大组.1号组长的班名次即为该小组的序号,那么大组原则上采用1组与10组,2组与9组……的组合方式.(3)大组座次安排:(①②③④为各组组员号)

这样的座次方式既有利于“一帮一”的小组互助,①号帮④号,②号与③号互帮,又有利于优生的发展:两个小组的①号②号挨着,可合作解决拓展拔高的疑难问题,再者将相对差的学生隔开,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班级的纪律,也创设了后进生转化的有利条件.3实验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在实验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它一般大于个人能力,小于集体能力.组织学生合作设计,可以使学生思维互补、设计优化,科学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老师的适当指导下,学生通过合作设计把握重点化解难点.例如,例如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声音是什么》一节中可进行合作学习的地方很多:①声音的产生;②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③气体能传声;④固体、液体体能传声;⑤真空中能传声吗?⑥声音是具有能量的等.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为了课堂效益的最大化,一般会安排①④⑤.教师在课前给出课题,让学生提前预习,明确实验目标,回顾相关知识,收集有关资料,初步完成自己的设计思路.然后,按合作小组进行合作设计.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基于已有的经验来建构对于客观事物的理解.由于学生已有经验、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学生对设计方案也不相同.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交流活动,使学生发表自己小组的设计方案,倾听他人的设计方法并进行客观比较和鉴别,从不同角度修正自己的设计方案.例如,下沉的物体是

否受到浮力,这给学生留下创造性思维空间.学生以此为课题,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设计实验、交流,得出几种不同的结果.如此合作设计能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抑制.从而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4优化实验小组合作分工

实验方案确定后,在实验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应分工合作,可以围绕小组的建设给组员设置分工.即在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开始时,小组长选有较强组织能力,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一段时间后则应轮流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进行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记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实验数据、小组交流时的发言情况、纪律情况等;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如实验中遇到障碍,应当有的负责查资料,有的负责请教师指导等,做到人人动手,个个进入角色.遇到意见分歧,心平气和地分析、提炼,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进而提出新的解决方案,然后带着一系列新问题再查阅、再思考、再组织,如此反复、滚动,使学生扩大阅读面、知识面,最后达到实验的学习目标,形成小组的实验总结报告.如在《温度计的使用》实验中,学生用温度计测定一杯热水在相同时间内温度的变化情况时,就按学生的能力结构来划分小组:有的学生手拿温度计测定水温、有的记录时间、有的观察温度计的读数、有的填写实验记录表等.这样每个小组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职责.5实验小组成果交流

让各组代表对自己的总结报告自评,然后各组互评,评判以“实验方案是否科学,装置是否合理,效果是否达到目的,是否具有合作精神,报告语言流畅与否等五个方面作为标准”.按“好、较好、一般”三档评分,对每个实验小组的实验报告进行评选.通过学生一系列的评选,既解决了实验小组成员的沟通问题,也有效地解决了小组内的冲突,保证了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有

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同时还能形成“小组内成员合作,小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6反思

6.1实验研究的初步成果

评选之后,教师应预留一定时间给各实验小组讨论,总结每次实验的经验,成功在哪里,失误在哪里,并提出弥补的方法.这样,让每个参与者在课前查阅时扩大知识面;在实验中充分展示自我,得到发展,在课后增进团结合作.这种具体反思使学生能总结得失,认识合作精神在实验中的重要性,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在一年左右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理论学习,模式建构,实验研究,初步获得了一些实验结果:

(1)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能促进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水平的发展.(2)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改善学习态度.(3)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4)小组合作学习对富有挑战性学习内容比一般性学习内容学习效果更显着.6.2小组合作学习实施中的问题和思考

10.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反思 篇十

的确,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优点多多,它有着传统教学那种单一单向的教学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不再跪着听课,教师不再一言堂。更可喜的是,它使学生由学习上的竞争对手转变为相互协作的伙伴,而且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参与欲提高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拉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合作学习有利于因材施教,弥补了教师由于班额大而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不足,实现了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及实践和发展的目的。

一、试卷讲评中小组合作的应用

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我的两个班的成绩还可以。这让我越来越有自信,和孩子们的关系也更加融洽。看着即将讲评的试卷,我灵机一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在组长的主持下,化整为零,效果应该不错吧。于是我把所有的题尽量平均分到十个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气氛出奇的活跃。

学生能充分发言,每个组完成几个题,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多大的负担,完成组内的任务后,还可以讨论其它题。我注意到连平时不爱发言的秦世臻在我的鼓励下,也下位去请教组长该如何讲。最不合群的秦凡森也在给两个弱的组员讲题。更让我吃惊的是,组长的能力远在我的意料之外,他们能够根据小组成员的情况,恰当选取发言的同学,既不过分偏爱成绩好的同学,也不冷落学困生,真正照顾到了大多数。从这节课,我尝到了甜头,今后会在课堂上分别布置不同层次的`讨论交流问题,让他们活跃下去。课堂应该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要说不足应当是重点不是很突出,一些共性的问题处理不细致。

二、阅读教学中的小组合作

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我初步让学生小组活动解决,看能否提高课堂效率。首先生读10分钟课文,找一生解释作者及生字,又出示几个问题小组讨论。

1、石拱桥的特征。

2、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这两个问题比较简单,我让5、10两个小组来完成。剩下的三个问题相对来说比较难,我决定以正副组长为中心来讨论。17班完成度较高,18班由于学生水平差距大,课堂进展磕磕碰碰。总结起来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回答问题声音不够洪亮,影响全班同学的收获,另一个是组长的带头示范作用不强。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如何及时检测,发现问题,是下一步我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教读《故宫博物院》,我继续分层教学,我出示六个问题,前三个简单的问题由大组中较弱的四人小组来讨论解决,这个组有一个总负责人,是这个组的副组长,后三个问题由正组长组织讨论。在展示的过程中,为了增加学生的新鲜度,每个小组由正组长主持,他负责选择组员展示讨论结果。17班的学生表现棒极了,组长们很知道调动组员的积极性,简单的问题由成绩稍差一点的同学来回答,有难度的问题由程度稍好的来答。崔雨这一组,竟然让课堂很少发言的司亚龙来说,这次他说得很完整,声音洪亮,博得了全班热烈的掌声。我初步尝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甜头,教师课堂上讲得少了,学生说得反而多了,并且学习积极性也在一步步提升,何乐而不为呢?

三、语文活动课合作之风正育人

两个班的课代表观看完“古诗词知识比赛”后,恰好我们正进行《水浒传》的阅读,我安排学生组织了一次“《水浒》知识大比拼”活动。由于前期准备比较充分,课堂节奏进行地有条不紊,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17班结束后,都文通抱着队友哭起来,原因是他们小组的分数太低,觉得自尊受不了,她也反映了扣分的不合理情况。我就此教育他们,活动的目的不只是分数,一切活动都是育人,通过此活动也告诉大家,凡事要讲规则,没有规则这个活动就不会成功进行下去。18班马方旭活动结束后找我:“老师,我和邵光哲商量队长(谁当队长)的问题,结果纪律委员就给记下来了,我控诉,这不公平!”我问他:“你们是在什么时候商量的?”“主持人在上面安排的时候。”“那不就结了,时间不对,这个工作应该是在课前完成的。”王璐琦跟我说:“老师,我们组成员都着急了,昨天晚上背到十点,今天上课前,组员都在那里背,我以为我们组要倒数了,没想到成绩会这么好,他们都很努力了。”

11.初中物理教学小组互助合作学习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 小组互助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29-02

一、教学案例之《阿基米德原理》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的重要规律之一,是对“浮力”探究结果的完善与深化。教材通过阿基米德鉴定王冠的故事,引导学生用“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取代“浸在液体中物体的体积”,从而知道决定浮力大小的两个因素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若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液体密度越大,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就越大。不难猜想: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因物体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则浮力大小可能跟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即F浮=G排。在小组互助合作、交流协作进行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归纳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发挥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功效。

教学片断:(各小组通过交流讨论设计实验、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数据收集等环节,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实验:

1.如何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

2.如何测量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实验器材:钩码、弹簧测力计各一个、盛有水的溢水杯、小塑料桶等。

进行实验: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钩码重力;

2.将溢水杯装满水,再将钩码慢慢浸没与水中,直到溢水杯里的水不再溢出,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

3.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桶及钩码排开的水的总重力,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

4.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桶重力,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

分析论证: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F浮=G排。即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此结论同样适用于气体。

为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教师应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首先,合理分组,让学生明确分工、明确具体的小组目标, 讨论、猜想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如何通过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等环节来验证猜想的正确与否。各小组通过交流与讨论确定实验方案,解决猜想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刻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成功愉悦的感觉更加急切。各小组直抒己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设计出多组合理的实验方案,课堂上人人动手,利用实验器材,一试身手,学生的主体角色显露无遗。

二、教学案例之《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师将预习提纲发给学生,要求各個小组按照不同要求进行预习,检查学生完成情况。从同学完成情况看:接近半数同学了解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少数同学设计了通过改变压力或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改变摩擦力的实验,但实验方法欠合理、严谨。

教学片断:

1.教师活动:

(1)设置问题情境—请同学分别用卫生筷夹玻璃球看谁夹的牢。

设疑:怎样夹玻璃球不易掉下?

(2)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为什么仍然能够继续前进?为什么又会停下来?

2.小组活动:

引导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问题,引出摩擦力概念。

3.教师活动:

设疑:关于滑动摩擦力同学们已了解哪些知识,还有哪些内容要了解?

4.小组活动:

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提出问题。

5.教师活动:

(1)应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在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指导学生代表在水平光滑的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并记录测力计示数F1;

(3)在木块的上面放上砝码, 在水平光滑的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并记录测力计示数F2;

(4)指导学生代表在铺有毛巾的水平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并记录测力计示数F3;

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

教师指导各组分析摩擦力大小不同的原因,让学生进行讨论,怎样才能知道摩擦力的增大是哪个因素引起的?

6.师生互动:

同学对实验数据和结论进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在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后引导同学们一起总结,得到初步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运动速度和接触面大小无关。

7.学生活动:

上网查阅或应用已有书籍查阅滑动摩擦力在现实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小组自主探究、研讨、交流合作等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于课堂,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到自主完成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

三、案例反思

在传统常规教学中,教师更关注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如何突出教学重难点?如何设计板书引起学生注意等等。教学设计突出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习过程。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是必然趋势。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小组互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焦点。

小组互助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思路、见解、看法与其他同学共享。学生拥有了合理组合、分工协同的机会以及与他人交流、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对小组互助学习如何取得所期望的效果,教师应认真评估以下问题:

①如何让学生去开展有价值的小组合作。教师要教给学生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如角色分配、任务分工、交流方法等,给每个学生创造公平参与的机会;

②没有经过训练的学习互助合作小组显得凌乱、粗放,对大多数学生效果甚微。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方法并不是朝夕之间就能掌握,需要教师恒而持久、坚持不懈的训练。每个学生需要在不断的纠偏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③培养学生敢于表述见解和看法的意识;

④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分享互助合作成果的愉悦,才能培养学生互助合作意识,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成果。

在听课中,发现多数的小组学习,只注重形式而轻视效果。在小组讨论交流中,缺乏全体学生的合作与参与,这样的小组学习显得低效低能。

上一篇:如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下一篇:公司吸烟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