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韵律

2024-11-03

幼儿园小班韵律(共11篇)

1.幼儿园小班韵律 篇一

活动过程:

1、出示脏手帕引出课题。

◎手帕脏了,怎么办?

◎谁知道手帕是怎么洗的?都有些什么动作?

2、幼儿学习搓、漂、绞、晾等动作。

◎听音乐合拍地自由做动作。

◎教师示范做各种动作。

3、教师示范跳《洗手帕》舞动作。

◎幼儿说说老师跳的是些什么动作。

◎练习唱歌《洗手帕》。

◎跟学舞蹈数遍。学习洗手帕动作。

4、幼儿完整地听音乐几遍。我在开始的时候拿出一块脏的手帕,引出活动——洗手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孩子们先是看我手洗手帕,再跟着我一起学着来做洗手帕的动作,根据音乐的节奏强弱、快慢反映洗手帕的劳动场面。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很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洗手帕》歌曲的旋律、单唱歌词后学习洗手帕舞蹈动作。掌握搓、漂、绞、晾等动作。要求动作合拍。

2、培养幼儿从小爱劳动的习惯。

活动准备:1、课前组织幼儿洗手帕活动,观察老师洗手帕时的搓、漂、绞、晾等动作。2、脏手帕。

活动反思: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得到父母的疼爱,生活中的一切都有大人包办代替,自理能力很差。韵律活动《洗手帕》,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课前与家长联系好,让孩子学习洗手帕,使他们了解洗手帕的过程,同时通过实践初步感受劳动的快乐。开始部分,让孩子们学习日常生活中的模仿动作,如洗、搓、漂等动作。然后,通过老师的示范,把手帕放入水盆中浸湿,打上肥皂轻轻搓,脏的地方用力搓,根据乐曲强弱、快慢,让孩子们尝试用两种不同力度、速度的洗手帕动作来感受乐曲的韵律。

通过活动,孩子们懂得了音乐又快又重时,应怎样洗手帕;音乐又慢又轻时,又应怎样洗手帕。在乐曲结尾时的晾手帕又表现出了劳动后的愉快心情。

这个活动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更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

2.幼儿园小班韵律 篇二

【观察背景】这节课是我日常教学中的一节课,之前我看到有的老师上过类似于这样的韵律活动以后,我倍感压力,因为她上的很好,考虑的也很周全。她采用的是一般用的图谱模式,以此来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故事内容,图片很生动。我就想,要是换成实地观察或录像会不会更好?于是我在网上看了一下关于母鸭带小鸭一起走路、游泳和哺食的全过程的录像,选出了一些比较符合我这节课内容的部分。整节课的构思和图片都出来以后,我选择让幼儿先去观察,以此来促进幼儿的兴趣。以下是我的活动实录:

【活动实录】

【教学目标】

1.熟悉歌曲《母鸭带小鸭》的旋律,学习随音乐较合拍的做踵步动作,并能手脚协调地做动作。

2.在观察的基础上,迁移生活经验,模仿鸭子走路,鸭子叫、鸭子游水的动作。

3.在舞蹈中主要控制自己的动作幅度,以及调整自己与同伴的距离,尽可能地避免相互碰撞。

【活动准备】

音乐,母鸭和小鸭的头饰,母鸭带小鸭的录像。

【活动轨迹】

一、开始部分

观看鸭子走路的录像,根据自己的经验,学习踵步动作。

1.幼儿回忆观察鸭子的经验,并模仿鸭子走路。

师:“我们都看过鸭子,鸭子走路是什么样子的?请你们来学一学。”

2.观看录像,学习踵步动作。

教师边引导幼儿观看,边示范做正确的鸭走动作(即踵步动作):右腿屈膝,左腿向前方伸出,脚后跟点地。(反方向动作相同)(在这一部分中宝宝们看到录像以后很是高兴,注意力一下被图片提到最高点。)

3.幼儿随音乐四散找空地方,练习鸭子走路动作。

二、基本部分

变换不同的手部动作,创编模仿鸭子的动作。

1.幼儿创编鸭子的不同动作。

师:“你们除了会学鸭子一摇一摆的走路,还会学鸭子的哪些动作?”

“你们听到小鸭子的声音了吗?小鸭子是怎么叫的?”(嘎嘎)“又该怎样做动作呢?”双手手心向下,在嘴前上下开合并发出“嘎嘎”的叫声。幼儿对鸭子叫的动作比较熟悉,说以这一动作进行的很顺利。

2.“你见过小鸭子游水吗?接下来请一个小朋友表演给我们看一看。”请幼儿上前表演,并总结:小鸭子游泳动作:双手手心向下,在体前向两侧打开做游泳的动作,并不时摇摇尾巴。幼儿跟着教师一起做手上的动作,同时提醒幼儿脚上的踵步动作。

3.听音乐并分析旋律的特点,根据音乐,进行针对性的重难点练习。

师“听一听1~4小节的你听到了什么?(鸭子的叫声)所以,这一段应该做什么动作呢?”(鸭子叫)教师带领幼儿跟随音乐做鸭子叫的动作。“5~6小节音乐有什么变化,你又听到了什么?(游来游去真快乐)我们应该做什么动作呢?”(鸭子游泳)教师带领幼儿跟随音乐做鸭子游水的动作。

三、表演韵律活动“母鸭带小鸭”

1.“今天天气很好,小鸭子们和妈妈一起去散步吧!”请几个动作比较好的幼儿或能干的幼儿带上鸭宝宝头饰和鸭妈妈(老师)一起跟着音乐去“散步”,让幼儿仔细观察,并记忆其中的主要动作。

2.分角色表演。请一半幼儿带上鸭妈妈头饰其余幼儿做鸭宝宝,或请一个动作协调性好的幼儿做鸭妈妈,其余小朋友做鸭宝宝,分角色合作进行韵律活动。

(虽然游戏活动结束了,可是宝宝们一个个都还想继续玩,对这节课的兴趣点在分角色表演时达到最高点,最后在我答应他们课后继续玩的情况下他们才依依不舍摘下了头饰。)

【活动反思】

在我备课的时候,我想尝试下新的教学手法,所以我提前让幼儿实地观察和准备了录像教材,尽量地让小鸭子的特色可以一目了然。备课教案的时候,我也一再地请教园里有经验的教师,不断地征求他的意见,欲求完美的教案呈现出来。

在课时,我发现宝宝们对“鸭妈妈带领鸭宝宝出去散步”表演部分比较感兴趣,但是他们掌握得不太好,总是在表演过程中出现问题:刚开始还在跟着音乐的节奏在走,但是一遍过后,幼儿“鸭宝宝”就走出了自己的队伍,跑得到处都是,最后只看到“鸭妈妈”独自游来游去……这时,我停止了音乐,把游戏规则又重新讲了一遍,并且带着他们去“池塘”,跟着音乐,一群快乐的小鸭子游了起来……课后,侍老师告诉我,要想让幼儿在表演过程中避免出现碰撞问题,先要让他们会做动作,然后让幼儿熟悉音乐的旋律、节奏,这样他们的脑海里就会有印象,再者就是控制住幼儿的情绪,这样才能使整个活动顺利进行。

3.浅谈如何有效组织小班韵律活动 篇三

关键词:小班韵律活动;活动准备;组织方法;实践价值

韵律活动是所有随音乐而进行的有节奏的身体动作的活动的统称。它包括韵律动作及其组合、舞蹈、音乐游戏、歌曲表演等。韵律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音乐活动之一,它是经过艺术提炼富有韵律感、节奏感的身体动态,能使人更主动地去体验音乐,更积极地对乐韵产生影响和共鸣。韵律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一个分支,属于幼儿园素质教育的范畴。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组织小班韵律活动才有效呢?且有效组织的韵律活动又会带来怎样的价值呢?下面结合小班韵律活动“猴子爬树”来谈谈关于“如何有效组织小班韵律活动”的问题。

一、有效组织小班韵律活动应注重活动准备的效度

1.知识经验及教具的准备,要有助于更好地组织韵律活动

对幼儿来说,韵律活动中涉及对音乐的感知、理解以及随乐表现动作等方面的挑战,而每个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又是不同的,因此在开展韵律活动以前,教师要考虑一个问题:幼儿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或技能的能力,还需要在活动前期渗透哪些知识经验?例如,在组织小班韵律活动“猴子爬树”时,考虑到幼儿对猴子形象是了解的,但创编猴子上树、玩耍、下树的动作是需要幼儿对猴子的生活习性有直观了解的。于是,我在活动前让幼儿观看了有关猴子的视频,并与幼儿讨论猴子喜欢干什么等话题,一方面可以激发他们对猴子的喜爱和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幼儿对猴子的生活习性有一定的了解,便于在活动中创编出猴子爬树、摘桃子等动作。

其次,韵律活动中教具的出现,应该能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引发幼儿的愉快情绪,有助于幼儿的想象、联想或扮演角色,但不应妨碍幼儿的动作,也不应让幼儿过度兴奋而游离于活动之外。例如,我在准备韵律活动“猴子爬树”的教具时,用了一张桃树图片和一段欢快的音乐,创设一个大果园的情境,调动了“小猴子”来到果园后的愉快情绪,幼儿看到桃树,一下子就进入了扮演小猴子的角色中。

2.音乐的选取要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点

教师在选择小班韵律活动音乐的时候要选择一些节奏清晰、结构工整、旋律优美、形象鲜明的音乐,这样的音乐能激发幼儿进行韵律活动的欲望,也更容易让幼儿用动作来表现。例如,“猴子爬树”这个音乐是一个二拍子音乐,音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8小节)是上行的,第三部分(17-20小节)音乐是下行的,这样强烈的节奏对比,小班幼儿能清晰地感受到第一部分小猴子在爬树,第三部分小猴子从树上滚下来了。第二部分(9-16小节)是节奏比较轻快的二拍子音乐,那么幼儿也能联想到这段音乐是小猴子在树上玩耍的情景,教师进而引导幼儿创编各种玩耍的动作。

3.过程的设计要有利于实现韵律活动目标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就是一个好的教学活动的整体构思和方向。教学过程或者教学策略应体现如何通过一步步的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标。

例如,小班韵律活动“猴子爬树”制订了如下两个目标:一是尝试分辨音乐的上行、下行,并能按节拍协调地做猴子爬树、摘桃子等动作。二是创编B段猴子在树上玩耍的动作,体验韵律活动的乐趣。围绕目标要求,我将活动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1)课件导入,创设情境,激发活动兴趣。这个过程是以桃树图片导入的,让幼儿一下子进入扮演小猴子的情境中,再加上欢快的入场音乐,一下子调动了小班孩子的情绪和兴趣。(2)完整欣赏音乐,感知音乐上、下行,初步尝试用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这个过程是要引导幼儿先充分理解音乐,再尝试大胆表现动作,通过教师提炼,优化动作,到用语言引导等方式的徒手学习动作,最后集体学习随乐用动作表现的方法让幼儿的动作更协调、合拍。(3)创编B段猴子玩耍的动作。这个过程就是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和创造力,尝试创编猴子在树上玩耍的各种动作,让幼儿随乐表现动作的能力有了提升,也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到了韵律活动的乐趣。

二、有效组织韵律活动应规划活动实施的方法

1.增强韵律活动的趣味性,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在组织幼儿园韵律活动时,教师能否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很重要的。一次好的教学活动应该能保证幼儿有一个愉快的情绪体验。

我在组织韵律活动“猴子爬树”时,采用了以下策略:(1)情景导入,角色扮演(猴子妈妈与小猴子),激发参与兴趣;(2)营造轻松的活动氛围,引导幼儿自由表现与表达,积极与幼儿互动。(3)动作练习游戏化,情境性、表演性、趣味性强(猴子爬树、摘桃、吃桃、跳舞、滚下树等情境性动作)。

2.充分感知乐曲内容的形象性,为动作练习、创编做铺垫

小班韵律活动的音乐一般是层次性明显,且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的音乐。在引导幼儿随乐做动作之前,教师通过一些问题或提示引导幼儿听辨音乐的特点、变化,充分感知音乐所描述的形象,并给予他们表达自己对音乐理解的机会,从而让幼儿充分感知、理解音乐这个环节是十分必要的,这一过程是为随乐做动作作铺垫的,以便之后引导幼儿按音乐情节(一个情节做一组动作)或者乐段(一个乐段做一组动作)来创编动作。

例如,在组织小班韵律活动“猴子爬树”过程中,当幼儿完整欣赏音乐后,我引导幼儿想象:“听了这段音乐,你觉得小猴子在干什么?”当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又哼唱音乐引导幼儿尝试将自己的想法用动作表现出来。在引导幼儿分辨音乐的上下行时,我不是直接告诉幼儿哪部分音乐是上树、哪部分是在树上、哪部分是下树,而是请幼儿欣赏音乐自由表达看法,最后用手势来“告诉”幼儿(上树:手向上移动;在树上:手高举并摆动;下树:手向下移动)。

3.注意动作提炼与语言提示的清晰度,引导幼儿动作协调、合拍

韵律活动中教师适时地提炼动作是十分必要的,幼儿对音乐和动作的感受能力很强,教师提炼有节奏或者优美的动作,能使幼儿感受到动作的美感,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到韵律活动中。同时,语言提示可以让动作学习更形象、生动,也能让动作与音乐更合拍,特别适合小班孩子。

例如,我在开展韵律活动“猴子爬树”时,先引导幼儿自由做动作,然后教师优化动作,引导“小猴子”跟着“妈妈”一起随音乐练练爬树、摘桃等本领。同时,也会用有节奏的语言来作为辅助配合音乐,引导幼儿掌握动作节奏。如爬树的动作: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树枝——上,又如摘桃子的动作:摘—放—摘—放。

4.把握哼唱旋律的速度、强度,灵活指导幼儿动作练习

组织韵律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对不同动作的掌握能力是有差异的,幼儿同一动作的掌握能力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出示音乐的次数、速度都应该根据幼儿掌握情况来灵活呈现。

在组织小班韵律活动“猴子爬树”时,我发现“哼唱”旋律是一个较有效的策略,教师可以根据活动中幼儿的表现灵活地调整音乐呈现的速度、强度。例如,在学习猴子摘桃动作时,有些幼儿没有随着音乐节拍摘桃子,于是我放慢哼唱速度,引导幼儿一小节做摘的动作,一小节做放的动作,清晰地表现动作,并随着幼儿对动作节奏的掌握情况,逐步回到原速哼唱。

5.注重提升动作的表现力,有效发挥幼儿的艺术创造力

幼儿的想象、思维、创造力,往往要在积极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发展。然而,韵律活动对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通常幼儿通过积极扮演角色,想象角色在一定的音乐情境中应该做怎样的动作,这其实就是在培养幼儿的艺术表现力、创造力。

例如,在组织韵律活动“猴子爬树”过程中,最后环节是引导幼儿大胆随音乐创编B段猴子在树上玩耍的动作,活动中我们创编了跳舞、张望、跳跃、吃桃子等动作。我发现不同幼儿在活动中所想到的创编内容和动作表现都是不同的,如何在活动中更好地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表达,同时又要使动作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提高其表现力对我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但我每次都尊重幼儿的想法,在他们创编的基础上进行适当优化,使幼儿的动作更具节奏性、艺术性,而不是否定他们,硬搬教案上预设的动作来“表演”。虽然幼儿有时把握得不是很好,但却能使活动更具灵活性、创造性,也真正体现出了“生本教育”的理念。

三、有效组织小班韵律活动的实践价值

1.使幼儿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幼儿园教师教育丛书——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提到: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直接指向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发展。韵律活动对幼儿能力的发展及品质的培养应该是多方面的,包括动作的协调性、随乐性和表现性方面的发展,也包括创造性、良好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活动前要考虑好即将组织的韵律活动,将发展幼儿哪些方面的能力,并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将这些方面有机整合。

特别要注意避免“只重动作技能掌握而轻音乐素养的培养”的行为。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如果只注重动作技能的掌握情况而缺乏对孩子音乐素养的培养,或者选择一些不合年龄、毫无趣味性的音乐,那么小班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肯定会大大降低,还会造成孩子身心上的疲惫。韵律活动中一定要做到动作和音乐“两手抓”,才能使其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才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全面协调发展。

2.使韵律活动的教学素材更多样

现在,我们教师广泛采用的是《幼儿园建构式课程用书》,里面的教学内容分成不同主题,内容很完善,教案基本都比较详细、有条理。而“猴子爬树”这个音乐选自《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中“艺术”一书,这本书比较早,上面的教材内容几乎很少采用。虽然是老教材,但这个音乐非常适合作为小班韵律活动。这样的音乐如果因书本的陈旧而摒弃,真是太可惜了,所以在设置小班韵律活动的内容时很多老教材还是可以借鉴的。不仅如此,很多教师为了使自己的活动更新颖,纷纷去网上搜索韵律活动素材,有流行的、民族的,还有不少国外的音乐都可以用来作为韵律活动素材。在教师不断地尝试中,不仅提高了教师有效组织韵律活动的能力,而且使韵律教学素材更多样、更丰富。

当然,我们对任何教材都不能完全照搬,而要结合实际情况(如:幼儿年龄特点、幼儿实际能力水平、幼儿已有知识经验等),适当做些调整和修改,这样才能“物尽其用”。

3.使教师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韵律活动的类型包括了律动、歌曲表演、舞蹈等多种形式,因此教师要想有效组织韵律活动,首先要具备这方面的音乐素养,如:哼唱能力、动作表现力、身体协调性等。不仅如此,教师的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互动能力等都是有效组织韵律活动的必备条件。因此,教师为了提高韵律活动,就会主动地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及综合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优化组织韵律活动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组织更有质量的韵律活动。

参考文献:

4.幼儿园小班韵律 篇四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乐曲内容。

2、享受参与音乐活动的快乐,培养幼儿在动作表演方面的能力。

活动准备:

磁带《七彩蛋宝宝》

活动过程:

1、热身运动,带幼儿进场春天来了,有很多的小动物都要来看看美丽的春天,来我们听着音乐学一学小动物的样子。(放音乐,教师带领幼儿做各种小动物的动作进场)

2、学习韵律活动

(1)春天真美,还有一只小动物也想来看看春天,你们猜是谁呢?;.教.案来自:快思老.师教.案网;(教师出示鸡蛋壳)它现在还藏在鸡蛋壳里呢?猜出来了吗?(小鸡)

(2)小鸡在蛋壳里它会想些什么?干些什么呢?让我们听着音乐想一想,做一做。

(幼儿听音乐自由表演)提问:小鸡你在蛋壳里干什么呀?(引导幼儿讲述,用动作表演)教师带领幼儿完整表演一遍。

(3)小鸡用尖尖的小嘴巴啄啄啄,把蛋壳啄破了,小鸡钻了出来,看到那么美的春天小鸡心里觉得怎么样?(很高兴)它又会干什么呢?(幼儿听音乐自由表演)来,让鸡妈妈问问你刚才在干什么呀?(引导幼儿讲述)

3、结束活动妈妈见鸡宝宝变的这么能干,高兴极了!宝宝们我们一起来跳个舞好吗?(师幼欢快地一起跳舞)宝宝们,妈妈带你们到外面去捉虫子吃好吗?

5.小班韵律活动教案 篇五

1、在教师语调、体态动作的暗示下,尝试一边唱一边按歌词内容做动作,学习按乐句变化动作。

2、理解并遵守游戏规则,知道“小花狗”叫过“汪汪”后,“肉骨头”才逃回自己座位。

准备:

“小花狗”头饰2--3件,“肉骨头”和幼儿人数相等。

过程:

1、教师出示头饰,引起幼儿的兴趣。

2、教师清唱,幼儿听歌曲。

“刚才歌曲里面唱到的是什么小动物?”“小花狗想干什么?”

3、再次范唱。

“你们想一想小花狗是什么样子的?”“蹲在大门口怎么做呢?”“两眼黑黝黝又怎么做呢?”“谁来学一学想吃肉骨头?”幼儿逐句的进行动作创编。

4、教师边唱和幼儿边做动作。

教师用语调、体态暗示幼儿,每一乐句的开头变化动作。

5、钢琴伴奏下进行一边唱歌一边动作表演。

6、玩音乐游戏《小花狗》。

游戏玩法:教师扮演“小花狗”,幼儿扮演“肉骨头”站在场地中间,“小花狗”唱过“汪汪”后,“肉骨头”迅速的跑回自己的座位上

7、戴头饰分角色表演。

可以请幼儿扮演“小花狗”,教师和别的幼儿扮演“肉骨头”玩2--3次后,幼儿互换角色。

6.小班韵律教案:小兔捉迷藏 篇六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音乐ABA的结构和性质,学习在A段音乐处较合拍地做兔跳动作。

2.在教师启发下,学习用不同的身体动作创编“花”的各种姿态。

3.游戏中,知道寻找空地方进行活动。

活动目标:

小兔子布偶,《飞飞曲》音乐

活动内容:

一、教师启发幼儿用身体的不同姿态创编“花”的造型。

开火车去郊游,看,草地上开了许多美丽的花,花是什么养的?谁来做做看?

二、教师出示小兔子布偶,引导幼儿欣赏A段音乐。

瞧?谁也来看花了?(教师演示布偶,跟A段音乐有节奏的跳)

三、教师鼓励幼儿边欣赏A段音乐,边用拍手动作感知A段音乐节奏。

1.提问:小兔是怎样来的呢?(蹦蹦跳跳)我们一起来拍手欢迎它,好吗?

2.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兔跳。

提问:小兔是怎样跳的呢?谁能学一学?

小兔跳的时候声音怎么样?(很轻)

那你们觉得用什么地方跳,声音就会轻轻的呢?(用脚尖跳)

3.教师带幼儿听A段音乐一拍一拍做兔跳。注意,要跟着音乐来跳哦!

教师带幼儿一起用手指在腿上学小兔子轻轻跳,好吗?

四、完整欣赏音乐,听辨出B段捉迷藏音乐。

提问:小兔玩得真高兴,还和妈妈捉迷藏呢,我们来听一听音乐中什么地方是小兔子在跳?(前、后)什么地方小兔子藏了起来?(中间)

五、游戏,创编花造型

小兔和妈妈捉迷藏时,变成了一朵花,妈妈就找不到了。下面我来做兔妈妈,你们来做小兔子,我们也来捉迷藏,看看谁会像小兔一样,变成一朵花一动也不动,不让妈妈发现的!

幼儿园小班音乐欣赏教案:大树妈妈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轻松,愉快的情调,并理解歌词内容。

2、能初步创编树的造型并随乐曲节奏表演。

3、结伴表演大树和小鸟,表现角色间相亲相爱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幼儿已学会了鸟飞的律动。

活动过程:

1、练声

(1)复习歌曲《两只小鸟》。(要求幼儿在音乐伴奏下,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演唱,并且有正确的演唱姿势)

(2)以讲故事的形式引起幼儿的兴趣:小鸟和大树妈妈相亲相爱,小鸟把家安在了大树上,大树妈妈随着风轻轻摇动树枝,沙沙的声音好像在为鸟宝宝唱摇篮曲。下雨了,大树妈妈那长着叶子的手臂就像撑起的一把伞,为鸟宝宝挡住风雨。

2、基本部分:欣赏曲子《大树妈妈》(重点部分)

(1)通过课件,引起幼儿兴趣,引出主题。

知道吗?今天小鸟也飞到小(2)班,飞在一棵大树枝上筑了巢,大树妈妈随着风轻轻摇动树枝,摇起了小宝宝。哎呀,不好,刮风了、下雨了,你们猜猜小鸟怎么啦?(请幼儿自由讨论发言),别着急,有大树妈妈在呢,树妈妈那长满枝叶的手臂就像撑起的一把伞,为鸟宝宝挡住风雨。

(2)欣赏歌曲《大树妈妈》

请幼儿边看课件、边欣赏歌曲《大树妈妈》一遍。今天李老师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叫《大树妈妈》,讲的就是大树妈妈和小鸟的故事,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等一会儿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

(3)提问:这首曲子的名称叫什么?你听到些什么呢?

3、第二次欣赏曲子。

(1)我们再来仔细听一遍,大树妈妈长得怎么样?它为小鸟做什么事情呢?

(2)提问:大树妈妈长得怎样?它为小鸟做了什么事情?

小结:因为有了大树妈妈的爱护、关心,小鸟们快乐的成长,所以这首歌曲的旋律优美,听上去很轻松、愉快,让我们再听一遍。

(3)欣赏第三遍。提醒幼儿边听边摇晃身体。

(4)在音乐伴奏下自由表演大树妈妈和小鸟一遍。

3、结束部分:复习律动《碰一碰》

7.幼儿园小班韵律 篇七

教育不仅仅是给予孩子渊博的知识, 更应该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孩子。 爱因斯坦认为:“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 ”只有敢于大胆想象, 想他人未能想, 想他人未曾想, 想他人不敢想, 才能有所发现, 有所创新。 对于幼儿来说, 以适当的活动形式促进其想象力的发展无疑可为他们以后的创新打下基础。《 纲要》 中也指出:“ 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 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 肯定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 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那么, 如何通过韵律活动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呢?

一、在实践中引导幼儿多听

首先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倾听环境, 让幼儿置身于美妙的音乐氛围中。 如, 可在活动室内设置音乐活动角, 准备一些中外名曲。 在幼儿入园或来园时播放一些欢快的乐曲;在幼儿入睡前让幼儿欣赏轻柔舒缓的乐曲, 让幼儿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进入梦乡;在重大的节日里播放相应的乐曲, 如在国庆节播放《 我是祖国好儿郎》 , 妇女节播放《 好妈妈》 等。 在其他活动时间可先分别播放世界名曲《 水族馆》 和儿童歌曲《 小鱼游》 两首音乐给孩子们听。 其次, 在日常生活中, 也可随时引导幼儿倾听。 另外, 在郊游的时候教师也要充分利用机会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二、选择合适的律动音乐, 激发幼儿想象的热情

韵律活动顺利开展的第一步在于音乐的选择能否引起幼儿的兴趣, 激发幼儿想象的热情。 实践表明, 这样的律动音乐应符合三个特点:一是节奏快慢适中、旋律活泼欢快, 音乐形象生动;二是旋律在重复的基础上又有发展余地;三是整个乐曲具有教强的情绪感染力。 如果音乐的旋律在重复的基础上增加部分新的内容, 则更容易帮助他们记住律动的节奏特点。 同时, 重复的节奏可以帮助幼儿不断练习一些基本律动动作, 而变化的节奏则可让幼儿自由发挥想象, 做出不同的动作。 例如, 律动《 拍手点头》《 日常生活模仿动作》 以及《 找小猫》 等等, 这些音乐的不同小节中都有重复的旋律, 多听几遍后幼儿就很容易记住这些相同的节奏和动作。 当孩子们能够较为放松、自信地完成这一部分韵律活动时, 教师可再进一步引导他们理解与体验音乐各小节中不同的旋律, 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创编新的动作。 此时, 幼儿已经对完成韵律活动具有了信心, 因而想象的热情也就很容易被激发出来了。

三、引导幼儿从不同的方位倾听

引导幼儿从不同的方位倾听, 可训练幼儿的方位知觉及对不同音调的辨别能力。 如, 一个教师朗诵幼儿所熟悉的儿歌, 同时让另一教师朗诵另外一首儿歌, 听完后让幼儿回答老师分别朗诵的是什么; 或者让幼儿闭上眼睛同时打击不同的两种乐器, 然后让幼儿说出是什么乐器发出的声音。 但是要注意: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 可先针对一种声音提问, 让幼儿闭上眼睛倾听这种声音来自哪个方向, 是什么乐器发出的声音, 声音可以是一首乐曲, 也可以是某个幼儿说话的声音。

四、对于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幼儿倾听的要求不同

教师要因材施教, 对接受能力不同、年龄不同的幼儿适时适当进行引导, 提出相应的要求。 如, 在欣赏韵律作品时, 对于小班的幼儿, 只要求他们能感受到乐曲积极向上的情绪, 能用简单的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可, 而中大班幼儿倾听能力增强, 则要逐步培养幼儿倾听音乐的习惯, 要让他们能分辨乐曲中乐段明显的重复和变化, 同时能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乐曲内容。

再者, 在韵律活动中, 角色和道具是帮助幼儿开展想象的媒介, 幼儿对于各种各样的道具都非常感兴趣, 对于不同的角色则有着不同的喜好。 对此, 我首先会丰富幼儿对角色和道具的认识, 鼓励幼儿摆弄各种道具;之后, 我会尝试让幼儿自主选择角色和道具来进行表现。 例如, 在开展《 小鱼游》 的律动活动期间, 我在音乐角中投入了鱼、水草、珊瑚、鱼食、船等道具, 孩子们对这些道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摆弄过后各自选择了喜欢的道具, 分别饰演不同的角色, 充分展开想象, 表演出各种各样的“ 鱼儿游”情节。

8.幼儿园小班韵律 篇八

关键词: 民间游戏 幼儿园音乐律动活动 教学应用

引言

教育部在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1]这推动了广大幼儿教师将游戏运用于教学模式中。以往文章多研究宽泛的游戏化教学,本章则重点研究其中的民间游戏在幼儿园音乐律动活动中的有效应用。

1. 民间游戏应用于幼儿音乐韵律活动的概述

1.1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所表现的内容大多来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和劳动,其游戏活动中所配的歌谣一般使用的是当地人惯用的语言表达方式所表达的。这种特征使民间游戏更加贴近自然、更加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幼儿民间游戏,是幼儿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个体的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社会性活动。这种社会性活动主要反映的是他们所熟悉的、理解的、感兴趣的,可以在幼儿印象中形成最鲜明、最突出的并拥有真正感情经验的生活体验。

儿童民间游戏进入幼儿园成为幼儿园民间游戏的过程,从教师的视角看,是根据教育需要对游戏进行筛选、改造或再造的过程。对于儿童而言,这些经过了教师的教育学视角审视后的“幼儿园民间游戏”是否真正是游戏,取决于儿童能否从中获得游戏性体验[2]。

1.2幼儿园音乐韵律活动

幼儿园音乐活动按照传统方法通常分为歌唱教学活动、韵律活动、打击乐器演奏活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和音乐游戏活动。其中,韵律活动是一种让儿童在音乐的伴奏下运用一个或一组自然的动作,反映其音乐感受与情绪状态的写实性的表现活动。由此可以看出,韵律活动的主要特征是在音乐伴奏下做动作,动作的节奏和风格需要与音乐相吻合。在感知游戏音乐时,除了要求儿童熟悉、理解音乐的性质和结构外,还要体验音乐的变化和游戏规则的关系。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指导幼儿感知、理解韵律活动的音乐。

1.3民间游戏应用于幼儿园音乐律动活动的意义

将民间游戏应用于幼儿园音乐律动活动,所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寓教于乐简单的内容,更是对促进幼儿的大动作发展(例如肢体协调等)、大脑的发展、团队合作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可以让孩子们的学习和实际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仍然可以时常运用活动中通过民间游戏所学到的内容。

将民间游戏应用于课堂中,有助于在真正意义应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音乐游戏教学中,可以充分体现出老师对孩子们充分的信任与尊重,使学生真正成为主人。这有助于儿童天性的展现,可以为儿童的个性与智力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通过对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民间游戏的学习与创作,对提高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有极大的好处。同时由于民间游戏与生活更贴近,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

2.民间游戏有效应用于幼儿音乐韵律活动的建议和方法。

正是由于上述种种优点,不断有研究者及幼儿教师开始将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但往往会“过多强调游戏的发展价值,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认为有价值的内容强加于(民间)游戏,而忽略了游戏的享乐性,使得游戏空剩下躯壳,失却了真正的游戏精神”[3]。因此,思考如何将其有效结合成了当前的主要问题。

2.1通过当前年龄阶段的更多心理上的满足感促进儿童积极主动参与。

虽然教师进行的大多是经过自身评估过的拥有价值的民间游戏,但刚开始的不了解往往会使学生知难而退。此时,采用更多措施(例如奖励小红花、老师家长的表扬等)增加儿童内心的满足感,会让他们更喜欢主动参与这类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4]。

2.2游戏的选择应与儿童的生活更贴近,并在筛选之后对游戏进行适宜的改编。

幼儿教师应及时了解该年龄阶段的孩子最喜欢玩的民间游戏,以便随时更改活动设置,真正达到将民间游戏运用于幼儿音乐律动活动中的目的,贴近儿童生活。例如孩子们经常玩的老鹰抓小鸡、石头剪刀布、贴烧饼等这些游戏有简单的情节,孩子们玩起来不亦乐乎,将这些孩子们喜欢的贴近孩子生活的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的音乐韵律活动中不仅可以强化课堂效果,而且可以增强活动趣味性。又如少数民族的民歌往往伴有当地民族风格的动作,通过这种简单的民歌学习,还可以让孩子们体会少数民族浓郁的生活气息。

2.3给幼儿足够的空间自我发挥。

教师的示范是儿童模仿的最好模板。但具体活动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教师行为的模仿,更应该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运用更加开放的结构。如此,才可以体现民间游戏在幼儿园音乐律动活动的真正作用。例如我们将民间游戏“木头人”融入韵律活动中,鼓励孩子创编出不同木头人的造型,而不是局限于一种造型的模式。

结语

幼儿园教学对象多为不具备自我约束力的3-6岁的低龄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通过自己的直接经验进行这个阶段的学习。将民间游戏运用到幼儿园音乐律动活动中,可以改变幼儿园游戏及课程内容的方法和途径,广大幼儿教师应善加利用。

参考文献:

[1]吴璐珺.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应用[J].好家长,2016.

[2]冯林林.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的构筑[J].学前教育研究,2010(3).

[3]黄进.游戏精神与幼儿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63.

9.小班韵律活动毛毛虫挠痒痒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学唱K曲,勉励孩子用动作与声音勇敢表现乐曲。

2、体会与小伙伴一块儿游戏带来的欢快心情。

3、会用动作与声音表现挠痒痒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要点:学唱K曲,可以用美妙的声音与有意思的动作来表现乐曲。

难点:学看图谱,体会三拍子Music的节拍特征,在乐句的最终不漏拍。

教学预备:

《毛毛虫挠痒痒》Music磁带、毛毛虫指偶与大树头部装饰数个。

教学过程:

1、幼儿教师放《毛毛虫挠痒痒》的Music,让孩子随Music做挠痒痒的动作。

2、创建场景,学习歌词。

(1)孩子,你是怎么样挠痒痒的?其它人挠你痒痒时你会怎样?

(2)(幼儿教师一手食指戴上小毛毛虫指偶,一手五指张开立起手臂肘当作小白菜祖父,边讲边表演。)哇!毛毛虫窜出来啦!小白菜祖父讲:“我才不惧哩。”毛毛虫用力喊:“我来了—”小白菜祖父還是纹丝不动。突然,毛毛虫躲进小白菜祖父的腋窝里挠痒痒。小白菜祖父一瞬间呵呵的笑出声来啦。幼儿教师提问孩子小白菜祖父为何笑哩?

3、放录音,启发孩子学做“挠痒痒”的动作。

教师饰演毛毛虫给孩子挠痒痒(勉励孩子相互挠挠)

4、幼儿教师带着孩子快乐的随录音边唱边做动作。

5、师幼一致玩游戏“毛毛虫挠痒痒”

(1)教师扮毛毛虫,请一孩子扮大树,表演1遍。

(2)请几位孩子饰演毛毛虫,幼儿教师饰演大树,在Music声中表演1遍。

(3)全部孩子边唱边表演2遍。

6、为增添游戏的趣味性,幼儿教师可随机用以蔬菜的名字更换小白菜祖父,例如:豆角大姐姐、冬瓜(又称枕瓜)祖父等。

教学扩展:

10.幼儿园大班韵律活动 篇十

作者:颜瑶卿 来源:浙江省杭州市胜利瑞丰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1-05-12 设计思路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欣赏到由一群中学生表演的竹子民间舞蹈——《蕲竹舞》,既吸收了传统艺术元素,又整合了现代舞蹈、音乐、灯光等时尚元素,妙趣横生,我被这个舞蹈所深深吸引。让幼儿从小接触优秀的民间舞蹈作品,并由此领略其中蕴含的真、善、美和谐统一的核心思想,是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追求的目标之一,于是我们有了设计这个音乐活动的想法。

我们对音乐作品《蕲竹舞》进行了一定的改编(见附后乐谱),将作品改编为AB结构,使AB两段乐曲具有鲜明的对比效果:A段旋律活泼欢快,表现敲击身体的动作;B段旋律强烈、富有震撼力,音乐的乐句为a+b结构.并以对答句的形式呈现,前半乐句a有旋律,此部分创编造型动作,后半乐句b仅由排鼓按|×××× ×××× ×× ×|的节奏型演奏,此部分创编敲击动作,随乐表演时让幼儿轮换选择a部分或b部分进行表演,使幼儿有比较充分的思考反应时间。整个活动设计为三个层次,循序渐进,让幼儿在每一次的音乐学习中都能获得快乐体验。

活动一 敲敲多变的鼓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的旋律和结构,并能用手敲击身体和敲击鼓面等相应动作表现A段的欢快与B段的强烈。

2.体验与同伴合作造型、敲击,共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切好的音乐,观看过各种各样鼓的造型,幻灯片。活动过程 1.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玩一玩敲鼓,我们要来敲各种各样有力量的鼓,敲鼓前我们先来敲敲身体做做热身运动。

2.感受A段乐曲,并随A段音乐敲击身体的某个部位做热身准备。

师:我们可以用手敲身体的哪里呢?(根据幼儿的回答,随A段音乐敲击身体的一个部位)3.感受B段乐曲,尝试用一只手掌当鼓面造型,另一只手敲击鼓面来表现B段乐曲应答的句式。

(1)出示一个鼓面的幻灯片,以够用为原则探索一个鼓面不同方位的造型动作。师:热身运动做好了,我们先来敲一个在上面的鼓,我们的手上没有鼓,怎么办呢?我们用一只手掌来变鼓面,仔细看我是怎么变的。(教师示范变鼓动作,幼儿模仿)师:鼓除了在上面还可以在哪里呢?(全体幼儿根据回答做出用手掌向下、向左、向右的造型动作)(2)欣赏教师随乐表演变一个鼓面的造型动作。

师:现在我来变鼓,看看我变了几次?(四次)每次变得一样吗?(不一样)(3)幼儿跟随教师表现一个鼓面的造型动作。

师:我们一起来变一变,注意在“准备、一二”的时候做好准备,在变的时候马上变出来。(幼儿模仿练习一遍)第四次和前面变的有什么不一样?第四次是变了很长时间才停住的,前三次是变出来马上停住的。(教师分别哼唱第四句和前三句,幼儿随乐表现变鼓动作)(4)跟随B段乐曲(慢速)进行一个鼓面的造型、敲击动作。(5)跟随B殴乐曲(原速)进行一个鼓面的造型、敲击动作。4.随乐表现A、B两段乐曲的敲击动作。师:现在我们将敲身体和敲鼓连起来玩一遍。

5.尝试用两只手掌表现鼓面的造型动作,两两合作敲击。

(1)出示两个鼓面的幻灯片,尝试用两只手掌表现两个鼓面的造型动作。师:除了可以敲一个鼓,还可以怎么敲?(敲两个鼓)这两个鼓怎么变?(幼儿表现幻灯上两个鼓面的造型动作)两个鼓除了这样变,还可以怎么变?(幼儿创编动作,教师积极模仿幼儿的动作)(2)幼儿表现两个鼓面的造型动作,教师用手敲击。师:你们的两只手都当鼓了,谁来敲呢? 我来当鼓手,你们一定要变出让我敲得到的鼓,注意这一次我不用动作提醒,你们可要自己变出各种各样有力量的鼓。(幼儿随乐变鼓,教师敲击鼓面,并发出“嘿嘿”的声音)(3)幼儿一边发出“嘿嘿”声,一边表现鼓手敲击动作。

师:你们变出了那么多有力量的鼓,我也想来变鼓,你们来当鼓手“嘿嘿”敲一敲。(幼儿随乐练习空手敲击一遍)(4)教师表现两个鼓面的造型动作,幼儿敲击。(5)幼儿两两合作表现两个鼓面的造型、敲击动作。

师:现在请你们和好朋友一起来合作敲一敲,先商量好谁来当鼓,谁当鼓手。(幼儿在位置上随乐两两合作造型、敲击第一遍)合作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现在请你们交换角色,再来玩一遍。(幼儿在位置上随乐两两合作造型、敲击第二遍)师:现在请你们和好朋友找个空位置商量好谁来当鼓,谁当鼓手,这一次我们要连起来玩两遍,中间我们直接换角色。(幼儿找空位置,两两合作表现乐曲两遍)6.尝试合作表现一套鼓的造型、敲击动作。(1)出示并引导幼儿观察一套鼓的幻灯片。

师:这一次我们要来敲一套鼓,这套鼓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在前有的在后,有的在左有的在右„„

(2)请几位幼儿合作表现一套鼓的造型动作,教师进行敲击表演。

师:谁来挑战变一套鼓呢?现在我来做鼓手,你们在变鼓的时候,马上合作变出鼓来。(师幼随乐表现,教师要尽可能敲击到每一位幼儿变出的鼓面)(3)幼儿分成三组,与客人老师合作表现一套鼓的造型动作,客人老师表现即兴的敲击动作。

活动二 竹儿响咚咚 活动目标

1.进一步熟悉乐曲的旋律和结构,并能跟随乐曲表现竹棍敲击身体和敲击竹棍的动作。

2.在敲击竹棍的比赛情境中,尝试探索用一根竹棍进行造型、用竹棍敲击竹棍动作来表现B段乐曲的应答句式。

3.合作时能用眼神与同伴进行交流,体验使用竹棍进行游戏的乐趣。活动准备 1.每人一根竹棍。

2.幼儿学过竹棍操,并探索使用竹棍进行各种造型。活动过程

1.复习敲鼓动作。

(1)师幼随乐进行左右手互动敲鼓动作。(2)两两合作进行变鼓造型、敲击动作。

2.尝试探索用一根竹棍进行造型、敲击的动作表现B段乐曲应答的句式。(1)交代比赛内容。

师:今天在这里要举行一场敲击比赛,会是什么呢?变变变,变出了一根什么?(竹棍)今天在这里要举行一场用竹棍进行造型、敲击的比赛。

(2)探索用一根竹棍进行造型的各种动作。(3)创编用竹棍敲击竹棍的节奏型:①|×一×一|②|××××|③|××××××|。

(4)幼儿自选敲击节奏型,两两合作,跟随B段音乐进行竹棍的造型和敲击动作。3.两两合作随A、B两段乐曲进行竹棍敲击动作。

A段音乐,幼儿使用竹棍敲击身体部位;B段音乐,轮换进行使用竹棍造型、敲击动作。

4.将幼儿平均分成两组进行敲击比赛,每组中一位幼儿当敲击手用竹棍进行敲击,其余幼儿用竹棍合作造型。

活动三快乐竹棍舞 活动目标 1.进一步熟悉乐曲的旋律和结构,并能跟随乐曲表现两根竹棍敲击身体和敲击竹棍的动作。

2.创编用两根竹棍进行造型、竹棍和竹棍相互敲击的各种动作来表现B段乐曲的应答句式。

3.初步感受竹棍舞的特点,体验随乐跳舞的乐趣。活动准备

1.每人一对小竹棍,每人一顶竹叶头饰。

2.了解竹棍舞的特点,幼儿观看过舞蹈《竹棍舞》VCD。活动过程

1.复习使用一根竹棍进行造型、敲击动作。(1)幼儿随乐进行左、右手互动敲鼓动作。(2)两两合作进行一根竹棍造型、敲击动作。

2.尝试探索用两根竹棍进行造型,用竹棍敲击竹棍动作表现B段乐曲应答的句式。

(1)尝试探索两根竹棍的各种造型动作。

师:刚才我们进行了一根竹棍的造型敲击,现在我们要挑战两根竹棍的造型敲击,两根竹棍可以怎么造型呢?(启发幼儿创编各种使用两根竹棍进行造型的动作,并请几位幼儿上来展示,教师进行积极评价)(2)幼儿随乐创编两根竹棍造型动作,教师进行竹棍和竹棍的敲击动作。(3)尝试探索各种竹棍敲击竹棍动作。师:刚才我们创编出了各种各样用两根竹棍造型的动作,那竹棍和竹棍可以怎么敲呢?(启发幼儿根据他们的回答,摆弄竹棍做出不同的敲击动作)(4)教师随乐创编竹棍造型动作,幼儿随乐创编敲击动作。

(5)合着音乐轮换完整创编B段用两根竹棍造型和敲击的各种动作。

教师请喜欢进行造型和喜欢敲击的幼儿分别站成两排,随乐完整创编B段两根竹棍造型和敲击的各种动作。

(6)幼儿两两合作,跟随B段音乐进行两根竹棍造型和敲击的动作。3.两两合作,随A、B两段乐曲进行竹棍敲击动作。

A段音乐,幼儿使用两根竹棍敲击身体部位;B段音乐,两两合作进行使用两根竹棍造型、敲击的动作。

4.游戏:竹棍乐。

师幼戴上竹叶头饰。A段音乐,幼儿一边自由走动一边用两根竹棍敲击身体的不同部位,到句尾找到自己喜欢的队(造型队在左边,敲击队在右边);B段音乐,造型队和敲击队轮换进行两根竹棍的造型和敲击动作。

音乐重复第二遍。A段音乐,幼儿一边自由走动一边用两根竹棍敲击身体的不同部位,到句尾找到自己喜欢的朋友;B段音乐,两两合作进行两根竹棍的造型和敲击动作。

活动延伸

在日常活动中,当幼儿对音乐和敲击竹棍高度熟练后,尝试加长音乐,再编排队形,完成成品的竹棍舞。

活动反思 韵律活动((敲敲乐》的开展,使我深刻体会到,在幼儿韵律活动中,要激发幼儿学习韵律的内在动机,提高韵律活动的积极性,除了对幼儿进行积极正确的评价外,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适合幼儿认知特点的音乐材料是教学成功的基础。韵律活动的设计首先是对音乐材料的选择,教师既要考虑作品是否符合教育的要求,又要考虑幼儿感知、理解音乐的实际水平。要为幼儿选择节奏清晰、结构工整、形象鲜明的音乐。如果材料是器乐曲,还要考虑结构单纯、长度适中。《敲敲乐》的音乐选自竹子民间舞蹈《蕲竹舞》,在对这个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原作无论在长度、速度还是结构上都不太适合幼儿,因此我们对原作品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这样的调整不仅能让幼儿非常明显地区分A、B两段乐曲,并且能够较明显地听出B段有旋律部分为造型,排鼓节奏型演奏为敲击。这样的音乐材料为幼儿的表达表现提供了自由空间和秩序的保证。

设计循序渐进的活动环节是活动成功的保证。《敲敲乐》活动设计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动作的设计符合幼儿身体发展的特征,遵循从上肢到下肢,同时兼顾动作的动静交替。并且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给幼儿适宜的认知挑战,让幼儿融验成长快乐,增强自信心。如在“敲敲多变鼓”活动中,首先请幼儿探索一个鼓面不同方位的造型动作,通过观察、模仿学习澄清动作模型,完成左右手的互动。接着让孩子迁移经验,创编两个鼓面的造型动作,并创设问题情境:“两只手当鼓面,谁来敲?”完成两两合作造型敲击。最后让孩子挑战合作变一套鼓。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深切体会到每进一步都会产生不同的美好经验,激发他们投入全部的热情。给予幼儿明确的任务是完成教学预设的保障。活动过程中我不断地澄清动作模型,让幼儿清楚动作的任务标准,很好地完成动作。如在“敲敲多变鼓”活动中,我通过提问来帮助幼儿明确:教师一共造型四次;教师每次的造型都不一样;前三次动作变化的频率快,第四次慢。这样,在幼儿观察、模仿学习动作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抽象出动作的模型,并澄清动作的标准。

11.幼儿园韵律活动方案 篇十一

第1-3小节:双手做相同的捏饼干的动作;

第4小节:创编饼干的造型(双手相同)。

(第5-7/J-同第1-3小节;第8/J-同第4/J-。)

第9-10小节:单手做刷油动作,左右手各做2次;

第11-12小节:双手做捧起动作,放于鼻子下做“闻”的动作。

(第13-14小节同第9-10小节;第15-16小节同第1l-12小节)

注:12小节结尾处,全体幼儿双手打开,口中叫“啊”!

第16-23小节:自由创编“饼干”软掉的动作。

注:幼儿可原地做动作、也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移动,但不可倒地。

◆游戏玩法建议

1、建议在单圈上玩,所有幼儿面向圆心;

2、第一声“枪响”,所有幼儿做“饼干”软掉的动作造型,不能倒地;

3、第二声“枪响”,“开枪人’(老师或幼儿)对着一块“饼干”,这名幼儿要缓缓地“软”在地上,倒地时,即是身旁两名幼儿开始反向追逐跑是指令;

4、考虑到游戏的可循环性,建议先到的幼儿做下一个“开枪人’,后到的幼儿创编下一个动作的造型。

二、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目标】

l、熟悉音乐的AB结构,重点对A/B段结尾音做出反应。

2、创编各种饼干逐渐变软的形体动作。

3、锻炼克制能力:(1)“饼干”倒地时两侧人才能跑;(2)“饼干”要缓缓地倒。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

娇滴滴女王欢迎所有的小饼干到饼干王国去玩。在去饼干王国之前,我们要将自己捏成一主干。到了饼干王国,娇滴滴女王用酸奶枪来欢迎我们,酸奶枪打在我们的身上,我们就会……(软愿意去饼干王国吗?

2、选取动作

小饼干们,你们想把自己捏成什么动物?动作怎么做?

3、故事、动作与音乐匹配

(1)坐在座位上做上肢动作:捏饼干一刷油一软掉。

(2)站在座位前做上肢动作。

4、更高更适宜的挑战

(1)幼儿创编讲干软掉的动作。

(2)加入游戏规则:

最后一枪打到哪块饼干,这块饼干就慢慢软掉倒地,身边两块饼干要在他倒地后进行反方向追垂

5、循环游戏

三、友情提示

1、建议课前让幼儿观看《饼干警长之酸奶枪》的动画片;

上一篇:浅谈对创业的认识下一篇:生产运营管理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