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精神与云南文化

2024-06-24

云南精神与云南文化(共8篇)

1.云南精神与云南文化 篇一

丽江民族文化产业首先是民间自发兴起的。1986年,纳西族的宣科先生开始用现代商业手段运作纳西古乐,使纳西古乐成为世界知名的丽江民族文化品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丽江加大了对外开放、旅游支柱产业建设和民族文化保护的步伐,丽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奋斗目标。“九五”期间,将民族文化资源作为旅游业深度发展的支撑,把民族文化产业建设成支柱产业,其财政收入达到地方民族文化产业建设成支柱产业,其财政收入达到地方财政收人的1/3。1996年“2·3”地震后,丽江市政府筹资5860多万元(其中世界银行贷款3360万元),恢复了明代丽江木氏土司衙署,并将其作为“丽江古城博物院”对外开放。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专程到丽江考察后认为,这一项目是中国使用世界银行贷款的示范项目,增强了世界银行投资中国文化项目的信心。随着丽江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民族文化产业效益的日渐显著,群众的文化产业意识不断增强,许多有识之士先后通过不同方式参与民族文化产业开发。1998年,“东巴宫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把东巴乐舞和纳西族歌舞推向市场。2001年12月,通过市委、市政府牵线搭桥,“丽江地区民族歌舞团”与“深圳能量实业有限公司昆明分公司”合作组建“雪山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投资近800万元编排上演了大型民族服饰、民族舞蹈诗画《丽水金沙》,累计演出360场,观众达8万多人。目前,丽江家庭作坊或传统的“前店后家”式的民族文化工艺品市场(不含饮食业),年营业收入高于5000万元。以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为主、已成规模的民族文化产业企业有十多家,形成了以演艺业为主,兼有图书出版、音像制作、饮食、手工艺、博物展览、风情领略的民族文化产业群体。

民族文化产业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和民族文化产业品牌。1997年12月,丽江古城申报世界遗产成功,有力地推进了丽江的民族文化保护和民族文化产业开发工作。从1996年地震后恢复重建开始,丽江努力破解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两难问题,经过艰苦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保护、继承、利用、开发的良性循环体系。2001年5月,在丽江召开的第五届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年会上,中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把丽江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旅游产业建设相互促进的经验誉为“丽江模式”,并在亚太地区推广。2003年9月,“三江并流”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东巴文献古籍”申报世界记忆遗产成功,使丽江在1995年-2003年短短的9年中拥有了三项世界遗产“桂冠”,丽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2003年5月,中央领导同志考察丽江时,充分肯定了丽江文化产业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破格将丽江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

通过大胆实践,丽江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自然资源开发与文化资源开发相结合、民族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打造出丽江古城、东巴文化、纳西古乐、《丽水金沙》、摩梭风情、茶马古道、《印象丽江》等民族文化精品,民族文化产业建设基本形成规模,丽江已经成为中国西部极具吸引力的文化品牌和旅游品牌,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旅游目的地。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文化需求以及由它带动的消费成为丽江经济文化发展的新空间,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工艺美术业等产业及其产品所构筑的品牌体系,正在成为丽江全方位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强大推动力。总结丽江民族文化产业建设的实践,其经验主要有:

观念要创新。经过多年实践,我们认识到:要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转变把文化装进象牙塔里存放起来,把文化和经济割裂开来的落后观念,树立“文化就是财富”的观念,努力探索民族文化市场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实现文化自身的经济价值,推动丽江的经济社会发展。

[FS:PAGE]

政策要创新。一是调整相关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对民族文化事业和民族文化产业的投入。各级政府集中财力,有计划地分批分期建成一批重点公共文化工程。二是制定各种资金筹集政策,筹集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民族文化产业建设项目的贴息或补助,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投入。设立民族文化保护专项经费,用于民族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开发。三是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四是制定扶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税费优惠、减免政策,保护和激发人民群众兴办民族文化产业的热情。

体制要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民族文化产业体制,形成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文化企业制度,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丽江的纳西古乐会、东巴宫、雪山演

艺公司,以及其他民族文化产业企业,都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的,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规范,能够独立承担现代企业的权责。更多的民间作坊和民间工艺,则属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范畴,完全没有“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的体制上的困扰,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机制要创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政府管理文化的传统方式也相应有所改变。世界贸易组织将文化纳入“服务贸易”范畴,列入这一范围的文化活动必须进入产业化运作范围。为适应这种情况,一方面降低门槛,放宽市场准人,鼓励个人、企业、社会团体独资或合资兴办国家政策许可的各种民族文化产业,另一方面通过宏观调控,积极有效地保护市场竞争力较弱而民族文化色彩又较浓的民族文化经营者,为其保留足够的发展空间。

手段要创新。积极探索高新技术与民族文化产业有机结合的方法和途径,使丽江的民族文化资源借助邮品、光盘、宽带网络、印刷等载体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与此同时,我们还十分注意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成果,创造性地培育具有丽江特色、丽江风格和丽江气派的民族文化产业。

资源要保护。历经岁月的剥蚀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丽江的民族文化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从 20世纪20年代起,许多民族文化遗产就屡遭掠劫,比如东巴经书,就有不少流失海外。随着现代生活的多样化和丰富化,许多民间习俗正在减弱甚至消亡。随着建设进程的加快,一些文物得不到有效的抢救和保护。为了确保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牢民族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根基,丽江各级党委、政府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民族文化保护教育,使“拥有一种民族文化就拥有一个世界”的新观念深入人心。

市场要开拓。在实践中,既着眼于国内市场,又努力开辟国际市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不断拓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千方百计提高民族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展示现代丽江生机勃勃、充满青春活力的文化形象。

2.云南精神与云南文化 篇二

1 做法

1.1 医疗保障做支撑, 救治人数渐增长

我省是农业大省, 农业人口占了80%左右, 2011年12月7日《云南省卫生厅关于印发云南省提高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试行) 的通知》规定将农村重性精神病纳入提高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 并规定住院治疗限额1万元/年, 费用超出部分由定点救治医院承担, 在限额标准内, 新农合基金按照实际发生费用的70%的支付比例对每例重大疾病住院患者进行补偿 (30%的费用由参合患者自付) 。2013年5月2日云南省卫生厅、人社厅和民政厅又联合印发《关于做好云南省城乡居民尿毒症与重性精神病医疗费用报销和医疗救治工作的通知》, 明确规定经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明确诊断患有重性精神病, 当年已参加云南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云南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云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城乡居民急性期享受一个周期住院治疗, 时间为30天, 如病情需要, 经定点医疗机构申请, 患者所属统筹地区医保 (合管) 办批准, 可延长至45天, 并相应调整住院治疗包干费用。住院治疗包干费用为:三级医院7 500元, 二级医院6 500元, 一级医院5 500元。参保 (合) 年度内, 参保 (合) 重性精神病患者稳定期在定点社区康复门诊定额补助标准为全年2 000元。医疗费用由基本医疗保险按90%比例进行报销 (包含大病补充保险) , 其余10%由个人自付。

2009年我省农村重性精神病住院治疗仅3 870人, 2010年我省农村重性精神病住院治疗6 000人, 2011年我省农村重性精神病住院治疗7 270人, 2011年底我省将重性精神病纳入重大疾病提高农村居民补偿水平的病种, 2012年有9 388名农村重性精神病人在各级医疗机构住院治疗, 享受到提高重大疾病补偿水平的实惠, 2013年有14 833名农村重性精神病人在各级医疗机构住院治疗, 享受到提高重大疾病补偿水平的实惠。可以看出, 随着各种政策的出台, 我省农村重性精神病人住院救治的人数逐年增多, 特别是2013年救治病人数量大幅增长。

1.2 医疗救助保底线, 救治病人无遗漏

2013年云南省政府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治疗康复救助工作列为“惠民实事”之一组织实施, 由省政府分管领导和各州 (市) 、县 (市、区) 政府分管领导总负责, 省卫生厅牵头, 召集财政、人社等有关部门研究工作方案及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由云南省卫生厅印发了《云南重性精神病患者治疗康复救助工作方案的通知》, 《方案》提出, 通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相关制度的紧密结合, 建立健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康复网络, 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实行急性期住院及稳定期维持治疗, 提高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治疗率。开展多种形式的康复服务, 降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发生率和精神残疾发生率, 进一步减轻其家庭经济负担,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案》规定:民政救助对象中农村五保人员个人自付部分由民政部门全额补助, 实现免费治疗;城乡低保、城镇“三无”人员、福利院供养孤儿个人自付部分由民政部门予以补助70%;低保边缘户个人自付部分由民政部门予以补助50%;享受国家抚恤补助和医疗保障的残疾军人、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在乡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和部分参战退役人员个人自付部分由民政部门予以补助60%。符合工会医疗互助及公务员医疗补助条件的, 按相关规定给予补助。这一政策的执行基本解决了所有参保 (合) 重性精神病人的医疗费用, 做到了“应治尽治”, 一站式救助。

1.3 基本公卫做后盾, 医院社区一体化

2010年开始国家将重性精神病人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我省制定印发了《云南省卫生厅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人口计生委关于印发云南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施意见》、《云南省卫生厅关于印发云南省2009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等相关文件, 并制定下发了《云南省卫生厅云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办法 (试行) 的通知》。要求各地根据国家服务规范, 为确诊患者进行一次全面评估, 为病人建立健康档案, 对应管理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 每次随访应对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和分类干预。2013年又规定患者筛查、诊断评估、康复随访管理等工作经费支出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列支, 精神专科医院每年2次患者疗效评估和1次健康体检支付200元, 乡村医生随访管理50元/人/年。这一政策促进了我省重性精神病患者的规范管理, 为实现重性精神病患者“人人享有治疗康复”的目标迈进了一步, 做到了“应管尽管”, 减少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

我省自2010年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各地由专科医院进行重点排查, 确定重性精神病人后由社区进行登记管理。2011年底我省重性精神病人检出59 340人, 登记管理33 912人, 管理率为57.15%;2012年底我省重性精神病人检出83 089人, 登记管理74 985人, 管理率达90.22%;2013年底我省重性精神病人检出123 168人, 登记管理117 893人, 管理率为95.72%;可以看出, 随着各种政策的出台, 我省农村重性精神病人社区管理的人数逐年增多。

2 体会

过去一直认为导致重性精神病患者出院难的原因之一是医保设计不合理, 重治疗、轻康复;重住院、轻门诊, 新农合和居民医保对重性精神病的门诊花费保障到位的地方不多, 很多贫困的重性精神病人, 出院后没钱服药, 还不如住院。“中央补助地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实施7年来的效果显示崭新的“医院社区一体化”服务模式是中国特色的精神卫生服务模式[1], 但各地具体实施起来还存在很多困难, 玉环县建立了以社区为依托的工作机制, 以残疾人保障金为主要经费保障来源, 基本解决了贫困精神病人的治疗经费问题[2], 但对所有精神病人的救治费用的解决各地还在探索阶段, 因此精神病防治还未能做到“应治尽治, 应管尽管”, 各地重性精神病人肇事肇祸事件时有发生。

笔者认为我省对重性精神病人救治管理的相关规定经历了从无到有, 从只注重管理, 到防治、救助、管理并重;从各自为政到综合医保、救助和基本公共卫生社区管理三方力量共同做好“医院社区一体化”服务模式, 从2013年我省救治和管理重性精神病人数均大幅增加, 未发生重性精神病人肇事肇祸事件, 可以看出我省目前采用的“医院社区一体化”服务模式更好地解决了所有重性精神病人的救治管理问题。具体做法主要是省政府分管领导和各州 (市) 、县 (市、区) 政府分管领导总负责, 由省卫生厅牵头, 召集财政等有关部门研究工作方案及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建立了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 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重性精神病患者, 新农合和医保解决患者住院治疗和康复期门诊90%的费用, 对住院医药费用的自付部分, 由民政部门按照有关医疗救助政策进行救助;对属于残联救助对象的, 按照《云南省残疾人事业专项彩票公益金贫困精神病患者医疗救治项目实施办法》的规定进行医疗救助, 并将贫困重性精神病患者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 基本解决了所有参保重性精神病人治疗过程中的医疗费用。结合基本公共卫生项目, 落实经费进一步加大筛查、确诊、随访和督导服药工作, 保证了患者康复期的治疗和管理。真正建立起了一套从病人发现到规范治疗、综合预防和控制病人危险行为的有效机制, 从根本上解决了重性精神病人的治疗和康复问题。

摘要:目的:总结云南省重性精神病防治、管理工作情况, 对成功经验进行推广。方法:总结回顾该省重性精神病相关防治、管理政策、规定;统计分析该省重性精神病的防治、管理工作情况, 总结成功经验。结果:全省建立了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 综合医保、救助和基本公卫社区管理三方力量建立了“医院社区一体化”服务模式, 基本解决了所有参保 (合) 重性精神病人治疗过程中的医疗费用问题;解决了重性精神病人救助问题;结合基本公卫项目, 落实经费进一步加大筛查、确诊、随访和督导服药工作, 保证了患者康复期的治疗和随访管理。真正建立起了一套从病人发现到规范治疗、综合预防和控制病人危险行为的有效机制, 从根本上解决了重性精神病人的治疗和康复问题。结论:综合医保、救助和基本公卫社区管理三方力量才能使“医院社区一体化”服务模式得以落实。

关键词:重性精神病,治疗和管理,医疗救助,云南

参考文献

[1]马弘, 刘津, 何燕玲, 等.中国精神卫生服务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686模式[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1, 25 (10) , 725-728.

[2]周文岳, 陈雪平.浅谈如何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的社区防治和管理[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2, 28 (3) , 388-389.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S].2012-10-26.

[4]李桂珍.影响社区重性精神病管理的因素与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 2011, 9 (7) :12-13.

[5]安善佐, 房娟, 孙长军.射阳县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成效探析[J].江苏卫生保健, 2013, 15 (1) :41, 54.

[6]申理, 童亦滨, 黄文湧.贵州省某院重性精神病患者住院费用结构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 (2) :119-121.

3.云南精神与云南文化 篇三

关键词:彝族;艺术文化;左脚舞;保护;传承

前言:中国是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和众多民族的国家,在这漫长的时间长河里中国的每一个民族都共同创造与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于发展。从各个民族的分部情况来看,中国的西南部应当是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区域。在西南部地区,云南是中国最多的少数民族聚集的省份。云南省共有26个民族,其中25个都是少数民族。正是这些少数民族生活繁衍在这里汇聚交织在这里,才使云南具有了其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和的独特文化历史,成为了中国西南地区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倍受世人所青睐。不言而喻,在如此丰富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孕育出的云南地区的舞蹈文化无疑也是最具规模最具特色最具悠久的。

“左脚舞”是云南楚雄地域至今流行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彝族舞蹈,是彝族艺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已经荣幸被评为我国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的艺术文化拥有很强的民族性,其中象征性舞蹈就是左脚舞,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其同时也是影响最深远、流行程度最深的文化活动。在左脚舞的独特脚步中,凝聚着彝族人民的生活习惯,这在过去的千年中描绘了彝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他们的生活艺术。左腿舞舞步简单、易学,旋律优美的音乐和舞蹈表达了勤劳认真的工作态度,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优美的音乐和轻松的舞步也表达了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他们追求简单、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整个舞蹈表达出了人们情感的真挚美好。

左脚舞是牟定彝族的传统舞蹈,是牟定彝族艺术文化的重要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近30年的时间里,原来只是在牟定县流行的“左脚舞”,现在已经扩张到十个县,成为楚雄州规模较大的少数民族舞种,在楚雄州的经济建设中起了积极的作用。楚雄彝族左脚舞的快速发展,是决定于其特点和价值。牟定县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做大做强以左脚舞文化为主的旅游产业,就一定要把把左脚舞独特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彝族艺术文化能不断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下去。

一、牟定彝族左脚舞文化概述

(一)左脚舞简介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彝族舞蹈有两大支系,分别是“倮倮颇”和“俚颇”,左脚舞就是起源于其中一个。这个舞蹈的动作简单而优雅,舞蹈步伐移动的幅度较大。在漫长的历史生活中,彝族人民根据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为背景,把彝族的传统音乐舞蹈文化,融入了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内容,与特定的表演时间、环境、礼仪、服饰、乐器等具有代表性符号和象征意义,展现出民族精神及其与世界事物的紧密关系是一种风格奇特的民俗风情舞蹈。牟定县腊湾镇的彝族就属于“俚颇”支系,在腊湾镇“左脚舞”也叫“玛咕舞”,“玛咕舞”代表的意思就是彝族老人跳的舞,同时“玛咕舞”被称为彝族文化的“活化石”。

左脚舞是目前楚雄彝族自治州最受欢迎,影响力最深,舞蹈水平最高的舞种,被大部分民众所接受,每年的4月21日到23日,彝族左脚舞文化节都会在楚雄牟定县举行。那时,数以万计的彝族和汉族,苗族和其他民族的人穿上节日盛装来到县城参加盛会,万人跳左足舞共度传统节日“三月三”。这项活动已被牟定县政府申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二、彝族左脚舞保护与传承

(一)在发展过程中,要突出左脚舞的地方文化特色

左脚舞具有丰富的内涵,浓厚的审美情场,动作讲究各方位的变化方位角的变化,和身体难度动作、步法和动作变换,往往需要具备一定的要领才能掌握得了。经过持续传承,腊湾镇跳左脚舞的队伍越来越稳定,越来越熟练极具观赏性。

风格独特的左脚舞,为了让它的艺术形式持续受到保护并传承下去,在2006年,牟定县政府在腊湾镇开办了第一期左脚舞培训班,历时22天,共培训26名舞蹈苗子,他们都来自腊湾村中有一定左脚舞动作基础和经验的村民,培训结束后给他们颁发了合格证书。目前少数民族原生态的舞种,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所认知和熟悉。在牟定县举办的首届左脚舞民族文化节上,老人舞大放异彩。如今,国内外电台电视台、文学作家、画家、舞蹈家等一些艺术家和学者经常到凤屯腊湾地区进行采风和调研,去领略彝族左脚舞独特的民族魅力和浓重的民族韵味。

(二)左脚舞在由独创文化向多元文化发展

左脚舞在开始创作时,歌曲的内容是非常单一的,而作为一种传统的歌曲舞蹈结合形式,只有在逢年过节等重要日子时,是关系亲近的本地村民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欢快愉悦的跳左脚舞。现在是演变成了每到节日和嫁娶的时候,附近的各个村落的男女老少都会欢聚一堂跳属于自己民族的舞蹈

左脚舞,这样各村落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机会也就多了,也使得左脚舞文化受到了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不断交融,彝族人继续进行开拓创新,从音乐和歌词、曲调、舞步动作、队形、服饰等都有新变化,不断与时俱进,加快民族文化进步的步伐。

(三)左脚舞逐步转向政府引导

被誉为彝族文化活化石的彝族左脚舞早在2000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有了雏形。长期以来,牟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左脚舞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牟定县共整理出了广泛流传300多首左脚调。从1997年开始有关部门对牟定县境内左脚舞歌、舞、乐等数据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收集整理,出版发行《火热的三月》左脚调录音磁带,该录音带已纳入中国音乐领域。并开办了左脚舞传承人培训班,使濒危传统彝族左脚舞整套24跺脚得以传承:在腊湾村开展汉彝双语教学,创作和汇编了左脚调元素的课间操音乐,在全县中小学普及推广左脚舞。

nlc202309090901

2004年以来,通过顺利举办了第一届彝族左脚舞文化节,牟定彝族左脚舞文化开始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持续发展,不断突破耳口相传、自产自销的简单层面,逐步得到较好发展,经济、文化效益和社会效应得到迅速提升。目前全县已发展彝族手工服饰刺绣户、四弦琴手工制作户,与之相应的油乳腐、化佛茶、玫瑰汁、喜鹊窝白酒等特色产业不断的发展壮大。

三、牟定彝族左脚舞文化与旅游开发

(一)打造一批精品力作

牟定县彝族左脚舞《高山头上茶花开》等一批精品作品为宣传牟定彝族传统文化,提升牟定县的知名度、美誉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牟定旅游业发展带来了积极效应。为了做好文化旅游产业的工作,需要积极组织一批受教育层次较高并且有丰富经验的人员对彝族左脚舞文化进行地毯式全面系统的调查收集和整理,在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再创作出一批左脚舞文化经典作品。

(二)办好一批以左脚舞文化节为主的节庆

历届牟定彝族左脚舞文化节的成功举办,表明该文化节凭借本身文化内容的丰富,形式的创新而成为一个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结合的成功实例。今后牟定左脚舞文化节要不断创新办节模式,不断丰富文化节活动的内容,应该包括自然景色观赏、少数民族歌舞展演、民族风情文化展示、民族风味小吃品尝、招商引资及物资交流会等。对于这些活动的安排必须做到充分合理,方便参与活动的民众,互相呼应和配合。在住宿、餐饮、交通、购物、大型活动等方面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要确定每一天的活动主题,做到天天有精彩,既不浪费每一个旅游资源,同时又不使游客感到厌倦和相似,突出活动的独特性。此外,还要办好正月十五赶猫街,二月八、立秋会、火把节等民]唳节日,丰富牟定县的节日文化旅游。

(三)建设一批以左脚舞文化剧院为代表的标志性建筑

民族文化标志性景观景点对于民族文化旅游来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景观景点。就从牟定县城条件来说,目前这样的景观景点太匮乏,缺少历史感和独特性,还很难吸引游客。应该在旅游交通沿线的酒店、乡村等建筑,在建筑风格、店铺名称等方面,都要有一定的彝族左脚舞文化创新点,成为游客心中一道亮丽的彝族左脚舞文化风景线。

四、结语

现如今在西方文化巨大的影响力下,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在全世界各个民族文化竞争的舞台上,人们逐渐地认识到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才是民族之魂精神之根。就像传统艺术文化一样,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区最重要的象征和体现。因为它是千百年来人们物质生活的缩影同样也是精神文化的符号。如何在当下急剧竞争力的世界古今中外文化大舞台上保护和传承发展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都是我们大家应当面对和思考的。现在的人们一提到节日,想到的多是吃喝玩乐想到的是西方的一些节日。却少有人去关注我们的传统民俗节日,也不会去研究那些具有强烈的仪式感的传统民俗节日和艺术文化在我们民族的发展中占据了什么样的重要地位,所以也就更谈不上保护与传承和发展。

彝族左脚舞是彝族人民的传统文化表现,也表达了彝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遺产。我们现在都过着西方人的各种各样的节日、跳着各种优雅的舞蹈这是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同时也要注重保护和传承沿袭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和艺术文化,这才是我们应当值得珍视的瑰宝。因为只有本民族传统文化才能代表中国,只有保护和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并且输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才能使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屹立在世界文化之巅。

4.云南精神青春飞扬 篇四

大家好!我是来自xx专业xxx宿舍的XX,今天我演讲的主题为“云南精神·青春飞扬”

金秋十月,一个丰硕的季节。党的十八大如期而至,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这次盛会既是一座里程碑,又是一个新起点。十八大的旗帜,已经将7 3 0 0多万党员的心凝聚在一起,将5 6个民族的希望凝聚在一起,将亿万人民的热情与创造力凝聚在一起。

十八大,一座历史的丰碑,铭记了时代的辉煌!十八大,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5年的工作,回顾总结了2 9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纵的历史、横的现实,组成了时代的坐标,无数个坐标点连接成时代前进的航线,指向未来。一个伟大的国家,正意气风发地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古老的民族,正满怀信心地创造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展望未来,我们坚信,在肩负着带领亿万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前景!

云岭大地新潮涌,彩云之南正芳菲。七彩云南,正被“重新发现”,成为四海瞩目的发展热土。今日云岭大地,正涌动着前所未有的热力和活力。过去的偏远西南边陲,是全国的交通末梢。现在它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和南亚的重要陆上通道。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历史性地将云南推至我国大开放的前沿,“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4000多万云岭儿女鼓起精神,正以国际视野、科学精神、战略思维认识云南、建设云南、发展云南。国际大通道建设提速,沿边开放水平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风生水起,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如火如荼。借着十八大的春风,站在新起点,辩证看云南,走出一条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发展之路,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成为红土高原最动人的强音、最壮美的图景。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我们都是中国或将来的栋梁啊,那就让我们同心同德,共同努力,身体力行实践“共建和谐吧”,这不仅是向党的十八大献礼,更是向我们伟大的祖国祝福,嘱咐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昌盛,祝福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永远辉煌,能用百分热,照出千分光!

5.云南精神与云南文化 篇五

暨二届一次职工代表大会上的总结讲话

党组书记张慧清

二〇一一年一月二十六日

各位老领导、各位代表,同志们:

在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云南电网公司2011年工作会议暨二届一次职工代表大会完成了预定的各项议程,即将圆满结束。下面,我作会议总结。

一、会议的基本情况

这次会议是公司在全面总结“十一五”发展成绩,认真谋划“十二五”发展方向,在南方电网公司推进战略管理、强化集团管控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的重要会议。会议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和南方电网公司2011年工作会精神,以贯彻落实南方电网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为主线,突出了科学发展的主题,对公司做好今年工作,确保“十二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会议认真学习了南方电网公司2011年工作会暨一届四次职代会精神。廖总代表公司领导班子作了题为“深入贯彻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公司科学、绿色、和谐、快速发展”的工作报告。王文副总作了职代会民主管理工作报告,炳松副总作了职代会提案工作报告,正风总会计师作了公司集体合同履行情况报告,相关部门作了专题报告。公司与基层单位签订了2011年组织绩效考核责任书,廖总代表公司方、兴国主席代表职工方签订了新一轮集体合同。职代会向全体职工发出了“团结奋进,勇于拼搏,为推进公司新一轮科学发展而努力奋斗”的倡议,审议通过了有关决议,对公司领导班子进行了考核测评。会议表

彰了2010年在各条战线上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会议开得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

这次会议具有四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领导十分关心。会议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亲切关怀,11位省领导对公司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批示人数之多、评价之高前所未有。省领导充分赞扬了公司全体干部员工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努力和贡献,高度肯定了公司取得的成绩,鼓励公司在“十二五”期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和副省长在百忙之中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指示,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委、云南省电监办、南方电网公司有关领导也出席会议并指导工作,体现了上级单位对公司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二是组织井然有序。会议召开前,公司分别召开了专业务虚会、领导班子务虚会、工作务虚会,全面总结去年及“十一五”期间的工作,认真谋划今年及“十二五”期间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公司组织起草了工作报告,广泛征求各层级、各方面的意见,反复修改,不断完善。会议筹备组认真策划,统筹考虑,克服了场地限制等不利因素,确保了会议有序进行。

三是内容务实高效。会议总结了公司“十一五”取得的成就,回顾了去年的成绩,部署了今年的工作,谋划了“十二五”发展方向。在两天的时间内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议题多、内容实、效率高,体现了精简的文风、会风和高效的工作作风。

四是讨论气氛热烈。会议代表集中精力听取报告,积极参加分组讨论,踊跃发言,充分体现了代表们关心公司发展、参与公司大事的主人翁精神。在分组讨论中,大家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针对公司改革、发展和稳定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公司高度重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将明确责任部门,能落实的尽快落实;不能立即落实的,组织专题研究,尽快解决。

二、深入领会会议精神实质

第一,要以发展形势催人奋进。工作报告全面客观地分析了公司面临的有利形势。中央提出要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转变,加强电网建设,深化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给电力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云南省制定了“两强一堡”战略,打通南下越南、老挝、泰国,西通缅甸及南亚国家的国际通道,努力联通中国、东南亚和南亚三大市场,加大“走出去”力度,给公司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南方电网公司制定了中长期发展战略,提出了“集团化管理模式、一体化管理制度”的定位,推行一体化、规范化管理,给公司指明了发展方向。我们要进一步树立信心,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南方电网公司的战略布局和公司的决策部署上来,困难估计足、措施考虑全、工作安排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推进公司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快速发展。

第二,要以优异成绩鼓舞士气。公司年售电量突破千亿,一张科技含量高、网架结构强的大电网覆盖了全省,并联结两广和东南亚,在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中央企业顶梁柱的作用,成为西电东送的主力军,成为国际电力贸易合作的排头兵,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广泛支持,公司已经发展成为省内排名前列的强企。要不骄不躁,系统总结经验,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进一步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发扬主人翁精神,保持昂扬向上的士气,积极投身公司新一轮改革发展大潮。

第三,要以奋斗目标激发干劲。在南方电网公司2011年工作会上,赵建国董事长明确了南方电网公司发展目标,就是要成为服务好、管理好、形象好的国际先进电网企业。到2020年,云南电网公司要达到国内领先,向国际靠拢的水平。为实现这个目标,公司在“十二五”期间,必须保持更加强劲的发展势头。到2015年,全省电源装机将达到7950万千瓦,省内最大用电负荷突破3000万千瓦,全省用电量达到1800亿千瓦时,西电东送最大电力达到2210万千瓦。公司将迎来新一轮电网建设高峰,5年投资666亿元。要紧紧围绕南方电网公司战略目标和公司发展任务,认真贯彻执行公司决策,鼓足干劲,扎实工作,全力推进一体化、规范化管理,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第四,要以工作思路把握重点。工作报告确定了公司今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核心是贯彻落实南方电网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重点是开展精益化管理,加快电

网发展方式转变。我们要深入领会总体思路的内涵,准确把握工作重点,结合工作实际,分解任务,制定方案,落实措施,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要做到“五个抓牢”,推行精益化管理;要整体推进,大力开展创先;要转变发展方式,建设智能、高效、可靠的绿色电网;要加强风险体系建设,确保安全生产;要抓市场和服务,全力保障电力供应;要抓规划和建设,进一步强化电网;要抓管控,深入开展集约化管理;要抓配网和农网,进一步提高供电可靠率;要抓队伍素质,深入推进人才强企战略;要抓党建和群团,不断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

三、抓实抓好会议精神和发展战略的宣贯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这次会议思想明确、主题鲜明,鼓舞了人心,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思路。会后,大家要切实行动起来,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

第一,抓牢主线。会议精神的主线是贯彻落实南方电网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我们要把握好这条主线,以会议精神宣贯和发展战略执行为切入点,深入领会“集团化管理模式、一体化管理制度”的定位,大力推进一体化、规范化管理。

第二,制定措施。要制定科学可行、具体有效的措施,组织宣讲团,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确保会议精神传达到每个层级。要及时组织中心组学习,率先统一班子成员、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认识,准确领会会议精神,并带动周围同志的学习,促进全员理解。要组织开好各单位的工作会和职代会,谋划好今年的工作。

第三,强化载体。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利用内部网络、报刊杂志、短信平台、专题读本等载体,系统做好会议精神的传达学习,同时要做好保密工作。

第四,注重效果。要重视宣贯效果,不搞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确保广大干部员工真正领会会议精神。要探索开展效果评估,总结、改进宣贯工作。各单位要于2月底前,向公司报告会议精神的宣贯情况。要派巡视组到各单位检查会议精神落实情况,指导和帮助各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四、做好春节和全国“两会”期间的工作

第一,保安全。节前,要组织一次全面、细致的检查,及时消除隐患,确保安全生产。妥善安排值班人员,严肃值班纪律,严格执行信息报送制度。强化交通安全监管,严格执行有关规定,杜绝违章驾车、违规用车等不良现象,确保交通安全。增强配好物管、保安人员,加大安保工作力度,强化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维护好生产、办公、生活场所的治安。

第二,保用电。今年的冰灾不容乐观,昭通、曲靖尤为严重,要认真汲取2008年抗灾工作积累的宝贵经验,密切关注气象变化,高度警惕冰雪灾害,丝毫不能放松。要调动一切资源,全面做好抢修队伍、设备、物资的统筹安排,确保冰雪灾害应急有序,处置得当,确保灾区人民的用电需求。

第三,保稳定。妥善做好信访维稳工作,认真研究信访诉求,巩固有效做法,全面排查纠纷,积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及时疏导矛盾,做好风险识别、责任包保、应急准备和信息报送工作,确保企业和谐和队伍稳定。

第四,保和谐。积极开展走访慰问,做好老干部、老党员、交流干部、劳动模范、困难职工、贫困党员、离休干部遗属、烈士家属的节日慰问工作,做好抗冰保电的后勤保障,及时送温暖、送爱心,充分体现公司党组的关心。

在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代表公司党组向全体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广大干部员工、离退休职工和家属拜个早年,祝大家身体健康、阖家幸福、兔年大吉!

6.云南精神与云南文化 篇六

2015年1月23日下午,全省领导干部大会在昆明召开。会议传达学习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对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和推动云南发展进行安排部署。省委书记李纪恒在讲话时强调,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深入持久地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总书记考察云南为强大动力,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苦干实干,奋力推动云南实现跨越式发展。省委副书记、代省长陈豪主持会议,省委副书记仇和、省政协主席罗正富等出席会议。

李纪恒在讲话时说,总书记在考察期间,充分肯定了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深刻阐述了云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明确提出云南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这是云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总书记考察云南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切实抓好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努力把云南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努力把云南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不辜负总书记的关怀和厚爱,不辜负党中央和总书记的期望和重托。

李纪恒强调,总书记考察云南是我省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是进一步提升了云南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国家周边外交和对外开放格局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二是为云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带来了宝贵机遇;三是为云南当前乃至未来更长时期的发展“把脉点穴”、指明了方向;四是进一步增强我们把云南的事情办好的信心和决心;五是总书记亲民爱民、总揽全局、求真务实、勤勉工作的作风,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将成为云南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党风政风转变的强大动力。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作出的重要指示和发表的重要讲话,是对云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部署,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总书记对云南工作的充分肯定,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总书记对云南工作的总体要求,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五个着力”的重点任务,做到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坚决贯彻,切实把全省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

李纪恒强调,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的头等大事,也是长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全省上下要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热潮,全力推动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向各个领域延伸、向基层单位延伸、向全体党员和干部延伸,推动讲话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边寨,把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最新要求传达到每一个党员干部,把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传递到全社会的方方面面,使讲话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干部群众的思想引领和力量源泉。各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原原本本学,逐字逐句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中的重要理论观点、战略思想和工作部署,切实把讲话精神学深学透;要融会贯通学,把学习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与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深入开展“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全面领会贯穿其中的思想体系和深刻内涵,科学掌握讲话蕴含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融会贯通、笃信笃行,更好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使讲话精神在云岭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李纪恒强调,学习贯彻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最重要的是以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化对世情国情省情的认识把握,丰富和完善发展思路,找准工作突破口和切入点,奋力推动云南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在发展理念上,“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这一理念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推进云南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战略指引,我们要更加牢固地树立“四个全面”的发展理念,更加自觉坚定地用“四个全面”引领各项工作。二是在发展格局上,“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云南唯有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形成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新格局,才能把区位优势变为发展优势,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美好的未来;云南唯有积极先行先试,打造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不断释放改革开放红利,才能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三是在发展目标上,“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中国梦的云南篇章”。我们要立足多民族边疆省情,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始终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坚决保护好云南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要积极主动面向南亚、东南亚,面向印度洋周边经济圈,努力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四是在发展路径上,“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我们要更加注重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三农”工作、改革开放、扶贫攻坚、民生改善和保障等工作。五是在发展保障上,“从组织上落实从严治党”。我们要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要求,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不断深入中取得人民满意的新成效,切实打牢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根基,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政治可靠,严守党规、依法执政,作风优良、清正廉洁,改革创新、敢于担当,能力过硬、实绩突出的领导班子。

7.云南精神与云南文化 篇七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社会的快速进步,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旅游产业变得日益兴旺起来。我国西部大开放战略的实施, 有效加快了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的步伐, 有效促进了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1]。可以说, 西部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西部民族体育文化能够有效推动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是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源源不竭的力量源泉。

1 云南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旅游融合发展的优越性

1.1 民族体育文化为旅游业增添活力

云南民族地区的旅游主要是以自然景观为主。民族体育文化的融入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增添了崭新的活动。优美的自然风光是旅游产业的基础, 而个性鲜明的, 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的融入则为其注入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因而更加受到游览者的青睐。在当前的旅游产业中, 特色是必不可少的一条。

1.2 民族体育文化为旅游业提供资源

云南地区的民族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因而积淀出的一种稳定的极具地方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这样的民族体育文化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民族风情, 而且还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精神, 为游览者提供了与众不同的心灵体验与精神享受。例如云南地区的景颇族, 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目瑙文化、长刀文化和牛头文化, 还有那气势磅礴素有万人之舞美称的民族传统节日“目脑纵歌”节等独领风骚。如果能够将这些资源都利用起来, 就能够有效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3 民族体育文化提升旅游业文化品位

现阶段, 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众多, 要想在众多的旅游景点中脱颖而出, 其中的法门莫过于个性化的特色。对于云南民族地区的旅游来说, 就是展现其独具的民族特色。在这个基点出来, 将云南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与西部民族地区的民族体育文化有机融合起来, 重点突出云南民族体育文化的特征与精神, 能够有效提升云南地区民族旅游产业的文化品位, 使游客在游览秀丽风光的同时, 更能切身体会云南民族地区特有的民族体育文化之美。

2 云南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忽略民族文化内涵

现阶段, 一些民族地区在发展旅游产业的时候, 一味热衷于商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而严重忽视了民族地区文化的建设, 导致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缺少民族文化的内涵与精神,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区民族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忽视民族体育文化开发

现阶段, 一些民族地区在发展旅游产业的时候, 一味热衷于自然景观的开发与利用, 而严重忽视了民族地区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与民族的风情, 民族的饮食, 民族的建筑, 以及民族的服饰等割裂开来。忽略利用民族的特色文化来吸引游客的有效手段, 造成许多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十分乏味, 旅游项目和形式十分单一。事实上,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与西部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开放是离不开的。

2.3 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

一些民族地区在发展旅游产业的时候已经意识到了开发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 开始有意识地自觉地开发利用民族体育文化资源, 但需要指出的是, 在开放利用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具体表现在, 很多民族地区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开放尚未形成一定的系统, 相对比较分散;一些民族地区的旅游景点由村民本人经营与管理, 缺乏完备的管理与监督机构;游客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 游客受到侵害时找不到相应的投诉部门。

3 云南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

3.1 转变观念

在现阶段的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中, 人们的观念还处于认识的初级阶段, 很多人片面地认为, 民族地区民族体育旅游就是单纯地指诸如民族舞蹈, 民族武术表演等一些传统的项目与形式, 其实, 民族体育文化绝不仅仅是这些, 民族体育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精神, 民族体育文化透过民族生活, 民族饮食, 民族服饰, 以及民族建筑等具体地呈现出来。民族体育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差异是受到众多游客青睐与喜欢的关键所在。

3.2 政府重视

在现阶段的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中, 政府要积极制定相关的政策与法规, 在民族地区旅游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中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有效指导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良好与健康发展, 使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辩证关系得到合理的处理, 注重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多多展现优秀的民族体育文化, 使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得到有效发展的同时也有效保护与传承民族体育文化[2]。

3.3 规范市场

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相应的地域环境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 我们说民族地区相应的地域环境是民族体育文化的基点与依托,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离不开相应的地域环境的, 因此, 我们要对相关的市场进行有效的规范, 努力做到在开发利用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时候, 有效防止外来文化对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干扰, 努力葆有民族体育文化的个性化特色与独特魅力[3]。

因此, 我们要抓住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机遇, 充分挖掘本地区厚重的民族文化资源, 用厚重的民族文化资源进一步丰富民族体育旅游的内涵, 充分发挥本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势, 以民族文化为载体来进一步推动民族体育旅游的更快更好发展[4]。

参考文献

[1]王保金.对西部地区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3, 14 (3) :218-219.

[2]黄河.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旅游资源综合发展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 10 (3) :371-372.

[3]刘少英, 赵志强.西部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旅游融合发展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 18 (1) :116-117.

8.云南文化产业 篇八

不同区域的文化产业只有充分依托具有优势、特色突出的文化资源,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找准定位,才能准确探寻和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实现差异化竞争。10多年来,云南制定的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努力实践并遵循了现代社会文化和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充分挖掘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依托快速增长的本土文化消费市场和旅游产业带来的外部消费市场,找到了被媒体和学术界概括为“云南现象”、“云南经验”的特色化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路径。2012年,云南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6.1%,成为西部地区惟一一个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5%的省份,与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广东、湖南等经济发达的中东部地区并肩,进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第一梯队。

26个世居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云南民族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主体内容。与东部中部地区以都市、历史和现代文化为主体内容不同,以民族文化内容为特色的版权产业、广播影视产业,民族演艺产业、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珠宝玉石产业体现了云南文化产业的特色,成为云南文化产业的重点业态。

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基因

26个世居民族的文化生活,是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基因。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云南这块土地上世代生息的各民族群体的生产生活、文化传承密切相关。在云南,文化产业以其活跃于民间、拉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产能效应,当之无愧地成为重要的民生产业,其乐民、育民、富民,促进保护、传承、传播,提升民族地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巨大潜能在不断被挖掘和发挥,与之相应的中小历史文化名

城、古村古镇、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名村等,构成了云南文化产业特别赖以发展的集聚空间和创意舞台。

随着本土与外部市场关联促动、相互构建的深化,26个世居民族的文化生活顺势应时与全球化时代的科技创新、艺术生产、大众消费实现对接,地方性文化空间得到拓展,文化遗产、茶马古道、藏民家访、主题客栈、农村演出户、文化大院、国家公园等成为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进入消费语境后得以展示、销售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必要空间,在“他者”对异文化的想象追寻和体验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民族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注定成为地方性知识与世界各民族文化对话与交流的工具。

特色,决定了云南文化产业的创造力、竞争力,也决定了对云南文化产业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于数字层面,而要落脚于特色文化产业在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世界文化多样化格局构建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从当年震撼世界却一枝独秀的《云南映象》,到《丽水金沙》《蝴蝶之梦》等近20余台民族歌舞演艺节目每日在云南各地精彩纷呈,再到《吴哥的微笑》走出国门、创意新的文化产品与服务输出形式;从当年引发西双版纳旅游热的云南题材电视剧《孽债》,到《玉观音》《我的团长我的团》《木府风云》等一大批云南题材或以云南为拍摄地的影视剧在一段时期内琳琅于全国各大电视、网络播放平台;从一饼普通的普洱茶,到一条几乎被现代社会埋没与遗忘的“茶马古道”全面复兴、享誉世界;从滇西地区日常生活的锅碗瓢盆,到今天鹤庆新华与秀邑声震天下的“千年小锤”,与小锤敲出的国家级4A景区……

上一篇:中国银行笔试答案下一篇:放弃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