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建议

2024-07-05

关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建议(共10篇)

1.关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建议 篇一

我X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已成为促进我X经济发展、X场繁荣和实现就业的重要基础。然而,“融资难、融资贵”一直困扰着中小企业,严重阻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以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难题。为此,X政协主席会议根据X委安排开展了专题协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一)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是投资过于单一。

中小企业的初始资本主要取决于发起人的资本力量和所规划的事业规模,从事大企业的配套协作生产或服务业等对规模要求不高的生产经营。企业业主实行家族式管理,资本来源过于单一,不愿吸收外来资本,一门心思想贷款,因而初始资本不会很大。一旦资金链断裂或脆弱,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会受到沉重打击。

二是财务制度不健全。

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创新成长期,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财务管理体系及制度缺乏,存货管理与债务债权方面缺少内部控制、无严密的资金使用计划、重视利润而忽视现金流量的管理等问题,更加加剧了企业融资的困难。

三是有效担保不足。

中小企业融资难最大的障碍就是不能提供有效的信贷保证,一些单位怕银行追究连带责任,都不愿意冒风险为别人提供担保,即使能找到一个为自己担保的往往也会因为经营不善、资产质量差等原因而不具备担保能力。其次,中小企业融资时难以提供相应的抵押品,提供的一些产品、设备变现能力低,银行都不愿接受。另外,抵押担保的程序也很复杂,企业如要办理一批财产的抵押,需要办理财产评估、登记、保险、公正等复杂手续,涉及到许多的职能部门,并需要提供很多相关的资料。由于中小企业抵押担保的质量低和难以落实,致使金融机构都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

(二)银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银行不愿承担风险。

商业银行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银行出于资产质量和风险收益的考虑,在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上都十分谨慎,最易受到宏观调控、压缩贷款规模的影响而具有很大不确定性。银行是企业的本质,决定对企业贷款是锦上添花,产生的结果必然是金融企业向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或者基础建设聚集,而对中小企业出现了“两极分化”。一方面是收益高、效益好、现金流充足的优质中小企业成为各大金融机构争抢的对象;另一方面有发展潜力但目前状况不十分好的企业,由于银行尚不能识别,往往融资困难。

二是政策制约银行贷款能力。

政策对银行的规定不只是“合法经营,照章纳税”,还规定贷款对象和额度,导致X几大银行陷入有存款无贷款,有贷款无存款的怪圈。如邮政银行、农商银行吸纳了XX%的存款,而政策规定这两大银行只能为服务三农提供单笔不超过X万,总量不超过存款额X%的小额贷款,而银行为了支付存款利息并让存款产生收益,只能将余款交上级银行投入其他地方。其他几大银行有贷款额度但因存款太少而无贷款能力,想贷款也只能承担风险从外地借资,如一家刚进入X的银行三个月存款X亿元,贷款达X亿元,银行为此承受具大风险。

三是银行对信贷责任人的责任加大。

目前,银行对从事信贷工作人员的责任追究很重,一笔贷款的损失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贷款责任人,因此,在风险因素不能确定前,银行人员是存在恐贷、拒贷心理。

(三)政府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府不够重视。

X政府虽然对中小企业实行了“税融通”、“促保贷”和“企业上云”等帮扶措施,并建立了“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但对召开银行联系会议增强银行责任,召开银企对接会议加强银企沟通,制定激励机制调动银行积极性,财政国库存款实行论功行赏等方面做得不够。导致各级银信部门对政府融资态度不了解,对企业状况不清楚,使X的存款外流,外面的资金也不愿引进。

二是信用环境不优。

虽然,今年X法院公开了八批老赖,对创建良好信用环境起了积极作用,但部门联动不够,打击不力。特别是前几年个别企业贷款跑路,目前银行还心存余悸。

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对中小企业金融扶持的宣传力度,宣传和推广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政策以及银行机构支持中小企业情况,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一方面搭建融资对接平台,促进银企良性合作。政府要积极引导银行机构深入中小企业聚集区,组织融资对接会,增加银企的相互了解,增进银企之间的感情,现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另一方面,搭建政策宣传平台,促进信息交流互通,建立包括物理网点、报刊媒体、新宣传媒体在内的多方位、多元化的信息交流平台,促进政策宣导以及政、银、企交流,促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政策的落实。

(二)转变经营理念

中小企业要转变观念,建立健全财务和人事制度,积极授信,主动创造条件争取金融支持。同时,中小企业要改变家族管理模式,积极吸纳股东、引入风投资本壮大经济势力。银行机构要转变经营理念,积极主动作为,优化金融服务,在政策许可的情况下,主动对接企业,敢为人先,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和金融支持面临的几个突出问题,即中小企业产权不明晰,造成抵押手续无法办理,抵押物价值不足,导致抵押无法落实,企业达不到行业准入管理要求,基层行无法办理授信等问题;同时信贷产品上要简化信贷手续和审批流程,尽可能缩短企业融资等待时间,科学、合理地制定贷款限额、期限和利率价格水平,寻求企业和金融最佳效益结合点。

(三)推进体制改革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使金融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国有商业银行应该转变观念,重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以适应目前的经济体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应该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部,积极、有效、合理、透明地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业务,要特别支持那些有X场、有效益、有前途的中小企业,建立多层次、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资本X场体系。银行可以扩展中间业务,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例如票据承兑和贴现、代理融通、结算等业务。金融机构发展此类业务,既能促进企业资金方面的流通,缓解资金困难,又能促进社会资金的流通使其呈良性循环。

(四)强化激励措施

政府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除了政策引导和支持外,更多的应该是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激励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信心和贷款力度,使银行成为支持X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一是要加强沟通,改善银行系统对X融资环境的认识,增强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信心。二是要出台《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办法》,把银行业绩考核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挂钩,解决不敢贷、不愿贷的问题。激励银行机构引入资金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力度,支持X经济建设。三是要建立财政国库账户论功行赏的竞争机制,财政国库账户实行轮换,谁对X经济发展贡献大,财政国库账户落户谁家,以调动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积极性。

(五)加大打击力度

良好的信用环境,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前提。在法院公布老赖的基础上,政府要组织公、检、法及工商、税务、民政、教育等部门建立黑名单制度,齐心协力,齐抓共管,采取强硬措施,督促执行到位,让老赖无处可逃,使信用环境得到优化。

2.关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建议 篇二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截止2008年底, 我国中小企业总计4200多万户, 占企业总数的99.4%, 其中个体工商户3800多万户, 在工商部门注册成立的中小企业970多万户。仅从数量上可以看到, 我国中小企业正在迅速发展, 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生力军。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劳动就业、创造社会财富、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

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殊性, 使其发展受到各方面的制约, 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资金缺乏问题。据中国社科院不完全统计, 在我国所有中小企业中, 资金短缺的中小企业数量高达70%左右, 资金的短缺使很多中小企业失去了宝贵的发展机遇。中国社科院发布了一组数据, 2008年中小企业在金融风暴冲击下40%已经倒闭, 另外还有40%正在生死边缘挣扎, 要想走出生死线, 中小企业必须得到资金支持。据调查, 全国信贷规模总量增加的额度中, 中小企业贷款只占不到5%。对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不到30%的国企占用了70%以上的银行贷款, 但创造了国民生产总值70%的非国有企业却只获得了30%的银行贷款。由此可见, 中小企业在“新增信贷规模超常规增长”中并没有得到多少好处。

从政府的扶持政策方面来看, 2003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 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中小企业的专门法律;2005年又出台了《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意见》 (即非公经济36条) , 这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全面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国务院文件;2009年9月,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意见》, 从8个方面29条细化了中小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虽然政府不断有促进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出台, 但是, 与中小企业旺盛的资金需求相比, 政策出台的进度过于缓慢, 而且缺乏创新, 执行时更是遇到了诸多障碍。

在我国经济不断回暖, 逐步走出金融危机低谷之际, 进入2010年10月下旬以来, 为防止通货膨胀, 国家调整了货币政策, 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并进行了一次加息, 各家商业银行的信贷指标因此而变得非常紧张, 不得不控制贷款投放, 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 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紧缩的大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受这种紧缩政策影响最大的就是中小企业。已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发现它们很难从当地银行获得贷款, 而且融资成本不断上扬。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成为阻碍中小企业良性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成为我国经济界的重大课题。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

1. 中小企业生产发展存在不利因素。

这些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小企业的规模制约其融资能力。一般而言, 企业融资要具备5C即品德、能力、资本、担保和经营环境, 而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多采用业主制和合伙制, 规模偏小, 这样就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运作成本高, 风险高, 而收益却很低, 商业银行为保证其贷款的顺利进行, 往往从自身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考虑, 不贷或少贷给中小企业。 (2) 中小企业资金管理不规范, 难以获得金融机构支持。一般来说, 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尚处在初级阶段, 管理方法简单, 特别是在财务管理上, 许多中小企业没有建立健全财务制度, 有的甚至没有建立会计账目, 资金管理较为混乱, 这种财务上的不规范, 加之一些中小企业信用意识淡薄, 不乏恶意逃废债者, 导致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资信评估普遍偏低, 使得中小企业很难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 这更加剧了这类企业的资金匮乏。 (3) 中小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偏弱影响其融资能力。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少, 规模小, 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较低, 往往经受不起市场风波的冲击, 一旦市场有风吹草动, 最先倒闭的一般都是中小企业。而且由于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差距, 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往往高于大企业, 市场竞争能力难以与大中型企业抗衡。

2.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单一使其融资渠道狭窄。

在我国目前95%的企业融资方式仍为银行融资, 只有5%的企业通过民间融资等其他方式融资。其他融资方式, 特别是发行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在企业资金结构中则更为薄弱。我国2004年开启的中小企业板截止到2010年12月15日共有524家上市公司, 连全国中小企业总数的万分之一都不到;在2009年10月开板的创业板上市的中小企业更是少的可怜, 到2010年12月15日共有100家, 与我国庞大的中小企业的总数相比, 更是杯水车薪。目前, 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由于市场约束和制度方面的原因, 无论是在规模、品种, 还是市场的发育程度方面, 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一直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一条“短腿”。

3. 中小企业缺乏融资的制度和法律支持。

目前我国只有一部有关中小企业的全国性法规《中小企业促进法》, 还没有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 这种法律框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整体重要性与个体弱势的矛盾。目前我国既缺乏相关的信用法律制度, 也未建立起全社会统一的企业与个人征信系统, 还缺乏统一权威的管理部门, 导致相关政策缺乏有效协调和衔接, 信用担保机构运行秩序混乱, 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法律制度缺乏。现行有关法律法规不适应新形势需要, 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如《借款合同条例》中排除了为数众多的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借款主体资格。政策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歧视, 削弱了其内源资本积累和外源资本筹措能力:一是对民营资本准入的过多限制使中小企业难以进入基础性、利润稳定的行业;二是中小企业的负担过重, 以流转税为主的比例税率制度对于小规模纳税人十分不利;三是银行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对中小企业贷款不利;四是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强大资金支持的民间资本难以进入银行体系。

三、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解决对策

1. 政府为企业发展创造最佳发展环境。

一是解决抵押担保问题, 减少融资环节, 降低抵押收费, 减少企业借贷成本, 减轻企业社会负担。二是积极铺路架桥, 为银企合作提供沟通、交流、合作平台, 既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也为金融维护债权, 努力创造企业和金融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三是明确政府鼓励、限制和禁止投资的中小企业项目。设立中小企业发展扶持资金, 精心策划、设计重大中小企业项目, 加大对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项目的扶持力度, 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四是要制定鼓励技术、人才流向中小企业领域的政策。进一步放宽中小企业准入条件, 积极支持民办中小企业的发展。五是积极引导、大力发展中小中介机构, 培育和扶持一批独立公正、规范运作、诚信度高的中小经纪、咨询、代理等优秀中介机构。

2. 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

一是金融业应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金融机构应进一步改进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 在保证贷款安全前提下, 适当加大对中小企业资金支持力度, 在支付结算、银行承兑汇票等方面创新金融产品, 适度对中小企业给予倾斜, 最大限度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二是政府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政府应高度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 采取资本金注入、贷款贴息、税收优惠、投资补助等方式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三是税务部门应严格落实和完善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负担,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3. 建立健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法律法规体系。

3.关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建议 篇三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对策建议

目前,中小企业在吸纳就业、出口创汇、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长期以来,融资困难、资金短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中小企业。使其发展严重受限。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与其从金融体系中所获的金融支持明显不成比例。如何破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难

根据工商银行的数据,1998年6月末对43.36万户工商企业发放的流动资金贷款情况为:大型企业和重点中型企业3.35万户,获得贷款7235亿元;中小型企业为39.99万户,获得贷款6201亿元。这表明,占存贷户1/10的大型企业拥有一半以上的信贷投入,而对普通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明显偏少。由于我国企业融资体系存在的重大缺陷,企业直接与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调。截至2004年5月底,我国共有1324家企业上市融资,但直接融资的比例不足10%,远低于发达国家50%的比例。1324家上市公司仅为全国企业总数的万分之一,我国企业融资体系中直接融资的“短板”作用日益显现,已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主要表现在:我国尚无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资金供应不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少、经营规模小,难以提供银行所需的抵押物,不能达到银行对担保的严格要求,取得贷款非常困难;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目前国内专供中小企业上市的股票交易板块尚未启动,而能够在香港及海外创业板上市的中小企业更是凤毛麟角。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一)企业自身方面

从企业内部条件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信贷条件不符合银行的贷款规定。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企业贷款担保不落实,主要是企业缺少有效的抵押资产、抵押物权证不齐、保证单位不落实等;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财务信息不完整、不真实的问题,使银行对其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难以做出正确判断;企业存在信用不良记录;企业无法提供完整、齐全的贷款所需资料;企业信用等级低、产品市场前景不明。

(二)融资环境方面

从融资外部环境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与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和结构性欠缺存在比较突出的矛盾。具体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从县以下领域退出,金融服务范围缩小;县及县以上城市中的国有商业银行资金重点投向了发达地区和优势行业;有效的信贷担保机构相当缺乏;民间资本难以通过正当的渠道发挥作用;直接用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有限,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科技创新基金难以惠及众多中小企业;政府对担保事业投入少。对担保机构缺乏监管,一些担保公司经营不规范等;商业银行实行严格的贷款责任追究制,同时又缺乏相应的贷款激励机制。大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缺乏积极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利益最大化是每个市场行为主体的理性基础,在利差同等的情况下,贷款给中小企业承担着比贷款给大型国有企业更大的风险

三、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对策建议

(一)企业自身方面

完善中小企业的会计、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专门机构帮助中小企业建立完善的会计制度、财务制度。这类机构可以是专门成立的机构,也可以赋予税务或工商管理部门这样的职责。只有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才能完善企业融资、企业成本核算、资本运用、资产负债管理和财务预测。各省市可以建立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中心,收集汇总税务、海关、金融、社保、司法等系统的企业信用信息,记录企业纳税情况、信贷记录、合同履约率、遵守法律等情况,供社会查询,增加企业信用信息的透明度,充分保证投资者的权益。企业信用信息的充分披露,可提高企业的违规成本,降低违规收益,使其在利益约束下自觉遵守市场经济秩序,履行贷款职责。

(二)融资环境方面

1、完善商业银行贷款的激励机制。提高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其根本对策是在中小企业可承受的范围内,允许商业银行加收一定的风险利差,扩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权。解决商业银行的成本问题,从利益机制层面解决商业银行不愿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问题,真正提高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同时也应制定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风险控制等配套措施,对小额贷款业务另行制定规划并单独进行核算,提高工作效率。

2、建立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问题的关键在于成立多种形式的融资担保机构:政府拨款设立的非营利性担保公司;由企业协会之类的民间组织集资成立的互助担保基金,其宗旨是专门为解决会员的担保问题;建立专门用于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担保基金,通过上市筹集基金;企业集资联合建立商业性的担保公司。担保机构一方面可提高中小企业的信誉支持度,免除商业银行出现坏账之忧;另一方面可降低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调查的成本支出。贷前调查可由本地区政府或中小企业工会组建的担保机构来承担,商业银行只需对担保机构的资信进行考察即可,由此优化贷款支持的时效性。

4.关于解决拆迁难的建议 篇四

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房地产业所带动的相关产业的发展,正在为太原市经济的发展做出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大的贡献。但是,房地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即动拆迁工作的困难亟待解决。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拆迁工作已成为城市建设的第一难事。重庆市关于拆迁有一个新闻,叫做“中国最牛的钉子户”。就是那个身陷孤岛、周围是一片工地的自建房。那户人家据说已经被断水断电,他后来是自己背了煤气、日用品、饮用水进去“坚守阵地”。以前政府工作中把计划生育称为“天下第一难”,现在拆迁参与主体则是把拆迁称为“天下难上难”。由于拆迁评估价格被拆迁人不认可,从而失去了应有标准依据,只能由被拆迁人主导补偿价格,甚至见风就长,致使拆迁成本不合理增加,依法补偿的原则被扭曲。

拆迁难是全市建设开发中的共性问题,成为所有参与主体的共同认识,开发商认为拆迁代价太高,造成工程进度慢,逐渐陷入拆迁泥潭不能自拔;政府认为重点项目推进太慢,旧城改造迟迟不能到位,城市建设受阻,影响了城市化进程;被拆迁户认为补偿标准低,好地段的房子,拆迁后换不到同面积的房子等等。引起拆迁难的原因有很多,有历史矛盾积淀的原因,有现行政策不够明确的原因,也有工作力度不够、思想工作不到家的原因等等,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征地难、拆迁难的问题,成为当前城市建设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这些问题必须认真加以分析,研究对策,尽快解决。拆迁工作中面临的矛盾、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拆迁补偿标准的调整跟不上房地产发展的速度。近几年来,太原市房地产价格上涨速度较快,补偿标准也陷入无序状态,也使被拆迁户感到迷惑。从拆迁现状看,被拆迁户得到补偿金往往买不到称心的房子,造成被拆迁户自发组织、自定“土政策”,与开发商自行商谈补偿标准,由于双方标准差异太大,不容易达成协议。作为确定拆迁补偿价格基本依据的货币补偿基准价,近几年的调整比不上房价上升,而与此同时市场商品房和二手房房价一路上升,由此造成房屋货币补偿价与实际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差距不断拉大,以致悬殊。补偿标准太低,被拆迁人确实难以接受,或者因为情感上的原因,拒绝搬离原地。

(二)少数被拆迁人缺乏对拆迁工作的正确认识,不履行法定的义务,以某些要求不能满足为由,拒不配合拆迁。其主要表现为:①拒不与拆迁人协商,谈判补偿、安置事宜。②不提供被拆迁房屋的产权证明及有关资料。③拒不让拆迁单位或评估机构对被拆迁房屋实施丈量、评估。④弄虚作假,突击装修以骗取补偿等。

(三)有些被拆迁人遇到拆迁时,把原来与拆迁无关的各种社会家庭矛盾等集中反映到拆迁上要求拆迁人必须逐一予以解决否则拒不配合拆迁。

主要表现为:①按规定必须无条件自行拆除的违章建筑要求给予补偿。②住房困难户要求增加安置面积。③产权纠纷家庭内部矛盾要求分离安置。④面临倒闭及困难企业要求安置、照顾。

(四)拆迁法规修订滞后于经济发展。

1、违章建筑较多,法不责众。许多拆迁的难点就在于拆迁户要求违章建筑和合法建筑按同等标准补偿,如果没有政府的介入,单由开发商与拆迁户协商,较难解决这个问题。

2、非法改变住宅性质。主要是被拆迁户把居住房改为商业用房,使补偿标准大大提高,开发商很难接受,这种现象在老城区不在少数,也成为普通被拆迁户攀比的对象。

(五)拆迁手段刚性不足。被拆迁人漫天要价、坐地起价,想敲诈拆迁人一笔。

(六)部分被拆迁户的补偿金额存在较大差异。出现“先拆吃亏,后拆得利”现象,拆迁人员在拆迁过程中有失公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把握政策的尺度有差异,同一地区质量相近的房屋拆迁补偿金相差较大,补偿标准不够透明、公开,引起被拆迁户的攀比,对今后拆迁有较强的“示范”效应,人为的加大了拆迁难度。

以上各种因素交叉影响,产生了拆迁户与开发商之间的对立情绪,甚至许多居民拒绝与开发商谈拆迁问题。另外,居民在拆迁中的攀比心理也不断增强,造成一家一价,一房一价,形成拆迁难和高房价之间的恶性循环。

建议:

1、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市场的跟踪监测,根据房价变化,定期公布各地段房价补偿标准,这种调整每年应不少于两次。在调整标准时,还要考虑拆迁的公益性,适当调高补偿标准,保障群众在房屋涨价时不受损失。

2、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管理,使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才是解决拆迁难的根本措施,只有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才能提供良好的拆迁环境。防止房地产市场出现大起大落,保障开发商和居民的合法权益,减少被拆迁户的不稳定心理。

3、加强政府监管,推进拆迁工作的开展。开展拆迁工作时,以市场行为为主,坚持平等交易和自愿原则,平衡好开发商与被拆迁户之间的利益。

4、依法强化拆迁管理,大力推行阳光。操作完善政策,推行阳光拆迁,增强拆迁的公开公平公正,对被拆迁户信息进行公示;在拆迁公示方面,主要抓了“事前公示”和“事后公示”。“事前公示”就是在拆迁现场设立公示栏,将拆迁许可相关内容、文件、补偿标准、安置地点、拆迁工作流程、评估机构名称、拆迁调查情况和评估结果等全部进行公示,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事后公示”就是在拆迁结束后将每户安置方式和拆迁补偿结果进行公示,全面推行“阳光拆迁”、“平安拆迁”,努力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杜绝出现“先拆吃亏,后拆得利”现象,保障拆迁公平。

5、加强对拆违工作的长效管理,在加强短期强力推进同时,更要重视长效管理,持续拆除原有的违章建筑,杜绝出现新的违章建筑。

6、推进依法拆迁和人性化拆迁,在拆迁中既要强调以人为本,又要增强执法的严肃性,对违法的“钉子户”,在保证其补偿标准的前提下,实施强制拆迁。

5.关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建议 篇五

3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和建议

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大学生是否能顺利就业,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关系到社会和经济的稳定,也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战略思想。

在当前形势下,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观念上的问题,也有制度体制上的问题。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不能单靠某一个方面的努力,也不能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一、对策及建议

1.毕业生要切实转变就业观念,充实完善自我,合理定位

毕业生要想顺利就业,必须有扎实的知识基礎,不断的增强就业能力和本领,拓宽择业视野,提高综合技能,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准确把握自身特点,不畏艰险,奋力拼搏。

转变就业观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思想基礎。首先,要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树立“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思想。一定要对自我进行正确定位,降低就业的期望值,不要盲目地选择高收入,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就业,要看到农村、基层、边远中西部地区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虽然会面临很多挑战,但可以从艰苦复杂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其次,要转变依赖学校和家庭的观念,把握好一切就业机会,尽早抢占就业先机,积极主动的应对就业市场的各种挑战。再次,要客观地分析自己,学会正确的面对挫折,切不可因此自卑,失去信心。要以积极心态面对待就业竞争,增强诚信意识,以诚实守信、乐观向上的良好形象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2.政府企业要不断深化改革,增加就业机会

各地政府部门应出台一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措施,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同时要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宏观调控力度,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保障制度。加强对企业用人的监管力度,消除大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另外,要不断完善创业政策体系,落实扶持政策,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服务力度,并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辅导和培训工作,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勇敢地自主创业。

企业也要从长远利益出发,积极引进人才,招聘时应该增强信息公开和透明度,转变盲目的追求高学历、名学校等观念。同时,加强校企合作,提供实习岗位和设备,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也降低了企业员工的培训成本,使毕业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3.高校的改革。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

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用人单位的对策

首先,社会上的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实际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最后,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5]。用人单位的聘用制度合理将能够更好地增加用人单位与求职大学生之间的了解,有利于单位招到理想的人才,求职者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建立合理、科学的组织人事制度

减少“人情关系”对就业干预的重要措施是建立合理、科学的组织人事制度,这就是要实行“德为前提,能为本位”的组织人事制度,即公开选人,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唯情、唯圈;建立竞争上岗的优胜劣汰的岗位流动机制;对人和工作岗位进行科学测评,知人善任,合理分工;根据能绩大小实行奖惩;科学地将职权和才能功绩分开度量,明晰二者的界限和度量标准,充分调动职权和才能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信息透明化和有效的监督机制是公平行政的有力保障,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的公开和透明会大大地降低腐败发生的几率。建立合理、科学的组织人事制度会从根源上防止利用关系以权谋私的行径。唯有如此,才能科学合理地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地位升迁和职业流动问题。

6.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 篇六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就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中小企业融资情况不容乐观。究竟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有哪些呢?我们如何才能更好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呢?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有很多探讨,但总的来说,我们可以从企业本身、金融机构以及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考虑:

(一)、从中小企业本身来看:

1、多数中小企业成立时间短,规模较小,自有资本偏少,其自身薄弱的积累不能满足其扩大再生产的需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的发展只经过了30年的时间,无论管理经验还是资金积累都显得不足,在面临市场变化的经济波动时,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差,加之经营的不确定性,使得其经营风险很大,倒闭率很高,银行不敢向它们放款。

2、中小企业通常不能按照银行规定提供担保或其他抵押资产。银行在商业化经营和资产负债管理制度的约束下,为了降低贷款风险,一般要求贷款企业提供连带担保或财产抵押,其对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条件则更为严格。而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机器设备、房屋等固定资产产权不明晰、法律障碍多,无法用作贷款抵押品。

3、中小企业的规模和信用水平低下,尤其是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造成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使银行难以控制信贷风险。目前有相当部分中小企业由于客观和人为因素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财务制度,会计核算不健全,缺乏足够的经财务审计部门承认的财务报表和良好连续的经营业绩,银行对这些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发展前景等情况难以了解,故不敢轻易提供信贷支持。

(二)、从我国的金融机构来看

1、金融资源分布与中小企业布局不匹配,政策力度不强。为防范金融风险,国有商业银行一律实施“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战略,大规模撤并基层网点,上收贷款权限,使那些与中小企业资金供应相匹配的中小金融机构有责无权、有

心无力。

2、银行的商业化改革致使银行信贷投入量不足。虽然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各商业银行贷款额有所增加,但总量仍不足。在“清理不良资产,化解金融风险”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内部清理整顿,迫使银行收缩信贷规模,尤其是减少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

3、信用担保制度不健全,抵押担保难落实。为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各金融机构基本停办了信用贷款,普遍实行资产抵押担保贷款制度。由于中小企业关系简单,一般没有上级部门和相关单位为其解决担保问题。另外,在我国企业信用低下、中小企业融资的要素不完全时,靠中小企业自身所具有的信用担保条件,难以顺利完成融资任务。

(三)从社会环境来看

1、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力度不够。迄今为止我国还未出台一部完整的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导致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中小企业在法律和权利上的不平等。许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中小企业特殊融资机制。如韩国的中小企业银行、日本的中小企业融资库等,这些机构一般由政府设立,并在不同程度上依靠政府资金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而在我国,目前还是大企业受到政府更多的重视和政策方面倾斜,中小企业得不到资金上的便利和优惠。

2、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开启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也不够。政府采取“抓大放小”的政策,对大中型企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在搞活中小企业,加强资金融通方面却没有采取优惠的扶持政策,缺少公平竞争的环境,这就在客观上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能力。

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小企业融资难,既有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上存在的先天不足,也有金融机构定位偏差、贷款权上收等不匹配因素。同时,社会信用环境差等因素也是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原因。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企业、金融机构、社会的共同努力,实行综合治理。

(一)企业方面

1、中小企业要转变融资观念,逐步降低对间接融资的依赖,加大直接融资的比重。寻找合适的市场切入点,积极有效地开展业务。努力吸收社会资本进入,吸引大企业、大公司参股、壮大担保公司实力。同时,要改进现行担保机构的运作办法,按股份制、市场化原则规范运作,坚持经营的非盈利性和服务性。

2、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运用必要的政策扶持,创造条件重点扶持一批经营业绩突出、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的担保机构,加快组建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

3、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由于在现阶段,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是来自银行的贷款,因此,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未建立是造成融资难的原因之一。中小企业自身应提高其信用度,构建融资信誉。中小企业为取得融资信誉,必须比一些大中企业多付出成本,即可称为信誉成本,为取得银行的金融支持而做好自身的努力。

(二)金融机构方面

1、金融机构要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改进贷款授权授信制度,下放贷款权限,要允许基层行、社在核定的额度内自主审查发放贷款。对有市场、信誉好、效益高的中小企业适当放宽贷款条件,扩大授权额度。

2、要在落实信贷风险防范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信贷激励机制,调动信贷人员营销贷款的积极性,做到责权分明、奖惩兑现。同时可以偿试实行企业法人代表和财务负责人连带责任办法,从内部和外部共同防范信贷风险。

(三)社会方面

1、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切实发挥中小企业服务指导机构的作用。各级政府要切实发挥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作用,为中小企业提供市场、资金、人才培训、技术更新、科技成果转化、金融等全方位的服务,使其成为沟通中小企业、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桥梁和纽带。

7.关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建议 篇七

一、辽宁省中小企业融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1. 信用环境建设任重道远。

一是金融类和非金融类信用信息尚未实现整合和共享。截至2009年底, 省信用数据交换平台共征集了42亿笔信用信息数据, 其中涉及40万户企业、101万户个体工商户, 以及省内1370万人的个人信用信息, 但由于缺乏与人民银行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信息的整合和共享, 其在促进辽宁省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没有发挥出明显作用。二是信用服务市场发育缓慢, 信用人才匮乏。目前, 辽宁仅有18家信用服务机构, 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信用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不足百人, 信用服务能力有限, 信用管理水平较低。三是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奖惩机制未建立起来, 中小企业诚实守信的外部约束力较差。

2. 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

一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担保倍率低。根据《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担保责任余额可达到其净资产的10倍, 但目前全省还不到1倍。2010年6月末统计数据显示, 全省纳入备案管理的213家担保机构总资本金169亿元, 担保总额仅为149亿元。二是担保费率较高。大部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费率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50%。三是风险补偿制度缺位。融资担保机构缺乏最后的风险屏障, 业务开展过于谨慎。

3. 地方商业银行发挥的作用不足。

一是缺乏对中小企业市场的深入研判和细分技术, 无法满足众多抵、质押物不足但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二是业务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少, 难以有效对接中小企业短、频、快的资金需求特点。三是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机构资金来源渠道窄、盈利水平较低、内控管理水平不高。四是地方政府在组织银企对接活动时, 更关注与大中型商业银行的合作, 忽视了地方商业银行的地缘优势及其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 使得地方商业银行不能及时了解政府的政策导向和中小企业的新动向。

二、对策及建议

1. 优化整合行政资源, 提高政策措施的经济性和实效性。

一是充分发挥省中小企业融资网络平台作用, 将各级政府以往通过“政府塔台、银企唱戏”方式组织开展的中小企业银企对接活动以网络为媒介, 进行定期推荐, 实现工作的程序化、常态化, 促进行政资源和金融资源的结合, 有效降低政府的支持成本和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彻底解决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二是创造性地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如探索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制度, 对全省鼓励支持的自主创新型中小企业、重点推动的涉农中小企业贷款项目按增量给予适度补助。三是加大中小企业上市工作推进力度。由于信贷是目前形成M2及通胀压力的主要来源, 今年国家可能会进一步平衡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辽宁省应把握时机, 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中小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 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运作规范、发展健康的上市中小企业。四是积极推广多渠道融资方式, 如发行集合债、试点商圈融资模式、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等。

2. 加快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大幅度提高担保规模和担保倍率。

一是简政放权, 创造宽松、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建议政府简化融资性担保机构审批流程, 缩短审批时间, 强化监管, 鼓励各类资本进入融资担保业, 实现由政府出资并管理的模式向商业化运作模式的转变, 促进融资性担保机构依法审慎经营, 持续稳健发展。二是研究制定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的担保资金代偿损失核销政策。对重点扶持的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 可根据对其融资担保代偿损失按项目计算, 经审核后由财政专项资金给予一定金额的补偿。三是借鉴北京、浙江经验, 设立中小企业再担保基金, 鼓励担保机构通过增信提升自身担保能力去控制风险, 从而撬动担保资金放大倍数和担保额度。

3. 精准确定市场定位, 加快地方银行流程改造和产品创新。

按照融资难易程度划分, 中小企业分布呈金字塔型结构。第一类是处于金字塔顶层的少数资产优良的中小企业, 是各类金融机构的追捧对象, 没有融资压力。第二类是处于金字塔中上层的中小企业, 通过抵押、担保或者与金融机构的长期合作, 融资相对容易。第三类是处于金字塔中、下层的大多数中小企业, 这些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生命周期短、财务制度不规范、普遍缺乏抵押物, 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集中体现群体。当前, 大中型商业银行依托资金、网络、科技和定价优势已经把中小企业市场作为其业务发展的蓝海, 设立了中小企业专营部门, 第一、二类中小企业客户已经成为其地方商业银行市场份额的重点营销目标。针对第三类中小企业, 外省的中小银行根据自身优势, 在实践中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办法。如浙江泰隆商业银行通过面对面和背靠背了解企业的“三品三表”, 解决了小型、微型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包商银行为小企业编制财务报表, 通过现金流分析, 了解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情况和真实还款意愿与能力。辽宁省的地方商业银行也要结合自身优势, 找准市场定位, 根据客户特点在业务流程、组织架构、信贷政策、产品服务、管理模式、服务渠道等方面进行创新, 把自身打造成特色银行、精品银行。同时, 地方政府在银企信息对接时, 要重视地方商业银行的积极作用和独特优势, 鼓励其做强做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

4. 加快推进“信用辽宁”建设, 提高中小企业诚信水平。

一是提高政策执行力, 切实把推动“信用辽宁”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精神贯彻落实到位。建议政府责成相关部门制定配套措施和工作时限表, 确保既定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二是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 依托“辽宁中小企业信用网”, 构建奖惩机制。对入库企业实行动态管理, 批量优选诚实守信、成长性好的企业名单, 并定期推陈出新、好中选优, 引导金融机构充分利用信用信息, 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提高授信额度, 灵活、快捷地发放贷款。对恶意逃废债务及长期拖欠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记入失信“黑名单”, 定期在信用网上公示。三是研究推动省信用数据交换平台与人民银行信贷征信系统的有效对接, 实现全省金融与非金融类信用信息的交换与共享, 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信用报告制度的推行范围。

摘要:目前, 辽宁省中小企业融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一是信用环境建设任重道远。二是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三是地方商业银行发挥的作用不足。针对这些问题, 建议:第一, 优化整合行政资源, 提高政策措施的经济性和实效性。第二, 加快完善担保体系, 大幅度提高担保规模和担保倍率。第三, 精准确定市场定位, 加快地方银行流程改造和产品创新。第四, 加快推进“信用辽宁”建设, 提高中小企业诚信水平。

8.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篇八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 担保运行机制

0 引言

一般说来,企业中大型企业在一个经济体中的数量可能不超过5%。但是这5%的大企业可能创造60%-70%的GDP或工业产值,而占近95%的中小企业却在提供着60%-70%的社会就业机会。可见,中小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经济活力的具体体现。中小企业发展的周期往往很短,他们能坚持的动力就是资金的正常运转。如果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那么资金就是中小企业的命脉。客观上说,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因素无非就是:内部环境(即企业自身条件);外部环境,尤其是金融环境。

1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1.1 中小企业自身的发育不良 中小企业主要以粗加工和普通制造业为主,产品的品质低、雷同,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就低,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就差;从企业规模上看,规模小,经济业绩不稳定,亏损企业较多;在技术上,技术创新能力缺乏,技术创新人才缺乏,产品的开发和创新能力低;从企业管理者的经营上看,缺乏必要的监督,没有规范的奖惩和激励机制,主观随意性很强。

1.2 信用担保体系的完善 目前,我国建立起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地方很少,担保机构供给少,几乎没有担保公司愿意涉足这个高风险的领域,中小企业寻求担保非常困难。即使能够拿出好项目,中小企业也往往因自身存量资产不足而找不到合适的担保机构,得不到信贷的支持,转而向民间非正规渠道借贷,其面临的风险是不言而喻。同时,由于现行信用担保体系仍存在一些缺陷,尤其是担保公司普遍实力弱、成本高、风险大,因而其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仍然有限。

1.3 信息不对称使得金融市场门槛高 由于市场上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没有一个适合的沟通途径。担保体系的不完善,使得中间人无法做好沟通的工作。相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要去到金融市场上借力,显得力不从心。

1.3.1 商业银行的成本控制严格是最主要的原因。从间接融资的方面看,我国当前仅有20%的国内金融资源,投向经济贡献率达50%以上的中小企业。由于中小企业贷款具有金额小、频率高、时间急等特点,在商业银行将盈利最大化作为主要经营目标和执行严格的不良率考核制度的前提下,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相对较高,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1.3.2 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经济多元化应当催生金融机构服务的多元化。而且银行对授信客户的准入门槛较高,多数中小企业达不到银行规定的贷款基本条件。加上改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银行特别是基层银行的信贷部门,无暇了解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也相当谨慎。

1.3.3 从直接融资的方面看,通向资本市场的路过于狭窄。资本市场是企业筹资、运作的场所。由于中小企业板市场规模较小,加之目前A股市场走势不景气,资本市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仍相对偏弱。加上我国资本市场相对于资金市场来说发育很不完全,尚未建立起一个多层次能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资本市场。对于那些希望到市场上发挥再融资功能的中小企业来说,需求还很难得到满足。

2 构建中小企业融资的长效机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在战略层面谋划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同时,面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目前要思考的是如何去实践与落实相关的政策,如何加强银行、信用等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可操作性;如何切实从金融机构的制度设计和实践操作两个层面,解决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等问题。如何在操作层面完善中小企业资本市场的支持体系建设,以适应不同中小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应成为当前有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尽快建立和完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组织。目前直接面向市场的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都不具有向社会公众筹资的政策性权利,他们缺少足够的实力来负担其中小企业融资的能力,难以担当起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任。但是地区性中小银行对当地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家的人品和能力等,具有信息优势,因此在为地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上,具有比较优势。因此,新建地区性中小银行和完善现有银行的功能,构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组织体系,是强化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组织保证。比如建立专门的区域性的中小企业银行进行专门性的融资业务,象日本的中小企业金库等;对于高科技中小企业设立风险投资基金进行投资,并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建立起信用担保机构,引入再担保模式等。同时,尽快推出《放贷人条例》,加快民间借贷合法化和阳光化的步伐。

2.2 推动金融创新为中小企业定做融资产品。比如积极开发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贷款品种,如仓单质押贷款、货权质押贷款等;引入自然人担保、大股东担保等方式,解决中小企业不动产抵押不充分的难题;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提供不同的个性化融资产品,适当降低融资门槛。

2.3 完善中小企业担保运行机制。担保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代偿问题难以避免。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才刚刚起步,目前特别需要在担保运行机制上有所突破。因此,可以通过以下方面进行完善:一是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各级财政应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建立信用担保风险补偿基金。二是完善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制度。设立再担保基金,用于对民营担保机构的资金扶持,以帮助其分散经营风险。三是从政策层面上,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的资本参与担保公司投资,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四是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免征营业税。

2.4 探索融资多元化探索的有效途径。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一般要经历一个生命周期,并与其研制和生产的产品周期、及随之产生的新行业周期之间,有着明显的同步关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融资模式,充分利用金融资源,实现融资途径的多元化。

2.5 民间金融需要规范化。中小企业在难以从正规渠道融资的情况下转而向非正规的金融渠道获取资金。对中小企业而言,民间金融市场是其外援融资最大的来源。但是在这个市场上不规范的情况比较严重,欺诈、违约、社会暴力等违法行为和大量民事纠纷存在。因此,要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借其力以发展中小企业,以适应广大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同时要有力地打击借民间金融之名行非法之实的违法活动。

总之,在中小企业面临资金瓶颈、遭遇“严冬”考验的情况下,我国金融业应该积极作为,不仅要推出各种政策措施,而且要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对中小企业予以坚决有力的支持。惟其如此,才能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的“御寒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甄亚丽.中小企业融资难在何处?.集团经济研究.2006(11).

[2]王自力.建立中小企业融资的长效机制.财经网.2009年2月.

9.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对策 篇九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实施中小企业成长的工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但目前中小企业发展中的筹资难问题严重阻碍了其健康发展,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差、融资难问题。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很多的价值的建议和对策。就目前我国国情来看,笔者认为中小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银行的制度约束、政府部门缺乏相关的支持以及现有社会环境是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提升企业素质,改革现有的金融体制,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对策。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企业、银行和政府。

1、中小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是其融资难的根本原因。

民营中小企业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不规范。民营企业大多是以家族经营、合伙经营等方式发展起来的。许多民营中小企业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单一,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经营行为短期化以及负债多、积累少,投资规模与市场竞争力不足,抗风险能力低,容易遭到市场的淘汰;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不规范。据调查,有80%的中小企业会计报表不真实或没有会计报表。此外,由于一些中小企业存在逃避银行债务、多头抵押等情况,因而其资信等级不高。由于银行对其缺乏足够的信心,为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银行不愿冒险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企业寿命周期苦短。在美国每年有50多万人创办企业,而其中至少有40%的人所创办的企业当年倒闭,80%以上的人所创办的企业不到5年就倒闭。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副代表兼首席经济学家汤敏指出“中小企业的存活率很低,即便在发达的美国,5年后依然存活的比例仅为32%,8年后为19%,10年后为13%。”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寿命周期可能更短,看看央视标王孔府宴酒、秦池轰然崩塌 “要赔全赔,要赚却只赚利息”,严重的风险与收益如此不成比例,要想得到外部融资,却实相当的困难。

缺乏一个完善的全国范围的社会信用体系。全国范围内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的缺乏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关键原因。这种不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导致较高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和银行授信成本。而银行体系高度集中、缺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合适的中小银行,也是导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突出原因之一。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企业的规模小、技术装备水平落后、人才缺乏等等。

2、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经营弊端与利益是考虑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随着银行股分制的改革,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条件下,银行的对于贷款的条件将会越来越苛刻,中小企业想要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取得贷款也将会更难。

商业银行的机制失调。银行体制改革强调风险约束机制的建立,各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了避免风险,上收基层信贷权,贷款权限集中到省行和总行,并坚持面向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地区、重点客户的“四重”方针,主要提供给重点行业和大企业。另外,银行还实行了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确立了信贷员承担贷款风险的终身责任。诚然,风险约束机制的建立对防范金融风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激励机制没有相应地建立起来,使得信贷人员在面向中小企业迫切需要贷款时,明哲保身,普遍采取“为不错贷,宁可不贷”的行为方式,他们首先看到的是中小企业固定资产少,产品市场尚待开拓,技术尚待革新,经营风险较大,没有内在的驱动力去仔细分析企业申请项目贷款的可行研究报告,去现场调查并发现这些中小企业的潜力和发展机会,更谈不上为企业提供专业咨询,帮助企业找到赢利的模式。因此可以说,现有商业银行机制上的固有缺陷,是中小企业“贷款无门”的又一重要原因。

银行内在经济利益的要求。商业银行经营的首要原则是盈利性,管理目标是实现所有者权益的最大化,因此盈利为其主要目标。提高盈利水平,就要在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在扩大负债规模的基础上扩大资产规模,合理安排资产结构,提高生息性资产比重;同时,在满足贷款和投资需求的前提下,合理安排负债结构,降低筹资资本,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开支。中小企业尽管借款数额小,期限短,但在银行的每笔业务流程完全相同,而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与向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贷款的手续完全一样。这说明,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成本高而收益低。与此同时,中小企业本身一些固有的缺陷,使银行对其贷款存在抵押担保难、跟踪监督难和债权维护难。银行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中小企业申贷无门,实在是事出有因。

3、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

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地方政府的协调职能发挥尚不到位,从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中小企业融资能力。①国家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罚度不够。国家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逐步制定和实施了不少扶持政策,使其融资问题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但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却尚未形成足够的重视,缺乏配套的专门为其提供服务的优惠政策。不仅如此,现行金融体系还对中小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的活动作了过分严格的控制,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②缺乏统一的中小企业的管理机构。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的要求,政府应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予特别的扶持,其中最为迫切的一个环节就是建立一个统一的专门机构来对中小企业进行管理,实施政府的相关政策主张,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进程中所取得的基木成功经验。而在我国,现行的管理模式是按所有制及部门组成的“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有关中小企业机构设置重叠,职能重复,政出多门。迄今为之尚无一个统一的专门机构来对中小企业进行管理,这样不仅不利于中小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规划和协调,也不利于政府对它们进行宏观指导的政令的有效实施。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解决对策

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治理,加强与银行的联系,更需要国家尽快出台一些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争取为中小企业开辟更多的融资渠道。

1、中小企业应完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加强管理,提高效益。

中小企业融资难,并非是所有中小企业都融资难,企业自身素质对融资问题有着重要影响。

中小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并取得金融机构的支持,从加强自身建设来讲,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首先,必须有良好的信用观念,遵循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的原则,依法开展生产经营及融资活动。其次,要依法建账,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坚决摒弃账外账等一切弄虚作假行为。第三,要加强财务管理,完善财务制度,定期向社会各有关部门提供全面、准确的财务信息,保证按期如数偿还银行贷款,逐步在社会上树立起守信用、重履约的良好形象,取得银行的信任。

(2)是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中小企业尤其是一些新起步的民营企业,要尽快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经营管理模式,吸收专业性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实现“企业家素质由经验型向知识型、开拓型转变;企业管理由传统的家族式管理向科学的现代化管理转变;产权制度由自然人产权向现代企业产权制度转变”。完善企业经济责任追究制度,合法经营、规范管理,尽快进入银行的授信范围,取得金融支持。

(3)是要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步伐。中小企业应充分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走高科技发展道路,努力做到融资方式由主要靠自我积累和银行贷款向多元化融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定位由传统型向科技型转变,从根本上扭转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而导致的融资困难问。

2、国有银行应转变观念,主动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①金融机构应转变观念。国有商业银行应为中小企业营造公平的贷款环境,调整信贷政策,修改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打破以企业规模、性质作为支持与否的条件,支持中小企业的的合理资金需求,遵循公平、公证和诚信原则,逐步提高对中小企业信贷投人的比重。商业银行在组织制度方面应创新,现在各国有商业银行除总行己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部外,一级银行和二级银行也设置了中小企业信贷机构,制定和执行对本地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策略。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这一经验,改善金融服务,使中小企业能够及时抓住发展机遇。②加快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我国金融机构受旧的经营观念和实际垄断体制的影响,习惯于坐等客户上门开展业务,不会去主动了解客户,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客户的主动信急沟通意识较差。我们认为,现在除了要创新金融产品以外,对于服务模式也是应该有所提升的,要形成正确的信贷营销观念,调动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主动去了解、争取客户,培养符合自身银行特点和优势的客户群,而不是盲目跟风,一味地盲目向所谓的“优质大客户’集中,特别是要学习国外先进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做法,做好信贷市场的细分工作,善于从广泛的市场客户,尤其是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发现和挖掘成长性好的、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主动加以支持和培植,使之发展成为自己稳定的客户。③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要加大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扶持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有技术、有潜力的科技型、城市劳动密集型和社区服务型的优强中小企业;国有商业银行对于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要求的中小企业,开通贷款“绿色通道”,提高服务效率,为其提供优质的服务;对发展前景好,信用水平高,经营稳健的中小企业要实行倾斜政策;银行系统要加快金融创新,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综合化的金融产品,满足企业的不同需求;在国有商业银行积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同时,要促进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的、多方位的金融服务。

3、政府应在相关政策及金融立法上,为中小企业创建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扶持其健康发

展和状大。①政府应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扶持的重点应是有产品、有市场、有发展前景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方式上可提供特别贷款,中央和地方每年可拨出一定资金,对其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等。而对于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财税部门可考虑给予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以增强中小企业的基本积累能力,鼓励和引导他们自筹资金。对于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国家应积极搭建直接融资平台,打通直接融资通道。②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法律体系。我国应在已出台的《公司法》、《乡镇企业法》的基础之上研究制定《中小企业法》,以明确中小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保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明确鼓励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③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府机构。基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存在的弱点,需要政府出面进行适度干预支持,因此要设立专门的机构,加强宏观指导,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技术、信息和管理等方面的困难。④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政府应制定指导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规划和具体计划,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以调动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的积极性。⑤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和信用评级体系。建立科学的担保组织结构和机制。担保体系应当由政策性、民间性和商业性担保机构共同组成一个多层次的体系结构,并逐步扩大担保机构的规模,使之能够服务于更多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贷款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于由缺乏信用评级体系。一部分信用状况达到要求的中小企业无法脱颖而出,而被商业银行无情地以“一刀切”的方式拒之门外。因此,应当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和信用评价体系。同时,中小企业自身应当积极开展企业内部的信用制度和普及工作,提升社会对中小企业信用的认可度。

三结束语

10.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与对策 篇十

近年来,以多种所有制形式为特征的中小企业迅猛发展,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这些中小企业数量增多、规模的扩大,其对资金需求也越来越大,但由于种种原因,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成因

(一)企业方面

1.中小企业缺乏科学论证,先天不足,后天乏力。部分中小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科技含量较低,不符合国家政策。其特点表现为“三多三少”:资源性粗加工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大同产品多,优特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科技产品少。一些企业为污染企业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禁止发展对象。

2.抗风险能力较差,信用观念淡薄。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弱,抗风险能力较差。家庭式管理情况普遍,未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账务报表不真实、不完整,使银行很难掌握其真实的生产资金运用情况。同时,有部分企业趁改制之机,悬空银行贷款。

3.经营粗放,效益低下。多数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经营业绩不稳定,销售渠道不畅。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缺少有发展潜力的拳头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效益低下。一些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存在经营风险。

4.中小企业资信等级低,抵押担保不符合贷款的条件。近年来,各商业银行陆续上市,信贷管理更加严格,增量贷款普遍要求投向资信A级或A级以上企业,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因达不到规定的资信等级被银行拒之门外。

(二)政策方面

1.一些地方贯彻国家促进中小企业法律规章不到位,扶持政策不配套。一些地方政府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落实上缺乏有力的配套措施和制度,把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停留在文件上。部分领导对中小企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还没有充分的认识,而是把目光放在引进大资金、大项目和扶持大企业上,致使在政策导向、扶持措施上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融资。

2.股票债券市场门槛过高,多数企业难以逾越。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进行融资。主要原因是多数企业不符合《公司法》规定的上市融资条件。债券市场的准入条件更是有过之而不及,符合发行债券条件的中小企业企业寥寥无几,中小企业在我国资本市场上融资举步维艰。

3.配套服务不到位,抵押手续繁杂,中间收费高,企业难以承受。一是中小企业贷款抵押的有效资产不足;二是抵押物评估登记部门分散、手续烦琐、环节多、收费高;三是资产评估中介服务不规范,不按市场准确评估抵押物现象仍然存在。如企业办理不动产抵押贷款,按照现行有关法律及制度规定,需办理评估、登记等有关权证手续。以厂房抵押为例,既要办理房产登记,又要办理土地登记,中间收费水平一般在贷款金额的5—8%左右,企业的融资是雪上加霜。

(三)银行方面

1、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不相适应,企业望贷兴叹。四大商业银行的贷款管理制度制约中小企业贷款。一是在经营战略上,商业银行经营的赢利性原则决定了其“重批发轻零售”将经营重点放在了“大城市、大客户”上,使得信贷资金更多地流向了大型企业;二是信贷管理体制与中小企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商业银行对贷款审批权限实行严格的分级管理,上收了基层机构的审批权。而且审批环节过多,手续复杂,一笔贷款往往要经过八、九道审批手续。在贷款微机操作过程中,如有一项不符合要求,就无法完成全部过程。贷款审批手续的繁杂和权限的高度集中与中小企业点多面广、资金需求高频率、小金额、快周转、强时效之间形成了矛盾。据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300多万户中小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仅占16%左右。

2、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大,收益差,放款积极性受挫。由于中小企业的财务不健全,信用等级低,因而贷款的风险相对较大。而且中小企业的贷款频率高、金额小的特点,加大了融资的管理成本。在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的前提下,对中小企业贷款积极性不高。同时,为了防范信贷风险,各商业银行普遍实行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和贷款风险终身追究制度。当贷款出现

风险时,对贷款第一责任人、签批人的责任追究十分严厉,因此,银行信贷人员产生“贷不如不贷,多贷不如少贷”的心理,形成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回避现象。

3、商业银行贷款发放的操作时限与中小企业的发展特点不相适应。商业银行在办理贷款时的审查标准和办法复杂,县级支行除小额质押贷款外,均需向上级行申请,再加上贷款审批和发放都实行三级审批制,企业要获得一笔贷款至少需7-10天,不能适应中小企业贷款时间紧的特点。

二、解决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途径

(一)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以及银行要充分认识中小企业的重要作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对吸纳劳动力就业,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增强做好中小企业服务的责任感和大局意识,切实改变管理和服务理念,促进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健康发展。

(二)构建政府主导的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构建完善的中小企业服务管理机构。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专门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税费优惠、贷款担保、基金扶持等方面提供有效的帮助;二是建立专门服务与中小企业的专业化金融机构。集中办理中小企业的融资业务,这部分资金来源于吸收公众存款、财政拨付和建立中小企业创投基金来筹集。同时,政府还应当给予财政政策和利率浮动上的优惠;三是加快地方金融组建步伐,发挥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作用,进一步完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四是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引导中小企业利用民间资金或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五是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贷款建立一个真正信用担保机构;六是加强中小企业诚信教育,央行和政府共同营造优质高效的融资环境。

(三)提高企业合法诚信经营管理水平,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一是中小企业尤其是一些新起步的科技民营企业,要努力提高企业家素质和管理能力,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现代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科学化管理水平;把自然人产权转变为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完善企业经济责任追究制度,合法经营、规范管理,尽快进入银行的授信范围,取得金融支持;二是中小企业要讲信用。要严格加强财务制度管理,配备财务专业人员,完善和秩序财务管理制度,定期向社会各有关部门提供全面、准确的财务信息,逐步树立起守信用、重履约的良好形象,取得银行的信任。三是中小企业要加强规范管理,增强信用观念,全面提升自身素

质。企业管理者要把信誉视为企业的生命,重合同、守信用,自觉地坚持诚实经营、履约守信,提高企业的资信度,靠良好的信誉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以信用求得发展。

上一篇:我的名字学生作文200字下一篇:最幸福的滋味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