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念奴娇赵鼎臣,念奴娇的意思,念奴娇赏析

2024-08-26

念奴娇,念奴娇赵鼎臣,念奴娇的意思,念奴娇赏析(3篇)

1.念奴娇,念奴娇赵鼎臣,念奴娇的意思,念奴娇赏析 篇一

美国当代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 该词虽是苏轼个人情感的抒发, 但背后却暗寓着人类的情感。什么叫人类情感?朗格打了个比方予以说明, 她认为一个嚎啕大哭的儿童所释放的强度, 远远超过一位正在演奏的音乐家, 然而人们宁愿花钱去听音乐家的演奏而讨厌那嚎啕的哭声, 原因就在于音乐家及其演奏的乐曲包孕着人类情感的心理内容, 而嚎啕大哭声只是个人情感竭斯底里的爆发。这首词虽是个人情感的抒发, 但在本质上它却是人类情感的一种体现。它所蕴涵的心理内容, 远远地超越了时空的界限, 而成为一种更为博大悠远的人生感叹, 甚至成为整个人类的一种深远的无可奈何的叹息。

这种叹息, 源于人类的无意识。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无意识分为两种:一种是生的欲望, 一种是死的欲望。这两种欲望在人的实际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该词所表现的就是人类无意识中的死欲动机。这种死欲动机就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无意识地趋向死亡的努力, 它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弗洛伊德说, 死欲是“无生命的物体开始有生命的那一刻产生的” (《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第47页) , 是有机体“回归到无机世界平静状态中”的一种手段。叔本华则说:“一切生命必然匆匆走向老迈和死亡, 这是自然对于求生意志的努力终必归于乌有的宣告” (《爱与生的苦恼》第119页) 。基督教也曾把人作为上帝从“无”中创造出来的““有”。奇怪的是, 美国太空总署的科学家和苏联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的学者们的研究竟然证明了这些说法: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质存在于泥土之中, 生物有机体是从大自然的无机质中产生的。这说明, 人作为生命的一种, 它的最后资源在无机界。它从产生的那一刻起, 就开始了“必死”的运动, 但是这一运动是无意识地进行着。在意识中表现为求生意志的挣扎与努力, 而在无意识的深层则是对死的追求与向往。人的心理就是如此的荒谬和怪诞!该词所蕴涵的最深广的寓意, 就在于它在客观上大气磅礴地道出了人类对于这一必然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深沉的叹息。正因如此, 这一叹息才搅动了“千古读者”的无意识, 并成为一种回音, 激荡在心理的太空,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表面看来,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篇开阔恢弘气势宏大的作品, 但它背后还隐藏着死的恐惧和悲凉的调子。当心灵受到严重创伤之后, 这种壮志难酬的悲哀, 在作家的创作心理中时常处于一种交战状态。大江东去韶华易逝,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想归于乌有之乡内心却又怀有极大地遗憾。死的欲望与死的恐惧反复争斗此消彼长, 创作动机就在这种情况下爆发。该词的意念被冥冥之中持续交战的无意识力量推动着, 蓦然萌生于意识之中, 冲口而出, 发为歌咏。于是, 这首词便染上了十分离奇的色彩, 既有万念俱灰对死的渴望, 又有惟恐匆匆逝去而来不及完成壮志对死的恐惧, 成为死亡恐惧掩盖下的死亡欲望的混合体。之所以怀念周瑜, 是想在期盼中被人们赏识和重用, 而江水却淘尽了千古英雄, 禁不住悲从中来, 这就是这首词的内在真谛。

除此之外, 该词能给人以巨大的感染力量, 还在于作品的境界能给社会中那些精神上遭受痛苦的人们以心理上的启迪和共鸣。荣格把人的心理看成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 正是遭受或已经遭受心灵创伤的个体, 会产生一种不可遏止的孤独感。由于某种不可启齿的原因和某些不可逾越的心理障碍, 遭受心灵创伤的人往往陷于可怕的孤独之中而不能自拔,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证实了这种孤独寂寞的心理状况。四顾茫然, 无可奈何, 孤独到了极点, 无意识深处的死欲被激活, 在孤独中想到“人生如梦”, 死亡之感油然而生。因此, 这种寂寞的心理蕴涵着个体对于生的烦恼和死的永恒的深思。正是基于这一点, 苏轼的心理和千古读者的心理沟通起来。从这一意义上他的叹息, 也成为人生乃至人类命运的深沉叹息。

借鉴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浅显的审视和研究, 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

《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

《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

《精神分析引论》

2.《念奴娇·赤壁怀古》文本赏析 篇二

关键词: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人生 境界 超脱

《念奴娇﹒赤壁怀古》被宋代文学家胡仔誉为“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的名篇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也是写景、抒情、咏史为一体的佳作,要深入地理解这首词,必须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思想变革以及当时的心境。

一、时空转换里的情景交融与咏史抒怀

元丰五年,苏轼与友人同游黄州城外赤鼻肌,面对壮丽景色,由景生情,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开篇气象宏大,颇有盛唐风采。由眼前所见,直接穿越千古时空。《词苑》评此句:壮语也,其词在浓与淡之间耳。“大江”代表了时间与空间,亦是历史的滚滚洪流,而“千古风流人物”则是春梦秋云,过往云烟。开篇就寄予深厚的感情,不可不谓之浓烈。第二部分:“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时空里,苏轼将当年赤壁之战的景象再次呈现,借怀古咏史,抒发了对自己人生理想与抱负的感慨。“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最后,在时间与空间的转换里,诗人的情怀得到了超脱,精神得到了升华。在此之前,词为应歌的曲子词,常常以男女相思为主题,写花间酒下的伤感离别,孤独惆怅,至苏轼以诗为词,才摆脱了婉约之态,开始了慷慨激昂的创作,同时抒发着豁达的情怀,而此词正是代表之作。

二、人生境界里的千般寻觅与矛盾反复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开宗明义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而后顾随在王国维的“境界说”基础上,又发展并独立出“高致说”,但无论哪种对词的解说,最后都要上升到对人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三十岁之前,独善其身,兼济天下,实现太平盛世的儒家思想的确是苏轼的毕生追求,但他一生才行高世,仕途坎坷,经历过宦海沉浮与磨难之后,佛老思想的冲击,又让他在人生的境界里不断寻觅,最后经过“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达到了“天地境界”,而在追求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矛盾又不断反复,但最后还是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本,同时吸收并融合了佛学与道学,并将三者盡心磨合,从而螺旋上升达到了至真至美至善的人生观照。“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此句有禅意。所谓“灰飞烟灭”四字,乃《圆觉经》中:“火出木烬,灰飞烟灭。”而后“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此句又入道。意说人生如大梦一场,又何必执着,不如放怀一笑,纵情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中。反复读之,胸中郁闷,自然消去。儒释道的融合在这一刻得到了提升,而苏轼自己也得到了超脱。

三、英雄美人梦里的人生超脱与无可奈何

苏轼在这首词里,站在了时空的岸边,俯视千古,再现了赤壁之战的宏伟,同时也生出对英雄美人的向往。《宋史﹒苏轼传》记载:“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词里面那个潇洒儒雅、英雄盖世的周郎,亦是少年有为,反观自己,二十一岁进士及第,少年成名,这与周瑜有相同之处。但曾经皇帝口里的将相之才,如今却仕途坎坷,怎能没有感慨,没有惆怅。曹操与周瑜都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但千古以来,又有多少人英雄被江浪淘尽,被历史湮没,而他自己,也不是一样。到这里,他的英雄美人梦得到了超脱。顾随说:“在中国诗史上,所有人的作品可以四字概括之——无可奈何。”他的“无可奈何说”继承并深化了“发愤著书说”,这种无可奈何的思想,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必须要体会的,如果不能深入体验,是成不了大诗人的,而苏轼最后也同样有着无可奈何,但这种无可奈何是超脱的,是人生情感真实客观的寄托,也正因为这种无可奈何,这首词才超越了千古。

苏轼一生深受儒释道三教的影响,但以儒为本的思想却从未改变过,这与青少年时期受到的传统儒家的进取思想是分不开的,同时这与读书人的人性也是密切相关的。正如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这样评价:“苏轼一生并未归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深重。他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隐退,而是内在的‘心’的退隐。”苏轼将这些思想很好的贯穿运用在创作中,为后人提供了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财富。

3.念奴娇,念奴娇赵鼎臣,念奴娇的意思,念奴娇赏析 篇三

念奴娇・过洞庭

作者:张孝祥朝代:南宋体裁:词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释】 ①洞庭青草:湖名。二湖相连,在湖南岳阳市西南,总称为洞庭湖。

②岭海:一作岭表。即岭南,两广之地。北有五岭,南有南海,故称岭海。

③经年:年复一年,几年。

④孤光:指月亮。

⑤萧骚:萧条稀少貌。

⑥尽挹:舀尽。

⑦北斗:北斗七星,排列形似长勺。

上一篇:3、公务员面试经典试题及答案解析下一篇:计划生育调研材料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