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文学创作

2024-07-25

女性文学创作(共8篇)

1.女性文学创作 篇一

网络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可以说是从根本上的,首先网络正改变当代文学创作的本质,为其注入新活力。

网络文学虽然是业余的但确实纯净,网文作者也不像文学作家那样,为了稿费而去创作,他们写作不是为了金钱利益,反而是耗去大量的精力和财力。

他们为的是在虚拟的网络上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寻求精神的寄托和慰藉。

一、自由和无功利性

网络文学的自由特征是影响当代网络文学创作的最主要的一个方面,而无功利和自由又有着许多的联系。

如今,新概念作文大赛受到许多人的关注,就是因为自由。

韩寒是第一届大赛的热门关注对象,他给我们留下的是他的写作风格,他有着自己的创作方式,给我们带来的是赏心悦目的感觉,因为他们崇尚的是自由创作。

有些人说这些文学是“垃圾文学”、“快餐文学”等等,但他们不知道当代文学中的真正的垃圾文学正是那些拿稿费的人写出来的,因为利益他们写出来的大都是金钱的附属品,是一些世俗的、唯心的文学垃圾。

网络文学的创作自由似乎更加的接近文学创作的根本。

二、时效性

网络文学的载体是适应快节奏生活的网络,时效性对于作者和读者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网络上时时刻刻都是金钱。

当代文学的创作也正向着这样的方向发展,长片小说的逐渐变少,短片和微型小说成为主导,因为当今都市的生活节奏快,没有人愿意花那么多的精力面对长篇文字和分析曲折的故事情节。

网络文学的出现让大家既能欣赏文学又不用花太多的时间。

并且现在出现的作品一般是以短片、小说集的形式出现,这样就保证了时效性。

时效性的增强体现的.是现代的特征、是新世纪赋予文学的一个崭新的发展点。

三、平等和真实性

当代的网络文学给人有点闭门造车的感觉,作家一个人在家里写,虽然写出了自己的想法,但对读者的要求却缺乏必要的了解,这样的作品必定存在脱离读者的感觉。

网络里面是没有权威的,而那些文学的创作者总认为自己的文章所反映的是正确的思想,这样就使自己和读者脱离了,文学就不可能回归民间。

读者在阅读网络作品之后会做出评论,把自己的想法留给作者,这样作者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灵感,作者的作品也就越来越精彩。

现在的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是更加的注重作品符合读者的口味。

文学作品是艺术的真实,是源于生活但却高于生活的真实。

但网络文学却不同,它的真实虽然源于生活但却不高于生活的真实,在网络中因为有你我不知这个前提,任何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故事都可以以网络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往往是以现实中自己的遭遇为背景,像蔡智恒的作品《第一次亲密接触》,其实主人公就是他自己。

当代文学在商业体系下的发展使文学越来越脱离真实,但在网络文学的影响下,文学的真实性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现代写实小说的受欢迎正是这个方面的重要体现。

四、文学的回归

文学的回归民间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是网络文学成为了它的执行者,这就是历史必然性中的偶然性。

其实文学的一开始是民间的文学,是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创作。

但随着社会分工的加强,一部分从事文学创作的人从劳动者中分离了出来,成为另一部分人,从那个时候开始文学就开始逐渐的远离民间,直到网络文学的出现。

在创作文学体系中,作家、写手一直是文学创作的主体,虽然他们的创作热情持续高涨,但却不知不觉已经脱离了民间,网络文学“拯救”了文学,使文学的创作回归了民间,文学要去面对的是包括民间文化时常在内的全社会,这样才能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要求。

其实,文学的脱离是社会的原因,但文学的回归同样也是社会的原因。

五、创作的非线性

传统的文学是线形的文学,也就是说,它总有一根线贯穿在作品当中,读者根据这根线把作品阅读完。

这样的作品往往给人的是读到一半就可以猜到结局的结果,并经常出现几部作品用同样的一个情节,使读者无法将文章完全读完。

但网络文学却可以是非线形的,因为网络文学的随意性和创作性,开辟另一个新的天地,这样就给当代文学的创作一个新的空间,当代文学也正开始向这方面努力,许多科幻小说成为第一批非网络文学非线性的实验者。

非线性也必将成为文学的另一个新的特点。

网络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影响还不是很明显,但却已经初露端倪。

网络文学不管怎么发展都只能承担的是当今的时代特征,它不可能卸掉也不能去承载超越时代的东西,就像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一样,都有自己承载的东西。

网络文学始终只能作为当代文学的一部分,它不可能单独的从当代文学中分割出来,而它却有着自己的时代特征。

我们将慢慢地发现,特别是在网络文学使文学回归民间后,文学的发展将会出现更大的前途,文学创作的职业化会逐渐淡化,这势必慢慢减弱文学的功利性,自由、真实的文学将显现。

随着网络文学的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成熟网络作品将给当代文学造成更大的冲击。

2.女性文学创作 篇二

独特的女性经历, 书写不幸的女性群像

自从人类进入到以男性为中心的私有制社会以后, 女子便成了男子的私有财产、附属品。妇女除了受政权、族权、神权的支配以外, 还要受夫权的支配, 长期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中国社会长期受封建社会的统治, “男尊女卑”、“三从四德”、“贞节道德”等一条条封建枷锁束缚着妇女的思想和言行, 妇女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鲁迅说得对, 在中国, “做女人太晦气, 一举一动, 都是错误的, 这个也骂, 那个也骂”。又说:“私有制的社会, 本来把女人也当做私产, 当做商品。一切国产、一切宗教都有许多稀奇古怪的规条, 把女人看做一种不吉利的动物, 威吓她, 使她奴隶般的服从;同时又要她做高等阶级的玩具。”这就把封建社会歧视妇女、压迫妇女的本质揭露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了。通观萧红的全部作品, 主角几乎全是女性, 并且在创作中格外注重揭示女性的生存困境。在萧红同时代的女性作家中, 就其刻画女性人物的深刻性和真实性来说, 萧红是独树一帜的, 尽管冰心、丁玲在当时已驰名文坛, 但就其作品所反映的生活面来说, 萧红要比她们更加深广一些。也许是因为她那柔弱多病的身躯几乎承受了那动荡时代的全部屈辱和苦难:个人的、家庭的、社会的、民族的、性别的、精神的和肉体的。作为乱世的子民, 她在战乱、病痛中颠沛流离、浪迹天涯;作为女人, 在感情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为此她付出了心血、健康、自由、尊严, 到头来却身心俱碎, 满目凄凉;作为母亲, 她两次十月怀胎艰难分娩却两手空空。似乎作为女人的全部苦难她都遍尝。因此, 她从一个觉醒了的女性的角度, 时刻关注着家乡人民的苦难和抗争, 尤其是北方妇女的苦难和挣扎。于是在她的作品里, 出现了一系列不幸女性的悲惨形象, 并形成她小说的独特艺术形象体系, 使她的作品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独特的女性话语, 解读女性困境

由于男性文化占据统治地位, 男性用男性话语解读女性、书写女性, 女性也模仿男权话语自我解读、自我书写, 从男权文化大门走出去的, 是被扭曲了的“男人眼中的女人”和“男人化的女人”。共同的话语方式, 将女性限定在公共话语的范围内被言说着, 要打破这一文化格局, 女性必须“逆流而上”, 站在女性视角用独特的女性话语进行真正的“自主选择”、“自我照型”, 自己撩开隐蔽世界的重重帷幕, 展现自己。萧红在《生死场》中, 从人道主义和本能温情出发, 表现了与农村妇女生活密切相关的身体体验:生育以及疾病、虐待和自我导致的死亡。在《生死场》的前十章中, 描写了女性身体的种种体验, 而生育与死亡是女性最为深刻的体验。譬如《在刑罚的日子》一节中, 萧红描述了一个触目惊心的女性生育世界。而死亡同样是女性必须面对的恐怖现实。在萧红的小说中充斥了无数的死亡, 小说中所涉及的死亡基本上都发生在女性身上。《王阿嫂的死》中怀有身孕的王阿嫂产后同新生婴儿一起死去;《生死场》中的王婆自杀未遂时可怖的身体毁形, 小金枝被父亲活活地摔死, 美丽的月英姑娘瘫痪之后遭丈夫折磨而死。此外, 从未出现的女性体验作为书写视角在历史中浮现, 萧红把男人无从理解的女性特有的身体感受写进了作品。乡村被日军占领后, 遭到异性强暴后金枝受到的创伤在文中再一次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金枝好像踏着泪痕行走。她的头过分昏迷, 心脏落进污水沟似的, 她的腿骨软了、松懈了。”她不再作为无声无息、喑哑的“他者”隐匿于历史深处, 她的生命, 她的声音, 从历史叙事中的那个“无”显现出来。“我恨中国人, 除外我什么也不恨”, 金枝的控诉是基于女性主体对男权世界的强烈批判。在男权世界中, 女性被剥夺得一无所有, 身体是她们作为生命存在的唯一场所, 而来自男性世界对她们身体的侵犯则强烈地表现了她们被彻底摧残, 最后场所惨遭践踏, 心灵备受伤害。萧红塑造的金枝是灵与肉的统一体, 而不再是飘荡于文学历史上的空洞之物, 女性视角使金枝这一躯体有了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 打造了女性鲜活的肉身和独有的精神。身体是彻底自我的存在, 她有着肉身上的诟病和情感上的羞恨, 这种羞恨是绝然属于自我的情感悲哀。这每一丝情感上的律动成就了她作为女性的真实存在, 并以此提炼出属于女性特有的性别体验。她有着为男性触摸不到的心灵哀痛及灵魂上的战栗。萧军笔下的李七嫂几乎就是作为叙述者叙述一个女性角色而存在的理性概念, 她的身体被抽象成空洞的物体, 其身躯遭受的侵犯及心灵上的哀痛不再是人们关注的对象, 整个事件被男性盗用隐喻为中华民族遭到异族的入侵强暴。同样的情节, 男女作家笔下表现的女性内涵却大相径庭。结构主义批评学家的这一基本假定既肯定了所述之事与原型事件之间存在某种现实的依存关系, 也肯定了叙事主体对叙事事件和人物的人为主观臆想。萧军以男子惯有的思维方式将女性在历史中形成的“他者”处境融入作品, 并为了现实目的进行利用改造, 泯灭了女性的主体性, 忽视了女性的生命感受。而萧红则不然, 她以现代女性的眼光去体悟20世纪30年代东北土地上中国妇女的生存困境, 昭示她们“生的坚强, 顽强不息的抗争之路”。李七嫂这一形象中分明烙有男性作家想象的印迹。萧红则一反萧军盗用女性躯体, 抹杀忽视人性的倾向, 把主体意识融入金枝体内, 以女性之口发出女性的声音, 复活被男性作家屏蔽与扭曲的女性独特性别体验, 并以此宣告女性并非男性的影子或反面, 与男性一样她也有着自己的身体感觉与情感律动, 有着人之为人的主体性。通过以女性性别的视角来观照, 恢复女性的主体性, 萧红以身体言说的方式不仅提炼出属于女性自我真实的性别体验, 而且由此建构了具有女性特征的文学题材, 真实地表现了女性的困境。

独特的创作艺术, 投向悲剧女性的琐碎生活

女性作家更注重挖掘女性自身内在丰富的情感资源, 从日常生活经验中获得灵感, 采用与作家情感熟悉的、与作家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题材。而决定女性题材的因素是女性自身的生活经历与创作视野。人生经历对于小说创作有重大影响, 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女性缺乏对于战争、政治和历史等的认识, 她们不可能有第一手的丰富经验。生活范围的狭小, 限制了女性的创作视角, 所以女性是写不出《战争与和平》这样的作品的。因此, 在众多的社会、文化、性别等因素的影响下, 女性作家更倾向于表现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情感和事件。萧军曾当着客人的面背着萧红说:“她的作品只是如实地记录些琐碎生活和内心体验罢了。”萧红在她的创作中, 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她善于运用凡人琐事等“小”题材来表现主题, 善于将重大主题生活化。从内心去召唤她所熟知的女性生活, 她向人们展示的是农村日常生活场景, 描述的是一个个有关农民的平凡故事, 一个个被封建社会压制的悲剧女性琐碎的生活片段。在没有具体时间, 只有季节变换中放映着麦场、菜圃、屠场、荒山等一幕幕场景, 就在这样的舞台上重复演示着一幕幕平凡琐碎的生活悲剧:二里半的羊丢了, 老王婆死而复生, 小金枝被摔死, 月英的惨死……在这一幕幕悲剧组成的平凡而又平常的农村风俗画中, 萧红凭借其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捕捉到了农村中那隐现着原始生活的生存模式:“十年前村中的山, 山下的小河, 而今依然是十年前……”历史在这里重演着、轮回着、凝滞着, 完善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社会、对女性的悲剧命运的深沉思考。她这种选取日常琐碎生活的选材视角比同时代的作家更富有真实感和人情味, 更能真切地表现黑土地上的女性群像。

以上看来, 萧红是20世纪女性最杰出的代言人, 她始终坚持以女性的眼光来观察和审视世界与社会人生, 始终如一地以女性视角和女性生命体验为切入点, 从生与死、灵与肉等多重层面写出了中国广大妇女的生存真相。爱情是女性最勇敢的追求, 她们无怨无悔, 却往往得不到所希冀的圆满。对这些女人来说, 民族危机、阶级压迫威胁着她们的生存, 而生育、疾病、丈夫的暴虐更将她们置于地狱一般的处境中, 受尽苦难, 生命凋谢。在封建意识充斥的社会里, 女性的地位这样卑微, 女性的命运这样悲惨。萧红将自己作为女性的痛苦的灵魂, 融进她笔下苦难女性的身上, 对这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 表达了深深的同情和特殊的女性关怀, 同时也对造成女性困境的封建社会给予了强烈的抨击。

参考文献

[1].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3.女性文学创作 篇三

摘 要:石楠作为知名传记作家,创作了十多部质量上乘的文学传记。石楠的创作总体上提升了女性传主的知名度,弘扬了女性的精神品位和他们伟岸的人格力量;同时,她的传记也不同程度地彰显了以安徽为中心的南方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文学传记 女性精神品位 皖南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4)05005505

石楠作为知名作家,首先是以传记小说奉献文坛为起点的。她的《画魂——张玉良传》1982年在《清明》杂志刊载后,旋即风靡全国,影响深远,人们无不为张玉良的坎坷身世和奋斗历程所感动,同时也对作家石楠的生花妙笔所折服。这以后,石楠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在短短二十多年里,创作了十多部传记文学作品和几部中长篇小说。虽然后来的传记作品由于时代环境的变迁,没有她最早的传记《画魂——张玉良传》那样引起轰动效应,但几乎每一部传记都堪称精品。正如江流在《石楠新著〈从尼姑庵走上红地毯〉》里所说:

不久前,石楠为当代京昆名旦梁谷音写了部名为《从尼姑庵走上红地毯》的传记。读后,我觉得它的艺术光彩比《画魂——张玉良传》尤为深邃,是石楠在创作上的纵身一跃,把她前面几部传记抛在了后面[1]。

具体一点说,石楠在新旧世纪之交创作的《亚明传》、《舒绣文传》、《中国第一女兵——谢冰莹全传》,或以笔致的轻灵明快见长,或以人物的传奇经历令人瞩目,或以传达女性传主细腻生动的感情世界让读者敬佩。

如果对石楠的传记文学创作(包括《生为女人》、《漂亮妹妹》等长篇小说)作总体考察,我们觉得石楠本人作为皖籍女作家,从她走上文坛伊始,就有意或无意地遵循了一种创作路向,即立足于为皖籍人物或与皖南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人物立传,旁及周边地域的古代或当代人物;其次,石楠的创作大多以女性为传主或小说主人翁,凸现女性精神取向和价值观;最后,石楠传记文学里的主人公,虽然或以精神高尚值得人们引为楷模,或以成绩骄人值得人们学习。但在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当代社会,石楠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和传主本身的精神品质很容易在众声喧哗中失落。为彰显石楠传记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意义,并具体阐述石楠文学创作中的女性精神价值取向和皖南文化意义,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作初步论述。

一、石楠传记文学作品里女性精神价值取向

在石楠十多部传记文学作品和中长篇小说创作里,传主或小说主人公是女性的占绝大多数。这些女主人公最后的身份有些是演员,如舒绣文、梁谷音;有些是书画家,如潘玉良、刘苇、杨光素;有些是作家,如苏雪林、谢冰莹;还有如柳如是,似乎既可以算书画家,也可以归入作家。石楠的传记文学主人公大多出身低微,象柳如是、陈圆圆、潘玉良等早年沦落为青楼女子,梁古音是弃儿,还有如苏雪林、谢冰莹、杨光素算是小家碧玉出身。从传主生活的时间跨度上划分,主要为明末清初两位人物柳如是和陈圆圆,其余大多是生活在民国以后的人。尽管石楠作品里的女性主人公即使在生命的全盛期也算不上显赫人物,但她们的精神价值取向却令人瞩目。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点:

(一)巾帼英雄式的刚烈和凛然的正气

这首先要数柳如是。众所周知钱谦益作为降臣,即使算不上遗臭万年,总要长久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因为钱谦益娶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妻子柳如是,柳如是宁可携丈夫共赴黄泉,也决不希望丈夫投降清朝统治者,落得贰臣的骂名。《一代名妓——柳如是》将女主人公在风雨飘摇之际,以孱弱之身,呕心沥血以图挫败奸贼逆谋,鼓励、辅助丈夫奋起抵抗侵略者,南京失陷后又自沉殉国的所作所为和心路历程刻画得栩栩如生,有一唱三叹之效。虽然柳如是本人和钱谦益最终未能为故国殉节,但正因为柳如是联络和资助抗清力量,不惜牺牲一切和清朝统治者暗中较量,钱谦益作为贰臣的形象,才在人们的视野里渐渐淡化,他的投降劣迹才被抗清志士所原谅。还有如苏雪林、舒绣文、谢冰莹,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生死存亡之秋,或将生平所有积蓄捐献出来支持抗日将士,或者不怕一切艰难困苦和重重阻挠,以艺术形式向民众宣传抗日的道理和鼓舞民众抗日,或冒着艰难困苦和生命危险亲赴抗日战场救死扶伤。所有这些都向世人宣示了,她们是中华民族最出色的女儿,是值得让世世代代铭记不忘的巾帼英雄。在中华民族面临外敌入侵的时候,柳如是、苏雪林、舒绣文、谢冰莹等人表现的凛然大义之举,不仅不逊于须眉男子,甚至还让一些男子黯然失色。

(二)作为生活在“男尊女卑”思想观念十分浓厚的旧时代,却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争得和男人平等的权益而勇敢搏击

中国的封建统治十分漫长,如果说中国的封建时代最不道德的教条是什么,我们认为对女性的歧视是其中之一。在把三纲五常和男尊女卑当作金科玉律的封建时代,无数有才华的女子的才能或被剥夺,或被压制;她们的权益遭到无情践踏,甚至连生命也丝毫得不到保障。在这样的畸形社会,女子为争得个人的权利,凭借女性魅力,冒着身败名裂的下场,游戏人生,摆布一下那些不可一世的所谓大男人;将个人的生命力量张扬到扭转乾坤的程度,同时映衬出平时那帮或豪气冲天、或道貌岸然的有权势男人是如何的卑琐和渺小,这就是《陈圆圆——红颜恨》里陈圆圆给人的印象。至于柳如是,作为生活于封建意识浓厚的晚明时期的青楼女子,虽然熟谙儒家经典,满腹经纶,但三纲五常、男尊女卑从来没有在她的头脑里留下痕迹。柳如是和复社的名士平等交往,和他们称兄道弟;为争得女子正当权利坚持要钱谦益以夫人礼节待之,这些都表明即使在男尊女卑腐朽观念最浓厚的封建时代,仍有勇敢的奇女子为争取男女平等权利而奋力抗争。至于苏雪林和谢冰莹,欣逢新文化运动时期,她们为争取妇女权益而采取的对旧势力的抗争虽然仍遭到很大阻力,但毕竟得到社会上进步力量的呼应,因此相对来说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尤其是谢冰莹,天生具有叛逆精神,幼时就是孩子王,坚决抵制女孩裹小脚的陋习。这注定了谢冰莹在未来成长道路上既充满坎坷和艰辛,同时也收获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尤其是她的小说创作成就,和其她几位五四时期的女性小说家的创作一道,构成新时代飒爽英姿女性小说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杨义评价说:“谢冰莹一写小说,就显出粗犷酣畅、慷慨激昂的气质。作为‘女兵,这些小说多的是‘兵的率直豪爽,少的是‘女的温柔委婉,她和丁玲、白薇一道,把‘五四一代女作家的清浅委婉的文学格局打破了。”[2]当然,这仅仅指的是谢冰莹早期的小说风格而言。就作为女作家的谢冰莹的一生经历说,她的性格既有豪爽率直的一面,同时也富有女性的温柔细腻和婉转多情。这在石楠所著《中国第一女兵——谢冰莹全传》里有着生动细致的表述。其余的传记女主人公如潘玉良、梁谷音、舒绣文、杨光素等人多多少少都带有这种近乎矛盾的双重性格特征。

(三)生活激流里的刚而韧者

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特别是儒家说教里对“大丈夫”的审美要求感召下,的确涌现了许多“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志士仁人,但真正能在艰难困顿和生死存亡之际能做到既刚而能韧、刚而不断的,并不多见。儒家的君子宁可杀身成仁,不愿意委曲求全。从道家的角度考察,这与其说是君子的“节操”,毋宁说是一种欠缺。石楠所著的女性传记里的女主人公,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传统文化熏陶下男性君子欠缺的一种精神品格,即刚而有韧性、刚而不断的性格特征。比如柳如是,在南京失陷,殉节不成之后,并不像夫君钱谦益一样一味消沉,而是冒着生命危险,为反清复明四处奔波操劳,以羸弱的身躯,和野蛮强大的清统治者和恶势力做着韧性的战斗。柳如是的这种顽强执著精神甚至感染了一心求死的钱谦益,促使钱谦益最终也参与了危险同时要求富有耐心的联络和支援抗清志士的工作。还有如舒绣文,少女时代就被逐出家门,身怀六甲却又被男友抛弃,生活无着。遇到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困苦和精神创伤,但舒绣文还是坚强地活下来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舒绣文的早年经历是西方前卫小说家刻画性格变态主人公的绝好蓝本。但在中国文化土壤里走出困境的舒绣文,并未因为早年的凄惨遭遇而走向变态和堕落,她仍然那样不计前嫌,孝敬父母;开朗大方,乐于助人。舒绣文成就的伟大人格,就在于她不仅具备“大丈夫”的刚勇和浩然正气,更难能可贵的是具备许多大丈夫所欠缺的韧性。还有如画家杨光素,过了知天命之年,却抛弃稳定的工作和舒适的生活,只身闯入语言不通、举目无亲的异域他乡,凭借顽强的拼搏精神和不屈不挠的韧性,终于在强敌如林的法国画坛打下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应当说杨光素的行为给“刚而有韧性”做了最好的注脚。说起来,谢冰莹虽然在文坛上留下的是刚者的身影,但如果从石楠的传记文学《中国第一女兵——谢冰莹全传》考察,她给人留下的更深刻印象是韧者的形象:早年她和第一任丈夫符号离异,独自带着孩子飘零,走投无路时不愿意投江死去,是为了孩子而活着;晚年一味容忍丈夫的暴躁脾气和大男子主义,是为了成全爱的哲学和佛家慈悲为怀的信仰。总之,刚而富有韧性是石楠传记小说里女主人公的重要精神品质。

(四)重情重义——婉转多姿和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

儒家虽然一贯拔高男人,所谓君子、大丈夫、士等等,都和男人沾边,而女人只能和小人挂钩。但儒家的说教似乎并不能真正具有说服力,千百年来视金钱如生命,视情感如粪土的李甲之流层出不穷,对女子始乱终弃的潘仁美之辈不绝如缕,此辈的行为是对儒家说教辛辣的嘲讽。反之,石楠传记小说和文学作品里的女主人公个个重情重义,在她们的生命长河里,或静静地流淌,或汹涌澎湃地翻滚着的情感浪潮,折射出的是她们情感世界的婉转多姿和丰富细腻。柳如是,爱的是陈士龙,但和钱谦益结婚后虽然不忘旧情,只是和陈士龙保持一般的朋友关系,对钱谦益一心辅助;虽然争得和正室一样的地位,却对真正的正室夫人陈夫人礼敬有加;面对朱姨娘的嫉妒挑衅,是以诚心待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终于感化了朱姨娘。可以说,在妻妾成群的封建大家族中,最棘手的事就是处理妻妾之间的勾心斗角。河东君却非常完满地处理好了她和陈夫人和朱姨娘的关系。这不仅显示的是文坛泰斗钱谦益望尘莫及的才能,更多凸现的是河东君丰富细腻和慈悲善良的情感世界。这种才女型的性格特征在苏雪林、谢冰莹、潘玉良、舒绣文、梁谷音、杨光素的身上也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体现。这里特别要提到石楠的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漂亮妹妹》里的女主角筱菱花。漂亮村姑筱菱花和她心仪的上海知青凌思求婚后不久,建筑工程师凌思求从工地上的四层楼上失足落下,摔成重伤。虽经医院全力抢救,凌思求保住了性命,却成为高位截瘫患者,同时性功能也彻底丧失。更雪上加霜的是随着体制改革的到来,凌思求的生活费也停止发放。这期间筱菱花不仅一手承担了照料凌思求的生活的任务,还要四处找工作养家糊口。同时还不断受到好色男人的引诱甚至强暴。这一切筱菱花都忍受下来了,为的是她对凌思求的爱。而这种受到身心折磨的爱一直延伸到她生命的终结。对照情节有点类似的劳伦斯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虽然查泰莱夫人行为的道德正当性无可非议,同时我们也油然对筱菱花这样伟大的中国女性肃然起敬,敬佩她爱得深沉博大,感情的崇高伟岸。

二、石楠文学传记和皖南的关联及其文化意义

考察石楠的传记文学,其传主或出生在安徽,如苏雪林、舒绣文、亚明,或和安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潘玉良,出生于扬州,但幼年就被拐卖到安徽芜湖的青楼,后来被海关监督桐城的潘赞化赎出并成为夫妻。在潘玉良未来的漂泊生涯中,安徽和她有着割不断的感情联系。画家杨光素曾长期在芜湖和合肥工作。大画家刘海粟,一生最钟情黄山的山水,生平曾十上黄山写生,1988年最后一次上黄山写生,刘海粟已经是九十三岁耄耋高龄的老者。其余的如柳如是、谢冰莹、梁谷音等人物,虽非安徽籍人士,但出生地或者和安徽山水相连,或者在文化上一脉相承。

安徽自古属于楚文化圈,同时兼容吴越文化于一体;三国以后由于政治和地域的关系,成为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气候风物和山川物产上,安徽和周边的浙江、江西和江苏呈一体化局面。自古以来,才人辈出,政治家亚父范增、周瑜,学者戴震、马瑞辰都是皖籍人士;清代中后期,更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桐城派。如果说在这以前安徽文化隶属于长江中下游楚湘文化和吴越文化的话,那么桐城文学流派的崛起,形成了一股整合力量,使得江浙才子和楚湘学者都拜倒在桐城文化的麾下,深受桐城派文化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石楠传记文学里的主人公潘玉良、谢冰莹、刘海粟和梁谷音,他们的行为、创作或表演体现的文化学意义也可以宽泛地理解为受皖籍文化的影响。

以严格的地域限定的话,石楠传记文学里的主人公苏雪林、舒绣文和亚明是出生地或祖籍在安徽的真正意义上的皖籍人士。通过这几位传记主人公,我们可以窥见皖南文化的几个典型特征:

(一)孝道和报国

以舒绣文和亚明为典型——为“赤子之心”做了最好的注脚。舒绣文自幼就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后被父母逐出家门。虽然飘泊在外,倍尝人世艰辛,但恋恋不忘父母亲情。只要舒绣文生活上有点起色,她就不会忘记父母和弟妹,给家里寄钱寄物。还有画家亚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狂轰滥炸,家园被毁。亚明母亲带着一家流落在外,这期间全靠大儿子亚明廋弱的肩膀肩负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劈柴、担水,三九寒天下水摸鱼捉虾改善家人伙食。中国儒家文化有种观点:忠臣出于孝子之门。这句话拿舒绣文、亚明去参照是最恰当不过的。舒绣文在抗战时期忍饥挨饿,用精湛的表演艺术去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亚明则参加新四军,抗击日本鬼子[3]。之所以如此,我们以为和安徽文化的影响不无关系。众所周知,理学作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传承,在形成初期,其大本营之一就在徽州婺源。理学虽然以极端歧视女性为人所诟病,但它强调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这样的行为准则,应当算中华文化的优秀传承。在这样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安徽涌现了许多忠臣孝子式的杰出人物。舒绣文、亚明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如果要我们解释什么叫“赤子之心”,石楠的著作《舒绣文传》和《亚明传》给了最好的诠释。

(二)理性和克制

这还得从理学谈起。南宋朱熹理学的理论框架式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姑且不谈这句口号的正确与否,我们从朱熹归纳的“天理”、“人欲”的内容考察,可以认为他的理论玄想成分极多,其次是朱熹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强调克制。虽然朱熹理学玄想成分里有很多荒诞的东西,但受其熏染,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培养一种理性思考的习惯,这可算作理学文化土壤里培养出的最珍贵果实。我们考察石楠传记《另类才女苏雪林》的女主人公,可以算典型的富有理性和克制精神的代表。她在处理和男友关系时如此,个人去就问题时如此,其它许多方面莫不打上这方面性格特征的烙印。苏雪林当年猛烈抨击郁达夫及其作品,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思想意识和流派之间的成见导致苏雪林对郁达夫大肆挞伐。其实,苏不喜欢郁的那种张扬的个性和泛滥的情感宣泄应当在心理学意义上被重点讨论。还有舒绣文和亚明,舒绣文作为演艺界成功的明星,在对待个人得失和抗日救亡大事上,在对待恋爱上,都表现出少有的理性和克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舒绣文和亚明都经历了文革,作为史无前例的疯狂的无理性时代,舒绣文和亚明都表现出惊人的克制和理性精神,正是凭借这样的理性精神和克制,他们保持了作为文化人的良知和清白,成就了伟大人格,彰显了安徽文化的魅力。

(三)勤劳和利他

若谈到徽州文化,它的一个重要分支徽商文化为许多人所了解,即勤劳刻苦的徽骆驼精神,贾而好儒、急公好义的儒商风范,对事业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童叟无欺、互惠互利的行业准则,讲究诚信的行商原则。作为一种影响深远的行业文化,势必和主流文化相互交融并且作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而对人产生影响。融入主流文化的徽商文化对石楠传记文学的主人公产生了哪些影响呢?我们以为最大的影响是勤劳刻苦的精神和利他主义。这在《舒绣文传》和《亚明传》的主人公身上多有体现。《舒绣文传》多处描写了舒绣文对艺术表演的精益求精,为达到艺术的精湛从不放过最微小的细节。成为功成名就的影星以后,仍然对表演一丝不苟,甚至拖着病躯反复练习角色动作,以致好几次晕倒在练习场地。可以说,舒绣文成功的背后,付出的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劳动。舒绣文在早年过的是颠沛流离的动荡生活,但这种动荡不安的生活并没有妨碍她演技长足的进步。成为名演员后,她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培养艺坛新秀上,同时关心她人比关心自己还重要。勤劳刻苦和利他主义这一徽州文化因素深深浸润在舒绣文的血液中,同样的情况在《亚明传》中的亚明身上也得到充分显露。亚明在抗日战争最艰苦时刻时时不忘练习绘画,解放以后,生活安定了,更是如饥似渴练习绘画技艺,常常为此废寝忘食。反右和文革时期,宁愿自己受冤枉,也要保护清白的同志,甚至不惜惹火烧身。

三、石楠对优秀安徽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石楠文学创作受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学,特别是桐城派文学的影响,但只要我们考察一下中国古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品,首先是《史记》的据实而录的精神,为中国源远流长的史传文学开了良好的头。若进一步上溯,则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国语》、《战国策》和《左传》之类的传记文学就别具生面,或以记事擅长,或以描绘战争场面取胜,或以议论隽永为人称赏。以致到了明朝的时候,面对灿烂夺目、令人眼花缭乱的先秦两汉和唐宋文学,学子们不知如何取舍。现今文学史指称的前后七子和唐宋派,他们津津乐道的什么“文必两汉,诗必盛唐”也好,还是“唐宋八大家古文”也好,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他们看问题的偏颇。倒是桐城派崛起之后,对古文做了一种整合,特别是刘大櫆提出的“义理、考据、辞章”,从抽象的理论出发,概括了写文章的关键和要点,全面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点。也正因为如此,桐城派才能在古文衰落的时候重新崛起,以致出现像方苞、姚鼐、曾国藩这样的文章大家。应当说,石楠的传记文学是潜移默化地融入了桐城派传记文学的优秀传统的。比如那种冷静节制的情节描写,裁剪有度,恰到好处地突出“义理”,等等。

另一方面,石楠作为有才华的传记文学作家,从创作伊始,就框定了她创作的大方向和大范围。在大方向上,她作品的主人公多为女性,并且出身平凡,但经过不懈奋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果从出身地框定主人公的范围,则大多数主人公或出身安徽,或和安徽有着密切关联。石楠的这一界定并非偶然,是一种深思熟虑的结果。这样的界定形成了石楠传记文学和文学创作的整体意义:即为女性文学造势和为安徽文化张本。

总体来说,石楠的文学创作彰显了以安徽为中心的江南地区清新秀丽而又纯朴的文化特色,塑造了十多个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形成了石楠独有的创作特色。石楠之所以能创作出多部成功的传记文学作品,首先是和她广泛收集资料有关。在石楠创作的传记中,一是传主的资料缺乏,比如陈圆圆和柳如是。由于历史久远。她们的身世和活动记录大多已消失在茫茫的历史烟尘中,现有的资料或者是有关她们的文学传奇类作品,不可信以为真;或者是她们生平或自身作品的一鳞半爪,很难窥见全豹。其次是石楠传记作品的主人公有的在海外或港台地区,如潘玉良、苏雪林、谢冰莹和杨光素,收集她们的资料会很费周折。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些传主形象不仅个个形象丰满,而且栩栩如生。这说明石楠对收集人物生平资料下了很大功夫。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写人物传记不仅要求作家善于收集资料,而且要更善于巧妙地组织资料并且出色发挥作家的想象力。在处理人物生平的真实遭遇和适当发挥想象力,使之统摄于传记文学总体的审美思考之下这一点,石楠是做出了艰苦努力的。比如,据史料记载,柳如是最后的结局是非常凄凉悲惨的。一代旷世才女,生平勇敢执著地追求个人自由和幸福,对强大的清统治者视之如草芥,却在家族势力威逼勒索下显得无能为力,甚至可以说束手无策,最后悬梁自尽。为了使传记人物柳如是的审美风格显得前后一致同时不失真实感,石楠在全书结尾安排了一个情节,那就是柳如是用抗清志士赠送给她的宝剑杀死了投降清朝、迫害他孤儿寡母的始作俑者——松江知府钱横,然后自杀身亡。这样的处理对柳如是前后的形象描写达到了一贯性,做到了审美平衡。还比如舒绣文,据舒绣文养子舒兆元的口述资料,他离开母亲前往下放劳动之地,并且直到母亲舒绣文去世,舒兆元并没有一次回到北京的医院看望母亲。并且据舒兆元说,他之所以离开母亲,是因为他听信了造反派诬陷舒绣文是历史反革命和国名党特务的传言,决心和母亲舒绣文划清界限。他临离开母亲时还质问这是不是事实?当舒绣文回答说这都是造谣后。舒兆元不仅不信母亲的辩解,还推了重病在身的母亲一把,这不仅造成母亲的病体雪上加霜,更造成舒绣文心灵的巨大创伤。对此舒兆元引为终身憾事。可是如果在《舒绣文传》里将此节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则有可能扭转读者的视线,把注意力投到母子反目和亲情沦丧上来;也违背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描写舒绣文晚年的遭遇是为了控诉那个疯狂而动荡的疯狂年代对善良的人们的迫害。事实上,舒兆元的行为也是时代和环境影响的结果,不能全部归咎于他个人。《舒绣文传》通过舒绣文在人生的最后时光对儿子的思恋情景的描绘,表达了舒绣文伟大的母性精神。

石楠在《我的传记小说创作思考》对传记小说观做了如下表白:

“既然传记小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小说,它既要是人物传记,又要是小说。既要符合人物的历史的真实,又要是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创作传记小说和写历史小说在某些方面有共同之处,历史小说的作家在动笔之前应是某个历史时代的研究者、学问家,而传记小说作家,在动笔之前要充分掌握传主生平史料,对传主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土民情,他所生活的地域环境,他所从事的事业,他的朋友和亲人,同事和同好,他们见的关系,哪怕只写一笔,抑或一笔都不提,在写作前,都得搞清楚,对所收集的资料。都要进行认真地研究,就是传主所从事的工作,不敢说要成为他这个行当的专家,起码也不能说外行话。”[4]

可以说,石楠对自己创作文学传记要达到的艺术标准是很高的,通读石楠众多的人物传记,我们可以肯定地断言:石楠做到了真实人物和传记人物高度的艺术化统一。并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国古代优秀传记文学传统特别是桐城派古文义理作法的影响,同时将这些优秀成果做了发扬光大。参考文献:

[1] 江流.石楠新著《从尼姑庵走上红地毯》[N].文化周报,1992-04-05.

[2]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410.

[3] 石楠.亚明传[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1-34.

[4] 石楠.中国的女凡高——杨光素传[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373.

4.文学创作心得 篇四

一本不忍释下的《诛仙》从此让冰块爱上了阅读,一本点击近亿的《斗破苍穹》让冰块记住了起点,而几十部佳作也让冰块对写作有了一些心得。在此,冰块把心中所悟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但有一点,大家不要骂冰块是关公面前耍大刀,窑姐面前卖风骚就好。

哇哈哈,冰块自己就不介绍了,无名小辈不值一提,我们还是开门见山的谈谈写作心得吧!

近日来,冰块闲暇之余,畅游书海,掏了很多大神作品。呵,那叫一个受益匪浅。看的冰块我都有了想买根面条上吊自杀的冲动。为什么冰块会有这样的冲动?原因无他,那些大神码的太精彩了,打击到冰块了。

不过,没关系,冰块没什么大本事,但脸皮却是相当厚。于是冰块就谦虚学习,不耻下问,几日之间冰块对写作也就有了一些心得。

写作十戒:

一戒:跟风,不要修真受欢迎就写修真,三国好看就写三国。每个写手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与目标,小说没有什么类型的就一定好这样一种概念。写作前记住两句话,第一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你写的好,慧眼如炬的广大读者们总会发现。第二句“用心写作”,这一句就不用冰块解释了吧!

二戒:“我”,这点冰块就更不用多说了,对于所有的写手来说,用第一人称写作是大忌。纵观各方大神,那怕宗师级的大神,金庸与黄易这样重量级的前辈,也都不用第一人称写作。

三戒:流水帐,文章太过简陋,文中必须多多出现对话,环境的描写与人物性格的描述。这点包括冰块在内的很多新手都会犯的毛病,刚开始写,总是拿捏不准。还有一点,文中尽量避免。虽然码的字多了难免出现错字别字,但大家可能都发现了这一点,本来自己读的兴趣大浓的书,突然出现很多错别字就会影响读者的兴趣,这点冰块自己一直也在改正。

四戒:抄袭。就算抄袭至少要抄得读者看不出是抄的,有的人的作品一看就知道是抄寻秦记的剧情。看到这样的书,冰块就会破口大骂一句,什么人嘛!浪费我时间。的确,这样抄袭的书,很多人看了都不爽。

五戒:太啰嗦。拖戏是可以的,但必须要有技巧,不能无限地拖长。说起这一点,冰块感触最多。本来一本很好看的书,被那些无能的导演和婆婆妈妈的演员一拍成电视剧,放出来马上就倒人胃口了。回望当今电视剧,不是磨叽不堪,就是乱扯一阵,花钱把一本好书拍成这样,不是啰嗦惹的祸还是什么。反正自从冰块喜欢了阅读,电视剧就很少让冰块感到兴奋的,记得前不久,就那《雪豹》看着还不错。老天,现在的电视剧冰块真的不想说什么了,一句话太啰嗦,太磨叽了。

六戒:超人。靠,冰块看书最讨厌主角一出来就厉害到天上去的书。谁都喜欢主角强大,但强大是慢慢来的。一夜间主角就厉害的不得了了,那你还不如写写某个二愣子一夜暴富的故事来的痛快。

七戒:名称太多。偶的个神呢!冰块有时看书,开篇就一大堆人物介绍。看完就晕了,相信很多读者看到这样的书,没像冰块一样晕了但也肯定像喝了酒了。人脑毕竟不是电脑,一下子让人记住那么多与书相关的人物真累。所以,写作时,只能慢慢(很慢很慢)地在文章中交代,给读者慢慢地消化。如果作者太急,只会使读者看得头昏眼花变成了流水帐。

八戒:例表。很多写手在序言之类的东西中就把书的情节和结局大写特写了一番。这让读者看了介绍就对书没新鲜感了,试问已经知道了结果的书看着还有什么激情可言。

九戒:上下关系混乱。有很多书,主角都是尽力与身边的角色拉关系。比如:主角就个将军,命令身边的手下也是亲大哥的人去攻占什么地方的时候是这样说的:“某某哥,去帮我把什什地方给打下来吧!”而不是:“某某某听令,将XXX给我打下来。”公私无法公明,上下关系混乱,你看全世界哪一个军队在战斗时、工作场合这用这种语气与亲人说话,这只能表现作者社会经验不足。战场之上无父子,铁一样的纪律面前,没有辈分,没有亲情。

十戒:个性塑造。很多书中的主角,都失去了一个男人应有的风骨与自尊,任由女人任打任骂,似乎只要有个女朋友就足够了,就算那女生犯了任何的错误我也见不到主角生气或怎幺样的,这也太圣人了吧。这种主角一多,啊!那这个主角就失去了自己的性格。特别是一些写君王的书,君王是绝对不会让任何人威胁到自己的权威的,必须做到冷酷无情,有的时候必须放弃自己心爱的女人,做到极度冷血,但很多作者硬要写成完美爱情故事。去!无论是现实或者是小说世界从来都没有完美的,因为读者自己本身都不相信完美的存在。这样写不是明着告诉读者这只是我的妄想吗?还有,网上读者百分之九十都是男性,如果作者们想写情情爱爱的东西可以考虑去写爱情小说。本人不认为爱情的因素不应出现在男性读物中,不过我看到很多的人都将小说中的爱情成份比例调得高得离谱,明明是君王类的小说硬要与情爱拉上关系,铁血类军政小说非要弄得像过家家,似乎比起国家而言女人更重要。哈!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有的时候必须在女人与国家之间作出选择,但很多的作者硬是写成完美结局,好嘛!只爱美人而不爱江山这句话够经典了吧!但这是很多读者们对这类书讽刺的写照,硬要写成完美是不可能的。还有在很多书中主角都过于心软,至少我还见不到有打杀女人的事发生,不管那个女人多混多嚣张。唉!武则天的天下了。

说完写作禁戒,冰块再谈谈写作的一些技巧。

禁戒冰块挑出了不少,可说起写作技巧,还是新人小白的冰块,学到的并不多。那就随意聊聊吧!

冰块觉得写作时,适当的运用一点脏话是绝对有必要的。很多人都觉得一个高尚的作者是在写作时,绝对不应该出现这样的语句。其实不然,一些脏话用的恰当,绝对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一位从不生气的烂好人,有一次被一个无赖气的终于发飙了。对于这样一个情节,很多人都会从正面大肆描写一番那个发飙的神情,什么那人脸色气的发青,拳头紧握,牙齿紧咬着嘴唇等一大堆。其实这样一个情节,你还不如让那个烂好人朝那无赖直接爆出一句“狗日的你给我滚”这样的脏话来的爽。这样一句脏话造成的效果胜过你百句正面描写。因为一个从不生气的烂好人能在此情此景下骂出这样一句脏话,可见这次他义愤填膺真的生气了。不让怎么会破天荒的骂这样的脏话。这道理就跟半路突然杀出了个程咬金是一样的,冷不丁一句脏话,绝对让人在感到诙谐幽默的同时,捧腹大笑一番的。你说你写一堆是不是还没有这样一句脏话造成的效果好。

另外,一点技巧冰块之前其实已经说过。错别字,别看几个错别字,这些“家伙”的作用就如同一锅汤里的死老鼠。错别字太多,很有可能毁了这本书。错别字一多,再好的书,别人看到也会骂一句,“靠,这家伙写不会写书,连语句都不通顺”。这就是错别字的“功劳”。那怕文笔再好,错别字这种小毛病一定要注意。(悄悄在这里说一句,这点冰块其实也错的非常糟,为此冰块还受了不少骂?不过冰块不恨骂我的这些好心人,没有教训冰块就意识不到这一点。所谓逆耳忠言吗?)

5.女性文学创作 篇五

一、鲁迅出现的文学史意义:(绿皮书P.58(一鲁迅并不是单独出现的,是“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中的一批文学巨匠中的一个,但他是独特的一个,其独特体现在:他是“五四”那批人中真正把文学当作自己终身职业的人。因此他有高度的自觉意识,有明确的追求目标,有坚定的执著追求,这些决定了鲁迅站在新文学的制高点上。

(二鲁迅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一种思想家的特质,鲁迅的全部创作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改造国民性,即立人思想。著名文艺批评家李长之先生在《鲁迅批判》中指出,鲁迅的作品特别是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几乎都与死亡有关。之所以如此普遍地关注、描写着死亡在于鲁迅认为人应当积极地生存——“向死而生”。著名的文艺批评家、鲁迅研究专家还有李健吾先生。

(三鲁迅的全部创作及其独特的个人人格魅力显示出一种现实战斗精神,一种现代反抗意识。鲁迅超越了个人人格特征,显示出一种民族魂。

(四显示了鲁迅对现代文学在多种文体形式上有一种积极的开拓,并且显示了新文学非常丰富多彩的文学风格的形成。创造了中国现代最早的散文诗作品《野草》,最早尝试现代杂文,并且经过他成就了杂文的辉煌。

鲁迅的出现是一个独特的事件,他一出现即是一座高峰,他一出现就是成熟的、丰富多彩的。

二、鲁迅的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及地位。

(一鲁迅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鲁迅文学创作的核心:

1、对农民关注本身就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性作家的独特意义,农民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思考农民即是思考中国的本质,反映了鲁迅深刻独特的眼光和深度。

2、其关注并不是平面化、简单化的,并不是就农民而论农民的,而是把农民的性格和命运与整个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思考,甚至与整个人类命运结合在一起思考。

3、对整个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鲁迅的启发、领导和带动下,20年代出现乡土文学热潮(绿皮书P.91,而鲁迅是开创者。随后,在30年代,在鲁迅影响下加上左翼革命文学的推动,再次出现描写农村和农民的高潮,特别是30年代初、中期,进步作家、有识之士无人不写农村,无人不关注农民,典型的如曹禺写了描写农村的作品《原野》,洪深写了《农村三部曲》,茅盾写了《子夜》,王统照(文学研究会成员写了《山雨》,因此30年代被人们称为“子夜、山雨季”。(课本P.364 40年代解放区出现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等全面描写农村的新高潮。鲁迅对农民的关注对中国文学来讲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主题。

(二鲁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

1、把眼光集中在对知识分子性格和命运的思考方面,实际上显示了鲁迅对中国社会又一本质问题的思考,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描写。由于鲁迅有一个深刻认识,他充分认识到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最具有觉悟的一个阶层,他们往往最先觉醒,最先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知识分子也带有自身的严重缺陷: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计较个人得失,摆不正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达到了对民族命运思考的深度。

2、是和对自我的剖析结合在一起的,《一件小事》、《孔乙己》、《孤独者》、《在酒楼上》、《伤逝》,无距离的创作。

3、在现代文学史上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受其影响的主要有叶圣陶《倪焕之》、郁达夫小说、柔石《二月》、巴金《家》、《春》、《秋》、《寒夜》、老舍《四世同堂》。

(三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

1、妇女问题是衡量一个民族解放的重要尺度。

2、作品对女性形象的描写集中体现两方面:(1对妇女自身解放的要求给予了充分理解,对其遭遇给予深切同情;(2揭示了中国妇女的自身弱点与局限,女性形象在鲁迅笔下显示了不同类型,构成一个体系——系统而深刻。祥林嫂、单四嫂(《明天》、爱姑(《离婚》、子君各代表不同类型,各有不同侧重,但都围绕婚恋问题。

3、重大深远的影响:丁玲《沙菲女士的日记》,曹禺剧中人物,沈从文小说。

三、鲁迅文学创作在艺术上的价值和意义:(一鲁迅在艺术创作上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充分继承传统文学精华,同时广泛吸取、借鉴了外国文学的特长。

特别注重白描手法的运用,对人物描写注重对其自身的描写,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完成人物性格。小说的结构方式也继承了传统文学,如《阿Q正传》——纪传体、章回体。很多注重人物心理的描写是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如《明天》、《肥皂》。此外,鲁迅形式上借鉴日记体、对话体,场景描写在淡化情节方面吸取外国文学的手法。在小说中将古今中外融为一体,显示出现代小说的品位。

(二总体风格上,既体现为一种最清醒的现实主义风格,又表现为一种多种风格并存的格局。有现实主义即传统现实主义,有浪漫主义——《故事新编》,有现代主义、象征主义——抒情散文诗《野草》,多种风格相兼并蓄。

6.报告文学创作概述 篇六

1996年创作情况 1996年的报告文学创作,真正迷人的地方似乎不多。在这些新景致中,热情讴歌社会生活中的新人和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的作品还是不少的。像江宛柳的《没有掌声的征途》〔1〕,报告解放军某坦克旅旅长邬援军,在和平的岁月里自觉以战争环境的要求来训练和约束自己,使自己能够成为既符合和平时期的军人也适应未来战争生活的军人,在“没有掌声的旅途”上义无返顾的追求的情形。像白描在《一个人与一座城市》〔2〕里报告的大连市市长***,在大连的城市开发和建设中的许多构想和实践过程,使大连的城市面貌有了巨大变化的内容。像李钧报告解放军某给水团团长李国安无私奉献,不惧艰难地长期带病生活战斗在找水打井工地模范事迹的《生命甘泉的追寻者》〔3〕。像胡平报告江西江铃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敏开拓进取事迹的《江铃风景线》〔4〕。像绍六描写武汉市武昌区信访办主任吴天祥为民解忧,为民解难,全力做好信访工作,为人民办好事事迹的《心之桥》〔5〕、田天的《你是一座桥》〔6〕。像张敬群报告长庆石油管理局筑路公司职工不畏艰难,经过几年的苦战,终于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修通等级公路,结束了这里为“死亡之海”的传说,为该地的石油开发和运输提供极大方便的《世界沙漠第一路》〔7〕。像文乐然报告一批石油地质工作者在西藏的“无人区”冒死找油的《走向圣殿》〔8〕。像蓝夫报告河北宾馆在经理倪德奎的带领下,大胆改革,加强管理,参与竞争,使宾馆的面貌和效益迅速改变的《五星之梦》〔9〕。像王宗仁、周建报告北京西客站建设过程中许多故事和感人事迹的《建设者的丰碑》〔10〕。像焦祖尧报告山西万家寨引黄入晋水利工程的《黄河落天走山西》〔11〕、周洪成、周绍义报告胜利油田钻井职工和科研人员在开发寻找石油的过程中感人事迹的《横空出世》〔12〕、《问天》〔13〕。莫申的《大京九纪实》〔14〕,是在全景角度上报告京九铁路决策、设计和施工建设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作品信息量大,有许多感动人的事件和人物故事。可以说,这部作品,是京九铁路建设者的丰碑,它为所有的有贡献的人们作了文学式的记录,等等。这些作品大都是紧贴着现实生活的发展来表现生活的,它有很强的现实生活气息,也有较多的社会生活信息。在写作的过程中,因为大都是作家从生活的第一线采访来的素材,而作家们也都褒有较多的热情,所以,它们对于人们了解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都是有不少帮助的,同时,也还因为生活事件和人物对象本身的生动性,使得这里的一些作品就有了不小动人的力量。但是,也许是过于靠近社会生活的现实,作家们在接触生活对象的时候,还未能充分的调动起理性的精神。所以,有时还来不及对生活、人物或事件进行更多的分析研究。因此,有的作品明显的缺少对生活事件的深入开掘工夫,作品明显的还处在生活的表层状态,未能达到更加深刻和激动人心的层面。尽管如此,对于这些作品,我们是不能有所忽视的。因为有它们的存在,密切了报告文学和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得文学在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方面有了新的收获与新的进展。而这种不断的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状态,正是我们现实的文学创作所欠缺的、所不足的地方之一。在1996年的报告文学创作中,王家达的《敦煌之恋》〔15〕、陈桂棣的《淮河的警告》〔16〕和张建伟、邓琮琮的《中国院士》〔17〕、程童一等人的《开埠—中国南京路150年》〔18〕等作品是最为引人关注的了。这些作品在选择题材对象时作者就是有着某种思考和追求的。作家们在自己的作品中不光是要表现生活的对象,还自觉的要在这报告的同时,实现自己对生活事件和人物的某些认识和理解。因此,报告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宣传和张扬,还是一次深入的思考和能动的批判或崇尚。而这一点,恰恰是一些表现表层社会生活的作品所欠缺的。王家达的《敦煌之恋》,是一篇十分动人的历史和现实报告。作家把历史和现实,把事件和人物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艺术地报告了敦煌艺术对人们的巨大诱惑和人们对敦煌艺术的疯狂般的迷恋情形。在作家的笔下,常书鸿、段文杰和席臻贯等人在对敦煌艺术的认识研究和开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无私牺牲精神和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人们的心。为了保护敦煌艺术遗产不再继续遭受破坏,常书鸿携妻离开了巴黎的舒适生活,奔向荒凉的戈壁大漠。在那个战乱的年月,他们在敦煌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难。最后,妻子实在不堪忍受这里的荒凉和孤寂也离开了他。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活现实,面对这感情的痛苦和家庭的离散,在忍受了巨大的悲痛之后,常书鸿依然不改初衷,毫不动摇地坚持在保护祖国珍贵文化艺术遗产的敦煌。常书鸿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段文杰等人。后来段文杰也告别家乡,投奔敦煌,从此和敦煌及敦煌艺术的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经过几十年的精心研究后,他和他的伙伴们终以丰硕的成果,使“敦煌学”的研究和开发回到了祖国。从而结束了敦煌在中国,而“敦煌学”研究却在国外的让人痛心的历史。“敦煌学”的回归,是中国历史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是常书鸿、段文杰等人对国家民族的重要贡献。如今,“敦煌学”已经是一门既蕴涵丰富,又有其独特个性的文化艺术科学门类了。席臻贯的情况和常书鸿与段文杰有些不同,他是一位音乐工作者,单位不在敦煌。可是,他却迷恋上了敦煌的古乐谱,决心要把只有一些怪异的音符,如同天书一般的谜解开。让这些多少年来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古代艺术重现出来。对这些古乐谱,此前,也曾经有人进行过一些研究,但是,都未有大的突破和成果。席臻贯知难而进,他在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条件下走进了这个神秘的领域。锲而不舍,终成正果。他科学的破译了这部“天书”,并和别的艺术家们一起,将其成功地搬上舞台。于是,一台题为《敦煌古乐》的大型音乐舞剧和人们见面了。这台音乐舞剧一出现,立即获得一致好评,轰动海内外。可是,不幸的是,就在人们还沉浸在喜悦之中的时候,席臻贯本人却因积劳成疾,延误治疗,在他成功的时候永远地倒下了。《敦煌之恋》是一篇深情动人的历史和现实人物报告,是一首充溢着丰富文化内容的诗篇。作者把自己对于人物的敬佩和感受化入到对人物事迹的描写叙述之中,生动艺术,确为一篇不易多得的优秀作品。《淮河的警告》,是近些年来报告文学中勇于大胆接触尖锐社会生活矛盾的极少数作品之一。淮河是淮河沿岸人民的生命河。千百年来,它以自己的乳汁无私的滋养着两岸的人民。可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和两岸社会生产方法方式的不断变化,大量的小工业项目无组织、无统一管理的盲目上马,结果对淮河的水质造成严重的污染。作者陈桂棣用大量触目惊心的污染状况的描写,让人们充分的感受到了污染的严重和治理污染的迫切性。他大声地疾呼,他以淮河的名义向人们发出大声的警告。在作品中,作者对于那些只顾自己本地区、本部门的一己私利而置淮河的污染而不顾的人和事进行了严厉的揭露和批判。作者痛惜的感情和愤怒的情绪溢于言表。淮河的污染,直接危害着淮河沿岸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作者是怀着极大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来写自己的报告的。所以,在这部作品中,我们是可以更多的感受到报告文学对社会生活现实的积极参与精神和不惧矛盾的勇气的。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勇气去涉及,去表现的。这些年来,文学明显的疏远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对于现实的生活表现不力。这常使人们感到不足。所以,《淮河的警告》可以给我们启发的决不仅是它本身。它对于我们的文学创作,特别是报告文学创作是应当有直接的启示作用的。在1996年的报告文学创作中,张建伟和邓琮琮的《中国院士》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国院士》是一部在全景视角和十分开阔的空间里对中国的“院士”的产生、沿革及许多“院士”的人生经历和科学精神进行报告的大作品。《中国院士》题材重大,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品位高雅。两位作家在大量的深入采访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有繁有简的对许多“院士”的生活行为和科学成果的取得过程作了生动的报告。所以,这部书具有中国院士的群像素描和院士文学史编的特点。但是,这部作品的突出特点,还是对于“院士”们动人的科学精神的着力描写表现。作者以院士们的出色劳动和取得的成果使我们清楚的认识和感受到,中国的院士们是中国的脊梁,是中国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而这些丰富内容的存在,对于人们具体的认识和理解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是极有帮助的。作家十分重视科学家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表现出的种种不同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的人格。在先后五代“院士”中,许多人都有着十分曲折和坎坷的经历。可是,从作家为我们所作的描述中,我们看到,许多人在遇到人生的曲折和坎坷的时候,他们都是自觉的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而把自己的私利毫不痛惜的放弃了。例如,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邓稼先,为了国家的国防事业,隐姓埋名几十年的从事核武器的研究;王淦昌索性就改了名,在艰苦的条件下默默的工作了许多年。科学家们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行为,是足以感动读者的心的,它使人们在崇尚科学家的同时,也更加崇尚他们的伟大人格。当然,作品也没有完全回避在非正常的年月和错误的思想统治时期,科学家们所遭受的不少打击和苦难。即使这些令人心酸的现象的存在,也是能够给人以不少思索和启发的。它使人们意识到,科学就是科学,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家和他们的科学活动,才能更加有利于科学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中国院士》把对人和事的描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事中写人,以人带事,虚实有度,张弛有致,在其表现的方法上也是有一些值得我们重视的地方的。《开埠——中国南京路150年),是一本有趣并有意思的书。这本书也许可以划入我分类的那种“史志性报告文学”中去。它以上海南京路150年的历史变迁为认识报告对象,有很明显的历史性和艺术性特点。围绕着南京路的发展变化,对上海开埠过程中的许多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历史人物进行了历史的和现实的分析认识,其中所表述的不少见解是耐人寻味的。我们有理由认定,这部书认识和表现上海南京路的历史的过程,是和今天上海的改革开放现实有着不少的联系的。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人们一定是可以发现和找到上海进一步开放、开发的一些有益的东西的。这部书也许还不是太标准的报告文学,但是,它是有着分明的辨析报告的特点的,是一本有着丰富内容的好书。解思忠的《国民素质忧思录》〔19〕,是一本在大量的真实生活现象的基础上对国民素质提出的认真思考。作者认为,国民的素质,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石。我们在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能不认真的对待我们国民的素质问题。作品从人格、精神、道德、文化、科学、健康、职业、审美和教育等方面进行考察之后,提出了我们的国民素质的忧虑问题。作者把严峻的现实状况和理性的分析研究结合在一起,既表现了在某些方面国民素质不高的实际现象,又较为具体地说明了这些现象之所以出现和存在的原因以及改变的途径。这是一本醒世之作。它表现了作家的忧患意识和对现实社会生活和现实的人的负责精神。作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可以作为一本很好的素质教育的书来读。另外,钱宁的《留学美国——一个时代的故事》〔20〕,也是值得注意的书。在许多反映报告留学生活的书出版之后,钱宁集中对近百年来几代中国人留学美国的历史和现实作了有益的考察。作者简洁的勾勒了留学历史现象的轮廓,还真实的记录下了一个个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思想生活感受。因为作者自己就有不短的留学美国的生活经历,所以,不少的思索和观察是有一定的深刻性和启发作用的。云南作家汤世杰的《殉情之都》〔21〕,是一本奇特而又是重要的文化报告。作者在拥有大量的资料和实地采访的基础上,细致而充分的对云南丽江地区传统的“情死”现象作了分析和报告。它为人们打开了一个有趣的地域之门,为人们认识和理解一种特殊的,但又是让人有点惊心动魄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提供了丰富的内容。黄传会的《忧患八千万》〕22〕选择的是一个大题材。全国现今仍然存在的八千万贫困人口使得黄传会不能安定。他在连续的报告了“希望工程”和山村教师的状况之后,又多次的告别都市的舒适生活,深入到边远的山乡农村去采访,然后把山乡人们的贫困状态和他们为改变这种状态所作的努力真实的报告给读者,以期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作者的真诚和作品的具体形象力使得作家的呼喊和忧患有了更加沉重的分量,也有了新的希望。鲁丹的《70个日日夜夜——大学生眼睛里的1957之春》〔23〕也是一本十分引人注意的作品。这是一部历史的写实作品。作品通过大学生的眼睛真实的描绘了1957年春天的那场从“整风”演变为“反右”的严峻政治运动的过程。作者真实具体的记述了几个人民大学的学生在这场运动中从热情参加其中到茫然不解,从一个个幼稚的学子到“右派分子”的演变过程。作品对于人们真实的了解和认识那场历史的政治运动有着很强的参考作用。才铁军、雷风行的《神州大动脉——中国铁路建设一百二十年纪实》〔24〕,是一本在历史与现实的纵横全景关照下,报告我国铁路建设的历史与现状的书。作品有丰富的信息和一定的思考,有充沛的激情。在对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交叉报告中,有不少的篇章是十分动人的。作品写出了中国人对铁路的认识过程和认识之后的积极追求行为,报告了许多人在铁路建设中的奉献牺牲精神,是在表现物质文明建设时弘扬精神文明建设的好作品。报告文学的现实性和当代性要求作家,必须要有现实的目光和现实的思索。而现实的目光中,就包含着对那些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影响的事件人物的及时报告。报告文学应当把自己对读者的关怀反映在一个十分宽广的层面上。所以,所有那些可能给人们的生命安全,生活平静,精神健康等造成危害的现象,都应该是报告文学作家们要注意的对象。在1996年的报告文学创作中,有几篇题材个性都比较明显的作品我以为是应当提及的。刘伟的《乘愿再来》〔25〕,是报告十世**圆寂和他转世灵童认定坐床过程的作品。这篇作品,因为它题材的特殊,一般的人读起来是有些吃力的。可是,你若沉下心来认真地读完它,你就会增加许多的佛教知识,就会对西藏的历史有更多的了解。作家用报告文学的形式,为一个历史的大事件留下了真实的记录,是并不易得的奇特之作。杜卫东的《世纪之泣》〔26〕,这也许是我们的报告文学作家一次认真的面对艾滋病这个对人类发生着巨大威胁现象的反映。作品简略的追述了艾滋病发生的历史和其在国际上其它国家的表现及危害情况之后,又把艾滋病在我国发展蔓延的严峻状况以确切的数字告诉了读者,让人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作者在提示人们警觉的同时,也对那些染上了艾滋病的患者表示了痛惜和温情,使人在冷酷中有了不少的思索。国际题材的作品这些年来一直很少。在刘亚洲之后,似乎还没有哪一位作家去认真的在这方面下些功夫。马平的《带鹰爪的鸽子——拉宾之死》〔27〕是引起我兴趣的一篇国际题材的报告文学。以色列前总理拉宾是推动中东和平的重要人物。可是,也许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拉宾曾经是一位坚定的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者。这位在以色列军队里从士兵一直干到以军总参谋长的人,他一生历经多次战斗,可谓战功卓著。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有着坚定信念和果敢精神的以色列英雄,为了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和解与地区的和平,勇敢地迈出了和平的脚步。最后,因为他的和平行为,而被犹太极端主义分子刺杀于一次和平的集会上。马平的作品对于我们了解拉宾的经历和事业是大有帮助的,也可增加人们对中东历史和纠葛的理解。以上这些作品,题材各异,但是都从不同的方面给人一些历史的、知识的收获,也许是不应忽视的。在历述了1996年的报告文学创作状况之后,我们尽管会有一种不小的收获的喜悦,但终究还是不太满意的。这是因为,真正的优秀作品还是太少。尽管有许多的作品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可在综合的方面,大部分作品还是未能达到较高的层面,实现成功的报告。最使我感到遗憾的是,报告文学在报告现实社会生活时的表层和轻淡。现实在社会生活中有许多作家应当关注和报告的矛盾和热点问题,可是,我们的作家却很少去涉及,有些即使涉及了,而力度显然也是很不够的。和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的明显间隔,是我们的报告文学不能像早些年那样在群众中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原因。在题材内容方面的平俗,作品在读者中的反映轻淡,有形无意间淡化了作家们在艺术表现方面的追求和努力。报告文学的表现手法缺少革新变更,是和这种创作的表现沉寂局面有不小关系的。我们的报告文学,在80年代已经有过它可以说是辉煌的岁月。它也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或者说接近成熟的文学形式了,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给它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它有更大的期望。1997年创作情况 回顾1997年的报告文学创作,尽管人们还可以列出一些读者反映不错的作品来,但是,从报告文学创作的总体上分析,把这一年创作的成果和往年进行一下比较,就不能不承认,这是一个薄收的年份。最近,不断听到和看到人们对短篇小说、对诗歌创作不满足的意见,再联系到报告文学创作的这个现状,不知这相互之间可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报告文学创作的颓势在一两年前就已经表现出来了。但是,前两年,还总会有一些在读者中叫得响的优秀作品出现。这样,主打作品的存在就影响和确定了人们对报告文学创作的整体评价,误以为创作十分繁荣。其实,这种繁荣是比较单一和有限的,它比起报告文学真正繁荣的80年代中后期的那种全面的繁荣来,实在是显得微薄一些了。不能否认报告文学在90年代以来发展和革新的许多成果。90年代以来的优秀作家作品,我可以列一个长长的名单。这个名单中的作家和作品,有些是完全可能在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的历史上占有一定位置的。可是,尽管这样,也不能不看到报告文学创作在90年代以来因为参与现实生活的不力,因为在许多现实社会生活矛盾面前表现得无所作为,而大大地减弱了在社会生活和读者中的影响作用的事实。报告文学是一种现实性很强的文学创作活动。现实社会生活既是它赖以生长的基础,也是它可以充分展示自己性格和作用的舞台。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作品,一定是对于社会的现实生活有着非常直接的感受和理解,有代表前沿智慧的关照。这样的作家作品,不光是为人们认识和了解现实社会生活状况提供了可能,而且会为人们理智地观察和把握现实社会生活提供有益的帮助。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近些年来,这样的作品是愈来愈少了。在小说创作中,还有“现实主义冲击波”的现象,可是,在报告文学创作中我们却只能谈论“史志性报告文学”的收获。“史志性报告文学”的突出表现,虽然说是报告文学创作的重要变化和成果,它对于现实社会生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启示影响作用。但是,缺乏对现实社会生活矛盾作直接的应对毕竟是报告文学创作的严重缺陷。也许,有人会对以上的看法不予苟同,认为报告文学创作的情况不完全是这个状况,不是出现过许多描写先进人物和重大工程事件的报告文学作品吗?难道这不是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积极反映!我不否认这样的事实。近些年间确实出现过一大批描写不同战线上先进模范人物的报告文学作品,也有过一些以某一项重大建设工程为题材对象的报告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许多人的先进事迹和自觉的牺牲精神确实是十分感人的。报告文学表现他们本身也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热情的回应。但是,我认为,这些作品大多是在新闻媒体对某一个对象进行了充分而又是全面广泛的报道之后,才由报告文学作家去进行文学报告的。所以,它在一开始时就已经表现滞后。更何况在现代化的新闻媒体的追踪覆盖下,报道的对象是否还有值得报告文学作家再度开发的内容,即报道的对象还有新闻没有关注到的地方,那么,报告文学作家是否就能够关注到、并报告给读者呢?不能比新闻报道为读者提供更新更多的内容,就难以因为改变了报道的方式而赢得读者的欢迎。许多这种以先进模范人物和某一项工程事件为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之所以显得一般化,未能在读者中造成大影响的原因就在这里。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是有某些内在联系的。但是,报告文学创作不是新闻报道。它是一种作家在社会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独立表现的一种文学创造活动。报告文学作家应当非常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的动态发展,可是,他不能丧失自己的独立感受和自主表现。报告文学作家如果把自己的创作活动完全的等同于新闻报道,或是机械地追逐新闻的脚步,那就是等于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性,而使自己变成新闻的附庸了。严重的新闻表现正在有力地约束影响着报告文学创作的能动性表现。这也是报告文学创作走向平实,缺乏个性,少有创造的因素之一。

7.中国文学思潮与文学创作联系研究 篇七

文学思潮是在某一特定时期, 文学家个体和群体, 通过对文学的本质和价值等文学问题的思考, 而形成的对社会文学的发展有着广泛影响的理论观点和文学创作潮流。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主要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但是在我国本土化的环境下, 也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本土文化的特征,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思潮。中国文学思潮以运动为主流形式, 通过对各种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方法风格的融合, 影响着西方各种文学思潮在中国的传播。

文学创作是作家意识形态的体现, 反映着作家的人生审美观和社会批判观。文学思潮是一种文学现象, 并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 对特定时代的文学创作等实践行为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同时, 文学创作的特点有深刻的反映着文学思潮的印记。

1、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国内学者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五四以后中国各种文学事实中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思想倾向。这一观点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定义较为宽泛。另一种较为狭义的观点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文坛出现的各种有特色、有一定影响的文学主张。本文更赞同第一种观点, 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五四时期到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 中国文学的理论形态, 或创作形态中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思想倾向。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独特特点主要体现为:1、它是建立在崭新的历史 (即人的发现) 与逻辑基点 (即人的意识) 上的文化思潮;2、它直接接受了外国文学思潮的影响, 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征, 但同时又由于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 体现着复杂的“民族化”特征;3、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思想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具有明显的政治化、社会化特征。

2、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与文学创作

中国现代主流的文学思潮主要是启蒙主义文学思潮、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这三种不同的文学思潮的影响下, 中国的文学创作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2.1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与文学创作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起点, 它立足于人的发现, 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启发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启蒙主义文学思潮在文学创作领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小说的创作方面。如鲁迅在五四时期的小说创作的主题就是批判怯弱、麻木和自私的国民劣根性, 试图改造国民性和激发民众的觉醒。在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下, 文学创作的主要是进行政治性的启蒙宣传, 呼吁人的觉醒, 深刻地体现着时代的特征。

2.2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与文学创作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在观察生活角度方面,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哲学基础是泛神论和生命哲学, 因此文学创作将人作为生命现象, 体现着创造社同人的文学创作倾向, 如郭沫若的《女神》;在文学创作基调上, 浪漫主义文学强调等生死、乐观、纳四海于文中, 上天入地, 无往不利的豁达和自热流露情感的感性情调等。受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的总体特征是:突出主观、个人与自然, 我行我素, 满蓄生命意识, 向外, 敢于反叛一切束缚生命的规范和条条框框, 注重“情与爱”的宣泄。而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的发展, 进一步推动着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前进。

2.3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与文学创作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强调披露真实, 戳穿伪饰现状、批判社会现实的意识形态, 强调通过典型来完整地揭示出人物性格、世界观和命运。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起源于五四时期的现实主义。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体现着以“人生”为本位的特点。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下的文学创作在思想上表现为: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注目现实, 立足现实, 摈弃理想化的现象, 反对不切实际, 表现着强烈的现实人生意识;致力于提高国民的精神文化, 体现着浓厚的文化意识;同时与广大民众相联系, 具有明显的大众意识, 强调“人生”是最广大民众的人生, 文学创作也应当反映具有普遍性的大众的人生, 如《阿Q正传》反映的愚昧人生、《故乡》反映孩子的理想人生;现实主义揭示着社会最黑暗的现实, 呈现着鲜明的悲剧色彩, 体现着时代的悲剧、人生的悲剧, 如《药》、《孔乙己》等。在文学创作的人物形象塑造方面, 强调客观地描述社会中的人物和事件, 力求把现实社会中的普普通通的人物真实的描绘出来, 体现其真实性的创作意识。在文学创作的艺术表现手法上,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要求对客观情况进行客观具体的描述、对细节进行细腻的表达, 语言尽量朴素真实。

结论

文学思潮是一种社会文学现象, 深刻地影响着反映作家思想意识形态的文学创作, 而在某一特定的文学思潮的背景下的文学创作的发展有进一步推动着文学思潮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与文学创作正是在这种相互促进和推动中不断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杨永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流变[J].作家杂志, 2013 (02) :13-14.

[2]杨春时.现代性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特性[J].文艺研究, 2005 (12) :50-57.

[3]张锦贻.文学思潮与儿童文学创作[J].固原师专学报, 1995 (3) :12-19.

8.文学创作的意境 篇八

一、意境的概述

1.意境的概念

境是主客观因素的统一,即作者主观之意与客观现实之境的辩证统一。意境可以这样解释:“意”是指作者被客观事物触动,主体感观产生的思想感情;“境”是指作者所描述的客观事物、景物。意注重于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内在和外在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愤、悲、忧伤、恐惧、忧愁、痛苦、羞耻等内心体验。在创作过程,有时候无法用言语去表述主观内心世界的思想感情和情感,只好借助客观环境景物去表述,这就是情与理结合。境注重对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是形与神的统一。简言之,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现实的事物和谐融洽而产生的文学艺术形象的境界。

2.意境的溯源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皎然柒》卷一《秋日遥和卢使君游何山寺宿扬上人房论涅槃精文》的论著中,就强调作诗必须有意境。皎然说:“诗缘情境发。”即诗人的思想感情须通过一种意境,艺术地表现出来。他认为在一首诗作中,从诗思的获得,到艺术风貌的形成,一直到读者鉴赏的全过程,都不能离开意境。“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取境,指诗的意境创造,即诗人通过艺术构思,使审美主体的情与客观的事物相互融洽,从而熔成自然美、和谐美的艺术境界。

意境有时也称境界。“境界”在《新华词典》里(1982年版商务印书馆出版)解释为:土地的界限;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在佛经中,佛家把他们看作希望达到的某种悟道的理想境地,把这看成是一种心灵所派生的虚幻心灵感应。在唐朝,意境这一概念进入了文艺理论的范畴。王昌龄的《诗格》最早提出了诗的三境,即物境、情境和意境。魏晋南北朝的刘勰提出了“神与物游”。宋代的苏轼也强调了“境与意会”的观点。明代的王世贞提出“神与境合”的看法。还有清代王夫之的“妙合无垠”的情与景关系。这些都涉及了意境在文学创作中的实质理论。

王国维对意境也提出自己的理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又说:“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王国维认为,真感情与真景物的统一是构成诗词意境的根本因素。此外,他还对意境做了细微分析,提出了“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诗人之境界”与“常人之境界”等。以上这些论述是我国古典文论对意境的解释。

二、意境在创作中表现的手法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总结出来的一个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美学范畴,是主客观因素的统一,即作者的主观之意与客观现实之境的辩证统一。在抒情作品中意境是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与“理”,作者生活情感和他对生活的认识、理解与评价。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即经过作者提炼概括而描绘出来的生活图画及其内在本质精神。所以意境就是这种内情与外境的和谐统一。这所谓“情景交融”,“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等说法,就是创作的一种独特的手法,而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其实是通过心理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也只有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直接或间接去感受才能有审美的价值和作用。这是描述和描写手法方能达到的创作效果。

例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采用悲慨之情的心理描述手法与“春花秋月、朱颜、玉砌、东风明月”的悲境,相互衬托而达到的悲意和悲境,刻画了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具有悲剧美的审美价值。“春花秋月”,一般人都以为美好,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见了反而心烦。于是劈头怨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呢?他对人生已绝望,遂不觉厌春花秋月之无尽无休,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见一斑。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绮栏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这是作者的凄楚之情、亡国痛苦之意,雕栏玉砌的朱颜,无限怅恨只能表达在这悲凉的秋月之境中。最后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这就是词人寄情于景表达心中之意的绝妙手法。

三、意境的文学艺术价值

抒情性作品所创的意境,往往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因此,意境实质上也是一种艺术形象,在文学艺术当中有独特的价值与魅力。

1.意境是文学形象的情感要素,缺乏情感的文学形象会变得枯燥无味。意境又是使文学艺术形象所具有美学品质和审美价值的核心。如《空山鸟语》运用长短相错,高低起伏的乐音摹仿鸟鸣,表现深谷中百鸟争鸣、翩飞跳跃的情景,把人带进心旷神怡的幽美境界。所以意境在文学艺术审美价值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2.意境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美。古典文学一向重视含蓄美,讲究含蓄深厚,耐人寻味,让读者感觉有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深层意思。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位妇女打莺儿的行动,对黄莺的怨情,是表面的,诗中的春怨之情,包含着更深层的情感和意蕴,这就是对造成长期远戍辽西、千千万万的家庭不能团聚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怨恨。

3.意在言外,境生象外的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具有意境美的文学作品,它的艺术形象通常是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以虚为实,化实为虚,构成一种虚虚实实,发人联想的艺术境界。虚与实是艺术辩证法中最为重要的统一体,也是我国传统文艺作品币最常用的艺术手法。如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此中描写了采莲女正在采莲的情景。她们穿着如荷叶一样美的碧绿罗裙,粉红色的荷花与她们姣嫩的面额互相映衬,显得格外艳美。接着使人仿佛听到由荷塘而飘来的姑娘欢乐的歌声。这都是实境描写。而姑娘采莲的动态、场面,是用虚境来处理的,使读者由“乱入”、“闻歌”想象到姑娘热情奔放的风彩。

综上所述,文学创作中的意境,就是“意”与“境”两者相互和谐的统一,具有“情为主,景为从”的和谐美的审美价值,也是丰富多彩的具体感性形象与创作者深厚的情思的综合统一体。

上一篇:小广告清理承包合同下一篇:无在建证明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