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课走进大自然

2024-10-24

自然课走进大自然(精选12篇)

1.自然课走进大自然 篇一

走进大自然

一、教材分析

《走进大自然》是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这首诗歌生动地描绘了天真活泼地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地怀抱,愉快的进行着各种活动地情景,表达了作者向往大自然地美好愿望,融入大自然地心境喝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1、学生有一定的独立认字能力,基本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

2、学生具有一定的小组交流合作的经验和初步探究的意识。

3、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讲,走出城市圈子的机会不是很多,对大自然的了解还不够。

4、本课很能煽动孩子感情,引起孩子思想的共识,学生愿意去仔细地读,并且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向往大自然的愿望、融入大自然的心境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重点、难点 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正确认读本课七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一个生字,理解“扣醒,斑斓,深沉,辽源,融进等词语的意思.难点:利用多种多样的手段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启发学生在接触大自然时的独特的感受.五、方式、手段

通过反复朗读,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结合教师的点拨抓住重点语段进行分析、体会。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5分钟)

1、教师先板书“大自然”,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了解。

2、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自然中神奇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调皮可爱的鸟兽虫鱼„„给学生以整体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3、师:看过之后,你最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4、师: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多么令人神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吧!

二、初读感知(15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2分钟)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2分钟)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2分钟)如:“密林”、“昆虫网”、“花瓣”等词语可以利用图片进行理解。如:“斑斓”、“体验”、“感受”、“深沉”、“融进”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对于其他词语可以师生共同解决。

4.同桌或小组内相互朗读、相互评议。(2分钟)

5.指导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后评议。(2分钟)

6.教师指导、点拨。(1分钟)

7.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体会。(2分钟)

8.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分钟)

三、检查读文情况:(10分钟)

1.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5分钟)

2.同桌之间进行朗读、背诵比赛。(5分钟)

四、课堂小结:(5分钟)

1.表扬课前预习好的同学: 提出问题的同学: 解决问题的同学:

读书小状元:

当堂课背过课文的同学: 2.存在问题

不会预习的同学: 朗读能力不过关的同学:

五、当堂检测:(5分钟)1.连线:

kîuxǐng xiǎochuí kūnchïng bānlán rïngjìn fǎngwèn

小锤 叩醒 访问 昆虫 斑斓 融进 2.造句:

用追着„„追着„„追着„„.说一句话:

六、布置预习:在读课文的基础上粗知本诗歌地大意或是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歌写了什么?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品味课文的语言特点。

二、课前一练:(5分钟)

按照课文内容填空并思考: 追着小鸟,走进密林。追着小溪,走进深山;

追着会飞的花朵,我们走进大自然。

(1)“会飞的花朵”指的是:(2)在走进自然的过程中,孩子们会看到什么?、听到、、、、、、、摸到什么?、、闻到什么?,孩子们走进自然时心情是:欢快、愉悦、急迫、热切的心情。

三、精读研讨(20分钟)

1、学生再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质疑问,小组内合作、探究、交流。(10分钟)

(1)自己提出的问题是:(2)自己解决的问题是:(3)小组解决的问题是:

(4)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是:

2、教师引导,总结学生的疑问,形成问题组。(10分钟)

(1)第二小节重点:

a.扣醒山石,访问花瓣时在做什么?是怎样地情景? b.孩子们会想什么?会说什么? c.斑斓的秋天是怎样地?网住秋天又是什么意思? d.孩子们为什么要扣醒山石?孩子们为什么要网住秋天?(2)第三小节重点:

a.大地的深沉是什么意思? b.蓝天的辽源又是什么意思? c.为什么大树能体验大地地深沉?为什么白云能感受蓝天地辽远? d.假如你是大树,白云,或者别地东西你将会变得怎样?(3)从大自然中我们能得到什么?

3、针对以上问题组,学生利用小组合作优势进行探究,教师巡视。

4、师生共议

5、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小结:(5分钟)

小结: 同学们今天学习了《走进大自然》这篇诗歌,是不是更加地热爱我们的大自然了呢?是啊,大自然多么的美丽、神奇啊!大自然给了我们幸福的生活,清新的空气.丰富的知识。我们大家应该怎样对待大自然呢?(学生畅谈)

五、记忆字形,指导书写(15分钟)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六、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回家搜集有关大自然的图片或文字,班内将开展“走进大自然”的交流会。

2.自然课走进大自然 篇二

《陈孟虎摄影作品集》是陈先生第一本摄影作品集, 全书分春、夏、秋、冬四部分, 收录其40余幅自然风光作品。在该书出版之际, 本刊记者对陈孟虎先生进行了采访……

LYZL:当您第一次看到“旅游纵览美术编辑工作室”为您设计的画册时, 是什么样的感觉?

Mr.Chen:第一次看到画册时, 有眼前一亮的惊喜, 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种视觉上的冲击。画册设计精美、布局合理、色彩运用极富诗意, 提升了图片的品质和效果。整体感觉很美, 我都很满意。

LYZL:谢谢您的肯定。在此之前, 您出过画册吗?

Mr.Chen:这是我在摄影方面的处女作。

LYZL:既然是处女作, 那么您一定对这个作品集寄托了很多希望吧?

Mr.Chen:作为处女作, 自己始终以审慎的态度做好每幅照片的筛选, 包括文字的配备。其目的一方面是将自己散碎的作品做一整理, 结成集子;另一方面也是对所有关心自己的朋友有个比较完整的交代。借此机会, 对《旅游纵览》总编辑张德治先生在该书编辑、出版过程中所给予的大力帮助和具体指导表示诚挚的谢意。

LYZL:有没有统计过, 为了出这本画册, 您去过多少地方?

Mr.Chen:没有刻意地进行过统计。只是脚步随着心在走, 心随感觉走。

LYZL:您在《走进大自然》的自序中写到:“让我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构建心灵的牧场和精神的家园。”也就是说, 摄影丰富了您的精神生活!Mr.Chen:在进行摄影创作的过程中, 走进自然、贴近自然, 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体验和感觉, 真的会使人忘情山水, 超凡脱俗。那一刻, 应该是我们最为享受、最为幸福、也最为陶醉的时刻。因此, 在人生路途上, 我们每个人都应寻找到可以安放灵魂、可以安抚心灵的家园。今后, 我还将不断地寻求, 不断地完善。

LYZL:您从事多少年摄影了?是以风光片为主吗?

Mr.Chen:从事摄影大概有三、四年了吧。主要是以自然风光为主, 其他如人物、鸟类、静态等也会涉足。

LYZL:那么在这几年摄影过程中, 有没有令您难忘的事情?

Mr.Chen:摄影本身是一件很辛苦事情, 这大家都知道。起早贪黑, 风餐露宿, 那是家常便饭。有时, 甚至会遭遇意想不到的艰难和危险。特别是在拍摄一些难度较大的画面时, 或悬崖顶, 或深渊边, 稍不留神, 就会有生命危险。当然, 最难忘的还是历经艰辛, 终于拍到一幅称心、满意的图片时, 那种激动与兴奋, 别人是很难体会到的。

LYZL:您觉得摄影带给您最多的是什么?

Mr.Chen:从事摄影几年来, 自己走的地方多了, 看的东西多了。视野开阔了, 知识丰富了, 对大自然的感悟加深了, 对人生也有了更多的思考。一句话, 它带给我最多的是精神财富。LYZL:如果让您给影友推荐一个地方, 您会选择哪里?为什么?

Mr.Chen:这几年, 走过了很多地方, 领略了许多美好与美妙的自然风光。如果只推荐一个地方的话, 我想, 就是梅里雪山。因为, 梅里雪山既有雪域高原的壮丽与圣洁, 又有江南风光的灵秀与柔美。走近它, 你仿佛走进了神话与传说。在通透、碧蓝的天色下, 映入眼帘的是雪山巍峨雄壮, 湖泊湛蓝清莹, 林海莽莽苍苍, 草原广袤无垠。无论在感觉或色彩上, 都会给人带来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因此, 在这里, 你会以一种铅华洗尽的纯粹与朝圣般的虔诚拍摄出美轮美奂的画面。

附:

走进大自然

陈孟虎

“一天秋色冷清湾, 无数峰峦远近间。闲来山上看野水, 忽于水底见青山”。遥想南宋时期, 天一定湛蓝, 水一定碧绿。而生活在其间的诗人翁卷, 却依然向往“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那么, 作为生活在工业社会高速发展、生存空间日渐狭小的现代人们, 对青山绿树、碧水蓝天的向往, 对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渴望, 相对于古人, 必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缘于此, 终于有一天, 在朋友的相伴下, 以一种急迫与激动的心情, 走出喧闹的城市, 走出多年的羁绊, 怀着一种朝圣般的虔诚, 走进了山水风光, 走进了鸟语花香。一路走来, 虽历尽艰辛, 却硕果累累。饱览了大好河山, 心灵得以放飞;撷取了美好瞬间, 镜头记载永恒。

3.在“自然缺失症”时代走进大自然 篇三

这本书让我如此感动,很大程度缘于今天面临的一种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但日益成为问题的社会现象,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正在加速。我们现在居住的城市,随着地价的金贵,周边自然绿地在不断减少。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的扩张,为了向建筑业和工业供给原材料和土地,大量的自然区域,如农田、绿地、甚至湿地、林地被开发。

城市里的孩子,知道在游戏中如何爬树翻墙,现实中却可能连成片的树林都没有见过;耳边听着世界各地的流行音乐,却很少听到林间小鸟清脆的歌声;他们会在塑胶的跑道上打闹嬉戏,家里也许种植了几棵绿色的植物,可实际上却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电脑、电视、游戏机让现在的孩子更多地待在屋里,父母对于车祸、陌生人的恐惧,学校的课业和各种课外班占满了孩子的时间,大自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消失了。

随着孩子与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少,感官越来越限制在电脑、电视、多媒体教学的视觉单一使用上。他们逐渐变成一个生活的旁观者,越来越被动,其他感官退化,心灵得不到滋养,人生经历越来越单薄。现在的孩子似乎面临一种类似的异化——环境异化,他们脱离了和自然的联结,压抑了对自然亲密依存的本能,在人工环境的包围中长大,对自然变得疏离冷漠甚至畏惧。在成长过程中与自然失去联系的孩子,是“自然缺失症”患者。

如果你能有机会读一读《荒原上的芭蕾》,你一定能够认可,和大自然的接触就像营养和睡眠一样成为必需。大部分的现代人已经背离了天父地母与兄弟姊妹的动植物。如果你读沈睿的文字,看她描写小猫、小狗、羚羊、猫头鹰……你一定会发现其实人的基因里本来就有亲生命性。几乎所有未经世事的小孩子都会本能的想要观看或触摸动植物,直到受到现代教育价值观的影响,才逐渐地与自然断裂。现代的教育与观念除了妖魔化自然外,甚至灌输人定胜天、自然万物皆为我们所用的谬误。

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加上电脑和网络、空调、电视、动画片、电子产品等等,使“自然缺失症”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的现代病。这种现象不是哪一个国独有的,而是具有普遍性。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五年前提出“自然缺失症”这一概念,为所有的父母、教育工作者敲起了警钟。

沈睿在书中分析西方野生动物的命运,指出过去西方杀戮动物的历史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野蛮历史。古往今来,为了利益和金钱,人类不择手段。所幸的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必要的反思使一些人开始了动物研究和保护运动。通过他们的努力,西方人开始以现代眼光理解动物,看待與人类共存的各种动植物。西方社会在动物研究、保护和对动物的哲学思考上,远远地走在中国的前面。沈睿以这些优美简洁的文字描述动物的故事,更可贵的是以她清晰的哲学思考为前提。

4.走进大自然 篇四

许多植物在进化演变过程中,练就了一身非凡的绝招。它们对铅、硫和氯等有毒物质有着神奇的解毒功能,并能从水、空气和土壤中吸收有害的污染物,自行消化排解。

侧柏具有吸收有毒乞体、杀菌和吸尘功能。其枝叶能分泌杀菌素,可杀死痢疾、肺结核病菌,还可吸收氯气、氟化氢和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

刺槐对空气中的氯气、氟化氢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白杨能吸收地下水中的三氯乙烯,因为白杨树的根能深深地扎到地下水源处,所以能不断净化地下水。

向日葵因其众多根系悬在水中,可吸收和清除水中有害的放射性物质钯和锶。向日葵被称为抗核垃圾的神奇植物。

春夏之际,在青海湖畔和新疆的玛纳斯草原,到处盛开着各种各样的花。橙红色的蝶花在中午开,黄色不知名的花在早晨8时左右开,灰色的烛状花在下午6时开。这真是一群会报时的花。

在新西兰有一种花,当空气中的湿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它的花瓣就萎缩包卷起来,当湿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花瓣又会慢慢展开来。当地居民聘书门前总要先看看它,如果花开得精神,预示着不会下雨;如果花萎靡不振,预示着要下雨了。

印度尼西亚有一种能预知火山爆发的花。每当它开花之后,当地火山便会爆发。因此,当地居民见到这种花开时,就会搬到安全的地方。

虽然人类是地球家园中最高等的成员,但人类确实有不如禽兽的地方,这是不争的事实。

猎豹奔跑最快每小时140千米,是世界飞人速度的三倍。青蛙可以跳跃自身体长12倍的高度,人类只能跳跃自身体长2倍左右的高度。猫头鹰可以用两年的时间找到拖走自已孩子的仇敌。长天10岁的小象能杀死前曾杀害妈妈的“凶手”。骆驼能感知不同地方存在的重力差异,从而选择重力最小的地方。泽蛙一天能吃掉200只害虫。

5.走进大自然 篇五

当我看见草坪的时候,心,平静了下来,刚刚的激动一下子跑去好远,风带动着草的翅膀,轻轻的,柔柔的,飞一般的感受。草并不茂盛,可以看见地皮,当风大些的时候我会担心将它连根拔起,但它只是晃动着,从中透出一股坚韧劲儿。老师说要集合拍照了,我们全体集合,不断变化了poss。我们坐着地上,背诵着春天的诗句,为我们拍照的老师向我们竖起了大拇指,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感受春,谢老师让我们躺到地上,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

开始大家都有些拘谨,慢慢地便撒开了,放开了。我躺着,合上双眼,感受着大地的温暖我们跑着跳着,还登山坡比赛,我爬呀爬,爬呀爬,混了个第一名,谢老师又说:书上总说大地是有味道的,我们来闻一闻好吗?我们个个趴在地上仔细闻着,啊,我闻到了,是清新的,纯纯的,不含任何杂质,是香的,是自然的。一些同学在草地上打起滚来,即使是破了相了,滚得裤子掉了,鞋子掉了,脸花了,衣服脏了,也都顾不上了,因为他们想真正地跟大自然融为一体,与大自然合二为一。我们都野了一把,各各都返镁归真了!

可是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快,我依依不舍,再次拥抱了大地,啊!我多想把这香味留住,我看了一眼又看了一眼。

6.走进大自然2 篇六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指导学生背诵,体会感情。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亲近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感情 教学难点:品析课文生动活泼的语言 教 具: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带 教学方法:观察想象、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教学流程:

一、复习巩固

学生听写生字;学生轮读诗歌。

二、精读研讨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并说说诗歌的每一节分别写了什么。

2、听录音朗读诗歌。

3、学生质疑,师归纳,形成问题组。什么是大自然,我们怎样走进大自然? 走进大自然后我们该怎样体验、感受大自然? 从大自然中我们能得到什么?

4、针对问题组,学生利用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师生共议。

三、语言赏析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小组进行交流。

2、出示问题,学生探究。

(1)“……高高举起洁白的昆虫网,网住每一个季节的斑斓。”中“网住每一个季节的斑斓”是什么意思?

(2)读句子,体会词语。

“把自己变成大树吧……只有将自己融进大自然,才能懂得生活多么灿烂。”

“什么是纯洁,什么是美好,什么是智慧……”

四、思维拓展

1、照样子写话:把自己变成大树吧,去体验大地的宽厚。把自己变成,去。

2、描一描,画一画,大自然在你的心中是怎样的?

7.自然指导,自然习作 篇七

一、作文素材自然地找

很多学生觉得作文难, 是不知道写什么。由此老师们常常惊讶, 学生们读了那么多的书, 又每天跟周围的自然和社会接触, 他们怎么会没有内容可写呢?其实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缺少了“素材意识”。很多孩子爱看书, 可是当他们读到精彩的故事, 除了感动、敬佩却很少会想到这些故事、这些人物可以成为自己作文中的例子;孩子们经常与大自然为伴, 欣赏花开花落, 聆听鸟鸣虫唱, 但他们很少去留心把这些有趣地发现记录下来;孩子们每天都与人接触, 每天都会产生不同的心灵体验, 他们却很少去把这种体验保存下来, 留待日后回味……可以说孩子们常常对那些唾手可得的作文素材视而不见, 充耳不闻。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对作文素材的敏感度呢?笔者认为:一是动手, 二是动嘴。

所谓动手, 就是训练学生在平时的阅读、生活中及时地把自己感受深的内容记录下来, 常备两本作文素材本, 一本是日记, 一本是读书笔记。

所谓动嘴, 就是当老师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之后, 要及时地用提问激活学生的生活资源库, 让他们回到可触可摸的具体事件中去, 在学生的感悟和生活中架起桥梁。只有让学生明确这一点, 长此以往, 他们的素材意识就能逐渐建立起来。

二、作文要求自然地落

我们常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所以在作文指导的时候, 我们会在学生动笔之前把诸多的作文要求一股脑提出来, 诸多的训练点也安排在一篇作文中。可还没有动笔, 学生的作文已经多了很多条条框框。我们原以为有了要求和训练点, 学生的作文会更加有目的性, 却不知规矩建立起来了, 学生的情感和语言却被束缚起来。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中提出要“解放学生的时间, 要给学生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 这里的“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就是要求我们在指导作文的过程中, 必须耐着性子一个要求一个要求地去训练、落实和达成。

老师们对自己所教学年段的作文教学要求作一个整理, 列出一张训练达成表, 然后一条一条地去训练。比如写景的文章, 这一次训练学生按地点转移顺序写, 下一次再训练围绕中心写;这一次着重外形的描摹, 下一次着重借景抒情的表达。通过一个阶段的系统训练, 把大的要求分化成易于达成的小要求, 学生就能专注地将一个要求落实到笔尖上。只有顺应学生学习的自然规律, 把要求一步一步地落实, 才能使作文训练真正扎实有效。

三、作文方法自然地教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是一条公认的真理。可是, 我们却常常发现有些学生书读了不少, 一到写作文就不知道如何把自己积累的素材生动地表达出来, 要么依旧平淡如水, 要么词藻堆砌缺乏特色。

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 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于学的法子。”我们只有把这些方法自然地融在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作文点评中, 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而这样做的关键是“及时”。

当我们和学生一起读一篇文章时, 读到精彩的地方我们不妨及时和学生体会一下“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精彩?用了什么方式?你能不能也来仿写一段?”;当我们聆听学生的回答或和学生自然交谈时, 发现了学生的语病, 不妨及时地点一点, 或者提醒学生换种更形象的说法。当我们在写活动作文的时候, 我们能否边活动边写, 在老师及时的指点下观察内容, 把同学们前一个场景的表现、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及时地记录下来, “趁热打铁”的写作远比“炒冷饭”的回忆, 更让学生感到自然和顺畅。

四、作文评价自然地推

作文评价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对学生作文中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情感表达的能力起一个推动作用。怎样使这个作用得到充分地发挥呢?笔者认为老师的当众点评和即兴插话很重要。因为, 等学生写完作文后, 老师在作文后面写的评语, 仅仅只是针对一个学生作文的评价。而学生读到老师的评语时, 离写作已经过去多时, 对自己作文中的文字不那么敏感和有兴趣, 对老师提的问题当然也不可能做到很好的反思和修正。所以这样的评价对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推动不大。当众的点评和即兴插话的方式, 虽然无法做到对每个同学都进行点评, 但是却能让每个同学都能得到启发和指导。

当然, 要让评价的效果更好, 老师首先要学会倾听, 敏锐地捕捉学生习作中的亮点和不足。其次老师的评价要具有智慧。评价的话不在优美而在于让学生能够快乐地接受, 如“你要是能够再多积累些名言警句, 放在文章里, 一定能锦上添花”……总之, 这种当众点评和即兴插话的方法只要教师运用得好一定能给学生带来及时地反馈。

8.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 篇八

数学与生活、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在数学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是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 项城市第一实验小学 田荣霞

在人们的认知活动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人们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第一要素,自觉的、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成功者的共同特征。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问

学生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不能提出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打破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想束缚,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发问的“安全感”,从而使学生敢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稀奇古怪,都不能批评、讽刺、指责,而应加以引导、鼓励;对于有创见的学生,要及时给予鼓励、支持。只有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学生才能敢于提出问题。

如在学习“年、月、日”时,同学们正在讨论如何记忆一年内每月的天数。这时有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问我:“为什么不把一年365天平均分摊到12个月份里去?如果分不均匀,可以把多的或少的尾数放在1月份或12月份中。因此,能不能考虑修改一下历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教室里立即变得鸦雀无声,课也没法往下进行。我因势利导,引导同学们探讨这个问题。不知不觉,下课铃响了,我把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同学组成一个兴趣小组,并让这位提出问题的同学任组长,课下继续研究。这次活动开展得非常好,同学们兴趣高涨,有的查阅资料,有的请教专家,问题终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以上事例说明,只有在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能不断被激活,才有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只有在这种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才能真正树立敢问的信心。

二、精心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知识发生强烈冲突,从而诱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一开始先让学生做“拍手游戏”。我要求学生拍手的次数是我的一半,我拍四下,学生拍两下;我拍两下,学生拍一下。当我拍一下时,学生就不知道怎么拍了,有的就轻轻拍了一下。这时我让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的思想很活跃,教室里闹哄哄的。学生的问题是:能拍吗?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种数怎么写?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问题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让学生懂得真正的科学发现和创新,往往是从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有科学价值的问题开始的。教学时我就经常用名人成功的例子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教育。如同学们都十分了解并非常敬佩的科学家爱迪生,他小时候数学学得很不好,考试的时候甚至不及格。但后来他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科学家,就是因为他善于发现问题,能想他人所不能想,问他人所不能问,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地将培养问题意识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之一。

同时,教师还要千方百计让学生享受解决问题时的喜悦,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热情。如学习“分数应用题”后,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个老人病了,他把三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有17头牛分给你们兄弟三个,老大分1/2,老二分1/3,老三分1/9。”说完就死了。这时同学们感到很茫然,不知道怎么分。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同时暗示同学们,老师可以借你们一头牛,但分完后要还给老师。通过讨论及老师的提示,终于解决了问题。学生依靠小组的集体智慧,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9.走进大自然作文 篇九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走进大自然作文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走进大自然作文 篇1

在这学期里,我走进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它让我欢悦起来,快乐起来!

一天早晨,我来到了山上,山上那一阵阵淡淡清香随我飘来,让我闻得神清气爽!很快我就被这香味勾引住了。我跟那股香味走,走着走着,香味越来越浓,直到撞到树,我抬头一看,大吃一惊,这就是大自然啊,宛如仙境!

瞧,细嫩的小草在地面随凤摆动,它东瞧瞧,西望望;五颜六色的花儿争先恐后地竞相开放,红的像火、白的似雪、粉的如霞……美不胜收,还散发出淡淡清香;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蜜蜂也“嗡嗡”地叫个不停,开始在花儿上采蜜,忙里忙外?A,互相追逐……

我来到了不远处竟发现还有条小河,河水叮叮咚咚的,唱这一首快乐的歌谣。河边的大树每一棵都长着金黄的秋叶,一阵阵风刮过,一片片秋叶慢慢掉落在河中,像一只只金蝴蝶慢慢的飞落河中。流向远方。秋树姑娘先是照着河水这面镜子,看着它那苍老的黄头发,在想着:“岁月悠悠啊,我又老了几岁,怎样才能不老啊!”

这时,不知什么东西在我的腿上爬来爬去,我低头一看,原来是一只小蚂蚁,以为我是一根树干就爬了上来。我伸出手把这只蚂蚁拿了起来,问它:“蚂蚁兄弟,你在干什么?”小蚂蚁说:“因为快要下雨了,我们要赶紧搬家,不然的话会被水给淹没的。”说完小蚂蚁跟着大队又开始忙剥的搬起东西来。我不相信小蚂蚁说的话,继续看着蚂蚁们搬东西。没过多久,一滴雨滴打在了我的头上。我抬起头一看,天空乌云密布,仿佛要下雨一般。我想:“那只小蚂蚁不会说的是真的吧?”于是,我赶紧跑回家,生怕下起大雨。等我回到家后,就已经下起了倾盆大雨。我想:“再晚些就要淋成落汤鸡了。”

通过这次走进自然界,我感悟道:“大自然生机勃勃,千变万化,景色也是十分美丽,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

走进大自然作文 篇2

我没有“贵夫人”的牡丹那样鲜艳。也而没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那样亭亭玉立。更没有全身涂满高级香水的白皮肤“小天使”桂花那样芬芳。而我只是一棵小草,既没有花儿的鲜艳,也没有大树的挺拔。但我有无私奉献、坚持不懈的精神。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我的身影。当春天到来时,我从地下探出头来,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绿纱。用我的身躯去点缀大地,织成一块块绿茵茵的地毯。然而到了酷热的夏天,太阳炙热着大地那些在春天里被人们观赏的鲜花,都耷拉着脑袋,显得没有精神的时候,我和我的伙伴们却仍然顽强地昂着头,顶着炎热;当暴风雨袭来时候,虽然我们被风雨吹打得东倒西歪,但我们没有屈服,仍然牢固地扎根在泥土里任凭风吹雨打。当秋天到来时,我就脱去了绿色的面纱,换上金黄色的衣服,我的脚深深地扎进泥土。风沙来时,我用我的身体护卫这片土地不让沙土随风飘尽。冬天,雪花飞舞,大地披上了银装,我悄悄的躲进厚厚的棉被里,美美的睡一觉,静静的等着春雷哥哥的叫醒,准备再一次为人们服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就是我们顽强的精神。

走进大自然作文 篇3

走近自然,让我欣赏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奉献。

走近自然,让我领略到“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的`宁静致远。

走近自然,让我体会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悲壮雄美。

我喜欢走近自然,观察那山的威武,水的柔情。漫步在家乡的小道上。远处是层层叠叠的山峦,山拥着山,山抱着山。就像一个个醉倒的老翁,不知沉睡了多少年。在山身上的,是那深深浅浅的绿外袍,在这里是深绿色的,那里是浅一点的,再那边是更浅一点的,那深深浅浅的绿仿佛在跳动,在高呼。家乡的水是温柔的,不知从哪里流出,不知流向哪里,只在这里留下一弯一弯的足迹。微风吹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似乎在对我微笑,对我眨眼。水流过每家门口,流过田地里,正是“一水护田将绿绕”的美景。捧一把水洗脸,顿时让人疲倦尽消,清凉无比,走近自然,我看到了山的威武,水的柔情。

我喜欢走近自然,品味那自然留给我们的哲理。如果你从未见过蚂蚁搬家,那么你就不能体会团结的力量多么的强大。当你目睹这一只一只小不点把比自己身躯大几十倍的食物抬起来时,你不得不叹服蚂蚁的伟大,大自然的神奇。如果你从未思考过落花化土的场景时,那么你就不能看到无私奉献的精神有多么的高尚。当一片一片花瓣随风飘落,结束自己绚丽的一生时,它们竟会化为泥土,为新的花提供营养。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你不得不称赞落花的伟大,大自然的神奇。如果你不曾想象过滴水的威力,那么你就不能读懂坚持的威力。当一滴一滴水打在岩石上,当岩石逐渐被滴穿时,你不得不佩服滴水的伟大。大自然的神奇。走近自然,让我获得了自然留给我们的哲理。

走进大自然作文 篇4

谁没有过走出校园的经历呢?我也不例外。走出校园的我去了哪里呢?当然就是与校园截然不同的大自然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偶然的来到了这里。这是一座远离城市的大山,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活力,大自然的壮观,大自然的魅力……

走出了校园,我被爸爸带去了一座不知名的大山,那里有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村。听爸爸说,这是一个偏僻而贫困的小村庄,而他们将响应国家政策,为这个小山村的发展做贡献。

毕竟我是第一次到这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独自在村落周围转悠,不知不觉竟走出了村子来到一个山谷之中。站在谷口,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我闭上双眼,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一股雾气环绕大山周围,我仿佛置身仙境一般,不自觉张开双臂,大口大口呼吸着含氧量极高的新鲜空气,对着远空大声呼喊,瞬间觉得心旷神怡,内心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安宁与祥和。此刻天空出现一束霞光,指引着我继续往前走,一条涓涓小溪从我脚边流过。我爬向高处眺望远方,看见它经过峡谷、田野、乡村、城市,最后消失在地平线上,我想它最后一定注入了大海!

沿着小溪继续往上游方向走去,才发现它的尽头是山谷最高处那壮阔的瀑布,瀑布从几十米的高空垂直落下,如同一匹白色的绸缎镶嵌在峡谷之上,漂浮在大雾之中。

当我回头看着自己走过的路,突然眼前一亮,开阔的天空下,大片油菜花开得正艳,在阳光照射下发出金灿灿的光芒,好美好美,我快陶醉其中……,还有圆形、三角形、菱形等不规则形状组成的梯田,几座瓦房孤零零分散在其中,一片寂静,只有鸟儿的叫声在山谷回响。

在这样一个僻静的小山村,风景是美丽的,人更是美丽的。

村庄最偏僻的一条小路尽头,那里住着一家四口,我和爸爸一起去看望他们。听爸爸说,这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但却非常朴实。果不其然,我们准备返程时,家里的大娘叫住了我们:“请等一等”,然后气喘吁吁的追上来:“这一篮鸡蛋拿回去吧。”爸爸不要,两人就这样推来推去。大娘不高兴了说:“这有什么嘛,自家鸡产的蛋,不值什么钱的,不嫌弃就拿着吧,我是给孩子吃的。”边说边笑着望我,继续把鸡蛋推向爸爸,然后走开了。我能看出,其实大娘自己是舍不得吃的……我的眼眶有点湿润了!

车行驶在弯曲的盘山公路上,熟睡的我又梦见的美丽的大自然,梦见了美丽的小山村和美丽的人儿……

走进大自然作文 篇5

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题记

午后的阳光,轻轻地,暖暖地洒向大地。那温暖的光芒,是太阳热情的拥抱,让你觉得十分舒适,坐在庭院里的我,正在享受着这久违的暖意。

突然,一个声音吓了我一跳,睁眼一看,原来是妈妈啊,闭上眼继续享受。接着听到妈妈说道:“别再躺了,和我一起去采青吧。”“采青?”是什么东西啊,我心里暗想着,“采青都不知道啊,就是清明粿用的青。”“哦,原来是这个东西啊。”我应和着。可是为什么叫上我呢?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意,便说:“作业没写好吗?”“嗯。”“那你昨天干嘛不写啊。”“我……”见我无言以对,妈妈就关上门,拉着我走了,我也只好跟着她了。

走了一段田埂路后,妈妈便发现了那个所谓的青,于是就拿出剪刀开始剪了。而我就是蹲在一旁摘着路边的野花,但由于我想起了那句歌词,便“噗嗤”一下笑了出来,正所谓“路边的野花不要采”,但现在我不正在采野花吗?想着想着边笑了出来。

现在这个季节正是野花盛开的时候,然而没到盛夏,但一些小花小草也已经长出来了,一大片的蓝色,不知道这是什么花,只记得每当盛夏之际,小路旁,因埂边到处都是这种花,很小朵,四瓣花瓣,总感觉一碰它就会掉下来,就像个柔弱的小女孩,经不住风吹。

一边采着青,一边欣赏着周围的风景,突然感觉这个世界好美好,这也许是我第一次感觉到大自然的美,即使在田地里,周围的油菜花也给这单一的大地披上一件黄衣服。

一路上,太阳的洒射,花儿的美丽,流水的叮咚,微风的吹拂,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一丝生机。大自然的每一处都是美丽的,只要你细心感受,你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走进大自然作文 篇6

追着小兔,走进树林;

追着江水,走进山谷;

追着飘舞的树叶,走进大自然。

让音弦去唤醒每一片草地,让爱去鼓励每一块山石,抬头看天,是白云朵朵;

低头看地,是一片绿色。

把自己变成种子吧,去体验大地的富饶;

把自己变成雄鹰吧,去感受蓝天的辽远;

把自己投入大自然吧,去体验生活更多的精彩。

走进大自然作文 篇7

走进大自然,看着那一排排挺拔的竹子。翠绿的,仿佛我自己也是它们中的一员。

我笔直笔直的立在那里,大地、天空、虫子等等许多朋友陪伴着我。

我感谢您:广阔的大地之母!您给了我一个生长的地方,您用您的乳汁抚育我——雨后的露珠。您抚摸着我的身子,好温暖啊!

我躺在您的怀抱里,那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呀!我再次感谢您,在您的精心照料下,我茁壮成长变得更加强壮。

我感您:我亲爱的爸爸——蔚蓝的天空。的您给予了我充足的阳光和雨水。您虽然不像母亲那么温柔的百般呵护我。但是您的严厉教育了我,使我知道怎样踏踏实实的做一棵好竹子,为人们奉献。在我感到冷的时候,您立刻给我大量的阳光,使我感到温暖;在我热呼呼的时候,您又会吹来凉爽的小风,使我变的清爽多了;在我不开心的时候,您会变出一幅幅可爱的图画,逗我开心。这个人是谁,那就是您——亲爱的爸爸。

我同样也感谢你:小虫子弟弟,你日日夜夜的为我拱土,你还为我做脚底按摩,不过说实在话有时候还挺痒的。不管怎么说,我还是要感谢你。这么多年来你一直陪伴着我,与我聊天。我要感谢我身边所有的人……

10.走进大自然作文 篇十

放假的时候回了我的家乡细坳,准备在家里玩一个星期,而我在这个星期里体验了一天的冒险。

在那天我们家突然停水了,我和我奶奶准备去山上看下水源是不是没了?山上哪里是深不见底?看上去危险重重,看上去乌漆墨黑的,一开始我跟我奶奶去,有点害怕,害怕会不会有蛇会来咬我?那里全部都是蚊子,而且那里长的超非常多,路也非常的小,是不是你没看见陷阱就可能会掉下去,因为哪里有很多被树叶埋着的洞?看都看不见,而且还有很多可能手割伤都草,虽然我的家乡那里都还有太阳,可是我还是穿着棉袄去了,因为怕我的手会割伤,等我们到了,我们的水管那里才看见,连一点水源都没有,然后我奶奶让我在山下等他,他去山上弄一下,然后还是没弄到,最后我们以失败告终,回到了家里。

回到家,我感受一天的冒险,突然感觉挺有意思的还想再去玩一天。

11.自然课走进大自然 篇十一

一、让幼儿走进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陶冶其情操

陈鹤琴先生指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樣的印象。”我决定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在一年四季中,选定合适的时间,带孩子亲近大自然。春天来了,孩子们会发现,草儿绿了,麦苗返青了,桃花红了,蝶儿翩翩,蜂儿嗡嗡……他们在田野里欢呼雀跃; 火红的夏天,孩子们看到了金黄的麦浪、鸣叫的知了,自由自在的鱼儿,枝头唱歌的小鸟……他们在田野里奔跑着;迷人的秋天,孩子们看到了蔚蓝蔚蓝的天空,五彩缤纷蔬菜,琳琅满目的果树,忙着收获的人们……他们在感受秋天的迷人时,也理解了劳作的艰辛;寒冷的冬天,野外仍是孩子们的乐园,特别在下雪天,孩子们看到了压弯的树枝,果园中的农舍,觅食的小鸟,特别是在野外堆雪人、打雪杖那才算过瘾,他们尽情的在雪地里跑呀、笑呀。是啊,大自然以其无比宽广和慈爱的胸怀,在每一个个季节都向孩子献出妙趣横生的礼物——风、雨、雪、雾……孩子们用他们放风筝、玩泥巴、打雪仗、捉迷藏……感受、体验和发现着自然界的变化和奇妙。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吧,那儿是个美妙的课堂,幼儿在大自然中不仅学会观察,而且会学习思考,学习探索,带孩子走进大自然,不仅能增长他们的知识经验,而且能丰富幼儿整个的精神境界,培养他们真,善,美的心灵,在他们的幼小的心灵中播撒着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种子。

二、让幼儿走进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使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它的内容比我们的教材要丰富很多,生动的多。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都对孩子具有这莫大的吸引力,幼儿天生就喜欢去探索大自然、亲密大自然。因此我们教师没有理由不让孩子接触大自然。在幼儿园,科学领域有的问题对孩子来说比较抽象的,“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我决定利用农村自然资源,调动幼儿的各种感观,让幼儿来到野外,捡拾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孩子们立即行动起来,有的捡拾小石子、有的捡拾花瓣、有的捡拾花种、有的捡拾落叶……眨眼工夫,孩子们便把成果堆到我的面前,我让孩子们围坐在我的身旁,教他们如何将物体进行归类,让他们说出其颜色,让他们自己探索数的组成和分解及加减法的意义,孩子们在宽松、和谐地氛围中,在老师适当的指导下学到了科学知识,使教学活动变得开放、直观、生动,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和愿望。大自然是一个绚丽多姿,充满无数问题的世界,为了让幼儿深切感受大自然特殊的魅力,我经常带他们走进大自然,让他们去观察蜜蜂是怎样采花蜜的、看小燕子是如何与人相处的、记录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从而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产生,萌发幼儿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逐渐产生一种保护自然的责任感。

三、让幼儿走进大自然,收获大自然,培养幼儿吃苦耐劳的精神及良好的思想品德

陶行知先生对农村教育提出“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活的书本”。“纲要”指出“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劳动成果的尊重”我园孩子们虽然身处农村,但参加农事劳动机会却非常少。在进行《小麦丰收了》这一活动时为了让他们感受、体会一下劳动过程及艰辛,我决定在备好水的情况下让幼儿顶着炎炎烈日走进麦田拾麦穗、用连杆打麦穗、扬麦子、磨面粉(观察小麦加工成面粉的过程) 、面粉送到厨房,请炊事员做成面制品:面条、饺子等食用、品尝。孩子们有了这次劳动经历,再也没有将吃剩的馒头扔在地上的现象了,还充分理解了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话的内涵。 我还根据农田耕作的季节特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参加简单的农田劳作的机会,如:春天带孩子们到田野里种黄豆、挖野菜、种花生;初夏带孩子们挖土豆、摘西红柿、摘豆角等,秋天带孩子们去采棉花、摘花生、拾栗子等,冬天带孩子们到菜园里拔萝卜、挖菠菜、收获大白菜等劳动。这正体现了杜威实用主义的“尊重儿童,重视实践”的论断。孩子们不但了解了植物生长的规律,更进一步培养了幼儿吃苦耐劳的精神及尊重他人劳动的良好品德。

四、让幼儿走进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丰富自己的玩具材料

《纲要》指出:“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选择性的室内玩具材料”在我们农村,没有多少钱能用在为幼儿购置玩具,只有充分利用周围大自然的资源,收集田地中的自然物和农作物,自己进行动手制作。比如:孩子们把收集来的玉米皮,辫成小辫子,弄成蒲团,可以用来顶、坐、滚,也可以做移石过河、青蛙跳荷叶等游戏,还可以装饰上眼、鼻子做成笑脸或娃娃;用玉米秸扎眼镜、小马、等工艺品;用柳条编餐具、小篮子、小筐子等;用黄、白、紫色的玉米粒穿出五颜六色的项链,拾来小石子作五子棋,挖来黄胶泥捏泥塑……孩子们在与这些自然材料接触操作的过程中,变成了一个探究者、发明者、创造者,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这些城里孩子难以得到的东西,而在我们农村,不用花钱,只要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利用大自然,就能得到取之不尽的可操作的玩具材料,这就是大自然赐予我们农村孩子的宝贵礼物。

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让幼儿直接去走进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利用大自然,只有大自然才是孩子们快乐成长的乐园,才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教育大课堂。引导幼儿在直接感知中学习,发挥大自然 的教育价值,这是农村教育的基本策略。

12.南北方园林自然水的自然影响 篇十二

1 园林自然水系施工的注意事项

1.1 与园外水系相通

任何水都是有源头的, 在建造园林之初, 就会最先考虑水资源是否丰富, 以苏州园林为例,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 水资源十分丰富, 为建造园林提供了先天的水资源优势。然而园林的发展与城市水系统息息相关, 大多园林都是依水而建。随着城市水系的不断完善, 园林也随之兴起于城市的各个角落, 通过与城市内部的水资源相互连通, 形成了良好的水循环系统, 从而进一步保证了园内水体的水质和供给。

1.2 与地下水源相连

由于一些地区周边水资源不是很丰富, 同时引水源条件也受到了一定程度限制, 导致一些园林难以通活地表水, 所以, 只能选择地下水作为园林的主要供水, 通过将园内的池水同地下活水相通保证水的活力, 使水池与地下水相互联系保持水体的更新。

1.3 注意天地水的循环

瀑布是一道奇观, 可以利用瀑布促进天地水的循环, 既增加景观特色, 又可以促进水的循环, 通过设置水槽接收雨水等自然水, 雨后借由瀑布经石缝间缓缓下泄, 进入池中, 参与地下水的自然循环, 从而促进天地水的自然循环。

1.4 流水的利用

在园林的设计过程中, 除了要考虑水的出入外, 还要充分考虑到对于流水的利用, 将园内的水体贯通, 同时设置水闸、水坝等, 并及时监控水体情况, 适当的启动和关闭, 使之能起到水流分管、水位调节、水体更新等作用。

1.5 合理设置池岸

合理的建设池岸不仅能增添园林的变化感和神秘感, 同时还能削弱雨水和园林水体对池岸的冲刷, 从而减少地表物质对水池的污染, 达到“虽由人作, 宛如天开”的最高境界。

2 利用自然水应注意的事项

自然水循环是河流的基础, 首先要重新审视流域水系, 形成自上而下的治理理念。这样才能恢复并提高自然水的循环系统, 通过对河流的水文特征、自然特征、社会特征的重新认识, 以减少对流域内水循环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干扰。

首先, 要研究人类活动对流域水循环的影响, 河流是一个流动而完整的自然连续体, 主要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学过程及其物理环境的连续体, 所以, 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在其它生态系统中形成, 通过物质、能量等交换造成的生态系统退化。在确保河流生态系统和流域水循环处于健康状态下, 尽量处理好河流生态系统、景观、亲水性的关系。

然后, 要研究流域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河流水生态系统极易受周边地区人类活动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河流生态修复的前提就是要控制水体污染物的排放量, 这不仅仅要依赖于技术手段, 还必须通过立法和资源的有效管理来达成此目的, 最大限度过滤、降低减少污染, 所以, 人们要努力研究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与手段, 确保流域内的水循环。

最后, 要尽量做到流域内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根据流域的自然地理条件, 协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流域特点的可持续发展规划, 从而协调不同区域内管理实体的地方效益。只有这样, 在对园林水系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时, 才能实现建设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和谐统一。

3 水池施工技术

在园林的水系设施建设过程中, 水池施工是非常重要的施工内容, 其主要包括以下2点: (1) 池底施工。在池底进行施工时, 要保证池底的平整与坚实, 达到施工的基本标准, 确保在使用的时候不会发生池底、泄露的现象, 假如池底的基土相对来说较为松软, 可以采取铺石法对池底进行改造, 将沙土平铺在池底, 并且用混凝土进行加固与垫实。 (2) 池壁施工。在对池壁进行施工时, 应当先测量好池壁的面积与宽长, 然后相关技术人员选取合适的铺设设备以及模板进行铺设, 注意在模板的铺设上应当做到“无缝”以及“平整”, 并且在铺设完成后, 进行晾晒与质量检验, 在检验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检验标准, 采取试验法对其展开进一步认证。

4 结语

水是生命之源,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 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也是人类应该珍惜和保护的对象之一, 所以要充分利用好水资源能够带给我们的便利和优势条件, 在美化园林的同时, 也要注意水资源的有限性, 尽量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水作为有限的自然资源, 是景观美的灵魂, 同时也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和呈现方式。然而,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 水体自净功能不断降低, 同时南北方园林的自然水环境状况受到了严重影响, 修复自然水的生态系统是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主要分析了南北方园林自然水的自然影响。

关键词:南北方园林,自然水,自然影响

参考文献

[1] 赵宏宇, 高洋, 王耀武.山地水敏性城市设计——基于“城市、建筑、景观”三位一体理论的城市设计新思维[J].规划师, 2013 (4)

[2] 郭永久.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解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11)

上一篇:在写作教学中下一篇:社区矫正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