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之我见

2024-07-31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之我见(精选16篇)

1.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之我见 篇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品质的策略研究之我见

镇赉县嘎什根第一小学

李黎明 邓申伟

随着教学模式的转化,教师已由原始的教育者和领导者转变成了学习的参与者。而学生也由被动学习逐渐向自主学习转变。而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就摆在了每一位教师面前,值得我们去思考研究。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教学中提倡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学生的学习将由被动的接受的、独立学习向有计划、探究式、合作学习转变,在师生关系上,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这些方面的变化,势必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转变。由单一的听、写向自主学习转变,而学生学习品质的方法也值得每一位教师去研究,这一系列的转化给我们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

自主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应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而教师的责任在于创设各种条件,给予学生点拨、引导、激励、激发内心深处的学习愿望。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学生的地位发生了改变,要求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有所感受、有所发展,使学生在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下善于与他人合作,要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自主学习从根本上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他律到自律,从被动到主动,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潜能,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自信心,这一点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来自于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以及自主获得的成功。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新奇、有趣、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感到知识有趣,并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提出:“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不仅要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在教学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喜欢学习,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我们目前的教师虽然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教材变动和考试制度还没有完全改善。这就需要我们传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欲望,乐于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学生主动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自主学习的品质表现。因为一个人一生中大部分知识来自自学,他如果没有一种主动克服困难的精神,是一定学不好知识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放手把问题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学生能探索的教师不包办、不提示,学生能解决的,教师不作为知识的权威,要让学生主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的探索研究,努力寻找到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创设出各种问题和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理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生动的故事氛围和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急切心理,促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这样,就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题是学会思考的源泉,一个好的问题能够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满足不同人的思维要求,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一定的发展。如教学中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到多个不同的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喜欢学习,答案,思维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至少也能得到其中一个。因此,教师的问题涉及应该具有开发性,这样做可以释放每一位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多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凸现出来。因此,只有通过开放性的提问才能给学生提供开放的思维空间,让孩子们真正学会如何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怎样学习的人。”古人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由此可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尤为重要,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有助于获得学习的成功,增强自信和动力,从而更加自主的探究新知。教学永远是一个统一体,教学和**是教学活动统一体的两个侧面。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给学生以方法示范,引导学生获得优秀的学习方法。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出各种问题和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活动的机会,并且通过探索研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由“我会”向“我会学”转变,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2.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之我见 篇二

一、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 让学生乐于学习

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艺术,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能力水平及个性发展特点, 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以促进学生迅速掌握知识, 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了解学生, 关注学生, 收集、加工学生的学习信息, 使他们不仅能够主动学习, 学会学习, 而且能够在学习中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在快乐中学习。

二、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 而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自我感悟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感悟就是自我体验, 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 获取知识, 发展思维。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帮助学生, 提高学生这种自我感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操作、讨论、汇报交流、提问、质疑、争论的全过程, 并在这个过程中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 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辨别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 教师可以多设置以发展思维、培养自主探究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活动, 如用两根同样长的铁丝围成不同的长方形, 它们的面积相等吗?这其中有什么规律?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如果学习习惯不好会影响学生的终生学习和终生发展。那么, 应该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们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笔者提出如下几点浅见:

(一)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教师从一年级起就应注意教给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 培养其自主预习的习惯, 这个习惯应在课内培养, 到中年级再逐步将其放到课前。在具体教学中, 预习要求要明确, 预习题要有利于学生自学, 可操作性要强, 这样学生预习的效果才会好。教师可以将预习要求用小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 明确指出做什么、怎样做。以预习“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为例, 可以让学生带着这样的一些问题预习: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是怎样总结出来的?自己试着说一说总结的过程。然后布置可操作性的预习任务, 如剪、折、量等。

(二) 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习惯

在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 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 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 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 使学生逐步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比如, 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时, 学生质疑: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是怎样得来的?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学生对概念、规律、性质、定义以及其中的特殊用语也会有所质疑, 如判断能被2、5整除的数要看这个数的末尾, 为什么判断能被3整除的数要把这个数各位上的数相加?

(三) 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习惯

交流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交流合作学习应以自主探究为基础, 重视课上课下相结合及多维互动学习氛围的创设, 帮助学生克服羞怯心理, 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把疑难问题提出来, 把思维大门打开, 相互交流, 合作共进。

(四)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的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的, 安排不同的数学实践活动。例如, 以巩固知识、熟练技能为目的的“用数学”活动, 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有关知识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下本校或某单位去年植树造林树木的成活情况, 计算一下成活率。又如, 以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为目的的“用数学”活动, 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家去年每月用电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 看一看哪个月的用电量最大, 哪个月的用电量最小, 用电量有什么变化。又如, 以发展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的“用数学”活动, 学生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可以让他们想一想怎样计算一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如土豆的体积。

四、转变教育观念, 强化个性化教育

当今社会是一个张扬个性的社会, 它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多类型的。因此, 教师、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 强化个性化教育。家长要结合孩子性格特点, 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从小就引导孩子接触生活知识, 引导孩子自主学习一些简单的知识。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整和自我评价, 及时肯定成绩, 找出不足, 并调整学习方法和进度, 使其更符合学生的个体特征。此外,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 也要强调个性化, 对于一此重复性的作业, 重复性的练习要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分量布置。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到互联网上, 到生活实际中, 自主运用学过的知识。教师还要对不学生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把课堂学习与实践学习结合起来, 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充分发展, 学生才能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对数学的情感,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因此, 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课上真正“活”起来, 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否则, 学生思维就会受到限制, 其自主学习能力就很难得到提高。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在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同时, 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具体而言, 自主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学习, 在学习中发挥主体能动性, 积极主动地去掌握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 要把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生知识的过程转变成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在研究中去发现问题、掌握知识的过程。为此, 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自主学习能力。

3.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之我见 篇三

【关键词】自主学习 兴趣 主体性 乐学 个性特点 主动学

语文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终身教育的需要。教师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学生乐学、爱学、善学,既能掌握学习的客观规律,又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见解。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真正使课堂高效,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研究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与学生交朋友、谈心,进行交流沟通。给学生创造愉悦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主动学。

(二)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去感受、体验,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有的喜欢高声朗读,有的喜欢低声咏读,有的喜欢边读边画。总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这样学生才会读得高兴,读得投入,对文章就能理解得透彻。

(三)给学生搭建展示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坚持每日五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读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学习中摄取的语言材料。如讲一故事、背一首古诗,或说一句名言等,让讲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爱课外学习。还可利用自主十分钟、班会定期举办开展课外学习汇报,展示课外学习成果。例如:朗诵比赛、成语故事会、最美的诗篇、新书介绍、评选书虫等比赛活动。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学习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

二、教会学生预习方法,为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以学定教,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在平时课前预习时,我结合导学案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预习的良好习惯。1. 朗读课文。让学生采取多种形式朗读,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先课内自主预习,再小组共同检查。如小组检查字词掌握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共同解决。3.查找资料。如教《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因为学生对苏轼了解不多。因此,在课前,我设计了预习导读目标。(1)请了解苏轼。(2) 查找有关作品并收集整理。4.勾画、批注。在学生预习时,我经常不失时机地问上一句:“预习时,你有什么发现吗?”这样可以诱发学生自学的意向,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结果,学生的书上满是圈点勾画。

三、抓好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生学习过程是一个有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发展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在感知阶段,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图像、操作或借助教材,创设情境,提供感知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感知学习。在理解阶段,根据年级特点,让学生读完课文后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自己知道了哪些内容,哪些问题不理解?教师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巩固阶段,教师抓紧时机由浅入深,循循善诱,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给学生做。仿写句子、句型转换等。

(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质疑可以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提供质疑的机会。如在刚教学的《红树林》一课,我首先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红树林”在哪里?“红树林”是怎样的?“红树林”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教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合作学习中质疑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过程。不同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质疑都是各具其特点的。

(三)发挥学生课堂主体

新课程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体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展示的舞台。教师应把更多的机会交给学生来处理他们学习的收获和疑难问题。语文课堂则更是学生表演的课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

4.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之我见 篇四

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之我见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音乐欣赏课的`重要目的.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应以体验式教学法为主,让学生大胆地评判音乐,大胆地想象音乐,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从而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作 者:党田丹 作者单位:西安铁一中学,陕西西安,710016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英文刊名:NEW WEST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音乐鉴赏 大胆评判 大胆想象 大胆描述

5.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之我见 篇五

韦集中心学校

李远

[摘要]:课外阅读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径,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相当贫乏。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课外阅读条件,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关键字]:课外阅读

现状

兴趣

方法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课外阅读作为学生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实现教育教学从教到不教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径,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浓厚的阅读兴趣一旦形成,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思想所带来的效应远远不是我们单纯的语文课堂教学所能达到的。它既有利于巩固、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发展和提高口头、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收集信息,开阔眼界,丰富、规范语言,在广收博采中汲取养份;更能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意志品格得到培养,审美情趣得到陶冶,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可见,课外阅读教学作为一种大语文教育观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原因

我们应该现实地看到,学生的课外阅读还是相当贫乏的,特别是农村小学生阅读现象更为严重。

1、不会读、不想读。拿起书来,无从读起,不知吸收,不知消化,没有收获,也没有尝到阅读的乐趣,所以不想读。随着电视、电影、网络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学生更不愿用大量的时间,去面对枯燥乏味的文字,从而使本来就不足的课外书也往往积满了灰土。

2、没有时间读。教师、家长留给学生的作业过多所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减负的同时,大量的习题,重复的练习,仍充塞了学生的空间。

3、没有书读。学校的图书室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只在数量而未在质量上进行图书配备,大大影响了农村孩子的阅读量;家中没有合适的书。究其原因,一是因市场上的课外书越来越贵,少则十元左右,多则上百元,使孩子只能望“书”兴叹。二是许多学生家长,没有经验,在择书时有些盲目,或是书目过于单一——绝大多数家长以买作文选为主,造成阅读面狭窄;或是盲目听从孩子的意见,选择了一些要求过高或过低的书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或是干脆放任自流,造成了一些有害的书籍也出现在孩子的书桌上。

三、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面对这些现象学校、教师又该做些什么呢?

1、让学生有书读。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挑选图书室较好的图书,在教室内设立图书角,每月更换1次,供学生借阅。同时,利用家长会等机会,经常向家长宣传让孩子多看课外书的重要性,针对有些家长不知道何种课外读物适合自己孩子阅读的情况,同时也为了避免一些不良读物对学生的影响,列出一些刊物名称供家长参考,使每位家长所购买的书能少而精。然后,发动学生推荐自己拥有的最喜欢的1本书,存放在图书角,互相借阅,达到资源共享,从而使家长花较少的钱让子女看更多的书。

2、让学生有兴趣读。小学生年幼无知,头脑简单,思维能力相对低下,再加上贪玩好动,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

(1)教师的阅读情感对于学生有着一种极为重要的熏陶作用。课堂中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对学生起着一种巨大的感染力,学生能从中体会到读书之乐、之趣,之令人陶醉,点燃起阅读的情感之火。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应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阅读的爱。

(2)在平时的课内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讲授《林冲棒打洪教头》这课时,讲述一下《水浒传》的故事梗概,并在课堂上讲一两个有关这本书上的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3)抓住学生兴趣点,及时推荐读物。小学生对小动物、植物大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常会问老师许多问题如:蜜蜂为什么不会迷路?水仙为什么只喝水也能开花?„„每当这时,教师就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有关课外书,如《植物王国》、《动物之谜》等,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满足自己的探究欲望,从而体会到读课外书的乐趣。

(4)给予机会,展示阅读成果。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也为了获取他们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如摘录名人名言,举办名人名言展,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童话故事;举行故事会、续写比赛。通过领略成功的喜悦以巩固学生的兴趣。

3、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在培养学生读书兴趣的同时,注重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培养,既要教给恰当的读书方法,还要注重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让课外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身需求。

(1)结合平时课内阅读教学传授学习方法。课内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取课外阅读方法的重要途径,因为它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这种方法针对性强,学生容易接受,效果很好。

(2)介绍行之有效的课外读书方法。

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的是略读。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把略读分为游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我们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切忌拔苗助长。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

(3)辅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摘抄好词好句,科学珍闻,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提纲型:在读过一本读物后,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感想型:再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象型: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我们要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

6.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之我见 篇六

职业中学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之我见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基础差,底子薄,学习兴趣不高.而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它对学习效果和教学成绩的直接影响不可小视.一本好书的离奇情节,一部好的.影视作品的曲折的矛盾设计,都足以吸引读者、观众津津有味地读下去,看完整.少一页或是差一集都会让人意犹未尽,倍感遗憾.究其原因,还是兴趣在作怪.英语学习更是如此.学生对英语学习有兴趣,学起来就会轻松、愉悦、主动,有效果.工作十年来,我对这一课题不断思考、探讨,也有了一点体会.

作 者:王东升  作者单位:龙江县职教中心 刊 名:中国科技财富 英文刊名:FORTUNE WORLD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 

7.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之我见 篇七

在升学和就业压力下的教育弊端之一就是学生把学习当成升学和就业的“敲门砖”, 从家长、教师到学生关注的只是考试成绩, 并不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 更不关注和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这种体制只重视现成的知识和结论, 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更忽视对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 因此许多优秀的学生在就业以后, 很少能够继续研究学问。学生只有对知识本身充满兴趣, 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和探究, 才有可能成就一些科技人才。

自主探究精神就是主动探索、研究的精神, 初中化学教学属于入门教育, 具有奠定基础的作用, 如果强化知识的记忆, 忽视探究精神的培养, 势必把学生引进缺乏探究和创新的老路, 因此, 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的方法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了研究昆虫, 专门建立了一个庄园, 并且不知疲倦地观察昆虫, 有时候一观察就是几个小时, 如果没有对昆虫的浓厚兴趣, 这是根本无法做到的事情, 所以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一个人学习和探究的强大动力, 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具体需注意两点:一是淡化学生学习的功利意识, 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升学就业。多介绍化学家探求未知、造福人类的事迹, 比如诺贝尔发明的炸药推动了现代爆破、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 居里夫人发现的镭在现代科技领域和医疗方面的应用推动了各方面科技的发展等,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要用自己对化学的兴趣和热情去感染学生,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化学家”可能就是化学老师了, 老师的兴趣和热情必然会激发和感染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处表现出功利意识和学术浮躁思想及表现出对学问和工作的厌烦, 又怎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呢?

2.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探究精神

首先, 教师在课堂中应多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转变以直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 把每节课的知识当作一个未知领域引导学生去认识和探究, 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具有独特的作用。其次, 改变传统的作业内容, 布置一些探究性作业, 减少记忆性、知识性、重复性作业, 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渐养成探究意识, 培养探究精神。

3. 变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

化学课本中的许多实验只是为了验证现成的结论, 是知识和结论的一个证据或注释, 而不是为了探究新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有必要把验证实验变为探究实验。如, 在利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的实验中, 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铜或铁做此实验, 设计实验方案, 然后自己通过比较探究分析不用其他金属的原因。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自己分析结论, 这种自主的实验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 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引导学生研究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很多,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以原生态方式呈现, 需要认真探究才能搞清楚来龙去脉。比如, 农村常用蜂窝煤炉子烧水做饭, 锅在蜂窝煤炉子上使用后锅底外部却逐渐变成白色, 指导学生探究变白的原因。先让学生调查制作蜂窝煤所用的添加剂, 然后从燃烧生成物的角度进行分析, 许多学生就此写成了科技小论文, 并提出了环保措施, 生活中的这类实际问题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8.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之我见 篇八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学习;问题情境

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起来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初中生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就会有积极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学习数学的强烈求知欲也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开展数学学习活动,积极参与其中,大胆质疑,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一、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教学的基础,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提升认知能力的内在动力。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把学习当作一件高兴的事情来做,就不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从学生心理上来说,就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享受,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就会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想学、越爱学,就会事半功倍。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时,首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适合教学的问题情境,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思考,自觉学习。

二、精心设计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设计一些展示生活问题,能够解决实际困难的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比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一问一答”“你问我答”的教条式教学更有趣,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高,学生的参与人数也更多,这样也会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探索。学生在思索期间,教师可以在教室内来回巡视,参与学生的交流讨论。教师在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中,特别要注意,如果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教师绝对不要代替,如果学生能够通过独立的思考解决问题,教师就不要提示,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积极探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组织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相互启发学习

学生在独立思考无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参与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教学“扇形面积”这一节内容时,就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以組为单位模拟“羊拴在树下吃草”进行探索。准备一根线,线的一边系在粉笔上,线的另一边固定在三角尺的一个角上,这根线要比三角尺的边短,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尺是树桩,粉笔是拴在树桩上的羊。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别演示羊能吃到草的最大面积。学生演示时,就可以拉直短线,用粉笔画出一个弧形的轨迹,从而让三角尺的边与粉笔画出的弧形形成几个扇形,这些扇形面积的和就是羊吃草的最大面积。在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接着提问学生:哪些因素与这个面积有关系,如何求解呢?学生就会更加积极、更加主动。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教师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也要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考,认真总结,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9.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之我见 篇九

应用题是从客观现实生活和生产的数量关系中提出的问题,通过对应用题的分析解答,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情况,而是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答、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用心观察,认真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提高了能力,也使学生的心理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还要学会自编应用题或根据已给的条件提出几个不同的问题,对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用题的教学不仅可以巩固基础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呢?下面我谈一谈自己粗浅的几点体会:

1 学生正确解答应用题,必须加强训练

训练的目的,既可以使学生牢固的掌握已学过的数量关系,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比如:一个体操运动员掌握了精湛的动作要领,而不坚持刻苦练习,也是不能取得好的成绩的。还有就是,一只小鸟的妈妈已经教给它精湛的飞行技巧,如果它不去练习,也是不能飞得高和远的,小鸟的飞行是这样,解答应用题也是这样。因此,怎样训练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1.1 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来叙述解题思路。在教学中,作为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生会解,而忽视让学生叙述解题思路,这是不好的。所以,在一节课上,要充分让学生口头分析,可以节约时间,练习的题量也会增加。但是,学生用口头叙述应用题的分析过程,开始时往往语言嗦,层次不够清楚,因果关系说的不确切等等。这时,作为教师,不妨给学生一个分析过程的模式――分析法:要求什么问题,就要得知道什么和什么;综合法:已知什么和什么,就可以求出什么。

例如:李小红原计划5天写600个生字,实际提前两天完成了任务,平均每天比原计划多写了多少个生字?

用综合法分析:已知原计划5天写600个生字,就可以求出原计划每天写的生字的个数,已知原计划用5天,实际提前两天就完成了任务,就可以求出实际的天数,已知要写600个生字,又知道实际完成的天数,就可以求出实际每天写的个数,根据实际每天写的个数和计划每天写的个数,就可以求出实际平均每天比原计划多写了多少个?

用分析法分析:要求平均每天实际比原计划多写了多少个生字,就先得知道实际平均每天写了多少个和计划平均每天写多少个。要求计划每天写多少个,就得知道要写多少个和计划用几天写完,这两个条件都是已知的。要想求实际每天写了多少个,就得知道要写的有多少个和实际用了多少天写完,要写的个数是已知的,要求用几天完成,就得知道计划用几天和实际比计划提前了几天,这两个条件都是已知的。

1.2 让学生能根据已知条件来补充有关的问题。这方面的应用题,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出现过,在那时只不过是只要求提出一个问题,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就会让学生提出多个有关的数学问题。比如:李明家养了20只公鸡,15只母鸡,让大家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生1:一共有多少只?

生2:公鸡比母鸡多多少只?

生3:母鸡比公鸡少多少只?

生4:再养几只母鸡才与公鸡的数量一样多?

生5:公鸡的只数是母鸡的几分之几?

生6: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几分之几?……

1.3 使学生把一道简单的应用题拓展为多步应用题。是使学生看清怎样把一个与问题有直接关系的已知条件隐蔽起来,变为间接条件,看清一道多步应用题是怎样在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比如:李师傅原计划做570个零件,已经做了215个,还差多少个没有做?(一步)拓展:①李师傅原计划做570个零件,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43个,还差多少个?(两步)②李师傅原计划做570个零件,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43个,剩下的5天做完,平均每天做多少个?(三步)   做这种拓展题的练习时,题目的变化都要围绕着基本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变化已知条件或问题。

1.4 使学生能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一题多解的应用题,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也能使学生的思路开阔,助于培养学生多变的解题能力。

比如:赵丽和米雪买《雷锋的故事》这书,赵丽买了3本用了3.6元,米雪用了14.4元,米雪比赵丽多买了多少本?

思路分析(一):先求出买一本《雷锋的故事》的价钱,再求出米雪买了几本,就可以求出她们买的本数差。

解:14.4÷(3.6÷3)-3=14.4÷1.2-3=12-3=9(本)

答:米雪比赵丽多买了9本《雷锋的故事》。

思路分析(二):米雪比赵丽买《雷锋的故事》多花的钱包含有几个一本的价钱,就是米雪比赵丽多买的本数。

解:(14.4-3.6)÷(3.6÷3)=10.8÷1.2=9(本)

思路分析(三):米雪所花的钱数是赵丽的几倍,就是米雪买的本数也应该是赵丽的同样的倍数,从而求出米雪买的是本数,进而就可以求出她们所购买的本数的差。

解:3×(14.4-3.6)-3=3×4-3=12-3=9(本)

思路分析(四):把赵丽买的本数看作1倍,先求出米雪的钱比赵丽多的倍数,就是米雪买的.本数比赵丽多太阳的倍数,用多的倍数去乘1倍数的实际数量即可。

解:3×(14.4-3.6-1)=3×(4-1)=3×3=9(本)

进行一题多解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几种方法的优劣。以上题为例,解法一是最常用的解法,解法三由于思路巧妙,故而解法最简捷。从而使学生懂得,在解应用题时,要尽可能地选用最简捷的方法。

2 让学生正确解答应用题,还要掌握分析方法

是否掌握分析方法是教学应用题成败的标志。分析应用题常用的是综合法和分析法,这两种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综合法的解题思路是由已知条件出发转向问题,而分析法的解题思路是从问题入手,根据数量关系,找出解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在分析应用题时,往往是把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从已知找到可知,从问题找到需知,这样逐步使问题与已知条件建立起联系,从而达到顺利解题的目的。另外,还要瞻前顾后,统观全题。

3 还要更好地掌握应用题里的最基本的数量关系

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分析数量关系,进行推理,由已知求未知的过程,要学生正确解答应用题,学生必须要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把握清楚,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什么是基本的数量关系?根据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决定了加、减、乘、除的应用范围,应用范围所涉及的内容就是基本的数量关系。如加法是求两个数的和,减法是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乘法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把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概括成关系式,例如: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单产量、数量、总产量,应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这对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及寻找应用题的解题线索都有好处,再有,学生对一些名词术语的含义也要使学生很好的掌握。比如:和、差、积、商的意义,提高、提高到、提高了、增加、减少、扩大、缩小等意义。否则,在分析数量关系时容易造成错误。

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所涉及到的问题是很多的,以上就这个问题谈了几点个人的体会,仅供老师们参考。

10.大学生自主创业之我见议论文 篇十

21世纪初期,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重要的转折期。随着商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猛来临,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投入到创业的浪潮中,大学毕业生创业已经由“精英”走向“平民”,同时广泛而深刻的中国变革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创业舞台,中国大学毕业生创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现状

1、缺乏创业教育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国内高校虽然早已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大学毕业生创业教育,但是有些大学创业活动还仅仅流于形式。一些高校虽举办了很多大学毕业生创业计划大赛,但是多数学生也只是为了比赛而比赛,不会也不可能真正将他们的创业计划付诸实施。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梁胜和亮鸿飞认为,当前中国在高校推行创业教育还面临着以下三个问题: 创业教育观念比较落后;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没有形成一套比较权威的教材体系。很多专家认为,我国相关部门逐步推动的创业教育,目前只是处在一种“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找出路”的阶段,还没有提高到“发展国家经济‘驱动力’”的高度。而在现有的创业教育试点中,很多学校的教学模式也往往局限于知识传授型,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2、缺乏资金

谁都知道,创业必须要有足够的启动资金,没有足够的资金是无法创业的。可是,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还没有走上社会,假期勤工俭学只是贴补零用,根本没有什么积蓄。当年轻的创业者们即将要对自己的创业理想付诸实践时,如何找创业资金、如何筹备创业资金等问题一定会困扰他们。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一定的创业资金,创业者们怎么能为自己的`未来构建一幅充满前景的蓝图呢?

3、缺乏创业综合能力

大学毕业生能否创业与其个人的各方面素质是相辅相成的。从我国的创业环境来看,创业者应具备三大素质,即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以及知识和能力素质。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与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中国百姓创业致富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创业集中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经营管理能力。市场竞争激烈是外部原因,但是经营管理不善也会造成资金周转不灵,经营管理能力是当前大学毕业生创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还需要创业者要有较强的心理调控能力,创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创业者的心理品质。

4、缺乏创业环境

创业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还不成熟。由于大学毕业生并非我国现有创业大军的主体,因此国家在体制创新中给予大学毕业生创业的特殊政策并不多,目前还没有形成一整套支持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政策和法规。另外,传统文化惯性使创业人际环境存在负累,人们的思想中长期养成的“等、靠、要”依赖思想,扼杀了创业所需的创新、创造意识;害怕失败、嘲笑失败的文化氛围,使许多大学毕业生安于平稳,不思进取。这些文化上的负累,对于特别需要协作精神、创造精神和进取精神的大学毕业生创业者而言,自然会有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二、对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

把创业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辅导,建立和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制度,建设高素质的创业型创业教育队伍;激发创业意识是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创业和企业管理是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事业,对创业者的经验有一定的要求。加强大学毕业生创业教育,首先要回答大学毕业生创业选型问题。目前可供我国大学毕业生选择的基本创业形式主要有三种:自雇型创业、专业型创业和产品创新型创业。创业教育不妨从自雇型创业入手,体悟创业的真谛。实施以创业为导向的专业教育,将培养专业型创业者作为大学专业教育的目标之一。在专业教育中鼓励、指导大学毕业生发挥专业优势,创办那种只有懂得专业的人才能做得好的那类“高门槛”的行业。专业型创业定位可使得各专业都商机无限,同时也淡化了专业的冷与热、大学的重点与非重点之分。

2、完善自身素质

目前,大学毕业生正处在从理论到实践、从求知到创业的重要转折时期,自主创业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社会活动,大学毕业生能否创业与其个人的各方面素质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大学毕业生在创业前和创业过程中要做好能力、素质、物质、精神等多方面的准备。大学毕业生创业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好心态,踏踏实实地玩一个能赢的游戏,成功的创业者要富有挑战精神、自信自立、富有责任感、善于团结协作,具有风险意识,更要有承受创业失败的心理准备。其次,大学毕业生初次走进市场的浪潮中,是否能够成为弄潮的高手,关键在于大学毕业生自己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作为创业者,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商业知识、管理知识和相关的法律知识等,必须掌握资本和财务知识,启动资金和后续资金的充沛与否是创业者成败的关键因素。最后,大学毕业生要不断完善自身综合素质,发挥个人潜力,把握商机。拿破仑有句名言:“我的之所以打胜仗,就是因为比敌人早到5分钟。”创业中抢得先机,获胜的筹码增加很多。

3、借势借力

在现实创业中,有时大学毕业生会感到势单力薄,显得有些寂寞,有些累,其实,只要向四周看看,会发现有许多的势和力还没有发挥作用呢!借势借力这一成功法则,就是说一个人要成功,必须学会运用周围环境对你有利的地方,充分调动一切有利的因素,为成功服务。在高校,每位大学毕业生要借势借力的地方可多了,如大学同学、老师、所在的院系实力、团委、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等等,这些都是无形的资源。成功的人都善于借势借力,有形、无形的帮助都是缺一不可的。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领带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统一战线”,就是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巧妙借“乒乓球外交”推动中美建交,堪称为公关杰作。最近,许多大学隆重举行“校庆大典”,就是借势借力,展示实力,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今天,不论是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还是在文化教育领域,都在想办法借势借力。在借不到的情况下,还可以“造势造力”、“小中造大”、“无中造有”,成功运用现代公共关系原理和方法。

4、借政策之风

为了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近几年,国务院办公厅及有关部门,制定了相关政策,以创带就,实现更多人就业。如:创业培训补贴、免费创业咨询及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虽然各地的政策有些差异,但主体部分相差不是很大,甚至还有更加优惠的创业政策。我们应呼吁社会对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给予更多的支持与方便,其父母要鼓励并支持大学毕业生创业,放手让他们去实践去探索,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11.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之我见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生;自主审美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育和美育紧密相连。语文的教学是有灵性的、特殊的、灵活展现的教育,是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的一门学科。语文的教学不仅局限在学习语言材料、扩大词汇量等方面。更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其审美能力,展现个人心灵和人格的完美和谐的特殊课程。培养高中生的审美教育,必须符合高中生的审美特点及其身心发展的规律。重视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重视语文课程中实践性活动的开展。

一、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美感

高中语文课程标就曾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认真处理好死板的知识与培养个人能力的关系,着重培养学生个人的独立性与其自主性,尊重学生个人的人格,努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以及满足各种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探究中学语文课本中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以及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提炼生动的优美词句,挖掘感人的抒情色彩,提升审美能力。作为教授语文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遵循学生个体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个人体验到总体评判,深度挖掘教材中蕴涵的美感,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文本教学过程中进行美学的渗透,从而增加学生的审美意识。

(一)发掘语言美

在高中五本必修教材以及各种版本的选修教材中,文学语言用字精练传神,记叙文中的对话富有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文字的运用、欣赏个别语句的美感,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一般地说,诗人十分注重用字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在于形象地反映词语的美妙和内容完整的表达。贾岛的《推敲》就是必修教材课后题中的一个典型的例子。“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自己觉得下句“推”字不够好:既是月下的夜里,门早该关上,恐怕推不开了,不如改为“僧敲月下门”。心里这么琢磨着,嘴里也就反复地念着:“推”“敲”,一会儿伸手一推,一会儿举手作敲的姿势。这时,著名的大作家韩愈恰巧从这里经过,随从仪仗,前呼后拥地过来了。按当时规矩,见大官的仪仗行人是回避让路的。贾岛这时正迷在他的那句诗里,竟没有发觉,等到近身,回避也来不及了。韩愈问明原委,不但没有责备贾岛,还很称赞他认真的创作态度。对于“推”“敲”两字,韩愈沉吟了一下,说:“还是‘敲字好。”单单对“推”“敲”二字的琢磨,来反映诗句的意境,引导学生认识琢磨这些词语,就很容易体会出诗句中所表达的美感。

(二)欣赏优美的语句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优美的散文。引导学生体会散文的语句,是培养学生审美的重要途径。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作者用诗画的语言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梦幻的荷塘。流水被密密的叶子遮住了,而叶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却在“静静地泻”着,一个“泻”字,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动感。“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柳树的倩影作者用了一个“画”,仿佛是一位绘画高手在泼墨挥毫,精心描绘一般,使投在荷叶上的影子贴切自然、美丽逼真,富有情趣。“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间的光和影犹如和谐的旋律,水乳交融,细腻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充分表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

(三)琢磨富有个性的词语

词语的描写是通过对人物描绘的事物在作者心中的喜爱程度来展现的。词语是心理活动的具体展现,《再别康桥》一文中对词语的描写就有较为浪漫的风采,这正是作者善于用精练的笔墨,刻画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浪漫情怀。“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作者为何在此处用“新娘”一词,为何不是其他词语?“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为什么是“云彩”?云彩是作者的主观写实?还是虚拟的意象?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值得深思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阅读中认真揣摩,就一定能发现许多值得回味无穷的东西,从而体会出作者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之美感。由此,在语文教学具体过程中,琢磨具有个性化的语言,对具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二、展现意境美

意境美是审美中的最高境界,中国古老的传统的美学把“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看作是美学中的精髓。因此,意境美是教学过程中能使学生深刻体味文学作品,容易产生联想,展开丰富想象,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味文章的美学审美感,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中,使学生掌握想象的方法,从而不断体味意境,让学生进行直接或者间接的想象,联系个人的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古有“诗文一家”“文中有画”之说法,揭示了意境美无处不在。正如罗丹所说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应在学习中时刻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既是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者,又是传播意境教学的使者。要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发现语文教学中美的存在,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小芳.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J].青年科学,2010(1).

[2]曹燕琴.关注习惯养成 实现高效课堂[J].教学仪器与实

验,2012(1).

[3]耿彦庆.重视捕捉古典诗词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充分利用与有效转化[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陕西卷)[C].2010.

12.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之我见 篇十二

1. 思想引导

一些平时不愿开尊口交际的学生一般又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缺乏自信,另一类是认为没必要。教师只要让他们认识到了交际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那些不自信的定会逼迫自己行动起来,而那些认为没必要交际的就更不用说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古今中外的社会精英凭借口才而或名扬天下或干出不凡事业的事例,引导他们认识到口语交际能力实际是一种很实用、很重要的能力,每个人都必须具备这种能力,从而使他们愿意交谈,乐于交际。

2. 创设情境

(1)借助生活实践创设交际情境。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呈现家庭、社会中的某一现象或某一事例,或者走出教室,直接介入生活,以真人为对象,以真事为内容,使情境变得具体,让交际任务更有“实际意义”。

(2)模拟生活场景创设交际情境。如果适当的创设一些虚拟的生活场景,课堂上的交际活动就会成为实际需要,从而产生积极效果。比如模拟邻里对话、问路、购物、答记者问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设计。

(3)利用媒体课件创设交际情境。采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进行《微笑着面对生活》综合性活动时,将霍金、邰丽华等人图片和事迹制作成课件在电脑中出现,然后投放到屏幕上,这些优秀人物笑对人生的形象可感,事迹感人,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其表达的欲望。教师还可以通过语言描述,或者是表演,或者是实物的呈现﹑图画﹑制作必要的道具等方式去创设交际情境。

3. 教给方法

(1)多实践。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但这还很不够。语言的实践,还需要大量的课外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因此,除了加强课堂口语训练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不断地与人交往中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2)重积累。由于内部语言的速度快于外部语言速度,即想得快,但一时又找不到相应的语言表达。因此,在训练学生说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积累。

(3)善思考。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时的交际用语进行反思,分析自己的交际用语是否得体,什么时候该说,对谁说,怎么说,自己听话是否专注认真,是否听清楚了别人表达的意思,对别人的话是否做出及时反应等都要进行总结。

(4)广阅读。阅读是对语言的全面训练,也是最有效的训练。读得多了,各类词、词句、语法、观点、修辞及好的文法都自然留在脑海里。凡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演说者,无不都注意广泛地阅读。

4. 提供机会

教师要创造条件多为学生提供交谈的机会。课堂内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很多,比如课前三分钟演讲 (以座位号为序,每课一人,轮流进行,内容不限,但思想要健康 );与阅读教学相结合,或复述课文内容,或开展读读议议活动,或举办故事会、辩论会、小品、相声、课本剧表演等活动;作文课前的几分钟口头作文训续等。课堂内,教师尽量少讲,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多说。这样做的目的无外乎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让每个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都有提高。

5. 奖励激励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口头表扬进行精神激励的同时,还可根据根据班里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物质奖励。由于这奖项既是对获奖同学能力的肯定,也是对班上其他同学的一种鞭策。无形中会形成一种不甘落后的竞争态势,从而促使每个同学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6. 适度加压

在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的同时,如果忽略了教学的规范和要求,学生很容易将口语交际与娱乐画等号,那么口语交际能力很难有大幅度的提高。因此,教师在鼓励的同时,还应给学生适度加压,必要时还要把口语交际的内容纳入考核范围,让学生有学习的紧迫感,在压力中成长。

13.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之我见 篇十三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这就形象地说明了传授知识与指点方法、培养能力的关系,更强调了指点方法与培养能力的重要性。学习方法、思维能力这二者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有了正确的方法,有了较强的思维能力,读、写、听、说中的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一通百通。一、抓认知理解,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筛选能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继续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筛选能力,仍是关键的一环。在教学中,让学生读一读,找一找,写一写,记一记,即首先通读原文,在通读的过程中,找出并分类摘录课文中关键的字、词及精采的句、段,并要求理解和记忆。通过这些方法,为今后的阅读和写作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可逐步形成较强的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二、抓重点、难点,圈点批画,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

法国著名思想家布丰说过:“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这里的“做记号”就是让学生把该篇课文的重点、难点找出来,然后进行圈批,以点带面,加深理解。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想一想,即先通读原文,在通读的过程中找出重点、难点进行圈画,也就是做记号,然后再从为什么或怎么样的角度想一想。以《纪念刘和珍君》第二部分为例,这部分内容学生不易弄懂,但只要抓住中心词“猛士”“庸人”“世界”,进一步围绕“猛士”怎么样,“庸人”干什么,当时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等问题,圈画住猛士:・・“敢于・・直面・・”“敢于正视・・・・……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庸人・・:偷生;世界・・:似人非人。把这些词圈画好以后,再提问:作者对猛士、庸人、世界的.看法怎样?根据以上这些重点词,学生很快就会批注出作者是在颂猛士,批庸人,诅咒黑暗现实。圈批重点、难点、疑点的作用,是为了攻破难关,解决问题,也是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或直接或间接向老师提出质疑,逐步培养他们的钻研能力。三、同中求异,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

现行教材中,同一单元的课文,类型相似,体裁相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如《白杨礼赞》和《松树的风格》这两篇课文,都是脍炙人口的抒情散文,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都采用象征的手法,用白杨树象征北方的农民,象征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用松树象征共产主义风格。都写得情景交融,形神兼备。不同点:写法上,《白杨礼赞》以描写见长,形象逼真,意蕴含蓄,隽永绵长,显示出大文豪的风范;《松树的风格》熔记叙、抒情、议论、说明为一炉,直抒胸臆,明朗坦诚,体现了政治家的气度。比较两者的异同,有助于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原文。

另外,在同一篇课文中,也可进行分析比较。如《长江三峡》中作者对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描写各不相同,阅读学习时可从各自的特点、引述的内容以及主要写作特点诸方面进行比较,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通过分析比较,逐步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14.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之我见 篇十四

关键词:现代教育 心理健康 全面发展 适应社会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二、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1.引导学生注意自我调节心理机制的形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故事中榜样人物的心态,这对学生理解课文要点、培养其健康心理品质是很重要的。自我调节心理机制就是由自己以克服错误的行为方式去消除矛盾,用道德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学生知道了谁是谁非,仍然不能按正确的行为方式去做,表现为言行不

一、表里不一。其主要原因是心理调节能力差,为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

2.引导训练道德行为的选择能力

以往思想品德的导行方式习惯于单向说教,教师说什么是对的,学生就照着去做,这样实际上缺乏针对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所以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道德行为的选择能力,对学生进行合群心理素质的培养,课上让学生谈出自己不愿和伙伴们一起玩的原因,根据这一情况,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学生的自我导行,培养学生健康的合群心理,发展他们的个性。

另外,在课间活动和各种课外活动中,也要注意创造集体活动环境,在玩耍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合群心理。

3.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4.学生健康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情绪、情感与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关系,各种消极情绪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是构成不良心理品质的成分,所以发展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要关心和满足学生在学习、娱乐等方面的合理需要,并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地理解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的关系,避免因个人不恰当的欲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消极情绪。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丰富而健康的情感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学生精力旺盛,如果不善于引导,过剩的精力就容易释放到有害的方面去。要加强学生意志的锻炼,增强对挫折的抵抗力,重视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从具体行为习惯和一点一滴抓起,提高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控制力,培养良好的性格。某些学生存在一些不良性格如抑郁、多疑、善嫉、孤傲、粗暴、胆怯等,教师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热情机智地引导他们,在培养学生良好性格的同时,不良心理也就会得到预防和克服。

5.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在学生成长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这在一些学校组织的意在锻炼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手拉手夏令营或者少年军校的活动被塞满高级食物的书包和每隔三两天一次的探望搞得变了味道的教育现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叶上雄 主编《中学教育学》。

2.《教师报》。

15.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我见 篇十五

“学贵有疑”, “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基础, 问题是推动创新的源动力, 多鼓励学生提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奇思异想, 培养学生会提问题, 敢于提问题, 能创造性地提问题, 并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尤其是要培养学生在诸多问题中发现新的联系, 寻找新的突破口。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人力胜天工, 只在每事问。”便告诉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是简单的结论, 更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我认为可采用以下教学结构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质疑问难的机会:

1. 明确目标:

确定本课时的教学任务及教学目标, 促使学生有完成任务的自豪感, 并产生下个任务会是什么的急切感, 为创新潜意识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 自学中找疑难: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的“教是为了不教”便告诉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创造, 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把学习与创新结合起来, 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关键的。有了自学能力, 就有了独辟蹊径的本领, 久在久之就能逐步找出其中的疑难之处, 就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地徜徉涉猎。

3. 互想质疑问难:

在课堂教学中, 互相质疑问难是摩擦创新的火花石, 一些可贵的疑难问题就因此而诞生了, 这一环节是中高年级对篇章的结构、语言的表达及对课文情感的体验、主旨的把握起到促进作用。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应积极加以鼓励和肯定, 即使提出的问题较荒唐也不应遭到严厉的批评, 而应给予积极合理的评价, 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因为灵感和创造常常孕育在荒唐的异想天开之中。

4. 互解难题,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可以使

学生发现自己认识的不足, 在别人的言论中积累知识, 激发他们创新的潜能。无形中通过交流, 合作学习的习惯便养成了, 同时也实现了课堂教学从“以教材, 教案为中心”到“以学生认识发展需要为中心”及“把学生教会”到“让学生自己会学”的教学观念。

16.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之我见 篇十六

【关键词】 自主学习能力;英语学习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分为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也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语言学习能力,本文就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简述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让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实践说明,仅让学生记住教师教的相关知识,并不能解决他们的学习实际困难。只有学生主观上有改进自己学习的强烈要求,并明确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外在指导的能力培养才会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增强运用自主学习这一工具的动机。因此教师在运用一种比较得体的学习方法的时候,应该给学生做好思想动员工作,讲清这种学习策略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从而让学生懂得,自身采取积极有效地态度,自主的参与学习的过程,能够使他们成为有效的成功的自主学习者。

二、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的使用情况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学习的内容的特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为实现学习目标而使用的自我学习。但是由于受学生个人学习期望水平的高低或学习动机的强弱以及情感、气质、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干扰及影响,他们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不一定能全面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这需要教师积极的针对个例而加以干预。例如:一个有相应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上课认真听讲,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背诵单词、短语和课文,但学习效果就是不够理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是该学生的学习方法出偏,自主学习能力水平较低,即死记硬背等。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采用先观察、再个别摸底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有目的、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认真了解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使用情况,让学生在学习时合理地运用成功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三、根据需要调整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能力会随着学习者对学习目标期望和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形成许多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这些学习策略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并不能机械运用。教师应帮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自己期望的学习目标,然后灵活地选择、调整和运用这些学习策略和方法。同时,有责任心的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看自己的学习风格、自主学习能力是否匹配而相得益彰。

四、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自控和反思

自主学习能力是帮助学习者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进行自我学习的一种学习系统。任何形式的学习都要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由学习者将学习方法自主地运用起来。教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自控和反思:①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之前和实际的语言交际期间,充分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一切感官,激活和维持良好的注意、情绪和动机状态;②分析学习情境,提出与英语学习有关的问题和制定相关学习计划,及时调节和控制学习方法和策略的使用;③在具体的英语学习期间,监控英语学习的全过程,维持或修正自主学习的不当行为,自觉地选择、安排使用和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④在单元学习或阶段学习活动结束后,总结性的评价学习效果,让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自主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策略的适用性,并把学习效果的评价作为改进自己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五、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透自主学习能力方法的指导,是一种十分自然而且效果最好的传授基本自主学习策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但是,从学生的学习开始到学习能力的形成,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成的,这是要经过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学生经过教师指导和自主学习,逐步领会知识和掌握这方面的技能技巧,并经过不断内化,最终才能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策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咨询。教师可以以合作伙伴或朋友的关系与学生进行交流,切忌不要师道尊严、居高临下,随意指责,尽量避免给学生造成一种“你按我说的去做才对的”权威印象。同时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成效,更不能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若发现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提高和改善,教师要用充分的评价和事实加以鼓励,逐步培养学生最终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在英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中,教师更应坚持因材施教,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己任,及时肯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激励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检测、自我评价的能力,对自身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认知能力及行为能力作出合理的评价,让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参考文献:

[1] 朱品.《自主学习论》

上一篇:竣工验收备案表查询下一篇:服装设计专业优秀毕业生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