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命题作文欣赏:逆风(共16篇)
1.中考命题作文欣赏:逆风 篇一
2012东营中考作文题目:以逆风为主题、26.以下两题,任选其一,完成写作。
(1)仔细观察右面徐悲鸿的画作《逆风》,按要求作文。
要求:①领会画作的含意,以此生发联想,调动积累,表现你对自然、人生、社会的认识与思考。②可以描写人物、叙说事件;可以阐述观点、发表议论;可以写景状物,寓情寄志
③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不少于600字。
(2)题目:______之根,扎在心田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推荐:2011东营中考作文题目:_______竟然如此
2011中考作文题目汇总
更多中考作文信息请点击:中考作文频道
更多2012中考作文题目敬请期待!
2.中考命题作文欣赏:逆风 篇二
下面结合今年全国各地的一些作文试题题型, 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经久不衰, 始终受到命题者的青睐。从近几年中考作文命题看, 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都处于稳定的阶段。从总量上看, 全国大部分考区都选用了全命题或半命题形式。从内容上看, 广泛涉及自我与成长、素质与情感、社会与生活、问题与哲思、事物与联想五大主题。其中, 半命题注重与“我”牵手。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 作文要引导考生“表达真情实感”, 这样, 恰当的做法是鼓励考生写“我”的生活, 抒“我”的情感, 于是, 很多考区就直接将“我”明确拟在题目之中。比如, 四川眉山卷的“我的梦来自语文”, 四川乐山卷的“那微笑, 给了我 ________ ”, 浙江丽水卷的“那一天, 我与______相遇”, 湖南邵阳卷的“这句话, 我要说给 ______ 听”等就是以“我”为圆心命题的。从形式上看, 全命题试题构成形式多样 :有的题目题意明确, 如“今天, 我想说说心里话” ( 上海卷 ) 、“掌声又响起来了” ( 江苏宿迁卷 ) 等, 命题时没有设计提示语和导语, 题干由“题目+要求”组成;有的题目题意相对较隐蔽, 如“微笑的味道” ( 重庆A卷 ) 、“阅读, 真好” ( 重庆B卷 ) 、“兴趣, 是一种甜蜜的牵引” ( 福建福州卷) 、“窗外有蓝天” (山东德州卷) 等, 命题者便设计了提示语或导语, 题干由“导语+题目+要求”或“题目+要求+提示语”组成。这样, 有助于考生把握题旨, 打开思路, 激活思维。
话题作文退位, 选题作文崭露头角。话题作文因为具有材料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的“三自”特点, 给予考生很大的自主权, 有助于“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而在一段时间里普遍受到命题者的重视, 全国各地中考命题者纷纷采用这一命题形式。这两年这种命题形式逐渐退位了, 只有山东聊城卷 (以“提醒”为话题作文、四川凉山卷 (以“过程”为话题作文) 、四川广安卷 (以“反省”为话题作文) 等考区出现了这种题型。话题作文的“退位”, 是因为命题者找到了更为开放、更有利于营造宽松写作环境的新题型——选题作文。
现在很多考区的中考作文命题者都偏爱选题作文。试想想, 多一道或两道试题让你自由挑选, 你不是更“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你不是更拥有了相对而言的“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你不是更有机会“表达真情实感”?选题作文的组成部分, 大部分选用“命题 + 材料作文”, 如重庆AB卷。也有的采用“命题 + 半命题”, 如山东青岛卷。还有的采用“半命题 + 漫画作文”, 如四川凉山卷。还有的采用“材料作文 + 话题作文”, 如四川宜宾卷。命题者这么做, 旨在面对现实, 尊重考生的不同写作习惯和接受能力, 兼顾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的学生。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命题者贯彻新课标精神的不倦探索和可贵追求。
材料作文保持稳定, 中规中矩。近年来的材料作文文体大为放开, 一般除戏剧、诗歌外, 文体可由考生自由选择。有的考区连戏剧、诗歌都不设限, 呈现一种全开放的格局。选材注重多元化。用的材料, 涉及自我与成长、素质与情感、社会与生活、问题与哲思、事物与联想五大主题;选用材料, 不再是主题单一的材料, 这样, 考生不会因对材料主旨把握不准而出现审题偏差。主题多元, 可以让考生从不同角度选材、构思、写作 ;选用的材料有文字和图片材料两大类。文字材料中, 故事、新闻、诗歌、寓言等都有涉及。提示注重明朗化。有时点明材料主旨, 有时说明可写角度, 有时提示思考切入点, 尽量快速打开考生的思维, 让他们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审题之外的写作上。如山东潍坊卷要求考生阅读所给的两段文字, 请根据读后的联想和感悟,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选用的两则材料, 一是经历过干旱的树木, 树根扎得深, 能够应对风吹雨打;二是被铁圈箍住超过5000磅的压力时, 南瓜的内部会长满一层层坚韧结实的纤维, 而且根系会伸向多个方位, 并控制了整个花园的土壤和资源。这实际上是表达逆境造就人或是经历挫折后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的问题。在文章体裁的选择上, 可以写记叙文, 通过熟悉人物的真实经历诉说磨难成就人的主旨;可以写议论文, 在材料立意的范围内确立一个观点, 如逆境造就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 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加以论证, 最后强化中心论点;可写散文随笔, 以生活中那些跟压力与动力类同的各种现象一一列举, 由此发表个人的感慨。这就是材料作文的优势。
下面结合今年全国各地的一些作文试题内容, 谈谈2014年的一些命题趋势。
2013年中考作文试题主要涉及“自我与成长”、”文化与素质“、“心灵与感悟”、“想象与创新”等四大板块。估计2014年的中考作文也会涉及这些板块。
一、自我与成长
2013年中考作文题大部分都注重以考生生活经历、成长历程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关注人生道路, 感悟成长历程, 思考人生的态度。
如山东滨州考题:
阅读下面材料, 以“疼痛”为话题, 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 写一篇文章。
生命中, 我们有过许多次“疼痛”的感觉;生活中, 我们有过许多次“疼痛”的经历。“疼痛”, 从某种意义上讲, 对我们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保护作用, 而生活中的“疼痛”亦是如此。在疼痛中, 我们成熟、成长。正视疼痛, 疼痛也美丽。
要求 :①表达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不要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卷面整洁, 书写工整。
山东临沂考题:
有人说:“走着走着, 我们就长大了。是的, 成长是一个不断前行的过程。走在路上, 我们欣赏春夏秋冬;走在路上, 我们辨别美丑;走在路上, 我们品味酸甜苦辣;走在路上, 我们抒发喜怒哀乐……”请以“走在路上”为题, 写一篇文章。
提示语要求:
①文体自选 (除诗歌、戏剧
外)
②不得照搬所提供的作文材料。
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地名、校名。
这类考题, 贴近学生实际, 顾及学生生活体验, 尤其是成长中的各种体验, 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使学生可以在感性的叙述中引发对自我、对成长甚至对人生的理性思考。
二、文化与素质
写作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一些地方的考题也关注到了学生的文化积累与文化素养, 同时, 这也正是命题者借以引导考生提升自身文化素质的方式。这在2013年中考作文题中也有所体现。
如山东泰安考题:
子曰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请以“朋友”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 :1. 自选角度, 自定立意。2. 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 文体特征鲜明。3.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如果需要, 请用“×××”代替。4. 字数不少于600字。
如四川广安考题: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说:“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可见反省对我们是多么重要。伟人尚且如此, 我们就更应该时常反省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过失, 使自己的思想行为得到不断的修正, 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矣”。
请你以“反省”为话题, 自拟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文体不限 (诗歌除外)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这两道题虽然在写作上对初中生来说没有难度, 但要求考生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和文化修养, 视角较为独特, 立意较高远, 这也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三、心灵与感悟
写作归根到底是心灵的行动。在写作中, 要能使考生进行内心的自我省检, 或激奋, 或醒悟, 或反思, 或浸润……以实现写作的内在功利目标——陶冶性情, 滋润心灵, 审视生活, 锐化思想, 放飞情感。这样, 就要求写作题源于生活而又引导考生从高处思考生活, 从自我着手而又能引申到人生、人间、人世的大领域, 主观与客观, 内与外, 都能和谐一体;有话可说而又不能流于太浅太俗, 观照着内心而又不能拘泥于狭小, 启示中有引导, 散放中有收敛, 貌似限, 实则放, 既便于考场写作, 也便于高信度评阅。今年的作文题有一些地方较重视这一点。
如四川成都考题:
鲁迅先生在《社戏》结尾写道:真的, 一直到现在, 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作家琦君在异乡面对自己酿就的春酒, 也发出感慨: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 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时光的流逝, 世事的变迁, 让我们的生活里有太多的“再也没有”。“再也没有”, 也许是一份不再拥有的遗憾, 也许更是一种成长中的美好。“再也没有”里, 有对往事的追念, 有对现实的感怀, 有对未来的期盼……
请以“再也没有”为题, 写一篇文章。
要求: (1) 要有真情实感; (2) 自定立意, 自选文体 (诗歌除外) ; (3) 不少于600字; (4) 不得抄袭、套作; (5) 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这道作文题中“再也没有”这个题目应是偏向于人生感悟、体验、理解, 情感因素较重, 考查的是如何表达考生自我的情感倾向。这就要求考生以独特的视角去触摸、去理解分析、去感悟生活中的人和事, 特别是那些依然成为记忆的事, 其中一定有考生值得怀想或留下遗憾或播种过希望的东西。这是命题的旨意。
四、想象与创新
这些年来, 中考作文的考核有些现象值得反思, 除了太“放”以外, 更值得重视的是“偏”——淡化了形象思维, 重了理性, 重义理轻形象, 重套路轻发挥, 重模式轻创造。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 强化形象思维考查的力度, 凸显想象在写作中的地位, 十分必要。极而言之, 想象能力是一个创新型人才诸项特质中最重要的能力, 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具有丰富的想象, 在表达中张开想象的翅膀是考场作文的追求, 鼓励学生在想象的氛围下写作, 竭力打开学生想象的空间, 是作文命题的应有之义, 也是作文命题的一个方向。今年很多地方的试题加大了这种考查。
如四川南充考题:
请以“我的梦想”为题目作文。要求:①立意正确, 思想健康;②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 不少于600字;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否则扣分。
又如甘肃兰州考题:
结茧成蛹的春蚕, 在软壳里期待化为彩蝶的时刻;含苞欲放的花蕾, 在青叶中畅想盛开如霞的未来。青春年少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定然憧憬着美好的明天, 做着这样那样的梦, 诸如团圆梦、大学梦、作家梦、航天梦、强国梦……
请以“我的 ______ 梦”为题, 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字数不少于600字; ②文体自选 (诗歌除外) ; ③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④字迹清晰美观, 卷面整洁。
前面一题是纯粹的想象作文。后一题与想象有些联系。这些题突出了对考生想象 (或联想) 力的考查, 给考生留下了较大的创作空间。
下面说一说备考2014年的一点想法。
一、把握三大要点
1.题型:考生要特别注意, 从这两年的命题来看, 今后一两年内的中考作文命题, 仍然会是以命题作文为、主以命题或半命题作文为辅的命题格局。
2.要求:写作要求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但文体特征的限制则会逐渐明显。全国各地对中考阅卷中“四不像”类的作文一律封杀。2014年的考生更应该注重记叙文的训练与写作。
3.内容:成长、道德与审美类考题非常重要, 情感与认知类考题则会逐渐增多。
二、关注三大趋势
1. 关注生活, 关注自身成长经历。中考作文命题注重人文教育的思路, 特别注重做人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从内容上看, 将更加贴近社会生活, 贴近考生实际, 侧重对考生的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的检验与考查, 具有非常强劲的导向作用。它既要求考生理论联系实际,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更要求考生关注自然, 关注生活, 关注社会, 关心自我。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 考生要真切地感受自己周边的生活, 将在寻常琐事中体味到的喜怒哀乐, 以抒情化的笔调融入字里行间。
2.注重文化素养, 注重体验。2014年各省市中考作文命题会以文学作品或社会公众人物为话题对象, 这种命题考查了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素养, 思索窗外的心智, 举起的是理想的素质教育之旗, 注重的是学生文化素养的积累。
3. 内容范围将会继续拓宽。估计2014年中考作文内容范围将会继续拓宽。如关注道德与精神、关注生命、关注人与人的关系、关注人与自我的关系、关注历史文化问题等。
三、做到四个“强化”
1.强化审题立意。
从中考命题趋向看, 题目是开放性的, 审题几乎没有难度, 一看题目, 人人有事可叙, 有理可说。但如何从人人都能写的文章中写出新意, 这就要看立意如何了。立意是文章的统帅, 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在文章中的反映。立意新或高, 文章才会新颖或深刻。
要立好意, 一是要在读书看报或其他学习中主动思考问题, 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评判能力;二是认真选择一些生活素材进行立意训练, 而且要善于对一个材料作多种立意训练和用不同文体去表现同一个思想的训练;三是进行多种文体表达同一主题的构思训练, 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2.强化书面语言的表达。
语言文字是思想的载体, 思想再好, 构思再美, 文字表达的功力不够, 也是写不成好文章的。因此, 建议针对你自己语言表达的弱点, 有侧重地做如下训练:
议论性语言—多写三五百字的文章评价、事件评价。这一做法应该和前面的作文材料和读书结合起来。
叙事性语言—写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的片断, 描述事件或者景物, 介绍小说、影视等作品。
抒情性语言—可以写直接抒情的语言片断, 也可以结合在发表议论或者叙述事情的时候很自然地表达你的情感。
说明性语言—既可以专题练上几个说明性片断, 也可以融合在叙事和议论中, 训练准确地给别人介绍事物特点或者来龙去脉的说明方法。
3. 强化各种文章格式的训练。
议论、叙事和说明都有基本格式, 这些格式课本上已经很多, 老师也讲得不少, 这里不谈, 下面就目前的一些文章格式做一点提示, 供同学们练习参考:
故事新编式:贵在一个“新”字, 借人们熟悉的故事, 进行改编, 表达新的思想。比如《南郭先生应聘记》、《某某新传》之类。
剧本式:以剧本的形式反映社会生活。可以是独幕, 也可以是多幕。无论哪一种, 都要文字简练, 有内涵, 而且要能够熟练地运用剧本语言 ( 舞台提示、对话、独白) 为你的主题思想服务。
现场直播式、焦点访谈式:这种形式看看电视有关节目就学会了。
日记式、独白式:以“我”的经历、见闻为中心叙事, 以自己的感受揭示主题思想。
访谈录式:以记者访问对方的方式, 叙述和报告给读者。
报告式:各种形式的报告都可以。
辩论陈词式:写成直接的论辩也可以, 写成论辩会直播形式也可以, 以一方面的陈词为主也可以。
和古人交谈式:实际上是借古讽今的写法。可以写成和古人的通信, 也可以直接和古人对话。
此外, 用审判书、序言、广告、寻物启事等其他当前社会生活已经有的各种表达形式都可以。能够独创一种新的形式更好。
4. 强化素材积累。
3.中考命题作文欣赏:逆风 篇三
在中考的作文题型中,有半命题、命题、材料、话题作文等四种,各具特色,相辅相成,却都不可忽视其重要性。半命题作文处于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中间位置,有其特有的限制,也有其开放性。针对于初中生的心里因素,半命题作文具有独特的个性,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优势。掌握半命题作文的写作特点是至关重要的,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能够让学生在中考作文中取得好成绩。
【关键词】
中考 半命题作文 命题特点 写作方法引言
作文作为中考语文中分数比重最大的一道题,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根据题型的不同,应对的写作方法也各有所异。传统的教学方式确实给学生带来了许多写作的技巧,不断地带动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但是,多年来照搬的运用,还是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新课程标准下,作文的教学不断的变得更加的个性化。
1.半命题作文题目解析
1.1半命题作文的相关概念
半命题作文即是作文的题目只写出一部分或者一半,其他部分由学生自己发散思维填写的一种作文题型。这一题型需要学生从题目中、题目背景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扩充,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及表达能力完成作文。
从2007年—2009年的中考题目数据显示,半命题作文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根据2015年全国中考题型总汇可以了解到,半命题作文题目还是较多的。
由上图可知,半命题作文不断出现在学生的中考试卷中。
1.2半命题作文的命题特点
半命题作文是比较灵活的题目,学生可以根据给出的一半或者一部分题目,运用自己熟悉的内容进行写作。并且半命题作文的出现总是伴随着丰富且短暂的提示,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选择内容,完成写作。比如说:“_______,你不一般”“难忘______的眼神”都是极具特色的题目,选择的空间也变大,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累计的知识、兴趣,驾轻就熟的选出作文素材[1]。
当然,也有的半命题作文没有如此的开放,而是相对的加了限制。比如说:“______童心”作文中有几个选择“拥有、发现、久违了、爸爸的”等等。
1.3半命题作文的不同命题结构
一、命名前半题:比如说“笑傲______”“世界只有______”“在考验中______”“给自己一个______”“我读懂了______”“我渴望______”等等。
二、命名后半题:“______,做我自己”“______并没有结束”“______的承诺”“______的岁月”“______,我的最爱”“______触动了我”等。
三、两端命题,中间自命名:比如说“沉醉______的世界”“这里的风光______好”“一路与______同行”“走在______的小路上”等。
四、交叉的命题方式:比如说“我和______一起______”“有一种______叫______”“从______中学习______”等等[2]。
命题作文有各种各样的命题方式,给学生的选择空间更大,在学习中,教师能够从多方面进行对学生的半命题作文教学,让学生在中考尽情发挥优势。
2.中考半命题作文的写作方法
写好半命题作文的关键在于审题、补充题目,只有将这两点做好了,才能够更好的完成下面的步骤。在审题的过程中,学生要通过作文给出的背景的提示进行选文章素材,选好之后根据自己所选内容进行补充题目。这样补充好的题目就和命题作文一样了,学生可以发散思维开始写作。补充题目的过程,考察的是学生日常学习的积累知识,学生初中阶段的写作特长。选择的内容以自己熟悉的为主,发挥自己的特长,写出新颖的文章,这样才能够吸引改卷老师的眼球,获得高分。但是,依旧要注意以下几点:
2.1认真审题,明确具体题目的开放点以及限制点
如上述中提到的“______,我的最爱”。根据这一题目来说,学生必须考虑到,这个半命题作文以“我的最爱”为中心点,在写作的过程学生要围绕“最爱”为主题。在补充题目时,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人或事进行叙述,会更加贴切,表达出来也会一目了然。比如说“爸爸、妈妈、书籍”等都是很好的选择。以此来突出中心点。
认真审题还包含了对题目的每一个字都要认真的理解,不遗漏,减少错误的几率。对于半命题作文中的提示,也是学生不容忽视的,有的应该予以采纳、有的作为参考。
2.2注重知识的积累,内容创新
一篇好的中考文章,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平时注重素材和知识的累积,在写作时能够有效的运用进来,发挥作用。写半命题作文时,要结合自己日常的喜好、兴趣写,内容要自己足够的了解,但是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在题目的补充上,内容的选择上,都要朝新颖的角度出发,这样能够吸引住别人的眼球,得到更好的成绩。
2.3结合实际,化小题目
在半命题的题目填充中,学生要注意,题目的范围不能往大的方面进行填充,而是选择小的方面,这样会更加方便叙述。能够写的更加真实、更加具体。比如说“ 是幸福的”,这时,就不应该填“人生”,人生的范围过于的广泛,无法流露出真实的情感,学生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3]。就可以选择“读书、有朋友”之类的进行补题。
2.4内容积极向上
对于半命题作文而言,学生的选择空间比其他类型的作为选择空间要大,自由程度高。学生在选材的时候应该注重内容的积极性,不要选择不利于身心发展的材料,这样会给作文的得分带来劣势影响,降低作文的整体品味。
3.结语
一篇中考文章,改卷老师最先接触的便是题目,一个具有特色的、新奇的、生动的题目,能够吸引老师的眼球,为文章获得第一印象的高分。结合自己的积累,写出新颖的内容,会让一篇半命题作文发挥到极致,获得高分。
【参考文献】
【1】王兰.来自中考作文评卷组的声音——2011年哈尔滨市升学考试语文命题作文写作误区与对策【J】. 初中生优秀作文,2014
【2】李自斌,胥积宏.精妙立意 精巧构思——半命题作文的中考应试写作指导【J】. 新课程(中),2015(03)
4.高考命题作文欣赏:他们 篇四
我在微博上关注另一个作家,叫阿来,就是写《尘埃落定》的那位。你看他的微博,就觉得这个人跟我们生活在一个时代,但不在一个海拔。因为他的微博上全是花花草草,他对世界上一切的花花草草都感兴趣,他走到任何地方,都会把这些不知名的花草拍下来,然后找明白的人把花草都认出来,发上微博。
我见过很多大师,他们非常有趣。比如《雨人》的编剧,叫巴瑞・莫罗,他凭这个片子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编剧奖。他的《雨人》那部电影,讲一个有自闭症的人,这是真人真事。他见到的那个真人,远比我们电影里看到的达斯汀・霍夫曼演的奇怪得多。当时,他在图书馆里看书,巴瑞・莫罗坐在前排,就听到后面不停地翻书。巴瑞・莫罗就把手头的书放下来,走过去问:请问先生,你在干什么?他说我在看书。巴瑞・莫罗说你看书的速度有这么快么?他说是啊,今天下午我看了这么多的书,(打手势)有这么高一摞了。巴瑞・莫罗不信,就说那我能考你一下吗?他说可以啊。巴瑞・莫罗就翻开一本书,随便翻到一页,念了一句,结果他把后面的全都背下来了。后来,他们就成了好朋友。
后来,《雨人》得了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奖、最佳编剧奖,巴瑞・莫罗觉得这应该是“雨人”的奖,就把这个奖杯送给了“雨人”。半年以后他去看,发现这个小金人上面没有金子了。他就问他金子哪儿去了,他说这是孩子们的玩具,他让很多孩子抱着这个小金人去玩,所以上面就没有金子了。结果巴瑞・莫罗那天看我们做的慈善项目,叫“给孩子加一个菜”,他看得流眼泪了。他说,我要把那个褪了色的小金人拿到中国来,让这些乡村学校的孩子每个人抱着它拍一张照片。
5.我欣赏半命题作文 篇五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是值得我们欣赏的。例如:欣赏自然的美景、欣赏别人,甚至还可以欣赏自己。在这里,我要为你介绍我欣赏的人——她。
她,一个普通得只是沙滩上一粒微不足道的小沙石子,无人问津;但她的那种高贵的品质,在我眼里却是一座雄伟的高山峻岭,让人敬畏。
为什么一个微不足道的她能够让我产生如此巨大的敬佩呢?是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公元20xx年的5月中旬的期间,前几天,那正是让全世界人民都震撼的日子——5.12四川大地震。那一霎那,全世界都鼓动起来了,纷纷为四川灾区捐钱捐物。当然,我们的学校也行动起来了,呼吁所有师生都尽量尽力奉献自己的爱心。当时,我是负责收齐和整理同学们交上来的钱,当我还在整理数目的时候,突然,一张崭新的百元大钞映入了我的眼帘,我猛地抬头一看,是她?我不相信地望了望她,只见她面无表情地走了过来,把钱塞到我的手心里,然后匆匆地就往回走了,留下给我的只是一个让我琢磨不透的背影。我慢慢回想起来,她,相貌平平,成绩平平,也没有一技之长,在班上也不出众,人缘也不是很好,平时也是一个人,独来独往。我只是在帮班主任整理学生家庭情况的时候,看过她的家庭资料,那也是唯一一次让我了解她。她的爸爸妈妈都是农民,工人,家庭经济并不富裕,但为什么能够拿出这么多钱呢?我还记得上一次旅游她也没有参加啊!
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去接近她,我就主动去她聊天了,刚开始时,她还是不理解我怎么突然间变得那么热情,对我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的避忌;但渐渐地,我们就熟悉起来了,我突然想起了这件事,试探着问她,她说这是她平时所做的一些手工,零零散散,但积少成多,赚下来的钱。这些钱足足用了她半年的时间去辛苦地工作换来的。我听了之后大吃一惊,又问这么辛苦攒的钱,为什么一次就把它全部捐了出去呢!她只是轻轻一笑,耸耸肩,丢下了一句话,转身又走了。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是一种责任!”这句话永远刻在了我的心中,它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她给我鼓舞,给我力量,鼓励着我永不停步,努力向前。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我欣赏的人——有责任感的她。
我欣赏风
风,宛如清新大自然的呼吸。
――题记
吹面不寒杨柳风
踏着微微湿润的晨曦,携一颗童心去追寻寂静了好久的春风。
杨柳依依,绽开了米粒般大小的嫩芽;水流潺潺,唤醒了刚刚苏醒活蹦乱跳的鱼虾;笑声阵阵,是谁捉着蝴蝶蜜蜂的翅膀嬉戏?
悄悄走近,那融合了雪水和土壤的芳香飘来,刚探出头的麦苗儿舒展腰肢齐呼它的到来。
哦,那不正是寻觅已久的“杨柳风”么?“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领悟了志南的心境。
轻轻掠过发梢,风从指缝中嬉笑而过,赶着去另一个地方了。好一场风,好一场杨柳风!烟花三月的江南,也正飘荡着杨柳絮吧?
卷地风来忽吹散
盛夏正值雷雨时节,因而盛夏的风就有些捉摸不定了。
雨前,太阳收起自己的热量,全身心让乌云笼罩天空,风也跑来助兴,使劲把乌云赶到一块儿,空气里的风,不热,但闷。
雨停后,太阳继续尽职尽责地出来工作,却不见了风的踪影。
乌云消失得匆忙,因为风喝了一声,乌云都吓散了。雨过后,风收拾完残局,又回来了,这大概就是“卷地风来忽吹散”吧!
又是一阵风,吹过树林,穿过弄堂,招摇过市,惹得刚被雨水冲刷过的小树苗“哗啦哗啦”甩掉一身的水。
昨夜西风凋碧树
诗人笔下的秋并不都尽如刘禹锡吟唱的“秋日胜春朝”。虽说春华秋实,但骚人心中,秋总稍沾一点凄美。
不喜欢秋雨,不喜秋雾,但观那秋风微凉,落叶一地,就是一幅心弦上的景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淡淡的笔触,寥寥几笔,却勾勒一片浓浓的愁绪,苍凉的日薄西山,孤独的远山,萧瑟的秋风,枯败的落叶,寂寞的诗人。余晖中,落寞的背影被轻描上轮廓,深锁的眉头里蓄满哀愁,而遥望的远方,却永远延伸,看不到尽头……
如此凄然的画面,在诗人的满腹愁绪中缓缓展开,造就了诗人多愁善感的心。
“西风凋碧树”,那阵西风,抖落掉一树碧叶,在季节的苔痕里,也抖落了诗人的心高气傲。静谧而安然地享受生活,何尝不是秋风的心声?
北风卷地白草折
看多了古装剧里的打打杀杀,却惟独看不够那一望无际、荒凉的边塞。
兴许是喜欢边塞上风的粗犷吧!直来直去,勇往直前!兴许是喜欢边塞上空自由地在风中飞翔的鹰吧!在风里生,在风里死!
我没见过“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景象,但我能想象得到,在风中飘扬的雪,与芦苇应差不多吧!只是少了边塞生活的凄苦与悲凉。
在边塞上,风蜕去了江南特有的娇羞,山中特有的淡泊,夏日特有的诡秘,它成熟了,穿上盔甲,铁马金戈奔驰在广阔的沙漠中。
6.中考半命题作文的命题技巧 篇六
半命式作文题,题面不长,其间还有空白,呈残缺式。但就是在这残缺短小的题面中,却隐含着不少的有用信息。
命题者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①暗示一定的类,即文章的体裁及表达属类,是记叙文、议论文,抑或说明文。细而分之,是记人还是记事;是叙事为主,还是抒情为主;是缘事说理,还是以理带事,等等。②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③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一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一理或数理,或瞬间或久远,或局狭或广扩,等等。④标示一定的载体。文以载道,具体到一篇半命题作文,文章的旨意凭借何种具体的人、事、时、空,加以显现?这种载道的载体是题目中既定的,还是由学生自定的?对此种种,在半命题的题面中都有所点示。
审视《我这个……迷》,题面中的“我”、“迷”两词前后缀连,表明是记人叙事的记叙文。题中的迷,其含义是对某种事物、活动、景物特别感兴趣,全身心投入,达到如醉如痴的迷恋程度,无疑暗点了文旨。题首的人称词“我”,表明文章的“量”局限于特定的一个人——“我”,局限于“我”的一种兴趣爱好。至于这种如醉如痴迷恋的对象——载体,题目有意空缺,留给学生自主定夺,填之而出。
再揣摩文题《……之风不可长》,隐含信息,次第抽出:
类:“不可长”一语,对社会上的某种风气作出一个明确的否定判断,表明一种决绝的态度,行文必然议论说理,当属议论文。
质:“……之风不可长”,分明是抨击、批判不正之风,伸张正义,击浊扬清,此及本文宏旨。
量:“之风”是偏正短语的后肢,前面填充后,自然形成不正之风、邪恶之风中的一种。
载体:用空格隐去,由学生自揣自定,学生大可从“我”出发,为我所用。
二、填题,要与命题要求暗合神契。
命题者总是从教学大纲出发,紧扣教材,巧拟半命文题,从一个角度去测试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面对半命文题,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以利正确定向下笔。知己知彼(命题者),方能百写不殆。
《在……面前》是前几年湖北省的中考题,稍一端详,可知文题是一表示态势的介宾短语。为何以态度命题?最终目的是什么?让思绪驰骋,不难看出,命题者设计这一带空白的文题,其初衷是要学生自我营造一种环境、态势,造成特定的氛围,让生活中某一人(或数人)置于其间,述其言,叙其行,从而显示人物的某种精神、气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这种环境和态势,可能是有形的,如金钱、鲜花;也可能是无形的,如威胁、困难;可能是惬意的,如奖状、成功;也可能是恶劣的,如挫折、歹徒。运思到这个程度,就不难通过填充题,设置一个恰当的对立物、映衬面,为构思中的人事创下典型的环境,从而有力刻画人物形象,凸现文旨意念。
面对这一文题,有的学生无视命题,随意填题为《在哥哥面前》、《在房屋面前》《在校门面前》,如此,也能行文,但徒然增大了深层构思的困难。前一题除了点名兄弟(兄妹)关系外,很难形成对立、映衬关系;而后两题只是点出了人事发生的地点,除此,难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使文章难以契合命题者的匠心与要求。
三、填题,要切中题旨文意。
如前所述,多数半命式文题,对题旨文意都有所显露,有所暗示,一题当前,我们首先要机灵扫瞄,将其捕捉到手,接着要深层透视,切中底蕴,以利正确填题,深层构思。
《……长大了》一题,载体部分空缺,怎样填题为好?关键是对点明文旨的“长大”怎样理解。对“长大”一语,有三种诠释可供思辨取舍:1、增高长重(一般生理现象),2、思想成熟(高级智能现象),3、学业(事业)有成(有为社会现象)。对三者运思比较,可以断定,按第一种含义填题,难脱肤浅;按第二第三种含义填题,能揭示人与事的底蕴,从动态变势中演绎出明确的`意念。
那么,题中的空白是不是只能填写人称呢?不一定,抓住事物间的逻辑联系,又何尝不可填写动物植物静物呢?如生物小组的良种免、种植小组的新种瓜、校园内外的共青林,可透过这些特指的物体增高长大,曲折地反映出科学少年、时代小主人的茁壮成长,迅速成长。
又如文题《我学会了……》,题中“学会”一词常见惯用,但纳入文题,其旨意就当仔细琢磨了。这里当指学习并掌握了某种有用的知识、技能、本领,连上前面的“我”,渗出一种可贵的自豪激情。对题旨揣度有高下,填题也就有优劣。
《我学会了骑车》、《我学会了烧菜》、《我学会了打球》——填题正确,流于一般。
《我学会了讲文明》、《我学会了自卫》、《我学会了珍惜时间》——填题深刻,题旨凸现。
《我学会了打牌》、《我学会了赚钱》、《我学会了吸烟》——填题错误,题旨走穴。
四、填题,要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下笔能否成功,有无感己感人的素材入文,至为重要。而半命题作文正是在动用生活储存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自由。填题时就要珍视这一自由,加以充分利用,使填出的文题正中素材仓库之所备。
且看《一段美好的生活给我的……》一题,显示题旨的空白处可有多种填法,但要正中储存,就要慎选。一学生暑假下乡,与勤俭的祖父相处,对自己的乱用胡花深感内疚,并力戒之,可填“鞭策”。一学生考试失利后,忘情观察大风雨中蜘蛛反复织网的镜头,感触颇深,可填“启迪”。一学生在校运动会3000米赛跑中不支落伍,是班上的拉拉队热烈的擂鼓、整齐的呐喊使他干劲倍增,最后夺得第二,可填“力量”。
又如《我……同桌》,题目已经限定了载体,如何填充为好,仍视素材而定。如果同桌系新来乍到,虽印象鲜明,但交往很少,可填“的”,以便从旁观察描述。如果与同桌交往频繁,碰碰磕磕,时有冲突,填“和”为宜,以展示矛盾冲突中的人物形象。如若对同桌的某一印象和某种情感强烈,不妨选填“敬佩”、“恨”、“同情”、“鄙夷”等。
五、填题,要力求创意新颖。
填题运思,在符合要求、切中题旨的前提下,还应避俗求新,使题与文,让人触读后俱为之一震。这,主要讲究填题的深加工了。
一组中学生面对《我生活在__之中》的半命题,有如下填题,试作比较:
填“家庭”、“学校”、“社会”——浅薄直露,味同嚼蜡。
填“集体”、“亲人”、“友谊”——正确平常,流于一般。
填“麻将声”、“追星族”——切中时弊,发人警醒。
填“题海”、“夹缝”、“梦魇”——比喻形象,深邃出格。
且题面的新与俗制约文面的新与俗。
拿起《……的滋味》这一文题,如果匆匆填上“咖啡”、“中药”、“甲鱼”、“黄瓜”,且只是就其滋味写滋味,必然俗气浅薄。如能扣住滋味的深含,掘而深之,写出《打工的滋味》、《得奖的滋味》、《当干部的滋味》、《掏污水沟的滋味》,则既深又新。再进一步,如能逆向填题:《作弊的滋味》——心惊肉跳,《说谎的滋味》——惶惶不安,《挨批的滋味》——打翻五味瓶,则文章的新鲜度、吸引力就更不同凡响。
六、填题,要符合情理、逻辑。
填题新也好,深也好,都有个“度”,过度则不真,甚至有悖情理,违反逻辑。
有这样一道题,《我第一次……》,如若有人填上诸如“哭”、“淘气”、“唱歌”、“做梦”之类,必然令人皱眉,因为这些选项都是难以界定“第一”的,填进题中,势必陷入伪科学的泥沼。变换一下,选填印象深刻的“第一”,如“上学校”、“登台演戏”、“领奖”、“下水”则成,因为这一类“第一”都是不难确认的。如能变向运思,选填“说谎”、“当家”、“打工”、“独自远行”入题,则文旨文趣当会更新鲜可人而又合乎逻辑,不违情理。
7.中考命题作文欣赏:逆风 篇七
主编:张彩萍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本书是对近3年江苏省13个大市中考语文作文题的全面梳理和回顾, 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中考命题动态、评判原则等。文章作者包括初中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大市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等, 他们在语文教学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对语文教学有较为深刻的思考, 能对学生的复习、备考起到有效的引领作用。
精彩片段: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你看, 那一条天河如带, 那一颗颗星明眸善睐, 莫不是这世上最美的眼神? (题目中的“眼神”被小作者诗化了) 只是, 为何现在已杳无踪迹了呢?
回溯流年, 当我还是个懵懂的幼童时, 便对星星情有独钟。 夏日, 晚饭后, 江南小镇夜凉如水, 我总爱跑到院子里, 抢了外公的藤椅, 半躺半坐, 仰头看星。 身下的藤椅透着微凉的气息, 青石的地面温润如水。 星星忽明忽暗的模样, 使我不禁以为那是一双双明亮的眸子。 于是, 我拉过外公的手, 叫道:“外公你看! 星星在眨眼睛! 它们是眼睛哎。 ”外公拍拍我的小脑瓜:“对啊, 这天上的星星, 就是一双双眼睛, 在看着你呢。 你偷糖吃, 还欺负邻居家的小花猫, 它们可都是知道的呢。”我不觉一惊!再看天上, 星星们的眼神, 已从调皮温柔, 变成严厉责备了。
稍微长大些, 我已不再有那种单纯的心境了, 可我还是爱看星星, 爱看星星的眼神。 故里天青, 星星如梦。 在那一颗颗遥远的星星上, 有清冷的光遗世流转, 如水, 如风, 如烟, 有花开刹那的灿烂, 也有倚楼听雨的清寂。 它们的眼神是温柔的, 亦是沧桑的。 它们是亘古不老的仙子, 秋水横波, 让世人留下无数新章古句来赞咏;它们凌烟御风, 起舞弄影, 用最美却最远的眼神注视着世人, 即使远隔九天, 我也能感觉到那眼神中的温柔鼓励, 催人奋进。 谁说青冥苦寒, 星月无情? 虽一居于碧落青天, 一居于红尘浊世, 但它们, 是我最真挚的朋友。
8.中考全命题作文训练探索 篇八
关键词:中考;作文;材料
中考作文50分,差不多占了语文总分的半壁江山,自然不能忽视。近几年来,各省市的中考作文题比以往更贴近生活实际,其内容大都关注考生的生活体验、健康成长、品德修养、价值取向以及人文关怀等,这一命题思路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理念。笔者认为,在指导写作全命题作文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文题中的“题眼”,确定写作重心
“题眼”是标题中的关键词,抓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构思重点,抓住了中心。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包括以下几种:①单词语题目,比如“梦想”“父亲”“眼泪”“跋涉”“微笑”等,这些题目让人一目了然。②词组型题目,起修饰作用的词语是“题眼”。如“难忘的记忆”的题眼是“难忘”,“刻骨铭心的誓言”的题眼是“刻骨铭心”。③动词是“题眼”。以“如果我当家”为例,“当家”应该是核心内容,可以包含“我”为什么当家,“我”怎样当家,“我”当家以后怎么样等内容。关联词“如果”,表明文章内容都建立在假设的前提之上。与“如果”配对使用的关联词是“就”和“那么”,这类词语领起的内容应该是假设条件满足后产生的结果。因此,这是一篇包含人物和事件的文章。总之,要写出这堂课不像语文课的特点,又要体现出语文学习的内容,兼顾二者才符合要求。
二、注意题目前后的提示语,挖掘题目内涵
例如,2011年浙江杭州卷:昙花为了自己多年一现的梦想,甘愿承受长久的寂寞;雄鹰为了自己翱翔蓝天的梦想,毅然接受严峻的考验;彩虹为了自己绚丽多姿的梦想,敢于经受风雨的洗礼;流星为了自己瞬间美好的梦想,宁可付出沉重的代价。梦想一旦付诸行动,就会变得无比精彩。
请以“为了自己的梦想”为题目,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真实姓名。
本作文题形式为材料+命题。题目“为了自己的梦想”很有诗意,契合考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在审题上没有设置任何障碍,考生写作时可以重在表现对梦想的追求过程,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内心感悟,写成一篇记叙文;也可以选取古今中外名人在追求梦想过程中克服磨难的经历作为论据,写成一篇议论文。因此该作文题对考生既有审题选材方面的要求,也有思想认知方面的引导。
三、找准材料选择的切入口,便于引发人生哲思
例如,2011年北京卷:
知识的丰富,认识的提高,情感的加深,习惯的养成……都需要天长日久的坚持,一点一滴的积累。请以“日积月累”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3)字数在600至1000之间;(4)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这是一道几乎没有审题障碍的作文题,适合用各种文体来写,可以记叙“日积月累”的故事,也可以议论“日积月累”的方法、作用,甚至可以说明“日积月累”的来历、特征等。要想出彩,最好还是写成记叙文或者议论文。写记叙文时切入点要小,但要以小见大。写议论文时,要适当设置几个分论点,便于驾驭。
四、运用多种技巧,出其不意写美文
限于考试时间的紧迫性,面对作文题目,有的考生实在想不出什么太过新颖的主题来,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我们可以运用多种写作技巧,用新颖的作文形式装点旧的主题,从而化旧为新,让作文出彩。在作文题目的“要求”部分中,大都写有“题材不限”的字样,考生大可充分利用这点,选择一种恰到好处的结构样式,如一般人写成记叙文,你却写成说明文;一般人用普通文体,你偏用书信体、日记体等。另外,在写作时多采用一些别具一格的写作技巧,如运用拟人、倒叙、插叙等。通过写作技巧的巧妙运用,写出别致的美文来。
总之,作文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要靠平时大量的阅读和日积月累的训练,但严格审题和掌握一些技巧会让我们在考场上作文更加游刃有余,写出更加出彩的美文来。
9.半命题作文我最欣赏的-作文 篇九
每当面对道德决择时,我耳边便萦绕着父亲那严肃坚定的话语:“孩子,学会坚强,坚持到底才是一个真正的成功者。”于是,我就会获得抵制诱惑的勇气和力量。
记得那一件事。在学校里,因为头痛难忍,老师便带着我去诊所。我心中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能吃药,一吃药就会胃痛。我鼓气勇气对老师说:“老师,这次打针吧,我吃药爱胃痛。”来到诊所,医生问完我的病情拿起那针管吸满了药水。我望着尖尖的针头,心里充满了畏惧,我有些后悔,心想:“这扎在屁股上会很痛,可又不能反悔。”正当我左右没有办法时,那句话回荡在我的耳畔:“孩子,学会坚强,坚持到底才是一个真正的成功者。”对!坚持,忍一忍就会过去,学会坚强。我乖乖地趴在那儿,针头扎进去,“哎哟!”我尖叫起来。“不能叫疼,不可以叫疼,自己决不是弱女子。”我安慰自己。终于针头拔了出来,我揉着生疼的屁股,却没有哭。
父亲的那一句话给了我勇气和力量。它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10.慢慢走欣赏啊命题作文300字 篇十
踏着石板,穿梭于林间,听着鸟儿啼鸣,闻着百花芬香,看着野花的娇艳,踩着幽谷清泉,别有一番情趣。
“布谷,布谷”这忽近忽远的歌喉,让人陶醉其中。一阵轻风拂过,拂去人们心头的烦躁,送来惬意与清静。流水,清风,鸟儿的应和,还有树叶的摩擦声,刹时组成了一个交响乐队,歌颂这美丽与安宁。风渐渐停息,一切将又变回原样,寂静的,宁和的,美丽的。
那潺潺的流水,好似一位信使,带着人民的希望驶向远方。阳光,透过叶缝,再折射到这水上,微波粼粼,就如同向河面撒下了一颗颗小钻石。
走着走着,一个木桩伫立在那,深沉的颜色与一圈又一圈的年轮透露出它的古老与年份。抬手抚摸,虽然粗糙却又不失光彩,我静静的体会着这种古老,又仿佛回到多年以前,看着这树的宏伟高大。
11.中考命题作文审题“烟雾弹”浅说 篇十一
【关键词】审题 关联 行为方式 意蕴 主体认识
写作一直以来都是学生语文学习重难点。学生抱怨:写作难,得分低;老师抱怨:写得差,不切题。其实,写作不难,难的是审题;写的不差,差的是跑错龙套。所以,审题是影响写作方向的重要因素。一旦此环节出现问题或偏差,结果可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一、作文审题也有“烟雾弹”
中考命题作文形式多样,从字数长短上分,有词语类的,短语类的,句子类的;从话题上分,有成长类的,自然类的,社会类的,人文类的;从情感体验上分,有感悟类的,励志类的,亲情类的,关爱类的……不论哪种类型,都要严防烟雾弹的迷惑,做到切题写作。
就拿2016年徐州市作文题目《以心传递》为例,学生思考的是“传递”什么?接着就找出一个富有爱心和善心的人来传递他的故事和精神。而“我”被深深地感动,并且决心“以心传递”作为回报。最后,一句赞美,一句誓言或呼吁就为这篇题目画上了句号。这样的解读看似符合要求,实则走进了狭隘的误区,存在误读的诟病。
题目的中心词是“传递”,犹如接力赛:一个人递出,另一个人接棒并向第三个人传出,此过程才叫传递。所以感动过后仅一句誓言“我要以心传递”是不妥当的,这不叫传递。由此可见,一个词语把握不准,写作的重心就会发生变化,与文题也就渐行渐远。所以,一旦审题出现误读,就像中了烟雾弹,头重脚轻、走错方向。
躲过了误读这枚烟雾弹,就能切题写作了吗?别漏掉要“以心”传递这一要求。这不是来回重复的机械性工作任务,是对社会人的社会行为的评判,反映的是写作主体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即传递为了什么?在这种精神信仰下,传递才是由心而发,因情而美。反之,就会掉进漏读的烟雾弹里,“煽情”而不“动情”,给人虚情假意的印象。
此外,除了误读、漏读的现象之外,审题还容易出现偏读、错读等其他问题。
二、安全解除“烟雾弹”
审题要全面、仔细,要细细推敲、品味,不能有所遗漏、偏差或者误区。怎样审题才能做到为题发挥、切题写作呢?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审题目中隐含的关联。
如《感谢有你相伴》(2016年巴中卷),“感谢”是中心词,感谢的对象是“你”,省略的主语是“我”(感谢的主体)。为什么要感谢“你”呢?我们不妨做个填空题。因为有你相伴,我____,所以感谢你?要填的是我受到的影响或发生的变化,即我的某段经历。这道题表面上显露“我”和“你”之间存在的关联,深层次上隐含了“我”实际经历和心灵成长之间的关联,即作者本人与中心事件的关系,同时“你”是中心事件的参与者。厘清了这些关系之后,才能回答写作的方向,才能做到不偏不倚。举一反三,《你用____温暖了我》,关联之一是你温暖了我;关联之二是被温暖前、后,我内心的不同状态和变化。只有同时关注题目中隐含地各种关联,文章才不会游于表浅,矫揉造作,给人虚情假意之印象。
总之,题目里隐含了多种关联,这些关联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审题时要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地推敲,既要紧密还要在理。
二审题目中隐含的重点。
所谓隐含的重点,是指写作中应该详细描写或者铺垫过渡但又易被忽略的部分。它直接通向中心主旨,甚至关系着立意的高度。这些隐含地重点可能是什么呢?
可以是行为方式。如《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2016年重庆卷),行为方式是“提灯”,这种行为方式就告诉考生,一定要写“提”的动态和神态,并且尽量生动形象地进行一段细节描写,这样,情感的宣泄和心中的“感谢”就水到渠成、真挚自然了。又如《____滋润我成长》(2016荆门中考作文题),行为方式是“滋润”,意思是带给人身体上的享受,或精神上的愉悦、满足,所以,这段“成长”在呵护与关爱、陪伴与鼓励下,是顺利的,快乐的,或幸福的。总之,抓准行为方式是审题解题的有效途径。
可以是意蕴丰富的词语。如《有那一抹色彩》(2016年盐城卷),“色彩”的意蕴很丰厚,可以是给人视觉享受的美丽的色彩,也可以是使人心灵愉悦的动人的亮点。除了在词义上可作出多元解释,在感情色彩上也有显著地倾向。“色彩”本身就给人一种绚丽夺目的美感,在情感态度上表现出的是一种赞叹,敬慕。有了这层认识之后,写作就迎刃而解了。
三者,审题目中的主体认识。
12.中考命题作文欣赏:逆风 篇十二
SSAT考试是美 国、加拿 大私立中 学的标准化入学考试,在国外,只有少数成绩优异的学生加上家庭环境背景较好的家庭会申请私立的寄宿高中,其难度甚至高于托福。学美常春藤培训学校近日在京召开的“SSAT考试总结及趋势分析”发布会上介绍,今年的SSAT考试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其中新增加了创造性作文命题。
据了解,国内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SSAT的考试。学美常春藤培训学校对SSAT的考试内容及新旧版SSAT的差异做了介绍,帮助学生和家长进一步了解SSAT及准备方向。培训学校发言人介绍说, 以往的作文题目只有一个叙述描写性的作文题,现在新增加一个“创造性命题”,让学生二选一写一个。这种创造型写作,需要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完成作文,对于中国考生难度非常大。
据介绍, 相对过去,SSAT考试作了几点改革,第一,加入了基础层次测试(Elementary Level Test)。主要用于美国小学4-5年级学生的入学。第二,增加了“标准组normal group”分类,改进了对于分数的理解方法———新建立了“标准组”。在“标准组”这个分类下,国际学生的成绩将不再和美国、加拿大的学生进行对比。第三,题型的变化及难度有所增加。过去,SSAT的题目来自专家的题目库,现在的题目将由私立学校的老师编写,其中单词的部分增加了许多高中才学到的SAT范围的单词, 数学部分增加了初三学生才学到的部分内容,应用题的题目叙述变长变复杂,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可能存在理解偏差而无法做题。阅读的部分包括诗歌、文学作品节选、作者介绍、美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议题等的比重有所加大。第四,每个考试将增加“加试部分”(15分钟),这些题目不会被评分,加试包括阅读、词汇和数学。(源自《光明日报》)
13.欣赏什么的半命题作文800字 篇十三
棋盘上,有时一步奠定战局;生活中,有时一步决定人生。
——题记
急躁·身陷囹圄
房间中烟雾弥漫,其间还夹杂着袅袅茶香。一张并不大的红木桌上,放着两杯浓茶,棋子在棋盘上起、落,铿锵有力,我紧蹙眉头,望着桌上难逆转的战局与我的残兵败将苦苦挣扎。
爷爷在面前抿一口茶,下一步棋,笑一笑,望了望我,说:“怎么样?吃到苦头了?你这雷厉风行的下法显然不堪一击,棋盘就像人生,每一步都要谨慎。”说完缓缓站起来,踱步出去了,留下我一人沉思。
改变·重振旗鼓
谨慎?很重要吗?我却忽然想起爷爷每下一步棋却都要举着茶杯,沉思上不少时间。或许却有如此重要,那就试试看吧。
从那天后,“谨慎”二字却都萦绕于我心间。不但下棋,连做作业学习,也确乎都在践行。一步棋前,我会沉思;一道题前,我会踌躇。我学会了谨慎,学会了三思而后行的道理,我慢慢地认识到了谨慎的重要性,谨于言而慎于行的好处我也深有体会,我在心中默默地为自己点赞,都是因为那刻停顿,那份慎重。
收获·逆转乾坤
出车,动炮。我凭借两车一炮,在爷爷的棋阵中周旋,寻找机会。表面波澜不惊,但内心已如驰过千军万马,我尽力表现出平静,却不能按捺我心中的紧张心情。我的手心渗出了密密麻麻的汗,紧紧盯着棋子。
没多久,我便发现爷爷的棋阵有漏洞,炮向里一钻,成功“将军”,待爷爷将“将”移走,我反向便吃掉了他的车。我大受鼓舞,乘胜追击,最后,将爷爷“残忍”将死。爷爷笑了笑,说:“尝到谨慎的甜头了吧?”
谨慎,不是裹足不前,瞻前顾后,而是三思而后行。它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
14.中考命题作文评析 篇十四
端午的味道
我沉醉于青草的味道,平和、清爽;我着迷于野花的味道,随性、自然。但什么也比不过那端午的味道,那独有的粽叶飘香,总能让我的思绪飘成不系之舟。掬往事的清泉,映出那令我永生难忘的故事„„
巷口是你伴着粽香的守望——(明线)
父亲说,他的心被远方炊烟牢牢地系着。在数个炊烟升起的梦里,父亲思念的芽悄然萌发。在那个端午节,他决定带我回老家。一路的劳顿让我疲惫不堪,但看到巷口那双清亮的眼眸,我的劳累被一种温馨扫得一干二净,父亲推我:“叫奶奶!”我有些羞涩:“奶!”她就笑了,拉过我的手,反复摩挲,给我系上鲜艳的五彩线,赶忙让我吃粽子。我看出车子已等了许久,轻轻说:“咱回家吧。”她一搂我:“好,孩子,咱们回家,回家。”扶着她,慢慢走进小巷,唇齿之间满是粽香在萦绕。那是一种来自家的温暖,让我难忘。(享受)那一年,我吃许多粽子,好像是为了留住那美妙岁月。临走前,我拉着她的手:“我明年还来。”她不语,只站在巷口,守望„„
是我伤害了你满是粽香的爱——那个我口中的明年,却在我和城里伙伴们的游戏中溜走,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心中那些小小的虚荣和自以为是,在我心的旷野中无边的疯长,我开始不愿见她,讨厌她土气的装扮与一成不变的粽子。某天放学,她等在校门前,却被我赶走,手中的粽子我也没接。她脸色苍白,在人海中怔忡着被淹没,我甚至没注意到她衣角下露出的一截病号服。几天后她病危的消息传来,我极不情愿地赶到。她颤抖着伸出手指向一个抽屉,我打开,看到满满一抽屉粽子,系着一根五彩线,她比划着给我,我捧一捧清香,泪流满面。我拉起她的手,在她手心中写:对不起。(愧疚)
端午的味道,就是她的味道——
如今,她已不在我身旁,我却学会了包粽子。那根最后的五彩线,我最终没舍得戴,挂在了她的照片前。每年的端午,我都包几个粽子,放在她的照片前。奶奶啊,那端午的味道,就是你的味道!如今的我,心像父亲一样,被远方曾经的炊烟牢牢牵着。那炊烟像风筝的线,总在我失意时给我起飞的希望。那端午的味道,是你爱的味道,更是我思念(暗线)的味道,更是我思念的味道,不散……(首尾照应)
作文技法分析:
红线贯穿法
这是叙事散文的必备方法,或者说是完成这类文章谋篇布局和表情达意的先决条件。散文的“形散神聚”,是自由不拘的选材与鲜明集中的主旨的矛盾统一。达到这种统一的唯一要诀就是清晰的线索有力地贯穿全文始终;同时,这种线索往往明是一种事物,暗里是一种情感——变化的情感,也有明线、暗线的说法。这是中学生作文的一个难点。
本文以“粽香的守望”为明线,串起了奶奶巷口的守望、校门口的守望、病榻上的守望,以及“我”在奶奶遗像前的守望和父亲对故乡的守望;又以“我”的情感变化为暗线,以享受、厌弃、愧疚、思念串起了“我”对奶奶感情深化的过程。于是,我们懂了:那守望,是亲人的关怀和期盼;那粽香,是亲情的温馨和芬芳。于是,三代人的情感融为一体,美好的亲情就有了传承——一如中华传统文化中所有的美好都有了传承者,端午节的意义就不言而喻。1
叙事性散文技法二:由实及虚法
端午的味道
一浪一浪的蝉鸣飘过我走过的十六个端午,指缝间流泻了阳光,将端午的味道浸满了我的心房。如微风拂过的点点清香,那种悠悠的味道,如水一样的气息,和着柔柔的节日欢乐,将心都熔化掉了。
端午的味道,是粽子的味道,每每在端午早上起来的时候,床边被调皮的太阳镀上了一层金光,阳光肆意地流淌,我走到厨房那粽叶浓郁芳香落了一地,让屋子旋转起端午的味道,经久不散,只见已做好的粽子被摆放在桌子上,让我突然嗅了一鼻子的芳香。那蒸腾的雾气变得很轻很轻。“这是妈妈起早为你做的。”我呆住了!“是啊,知道你愿意吃粽子,怎么样?好吃吗?”我怔住了,看着那蓬乱头发的眸子如水一般的清澈,那瘦小的身影在蒸气的陪伴下如圣母玛利亚的雕像,那弯躬的腰早已似固定在了45度的位置上,妈妈总是这样,面对自己孩子时,如太阳般,将阴影抛在身后,留下的只有温暖,我拿起粽子,味道(实)却比从前强了许多,似乎将爱都带了进来,有人说母爱如星辉,是否这粽子里也采着一船星辉,每一粒都是经久不变的浓浓爱意端午的味道和着粽子的芳香。在母爱的浸染下,成为我了我生命中最美丽的等待!
端午的味道,是祝福的味道,友情味道。(虚)
每每打开手机,短信箱里有着端午那天的几篇祝福。“端午节快乐,我愿送你一百个粽子,代表我的祝愿。”“任岁月流逝,任时光荏苒,就算季节的风可以带走一切,但我可以告诉你,它带不走我对你的殷切祝愿。”一段段尘封的记忆被揭开,似乎犹带着岁月剥落的声音,往事点点,短信件件,友情的味道在祝愿中被酿成美酒,不知为何,当我想与你一同品尝时,却先醉了自己。
南风呢喃着柳丝,端午的味道亦如梵婀玲上的歌,在耳畔旁经久不息;又似岁月的流水在赤足中走过沙滩时,带着丝丝清爽;成了我生命中最美的风景。
柳絮纷飞,勾住了点点星光;粽子飘香点燃起了美丽的回忆,端午的味道。在我生命道路两旁,镌刻了一地的芬芳。
作文技法分析:
由实及虚法
命题“端午的味道”中的“味道”,明显地具有比喻象征性,作为本体,它指引考生着眼于端午节的独特生活形式;作为喻征体,它启发考生用心于端午节特殊的文化意义。因而,考生的构思就有了双重性。
本文作者从粽子的香味写起,不惜笔墨地描述端午早晨的感官刺激,是有意的渲染烘托,以突出母亲的形象,引发对母爱的歌颂——是对中华民族妇女勤劳慈爱的传统美德的歌颂吧。下文陡然一转,直写友情的味道。如果说上文的亲情与粽子的香味有关,那么友情已经和粽子的实味儿没有什么关联,“味道”就是虚指了。作者以由实及虚的写法,兼顾了命题的双重指向,从而巧妙地表达了对端午节独特的文化形态的理解和感悟。
叙事性散文技法三:谈古论今法
端午的味道
踽踽独行,始终如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伴随着民族的气息一路走来,如今的端午更让这浓厚的气息,沁入我的心脾。(开篇点题)
漫溯一道道历史的沟壑,(古)我的思绪似乎回到了千年前,屈原纵身跃入汩罗江的那一刻。端午的味道是历史的味道。
那漾起的波澜似在诉说他的不甘。飞溅的浪花映衬着他纯澈的心灵。“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痛苦纠缠他一生,才有了他汩罗江畔的离去。他的离去是历史的遗憾,是民族文化上空缺的一笔。才有了世人为了纪念他而赛起的龙舟,投入江中的粽子。那是对屈原精神的怀念,是对历史的祭奠,千年来这样的习俗被代代相传,将民族的文化溶入进了我们的生活之中,追忆历史,让我感叹端午的味道便是历史的味道。
中华民族浓厚的历史积淀了千年的文化才有了今日的大国风范。节日正这种深厚底蕴的呈现。
端午的味道是,是文化的的味道。
我们心中对端午的印象似乎只是吃粽子,赛龙舟,这样的娱乐节目。却不知,我们中华民族的独特之处。正是由这些我们特有的传统节日积淀而成的。从古至今,多少文学大师通过记叙这些节日的回忆,唤醒人们对文化的激情。
端午,是对历史的呈现,对传统文化的呈现,它所弥漫的古色古香,让我沉醉。
端午的味道,同样是青春的味道。(今)
青春的我们,在传承中发扬。看到在我们手上挂起的五彩绳,胸前挂起的荷包,节日那天欢唱庆贺,让我们青春的朝气与端午节的传统气息相融合,所反映的便是我们传承的精神。
端午,并非只是我们娱乐,休息的日子,它让我们的世界高尚,犹记得端午那天我们爬山欢度,在粽香弥漫的房间里畅谈。填补了我们精神上对文化的一处空余之地,让端午的味道溶入生活,让文化的味道与精神交融,让我们青春一代,传承文化精神的火炬,照亮一片征程!
端午的味道,并未被我们所遗忘。而是在传承中日益浓郁。
作文技法分析:
谈古论今法
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端午文化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文化演进过程中逐渐固化而成。讨论这个特殊日子的意义,难免要追根溯源。本文的作者正是这样做的,用一大段高度概括了自屈原以后端午文化的延续,有力地揭示出这种文化的本质。
然而,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历史的追述,而是着眼于历史,落脚于现实,于是,把重点转移到了端午文化现实状态、现实意义的阐发,以一个承继者和光大者的姿态,满怀豪情地抒写了新生代对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和美好愿望。
15.中考命题作文欣赏:逆风 篇十五
[关键词]中考作文 命题 分析 预测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041
综观《2014年全国中考真题25套》,对2014年全国中考作文命题作如下分析:
一、命题形式
1.依然是四种命题形式(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给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越来越少,仅有三个省(河北省、山西省、福建省厦门市)使用。因为话题作文容易套作,考察不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它太空泛,而且有一段时间用得很滥,多年前就有教师发表意见,要求不用话题作文。
2.向高考靠拢,给材料作文越来越受到命题老师的青睐。2014年有6个省市(重庆市、河南省、湖北黄冈、湖北武汉、浙江杭州、山东潍坊)采用了,占四分之一。
3.半命题作文形式有减少趋势,2014年只有7个省市用了(重庆市、南京市、长沙市、成都市、烟台市、甘肃兰州市、福建厦门市),我想主要是因为半命题作文也较空泛,而且今年半命题作文形式有变化,那就是将题目补充完整的内容实行控制,不能随意填写,选择性较少。比如:江苏南京的考题“只是因为__________”只能从“那本书”“那条路”“那个人”三个短语中任选一个,填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
4.命题作文依然是重头戏,占了60%以上。我们统计的这26份试卷有15个省市还是采用命题作文形式。因为命题作文更能考出学生作文的功底。比如审题能力,同时又能更好地防止宿构套作。
二、命制模式
1.向高考试卷学习,采取一小一大命制模式,有北京市、山西省、湖南省长沙市等。如,北京市:校学生会准备出一期“献给母校”的专刊。要求考生以一个初三毕业生的名义为“感恩”栏目写一段话,而且限定在班主任、任课教师、校医、保安、图书管理员中任选一个表示感谢的心意,字数在150-200之间,分值10分。
2.灵活机动两题选一命题模式:有7个省市选用。今年,我们江西就是采用这种。江西省:在“勇往直前”与“学会等待”中任选一题作文。这种模式,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较有生活感悟的题目进行写作,得分会较高。
3.单纯命制一题模式还是占主导地位,从我们所考察的25省市作文题看,有18个省市,占了70%之多。分值设置有两种情况,如果整个语文试卷是120分的,作文为50分;如果整个语文试卷是150分的,作文则为60分(上海市),或者55分(安徽省)。
三、命题解读与2015年命题预测
1.作文命题设置的内容依然是要求考生平常注意到:关注自身的成长体验、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他人;倡导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例如,《这里有属于我的世界》(北京市)、《这里也有兴趣》(上海市)、《我心灵的甘露》(天津市)、《说说我自己》(安徽省)、《勇往直前》《学会等待》(江西省)、《成长路上有你真好》(湖北黄冈)等等。我手写我心,我的世界我做主,学生都是“有米”之巧妇,所以不会让考生无话可说,反而是文思泉涌,得高分的很多。所以,2015年的大方向不会变,依然会继续关注。
2.2015年中考命题在命题形式、命题模式上还将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命题作文还会占主导地位,单纯命制一题模式还会很多。这里我们特别推崇长沙市的中考作文题,它既采用了一小一大作文形式,同时大作文又是两题选一形式;大作文是两道作文题,又有两种:其一为命题作文《那份不一样的情》,其二为半命题作文《我们一起品味过的__________(快乐/忧伤)》。真是一箭多“雕”啊,令人佩服命题者的“智慧”!
四、2015年中考作文应对策略
1.强化学生作文基本功训练,尤其是审题能力的训练。平常老师要加强审题指导。
2.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给材料作文,四种形式都要训练,尤其是给材料作文,因为我们平常训练得太少,而高考则全部是给材料作文,江西中考一直没有考过,也该到了尝试的时候了,这样对他们高中作文考试很有利。
给材料作文,关键在立意。一般来说,文章的立意越有深度,在同类题材的文章中就占尽了优势。中考也是试图把“有思想”的考生选拔出来。
3.越是华美的语言越是能引起阅卷者的注意,让老师们在你文章上停留的时间更长,获取高分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所以平常要多进行语言方面的锤炼。
4.题目关键词在文中出现的次数越多,会让阅卷者感觉内容与题意更切合。例如《深处》(浙江宁波市),“深处”及其与“深处”有关的“深度”、“深刻”、“深深”“深层”之类词语应尽可能在该出现的地方多出现,既能体现考生对文题熟练驾驭的能力,又不容易被误认为是宿构套作。
16.中考命题作文 篇十六
一声琴音,一句教诲,落在心海,激起美丽如花的涟漪。暮光之中,夜色降临,屋内飘出一阵阵柔婉的琴音。一双纤手抚过琴键,起落间便奏出一曲醉人的乐章。我随着琴音的脚步陷入深深的回忆……
我蹦跳着踏进熟悉的门槛,不禁微顿脚步,侧耳聆听――是钢琴老师正在演奏,奇妙的旋律时而激荡,时而平稳,如清泉于山涧之中潺潺流淌,令人神清气爽。于是,我加快步伐,跃进屋内。
“来,琳儿,练得如何?弹给老师听一听。”我应声入座,双手一起一落,一曲欢快的曲子便绽放开来。老师坐在我身旁,微靠在柔软的椅背上,时而屏息倾听,时而摆弄着小玩意,似是漫不经心。看来,我弹得不错呀!我心中窃喜。忽然,老师打断我的弹奏,皱着眉头说:“琳儿,节奏不对,不能忽慢忽快。如同你走路,倘若一脚急一脚缓,就容易摔跟头――弹琴亦如此!”老师的话,在我心中泛起了微澜。
我“嗯”了一声,会意,重弹。老师这回微直起身,手握教杆,时不时帮我打着节奏调整速度,我指下的音符如同一条穿行不息的小溪流,磕磕绊绊终汇入大海。老师松了口气,语重心长道:“琳儿,这样可不行!演奏要投入情感,自己要有身临其境之感。身体不要僵直得像一个木偶一样。你只有投入音乐之中,音乐才会投入你的心中……”老师模仿我刚才生硬的动作,好难看啊!我俩都“扑哧”笑出了声。不过,老师的话,如雪白的波浪在我心中汹涌着……
随后,老师亲自示范给我看。如饮了一杯醇厚芬芳的美酒,辉煌大气的圆舞曲在老师的指尖掀起狂澜。我似乎看见了舞厅中那一对对欢乐跳舞的年轻人,铿锵的步伐、奔放的笑容、矫健的舞姿、飞扬的衣裙……
我懂了!
如今,时过境迁。时光也如同白驹过隙,转眼已不再是从前。我不再踏进那熟悉的小屋,聆听老师那动人的琴音。但那一声琴音,那一句教诲,品它千遍也不厌倦!它,将随着我的成长,得到最美的升华……
【中考命题作文欣赏:逆风】推荐阅读:
魅力半命题中考作文09-11
中考命题作文审题四大要诀09-27
中考满分作文之命题作文解读10-13
中考半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审题技巧10-04
中学生中考作文半命题不错过08-22
《我发现了---的美》半命题中考满分作文10-14
中考命题数学试卷1210-04
2010年中考二模作文讲评:敬畏半命题作文的写作指导课件11-03
文言文阅读部分中考命题有什么特点呢08-19
2016年武汉中考作文欣赏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