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实验总结

2024-09-11

高考化学实验总结(共8篇)

1.高考化学实验总结 篇一

2012教 师 个 人 总 结

转眼间,2012高考也已尘埃落幕。众所周知,高考是一个万众瞩目的系统工程,每个环节都关乎全局的成与败。对于一名亲历高三的化学教师而言,更应努力做到教学相长,使知识储备和业务水平能够相得益彰,并驾齐驱,为理综总成绩保驾护航。回眸一年来的高三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和反思。

一、重因材施教,忌好高骛远

我所任教的高三(15)班,大多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相对来说是比较强的,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前程不报太大信心。所以当进入高三以来,学生的情绪波动较大,厌学情绪大有人在,针对这一具体情况,故而在综合学生实际学识能力的基础上,适当降低了教学难度,习题也主要以基础和中等难度为主,而且注重讲练评结合,并适时选做相关内容的高考题,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稳定学生的焦躁情绪。此外,题型教学在高三复习课中显得尤为重要,可克服盲目的题海战使学生收效甚微之弊。课堂上学生经过练习归纳出某一类题的解题方法,对以后的阶梯会起到高屋建瓴、事半功倍之效。在狠抓教学的同时,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状态反常的学生一经发现,我主动与他交流沟通,以便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其加以引导,使其尽快调整好状态,去迎接新的挑战。总之,教育和教学都需要切合实际的因材施教,忌偏离实际的好高骛远。

二、重计划性,忌盲目性

高三的教学较之高

一、高二无论是在知识容量上还是在能力要求上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是在高

一、高二基础上对知识的拓展和延伸,面对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难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效率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换言之,教师要对自己一年的工作有所计划,而决不能漫无目的、得过且过。我们化学组高三复习课教学工作计划是在开学初学科组成员经过仔细研读教学大纲、深入分析近几年的高考题和高考说明的基础上研究讨论制定出来的,而且还对具体章节的复习策略和习题筛选进行了仔细推敲,把工作细化到每个细节。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做到有条不紊、张弛有度而游刃有余。总之,在计划中灵活变通,使我较为顺利地完成了高三化学复习工作。并在各次大型模拟考试中,均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三、重步步为营,忌一知半解

有了较为缜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下一个关键的步骤就是具体的实施工作了,也就是具体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向每一节课要效率,每一节课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知识点要落实到什么程度,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对于难度较大的知识点,通过课堂反馈得知学生仍不能很好地掌握,下节课需再加以巩固练习,让其落实到位,重视课堂教学的步步为营。不能为了赶进度,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就万事大吉,这样会使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出现盲点,不利于其解题。作业、统练题中的反馈信息也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学生思维上的误区,教师应及时更正学生的这些误区,对知识点进行反复剖析,使知识点逐步在学生头脑中落实到位。

四、重随时充电,忌孤陋寡闻

根据化学学科特点,每年的化学高考题中都会有一些与近年科技前沿相关的信息题出现。教师如果只重视书本知识,没有在教学中渗透这些新信息意识,学生遇到此类题时就会出现严重的畏难情绪,为解题设置了一道无形的障碍。因此,教师应注意及时捕捉与化学相关的科技要闻,随时给自己充电,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把最新的咨讯传递给学生,为学生的备考助一臂之力。例如:婴儿奶粉中的三聚氰事件氨,都是很好的课堂素材,及时把其引入课堂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解信息题的能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我一年来最大的感受。教师是知识的先行者,更是学习的先行者,它是教师的职责之所在。以上几条具体的体会是我一年来教学中感受最深的,当然工作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教学中缺少一本理论性较强的学生用书,给学生复习带来了一些不便。我会继续耕耘在这片我深爱的沃土上,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技艺高超、受人爱戴的辛勤园丁。

2.高考化学实验总结 篇二

一、明确复习目标和方向

通过研读和分析高考《考试大纲》、《考试说明》, 可以使我们明确“考试目标”、“考试范围”, 清楚的知道高考实验的考查是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为主, 同时也注重对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能力的考查。这就为高考实验复习指明了方向, 那就是以《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 以课本为根本、以资料作补充, 切不可舍本逐末, 重教辅轻教材。在复习过程中, 不可盲目探测不确切的高考信息, 把精力浪费在猜题上, 不可大大超过课本而随意拓宽和加深知识范围, 也不可刻意地为某些多次练习而被强化的题型去增加某些“规律”或特殊解法。要切实做到重视课本而不完全依赖课本, 真正把握高考中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这一命题指导思想。

二、把握复习内容和注意点

通过对历年来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分析, 我们会发现, 近年的实验试题有如下的特点:源于课本、突出基础、强调综合、注重创新。针对上述特点, 在实验复习备考过程中应注意:

1. 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分析, 掌握常见仪器装置的用途。

根据实验目的、要求、合理选择实验仪器是进行化学实验的前提, 要正确选择实验仪器, 必须明确实验仪器的用途, 因此在实验复习过程中必须重视仪器、装置的用途的复习。在中学化学实验中, 有不少实验都会使用到同一种仪器, 复习时, 可以把使用同一仪器的多个实验放在一起, 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 理解其中的原理, 明白相互间的联系, 就能够较好地掌握该种仪器的用途。

2. 重视仪器装置功能的延伸和拓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化学实验复习过程中, 对于同一仪器或装置, 通过不同的操作或一定的组合、改进, 就可以实现仪器装置功能的延展。在高考化学实验试题中, 常常有要求考生根据题目指定的一些常规的仪器, 通过组合或改装, 设计出符合题目要求的装置的题目, 以此考查考生的基本实验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若在平时的复习教学中, 能多注意对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训练, 则当他们在考试中遇到这些问题时就不会感到手足无措了。

3. 全面分析课本实验, 挖掘内涵, 提高应试变通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 对于中学阶段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几个课本实验, 如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实验、制取实验、性质实验等应尽量重做, 通过重做以上实验, 可以进一步巩固实验基本操作以及掌握物质分离和提纯、制备、物质性质等实验的实验技术和要领。当然, 重做这些实验并不是简单重复地做一遍, 而是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和分析这些实验, 挖掘它们的内涵, 从而使学生在考试中遇到类似的题目时能够“有本可依”。

三、复习策略

1. 重视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

在复习中, 许多教师对于实验的基本知识采取的是逐个罗列、一一介绍, 犹如记流水帐, 缺少知识的归纳和网络的建立, 这样就会增加学生记忆的难度, 许多学生抱怨记不住, 有些学生则因为要记的太多根本就不去记, 这样的复习效果可想而知了。对于实验基本操作的复习, 许多教师采取的是自己演示和介绍, 学生只要“看、听、记”就可以了, 像这种缺少了学生亲自参与和动手的基本操作是难以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的。基于上述两点, 教师只有在复习中注重“双基”的训练, 使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准确性、规范性、灵活性, 才能提高实验设计, 综合分析应用等各种能力, 使学生实验的基本素质得到真正提高。

2. 加强实验现象观察、实验过程分析。

高考实验并不是对书本现有知识的照搬照抄, 更不是机械的记忆重复, 而是综合实验能力的考察。目前的高考虽然无法直接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 但在近几年高考中均出现了对只有亲手做过实验才会引起注意的操作细节进行考查的试题, 以达到间接考查动手能力的目的。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善于观察的基础上能对有关问题进行思考。若只注重操作的要点、关键和要求, 而不注重实验过程中的细节, 尤其是一些最基本最平常操作中的细节, 则学生在高考中容易处于被动地位。同时, 对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过程, 也是实验经验的积累过程, 只有经过大量的实际操作, 才能丰富实验经验, 才能掌握实验过程中的操作细节。

3. 加强问题讨论、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

3.电化学知识总结及有关高考热点 篇三

1. 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判定规律

若无外接电源,可能是原电池,然后依据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分析判断,主要思路是“三看”:先看电极:两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再看溶液:两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后看电路:形成闭合回路或两极接触。若有外接电源,两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则可能是电解池或电镀池。当阳极金属与电解质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相同则为电镀池,其余情况为电解池。

2. 电解有关计算的方法规律

有关电解的计算通常是求电解后某产物质量、气体的体积、某元素的化合价、溶液的pH及物质的量浓度等。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电解方程式或电极反应式列比例求解;二是利用各电极、线路中转移的电子数目守恒列等式求解。以电子守恒较为简便,注意运用。

3. 电化学基础知识的应用

(1)金属的防护

①改变金属的内部结构。例如把Ni、Cr等加入普通钢里制成不锈钢。②覆盖保护层:a涂油脂、油漆、搪瓷、塑料等;b电镀耐腐蚀的金属(Zn、Sn、Ni、Cr等)。③电化学保护法:多采用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如在轮船螺旋桨附近的船体上镶嵌活泼金属锌块。另外,可采用与电源负极相连接的保护方式。如大型水坝的水闸的保护就是让铁闸门和电源负极相连。

(2)电解原理的应用

①氯碱工业(电解饱和食盐水):2NaCl+2H2O 2NaOH

+H2↑+O2↑②活泼金属Na、Mg、Al的制取,例如,电解熔融的

NaOH制金属Na:2NaOH 4Na+O2↑+2H2O .③金属精炼:如铜的精炼:以粗铜作阳极,精铜作阴极,含Cu2+的溶液作电解质溶液。④电镀:待镀金属制品作阴极,镀层金属作阳极,含镀层金属的溶液作电解质溶液。其特点是阳极本身参与电极反应,电镀过程中相关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

二、分析热点问题,把握命题趋向

关于电化学的内容是历年高考的重要知识点之一,考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电极名称及电极反应式

例: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锌片是( )

A. 阴极 B. 正极 C. 阳极 D. 负极

解析:電解池的两级分别命名为阴阳极,原电池的两极分别命名为正负极。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形成原电池,其中锌片失电子作原电池的负极。答案:D

2. 根据原电池、电解池的电极变化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例:X、Y、Z、M代表四种金属元素,金属X和Z用导线连接放入稀硫酸中时,X溶解,Z极上有氢气放出;若电解Y2+和Z2+共存的溶液时,Y先析出;又知M2+的氧化性强于Y2+。则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X>Z>Y>M B.X>Y>Z>M C.M>Z>X>Y D.X>Z>M>Y

解析:金属X和Z用导线连接放入稀硫酸中形成原电池,X溶解说明金属活动性X>Z;电解Y2+和Z2+共存的溶液时,Y先析出,则金属活动性Z>Y;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其单质的金属活动性越弱,则金属活动性Y>M。故答案:A

4.09届高考化学备考总结 篇四

东莞高级中学 王绍虎

09年我校化学班228名本地生源参加高考,最高分140分,130分以上共27人,平均分115.88分,平均分首次排在全市第二,为我校升学率和全市化学均分的提高尽了微薄之力。由于各个学校情况各异,在这里只是把我校的备考做法向各位同仁做个汇报,不妥之处敬请包涵。

一、研究考纲、考题、考点,明确复习方向

1、研究《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是检验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依据,它对考试的性质、内容、要求、形式等作出十分具体的规定,其考试内容涉及范围和《教学大纲》是一致的,即学什么,考什么。所以《考试大纲》是命题的依据,也是高考复习备考的依据。高考主要以能力测试为主,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化学学科而言,特别强调了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以及化学实验能力与探究能力。因此在复习备考中,要正确把握这一复习方向,认真研究这些能力要求的内涵,并结合具体实例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不搞“偏、难、怪”试题,对考纲不要求的内容可以不复习,对考纲降低要求的内容不搞拓展,对考纲要求的内容花大力气进行复习,在充分研究剖析考纲的基础上,将围绕“考什么、教什么”的被动状态转变为“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的主动状态。

2、研究考题

从试题的难度看:近3年的化学试题基本稳定,2007年的化学试题相对来说最易,2006、2008年难度相对较大;试题信息阅读量较大,信息容量有效性和针对性增强;命题注重从试题立意、情景设置、设问等方面适度反映高中新课程理念及要求。

从化学试题的数量和分值看:2006年共27道题,其中选择题19道,63分,非选择题8道,87分;2007年共28道题(其中28、29为选做题),其中选择20道,70分,非选择题8道,80分;2008年共26道题(其中26、27为选做题),其中选择题18道,63分,非选择题8道,87分。从中可以看出,自2006年以来,题量总体趋于稳定,非选择题都是8道,只是在选择题上作适当调整,且I、II卷分值调整不大。特别是07、08年的非选择题都为3道化学实验题、3道无机综合题、1道有机必做题、1道有机选做题和1道物质结构选做题。第I卷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是学生必须拿分的题;第II卷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

3、研究考点

考点是命题的导向,研究考点可以预测高考命题的趋势。近三年化学试题的常考考点主要有:化学用语、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电解质溶液、电化学、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烃的衍生物、化学实验、化学与STS(科学技术、生活、环境、能源)等。

复习备考时要力争把《考试大纲》、高考试题和常考考点渗透在备课里,体现在课堂上,落实在训练中。

二、强化“双基”,构建“网络”,突出主干知识的教学

“主干知识”指的是学科知识的树干部分,由核心概念、基本技能、主要规律和原理组

成,是支持学科的脉络。主要包括: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化学键和晶体结构,物质的量及其它物理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卤族、氧族、氮族、碳族等元素化合物,碱金属,镁、铝、铁及其化合物,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烃及烃的衍生物,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煤和石油,合成材料,物质的量的基本计算,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溶液浓度计算,有关速率、平衡常数和溶度积的计算,化学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常见气体的制备,物质的分离、提纯和检验,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等。

俗话说“基础不牢,一切徒劳”,高考复习备考时一定要降低重心,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不盲目追求考试“热点”。所以在复习备考时,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基础性和全面性,要把落实“双基”放在首位。首先,要认真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依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对每一个知识点逐一落实,不留盲点,进行全方位复习。与此同时,要注意每年《考试说明》中的“变化点”,这些“变化点”在高考中一般都有所体现。其次,当学生把课本知识弄懂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物、化学实验等知识分别通过点、线、面连成知识网络,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但要注意知识的归纳不局限于某一章节,要将整个中学阶段的相关知识融入其中,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样,通过反复归纳、总结、类比、联想,既增强了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综合能力。

三、切实抓好三轮复习,夯实基础知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第一轮要夯实基础,构建化学知识体系。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我们从一开始就把重心放在第一轮上。进入第一轮复习前,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遗忘较大,这一轮花费的时间也最多,大约7—8个月左右,即到广一模前结束。复习资料是《高考直通车》,它选题较新,而且针对广东高考。复习的顺序是化学实验、元素化合物、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机化学、结构选考。复习的重点放在化学实验、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反应原理上,有机化学和结构选考所用时间较少。复习时不仅要让学生认真阅读相关教材,掌握教材的编排体系,理清知识脉络,熟悉知识的落脚点,而且要勤于动脑、动手,做各种类型的练习。教材是最好的老师,每一次阅读教材,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收获,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运用才会更加自如。复习的措施是回归教材,突出知识“全、联、活”,分“查、讲、练、考、评”五环节进行。所谓“全”就是细致无漏,知识覆盖面要全;“联”就是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把分散、零碎的知识联系起来;“活”就是专题训练,思维变通,灵活运用;“查”就是检查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情,对学生的薄弱之处做到心中有数,增强“讲、练、考”的针对性;“讲”就是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使知识规律化;“练”就是每讲完一个专题,配以适当数量的练习;“考”就是定时间、定题量进行检测;“评”就是每考一次,及时阅卷并对试卷进行分析、讲评,指出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做好错误统计,教师要自我反思、回顾、诊断、总结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和复习方法。我们一轮复习中每周一次40分钟的周练,主要是以复习过内容为主的滚动练习(高考模式的选择为主),每两周在周末有一次2小时套题训练(内容以复习过为主),一般每次月考前做一套套题训练。整个过程注意把握重点,消除盲点,做好纠错工作。对做错的题目,要进行“四查”——查引起错误的原因,查审题的偏差,查知识掌握的漏洞,查思维能力的障碍;还要进行“四归纳”——归纳试题考查目标,归纳涉及知识范围,归纳试题特点,归纳解题方法技巧;同时对“事故易发地带”有意识地加以强化训练。

第二轮要培养综合能力,提高化学综合素质。该轮复习的重点任务是使知识系统化、条

理化、结构化和网络化,即将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综合能力、迁移能力、运用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同时也是查漏补缺的重要阶段。复习措施一般是分块归纳、专题讲座和强化训练。复习重点放在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上。这个阶段时间较短,我们在选择题方面主要是:氧化还原反应、阿伏伽德罗常数、离子反应和离子共存、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电化学、化学与STS等;非选择题方面主要是:制备和探究实验、图像图表综合、无机综合(选不同金属及非金属)、有机推断等。

第三轮要综合训练,提高实战能力。从知识、能力、心理上全面做好应试准备,提高学生对高考的适应性和应试能力。因为时间有限,我们的三轮是与二轮穿插进行,时间是广一模之后到5月20日左右。我们在最后阶段进行考题回放和回归课本,把近三年的广东高考题及解析印发给每个学生,并要求学生阅读课本,不能一味地做题,最好在做题的同时将知识点回归课本,找到“对应点”,巩固双基。

复习中,切忌就题论题,注意规律的提炼、方法的归纳,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习题的使用取舍上,要树立“让学生上岸、教师下海”的教学理念,即教师在教学中要占有最大量的资料,通过教师的精心研究、分析、比较、筛选,把一些优秀的、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典型的习题推荐给学生,并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训练。我们除广州1月测试题、佛山二模、广一模和广二模、深圳一模和深圳二模题是完整训练外,其他练习都精挑细选,题源主要从各地高考题和广东省各地市的模拟题挑选,而不是随意拿一套题就练。

四、发挥集体智慧,制订翔实可行的复习备考计划

研究“三考”,是为了把握命题的方向,加强“双基”教学,构建知识“网络”,抓好三轮复习,都是为了提高应试能力。所以,各校可以根据自己生源的实际情况,制订周密可行的总的复习备考计划和阶段性备考计划,计划要落实到人、落实到哪一周甚至哪一天,避免复习的盲目性、随意性。如某一个知识点(或专题)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重点、难点、考点、热点、弱点在集体备课时都要认真研究,以提高备课的针对性、有效性,这样既可以避免重复劳动,又可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

我们09届高三化学备课组由五人组成,两位是老教师,另外三人是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其中一个是第二次上高三,两人是第一次上高三。表面上看年轻人经验不足,但他们有着自己的优势:有活力、肯钻研、专业素质高、责任性强、与学生更有亲和力,事实证明,一年来都是三个年轻人在推着我们两个老教师往前走。在整个备考过程中,我们每周开展一次备课组活动,确定下周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统一;每周一次备课组内听课、研课,不但优化了教学方案,而且养成好的教学习惯,提升了个人在学科上的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备课组内老师做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备课效率,共同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和路子,形成教学互动,实现教学相长。除正常的集体备课活动外,我们还经常在课余时间讨论问题,研讨教法,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这样不仅澄清了认识,还进一步增进了同事间友谊。

五、关爱学生,走进心灵,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在整个高考的复习过程中,既要重视智力因素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又要考虑到高考不仅是知识能力的竞争,同时也是心理素质高低的较量,更何况高考试题本身具有测试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特别在后一阶段,学生容易焦虑,怕考试,怕受挫折,这个时候我们教师要主动接近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学习上指导他们,遇到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学生没有考好,不要随意训斥、责备,这样会使学生患上考试恐惧

症。我们要主动关爱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培养他们积极迎考、应考的心态,严肃而科学的考试态度,提高他们自我心理控制能力,以正常的心态投入高考,使得高考时有一种平时考试的延续感、熟悉感,提高临场发挥能力和应变能力。

09年高考化学科是最后一场考试,它既要受学生前3科考试的影响,同时还受先考的X科影响,这就需要老师帮他们调节好心态。比如说今年物理考试结束后考生都说简单,不少化学考生肯定有化学也会简单的心理,当他进入考场看到考题出现巨大反差时,他的心理会出现巨大波动,甚至崩溃,如果老师考前给他再次提醒可能容易、也可能难,学生有了心理准备,情况就会好许多。事实上今年考生的感觉恰好是07年的翻版,只是物理与化学互换了角色而已。另外06年与09年都是考试变化的过渡年,即教材变化或考试形式变化,绝大多数信息都认为试卷难度不大或减小,但结果却大相径庭。如果教师有了06年高考的体验,09年高考心理上准备会更充分。

六、回顾过程,反思问题和不足

1.一轮资料虽然新,针对性强,但题数多、难度大,复习过程中舍去的不够,导致一轮复习时间偏长,而二轮、三轮显得有些匆忙。

2.整个备考过程时间安排太紧,试题量偏多,学生忙于做题,自主消化的时间太少,基础知识遗忘率高,以致后期学生有时间也不会做归纳整理的工作,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累。

七、关于2010年的备考

2009年山东、宁夏、辽宁、福建、安徽、浙江、天津共七省市使用了六套新课程高考理综试卷,宁夏、辽宁两省高考理综试卷相同。从上述各省市化学试卷考查的内容来看,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等各部分分值比例与各地的《考试说明》的要求略有变化。另外,从上述省市化学试题的难易程度来看,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的分值比例也基本合理。因此,2009年新课改实验区高考理综化学试卷既很好地体现了考纲的要求,又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很多试题让人耳目一新,值得回味。试题坚持对常规题、热点题、主干题的考查,并不回避重点知识和热点知识,试题几乎涉及了化学学科中所有重要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同时又注意考查化学学科特点。

2010年广东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可能为:选择题8道,非选择题4道。其中选择题还会出现近几年广东高考试题中的常考试题,如原子结构、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应用、化学反应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的判断与书写、氧化还原反应、热化学方程式、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化学用语、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溶液的酸碱性、盐类水解和沉淀溶解平衡、离子(或物质)浓度关系分析、电化学基本知识(包括原电池、电解)、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及基本操作以及社会热点等方面的内容;按广东的试题特点,非选择题可能为一道化学实验题(以物质分离或研究性学习类为主),一道无机题(以工业流程类或物质制备类为主),一道有机题(以推断题为主),一道归纳性试题(以数据或图表归纳类为主,涉及计算或绘图,重点考察学生的理科能力)。

不管考试模式怎么变,高三复习还是要立足基础,回归课本,以不变应万变,做到“低起点、小坡度、渐推进、常反思”。为此,我校今年一轮依然是先从化学实验开始复习,再依次为元素化合物、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到2月份结束。3—5月进行二轮及三轮复习。

5.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五

(1)接触法制硫酸

反应原理:①造气:4FeS2+11O2(g)=2Fe2O3+8SO2

②氧化:2SO2+O2=2SO3

③吸收:SO3+H2O=H2SO4

分别对应的设备:①沸腾炉 ②接触室 ③吸收塔

具体措施:粉碎矿石、过量空气、热交换、催化氧化、逆流、循环、浓H2 SO4吸收SO3(防止形成酸雾)、尾气处理(用氨水吸收SO2,生成(NH4)2SO3,再用H2SO4处理,便又可生成SO2)。

(2)浓硫酸(98.3%)的特性

①吸水性:H2SO4易与H2O结合,并放出大量热,所以浓硫酸常做酸性气体的干燥剂(不可干燥H2S)。

②脱水性:浓H2SO4遇见某些有机化合物,可将其中氢、氧原子个数按2:1比例脱去,即为脱水性,C12H22O11 12C+11H2O(浓H2SO4脱水性)

③强氧化性:浓H2SO4与金属、与非金属、与具有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C+2H2SO4(浓)=CO2↑+2SO2↑+2H2O

H2S+H2SO4(浓)=S+SO2↑+2H2O

2NaI+2H2SO4(浓)= Na2SO4+SO2↑+I2+2H2O

与还原剂反应浓H2SO4的还原产物都为SO2。

6.化学高考知识点总结 篇六

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

溶液、离子浓度及其转化;

“位一构—性”,即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和性质,核外电子排布,电子式

化学键、晶体类型及性质、特点;

代表物质的重要性质——元素及其化合物;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要求巧解;

阴、阳离子的鉴定、鉴别——涉及实验评估,物质的除杂、净化、分离、确认;

离子共存;

溶液的pH及其计算;

电化学:原电池、电解池;

1有机化学思想:官能团化学、官能团的确定、同分异构、同系物;

有机物燃烧规律;

十大反应类型——有机合成;

有机聚合体和单体的相互反馈及简单计算;

实验仪器的洗涤;

实验装置(仪器组装)、基本操作;

药品的存放;

原子量(相对原子质量)、分子量(相对分子质量)、化合价的计算;

化学计算——注意单位和解题规范;

混合物的计算;

化学史、环境保护、能源、化工;

信息、新情景题的模仿思想。

培养实验能力

重做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部分;实验复习组成“三套专题”: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②常见气体的实验制备;③实验设计与综合实验,包括实验评价;要注意实验与基本概念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等方面的综合。

学会处理信息题先看问题再读题

信息综合题特点是:信息新、阅读量大、隐蔽性强,一般提供的内容有:

1、汇总、概括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等知识;

2、给出某些实验现象、数据、图表等;

3、叙述某些讨论对象的合成路线、制取方法、发展史料、应用前景;

4、结合最新的科技动态、社会热点问题、环保问题等与化学相关的内容。

对于大多数信息给予题而言,有用的信息一般隐含于其中,关键在于如何摘取、重组和加工,由于所给材料冗长、陌生,从上到下逐字逐句读完不仅费时耗力、主次不分,而且常常云里雾里前看后忘。

必考内容

必考内容涵盖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根据化学的学科体系和学科特点,必考部分的内容包括:化学学科特点和基本研究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实验基础五个方面。

化学学科特点和基本研究方法

(1)了解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了解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创造分子。

(2)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认识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

(3)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基本原理以及能量变化等规律。

7.高考化学实验总结 篇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实验过程中若皮肤不慎沾上少量碱液, 应先用大量水冲洗, 然后涂上稀硼酸溶液

B.过滤、结晶、焰色反应、灼烧、萃取、分液和蒸馏等都是常用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C.用容量瓶配制溶液, 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所配溶液浓度偏小

D.检验淀粉是否发生水解, 可在溶液中滴加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 加热至沸腾, 若有红色沉淀生成说明已水解, 反之则没有水解

2.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 关于下列各实验装置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装置 (1) 可用于实验室制取少量NH3或O2

B.可用从a处加水的方法检验装置 (2) 的气密性

C.实验室可用装置 (3) 收集H2、NH3

D.利用装置 (4) 制硫酸和氢氧化钠, 其中b为阳离子交换膜, c为阴离子交换膜

3.下列关于各实验装置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4.下述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 )

5.下列装置应用于实验室制氯气并回收氯化锰的实验, 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A.用装置甲制取氯气

B.用装置乙除去氯气中的少量氯化氢

C.用装置丙分离二氧化锰和氯化锰溶液

D.用装置丁蒸干氯化锰溶液制MnCl2·4H2O

6.下列有关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 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A.用图1装置除去CO2中的HCl

B.用图2装置制备Fe (OH) 2并能较长时间观察其颜色

C.用图3 装置制取并收集干燥纯净的NH3

D.用图4装置证明CH3CH2OH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了乙烯

7.下列实验设计能够成功的是 ( )

8.下列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 )

A.实验 Ⅰ:振荡后静置, 上层溶液颜色保持不变

B.实验Ⅱ:酸性KMnO4溶液中出现气泡, 但颜色无变化

C.实验Ⅲ:微热稀HNO3片刻, 溶液中有气泡产生, 广口瓶内始终保持无色

D.实验Ⅳ:煮沸溶液至红褐色, 停止加热, 当光束通过体系时产生丁达尔效应

9.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 由于操作不当, 会引起误差, 下列情况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低的有 ( )

(1) 用天平 (使用游码) 称量时, 被称量物与砝码的位置放颠倒了 (2) 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后, 烧杯及玻璃棒未用蒸馏水洗涤 (3) 转移溶液前容量瓶内有少量蒸馏水 (4) 定容时, 仰视容量瓶的刻度线 (5) 定容后摇匀, 发现液面降低, 又补加少量水, 重新达到刻度线 (6) 用量筒量取一定量浓硫酸配制稀硫酸, 转移到烧杯后, 用少量水洗涤量筒, 并将洗涤液一并转移至烧杯 (7) 在烧杯中溶解NaOH后, 立即将所得溶液注入容量瓶中

A.7项B.6项

C.5项D.4项

10.化学实验室中常将溶液或试剂进行酸化, 下列酸化处理正确的是 ( )

A.定量检验C2H5Cl时, 将C2H5Cl和NaOH溶液混合共热后, 加盐酸酸化

B.为提高KMnO4溶液的氧化能力, 用盐酸将KMnO4溶液酸化

C.鉴定检测液中是否有Fe2+时, 用硝酸酸化, 再加KSCN溶液

D.鉴别溶液中是否含有SO42-, 可用盐酸酸化

11.下列离子的检验方法正确的是 ( )

A.向待测液中先加入硝酸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再加入稀盐酸, 白色沉淀不消失, 可以确认待测液中含有SO42-

B.向待测液中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 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可以确认待测液中含有NH4+

C.向待测液中先加入氯水, 再滴入KSCN溶液, 溶液变红, 可以确认待测液中含有Fe2+

D.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并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 火焰呈黄色, 可以确认待测液中含有Na+

12.在试管中注入某红色溶液, 给试管加热, 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则原溶液可能是 ( )

(1) 滴有石蕊的硫酸溶液 (2) 滴有酚酞的氨水 (3) 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 (4) 滴有酚酞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 (5) 滴有酚酞的碳酸钠溶液 (6) 溶有二氧化硫的品红溶液

A. (2) (6) B. (2) (4) C. (1) (3) (5) D. (2) (4) (6)

二、非选择题 (本题包括5小题)

13.硫酸工业产生的废气A (主要成分:SO2、O2、N2、CO2等) 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环境。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废气A的组成进行探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同学甲设计实验检验废气A中含有的CO2, 应选择的试剂有______________ (填字母) 。

A.NaOH溶液B.酸性KMnO4溶液

C.澄清石灰水D.盐酸

(2) 同学乙欲测定废气A中SO2的含量, 取aL废气A并设计了如下装置进行实验。

(1) 为了保证实验成功, 装置A应具有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 同学丙认为A装置前后的质量差就是aL废气中含有的SO2的质量, 然后进行含量计算。经小组讨论后, 同学丁提出疑问, 按照同学丙的实验, 若废气中SO2完全被吸收, 则最后测定的结果应该偏大, 同学丁推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

(3)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查阅资料发现可利用硫酸工业废气A制备皓矾 (ZnSO4·7H2O) 。实验模拟制备皓矾的工业流程如下:

(1) “氧化”中加入硫酸铁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2) 加入Zn粉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3) 固体A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

(4) 操作b得到纯净皓矾晶体, 必要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滤、洗涤、干燥。

14.铁矿石是工业炼铁的主要原料之一, 其主要成分为铁的氧化物 (设杂质中不含铁元素和氧元素, 且杂质不与H2SO4反应)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某铁矿石中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进行探究。

(1) 铁矿石中含氧量的测定。以下实验过程不完整, 请补充完整:

a.按图1组装仪器, 并______________;

b.将8.0g铁矿石放入硬质玻璃管中, 装置B、C中的药品如图1 所示 (夹持仪器均省略) ;

c.从左端导气管口处不断地缓缓通入H2, ______________, 点燃A处酒精灯;

d.充分反应后, 撤掉酒精灯, ______________;

e.测得反应后装置B增重2.25g, 则铁矿石中氧的百分含量为______________。

(2) 铁矿石中含铁量的测定。

(1) 步骤Ⅳ中煮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2) 步骤Ⅴ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胶头滴管、250mL容量瓶、______________。

(3) 下列有关步骤Ⅵ的操作中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 (填字母) 。

a.因为碘水为黄色, 所以滴定过程中不需加指示剂

b.锥形瓶不需要用待测液润洗

c.滴定过程中可利用淀粉溶液作为指示剂

d.滴定过程中, 眼睛注视滴定管中的液面变化

e.滴定结束后, 30s内溶液不恢复原来的颜色, 再读数

f.滴定结束后, 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 则测定结果偏大

(4) 若滴定过程中消耗0.500 0mol·L-1的KI溶液20.00mL, 则铁矿石中铁的百分含量为______________。

(3) 由 (1) (2) 可以推算出该铁矿石中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

15.高锰酸钾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强氧化剂, 实验室制备高锰酸钾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已知K2MnO4溶液显绿色。请回答下列问题:

(1) MnO2熔融氧化应放在______________ (填序号) 中加热。

(1) 烧杯 (2) 瓷坩埚 (3) 蒸发皿 (4) 铁坩埚

(2) 在MnO2熔融氧化所得产物的热浸取液中通入CO2气体, 使K2MnO4歧化的过程在如下图装置中进行, A、B、C、D、E为旋塞, F、G为气囊, H为带套管的玻璃棒。

(1) 为了能充分利用CO2, 装置中使用了两个气囊。当试管内依次加入块状碳酸钙和盐酸后, 关闭旋塞B、E, 微开旋塞A, 打开旋塞C、D, 往热K2MnO4溶液中通入CO2气体, 未反应的CO2被收集到气囊F中。待气囊F收集到较多气体时, 关闭旋塞______________, 打开旋塞______________, 轻轻挤压气囊F, 使CO2气体缓缓地压入K2MnO4溶液中再次反应, 未反应的CO2气体又被收集在气囊G中。然后将气囊G中的气体挤压入气囊F中, 如此反复, 直至K2MnO4完全反应。

(2) 检验K2MnO4歧化完全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

(3) 将三颈烧瓶中所得产物进行抽滤, 将滤液倒入蒸发皿中, 蒸发浓缩至______________, 自然冷却结晶, 抽滤, 得到针状的高锰酸钾晶体。本实验应采用低温烘干的方法来干燥产品, 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 利用氧化还原滴定法进行高锰酸钾纯度分析, 原理为。

现称取制得的高锰酸钾产品7.245g, 配成500mL溶液, 用移液管量取25.00 mL待测液, 用0.100 0mol·L-1草酸钠标准溶液进行滴定, 终点时消耗标准液体积为50.00mL (不考虑杂质的反应) , 则高锰酸钾产品的纯度为______________[保留4位有效数字, 已知M (KMnO4) =158g·mol-1]。若移液管用蒸馏水洗净后没有用待测液润洗或烘干, 则测定结果将______________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

16.七水硫酸镁 (MgSO4·7H2O) 在印染、造纸和医药等工业上都有广泛的应用, 利用化工厂生产硼砂的废渣———硼镁泥, 可制取七水硫酸镁。硼镁泥的主要成分是MgCO3, 还含有其他杂质 (MgO、SiO2、Fe2O3、FeO、CaO、Al2O3、MnO等) 。

硼镁泥制取七水硫酸镁的工艺流程如下:

根据以上流程图并参考表格中的pH数据和溶解度数据, 回答下列问题:

(1) 过滤Ⅰ的滤液中加入硼镁泥, 调节溶液的pH=5~6, 再加入NaClO溶液加热煮沸, 将溶液中的Mn2+氧化成MnO2, 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加热煮沸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 沉淀B中除MnO2、SiO2外还含有______________ (填化学式) 等物质。

(3) 检验过滤Ⅱ后的滤液中是否含有Fe3+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

(4) 沉淀C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 过滤 Ⅲ需趁热过滤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

17.工业制得的氮化铝 (AlN) 产品中常含有少量Al4C3、Al2O3、C等杂质。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分别测定氮化铝 (AlN) 样品中AlN和Al4C3的质量分数 (忽略NH3在强碱性溶液中的溶解) 。

(1) 实验原理:

(1) Al4C3与硫酸反应可生成CH4,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2) AlN溶于强酸产生铵盐, 溶于强碱生成氨气, 请写出AlN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2) 实验装置 (如下图所示) :

(3) 实验过程:

Ⅰ.连接实验装置, 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称得D装置的质量为y g, 滴定管的读数为amL。

Ⅱ.称取xg AlN样品置于装置B瓶中;塞好胶塞, 关闭活塞K2、K3, 打开活塞K1, 通过分液漏斗加入过量稀硫酸, 与装置B瓶内物质充分反应。

Ⅲ.待反应进行完全后, 关闭活塞______________, 打开活塞______________, 通过分液漏斗加入过量______________ (填化学式) , 与装置B瓶内物质充分反应。

Ⅳ.______________ (填入该步应进行的操作) 。

Ⅴ.记录滴定管的读数为b mL, 称得D装置的质量为z g。

(4) 数据分析 (已知该实验条件下的气体摩尔体积为VmL·mol-1) :

(1) Al4C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

(2) 若读取滴定管中气体的体积时, 液面左高右低, 则所测气体的体积______________ (填 “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

(3) AlN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解析

1.A 【解析】B项, 焰色反应是用来检验金属元素的一种方法, 而不是分离混合物的方法;C项, 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则液面在容量瓶刻度线的下方, 所加蒸馏水偏少, 则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大;D项, 淀粉属于多糖, 淀粉的水解反应是在硫酸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进行的, 其水解液呈强酸性, 必须用NaOH溶液将硫酸中和, 直至溶液呈碱性, 再向溶液中滴加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 加热至沸腾, 若有红色沉淀生成则说明淀粉已水解, 反之则没有水解。

2.D 【解析】A项, 烧瓶内盛生石灰或碱石灰, 漏斗内盛浓氨水, 可以制备NH3, 烧瓶内盛过氧化钠, 漏斗内盛水, 可以制备O2;B项, 首先关闭左边的活塞, 然后从a处加水至U形管右管形成一段水柱, 静置, 观察, 如果U形管两边的液面高度差保持不变, 说明装置不漏气;C项, 由于H2、NH3的密度比空气小, 可以用向上排气法收集, 此时必须由右管进气;D项, b应为阴离子交换膜, c应为阳离子交换膜。

3.D 【解析】A项, 锌棒应该插入硫酸锌溶液中, 铜棒应该插入硫酸铜溶液中;B项, 除去Cl2中含有的少量HCl, 不能用NaOH溶液, 应该用饱和食盐水;C项, 一方面, 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的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另一方面, 乙醇易挥发, 挥发出来的乙醇蒸气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对本实验有严重的干扰, 应该将产生的气体先经过盛有水的洗气装置除去乙醇, 再将导出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以排除干扰因素;D项, 将醋酸溶液滴入碳酸钠中, 产生CO2无色气体, 说明酸性强弱顺序为CH3COOH>H2CO3, 由于醋酸易挥发, 导出的CO2气体中混有一定量的醋酸蒸气, 再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试管, 发生反应CH3COOH +NaHCO3 →CH3COONa+H2O+CO2↑, 除去了醋酸对后面实验的干扰, 如果能够观察到盛苯酚钠溶液的试管中出现浑浊, 说明酸性强弱顺序为H2CO3>C6H5OH。

4.A 【解析】A项, Na2CO3的水解原理为, 当加入BaCl2溶液时, 发生反应, c (CO32-) 减小, 水解平衡向左移动, c (OH-) 减小, 溶液的碱性减弱, 溶液的红色褪去;B项, 将SO2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 紫红色褪去, 在反应过程中, SO2作还原剂, 硫元素的化合价由+4价升高至+6价, 就SO2的漂白性而言, 硫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 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C项, NaOH溶液与MgCl2溶液反应时, 由于NaOH过量, 再继续滴加FeCl3溶液时, 直接发生反应, 在本实验中并不发生反应, 所以本实验不能证明在相同温度下氢氧化镁的溶解度大于氢氧化铁的溶解度;D项, 根据“越弱越水解”的规律可以判断酸性强弱顺序为H2SO3>H2CO3, 但不能得出非金属性强弱顺序为S>C的结论, 因为H2SO3不是硫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5.C 【解析】装置甲需要加热才能制备氯气, A项错误;氯气和氯化氢均能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并产生新的杂质气体 (二氧化碳) , 应选择饱和食盐水, B项错误;二氧化锰不溶于水, 氯化锰易溶于水, 可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 C项正确;在加热过程中氯化锰会发生水解反应, 得不到MnCl2·4H2O晶体, D项错误。

6.B【解析】A项, 除去CO2中的HCl, 不能用碳酸钠溶液, 应该用碳酸氢钠溶液;B项, 图2是一个电解装置, , 上层的煤油能阻止空气中的氧气进入溶液中, 能在较长时间内看到白色沉淀的生成;C项, 图3中, 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氨气, 应该用向下排空气的方法收集氨气;D项, 图4中, 乙醇被浓硫酸炭化后生成了单质碳, 碳再被浓硫酸氧化生成了二氧化碳, 方程式为, 生成的SO2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对乙烯的检验有严重的干扰。

7.C 【解析】A项, 酸性条件下NO3-能将SO32-氧化成SO42-, 进一步生成BaSO4白色沉淀, 对SO42-的检验产生干扰;B项, 加入试剂的先后顺序不对, 这样的操作会导致最终的食盐中含有新的杂质 (BaCl2) , 应该先加足量的BaCl2, 再加足量的Na2CO3溶液;D项, 硝酸也能将NaI氧化生成I2, 对实验有干扰。

8.D 【解析】A项, 振荡后会发生反应, 上层液体的颜色将会变浅或褪色;B项, 蔗糖被浓硫酸炭化变黑, 生成的碳与浓硫酸反应生成SO2和CO2, SO2具有还原性,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C项, 铜丝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 NO再被瓶内空气氧化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D项, 向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 再加热得到红褐色的氢氧化铁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9.D 【解析】 (1) 对于天平来说, 右盘应放砝码, 其质量加上游码读数即为物质的质量, 如果位置颠倒, 则会使称量的物质的质量小于所需质量, 最终导致浓度偏低; (2) 烧杯及玻璃棒未用蒸馏水洗涤, 会导致溶质的损失; (3) 容量瓶内有少量蒸馏水, 不会影响浓度; (4) 定容时, 仰视容量瓶的刻度线会导致加水偏多, 浓度偏低; (5) 操作错误, 导致多加水, 而使浓度偏低; (6) 量筒在制作时就已经扣除了粘在量筒壁上的液体, 如果将洗涤液一并转移至烧杯, 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高; (7) 未冷却即移液, 会导致定容时加水偏少, 最终浓度偏高。

10.D 【解析】A项, 卤代烃的水解反应是在强碱性条件下进行的, 其水解液呈强碱性, 加盐酸酸化时向溶液中引入了氯离子, 对本实验带来了严重的干扰, 应该加硝酸酸化;B项, KMnO4与盐酸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气, 应该加稀硫酸酸化;C项, 加入的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能将Fe2+氧化成Fe3+, 会对实验产生干扰, 应该用稀盐酸或稀硫酸酸化。

11.B 【解析】A项, 硝酸的强氧化性能将亚硫酸根离子氧化成硫酸根离子, 亚硫酸根离子会对本实验产生干扰;C项, 原溶液中可能有Fe3+;D项, 玻璃棒里含有碳酸钠, 其中的钠元素会对本实验产生干扰。

12.B 【解析】加热时, (1) 中溶液红色不变; (2) 中的NH3·H2O分解放出NH3, 溶液中的c (OH-) 变小, 溶液红色变浅; (3) 中溶液红色不变; (4) 由于升高温度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 会析出氢氧化钙晶体, 溶液中的c (OH-) 变小, 溶液红色变浅; (5) 升温促进碳酸根离子的水解, 溶液中的c (OH-) 增大, 溶液红色加深; (6) 溶有二氧化硫的品红溶液是无色的, 加热过程中, 二氧化硫气体逸出,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13. (1) BC

(2) (1) KMnO4溶液的紫红色不能完全褪色提高SO2的吸收率 (2) 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 (或其他合理答案)

(3) (1) (2) 除去溶液中的Fe2+、Fe3+等 (3) Fe、Zn (4)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解析】 (1) 用足量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将混合气体中的SO2完全氧化除去, 再将剩余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如果澄清石灰水中出现白色浑浊, 说明原混合气体中含有CO2, 反之则无CO2。 (2) (1) 当观察到装置A中的KMnO4溶液的紫红色不能完全褪色时, 说明SO2气体已被完全氧化吸收。搅拌的目的是提高SO2的吸收率。 (2) 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 将会导致所测SO2的含量偏大。 (3) (1) 加入的Fe3+与SO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方程式为。 (2) 加入Zn粉的目的是除去溶液中的Fe2+、Fe3+, 其原理为:Fe3+的氧化性比Fe2+强, 加入的锌粉是强还原剂, 首先Zn将Fe3+还原为Fe2+, 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过量的锌再将铁置换出来, 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3) 为了确保铁能完全被置换出来, 所加的锌粉要适当过量, 过滤后得到的固体A是Fe、Zn的混合物。 (4) 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操作是 “蒸发浓缩”和 “冷却结晶”。

14. (1)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待C装置出口处H2验纯后再持续通入氢气至完全冷却25.0%

(2) (1) 赶走溶液中溶解的过量的Cl2 (2) 玻璃棒 (3) be (4) 70.0%

(3) Fe4O5

【解析】 (1) 在组装仪器之后, 接着就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实验前必须通入过量的氢气, 目的是将装置内的空气 (氧气) 排尽, 以防止在加热过程中H2与O2反应发生爆炸, 所以要对C装置出口处的H2验纯。 在验纯后, 通入H2, 充分反应, 还要再持续通入氢气至完全冷却, 目的是防止生成的铁再被氧化。在本实验中, 通入氢气的要领可概括为 “早出晚归”。

(2) (1) 向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的目的是将Fe2+氧化成Fe3+, 而加热煮沸的目的是赶走溶液中溶解的过量的Cl2[注:如果不将过量的Cl2除去, 对后续实验会产生干扰, 反应方程式为。 (2) 步骤Ⅴ是将溶液B稀释至250mL, 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胶头滴管、250mL容量瓶、玻璃棒。 (3) 氧化还原滴定与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相似。用KI溶液滴定FeCl3, 不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 可以用KSCN溶液作指示剂, a、c两项都错误;滴定过程中, 眼睛应该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 d项错误;滴定结束后, 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 说明标准溶液的体积偏小, 则测定结果偏小, f项错误。 (4) 滴定反应为, 计算关系式为I-~Fe3+, 则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3) 对于氧化铁样品来说, 根据 (1) (2) 的计算结果可知, 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5.0%, 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0.0%, 二者之和为95.0%, 小于100%, 说明样品中另外还含有其他杂质 (质量分数为5.0%) 。假设样品中铁的氧化物的组成为aFeO·bFe2O3, 样品的总质量为m, 则有, 两式相除得, 故铁的氧化物组成为2FeO·Fe2O3, 即Fe4O5。

15. (1) (4)

(2) (1) A、C B、D、E (2) 用玻璃棒蘸取三颈烧瓶内的溶液点在滤纸上, 若滤纸上只有紫红色痕迹, 无绿色痕迹, 表明反应已歧化完全

(3) 溶液表面出现晶膜为止高锰酸钾晶体受热易分解

(4) 87.23% 偏小

【解析】 (1) MnO2属于金属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 烧杯、瓷坩埚、蒸发皿都属于硅酸盐产品, 其中的二氧化硅 (酸性氧化物) 能与MnO2在高温下发生反应生成相应的硅酸盐, 而铁与二氧化硅不反应, 故选 (4) 。 (2) (1) 待气囊F收集到较多气体时, 关闭旋塞A、C, 打开旋塞B、D、E即可。 (2) 因为锰酸钾溶液呈墨绿色或深绿色, 高锰酸钾溶液呈紫红色, 所以检验K2MnO4歧化完全的实验操作是:用玻璃棒蘸取三颈烧瓶内的溶液点在滤纸上, 若滤纸上只有紫红色痕迹, 无绿色痕迹, 表明反应已歧化完全。 (3) 将滤液倒入蒸发皿中, 蒸发浓缩至溶液表面出现晶膜为止。在烘干高锰酸钾晶体时, 如果温度过高, 则晶体容易分解, 所以只能采用低温烘干的方法。 (4) 25 mL待测液中KMnO4的物质的量为。若移液管用蒸馏水洗净后没有用待测液润洗或烘干, 由于移液管内壁有水膜, 所取的待测液受到稀释, 所移取的溶液中所含的KMnO4的物质的量偏小, 中和时所消耗的标准溶液体积偏小, 则测定结果 (KMnO4的质量分数) 将会偏小。

(2) Fe (OH) 3、Al (OH) 3

(3) 取过滤 Ⅱ 后的滤液1~2 mL于试管中, 加入少量KSCN溶液, 如果溶液不显红色, 证明滤液中无Fe3+

(4) CaSO4·2H2O (或CaSO4) 防止MgSO4在温度低时结晶析出

【解析】 (1) 在酸溶时, 加入的硫酸与SiO2不反应, 且生成的CaSO4是微溶物质, 过滤 Ⅰ所得到的沉淀A是SiO2和CaSO4的混合物, 滤液中的阳离子有Mg2+、Fe3+、Fe2+、Ca2+、Al3+、Mn2+、H+。 在 “氧化水解”时, 加入的NaClO是强氧化剂, 能将Fe2+氧化成Fe3+, 将Mn2+氧化成MnO2:。加热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 水解反应是吸热反应, 加热能促进水解反应, 在调节溶液的pH=5~6时, Fe3+和Al3+完全水解转化成Fe (OH) 3和Al (OH) 3沉淀析出;另一方面, 升温能加快反应速率, 更好地将Mn2+氧化成MnO2。 (2) 沉淀B中除MnO2、SiO2外还含有Fe (OH) 3和Al (OH) 3等物质。 (3) 检验过滤Ⅱ后的滤液中是否含有Fe3+的实验方法是:取过滤 Ⅱ 后的滤液1~2mL于试管中, 加入少量KSCN溶液, 如果溶液不显红色, 证明滤液中无Fe3+。 (4) 根据表2提供的溶解度数据可知, CaSO4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影响较小, 而MgSO4的溶解度影响较大, 趁热过滤析出的沉淀C是CaSO4。为了防止MgSO4在温度低时结晶析出, 过滤 Ⅲ 需要趁热过滤。

(3) K1K3NaOH打开K2, 通入空气一段时间

8.化学实验高考题型分类解析 篇八

一、考查实验基本操作能力

例1(2010上海高考)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答案】D

【解析】A操作正确;。B操作使澄清的苯酚钠溶液变浑浊,可证明碳酸的酸性比苯酚强,正确;C装置是喷泉实验,可用来吸收氯化氢气体,正确;D项错误,用该装置洗气时,应长管进,短管出。

例2(2009江苏高考)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室常用右图所示的装置制取少量的乙酸乙酯

B.用50mL酸式滴定管可准确量取25.00mL 溶液

C.用量筒量取5.00 mL1.00 mol·L-1盐酸于50 ml 容

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可配制0.100 mol·L-1盐酸

D.用苯萃取溴水中的溴,分液时有机层从分液漏斗的下端放出

【答案】B

【解析】A项错,图中导管不能插入 溶液中;B项正确;C项错,量筒读数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D项错,苯的密度小于水,有机层应在上层,分液时应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

例3.(2012年海南高考)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可用氨水除去试管内壁上的银镜

B.硅酸钠溶液应保存在带玻璃塞的试剂瓶中

C.将三氯化铁溶液蒸干,可制得无水三氯化铁

D.锌与稀硫酸反应时,要加大反应速率可滴加少量硫酸铜

【答案】D

【解析】银不溶于氨水,不能用氨水除去试管内壁上的银镜,银镜应用稀硝酸除去;硅酸钠有粘性不能用玻璃塞的瓶装;蒸干三氯化铁溶液时 水解,得不到 晶体,A、B、C均错误,D正确。

二、考查对试验现象、预测与结论的判断

例4. (2012江苏高考)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

选项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A向两份蛋白质溶液中分别滴加饱和NaCl 溶液和CuSO4 溶液均有固体析出蛋白质均发生变性

B向溶液X 中先滴加稀硝酸,再滴加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溶液X 中一定含有

C向一定浓度的Na2SiO3 溶液中通入适量CO2 气体出现白色沉淀H2SiO3 的酸性比H2CO3的酸性强

D向浓度均为0. 1 mol·L-1 NaCl 和NaI 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 溶液出现黄色沉淀Ksp(AgCl)>Ksp(AgI)

【答案】D

【解析】A项错,蛋白质中加入NaCl发生盐析,加入CuSO4发生变性;B项错,若原X中含有SO32-,加入稀HNO3,则会被氧化成SO42-,而与Ba2+生成沉淀,;C项错,反应方程式为:CO2+H2O+Na2SiO3=H2SiO3↓ + Na2CO3,该反应发生的原理为强酸制弱酸,即酸性:H2CO3>H2SiO3,;D项正确,反应总是向着更难溶的方向进行,由于AgI的溶度积比AgCl小,所以优先生成AgI,。

例5.(2011广东高考)下列试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 )

A、实验I:振荡后静置,上层溶液颜色保持不变

B、实验II:酸性 溶液中出现气泡,且颜色逐渐褪去

C、实验III:微热稀 片刻,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广口瓶内始终保持无色

D、实验IV:继续煮沸溶液至红褐色,停止加热,当光束通过体系时可产生丁达尔效应

【答案】B、D

【解析】A项错,Br2与NaOH溶液反应,上层溶液颜色变为无色。B项正确,产生的SO2与酸性 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项错,NO与空气反应生成红棕色NO2。D项正确,制取氢氧化铁胶体要在沸水中加入饱和的氯化铁溶液,继续煮沸溶液至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可。

三、考查物质的制取、检验、分离和提纯

例6.(2009上海高考)下列实验装置不适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

【答案】D

【解析】A装置可用于分液;B装置可用来分离易升华物质与不易升华物质;C装置是层析,可用来分离物质;D装置是反应装置,不能用来分离物质。

例7.(2011新课标高考)氢化钙固体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某兴趣小组

拟选用如下装置制备氢化钙。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选择必要的装置,按气流方向连接顺序为________(填仪器接口的字母编号)

(2)根据完整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入药品;打开分液漏斗活塞_________(请按正确的顺序填入下列步骤的标号)。

A.加热反应一段时间 B.收集气体并检验其纯度

C.关闭分液漏斗活塞 D.停止加热,充分冷却

(3)实验结束后,某同学取少量产物,小心加入水中,观察到有气泡冒出,溶液中加入酚酞后显红色,该同学据此判断,上述实验确有 生成。

① 写出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该同学的判断不正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设计一个实验,用化学方法区分钙与氢化钙,写出实验简要步骤及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

(5)登山运动员常用氢化钙作为能源提供剂,与氢气相比,其优点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2)BADC

(3) ①

②金属钙与水反应也有类似现象

(4)取适量氢化钙,在加热条件下与干燥氧气反应,将反应气相产物通过装有无水硫酸铜的干燥管,观察到白色变为蓝色;取钙做类似实验,观察不到白色变为蓝色;

(5)氢化钙是固体,携带方便

【解析】先要弄清各仪器装置的作用:两个带分液漏斗的大试管,是气体发生装置,一制 ,一制 ;盛 的洗气瓶,是吸收 气体的;盛浓硫酸的洗气瓶是干燥气体的,;盛无水氯化钙的干燥管是用来防止外界空气、水蒸气进入盛钙的硬质玻璃管中。

四、考查设计实验的能力

例8.(2012四川高考)甲、乙两个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测定氨分子中氮、氢原子个数比,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

试验中,先用制得的氨气排尽洗气瓶前所有装置中的空气,再连接洗气瓶和气体收集装置,立即加热氧化铜。反应完成后,黑色的氧化铜转化为红色的铜。

下图A、B、C为甲、乙两小组制取氨气时可能用到的装置,D为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甲小组测得:反应前氧化铜的质量为m1g、氧化铜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m2g生成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V1L。

乙小组测得:洗气前装置D的质量m3g、洗气后装置D的质量m4g、生成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V2L。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

(2)检查A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是 。

(3)甲、乙两小组选择了不同方法制取氨气,请将实验装置的字母编号和制备原理填写在下表空格中。

实验装置实验药品制备原理

甲小组A氢氧化钙、硫酸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乙小组 ② 浓氨水、氢氧化钠用化学平衡原理分析氢氧化钠的作用:

(4)甲小组用所测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之比为 。

(5)乙小组用所测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较小于理论值,其原因是 。 为此,乙小组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装有药品的实验仪器,重新实验。根据实验前后该药品的质量变化及生成氮气的体积,得出合理的实验结果。该药品的名称是 。

【答案】⑴圆底烧瓶

⑵连接导管,将导管插入水中;加热试管,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停止加热,导管内有水回流并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

⑶①(NH4)2SO4+Ca(OH)2 2NH3↑+2H2O+CaSO4 ②B

③氢氧化钠溶于氨水后放热,增加氢氧根浓度,使NH3+H2O NH3·H2O NH4++OH-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加快氨气逸出

⑷5V1:7(m1-m2)

⑸浓硫酸吸收了未反应的氨气,从而使计算的氨的含量偏高

碱石灰(氢氧化钠、氧化钙等)

【解析】(1)仪器a是圆底烧瓶。

(2)连接导管,将导管的末端插入水中,轻轻加热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停止加热后,在导管中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3)①仿照NH4Cl与碱石灰混合加热制取氨气,即可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4)2SO4+Ca(OH)2 CaSO4+2H2O+2NH3↑。

②浓氨水与固体NaOH混合即可制得氨气,且两种物质混合就无法控制反应随关随停,不需要选用C装置,选用B装置即可。

③固体NaOH溶于浓氨水后,放出大量的热,促使NH3的挥发,溶液中OH-浓度的增加,这两个因素都使NH3+H2O NH3·H2O NH4+ +OH-向逆反应方向即生成NH3的方向移动。

(4)由反应前后氧化铜减少的质量即可求得氨气被氧化生成水的质量为9/8 (m1-m2)g,其中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 1/8(m1-m2)mol;氮原子的物质的量为 ×2 mol,则氨分子中氮、氢原子个数比为 ×2 mol: 1/8(m1-m2)mol=5V1:7(m1-m2)。

(5)未参加反应的氨气与水蒸气一起被浓硫酸吸收了,导致计算中水的质量增大,求得氢原子的物质的量增大,最终求得氨分子中氮、氢原子个数比明显比理论值偏小。可以选用只吸收水分而不吸收氨气的药品(如碱石灰等)及相应的装置。

五、考查探究实验能力

例9.(2011广东高考)某同学通过系列实验探究 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操作正确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 )

A、将水加入浓硫酸中得到稀硫酸,置镁条于其中探究 的活泼性

B、将NaOH溶液缓慢滴入 溶液中,观察 沉淀的生成

C、将 浊液直接倒入已装好滤纸的漏斗中过滤,洗涤并收集沉淀

D、将 沉淀转入蒸发皿中,加足量稀盐酸,加热蒸干得无水MgCl2固体

【答案】B

【解析】A错,稀释方法不对。C错,不能直接倒入,应采用玻璃棒引流。D错,加热蒸干得到的是MgO固体。

例10.(2012福建高考)实验室常用MnO2与浓盐酸反应制备Cl2(发生装置如右图所示)。

(1)制备实验开始时,先检查装置气密性,接下来的操作依次是_(填序号)

A.往烧瓶中加人MnO2粉末 B.加热 C.往烧瓶中加人浓盐酸

(2)制备反应会因盐酸浓度下降而停止。为测定反应残余液中盐酸的浓度,

探究小组同学提出下列实验方案:

甲方案:与足量AgNO3溶液反应,称量生成的AgCl质量。

乙方案:采用酸碱中和滴定法测定。

丙方案:与已知量CaCO3(过量)反应,称量剩余的CaCO3质量。

丁方案:与足量Zn 反应,测量生成的H2体积。

继而进行下列判断和实验:

① 判定甲方案不可行,理由是 。

② 进行乙方案实验:准确量取残余清液稀释一定倍数后作为试样。

a.量取试样20.00 mL,用0 .1000 mol·L-1 NaOH标准溶液滴定,消耗22.00mL,该次滴定测得试样中盐酸浓度为 mol·L-1

b.平行滴定后获得实验结果。

③ 判断丙方案的实验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准确”)。

[已知:Ksp(CaCO3 ) = 2.8×10-9、Ksp(MnCO3 ) = 2.3×10-11

④ 进行丁方案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夹持器具已略去)。

(i) 使Y形管中的残余清液与锌粒反应的正确操作是将 转移到 中。

(ii)反应完毕,每间隔1 分钟读取气体体积,气体体积逐次减小,直至不变。气体体积逐次减小的原因是_(排除仪器和实验操作的影响因素)。

【答案】(1)ACB (2)①生成物氯化锰也可以与硝酸银反应写成沉淀。② ③偏小

④(i) 粒 残余清液 (ii)气体尚未完全冷却到室温。

【解析】(1)应先加固体后加液体,最后加热,即依次顺序为ACB.

(2)①生成物氯化锰也可以与硝酸银生成沉淀。②根据有关公式可求出盐酸的浓度为

上一篇:二年级健康教案下下一篇:连锁药店营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