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的祝酒辞

2024-06-30

大学毕业的祝酒辞(精选8篇)

1.大学毕业的祝酒辞 篇一

尊敬的各位学校领导、辅导员老师、其他在座老师们、尊敬的各位老同学:

我代表电子工程系级二级队所有同学,向今天来参加我聚会的所有老师以及那些未能参加我聚会的老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这里纪念大学毕业20周年,也是母校理工大学建校六十周年。

老同学们好吗?向所有到场的老同学们以及那些因各种原因未能到场的老同学们致以最亲切的问候。

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工学院,24年前。这里学到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插上了日后展翅高飞的翅膀....

还是这里,前。又告别老师,依依惜别,走到祖国的.大江南北,走上了工作岗位。各自的工作岗位上,20年来。努力工作、勇于创新,取得了许多令人称道的业绩,今天,可以自豪的告诉老师,无愧于大工人的称号,也无愧于电子工程系的毕业生。为我能成为理工大学的毕业生而感到由衷的自豪。理工大学永远是心中永远的丰碑,那博大的胸怀,永远激励我前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同学们都已成家、已立业,20年来。都为人父、为人母,都已人到中年,又把我内心深处那未尽的希望传承给了下一代。如果问什么是人生的话,想我体会得将更加深刻。

母校经过不断的发展,20年来。成就今日的辉煌;20年,经历了风雨,走向了成熟。20年,青春在拼搏的汗水里闪光;20年,梦想无悔的追逐中唱响。20年,思念穿越时空,终于在这里释放。

重聚母校,今天。来到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见到久别的老师,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更应该感谢的老师,恩师教给了知识,教给了做人的道理,教给了热爱生活理念,恩师用汗水浇注了人生的基石,恩师用心血铸就了事业的辉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恩师育我情。这里让我发自肺腑地向老师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道不完师生情。回忆是一首永恒的歌,说不尽母校恩。永远新鲜的岁月的长河。重聚母校,感谢母校为我锻造了一双翱翔蓝天的翅膀;感谢恩师为我生命注入了无穷的力量;感谢时代为我提供了展示自我舞台;感谢同窗一起带来值得追忆的美好时光。

期待的时候总是很长,相聚的时间总是很短。记忆里的今天,飘不落的日子,永远不会发黄;记忆里的今天,履行初衷的日子,永远会被珍藏;记忆里的今天,值得留恋的日子,永远吸引着我目光。

蒸蒸日上!祝愿母校前程似锦。

身体健康、祝愿老师们硕果累累。

祝愿同学们家庭美满、事业永昌!

让我用热烈的掌声,最后。向为这次同学聚会付出辛勤劳动的等所有的筹备组成员,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2.大学毕业的祝酒辞 篇二

据2013年2月3日《中国青年报》报道, 由北京大学毕业生创办的“壹号土猪”品牌, 吸纳了500多名大学毕业生 (10%毕业于名牌大学) , 相继加入“养猪卖肉”的行列。此消息经媒体广泛报道后, 随即成为网络最热的关注点。虽然, 此前曾经有过引爆过网民种种情绪的个别大学毕业生卖猪肉“遭遇”, 但这次与以往不同的是, 数量巨大的大学毕业生群体当了“猪肉佬”, 难免再次唤起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五味杂陈的感受。其实, 近年, 伴随着高校扩招与就业压力增大, 出现了大学毕业生甚至研究生争做“城管”“环卫工”“掏粪工”“搓澡工”“楼管员”“保安”“保姆”“船娘”等就业怪象。在人们习惯思维很难把这些工作和“天之骄子、国家栋梁”的人才联系起来的今天, 屡见报端的此类新闻报道不断刺激着世人脆弱的神经, 甚至具有颠覆性的冲击, 一时间“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一些学者认为, 大学毕业生出现这种“就业怪象”, 折射出一种“就业之殇”。更多的人则很疑惑、很迷茫, 大学生如此就业是人才资源的浪费, 还是就业观念的转变?是高等教育的悲哀, 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面临此情此景, 高等教育该何去何从?

第一, 资源浪费说。

有网民抱怨, 让大学毕业生卖猪肉, 无异于杀鸡用牛刀, 是一种典型的资源浪费。大学毕业生固然有自主择业的权利, 然而, 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操刀卖猪肉”行业培养从业人员吗?社会之所以把高学历的人称之为人才, 是因为国家、社会、家庭以及学生的投入与期望都是巨大的。根据人才市场规律的供求原理, 我国大学毕业生是否真的丰富到了“严重供过于求”的地步?如果是, 我们又何须劳民伤财费时费力地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呢?资料显示, 2006年我国在全球58个国家人才综合竞争力排名中, 名列第25位, 处于中游水平。显然, 我国人才没有过剩到让大学毕业生卖猪肉的奢侈地步。所以说, 让高级专业人才去从事不需要多少专业技术的工作, 不能不说是巨大的资源浪费。

第二, 学用脱节说。

有网民认为, 我们可以用一句“大学生卖猪肉又何妨”把应对就业压力的责任推给大学生, 但高校不能将其作为遮羞布, 推卸高等教育的责任。有许多学者认为, 每年走出校门的几百万大学生徘徊于人才市场, 难以对口就业的根本原因之一是, 高校扩招在专业设置、教学课程、培养方向、社会需求等方面调研和准备不足, 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对接不够, 应用学科人才培养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 以及高等教育日益功利化, 导致大学生综合素质、个性特长和自立意识不断地被弱化。也因此, 目前网络上已经出现了关于某名牌大学新设“屠夫系”并分本科、硕士、博士3个层次对外招生的恶搞, 这不能不说是对高等教育学用脱节的嘲讽。高等教育固然不应蜕化为学以致用的岗位培训, 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更好衔接, 力促大学毕业生“学尽其用”, 应该成为高等院校致力的主要目标。

第三, 就业紊乱说。

社会的发展空间有多大, 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人能不能尽其才。有学者认为, 这些卖猪肉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尽其才, 除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以外, 主要是我国就业结构存在问题。尽管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但每个行业总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与学历等方面的要求。虽说大学毕业生并不都是人才, 但如果社会把具有高学历者从事卖猪肉等行业认为是“就业观念进步”的话, 付出的代价必将是社会用人制度的倒退。从表面上看, 大学毕业生卖猪肉已经就业了, 也有了不错的收入。但国家花费巨大代价培养的大学生去卖猪肉, 实际上挤压了下一层次群体的就业空间, 影响了长期形成的社会就业结构, 必将造成高等教育、职业培训和就业结构的紊乱。

第四, 就业不公说。

有网友坦言, 社会分工本来就有高低贵贱, 不会有人把公务员和卖猪肉看作同样高贵的职业。政府鼓励大学毕业生放低姿态“先就业、再择业”的初衷是好的, 但这样的鼓励不应该成为掩盖就业不公问题真相的借口。也有网友说, 卖猪肉凭劳动吃饭不丢人, 丢人是坐在位子上口口声声说卖猪肉很光荣, 却以权谋私安排子女从事体面工作的人。按照“人尽其才”的原则, 大学毕业生卖猪肉, 归根到底是就业机制出了问题。如果政府再不从就业机制入手, 下大力气解决就业不公问题, 仅仅靠“美好的赞扬”缓解暂时的就业矛盾, 终究会带来更严重的就业不公, 进而倒逼教育不公、扩大社会不公。

第五, 职业升级说。

2010年3月7日新华网曾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央视主持人朱军说, 大学生从事掏粪工作“可能会改变中国的掏粪现状”, 并且“无论是在思维, 还是掏粪工具的使用上, 大学生都具备优势”。也有人认为, 随着职业专业化与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过去一些很普通的工作岗位, 现在需要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来提升专业水平。因此, 在人力资源市场上流行着“博硕多多益善, 本科等等再看, 大专看都不看, 中专靠边去站”的顺口溜。以上观点与用人趋势的流行, 既造成了“大材小用、学非所用”的人才高消费, 也影响了教育结构与秩序, 还可能引发文凭造假的社会诚信危机。

第六, 胜过啃老说。

大学生是不是都应该做公务员、去大公司或者搞科研呢?高学历和高端工作之间能不能画等号呢?研究生苗卫芳的家人曾用生命为代价提出一个重大问题, 为什么知识无法改变命运?其潜台词是: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考上了大学, 学到了知识就该有高收入的体面工作。实际上, 这是“知识拜物教”, 是虚幻和错误的观念。有媒体报道, 2005年镇江一位女大学生毕业一年间, 怀揣本科毕业证先后求职近百次无着落, 在饱尝失业之苦的情况下, 拿出自己的高中毕业证书却获得了一家公司的文秘工作。大学毕业生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是一种值得推崇的成才理念。有学者认为, 现在就业形势严峻, 如果大学生暂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又不肯从事自己看不起的职业, 只能徒增家庭与社会负担。相比于失业或啃老, 卖猪肉也能让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第七, 观念转变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认为, 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 大学毕业生应该树立切合自身实际的择业观。无论是面对大学毕业生卖猪肉, 还是硕士当城管, 舆论质疑之声从未停止过。这固然有世人思想僵化的一面, 但更多的是缺乏正确的舆论引导。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头顶“天之骄子”光环的大学生不能不走下“圣殿”, 不仅不能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待就业问题, 更不能把“职位身份化”“人物标签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大学毕业生所期待的工作岗位数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 教育部发出文件明确表示: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理性、辩证地认识就业形势, 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有网友感慨“大学生作为普通劳动者的就业元年来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是必然趋势。

第八, 基层锻炼说。

而今越来越多的“天之骄子”改变就业观念, 不再执着于“体面”, 而愿意从基层做起。对此, 全国人大代表叶倩认为, 社会职业的金字塔要稳, 要先把地基打牢了才行, 一些基础性的、技能型的工作需要的人才数量更大, 也更有作为。“土猪大王”天地食品集团总裁陈生是北京大学毕业生, 曾经卖过菜、卖过白酒、卖过房子、卖过饮料, 并通过“精细化营销”进入养殖业卖起了猪肉。陈生正是积累了宝贵的基层工作经验, 才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商机。

第九, 教育发展说。

如果说精英化时代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的话, 那么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只是素质较高的普通劳动者。早在几年前, “北大才子”陆步轩当了“猪肉佬”带了个“好头”, 后来就有大学生当保姆的、擦皮鞋的、摆地摊的、搓背的、拾荒的等。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表示, 北大学生可以做一个普通劳动者, 只要他卖猪肉卖得最好、修鞋修得最好、种地种得最好、工人当得最好, 那一样是北大的骄傲。可以预见, 未来会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从事貌似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 这既是价值多元化与尊重他人选择的体现, 也是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

第十, 社会进步说。

康德说, 教育是使人成为人。仅从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性质简单地判定教育成败, 这是落后的教育价值观。在社会进步到人人可以自由选择与享受教育的时代, 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国民素质的提升, 也就是人人知书达理, 具备公德意识, 有自律精神, 宽容精神, 懂得享受生活。台湾作家刘继荣在《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一文中说, 对于当下普遍功利的社会, 传递了“从容做个普通人”的价值观。人生有许多种选择, 成为英雄固然意味着成功, 但坐在路边为英雄鼓掌, 也并不就意味着失败。从容而自豪地做一个平凡的人, 是绝大多数人的生命状态, 也是应该追求的人生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 大学毕业生卖猪肉颇有古之贤人风范———“一箪食, 一瓢饮, 居陋巷, 而不改其乐”。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的价值观, 才是社会进步应当倡导的。当代社会多一点包容, 才是真正进步的体现。这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却常常被功利的社会所忽视。

3.小学毕业的大学教授 篇三

陈世骧推荐的是金克木。论学历,金克木只是个小学毕业生,但陈世骧说金克木中学里教过英文,从初一到高一四个班的课都由他教,教学效果非常好;他不仅英文好,而且法文水平也好,足以胜任大学教师。

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陈世骧拿出北大外籍教授——法国人邵可侣所著的《大学初级法文》,翻开里面的法文序言,序言中赫然写着金克木对此书的贡献。

邵可侣是法国巴黎公社著名人物的后代,法语教学中的权威人士,而《大学初级法文》则是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教科书。既然邵可侣都认可金克木,金克木又亲自参与了教科书的编订,而湖南大学里实在找不出合适的人选,所以最终决定聘任金克木。

1930年,金克木18岁到北平求学时还不懂英语,靠着好奇心和钻劲,凭借几本英语工具书,又找了一位要学费不高的私人老师,便在很短的时间内看懂了英文原版书《少年维特之烦恼》、《阿狄生文报捃华》,英语水平突飞猛进。也是同样的方式,金克木又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世界语。1933年,金克木去北京大学旁听邵可侣的法文课,得到邵的赏识,学习效果非常好。之后,金克木整理并校订邵可侣的讲义成为《大学初级法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邵可侣在法文序中特地提到了金克木的贡献。金克木没想到,这便是他当大学老师的敲门砖。

金克木也参与到邵可侣组织的“法语圈”的交际活动中,并在一次聚会中认识了著名教授吴宓,相互间很谈得来。

金克木的这些经历,陈世骧虽然有个大概的了解,但无论如何,让一位只上过小学而半路出家学法语的年轻人去大学教法语,毕竟很不寻常。

紧接着,当陈世骧得知教学课本并不是邵可侣编的那本,而是用英文讲法文的外国书时,便更加紧张。

陈世骧生怕自己推荐的人无法称职,所以,在金克木上第一堂课时,他在外面听了半天。金克木一点儿也不知道,他只是顺顺利利地教好一堂又一堂课,其教学质量得到学校的认可和学生们的欢迎。这应该很富传奇色彩吧。就像金克木所说:“恐怕暗中听我的课的不止他一个。谁能相信一个没出过国的年轻人竟能对大学生用英语教法语做中国话解释呢?”

1941年到1946年,金克木在印度工作和学习。他虽然没去哪个大学进修,但有缘到天竺释迦佛“初转法轮”处的鹿野苑,住香客房间,与僧徒为伍,在寺庙中饱读佛教典籍。他再一次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对梵文和佛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因此四处求学,最终得到已归隐的法喜老居士的真传。法喜老居士曾在印度的大学教书,后又被聘为哈佛大学教授、列宁格勒大学教授,他因为不适应严寒气候而回到印度。许多人慕名而来,向他学巴利语、学佛教,但从没有人找他学梵文。金克木是他的惟一的梵文学生,他倾全力将自己的学问传给了金克木。金克木曾在《父与子》一文中提到当时的教学:“熟悉了以后,白天也让我去,两人在大炕上盘腿坐着对话。他很少戴上老花眼镜查书。先是我念、我讲、我问,他接下去,随口背诵,讲解,引证,提出疑难,最后互相讨论。”在这样的学习中,金克木精通了梵文和佛典。当他1946年回国时,他其实已成为中国某些领域中的“稀缺人才”。

金克木一到上海,郑振铎就说推荐他到大学教梵文,但没能如愿。也许是因为金克木的低学历吧。

紧接着,曹未风告诉金克木,说吴宓先生在武汉,可跟他联系。金克木与吴宓很熟悉,吴宓很看重金克木,马上向武汉大学推荐。

吴宓当时是武汉大学外语系教授兼系主任,同时又是校务委员会委员,其学问及人品则是学界普遍推崇的,所以,他的举荐是很有分量的。但吴宓也没想到,他推荐金克木到外文系教梵文,而文学院长刘永济却把金克木安排在哲学系教印度哲学。

原因跟金克木第一次当大学老师一样。当时武汉大学也找不到教印度哲学的合适人选,而这门课程又是必修课,金克木正好填补这一空缺。

推荐人吴宓不放心了。他十分认真地对金克木说:“你教语言文学,我有信心。到哲学系去,我不放心。”金克木回答:“到哲学系对我更合适。因为我觉得,除汤用彤先生等几个人以外,不知道还有谁能应用直接资料讲佛教以外的印度哲学,而且能联系比较中国和欧洲的哲学,何况我刚在印度度过几年,多少了解一点本土及世界研究印度哲学的情况,又花过工夫翻阅汉译佛典,所以自以为有把握。”

吴宓仍不放心,于是也像陈世骧一样,在教室外听了金克木的第一堂课。

4.大学毕业聚餐祝酒词 篇四

各位同学:

今天中午我们欢聚一堂。只是,今天的聚首是为了离别,就要离别了,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心情都是复杂的。

刚才政委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我也深信,四年的校园,对我们大家来讲,不但情深,而且意重。在将来,当大家细细地回想这一切时,一定仍会记得箐箐校园里的良师益友,仍会记得那镏金岁月里的成长故事。

今天的离别,不是古人的十里长亭别友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家更多的是快乐与豪情,“四年寒窗苦,今朝凌云志”。在座的各位同学即将怀着成熟的人生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踏上工作岗位了。我深信,在座的各位同学,都将会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一番骄人的业绩,并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企业巨子、社会精英、国家栋梁!

5.大学毕业聚会祝酒词简短 篇五

大家好!

在盛夏的夜晚,我们xx大学xx专业xx班相聚在此,明天我们将要各奔东西,想起张震岳的歌:“我怕我没有机会,跟你说一声再见,因为也许明天就再也见不到你。

明天我要离开熟悉的地方和你,要分离我眼泪就掉下去。

相信当我唱到这里的时候,大家都深有同感,大学四年的生活,让我们像一家人一样,不愿分开。

想想四年前,我们刚走进校园,一起参加军训,一起上课,一起玩耍。

都是从高中走过来,跟在学长的屁股后面,终于从黑暗的高考走出来了,慢慢的,我们也成了学长,一点点适应了大学生活,参加了很多学校的活动,咱们这里不乏学校社团的干部,从一个普通的学生,逐渐成长为社团的骨干力量,想这大学里那些有趣的往事,真的让我们终生难忘,确实那时认为这里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了,而且大家都做的有板有眼,大学里的学业仿佛已经不是我们的重点了,我们的课程总是在临近期末考试的时候才能安心学习。

当然在大学里除了专业知识,我们还学到了很多社会知识,还有很多同学考了很多证,以便以后真正走上社会的时候可以有用。

一转眼的时间四年过去了,想想,如果让我们重新来上一回大学,也许我们会做的更好,而就在我们犹豫的时刻,我们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了,望着同学们熟悉的脸庞,饭堂中咱们排队打饭,操场中咱们一起运动,联欢会上,咱们一起欢唱,春游路上咱们一起步行,一幕幕好像就发生在昨天,而今却要分离了。

希望大家都留好联系方式,以后经常联系,这份情谊足够我们一生去回味,今后我们有的同学选择了考研,有的选择了工作,不管怎样,大家都要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不息。

6.毕业祝酒词 篇六

大家晚上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班同学对各位领导和老师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同学们,今晚我们又一次欢聚一堂。

只是,今天的相聚是为了离别,就要离别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很多话要讲。

几年前,我们因为缘分来到了同一所大学,四年后,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非常激动!几年来,伴随着恩师的教诲,我们知道了怎样做人、学习;几年来,伴随着朋友的关怀,我们知道了怎样交往、生活,几年的同窗生活,我们并肩作战,一起走过了许多风风雨雨的日子。

然而此刻我们即将离开这美丽的校园、慈爱的老师和友好的同学。

我们就要怀着成熟的人生理念、丰富的专业技能踏上工作的岗位了。

几十年后,当我们再次相聚的时候,我想我们中间既有教育界的优秀教师,又有优秀的学者,更有企业界的巨子,我深兴大家都将会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一番骄人的业绩。

古人有句话说得好:无酒,何以逢知己;无酒,何以诉离情;无酒,何以壮行色。

7.当代大学毕业生的诚信问题研究 篇七

1 大学毕业生的失信表现

1.1 毕业生简历及自荐信与现实不符程度严重。

目前许多大学毕业生对简历及自荐信的诚信度要求不高。某调查资料显示:在对某省内高校的2005、2006届毕业生近万人的简历、自荐信进行整理、调查,发现有75%的学生掺杂“水分”,例如:在一个有40多名学生的班中,综合测评成绩一栏均填写“优秀、良好、第一名、第二名”,甚至综合测评成绩都是前3名[1]。

某些用人单位反映,他们在面试过程中遇到的类似某高校某班级毕业生在应聘简历中写担任班长职务的事例将近半数。当问及毕业生简历上述相关问题时,有的毕业生说出了个中原由:写当过班长可证明我有管理实力,这在面试中是占绝对优势的。若被用人单位看穿最多也就是不被聘,我还可以继续去其它单位。只要有单位信以为真就没枉费我做简历的心机。

1.2 常出现毕业生恶意毁约现象。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签约时有这样的想法:有人要就签,有多人要我签后就可以从中选好的,反正最少得有“保底”单位。用这种方式,毕业生给自己的就业上了“保险”。还有想考研的学生也想给自己上“就业险”,于是就出现了考研一族也去找工作的现象。他们准备考研的事绝对不跟单位提,费尽心思也得找个保底单位,否则考研看书都不踏实。结果最后损失的是与考上研的同学签约的单位。

1.3 面试“掺水”严重。

因受职业生涯规划或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方面的指导,很多毕业生从课程中学到了部分应聘技巧,并在自己择业的时候谙熟于心,随应聘次数的增多越来越成熟。遮掩缺点(甚至不真实述说自己的缺点)突出优点,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现在用人单位选择人才大多通过面试方式,而面试主要是以问答或答卷形式完成。所以,毕业生自身的缺点完全可以被“有心人”巧妙地遮掩过去,因此面试结果与现实往往有很大差距。

1.4“狡兔三窟”现象时常发生。

为了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工作,有的毕业生(凭自身优越的条件)每场招聘会都到,想把所有的用人单位先都抓到自己手中,然后再仔细比较挑选出最中意的一家,而置其他用人单位于不顾。这样不仅使用人单位蒙受人才损失,还使某些有实力的同学丧失好的就业机会。

1.5 工作后不守承诺,失信现象严重。

大学毕业生在应聘时常说的话是“我能吃苦,我不怕吃苦,因为从吃苦中能得到锻炼”,或者诸如此类的话。用人单位愿意聘用能吃苦肯干的人才,所以很愿意聘用有这样承诺的毕业生。然而,有些毕业生到了单位真吃苦的时候却叫苦不跌、后悔不已,而后卷铺盖走人。

2 大学毕业生失信原因分析

2.1 社会环境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新的形势已经无法和传统的道德体系相适应,新型的道德体系还没有建立完善。随着西方各种观念体系在我国大学生头脑中的渗透,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思想方式、思维方式等趋向多元化,人们的诚信意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如:利用短信、电话等手段进行诈骗活动;假冒的名牌服装、化妆品等充斥整个消费市场,从而消费者购物上当受骗等案例屡见不鲜;假身份证、假出国签证、假毕业文凭、假生产经营许可证等已不鲜见。上述因素对大学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导致大学毕业生的诚信失衡。

有的用人单位对高校提供的协议书不甚了解,认为就是一份普通的合同。当学生毁约的时候,这些单位不去继续追究责任,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助长了毕业生就业失信的风气。同时,有的用人单位不履行自己招聘时的承诺,随意克扣毕业生的工资或降低招聘时的招聘条件,这也使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诚信产生怀疑。如东方IC 11月25日报道:2008年11月24日,郑州市航海路与未来路交叉口,河南中鼎实业有限公司开发的“公园一号”楼盘7位售楼员(均为大学毕业不久的毕业生)站在26楼跳楼讨薪。其根本原因是用人单位没有履行自己的承诺,他们的失信直接导致“跳楼讨薪”事件的发生。

2.2 家庭环境影响

众所周知,美国把诚信推向民主,德国把诚信推向效率,英国把诚信推向科技,法国把诚信推向艺术,日本把诚信推向完美,由此,他们都率先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发达的国家所以发达,具有较完备的社会诚信体系是其重要的社会基础[2]。而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注重的只是对孩子的智育的培养,忽视了诚信教育对孩子未来的重要影响。甚至有的家长在当孩子解释因为同学抄袭而自己没抄导致没考好时却有"别人能抄你怎么就不能抄"此类的教育言辞。更有甚者,某些家长不但自己不诚信,还传授孩子在违反原则做事情时能不被人识破的“妙招”。家长的不诚信作风将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诚信行为及观念。

2.3 学校环境影响

从整体上讲,高校学生诚信意识状况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有滑坡的倾向,如果不及时加以督促和教育,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不利。首先,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并没有将诚信意识放到应有的位置,学生中的确存在信仰危机的问题,在个人追求上往往有近视眼的倾向,呈现出功利心较强的特点。其次,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脱节,现实大学生诚信道德状况与信用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存在距离。第三、大学生当中缺少坚决摒弃不诚信行为的氛围。这种氛围是非常有害的,有可能会使其他学生继续仿效这种行为[3]。

学校诚信教育落实的程度直接影响大学毕业生的诚信。学校没有严格的监督机制来监督毕业生应聘材料的真实性。学校在指导大学毕业生制作简历或自荐信时忽略了对他们的诚信教育,只考虑了如何让用人单位能选择自己的毕业生。现在高校实行就业“一把手”工程:学校一把手亲自抓就业,全校各部门通力配合,全员上阵,采取一切措施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而绝大多数高校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诚信教育。

3 针对大学毕业生失信的对策

3.1 加强家庭诚信教育。

教育孩子要诚信,父母自己首先要诚信,给孩子树立诚信的榜样,以诚信培养诚信。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父母应该加强对孩子进行诚信品质的教育,从小就教育孩子守信用、负责任。孩子不诚信的行为大部分是出于某种需要,如果孩子合理的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他必然会寻求满足需要的办法,如果父母对这种合理需要过分抑制,孩子就会换种方式,以某种不诚信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家长要信任孩子,不要怀疑孩子。告诉孩子,一个言而无信的人,是没有人愿意和他合作的[4]。

3.2 加强社会的诚信氛围建设。

3.2.1 国家应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管理力度,与大学生诚信教育一样,在用人单位成立之初,对其也建立相应的诚信体系。把与用人单位有关的一切诚信活动记录在其诚信档案中,以供社会各方面及毕业生就业时查询使用。建立用人单位的诚信档案,可以减少用人单位不守信现象发生,也有助于降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风险度,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好的诚信就业社会环境。

3.2.2 国家应加强对全社会诚信行为监督机构建设,加强对不诚信行为管理力度,坚决打击各种形式的作假行为,打实诚信社会环境,使诚信观念深入人心,把诚信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3.3 加强学校诚信教育。

3.3.1 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该建立完整的学生诚信体系。为使大学生能重视自己的诚信度,建议学生一入学就与学校签订诚信承诺书。在学生在校期间,把学生的一切与诚信有关的活动都记入学生个人的诚信档案。学生毕业找工作时,如果企业需要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诚信档案,只要学生提出申请,校方就可依据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纪录,为学生出具相关证明,以便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查询;学生考研时,需提供在大学期间的诚信档案,将考生诚信状况做为其思想品德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录取的重要依据。以此来督促学生诚信行为的养成。

3.3.2 加强学校诚信教育的舆论氛围建设。

学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行为养成的场所,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应加强诚信氛围的建设。要以严格的制度建设来规范学生诚信行为、加强学生诚信行为建设;同时,高校教师也应严格要求自己,从而做学生诚信的楷模。若教师缺乏诚信就谈不上所教出的学生诚信度有多高。因此,在要求学生诚信的同时,为人师表的教师首先应做出榜样,以自身诚实守信的作风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认识到诚信行为的魅力。学校诚信教育的舆论氛围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打造。

3.3.3 高校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为学生诚信打基础。

高校应主动与就业相关单位联系,并推荐适合单位要求的毕业生。高校还应积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在用人单位所要求的用人条件上定向培养大学毕业生。组织学生去就业意向单位参观、实习,以加深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的了解,也即加强校企联合力度,从而使学生在校期间了解自我、了解用人单位,进而塑造自我,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提高在就业竞争中的战斗力,以避免就业时失信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李雅琴, 李书林.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缺失问题[J].大学生就业, 2007 (15) .

[2]浅谈家庭诚信教育[DB/OL].http://www.gzxw.com.cn/news/gansu/2008/12/3/1143758.html, 2008-12-03.

[3]新时期高校学生诚信教育漫谈[DB/OL].http://www.view.sdu.edu.cn/news/news/sbzl/2008-02-18/1203320662.html, 2008-02-18.

8.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篇八

你们毕业之后,可走的路不出这几条:绝少数的人还可以在国内或国外的研究院继续做学术研究;少数的人可以寻着相当的职业;此外还有做官,办党,革命三条路;此外就是在家享福或者失业亲居了。

走其余几条路的人,都不能没有堕落的危险。堕落的方式很多,总括起来,约有这两大类:

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求知识的欲望。你们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学非所用,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以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胡乱混饭吃,混官吃。在这种环境里即使向来抱有求知识学问的人,也不免心灰意懒,把求知的欲望渐渐冷淡下去。况且学问是要有相当的设备的。书籍,实验室,师友的切磋指导,闲暇的工夫,都不是一个平常要糊口养家的人的能容易办到的。没有做学问的环境,又谁能怪我们抛弃学问呢?

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理想的人生追求。少年人初次和冷酷的社会接触,容易感觉理想与事实相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多年怀抱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热诚,奋斗的勇气,到此时候,好像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渺小的个人在那强烈的社会炉火里,往往经不起长时期的烤炼就熔化了,一点高尚的理想不久就幻灭了。

防御这两方面的堕落,一面要保持我们求知识的欲望,一面要保持我们对人生的追求。有什么好方法呢?依我个人的观察和经验,有三种防身的药方是值得一试的。

第一个方子只有一句话:“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要解答实用上的困难和理论上的疑难。我们出学校之后,离开了做学问的环境,如果没有一二个值得解答的问题在脑子里盘旋,就很难保持求学问的热心。可是,如果你有了一个真有趣的问题逗你去想它,天天引诱你去解决它,天天对你挑衅你无可奈何它。所以我说,第一要寻问题。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知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

第二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也应该有他非职业的玩艺儿,可以叫做业余活动。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因为一个人成就怎样,往往靠他怎样利用他的闲暇时间。他用他的闲暇来打麻将,他就成了个赌徒;你用你的闲暇来做社会服务,你也许成个社会改革者;或者你用你的闲暇去研究历史,你也许成个史学家。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古来成大学问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善用他的闲暇时间的。特别在这个组织不健全的中国社会,职业不容易适合我们的性情,我们要想生活不苦痛不堕落,只有多方发展。

第三个方法也只有一句话:“你得有一点信心。”我们生当这个不幸的时代,眼中所见,耳中所闻,无非是叫我们悲观失望的。怎么还能够保持一点内心的镇定和理想的信任呢?我要对你们说:这时候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候!只要我们有信心,我们还有救。

佛典里有一句话:“福不唐捐。”唐捐就是白白的丢了。我们也应该说:“功不唐捐!”没有一点努力是会白白的丢了的。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我们看不见的方向,你瞧!你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叶开花结果了!

上一篇:浅谈一年级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下一篇:武汉大学借户口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