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高效学习数学的方法

2024-06-22

小学五年级高效学习数学的方法(精选12篇)

1.小学五年级高效学习数学的方法 篇一

小学五年级数学高效课堂总结

汤峪中心联合小学 王忠强

一学期教学工作即将结束了,在这繁忙而充实的一学期中,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高效课堂教学的新思路,下面就我这一个学期的工作作一个总结。

一、坚持课前认真备课,导学案的编写要切实可行

在教学中做到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特点来编写导学案,每节导学案的编写都会考虑在问题的设计上能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注重学习的个体差异,做好分层导学,分层目标,分层训练,分层达标。

二、坚持上好每一堂课,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注意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还十分注意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除了要求他们“学会”,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自己“会学”。新授课一般要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当学生经过集体合作探究仍然不能解决某些问题、理解某些内容时,教师再进行精讲点拨。

三、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1、课前预习习惯:预习不止是把书本看看,还要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行吗?跟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这样,听课就有的放矢,会抓重点,攻难点,课堂自然就有效了。

2、课堂学习习惯:上课要做到“声声入耳、字字入目、动手动脑、用心学习”。要端座在凳子上,起立时要站直;听课时目视老师,重点内容课本上有的要勾画,没有的要记在课本的空白处或笔记本上;老师板书时要目视黑板;老师提出问题时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问老师;书写时要认真,书写解答过程要规范,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讨论问题时要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要集中精力紧紧围绕老师的讲课思路用心学习。

四、加强小组建设

(一)、划分学习小组

我班上共有49名学生,根据学生的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去进行分配,每组成员为6人,共分为8个小组。为使合作学习小组能够正常运行,合作富有成效,每个组都选了一个得力的组长,他们也都为自已组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且也有自己的口号,组员也会有相应的代号。

(二)、加强小组长的培训。

1、培训方式:班主任定期培训

2、培训内容:课堂的流程、组织管理的方式方法、导学案的检查批改等

3、定期召开小组长座谈会——班上每周组织一次小组长会议

(三)、及时评价

每节课统计,每天评比,每周小结,每月、每期总结等。要求每个组长统计出自己组的每个同学一天中参与课堂展示的次数,填写好表格。根据次数的多少排出名次。参与次数多的同学在第二天早读课上会受到全班表扬,并且积累作为评选月优秀个人的依据。对于参与次数少(或没有参与)的同学,由组长先了解情况、谈心交流,而且这部分同学要自己写出第二天参与课堂展示的目标,第二天进行跟踪。对于问题比较大的学生老师要亲自了解情况,和学生共同讨论解决办法和拟定目标。通过这种办法,一个月进行一次大的评比、表彰、奖励(评选一个优秀小组,四个优秀组长,每组评选一名优秀组员,老师发放奖品)。

五、注重学生展示能力的培养

在高效课堂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的展示。然而学生的展示又是学生尤其是我们农村学生的一个致命的弱点,所以平时我特别注重学生这方面的培训,从普通话到教态、语气、每道题的讲解思路等各个方面加强对他们的指导,一次没讲清楚那就讲两次、三次直到把问题讲清讲透,学生能听明白为止。

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这一个学期的高效课堂的实施,学生的胆子大了,表达能力也真的有所提高,但是各个方面的问题也就出现了。

1、班上培养出了一部分人才,但有一部分同学好像显得更自卑。

2、时间总是不够用,因为一节课能完成的任务,现在对于我们

来说可能要三节课。

3、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很差,有待加强训练,尤其是普通话的训练。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扬长避短,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2.小学五年级高效学习数学的方法 篇二

一、评价语言, 充满激励性

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 他们刚从幼儿园阶段进入小学知识的学习, 需要面对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和学习内容, 常常会感到紧张和不知所措, 这要求教师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 能够更多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对于孩子们表现好的地方, 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亮点”, 加以表扬, 要相信好孩子往往都是夸奖出来的。在教学中, 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 当学生坐不住要动来动去的时候, 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在全班同学面前夸奖:“大家看, 今天某某同学的坐姿最好看了!”往往就是这样一句简单的话, 刚才动来动去的那位同学便会立马安静下来, 并且会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较好的坐姿, 与此同时, 班级里的其他一些同学也会受到积极的影响, 在全面同学之间形成一种竞相比赛的现象, 形成一种正能量的有效传递, 对维护班级课堂纪律具有非常不错的效果。

二、评价方法, 力求多样性

我们往往会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考查, 以“成绩”来定学生的发展水平, 以“成绩”来考查整个教学工作的成败, 而忽略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考查。以一张试卷定终生的考查方法也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在新课改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更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 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综合考查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情况,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 对于学生能力的考查, 也不应只是将目光停留在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多少, 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注重考查学生在不同评价方法下的差异性以及不同评价之间所取得的进步, 以口试、面试、笔试等综合考查方法代替以往单一的笔试考查方法,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还应鼓励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活动, 让学生自己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现自己一段时间以来所取得的进步, 鼓励学生发现他人所取得的进步, 学习借鉴他人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 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三、评价指标, 注重全面性

对于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指标的评价, 也应更注重其科学性、全面性, 同时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过程、情感与态度以及认知和能力的发展, 要能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个性与潜能, 逐步建立以人为本的科学评价机制, 促进学生在原有更高水平上的更好发展。在此, 需要着力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在经历一段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后, 考查学生对某一部分基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在考查时可采取“推迟判断”的方法, 突出学生的纵向发展能力, 对于那些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 要及时地发现他们的进步, 让其在进步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进一步激发、提升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教师也应更加关注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是否主动与他人进行积极交流以及是否能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等角度客观评价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合理性, 了解掌握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于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自信心以及兴趣, 对学生的课前准备、课堂上课以及课后复习进行客观评价, 以此培养学生更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使其能够有所收获。

四、评价结果, 强化应用性

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提升广大学生的学习效果, 开展课堂学习评价是一种手段而并非目的, 无论是开展教学评价的过程还是目标, 我们更应强调其应用性。以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识数为例, 我们常常会发现孩子们在数自己手指的时候能比较容易地数出1到10, 当将自己的手指换成花朵、石头的时候, 不少学生就会比较困惑, 没能及时将手指与花朵、石头等物件对应起来, 如果再将静态的石头、花朵换成动态的小鸡、兔子, 学生更会觉得学习的难度非常大。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在评价学生“数数”学习成果的时候, 也不应简单地看学生能否做对一道题或是两道题, 更应鼓励学生做到动态迁移, 举一反三, 对于那些应用数学知识能力较强的学生, 也应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表扬, 进一步强化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 并在所有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氛围。

摘要:为了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能体现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 客观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非常必要, 结合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对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展开积极探讨, 旨在抛砖引玉, 相互交流, 更好地促进相关教学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评价,课堂学习

参考文献

[1]杨丽萍.小学数学课堂学习评价提要[J].教学研究, 2012 (10) :47.

3.小学五年级高效学习数学的方法 篇三

关键词:五年级;数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110

如何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活枯燥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呢?兴趣是学生可持续学习的一个支点,同时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突破点。一个师生关系和谐、赏识、宽容、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必然会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产生不凡的影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宽容,能为学生创造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赏识,更能为学生兴趣之火的燃烧添加无尽的燃剂。在课堂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在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下,我们一直在实践中思考、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肤浅的体会。

一、转换教师角色

师者,所以传道、解惑者也。在现代教育中,教师究竟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随着“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形成的一套传统、滞后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作为一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笔者认为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要进行创新,教师必须改变已经形成的老一套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和行为,改变那种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知识教学目标上,而忽视能力、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切实改掉过去一味的教师“讲”一味学生的“听”注入式的教学方式;真正体现教学形式多样化,让学生自己探讨、讨论、实际操作、合作学习、交流体会、互相帮助,使得教学气氛和谐,学生能活泼地、愉快地进行学习,真正实现把数学的课堂还给学生,切实让学生多“想一想”,让学生多“看一看”,让学生多“做一做”,让学生多“说一说”。

二、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己去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让学生摆脱数学的枯燥乏味,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多边形的面积》一课中的“割不法”,以后我们遇到平行四边形的地、平行四边形的零件等等平行四边形的东西,都像这样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方不方便?那么我们就要找到一种方便、又有规律的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平行四边形沿着所作的高剪下来,自己拼一下,看可以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然后指名到前边演示。教师示范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刚才发现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就把从平行四边形左边剪下的直角三角形直接放在剩下的梯形的右边,拼成长方形。在变换图形的位置时,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做呢?现在看教师在黑板上演示。1. 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2. 左手按住剩下的梯形的右部,右手拿着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3. 移动一段后,左手改按梯形的左部。右手再拿着直角三角形继续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到两个斜边重合为止。请同学们把自己剪下来的直角三角形放回原处,再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向右慢慢移动直到两个斜边重合。(教师巡视指导。)观察(黑板上在剪拼成的长方形左面放一个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便于比较。)4. 这个由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较,有没有变化?为什么?5. 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样的关系?6. 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归纳整理: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的长、宽分别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引导学生总结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长方形右面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平行四边形右面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教学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板书:S=ah,告知S和h的读音。

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写成a·h,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者S=ah,整节课,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盎然,表现活跃积极,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让数学课堂生动起来

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手段的应用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充分让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工具走进教学,肯定会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多媒体集声音、文字、图像和视频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大大弥补了自制教具的局限。

四、猜测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将猜想引入数学教学之中,将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促进能力的提高。因此,笔者又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设计灵活、开放性的练习,让他们用猜想的结论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得到巩固、深化和发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沉浸于猜想的成功之中。

总之,以上几种教学方法能很好地激发了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其主体地位,使学生从“乐学”到“要学”,从“要学”到“会学”,最终达到会创新。

4.五年级数学学习方法 篇四

这里的数论和方程的方法是目前北京市小升初考试的重要考点。学习新课时应该选择一本经典的教材,仁华课本非常不错,它是一套很完整、成熟的教材,也是目前选用最多的一本教材,几乎涵盖了全部的五年级奥数重点,拿下仁华课本可以打下很好的基础。

2、多做专题的练习。

五年级是接触专题最多的时期,小学阶段的重要知识点和难点也都集中在这个阶段。其中数论、行程问题、排列组合是重中之重,如果这几个专题掌握的不好,想上一个理想的中学是非常困难的。做专题练习也不能光看做了多少道题,要保证练一道会一道,真正的理解并掌握所做的题目,日积月累,几个重点难点也就不再是老大难问题了。

3、多做真题。

真题的练习包括历年的竞赛真题和小升初考试真题。做真题可以使自己更好的了解近几年的考试方向和考试的重点,有助于在平时的学习中找到突破口,集中力量学好考试中最常见的专题。

4、巩固基础知识。

5.五年级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教学 篇五

学生在足够重视五年级的学习后,一方面需要认真学习该学期的新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对之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从一年级的数字分类到四年级的各种图形等,都要有所复习。学生可以采取如下两种方法进行回顾。(1)粗放式复习。顾名思义,就是指复习从前所学知识的大框,可以翻阅教材,着重看教材的目录,梳理所学知识的前后顺序,将知识串联起来,同时要思考,为什么某些知识要在另一些知识之后或之前讲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便可以在心中构建起一个比较模糊、初具形态的知识框架,重复进行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理越发清晰,非常有系统性,对于学生日后复习有着极大的帮助。

(2)精细复习。主要是通过做习题的途径来进行,具体的做法就是在做综合题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忘记的或已经生疏的知识,在做完题之后,就从这些遗忘了的知识点入手,翻看教材的讲解部分,加之自己曾经做过笔记等,把这个知识点重新学精学透。此外,由这个知识点所延伸出的其他知识点,也按照上述方式进行学习,就像树枝一样逐渐扩散开来,这样复习也许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但是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使学生在将知识点复习通透的同时又兼顾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连续性,这对于学生科学地复习是非常关键的。以上两种复习所学知识的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自行选择,也可以有机结合起来,总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就好。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习惯

数学很注重的是思维思考,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是满堂灌,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去学、去想知识。如在学习“10的分与合”时,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提问:“10可以分成几和几呢?”引导学生一边摆小棒一边思考,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另外,有些小孩在幼儿园就已经学过20以内的加减法,每次一说到没学过的内容,他们便很快说出答案。别以为这些学生已经理解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其实他们根本上就不懂得是如何思考出来的。于是我问他们:“你算得真对,是怎么算出来的?你能当小老师说给其他小朋友听听吗?”这样一来,很快算出答案的学生就会沉下心来思考如何解释。而对于其他不会算的小朋友我会这样去引导:“同学们,其他小朋友都会算那么多算式,我们可不能输给他们哦,赶紧想办法试试看。”这样一来,其他同学也会积极地去动脑筋思考。之后,我再请小老师说说自己的算理、算法,其他同学进行验证、补充,学生在相互之间的思维撞击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积极的成功体验。

6.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方法 篇六

小学五年级数学中有立体图形的学习章节,涉及立体图形的章节一般具有抽象性,如果教师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不利用教具等进行辅助教学,会导致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教师在进行立体图形板块教学时,应利用教具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教具近距离观察和探索立体图形的结构、特点,将抽象变具体。生活用具贴近学生的生活,如果将课堂知识投射在生活用具上,可以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更加具体的映射,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在学生观察长方体的结构和边长特点后,让学生在纸板上画出长方体的展开图,并将展开图制作成长方体,这个过程可以给学生时间独立思考,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长方体的结构。在立体几何学习中,还有一种题型经常出现,一个长方体的某处有一个食物,蚂蚁从长方体的某一点出发,求最短的行走距离。这类题型如果出现在平面几何上,用两点间直线最短这一理论就可解出,但在立体几何中,会变得复杂和多变。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长方体进行模拟演示,将两个点精确地标注在长方体上后,将长方体展开,观察标注的两个点,探索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找到方案后可以将平面图制作为长方体,经过几次的联系和实践,可以让学生归纳总结这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数学是具有实用性的学科,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于考试和解题技巧,忽略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加大了学习难度,并且,数学是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打下一个坚实的数学基础对学生今后多科目的学习都有带动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自己熟知的生活经历来学习数学知识,可以降低数学的学习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加强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可以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难题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难题。在解题时,要让学生仔细审题,发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分析关系之间的联系,并联系与之相关的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能力。同时,也要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数学运用范围,让学生将数学思维灵活运用在生活中。

例如,在学习中数、众数和平均数时,教师可以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实例演示,小明去书店买了几本书,A书15元,B书28元,C书18元,D书15元,求这四个数字的中数、众数和平均数。买书是学生都经历的生活经历,通过这个实例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题目。这样,可以轻松地得出答案,众数是15,中位数是,平均数是。在结合生活进行教学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和生活阅历,继而选择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这样才能达到结合生活进行教学的目的。

3创设情境激发数学兴趣

创设和谐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使学生的充分自由得到发展,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的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学民主,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引导、鼓励和督促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不挖苦、不歧视,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压力,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精心设计问题,提高学习兴趣

问题是串成课堂的链子。因此,教师简洁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形成有效课堂的重要因素。我们设计怎样的问题?怎样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切合实际?只有考虑全面了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发现数学的意识,教师出示主题图后,就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就漫无边际地说,往往会兜很大的一个圈子才能绕到主题上,有时甚至回不到主题上。

这样学生的观察力、问题意识又培养了多少呢?所以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技巧:首先提问要问在当问之时。其次,提问要问在症结之处,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巧妙的发问能适当点拨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六年级“数据世界”时,让学生估算一亿粒大米约有多少千克时,很多学生都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我提出一个问题:一千克大米大约有多少粒?然后再估算一亿粒大米有多少千克……这样的问题就会引发学生思维,引起学生的思考。

4营造小学数学课堂氛围

激活知识积淀,促进自主探究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和简单地传递、复制书本知识,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识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构建当前学习内容。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了学习新知识,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具备先前的知识并不意味一定能学到、学好新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首先让学生回想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思考能否把圆也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接着让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评价统一,补充完善各组的思维方法。整个活动过程,通过教师激活学生的知识积淀,面对新问题自然而然地利用先前经验进行真实的认识过程,亲自体验到前后经验的对比和变化历程,心灵产生深深地震动,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收获。因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努力培养学生形成一种依靠已有的知识储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已学的知识中独立获取新知识,得到新经验,产生新创造。

丰富情感体验,形成积极态度

在课堂学习中,如果缺乏情感参与,就感觉不到情感魅力。品尝不到情感体验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是缺乏灵魂与活力的学习。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数学教学使学生饱受挫折而与成功的喜悦无缘,学生也就不会喜欢,更谈不上“终身学习的愿望”了。

7.小学五年级高效学习数学的方法 篇七

随着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开展, 有效教学的理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有效教学并不是一种特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 它是人们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总结与反思特别是对大量的低效教学的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其核心在于反对低效的教学, 追求有效的教学, 高效的教学.高效教学是高质量的教学, 是在有限的时间、空间、资源状态下追求最大的教学收获的教学, 是综合利用各种策略与方法最大限度的提升教学的有效性的教学, 而这种有效性的关键或基础, 是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是新课程实验提出的重要理念之一, 早在20世纪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研究即将到来的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的要求, 在一份名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 明确提出21世纪的教育必须围绕学生的4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或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来设计, 即强调学生应“学会求知, 学会做事, 学会合作, 学会发展”, 4个学会的核心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有人也曾形象的说:拥有了知识, 只是拥有了过去, 因为知识代表的历史, 只有掌握了方法, 才是教会学生真正的拥抱明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是新课程相对于传统课程的重大转变, “教会学生学习”因而也成为新课程所追求的重要教学理念之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也进一步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 具有初步的科学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所有这些论述都为我们阐明一个问题, 让学生学会学习, 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然而, 如何把这种要求变为老师的教学行为, 把这种理念化为老师的具体行动, 是每个老师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2 关于数学学习原理的认识

做为数学老师, 要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首先要研究数学学习的特征与规律,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 有它的独特性.

什么是数学学习?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数学学习可以认为是学生通过获得数学知识经验而引起的持久行为、能力和倾向变化的过程.数学学习具有一般学习的所有特点, 尤其是:以系统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容、方法、思想为主, 是人类发现基础上的再发现;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按照一定的教材和规定的时间进行, 为后继学习和社会实践奠定基础.

数学学习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看, 数学学习就是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的重建, 数学认知结构是存在于学生头脑里的数学知识结构与认识结构而形成的心理结构, 学生头脑里的数学知识结构是课程教材里的数学知识结构, 和老师的数学知识结构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 由于每个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理解、选择和组织等方面的差异, 使得同样的数学知识结构在不同的人的头脑里, 会形成不同的数学认知结构.学生头脑里的认识结构是伴随着头脑里数学知识结构的形成而同时发展起来的思维动作结构, 思维动作就是运用思维方法的思想活动方式.学生头脑里的数学认知结构中, 既有一般思维动作, 又有数学的特殊思维动作.一般思维动作主要是:分析与综合、比较与类比、抽象与具体化、概括与专门化、分类与系统化等.数学的特殊思维动作主要是:数学操作性思维动作、方法技巧性思维动作、思想观念性思维动作和策略定向性思维动作.数学操作性思维动作有:归入概念、推出性质、作出判断、重新理解、模式识别.方法技巧性思维动作有:消元、降次、换元、配方、待定系数、反证、完全归纳等等.思想观念性思维动作有: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映射与函数思想、极限思想、随机思想等.策略定向性思维动作有:等价转化、化归、类比、归纳猜想等等.

数学学习需要较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抽象与概括都是一种思维方法.抽象:将一些对象的某一共同属性同其他属性区分开来并分离出来;概括:把从部分对象抽象出来的某一属性推广到同类对象中去.抽象与概括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伴侣, 没有抽象就无法概括, 没有概括就无需抽象 (没有概括, 抽象就失去了意义) .数学较其他学科更为抽象和概括, 特别其对象是抽象的思想材料, 而且使用了高度概括的形式化语言, 不仅对象的抽象具有层次性, 而且研究的方法也具有抽象性.数学的这些特点, 十分容易使学生造成表面形式的理解, 即只记住了形式符号, 而不知道符号背后的实质, 不能理解它代表的本质属性, 或只能模仿而不能灵活运用.这些都说明必须通过由具体到抽象的概括, 才能既掌握数学结论的形式, 又掌握形式背后的实质.

数学学习需要发展逻辑推理能力:演绎、推理是人类的一种主要思维形式, 是由一个或几个判断推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形式.数学是一门建立在公理体系上的, 一切结论都需要严格证明的科学.数学证明所采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是逻辑推理.学生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反复地学习运用逻辑推理来证明或解答各种数学问题, 并要求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这对于学生发展逻辑推理能力无疑是极有利的.

数学学学习需要必要的解题练习:数学学习是离不开解题练习的, 并且练习要达到一定数量, 才能学好数学.首先, 数学的抽象性特征决定了只有通过较多的解题练习, 才能深刻理解数学的概念和原理, 才能把握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 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其次, 数学的思想实验性特征, 使得数学问题的解决没有什么固定的统一的模式可循, 但问题与问题之间又或多或少存在着某种联系, 只有通过大量的解题练习, 才能为解题增加可供联想的储备, 此谓“从解题中学会解题”;再者, 数学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 是提高学生掌握一般思维方法和数学特殊思维方法的水平, 而素质的提高和思维方法掌握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 并且只能在长期大量的解题实践中才能提高.

3 关于数学学习特征的认识

根据数学学习的基本规律, 数学的学习需要在做中学, 活动中学, 创新中学.数学学习的基本特征:一是模仿性, 二是操作性, 三是探究性, 四是创造性.

数学学习的模仿性:模仿学习就是按照一定的模式去进行学习, 它直接依赖于教师的示范.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数学符号的读写、学具的使用、运算步骤的顺序、解题过程的表达、数学方法的运用、学习习惯的养成等都含有模仿的成分.模仿可以是有意的, 也可以是无意的.模仿有两个层次:简单模仿和复杂模仿.简单模仿是一种机械性模仿, 往往不是有意义学习.拿学生按老师上课例题中的方法去解决同类问题来说, 如果不知道来龙去脉、原理和实质而机械地套用, 那么就属于简单模仿.复杂模仿一般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复杂模仿经常伴有“尝试—错误”的过程, 因为学生很少能一次就学会用某个模式去解决数学问题.复杂模仿是看出方法与问题两方面实质性的联系以后, 根据这些联系对方法加以灵活运用, 虽然有模仿的成分, 但含有对实质的理解, 是在理解实质的基础上模仿.

数学学习的操作性:数学操作学习指可以对数学学习效果产生强化作用的学习行为.操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就是练习.一般地, 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 在起始阶段往往不够全面、不够深刻, 这就需要通过练习来强化和加深.经常性的练习, 不仅能起到巩固知识、保持记忆、减少遗忘的作用, 而且对提高技能, 培养能力, 掌握思维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新授知识点之后, 往往要进行一系列的概念辨析等操作训练, 同时再加上几道直接运用概念进行解题的简单训练, 其目的也正是如此.

数学学习的探究性:关于探究学习, 施瓦布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他认为“探究学习是指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 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这一定义同时强调了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的探究学习目的.探究学习, 关键要把握其“从无到有”的探究特点.因此,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开放性.由于数学是以理性思维见长的学科, 这就决定了数学探究学习不同于实验性学科的探究学习, 偏重于动手操作, 也不同于一般理解的科学探究偏重于调查取证, 而是一种以独立思考、深人钻研数学问题为主的思维探究活动.针对数学学科的某个主题由学生形成自己的问题或活动意向, 或者由教师提出问颗, 并创设探索所需的情境和途径之后, 学生针对问题特点通过直观思维、逻辑推理、精确计算等数学活动, 形成自己的假设, 并通过反思、观察和必要的数学实验活动检验假设, 直至解决问题, 在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建构起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关的方法、技能.其中, 不仅包括数学概念、命题的形成、归纳过程, 而且包括解决数学问题的探索、监控、推广过程.探究过程中, 尽管分析、推理、演算等数学活动处于主导地位, 但也常常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验性操作演示活动, 这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训练操作技能, 也不只是为了发现一些数学事实, 而是为学生建构数学知识、丰富数学素养提供基本的经验基础.

数学学习的创造性:创造性学习有两个特点:一是知识技能向新的问题情境迁移;二是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新问题.数学学习中的再创造, 在于能够利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去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更重要的在于能够提出和发现新问题.因此, 如果模仿学习和操作学习是解决知与不知, 会与不会的问题的话, 那么, 再创造性学习是解决怎样想, 为什么这样想的问题.创造性学习主要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 其基本模式是:问题情境—转换—寻求解法—求得解答.创造性学习始于问题情境, 学生从问题情境中接受信息, 激发学生为实现问题目标而努力, 吸引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问题的解决之中.转换是创造性学习关键的一步.即把问题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和表述, 在转换中弄清问题的实质, 与已有的概念、原理、方法和问题联系起来, 最终把问题转换成易于解决的或者较为熟悉的问题.寻求解法的过程实际是对一系列的内部心智活动进行选择和组织.每一个心智活动都是根据条件或结论而形成的“产生式”, 这些心智活动一个接着一个产生, 经过选择从一个环节转化到另一个环节, 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心智活动的集合.也就是由已知条件可推出哪些结论, 要达到解题目标需要哪些条件, 从而形成大量的产生式, 选择适当的产生式构成一条解题的思想通道.所以在寻求解决方法时, 不是简单地运用已有信息, 更重要的是对信息进行加工, 超越给定的信息之外, 重新组合成新的信息.经过这样对问题的信息进行的加工, 探索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学生进行了创造性学习, 再经过积累、总结, 学生就获得了创造性数学活动的经验, 这种创造性学习获得的经验更容易用于其他的数学问题中去.

4 关于怎样教会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思考

学习方法问题是老师与学生老生常谈的问题, 有宏观的, 有微观的, 有一般的, 有特殊的.因人而异, 因学科而异, 如如何预习, 如何听课, 如何做笔记, 如何小结等是宏观的方法, 是一般的方法, 适应于各学科的学习, 适应于每个人的学习, 同样适应于数学的学习.但如何根据数学的特点, 进行高中数学的学习问题, 又是每个数学老师必须不断研究的问题.根据数学学习的特点与数学学习方法的特征,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策略之一:让学生学会基本方法

指导中学生如何学习数学, 是数学教师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作为一个数学教师, 必须熟悉多方面的学习方法, 广览各种学习方法的精要所在, 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各种学习方法.使我们的学生能够主动地、独立地学习, 达到新课程要求标准.

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首先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 基本方法有基本的环节、基本步骤构成, 所以, 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基本环节:①制订计划, ②课前预习, ③认真听讲, ④及时复习, ⑤独立作业, ⑥解决疑难, ⑦系统小结, ⑧课外学习.本方法是武汉黎世法老师调查全国200名各科学习成绩平均90分以上的优秀中学生、原华中工学院的40名少年大学生及以高分考入武汉大学的60名大学生的学习经验总结出来的, 一个学生只要能够按照这8个环节学习, 步步落实到位, 那么这个学生就将成为学习的主人, 并成为班上的优秀学生.8个环节中的每个学习环节还需要老师作具体的指导, 如怎样听课, 如何预习, 如何小结等, 让学生明确完成一项数学学习任务, 需要分步骤逐项完成, 才能牢固掌握知识.因为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 因而完成一项数学学习任务, 真正掌握知识, 必须全面完成各个步骤.心理学上把认识过程一般分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4个基本阶段.按照这4个阶段, 可把数学的学习过程也分为4个阶段:预习, 查出障碍;听课, 破解障碍;复习, 扫除障碍;作业, 学会应用.预习就是为了对一节课初步感知, 听课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 复习是为了巩固, 作业就是把所学知识进行应用.不论学习任何层次的知识, 都需要掌握相应知识的四大要素, 事实、事理、事用、事体, 即:“是什么”, “为什么”, 怎样应用, 怎样归类.与这四大要素相对应的4个步骤就是:感知、理解、应用、系统化.具体来讲即就是:

(1) 感知 (事实) :

对一般结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对概念、定理、公式等所反映的各种属性有一个整体的反应.感知是数学学习的开始、是基础, 一切数学学习活动只有知道了“是什么”, 才能进一步地探索“为什么?”从而才能理解和应用知识.

(2) 理解 (事理) :

为了对一个数学结论能够理解, 必须明确它的原理, 它的来龙去脉.理解是人们逐步认识事物的各种联系, 弄清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过程.可见, 只有通过理解, 才会使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定理的证明, 公式的推导, 结论的解释等, 都要弄懂搞明白, 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事实的原理.

(3) 应用 (事用) :

应用是学习的继续和深入, 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 学生已掌握了数学知识, 但还应将知识应用在问题的解决和分析当中, 才能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 使学习更有实效, 并且通过实践训练掌握技能技巧, 提高思维能力.数学教材当中, 对例题的总结, 练习题的解答, 及课外作业的完成过程, 都是“事用”掌握的过程.

(4) 系统化 (事体) :

“事体”指的就是“知识体系”.数学学习材料之间具有种种联系, 如果学生了解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就能达到由此及彼的作用.掌握“事体”有以下几个作用:知识结构严密化, 记忆牢固, 思维灵活多样, 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因此通过总结, 使知识系统化是十分重要的.

策略之二:让学生学会宏观方法

数学的学习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所以, 在掌握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 要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学习的宏观方法, 也就是任何数学知识的学习都遵循的方法:

“温故知新”——让学生学会同化:数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有类属关系、总括关系、并列关系.这3种关系主要有数学内容的包摄水平和概括水平的高低来决定.包摄水平和概括水平高的处于总括地位, 低的处于类属地位, 水平相当的处于并列地位.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 新旧知识间关系有的是类属关系, 有的是总括关系, 有的是并列关系.建立在内容之间的关系基础上的数学学习形式, 主要有两种:同化学习和顺应学习.所谓同化学习, 就是当新的数学内容输入以后, 主体并不是消极地接受它们, 而是利用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内容进行改造, 使新内容纳入到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在同化的过程中, 主要是辨识新旧知识的联系, 并由原有的旧知识作为生长点或固着点, 把新知识归属于原认知结构, 同时使原认知结构得到分化、扩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而言, 对与其是类属关系的新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同化, 对与其是总括关系和并列关系的新知识的学习有一部分是同化.一般来说, 从学习新知识到练习中对新知识的保持是再认性同化, 在其它知识中又遇见那个新知识时而对新知识的学习是再生性同化;在各种新问题中不断地遇到那个新知识以后对新知识的学习是概括性同化.

“削足适履”——让学生学会顺应:数学新知识在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没有密切联系的适当知识, 这时如果要把新知识纳入到认知结构中, 像同化学习那样通过与相关旧知识建立联系来获得新知识的意义就比较困难.这时必须要对原有数学认知结构进行改组, 使之与新知识内容相适应, 从而把它纳入进去, 这个过程叫作顺应.如果说同化学习主要是新知识适应已有知识的过程, 那么顺应学习主要是已有知识适应新知识的过程.简单地说, 同化是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认同, 顺应是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适应.

“悠然心会”——让学生学会个人体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 获得个人体验是至关重要的.个人体验有语言成分, 也有非语言成分.即就是有他说出来的, 也有他心里想的, 当完成某个数学新知识的建构时, 其语言表征仅仅是可以表达出来的外部形式, 除此之外还有不能以外部形式表现出来的非语言表征, 即就是有说出来的, 也有说不出来的, 在数学知识的建构活动中, 常常先进行非语言编码, 然后才进行语言编码.在信息加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中, 语言和非语言表征同样重要.这些语言的、非语言的编码或表征, 使主体获得了客体丰富、复杂、多元的特征, 这也就是主体所获得的“个人体验”, 并由此在心理上达到对客体完整的意义建构.所以, 在数学的课堂学习过程中, 要让学生懂得要积极交流, 积极发言, 既要意会又要言传, 说出自己的理解, 说出自己的思考, 说出自己的困惑, 说自己的感悟, 把一个思想变成多个思想, 从而在老师、同学的共同努力下, 修正错误, 完善认识, 完成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全力以赴”——让学生学会智力参与:所谓“全力以赴”, 就是主体将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和语言能力都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去.由于数学学习活动的本质是思维构造, 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尽管是再发现再创造的性质, 但是对学习者本人还是处于第一次发现发明的地位, 因而主体一定要有高水平的智力参与, 这个创造的过程才能得以实现.即通常所说的“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新知识必须有一个理解或消化的过程”, 这里的理解或消化, 也是将教师所讲的纳入到自己适当的认知结构中去, 这种纳入的过程必须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对教师所讲的东西作出自己的解释, 用自己的语言对其重新编码, 也就是必须对新知识与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适应性作出自己的评价和调整, 并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 从教师所讲的新知识在心理上获得确定的意义.这时学生所学到的已不是教师所教的, 而是已经经过了主体的思维构造.可见这种理解或消化实际上具有很强的创造性质, 如果没有主体高水平的智力参与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自知之明”——让学生学会自主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 以智力参与为前提, 又以个人体验为终结.活动是个人体验的源泉, 对处于认知发展阶段的学生而言, 这种活动最初主要表现为外部活动, 由主体自身的智力参与, 使外部的活动过程内化为主体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 并从中产生出主体的个人体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心理上获得客体的意义, 这不是简单地在头脑里登记一下就完事, 而是必须对客体主动进行感知, 并在对输入的信息加工时进行积极的心理活动, 没有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不能完成的.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分为明确知识和意会知识, 明确知识是指能言传的, 可以用文字来表述的知识.意会知识是指不能言传的, 意会知识是镶嵌于实践活动之中的, 是情境性和个体化的, 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例如, 无论你掌握了多么丰富的游泳的明确知识, 但从来没有在水中折腾过, 那么你永远也学不会游泳, 因为你脑中缺乏游泳的意会知识, 游泳是在游泳的实践活动中才学会的.意会知识隐藏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 只有通过亲身的活动体验才能学会和提高.学习不仅要用大脑思考, 而且要用眼睛观察, 用耳朵倾听, 用语言表达, 用手操作, 即要亲身去经历, 去感悟, 这不仅仅是认知的需要, 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 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 数学学习活动必须让学生自己操作、自己考察、自己调查, 自己探究、自己表达, 自己经历、自己体验, 一句话, 让学生学会自主活动.

策略三: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微观方法

就具体内容而言, 数学的学习主要是数学概念的学习, 公式定理的学习, 例题习题的学习, 从微观的角度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会这些数学知识:

数学概念定义的学习方法:概念是数学的细胞, 学高中数学, 首先要让学生建立清晰的数学概念.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它的定义方式有描述性的, 有指明外延的, 有概念加类差等方式.一个数学概念需要记住名称, 叙述出本质属性, 体会出所涉及的范围, 并应用概念准确进行判断.这些问题老师没有要求, 不给出学习方法, 学生将很难有规律地进行学习.如何学习数学概念呢?

①概念的形成, 要在学生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某一数学概念.

首先要仔细阅读课文的内容, 学会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 从具体的实例到抽象的数学定义, 学会归纳特点, 概括共性, 抽象本质, 自己给概念下定义;其次是认识概念的表示, 数学概念的表示, 一般有3种形式:文字语言, 符号语言, 图形语言, 一个新概念的诞生, 常常会伴随着新的名词术语, 新的符号, 记号, 所以, 要理解这些名词术语的含义, 记住符号、记号的含义, 会书写, 能识别.

②概念的理解, 要真正理解一个数学概念, 要有一个过程.

首先要记住定义, 能够用自己的理解把它表述出来, 并能举出正反的实例加以说明;其次是能够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第三是对一些重点概念能够挖掘出它的性质, 概念的性质是数学的方法技巧的载体.

③概念的应用, 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某个概念, 检测它的标准是:

能否用它去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 即就是要去完成相关的练习, 把概念的性质变成解题的方法与技巧,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 弄清与其它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明确它所蕴含的方法技巧.一个数学概念的定义之中包含着许多重要的性质, 这些性质就是解题的依据和方法, 研究概念就要抠定义, 或文字表述, 或符号表示, 或图形描绘, 理解内涵是基础, 能表示、会识别是关键, 只有把握定义的本质属性, 才能把概念变成方法, 揭示它的内涵, 挖掘它的性质, 抽象它的模式, 凸现它的思想, 点化它的技巧, 注解它的作用, 选析它的考题, 预测它的考情.从定义中找方法, 从定义中找规律, 从定义中找关系, 从定义中找根据.

数学公式定理的学习方法:公式定理是数学的基石, 数学公式定理的学习首先要弄清它的来龙去脉, 推导过程, 证明方法.“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个数学公式, 一个数学定理, 是如何被发现的, 是如何进行证明的, 常常是一部数学史, 常常既有令人感动的故事, 又有令人奋发的精神,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勇攀科学的高峰.所以, 只有了解它的历史, 才能真正掌握它的思想和方法, 只有研究它的推证方法, 才能真正懂得运用它的诀窍, 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 推导方法很多, 但课本却选取了有普遍应用性的两种方法, 倒写相加法, 退位相减法,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公式的结论, 而且要求学生懂得推导公式的方法.其次是研究它的结构特征, 作用功能, 适用范围, 应用技巧, 数学公式、定理, 反映了数学对象的属性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以特殊的结构形式表现为一个具体的公式或定理, 不同的结构形式决定了不同的作用功能.例如, 在三角函数中诱导公式的功能是化任意角三角函数为锐角三角函数, 8个基本恒等式的功能是同角三角函数实现相互转化, 正余弦定理的功能是实现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的相互转化.所以, 数学公式定理的学习, 就要从推导过程找方法, 从结构特征找规律, 从应用过程找技巧, 从变化形式找思路.

公式具有抽象性, 公式中的字母代表一定范围内的无穷多个数.有的学生在学习公式时, 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 而有的学生却要反来复去地体会, 才能跳出千变万化的数字关系的泥堆.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学习公式过程需要的步骤, 使学生能够迅速顺利地掌握公式.我们介绍的数学公式的学习方法是:①书写公式, 记住公式中字母间的关系;②懂得公式的来龙去脉, 掌握推导过程;③用数字验算公式, 在公式具体化过程中体会公式中反映的规律;④将公式进行各种变换, 了解其不同的变化形式;⑤将公式中的字母想象成抽象的框架, 达到自如地应用公式.

一个定理包含条件和结论两部分, 定理必须进行证明, 证明过程是连接条件和结论的桥梁, 而学习定理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它解决各种问题.下面我们归纳出数学定理的学习方法:①背诵定理;②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③理解定理的证明过程;④应用定理证明有关问题;⑤体会定理与有关定理和概念的内在关系.

数学例题习题的学习方法: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例题习题的学习, 是解题学习, 是让学生学会数学的解题方法与技巧的过程, 这一过程也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

学会解题, 对学生而言, 首先是方法的掌握, 即课堂上的模仿性学习, 根据老师的分析、讲解、板书, 学会怎样确定解题思路, 怎样书写解题过程, 怎样分类讨论, 怎样处理细节, 明确数学方法的基本思路与具体步骤, 掌握数学技巧的操作要领与变形规律, 明确什么样的问题, 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 即“类型+方法”这是学习解题的第一层次, 心有灵犀一点通;其次是方法的迁移, 举一反三, 能够将某一方法应用到解决同一类问题当中去, 解决同类的问题, 相似的问题, 这是学习解题的第二层次, 触类旁通;第三是方法的创新, 拿到一道新的数学题后, 能展开联想, 能进行类比, 能进行构造, 从而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数学方法, 这是学会数学解题的第三层次, 即融会贯通;第四是方法的融合, 即能进行一题多解, 在掌握通性通法的基础上, 寻求其他更简捷, 更巧妙的解法, 能进行一题多变, 改变条件的叙述方式, 或改变题设背景, 或改变设问方式, 或把相似的几个问题组合改造、引申演变成新的问题, 从问题到方法, 从技能到技巧, 从方法到思想, 即无师自通.

学会解题, 必须学会分析数学题的具体步骤:①审题, 搞清是什么;②构思, 搞清为什么;③解答, 搞清怎么办;④检验, 验证怎么样.有的学生在解数学题时, 感到无从下手, 不知如何思考, 那么我们可以给他介绍波利亚的解题过程自问法, 使他学会思考, 学会探索.我选择的是怎样的一条解题途径?我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我现在已进行到了哪一阶段?这一步的实施在整个解题过程中具有怎样的地位?我目前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解题的前景如何?通过上述问题的层层深入的思考, 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批判性, 能够对自己的解题行为及时的进行有效的调节, 从而找到解题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涂荣豹, 王光明, 宁连华.新编数学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8.简谈高效数学复习“五方法” 篇八

一、创设多样情境。增强复习旧知趣味性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其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在复习时,教师如果能根据学习内容巧妙合理地创设各种情景,把学生带人情境,那么课堂就会变得生动活泼,也可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一是巧设生活情境,在体验中巩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如复习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时,笔者模拟了到服装店买衣服的情景,由教师担当营业员,让学生轮流当顾客买一定数量的服装。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情景,使得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

二是巧设时事情境,在感悟中升华。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情境教学不仅是为了明“知”,也应该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如复习解直角三角形时,教师可以从岛屿主权争端问题人手,带领学生关注国内外局势,从各国航空母舰到我国的辽宁号,再到时事新闻中最热门的钓鱼岛问题,给出一道关于钓鱼岛位置计算的解直角三角形的数学题目。这样的情境创设着眼于国际政治,迅速提升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起点。

三是巧设问题情境,在探究中深入。跟新授课一样,复习课上也需要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在问题探究中巩固知识。复习课的问题情境不需太复杂和太深奥。如复习幂的运算法则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同底数幂乘法法则,教师给出这样的问题:长为8米,宽为4米的长方形和长为2米,宽为2米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吗?学生不难发现结果是一样的,再次直观可见22×23=25,就可以彻底掌握幂的运算法则。

二、充分凸显主体,提高学生参与主动性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的活动是一个主动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学会“放权”。

一放内容选择权。不少教师认为,复习课涉及的知识面广,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但课堂教学时间又非常有限,什么都让学生探究太费时间,因而,复习什么、怎样复习应当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处在一种“被复习”状态,自然感觉复习课枯燥、乏味。笔者认为,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非常了解学生,清楚学生的短板、盲区在哪?站在学生的立场对复习内容进行把握,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角,让学生学有方向、学有所获,既不盲目自信,也不会失去信心,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二放梳理总结权。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参与归纳、分类、综合、整理的过程,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认知结构。如圆的复习,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前期由师生共同列出本章的几个知识点。接着请学生到黑板上给圆添条件,通过添加的条件让其他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一来二去,关于圆的知识点在大家的合作中完全梳理出来。

三放题意解读权。读题是解题的第一步,读不好题,或者不会读题都会影响到解题结果。复习课上,教师要学会等待,不要学生刚刚有了一点点“疙瘩”就急于帮忙或包办代替,剥夺了学生读题解题的权利。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读题,学会圈关键词,找相关信息,发现显性和隐性的条件;并教给他们列表或画图的方法,学会通过数形结合来理解题意,解读数学综合难题;还要让学生说说“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条件和结论之间怎么建立联系,本题的突破口在哪”?通过学生的叙述可以了解其具体的思维过程,把握学生的知识弱点。

四放错误纠正权。试卷、作业讲评是初三数学复习课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然而许多教师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往往会把正确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后进行试卷的分析。一堂课只看到教师在唱“独角戏”,这种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笔者认为,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寻找错误的原因所在,并尝试独立订正。如果自己解决不了,要通过同伴合作、交流、探讨等方式,寻找正确答案。由于错误来自身边熟悉的人,学生往往参与热情很高,这样的复习会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五放提问质疑权。“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起点,有疑才能有思,有思才能有创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产生渴求知识的动机。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会有新的发现和创新。

三、重视主导作用,促进形成知识系统性

复习要抓住基础知识,再将其系统化、结构化,这样不仅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也可以将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脉络,便于记忆。而要做到把知识系统化,在复习过程中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教给学生方法:抓住基础点,突出重难点。

在复习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建构知识体系,抓住基点,把握要点,突出重点,围绕主要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引导学生善于巧妙利用教材的留白,结合自己做过的练习进行补充,在大脑中构建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发掘内在联系,梳理整合提升。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很强,知识点又是螺旋式分布。因此,九年级的复习课必须引导学生对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搞清楚各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脑中的概念结构系统化。

另外,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可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多样化的互动方式及个人自学、合作交流等个性化的互动方法,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同时,复习课还应强调反馈作用,及时地检测和评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复习课要做到:“抓住双基串成线,沟通联系连成片,温故知新补漏缺,融会贯通更熟练。”九年级的数学复习课任务重、时间紧,教师既要成为掌控复习方向的舵手,又要成为助推学生全面发展的能手,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只有在情感一致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预期目标,获得理想的复习效果。

9.小学五年级语文学习方法 篇九

二、识字方面

双基培养目标:

1、继续巩固汉语拼音,认识隔音符号。

2、能通过查字典和结合上下文和找近义词理解生字新词的意义。

3、积累有关词语,进行类型归纳的分类。

创新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辨析同音字,形近字。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出的多义词能结合上下文,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揣摩,领会他的含义。

学习习惯培养:

1、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2、书写拼音或字词要字迹端正。

3、写字姿势要正确。

三、阅读

双基培养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长句子能够自己试着体验句子所表达的含义。

2、能比较准确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运用一定的方法来帮助自己理解文章的意思。

4、能在自己阅读文章后独立完成一些与文章有关的问题,归纳段落大意,写出课的大致内容。

5、能联系上下文按要求积累相关的内容。

创新能力培养

1、能在课外选择性的阅读一定的书籍,要让你的孩子多读课外书。(农村小学生数学与城市学生不相上下,但语文学习要比城里学生差了很多,关键就是阅读量太少。

2、对于文章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录求答案。

3、用一定的方法读懂课文,如默写、并有一定的速度的质量。

4、能收集、积累一定的好词好句,并学以致用,体会好不好,好在哪里。

学习习惯培养

1、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培养学生进行默读的好习惯,并要求他们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有不理解的地方作记号。

2、要大声、流利、正确的朗读课文,注重读出课文中的语感。

3、高段学习语文要学会找出文中的重点句子,抓住这些重点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写作目的,感悟文章的情感。

4、《 新华字典》要一直带在书包里,对于作业或作文时,不认识的字及时查,对阅读时不理解的字,词养成使用工具书或查字典解决的习惯。

5、对于书籍中的精彩片段或字,词养成摘记的好习惯。

作文:

双基培养目标

1、能根据作文要求写一篇550字左右的文章,条理清楚,用词准确。

2、在写作时能把一件事的过程写具体,做到有重点,写出自己的真正情感。

创新能力培养

1、能根据要求有目的性地选择自己最佳的写作材料。

2、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收集相关的材料。

3、能不拘形式,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4、能结合当前的的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见解。

学习习惯培养

1、注意平时的材料收集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10.小学五年级语文作文学习方法 篇十

学习首先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在学习上、生活上必须高标准的要求自己,每天都要有点进步,不要停留在原地。

课堂上学习必须要专注。尤其是老师讲到难点时,你一点也不要漏过每一个字。专注的同时也要学会思考,自己不懂的地方也要学会质疑。

晚上的第二节晚自习,是最好的预习时间。预习时要先看看课本,等看过一遍后再做学案,不懂的地方一定要标注下来,放在第二天课堂上认真听。

其次是要善于总结反思。做题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能够获得成功的手段。每做一道题,都要思考总结,想一下这道题的知识点,并把它归纳成类,纠到纠错本上,总结它们的难点。

最重要的是课后练习。课后练习必须自己独立完成。作业应该认真做,做每次作业都应该像对待考试一样,不能一遇到难题就问其他的同学,也不能每做一道题就问其他同学答案。

学习要用心,不能光死记硬背。背书时要先看一遍,记住每一句中的关键词,把他们深深印在头脑中。背第一遍时,自己有不会背的,就翻一下书,这样持续多次,就能背会了。

11.小学五年级高效学习数学的方法 篇十一

一、结合生活实践,促进作文教学的高效实施

作文写作本身就源于生活,只有源于生活的作文才更具生命力,小學五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能够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因此,小学五年级作文教学的实施也要与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要让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更好地结合生活实践,教师就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生活中有太多的美好的事物,小学生所欠缺的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观察,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引导小学生学会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例如:在写“我的   ”这样的作文时,学生在生活中所接触的人主要是自己的爸爸、妈妈等,这些人虽然经常接触,但是真正让学生来描写,却不知该怎样下手,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是学生在平时缺乏必要的观察,因此,写起来就觉得语言匮乏,难以达到预期的写作效果,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你能说出妈妈的特点吗?”“你和妈妈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你还记得吗?”“妈妈做的哪些事情让你很感动?”等等,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引导,逐渐地教会学生学会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以此促进作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以生活经验的丰富与阅读素材的积累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生活经验的积累对于作文教学的开展是非常必要的,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教师要通过开展各项活动促进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春游、秋游、演讲活动、辩论活动、拔河比赛、风筝比赛等活动来积累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加学生活实践的感性体验。与此同时,组织学生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手段,收集更多的写作素材,阅读大量课外阅读的资料,通过丰富的写作素材的积累,为作文教学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积累生活经验,收集写作素材,还要教会学生学会运用这些写作素材,学会在自己的作文中体现自己对生活的理念认知,以此促进作文教学的有效开展。

小学五年级的作文教学开展对促进小学生作文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小学五年级作文教学的实施为视角,提出一些值得借鉴的作文教学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促进作文教学的有效实施。

12.小学五年级高效学习数学的方法 篇十二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上,数学对大部分的小学生而言都是抽象的、难以捉摸的,而且数学是一门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科目,其不但要求学生有缜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强大的计算能力,而且它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这些能力是很多小学生都还没有具备的,再加上很多数学老师的教学方法古板,所以导致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缺乏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构建生态课堂即鼓励数学老师将数学学习生活化,将数学元素与生活元素相结合,例如在生活中经常有一些超市做促销活动,不同的超市有不同的促销手段,包括打折、加量或者换取积分等等,数学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超市收集数据然后进行计算,从而选择出哪一家超市的促销活动最优惠。如此一来,既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又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创造创新性课堂

时代在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发展,如果数学老师依然按照之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那他的数学课堂将终究会被时代所淘汰。构建高效的小学高年级数学生态课堂不但可以使学生受益,而且也可以丰富老师的教学经验,帮助老师创造更为现代化、更为创新性的课堂,创造与时俱进的创新性课堂的过程也是数学老师自我成长的过程,使老师的综合实力得到提高[2]。

二、构建高效的小学高年级数学生态课堂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课堂过于沉闷,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对很多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而言,数学老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还依然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很多数学教学的课堂上,老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而且老师的讲课时间占到了整个课堂时间的一大部分,很多老师认为如果自己不讲,那么学生就肯定不会。在这种错误的观念的影响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思路和方法,课堂上留给学生自由讨论和独立思考的时间也不多,最终导致数学的教学课堂十分沉闷,学生难以参与到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越来越低。

(二)缺乏多媒体教学

在信息化和网络化如此发达的21世纪,网络已经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了,同时网络也向世人展现出其巨大的作用力。反观我国的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在课堂上看到网络化和信息化的身影,老师们的教学主体依然是教案和板书,一成不变的教案和密密麻麻的板书只会加重课堂沉闷的氛围,难以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三、如何更好地构建小学高年级数学生态课堂

(一)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要想创造高效的小学高年级数学生态课堂,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数学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改变,要使老师明白学生也是课堂的参与者之一,只有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才能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表现上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利于老师今后的教学规划。在课堂上,老师要鼓励学生多发言,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要及时给与解答,即使学生的问题时错误时,老师也要给与一定的鼓励,长此以往下去,课堂氛围会逐渐活跃起来,数学老师的课堂教学成果也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引进多媒体教学软件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只要他们对哪一门功课产生了兴趣,对该门课的学习积极性就自然得到了提高。因此,数学老师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教学软件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例如用一些生动有趣的PPT图片来代替密密麻麻的板书,同时还可以利用一些会声会影操作辅助PPT教学。日益强大的网络力量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而且对于老师的教学也有帮助,老师可以在网络上观看其他一些优秀的讲课视频、下载一些优秀的讲课PPT,通过这些优秀的素材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甚至对于自己有疑惑的问题也可以求助于网络,由此可见,网络对提高教学成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外数学实践活动

生态课堂,顾名思义就是把数学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而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所以鼓励学生多多参与课外数学实践活动也是加快构建数学生态课堂的途径之一,例如,在超市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各种各样的促销手段,包括打折促销、积分促销等等,究竟哪一种促销手段才能使消费者获利最大?为了调查这个问题,老师可以鼓励学生亲自去超市或者商城做调查,然后通过计算得出最终结果。通过参与各种数学课外实践活动,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3]。

四、结语

构建高效的小学高年级数学生态课堂不但需要数学老师的努力,而且也需要每一位学生的配合和努力,只有在两者的共同努力下,小学高年级数学生态课堂才能建设得越来越完善,学生的数学基础才能越来越牢固。

摘要:小学时期是学生步入学习生涯最开始的时期,是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的萌芽期,也是决定学生是否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刚刚步入学习生涯的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其主要的心思还是没有放在学习上,故这个时期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变,尽快适应到校园学习生活中来。慢慢步入高年级之后,学生的主要任务也发生了改变,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完全适应了校园生活,此时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努力学好每一门功课的知识,为将来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小学高年级的学习课程中学生主动性最低的就是数学学习,而高年级的数学学习又是为初中、高中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求知欲的重要性[1]。本文首先介绍了构建高效的小学高年级数学生态课堂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我国构建高效的小学高年级数学生态课堂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如何更好地构建小学高年级数学生态课堂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生态课堂,创新

参考文献

[1]王伟伟.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2(06).

[2]刘艳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才智,2011(35).

上一篇:6月关于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研究下一篇:案件受理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