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导读教学设计

2024-10-17

伊索寓言导读教学设计(共9篇)

1.伊索寓言导读教学设计 篇一

名著导读——《伊索寓言》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

2、总结读寓言故事的方法。

3、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交流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仔细阅读《伊索寓言》

2、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谈话导入

说起寓言,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

[板书提示:寓言是一种带有劝喻性的小故事。]

最近我们读了《伊索寓言》。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都对这本书了解了多少。

1、通过阅读和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请学生简要介绍伊索和《伊索寓言》。

2、小结

《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被释奴隶伊索所编,搜集有古希腊民间讽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350余篇。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的总结,寓言主要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这些小故事中也蕴涵着一定的道理。

关于《伊索寓言》,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一段对白值得大家一读:“你连伊索寓言都没读熟,可见你是多么无知和懒惰。”确实,《伊索寓言》是世界上一部最古老的寓言集,也是世界上读者量最多的一本书。《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每一篇都闪着智慧的火花,寄托着教训和哲理,有对富人贪婪自私的揭露,有对恶人残忍本性的鞭挞,有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肯定„„还有许多寓言,教人如何处世,如何做人,怎样识别是非好坏,怎样变的聪明智慧。《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人民留给世界的一笔精神遗产。所以我们有必要去阅读,甚至是一读再读。今天我们 1

就再来读读《伊索寓言》。

二、一睹为快、自我发现

1、《伊索寓言》一共10卷,翻开目录,读读题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故事中的人物大多是动物或与动物打交道,出现频率最多的如:狼,狮子,狗„„牧人、渔夫„„)[板书:人物形象——动物、与动物打交道的人、神]

2、再现情节:读完这本书,你觉得哪些故事有趣,把它读给、讲给其他同学听或表演给其他同学看。

(1)1分钟做准备。

(2)生说或表演。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几则大多数同学比较感兴趣的故事;同一则也可引用赛一赛的方法,来激发大家的兴趣。

3、在没有读过的故事里,哪些故事的题目最吸引你?读读题目,猜猜情节,然后请看过的同学说说,你想象的和原文是否一样。

4、讨论:这些故事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

[板书:结构特点——先讲故事,再点明寓意。]

总之,伊索寓言中反映的生活经验非常丰富多彩。这些经验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指导生活,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所在。伊索寓言中每则故事后面都附有“教训”,这些“教训”显然是后人添加的,其中有的比较切题,有的并不切题,甚至牵强附会,阅读时不必受这些“教训”的束缚,这样更可以体会寓言所蕴含的智慧的丰富性。

三、边读边聊,汲取营养

1、说说人物:在读过或听过的故事中,你最喜欢或讨厌哪些人物,为什么?

2、阅读资料中的《农夫和蛇》,说说你对其中农夫的看法。

3、明白寓意:寓言最大的写作手法是比喻、拟人,以物喻人,以此喻彼。

以《农夫和蛇》为例,谈谈在读过的故事或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人或事情?

[板书:写作手法——比喻、拟人]

4、小结:通过交流我们知道,书中很多故事反映的生活经验丰富多彩。这些经验源自生活,反映生活,指导生活,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之所在。

四、后续活动,深化效果

《伊索寓言》是一本十分耐读的好书。它还有许多值得向大家推荐让大家学习的地方。

1、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幽默夸张,形象的再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2、不同的故事中相同的人物形象有着不同的性格。

所以,请大家继续阅读此书,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索书中的思想精髓,体会蕴涵的人生智慧,揣摩幽默诙谐的语言。并且在读后,将你读到的有趣的故事讲给你的父母、朋友、同学听听。

五、意犹未尽,特别推荐

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的多的东西。也有人说,寓言是一座独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简单走向复杂,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见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寓言很美,美在简洁,美在内涵,美在语句。

六、作业:继续阅读《伊索寓言》

1、《伊索寓言》有很多种版本,选择适合自己的一本进行阅读,持之以恒,读完整本书。

2、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如果是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划划,也可以在书上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如果是借来的书,就要在自己的读书笔记本上做好记录,也可以自制读书卡片,抄写点明故事寓意的语句,采用多种方式留下自己读书的痕迹。

3、指定读书计划,坚持每天必读,根据自己的情况划定时间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把本书读完。

另外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全集》、《希腊寓言》

教学反思:

2.伊索寓言导读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师诱导

教师诱导引发学生阅读。这是学生对课文产生“第一印象”的基础阶段, 即预习阶段。它包含感觉、知觉、思维、想象、综合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抓好这一阶段,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

(1) 教师诱导要给学生创设预习条件。 (1)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觉预习的良好习惯。在平时教学中, 介绍古今中外成才学者的优秀事迹, 诱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表扬好的和有钻研精神的典型。 (2) 提供给学生预习的材料, 如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结合课文细心分析, 认真思考。 (3) 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认识生字新词并了解其意义, 扫清字词障碍。 (4) 注意留足适当的时间。

(2) 教师诱导要使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和要求。教师在预习前, 要对学生讲清预习的目的要求、作用意义, 使学生能结合教材, 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进行预习。这里, 要注意遵循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的原则。

(3) 教师在诱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同时, 要使学生初步理清课文的层次和结构、作者构思的方法和艺术、课文问题的线索和脉络, 弄清所写人物、事件, 思考其相互关系。

(4) 教师诱导中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初读课文。对问题的设置要注意把握, 围绕课文中心、结构、重点、难点, 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学生自读

学生自读是完成导读任务, 发挥学生积极性、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一环。要重点教给学生自读的方法, 比如:什么时候运用工具书?运用哪些工具书?如何圈点?如何画重点线?如何批注?如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具体的字、词、句理解其意义?如何分段?如何质疑?如何归纳中心?如何朗读、默读、慢读、快读、跳读?如何复述和创造复述?等等。通过学生自读, 逐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时要适时检查学生自读的方法是否恰当, 以达到巩固和灵活运用的目的。

三、置疑释疑

学生在阅读课文中的效果如何, 在一定程度上可由是否能置疑, 即提出问题是否有深度、广度;是否具有典型性、普遍性来说明。从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程度上, 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以及已有的知识水平。在这个阶段, 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 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良好品质和学习兴趣, 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从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问”这个点出发去设计有趣的矛盾, 刺激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使导读的“序幕”拉开得恰到好处, 以此来促进整个教学效果。因此, 老师的置疑是导向。置疑恰当, 具有启发性, 是学习好坏的关键。置疑前, 要注意三点。

(1) 全面设计。要根据课文体裁、类型、教学要求进行全局考虑。通过释疑, 引导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总体认识。

(2) 抓住重点。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抓住课文的关键、主题、精华等主要的东西, 弄清课文的实质, 区分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

(3) 理清思路。要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思路、文章线索、结构、写作意图等, 从而领会、归纳文章主题。因此, 质疑要有序, 层层深入, 环环紧扣。质疑释疑的教学全过程, 师生的双边活动要和谐配合, 密切协作, 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研讨训练

在质疑释疑的教学中, 主要解决一般的疑难问题, 但对于比较难的疑问和艰深的知识, 还必须通过研究讨论、统一见解、强化训练来完成。

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 要充分发扬民主, 尊重学生的意见, 允许有分歧、有争议。通过组内或班内讨论、研究, 从中辨明对否, 找出问题。这样, 正确的知识就容易巩固, 错误就不会再出现或少出现, 从而达到提高的目的。还要让学生通过口述、列提纲、写条款等进行训练和巩固, 要让学生从已知到未知, 进行举一反三的练习, 上升为理论。在研讨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配合教师, 提出具有代表性、独创性、典型性的问题展开研究讨论。可讨论文章形式或内容;可讨论文章的主题或人物性格;也可讨论文章的线索或结构;还可以讨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从而达到紧扣中心、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提高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的目的。研究讨论的方法要因课文不同而灵活多样, 如问答式、对话式、中心发言式、讨论式等。要注意, 研究讨论必须在平等、和谐、民主、自由的气氛中进行。

五、总结提高

通过上述四个阶段之后,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在方法上、认识上正确的, 加以肯定;错误的, 寻根究底, 减少或杜绝错误的再现。这个阶段,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归纳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精讲, 使学生对本课形成一个正确而完整的思维。如在把握重点上讲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它为重点;精讲结构文章方法上讲写作技巧;对典型问题要专讲, 使之一课一得。

适当设置训练内容, 是总结提高阶段的重要任务。学生的知识技能、写作技巧、心智技能、动作技能的形成的主要途径就是练习。

3.《论语》导读课设计 篇三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去学。学生在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要有兴趣动机作为内驱力,要有真正获益即发展作为持续学习的土壤,要有方法的习得作为长远学习或终身学习的保障。建构的主体是学生,老师能尽到的责任,主要是激其兴趣、帮学生体验发展的乐趣并教给学生普遍意义上的方法。

人们通过名著的阅读与思考,心灵会被唤醒,情感会日渐细腻,思想会愈加丰富。有认识价值,也有审美价值。有人说,一个人的灵魂世界,就是他的阅读。你的既有情思基础会影响你再建构时的取舍,一旦选择了,书本上的情思世界又会反过来强化你既有的情思世界,这样螺旋上升。比如说《论语》,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甚至代名词,她是东亚文明的望远镜与显微镜。只要我们曾在东亚生存,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的更多的就是儒家的精神。大至治国平天下,小至修身养心性,你都得去了解《论语》。我们可以引用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我们也可以引用南怀瑾先生的评价:“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她的原文本意,只要你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朽的价值。”当然,你也可以再引证其他资料,无非就是像我们导课一样,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注意。

我觉得理性的介绍固然有用,而在实际阅读过程中体验到趣味、意义及方法更重要。我心目中的孔子,用达巷党人的话说,就是:大哉,孔子!他是罗丹雕刻刀下的思想者,他是古希腊神庙睿语——“认识你自己”的践行者,他是我心目中的体现生命意义价值尊严的一根苇草。我最佩服的便是至圣的执着,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积极入世情怀。

“楚狂接舆歌而过,荷蓧丈人逍遥行。”《论语》中有好几处将隐居倾向的人与孔子并提,尽管夫子也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逍遥念头,也有“吾与点也”的圣人之叹,但生逢乱世的孔圣人,他选择了掮起一扇大门,宁可自己受苦,也给后世更多人留出一条生路的处世准则。他为世间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仁”字!

据说,“仁”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那大概就是“吾道一以贯之”的根基了。我们推荐《论语》,最重要的就是修得仁心。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何处理自己与大自然的关系,传统文化会给我们很好的借鉴。孔圣人的“仁”,就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法宝之一。仁者爱人;仁者不忧。不怨天,不尤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一句话,正如夫子有一次退朝,知道厩焚后,问人不问马一样,夫子践行的就是善良,真诚。他反对花言巧语的骗子,他鄙弃邦无道时还享受俸禄的小人,他看不惯犯上作乱穷奢极欲的阴谋家及走狗,一向温良恭俭让的夫子也会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愤激语!孔子的人格魅力还在于善解人意,他对宰予的昼寝,用了朽木不可雕也的话,后世一说是对懒惰者的讥讽,一说是因材施教的同类。读书,见仁见智,我倒倾向于宽容。

我在引导学生读《论语》时,除了强调为了人生的道德境界以至天地境界而多参悟仁德外,还引导学生立足现实的学习,从伟大的教育家那里汲取学习的精华。我们通过背诵、交流学习心得的方式,又回顾了一下章节: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看得出来,先前的背诵滋养了智慧的喜悦。国语学习强调背诵,确实有道理。我们有时候代替学生建构,其实是做了剪开知了的蝉衣那样的事情。我启发学生,古人读经典有经史合参之法,就是将经典语句与历史联系,当然,你也可以与现实故事对接。这其实是教给学生一种读书的办法——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是聪明的,何况谁都知道理论离不开实际,事理事理,无事之理与无理之事都不易找啊。学生的思维被解放了,火花四射!我想,如果能坚持经史结合法思考领悟,学生写议论文也就不必发大愁了。

导读课结束了,我恳请同学可以收藏一本《论语》,时不时地翻一翻,想一想,看看是不是让自己愉悦、清醒、坚韧、开阔,如果是,那我们推荐阅读名著就有成绩了。

总之,名著导读,就是要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还要觉得读书好,在阅读中成长,并尽可能地将阅读进行到底!

4.导读课教学设计 篇四

《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导读课教学设计

安徽省霍邱县潘集中心学校

刘立生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语文读书导读课,属于校本课程,本课以“爱”字为主线贯穿始终,将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小镇,使学生对《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一书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感受到爱的力量是伟大的,乐于进行课外阅读并在读中有所体会,有所收获。

二、学情背景分析:

我们学校一直坚持以读书为学校的特色办学项目,孩子们个个喜读书,并且能乐在其中,但在读课外书方法这一方面仍有待提高。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使其更懂得欣赏书籍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生活情趣。

三、设计理念:

在一系列的教学环节中,旨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进行阅读,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努力创设大语文观,引导学生品位作者的写作手法,整堂课的教学活动中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四、创新构想:

本课中教师在学生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添加网络上对本书的好评,旨在借助互联网的搜索,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本书的关注程度和全方面的认识。

五、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是人文性与工具性高度统一,应致力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根据本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了解《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一书的基本内容,认识本书的作者托比扬.埃格纳。

3、引导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品味书中的精妙之处,感受书中人物的不同性格,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搜集书中的信息,体会童话给心灵带来的乐趣。

4、体会读书的乐趣,体验与他人合作的乐趣。

5、师生、生生交流搜集到的信息,学会倾听与欣赏。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搜集所需资源,学习读书的方法,品味书中的精妙之处和惟妙惟肖的人物灵魂。

教学难点:

1、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2、感受书中人物迥异的性格。

六、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出: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形成过程,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情景导入法、情感体验法、朗读法、讲解法等。

七、教学过程:

课堂结构:导入——作者介绍——内容简介——人物简介——精彩导读——推荐书评——总结

(一)、导入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孩子们来说中,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读书相关的名言。不但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能够让他们在查找过程中感受与书籍的亲密。在无声无息中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实现从课外到课内,再到课外的整合。

有人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书的名人名言吗?

学生自由背诵,教师适时进行评价。的确,读书已经成为我们的班同学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了,读一本好书就像沐浴阳光一样温暖;像春雨滋润大地;像光明照亮黑夜;像交到了一位知心的朋友,书籍对我们成长的帮助是无穷无尽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新朋友,——《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

(二)、作者介绍

托比扬.埃格纳(1912----1990),挪威著名儿童文学家。他的作品有《儿歌十三首》、《新儿歌》、《黑比尔船长和其他儿歌》、动物故事《枞树林历险记》、《城里来了一帮吹鼓手》、《小鸭游大城》、《蛀洞与蛀虫》等多种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其中,《枞树林历险记》1953年获得了国家教育奖。1955年,他又创作了世界名篇《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再次获得了国家教育奖。

(三)、内容简介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听到的,只能记住很少的一部分。看到的,能记住一半。真正去参与的,才能记住绝大部分。在本段,我与学生随时互动,让孩子们全程参与,遨游于书海。

新课标要求学生逐渐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课前,布置学生多渠道搜集《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一书的资料,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首先提出问题:“谁愿意先来和大家交流交流,在你的脑海里豆蔻镇是个怎样 的小镇呢?镇上的居民都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内容简介:有个美丽可爱的小镇,它的名字叫豆蔻镇。豆蔻镇的人们善良淳朴,富于同情心,生活愉快而幸福。但美中不足的是,这里有三个强盗,好吃懒做,不守纪律,不讲卫生,最糟糕的是还偷东西。他们被警长捉住后,镇上的人像对待亲人那样关心他们,给予他们无私的爱,使他们受了感动。一次,镇上大楼失火,他们救火立了功。警长因此提前释放了他们,又为他们安排了职业,从此豆蔻镇的生活更加安乐了。

(四)、人物简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及心理特点,在精彩导读之前添加人物介绍,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为精彩导读埋下伏笔。

课件出示三个强盗及几位主要人物的介绍。学生自由读、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五)、精彩导读 初步读文:

1、课件出示第九章《苏菲姑姑管起家来》

2、学生开火车朗读本章内容。

3、引导学生读书,谁愿意谈谈你对苏菲姑姑和强盗的第一印象。

4、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评价,师生交流。

是不是和我们想象的恰恰相反呀,原来苏菲姑姑这么厉害,强盗这么窝囊呀!

精读细品:

1、找出书中能够体现作者幽默、诙谐的表现手法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

作者独特的写作视角和表达方式。

2、“谁住在这块骇人听闻的地方?”把这句换成“谁住在这块脏地方?”可以吗?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骇人听闻”一词是不能换掉的,说明强盗们住的地方脏到了极点,去掉了程度差,表达不出这种效果。

3、“哼!你们,对吗?”苏菲姑姑说,“我相信是你们。请过来,给我说声早安——说准确一点。”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强调敢和强盗这样讲话,说明苏菲姑姑非常勇敢也很厉害。

4、“咕哝着、鼓起勇气说、非常有礼貌的鞠了一躬、低声说”等词,体现了强盗们非常地害怕和畏惧苏菲姑姑,他们就像是长不大的孩子一样,我们要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身上的光芒。

5、“好吧,无论如何,我们得逮捕这几个强盗,把他们带到警察局去。”巴士贤说。

“完全没有这个必要,”苏菲姑姑说,“我来对付这几个强盗—你看我能不能!我将叫他们刨土、种蔬菜、种豆蔻子。我将要把他们变成善良、有用的公民。”

针对这一段落进行小组讨论,点拔。这部分体现了豆蔻镇上的居民是很团结的,他们是来接苏菲姑姑回去的。可是苏菲姑姑非常善良美好、有爱心,明明可以回去,可是她却没有这样做,想留在这里转化强盗,使他们变成“标准”的豆蔻居民。

本部分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学会阅读。从一个章节中学会方法,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最终能够学以致用,逐渐扩大视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学们,结局是不是很出乎我们的意料呀!我们要用心去体会和感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呀,也就是本书的精妙之处。

再读精彩段落:

1、找出你认为表达方式最独特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2、读读你认为最有趣的句子。

3、读读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指名读,老师和其他学生做适时评价。

(六)、总结:

听了这些后,同学们觉得《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这本书怎么样呀?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评价,生生互评。

那就立刻去读一读吧,去感受那份珍贵的爱心吧!老师希望同学们能从书中读出不同的精彩和属于自己的那份明亮、鲜艳、清澈和美好。因为我们坚信每个人的眼中都有不同的视角,都能发现独特的、钻石般的美丽风景和知识宝藏。

八、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5.《傅雷家书》导读教学设计 篇五

主备人:昌乐外国语学校 崔万礼

【课标要求】

1.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佳词丽句,学记读书笔记。2.感悟父亲对儿子的良苦用心。

3.体味饱含哲理的语言之美,接受文学熏陶和情感陶冶,体验读书乐趣。

【教学重点】

体味饱含哲理的语言之美,接受文学熏陶和情感陶冶,体验读书乐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傅雷家书》,教师提前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制作课件。

【教材分析】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是中国父母的典范。

【学情分析】

由于对艺术的陌生以及对文中一些哲理性语句的不解,学生自读的时候并不能真正深入文本,并不能真正理解傅雷对于儿子的这一番苦心孤诣的教导,学习兴趣并不是很大。对于文中一些语句的理解也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补充相关资料,加深学生理解。

【导学设计】

1.准备《傅雷家书》原著作品,利用闲暇时间进行阅读。

2.搜集整理有关《傅雷家书》精彩故事3-5个,准备在小组内交流,并能谈一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只要听到、读到、想到傅雷这个名字,就会浮起一串印象:深度近视眼镜,高瘦身材,绝对的洁净,雄辩的语言,固执的脾气,不停的劳作,一丝不苟的认真,„„在一霎那间叠印在一起,袅袅上升,形成一个非凡的抽象概念,是崇高人格?古典精神?说不清。

如今,如果再读《傅雷家书》,恍如隔世。它是一朵最后的玫瑰。

他曾引导人走上艺术的神殿,忘我地攀登。

他让我们看到生活里不易发现的美,他给我们无限生的欲望。(节选自郁风《“老顽固”傅雷》)

二、新课教学

(一)活动一 查阅资料走进《傅雷家书》

活动要求

1.学生查阅链接资料,了解作者傅雷。

2.结合以前学习的《傅雷家书》家书二则,小组交流《傅雷家书》的主要内容。3.交流阅读作品的感受。教师点拨: 1.作者简介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毕生翻译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作家的文学名著,翻译作品达34部。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主要作品有《约翰·克利斯朵夫》《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老实人》等34部。

2.作品简介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是中国父母的典范。

3.《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这是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1954-1966年六月。这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家训。

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还以相当多的篇幅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艺术修养等。可以说,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为深入阅读做铺垫。

(二)活动二 展示我的读书积累 活动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精彩片段,再大声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2.将自己的读书笔记,在小组内交流。教师点拨:

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常用的形式有:

(一)提纲式.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二)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三)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四)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

要内容、评论意见.(五)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六)存疑式.主要是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边读边记,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达到弄懂的目的.(七)简缩式.为了记住故事梗概、读了一篇较长文章后,可抓住主要内容,把它缩写成短文.不管写怎样的笔记,首先要读懂文章,这是基础.写读后感一般要先把文章主要内容做一个概括,然后根据自己选择的角度进行评论,或者评语言,或者评人物,只要是自己的看法即可.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并掌握基本的记笔记方法。

(三)活动三 精读赏析体会深情 活动要求:

讨论交流,说说你能感受到的字里行间藏着的深深的父爱。学生阅读教材p243《傅雷家书》导读后选篇,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默读课文,标注段落层次,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读完后查字典并标注在课本上;并能用简炼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速读课文,结合细节描写,分析本篇与《傅雷家书二则》中的异同 3.读了这个内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点拨:

傅雷先生是一个严厉、尽责的父亲,在儿子 傅聪 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通过 书信 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教导儿子要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阅读名著要有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于文本阅读要深入,要结合自己的体验阅读。阅读时可采用浏览、略读、精读、跳读等阅读方法。

三、课堂小结

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语言,在于精彩的故事,在于典型的人物,在于深刻而独到的主题。它给予心灵的滋养。今天,我们一起在经典名著的殿堂里领略了名著的魅力,汲取了智慧,净化了心灵,丰富了精神,愉悦了人生。

孩子们,可能我们的父母没有那么高深的文化,可能从来没有给我们写过信,可能从未与我们有过内心的交流,甚至在我们犯了错误时给我们的是过多的呵责甚或是棍棒教育,但是,我们永远无法否认的是父母那份浓浓的爱子之情。孩子请怀着理解与包容之心,多与父母进行交流与沟通。在我们困惑时也可以走进《傅雷家书》向傅雷请教,相信他一定如一盏明灯,照亮你前行的路。

四、随堂练习

请同学们运用思维导图画出本节课的收获。

五、达标检测

1.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交流自己的真实想法,内心的困惑或向父母提建议。2.每天看《傅雷家书》,并写好读书笔记。

设计意图:设计理念:给父母写信加强了孩子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用书信体和第一人称体现了表达真情实意的优点,学以致用。每天坚持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附:板书设计

《傅雷家书》 展示我的积累 精度赏析体会深情

6.《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 篇六

1、引导学生学会带着意识阅读《三国演义》;

2、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三国演义》的技巧和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把握人物刻画技巧,了解作者着力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

2、领会《三国演义》的进步思想。

三、教学设想:

1、借《三国演义》著名片断《失街亭》管中窥豹,感受《三国演义》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2、设置重点问题让学生自学,力求在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意识地掌握一些阅读名著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次听到《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歌曲,我总有一种血脉贲张的感觉,仿佛自己又回到那个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今天,让我们一起出征街亭,会晤英雄。

(二)问题探究:

探究一、复述故事情节思考:《失街亭》的战争描写亮点纷呈。你关注到了吗?结合导读中相关战争描写的阐述找出本文的一些片断来讨论交流一下。

《三国演义》著名的战争描写有没有类似的特点呢: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伏击战:乌林、葫芦口、华容道,三笑,三惊)

彝陵之战 ……

结论:铺垫伏笔,构思严谨,情节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有张有弛,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明确:读《三国演义》,一要读扣人心弦的战争场面。

(我们读《三国演义》,精彩纷呈的战斗场面令人应接不暇,带给人以欲罢不能的阅读快感,是我们读三国最不能错过的精彩)

探究二:小小街亭,为何如此重要?如此重要的街亭为什么会失守?

课文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街亭的重要战略位置,请大家寻找一下。“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

结论:马谡麻痹轻敌,孔明用人不当 客观原因,司马懿老谋深算,实力不俗

作者是怎样刻画马谡和孔明这两个人物形象的?

结论:三笑 三哭。

主要通过语言和神态的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突出人物的.典型性格,使得人物形象非常鲜明。

《三国演义》人物的典型形象表现在毛宗岗说的“三绝”:曹操的奸绝、关羽的义绝,孔明的智绝。

大家能举一两个相关人物奸(阴险、虚伪、狡诈)、智、义(正当、合理)的事例吗?

明确:读《三国演义》,二要读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我们今天去读《三国演义》中个性鲜明的人物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借此去探究人性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虽然时代不同了,场景不一样了,衣服也换掉了,但人性却是可以穿越时空的。)

探究三:马谡该不该斩?这一情节中的孔明留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明确:不斩的理由

1两人情同手足 2杀人才叫亲者痛,仇者快

3处理败将有各种办法 4疑人不用,孔明要为此买单,不能马谡一个人承担责任

必斩的理由:

1马谡立了军令状,执法必严。2后果情节十分严重,必须死刑。

3一意孤行,不听建议,咎由自取。

4、不斩全家已属网开一面,再不斩马谡军心涣散,众怒难平,难以服众

结论:我们不是当事人,站着说话不腰疼。但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应该能体会到孔明内心情感与理智激烈的矛盾冲突。

从个人情感上讲,不忍心;从大局上从理性上讲,必须斩。所以孔明万般无奈,只得挥泪执法。什么是仁?仁者爱人,是不忍心;什么是义?公正、合理,应当做的就是义。仁和义在这里发生了矛盾,而挥泪执法,将仁义统一在了一起。

挥泪这一细节集中展示了他仁义的一面。

讨论:

有一个问题老师特别好奇:如果可能,你愿意做曹操还是刘备?为什么?

结论:想做曹操,多是功利心作怪。我们做事情不能什么都利字当头啊!

功利心太重,容忘记做人做事的底线。

如果要交朋友,你愿意交曹操这样的朋友还是刘备这样的朋友?为什么?

结论:想交刘备这样的。不会吃亏,还可能占便宜。还是或多或少有功利的因素

《三国演义》,都觉得曹操好厉害,刘备太窝囊。两人都有野心。关键是在实现野心的方式上,曹操是无底线,无节操,无所不用其极;而刘备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条件多么恶劣,他都守底线、知敬畏,这就是仁德爱民,绝不滥杀无辜。

刘备要恢复重振的,不仅是汉室,更是世道人心。

我们读《三国演义》要知道,良禽择木而栖。孔明选择刘备,绝不仅仅是报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更在于刘备的人品契合了孔明的理想。

所以,我们读孔明,要读他的宅心仁厚,读他的有仁有义。

导读中特别谈到了《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拥刘反曹。实质是拥护德政,反对暴政

而德政的基础便是为政者有一颗仁爱之心。

我由此有一个感悟:一个人有没有价值,一个家庭能不能兴旺,一个国家是不是强盛,关键只在一个“德”字。品德高尚,这个人就有价值。一家人品德良好,这一家庭必然兴旺。国民重视品德修养,这个国家自然强盛。《三国演义》的重大启示,即在有仁有义远比权贵名利更值得尊敬。我们读《三国演义》,如果不能提高自己的品德,促进家人的品德修养,就等于白读。

我知道大家读了《失街亭》后,也写了很多的人生感悟,下面的时间我留给大家作展示

(学生展示)

明确:读《三国演义》,要读高尚人品和人生智慧。

(四)、结语:

必须要指出,《三国演义》还是一部宣扬权谋的书,民间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的说法。一个“三国气”重的人,往往心理阴暗,中国人要阳光,要坦荡,不能承袭这种阴晦的“三国气”。我们要有拿来主义的眼光。一堂课讲三国,难免挂一漏万,让我们借今天学习《失街亭》的东风,把握《导读》的精髓,一起走进这部经典,去发现更多的精彩!

(五)板书设计 :

从《失街亭》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导读

读战争 艺术性

读人物(交相辉映)

读人品和智慧 思想性

【《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再见了,亲人》的导读教学设计

2.青蛙与蟾蜍导读课教学设计

3.英语导读句子精选

4.课文导读汇总

5.古诗导读活动

6.名著导读试题及答案

7.元稹诗导读

8.《金刚经》导读

7.《骆驼祥子》导读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七

1.了解作者、作品的主要内容、主题、人物形象及写作背景。

2.初步掌握鉴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3.认知祥子前后变化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引导学生以博爱之心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体会新社会、新时代的美好。

【学习重点】

掌握名著阅读的基本方法,理清故事情节,品读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探究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领悟作品深厚的思想意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相约名著,感悟经典。这节课,陈老师要和大家共读小说(板书课题),齐读——(屏显作者简介)

二、理读

师:同学们,阅读小说最重要的是了解人物形象。课前大家为祥子做好了简历(多名学生介绍),我们也对整本书有了初步的认识,理清了人物关系,了解了主人公和主要情节。(屏显)祥子经历了买车的三起三落,从一个吃苦耐劳、执着向上、善良老实的上等车夫变成了只能靠卖苦力糊口的下等车夫,最终沦落为城市垃圾。这样读书的方式,我们称之为“提要法”。(板书:提要法)

三、探读

师:主人公的曾用名是祥子,他姓什么?为什么又叫骆驼祥子?让我们回顾一下原著中的相关语句。(屏显)(指名读)

师:同学们,老舍先生着力刻画祥子这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板书:悲惨命运)目的是什么呢?这里的“骆驼”仅仅就是因为祥子牵回了三匹骆驼吗?想一想祥子的衣、食、住、行——(学生交流)

同学们,有名无姓、连生日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祥子,就像骆驼一样生活着,他过的是牲口一样的日子啊,让我们心疼地叫他一声——(有感情地齐读“骆驼祥子”)

四、深读

师:孩子们,读出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把书读厚、读透!这就需要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寻求人物命运背后隐含的深意。怎样读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呢?陈老师推荐一种非常有意思的阅读方法:体验法。(板书:体验法)同学们,假如你们就是祥子,陈老师是一名老车夫,咱们正聊天呢……

师:祥子,终于买上新车了,今后有啥打算啊?

生:……

师:祥子,人死不能复生,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有啥苦水你就倒出来吧!

生:……

师:同学们,小说中像这样的精彩描写比比皆是!课前大家已用圈点法(板书:圈点法)阅读了第18章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中拉车的精彩片段。(请生到展示台前展示圈点内容并陈述原因)

师:真好!这些(屏显:过渡句、修辞句、描写句、抒情句、点睛句、哲理句)是我们学习写作的典范,建议大家多多积累哦。

师:同学们,在阅读中,在圈点勾画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在文中的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注解和写批语,(板书:评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评点。(屏显:1.评点人物,如人物的行为、描写人物的方法等;2.生发联想,如作品带给自己的思想触动等;3.剖析写法,如先抑后扬、点面结合、前后对比、前后照应等写法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学生独立评点、交流)

师:这哪是在拉车?祥子简直就是“在烈日和暴雨下”挣命!日越烈,雨越暴,祥子身上的悲剧色彩就越浓。

五、创读

师:同学们,读书还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思考的过程。在阅读中,我们应常读常新,不但要“走进去”,还要“走出来”!

师: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祥子的悲剧呢?(小组讨论、交流)

师:是的,在破败凋敝的旧北京城里,在军阀混战的旧北京城里,在人情冷漠、充斥着欺诈压迫的旧北京城里,祥子由人变成了鬼!罪魁祸首就是万恶的旧社会制度!(板书:旧社会)文章结尾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屏显,齐读)

师:对!祥子虽然勤劳善良,但他孤僻软弱,又死要面子,后来自甘堕落,这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难怪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啊。(板书:性格)

师:老舍通过描写祥子的悲剧,向人们展示了军阀混战、处于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不管如何努力,始终改变不了命运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师:有人说,小说写于1936年,发表于1978年,新时代下我们没有必要再读《骆驼祥子》了。同学们,如果有时间隧道,让22岁的祥子穿越到现在——留在农村,他可能会做什么?来到北京城,他可能选择什么工作?他可能会有怎样的生活?……(学生自由交流)

师:不同的时代,祥子的命运为什么截然不同?(小组讨论、交流)事实证明:在我们这个和谐奋进的社会里,在这个努力就可以实现梦想的国家里,一切皆有可能!

六、小结(略)

【教后反思】

1.掌握方法,走进经典。

阅读小说,学生最易为其中曲折的故事所吸引,但阅读不能就此止步。课前,我引导学生给祥子填写“个人简历”,让他们理出小说的情节线索,掌握故事的梗概;课堂上重点介绍四种读书法,通过多角度的“读”,引导他们关注人物性格和小说的深层内涵以及小说艺术上的突出特色,让学生从多方面受益,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但是,本堂课由于照顾的面太宽,导致课堂容量大,学生的深度思考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如能舍弃一种读法指导,课堂则会从容得多。

2.理性思索,常读常新。

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青少年只有读一点高于自己思想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因此在设计中,在“创读”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走出文本,把握时代的脉搏;通过“时光隧道”这一环节,巧妙地让祥子“穿越”到新时代,并适时抛出讨论话题,引导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俯瞰文本,反思人性、人生和社会。我以为,这才是当下名著阅读的终极意义。

8.论高职院校《论语》导读教学设计 篇八

一.教学内容设计

学生对教学内容是否感兴趣直接关乎课堂教学效率。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曾说:“现在,我们的看法,不但是二十篇《论语》,每篇都条理井然,脉络一贯。而且二十篇的编排,都是首尾呼应,等于一篇天衣无缝的好文章。”但是《论语》导读作为高职通识教育课程,我们不可能将《论语》的所有章节作为教学内容,放到课堂上,一方面受制于课时,教授不了那么多内容,另一方面也要顾及学生的兴趣点。因此,思考选择《论语》中孔子的哪些思想,怎么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章节?就成了教学设计的首要问题。经过教学实践以及和学生的沟通座谈,我认为高职院校《论语》导读教学内容选取要遵循几个原则:一是否符合学生心灵成长。杜威说:“心灵是一个动词、一个积极的动词;一个积极的、寻求的动词;一个积极、寻求的、自组织的动词。”高职文化素质课程目标更应当侧重学生人文思想的熏陶感染,着眼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精神世界的建构。二是否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日新月异,学生关注的内容千差万别,学生接受的思想多元多样。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道德根基,保持民族特色,始终是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教学内容的选定必须指向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自然衔接、合理过度和当代全释。三是否符合具体学习情境。《论语》导读课程应当依据高职教育情境,教学内容应当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水平,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立足于学生已有经验水平,经过个人努力和教师帮助,能够达到一定标准,完成相应任务。依据上面三个原则,我选取了七个专题,分别是孔子个人简介、孔子谈为学、孔子谈礼、孔子谈孝、孔子谈交友、孔子谈仁、孔子谈社会责任,这七个专题涵盖了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丰富,契合高职学生的兴趣点。

二.教学方法设计

教师的三个智慧是:放手、示弱、利用。教师在教授《论语》导读课程时,除了合理引导之外,要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智慧,学会放手,在学生面面示弱,充分利用有关教学资源,唤起学生学习《论语》兴趣和热情,拉近学生与《论语》的心理距离,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诵法。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我把集中体现《论语》导读每个专题内容的有关章节集中到一起,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把它们勾画到课本上,给学生提出了朗诵的要求:一是课前五分钟,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大声朗诵老师要求的内容。二是课上十分钟,学生上课时要朗诵当前学习的内容,读会,读熟、背诵。三是每天二三章,大约100字,读10遍。朗诵拉近了高职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他们学习的同时内化传统文化知识,增强了学生语言感受能力,提高了学生内容理解力。

2.分组讨论、探究法。《论语》导读教学班,通常都是100人左右的大班,以我们学校为例,一般同一专业的两个班一起上,我就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分组,人数多时,一个班分五个小组;人数少时,一个班分四个小组。在高职学生普遍文言功底不是很强的状况下,我首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个专题有关章节的基本内涵,包括文字读音、词语含义、章节翻译等等。其次组织各组学生对零散的章节内容初步建立起整体感受。再次组织学生深入探讨。比如,探究孔子的礼的含义?孝的内涵?探究孔子的弟子冉有为什么是孔子学生中的反面教材等等。通过讨论、探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组织表达能力。除了以上两种方法外,在授课时,我也比较常运用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讲授法等。例如在讲授孔子谈孝这个专题时,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三个儿子都不孝顺其母亲的故事,带学生走入亲情情境,然后又让他们说一说自己平时如何对待父母的,学生亲情的气氛更浓,这时他们再学习孔子谈孝的内容就比较容易,也更能深入理解“父母唯其疾之忧”、“色难”等句子的含义了。

三.教学评价设计

高职院校纳入人文类通识课程《论语》导读,旨在依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院校自身的特色,以人文学科为基础,以专业教学为支撑,对学生进行面向职业生活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道德修养。因此,《论语》导读教学评价应依据这个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进一步的教学决策提供服务。我在教学中的做法如下:(一)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对本门课程感兴趣,上课是否能紧跟教师思路,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讨论时,是否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自由阅读时,是否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参考资料自主学习。(二)观察学生课内反应。就小组或老师提出的新问题是否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提出自圆其说的见解,就已经学过的内容是否能温故知新,是否能做到全面、准确的翻译和合理阐释。(三)作业检测。作业分为背诵、课堂作文、课后论文。背诵检测主要反映学生知识积累的程度。课堂作文和课后论文能够集中反映学生学习的成果、思想的变化和认识的深度,是我最常用的最重要的评价手段。(四)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综合评价,我注重平时学习与最终结果相统一。平时评价重视每一课学生的学习质量,结果评价重视采用论文写作或者卷面考试的方式。

9.《风之王》导读课教学设计 篇九

莱阳市开发区中心中学 韩旭妍

一、书评导入:

师:有这样一本书,《芝加哥论坛报》这样评价它——

课件出示: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笔触又是那么优美。——《芝加哥论坛报》 师:作家徐坤读了这本书后说道:

课件出示:证明自己,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即使是命运不公,也要抗争。——徐坤(作家、书评人)

师:震撼人心!笔触优美,命运不公,证明自己!这是一本什么书呢?板书:《风之王》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风之王》,在交流中分享我们的快乐与感动,并一同来了解一些读书的方法。

二、解读封面:

师:常言道,看书看皮,看报看题。书的封面是书的眼睛,读书要先看书的封面。板书:读封面

师:看《风之王》的封面,你从封面上获得了哪些信息? 题目:风之王

作者:玛格莉特.亨利 绘画:威斯利.丹尼斯 翻译:赵永芬

作者的名字很小,但我们一定要记得作者谁。读书的时候心中要慢慢出现一个作者的形象,因为是她给我们带来一部美妙的作品,我们应该学着和作者去交流。

画面上的人和马

(高大健壮,一个消瘦的、穿着阿拉伯服饰的孩子,闭着双眼,把他的脸颊紧紧地贴着一匹红棕色马的胸前)

师:这样一幅画面,都会深深牵动读者的思绪,点燃读者的思索——谁是风之王?忠诚与坚守真的会让人展现出才华吗?是马对孩子的忠诚和坚守,还是孩子对马的忠诚和坚守„„

三、走近主人公

这匹马是这本书的主人公之一,它的名字叫“闪”。

1、走近“闪”

师:老师摘录了几段描写闪的片段,请同学们读一读,然后来说一说闪是一匹怎样的马?

学生自由读。(1)

黎明的阳光

穿透了马房的小窗,把它的毛皮

点燃成了金红色,还在它的脑袋周围 形成一个光圈。

也许它本来 就是一匹 能拉动

太阳战车的金马!P24

师:知道吗?小马的名字“闪”就是阿拉伯语“太阳”的意思。(2)

在它的右后腿上有一个白点,它不比一颗杏仁大,但是它却在那儿!那颗白点——那象征疾速的记号!

在小马的前胸有一块不规则的毛皮,那纹路酷似一根成熟的麦穗。“麦穗纹”阿奇先生的声音变得沙哑起来,“这是噩兆。昨天夜里苍鹭的嗡嗡声就警告过我了,黄眼猫头鹰也警告过我。这匹小马一生都会很不幸。皇家马房也将厄运连连。”P25 师你觉得这会是怎样的一个故事?你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预测?”

闪应验了那颗白点的预言,它越长越强壮,而且跑得比它的母亲还快。每当马童们在城外赛马的时候,闪都跑赢所有的马儿。它跑赢同龄的小马,也跑赢经验丰富的跑马。P37 好的征兆应验了,那“麦穗纹”的征兆?闪的命运如何呢?(学生交流)

2、走进阿格巴

师:闪的命运与一个小男孩息息相关,他叫阿格巴。这里也有几段描写阿格巴的句子。读一读,说说阿格巴。

指三名学生读句子。

位于非洲西北的一块土地上,也就是摩洛哥这个国家,一名手拿扫帚的马童正站在国家皇家马厩偌大的院子里,等待着黄昏的来临。

阿奇先生压低了声音:“阿格巴这个马童没办法说话。”

这会儿连其他马童也惊得喘气,他们并不知道阿格巴是哑巴,如今回想起来,他们才记得阿格巴总是用他那激烈的黑眼睛、瘦削的双手、肩膀、眉毛与沉默在说话。

看了这段文字简单说说阿格巴吧。(学生交流)

小结:正是一匹有着白点和麦穗纹,一好一坏的征兆的马——闪和哑巴马童——阿格巴为我们演绎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

三、走近故事,感受人马情深 a)看目录,猜想故事内容

想知道书里的故事吗?告诉大家一个能快速了解书中故事的方法。书的目录里,我们往往能推测出故事的一些内容,现在请你读一读本书的目录,来猜测一下故事的内容。(学生齐读目录、交流)

师:一凶一吉的标志决定了“闪”的命运非同寻常。

b)闪在出生没几天,麦穗纹的凶兆就应验了。母马生下小马后几天就死了。为了让小马能存活,马童阿格巴想尽办法想把他喂养大,最终他找到了骆驼奶。

自由阅读第五章《骆驼奶和蜂蜜》,看一看阿格巴是如何抚养这匹小马闪的。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默读第五章《骆驼奶和蜂蜜》,思考

1、在抚养闪的过程中,阿格巴许下了一个什么诺言?

2、为了实现心中的诺言,阿格巴是怎么做的?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3、阿格巴对闪的照顾,闪又是如何回报的?也画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4、交流诺言

△诺言:我的名字叫阿格巴。“巴”和“爸”的发音差不多,我就是你的爸爸,闪,等你长大了,大家都会对你鞠躬,你会成为风之王。我保证。

指名学生读诺言。

同学们文字是有温度的,从这段文字的背后,你读懂了些什么? 指导朗读

阿格巴不会讲话,就让我们来替阿格巴说一说他那坚定的信念吧。学生齐读。

5、师:在第一次为闪喂奶时,阿格巴就许下了这个庄严的许诺。那在此后的日子里,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6、就这样为了最初的誓言,阿格巴无微不至地养育着闪。闪也慢慢地强壮了起来,那闪对阿格巴又是怎样呢?

学生读相关句子,交流

7、小结

在摩洛哥的皇家马厩里,阿格巴悉心照顾着自己的孩子——小马闪。小马闪对阿格巴也是特别依赖。他们亲如父子。

四、利用图片,设置悬疑,激发阅读

闪胸前的那个麦穗纹注定了它的一生会经历很多的不幸,出生不久母亲的去世,那只是厄运的开始。与阿格巴在皇家马厩那平静的生活那只是短暂的幸福。

1、闪成了拉货车的马,正经受着鞭子的毒打。

那车夫的脾气快要按捺不住了。他的马鞭横过闪瘦削的臀部,最后他索性站起来,一鞭子抽在马儿的耳朵上,嘴巴里更是不停的吼叫与咒骂。

“你这怪胎!你这没用的劣马!往上走,你这拉车的畜生!”

闪的触须已经结成冰柱,它的身体却整个儿汗湿了。它继续往上爬。它低下头,马鞭 抽在它身上的时候,它用力一拉,车子居然动了,仿佛出于什么超自然力量似的,闪 一步步爬上陡坡。然而就快要爬到顶的时候,它的脚开始打滑,它用脚扒着,那根鞭 子噼啪作响,鞭子深深划破了它的皮。不断呻吟的它试了一次又一次,它的血管鼓胀 得快要爆了。

闪拼命地吸气,它的鼻孔翕动着露出了里面的红色。它再一次顶着马具的项圈往 上爬。它奋力想要站稳脚步。旁观的群众也跟着它一起拉,大家的呼吸都很沉重,他 们的肌肉都紧绷着,仿佛尽力在帮忙,可是一点儿用也没有。闪发出低低一声呻吟,随即弯膝倒卧在地。

此时一大群人已经围拢过来,好几条狗也开始狂吠,那车夫仍然猛扯缰绳,企图 靠蛮力把闪硬拉起来。可是它被车子的两条车轴卡在中间动弹不得,它眼里满是惊惶 与恐惧,嘴巴流着血。

师:闪成了拉货车的马,正经受着鞭子的毒打。

师:一匹骏马沦为驽马,在无数次的凌辱与欺侮中,每一次的鞭挞、饥饿、负重,都有可能要了它的小命。它也完全可以索性倒地不起,两眼一闭,两腿一蹬,顺势咽下那口气就完了,省得活着再伤心伤情。然而它每一次都是坚强地爬起来,两眼饱含泪水,屈辱却勇敢地站立,直视远方,像是遥望某种冥冥旨意的下达,更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得到自我的明证!证明自己,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即使是命运不公,也要抗争!逆境之中,更是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2、看插图,设置悬疑

这里有几幅书中的插图。

图一:阿格巴在监狱里。

图二:阿格巴与闪接受女王奖杯

看着这两幅图,你有什么想说或是想知道的吗?(学生提出疑惑)

2、激发阅读兴趣

闪怎么会成为拉货车的马?阿格巴又怎么会进了监狱呢?阿格巴如何让闪成为风之王呢?那就请你赶快拿起书,走进闪与阿格巴的故事吧!

师:同学们还记得阿格巴对闪许下的诺言吗?

——我的名字叫阿格巴。“巴”和“爸”的发音差不多,我就是你的爸爸,闪,等你长大了,大家都会对你鞠躬,你会成为风之王。我保证。

几经波折,阿格巴与闪相依相随,不离不弃,阿格巴实现了自己的诺言,闪成为风之王。这节课,我们对《风之王》一书故事情节有了大致的了解,结局已了然,你还会去读这本书吗?为什么?

上一篇:2024中心校述职报告下一篇:无线广播电视发射台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