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杜甫草堂简介

2024-06-23

成都杜甫草堂简介(通用10篇)

1.拜谒杜甫草堂 篇一

这里是一方神圣的土地,这里安厝着不朽的诗魂。诗圣一生颠沛流离,即使栖身在浣花溪畔的这座草堂时,也仍不时被饥寒所困,被风雨所欺。在饥寒交迫中,怒号的秋风将诗圣赖以栖身的草堂破坏殆尽,面对“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惨景,诗人没有凄凄惨惨戚戚,而是吟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让人心灵震颤的诗句。这种大慈悲、大胸怀、大境界,震古烁今。他的《三吏》、《三别》,他的《哀江头》,他的《望春》、《白帝》,无不渗透着诗人对社会祸乱,战争灾难,以及官吏横暴,皇帝昏庸的无情揭露和批判,无不包容着对苦难中的人民群众的深深同情与悲悯。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囊括了他所有的不平和愤怒;“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熔冶着他炽热的爱国孤忠;“欲填沟壑惟流放,自笑狂夫老更狂”抒发他在穷绝窘境中,不为困穷压倒的豪迈气概。他是一位文化英雄,他一生都在赞美着、褒扬着、歌唱着正义和善良,他一生都在呐喊着、揭露着、控诉着暴戾和邪恶。杜甫者,真英雄也!

面对这位“万间思广厦,一谏失微官”的英雄,面对他凝聚天地间的豪气,敢于为血雨腥风、饥寒交迫中的百姓控诉、呼号,试问,今人几人能比?

“人们提到杜甫,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草堂”(冯至语)。因为它不仅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脉,还彰显着文人的良知和胸怀。

杜甫草堂现已是规模庞大的园林式建筑,有着近百间多样建筑,园内挖有池塘,搭有藤架,植有繁茂的松、柏、榕、楠、梅、竹各色树木,密荫匝地,绿彩婆娑,微风习习,颇如人意。但是草堂呢?草堂哪里去了?尽管我知道那座标志时代见证的茅屋不可能久经千年而不衰,尽管我知道草堂的原貌不可能历经千载而容貌不改,但我仍然为草堂的湮灭而感到极大的遗憾和悲哀。毕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对我们的影响太大了。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满园里不是飘逸着氤氲的诗香,承载着冲天的豪气,充盈着大仁、大爱的人文情怀吗?

2.的成都杜甫草堂导游词借鉴 篇二

和盛唐大多数文人一样,年轻时的杜甫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行万里路之上,他漫游吴越和燕赵,并与李白和高适在漫游中相交,从此成为相亲一生的知己。青年时代的杜甫除了诗情勃发,同时还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天宝六年,即公元747年,唐玄宗诏令天下通一艺以上者到长安就选,杜甫以为机会到了,兴致勃勃地前往应试。然后奸相李林甫、杨国忠擅权朝中,怕贤才入选威胁己位,竟然弄出一个无一人及第的结果。对这一荒.唐的结果,他反而上表唐玄宗,祝贺“野无遗贤”。杜甫的人生惨遭沉重打击,之后便是被他悲哀地称为“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十年长安旅居生活。十年里,她不断给达官贵人投诗献文,企图得到赏识和推荐。

直到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杜甫才被任命为河西尉,这个卑贱、且必须直接欺压底层百姓的职务,被杜甫拒绝了。这是一个重要的细节,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他和他的朋友高适的不同性格。高适也痛恨出任县尉,但恨归恨,他到底还是赴任了。这种往好里说叫做能屈能伸,往坏里说叫做得过且地的性格,显然要比杜甫的固执更合时宜。后来高适在政治上飞黄腾达,成为唐代诗人中仕途最得意的人,又一次证明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了,杜甫不得不携家带口加入到逃难的人群中。听说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他立即前往凤翔投奔唐肃宗,要求杀敌立功,报效国家。唐肃宗见这个衣衫褴褛的男子慷慨陈词,就任命杜甫为“左拾遗”。虽然品级只是从八品,但专门负责为皇帝上陈谏言,职位较重要。这是命运给杜甫的一次重要机会,可惜这个机会被他耿直的性格给毁掉了。在他上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时朝中的丞相房琯是个贤臣,因其兵败,肃宗听信谣言罢免了他的官职,杜甫直言为他辩护,给皇帝提意见说:这么好的丞相你不任用,难道还想重蹈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的覆辙吗?皇帝一听,气得半死,差点就下命令把杜甫拖出去斩首。杜甫因此事得罪肃宗,而被贬华州。

公元759年冬天(12月),官场失意、政治抱负破灭的杜甫开始考虑举家迁往成都。杜甫萌生入蜀的想法,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原战乱,民不聊生,继续呆在那儿已不是明智的选择;二是蜀中安逸的生活、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美丽的自然景区都使诗人心生向往,加之唐玄宗避安史之乱,首选之地也是蜀;第三,恰好这时杜甫有个朋友在四川做官,这人就是剑南西川节度使严武,他曾屡次捎信叫杜甫到成都来。杜甫经过认真的考虑,终于定下了这次行程。由陇西(今甘肃南部)经天水同谷入蜀,在崎岖的山岭和险恶的栈道上行走了一个月,终于抵达梦中的成都。杜甫靠亲友资助,在成都浣花溪畔选择了一块空地,搭建起几间茅屋,屋前屋后种上一点蔬菜,过上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以后的日子,杜甫沉浸在成都安闲和舒适中。他曾游逛武侯祠,写了一首十分著名的诗《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自760年到765年,其间除流亡今四川三台,阆中一带一年多以外,诗人先后在此居住了近四年,写诗两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蜀相》、《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广德二年(即公元765年)5月,杜甫随着年龄的增加,思乡之情也与日俱增,这一点在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有明确的表述。蜀地虽然以它的山水和温情慰藉了诗人的心,但诗人还是很怀念他的故乡,如今故乡的战事已经结束,年过半百的诗人终于下决心回家看一看。于是,他携家经水路出蜀,至夔州(今重庆奉节)又滞留二年。出三峡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当船停泊在岳阳楼下时,杜甫的病情已经相当严重了,家人们把他搀扶进当地的一家客栈,一边安顿下来,一边用所剩不多的银两去四处买药。在这举目无亲的他乡客栈,没有人知道这个贫病交加的老人是谁,也没人知道他骨瘦如柴的手曾经写出过多么壮美的诗句。一人伟大的灵魂就这样凄凉地安息在岳阳的客栈里了,享年59岁。在他去世前不久,写下了他的绝笔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诗中,他回顾了不堪回首的一生,末了,依旧对国家的前途忧心:“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他对所忠诚的国家如此牵挂,然而他爱国家,国家却不爱他。

3.成都杜甫草堂简介 篇三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前言】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公元764年二月由阆州还成都的途中所作的组诗,共五首。其中第四首描写了诗人重返草堂的欢乐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情真意切,韵味圆满,辞采稳重匀称,诗句兴寄微婉。

【注释】

⑴严郑公,即严武。公元七六三年,严武封郑国公,故称严郑公。

⑵“常苦”二句是说打算回去后修补栏槛。杜甫在成都草堂曾设置水槛,所谓“新添水槛供垂钓”,其目的在于防护沙岸崩塌,损坏药栏。此时一年多没回去,恐怕药栏也要陡从江槛一道儿落进水里了。此诗前四句都是预拟整理草堂之事。

⑶“新松”二句言回草堂后还要清理一切花木。新松,指前此手种的四棵小松。这两句斩钉截铁的话也流露了杜甫那种善恶分明、爱憎分明的思想和性格,富有教育意义。如果以为杜甫只是对“新松”“恶竹”而发,那是很不够的。《齐民要术》:“竹之丑者有四:曰青苦、白苦、紫苦、黄苦。”所谓恶竹,当指此类。

⑷“生理”二句自诉穷老,希望朋友照顾,是寄诗本意。黄阁老,指严武。唐时两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相呼为“阁老”。严武此时以黄门侍郎为戍都尹,故称“黄阁老”。紫金丹,烧炼的丹药。这句是说怕只有神药仙丹才能挽救我的衰老呢。

⑸“三年”二句申明上文。公元七六二年七月杜甫与严武分别后,漂泊梓州、阆州,至是,前后搭三年。空皮骨,只剩下皮包骨头。前闻其语,今身经其事,故曰信有。古乐府有《行路难》曲。

【赏析】

第四首诗的首四句是诗人设想回成都后整理草堂之事,但却给人以启迪世事的联想:“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大意是说:自从离开草堂,常常焦虑沙岸崩塌,损坏药栏,现在恐怕连同江槛一起落到湍急的水流中去了。这虽是诗人遥想离开成都之后,草堂环境的`自然遭遇,但这也体现了诗人对风风雨雨的社会现状的焦虑。“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当年诗人离开草堂时亲手培植的四株小松,才“大抵三尺强”(《四松》),诗人很喜爱它,恨不得它迅速长成千尺高树;那到处侵蔓的恶竹,即使有万竿也要斩除。诗人喜爱新松是因它峻秀挺拔,不随时态而变,诗人痛恨恶竹,是因恶竹随乱而生。这两句,其句外意全在“恨不”、“应须”四字上。杨伦在《杜诗镜铨》旁注中说:这两句“兼寓扶善疾恶意”,这是颇有见地的。乱世的岁月里,诗人的才干难以为社会所用,而各种丑恶势力竞相作充分表演,诗人由此感慨万分。这两句,深深交织着诗人对世事的爱憎。正因为它所表现的感情十分鲜明、强烈而又分寸恰当,所以时过千年,至今人们仍用以表达对于客观事物的爱憎之情。

此诗的后四句落到“赠严郑公”的题意上。“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生理,即生计。黄阁老,指严武。唐代中书、门下省的官员称“阁老”,严武以黄门侍郎镇成都,所以这样称呼。金丹,烧炼的丹药。这两句说,诗人的生计全凭严武照顾,衰老的身体也可托付给益寿延年的丹药了。这里意在强调生活有了依靠,疗养有了条件,显示了诗人对朋友的真诚信赖和欢乐之情。最后两句,诗人忽又从瞻望未来转到回顾过去,有痛定思痛的含义:“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诗人自762年(宝应元年)七月与严武分别,至764年(广德二年)返草堂,前后三年。这三年,兵祸不断,避乱他乡,飘泊不定,人瘦得只剩皮包骨头了。诗人过去常读古乐府诗《行路难》,等到身经其事,才知世事艰辛,人生坎坷。“行路难”三字,语意双关。一个“信”字,包涵着诗人历经艰难困苦后的无限感慨。

4.杜甫草堂工部祠 篇四

各位朋友:

大家好!

“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这是悬挂在成都西郊杜甫草堂工部祠门前的一副名联。我们大家都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虽然他才华横溢,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仕途却不得志。因为他曾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人称杜工部。所以这座供奉他塑像和供人祭祀的享殿就叫工部祠。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工部祠三个字是由我们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书。祠前这副名联是由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何绍基撰写的。同时这副对联也是杜甫草堂中仅存的作者自书联文,非常珍贵。过去多认为何绍基此联一出,春游草堂遂改为人日。其实啊,人日是农历的正月初七,在人日踏春是古以有之的巴蜀风俗。而人日思念故乡、怀念故人的习俗也曾一度流行于黄河上下,大江南北。至于咱们成都人何故择人日游草堂则牵涉到了杜甫和他的好友高适的一段友谊。杜甫和高适两人年青时曾一起遍游祖国的名山大川,饮酒赋诗,畅论国事,结为诗友。杜甫避乱入蜀之时,正值高适在成都附近做官,杜甫在成都生活的几年间,除了靠卖草药为生以外,其生活所需的绝大部分来源还靠高适和其他朋友的慷慨资助。杜甫和高适因此留下了许多酬答唱和的诗章。公元761年,高适在蜀州,今四川崇州市做刺史的时候,非常思念杜甫,写了一首《人日寄杜二拾遗》的诗赠给杜甫。诗中写道:“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可能杜甫当时忙于其它事,没有及时作复。数年后,当他漂泊湖南湘江的一条船上,偶然翻出这一首诗,想到高适已经去世,而自己也是风烛残年,追忆往事,人亡物存,不禁潸然泪下,题笔写下《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一诗,表达了对故人始终不渝的深厚友情。这前后两首诗,生死呼应,互诉衷肠,字字滴泪,句句含悲,并容忧国忧民之情于淡墨间,堪称作千古绝唱。从此,他们二人人日唱和的故事就在后代文人中流传了下来。

作者何绍基在四川作学政大人的时候,便是根据这个典故有意择人日拜谒草堂,留下了此副对联。上联中的“公占却”含有锦城浣花溪水因留下杜工遗迹而增色添辉之意;下联中的“我归来”则寄寓了作者在凭吊前贤之中,隐含了继承杜诗传统的自负的之意。此后,许多文人墨客竞相效仿。为了表示对杜甫的崇敬和仰慕之情,择人日到草堂吟诗题联,寻踪问古,最终成为了一种民间习俗并且延续到了今天。特别是现在杜甫草堂博物馆现在举行悬赏百万元征集杜诗形象大使的活动,如果您也感兴趣的话,不妨投上一票,接下来请跟随我进入祠内参观。

我们看到正中设有雕镂的花边神龛,里面供奉着杜甫的彩色泥塑坐像。东西两侧分别配祀的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和南宋诗人陆游的塑像。我国历来诗坛上名人辈出,为何偏偏将两位宋代诗人配祀于同一祠堂内了?据文献记载,其原因大致有三点:第一,他们都非常热爱祖国;其二,他们有着相同的经历。都曾流寓四川,留下了许多吟咏蜀中风物的名篇佳句,去蜀而不忘蜀;第三,他们的诗歌创作有继承的关系。黄庭坚和陆游都是后世学习杜诗并获得极高成就的诗人。宋史称,黄庭坚的诗得法于杜甫,陆游则是其志向和杜甫相同。并且他一生对杜甫十分敬仰,曾写下“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的诗句赞扬杜甫。虽然他们两人在诗歌创作的风格上各有特色,明显的分为江西诗派和剑南诗派,但是他们都继承和发扬了杜诗中的现实主义精神。所以后人将他们师徒三人共祀一堂,同受祭礼。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兴盛香火,而且还方便他们三人早晚都可以学术交流,共论诗艺。正如这副对联所书:“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

5.杜甫草堂游记作文 篇五

走进景区,放眼一看,这哪里是杜甫草堂?分明是一座美丽的公园。两旁的花儿开得姹紫嫣红,阳光被枝叶分散,星星点点地落在地面上,像是夜晚的星星悄悄地在白天跑出来了。

绿茵丛中,便是杜甫的遗迹。瞧,那块石碑,上面刻着“杜甫草堂”四个大字,是清朝皇室果郡王亲笔提写的。我怀着好奇和崇敬的心情,上前细细地察看了一番,旁边那个方方正正的小房子,别看它不起眼,里面却可以看到用世界各国文字印成的杜甫诗集,很多都已经是孤本。走上去,慢慢寻味一番,就会发现杜甫的诗,是全球人民的.精神盛宴。

穿过一条条小径,走过一片片草地,就来到一个稍稍大点的平台,这里似乎没什么风景,可这里有杜甫千诗的石碑。来往的行人都会在这块石碑前照个相。千年之前,杜甫就是在这写下无数精彩诗歌的吗?

终于到了“草堂”,这里有泥土和茅草混和而成的墙壁,走在里面,冷风直嗖嗖地穿过窗户,让人感到丝丝的冷意。啊!这就是当年杜甫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地方吗?当年的屋顶,真的被秋风所刮破吗?这精彩的诗句,不断地在我眼前浮现。啊!小小的茅屋,你居然是那么多优秀诗歌的诞生地,我仰望着你,也仰望着我们心中的诗圣。

再往前走,忽然冒出来一座白白方方的房子。这是唐代老百姓的房屋遗址。里面仅有唯数不多的几个瓦罐,一个井,一个土灶,面积不足二十平方米,是老百姓生活的场所。这么小的地方,也许就有四五口人居住。杜甫当年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创作诗歌的吗?我不禁敬佩起杜甫来,他的毅力是那么顽强,居然在这种环境下写下那么多流传千古的诗歌。

6.杜甫草堂游记作文 篇六

去到目的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小亭子。我走了进去,发现墙壁上题有杜甫的诗以及他的生平写照。当我在小亭子里徘徊时,就会想到我竟然站在了杜甫曾经在这里饮酒作诗的地方,不由得欣喜若狂。我似乎感觉自己也有写诗的灵感了,好像杜甫在同我在一起作诗,我仿佛身临其境。直到妈妈推了我一下,我才顿时醒悟过来,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小亭子。

接着,我看到了一个用古典牌子雕刻着的“杜甫历史博物馆”。我想:杜甫可是我的偶像,他用过的东西,一定会很高大上吧!可是,现实却并非如此,当我看到一排排、一列列杜甫用过的东西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崇拜的大诗人杜甫,竟然用的是非常破旧的东西,这是为什么呢?正当我百思不得其解,是妈妈走过来对我说:“孩子,杜甫用这些破旧的东西,是因为杜甫所处的时代不好,但是他还是有一股劲,他就用这股劲来磨练出自己坚定的意志,所以才成为了众人皆知的大诗人。”我终于明白了:原来像杜甫这样的人才,是靠自己的意志和信念才换来的呀。

最后,我终于来到了本次旅游的最终目的地:杜甫住过的茅屋。因为几个月前远方文学的牟老师刚给我们教了杜甫的诗,介绍了他那悲惨的一生,所以我来到这里便想起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每当我念到这首诗时,便为杜甫的一生感到悲切。再往进去看看,这个茅屋跟别的茅屋不一样,这里富有诗意,焕发着光彩。是他,是杜甫,使这个茅屋富有诗意,是他,用忧国忧民的笔触使它焕发光彩,他创造了茅屋独一无二的闪光点——杜甫真了不起!

7.杜甫草堂作文 篇七

杜甫在颠沛流离中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240多首诗篇。脍炙人口的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就是在这里写的。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北宋以来,就有人在诗人故居处建园立祠,供人瞻仰。当年杜甫居住的草堂早已不存在了。而现在的草堂,实际上是后人为纪念杜甫而建的包括大廨、诗史堂和工部祠等建筑在内的一所优美的园林。

大廨里陈放着国画杜甫草堂全景和杜甫生平介绍。诗史堂正中是杜甫行吟的雕塑之像,壁柱间悬挂着历代石刻杜甫像的拓片、木刻板和纪念诗人的对联;两侧陈列室展出近代书画家的杜甫诗意画和书法。工部祠内有杜甫彩塑像,明、清石刻像和两通少陵草堂图碑刻;后人把在四川当过地方官的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和陆游,也塑像配祀祠内。工部祠左边的草堂书屋和右边的恰受航轩,陈列着宋代以来各个时期的古版杜甫作品和各种外文译本。

8.杜甫草堂对联 篇八

百花潭北庄

水槛对联

吏情更觉沧洲远

诗卷长留天地间

垂老但吟诗,亦先生所不得已

斯人常作客,正天下莫可如何

花径楹联

背郭堂成,锦里溪山千古在

缘江路熟,青郊草木四时新

花径故依然,为公拥彗骚除,不教戎马嗟词客

兵戈犹未已,笑我支帷暂住,莫误群鸥认主人

草亭对联

至今斑竹临江活

无数春笋满林生

即今耆旧无新咏

何处老翁来赋诗

受航轩楹联

此地经过春未老

伊人宛在水之涯

孤城返照红将敛

仙侣同舟晚更移

陈列室对联

花学红绸舞

径开锦里春

跌宕诗怀犹绮岁

商量春事又花朝

侧身天地更怀古

独立苍茫自咏诗

大廨对联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杜陵落笔伤豺虎

爱国孤悰薄斗牛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水竹傍幽居,想溪外微吟,密藻圆沙依草阁

楼台开丽景,结花间小队,野梅官柳满春城

忠爱托诗人,李谪仙差许齐名,奚屑三唐科第

栖迟因地主,严节度颇称知己,尚留数亩湖山

诗史堂对联

新松恨不高千尺

恶竹应须斩万竿

造物何必穷我辈

先生未忍作诗人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季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一枝笔挺起马班间,允矣三长才学识

百年事感怀开宝后,申之孤愤去来今

地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

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

此间位置安排,居然广厦,拾梅花能得韵,抚修竹能得声,嘻,先生能耽咏否

当时艰难险阻,久作寓公,望湘衡则无家,叩关陕则无国,噫,君子亦有穷乎

工部祠对联

野花天宝相

秋雨杜陵碑

江山留胜迹

天地渺孤舟

锦水春风公占却

草堂人日我归来

锦里先生为老伴

玉霄散吏是头衔

春日百花潭,淘尽郑公辙迹

秋风一茅屋,经过丞相祠堂

自许诗成风雨惊,将平生硬语愁吟,开得宋贤两派

9.杜甫草堂作文 篇九

一进大门,便是“诗史堂”,“啊!”诗史堂里面的东西可真多呀!我仔细欣赏着杜甫的作品,有《不见》、《赠李白》、《营屋》、《狂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壮游》、《望岳》、《春夜喜雨》……在这里,我了解到杜甫是河南巩县人,他在草堂生活了四年,一共作诗二百四十余首。

接着,我又到了陈列室,我看到了杜甫的家世,有:杜预、杜耽、杜顾、杜逊、杜灵君、杜乾光、杜渐、杜叔毗、杜依艺、杜审言、杜闲、杜甫。我还看到了杜甫的雕象,他长着长长的胡子,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大大的鼻子,不大不小的嘴巴,看起来还真有学者的味道,难怪人们称他为“诗圣”呢?

然后,我又来到了草堂,首先映入我的眼帘的就是一个大大的石碑,上面写着银光闪闪的四个大字――“少陵草堂”。旁边还雕刻着蟠龙花纹,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挺拔。

最后,我们游览了杜甫曾经住过的茅屋,在这里,我情不自禁的.朗诵起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草堂真是一个具有文化色彩的地方。

10.杜甫草堂的美文 篇十

是时候了,那个以笔代锄的人

缓缓地,缓缓地,在这

草堂布局谋篇,在浣花溪畔

构思一座

古典庙宇

/

“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起笔溪流潆洄,落墨小桥勾连

他安排了这座草堂,就出了

一本诗集,

一个诗人,就这样把唐朝的美,印上桃红

装订在山河

/

“安得广厦千万间”……此时

我走进这茅屋,走进了一个人

难以瞑目的梦境

茅屋为秋风所破……秋风

吹动浣花溪水,吹动一个人

内心的重重忧患

/

如果

一个人的.天空布满了祖国和人民

他的忧愁,会比美更辽阔

从此,这溪畔的梅花开得

越发像他的诗了,

从此,这杜甫草堂是

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圣地

每一个流连的足迹,都是一首诗

轻声和着《江村》《恨别》

而如今,我们爱这草堂

上一篇:幸福的真谛话题作文下一篇:集中学习十九大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