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享受学习

2024-06-17

人教版享受学习(共8篇)

1.人教版享受学习 篇一

--南和县闫里乡段村学校   李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文中的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直观展示和想象画面,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着的感情,感悟作者对于战争的控诉、对于和平的期盼和对于战火中的孩子的怜惜。

(2)通过启发、引导、了解诗歌的表达形式,初步感知诗歌对比、反复等表达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内心蕴藉着的情感,用自己的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对战火中的孩子的美好祝福。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作者对于战争的控诉、对于和平的期盼和对于战火中的孩子的怜惜。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质疑导入

1.师板书:享受春天

2.导引:同学们,春天已经悄然来到我们的身边,在这样一个百花盛开,阳光明媚的美丽季节,你们想去做些什么事情来享受它的美好?

3.指名说。

4.老师也很享受这美丽的春天,想和你们一样去踏青游玩。我们大家非常享受这个春天。我们大家真快乐,真幸福!板书:我们

5.谁能用“幸福、快乐、”的语气来读一读?  个别读、齐读课题。

6.老师把课题补充完整,按师的指点顺序再次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指名说。

7.指导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过渡质疑: 是呀,当我们与家人在温暖的春风里领略春天的美景之时,这个地球上还有一部分人却不能像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幸福,是谁呢?打开课本,请同学们大声读一读课文,找一找答案,并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①思考:一共有几个小节?用序号标出来。

②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词语认读。

出示词语:蔚蓝色  巡弋  不速之客  沙漠    轰隆隆  梦幻      频频      搅得很不安宁   绿茵茵   散落   碎片   阻挡

(个别词语借助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理解。)

(2)检查自读情况。谁能把第一节诗读给大家听?指读--点评--齐读,再依次把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进行指读--点评--齐读。

三、诵读感悟,体会入情

1.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一小节,圈出作者所描写的是什么地方,并把这个地方前后不同的景象分别用“_”“﹏”标出来。

2.作者在第一小节描写了什么地方的情景?(大海)

大海原来是什么样子?(海鸥的乐园)现在呢?(巡弋的战舰和水雷)“不速之客”是什么意思?能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小节内容吗?(战舰和水雷成了海鸥的不速之客。)评议学生所说。

3.同学们,蔚蓝的大海本来应该是海鸥飞翔,鱼儿嬉戏的地方,可是现在却战舰在巡弋 和密布着水雷,面对此景,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什么?

4.指名说,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读表达出来吗?学生练读,然后指读。(只读小节的前四行)师生评议。

5.诗中还写到了哪些地方,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二、三、四小节,然后用学习第一小节的方法自学第二、三、四小节。

6.全班讨论交流,明确二、三、四小节的内容:(课件出示相应的内容)

第二小节写了沙漠,本应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现在却充斥着坦克和大炮的轰鸣;

第三小节写了夜空,本应属于星星和月亮,现在频频发射导弹打扰了星星的安宁;

第四小节写了草地,本应滚动欢乐的足球,现在却满是地雷的碎片。

7.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一定发现了第二、三、四小节和第一小节在结构上的相同点,谁给大家说一说?指名说。

8.对,它们的相同点就是这四个小节都把原先的情景和现在的情景放在一起写,这种方法叫什么?(对比)

9.你们能把这种对比读出来吗?自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前四小节。再指名接力读。

10.男女生分读:男生读“原来的样子” 的句子  女生读“现在的样子”的句子。(师提示,不读:“这究竟是为什么?”)

11.读着读着,你们体会到了什么?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要说给大家听吗?指导说朗读体会。(围绕“战争给世界带来的不安宁”来谈。)

12.现在大家知道了吗?是谁不能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战火中的孩子们)为什么他们不能?(因为战争)

三、补充资料,直面战争

1.1990年8月爆发了震惊世界的海湾战争,诗人高洪波亲眼目睹了在战火中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恐惧和渴望的眼睛,内心极不平静,于是提笔写下了这首诗。同学们,请再好好读一读,你发现诗人内心深处发出了怎样的质问?

2.反馈:“这究竟是为什么?”诗人这样的问有几次?(四次)

3.为什么作者发出了如此震耳发聩的声音?生活在战争环境中的人们遭受的仅仅是我们刚才读到的这些吗? 下面请大家看一组数据:

4.幻灯片出示:

在过去里,200多万儿童在战争中被杀死,另有600万儿童受伤,100万儿童成为孤儿。伊拉克每个月约有5000名儿童死亡,是世界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每8名儿童中就有1名以上在5岁前夭折。

这是战争中的加沙儿童,自12月27日以军对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军事打击以来,已经造成数千人伤亡。而根据加沙当地急救部门的统计,死亡人数中儿童占了15%。

阿富汗,每四个孩子中就有一个不到周岁生日就死去;每5名儿童中就有3名在战乱中失去了一位亲人;在阿富汗境内仍有1000万颗地雷,而被地雷炸死者中34%是儿童。

87个国家的儿童生活在6000万枚地雷的阴影中。每年陆续有1万名儿童成为地雷的受害者。

从埃塞俄比亚到巴勒斯坦,从乌干达到塞拉利昂,战争夺走了他们的童年。这些战争孤儿,小小年纪被丢在未知的世界,有时不得不使尽浑身力气扛起枪,成为小战士,甚至人体炸弹!当今世上,这样的儿童仍有30万之多。

看着这些鲜红的数据,有没有刺痛了你的眼睛?你想说什么?

5.战争中没有幸福,没有欢笑,有的只是灾难和死亡。遗落的儿童在大声呼救,在苦苦挣扎。他们害怕,恐惧,失去了亲人,他们在哭泣!

6.这些照片是否震撼了你的心灵?看到这些悲惨的画面,你还想说什么?

7.每一个看到以上图片的人都会像诗人一样充满愤怒地质问,引读--“这究竟是为什么?”

8.“这究竟是为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四句的语气一样吗?该怎么读?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朗读这一句?(抗议、憎恨、愤怒)

9.让我们来读一读诗人的四个质问,每组读一遍。再来一次,好吗?如果是你,看到我们的家园被毁,你会用怎样的语气来问一问?(痛心,愤怒,遗憾,不解…)指名读,齐读。

10.这究竟是为什么?同学们,你能回答为什么吗?(学生围绕战争的罪恶来谈。)

11.带着对战争的抗议和憎恨,一起来读1-4小节。

四、升华情感,拓展补写

1.除了这些,诗人内心深处还有什么?请你读一读第五节。

2.从这节中你体会到什么?(学生畅所欲言。)你觉得应该抓住哪个词用什么样的感情来朗读第五节?(希望、祈盼)

3.希望和祈盼有什么不同吗?请你用祈盼的语气来朗读一下。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尽情地朗读第5节。

4.指名读,师评议,读得真有感情,“一张课桌、一间教室”对于我们这些和平社会环境里少年儿童来说是一个多么简单的要求,可是“战火中的孩子们”竟然要用“祈盼”,这都是因为--(学生齐说:战争)这罪魁祸首是--(战争)。

5.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了种种不安宁,让我们发出对和平的呼唤,一起来高声朗读第5节吧!

引读: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让战火中的孩子

有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被导弹的气浪掀翻!

有__________,有__________,

免遭炸弹的弹片击穿!

和我们一样__________,

和我们一样__________……

6.从这个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了什么?是啊!虽然在我们看来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对于战争中的孩子们来说是何等的珍贵,他们的愿望是那么的强烈。再次齐读第五小节。

7.同学们,诗结尾处运用的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

(自由回答 :和平、幸福、美好、快乐……)

8.仿照第5小节,补写一节诗歌。

课件出示:

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和我们一样

和我们一样

和我们一样

和我们一样

9.指名说,师生评议。

五、回归课题,阅读链接

1.师:我想,有你们这么美好的祝愿,处于战火中的孩子,总有一天会摆脱战争。我想,不久的将来处于战火中的孩子会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到那时蔚蓝的大海,金黄的沙漠,美丽的夜空,绿茵茵的草地,所有美好的东西也会属于他们,到那时他们会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2.享受春天就是享受什么?(希望、自由、快乐、和平、幸福) 板书:享受和平  享受幸福

3.此时此刻,享受着春天的我们,是否想做些什么?

出示:儿童和平条约

(1)介绍条约的背景:(出示)

1986年9月25日,世界各国的儿童代表共聚美国纽约,共同签定了《儿童和平条约》。这条约表达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是全世界儿童至真至纯的心一起跳动的声音。

(2)自由朗读,交流体会。

(3)这就是我们希望的(春天);这就是我们祈盼的(春天);这就是我们呼唤的(春天)

4.齐读课题及板书,让战争中的孩子《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享受和平--享受幸福。(师把板书连成和平鸽的样子),5、让和平鸽永远飞翔我们的地球之上,让它们把和平和幸福带到世界上的每个角落吧--希望世界和平,人们幸福!(在《明天更美好》的旋律中结束。)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2.人教版享受学习 篇二

关键词:单元导语,学习要求,特点

单元导语是教材中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教与学的导航仪。笔者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单元导语中的学习要求进行初步解读,希望能够对它的特点与不足挖掘一二,以期在教育教学上,有所获益和启发。

一、学习要求的内容

学习要求是本组课文学习的方向性指导,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因课制宜地细化。表达学习要求的短句基本皆为动宾结构,凝练明确。下面简单介绍各个年段单元导语中学习要求部分的内容。

低年段:观察与发现,思考与解决问题,关爱别人,热爱祖国与家乡,探索大自然和科学。侧重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德育的简单培养。

中年段:侧重于对课文的初步把握,还注意培养学生搜集课外信息和资料的习惯、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三年级主要集中于感知课文内容,简单涉及搜集课外资料,拓展课外阅读,培养观察意识、问题意识和人文修养方面的要求。四年级则从课文内容理解的关注上逐渐过渡到对语言文字表达的侧重。由体会描写、留心表达方法,品味语言,比较语言特点,逐步地详细和丰富为理解重点语句和段落并体会表达效果,体会作者怎样用语言表情达意的,体会人物描写方法,等等。同时开始要求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学习复述、观察方法等。此外,育德育人等非功利性目标依然占有一席之地。

高年段:课文内容更加丰富,导语中的学习要求随之增加,层次性也提高了。单元导语中学习要求仍以阅读为主,并且阅读板块的学习要求中,理解文意体会情感退居次要地位,语言表达形式方面的学习要求占主体。学习要求在承接中年段的各个要求基础上,增加数量,层次更加丰富,尤其是阅读板块,在上一年段的基础上,增加了了解叙述顺序并运用,等等。

有导语提供的明确主题和重点学习要求,教师和学生的教和学才能取舍有度,有的放矢,实现师生和教材编者的跨时空对话。

二、人教版单元导语学习要求的特点

1. 对新语文课程标准积极落实。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依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渗透在教材的方方面面。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小学语文教育目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分别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即打‘学习底子’;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人文素质,为‘立人’、‘做人’打好基础,即打‘精神底子’。”[1]

低年段是语文学习的初始阶段,重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学习要求侧重人文性,随着年级的提升逐步增加工具性的学习要求比重,整体呈现出工具性学习要求和人文性学习要求和谐统一,因地制宜地分布在各个主体单元里。此外,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及一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人文性学习要求,也体现出对学生综合素养和语文素养全面培养的意识,以及为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和“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基础”的特征[2]。这种紧跟新课标精神的编者意图在整个单元导语的学习要求系统中处处可见。在述及学习要求前,无不先表示类似“让我们跟随本组课文的学习”的邀请。38个(逾半数)的单元导语的学习要求叙述角度以“我们”为主语、语气平和亲切,比如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让我们阅读这组课文,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共同感受人间真情”,以及“当你……”“你知道吗,……”“在……你会……”无不体现着尊重学生的平和委婉。而且,学习要求中的“还可以……”“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温和而又殷切的建议,是教材编者对小读者们学习主体地位尊重的细微体现。这些无不体现着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2. 学习要求的多维性和立体化。

单元导语除了揭示主题外,最主要的是通过学习要求指明教与学的方向,基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导语中的学习要求也必须呈现多维性和立体化的特点。

学习要求主要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方面的听说读写知识、能力训练和综合性学习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此外,兼顾育德育人,对于学生信息的搜集和处理,知识面的扩展,以及思考解决问题方面等也有涉及。格局上呈现出多维和立体化的特点。尤其体现在阅读模块,从低年段至高年段,单元导语中的学习要求涉及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体会含义深刻的句段,品味语言特点,学习表达方法,了解和学习叙述顺序,学习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学习作者如何通过语言表情达意,等等。学习要求的立体与多元非常切合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旨在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3. 学习要求的整体性梯度设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温儒敏先生指出:“这次语文课程标准修订,重新强调了教学的梯度,也意在抑制功利化焦躁症。”[3]依照新课标修订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导语中学习要求的数量和难度相应依年段整体呈现出递进的趋势,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学习要求总体呈现出数量、层次和难度的递增趋势,递增过程中注意平缓过渡。且这些学习要求在不断复现中逐渐上升梯度,体现出教材编者对学习规律的科学把握。

从低年段每个主题单元的导语只涉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个简单的学习目标,到中年段增加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搜集课外信息和资料的习惯、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要求。再到高年段数量的再度增加,难度的加大和层面的丰富。

具体来说,在人教版所有的贯穿低中高各个年段的16个单元主题中,我们选取最常见的“自然景物”主题打开一个切面,探究低中高不同年段这同一主题单元学习要求的梯度变化。

低年段:二年级下册第一、第三、第五单元皆是自然景物单元,学习要求切合新课标中低年段写话和综合性学习中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大自然的学习要求,以及德育中爱国爱家乡的要求。主要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较为简单。

中年段:三年级上册第三、第六单元,“进一步发现她的美丽,感受她的美好,并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体现出对上一学段的承接,在平缓过渡中,逐步提高。在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就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留心观察家乡的景物,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四年级上册第一、第四单元,下册第一单元:“让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在学习本组课文的过程中,还可以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资料,以丰富我们的见闻。”“具体感受作者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还可以试着比较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去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情达意的。”涉及感知内容,体会情感,体会作者的表达描写,搜集资料丰富见闻等层面。学习要求的数量和层次都有所提高,呈现出一个逐步丰富的趋势。

高年段: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要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果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老师同学讨论。”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要注意体会作者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让学生从语言角度体会课文表述特征,更加侧重课文形式方面的把握,而不是内容意义的获得。

4. 听、说、读、写要求的比例失调。

听说读写是语文课程基本的工具性目标,听和读是输入,说和写是输出,输入和输出方面的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但是我们发现阅读方面学习要求细化的程度和数量都远超另外听、说、写其他三个方面。一本中年段教材单元导语中阅读模块的学习要求几乎和整个小学阶段的听、说、写相关学习要求数量相当。整套教材所有单元导语中,关于“听”的学习要求笔者没有发现;关于“说”的学习要求,只有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让我们一起来夸夸家乡,让我们一起把祖国歌唱”;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和同学交流从故事中获得的启示”;第八单元“我们还要练习复述,并搜集一些故事,让故事长廊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如果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老师同学讨论”;第四单元“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和同学进行交流”等共5个。关于“写”的学习要求,十九个单元导语提到关于写作的,涉及观察、想象联想、表达独特感受、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四个角度的学习要求。相对来说,数量和涉及角度多些,但完全没有达到四分之一的数量。

如此重视阅读方面的能力培养,对其他方面的兼顾程度远远不够,如此下来,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否得到全面提高,令人担心。

三、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导语编写的反思与探索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及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笔者通过反思与探索,对小学语文教材导语编写,提出以下一些见解及建议:

1. 加强训练点和训练程度的梯度分布和递进设置。

教材编者为防止教师功利化的教学,对学习要求进行了模糊处理,所以无法很好地呈现出各个学习要求中不同训练点和训练程度的梯度分布和递进,导致一些教师在教学训练点的系统性把握上很难通过组织把控好,学生在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实践。比如关于问题的发现、思考和解决这一学习要求:低年段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表述为,“碰到问题,我们要认真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中年段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表述是,“这些故事会告诉我们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让我们多读读,多想想”;下册第三单元的表述是,“我们该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读了这些故事,我们一定会受到一些启发”;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则为,“思考成长中的问题”。由此看出,思考解决问题这一学习要求没有呈现任何层次和梯度,教师如何锻炼,从哪些训练点着手,无从得知。因此,这一学习要求在教学实施中落实的效果就无从保障。

笔者认为,同一类学习要求在不同单元要有不同的训练或者学习重点,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学习要求不断多元,且同一学习要求要在复现中呈现螺旋上升的设置,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应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使学生每个学段语文素养水平都有一个等级性的培养要求。在每个主题单元中应设置相宜的教学和训练点,让教师教得有方向,学生学得有目标。比如在阅读习惯的培养上,依照新课标的阶段性学习目标,各个年级梯度衔接上升。一年级侧重阅读兴趣的激发和爱护图书习惯的培养;二年级侧重培养学生经常阅读、广泛阅读的习惯,学习默读、诵读,背诵优秀诗篇,养成积累词语的好习惯;三年级侧重泛读、精读、跳读、细读、略读等读书方法的培养,以及学做读书笔记;四年级侧重于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体会的深入,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并乐于分享交流;五年级进行标注、对比阅读等方法指导,能写出有独特感悟的读后感;六年级对阅读速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品味不同题材阅读材料的语言和表达艺术之美。

对整个小学阶段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应包括哪些方面,何时达到何种程度;整套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册、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应该涵盖哪些方面,以怎样的序列,相互之间应怎样各有侧重,怎样有梯度地相互照应,教材编者都应该处理到位。然后用教材中的单元导语对全局进行内化其中的螺旋式上升的目标系统的统摄,指导教师和学生科学全面而层层递进地教与学。

2. 听说读写兼顾,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2]。另外,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运用包含听说读写,是四种相对独立而又密切相关的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只有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情感、发展思维,才能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达到理解掌握、运用祖国文字能力的目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听说读写兼顾。

教材本身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教材的编写要始终围绕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方向上人文性和工具性要统一,具体学习要求的设置上,听说读写要全面兼顾,不可偏废。

四、结语

单元导语是关于教什么、学什么和怎么教、怎么学的提示和指南针。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单元导语的学习要求有自身的价值、构成和特点,值得教材编者和教育者认真挖掘和利用其价值,并为更好地发挥其价值而作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山林,华婷.论语文课程目标的人文性内涵[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4).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人教版享受学习 篇三

一、双向传播教学

传统的学习方式多半是单向传播,老师授课、学生听课,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这就造成一个明显的问题,学习参与度不高,长此以往,丧失学习兴趣,倦学、厌学,而后恶性循环。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借鉴西方课堂上自由开放,积极讨论,经常开展小组活动的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具体来讲,就是老师根据数学课堂上讲的内容,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自由分组,随后小组内部进行讨论,之后将每组的讨论结果分别展示在黑板上,比较分析,老师总结。

例如人教版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的《对称图形》教学设计,按“感知对称—亲身体验—寻找对称—动手实践”的思路展开教学,让学生参与探究新知识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体会获取知识的快乐,实现教与学和谐发展。让学生随时关注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然后学生自己在小组内讨论,讲出自己的想法。又如,在小组讨论如何正确剪出标准的对称图形,教师按照学生的思路予以示范,鼓励学生自己再动手,这样不仅有利于信息的扩散与传递,而且可以强化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间的互动与交流。

二、生活化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由来已久,小学数学课堂,还是要基于生活实践的应用,立足于学生本身的知识经验,创设生活情境学习。目前,很多小学生以为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并不大,枯燥乏味的数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不多,这种观点是存在片面性的。生活经验中的数学渗透很广泛,所以老师应当更多地以实际生活经验为引导,增强小学数学课堂上的趣味性与生动性,也提高大家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能力。比如对一些基础的数学题,可以加入生活化的信息元素:“梨子五块一斤,你今天卖了三十斤,请问总共卖了多少钱?”这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在给学生感知与提示,小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会想到连续相加,这时老师就要引导他们以更简便快速的方法进行解决,引入乘法的运算。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比直接教授学生枯燥的数字更有吸引力。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他们会慢慢主动寻找简单快速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渐引入新的知识理论系统。

另外,条件允许的话,老师应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的生动性,用图片的形式给学生展示相关的情境,将图片再转为数学练习信息。毕竟,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如果以投影仪展现出来,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参与这种情景学习,课堂氛围也更自由与热烈,在这种情境性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很好的提升。

三、问题教学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小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推动器,传统教学总是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与结果,很少让小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探究,找出结果,这样对于提升他们的独立性,培养自主学习性都是不利的。真正有益的教学是教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具备成熟完善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让他们感受学习的快乐,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收获强烈的成就感。

譬如,关于小学数学人教版里“大数的认识”,虽说数数对于大多数小学生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如果涉及特别大的数字,一万,亿万甚至更大的,学生就比较陌生,所以最好是在教学生这些百万、千万等的单位后,让学生自主探究这些单位间的联系,找到规律,最后真正了解这些知识点,举一反三地运用。

四、思维拓展教学

小学数学中有时会讲到基础的几何知识,那么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极为重要的,所以必须激发学生自主思考、拓展思维,充分理解几何图形的构成。比如在人教版《圆锥与圆》的学习中,老师在用圆柱与圆锥进行倒水实验时就可以鼓励学生提问,关于圆柱体与圆锥体的体积差异,以及同底同高,同底不同高等的思考。学生也要通过实验自己验证想法,得出圆与圆锥体积的关系与条件。

又如,由于很多图形概念相似,长方形,菱形,四边形等,这时老师就应利用图形联系鼓励学生自主整理信息,进行区分。寻找生活中相应的图形实体,铅笔盒,橡皮,黑板擦等随处可见的物体都可以进行观察研究,而“对边平行相等或者对角相等”,以及“四角之和等于多少”这样的结论概念都要亲自试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工具测量,计算,得出结果。

人教版小学数学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般教材,面向学生群体多,老师只有采用不同的方式,及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路上走在前列,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4.人教版英语三年级上册学习方法 篇四

(2)有意识地识记单词、句型、文章,积累知识;

(3)大胆发言,敢于质疑;

(4)认真完成作业并及时订正错误;

(5)专注地倾听同学的发言、老师的讲课;

(6)每单元结束后,整理所学的知识,自撰单元小结;

(7)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8)将遇到的难题记入自己的“难题集锦”中。

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学习成绩稳步上升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稳固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条件。

(7 )收集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英文,反复操练,直至脱口而出。比如说:

A(父母): May I bother you a minute? 我可以打扰你几分钟吗?

B (子女):Sure. What can I do for you? 当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

5.人教版享受学习 篇五

武威第十一中学

杨智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多边形覆盖平面问题来自实际生活。

2、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和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而正五边形不可以。

3、运用这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

4、能将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同时,能将数学问题应用于实际。过程与方法:

1、引入用地砖铺地等问题情境,并把这些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2、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

3、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一些多边形能否镶嵌成平面图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在 生活中的重要应用,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一些多边形能否镶嵌成平面图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3、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提高数学交流和数学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镶嵌的含义及平面镶嵌条件的探究。

教学难点:探究平面镶嵌的条件。

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四、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① 每位同学分别准备好6-8个边长为5厘米长的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

② 搜集有关镶嵌图片。

2、教师准备:

① 生活中有关镶嵌图片。

②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在我们的生活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观看屏幕上一些五彩缤纷的镶嵌图形和工艺品。(多媒体演示)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中都有那些图形?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你知道铺地砖时有什么要求?

教师点评,明确镶嵌含义:用地砖铺地,用瓷砖贴墙,都要求砖与砖严丝合缝,不留空隙,把地面或墙面全部覆盖。从数学角度看,这些工作就是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通常把这类问题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或平面镶嵌)的问题。

引出课题:镶嵌(第一课时)

学生欣赏图片。

学生观察后,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发表见解。

从普通、熟悉的现象中探求数学概念,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容易较快地进入角色。

通过一系列图片的展示下引出课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亲身经历体会从具体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全过程。

二、合作讨论

在前面学生了解了镶嵌的含义的基础上依次提出下列问题:

问题1:请你动手拼拼看能否用正三角形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学生四人一组,由组长负责分工,开始实验。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拼图。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在组内进行交流。

交流后展示每组的作品。

形成结论:

正三角形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正三角形是多边形中的特殊图形,因此,从正三角形入手,使学生会感到既熟悉,又轻松,为结论的得出奠定了基础。

问题2:动手拼拼看,分别用正四边形和正六边形能否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问题3:拼拼看,用正五边形能否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教师将学生的这四种拼图过程利用多媒体演示给学生。

镶嵌条件的探究:

通过前面的实验,学生会急于知道: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的条件到底是什么?教师顺势提出问题:

为什么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能够能够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而正五边形却不能?同一种正多边形能够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的条件是什么?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充分活动后,在黑板上展示作品。

形成结论:

正三角形、正四边形和正六边形都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正五边形不能。

学生观察教师的动态演示。

学生先独立思考2-3分钟。

以组为单位,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已有经验出发,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深入到各小组,倾听学生们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畅所欲言,对其中合理的回答给予肯定,对有困难的组要及时进行指导。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再次感受镶嵌的含义,并会产生探究的欲望,学生会思考:为什么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能够能够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而正五边形却不能?这些内容中蕴涵什么数学规律?从而引出探究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将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乐于探究。

在前面学生动手做的基础上,比较几种图形的共性,以学生的眼观、脑想、口说,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得出平面镶嵌的条件,并以正五边形为反例,强化镶嵌条件。

在合作中学习与人交流,集思广益,通过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师解析

在全班同学的互相补充和完善下,教师加以总结概括,得到:

结论:多边形能覆盖平面需要满足:拼接在同一个点的各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

推论:同一种正多边形能进行平面镶嵌的条件是:这个正多边形内角度数能整除360°。

与教师一起总结归纳镶嵌条件。

阅读结论,加深理解。

通过镶嵌条件的归纳过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感受新知,建立新的知识体系,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索提供可能。

教师提出问题:

你还能找出其它能作镶嵌的正多边形吗?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进行总结概括: 要使同一种正多边形能覆盖平面,必须要求这个正多边形内角度数能整除360°。事实上除了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外,其他正多边形都不可以镶嵌,并说明这一结论的证明有待于今后知识的学习来获得。

四、随堂练习

1、让学生通过计算正七边形、正八边形、正九边形的内角后进行归纳,然后小组交流。

2、分别剪出几个形状、大小相同的任意三角形和任意四边形,拼拼看能否镶嵌成平面图案?

3、试用多种正多边形组合进行镶嵌设计。

在不提供其他正多边形图片的情景下,让学生去思辨得出:不存在其它正多边形的镶嵌,旨在培养学生的抽象推理能力,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推广和应用,获得更具体更坚实的数学经验。

五、小结反思

(1)学生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教师对个别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表现给予肯定和激励,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对有疑惑的地方进行补答。

(2)学生例举生活中见过的镶嵌实例。

(3)教师展示更多实例回归生活。

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发表个人看法。

学生举出镶嵌实例,并展示课前搜集好的镶嵌图片。

通过让对学生举例,并且观看教师展示的各种生活图片,让学生再次感受几何美与生活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数学再次回归生活。

六、作业

6.人教版享受学习 篇六

李霞

2011年9月,我县中学重新采用人教版语文教材,下面是本人教学过程中对此教材的一些心得体会,教材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特性

①语文课程的特性,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涉及的事物、人名、知识面广。古往今来凝聚人类的丰富情感。语文的学习,它是一个人与人类智者的对话过程,是语文教师灵活地结合语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教育,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劳动者的过程。

②语文课程在目标教学中,总是围绕着一定的教育目标所展开即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语文课程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它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远至三皇玉帝,近至“四化”改革,诗词文赋,百家精华,无不融于堂上。因此,在文化素养上,语文教师不仅要精通学科的业务,而且还要大量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尤其是要具有哲学的、史地的一般知识,要对社会环境、对自然现象、对世界形势、对现实生活,甚至对科学技术领域的动态,都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并能融合贯通,言之如流,唯其如此,才能在语文教学中纵横驰骋,得心应手,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知识的化身,使学生产生效仿心理,触发他们求知欲望。

二、体现了语文学习资源的丰富多彩

新的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其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与我们同在,真是处处有学问。而语文教材,不过一本薄薄的书,是那么狭窄、那么有限,为此,语文教学不要局限于教材内容,应树立远大的教育教学观,认识到语文教育的广泛性、全面性,综合性的特点。要懂得教材反思是例子,在教学中,通过例子让学生学会学习,能举一反三,充分利用课内外学习资源,才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得以真正提高。

三、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特性

以往的语文教学,过重于对书本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一是教材内容与编写体系的“难、繁、偏、旧”。教师教学观念旧,新课程标准颁布后,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它强调必须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强调必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办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7.人教版享受学习 篇七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情境氛围,合作探究

湖北省从2009年开始实施新课程改 革,为了贯彻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笔者在本校高一年级开设了一堂历史探究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以下是本课的教学实录。

【课前准备】

1.由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并精选相关的音像资料及图片丰富课件内容。

2.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了解秦国 统一六国,以及秦朝中央及地方机构的设置。

3.为方便教学,学生自由组合成 九个学习 小组,以便于合作探究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1—2分钟)

导入新课:幻灯片的图片用被称为“世界第八 大奇迹”的秦始 皇陵兵马 俑做背景,播放歌曲 《孟姜女哭 长城》,课件展示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故事。学生一边听歌曲一边看民间故事,其学习兴趣迅速被激发起来。接着,笔者对学生说:一提起秦始皇,同学们就想到“暴君”两字,秦始皇仅仅 是一位“暴 君”吗?他的本来 面目怎样?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他?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回到2235年前,回到那波澜壮阔的时代,看一看历史上真实的秦始皇,从而导入新课。

二、落实基础(5分钟)

请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关于秦朝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秦国统一全国的条件、经过。

2秦国统一全国的结果、影响如何?

3归纳秦朝统一后施行的政治制度。

附: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识简表

三、活动探究(30分钟)

(一)探究“始皇帝”的由来

阅读下列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三则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 商议后向 秦王建议 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冒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 号,号曰‘皇帝’。”并 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 千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三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 地方官吏 的印章均 可称玺。至秦 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请回答:

上述材料反映了皇帝称号的来历,据此指出皇帝制度的特征及本质。怎样看待皇帝制度?(小组讨论2分钟,然后请学生代表回答,教师同时进行点评,用时共8分钟。)

以下是学生讨论的主要观点,整理如下:

特征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 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 封建国家 政权的主 宰和权力 中心。“皇帝”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

过渡语:秦始皇首创 皇帝制度,皇帝集行 政、司法、军事指挥权于一身,这是否意味着国家大事都由皇帝一人处理?接下来我们看一组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二)探究“勤政的秦始皇”

阅读下列材料:

司马迁在《史记·秦 始皇本纪》中 有这样的 文字: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说秦始皇专权独断,行政事务 无论大事小事都 亲自裁决,甚至用“衡石”计 算处理的 文书,每天有明确的定额,不完成定额不得休息。范 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第二册中就此写道:“秦始皇规定一天看奏章(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参照邢义田先生对于书写《史记》竹简重量几种推算的平均数51.015公斤,如果秦始 皇批阅的 文书用同样的每简38字的形式书写,则“石,百二十斤”的篇幅可以书写31.79万字。秦始皇“以衡 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每天必须 处理的“书”,竟然超过30万字。这真是惊人的阅读量!

请回答:

秦始皇是所有封建皇帝当中给自己最多工作量 的人,每天批文都会工作到半夜,第二天同样坚持早朝,长此以往,他的身体受得了吗?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说明理由。(小组讨论2分钟,然后请学生代表回答,教师同时进行点评,用时共8分钟。)

以下是学生讨论的主要观点,整理如下:

受不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壮年时秦始皇还可以承受,岁数大后,他的身体肯定受不了。秦始皇可 以任命一些有能 力又信任 的大臣,帮助他处 理部分行 政事务。这样既分 担了皇帝 的一部分 负担,提高了行 政效率,同时还便于控制,保证了皇帝的专权独断,因为那些大臣都是皇帝任命的。

总结:秦始皇确实任命了一些大臣,据此创立 了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九卿各负其责,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对皇帝负责。那么,他们怎样发挥作用呢?学生看书后一起回答“‘朝议’制度”。

过渡语:虽然“朝议”制度下最终的裁决者仍然是皇帝,但它是在君主 专制制度 下减少决 策失误的 有效途径,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秦朝时,很多重大 决策都是通过“朝议”的形式作出的。

(三)探究“朝议”上的激辩

背景介绍:平定六国后,秦王朝的疆域是东临大海, 西到陇西,南到南海,北抵长城一带。面对如此 辽阔的国土,建立什么样的行政体制来进行管理?围绕这个问题,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和他的大臣们在一次“朝议”上展开了讨论。

全班分为三个小组分别扮演秦始 皇、丞相王绾、廷 尉李斯。各个学习小组根据背景介绍展开讨论,并推举代表在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模拟历史情景剧, 让学生体验角色扮演,用时共8分钟。)

学生甲(扮演丞相王绾):六国刚刚被消灭,形势不稳定,特别是燕、齐、楚三国故地与关中相距遥 远,如果不设置封王,中央无法镇抚,应该在新征服的边远地区封立皇子为王。

学生乙(扮演廷尉李斯):西周初年分封了许多同姓子弟为诸侯,但传到后世亲戚关系就疏远了,各诸侯国之间相互攻击如仇敌,兼并战争不断发生,周天子也无力制止。现在好不容易天下又归于一统,全部推行郡县制,对皇室诸子和功臣厚加赏赐,既使他们富足尊贵,又使国家便于驾驭,这才是安定天下的根本方法。

学生丙(扮演秦始皇):过去之所以战争连 绵不止, 就是因为分封王侯造成的,现在天下刚刚统一,如果又裂土封国,实际上是 又要制造 分裂因素,会导致纷 争。如此而求安宁,岂不是难上加难?

过渡语:在“朝议”上,秦始皇采纳了廷尉李 斯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秦创建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中,地方服从中央(中央集权),但最终受制于皇帝(专制主义),这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影响深远,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四、结束语(2分钟)

同学们,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我们对秦 朝的历史 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秦王朝只有 短暂的15年,但是,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它的建立者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他雄才大略,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能够顺应 历史潮流,一统天下,并开疆拓 土,了不起。更为可贵的是,他在完成国家统一后,又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统一。他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对我国此后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朝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斗争不断上演,中央集权越来越僵化,专制皇权越来越强化,明清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并且越来越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障碍。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有更深刻认识。

今天的探究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教学反思】

笔者为实践“合作 学习”、“探究学 习”的新课程 理念,结合学情开设了上述历史探究课。课后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是学生亲身参与,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二是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 识。三是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主动探究、建构知识。四是创设了问题情境,营造了良 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积极参与,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所提高。五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主动性充分发挥,这是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不可能做到的。

那么,如何才能将历史探究课上出 新意,让学生既 能转变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主动,从而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又能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呢?笔者以为要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 者、帮助者和 促进者的 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 话等学习 环境要素,充分发挥 学生的主 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以及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营造民主公平、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和前提。这就意味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 能的环境,让学生在 这种环境 中主动探 究、自主学习、构建知识,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

第二,搭建人人参与的学习平台。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这种参与应该涉及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几个,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搭建一个人人参与的学习平台:让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归纳概括课文中的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并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表达能力突出的学生朗读课文或表述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让有表演天赋的学生扮演课文中的历史人物等。教师还要创设有利于学生逐渐克服自身能够克服的某一方面薄弱点的环境和机会。如让不善于 表达的学生朗读课文,然后给予热烈的掌声鼓励等。

第三,精心指导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历史新课程的课程目标之一是“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为达成目标,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小组的构成要注意能 力搭配、性别协调、性格互补。组内成员要有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每个组员都要担任不同的角色并定期互换。同时,每组的人数不能太多,以六人左右为宜。而且 把每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表现做好记录,上课结束前给予评价,鼓励先进鞭策落后者,以此创设人人尝试成功、获得成功喜悦的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参与课 堂,其积极性、主动性能够更好发挥,其智力水平和问题探究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第四,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教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为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采取多种方式:首先,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物品、图片,比如学习人教版必修一《鸦片战争》时展示十二生肖铜首,既可以让学生有一个直观印象, 又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其次,可以讲述历史 典故、历史故事,或者用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段、歌曲等。再次,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讲述历史时可以采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或者让学生表演一些历史情景剧,开展辩论赛, 模拟法庭等等。比如学习人教版必修一《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时,可让学生模拟古罗马法庭等。通过这些形式,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就变得生动活泼,学生不知不觉地在快乐中学习并掌握了知识。

第五,要精心设计问题,积极引导,培养能力。历史探究课是由一个个的问题构成的,问题设计的质量和多少就显得尤为重要。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一是围绕教学重点提出问题,问题要明确而具体。二是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进行探究。三是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难易程度适当。四是设计问题的语言带有启发性,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探 究。当然,探究时的问题设计也应把握适量、有度的原则,不是每课都要有探究,更不是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探究,过犹不及,探究过多过频极易造成“无效探究”,那不仅不能激发学生思考,还可能熄灭思考的火花。

8.人教版享受学习 篇八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人教版数学;初中数学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论在近年来备受推崇,尤其对于人教版数学教育而言更加有效。现阶段,我国初中阶段学生的数学成绩普遍不够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的数学知识太多;教师对学生进行机械性的训练,给学生造成过多的学习负担等,学生对教师和学习产生逆反心理比较严重。为此,依据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论来进行施教,提倡和鼓励学生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交流中得以学习知识,在研究中得以实践。

一、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转变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关系,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人教版初中数学教学,在教学中把教师的角色转变为课堂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这是教师必须把握好的根本原则。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的逻辑性较强,抽象性提高,许多知识理论的链接性较大,因而倘若学生对某一知识掌握程度不够,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下一个知识理论的掌握。为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笔者采取的方法是根据全班学生人数,将全班同学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等级,且将同学分成若干个以四名同学为单位的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优等生和学困生各一名,中等生两名。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进行最多10分钟的讲解后,对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组织合作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和交流,让优等生作为教师的小助手,作为教师与学困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发挥两者之间年龄相同容易沟通的特点,对学困生进行帮助和提升。并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好我校的每个教室在四面都配备的黑板,轮流让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将小组的解题过程和答案进行汇报,让每个学生都有批评、点评的机会,也可以到黑板上演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然后,笔者对小组进行学习指导,对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答案进行点拨和评价。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而且可以充分激起學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教学活动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人教版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提高数学成绩。“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学生只有具备和保持足够的数学学习兴趣,才能将数学学科知识学习得更好,使学生产生无穷的探索数学奥妙的动力,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必须把握好的第二个原则。

在人教版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有效进入学习状态,对提出的数学问题进行充分交流和探讨,以达到全面提升学习成绩、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都十分强烈,为此,笔者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有效利用初中生这一特点,开创良好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入悬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促使学生跟随教师脚步走进课堂。例如:笔者在进行“二元一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教学中,要求合作学习小组设计几个二元一次方程,然后笔者与学生对每个二元一次方程各自计算方程的两根之和与积。但结果是,每次笔者计算速度远远超过学生的计算速度,所以全班学生感到诧异,令他们大跌眼镜。由此,笔者因势利导,顺理成章地把学生引导到“二元一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的探索中来,并让他们学会了二元一次方程两根之和与积的计算,让他们体会到了成功和成就感。通过创设类似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听课状态十分好,小组讨论也十分激烈,不仅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本节课也为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学生的认知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活动中努力营造学习的轻松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属于研究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教师必须积极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不能过早给出答案、下定论,要淡化教师的权威性、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零压力下充分发挥,快乐和轻松地学习探讨。笔者在数学教学活动实践中,积极为学生创造轻松大胆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敢于提出疑问,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更有助于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的有效发挥,养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活动中把控好课堂纪律和学习氛围的矛盾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属于研究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教学中给予学生的时间和空间氛围比较宽松。这就带来既要教师放宽对学生的管束,又要学生遵守课堂组织纪律两者的矛盾。为此,第一,必须制定小组内部的管理制度和小组之间的监督机制,对每个学生的课堂纪律适时监督,并在平时作业分数上给予记录。否则,顽皮的学生就会趁机做小动作,影响其他同学和课堂纪律,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第二,每次对课堂上违纪学生纪律分的评定,必须由学生充分讨论决定,发挥课堂民主,教师裁定,防止又回到一切有老师为主的老路。第三,必须循序渐进,逐步养成。

小组合作学习在人教版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十分有必要,更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必然趋势。既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合作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探索欲望,这正是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所必须的素养之一。笔者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有义务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论奉行于教学实践中,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有效落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高锐波.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路径分析.教师,2011(18).

[2]费云标.浅谈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与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30:215-216.

上一篇:送给客户的平安夜祝福语下一篇:投资项目评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