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去发现教育随笔

2024-09-13

让孩子去发现教育随笔(精选11篇)

1.让孩子去发现教育随笔 篇一

幼儿园里的游戏,很多都是为了锻炼小朋友,让小朋友可以更好的成长而存在的。其中“小银行游戏”是让幼儿在游戏中认识数量,也是联系“娃娃家”、“点心店”、“超市”等游戏的桥梁和纽带。因为每一位小顾客都要和小银行打交道,去领钱。而“银行营业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不能擅自离开岗位,并且要指导“小顾客”排好队有序地领钱。任务是艰巨的,工作是忙碌的。

隆隆在班上是一个能力一般的孩子,在今天的游戏中,他扮演了银行营业员,这次隆隆可能是第一次扮演银行营业员,他坐在那里,脸上一直露着笑容,可见他非常高兴玩这个游戏。虽然话不多,但是他能微笑着为顾客服务。这时我扮成了“顾客”去银行领钱,隆隆笑嘻嘻地看着我,我说:“你好,我要领钱。”没等我说完,隆隆就取了2元钱给我,我说:“我要领3元钱。”他不知所措,后来在旁人丁硕的提示下递给我3元钱。我说:“谢谢,再见。”隆隆也友好地说:“再见。”接着我又观察他为别的顾客取钱,他也是随便乱取,原来他对数字还不怎么熟悉,需要数一数反面的点子才知道是几元钱。有的小顾客倒是非常精明,他们只要看一看是什么颜色,就知道是几元钱。真是了不起。

在今天的游戏中隆隆不能按照顾客的要求进行取钱,像隆隆这样的孩子在班上还有不少,所以在我们平时的区域游戏和桌面游戏中要增添一些数学操作材料,以便幼儿开展学习性的操作游戏,慢慢提高数学能力,并让家长平时注意培养孩子的数数能力。

2.让孩子去发现教育随笔 篇二

一、陶行知的教育原点:生活

“生活教育”是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奇于19世纪提出的教育学说, 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裴斯泰洛奇把教育理解为一个生长或发展, 即儿童天赋才能的和谐而自发的过程。他在代表作《天鹅之歌》中提出“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 的箴言。19世纪末, 杜威继承了这个学说, 并进一步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主张。陶行知作为杜威的学生, 深受其师影响, 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生活及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主张。

关于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先生做过这样的总结:“从定义上说,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 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终其一生, 陶行知先生始终坚持“教育源于生活、教育需要生活、教育为了生活”的教育理念。而其生活教育理论也鲜明地体现着“生活是教育的原点”的观点。

二、悦读:让孩子发现自己

早在五四时期, 面对疾风劲雨中求变革的古中国, 面对千百年来麻木僵化的贫苦民众, 鲁迅、周作人等激进分子人就曾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发现妇女和儿童”。他们主张社会改变对弱势的妇女和儿童这两大群体的认识, 不再将其视为附属品和私有财产, 而是承认其具有独立的人格, 并赋予其和成年男子一样的人权, 进而走出千百年来封建社会的束缚, 成为“真的人”。在他们看来, “真的人”具有现代意义, 这样的人拥有独立的意志和思维, 拥有平等的尊严和人权, 由这样的“真的人”组成的社会才是人类存在的终极目标和意义。这与由教育立人、由教育立国的陶行知在立国的构想上异曲同工。而百年之后反观当下, 这种终极意义上的“真的人”距离我们依旧遥远。

目下, 我们一方面高喊着口号维护儿童的合法权利, 一方面用“提前量”来无情地剥夺孩子的玩耍游戏;一方面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方面用各种兴趣班充填孩子的课余时间;一方面要求减负、减压, 一方面却又是校内校外的各类辅导班、培训机构……我们的孩子在大人的口是心非间早已变得麻木, 疯狂追求着各类证书、各种资质, 失去了天真, 失去了独立思维、独立判断的能力, 失去了成为“真的人”的根本。或者可以说, 孩子们成长的代价是失去童年的快乐。然而, 童年的“价值”不只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童年本身也是“生活”, 而且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生活。不可否认, 童年如果负担太重, 就失去了人生美好的序曲, 对于将来也是有影响的。

这里也存在对陶行知生活是教育的原点的一个误解, 即教育是为将来生活做准备。在生命的三个时态中, 未来是最重要的, 正如卡希尔所言:“思考着未来, 生活在未来, 这乃是人的本性的一个必要成分”。“人的这一本性使得人习惯于把现在的种种行为当作是为未来做准备, 从而不顾现实、不择手段地追求着某种虚幻的未来;甚至为了所谓‘未来的美好’, 而不惜以牺牲现实的幸福为代价。” 我们主张教育具有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功能, 但绝不是说教育的功能只是让人们拥有美好的未来。教育是人的现实生活历程, 应该在人的现实生活中关照其可能的生活。正如陶行知所说:“舍去面前的事业不干而高谈将来的事业, 舍去实际的生活不改而单在书本课程上去做功夫, 怕是没有多大成效。”

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越来越急功近利、越来越浮于表面, 我们似乎离五四传统越来越远。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我们应该重拾五四传统、重拾教育的原点——“发现孩子”——还给孩子以童年, 还给孩子以快乐。

3.让孩子确信“我行”教育随笔 篇三

开学以来,咱们中二班也由别的幼儿园转来了一些小朋友,而且在通过这些天我与家长朋友的接触当中总有一些家长跟我说自己的孩子如何不开朗、如何的不自信。并且一些大点儿的不太自信的孩子还常常爱问自己:“我行吗?”“别人会喜欢我吗?”“我可爱吗?”等等。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和感受,表现出他的自信心。自信的孩子 ,能对自己进行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常言道,自信是成功的基础。自信的人,一生中会比一般人有更多获取成功的机会。一个人如果对他所做的事充满信心,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做,有始有终地去做,而且在做事时果敢、大胆、勇于排除障碍,发挥创造性。由此可见,一个孩子是否具有自信心是他人生成败的.关键。

那么做为家长朋友,如何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

4.让孩子去发现教育随笔 篇四

11月,已入深秋,四处弥漫着收获的气息。而我站上小学英语教师的讲台,才短短两个月。不过,就算只是两个月,也足以引发我无限的思考。

刚开始接触小学英语教材,我先是一愣:这么点内容怎么要教一整个单元!浅浅研读了教参后,我试着去上了一两节课。这一两节课过后,我似乎开始意识到原来看似一点点的知识,里面大有内容。比如一个单词,其实不仅仅是教授它的意义,还有语音、字形等。这些内容在我本人看来是简单到无需强调的,但是孩子们只一张白纸,只要老师不说不去强调,是永远不会知道的。

就这样几节课过后,我以为我会越来越得心应手,可后来我又郁闷了:很多内容我明明讲得很清楚了,也讲了不止一遍,可孩子们的作业做下来,怎么就是记不住呢。甚至在这样一个知识结构如此清晰、内容如此单一的教学阶段中,已经出现了先进生和后进生的差距。我开始有些着急,于是去找了优秀示范课程的录像来看。静静思考后,我开始明白自己的问题:虽然我已经意识到了孩子们在知识储备上和我的差距,可我还是忽略了他们和我在接受能力上的差距。

于是,我变得更耐心了,决定不赶课程进度,不仅仅把知识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把知识点一个一个像打桩一样“打”到孩子们的心中。不过这个“桩”打得扎不扎实,就是我后来遇到的问题了,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有一天的单词课,在刚教完foot这个单词的时候(我还特意放慢了脚步,多让孩子们看这个词、多念几遍并且让孩子们区分了foot和其他同时所教授单词的不同),突然有个孩子开始大喊大叫,似乎想跟我说什么。其实遇到这样的孩子我是不高兴的,作为一个新老师,总是对课堂秩序和班级管理感到头痛,英语课的教学唱唱跳跳的,孩子们时常感到特别兴奋,可随之而来的就是课堂秩序的混乱。于是那时我立马就板起了脸:“老师说过,上课发言之前要怎么样?”这个孩子立马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开始把小手举得端端正正的。看到孩子立马改正自己的习惯,我问道“有什么问题吗?”那名学生站了起来,说“老师你看,foot中间那两个圆,好像多啦A梦的两只圆圆的小脚呀!”其他孩子们立马开心起来,纷纷表示真的有点像。而在教授foot之后的单词时,整个课堂突然变得活跃起来,孩子们都开始举手发表自己的想法,找寻各自不同的方法去记住这些单词。

这一节课,让我感想颇多:原来孩子们的联想能力和想象力远远比我丰富,在我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他们已经会找寻自己的办法去记住这些单词了。的确,孩子们的知识是不如我的多,这也是为什么我会是老师,而在很多方面,我也更该向孩子们学习。尤其是在英文教学当中,不仅要运用音、形、义去区分,还可以利用各种联想方法,甚至是一些很有意思的小妙招去帮助学生记忆。而最最重要的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这些单词,把自己当做他们,把所教授的知识和他们的周遭环境联系起来,而不是一味的教学。

那天过去后的一周,区教研员朱红霞老师来听课,给我指出了我的另一个问题:过多照顾先进生,导致补充的内容太多而忽略了去把课本知识落扎实,以至于许多后进生开始浑水摸鱼。那天回去后,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其实本身我多教授一些知识是因为这一届三年级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孩子比较多,有些内容他们觉得太简单,所以我多补充一些其他知识,让学有余力的人多学一些。可是现在,经过朱老师的提醒,我才发现部分孩子因为一下子遇到的新知识太多了,以至于根本无法把课本知识掌握好。当然,我自己也存在因为教授新知太多的原因,无法把课本内容落到实处。我又转念一想,自己在上学时期的样子,不会因为这些内容我熟悉而不听课,而是反而会有一种成就感:看,你们不懂的我都知道!的确,成绩好的孩子会听你的课,然而成绩本来就一般的孩子,很容易就产生挫败感,以至于可能会越来越差。所以我又要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了,而现阶段,就是在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时的新一轮思考阶段。

11月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而其实我在这两个月的实践当中,也收获了不少。而这一些思考和收获,说到底,就是一句话:试着把自己的大脑清空,让自己回到孩子的年纪,用孩子的眼光、用孩子的思想去考虑问题,去接受知识。现在的我,在试着去改变自己的思路,虽然有些困难、虽然过程会很漫长,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做到了这一点,我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一定会比现在有所提升。

5.从小让孩子爱劳动教育随笔 篇五

如果孩子是一粒种子,家长就是守望和培育这粒种子的人。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精心呵护,充足的养料和水分才能让种子发芽、成长和结果。女儿今年11岁了,虽岁月悠悠,但我从不忽视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我经常对她说,要做一个有用的人,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家务。记得女儿第一次学会洗碗时才5岁,站在小板凳上才够得着水龙头,却洗得有板有眼的。我特别欣慰,直夸她“太棒了”,还奖励她“小红花”,让她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成功感,保持参与劳动的兴趣。女儿渐渐长大了,会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了,比如拖地、洗菜、晾衣服、整理房间等。孩子虽已养成承担家务美德,但我仍然鼓励和引导她做适量的劳动。

我国伟大教育家陶行知特别强调孩子要从生活中去学习。参与劳动能让孩子学到生活技能,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一个有用的人,从劳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也是大众的共识。日常生活中,我会给女儿提供各种劳动的机会。在今年暑假,我工作较忙,便对女儿说:“最近妈妈较忙,你学着做饭吧。”她欣然接受。从学煎蛋开始,我手把手地教,女儿学得很认真,掌握后并急不可耐地要求独自操作。第一次成功煎蛋时,她欢呼雀跃“我会煎蛋了!以后你忙时我可自己做饭,不会饿肚子了。”喜悦、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我不失时机地夸奖道“你真棒!是妈妈的好帮手!”

在学校里,女儿的劳动观念也很强。每次大扫除都表现积极,和同学们配合协作;老师交代的任务都欣然接受,比如出黑板报、布置教室、准备活动等。老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她。

什么样的土壤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实践证明,在生活点滴中培养孩子学会劳动,爱劳动就会成为孩子终身受益的好品德。

6.让孩子去发现教育随笔 篇六

教育随笔:让孩子们快乐的学习美术

我觉得幼儿的美术活动必须放手让幼儿主动去尝试各种活动,从而产生敏锐的感知,发现美的特征。

在美术活动中,由于幼儿的年龄还小,教师的课堂应该是轻松愉快的,一次美术活动《毛毛虫》,首先我给幼儿讲了一个关于毛毛虫吃食物的故事,紧接着开始讲解绘画的要求和步骤。可是我却发现很多孩子开始按耐不住了,这时我自己也开始有点慌乱了,怎样才能将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过来,于是,我边讲故事边示范,我说:“小朋友们,其实,毛毛虫刚生出来的时候很小很小的,只有一个头那么大,所以我们先画一个圆,接着它吃了一个苹果,又长出了一个身体,第二天它吃了一片树叶,又长出了一个身体„„”就这样,长啊长啊,毛毛虫长大了!这时,我发现孩子们的眼神全部集中在我身上了,全神贯注的听着我讲故事,当我再一次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画毛毛虫的时候,孩子们画的很认真,毛毛虫画的各有特色,边画还边说我的毛毛是吃什么什么长大的,整个课堂充满快乐,看着孩子在这么开心愉快的环境下学习,作为老师感到很欣慰。

7.让孩子爱上黑眼豆豆教育随笔 篇七

儿童营养膳食的管理是托幼机构中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每周保健老师都会制定科学、合理、营养均衡的食谱,今天的午点是吃黑眼豆豆。黑眼豆豆是一种由黑碳可可粉、高筋粉、牛奶等烘焙而成的面包。

孩子们洗完小手开始吃午点,很多孩子拿着黑眼豆豆看了一会儿,就是不吃。我发现小语的脚下掉了一地的面包屑,只见小语一手拿着面包另一只手一点一点的剥出面包屑往地上扔,脸上写满了“我不想吃”的表情。我轻轻地走到小语身边蹲下来问:“小语,面包屑掉了一地,多浪费啊!”小语看了看我低下头不说话。我接着对她说:“小语,尝尝看,面包好吃的,吃饱了肚子才能有力气学更多的本领啊!”小语看着我一脸委屈地说:“老师,黑黑的,苦苦的,我不想吃!”

人们通常会避开黑色的食物,因为我们习惯性地认为这些食物会变质或有害人体健康。食物的颜色可以说是引起幼儿对吃的兴趣的重要元素之一。很多幼儿对颜色漂亮的食物更感兴趣,也更容易勾起他们的食欲,比如:有的.幼儿不喜欢吃绿色蔬菜,但是在绿绿的蔬菜中加上一点胡萝卜,他们就会感兴趣了。对于食物的口感,他们也非常敏感,很多幼儿因为口感而喜欢或讨厌一种食物。黑眼豆豆这个对于很多幼儿而言可能是第一次吃的新食物来说,从颜色上,有些幼儿就不太愿意尝试。即使有一部分幼儿对新食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已经咬了一口,但发现这个面包有点苦苦的,就出现了不愿再吃的抵制心理。

看到幼儿的这一现象,我开始寻找帮助幼儿爱上黑眼豆豆的方法。看到面包里有巧克力豆,让我想起了幼儿爱看的动画片《爱探险的朵拉》,动画片中曾出现过朵拉探险去为爸爸妈妈寻找巧克力。于是我心生一计:我可以利用大家喜欢的朵拉来让幼儿爱上黑眼豆豆。我马上请搭班老师帮忙照看幼儿,从视频软件中寻找出朵拉寻找巧克力的那一集视频,播放给幼儿欣赏。视频正在播放,朵拉为爸爸妈妈从巧克力树那里取“搅拌搅拌巧克力”。边欣赏视频,边问幼儿:“朵拉干什么去呀?”大家都异口同声的回答: “去巧克力树那里寻找巧力。”“你们看到巧克力是什么颜色的了吗?”“黑色。”小语马上抢答。我故作惊讶的说:“咦,和我们手里的面包颜色一样的,都是黑黑的!”大家一听到我的话就开始高兴地七嘴八舌回应我:“跟我一样的!跟我也一样的!”我马上神秘地说:“老师告诉你们噢,你们手里拿的是巧克力味的面包!是今天阿姨用朵拉拿回来的‘搅拌搅拌巧克力’做出来的噢!味道很好吃的!你们尝尝看!”听了我的话,大家马上一脸不可思议地看着我,然后开始慢慢回过神来,大口大口吃了起来,边吃边说:“真好吃!”

小班幼儿爱模仿的特点非常突出,模仿是这一时期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动画非常吸引幼儿,幼儿也喜欢模仿动画里的人物,动画片里朵拉的形象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他们喜欢模仿朵拉背书包探险的模样,喜欢模仿朵拉说话的模样……因此,我利用这一点成功改变了幼儿对黑眼豆豆的抗拒。动画片作为文化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娱乐和教育的功能,且潜在或显在的包含着一定的教育意义。在一日活动中,我还利用更多的幼儿喜欢的视频人物,童话故事等不同形式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8.让孩子去发现教育随笔 篇八

让孩子愿意听爸妈的话其实并不是件很难的事。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你就很容易做成功的家长:

1、言出必践。大人别轻易许诺,比如送礼物或出游,许诺了就一定兑现,万一特殊情况兑现不了,要真诚地道歉;规则明确,允许就是允许,不许就是不许,比如和孩子商定逛商场只能买一个玩具,由孩子决定买什么,要是孩子买完一个还要买,就要鲜明而坚定地拒绝。同时,无论孩子想买的那个玩具尽管多么不适合孩子,大人都不能否决,要让他来决定。其实,孩子一定能在错误的选择中学习。

2、确切地让孩子感到家长是在为他着想。这个要点是孩子“感受到”才算数。很多父母用心良苦为孩子不惜代价,可是孩子却跟父母不亲,这是因为父母给孩子的是“父母想给的”而不是“孩子想要的`”,而且父母不知道孩子想要什么,也不愿去了解。孩子就想和妈妈一起玩,妈妈认为花高价报学习班或者请家教是“爱”,却不愿花时间陪孩子玩,认为这个不重要,这种情况孩子就是感受不到“爱”又被强给,孩子内心压抑,就会反叛或者疏离。教导孩子做或不做一些事,也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是“为他着想”。比如不能玩电器插座,要让他感到是为他的安全,这样感到呢,就是把未详展现给他看;比如“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才有出息”,这种话孩子就是不能感受到的,因为他太小对“将来”没有概念,所以能做的就是,让他感受到“成绩的成就感”和“学习本身的快乐”。

9.让孩子去发现教育随笔 篇九

首先,持开放的态度,同时加强监管指导。网络新媒介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家长“谈网色变”,对孩子“触网”怀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为避免受网络负面信息的熏染,父母干脆直接让孩子与网络“隔离”,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其实不可取。当身边的同伴都在谈论和使用手机游戏或社交工具时,孩子会感觉与他们之间有“隔离”而难以融入同伴群体,而且网络本身有着丰富的信息与学习资源可供孩子选择与使用。

其次,不能让孩子单独“触网”。可以允许孩子使用手机等新媒体,但一定是在父母或成人的监管与指导下而非他们单独使用,这种监管指导本身也是一种对孩子的陪伴。当孩子的认知能力还不足以支撑其独自使用网络新媒介时,通过父母的陪伴或共同使用,可以监管孩子的使用方式与过程,同时还能让孩子获得一定的新媒体知识,如教孩子如何发邮件等。

第三,做好内容的筛选与时间控制。内容良莠不齐与无法控制使用时间是家长反对孩子使用网络最主要的理由。父母应该从一开始就给孩子选择合适的有教育意义的媒体工具和应用软件,积极引导孩子学习使用,从而形成探索的兴趣。同时一定要严格控制使用时间,如规定只能在周末使用,而且只有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才能使用,每次不能超过20分钟。这样也就可以较好地解决孩子网络“上瘾”等问题。

10.让孩子去发现教育随笔 篇十

冬末春初,连日都是阴冷的天气,我的过敏性咽喉炎又犯了,一说话,就忍不住咳嗽,甚至气喘呕吐。向领导请假,却找不到人替我带班,是呀,一个萝卜一个坑,这可怎么办?

端着茶杯拎着包走进教室,孩子们的眼睛齐刷刷地盯着我手中的茶杯:“老师,你在喝什么?”

“是药吧?你没听见老师在咳嗽。”

我强忍住咳嗽,冲着小朋友摇摇手,孩子们静了下来。

“老师今天不能说话,我用手势给小朋友打哑谜,你来猜猜老师说的是什么,然后根据老师的要求做,能行吗?”我轻声对孩子们说。

“好!”孩子们点着头,跟着我一起做动作,拍手坐神气。

我拿出一张逻辑狗的作业纸,用视频仪转换投影到电视屏幕上,示意小朋友观察。

“我知道,这张作业纸上是彩色蜡笔画的英语字母,只要找出答案栏里相同的彩色蜡笔就可以了!”顺着我的手势,子涵站起来大声地说。

我点头,用笔指向作业纸上的每一张小名片,示意小朋友在答案栏里找出名片中所用到的彩色蜡笔。

“老师,我发现了,只要先找第一个字母的颜色,再找第二个字母的颜色,这样就能很快把答案找出来了!”源源兴奋地说。

我赞许地冲着他微笑,示意大家拿出逻辑狗游戏板,比赛谁先把答案都找出来。

就这样,我用手势和小朋友说话,玩逻辑狗游戏,玩区域游戏,玩桌面建构……“老师,你明天还和我们玩哑谜!”赵伟杰拉拉我的衣服,凑在我耳边轻声说。

不禁想起以前有一部美国大片,讲述的是德国纳粹军占领柏林时一位父亲与儿子的游戏:当德国军闯进家门的那一刻,父亲告诉儿子游戏开始,虽然一切都是真的,但这位父亲让孩子以为这一切都只是为了锻炼他的胆量、看他是否勇敢,是所有人一起参与的一场游戏……

是啊,孩子们需要的,就是这样一场游戏。为了保护孩子的童心,这位父亲把残酷的战争演绎成一场游戏,虽然这只是一部影片,却让我为他的智慧而感叹不已:我们,专业的幼儿教师,能不能随时都把快乐的游戏带给孩子?

泰戈尔有句名诗:“孩子的眼睛里能看得见天堂。”

是的,当我和孩子们用手势玩着哑谜的时候,我似乎在孩子的眼睛里看见了我所梦想的教育天堂。教育需要大爱,教学需要大智慧,而这一切,都在孩子的眼睛里面。就像今天,我没有开口说几句话,孩子们却表现出从未有过的自觉:他们用眼睛观察我的一举一动,用行动告诉我他们的发现,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有秩序……从孩子们的眼睛里,我看到了游戏的魔力。

是的,一场教师精心设计的`游戏,却是一次孩子们真正的学习。对于孩子来说,所有的游戏都是有意义的学习,换一个角度来说,孩子的学习也是属于他们的游戏。“我就喜欢这样静静地给孩子们做各种各样的玩具,静静地看着孩子们玩我所做的这些东西……”办公室的同事一边用旧台历做区域游戏玩具,一边对我说。

是的,我愿意这样安静地用废旧材料给孩子们做各种各样的玩具,静静地带着孩子们在区域里玩各种各样的区域小游戏;我愿意像影片中的那位父亲一样,给孩子一场盛大的游戏:幼儿生活环境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孩子的游戏材料;幼儿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每一个元素,都是孩子的游戏素材;幼儿身边的所有人,都是孩子游戏中的某个角色……我愿意用我的智慧,把孩子们的学习都变成快乐的游戏,让孩子们惊喜地发现,生活中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成为他们游戏的玩具……我愿意用我的思想点燃我的教学激情,用我的激情点燃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们的心灵充满着学习的激情和游戏的快乐。

我想,教育需要大爱,教学需要大智慧。教师的爱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孩子,给他们我们所能给的一切,同时,我们必须要给孩子光辉灿烂的游戏的自由。因为,孩子需要自由,需要空间,需要用属于他们的游戏的方式,慢慢消化我们给他们的一切。就像那位父亲一样,残酷的战争在孩子面前只是一场快乐的游戏,那么,还有怎样的学习孩子不能在游戏中完成?

11.让孩子去发现教育随笔 篇十一

也在别的途径了解到,还有一个老师曾经写过一篇反思自己的文章,说到一个家里负担比较重的女孩,因为弟弟妹妹多,每天要做大量的家务活,导致有时候作业都完不成。老师不忍心看着孩子学习这么优秀,却被家务拖累,就在家访时,嘱咐她父母能不能让孩子少干点儿家务,多些时间学习和玩耍。女孩父母很听老师的话,马上减轻了孩子的家务负担。但是最后结果竟然是,孩子的学习反而退步很大。

究其原因,是因为她有了大量闲暇的时间,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必须每天用短暂的空余时间,主动回顾功课,而是开始按老师的要求被牵着鼻子走。学习主动性和紧迫感一下子就塌陷了,效果自然就大打折扣了。

这两个小故事都证明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非常需要一些做家务劳动的动手实践,让他们把潜藏在体内的聪明才智,真正发挥出来。

我拿之前的自己为例来说一说。

以前,我总觉得让孩子做家务活,不仅不会真的帮忙,反而会添很多乱。太麻烦。

比如,让孩子刷碗,得帮他找一个适合站的凳子,得在旁边保护他别摔下来,还得告诉他怎么刷,还担心浪费太多水,还得担心他会不会把碗摔碎了,割到手……有这功夫,还不如我自己刷的效率高呢,利利索索地把活儿干完了,孩子也干干净净,也不费那么劲儿。各得其乐。

今天,回顾这种思想,真觉得当时太自私了。也太急功近利了。

让孩子做家务难道是为了减轻家长的家务负担?

或许有时候是,但是从根本上不是。从本质上,让孩子做家务是为了让他习得更多的生活技能,让他动手能力得到增强。而怕麻烦,贪图安逸的想法,只会剥夺孩子的学习机会。

其实,仔细想一想,一切让孩子自我锻炼的背后,都需要家长的陪伴和付出。那种希望孩子直接就会做事情,直接过来帮忙的想法,是过于功利而不切实际的。

不是为了培养助手,培养小家政员,而是为了耐心指导孩子劳动,让孩子切身体验亲自动手劳动后的快乐,引导孩子不断总结动手的方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以这个为目标,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养成做家务、爱劳动、动手能力强的好习惯。

每天除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外,应该给孩子安排适量的家务劳动——比如叠被子,晾晒洗好的衣服,擦桌子,端饭菜,刷碗,甚至周末适当安排孩子做一个菜。

小九现在逢人就特别骄傲地说,我会做西红柿炒鸡蛋。

到了三四年级还可以让孩子试着自己上学、放学。

这些自主时间越多,自我锻炼越密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越强,个人遇到问题解决的方法也就越多。

家务做起来,一起行动吧!

上一篇:小学写一幅秋天的图画作文:秋天的图画下一篇:2017国际公法形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