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存问题

2024-10-17

党建工作存问题(8篇)

1.党建工作存问题 篇一

当前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弱化”。一是个别单位对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存在重经济、轻党建的倾向,对党建工作责任制执行不力,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意识不强,“一岗两责”落实不到位。二是少数同志不愿意做党务工作,主要精力集中抓经济工作及业务工作上,对党建工作只是应付、被动地去做,对党建工作组织不力,抓得不紧。三是组织生活形同虚设,党员对组织生活的参与意识不强、组织生活对党员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也不够。

(二)组织教育活动不经常。部分基层党组织生活制度落实不够全面,没有将组织教育纳入支部重要议事日程,存在重工作、轻学习的现象地区。特别是对组织生活制度抓得不实,流于形式。在抓党员思想教育中,不注重对党员的集中学习,缺乏对科学文化、基本技能、法治理念、文化素养的教育,使得一些党员对政治学习兴趣不浓,导致业务理论一知半解,工作水平和能力平平,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宗旨意识有所淡化。

(三)抓中心议大事能力不强。主要是对什么是中心、如何抓中心把握不准,分不清哪些是重大问题,哪些是一般问题,该管的没管住,该放的没放开,大事议不透,小事议不完。片面认为,党支部就是研究表彰奖励、党员发展、经费开支等问题,未能将工作计划、贯彻上级重大决策、阶段性重大工作同经济工作齐抓共管,直接造成了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的分离脱节。

(四)党员先锋意识“淡化”。一些基层党组织不注重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致使个别党员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的党员党性淡簿,日常工作中把自已等同于普通群众,只顾局部利益,缺乏全局观念;有的党员工作缺乏热情和积极性,得过且过,工作上不求进取,少数党员只缴纳党费不参加组织生活;有的党费也要催缴,还有的甚至连党费也不愿意按规定标准缴纳。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影响工作的健康发展。对此,必须认真加以改进和解决。

(五)党员干部教育管理“虚化”。一些基层党组织制度还不够完善,管理松懈,支部组织生活不健全,个别支部存在着行政会、业务会与支部会兼顾开,支部大会不规范不严肃;在对党员管理结果的衡量上,往往把行政业务工作开展得好坏,作为评价全年工作成绩的主要依据,而对政治表现、自身综合素质等难以实施准确的评价考核;有的党务工作者从未经过系统的培训,党务知识懂得不多,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手段比较落后,管理缺乏力度。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认识,创新党建工作的思想观念。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坚持以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落实从严治党总要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一是深刻认识基层党建工作引领全局的重要作用。要树立抓好党建重于泰山的思想认识,要围绕党建做工作,抓好党建促发展,把基层党建工作做到干部职工关心的热点上、难点上,放到机关作风的改进上,体现在各项业务工作的落实上,形成与业务工作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的局面,充分发挥好党建工作的引领、促进和保障作用。二是深刻认识新形势、新任务对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要求。要克服“基层党建工作任务较软、内容较虚、中心、业务工作为主,党建工作为辅”的思想,要充分认识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党务干部的重要职责,树立“理直气壮抓党建、尽心尽职抓党建”的思想,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亲合力与感召力;要坚持“虚工实做”,以党建工作实效去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强化管理,健全党建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和落实机关党建工作机制。一是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党组织主要领导同志要当好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把党建作为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安排,定期研究;其他党组织领导同志也要按“一岗双责”的要求,积极支持和配合做好分管工作和联系单位的党建工作,形成党建与经济、业务工作齐抓共管的工作责任机制。二是建立党建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机关基层党组织的管理及领导体制上的特殊性,决定只有通过建立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才能引导党组织自觉地围绕中心任务开展工作,提高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三是落实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基层党组织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先进性;要把对党员的管理与实行目标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要继续实行党员示范窗口、党员示范岗等党建工作激励机制,更好地激发党员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四是加强基层党务干部队伍的建设。要配齐党务干部,尤其要把那些思想好、能力强、对党建工作热心的同志放到这个岗位上来,要做好对党务干部的培训工作,使其逐步成为党务干部的行家。

(三)强化措施,促进基层党建工作新变化。一是抓制度完善。建立健全基层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制度和工作制度,严格执行民主生活会的程序和要求,扎扎实实地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上级党组织要加强指导,强化监督,严格考核。二是抓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要根据各个不同时期的形势和任务,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发挥作用为目标,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要突出抓好引导党员干部发挥好带头作用、骨干作用、桥梁作用。同时,对党员队伍的管理从八小时内向八小时外延伸,坚持以制度为保障,以家庭和社会监督为防线,建立起单位、家庭、社会管理和监督的“互动机制”,要加大对党员的考核力度,对党性不强或存在的某些问题的党员,各支部要做好帮教工作,找他们谈心,指出问题,提高他们的党员意识,激发他们的活力,对不称职的党员,要及时给予严肃处理,以提高党的纯洁性和威信。三是抓党员的能力建设。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通过每一级党的组织和每一名党员干部的能力来体现。基层党组织要着力提高党员的技能,开展“岗位练兵”“传、帮、带”活动,把岗位能手、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和后备干部,营造党员干部带头学技能,带领大家学技能的氛围,以此来推进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如何加强干部日常管理?

一、注重培训教育,实现源头预防的及时性。集体学,把干部监督政策法规列为机关集中学习的重要内容,每年安排2次以上专题学习。看典型,通过手机党课、观看电教片、收看电视电话报告会等形式,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普遍性的典型示范教育活动,以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引导领导干部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增强党的纪律观念和宗旨意识。领导讲,落实 “一把手”每年至少上一次廉政党课、作一次专题报告制度,重点解决部分干部对干部监督管理工作认识不足的问题,干部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不断提高。实行普遍的谈心谈话,及时发现解决干部政治思想、履行职责、廉洁自律、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苗头性问题,教育引导干部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

二、注重动态考评,实现过程考核的全面性。修订和完善考核办法,制定干部平时考核办法,建立考核意见建议反馈制度,让考核的过程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将干部在重点工作落实、重大项目建设和大型活动的表现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评先选优、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严格执行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请销假报请和审计问题整改情况通报等制度。建立由村(社区)党组织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组成的“八小时之外”监督网络,为真实全面评价干部提供了制度保障,促进干部的工作作风实现较大转变。

三、注重督查整改,实现制度落实的有效性。实行干部日常管理监督问责制。坚持干部监督法规制度检查、考核、平时考核和党风廉政责任制考核的有机结合,科学分析、及时发现带有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意见,规定整改时限,真正通过考核查找出问题,并及时改正。建立信访、电话、网络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干部日常监管体系,真正使干部日常监管落到实处。

如何发挥党建统领作用?

一、以突出抓理论武装为基础,建立学习型机关党组织。围绕“服务中心、建设队伍”两大任务,注重把开展经常性的理论学习教育活动作为加强党建工作的基础,不断建立和完善党员干部学习的长效机制,着力抓好思想武装。一是学习对象上求“全”。要成立乡中心学习小组和各党支部党员干部学习小组,适时开展党组中心组带机关理论学习活动,实现学习层面上的全履盖。二是学习形式上求“活”。形成自学与集中学、理论学习与专家讲课、讨论交流与写心得体会、学习先进与警示教育、学“廉”与述“廉”等“五个结合”,提高学习效果。可以建立“每半月一学”制度,每次集中学习半天,主要学习党的重要文件、党和国家最新的重要会议和农委业务相关的各项政策法规。三是学习制度求“严”。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查找问题并加以解决。建立、完善集中学习制度、考勤签到制度、个人学习笔记检查制度、理论考试考核制度等,并将学习情况纳入机关干部绩效考核范围。

二、以突出抓系列活动为载体,深入促进党的建设。以省、市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为契机,扎实开展党建系列专题活动,让党员关心党建,让群众关注党建,促进党建工作的深入发展。一是深入开展学习讨论落实活动。认真学习《党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等必读书目,个人选学相关业务书籍。可考虑开辟学习专栏,安排学习重点,宣传学习典型,通报学习情况,并开展述学督学和奖学活动,将学习成效纳入评选各类先进的范畴,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二是扎实开展“双学双严”活动。每月至少安排两个周末,邀请专家学者、党员干部,宣传党的理论、党的政策,普及党务和业务知识。三是积极开展机关内部的交流讨论活动。组织引导党员干部职工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田园城市、美丽西河”的内涵,大力激发、传递、聚合正能量,在全乡农形成“争先创优,全面进位”的良好氛围。

三、以突出抓队伍建设为核心,大力夯实党建工作基础。工作中,要始终抓住队伍建设这个核心,不断健全党的组织,强化党员队伍建设,推动群团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党建工作基础。一是抓好组织的建立健全。加强各村委支部的建设,呈现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奋发向上的良好格局。二是抓好党务干部队伍建设。注意吸收年轻的党员业务骨干进入党务干部队伍,增强党务工作的生机和活力。有针对性的对党务干部进行培训,提升党务干部的工作能力,保证各支部日常工作规范、有序、活跃,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党组成员分工帮带制度,通过面对面的教,手把手的带,提高党务工作者开展工作的能力。三是抓好群团组织建设。在抓党建工作过程中,牢固树立党建工作和群团工作共建互促、优势互补、党群工作一体化工作思路。

四、以抓制度建设为根本,不断促进党建质量提高。制度落地生根,落实才有保障。要坚持以制度建设引导作风转变,以制度建设促进工作落实,建立完善各项组织制度。一是建立和完善民主决策管理制度。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实行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集体决策,重点健全党委成员议事规则、党委成员例会制度、政务公开等民主决策机制,重大问题都能做到广泛征求意见,并采取公示、情况通报会等管理监督形式,保证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公开性。二是建立和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制。成立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组管党建,正副书记抓党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机制。建立领导成员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每年到联系点检查指导工作不少于2次,帮助支部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实施人才队伍百分制考核。结合实际,从“考核什么,怎样考核,谁来考核,如何奖惩”四个环节入手,创新方式方法,引入绩效考核,着力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有效推进乡镇管理体制创新。

五、以突出抓党建求实效为落脚点,推动各项工作全面发展。注重把握好党建工作的落脚点,做到抓好党建促发展,党建和单位业务工作两不误,为全面完成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认真贯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深入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不断夯实党在农村基层执政的组织基础。加强乡村两级党组织班子建设,进一步选好管好用好带头人。严肃农村基层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严肃处理违反党规党纪的行为,坚决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以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全面推动各项工作,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通过服务贴近群众、团结群众、引导群众、赢得群众。

2.党建工作存问题 篇二

(一) 死刑存废之争

目前中国关于死刑存废的主流观点大致有三类:死刑限制论、死刑即时废止论, 死刑有限存在论三种。

1. 死刑限制论

该论由中国人民大学刑法学博士胡云腾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死刑限制论是指, 在死刑废除成为国际趋势的大环境下, 我们应当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在暂且保留死刑的基础上, 限制和逐步减少死刑, 最终实现废除死刑目的的一种观点。

2. 死刑即时废止论

死刑即时废止论, 是指越过逐步限制死刑使用范围的步骤, 直接、全面废除死刑的学术观点。该观点最先由西南政法大学教授邱兴隆于2000年在演讲《死刑的德行》一文中提出的。

3. 死刑有限存在论

死刑有限存在论是指, 肯定死刑使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在此基础上, 对死刑的适用罪名、适用范围加以限制, 防止死刑泛滥的一种学术观点。提出该观点的谢望原教授认为, “死刑的发展趋势似乎是朝着废除死刑的方向发展的, 但这种趋势并不是明朗的。考虑到刑罚的功能、人类感情需求以及解决社会矛盾等方面的因素, 目前的中国不能够完全废除死刑。”

(二) 我国现行的死刑政策

保留死刑, 限制减刑, 少杀, 慎杀是我国传统的死刑政策。刑法修正案 (九) 取消了走私武器、弹药罪, 走私核材料罪、走私假币罪, 伪造货币罪, 集资诈骗罪, 组织卖淫罪, 强迫卖淫罪, 阻碍执行军事职务罪, 战时造谣惑众罪等9个死刑罪名。刑法修正案 (八) 、 (九) 相继大量地废除死刑, 这一举措让我国死刑政策的走向明朗起来, 也使保护人权的思想在立法中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二、废除死刑是刑法立法的必然趋势

(一) 死刑的野蛮与当今社会的文明背道而驰

马克思认为, “死刑是古代以血还血同态复仇习惯的表现。”死刑诞生于原始复仇社会, 带着浓重的野蛮气息, 这与现代文明社会是极其不协调的, 是有悖于社会的进化的。中国刑法学会会长赵秉法教授也明确表示, 死刑通过消灭肉体的方式来消除人内心的罪恶, 其实是将结束生命作为刑罚目的的实现手段, 而改造犯罪人的观念却被悬置起来。

(二) 死刑的不可逆性使其一旦造成冤假错案, 后果严重

死刑一旦被执行, 想要恢复到执行前的状态是绝对不可能的, 这来源于生命的不可逆性, 生命一旦失去便意味着永远失去。它不像财产刑一样可以通过返还财产、赔偿损失, 自由刑可以通过恢复自由、国家给予赔偿等方法来弥补和挽回, 无辜被剥夺生命带给被害人及其家属的伤害, 是任何补偿都无法抚平的, 也是毫无意义的。

(三) 死刑的威慑作用成效甚微

贝卡里亚认为, 对于确信犯而言, 他们对理想和信念的确信, 会远远超越对死刑的恐惧;对于激情犯, 犯罪通常是在情绪极端激动, 理智全无的状态下进行的。对于惯犯和职业犯, 因为他们有着丰富的作案经验, 对法律的制裁又抱有侥幸心理, 所以, 除了令这些犯罪人想方设法提升犯罪技巧之外, 死刑的设立对于他们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意义。

三、在改革中废除死刑制度

(一) 以废除老年犯罪人死刑为突破口

刑法修正案 (八) 规定, 已满75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 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 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 不适用死刑, 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这条新的规定似乎为老年人犯罪能否免死的争议提供了立法依据。由于老年犯罪人自身条件决定了其犯罪后再次犯罪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对社会的危害更是有限。因此, 无论是从法律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出发, 还是从我国传统的尊老敬老的民族文化心理出发, 废除老年犯罪人死刑都是合乎情理, 且易于被大众接受的。

(二) 进一步废除非暴力犯罪的死刑适用

非暴力犯罪主要是谋财的行为, 它主要的现实危害是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合理的资源配置, 而非剥夺生命。如果将消灭生命的极刑适用于非暴力罪行, 实际上就是把合法杀人等同于非法牟利。在和谐成为当今社会主旋律的今天, 对非暴力犯罪施以死刑导致了罪与行的严重失衡, 其正当性就更加无从谈起了。

(三) 延长生命刑来逐步取代死刑的适用

延长生命刑来取代死刑的适用不仅是可行的, 而且是人道的, 是更加公平正义的。首先, 长期监禁带给犯罪人的恐惧和惩罚是不比死刑小的;其次, 保留罪犯的生命是尊重生命、尊重人权的体现, 而且, 这种方法也给了犯罪人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机会。最后不容忽视的一点, 通过延长生命刑来减少甚至取代部分死刑适用的办法, 能够有效预防、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因此, 我认为将其作为死刑改革的一个举措是现实可行且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秦勇.中国法制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262-289.

[2]赵蕾.老年人免死为何进一步退半步[J].法治日报, 2011 (2) .

[3][英]边沁著, 时殷弘译.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3.死刑存废的问题研究 篇三

关键词:死刑;存废;人道;正义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60-01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死刑的存废之争一度成为学术界的重点。关于废除死刑,自贝卡利亚以来,一直有“保留论”和“废除论”两种学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大多对死刑的残酷性、低效性达成统一。“保留论”逐渐衰退,虽然“废除论”没有完全胜利,但也进一步发展为“速废论”,态度比以前更为强硬。

一、死刑的基本涵义

死刑,顾名思义,就是将罪犯处死的一种刑罚,它是剥夺犯罪人性命的一种刑罚方法。由于人的生命具有最为宝贵、剥夺后不可恢复的特点,因此死刑成为刑罚体系中最为严厉的刑罚方法,故又被称为极刑!死刑是一种杀人行为,但与一般的杀人行为不同,它是经过法定的审判程序,以国家的名义剥夺犯罪者生命的一种“合法”的杀人行为。

二、死刑保留论与废除论的基本观点

(一)死刑保留論基本观点。

1.死刑是实现正义的一种手段。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目标。洛克认为,生命权是天赋人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任何人、任何力量都不可剥夺。人人都平等的享有生命权。一个人生命权的保全是以他人不侵犯其生命权为前提的,犯罪者在侵犯他人权力的同时,也站在了社会的对立面。刑罚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就是罪刑相适应,对于有严重犯罪情节的犯罪分子来说,采取最严厉的手段使其受到最严厉的惩罚,正是公平、正义的体现。

2.死刑是群众伦理观和道德观的体现。死刑是伦理道德的必然产物,黑格尔提出“死刑是杀人者自由意志的产物的主张”具有合理性。犯罪是对法的否定,而刑罚是对这种否定的否定,杀人者在杀人的同时也就赋予了国家处死他的权力,对杀人者处以死刑,也是对其自由意志的尊重。“杀人者死”等报应论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群众最朴素、最直接的伦理道德观念,对罪行极恶的犯罪分子处以死刑,能够最大程度上抚慰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心灵。

3.死刑能消除不思悔改的罪犯和避免私刑,保持社会稳定。对于一些不思悔改的罪犯,只能运用死刑将犯罪者从肉体上消失,才能彻底消除其再次犯罪的可能,刑罚其实是以公共报复的方式实现了个人报复愿望,同时避免了对杀人者的私力报复。从而增加群众的安全感,保证社会和谐稳定。

4.死刑具有有效的威慑力。死刑作为最严重的一种刑罚,剥夺罪犯的生命,其威慑力可想而知,还是比较明显的。除了对一些确信犯、激情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暂时失灵以外,对于我们整个社会的民众来说,这种刑罚方法还是使我们望而生畏,对于我们确保公民的法规范意识,遵从权威的刑法确定的社会模式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5.死刑从长期来看,是比较经济的刑罚方式。对于那些罪大恶极的罪犯来说,长期关押首先是成本会很高,其次危险性也很高。他们在狱中会相互传授一些犯罪方法,勾结帮派等,无疑会使司法机关的管理难度增大,从而加大司法成本。

(二)死刑废除论基本观点。

1.死刑违背人道主义。宪法规定要尊重和保障人权,生命权也是人权的一种,如果又在部门法中制定死刑,就等于是对生命权的违背,人失去了生命,其它一切权力就无从谈起,所以死刑制度违背了宪法精神,而宪法又是地位最高的法律,因此死刑不应该保留。

2.死刑是野蛮时代的遗留产物,报复观念应当摒弃。死刑是以剥夺人的肉体为行刑内容的,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死刑的执行方式是极其残忍的。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这种杀人偿命的报复理念应该逐渐转变。

3.死刑的威慑力对于一些人并没有那么强大。因为死刑是一种从肉体让其彻底消失的刑罚,死亡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对于一些求死者来说,并不可怕。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失去自由的煎熬会更大,尤其是终身都失去自由会使任何一个正常人都无法忍受。一种正常的刑罚,只要它的强度足以阻止人们犯罪就可以了。

4.死刑一旦出现错误无法纠正。死刑的执行使得大多数有悔改之意的罪犯失去机会,而且死刑一旦出现冤假错案,就无法纠正。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就无法挽回,这会给法治造成极坏的影响。

5.死刑的实施不利于罪犯造成的损害赔偿。死刑的实质是消除生产力,而终身监禁可以让罪犯在狱中通过劳动创造价值。贝卡利亚认为:“处死罪犯的场面虽然可怕,但只是暂时的,如果把罪犯变成劳役犯,让他们用自己的劳动来补偿他们所侵犯的社会,那么,那种丧失自由的惩罚则是长久的和痛苦的,这才是制止犯罪最强有力的手段……”

三、结语

中国现行的死刑制度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保留死刑,严格限制和慎重适用死刑”的死刑政策已经达成共识。随着社会的进步,死刑会逐渐走向消亡,但死刑的废除绝对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循序渐进。我国死刑制度的改革必须与我国的物质、精神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相适应,在完成死刑制度改革目标的同时,也要保证经济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邱兴隆.死刑的德性.邱兴隆,主编.比较刑法.死刑专号(第一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

[2]陈兴良.《死刑问题研究》(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3]〔意〕贝卡利亚著.论犯罪与刑罚 黄风译,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45.

[4]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赵秉志主编:刑罚总论问题探索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党建工作存问题 篇四

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学校常规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从视导来看,多数学校常规管理不能做到常态化、规范化,部分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表现在有的学校校园不够整洁,楼道存在纸屑、杂物,墙面存在乱涂乱画,出现脚印、球印,教室内尘土飞扬等现象;有的学校平日安排的听评课流于形式,大部分教师只满足于达到听课节数而已;有的学校期中期末等考试组织不严,出现考风不正现象,进而影响教风学风,犯了学校管理之大忌;有的学校业务检查校干缺乏担当精神,老好人主义严重,出现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现象,指不出存在的问题,赋分拉不开距离,无反馈、无矫正,久而久之使部分教师产生干好干差一个样的懒惰思想,导致部分教师的备课随意性很大,造成课堂教学效益低下。有的学校校干不能以身作则,缺乏干事创业精神,各种总结、计划、分析不能亲力亲为,甚至还出现照搬照抄现象。俗话说,窥一斑而现全豹,说明这些学校常规管理监管还存在着缺失和盲区。

2、课堂教学效益不高,教学方式的变革力度不大

部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停滞不前,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表现在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仍占主流,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实效性差,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教学活动重结果轻过程,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3、部分学校校本教研实效性不高,教研氛围不浓厚

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高,教研的氛围不够浓厚,没有

形成教师主动、自觉地参与教研活动的运行机制;二是不少教师缺乏研究的问题意识,对校本教研存在畏难发愁情绪;三是校本教研活动内容空洞,与教师教学中的实际联系不紧密,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教师教学研究的实际需要,导致教研活动实效性差。四是学校缺少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实实在在的系列化校本培训活动。

4、评价制度不能与时俱进,挫伤了教与学的积极性

部分学校评价制度不能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学评价结果使用缺乏激励和反馈,导致教师不愿多上课,缺乏担当和无私奉献精神;还有的学校在评优树先活动中缺乏公平、公正、公开,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三、教学工作建议

1、全线抓常规,在行动中提高管理水平

抓好了教学常规,教学质量就有了保障。今后教学管理工作一是坚持不断建立和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加强制度建设,确保教学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二是坚持精细化管理,继续强化“把常规抓严,把细节抓好,把过程抓实,工作持之以恒”的理念,加大教学常规管理的检查督促力度,求真务实,不搞形式主义,杜绝华而不实,建立“严、细、实、恒”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教学常规管理落实到位,致力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重点抓课堂,在实践中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今后继续做好以下三点,一是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倡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落实以自主学习为前提,以问题解决为主线,以目标达成度为落脚点的教学策略,积极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二是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校,更要深入挖掘教材,深入浅出,因材施教,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教学,增加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对于教学成绩比较突出的学校,应树立名牌意识,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加快学科课程整合,积极探索和实践分层走班。四是学校主要领导要带头走进课堂,了解一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师整体教学状况,增强课改的针对性,带头上公开课,研究课,给教师做出榜样和示范,引领教师共同进步。

3、突出抓校本,在研究中促进教师发展

校本教研是推动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内在动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是各校尽快修改、完善教研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营造全员参与教研,以教研促教学、以教研促教师专业成长的浓厚氛围;二是以 2015 年国培研修项目为平台,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加强微课、慕课、创课及反转课堂等研究,将现代信息科学技术跟进教学、服务教学,提升我市初中教师的专业素养,打造教师骨干团队;三是教研室将国培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纳入 2016 年学校教学工作量化评估,以引起各学校领导的重视,确保国培项目活动开展扎实且有成效。

4、科学抓评价,在变革中力求学校发展

从考核结果来看,学校不均衡现象比较明显,部分农村学校存在教学质量差,优秀学生流失,流失后质量更差,学生更流失的恶性循环,这是现实,也是面上的问题,不改革死路一条。因此要面对现实,进行改革,恢复信心,打好翻身仗。同样,城区学校如果不改革,用不了几年,也会被改革甩在后面,改革是大势所趋,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如果不痛下决心,采取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学校未来发展将难有大的突破。

而改革的成败需要用制度来保驾护航,特别需要科学的评价制度。俗话说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抓什么工作,就考核什么工作。这就要求各学校一是根据学校工作实际、学校工作的年度工作重点适当调整评价办法的内容和权重,以引导教师的工作方向聚向学校的工作重点,二是制定的评价办法要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让教职工参与制定,使评价办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三是让每位教职工都明确评价办法的内容和标准,四是强化评价制度的落实,严格、公开、民主评价,使评价结果让每位教职员工信服。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充分调动广大校干、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达到预期的目标。

5.党建工作存问题 篇五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安排,7 月 14 日至 7 月 16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东平带领有关人员深入 XX 县、XX 县、XX 市、XX 区就能源化工、煤炭生产、管道运输、道路交通、防汛等行业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此次调研以查阅资料、实地察看、座谈交流、听取汇报等方式进行。7 月 17 日听取了全市安全生产工作情况的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行业监管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安全事故总量逐年下降、伤亡人员逐年递减、安全形势逐年向好。XX 年上半年,全市共发生各类事故 X起,同比下降 X%;伤亡 X 人,同比下降 X%;直接经济损失 X 万元,同比下降 X%。其中:全市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X 起,伤亡 X 人,同比下降 X%。

一、安全生产工作的做法及主要成效 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XX 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围绕责任落实、风险防控、专项整治、执法监察、督导检查、长效机制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市政府连续 7 年在全省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位列优秀,市安监局被评为全国安全监管监察先进集体。

(一)全面构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以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为突破口,以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为主线,对安全生产工作职责进行了坐标式、精准化定位,实现了明责在前、尽责在中、追责在后,形成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一是落实党政领导责任。制定出台了《市委常委会及市政府领导班子和市委常委及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安全生产责任清单》,进一步落实了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及领导成员安全生产责任。加强了安委会组织领导力量,由市长任主任,市委副书记任第一副主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分管安全生产工作。二是夯实行业监管责任。成立了 17 个重点行业安全生产专业

委员会,由各分管副市长担任主任,办公室设在各牵头部门,并落实了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印发《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安全生产责任清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负面清单》,下发《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通知》等文件,压实了行业安全监管责任。三是抓实企业主体责任。连续 5 年组织开展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系列年”活动,印发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清单》《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十项制度”》,要求企业对标自查自改,部门对标监管执法,有效提升了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水平。四是严格责任追究。对 3 起较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行业安全监管和企业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了问责追究,追究法律责任 2 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X 人。配合省煤监局对 X 起煤矿生产安全事故进行了调查处理,先后追究问责 X 人。

(二)扎实开展安全生产风险防控。一是加强重点行业、事故多发领域的安全风险源头管控,采取试点推进、示范引领的办法,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通过对安全风险进行辨识评估、分等定级、制定管控措施、落实管控责任人,努力把风险关进“笼子”、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严防风险演变、隐患升级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为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构建了两道“防火墙”;落实新、改、扩建项目建设安全设施“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制度,从源头上把住安全

准入关口。二是坚持不断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全面查找整改突出问题、安全隐患、监管漏洞和薄弱环节。对发现的重大隐患建档立卡、建立清单,挂牌督办、限期整改,跟踪督查、验收销号。去年以来,共挂牌督办市级重大安全隐患137 处,下发《市安委办督办函》22 份,整改到位 136 个。三是组织各方力量,开展重要时段、敏感时期的风险管控、事故防范、整改治理督查督导活动,形成常态化督查督导工作模式。对工作不重视、问题多的企业,加大了执法力度。

(三)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整治活动。一是针对道路交通、煤矿、危险化学品、建设施工、消防等行业领域事故多发实际,连续三年组织开展了“五项安全攻坚”行动,聚合力量攻坚克难,努力解决制约安全发展的“瓶颈”问题。二是采取计划执法、集中执法与专项执法相结合的办法,聚焦重点企业、要害场所、关键环节,围绕危险工艺工序、设备设施,持续不断查问题、查隐患、查不安全因素,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去年以来,全市共执法检查企业(单位、场所)1.4 万多家次,发现问题与隐患 X 万多个,下达《责令限期整改指令书》X 份;立案查处 X 起,行政处罚 X 万元,责令停产停业整顿 X 家,暂扣吊销证照 X 个。三是针对全民安全意识不强实际,坚持每年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咨询日”“ 《安全生产法》宣传周”“应急演练周”等系列宣传活动,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良好氛围。

(四)创新安全生产工作监管方法。一是在全国首创了“四季安全生产工作办法”。针对我市季节安全监管侧重点不同实际,组织研判潜在的安全风险,有针对性地制定印发《安全生产工作方案》,做到早研判、早部署、早防范,促进行业监管责任的落实。二是在全省首推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月排名季讲评”考核制度,科学设置共性考核评价指标,促进属地监管责任的落实。三是创新推进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新时代安全监管全新模式,省政府在延安召开现场会,要求学习推广我市经验。四是创新开展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系列年”活动,有力促进了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

二、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近年来,我市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部分重点行业安全隐患仍然比较突出,监管体制和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主要表现在:

(一)安全生产法治观念淡薄。一是一些企业法治观念、依法履行主体责任的意识不强,学法、守法的主动性不够,重效益、轻安全倾向不同程度存在,违章指挥、违规作业导致的生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二是一些行业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监管职责不到位,红线保障意识不强烈,隐患排查治理不

彻底,安全监管执法不严格。三是全社会的安全法治意识有待加强,还没有形成依法维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氛围。

(二)企业主体责任落得不实。一是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然存在安全管理不严格,安全设施不完备,安全教育不到位,隐患排查治理不积极,以及安全费用提取和责任保险等政策规定执行不严格等问题。二是一些企业主要负责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和安全生产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认识不足,重生产经营、轻生产安全,重经济效益、轻安全投入。尤其是一些建筑施工企业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较低,一线施工作业人员安全素质低,自我防护意识差,心存侥幸、冒险蛮干导致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致使近年来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总量排在道路交通之后,为事故多发第二大行业。

(三)重点行业领域 潜在风险隐患多。一是一些高层住宅楼、写字楼、地下停车场火灾扑救能力弱,有些擅自改为商业用途,隐蔽致灾隐患大量存在。一些商场、市场、宾馆等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主体意识不强,设备设施陈旧,电路老化,地上地下商铺、库房混杂交织,隐患多,风险大。二是我市为能源化工大市,油、煤、气资源相对富集,辖区高危企业密集,地下油气管道密布,潜在安全风险较多,安全监管压力较大。随着能源产业链不断延伸,油气管道运输

和危化品公路运输量剧增,目前,全市油气输送管道 3.3 万多公里,有危货运输车辆 4000 多辆(不含过境车辆),运输过程中泄露燃爆事故概率增大。洛川、XX 段表现较为突出。三是灾害防治能力不足。近年来,水旱灾害突发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局部突发强降雨,区域性干旱等极端事件明显增多,应对措施不够有力。目前,全市现有库坝 39 座,其中需加固的2座(延长县滑里河水库、XX市魏家岔书库),7 座在做大坝鉴定。

(四)行业安全监管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一是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的职责不够明晰,存在推诿卸责或相互脱节现象。行业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安全生产巡查、考核等作用发挥得不够有力有效。二是随着行政审批改革的深化,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小微企业大量涌现,安全监管的对象大幅增加,监管能力与量大面宽的安全隐患矛盾十分突出。

(五)安全监管执法力量薄弱。目前,我市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机构、队伍建设与安全生产发展形势、执法监管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监管执法力量不足、专业人员缺乏,已成为影响安全监管执法效能的短板问题。特别是应急管理机构改革以后,一些部门只划转职责、不划转人员,原安监部门的监管执法人员,一部分负责了应急管理、防灾减灾工作,弱

化了安全监管执法力量。全市只有 6 个县(区、市)保留了安全生产执法监察大队,XX 市、XX 县、富县、延川县有执法大队,宝塔区、甘泉县执法大队和安全生产救援中心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延长县有机构,无人员配备。其余县区合并到应急管理服务中心,失去了执法资格,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基层安全执法监管力量。

三、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安全生产以人为本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全市上下要深刻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把“以人为本、安全发展”作为谋划推动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深刻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紧迫性和艰巨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理念,克服侥幸心理和麻痹松懈情绪,做到思想上警钟长鸣,行动上常抓不懈,切实把安全生产各项工作要求落到实处。

(二)加强隐患排查,源头防范生产安全生产事故。一是全面排查。以“零容忍”的态度,对所有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不间断地开展“拉网式”“地毯式”安全隐患大排查,着力解决好“隐患在哪”“如何根治”的问题,力求查到实情、取得实效。如延长石油(集团)管道运输第二分公司推行的管道完整性管理制度,将管道风险识别和完整性评价、地质灾害评估、管道内外检测及缺陷修复结合起来进行隐患排查,建立闭环式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实现隐患自查自改自报常态化。二是彻底整治。对发现的安全隐患,逐一落实治理措施,进行全方位整改,要强化跟踪落实,督促生产经营单位按要求及时整改到位。三是源头治理。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规范标准,为政府监管提供可靠依据。坚决淘汰一批风险隐患突出的落后产能,从根本上消除安全生产隐患。

(三)强化安全监管,精准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一是深入开展“打通生命通道”专项治理,加强商业综合体、高层建筑、三合一等场所消防安全检查,加大购物、餐饮、住宿、娱乐、休闲、旅游等公众场所的消防安全监管力度。二是强化公路运输的源头管控,加大运输车辆、司驾和押运人员安全监管力度,严查违法违规行为。精准实施石油天然气管道运输安全专项整治,加强管道运营企业安全监管,深入排查治理安全隐患。三是强化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建立灾害风险会商评估机制,加强预测信息共享,形成多部门、多领域和专家参与的多灾种和灾害链风险研判机制。尽快理顺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应急管理体制,形成市、县、乡上下贯通,高效协同的防救体系,确保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四)健全责任体系,构建安全生产长效工作机制。一是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企业主要责任人的安全责任,确保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基础管理、应急救援“四到位”。完善企业安全生产诚信承诺和不良信用“黑名单”制度,推广XX 煤化工将员工收益与安全效益“挂钩”“捆绑”,年初风险抵押、年终奖惩兑现经验,促使企业不断提高落实主体责任的主动性、自觉性。二是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坚持“属地管理与分级监管相结合,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进一步落实网格化、实名制管理制度,形成全覆盖、无缝隙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建立应急管理部门综合监管与行业部门专业监管责任清单,衔接好“防”与“救”的责任链条,形成齐抓共管合力。三是强化责任追究。完善安全生产事故问责机制,依法严格事故调查处理,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把安全生产责任追究的关口前移,建立常态化的安全生产失责追究制度。

(五)提升治理水平,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一是严格执法监察。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依法惩治安全生产违法犯罪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安全监管方式由行政管理模式向依法治理模式转变,推进依法治安。二是强化部门协作。市安委会和行业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进一步完善联动执法机制,形成执法工作合力。三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市、县安全生产执法机

6.保安存问题及整改方案,,, 篇六

保安工作整改方案

一、存在问题:

保安岗位责任落实不到位,分工责任不明确。门岗是小区非常重要的岗位,保安队员既要维护好大门口的交通秩序,引导车辆的行驶及行人的过往,保证车辆和行人的安全,特别的对外来人员和临时车辆的控制更要严加控制,更要做好平时的警戒工作来保证小区的安全。但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对大门岗没有实施有效管控,个别不负责任的员工对外来人员没有有效管控,没有盘查登记,物品放行也未按照规定进行,与业主沟通不到位,对业主反映的问题不及时上报处理,这是对工作极端不负责的表现,后果非常严重,因此,大门岗的失职将影响到整个小区的安全管理和服务质量,造成小区楼内广告彩页随处可见,电梯厅乱写乱画,防护网、空调打孔、空调外机没按规定要求安装,安装阳台进料没有工程部确认放行数量无法核实,非机动车进入小区乱停乱放,垃圾不按指定地方堆放。

二、问题原因分析:

1、保安新队员较多,素质参差不齐,人员流失率较大,保安的人员基础差,造成了保安人员纪律散漫,工作态度不积极,责任心不强,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

2、门岗人员的服务礼仪及仪容仪表欠缺,表情麻木、呆板对一些突发事情处理反映迟缓。

3、小区门口乱停车现象严重,保安队员虽对车辆进行停放引导,但部分装修的车辆依然不听劝告,乱停乱放,致使大门路段时常被堵,保安队员和车主发生冲突,报派出所也不能彻底解决。

4、小区内车位随着业主增多,日益紧张,已不能满足业主停车需要,部分业主经常把车辆停放在消防通道上造成安全隐患,停车场监控设施瘫痪,一旦发生车辆擦挂,物业公司就很难划分责任处理。

5、小区内安全设施(如监控、消防、红外线等)瘫痪(不能正常使用),小区内公共安全只能靠人防,安全管理增加很大的难度。

6、保安部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纪律散漫,管理上存在漏洞,检查工作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强。

三、整改措施:

1、新员工录用三天内向甲方提交辖区派出所出具无刑事记录的证明,七日内完成各个岗位操作培训、员工礼仪培训等,经测试合格后方可继续录用和执岗;

2、严格执行门岗管理制度、巡逻岗管理制度、物品放行制度、盘查制度等;外来人员、车辆盘查率 95%;物品检

查放行 100%;

3、加强装修建材进入管理,对于装修限制违规材料进入小区加大管理和运输车辆核实力度;

4、跟进出的业主点头微笑、对比较熟悉的业主打招呼、问好、简短聊天但不能涉及到小区家事;要求礼仪服务,对业主礼貌并敬礼;

5、每天早上 8 时至下午 7 时,东门形象保安岗人员到岗亭外站立式服务;违者重罚;

6、各岗位每班交班前清洁一次,落实交接班制度及物品清点;

7、强化执行力度,完善培训、例会落实。部门例会是员工之间互相沟通、交流工作的最有效方法,能提高队员对部门工作的认识,激励员工的士气,使每个队员都能感到组织的存在。培训内容包括:站姿培训、车辆指挥手势培训、行进姿态培训、消防技能培训、礼节礼貌、仪容仪表等,每周固定时间培训,课时不低于 1 小时;

8、保安所有岗位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定岗、定位、定责,谁在岗谁负责,谁分管负责人,不能出现脱岗、空岗、睡岗;确实加强保安队员平时工作程序的督导,就考核要求领班付连带责任,发挥领班的主动能动性,增加领班的责任心,使其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7.党建工作存问题 篇七

关于乡镇政权的改革,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有的主张应该加强,将它建设成为一级完备(或完全)的基层政权组织;有的主张撤销,将它改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乡(镇)公所,实行“县政乡派”;还有的主张乡镇政权也实行类似村民自治那样的“乡镇自治”。到底应当选择哪种方案,不仅需要我们对中国乡镇政权的现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而且需要我们从改革的视野进行理性思考,对乡镇政权的未来发展进行可行性分析。

(一)撤销乡镇政权,称为县级政权派出机构

一种观点主张实行“县政、乡派、村治”。在乡镇政权的存废问题上,这种观点主张撤销乡镇政权,把乡镇政权改革成为县级政权的派出机构。持这种观点的理由:一是乡镇政权不具备完备的政府功能(如无相对独立的决策和司法机构),更没有独立的财政,缺乏相应的施政能力,一直未能成为责、权、能完备的一级政府;二是自古以来,县一直是基本的行政单位;三是“责强权弱”的乡镇政府使治理成本过大,农民负担太重[1]。把乡镇作为县级政府派出机构,一般的设想是:第一,乡镇党委改为办事处党工委,乡镇政府改为县级政府办事处,办事处不再设立对口机构,也取消人大、政协。第二,办事处开支全部纳入到县一级,由县级政府安排人事与财政,不再进行独立的财政收支预算。第三,将原属于乡镇管辖的七站八所分为两类,具有行政职能一类的站所,并入办事处的职能办公室;服务性一类的站所,逐渐推向市场。这样一来,首先,减少了行政层级,精简了机构和人员,有利于减轻财政压力和农民负担;其次,重新定位了的县级政府派出机构的职能,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再次,有利于深化村民自治,从体制上真正规范乡村关系。

(二)撤销乡镇政权、实行乡镇自治

一种观点主张实行“乡镇自治”。这种观点主张在国家通过强制性法律,将基本的社会规范和目标确定下来,社区在法律的框架内实行广泛的自治。具体设想:一是将乡镇政权组织撤销,原乡镇政权承担的公共行政的职权,移交给县级政权,由县级政权机关或职能部门履行;二是将原乡镇政权组织履行的经济管理、服务职能,转移给乡村社会中介组织和农民组织;三是建立乡农民自治组织,对涉及农民群众的公共事务,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扩大乡村自主治理的空间,另一方面有利于减轻国家财政负担[2]。

(三)乡镇政权不应撤销,应该精简合并

有一种观点是主张在保留乡镇政权的基础上,精简机构、精减人员、转变职能。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没有现代的农村基层政权,中国的农村就是一盘散沙。中国农民贫困的基本原因一是人多地少的一亩地经济,二是市场经济导致的农民的绝对和相对贫困化。现代的农村基层政权是我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基础。在市场化时代,农民个人是无法对抗市场潮流的,政府作用增加,才能规范市场,将农民等弱势群体组织起来。农村基层政权应该加强和改善,而不是取消[3]。当然,他们也认为,现在乡镇政权存在很多问题,要加强乡镇政权建设,首先必须精简乡镇机构。

(四)对乡镇政权存废争议的评析

以上关于乡镇政权存废的三种观点,实际是两种观点,即一种主张撤销,一种主张撤并。笔者认为,按照宪法的规定,乡镇政权仍是农村基层政权,其宪法地位维持不变。目前搞乡镇自治和把乡镇全部改为派出机构的条件还不成熟,也与宪法的精神不符。虽然我国乡镇地区差异、经济差异很大,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撤销乡镇并不符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既不利于农村的稳定,也不利于农村的发展。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不是简单地撤销就能解决的。从经济上讲,中国农村的社会形态决定了市场中介的作用难以替代;中国农村的实际条件决定了这个中介属于农村基层政权。个体的农民在市场面前永远都是弱势群体,这是当今中国实际的国情。从社会治理方面来看,乡村社会需要一个高效的、能熟悉了解掌握和管理农村发生的各种事件的行政体系,将乡村情况准确、及时地汇报上去,同时也必须有一个行政体系自上而下地传达政策、分配资源。从这层意义上说,乡镇政府在整合、组织、动员各种农村资源和社会力量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关于把乡镇政权改为县级政权的派出机构,虽然可以一时缓解乡镇政府在行政体制和财政体制方面职能不全的矛盾,减轻行政费用,但是作为县派出机构的乡镇机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上而下的支配型行政体制的结构性冲突,甚至会将这一冲突进一步延伸到县一级。关于乡镇自治,目前也不可行,道理与前面一样。乡镇政权的改革,不是仅仅撤销乡镇就能够解决的。在当前形势下,乡镇作为一级政权仍有存在的必要,在县与村之间没有一级政府不利于乡村社会的发展。有效率的乡镇一级组织有利于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能动员社会资源,扩展市场,传播信息,促进政府与社会沟通。

二、新形势下应该加强并完善乡镇政权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全面展开,特别是市场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民阶层逐渐发生分化,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新的利益主体。乡村社会的异质性和流动性也不断增强。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改革,必然要求乡村治理与时俱进地进行适应性改革。自上而下单向地建构农村基层政府已经不符合客观实践的发展,农村基层治理需要更加开放、公平的、多元的利益表达、沟通和反馈渠道,协商合作治理是改革的必然趋势。建立和扩大乡镇政权与乡村社会的多元民主合作机制,扩展农民平等民主地参与乡镇政治的渠道;在乡镇政权的选举、决策、监督、治理等诸多事务当中,国家与乡村社会达成积极、全面和有效的合作,最终形成和谐高效的治理格局。

近年来关于乡镇政权改革方向的讨论,大多只是看到了乡镇政权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关注到在社会转型、城镇化推进的国情之下,乡镇政权对于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事实上,乡镇政权的建立是中国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意义上不断拓展其治理能力和社会整合能力的结果。小农经济时代,中国基层建制一般只到县一级,是因为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中生产和生活的大部分物质资料都可以自我满足,产品交换和相应的社会联系都比较少,基层社会管理的复杂程度和政府责任也比较有限。中国现代国家政权建设始于清末新政,展开于民国时期,其核心内容是建立合理化的官僚制度,使国家行政权力深入基层社会,加强国家对乡村社会的监控和动员能力。在国家权力向基层农村社会扩张的同时,汲取税收、控制地方资源、下延机构设置、扩大官僚人数等过程也随之开展,使得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与地方上无政府状态同时发生。

新中国乡镇政权的建立推动了中国由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建国以来的实践表明,乡镇政权与农村各个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变化密切联系着的。在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政权的建立与剿匪反霸、土地改革的胜利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时期,广大贫雇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在农村统治的政治基础———乡保甲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的剥削制度,并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建立了新中国的农村基层政权。翻身农民第一次享受到当家做主的权力,通过选举产生了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的建立反过来又巩固了农民在土地改革中获得的胜利果实,领导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生产,使土地改革后农村迅速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此后,随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化,农村基层政权经过了合作化、人民公社等几个阶段,其组织形式、职能范围和活动方式不断进行调整。其间虽然走了一些弯路,但总的说来,它在团结广大农民、巩固工农联盟、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生产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成绩是主要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村民自治的发展,作为农村基层政权的乡镇政权在落实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社会经济转型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为契机,我国农村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农民利益诉求多元化,城乡发展加速融合。“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乡镇政权的建设和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于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无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反映的核心问题是,在市场化和城镇化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好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建立怎样的乡村治理模式才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转型是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把社会转型控制在有序的范围内,是考验一个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表现,这就更需要制度化的公共权力协调和引导社会各种利益群体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用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式来影响和推动社会转型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乡镇政权作为农村基层公共权力的组织者,应该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乡镇政权不仅不应该削弱,反而需要加强。乡镇政权不仅有利于将国家意志和服务传递到广大农村的各个角落,也是维持农村社会基本秩序的核心力量,连通民意与国家的主要渠道,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大背景下,乡镇政权的作用将更为突出。

摘要:农村基层治理改革中,乡镇政权的改革是重点。在这一问题上存在诸多争议,集中体现在乡镇政权的存废。从农村基层治理的实际出发,结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对争议和探索进行理性的分析。乡镇政权不应该撤销,而应该在城镇化、市场化的进程中不断改革和完善。

关键词:农村,乡镇政权,改革

参考文献

[1]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39-142.

[2]于建嵘.乡镇自治:根据与路径——以20世纪乡镇体制变迁为视野[J].战略与管理,2002,(6).

8.党建工作存问题 篇八

关键词:历史教学 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c)-0000-00

所谓“问题”,有人说“问题就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 “问题”在新课程改革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出来。因此,基于模块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就有必要创设恰当的情境,使课程内容“问题化”,使处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普遍具有一种追求本源的强烈愿望,使他们借助问题而进行探究性学习,进而使认知程度不断走向深入。

那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如何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个一个的问题或问题情境,就成为必须要重视的一个关键环节。

一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展开问题的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教师提出自己准备好的具有激疑作用的问题,并沿着该问题展开学习活动;二是教师引导若干学生找出突出的、主要的问题,该问题也是教师备课设计时筛选出的关键问题、核心问题,然后带领学生探讨解决问题;三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处于自己发现问题的状态,自己去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从一开始摆脱被动,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是不是越多越好、越细越好呢?

曾听过这样一节课:讲授新课标人民版教材《历史》必修1第七专题《美国1787年宪法》一课时,授课教师就采取了“问题导学”的教学方式,课堂上一共提出了32条问题。

课后评课时,有观点认为问题式授课使得基础知识落实很好,也进行了很多对学生解答问题能力的训练,效果很好;也有观点认为教学过程中由老师提出的问题很多,但学生几乎没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体现出来;还有观点认为所提出的问题仅仅是围绕落实知识点的需要,没能体现新课改的三维目标的教育理念。

客观的讲,这节课的授课者在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方面是做出了一些积极探索的,但是从“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这个角度来说,课堂上提出的所谓“问题”大多还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具有思维含量的“真问题”,更多的还是只停留在对教材知识进行条目化等处理的程度上,或者只是“为了提问而提问”的无效的“伪问题”,没有探究的深度和价值。

那么,问题无效性的表现有哪些呢?

一种是不问学生也知道答案的,如我们历史课堂经常运用的“事件的背景如何?过程如何?结果如何?意义如何?”看似设问了,实则思维含量非常低,学生通过读书就能获得答案,所以属于低效的的设问!第二种是问了学生也不知道答案的。主要因为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认识不足,设计问题难度过大,学生能力达不到。第三种是内容本来很清楚,但问得不清楚,把学生问糊涂的。学生不知所问,无从下口。

可是,究竟应当如何将教材内容转变为问题,特别是转化为有效的问题呢?如何避免出现大量“为了提问而提问”的“伪问题”呢?

一些建构主义者认为,出于对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的考虑,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设计的问题内容应该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應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为起点;

(2)问题应该包含着几条线索,能够激励学生沿着这些线索展开研究;

(3)在问题情境中提供相关的基本性的概念,以鼓励学生整合这些知识;

(4)应该能够通过鼓励学生生成学习问题和查阅文献,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5)问题应该能引发学生讨论、探寻更多的答案,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6)问题应该与一项或多项学习目标相对应。

我认为,历史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性,至少应当要注意把握好四个“度”:

一是要有思维含量,有一定的难度。设计问题的目标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虽然是将教学内容化作问题,但绝不能简单地按照教材的顺序,一步步的罗列问题,否则只能是解决基础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引着学生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读书。还以《美国1787年宪法》一课为例,为了引导学生加深对宪法内容的理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美国1787年宪法如何体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这一核心原则的?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引导学生分别从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三方面分析相互间的权利和义务,最后顺利解决。

二是以认知水平为基础,有一定的跨度。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问题设计是为了在现有认知的基础上向知识的深层次发展、思考,要掌握教材内容的中心环节,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使学生在解决前一问的基础上去解决后一问,要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对解决问题“跳一跳能够着”,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探知欲求。如: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而今天却又允许私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这是否是对三大改造的否定?

三是兼顾不同层次学生,有一定的梯度。问题设计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不但能将知识和能力紧密结合,深入浅出,而且能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和提高。如:戊戌变法时的谭嗣同本可以逃走,但他为唤醒民众决定以身殉国,对这种行为,你是如何看待的?

四是训练学习能力,有一定的深度。提出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思维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最好能让学生一下课就奔图书馆。例如,“二战”结束之际,美国为尽快结束战争,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了原子弹。假如你是一名高级军事顾问,你是否认为向日本投放原子弹是解决战争的唯一出路,是否还有其他的途径来尽快结束战争?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王俊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初探[J].《历史教学》2006年第6期。

[4]《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赵亚夫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过六一儿童节作文400字下一篇:2018瑞典留学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