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点一(通用8篇)
1.科学知识点一 篇一
教科版天井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及复习题
1、能绕着一个固定的支点将物体撬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杠杆都有三个点:杠杆上用力的点叫用力点;承受重物的点叫阻力点; 起支撑作用的点叫支点。
2、杠杆的特点:
(1)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如:修枝剪、撬棍、开啤酒瓶的启子)。
(2)、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杠杆费力。(如:钓鱼竿、火钳等)。
(3)、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如:跷跷板、天平等)。
3、轮轴 由一个较大的“轮”与一个较小的“轴”组合在一起的简单机械叫做轮轴。(如:汽车方向盘、门把手、水龙头开关、辘轳等)。
要点:大的为轮,小的为轴,轴提起重物。轮轴有省力的作用。轴不变时,轮越大越省力;轮不变时,轴越小越省力。
4、滑轮 边缘有槽,能绕上绳线,并能围绕中心轴转动的轮子叫做滑轮。
像旗杆顶部的轮子一样,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5、固定在重物附近,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6、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叫做滑轮组。
特点: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能省力(省力二分之一);滑轮组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在滑轮组中连系动滑轮的绳子有几段,则拉力就为原拉力的几分之一。
7、斜面 像斜坡、斜搭的木板、引桥等一端在高处另一端在低处的装置就叫做斜面。
特点:斜面有省力的作用,且斜面越长坡度越平缓就越省力;斜面越短坡度越陡省力就越少。
教科版天井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及复习题
1、纸的抗弯曲能力与纸的厚度有关。
像纸这样的薄形材料抵抗弯曲的性能都较差,增加厚度能显著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同一个物体不同形状时抗弯曲能力不同。
如把薄纸板材料弯折成V、L、U、T或工等形状,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但却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增加厚度是能大大增加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的。
3、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受到压力时会产生外推力,拱就能承受巨大的压力。
圆顶形可以看成是拱形的组合。它具有拱形承载压力大的特点,而且不产生向外的推力。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看成拱形,它比任何形状都要坚固。
人的头骨近似于球形,可以很好的保护大脑;拱形的肋骨护卫着胸腔中的内脏;人的足骨构成一个拱形---足弓,可以更好地承载人体的重量。
4、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三角形框架结构最稳固,不易变形。塔上小下大,上轻下重,多用三角形结构。
教科版天井小学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1、丹麦科学家奥斯特通过实验发现: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2、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3、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或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4、电磁铁的磁性是可以改变的。
5、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
6、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
磁力大。
7、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粗细长短、铁芯粗细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8、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电动机工作的原理是: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小电动机包括外壳、转子、后盖三部分。外壳内有一对永久磁铁,转子上有铁芯、线圈、换向器,后盖上有电刷。
9、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不同的形式。和运动有关的物体有机械能。燃料、食物、化学物质中储存的是化学能。
10、能量有电、热、声、光等多种形式,能量还能储存在食物、燃料中。
11、电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来的。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间也能转化。
12、电池是把化学能或光能转化成了电能。
13、煤是几亿年前的植物经过复杂的变化变成的;石油、天然气是几亿年前大量的低等生物经过长期、复杂的变化形成的。
14、水能、风能、化学能大多数能源最终都来源于太阳。
15、新能源有地热、风能、水能、原子能、直接利用的太阳能、沼气能源等。
教科版天井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1、在植物王国中,已发现的种类有30多万种,开花的植物约占一半以上。在不开花的植物中,蕨类、藻类、苔藓类和开花植物一样,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2、植物可以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3、不开花的植物包括蕨类、苔藓和藻类植物等。
4、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身体中有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例
如: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没有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例如:节肢动物、环节动物等)。
5、像蚂蚁那样,身体上有三对足的动物是昆虫类;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
呼吸的动物是鱼类;身体上长羽毛的动物是鸟类;直接生小动物,并用乳汁喂养后代的动物是哺乳动物。
6、动物的种类有150多万种,是生命世界中类别最多的。昆虫是动物中
种类最多的,达100多万种。
7、植物和动物所具有的形态结构,使它们与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生物的形
态结构是它们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
8、生物学家对不同地方的生物个体进行比较时,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
象,即同一种生物,愈冷的地方,个体就愈大,身体愈接近圆形;并且鼻子、耳朵、腿等暴露在外部的器官就越小。
9、从38亿年前,地球出现简单生命体开始,到现在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地球环境变化是重要原因。人类对于生物生存环境的变化和对一些动物的驯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10、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自然就是运用这一法则选择和淘汰着生物家族的一个个成员。
11、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各种各样的生物,在这个家园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着。
12、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的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它包含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中国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
13、生物生存是自然赋予的权利,而不是人类赋予的权利。生物的生存权利就是生物对维持其生命及生存条件拥有的权利。
2.科学知识点一 篇二
1962年, 托马斯·库恩发表其经典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 自此库恩的范式理论在20世纪风靡全球, 对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库恩的范式规范了常规科学活动与物质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把科学行动看作是一个有待解决的课题, 这些有助于打开一个研究科学实践的领域。正如皮克林所说:在库恩的《科学革命结构》一书中, 我们“发现了零星的对科学实践的研究兴趣”。[1]巴黎学派在认识论方法论等诸多方面都吸收了库恩的范式思想中的相对主义的思想及反对普遍主义, 从而对科学构建了极端结构, 巴黎学派的代表人物拉图尔同样吸取了认识论相对主义, 《实验室生活》提出了核心的“实验室研究”思想, 在此基础上, 以分析科学生产的维度为切入点来探讨社会建构理论, 开始了科学研究的重新定位, 提出了“行动中的科学”这一理论, 将科学研究的社会文化关系与实验室研究的制造场地相结合, 很大程度上弥合了广泛的社会宏观体质与科学知识的微观研究之间的分野。塞蒂纳认为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是建构性的而非描述性的, 科学是人为的, “实践的概念基于制造知识的行动”实验室的一切都是人们事先精心准备的结果, 即决策负荷的, 科学实验就是主观建构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她特别强调:科学实验的社会网络不是科学共同体, 而是超认识的资源关系形成的社会网络。劳斯系统阐述了科学实践观, 劳斯指出:“科学无需提高我们对事物表象的精准性, 但是它必须提高我们处理事物的能力”。“技术控制, 即介入和操纵自然实践的权利, 并非是对先前知识的应用, 而是当下科学知识的主要采取的形式”。[2]劳斯从实践的角度理解科学, 认为知识是对事物的成功操作与控制, 强调实践与理论的不可分性, 通过研究福柯的权利思想, 把权利与知识相统一, 更好地把世界建构为可能的行动领域, 从而对我们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产生根本的影响。由此可以说, 劳斯的科学实践观以及他对知识与权利之间关系的揭示使行动主义科学知识观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为行动主义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支持。
二、行动主义科学知识观的本质分析
行动主义科学知识观将知识与行动相结合, 将科学作为一种实践行为来讨论。实践, 从语用学的角度包含了行动者、行动以及行动对象, 因此, 人类理性行动中的科学知识具有属人性的本质特征。
拉图尔、伍尔加、塞蒂娜的实验室研究、林奇等使用人种志方法对实验室进行的研究, 传统的哲学家及其他学者的研究着重聚焦在实验的本身, 重点讨论实验室以及实验室外部处于的社会和历史关系上。皮克林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库恩的“不可通约性”和“常规科学”概念的基础, 并进一步发展范式的不可通约性到物质操作维度的不可通约性, 与此同时, 更加关注实践在科学实践中的作用。他反思传统的科学哲学极少关注实践, 应该将科学理解成为一种与单纯表征性语言不同的操作性活动, 居于首位的是人类力量以及物质力量的操作行为。皮克林在两种意义上谈论实践:其一是一般意义上的实践, 这种实践将自己视为在时间中的文化扩展和转换, 重点关注的是围绕这种实践, 各种要素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另一种意义上的实践涉及科学家日常工作具体、重复的活动序列。[3]科学知识不再仅仅是作为知识技能基础苍白的语言表征, 更重要的是成为人类实践中令人瞩目的重要力量。
三、行动主义科学知识观的逻辑分析
知识作为人类社会前进的基础性要素, 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学者给予许多分类。其中, 波兰尼指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 即以书面文字、图标和数字公式加以描述的, 这是一类知识;而未能表述的知识, 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 是另一类知识。第一类知识为显性知识 (explicit knowledge) , 第二类知识为隐形知识 (tacit knowledge) ”。[4]由此可见, 隐性知识是一种在行动中所掌握和拥有的知识, 是一种难以找寻根源的个体本身领悟, 是一种难以表述传授和继承的高度个人化知识。因此, 隐性知识作为一种桥梁, 沟通着知识与行动。
隐性知识这一概念是波兰尼在1948年提出的, 然而被人们所重视则是在40年后的1996年, 报告名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 将知识的地位提升为现代经济重要的基础, 隐性知识方为人们所重视。这种个体在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 是从实践中体会的智慧, 是在面临新的实际问题和挑战的情况下, 通过知识创新而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直观体验而后个体到个体分享隐性知识, 到将其通过对话等方式表达出来的外化行为即个体到团队的过程, 而后将外化的信息和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以运用, 最后从实践中再次获得和掌握新的隐形, 这个过程完成了知识从隐性到显性再到显性的转化, 从个体到组织再到个体的循环。新知识的产生涉及到组织上对个体所创造的知识进行放大, 并且“结晶”为组织的知识网络一部分的过程, 驱动这种过程的真正力量是知识与形成知识的连续, 动态和同期相互进行的相互作用。[5]通过以上所阐述的知识传播过程, 印证了隐性知识是行动中的知识, 是将知识与行动相连接从而形成逻辑体系的关键。
四、行动主义科学知识观的意义
行动主义科学观推进了我们对科学的本质认识, 促使科学精神的本真回归。传统的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科学, 使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框架, 科学哲学无法简单地移植, 但是加入了对行动的高度探讨, 就对深入反思已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启示。从实践行动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 科学知识不单纯是各种具体理论的积累, 更是一种人类作用下的实践活动。逐步认识到科学与社会的真正关系, 科学哲学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科学的本质从独立到对立, 从对立到回归社会, 直到行动主义科学观的出现才给科学以真正的定位。在笔者看来, 实践世界的视域包含了自然界与人类的社会, 而科学不仅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 更是人类与世界的沟通方式, 我们不单是生活在科学知识的概念之中, 更是生活在科学研究建构的行动世界之中。科学知识更加与时代的脚步同步, 成为解决由于科技发展而带来的重大社会问题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可以将行动主义科学知识观看成是一种新的知识观, 另一方面看, 新兴问题产生与解决的外部推力对于原先工作的继承和深入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我们重新思考科学哲学的基本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重要启示。当前科学哲学的研究更注重一种外向式的研究, 即对外部促进因素采取引用和吸收, 在新的论题和研究视角的引用的同时, 也应该重视对已有工作的反思和批判, 既应重视哲学研究与其他方面研究的相互渗透和互补作用所带来的启示, 也应该坚持研究工作的哲学性质。
自主创新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 十八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 更加凸显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行动主义科学知识观一改往日研究中对解决理论系统中存在冲突的疏忽, 将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作为首要问题。科学研究活动的目标首先不是理论, 而是解决手头研究所遇到的问题, 这些问题大部分来自于手边的研究实践, 科学研究无法脱离手边的研究性实践。[6]行动主义科学知识观把科学技术看作是人类的文化实践活动, 看作是一种介入性的社会行动, 科学技术不仅为我们的生活世界制造出更新、更好的表象 (科学) 和人工物 (技术) , 还以深刻的复杂的方式改造着世界和我们自身。[7]把创新作为提升整体社会的一条进路, 与经济、文化、政策的地位相同, 让科学回归于社会, 与社会共同进退。
摘要:全国雾霾天气, 高致病性禽流感, 转基因食品等, 面临社会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一些突发问题, 行动主义的科学知识观不失为一种顺应历史相应时代的新力量。本文力求研究和运用行动主义科学知识观来化解危机, 旨在把握好知识经济发展机遇, 创造出更加富强、民主、和谐的新生活。
关键词:科学知识观,行动主义,隐性知识
参考文献
[1][英]安德鲁·皮克林.作为实践与文化的科学[M].柯文, 伊梅,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美]约瑟夫·劳斯.知识与权利[M].盛晓明, 等,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美]安德鲁·皮克林.实践的冲撞——时间、力量与科学[M].邢冬梅,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4.
[4]MICHAEL P.Study of man[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8:12.
[5][日]野中郁次郎.知识创造的螺旋[M].李萌, 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3.
[6]吴彤.科学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科学实践[J].哲学研究, 2006 (6) :85.
3.科学知识点一 篇三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188-01
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动作教儿童游泳。”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小学科学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还原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感悟、提高。下面就谈谈如何扑捉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把生活化的科学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一、抓住身边的有用资源来充实科学教学内容
我们身边的科学知识无处不在,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天天与鸟兽鱼虫为伍,日日与山河草木为伴,生活的内涵不比城里孩子逊色。在科学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融入到大自然当中,体会大自然的奥妙,自觉充实教学内容,常能如此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可以改变教科书中有关教学内容的顺序,力求做到因时而教,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将教学调整到更恰当的时间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农村的广阔天地中,观察各种各样的动植物,了解大自然的奥妙,然后收集标本带到课堂来观察,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来丰富完整学生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和对科学知识的渴求。
二、利用生活实践来扩展科学课堂活动时空
以前,我们上完课就结束了,可现在我们让孩子把科学带回家去,使他们将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去,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希望通过孩子们的这些举动去改变家长不正确的生活习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就在生活中,科学会给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如在学习《我们的营养》一课前,可先让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内吃些什么;然后让学生利用电脑、书籍等方式查阅你们家所饮用的食品的营养作用,并与父母共同讨论,根据实际生活情况,制定出一份食谱。老师再次利用学生手中的食谱为活动材料,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让每位学生了解科学饮食的重要性,然后把这张食谱带回家,再与父母共同讨论修改,从营养学“色、香、味”俱全的角度出发,根据自己家庭的具体生活水平,制定出科学营养的食谱,这张修改的食谱既提高了孩子主人翁的精神,也可在活动中放手让学生去创新,更提高了每个家庭的生活质量,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是为人服务的,现代人离不开科学。
三、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来进行探究学习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学生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提供给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陌生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如生活中的牛奶盒、可乐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等都是教师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比如教学《声音的产生》的时候,不用专门的实验器材――音叉,而是提供给学生生活中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纸张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使直尺等物体发出声音来。又如,在教学“热胀冷缩”实验的时候,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是盐水瓶和学生喝牛奶用过的透明塑料管,而不是实验室的烧瓶和玻璃管,实验的效果同样很理想。教学中如果一味地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驗材料,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
四、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现象中渗透科学知识
生活中并不缺少科学,缺少的是发现科学的眼睛。很多学生在科学课学习之初都会觉得科学课距离他们很遥远,科学课上的内容是科学家应该探究的事,跟他们无关。实际上小学科学课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其课程和课时安排极具针对性。教师要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充分地引导学生发现其与他们日常生活的联系,在联系中进行思考和对比,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校园里的小动物课件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校园里去观察各种小动物,学生会在地上发现蚂蚁、在叶子上发现蜗牛、在花丛中发现蜜蜂、在泥土中发现蚯蚓。教师要引导他们去观察这些小动物,比如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观察蜗牛是怎么爬行的,蜗牛靠什么为生?蜗牛有没有嗅觉?并让学生试着证明自己的结论,学生在观察中会发现蜗牛是靠着肚子底下横纹的波动而爬行的,并从蜗牛经常寄居的地点判断它以各种蔬菜和一些植物的花、叶等作为食物。然后教师可以让各小组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证明蜗牛到底有没有嗅觉,有的小组选了难闻的臭豆腐放在蜗牛的头部,或者选择蜂蜜或者香气扑鼻的桂花放在蜗牛的头部。在学生进行充分的观察讨论后,教师要适时地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重点,让学生消化科学知识。
4.科学知识点一 篇四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业一
说明:
初级职称学员“专业课作业一”为填空题1-15题;“专业课作业二”为填空题16-30题。中、高级职称学员“专业课作业”为论述题1-5题;同时提交3000字左右“学习心得”一篇。所有学员均需按要求提交“公需课作业”。
作业提交时间:以网站通知为准。
一、填空题
1.材料是人类用以制成用于生活和生产的物品、器件、构件、机器和其它产品的(那些物质)。
2.材料按性能特点分类,可以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
3.微合金化高强度钢采用(热处理方法和热轧方法)的工艺获得高强度高塑性。
4.微合金化高强度钢通过特殊的工艺途径,得到(小的条状)铁素体,同时析出微合金碳,氮化合物来提高钢的强度。
5.微合金化低碳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具有强度高,加工硬化率(大)、塑性好、容易冲压成形,屈强比小。
6.微合金化中碳非调质钢使用状态为(铁素体+珠光体+细小沉淀相)。
7.屈服强度超过(1400MPa),抗拉强度超过(1500MPa),具有较高的比强度和一定韧性的钢为超高强度钢。
8.低合金高强度钢中,添加Mo的作用(提高钢的淬透性和回火抗力)。
9.低合金超高强度钢的主要热处理工艺为(淬火+低温回火)。
10.马氏体时效钢中Co的作用为(提高Ms点,增加钼在马氏体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加速沉淀相Ni3Mo的形成)。
11.根据n/8定律,不锈钢中加入Cr含量超过(11.7%)wt%,耐蚀性采用显著的提高。
12.仅有高温合金可以采用fcc晶格,也可以采用bcc晶格,从提高高温强度的角度看,宜采用(fcc)结构。
13.蠕变中蠕变极限指(在一定温度下在规定时间内产生规定变形量的应力)。
14.铁镍基高温合金中的沉淀相为(、相)。
5.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篇五
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臵 第一节四季的星空 1.星图上的方位判断
星图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东右西。3.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1)地球公转产生四季更替的周期为365.2422天。(2)阳历日、月时间的依据
阳历月份天数是依据四季更替的周期和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安排的。由于四季更替周期为365.2422天,故采用大小月,大月为31天,小月为30天;2月平年为28天,闰年为29天。(3)阳历闰年的安排
阳历在每400年中设97个366日的年(闰年),其余的303年为365天(平年)。公元年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世纪年必须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4.农历与月相的关系
(1)月相的含义
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2)月相变化的成因
①月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②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臵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化。(3)月相名称及其出现时间的判断
①当日、月、地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居中时为新月(朔),时间为农历初一,地球居中时为满月(望),时间为农历十五、十六。
②当日、月、地三者相互垂直时,月球向日、地另一侧运动时为上弦月,时间为农历初七、八;月球向日、地中间运动时为下弦月,时间为农历二十二、二十三。③月相
④月相变化的周期29.53天。
(4)农历月天数的安排农历月中。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大小月相间分布,所以要安排闰月的方式与公历保持一致。第二节太阳系与星际航行 1.太阳和月球(1)太阳的基本概况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是一颗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温度高达l500万℃,日地距离约1.5亿千米。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着太阳运动,绕着太阳旋转一周需要一年时间。(2)月球的基本概况
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月地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月球直径约为3476千米,月球本身不发光。月面的阴暗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低地地区,月面的明亮部分属于月球表面的高原、山地地区。月面有众多的环形山。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大约为一个月,它同时也在不停地自转,周期恰好也是一个月,所以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都是同一副面孔。2.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1)常见的太阳活动的类型:太阳黑子、日珥和耀斑。太阳黑子发生于光球层,日珥和耀斑发生于色球层。
(2)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黑子最多的一年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最少的一年为太阳活动谷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讯。
②过多的紫外线对人体皮肤造成损伤。③影响地球的气候。
④影响地球的磁场,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3.太阳系
(1)太阳系的构成八大行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按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了太阳系。太阳是中心天体,它以自己强大的引力将太阳系里的所有天体牢牢地吸引在它的周围,使它们不离不散、井然有序地绕自己旋转。
(2)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小行星带的位臵 小行星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用肉眼看不到这些小行星,它们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旋转,形成了一个环状小行星带。(4)八大行星公转的方向
八大行星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公转轨道跟圆都很接近。
(5)①流星现象
太阳系中的一一些固体小块闯人大气层时,与大气摩擦燃烧发光而划亮夜空的现象,称为流星现象。
②没有烧尽的流星体降落到地球表面,这些流星体叫陨星。主要由岩石构成的陨星叫陨石。它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太阳系天体形成演化的信息,是科学研究的极好素材。通过对陨石中各种元素的同位素含量测定,可以推算出陨石的年龄,从而推算太阳系开始形成的时期。著名的陨石有中国吉林陨石等。
③流星雨
流星体原是围绕太阳运动的,在经过地球附近时,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改变轨道,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圈。许多流星从星空中某一点(辐射点)向外辐射散开,就形成流星雨。4.彗星
(1)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2)彗星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冰晶组成的“大冰球”。(3)哈雷彗星是最著名的彗星,公转周期为76年。5.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人类对月球与行星的探测(1)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 6.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1.宇宙
(1)银河系是由众多恒星及星际间物质组成的庞大的天体系统。
(2)银河系从侧面看呈铁饼状,俯视呈旋涡状。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3)太阳系位于银河系赤道平面附近,距银河系中心约3万光年(1光年约94605亿千米),太阳系作为一颗普通的恒星绕银河系的中心运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2.宇宙的构成
目前,人类所观测到的类似于银河系的天体系统就有10亿个左右。这些天体系统被称为星系,所有的星系构成了广阔无垠的宇宙。人类所观测到的宇宙部分叫总星系,它有约距地球150亿光年的时空范围。在这一范围内,由若干级别的天体系统构成,如下所示: 3.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1)哈勃发现星系运动的特点
①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②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③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2)宇宙大爆炸论
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密度和温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宇宙就是在这个大火球的爆炸中诞生的。爆炸引起宇宙的膨胀一直延续至今,并仍在不断地延续下去。4.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史 时间
人物
主要学说理论
2世纪
希腊科学家托勒密
创立“地心说”。该学说认为,大地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他天体都绕地球转动
16世纪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
依据大量精确的观测资料,建立了“日心说”宇宙体系学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行星绕太阳转动 18世纪
康德一拉普拉斯
“康德一拉普拉斯星云”说认为,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 5.恒星的演化
(1)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自己能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似球状的天体叫恒星。恒星与地球的距离都很远,距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它的光到达地球需要8分多钟的时间)。(2)特殊的恒星
①超新星:亮度突增到原来的1000万倍以上的新星。它是恒星最激烈的爆发现象。
②爆发结果是恒星完全瓦解成为星云,或抛射掉大部分质量,遗留下来的部分物质收缩为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从而进入恒星演化的终结阶段。
③在银河系里,已发现四颗超新星,其中,以1054年所发现的超新星最为著名,最近发现的蟹状星云就是超新星爆发的遗迹。(3)太阳未来的演变过程(4)恒星的演变过程
6.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1)地球的演化过程(2)生命的诞生过程
原始大气中甲烷、氨气、水、氢气、二氧化碳等在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等作用下合成氨基酸、核酸、单糖等有机物,这些物质汇集在原始海洋中,经过长期而复杂的化学变化,形成蛋白质、核苷酸等大分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经过浓缩、凝聚等作用,形成一个由多分子组成的体系,外面有一层膜,在原始海洋中又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变化,最终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宇宙空间2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是一个椭球体
①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②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方法
哥伦布、麦哲伦等著名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及人造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等。2.地球仪和地图
①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就是经线。②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线是纬线。③赤道:赤道是最长的纬线,长约4万千米。
④本初子午线: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⑤经纬网: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网,称为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臵。
(2)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确定地理位臵
①一个经纬度只能确定地球表面的一个点的位臵,地球表面的一个点也只有一个经纬度。
②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为18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通常用“E”表示(如34。E);以西的180。属于西经,通常用“w”表示(如340W)。
③赤道为0。纬线,由赤道到南北两极各分为90。赤道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越往北北纬的纬度数值越高;赤道以南为南纬(用“S”表示),越往南南纬的纬度数值越高。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通常以300和600纬线把纬度划分为低纬度、中纬度和高纬度。3.平面示意图(1)比例尺
地图上的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为:
(2)方向
地平面上的基本方向有八个。在地图上常用三种方向表达。①用经纬网表达方向:在有经纬线的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②用方向指示标表达方向:在地图上有指向标,指向标的箭头所指方向为北。③在没有经纬线和方向标的地图上,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确定方向。(3)图例
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
1.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2.地壳运动
地壳在不断地运动。按照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类型。水平运动使地表岩层在有些地方发生弯曲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有些地方则断裂张开,形成裂谷或海洋。垂直运动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从而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3.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若干刚性的岩石圈板块,板块之间为俯冲、碰撞
带,中洋脊,以及转换断层等活动带。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运动主要是由板块之间的断层活动来完成的,而板块边界之间的宽阔的块体变形很小,可以认为板块是刚性的。板块运动认为刚性的岩石圈(包括大陆与大洋的地壳)的薄板在上地幔中黏性较小的软流圈上移动。4.火山地震分布及地震灾害预防活动(1)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区
(2)地震灾害预防活动
①工程性防御措施:加强各类工程的抗震能力。
②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建立健全减灾工作体系,制定防震减灾规划,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培训、演习、科研以及推进地震灾害保险,救灾资金和物资储备等工作。5.地形
(1)主要的地形特征
①平原:地面广阔平坦,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起伏小。
②山地:山高坡陡,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地势起伏,相对高度大。③高原: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地面平坦,起伏不大。④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中部地势较为平坦。
⑤丘陵: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地形起伏,坡度平缓,相对高度小。(2)简单的地形等高线图
①山顶:等高线封闭,由外向内,海拔增高。②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由山顶至鞍部,海拔降低。③峭壁:相邻几条等高线重叠合并处。④山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⑤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第三节土壤 1.土壤的结构(1)土壤的成分
①土壤是由水分、空气、矿物质和腐殖质等构成的。
②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2)土壤的类型
土壤颗粒
质地
性状
对植物生长的不同影响 砂土类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
颗粒较粗
疏松,不易黏结
通气、透水性能强,易干旱。有机质分解快,易流失
黏土类土壤
黏粒少,粉砂多
颗粒较细
黏性,湿时黏,干时硬
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能差
壤土类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粒大致等量
质地较均匀
不太疏松,也不太黏
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种(3)植物对土壤的作用
①有机质的积累过程。植物吸收养分,合成有机质,在母质中不断积累。②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植物根系有选择地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随着生物循环的进行,养分元素在土壤表层不断富集。2.土壤污染及保护
土壤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土壤的污染和过度开发。
现状
危害
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面积广,流失量大。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特别严重
耕地退化、沙化,洪涝加剧,生态恶化
植树种草,综合治理 土壤荒漠化
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最为严重
耕地减少,沙尘暴频发
植树种草,合理开发
土壤污染
我国土壤污染仍在不断恶化
农产品品质下降,危害人体健康
预防为主,加强管理、监测和综合治理 第四节地球上的水体 1.水体的分类
地球上的水中96.53%是海水,只有2.53%是淡水。淡水又可分为冰川水、地下淡水和其他水体。目前人类可以开发利用的淡水只占全部淡水资源的0.3%。2.水循环
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或地下径流等一系列环节和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循环。通过水体的相互转化和水分交换,水资源得以不断更新。
宇宙空间3
3.水资源
①全球有60%的地区水资源缺乏,供水困难。
②我国是世界“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供水不足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2)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①节约用水,循环用水,充分利用。②防治水体污染,保护水资源。
③修建水库,进行跨流域调水,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1.天气与气候(1)天气的概念
①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②天气现象:晴、阴、雨、雪等。
③天气要素包括: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等。(2)气候的概念
①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平均状态通常是用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或统计量来表现的。
②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2.人工降雨(1)冷云人工降雨
①用飞机或气球把冷冻剂_一干冰喷撒到云中,使云内的温度迅速下降,这样过冷水滴极易冻结,从而可形成大量冰晶。冰晶增大增多,即可下落为雨。②云内播撒碘化银,形成大量人工冰核,从而使云中形成很多冰晶。冰晶增大增多,即可下落为雨。(2)暖云人工降雨
用飞机(或高炮、火箭)向云层播撒氯化钙、氯化钠等吸湿性强的微粒,将这些微粒作为凝结核,在云中吸收小水滴,小水滴相互碰撞合并成为雨滴,降落为雨。3.空气质量报告(1)空气质量报告的概念
空气质量报告是通过新闻媒体(报纸、电视台、网络等)向社会发布的环境信息,可以让人们及时了解空气质量状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它主要包括“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首要污染物”等指标。(2)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污染指数(API)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数值形式,分组表示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4.人类与气候
(1)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气候产生影响,包括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向大气释放热量;改变地表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学特性等。(2)城市“热岛”现象
城市上空经常维持一个气温高于四周郊区的暖空气团,形成一种气温较高、湿度较低、云雾增多的特殊气候。
物质科学1
3.物质的密度
(1)公式ρ=m/v(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2)单位:克/厘米3或千克/米3,1克/厘米3=l000千克/米3。(3)测定:①主要仪器:天平、量筒(或量杯)。
②固体密度的测定: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m,用量筒(或量杯)测出物体的体积V(形状规则的物体,可直接用刻度尺测量后计算出体积;不规则的物体通常用排水法),然后运用公式计算出物体的密度ρ
③液体密度的测定:用天平称出空的烧杯的质量m1,用量筒量取适量待测液体的体积V,将液体倒人烧杯中,称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2,则待测液体的密度为ρ=(m2一ml)/V。
(4)密度的应用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以根据密度来鉴别物质,并可用于计算物质的质量或体积。
4.晶体的熔化和凝固
(1)具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熔点)的固体叫做晶体。
(2)特点:晶体吸热达到熔点时,就开始熔化。在晶体在B点开始熔化,B点对应的温度T即为熔点,在B-C的过程中,吸热不升温,且固态物质逐渐减少,液态物质逐渐增多,到C点全部熔化成液态;CD段是液体吸热升温过程。(3)晶体熔化的图象
(4)熔化和凝固的关系: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物质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温度保持不变,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5)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晶体具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晶体的熔点保持不变,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5、沸腾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汽化分为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在液体的表面进行的,并且不剧烈。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温度的高低 ②液体的表面积的大小 ③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④对于不同的液体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其中减少蒸发在农业上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喷灌和滴灌,它的好处是可以减少水分在传输中的渗漏和蒸发。
蒸发吸热,吸收其它物体的热量,可以导致其它的物体温度降低。
(2)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也是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水沸腾时的现象:水在沸腾时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沸点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液体的沸点受大气压的影响,一般气压越高,沸点也随着增高。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说明:水在加热过程中的现象:沸腾之前,水的温度不断上升,并有气泡产生,这时的气泡中主要是空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小,并有响声出现且逐渐增大。达到一定温度时,开始沸腾,这时水底会产生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把里面的水蒸汽释放出来,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低沸点物质的一种重要用途:医疗上有一种冷冻疗法就是利用低沸点物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而使局部组织冷冻,从而破坏或切除病变的活组织。
(3)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式:
1、降低温度可以使所有的气体液化,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譬如气体打火机以及液化石油气内的液体都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在常温下液体化的。火箭的燃料液态氢和液态氧也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制得的。气体液化的好处是可以使气体的体积大大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4)电冰箱工作的原理是:主要用到了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在冰箱内(即冷冻室)要吸热使温度降低,在冰箱外(散热器)要把吸收的热放出。故在冰箱内冷冻室里是利用液体汽化吸热,使液体变成气体。而在冰箱外通过压缩机把气体压缩并在散热器放热使之液化变成液体又流到冰箱内,再又汽化吸热变成气体。如此反复循环,从而达到制冷效果。
(5)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几种常见自然现象的解释:
云、雪、雨、雾、露、霜
说明:它们基本上都是空气中水蒸汽形成的,形成的位臵为:云、雪、雨在高空,雾在低空,露、霜在地面。
云:高空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这些小水珠聚集在一起形成云 雪:高空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或有些小水珠凝固而成的小冰晶从空中落下来就是雪。
雨:云中的小水珠越积越大,最后从天空落下来就形成了雨。
雾:低空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或灰尘上就形成了雾。
露: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搭在地面上的植物或草丛上就形成了露。
霜: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搭在地面上的植物或草丛上就形成了霜。
物质科学2
5.我国水资源的情况、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及相关防治措施
①我国江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拥有的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4,是世界“贫水国”之一。
②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很不平衡:夏季丰富,冬季短缺,南多北少。(2)水污染的主要原因: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用水量剧增的同时,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水引起的水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使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
(3)水污染的相关防治措施:①工业上,通过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的水体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②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③生活污水应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4)水的净化方法:沉淀法、过滤法和蒸馏法等。2.大气压强
(1)大气会从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2)日常生活中存在许多可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现象,如马德堡半球实验、用吸管吸饮料、塑料挂钩的吸盘贴在光滑的墙面上能承受一定的拉力而不脱落等。(3)大气压的变化
①离地面越高,大气的密度越小,因此大气压强也就越小。②一般情况下,晴朗天气的气压较阴雨天气的气压高。
(4)大气压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毫米汞柱等。海平面附近的大气压称为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1.01x105帕= 760毫米汞柱。(6)大气压的测量
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气压计包括水银气压计与无液气压计。
7.空气污染
(1)引起空气污染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及可吸入颗粒污染物等。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烟尘排放、土地沙漠化等。(3)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 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等。(4)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①减少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气体及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量。
②提高能源利用的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加强国际间的合作。1.物体的运动
(1)物体位臵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① 说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②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
③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为了方便,我们常用地面做参照物。2.速度与平均速度
(1)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指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①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量。
②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它不随运动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也不随路程的改变而改变,且速度是一个定值,公式为V=S/t,式中S是指在,t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③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时。1米/秒=3.6千米/时。(3)平均速度:粗略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公式为V=S/t。①时间的测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是s。时间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除了用钟表外,实验室常用停表来测量时间间隔。②长度的测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是m。长度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m)、纳米(nm)等。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是:
I km=1000 m=103 m,l dm=0.lm,l cm=0.01 m,1 mm=0.001 m, 最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刻度尺,通常根据被测长度末端靠近的刻度线来读数。更精确的测量工具可选用游标卡尺等。3.力
(1)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称做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
(2)作用效果:包括两方面: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4)力的三要素:习惯上,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
①重力是指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作用点:物体的重心。②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③重力的大小:G=mg, 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牛,其值为9.8牛/千克。在粗略计算时,g的值可取10牛/千克。(6)摩擦力
①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③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增大有利摩擦:使接触面变得粗糙,在接触面上添加增大摩擦力的材料,增大接触面的压力,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
减小有害摩擦:使接触面变得光滑,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7)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伸得越长,它的弹力就越大。弹簧测力计是根据这个道理制作的。4.力的测量及图示
(1)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①弹簧测力计的刻度原理:弹簧的伸长量与其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②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点:检查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选择量程,判断最小刻度值。另外,所测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2)力的图示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作力的图示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①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②线段上箭头的方向必须跟力的方向一致。
③线段的长度(包括箭头在内)跟力的大小成比例,同时要标出单位线段表示的力的大小。
物质科学 物理3
5.二力平衡
(1)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2)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则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6.牛顿第一定律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是描述物体在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
(2)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惯性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物体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的大小、是否受力、受力的大小均无关。7.压强
(1)压力:物体间由于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2)压强
①概念:压强是指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压强反映了压力的作用效果。②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为Pa.③公式:F=P/S(3)运用公式计算压强时的注意点
①压强的大小是由压力和受力面积共同决定的。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强与压力成正比;压力一定时,压强与受力面积成反比。
②受力面积不是指物体的表面积,而是指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直接接触的那部分面积。
③此公式适用于固、液、气体的压强的计算。(4)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强:一是增大压力,二是减小受力面积。②减小压强:一是减小压力,二是增大受力面积。(5)液体的压强
①产生的原因: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所以不仅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容器侧壁也有压强,而且液体内部对容器内的各个方向都有压强。②特点: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8.浮力
(1)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起的力称作浮力。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F浮=G排。(3)计算浮力常用的方法 ①阿基米德原理
②称量法:F浮=G物一F,其中F为物体浸入液体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③压力差法:F浮=F1一F2。
④平衡条件法:F浮=G排,一般指物体在液体中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9.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l)关系: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臵,压强越小。(2)实例
①机翼模型:迎面吹来的风被机翼分成上下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上下不对称,在相同时间内,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小;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因而速度较小,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大。因此在机翼的上下表面产生了压强差,这就是飞机向上的升力。
②地铁站台上设臵安全线,人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内的位臵候车。这是由于飞驰而过的地铁列车的速度很大,造成了安全线以外的站台边缘处的压强小,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指向列车的压强差,人若站在安全线以外,就很容易被地铁列车卷走。
1.电路的组成(2)通路、开路与短路 ①串联电路的特点
I=I1=I2,U=U1+U2,R=R1+R2。②并联电路的特点
I=I1+I2,U=U1=U2,1/ R=1/R1十1/R2。2.电流
电流是由于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科学上把正电荷的移动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电流的大小用1秒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多少来衡量,电流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2)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注意点①正确选择量程。被测电流不得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在不能预先估计被测电流大小的情况下,应先拿电路的另一个线头迅速试触电流表最大量程的接线柱,如果指针偏转太小,再使用较小的量程。②电流表必须串联在被测电路中。
③使电流从电流表的“十”接线柱流进,从“一”接线柱流出。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两极。3.电压
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必要条件。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常见的电压值:干电池的电压为1.5伏,我国家庭照明电路的电压为220伏。欧洲的家庭照明电路的电压为110伏。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为36伏以下。(2)使用电压表测量电压的注意点
①正确选择量程。
②电压表必须与被测的部分电路并联。
③电压表的“+”接线柱接在跟电源正极相连的那一端。④测量时,在电压表上读数的方法与电流表相似。4.电阻
(1)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越大,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为Ω。
(2)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取决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
(3)滑动变阻器的原理 对材料、横截面积不变的导体,通过改变接人电路中的电阻丝的长度而使电阻发生改变。
使用时必须注意,要使接入电路部分的电阻丝的长度可变,通常使用“一上、一下”两个接线柱就行。5.欧姆定律
(1)通过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欧姆定律。公式为:I=U/R。
(2)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是;R=U/I,测量得到U和I,根据公式求出电阻。(3)伏安法测电阻的要点
①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要达到最大。②多次测量后求出电阻的平均值,得到实验结果。6.磁现象
①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
②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称为磁性。
③任何磁体都有磁性最强的两端,分别为N、S两个磁极。
④磁化:一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会获得磁性,这种现象叫做磁化。磁化现象在工农业生产中均有很广泛的应用。
(2)磁极相互作用的规律: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3)磁场
①基本性质:它对放人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②方向:磁场具有方向性。将一个小磁针放人磁场中任何一点,小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③表示方法:用磁感线表示,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场的强弱,磁感线的切线方向表示磁场的方向。(4)电流的磁场
①直线电流的磁场:奥斯特实验表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若用磁感应线表示,直线电流的磁场是以导线上各点为圆心的同心圆。②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其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
与永磁体不同的是,螺线管的南北极可随电流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判定依据是右手螺旋定则,即安培定则。螺线管的磁场强弱会随电流大小、线圈匝数多少的改变而改变。电流为零时,磁场也随之消失。7.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l)电磁感应现象: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称为电磁感应现象。(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①必须有磁场。
②导体必须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③导体必须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3)感应电流的方向
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运动的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物质科学 物理4
8.常用电器
常用电器有电话、电风扇、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9.家庭电路
(1)家庭电路的组成:家庭电路由电源引线、电能表、闸刀开关(断路器)、保险盒、插座、灯座、开关和家用电器组成。
(2)家庭电路的各种用电器是并联接人电路的,控制各种用电器工作的开关必须与用电器串联。(3)火线和零线
家庭电路由外面的低压供电线路供电,其中一根电源引线是火线,另一根电源引线是零线。火线和零线之间有220 V的电压,火线和大地之间也有220 V的电压。正常情况下,零线和大地之间没有电压。
辨别火线和零线可用测电笔。测电笔由笔尖金属体、电阻、氖管、弹簧和笔尾金属体组成。用测电笔测一试时,氖管发光的是火线,不发光的是零线。(4)熔断器、断路器的作用
①熔断器有封闭管式熔断器和敞开插入式熔断器两种。当电流过大时,熔断器内的保险丝会自动熔断,避免导线或用电器损坏.以免引起火灾。熔断器一般装在电器设备上。
②断路器可替代闸刀开关和熔断器。当电流达到额定值的一定倍数时,可以在几分钟或几秒钟内自动切断电路,从而起到电路过载或短路的保护作用。断路器一般接在火线上。10.电磁知识的应用(1)电磁感应现象
由于导体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的现象,是一种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2)电磁知识在技术中的应用
①发电机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制成的。实际发电机分为交流发电机和直流发电机。
交流发电机的电路中产生的是交变电流(简称交流),在交变电流中,电流在每秒内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一号为Hz我国电网以交流供电,频率为50HZ ②电动机是利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原理制成的。电动机使用方便、效率高、无污染、体积小。
③电磁起重机、电磁继电器及磁悬浮列车都是根据电磁铁的原理制成的。电磁铁是根据螺线管磁场的强弱控制原理制成的,由通电螺线管和铁芯组成。电磁铁的磁性有无、强弱和方向都可通过改变电流来控制。
④磁带、磁卡等是利用磁性材料记录信息的产品磁记录技术提高了工作效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1.波
①声波
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做声波。频率大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音叫做次声波。②乐音
声音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声音悠扬、悦耳,听到时感觉很舒服。人们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如歌唱家的声音、演奏家演奏的乐曲声等。乐音的三个特点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③噪声污染
与乐音相对的是噪声。噪声妨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是国际公害。
④电磁波
电报、电话、电视、广播、互联网的信息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光也是一种电磁波。
①声与信息传播
轰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医生通过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等都是声传递信息的实例。另外,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的深度。利用超声波可以准确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②电磁波与信息传播
人们交流信息的方法最早依赖于语言和信号,有了利用电磁波原理制成的现代通讯工具,使人们进行远距离信息交流变得更加容易,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信息传播渠道更通畅。
2.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现象
(1)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c=3 × 108米/秒。
(3)光在不同物质里的传播速度 c>v空气>v水>V玻璃。
(4)光的反射现象
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遇到障碍物时,光会在障碍物的表面发生反射,并改变传播方向。一般来说,各种物体的表面都能反射光,我们能够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人了我们的眼睛。(5)光的反射定律
①内容:如图8一6,反射光线OB与人射光线AO、法线MN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人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BOM等于人射角∠AOM。②注意点:要抓住一面、一点、两角、三线,即镜面,人射点,反射角和人射角、反射光线、人射光线和法线。③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6)①镜面反射
平行光线射到平面镜或其他表面是光滑的物体上时,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镜面反射可以改变光行进的方向。
②漫反射
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粗糙表面上时,反射光线并不平行,而是向着各个方向反射。漫反射可以使人能在各个不同方向都看到物体。(7)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像: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光学仪器后所形成的与原物相似的图像。②实像:实际光线通过像点的像。
③虚像:物体上的某一点S发出的光线,如果其在传播方向上不能相交于一点,但其反向延长线却能相交于一点S’,那么S’是S的虚像(实际光线不通过像点)。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虚像,像与物体等大,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即像到镜面的距离一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⑤平面镜的应用
平面镜可以成像;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如可用平面镜制成潜望镜。
(8)光的折射现象
大量实验表明,光从一种透明介质进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传播方向通常会发生改变的现象。(9)光的折射规律
①内容:光从一种介质斜射人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如图8一7,折射光线BO与人射光线AO、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与人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光由空气斜射人水、玻璃等透明介质时,折射角r小于人射角i。光由水、玻璃等透明介质斜射人空气中时,折射角r大于人射角i。光垂直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上时,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折射角等于0。②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即如果光逆着折射光线射人,其折射光线也将逆着人射光线射出。
③有反射光线不一定有折射光线,有折射光线一定有反射光线。
3.透镜与眼球折光系统(1)透镜
①透镜可分为凸透镜与凹透镜两种。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②凸透镜成像原理
物距
像距
像的情况
应用
正或倒
放大或缩小
虚或 实
U>2f
另一侧 f<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照相机 F<u<2f
另一侧 u>2f
倒立
放大
实像
幻灯机 u<f
同侧 v>u
正立
放大
虚像
放大镜(3)眼球折光系统
①人的眼球里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的焦距通过晶状体、房水、玻璃体的共同作用进行调节。人的眼球相当于一架照相机,物体发出的光通过晶状体在视网膜上成像。
②来自远方的光,经折光系统折射后,若成像于视网膜前,就是近视眼,近视眼应当用凹透镜来矫正。
③若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后,就是远视眼,远视眼应当用凸透镜来矫正。
物质科学物理5
4.电磁波(1)太阳光的组成
太阳光包括可见光、红外线与紫外线。棱镜可以将可见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不同的光。各色光有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红光之外的是红外线,紫光之外的是紫外线。这两种光人眼看不见。①红外线的应用
烤箱、浴室取暖灯、红外线夜视仪、遥控器等。②紫外线及其预防
适度的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医院里常用紫外线等来灭菌。此外,紫外线还可用作防伪标记。
过度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轻者使皮肤粗糙,重则引起皮肤癌。因此在太阳辐射较强的季节,应注意使用防紫外线的用品,如防晒霜、防晒伞等。(2)色光的混合
人们发现,红绿该三色光混合能产生各种色彩,因此把红、绿、监三种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原色。如彩色电视机画面_上的丰富色彩就是由三原色光混合而成的。(3)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下射线等。1,能的形式
能的形式有:机械能、光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生物质能等。2.机械能
(1)动能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及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2)势能
①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及物体所处的高度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所处的高度越高,它的重力势能越大;所处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重力势能也越大。②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材料以及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物体的弹性势能就越大。(3)在一定条件下,动能可以转化为势能,势能也可以转化为动能。单摆、滚摆的运动充分表明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机械能=动能+势能。
(4)机械能守恒定律 物体具有的势能和动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果没有摩擦等阻力,那么在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机械能守恒定律反映了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在不存在阻力的条件下,物体动能和势能在相互转化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即动能的减少量恰好等于势能的增加量;反之,势能的减少量恰好等于动能的增加量。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优点是:不需要考虑过程的细节,只要满足守恒条件,则初态的动能和势能之和一定等于末态的动能和势能之和。3.机械功
(l)概念:功是作用于物体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2)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3)公式:功=力×距离,即W=FS。(4)力没有做功的三种情况
①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这个力对物体没有做功。例如人用力推一个笨重的物体而没有推动。一个人举着一个物体不动,力都没有对物体做功。②物体不受外力,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虽然通过了一段距离,但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这种情况也没有做功。
③物体通过的距离跟它受到的力的方向垂直,这种情况中虽然有力的作用,物体也通过了一段距离,但这个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的距离,这个力也没有做功。例如人在水平面上推车前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车虽然通过了距离,但在重力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因而重力没对车做功。
(5)功与能的关系
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则这个物体就具有能。正在做功的物体一定具有能。4.杠杆
(1)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2)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①杠杆能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叫做支点。
②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做动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做阻力。
③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之间的距离,而不是支点与力的作用点之间的距离。(3)求力臂的步骤
辨认杠杆,确定支点,作出动力、阻力的图示,将动力和阻力的图示延长,得动力作用线和阻力作用线,再从支点出发分别向二力的作用线作垂线,便得这两个力的力臂。(4)杠杆平衡的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 L2。(5)杠杆的分类
杠杆种类
特 点
应用实例
省力杠杆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l1>l2
动力小于阻力,Fl<F2
开瓶器
费力杠杆
动力臂小于阻力臂,l1<l2
动力大于阻力,F1>F2
钓鱼杆
等臂杠杆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l1=l2
动力等于阻力,Fl=F2
天平5.滑轮
(1)定滑轮的结构和作用
工作时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2)动滑轮的结构和作用
动滑轮的实质是L1=2L2的省力杠杆,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3)滑轮组的作用
滑轮组既可省力也可改变力的方向。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n段绳子拉物体,拉物体所用的力F就是物重的n分之一,即F=G/n,其中n表示拉物体的绳子数。6.功率
(1)概念:功率是用来描述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2)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3)公式 P=W/t P=FV 机器的功率是指机器对外做功时输出的功率,每台机器都有各自最大限度的输出功率,对于需确定功率的机器,由P=Fv,可知牵引力跟速度成反比。(4)机械效率、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其关系
有用功
对人们有用的功瞻,即机械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
额外功
对人们没用又不得不做的功‰,即机械克服额外阻力做的功 总功
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即:W总=W有+W额
机械效率
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或者说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即:η=W有/W总=W有/W有+W额
(5)有关机械效率的注意点
①机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没有单位。实际机械的效率总是小于1,即η<1(理想机械时:因为W额=0, W有 =W总,所以才有η=l)。
②总功是人们利用机械时,动力对机械做的功。如果动力为F,动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为s,则:W总=Fs。
③在实际计算中,利用机械提升物体时,有用功W有=Gh;沿水平面使物体匀速运动时,有用功等于克服摩擦做的功,即W有=fs。在计算η时,根据题目条件正确确定W有和W总是解题的关键。
④机械效率的大小取决于W有与W总的比值,它与利用机械是否省力无关。有时与W有的大小也无直接关系,W有大,η不一定就大。7.电功与电功率、热量
(1)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
(2)电功:公式为W=UIt,单位为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千瓦时(kW•h)。换算:1 kW•h=3.6× 106J。
(3)①电功率是用来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②计算公式:P=W/t、P=UI。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为W),千瓦(kW)。1 kW=1000 W ③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 .原理:P=UI;电路图;步骤。
.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时,应调节滑动变阻器,使伏特表读数为额定电压U额时,再读出安培表示数I额,代入P额=U额I额中计算。
(4)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其数学表达式为:Q=I2Rt,单位为焦。
(5)电热器的原理是电流的热效应。电热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电阻率大、熔点高的合金发热体。
(6)电功、电功率、热量的比较
物理量名称
表达式
单位及符号、换算关系
注意 电功形
W=Ult W=Pt
焦(J),千瓦时(kW•h)
lkW•h=3.6×106J
公式中各量的对应关系,电能表的用 途及读数方法
电功率
P=W/t P=UI
瓦(w),千瓦(kW)1kW=1000W 当U实
=U额 时,P实=P额
热量Q
Q=I2Rt
焦(J)
在纯电阻电路中,计算热量可利用Q=W ①正确理解电功和电功率的关系
有的同学认为“电流做功越多,电功率越大”,这是错误的。电功率描述电流做功的快慢,用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来表示。所以这里包含功和时间两个因素,只有在时间相同的前提下,做功多者功率才会大。若缺少时间这个因素,功率大时只能说明做功快,做的功不一定多。②注意电功和热量的区别
如电炉、电烙铁、电饭锅,电流做功时将全部电能转化为内能,Q=W。而电风扇工作时电能主要转化为机械能,只有少部分能量转化为内能,因此电风扇发热时惟一使用的公式是Q=I2Rt(R为电动机线圈的电阻),而绝不能使用Q=W = UIt(其中U为电机线圈两端的电压)来计算转化的内能,因为此时W>Q。③注意电功率P= UI和热功率P=I2R的联系和区别
在电路中只有电阻元件时(即纯电阻电路),电功率和热功率是相等的。当电路中有电动机、电解槽等用电器时,电能要分别转化成机械能、化学能等,只有一部分转化成内能,电功率大于热功率。(7)正确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关系
①“PZ220一25”的意思是:PZ一普通照明灯泡,220一额定电压220伏,25一额定功率为25瓦。使用各种用电器一定要注意它的额定电压,用电器只有在额定电压下才正常工作。
②当用电器的工作电压不是额定电压时,它的实际功率不等于额定功率;当工作电压低于额定电压时,用电器的实际功率小于额定功率,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当工作电压高于额定电压时,用电器的实际功率大于额定功率,用电器有烧坏的危险。
③一个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只有一个,但它的实际功率有无数个。实际功率会随着实际电压的变化而变化,灯泡的亮度取决于灯的实际电功率。
物质科学物理6
8.核能的利用(1)裂变和链式反应
裂变是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在中子轰击下分裂成2个新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在裂变过程中,导致一系列原子核持续裂变,并释放出大量核能的反应称为链式反应。(2)聚变和热核反应
聚变是使2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新核,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由于聚变需要很高的温度,所以也称为热核反应。(3)放射性及其应用
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都会产生肉眼看不见、能量很高的射线,如α射线、β射线,γ射线。这些射线大剂量时会对人畜造成很大的伤害,但若用较小的量并谨慎地加以控制时,射线也可以用来探测机械设备、选育种子、治疗疾病等。(4)核能是原子核变化时释放的能,获得核能一般有两条途径: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目前建成的核电站都是利用重核裂变将核能转化为电能。原子弹是根据裂变的原理制造的,氢弹是根据聚变的原理制造的,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9.改变内能的两种途径(1)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做功和热传递。(2)做功和热传递的区别(3)内能、温度和热量的比较
概念
量的类型
单位
日常生活中“热”的不同含义 内能
物体内部大量做无规则热运动的粒子所具有的能
状态量,对应的是某一个时刻
J
“摩擦生热”,意思就是物体经摩擦后,内能会增加
温度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状态量,对应的是某一个时刻
℃
“热”表示温度高,如“今天天气很热”,意思说今天气温很古同 热量
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其本质是内能,是物体与物体之间传递的内能
过程量,对应的是一段时间
J
“蒸发吸热”,意思是液体在蒸发时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10.能量的转化与传递(1)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这就是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从本质上看,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是有所区别的。能量的转化是指能量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一种形式能量减少了,而另一种形式的能量却增加了。能量的转移是指能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去,一个物体的能量减少了,而另一个物体同一种能量却增加了,但能量的形式保持不变。
能量转化和守恒是自然科学最基本的规律。“永动机”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它违背了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的转化与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例如热能可以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而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可燃物可以通过燃烧将化学能转化成内能,但不可能将内能自发地转化成化学能。(2)化学能与内能的转化
燃料燃烧释放热量的过程,就是将贮存在燃料中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燃烧值,其单位为焦/千克。
(3)生物体能量的来源和转化
①生物质能来自生物体,源于太阳能,是一类可再生能源。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生物体内的有机物中,其表达式为:
②生物体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一部分供给生物体进行各种生理活动,另一部分则转化为热能而散失。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将贮存在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转化和利用的过程,其表达式为:
第二节能源与社会 1.能源(1)能源的概念
凡是能为人类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都可以叫做能源。
(2)能源的分类
形成条件
利用的广泛性
可再生性
一次能源
常规能源
可再生能源
水能、风能、生物能等
不可再生能源
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资源
新能源
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地热、沼气、潮 汐能等
不可再生能源
核能、油页岩等
二次能源
如电能、沼气、汽油、焦炭、蒸气、工业余 热等(依靠其他能源来制取)(3)煤、石油与天然气的比较
能源
重要性
元素组成 主要分类
用途
煤
我国第一能源
碳元素
无烟煤、烟煤和褐煤
燃料、化工原料
石油
我国第二能源
碳、氢元素
汽油、柴油、煤油等
燃料、化工原料
天然气
我国重要能源
碳、氢元素
燃料、化工原料(4)水能、风能、原子能的比较
能源
能源来源
能量转化途径
主要特点
水(江河)能
太阳辐射能
水的势能一水的动能一电能
第三大能源,无污染,可再生
风能
太阳辐射能
气压差一空气的动能一电能
无污染,不会枯竭,但不稳定
原子能
核变化释放
核能一热能一机械能一电能
能量巨大,可控制,需防护
目前,人类所需能量的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正是各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在植物体内贮存下来。这部分能量为人类和动物界的生存提供了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化石燃料也是由古代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它们实质上是由古代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此外,水能、风能、波浪能、海流能等也都是由太阳能转换来的。2.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1)能源与人类的关系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之一。人类文明的每一进步,都和能源的利用息息相关。人类进化发展的过程,是一部不断向自然界索取能源的历史。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膨胀,人类的能源消费大幅度增长。世界上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生物化石能源将在几十年至200年内逐渐耗尽。另外,大量矿物能源的燃烧,是造成大气污染、“酸雨”和“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人类在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质量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2)我国的能源状况
我国是个能源大国,水力资源居世界第一,正在建设中的长江三峡水电站,设计容量为1842万千瓦,堪称世界之最。煤的储量居世界第三。石油、天然气正在不断探明中,据报道: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近来发现了丰富的油气层,埋藏的石油达500亿吨,天然气达8万亿米3。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年耗能不足1吨标准煤,不及世界平均值的一半;人均年用电600千瓦时,约为世界人均的1/4,可见我国又是一个能源穷国。(3)新能源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和氢能、核能、生物质能是七种新能源。①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不会产生任何污染,是人类最理想的可再生能源。理论计算表明,太阳每秒钟辐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相当于500多万吨煤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因此,地球上每年获得的太阳能是十分巨大的。直接利用太阳能的途径有:利用太阳灶和太阳能热水器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通过光电转换装臵把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②氢能源具有来源广、热值高、无污染等优点,也是一种大有发展前途的新能源。目前该能源没有推广的原因是还没有廉价制氢的方法。
③核能是由于原子核的变化而释放的巨大能量,也叫原子能。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裂变的链式反应产生的能量发电的,它的核心是反应堆,反应堆里放出的核能转化为高温蒸气的热能,再通过气轮发电机转化为电能。核电站的特点:消耗的“燃料”少,只需要很少的核燃料,就能产生大量的电能;成本低,1 kWh电能的成本要比火电站低20%以上。我国浙江秦山核电站(1991年建成)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已运行发电,预计到2010年,我国核电站的功率可达5 × lO7kW。
生命科学1
第一章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第一节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 1.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严谨的结构——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都有新陈代谢作用。(3)都有应激性。(4)都有生长现象。(5)都能生殖和发育。(6)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生物的上述基本特征是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标准。2.显微镜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
显微镜是生命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观察工具,可以帮助人们观察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小物体或细微结构。(1)显微镜的结构
包括镜座、镜柱和镜臂、载物台、遮光器、反光镜、镜筒和物镜转换器、准焦螺旋、目镜和物镜等。其中目镜和物镜是显微镜的最重要部分。(2)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光线经反光镜反射,通过玻片标本、物镜、目镜的折射后,将所观察的物体放大,然后在人眼的视网膜上成像。注意:显微镜所成的像是倒像,因此玻片移动的方向与物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3)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其操作步骤为:取镜→安放→对光→调焦距→放玻片→观察。观察前,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从侧面注视物镜,不让它接触玻片,否则会压碎玻片,损坏物镜(透镜);观察时,一定要慢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避免物像一晃而过,或根本没有觉察。(4)计算所观察物体的总放大率
所观察物体的总放大率=目镜的放大率×正在使用的物镜的放大率。3.常见生物的种类、形态及生活特性
(1)常见的动物类群
(2)常见的植物类群
4.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冈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物种丰富,特有属、种繁多,起源古老,经济物种丰富,生态系统的类型丰富。(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①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保护生物多样性就等于保护了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石,保护了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基础,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第二节细胞
1.制作临时装片。绘制生物图
利用显微镜观察生物体的微观结构时,必须把待观察的生物材料制成玻片标本,使光线能够直接透过。玻片标本有切片、涂片和装片三种。(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
①在干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②用镊子在洋葱鳞片叶的内侧表皮上撕取一层很薄的表皮,放在水滴中。③用镊子展平,盖上盖玻片。盖盖玻片时,让盖玻片的一边接触水滴,用镊子挑起另一端,然后轻轻放下玻片,以避免产生气泡。
④为能观察清楚,用稀释的碘液或红墨水进行染色。滴一滴碘液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使染液浸润到整个标本。(2)绘制生物图的要求 ①科学性和准确性。
②各部分的比例要合理,大小、位臵要适中。③绘图及注字要用铅笔。
④线条要均匀一致,用圆点衬阴表示明暗和颜色的深浅,不能用铅笔涂抹。2.细胞的结构(1)细胞的基本结构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有相同的结构,它们都含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基本结构。但是植物细胞还含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动物细胞一般没有这些结构,这也是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点。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细菌的细胞没有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植物、动物和真菌的细胞都具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3.细胞的分裂及其意义(1)细胞的分裂
细胞的分裂指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细胞核先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2)细胞分裂的意义
细胞核中有遗传物质DNA,而DNA就是染色体的成分之一,细胞分裂实现了染色体的复制与均分。因此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
物质相同。
4.细胞的生长与分化(1)细胞的生长
是指细胞由小变大的过程。生物体的生长指生物体内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2)细胞的分化
随着细胞的增殖,细胞数量增多,细胞的形态和功能逐渐出现了差异,最后形成了具有不同形态和不同功能的各种细胞。这种由一般到特殊,由相同到相异的细胞变化的过程,称作细胞分化。5.组织、器官和系统(1)组织
具有分生能力的细胞,不断进行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可以形成形态和功能相同的细胞群,这一细胞群即组织。植物的基本组织有保护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机械组织、分生组织等。人体的基本组织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2)器官
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顺序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就形成了器官。被子植物由根、茎、叶(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生殖器官)等六大器官构成。人体由心脏、肺、脑、胃、骨、血管等器官构成。(3)系统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人体由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神经、运动和内分泌等八大系统构成。
多细胞生物有明显的结构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个体。
第三节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1.生物分类的单位、方法和检索表(1)生物分类的单位与方法
现代生物学家根据生物进化的亲缘关系和形态结构的特点,用七个等级对生物进
行分类,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界是最大的一类。(2)分类检索表
分类检索表是鉴定生物种类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查阅检索表可以帮助我们初步确定某一生物的科、属、种名。2.种群(1)种群的概念
种群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2)种群的特征
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的数量变动与种群的这些特征密切相关。3.生物群落(1)生物群落的概念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2)群落的分层现象
在森林群落中,高大的乔木组成乔木层,灌木和小树组成灌木层,草本植物组成草本植物层,苔藓和地衣等植物组成苔藓地衣层,形成垂直分层现象。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布也有类似的垂直分层现象。(3)植物群落和植被的概念
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被覆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4.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生物圈还可以分成大小不同的许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类型
(3)生态系统的成分
(4)食物链和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许多食物链常常相互交错成网状,称为食物网。(5)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从绿色植物把太阳能固定在体内后开始,并沿着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个营养级传递,最后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渐减少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则是循环不息的,即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反复地出现和循环。5.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生物一方面受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如光、水、温度、食物、风等的影响,而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包括人类的活动)又对无机环境及其他生物造成一定的影响。
(2)生物对生活环境的适应
现存的各种生物对其生活的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即适应的普遍性。如仙人掌的叶刺、肉质茎对干旱环境的适应;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叶的形态结构对光照强度、水分蒸腾作用方面的适应;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对土壤穴居生活的适应;极地狐和沙漠狐的体形等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此外,更具典型意义的是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
6.二年级科学知识点 篇六
答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污染者负担原则;环境权利原则;协调发展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随着人口的增加,水资源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当今世界人均供水量已经比25年前减少了1/3,请问,如今世界的缺水现象已经影响到多少个国家?
答案:80个国家
烟尘是大气中的固体颗粒物,直径很小,其中小于10微米的可以长期在空气中飘浮,叫什么?大于10微米的,能较快地降落地面上,叫什么?
答案:飘尘、降尘
12亿人口是多少?不妨给出一些形象的说法:如果中国人手拉手站在地球的赤道,可以绕地球多少圈?;全国人民一天吃掉多少万吨粮食?;多少万吨肉?。
答案:50圈、78万吨、4万吨
光污染分成哪三类?
7.科学知识生活化的教学实践 篇七
一、“科学知识生活化”的含义及意义
“科学知识生活化”是指把科学内容与生活相结合, 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联系起来, 紧贴学生生活实际, 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知与实践, 如青春期教育、合理膳食、自行车的学问等, 使学生在活动中亲身感受和体验中获取知识, 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现问题, 通过自己的探索和研究来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提高创新能力、增长知识和丰富经验的活动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愿望的话, 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将化为灰烬。”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相接轨, 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特别是提高学习科学的自信心、生活实践和生存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对满足学生好奇心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课堂引入、课堂教学、课堂小结中, 都可以用生活中的资源通过创设情境, 添加佐料、科学知识应用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在人的学习中, 技能和智慧比知识更重要。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相接轨, 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育学生自立精神, 养成学生自探习惯, 铸就学生自强意志, 有其极为特殊的意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
当前教育专家们认为:“基础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形成学生的发展能力, 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据此观点, 科学教学也应该重视学生发展能力的培养, 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相接轨, 使学生形成一种科学合理且具有发展活力的知识结构, 以及具有发展活力的能力基础, 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科学知识生活化”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现实生活课”促进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在课程设计上, 按照专题组织“现实生活”课堂教学, 也是一种较常见的形式。这些专题的选定往往与初中生的生活紧密相关, 并结合初中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课堂教学, 如“我们身边的事物”、“我们的青春生活”、“厨房中的学问”等等。德国从本世纪初开始, 对初等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 目前在基础学校设立的“促进课”, 就是采用“事实教学”, 围绕学生的生活环境进行学习, 其教学内容涉及自然、社会以及家政、交通安全教育、性教育等广泛领城。有些国家提出若干明确性的教学要求, 如“基本技能学习”、“生活经验”、“工作经验”等等, 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实际情况, 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泰国的“生活经验”也综合了社会生活、生活常识和健康教育的内容。
如课堂上讲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知识点时, 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 我们不妨举这样的例子来说明:同学们都有游泳的经历吧, 你想向前游去, 向后退, 沉入水底, 向上浮起, 你是怎样完成的?同学们想了以后就很清楚认识到我 (手) 对水的一个作用力, 水就对我一个反作用力, 那么我前进、后退、上浮、下沉也就很容易做到了。接着让学生分析:两学生打架, 甲学生给乙学生屁股上踢了一脚, 甲学生居然对老师说乙学生给我脚上一屁股, 请同学们评价一下甲同学的说法正确吗?学生思考后会认为: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观点是对的, 谁也不吃亏, 但从人体的不同部位考虑, 屁股要痛一些, 所以用脚踢人是一种不正确的行为, 我们要绝对禁止。学生们在笑声中轻轻松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2.“快乐生活课”让学生享受学习科学的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感受科学课的魅力, 接受科学学习的洗礼。如讲授“重心”这一知识点时:老师拿来两个鸡蛋, 一个生鸡蛋和一个熟鸡蛋混在一起,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碰到, 怎样分开, 那该怎么办呢?别急, 你只要拿起鸡蛋的一头, 放在桌上一旋, 如果它能直着“身子”, 在桌子上滴溜溜地转上几圈, 那它就是熟鸡蛋, 否则就是生的。你把全部鸡蛋一个一个地旋过后, 就可以把它们分开了。因为熟鸡蛋内已凝固, 所以重心比较稳定, 生鸡蛋内是液体旋转时重心移动, 产生偏摆。
这事不是很平凡的吗?但它里面也有科学。学生既很开心地接受了知识, 享受到科学课的快乐, 又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危险生活课”关注学生的生命教育。
现在很多学生, 只知道一味钻研课本知识, 当地震、台风、火灾灾难突然发生时, 却手足无措, 缺乏必要的自救能力。
有效的生存教育, 科学自救教育, 有助于青少年注重安全知识的积累, 增强对事件的防范和应变能力, 当灾难来临时, 将灾害程度降到最低。
有调查显示, 近90%初中生没有进行过消防安全教育, 40%学生有玩火经历, 80%学生有游泳史, 70%学生性教育不恰当, 50%学生未掌握基本的防火及逃生常识。既然这样, 我们更应添加一些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如在进行《气压与流速关系》教学时, 我通过新闻引入课题:“据报道, 在成都红砖桥附近的铁路桥道口, 一名18岁的女孩在火车急驶而来时, 为躲避火车, 便坐在距离铁轨很近的石坎上, 并低头捂住耳朵, 谁知强大的气流将女孩的长发卷起, 将其拖入车底, 女孩当场死亡。”根据这则新闻创设问题情景“造成这一事故真正的凶手是谁”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究气压与流速关系, 得出结论, 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开香蕉球的秘密, 乒乓球下旋、上旋的机理。
再如讲授“一氧化碳”导课教学中, 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八十年代, 福建黄仁乡, 发生了一起父女惨死在井下的事故。事情是这样的:那年冬天, 村里打了一口井, 但是就是不来水, 有经验的老人说, 要在井里放上炭火, 这样就会出水的, 于是, 父亲就叫女儿把炭火送下井里, 没想到女儿一下去就上不来了, 后来父亲就下去拉女儿, 结果父亲也上不来。风水先生说这里风水太好了, 是个老虎口, 因此要吃人的。根据风水先生的建议, 就把该父女俩埋葬在井里, 以保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同学们说说看, 是风水宝地吗?好吧, 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底。同学们也就很快进入学习的角色。
再如讲授“燃烧”这一知识点时, 提问学生:当遇到发生火灾时, 你怎么办?首先让学生畅所欲言, 而后告诉学生, 当发生火灾时, 要保持镇定, 先了解火源的正确位置, 然后报警求助。如果火势扩散, 应尽快通知家人和邻居设法离开现场, 沿途要关上大门, 以减低火势及烟雾蔓延的速度, 此时切勿乘电梯或升降机, 以免停电被困。如果你无法离开现场, 应采取下列措施: (1) 室内浓烟密布时, 应俯伏在地面上爬行及用湿毛巾掩盖口鼻; (2) 用湿毛巾等物品赛猪门和窗户的缝隙, 以免浓烟渗入; (3) 打开窗户, 在窗前呼救。
当有人触电时, 你该怎么办?在遇到雷雨天时, 你该怎样避雨?这些知识作为教师都应贯穿于科学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懂得怎样生存。
4.“探究生活课”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课堂中有许多探究课的内容, 这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 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最好表现方式。其既能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自信心, 又能让学生懂得学好科学知识的魅力所在。自信心被誉为“精神世界的一朵鲜花”, 它可以产生积极的行为动机, 使人富有进取精神, 对人的成长和一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 科学课堂中可以选取学生生活中易获取的、易探究的内容, 让学生自行探究。如:讲授“金属的锈蚀”这一课时, 我们选取的探究内容是:
“家里的菜刀怎样才能不会生锈?”先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 然后做出假设并设计出实验方案, 最后回家完成, 观察并记录, 第二天交流并做出评价。
提出问题:家里的菜刀怎样才能不会生锈?
建立假设:可能菜刀不与水接触就不会生锈。
设计方案:
得出结论:防止生锈的方法有……
交流评价:各小组的设计方案的优缺点评估。
学生自行通过探究课题, 既掌握了科学知识, 并能学以致用, 又能激发情趣, 培养能力。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实现学生全面、自主和个性化发展。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学校即社会”, “在生活里找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这些理论为我们阐明了生活和教育的关系。教育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这说明生活才是教育的中心。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挖掘教材的同时更应关注课外丰富的生活资源, 研究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经历, 通过感性、生动、丰富的生活世界去感染学生、满足学生在理智情感等多方面发展需要, 点燃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让师生在生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共同建构互动、完成教学与交流。
三、“科学知识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反思
1. 生活化的科学课堂要体现科学性、真实性、典型性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 把创设真实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 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科学课堂教学主要还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课堂上例举的事例、探究的课题都要尊重科学事实, 不能随意编造, 一定要注意用语正确, 表达确切、简练, 不允许有丝毫偏差, 不应使学生发生疑问和误解。选取的案例应是近几年的真实的事实, 具有代表性的, 与科学内容配套的, 让学生既了解了社会新闻, 又增长了学科知识。如“三聚氰胺”事件、“非典”、“禽流感”、“甲流”等都是现实生活中典型案例, 将其融入科学课堂中, 可以增添不少乐趣, 让学生学得其乐融融。
2. 生活化的科学课堂要避免出现为“生活化”而“生活化”。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能达到生活化的目的, 忽略学科自身需承载的教育功能, 不自觉地加进了许多与学科教学无关甚至背离的环节, 加进许多非学科因素, 这就变成了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了, 让宝贵的教学时间在所谓的生活化过程中无谓地浪费掉了。
新教材初中科学中涉及了许多生活中的科学, 在传授科学知识和训练科学能力的过程中, 教师应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的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在完成学生升学希望的同时, 教师要满足学生健康的生活需要心理;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同时, 教师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比如在讲压强概念的时候, 我问学生如果一个人走在结了冰的湖面上, 突然发现冰面出现裂缝, 应该怎么办, 为什么要那样做;还可以问自行车瘪了为什么要用更大的力气才能骑动, 为什么有些人的头发比较枯黄, 是缺少什么维生素, 打点滴的药瓶外面为什么还要插一个导管, 拔罐以后为什么身上留下红红的印迹等等。这些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都可以作为学习某些知识之前的导语, 相信用这些生活中他遇到过的情境作为导入, 要他们这节课不想听都难。所以, 教学中, 我总是先举出这些生活中的事例, 让学生先对这部分知识开始有兴趣以后, 再逐步让他们对其他相关知识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3. 生活化的科学课堂要体现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积极主动联系生活实际, 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也是人的一种天性, 对于再怎么不喜欢学习的人, 一说起生活中的事, 身体上的事, 他们就特别主动了。所以, 我觉得老师一定要注意从生活入手, 特别是注意每一个科学命题的导入, 有时这会成为这节课培养起学生主动性学习品质的关键。如讲到力的作用效果时,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然后归纳: (1) 扔铅球时将操场砸了一个坑; (2) 弯道跑步; (3) 压气球; (4) 拉弹簧; (5) 擦黑板; (6) 提起书包。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有: (2) 、 (5) 、 (6) , 使物体发生形变的有: (1) 、 (3) 、 (4) 。这样学生对这堂课的知识很容易接受、掌握。
4. 生活化的科学课堂要体现探究性。
新教材课堂教学中探究性教学是主体, 而生活中的探究课题又很多, 这对学生而言既亲切又感性, 他们就会兴致盎然, 积极主动, 增添课堂活力。因此, 在教学中, 应充分体现探究的生活性并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教学。例如, “水的净化”一节带领学生到市净化水厂参观学习, 并把学生分成组利用自制的净水器将河水进行过滤。这样, 学生不但学习了水的过滤方法, 还增强了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同样, 在二氧化碳的制取探究和“碳酸根离子的鉴别”一节让学生拿家里的废弃鸡蛋和装修废料进行探究。这样, 学生了解到身边可以代替药品的物质, 强化了废物利用的意识;同时明白废品可以代替药品, 可以变废为宝,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再如“室内照明电路的安装”,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注重实践, 突出实用, 与初中物理“家庭电路的组成”一节互为补充。
四、结束语
新的教学理念下, 科学课不应该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 也不是为了升学考试而设立的一门课程。课堂上, 只要我们能合理选择生活中的一些科学问题, 如灭火的学问、游泳的学问、厨房里的学问、晒衣服的学问、家庭用电的学问、科学用脑的学问、拔河的学问、性知识等等, 让科学活动贯穿于生活之中, 运用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显“实效”策略, 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的真谛, 那么我们激活的不光是科学课, 更是为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
[2]普教研究.2007.2
[3]科学新课程教学设计
[4]浙教版科学课本.1—6册
[5]大众科技报.2007.3.15
[6]中学生学习报——科学周刊.2007.9.1
8.科学知识点一 篇八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二十世纪初,西方有识之士就已经提出了两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观点,一个是“上帝死了”,另一个则是“理性化最终会导致扼制人性进一步发展的‘铁笼’”。初看起来,这两者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不然——它们最重要的共同点在于提出了下列问题,即人怎样才能祛除他(她)所直接面对的对象的神秘魅力,从而真正使对象处于其适当的位置上,能够“为人所用”。
人们通常认为,科学代表着开明和进步,而宗教则意味着愚昧和落后,因而“科学前进一步,上帝就后退一步”,用科学驱逐和取代宗教是理所当然的。简单说来这并不错,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如此简单,否则,立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就不会造成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各样严重问题了。作为研究者,我们所应当关注的问题在于,人们在用科学驱逐和取代宗教的同时,是不是不知不觉地把自己以往针对宗教的信仰和感情转移到科学技术上来了?近现代科学史已经表明,这个问题并不是不存在——尽管人们对科学家及其研究结果的态度没有对上帝的信仰那么虔诚和盲目,但这种态度仍然具有比较强烈的信仰特征,因而从某种意义上似乎可以说,与西方现代化和理性化过程同时存在的“世界祛魅过程”,实际上是与人们把这种“魅”赋予科学技术的过程同步进行的。这种“魅”就科学技术而言有存在的合理性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它直接与理性所倡导的客观科学精神背道而驰。既然如此,出路何在?
英国爱丁堡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推出,最近由北京的东方出版社以“知识与社会译丛”的名义系统译介的一系列科学知识社会学(SSK)重要著作,代表了西方学术界在这个方面进行的具有重要启发意义的新探索。当然,和任何一个新崛起的理论流派一样,SSK也具有这样那样的弱点和缺陷,比如其自然主义的经验论倾向未必能够解决它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它的研究和论述所具有的相对主义倾向等等,但只要我们不以把“魅”赋予科学的“求全责备”态度对待它,而是客观地集中注意它所探讨的问题、它探讨这些问题的出发点,以及它所运用的方法、研究程序和得出的结论,我们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SSK所力求做到的,正是通过运用各种各样的经验性研究方法,祛除科学技术迄今为止所具有的“魅”,亦即以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对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行尽可能彻底的研究,使科学研究过程和科学知识本身同样接受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审查和检验,从而打破人们有可能对科学抱有的种种不合乎实际和带有迷信色彩的幻想。显然,对于进一步推动我们自己的认识论和知识论研究,更加深入、系统、全面地认识科学知识乃至一般的人类知识的产生过程的方方面面来说,这种倾向和做法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具体说来,SSK的基本观点认为,科学知识和其他一切人类知识一样,都是作为信念(belief)而被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的人建构而成的——从这种意义上说,它本身并没有什么超凡脱俗之处;因此,作为人类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存在的、对科学知识及其产生过程的学术研究,必须着眼于科学家在一定的社会现实环境之中进行的这种建构过程,通过运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各种经验性研究方法进行具体研究,打破人们以往认为科学真理所具有的“绝对正确”和“普遍有效”的神圣光环,使科学理论及其生产过程和人类其他知识及其形成过程一样,接受同样客观和严格的学术考察和研究。而这样一来,人们就有可能使科学本身“祛魅”,使人们真正从社会建构的角度研究和讨论科学的各个方面。因此,尽管SSK不是“知识社会建构论”的全部,当代西方学者仍然认为它是这种“建构论”最重要和最突出的组成部分之一。
SSK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大卫·布鲁尔(David Bloor)所提出的知识社会学的“强纲领”(strong programme),不仅是这个理论流派的理论核心,也把上述这种基本观点集中表现了出来。它的基本内容是四个“信条”:第一、应当从因果关系角度涉及那些导致信念和知识的条件;第二、应当同样客观公正地对待真理和谬误、合理性和不合理性、成功和失败;第三、在说明真实的信念和虚假的信念的过程中,应当用同样的原因类型;第四、任何一种学说的说明模式,都应当同样能够运用于它自身。可见,这种“强纲领”最基本的特点和倾向,是把科学家的研究态度、研究范围和研究过程进一步全面化、彻底化——这不仅体现在它要求科学研究应当一视同仁地对待各个有关方面,而且体现在它还要求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模式必须同样能够运用于研究科学本身。从表面上看,这种观点似乎并不具有什么相对主义色彩;但是,它的理论前提却是认为“所有科学知识都是社会建构的”,换句话说,它认为“所有科学知识都是由处于一定的社会现实环境之中的社会个体建构的”。这样一来,特别是在现代西方学者看来,SSK的相对主义色彩就昭然若揭了。
【科学知识点一】推荐阅读: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迎七一知识竞赛试题07-07
6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06-17
人教版三上科学知识点06-30
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08-01
六上科学知识点复习08-21
四年级科学复习知识点08-30
六下科学知识点人教版09-29
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10-20
科学就医知识07-29
小学科学知识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