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教案汇总

2024-09-09

《窦娥冤》教案汇总(精选6篇)

1.《窦娥冤》教案汇总 篇一

《窦娥冤》教案

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作者关汉卿及元杂剧的特点

2、诵读感知,把握本文的故事情节。

3.初步感知窦娥悲剧的一生。

【课时重点】

1、阅读课文,正音释词。

2、诵读感知,把握本文的故事情节。

3、初步感知窦娥悲剧的一生。

【课时难点】

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学法指导】

诵读·讨论探究·点拨

【相关链接】

1.本色派元杂剧作家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卒年不详。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所谓本色派:指关汉卿不以仕途功名为念,保持生活与性格的真实,作品与生活性格的一致。

欲了解关汉卿,必得从他所写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套曲着手。兹录其尾声为代表:“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予我这几般儿的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幽冥,天啊!那其间缠不向烟花路儿上走。”这正是关汉卿生活与性格的真实写照,多才多艺,而不以仕途功名为念,为人豁达开朗,风流倜傥,滑稽多智,热情洋溢而不拘礼法。

2、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必修4 第一单元 《窦娥冤》鲁迅:“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里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相关积累】

1.中国古典十大悲剧

《窦娥冤》——(元)关汉卿《赵氏孤儿》——(元)纪君祥

《精忠旗》——(明)冯梦龙《清忠谱》——(清)李玉

《桃花扇》——(清)孔尚任《汉宫秋》——(元)马致远

《琵琶记》——(明)高则诚《娇红记》——(明)孟称舜

《长生殿》——(清)洪升《雷锋塔》——(清)芳成培

2.中国古典十大喜剧

《救风尘》——(元)关汉卿《西厢记》——(元)王实甫

《看钱奴》——(元)郑延玉《中山狼》——(明)康海

《墙头马上》——(元)白朴《李逵负荆》——(元)康进之

《幽闺记》——(元)施君美《绿牡丹》——(明)吴炳

《玉簪记》——(明)高濂《风筝误》——(清)李渔

一、预习导引

1、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

2、注字音

楔子(xiē)盗跖(zhí)嗟怨(jiē)前合后偃(yǎn)亲眷(juàn)斟酌(zhēn)罪愆(qiān)衔冤(xián)湛湛青天(zhàn)杳(yǎo)无音信 浣纱(huàn)错勘(kān)亢旱(kànɡ)鳏寡孤独(ɡuān)甘霖(lín)

田畴(chóu)埋怨(mán)尸骸(hái)哥哥行(hánɡ)古陌(mò)荒阡(qiān)3、解释加粗字词语:

①怎不将天地也生(甚、深)埋怨

②不提防遭刑宪(刑法,刑律)

③错勘(分辨、判断)贤愚枉(徒然)作天

④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咱”相当于“吧”)

⑤我窦娥向哥哥行(这里、那里)有句言

⑥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烧)些纸钱

⑦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荐”意为“祭,超度亡灵”)

⑧官吏每(“每”同“们”)无心正法

⑨断送(“断送”意为“发送,指殡葬”)出古陌荒阡

⑩兀的(这)不是我媳妇儿

二、合作探究

1、对照落实前面讲的元杂剧知识。找出本文的戏剧语言(唱、科、白)、宫调、曲牌、角色的表现样式。

(学生找后)明确:括号里面的小字是科介,括号外的小字是宾白,不带括号的大字是唱词。【正宫】是宫调,如【端正好】、【滚绣球】等是曲牌名。本文第三折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本文出现的角色有卜儿(蔡婆)、冲末(窦天章)、正旦(窦娥)、净(赛卢医)、副净(张驴儿)、孛老(张父)、外末(监斩官)

2、概括故事情节。

楔子部分的情节:书生窦天章因连本带利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被迫把七岁的女儿抵给她做童养媳,然后进京赶考去了。(序幕)

第一折的情节:庸医赛卢医欠蔡婆十两银子,心生歹意要勒死蔡婆却被张驴儿父子俩撞破,张驴儿乘机逼蔡婆婆媳俩分别嫁给他们父子俩,蔡婆无奈之下答应了,回家后遭到生性刚烈的窦娥的责骂与反对,只好先让张驴儿父子在家中住下。(开端)

第二折的情节:张驴儿为达目的心生恶意,找赛卢医讨了毒药欲毒死蔡婆,阴差阳错被他父亲喝了,张驴儿顺势栽赃窦娥,逼她私了,嫁与自己为妻,被刚烈的窦娥断然拒绝,于是,两人对簿公堂,却不料碰上桃杌这个昏官,偏听张驴儿一面之词,窦娥为保蔡婆被屈打成招判了死刑。(发展)

第三折的情节:在被押往法场的路上,窦娥激愤之下指天骂地,并在行刑前许下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以示冤屈,窦娥死后誓愿一一应验。(高潮)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鉴赏第三折【滚绣球】,把握人物情感,体会语言特色。

2、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课时重点】

实践操作,主要鉴赏剧本第三折

【课时难点】窦娥对天地既斥又依赖的矛盾中透露出作者思想的复杂性。

【学法指导】 朗读·讨论·点拨

一复习提问

二合作探究

赴法场怨天(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概括第三折的三个情节结构

(一))情节结构见蔡婆遗嘱(窦娥告别婆婆

1.不分好歹

3.错勘贤愚

1.避见婆婆

二.决别婆婆(悲)2.倾诉真相(淳朴、善良的心灵)

3.微薄要求

 在型场誓愿(窦娥发下三桩誓愿)一.指天斥地(怨)2.欺软怕硬(对封建统治者的否定)

1.血溅白练

三.三桩誓愿(愤)2.六月飞霜(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3.亢旱三年

(二)鉴赏【滚绣球】

1、分析主要内容

在【滚绣球】一曲中,窦娥因蒙冤赴刑而发出对天地的怨恨。她悲愤地质问:“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她痛陈现实,指斥天地的不公、命运的不平,使“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这不公平的事实,摧毁了她对天地的敬畏和幻想,使她得出结论:“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她大声呼告,对天地加以否定:“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在绝望中愤而抗议,揭露人间普遍的不合理,否定掌握人间的贫贱富贵、生死寿命的天地鬼神的公正性。这里的天地是现实的象征,鬼神是人间统治者的象征。对天地鬼神的指斥,实际上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控诉、抗议,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

2、分析人物感情

这段曲词直抒胸臆,高亢激越,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主人公的满腔怨恨,体现了古代戏曲的曲词富于抒情性的特点。

3、分析写作手法

这支曲子运用呼告、对比以及对偶句、反问句、感叹句、词语反复等,不仅使主人公的满腔怨恨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而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4、讨论: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尸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

(三)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

1、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其中运用的四个典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均限四字语回答。)这四个典故所涉及的四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说明三桩誓愿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设计了三桩誓愿显灵的超现实情节,表明窦娥的冤屈的深重、反抗的强烈,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是本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3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试说明理由。

答:不能。因三桩誓愿一桩比一桩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容变动。

4.她的三桩誓愿与前文对天地的指责你怎样理解?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5.提问: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这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浪漫主义手法。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三.从窦娥悲剧形成的原因探究本剧主旨

分小组合作探究窦娥的悲剧是什么造成的。

四、拓展迁移

1在中国古代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中,结尾采用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用想象、夸张的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愿望,如《孔雀东南飞》《梁祝》等,它们有什么共通之处?

明确:课文写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不仅表明窦娥的冤屈深重、反抗的强烈,而且显示她的愤怒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反抗情绪和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理想。

《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殉情和合葬,墓上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他们的精魂化为鸳鸯,生时离散,死后团聚,朝夕相伴,情意缠绵。这里所显现的情形和所蕴涵的感情很美,委婉地表达了对二人忠贞爱情的赞颂和对他们被迫害而死的无限同情,反映了人们追求婚姻自由和向往爱情幸福的美好愿望。

两篇作品都运用了大胆的想象。这种想象可以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两篇作品的内容都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但其中理想化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则是不可能出现的。作品通过想象、夸张,以超现实的情节,让美好的愿望在作品中得以实现,以寄寓作者的爱憎,反映人民的情绪和理想。结合作品内容来看,这种写法表现了作品揭露社会矛盾的深刻性和解决社会矛盾的理想化。同时,这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喜爱大团圆的结局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以及传统的文学作品扬善惩恶的教化功能。

2在文学世界里,我们阅读一个人物应该深入他的内心,用自己的心去触摸他的心,然后,我们就能成就一颗善良的心灵,请大家认真揣摩窦娥这个人物,以“窦娥,我对你说”为题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教学后记:

2.《窦娥冤》教感 篇二

【关键词】窦娥冤;教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由于剧中涉及人物都与一场官司有关,因故可以借鉴现代刑事案件审理的模式,从一场官司说起。请出原告、被告、法官等涉案人员:

窦娥之所以被冤枉是因为法官的审理与事实情况不符,公堂之上被告窦娥所述句句属实,原告张驴儿所述句句不实,然而法官即楚州太守桃杌却听信张驴儿一面之词,无心正法,并施以棍棒,屈打成招,将窦娥判为死刑,所以桃杌实乃此冤案的直接制造者,至此,案情已基本清楚,也就是剧本中的故事情节已基本上为同学们掌握,而且对各有关人物形象已有了初步印象,并初步寄之以褒贬与爱憎之情,借此使用小组讨论的办法让同学们讨论这些人物形象,进一步深化对人物的认识,并在随后为其解释作者在人物名称上的用意:

窦娥:“娥”为美丽的女子,《诗经·周南·关雎》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为同学们所熟悉,而真正美丽的女子正是外在美和内心美的结合,既望其名已思其人,足见作者之用意;

窦天章:“章”通“彰”,《荀子·劝学》有“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章”,所以这一人名喻天理昭彰;

蔡婆婆:“蔡”与“财”音同,有利令智昏唯利是图义,与其放“羊羔儿利”的事实甚合;

赛卢医:名称结构与“赛西施”同,然而通过其在剧中的自述已可知其医术不高,只晓得毒药可以药杀人而已,反讽之义甚明;

张驴儿:驴头马面给人以先入为主的形象感,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其名甚卑微,其行更龌龊,泼皮无赖样跃然纸上;

桃杌:本为古帝“颛顼氏”之不才子之骂名,见于《左传·文公十八年》,可见作者寄之以深恶痛绝之情。

对人物形象的深入把握有助于对戏剧冲突的理解:

“羊羔儿利”两边的冲突:蔡婆婆与窦天章、蔡婆婆与赛卢医之间是债主与欠债人的关系,由于一年内20×2=40,10×2=20的债务增值,使他们之间有了现实的利益冲突;

不同“等级”间的冲突:张驴儿“好色荒淫”,敲诈勒索,扰乱公堂,无视王法之大胆嚣张不禁让人联想到元蒙统治时期将人分为“蒙族、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制度,虽然作者并没有直言不讳地说张驴儿父子属于哪一等级,但是从张驴儿实为桃杌之帮凶的事实来看,这与“色目”人的社会地位一致,所以张驴儿父子或许正是这一等级的人,不同等级的人之间存在着冲突;

“鱼水情”与社会现实的冲突:桃杌身为父母官,却无视王法,作威作福,腐败透顶,使公堂昏天暗地,使百姓有冤无处申诉,是以产生了“鱼水情”与官贪吏污现实间的极大冲突;

“歹心遭恶报”之喜剧冲突:张驴儿心生歹意,却于巧合中误毒了自己的父亲,让戏剧情节得以发展的同时给读者以短暂的滑稽轻松感,暂时舒缓了人们悬着的心情,此乃悲剧中之喜剧冲突;

“申冤平反”的理所当然与不可能实现间的冲突:此案得以平反寄托着作者的美好愿望,也符合社会正义的要求,然而却是在仰仗亲情帮助与灵异登场的情况下实现的,窦天章身为“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的同时,更是窦娥的父亲,而且要不是“闹鬼”事件的发生,真相没法大白于天下,这又给人以无奈之感。

戏剧冲突的认识已经给同学们提出了下一个问题:窦娥悲剧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悲剧的真正根源在于窦娥所处的时代,要是窦天章得以早中,不至于令其三岁丧母的女儿又于七岁离父给蔡婆婆抵债做童养媳,要是没有“羊羔儿利”的威胁,蔡婆婆不至于险遭不测,更不可能遇上张驴儿父子令其感恩戴德不已,要是没有等级制度,张驴儿父子也不至于气焰嚣张到胆大妄为的地步,要是官衙“明如镜清如水”的话,窦娥不会含冤被斩,要是没有三从四德,窦娥在孝顺的美德之下还会有多种生活选择,要是没有那个万恶的时代,便不会有剧中那么多不合理、不协调的事发生,要是没有那样的社会现实,也许《窦娥冤》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这种放大的、深入的思考是对剧本的高级理解,而在解读剧本的过程中始终潜在伴随我们的四个因素必须得到大家的注意,以便触类旁通,帮助同学们提高阅读能力。

天理:司马迁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返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剧本中窦娥蒙冤后的呼天抢地正是对天理的仰仗和深信不疑的表现,这是绝望之前远处灯塔上唯一亮着的一束光;

王法:这是生活在社会底层人们的生命庇护所,也是公理的社会体现,是社会正义的映射,“明如镜、清如水”是其本来的面目,只有这样,百姓才能活在信赖中,如今却黑暗腐败透顶,给现实中的人们蒙上了生活阴影,令其觉得了无希望,最后直至绝望;

正是天理和王法的模糊使人情变得合理,使鬼神不再灵异,也成了戏里戏外的必然与合情合理。

人情:三桩誓愿得以应验使我们拍手称快,既解气又解恨,人情冷暖成了唯一存在的天平,真相有赖于它大白于天下,凶手有赖于它得以惩处,正义有赖于它伸张,这一切都是从人情角度出发的必然,也给悲剧增加了悲壮成分;

鬼神:含冤而死,自然难以瞑目,生命可以在鬼神世界里延续,为了生前的冤屈,可以一灵永存,仍旧与维护正义站在一边,使荒诞成为可能,使灵异变得亲切,人们宁愿相信这样一个延续此生的空间的存在,“闹鬼”不但失去了阴森恐怖,而且成了难堪现实下的不得不。

至此,我们从一场官司及有关涉案人员入手,完成了对《窦娥冤》一剧较为深刻的理解,而这种方法对全剧的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

附注:本文系2015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S[2015]GHB0820《“人生语文”理念构建和情商培养在生本课堂中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3.《窦娥冤》教案 篇三

【文本分析】

把握本文应该注意:一是体会曲词和说白相结合表演故事的艺术趣味,欣赏曲词之美;二是通过曲词体味窦娥的内心情感。前者可以通过对曲词、说白知识的介绍,以及选择优美曲词进行重点赏析来把握。后者也可以通过对唱词的重点分析来着重体味窦娥的内心情感。【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

2、了解关汉卿的基本生平以及几部重要作品。

3、通过曲词来体味窦娥的内心情感。过程与方法

3、通过课前的预习,课堂后部分以及课下的练习,检验、巩固所学的知识。

4、结合视频来体会窦娥的不幸,以及欣赏唱词之美。情感态度价值观

5、体味窦娥的内心情感,进而感知当时黑暗的社会,珍惜现在的生活。【教学层次设计】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45分钟):

一、利用悲剧,以及元杂剧的地位导入。(2分钟)

二、介绍元杂剧的基本知识。(15分钟)

1、元杂剧的兴起、盛衰的简单介绍,以及主要的作家、作品。(5分钟)

2、元杂剧的结构、音乐、角色、构成。(10分钟)

三、课堂检验。(3分钟)

四、介绍作者,以及他作品的艺术风格。(3分钟)

五、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初步感知《窦娥冤》折子和三折,以窦娥为主语,总结出本文的结构提纲,老师补充第四折的大意和提纲。(20分钟)

六、布置作业。(2分钟)

七、板书

第二课时(45分钟):

一、观看《斩娥》视频。(20分钟)

二、回忆上节课《窦娥冤》的提纲,在提纲的基础上分析性格的变化,从而总结窦娥的形象。(8分钟)

三、探讨《窦娥冤》达到的悲剧效果以及来源。(15分钟)

四、布置作业。(2分钟)

五、板书 第三课时。(45分钟)

一、研析“端正好”、“滚绣球”,欣赏曲词的美,进而体悟窦娥的内心情感。(20分钟)

二、课堂检验。(20分钟)

三、小结。(3分钟)

四、布置作业。(2分钟)

五、板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今天我们来学习元代四大悲剧之一的元杂剧——《窦娥冤》。在学习《窦娥冤》之前,我们先认识一下元杂剧。我们都知道,每种文学样式都有自己的时代,唐朝是诗歌的天下,宋代是词的沃土,而元代是元杂剧的天堂。每一种文学样式都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简单的相提并论。接着让我们走进相对陌生的元杂剧天地,品位元杂剧这种文学样式的独特魅力。

二、介绍元杂剧的基本常识。

戏剧是有人扮演或操纵角色,按照规定的情节做当众表演的活动。宋元南剧与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而元杂剧是元代时期以宋金杂剧为基础,以北方曲调演唱,并融合唐宋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技艺而形成的一种戏剧样式。元杂剧又叫北杂剧。元杂剧的形成与兴起有着政治、经济和戏曲艺术本身的诸多因素,如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空前激烈;大都、真定、东平、平阳等北方都市工商业的发展。金院本为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元杂剧之所以在元代兴盛,主要在于政治上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城市经济的繁荣,戏剧剧种的形成以及更新,北杂剧的成熟,剧作家的互相切磋。而元杂剧在明代衰落,是因为从元末到明代,北杂剧脱离现实,脱离群众,剧作内容陈腐,只讲究辞藻、音律,墨守成规而不积极努力改革。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的代表作有:《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单刀会》等;马致远的代表作有《汉宫秋》、《岳阳楼》、《青衫泪》等;白朴的代表作品有《墙头马上》、《梧桐雨》等;郑光祖代表作品有《倩女离魂》、《绉雏梅》等。元杂剧有自己的特点:

1、元杂剧的结构:

翻到必修四的14页,大家齐声朗读关于对元杂剧折、楔子和本的介绍。

楔子,只唱一二支曲子,篇幅比折短小,位置也不固定。一般放在剧本开头,对人物、故事进行简要的介绍或交代,其作用相当于引子或序幕。也有一些放在折与折之间,则是为了情节的过度和联络,与后来的过场戏相类。

„„

2、元杂剧的音乐:

在音乐上,元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宫调是古代戏曲、音乐名词。是音乐的各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宫调及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近人吴梅曾解释说:“宫调者,所以限定乐器管色之高低也。”我国历代均依十二律高下的次序,定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为七声,是乐律之本。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以七声配十二律,可得十二宫、七十二调,共为八十四宫调。但俗乐多不全用。常用的有五宫(仙吕、南吕、中吕、黄钟、正宫)四调(大石、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调。元曲中一套宫调须得一定的曲牌配合。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表示本剧本都用这个宫调。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剧本中,同一宫调,不同曲牌。

曲牌,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曲牌,是曲词的名称,每一个曲词都属于一定的宫调。每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基本定事,可据此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与词牌名相同的。

3、元杂剧中的角色:

元杂剧的角色,以末和旦为主。末又有正末、副末、外末、冲末、末、小末之分;旦除正旦以外,又有老旦、大旦、小旦、旦徕、色旦、搽旦、外旦、贴旦等。正末和正旦相当于现在所说的男主唱和女主唱。次要的角色还有净、丑、外,此外尚有以年龄为特征的学老、卜儿、徕儿。以地为职业为特征的孤、细酸、伴歌、禾旦、等。

4、元杂剧的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

科是元杂剧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面对表演的提示就叫“科泛”,简称“科”。“科”虽然很简略,往往仅数字,如“哭科”、“旦作见科”等。

白,即宾白、台词,是歌唱(抒情)之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情节的穿插、照应,演员的表演至关重要。没有宾白的戏剧是不可想象的。宾白包括: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人自叙心里话;带白:插曲中的插话。

三、课堂检验:

1、《窦娥冤》中的宫调是什么?“滚绣球”、“端正好”是曲牌名还是词牌名?

正宫;词牌名

2、以《窦娥冤》为例,说说哪些是唱词,哪些是科,哪些是宾白?

如:唱词——[滚绣球]: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科——刽子做磨旗科,刽子做开刀;正旦倒地科。

宾白——下官监斩官是也。今日处决犯人,着做公的把住巷口,休放往来人闲走。

四、作者介绍: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号已斋(一作一斋)、已斋叟。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朱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他曾毫无惭色地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极高的现实性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五、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初步感知《窦娥冤》楔子和三折,以窦娥为主语,总结出本文的结构提纲,老师补充第四折的大意和提纲。

1、给学生5分钟,根据课前的预先,把《窦娥冤》的楔子、三折的主要内容简述出来,楔子和每折以窦娥为主语提炼提纲。请3位同学口述内容,并进行点评,自己补充第四折的主要内容。让3位同学把提纲列在黑板上,请同3位同学在旁边修改,并进行比较点评。自己补充第四折的提纲。如:楔子:介绍蔡婆、窦娥、窦天章的经历以及关系。

第一折:张驴儿父子偶救取债的蔡婆婆,想要分别娶了两婆媳,窦娥不同意。第二折:张驴儿药死蔡婆婆不成反药死了自己的老子,嫁祸给窦娥,逼窦娥成婚,窦娥不从,拉窦娥见官,窦娥屈打成招。

第三折:窦娥赴法场,与婆婆悲伤告别,发下三装誓愿来为自己辩冤。补充:第四折:窦娥去求来视察的爹爹,经爹爹帮助,沉冤得雪。提纲:窦娥被卖蔡婆

窦娥拒嫁张驴儿

窦娥屈打成招

窦娥冤斩发下誓愿

窦娥沉冤得雪

六、布置作业:

分析《窦娥冤》楔子和四折窦娥的情绪变化,做课后第一题。

七、板书:窦娥被卖蔡婆

窦娥拒嫁张驴儿

窦娥屈打成招

窦娥冤斩发下誓愿

窦娥沉冤得雪 第二课时:

一、观看《斩娥》越剧版视频。

二、回忆上节课《窦娥冤》的提纲,给学生5分钟,从提纲中看出与窦娥的矛盾冲突,反映出窦娥的性格变化,从而归纳窦娥的形象。

如:窦娥被卖蔡婆:窦娥与窦天章、蔡婆婆的矛盾→忍受

窦娥拒嫁张驴儿:窦娥与蔡婆、张驴儿→有原则、善良、孝顺、反抗 窦娥屈打成招:窦娥与张驴儿、太守→勇敢、坚强、正义、反抗、孝顺 窦娥冤斩发下誓愿:窦娥与黑暗社会→不屈服、抗争 窦娥沉冤得雪:窦娥与黑暗社会→抗争,仍充满希望 从善良到反抗

反抗:自发→自觉

三、探讨《窦娥冤》达到的悲剧效果以及来源。

1、谈谈对《窦娥冤》达到的悲剧效果。

如:刽子手为她行方便,天地为她实现三桩誓愿。

2、探讨悲剧的来源。

如:表层:父亲窦天章、蔡婆婆、赛卢医、张驴儿、梼杌太守 窦娥自己的性格

深层:当时黑暗的社会

注意层层引入

引导学生感知当时的社会黑暗,珍惜现在的生活。

四、布置作业:

分析张驴儿、蔡婆婆的人物形象

五、板书:

窦娥被卖蔡婆:窦娥与窦天章、蔡婆婆的矛盾→忍受

窦娥拒嫁张驴儿:窦娥与蔡婆、张驴儿→有原则、善良、孝顺、反抗 窦娥屈打成招:窦娥与张驴儿、太守→勇敢、坚强、正义、反抗、孝顺 窦娥冤斩发下誓愿:窦娥与黑暗社会→不屈服、抗争 窦娥沉冤得雪:窦娥与黑暗社会→抗争,仍充满希望 从善良到反抗

反抗:自发→自觉

第三课时:

一、重点研读第三折,欣赏曲词的美。以“端正好”、“滚绣球”为例。

1、请学生朗诵“端正好”,再放《斩娥》音频相关唱词,感受氛围。让学生探讨这些唱词的特点。

如:第一句前两部分是第三部分的结果。“没来由”、“不提防”突出了窦娥屈打成招的冤屈,真的是冤屈动地惊天。没犯法却要被问斩,魂赴阎王殿,可见这是多么的不公平。短短的两句话却把窦娥心中的冤屈显。

2、学生朗读“滚绣球”,再放《斩娥》中的相关唱词感受氛围。让学生找出其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找出具体的句子,并思考达到怎样的效果?

如:呼告:天地也!只和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渊源?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

效果: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窦娥对天地的呼告,表现了对天地的质问和控诉:苍天也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变是非,怕硬欺软,顺水推船,枉做了了天地。

对比:“盗跖”、“渊源”;为善的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宴。

效果:把 “盗跖”与“渊源”的行为混为一谈,把“为善的”与“造恶的”的结果进行对比,控告了世道的不公。

对偶:为善的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宴。效果:更有音韵美。

反问:只和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渊源? 效果:增强质问的情感,有质问、审问的意味。引用:盗跖、渊源

效果:通过引用家喻户晓而行为品质截然不同的两个历史人物,使窦娥的质问有根有据,掷地有声,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同情。

“滚绣球”这段唱词通过运用呼告、对比、对偶、反问、引用的修辞手法把自己对天地鬼神的控诉一腔怒火的表现出来,体现了对不公证社会的控告,抒发了自己的痛苦和愤懑。而“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又显出了窦娥的无赖,以及不坚决的反抗意志,具有局限性。

二、课堂练习:

分析第三折“快活三”“耍孩儿”,体味曲词的美,进而体现窦娥的内心情感。教师补充

“快活三”:层次上顶叠垛换,婉转跌宕:一念窦娥无缘无故判死刑,二念窦娥死后身手异处,三念窦娥以前勤劳家务,无娘少爷。语言生动、通俗易懂。三念之间存在从现在到过往时空变化。从三念可以看出窦娥的不幸命运,萦纡牵结,凄楚呜咽。“耍孩儿”:从唱词可以看出:窦娥发下誓愿动机:自己冤情不浅,相信有灵圣。第二句:誓愿的内容:血溅白绫,不沾尘土。期望:若誓愿实现,让大家看到自己确实与苌弘一样冤,与望弟一样惨。我们可以看出窦娥认识到自己的冤屈不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得到伸冤,只能借助冥冥之中的神力来完成,对神明抱有期望与幻想,也是对现实不公正的反抗。

三、小结:

关汉卿杂剧的语言,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是“本色派”。是在人民大众口语基础上提炼加工的文学语言,清新质朴,通俗自然,明白如话,大量地使用方言、俗语、谚语、成语,“不工而工”,很少典故的堆砌和字句的雕琢,适合于舞台演出,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作者不是间接委婉地抒发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是直截了当慷慨激昂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使人物的思想性格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这是作品内容决定的,也体现了关汉卿的独特风格。

四、作业:

分析第二折的“斗蛤蟆”、“牧羊关”。

五、板书:

4.窦娥冤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与训练重点]

1、掌握戏剧常识:角色――生旦净末丑;戏剧专术语:科、白、云、唱。

2、掌握“苌弘化碧”“望帝啼鹃”“错勘”等词语。

3、理解情节结构和矛盾冲突。

4、分析窦娥的.人物形象并概括主题。

[自读导引设计]

一、简介戏曲常识

教师提出,学生复习总结,教师校正。

1、戏曲通常有哪些角色行当?

生:老生、小生

旦:正旦,花旦,青衣旦,刀马旦

净:花脸,性格相貌有特异之处的人物

末:

丑:

外:老年男子

卜儿:老年女角

2、科:动作

白:对白、独白、带白

3、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

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

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

二、阅读“自读提示”,了解《窦娥冤》的大致情节。

三、复述节选部分的情节。

四、阅读讨论

1、根据剧情的发展可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请划分其起讫,并各用一个短语概括。

2、第一部分写窦娥的怨,她怨什么?

3、她去刑场,本来走前街,为什么却要走后街,表现她什么性格特征?

4、婆媳相见,作者借婆媳的谈话交代了什么内容?

5、与婆婆离别时,窦娥交代了什么,她的这番话表现什么?遇时节将碗凉浆奠,突出其悲惨遭遇,劝婆婆不要过于悲伤,善良性格,美好心灵。

6、她临死前发下几桩誓愿,用短语概括出来,她为什么发这几桩愿,这三桩愿表现窦娥的什么性格特征?

7、最后,作者写两桩誓愿的应验,用意何在?

总结:窦娥的形象及主题。

五、练习

剧中有个人物刽子手,请你以他的身份,将这一折戏改写为记叙文。

5.语文《窦娥冤》教案 篇五

1、了解我国古代戏剧戏曲的文学常识并掌握一些古代白话的意义;

2、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3、鉴赏品味关汉卿本色的戏曲语言;

4、鉴赏夸张和想象的浪漫主义手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中国古代戏剧的常识,完成目标1;把握剧情,初步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中国传统戏剧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

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故称“戏曲”。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后面单列重点介绍。

6.《窦娥冤》人物悲剧命运浅析 篇六

一、戏剧矛盾冲突的设置导致窦娥必然走向悲剧

我们常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是戏剧文学的一般规律。剧作有没有“戏”中的“戏”指的就是矛盾冲突。戏剧文学中,没有矛盾冲突,戏剧就没有表现力,当然也就没有鲜明的人物个性,这就要求剧情发展曲折跌宕,悬念环生,故事情节引人人胜、戏剧冲突紧张激烈。《窦娥冤》剧作的主人公窦娥是处在矛盾中心的。这部作品主要表现了窦娥和婆婆、张驴儿以及官府之间的矛盾冲突。

地痞无赖张驴儿见窦娥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便想要自己父子俩娶窦娥婆媳俩,面对张氏父子的逼迫威胁,蔡婆婆屈服于外部势力,弃置礼教,甚至还反过来劝说窦娥要屈服;而窦娥则坚守自己的立场,甚至还严厉地批评婆婆“可悲可耻”,甚至把批判的对象进一步扩大到所有忘却旧恩寻找新欢不守贞节的妇女,说“妇人家直恁的无仁义,多淫奔,少志气;亏杀前人在那里,更休说本性难移”。

由此可见,窦娥与张驴儿、婆婆之间的矛盾冲突实际上就是是否要守护妇女贞节,是否要严格维护封建礼教的矛盾。窦娥的态度是非常明显的,她严格按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但是黑恶势力又可以对这些礼教任意践踏,对这个弱女子进行威胁逼迫,在这两组矛盾冲突中,蔡婆婆的选择显然是错误的,张驴儿父子的行为显然也是天理不容的。所以,窦娥批评婆婆,反抗张驴儿的勇气来自于内心深处对封建礼教的维护。

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窦娥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因为她相信官府肯定会为自己洗清冤屈,伸张正义。此时戏剧将矛盾冲突推向了另一个层次——窦娥和官府之间的矛盾。官府本来是公道的象征,是为百姓伸张正义的地方。而滁州太守桃杌不但无意于维护正义,反而凭借自己的权力,对窦娥进行严刑逼供,欲屈打成招。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性善良的她害怕婆婆会和她一样遭到毒打、为了保护婆婆不受到伤害,她只好“负罪”。而窦娥的屈服是在用自己的生命表达中国封建礼教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孝道。窦娥最终被判死罪。

从《窦娥冤》中的各种矛盾冲突的设置可以看出,这些矛盾冲突表面上是窦娥与婆婆、张驴儿、桃杌太守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以窦娥与整个黑暗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个黑暗社会中,恶霸以强欺弱、以恶欺善;官府昏聩腐败,贪赃枉法;社会制定各种各样的封建礼教要求自己遵守,而那些无赖们可以不遵守,甚至还要对自己加以威胁迫害。为什么守节守孝的人受到迫害,连个伸张正义的地方都没有?由此可见,窦娥对婆婆越不认同,对张驴儿反抗得越激烈,就是对这种荒谬的封建礼教维护得越紧,其悲剧性也体现得越强!而弱小的窦娥,是无法和整个黑暗社会抗衡。窦娥也必然走向悲剧命运!

二、人物自身的矛盾,也决定了窦娥必然走向悲剧

课文节选的[端正好]和[滚绣球]唱词中,窦娥把天地作为自己满腔怨恨倾泻的对象,埋怨天地的糊涂,指责天地“错勘贤愚”。很多论者习惯引用此唱段,论述窦娥从一个严守妇道的善良的普通妇女,发展成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敢于反抗官府、控诉天地甚至大胆否定官府否定天地权威的女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既然窦娥这样指天斥地,可她为何还是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天地神灵的身上,为何要靠天地来实现自己的三桩誓言?为何靠天地显灵来惩罚这些贪官污吏?这样不矛盾吗?

同学们在激烈地辩论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这样不但不矛盾,反而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魁力所在!

传统观念中天地鬼神在古代是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的最高秩序的象征,人们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公道。可是窦娥在自己的遭遇过程中,逐步看清了在这样一个恶人横行的社会中,所谓的天地也清浊不辨,善恶不分。她由相信到怀疑再到否定的精神历程,把矛头直指人民心中最高秩序的象征——天地,这一声呐喊,是对天地鬼神的全面质问,是对生死善恶的根本怀疑,是对现有秩序的猛烈声讨,是对黑暗时代的整体否定。

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窦娥一开始对自己的现存状态和社会的现存秩序是有认同感的,是因为这个政治秩序不能够保证自己的正常生活,甚至还要成为摧毁自己正常生活的罪魁祸首,她便自然地对这个社会产生了失望乃至绝望。作为一个弱女子,而她又不能找到一个更好的办法来洗雪自己的冤屈,所以她一方面指天斥地,一方面又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冤情,这也正反映了当时窦娥身上思想的局限性。她斥责当时的黑暗现实,却无法从根本上动摇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她表达了自己变革现实的美好愿望,又找不到从根本上跳出火海的办法,她骂天地,又只能依赖天地,由此可见,现实中的窦娥们遇到这样的冤情,是找不到出路的,也就只能走向灭亡。

当然,正如鲁迅笔下祥林嫂对有没有灵魂的怀疑,一个普通的百姓,能对自己的现存生存状态和现存社会秩序产生怀疑,这本身就难得可贵!窦娥由对现实彻底失望而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又何尝不是一种伟大的历史进步!这种思想的光辉,尽管微弱,也必将永远照耀着历史的时空!

三、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的折射出窦娥必然走向悲剧

窦娥临刑前发了三桩誓言,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想以此来昭示自己的清白,洗清自己的冤情。作者是运用积极浪漫主义手法,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我们来分析一下三桩誓愿的特点:一是所用的典故有苌弘、望帝、邹衍、东海孝妇等人的故事, 而这些典故本身就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主人公都是忠贞正直善良之人,却都“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恰恰是这些美德,却最终成了置他们于死地的“罪魁”。从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窦娥所蒙受的冤情之深,窦娥内心怨气之烈;我们更从中看到了当时“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严酷现实。二是这些愿望的实现也不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鲜血如何能溅上白练?三伏天怎么可能会下雪?大旱三年也未必就惩罚了官吏,受苦的还是老百姓。三是即使这些愿望符合生活逻辑,能不能实现还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我们思考一下,若老天有眼,为何不在窦娥生前为她洗清冤情?那么,即使她付出生命的代价,天地神灵也不会帮她实现誓愿。综合各方考虑,我们几乎可以断定,窦娥愿望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概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这三桩誓愿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现实人世的彻底绝望,而被迫寄希望于虚幻的天地神灵的事实。也恰恰说明普通百姓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冤情也只能是冤死到头,面对的只能是不可逃脱的悲剧命运。

作者通过这样奇特的构思,借助丰富的想象,运用典故比较映衬,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三桩奇愿虽为人情所求,但“与事理不和”,只能体现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美好意志与愿望而已。它为刻画窦娥的人物形象添上了最着力的一笔,使人物的悲剧性更浓烈,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四、大团圆结局反衬了窦娥必然走向悲剧

窦娥发三桩奇愿,最终皇天也真的“从人愿”,三桩誓愿先后应验,使得窦娥的冤情得以昭告于世人。现实生活中其实是不可能的。戏剧的第四折结局部分,窦天章替女伸冤,使恶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尽管窦娥已死,但毕竟还是洗清了冤屈,若是窦娥地下有知,悲伤的同时,内心也还是会有些许安慰的。观众看完之后,也会带着轻松的心情心满意足的回家。

但我们再仔细想想,若是在现实生活中,窦天章一定能中举吗?即使中了举,一定能官至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吗?即使担了高官,就一定会有机会为女儿伸冤吗?所以,在那样一个黑暗的现实生活中,窦娥之冤的形成的概率是很大的,而能被洗清的概率却是微乎其微的。由此可见,这个中国戏曲中惯用的喜剧式结局只不过是狗尾续貂,基本上没有任何的实际作用,这种“喜”充其量也只是隔靴搔痒罢了。这种大团圆式的结局恰好又反衬了窦娥悲剧性的深刻性!

《窦娥冤》就是以这样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我国戏艺术史上璀璨的明珠。悲剧主人公窦娥没有对命运的不公安排逆来顺受,而是勇于反抗。然而,也正是这种反抗造成了她的巨大不幸:正义不得伸张,良知遭到损毁,公理被谬论所掩埋。这正体现了窦娥作为一个人的个体意识开始觉醒。在这个意义上说,窦娥的冤屈让人感觉到美被毁灭,被摧残,催人泪下。这种不幸的原因是与普通人有某种相似之处,这就令观众产生了设身处地的惊惧与恐怖。所以,这种悲剧的风格是崇高、壮美的。

余秋雨先生说过:一种无法消除的矛盾,永远做不出一个最佳方案,无法找到简单结论的结构,即潜隐在作品背后的两难结构和未知结构,这样的结构给作品带来了伟大的永恒的艺术魅力,使作品产生一种宏大的悲剧美,让读者在审美过程中反复咀嚼,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我想,这正是《窦娥冤》这部戏剧具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的原因所在吧!

上一篇:当代西方社会思潮论文下一篇:300字以下国旗下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