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论文(精选12篇)
1.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论文 篇一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的几点体会
吴英华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体会到信息技术和教学的结合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方便,我在运用的过程中发现需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更有利于结合的顺利进行。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做到有利于教师的教,有利于学生的学,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三者缺一不可。这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的前提。
有利于教师的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围绕教学内容,分散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采用启发式和直观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把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形象、逼真、多形式、多侧面地把知识传输给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思考,使其在轻松的氛围中实现知识的认识与积累,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充分的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宗旨。
有利于学生的学,就是要考虑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更不是计算机多媒体。要把信息技术、多媒体作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工具,但绝不是唯一工具。课件的研制、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要以学生现有的状态、实现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为出发点,以多个层面学生的积极参与并在各自基础上得以提高为支撑点,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培
养为落脚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积极主动地探索,逐步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提高。
有利于素质教育,就是需要我们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结合的进程中,要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坚持主体性原则、适度性原则、交互性原则和创造性原则。这些原则更有利于教师实现真正意义的“结合”。
主体性原则,就是要彻底解决或克服应试教育中把学生当作一个可随意往里填装置时的袋子、重结果不重过程,重学生被动的接受不重学生主动积极探索的现象和弊端。要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打破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模式。将学生的学习由原来“被动接受、模仿在现、封闭读书”变为“主动参与、探究发展、合作交流”。同时还要防止“以信息技术、以课堂为中心”的现象发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的主体。
适度性原则,这里的适度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时间要适中。
(二)是选择要适当。
(三)是信息要适量。教学过程中过早或过晚的实用信息技术,有时会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如果不能适度,教学效果不但不会提高,反而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应该教师讲解的、应该教师板书的、应该学生思考的、应该学生提问的,决不能用多媒体技术代替。应该用计算机辅助课件的,应该用录像的,应该用录音的,那种手段最佳就用那种,但也不是多媒体越杂,越花哨越好。可用可不用的,就不在选用;多用少用一样
时,尽量少用。多媒体技术确实可以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但过量的信息无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会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消化吸收。所以教师要适当的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发现、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交换性原则,就是要充分考虑到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有利于师生互动,有利于生生互动,有利于教师与多媒体间的互动,有利于学生与多媒体间的互动。“互动”要动在“过程思维”中,让课堂成为思考的王国,让学生真正投入进去,主动学习,要通过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巧用信息技术,精心设计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多种问题,或形成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或聚焦牵动教学的敏感区。抓住“愤悱”之机,巧设思维支点,或引导学生读书,或类比相关知识,或联系时政热点,或上网查询,使问题解决在“互动”之中。
创造性原则,不论教学内容的更新,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信息技术的运用,都要由教师的教学实践来实现。没有创新性的教师,就实现不了创新性的教育,也培养不出创新型的人才。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要用创造性思维制作能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课件,运用信息技术,以问题为中心,巧妙的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最终实现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电脑”不能代替“人脑”。
凡是妨碍学生观察、分析、想象,不利于学生思考的多媒体技术不要使用。必要的板书、规范的解题思路、解题步骤是绝不可以用多媒体代替的。该版书就一定要板书,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总之,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不是代替或妨碍学生的思维,离开学生思维的课堂教学是无法想象的。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动手活动是不能用多媒体技术来实现的。所以,凡是不利于学生动手的多媒体技术不要使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实验教学是重要而不可缺少的,对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获得实验技能,理解概念和规律,巩固学科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让学生自己动手,获得实验数据,掌握试验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试验能力的动手活动是不能用多媒体技术代替的。
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参与逐步实现的。所以,制约学生“动口”的多媒体技术不要使用。也就是说,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表述(动口),进而,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有利于促使学生表述,不利于或替代学生表述的,坚决不用。
总之,不管我们采用那种媒体、那种信息技术,都要遵循对学生的实效性,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让我们的设计能有效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能有效的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
2.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论文 篇二
妇产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部分, 是临床医学中涉及面较广、独立性较强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妇产科学课程已经和内科学课程及外科学课程一样, 成为临床医学本科学生必读课程和主干课程。
临床见习是学生接触临床的起点, 是实现由学生到医生角色转变的第一步。妇产科临床见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机会去了解, 熟悉, 巩固妇产科学的知识, 使课堂上的许多抽象难解的理论知识更直观, 更具体, 增强了今后的临床实践能力。见习使学生体会到学好妇产科学, 不仅能够救治和帮助妇女, 重新认识女性的伟大和生命价值, 并且对提高自身未来生活的质量都非常有益。通过产房的见习, 病房内的观看, 目睹新生命的诞生, 妇产科患者术后的喜悦, 可使学生深刻领悟“健康所系, 生命相托”八字的分量。见习课学的知识为今后的临床实习及工作作了充分的准备。见习开始前有许多学生并不清楚见习对他们学习妇产科学带来怎样的帮助, 当见习课结束后, 全体同学一致认为, 见习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 伴随妇产科学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对医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 妇产科学临床教学工作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如何让学生对见习课产生更大的兴趣, 提高临床见习的教学水平逐渐成为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关心重视的问题。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笔者就此有了一些体会和建议。
1 临床见习教学的改革
1.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见习开始前先由见习带教老师向同学们进行妇产科学临床见习的总体介绍, 以提高学生对妇产科见习的兴趣, 激发起主体创造性, 创新思想和行为。向同学们讲述妇产科的重要性, 例如, 讲述剖宫产, 产钳术后的一些事故, 试管婴儿的研究进展及一些成功抢救危重产妇, 使母婴平安的实例。其次, 为激发见习学生的求知欲望, 每次见习课先由老师简单阐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建立一个理论框架, 然后带领学生们到床边进行问诊, 查体或在检查室, 监护室, 门诊, 彩超室, 手术室内进行观摩操作, 之后再对所看的和所查的在示教室内进行讨论, 改变过去教师主讲一次的临床课模式, 锻炼学生们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使其对本节见习课的相关理论的重点和难点更清楚, 避免以往见习教学时学生常出现的“听时了然, 问时茫然”的现象。由于见习时间有限, 临床操作复杂繁多, 要着重培养学生们的基本诊断, 操作技能和“三基训练”核心。见习大纲要求是参考内容之一, 带教老师见习时所讲的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陈旧诊治内容, 还应反映当今科技成果的新内容。教师需经常查阅期刊, 上网收集专业资料, 相互交流, 寻找有利于教学和帮助学生学习的新知识, 在努力探索与完善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和深度。因临床见习是针对具体的临床患者进行的分析和讲授, 是从患者的特点来分析疾病, 所以在临床联系紧密的大课内容提纲挈领强调一遍后, 更多时间用于实践教学, 使学生更多的接触临床, 了解参与和病情有关的临床诊疗活动, 增强他们对临床的感性认识, 学会用书本知识来帮助临床患者, 完成具体的诊疗实践, 顺利跨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第一步。妇女疾病谱的变化使得教学内容也需作相应的调整。例如, 见习不全流产的患者时, 由学生讨论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 老师要讲解药物流产所致的不全流产现在占一定的比例, 不正规应用及滥用流产药物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学生通过对它的学习, 建立预防保健的新观念, 适应医学新模式的要求。而临床诊断手段和辅助设备的进步, 决定了教师对它们的介绍和应用要加以重视。例如, 胎心监护仪, 彩色超声等在临床诊断的作用日益突出, 讲述胎儿监护和彩超在产科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同时可利用见习彩超让同学们比较清楚的理解胎势, 胎方位, 胎盘附着的部位, 羊水量的确定等概念。利用胎儿监护仪电脑中所储存的图像资料和病历资料, 讲述各种监护图形与临床处理胎儿预后的关系, 增强学生们的感性认识, 在见习妇科炎症时, 可利用阴道镜电脑中的储存图像来加深学生对宫颈炎, 宫颈赘生物等方面的认识。当然, 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们在临床工作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患者交流的语言艺术的培养。因妇产科的患者均是女性, 看病常涉及隐私, 较敏感, 注重语言艺术才让她们放松的进行充分的交流, 取得理解和合作, 顺利完临床教学和医疗诊治双重任务。
1.2 教学方法的改革
让理论教学与病房, 门诊, 产房, 流产室, 宫腔镜室, LEEP刀手术室和手术室等的见习有机的结合起来, 提供足够见习学生观摩学习的场地和见习病种的实践。例如正常分娩的见习, 笔者了解到100%的学生认为观看一次以上的分娩过程对他们掌握相关知识非常有益, 但由于分娩本身不受时间限制, 见习课时按课程安排不能保证每组5个左右的学生见习到分娩过程, 为保证每组同学都能见到分娩, 留下了学习委员的电话及时联系, 利用他们自习的时间或晚上以及节假日见习分娩, 尽量给每位学生提供1次见习分娩的机会, 使课本的内容更加得以深刻理解, 理论学习效果更好。同样, 在见习人流, 诊刮术, 取环, 放环以及通液术等妇科小手术时亦联系学习委员由其分组安排两三个学生随时见习。由于学生们存在片面思维, 印象思维, 表现思维等问题, 应加强床旁教学, 针对患者, 应用新的医学教学模式, 讲解患者的问题并作规范的临床技能示范。注意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并增补专业方面的新知识, 让学生们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在获得书本知识同时, 扩展了视野, 增加了学习临床知识的兴趣, 有些特殊病例, 由老师引导以学生讨论为主, 使学生们在兴趣中获取知识, 讨论中培养思维能力,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次见习时先讲本次见习的目的及要求, 见习结束时针对本堂课内容提问。让同学有压力地进行见习, 从而达到最佳的见习效果。
2 重视医德教育和素质的培养
2.1 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
医生这一职业是以道德为主, 加强医德教育史提高临床见习不容忽视的环节。在由学生转化为医生这一初始过程中, 临床带教教师应作出表率, 使学生懂得医生对患者心理作用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选择了医生这一职业就必须把它作为献身的事业, 时刻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 急患者之所急, 痛患者之所痛。通过实践, 使学生们逐渐明白见习实际上是向患者学习, 即从患者那儿学习到服务于患者的知识和本领, 只有多接触患者, 了解患者, 把同情心及责任心贯彻到临床具体工作中, 才能取得她们的信任与合作, 获得第一手资料, 作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诊断及治疗方案, 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临床技能。临床见习时患者对见习医生一般都心存顾虑, 甚至产生怀疑, 抵触, 逃避等情绪, 笔者要求学生注意仪表及文明礼貌, 语言和蔼, 动作轻柔, 关心和爱护患者, 不加重患者的伤痛, 使其消除顾虑, 感到放心, 自愿接受见习同学规范的检查。因妇产科的特殊性, 学生要克服紧张不安和莽撞的心态, 同时要具有保密意识和严肃的态度, 逐步建立起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工作品德。
2.2 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医护卫生保健服务模式提出的新需求, 使医学教育更注意强调学生的临床技能与素质的培养。通过见习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 杜绝医疗上的随意性和怠慢性, 而且能提高职业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培养学生应付各种社会因素的能力, 将医学伦理学的讲解贯穿在课堂中进行, 提高见习学生的素质, 并纠正学生中认为理论和技能考试过关就是好医生的思想, 争取做到以素质教育为中心, 培养出具有高尚医德, 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强烈社会责任心的新型医学人才。
3 进一步提高妇产科学临床见习课水平的想法
3.1 增加仿真人和器官模型的使用
因近年来各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多数教学医院见习学生的人数比以前增加了许多。另外, 为了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和不必要的医疗服务方面的纠纷, 很难使每位见习同学都能进行双合诊, 三合诊, 产科骨盆内外测量, 胎位以及产程进展过程中的宫口开大程度, 先露高低检查的操作。要增加人体和器官仿真模型的使用, 最好多使用电动智能模型, 例如妇产科示教室的胎心听诊模型和难产分娩模型, 供见习学生反复练习练基本操作和检查, 提高他们的基本技能。
3.2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参与见习课
因为每组学生在妇产科见习的时间不多, 有些典型的临床病例比较少见, 学生见习时只能见到部分病例, 笔者在见习课中增加多媒体教学方式有效地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 老师可以用手机, 数码相机或录像机随时记录下特殊及典型病例的资料, 并加以分类归纳, 在同学们上见习课时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给他们, 更有助于同学们的认识和理解。
3.3 加强临床标本在见习课中的应用
带教老师做好临床标本的收集和保存, 如早期妊娠孕囊标本, 葡萄胎标本, 中晚期胎儿和胎盘, 脐带标本等等, 见习不同内容时提供相关的标本,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4 加强在见习学生中的临床技能操作教育
3.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教学体会 篇三
【关键词】 中西结合;骨伤科学;教学方式;教学质量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6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16-02
在众多临床医学人才从学校踏入临床实际工作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即临床实习,这一阶段是对医学人员在学校所学医学知识的回顾、巩固和提升,直接关系着医学人员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的技能水平、职业素养等等。随着教学改革的推广应用,传统的临床教学方式逐渐的不适应现代教学需要,这就迫切的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培养和输送人才。
1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队伍是临床实习人员的指导人员,直接决定了临床实习人员的水平高低。这不仅仅是说教师的专业水平,还包括了职业道德素养。为此,我科成立了专门的临床教学小组,通过和院领导协商选调医院中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的医师担任教学老师,并详细的对临床教学工作的总体规划、责临床带教工作的具体任务及考核的负责人员和权利范围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将教学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创建了一支具备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知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1];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引入了多种教学实际案例以及先进的教学手段,在日常教学中,安排一部分时间作为交流时间,让教师和学员自由的进行自由交流、解答疑问等等,从教学架构的全面规划到细节处理,综合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2 加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教学
如今,很多的检查诊断尤其是在骨科中都依赖于仪器及其他影像学检查手段,虽然这些仪器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诊断的效率和准确率,但是过度的依赖辅助检查就会降低临床医师的物理检查能力和思维能力。鉴于此,我院在进行中西医结合骨科科学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大量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教学内容,意图让实习人员熟练的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这样就可以避免在没有仪器或者仪器损坏的情况也能够进行诊断,防止在实际工作中耽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其中基本的操作技能主要包括换药、拆线、牵引、清创、石膏、骨折手法复位的原则[2],让实习医生熟悉操作的具体步骤及技巧。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理论与操作结合起来,既巩固学员的理论知识,又能强化学员的操作技能。
3 加强中西医结合教学
中西医结合教学是我院开展临床教学中的重点部分,而在同步进行两种医学教学的时候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很容易给学员产生很大的压力。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掌握教学技巧,将两种医疗科学的优势发挥出来,对比分析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通过对比以加强学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鉴于此,在临床教学中,我们坚持“中西医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经典与现代相结合”,要求实习医生掌握骨伤科常见疾病的中西医诊疗技术和优缺点。既学习日常包扎、石膏等操作技能,又进行中医手法整复、小夹板技术闭合复位穿针等基础治疗手段教学。在讲授中西医治疗方法的时候容易中医发展的教学,并通过一些实例来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3]。
4 加强教学查房
查房是教学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在本次教学中,我们对教学查房进行了深入的改进,将传统的查房方式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将学员的被动思考地位转为主动思考地位,让学员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并结合着自身的知识对患者的病因、诊断等相关信息进行思考和总结,再由带教老师进行评判和就诊;同时重点介绍有关诊疗方面的前沿知识,影像技术的诊断,实验室等辅助检查的意义等。在查房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员自主思考、灵活应变,最后再结合自身的经典案例进行统一的归纳总结,帮助学员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吸取教训,开阔眼界,提高实习医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5 加强学员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教育
俗话说,一个医生最重要的不是医术,而是医德。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一个小小的疏忽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渡期。也是医学生医德医风、职业素养初步形成的最重要阶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是要培养学员小心、谨慎的工作态度,不能以为自己的技能很熟练,居高自傲;另外是要树立良好的责任心,视患者为自己的家人,急患者之所急,真诚的关心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6 小 结
临床实习是医学人员迈向实际临床诊治岗位的最后学习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阶段的学习直接关系着学员对医学的认识和医学技能的掌握情况。这就需要带教老师提高重视度,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为祖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输送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军,李郑,林马坚,等.骨伤康复医院放射科临床教学管理体会[J].按摩与康復医学(上旬刊),2012,03(3):47-48.
[2] 柴天朋,华强,徐祖健,等.PBL教学模式在中医骨伤学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11):51-52.
4.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论文 篇四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 的变化。本文就如何深入推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建 议。
关键词:科学 教学 改革 建议
小学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 学 好这门课对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具 有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功效,担负着对学 生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 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综合素质, 进而逐步形 成科学世界观的重要使命。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 小学科学的课堂教 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依靠课堂教学改革。课 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前提是解放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20世纪 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是 拓宽了学科教学的功能,加强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联系,从过去单 纯的学科知识教学发展到进一步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发展,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教学观念的转变。大家在教学中更加关注从学生的经验出发 组织教学内容,强调所学的自然科学知识与新技术、社会的联系,与 学生身边有关事物与现象的联系, 从中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 培养目标上除了知识技能以外, 还关注学生与社会有关的思想、态度、价值观等的培养。
二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即 由过去的以讲生物与环境、物质与能、地球与宇宙的学科知识为主, 发展到更关注这些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 系,加入了许多环保、资源、生态、人口、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增强 了“科学”教学中的人文因素。同时,还增加了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 内容。
三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从单纯的知识传授, 教师讲解, 学生听记, 作业,练习,考试,发展到比较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与动手实践。启 发式教学、问题教学、实验教
学是这一阶段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模式。教师比较重视提出问题,创设各种学生实验,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 动手做,从中学到东西,而不是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满足于学生对 知识的记忆。
3.运用电教手段,可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小学 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电 教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事半而功倍。如在教《水能溶解一些物 质》时,小学生观察能力不强,物体的溶解过程往往不易看清楚。我 将装有少量温水的烧杯放在投影仪上, 然后放入一些能溶于水的白糖 或高锰酸钾, 边搅拌边指导学生观察其溶解过程, 全体学生都亲眼目 睹,顺利地突破了一堂课的教学改革难点。教师变口授为演示,既优 化了课堂教学改革结构,又提高了教学改革效果。
三、不断反思、及时反思
研究表明:一个教师的成长 =经验 +反思。一个人或许工作 20年, 但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 20次重复。通过反思,教师会 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反思,教师
能在学生的“错误”中寻求发展,在自身的“失败”中找到出路,在 教材的“局限”中谋求进步;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从冲动的、惯性的 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意志的方式实施教学改革行为。
四、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特别是每一个细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交流
1.在接触科学教材的初始阶段, 先从教材入手, 按教材的程序 化开展活动, 尽可能地理解编者的设计思想和意图, 体会蕴含在背后 的教育功能。加强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在对教材内容、教材的结 构和教学目标有了较充分的理解基础上, 尝试用教材, 并经常性地进 行反思活动,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2.加深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 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设计 教学过程。注意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等探究技能及 行为习惯的培养。在体现学生自主性时,要加强有效性学习的研究。3.吃透教材中的每一个活动, 把握好教学 的关键, 突出学习的重 点, 力争每节课都能围绕一个中心目标展开活动, 重视培养学生的探 究素养。
5.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篇五
李埝中学
张海宁
摘要: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教师要有其自己独到的一面,要有自己的见解和体会,要找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要不断尝试新的教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英语学习的要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关键词:学习兴趣
体会
学习要点
As we all know,it is important to learn English well。学好英语是重要的。但是对我们农村中学的大多数学生来说,想学好英语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学生底子薄,基础差,教学设施落后等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条件,让学生想学,乐学,学好英语一直是我不断思考的问题。我工作已六年,在这六年里,我渐渐地在教学中成长起来,取得一点成绩,获得一点心得体会。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和发展能使学生有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转化为学习动机,而且也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1、明确学习目的,在运用中增强学习兴趣
中学生年龄小,阅历少,对学习英语的目的往往不十分清楚。他们把英语只看作升学考试中要通过的一个考试科目。对于难记的单词,语法和发音感到枯燥乏味。要使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除了从道理上宣传英语的重要性,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让他们在运用中学到乐趣。如开展一些情景对话,值日生每天用英语汇报情况,在学习中组织一些游戏等。还要尽量组织好第二课堂活动,如英语朗诵会,各种英语竞赛,学唱英文歌曲等。2、不断变换教学形式有利于保持兴趣
一种美味如反复食用会让人倒胃口,同理,一种好的教学形式连续使用也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生理上讲,单一的形式容易导致大脑刺激的单调,使兴奋转化为抑制,降低学习效率。而从心理上讲,中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喜欢变换的时间,再好的教学形式和练习形式,如简单重复太多,学生也会兴趣锐减。因此,中学英语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等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采用多种形式,如游戏,讲故事,听录音,进行有趣的比赛和角色扮演等。二、一丝不苟,严谨治学
1、教师要备好课,先备好教材。要把每单元的内容吃透。先从整体上把握重难点,在细到局部。讲解要透彻,重难点一定要突出,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学会把学过的内容前后贯穿起来,适时地加以补充。
2、备学生。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一定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生状况,学习态度。常找同学谈话,了解学生最近学习上是否有困难,及时帮助解决。千万不要认为这是班主任的事。曾有人说过:教师应该有四重身份,是教师又是学生,是父母有是朋友。在教师这四重身份中受益的是学生,也是教师自己。“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会油然而生。良好的教与学的心境也会油然而生。师生的关系是和谐的,学生的发展也是和谐的。师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体验。过一段时间要给学生做做思想工作,帮他们鼓鼓劲,打打气。毕竟他们还是孩子,还是很贪玩的。因此,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也很重要。
3、上好课,也就是注意教学方法,抓住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成绩。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一定要认真听讲,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学生能在课堂上记住、掌握的内容,一定让他们当场掌握。还要讲练结合,巩固所学知识。教学方法不能单一乏味、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善于调动课堂气氛。
三、重视英语学习中的五大项 1、记忆词汇是关键
词汇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没有足够的词汇就无从谈起听、说、读、写。目前在中考题中对词汇在语境中运用能力的考查比重越来越大。因此词汇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学生英语水平的高度。可是很多学生都不会快速,有效地记单词,都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背。结果记的慢、忘的快。记单词的方法有很多,按音标的拼度规则记单词;按词性的变化规则记单词;按同音词记忆单词,按反义词记忆单词等。更重要的是要勤奋,要认真。做到眼、脑、口、手并用。常复习,温故而知新。2、语法规则不能淡
虽然说在新课标的旗帜下要求“淡化语法”。但是没有人会否认语法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应该说语法是学好英语的基础,他是掌握英语的工具。可是对学生来讲却是难点。老师一讲,他们也能懂,可一做题就会错。原因在于没有彻底弄懂或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一定要多讲多练,以后碰到类似的题目就基本可以杜绝错误的发生。我国著名的英语教授,语法专家张道真在《实用英语语法》书中这样写到:“学语法可以帮助更快地积累词汇,提高语言学习的自觉性,不论是加强语言理解力或使用能力,语法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语法学习是学好英语的重要环节。3、口语还要听、说练
为了更好地体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在用中学,在学中用。”针对牛津教材的特点,首先我们在上课时可充分利用老师的日常教学用语,学生每天上课的daily report进行听力的训练。其次,每个单元的Intergrated Skills是典型的听力综合技能训练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另外,还通过训练speak up学生日常口语的交际能力。部分的磁带播放,以及上课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的积极回答也不失为课堂练习听力和口语的好方法材料。4、阅读理解重拓展
北京市特级教师王英民说过:“不会阅读就不会学英语,阅读是基础,没有阅读就不会有很好的听力,没有阅读就更谈不上工作。”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提倡精读和泛读相结合,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要学会阅读的技巧,明确阅读任务,确定阅读策略,带着问题阅读,把握主旨结构,注重关键细节,结合常识推理,仔细核对答案,速度效率并举。5、书面表达靠点拨
书面表达是学习英语的难点。是我们学生的薄弱项。但在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满分15分,有好多同学只得2、3分。最大的问题是句子不准确,“中文式”英语多,句子结构不完整,语法错误多。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只能多练,多评讲。而且要学会写作文的步骤,也要像写汉语作文一样,审题,列提纲,围绕提纲,紧扣主题,提高写作效率。最后还要检查、修改。每一课Main task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6.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篇六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英语感兴趣的学生才能够学好英语,而我们老师要做到的是绝对不能够让学生讨厌你,慢慢开始培养学生的兴趣。
2.认真对待和学生的第一次接触。第一次节课,第一次作业,第一次作文,第一次听写,第一次奖励等。
3. 永远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没有良好纪律的英语课永远不能够成为英语成绩优秀的班级。
4.绝对不要上没有准备的课,想让学生崇拜你,首先必须在知识上征服他。
5.奖励也许鼓励学生前进的一个办法,千万别忘记那些默默无闻但是一直在进步的学生。也千万别把仅仅奖励一个糖果当成是小儿科,其实高中生也很在乎。
6.选好课代表很重要,这让你的工作变得很轻松。
7. 作文,作业是和学生沟通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8. 无论高考题有多难。让学生掌握好单词,每天做一篇完型填空,阅读理解,他们就会有信心去征服它。
9.对背文章是绝对有帮助的。坚持每一篇课文至少背诵10个句子。
10.让学生没人准备一个错题本,摘抄下自己经常容易犯的错误。
11. 在有疑问时,任何时候别忘了查字典,字典也许是老师最好的老师。
12. 让学生准备一个属于自己的生词本,每天随身携带。
13. 布置了的作业就一定要检查,收上来的试卷就一定要看。千万不要让学生代你做这些事,因为他们永远不能够帮助了解班上的情况。
14. 建立学生小档案,当你想了解学生的时候就不至于无话可说。
15. 班主任也许会成为你班上英语成绩提高的推动力。学生中的问题自己能够解决就不要麻烦班主任。学生最不喜欢打小报告的老师。班主任也不喜欢喜欢打小报告的课任老师,因为他们也很辛苦。
16.做一个有爱心呢的,有思想的老师。学生也许不会因为你教的好而记住你,但是会因为你的一个鼓励,一个关心而永远感激你。
7.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论文 篇七
一、上好“实验观察”课,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儿童的好奇心与生俱来。好奇、爱学、爱问是他们的天性, 求知欲很强。他们对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想问个为什么, 都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因此, 必须设计好每一节实验课,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热胀冷缩”的学习探究中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猜想:水在烧开以后为什么会从壶嘴溢出来,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 观察水在受热时体积膨胀, 受冷后体积收缩的现象, 并推想水的变化与冷热条件有关。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实验进行拓展, 得出“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结论。接着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去探究空气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亲自动手, 操作实验, 得出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最后引导学生实验观察铜球加热或冷却后体积变化来得出: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又如在“小苏打和醋的混合”教学中, 先让学生猜想小苏打和醋混合后会怎样?然后, 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操作, 观察混合以后的现象。再引导学生用燃烧着的火柴放入杯中产生的现象推想出混合后产生的气体不支持燃烧。通过以上实验, 学生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并急于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这时教师就要抓住时机, 指导学生探究、认识。最后教师做出总结。即, 小苏打和醋混合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以及二氧化碳的两个性质:灭火;比空气重。
总之, 实验教学既可以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现科学实质, 又可以有效地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引领学生的探究活动, 学习周围世界的科学知识
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 是指学生从对自然事物的不知, 经过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像科学家那样自行探求达到认知的过程, 在这个认知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角, 认知过程中的驱动力也来自学生自己。可以说“探究”的过程是学生“独立”的行为。多年的实践研究, 我认为构成“探究”的结构是:学生确定的探究目标;学生具有的探究基础;科学探究的方法;学生探究的氛围。这些无一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结构为学生从自己认知的需要出发, 自己分析、构思, 自行设计实践, 直至认知完成为止, 提供了良好条件。教学中, 教师充当的角色是做学生探究的忠实支持者, 热情的帮助者。如果在探究中教师表现出任何取代学生的意图或安排, 都不能视之为学生行为, 那么探究的意义就打了折扣, 甚至于完全变成在教师“圈套”中的接受行为, 失去学生自己探求的意义。
探究是教师将所选择的与新讲授科学概念有联系的“有结构”的材料有层次地提供给学生, 让学生自由地去独力观察它, 支配它, 通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探索出这些“有结构”的材料所能揭示的事物的性质与规律, 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形成各自对该事物的了解或理解的内部想法。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马铃薯在水中是下沉还是上浮”的学习探究中, 其实就是一个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教师先拿出一大一小马铃薯和一大一小两杯水, 问学生把它们分别放入两个水杯中结果会怎么样?学生猜想后, 教师接着进行演示, 提出问题:马铃薯的沉浮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学生立即做出种种猜测, 接着组织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材料进行反复实验来证实自己的假想直到出现实验成功的小组后, 让他们向大家汇报展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到“通过控制变量来控制物体的沉浮的因素”。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继续通过查阅资料等手段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再以《热空气》教学为例, 本课学生的探究目标是认识热空气比同体积的空气轻, 能够在空气中上升的性质。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提出探究课题, 就得提供生活中相应的他们又熟悉的现象, 如在火炉上方烘烤的手绢总是不停地飘来飘去, 怎么回事啊?引导学生发现提出可能是热气上升的作用。进而概括出热空气轻吗?热空气能上升吗?于是问题就被发现了。再根据这一设想, 学生设计实验、验证, 于是学生设计出把小风车置于蜡烛上方就转起来, 将塑料袋装上空气加热, 慢慢地就升起来的实验, 并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 非常专注地投入在探究中, 最后证明了假想, 得出了结论。在应用中学生能讲出, 热气球、排风扇安装在屋子的上方, 都是利用了热空气轻而上升的道理。较好的学生还从逆向提出冰箱利用了冷空气下沉的道理, 把冷冻箱安排在冰箱的上方。这样的探究活动使每个孩子都以为自己做了一次科学家。
三、引导学生收集、查阅资料, 拓展知识, 开阔视野
鼓励和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以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研究问题, 获取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是学习自然科学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很重要, 因为教师今天的教, 是为了将来的不教。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要逐渐培养学生做到“自求得之”。要指导学生从小学会查阅课外读物的能力和习惯, 养成和学会在网络中查找学习资料的良好习惯和能力。例如在组织学生对生物进化方面的学习和探究中, 除了进行课本中的学习探究以外,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 阅读介绍达尔文的书籍, 利用现代网络信息, 查找资料, 了解生物进化的规律和过程。在学习和探究地球与宇宙间的星体等知识的活动中, 教师光靠课本内容和模拟演示是不够的, 难以完成学生对各星球的认知。必须引导学生利用课内课外大量搜集阅读资料, 在网络上查阅资料, 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所得, 与同学共享。这样,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查阅活动, 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历史, 了解月球、太阳等星球的基本状况和活动规律, 以及推想人类未来对太阳、月球及其他星球的利用, 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情趣, 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四、利用电化教学手段, 突破教学的难点
在小学自然科学教学中, 恰当运用电教手段, 是优化课堂教学, 突破教学难点的必要条件。只有恰当地应用电教手段, 才能发挥其在教与学中的媒介作用, 化难为易, 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电教艺术的关键在于巧用电教手段。教学中不注意电化教学的特点, 不考虑选择运用电教手段的时机, 就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 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不感兴趣;而电教手段能变抽象为直观, 化虚为实, 学生学起来兴趣浓厚。如讲《昆虫》一课, 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 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出哪些是昆虫, 这是教学中的难点。以蚂蚁为例制作一组“抽拉”组合片, 通过演示, 将蚂蚁的头、胸、腹部位分开, 学生很容易看出蚂蚁的身体由三部分组成。学生通过表象获得了感知, 把概念和“实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了。再投放几组动物投影片, 学生能很快识别出哪些不是昆虫。在情境中引发了兴趣, 烘托了气氛, 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里既学到了知识, 又突破了《昆虫》一课的难点。
在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时, 电教手段具有较强的作用。它有大小互换、虚实互补、零整拼装、动静结合和远近交替的特点, 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立体感, 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在教《植物怎样喝水》一课时, 在画有植物茎和叶脉画面上装一片可抽动的胶片, 只要轻轻抽动胶片, 就可以清楚地显示出植物根的水 (红色) 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 (红色) 缓缓流动的情景。教师连续演示两次, 在重点处点拨, 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
利用电教手段可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电教媒体通过形、声、色来传授教学信息, 增大教学容量,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在讲《自然界里水的循环》一课, 文中有插图。下雨是学生们熟悉的自然现象, 但形成“雨”的原因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于是教学中出示组合折叠片, 向学生演示“雨”形成的过程, 然后分组由学生亲手操作, 学生在一片“下雨”了的声中完成了实验。而后教师又演示了《云雨形成多功能演示仪》的实验, 收录机配有轻松愉快的音乐和“哗哗”的下雨声, 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培养了能力, 陶冶了情操。学生们纷纷表示: “老师, 等我们长大了造一个大降雨器, 好让家乡年年风调雨顺。”在巧妙的电化教学中, 既发展了学生动手、动口和动脑的能力, 又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理想教育。
总之, 恰到好处地运用电教手段, 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突破教学重难点, 提高教学艺术, 为培养“四有”人才奠定基础。
摘要:小学科学课在教学中应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能够主动自觉地学习。我们要抓住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教学艺术, 设计好每一节课, 每一个实验, 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放开学生, 引领他们的探究活动;引导他们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拓展知识、开阔视野, 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8.谈外科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八
关键词: 外科学 理论教学 技能操作 医德培养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呈现爆炸式增长。现代医学已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技术的应用催生着外科学的快速进展。外科学作为临床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连接着基础研究与应用实践,培养优秀的临床外科医生是我国医疗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弥补医疗资源不足的关键一环。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本科临床医学生外科学教学开始抓起,笔者从教外科学三十年余年,下面谈谈外科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重视理论教学,夯实学生基础
外科学是一门紧密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工作的重要学科,也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为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本科生医学教学中具有突出的地位。科学有效的教学法对培养合格临床医师具有重大意义。现今外科学教学中,其基本模式为课堂理论讲授+课间见习+毕业实习这一固定模式,由于操作模式单一枯燥,基本上仍以“师带徒”老式的传、帮、带方法,教师的主体作用过于强势,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1]。另外,外科学教学周期长达一年及以上,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疲乏应对学习,各个章节内容掌握松散,无法“凝聚成珠,串珠成线”,则学生基础薄弱,进入临床技能训练无不捉襟见肘。因此,教师要重视理论教学,在理论阶段夯实学生基础。外科学知识系统庞大,教师要认真备课,提前掌握好交叉学科的相关内容,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力求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腹股沟疝的发生机制和修补术时,教师在授课前可引入相关病例,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对腹股沟区的局部解剖必须了如指掌,可结合图谱、教学模型及多媒体资源带领学生复习解剖学知识。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余自学,上传PPT、微课视频等资源,使学生进一步消化与掌握基本知识、基础理论,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走向讲台,进行某一知识点学习心得分享,加强师生互动。夯实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重视理论教学,对于后续基础技能的掌握很有裨益。
2.理论结合实践,强化基本技能
学习外科学,要自觉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认识论原则。“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就是学生既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又必须亲自参加实践。外科医生的良好素质是通过学习和刻苦训练逐步培养起来的,外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医生良好素质的重要环节之一,它融无菌术、麻醉、切开、结扎、止血、缝合等外科基本技术为一体,是临床实习前的一项重要的综合训练,突出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言传身教,严格把关,结合基本技能操作竞赛促进训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记忆,培养学生的严谨、耐心、细心及认真负责和团体协作等精神,将理论知识与手术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培养优秀的外科医生奠定基础。外科基本技能操作的教学是医学生临床见习和实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是见习阶段的培训尤为重要[2]。在具体见习带教过程中,学生要仔细观察外科病人的各系统、各器官的形态和功能变化,提前复习相关科室疾病诊断知识。为避免带教老师教学时各施其法,外科教研室应组织医院带教老师集体学习,选派富有临床教学经验的高年资教授或者主任医师参加并亲自示教,从而统一教学方法,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外科基本技能操作。教师带教时以提问形式重点复习所要见习的理论知识,使同学们都有参与感、责任感,促进思考,强化记忆。病房查房见习时,由同学用诊断学学到的基础知识进行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然后写出诊断、诊断依据,可以学习书面病例的书写,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并针对错误及时纠正。重视基本技能训练,充分锻炼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树立人文关怀,着重培养医德
学习外科学归根到底是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问题。医学是技术类学科中最能体现人文关怀的一门学科,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所以单有好的技术是不够的,医患之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加强人文关怀对处理医患关系极具意义[3]。外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着重培养医德。外科教师应该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严肃的专业教学与创新的哲学思维、活泼的人文修养自然地融合[4]。大医精诚,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改变以往以疾病为中心的观念,注重病人的体验,只有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才能发挥医术的作用。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外科医生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做出诊断,有时忽略了病人的情感,因此要学会医患沟通这门艺术,严格遵守医学伦理和道德。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与学生多分享心得,以德才兼备的名医榜样激励学生,在动物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树立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理念。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充满责任感,要求学生做到认真负责,把动物当做自己的患者,培养学生对待患者的爱心与耐心、手术与检查细心、对待生命高度责任心。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学生跟随老师查房注意学习沟通技巧,在诊断中加强与病人及家属沟通,时时关心,常常安慰,争做合格的医学生。
4.结语
外科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广大外科学教师肩上的一份责任。在走向伟大民族复兴道路上,守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优秀卫生人才的培养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要努力学习先进技能、先进理论,指导学生学习与实践,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大力培养既有高尚医德,又有过硬技术本领的医学生,进而促进新一代外科工作者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学志,凌云阳,王观发,等.情景模拟与案例教学结合在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10):1397-1398.
[2]陈创奇,朱家源,杨素清,等.临床技能强化训练在外科学实习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8):91-93.
[3]王文青.技术“修身”与人文“修身”的二元融合——论外科学教学中的哲学思维与人文素养的渗透[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5):951.
9.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篇九
.新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文言文是中国语言的根基所在,从个人方面讲,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明理、明善、修身养性,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哲,医,佛,道等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形式!作为中国人,应该对中华民族性的东西有所了解。“不知有秦汉,无论魏晋”!对整个社会来讲,也是一种无价之宝,具有及强的研究价值。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也是我们个人素质的一个整体体现。
文言文那么重要,我们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责任把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传承下去,不止把文言文上好,关键是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下去。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有一些体会,现在和大家分享:
文言文教学首先要注重“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增强其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一篇文言文如果学生没有读熟,那么我建议老师们不要忙着去讲解内容。
其次是“译”:就是翻译课文。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环。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
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的一些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再次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在翻译完课文后,其实脑子对整篇课文任然是一篇凌乱,这是就需要我们老师帮助其整理,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10.任务型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篇十
新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这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的教学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实践空间,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实践与尝试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任务要贴近学生生活,为有源头活水来。
所设计的任务对学生来说,应该具有实际意义,贴近他们的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使学生乐于参与,有话可说。
一次,教务处临时让我代一节课,我正愁没有准备,不知上什么内容,无意间得知那班上的一名同学今天生日,突然我有了主意,何不让他们进行一次关于生日的`话题讨论呢。
一进教室,我就说“今天是某某同学的生日,Miss Huang想对她说一声Happy birthday!”接着又为他唱了一首英语的生日歌。看见老师在祝贺学生生日,同学们一下子就激动了起来,我就问:“你们也愿意祝贺他的生日吗?”“愿意!”异口同声的回答。于是你一句‘Happy birthday!’他一句‘Happy birthday!’,伴着歌声回荡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此时我想这句话已深深地印在学生脑海中。我又抓住机会,顺水推舟,问大家“生日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就说“生日蛋糕、生日礼物、生日蜡烛、生日面……”我就让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顺势教了“cake, present, candle, noodle”这些单词,同学们学得兴趣盎然。最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大家在别人生日的时候,用英语说一声生日快乐和唱一首生日歌。
不久后的一天,我走进教室,顿时大家一齐对我说‘Happy birthday’并唱起了生日歌,是啊今天是我的生日,可最让我高兴的是同学们已经能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现实生活去,这怎能不让我感动。
这节课虽然是一个即兴的任务型教学内容,没有精心的教学设计,也没有充分的教学准备,但我感觉它是成功的,它是教师与学生真实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也是语言的自然流露,学生就是这样简单的学会了语言并能正确使用起来。实践证明,在这种更贴近生活,更真实自然的任务型交际活动中学习英语,学生更容易产生兴趣,更容易理解语言的意义,掌握语言技能,帮助他们尽快地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使用英语这一交际工具。在这节课中,我就利用了学生生日这一有利条件,它是完全真实的,又是从学生那儿来的,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即使是即兴的,也取得了出其不意的效果。此外我们还可以创设如打电话、购物、旅游、问路、看病等栩栩如生的任务活动型教学,开展交互式、合作式学习,让孩子们扮演其中每一个角色,成功地做每一件事情,他们会喜形于色,兴趣倍增,信心加强,受到很大激励。
二、面向全体,人人参与,体验成功。
任务的设计除了考虑学生的兴趣,情景的真实性,还要考虑任务的难度。过易,学生达不到训练的目的;过难,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设计的任务要从实际出发,要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到,学生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更持久的学习热情。素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不是为了培养特殊的尖子生,而是要让大部分学生完成任务,
11.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科学教学;实验设计;条件资源
小学自然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自然科学教学的关键。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如何搞好小学自然科学中的实验设计呢?我把自己的科学实验教学中的体会谈谈,与大家共享。
一、根据科学特点,合理设计科学实验
实践是自然科学的来源,科学知识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自然科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探求自然科学知识,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认识自然始于观察自然,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自然。如“四季星空”的教学,由于教学内容分散、抽象,学生很难形成对四季星空的整体认识。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科学地安排学生观察四季星空,保证观察的持续、完整。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写出观察日记,积累有关四季星空的感性认识和材料。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不同季节星座交替出现,北极星始终停留在原位置不动,周围的星座绕着它逆时针转圈,且一年转一圈等有关四季星空的变化规律。“水的循环”的教学设计则可以采取另一种方法。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对水的感性认识。如:天上有下不完的雨、雪,淋湿的衣服会干,冬天关在屋子里洗澡窗玻璃上会有水珠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水或冰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或冰的循环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认识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创造条件,增加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爱好。
二、必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设计实验
在科学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等特点。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如:“植物的根”的实验设计,教师可通过提供大量的可供学生观察的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植物的根,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植物的根有直根和须根之分。常见的萝卜、胡萝卜等直根,土豆、紅薯等须根,它们可以储藏养分即贮藏根。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知识,而中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对探索自然奥秘充满了自信。这时教师设计实验,主要是以一种引路的方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设计“水的浮力”的教学实验,就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实验材料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动手将浮在水面的物体用手向下压,产生水有向上的浮力的直观感受,从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下沉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水的浮力,使不平衡的杠杆达到平衡。这种设计可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做好实验设计
教学大纲规定:“自然课要密切联系当地自然条件。”地处山区的学校,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这些抬头可见、垂手可得的实验材料,为丰富自然科学教学实验提供了方便。我在设计实验时,充分利用这一自然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使原本生动的自然科学课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弄清为什么有的树到了秋冬季就会落叶,而有的却抽出了新芽,动物靠什么越过寒冷的冬天等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兴趣特点进行实验设计。如昆虫是小学生常见的最易引起他们兴趣的一类动物,在山区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爬的应有尽有。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可先安排学生到林间、树旁、小河边捕捉各种昆虫,并将各自捕捉的昆虫有选择地带到课堂,进行认真观察、研究,看它们都有一些什么共同特征,从而达到认识昆虫的教学目的。
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通过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做到心中有数,进行实验设计方可如鱼得水,运用自如。设计“植物的生长与环境”这类教学实验时,我安排学生对当地的气候资源、水土资源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分析,记好观察日记,归纳总结出:植物适应在什么样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发育,什么样的植物适应什么样的土壤种植等有关植物生长与环境的知识,并指导当地的农作物种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12.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篇十二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三路”问题必须得到重视,理清“三路”,使其畅通,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三路”
通畅
在教师队伍中常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教无定法”。我个人认为就是说,只要达到教学目的,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因人因事而宜,不必千篇一律,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过,照优选越法的观点看,从某地出发,通向罗马的捷径,也就是距离最短,最省时,耗力最少,抵达却是最早的毕竟只有一条。讲一篇课文一定要选取一条这样的捷径,以下就这个问题,结合学生的状况及本人的教学体会,试作些粗论。
在语文教学中“三路”必须通畅。我说的“三路”是指文章的文路,学生的学路和老师的教路。所谓文路就是作者的思路,即文章的线索。而字、词、句、篇则是文路的铺路石,要把这些铺路石巧妙地串联在文路上,文章才会泛出光彩。所谓学路,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课文的整个思路。学路对头与否,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教路则是指教师在对文路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学生的现有水平和素质,确定教学目的和要求,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跃学生思维作准备,以便能迅速有效的将学生引入文路,进而理解文章的字、词、句、篇,为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艺术匠心铺述捷径。
假想一下,如果教师始终没有把学生及时引入文路,亦或让学生的学路和文路相交;亦或让学生的学路与文路平行;亦或绕路太远才迟迟进入文路;亦或让学生的学路与文路时合时离,左右徘徊。那么,即使把文章的中心抽象得再怎么完整,或是最完整的把写作特点列举得最详尽,把词语解释得最规范,其教学效果很难说是最理想的。
可以看出,学路与文路是否能有机汇合和通畅,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但是,学路与文路能否有机的汇合又取决于教师教路的铺设。有位教师在讲《故乡的榕树》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九十年代初期,海外华人在香港举行的“我最喜爱的唐诗”评选中,李白的 《静夜思》倍受青昧。“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
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写的是作客他乡的诗人短梦初回的情景,寂廖的庭院,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照在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乍眼望去,在迷离恍惚的视线里,真好像是在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定睛一看,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举头望月,秋夜的太宝是如此明净!凝望月亮,最容易触动的旅思愁怀涌上心头,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亲人,诗人的头渐渐低了下去,完全沉浸在对故乡的怀念之中了。“人至天涯皆游子,相思难剪故园情。”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一篇曾经轰动海外的乡愁散文,作者是一位旅居海外三十多年的华侨,在一个夏季的黄昏,作者在门前的一棵榕树下与儿子嬉戏,无意中吹出了一曲笛,竟刹那间不能自己,心儿就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的大榕树下,这篇文章见报后,喜好散文的读者爱不释手,报刊上的评论文章交口称赞,都说它如诗如画,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堪称散文创作之精品。现在我们一道来欣赏它吧!教路里有这样的安排,虽然浪费了大篇口舌来导入,但难说它是不经济的。故乡难离,古今皆同,思乡之愁,人之常情。教者在考虑导语时,着意融入了这样的思想,选择李白的 《静夜思》意在创造与课文情调相称的氛围,使学生心灵受到感染,情思上产生共鸣,学路自然被引入了文路,而且导语中引用的评语,也激发了学生迫切要读下去的愿望,这样的导语,轻易地把文章的灵魂即思乡在学生头脑中注入了,这时他们精神集中,好奇心激起的兴趣迫使他们钻研课文,理解课文,教学目的也就不难达到了。
由以上可以得出:影响教学效果最关键因素是“三路”的畅通和巧妙连接,那么,教师应怎样去做呢?
老师们碰在一起时,谈论最多是学生,但谈论更多的是埋怨学生如何顽劣,如何捣蛋,这反映出老师在正确等待学生,认识学生的问题上存在着不足,教师要从心理和现阶段状况出发,去研究学生心理,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充分理解并明确文章的文路,以便查找相关资料,以最经济有效的方式达到教学目标。一般来说,文路总是围绕并指归文章中心的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选自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中心是父母对子女两种不同的爱,即是这篇课文文路。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迟取了面对自己七、八岁时写的第一首诗,父亲和母亲的态度,以及父母之间微妙的冲突,意在让学生明 2
白,在生活中,爱有许多种,它会产生不同的力量,我们要正确地看待父母的爱。
在前不久举行的一次赛课活动中,我听到了一位参赛老师在课前与学生聊天时如是说:“希望同学们配合老师把课上好,把你们最棒的一面展示给在座的评委和老师看„„”乍听起来,这样的话是那样熟悉。曾几何时,自己在上公开课前也是这样鼓励学生;而作为听课者,也听不少教者说过类似的话。现在这样的话再次在耳边响起,心中不禁升腾起一个问号:在新课程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仍说这样的话,符合课改的理念吗?
由“配合老师把课上好”这句话,我又不禁想到了在执教公开课前某些老师所作的“充分’,的准备:老师事先在同年级的平行班中试教了几次,反复修改教案,甚至在自己的班中先预演一遍,把生字、新词先让学生们都预习好,词典查好,课文先背诵好,上课要提的问题先让学生们知道答案,完全成了一个文艺节目的彩排。到了真正上课时,老师一提问题,大部分同学都举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老师还专门请一些平时成绩较好的同学回答问题,生怕一些学生的回答不正确而影响了原定的教学安排和课堂教学效果。整堂课都沿着老师预先设计的程序进行,看起来非常成功。这样的课,学生的确是“配合老师把课上好”了。老师在公开课结束后也会愉悦地对学生说:“谢谢同学们的配合。”
在教学公开课上,到底是学生配合老师,还是老师配合学生?时至今日,“教是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谁都会说的理念。但其实在教师思想深处并未得到真正的认同。不少教师并不讳言:学生如果在公开课堂上亦步亦趋地跟着自己走,自己心里便觉得十分踏实;反之,学生异想天开,畅所欲言,反而心里没底。由此折射出这些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未跳出传统的教学本位的藩篱。
传统的教学,完全是预设的产物: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预设教学进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写出教案,然后在课堂上按照预设开展活动。如果是公开课,教师预设得就更周密、更精心,小至每一教学环节的导语、提问都作细致的推敲,甚至对学生的回答都作了设想。这样充分预设好的公开课,在我们听课者看来,往往有声有色、精彩纷呈、高潮迭起、顺利圆满。
用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去观照这样的公开课,我们不禁要问:一堂公开课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备课的时候就能完全了然于胸、把握在手吗?公开课也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一堂课。在公开课上,学生本身应该获得发展,得到 3
锻炼,个性得到张扬,而不仅仅是为了帮助教师展示其教学技艺、自身风采而配合教师教学。一堂“学生与教师配合得很好”的看似非常成功的公开课并不一定成功,因为它可能掩盖了一个巨大的缺憾:学生没有真实地学。而一堂“学生与教师配合得不好”的看似不成功的公开课却有可能恰恰让学生学得非常真实和自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果公开课上,教师帮助了一个从来不敢在公开课堂上发言的孩子树立了信心,让一个一直读课文结巴的孩子通顺地读完一段话;让孩子们历炼了学习的过程,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收获到了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合理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思维真正被激活,认知得到了提升,哪怕不顺利,那也必定是一堂有价值的好课。
其次,教师要注重在文路上设置几个“问题点”,面对一篇文章,要设计出几十个问题并非难事,但有资格成为“问题点”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这些“问题点”必须是文路的指路标,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作者是谁?巴迪是怎样一个人?这样的问题就构不成文路的指路标,而“作者为什么会说他越来越体会到自己当初是多么幸运!”和“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两种声音指什么”、“交织在我耳际是指什么?”则是典型的问题点。
第二,不能太难,但一定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太简单了,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动因;太难了,超越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就会无所适从,思维只能“静止”。
第三,“问题点”不应是孤立、单一片面的,而应具有系统性、联系性。第四,“问题点”须具有新奇感,因为新奇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诱因。明确了文路,设置了问题点,理清了学路与文路,那么教路的铺设和“三路”的畅通也就蕴然其中了。
如想在教育教学中取得好的成绩,须得狠下功夫去总结、探索,语文课教学中的“三路”畅通尚在探索之中,它是否算得上一条通向“罗马”的捷径还有待于今后的实践证明。
参考文献:
[1]《故乡的榕树》选自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2] 李白《静夜思》选自小学语文第三册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论文】推荐阅读: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11-01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总结08-29
中西结合治疗马流行性感冒10-01
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第十三单元产后病章节练习(2014-09-09)06-25
中西新闻比较期末论文08-30
中西方建筑差异论文09-08
中西方教育差异论文09-13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毕业论文07-19
浅析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_毕业论文08-20
中西医研究思路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