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

2024-09-13

生物学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精选11篇)

1.生物学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 篇一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获得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践能力,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验教学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同时要规范实验步骤,注重观察实验现象,强化课内外实验,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更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 实验教学 探析

一、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生物兴趣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不要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让学生去模仿,教师要相信学生都能成功的完成实验,允许学生实验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直至实验成功,要让学生从实验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但在放手实验时,首先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实验,明确了实验目的,并开放自主去设计实验步骤,小组成员交流探讨实验步骤是否能准确的达成实验目的。当然这些准备都应在实验课前准备好。把知识从实验中体会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

二、掌握步骤,规范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前先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再指导学生在预习中抓住每一步的关键,并在每个实验步骤中规范操作,并让学生明白每一步操作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才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在学习使用显微镜时,如果用左眼观察,要注意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调节准焦螺旋,先从侧面观察向下调节镜筒到载玻片上方两毫米处,再从目镜向下观察并缓慢调节镜筒向上运动,直至看到物像。转动转换器时,应及时纠正学生转换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像。

同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适当。再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的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观察,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三、运用简易方法,做好初中生物实验

(一)模拟生态法以少量活体生物完成量大的生物实验

教师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前到灌木丛间铲取地表的潮湿、疏松、富含水分的枯腐落叶泥土装在较大号的黑色方便袋中装至半袋处。当学生捉到鼠妇交到实验室时,就将它们放入袋子里的泥土上面,袋口敞开,袋身竖起向上,这样鼠妇自然会好好的生活在袋子里面,不会跑出来也不容易饿死。每次实验后都将收回来的鼠妇放入袋中,若时间较长,泥土有发干的现象,则向泥土中洒入适当水分保持泥土和落叶始终呈湿润状态,这样采来的鼠妇可保存一个多月。运用此种方法,原本只够一个多班使用的鼠妇现在就可满足近十个班实验之用,且最后一个班级完成实验后还留下一活的鼠妇让学生放回适宜的生态环境中。

(二)替代法克服药品或器材差缺的困难

比如:米汤代替《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中所需要的淀粉浆糊;84消毒液代替《制作叶脉标本》中需要的漂白剂;野油菜花或红菜薹的花或白菜花代替冬季做《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实验中难以找到的桃花;米豆腐代替《研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中所需要的不易购买到的琼脂;配制斐林试剂检测葡萄糖以取代使用现在还无法买到的尿糖试纸检测葡萄糖;做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时,用校园内的杂草或灌木叶取代小麦种子,能够在一次性做好多组对照实验的同时节省一定数目的实验经费;用嫩的紫花茉莉等植物的叶取代香蕉也能做好《DNA的粗提取》实验;用市场上销售的白醋代替稀盐酸清洗盛过石灰水的试管、烧杯等玻璃仪器其效果比较好,同时也比较安全。

四、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一)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一个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而且也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种动力,它孕育着希望的光芒、美好的情景,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希望他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去发现问题。例如,在研究“消化”的实验里所提出的假设: “细胞膜只能透过小分子物质,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必须先变成小分子物质才能透过细胞膜。”这个假设的理论根据是:(1)人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生活的细胞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3)营养物质是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里的;(4)人和动物的营养物质来源于食物;(5)食物营养成分中有大分子物质。通过生物实验使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经过反复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合理安排和组织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避免了死记硬背。例如: 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时,学生先分别观察四个部分的外形及细胞特点,教师将课文讲授穿插于其中。当学生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后,教师再次要求进一步观察,以发现四部分之间的动态联系: 生长点既受根冠保护,又为伸长区和根冠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细胞; 伸长区的下部逐渐混同于生长点,其上部则趋向于根毛区。例如:学习“蝗虫”一节前,我布置给学生一个兴趣小实验,回家捉两只蝗虫,并将甲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而将乙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请仔细观察哪只蝗虫先死,并思考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对知识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印象深刻。

五、结束语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外在”的信息,即生物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更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学知识、用知识。为生物学的研究、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七年级生物(上.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2]八年级生物(上.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裴爱莉.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N].教师报,2006.[4]孙秋菊.浅谈在生物实验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J].中国基础教育,2005

况康 2015-10-19

2.生物学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 篇二

一、新课标下江苏高考生物命题特点

1. 重创新, 试题开放性强

试卷素材与编制情境的选择多以实验或科研为背景, 素材新颖, 试题灵活, 全方位、多元化、开放性, 联系生活。如2016年江苏高考第21题考查了纤维素酶在牛仔裤中的应用, 该题既考查了学科基础知识, 更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生物学现象的能力。

2. 重双基, 强化理解和应用能力

试题的知识点分布均匀, 覆盖面广, 全面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的背景材料新颖、起点较高, 但知识的落点仍是学科基础。如2016年第29题固定化藻细胞、第31题珍珠贝细胞分裂, 落点是学科基础。

3. 重实验, 实验素材题较多

实验题和实验素材题的比重较大, 2016年江苏卷的非选择题, 基本都是以实验为背景, 第5、7、8、17、19、21、25、28、29等题都与实验有关。

江苏高考实验题的命制有两大特点: (1) 重视实验操作细节和分析运用能力的考查。实验题的考查突出对实验原理方法、材料用具和操作细节的考查, 尤其重视对实验操作、实验结果的分析说明。高考越来越弱化记忆、强化运用, 让那些靠“讲”实验、“看”实验而不真正操作实验的人无法获得相关知识。 (2) 很多试题以实验和科研素材为背景, 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既考查基础知识, 又加大考查考生的学科知识在新情境下应用及实验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不能“死读书、读死书”, 要学会对实验进行分析综合。

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探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实验题在江苏高考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目前中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是:一部分老师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效果好;部分教师认为课时紧张, 无法保证实验的开出率;有些学校缺乏基本的实验设施配备, 部分实验无法开展。也有老师做了实验, 但评价过于偏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 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不到提高。如何改变现状, 加大实验课的开出率, 上出真正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实验课,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 转变教师观念, 认识实验教学价值

从江苏高考的命题趋势看, “讲实验”“背实验”已经远远满足不了高考的考试要求, 高考越来越有利于真正操作过实验的学生, 那么广大生物教师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应尽快转变观念, 领会课改精神, 创造条件开足开齐实验课。

2. 加大实验投入, 整合教学资源

生物教师应向学校领导积极争取, 完善生物实验设备。农村中学和城市中学还可以通过互访、结对帮扶等方式开展城乡中学的联合, 通过交流借鉴将城市中学的优势扩展到农村中学, 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3. 开发校本器材, 重视实验创新

很多实验材料由于地区、季节或资金等原因不适合本校实验教学使用, 老师们可以不拘泥于教材, 根据季节和当地特有的资源改进实验材料, 开发更合适的实验器材, 以保证实验的开出率。如做微生物培养实验, 很多学校没有高压蒸汽灭菌锅, 其实完全可以用家庭用的高压锅代替。

4. 研究学情, 开展适合本校的实验教学模式

老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 探究出适合本校的实验教学模式, 以解决课时不足问题。江苏省常州中学的教学模式是:所有的生物课都在实验室里完成, 边学习理论知识边完成实验内容。课后实验室是开放的, 对于课上实验完成不了或有新想法的同学, 课后可以在实验室继续实验。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 找到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验教学模式。

5. 改变教学评价, 重视实验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注重对实验的“过程性评价”, 实验过程比结果重要, 方法比答案更有价值。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在合作中摸索探究, 在实验中尝试失败, 在失败中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分析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索的习惯,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 这对学生的高考甚至终生都有益。

摘要:近年来江苏生物高考实验题和实验素材题的比重大, 笔者通过分析2016年江苏生物高考题的考查特点, 结合中学生物实验课的现状, 探索实验教学策略。

关键词:江苏生物高考,命题特点,实验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陈丽.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读与算:教育导刊, 2013, (16) :16-16.

3.生物学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 篇三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结合点;实践活动;作业

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我们要通过采取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在理解基础上对生活进行体验和建构的过程。下面,笔者在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高中生物的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个人想法和观点的详细阐述。

一、寻找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生物课程与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鉴于此,作为高中生物教师,我们应当努力寻找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大力引进生活化的生物教学素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样既能让学生牢牢记住相关的生物知识,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获得进一步的学习感悟,完成对生物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

例如,在学习“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这一部分内容时,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在侦探剧中都见过警察利用DNA侦破案件或者寻找灾难死难者的情景吧,还有,人们在做亲子鉴定时,也常常要提取双方的DNA。那么,DNA到底是什么?为什么DNA能比较精确地确定一个人的身份?对于DNA鉴定的应用,你还了解哪些知识?”这样,在课堂的导入环节,我通过引用学生日常在电视和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并提出富有针对性的问题,一方面顺利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话题,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另一方面做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应用能力

现代教育体制下的教学课堂,应该是开放、灵活的,而不是始终将学生局限于封闭式的教学环境中,这样一方面会让学生觉得学习十分枯燥无趣,提不起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不能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不到学以致用的效果。鉴于此,作为高中生物教师,我们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传授教材知识,还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实践活动,以此让学生体验到生物学习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并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类遗传病”这一部分内容时,课前,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项生活实践调查活动:以社区或村为单位,调查周围人群中常见的人类遗传病以及在现实生活中遵守我国婚姻法第六、第七条的情况。课堂上,在讲述人类遗传病及其常见类型时,要求学生汇报自己的遗传病调查情况,然后,结合学生的调查结果,引导学生思考:遗传病是否呈现出家族倾向?这样,通过组织开展生活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调查数据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做到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了学生对生活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相关的遗传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知。

三、布置生活化的生物作业练习,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和热情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对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具有重要的强化作用。然而,传统的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常常让学生缺乏做作业的兴趣和热情,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作为生物教师,我们可以尝试为学生布置一些具有生活特征的作业,这样既能丰富作业形式,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和热情,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觉得教材上的生物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例如,在讲授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时,学生都知道,到了秋天,树上的叶子会变黄,但是枫叶却会变得越来越红,至于原因,学生的争议较大,有的认为是因为枫叶中含有特殊的色素与光,有的认为液泡中含有花青素,于是,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用显微镜亲自进行观察和体验,然后将观察结果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课堂上大家共同分析讨论。这样,通过布置富有生活化气息的作业,使学生萌发了做作业的兴趣和热情,而且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会更加深刻。

综上所述,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以自身的体验来代替学生的生活经验,而是要积极探究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在理解基础上对生活进行体验和建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黄婷婷.高中生物教学生活化反思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2]唐谨丁.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4.生物学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 篇四

阿荣旗第一中学 喻俊强

一、选题背景

东京大学佐藤教授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说:“现在一所学校要有发展,要有改进,教师要敞开教室的大门,相互评论,连环跟进,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中国教育报》也载文说:“教育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从某种程度上说,课堂是教育改革成败关键所在”。从上面这两种评论就可以看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课堂教学都事关重大。课堂教学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它是达成教育目标、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我们到底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呢?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

1.课程改革的需要。

近几年来国家课程改革始终贯穿着一个非常清晰地教学改革逻辑,即教育改革的核心领域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领域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跨过去的一个坎。否则,再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都只是纸上谈兵,不能化为现实。因此,研究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需要。2.事业的需要。

在第20个教师节,曾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接见的著名生物教 育家,原北师大附中校长朱正威曾这样讲过:“高中生物学科教育,在基础教育的多学科中,虽只占一席之地,然而,它所承载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任务却是全面的、艰巨的。”教育是有目的地有效地促进人发展的事业,所以说研究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是我们事业的需要。3.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当今的中国,“名为治平无事,实有不测之忧。中国经济存在着巨大问题。”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知识经济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主要依靠四大技术:即(1)生物技术(2)信息技术(3)纳米技术(4)认知科学。其中有两大技术都和生物有关。大家知道,技术的突破,必将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效益。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都知道血友病。全世界治疗血友病,传统用献血,那么就需要500万人提供血浆。而如果用转基因奶山羊来生产,那就只需1头这种转基因羊就可满足需要。一头转基因动物就是一座天然基因药物制造厂。因此世界上把生物制药产业称为钻石产业。如果没有我们今天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就不可能有明天经济的腾飞。为此,研究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4.现实的需要。

医生的成果在手术台上,袁隆平的成果在大地上,教师的成果就应在课堂上。基于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有效教学”是我 们每一个教师不懈追求的东西,我们每一天的辛苦工作,就是要追求最“理想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力求高效的最大限度的收获(实施有效教学)。而作为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讲,一生的辛勤劳作,就是要追求当最“理想的教师”。就是要做到付出有回报,不做无效劳动,避免微效劳动(做能实施有效教学的教师)。然后通过我们有效的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学校赢得更好的声誉。

我想,在一所学校里,如果教师人人争当有效教师,个个实施有效教学,这所学校必定焕发出勃勃生机。所以说研究高中生物学课堂有效教学也是现实的需要。

二、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的主动创造者。”兴趣是最后的内部驱动力,是学习积极性中最活跃的心理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优化教学结构,注重教法的研究、学法的指导,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是基于以上观点所产生的一种教学理论。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把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换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者。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和促进学生们主动学习,主动建构学习知识的意义所在。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彻底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正是顺应建构主义的要求而提出来的。因而很自然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就成为我们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主要理论基础。

(二)有效教学的理论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论。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和“全人”的概念,不能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效益的观点。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反思意识,它强调教学策略。

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教学最优化的第一步,也就是第一个方法,就是用综合的观点选择和决定任务。最优化教学的基本标准是尽可能大的成效和师生耗费合理的时间以获取这些成效。本课题在实践的过程中,注重发挥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和主体性作用,选取单位时间效率最高的途径和方 法,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三、课题界定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是师生互动交往的活动。

从教学行为来看,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接受与理解的教与学的方式。

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交往就意味着教学过程就是平等对话、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学不能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所谓“有效”,是指教学活动有成效,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发展,能达成教学目标,保证较高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它至少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有效率,二是有效益。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指引下,通过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追求较高的教学效率和效益的教学活动。

“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应该是:

第一,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情感态度、能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的教学(全面发展)。第二,能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的教学(学会学习)。

第三,能有效地发展教师的教学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教学(教学相长)。能有机地实现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这三维目标,这样的生物教学就是有效的生物教学。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通过研究要达到以下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获取事实,发现规律,丰富理论,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优化课堂教学的途径和策略,形成典型的课例及教案,不断总结反思,积累一批学科教学结构模式。

(2)通过课题研究,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4)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成为课堂结构模式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提升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结构的水平,并通过课题实验使一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带动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2.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以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为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探究性。具体分解为:

(1)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的研究(2)高中生物课堂导入策略的研究(3)高中生物教学反思策略的研究(4)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的研究(5)高中生物模型建构策略的研究

(6)高中生物概念图建构和应用策略的研究(7)高中生物多媒体有效应用策略的研究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与国内有效教学研究的对象、内容、范围和目的都相同,关注的焦点都是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其特色在于本课题研究将立足于本校教学实践,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系统借鉴、整理、选择教学经验,对成功有效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与整合,对低效无效的教学进行诊断研究,力求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有效课堂教学理论校本化、个性化,给每位教师和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创造空间,不仅在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更在于形成独立的思考,主动学习、尝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1.文献研究法: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如:建构 主义理论、有效教学理论、教学最优化理论、学生心理学理论以及新课程理念,提高实验教师的理论素养,使我们的研究建立在坚实先进的理论基础之上。

2.个案研究法:对有代表性的班级及教师作跟踪研究,凸显个性特色,形成个案研究报告。

3.行动研究法:根据问题——设计——行动——观察——反思的步骤,对一些材料进行整理,概括出行动与目标的关系,再通过课题组集体研讨、观摩,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策略问题。本课题的研究是群众性的教学实践活动,研究与课堂教学密不可分,研究是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同时又在研究中深化教学。

4.问卷调查法: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手段。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惑与需求,以便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通过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合理调整教学模式和方法。

5.经验总结法: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积累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按研究内容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六、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共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12月)(1)选题,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申报课题,成立学校课题组。(2)制定实验方案,培训实验教师。

(3)修改实验方案,开题论证,召开学校课题开题会。2.实施阶段(2013年1月——2013年12月)(1)培训实验教师,提高教师对教育科研和本课题的认识。通过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工作促进的实际案例,让教师认识到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方法。培训教师教育科研的一般方法,如研究方案的撰写、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如本课题的理论依据,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等。

(2)细化管理流程,制定课题管理规定。每学期在学校制定研究计划的同时,要求实验教师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个人研究计划,并及时总结。每学期至少举办两次课题讲座或课题研讨。每位实验教师每学期上一节课题汇报课,展示自己的研究进展。课题组成员及时收集整理研究资料,档案管理要科学、规范。

(3)探索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创建合作学习小组,构建高效课堂有效途径。

(4)组织教师撰写课题研究论文、教学设计。3.总结阶段(2014年1月—2014年12月)归类整理研究资料,进行认真分析,撰写论文、外出比赛讲课、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和教学案例,申请结题,参加验收答辩。

七、研究成果

(一)形成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即“五环”教学模式(1)课前先学环节(预学案)

预学案包括学习目标和预习(自学)提纲(题目)、自主检测等。要把学习目标、教材内容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由简到难、由具体到抽象),既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要让多数学生在预学时能够找到切入点,然后层层递进,预学案的内容不宜过难过多,要根据具体的学情制定,不同层次的班级可以有所区别,课前先学必须做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预学案》要求,在课前完成预学。并限时独立完成预学案中自测题和探究实践活动。通过学生先学自行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课堂。预学案要在课前发放,由学科长督促本组成员按时完成预学案,并负责统计出预习后所呈现出的问题。

(2)反馈、梳理环节(15分钟)

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严查学生的预学案的完成情况。学科长通过组内学生互查、互批互改、错误率统计等手段总结出暴露的问题,并在课前将本小组在预学中所呈现出的疑问统计出来,交给课代表,课代表再把问题进行梳理,在上课之前及时报送到任课教师处。然后,教师要通过反馈(批改反馈、检查反馈、汇报反馈、演示反馈等),获取学生存在问题的有效信息,掌握学情。以提问的方式把所反映出的问题作为重点讲解的内容,知识梳理重在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找出规律,建构知识树(结构),做到条理清晰,思维层次分明,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让学生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而不是根据老师自身的 经验和预设面面俱到。必要时,依据高考要求和学段学情做适当的广度和深度拓展。(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条件下,课堂讲授应该首先考虑多数学生的利益,对于个别或少数学生的问题应该留在课后辅导解决)。

(3)训练巩固环节(10分钟)

当堂训练题要严格控制题量,保证质量,不得提前布置学生完成,要当堂发放,不得超过最高限量。

当堂训练一是评价。检测每个学生是否当堂达到了教学目标,做到“堂堂清”。二是巩固。引导学生强化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三是实践。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堂训练时学生要限时、独立完成,不看书、不讨论。教师必须巡视教室,及时了解学生完成情况,纠正学生的违规行为。

(4)互动研讨环节(15分钟)

解决问题,即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教师讲解归纳,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学生学习中暴露和提出的问题。包括合作学习(兵教兵)、教师点拨指导。教师把当堂训练题的答案公布给学生,各小组核对完答案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教师的引导调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求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通过互帮互教(好生教差生)兼顾各个层面的学生,防止两极分化,而且要节约时间集中精力,教师重点讲授学生生成的问题,即:解决学生小组学习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和生成的问 题,做到三不讲,即学生自己看书能学会的、学生自己不会但通过合作学习能学会的、基于现学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特点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问题(超出最近发展区),老师不讲。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讲该讲的内容,把该讲的内容讲好、讲透。坚持做到先学后教,学生先学、先思,带着问题进课堂,教师以学定教,以提高课堂效率。

(5)拓展提升环节(作业)

严格控制题量,内容可以是课后习题(可在试卷上直接显示页码题号),因班而异,分层次完成,保证质量,及时批改反馈。根据高中的特点,必须布置适量的课后拓展练习,既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也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潜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

(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因为广泛采用了合理、有效的“五环”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

通过研究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模式和陈旧的课堂教学观念,使得教师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先进的课堂教学思想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教师们普遍认识到:教学是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认知活动,又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学生获得全面、和谐、主动发展的认识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要。在构建课堂教 学结构的实践中,要潜心研究教法、学法,使教与学有机结合,教师与学生教学互动、共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策略才有生命力,才能真正使课堂教学呈现生命的张力。

(四)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听、互教、互学、观摩研究等活动,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课题研究期间喻俊强老师被评为2012旗级“优秀教师”,丁长丽老师被授予市级高中生物学科“骨干教师”称号。同时多名教师在市级优质课和基本功比赛中获奖。

孙福山老师在市级基本功比赛中获二等奖。于丙臣老师在市级优质课比赛中获一等奖。喻俊强老师获市级基本功比赛中获二等奖。张 丽老师获市级基本功比赛中获一等奖。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教师近三年就有7篇论文在国家级或省级刊物上发表,分别获得了国家级、省级各级奖励。

喻俊强老师的论文《高中生物学法指导》在中国外语学习研究会主办的《课程教育研究》中发表。发表日期2013年10月,杂志刊号ISSN2095-3089,CN15-1362/G4,获一等奖。

张丽老师的论文《关于高中生物教学探究性学习的思考》在《新课程》杂志中发表。发表日期2013年11月,ISSN1673-2162,CN14-1324/G4,获一等奖。于丙臣老师的论文《浅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分组教学法的应用》在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华章》中发表。发表日期2014年8月,杂志刊号ISSN1009-5489,CN22-1282/I,获一等奖。

刘杰老师的论文《在生物教学中对比法的应用》在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学会主办的论文大赛中,获一等奖。

丁长丽老师的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在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青年教师教案设计大赛中,获生物科一等奖。

丁长丽老师的论文《生物课教学中的素质培养》在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学会主办的论文大赛中,获叁等奖。

于丙臣老师的论文《浅谈对新型师生关系的若干认识》在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学会主办的论文大赛中,获一等奖。

八、研究的结论及思考 1.基本结论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利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是可行的,其效果是明显的,其教学流程和评价是较科学合理的,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和新课程理念。

探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究性教学中,创设了多元、动态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发掘和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通过课题的实验与研究,提升了实验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 了教师专业化成长,进而实现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

2.问题思考

5.生物学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 篇五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合作学习;应用

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合作学习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八十年代中期,发达国家的教学课堂上合作学习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推进,自主、合作、探究成为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合作学习在生物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代表性的学习方法.

一、合作学习概述

合作学习是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为主体,以达成目标为标准,对小组成绩做出评价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合作学习具有很多自身独有的特点:任务分割,结果整合;分配角色,分享领导;公平竞争,合理比较;信息交流,信息共享等.合作学习以自己独有的特点在生物教学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集体的学习中,容易扩大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高中学生的学习.

6.生物学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 篇六

摘要:探究性学习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重在“做”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着重探讨了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如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资源,进行不同探究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努力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生态环境”,同时提出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探究活动

探究过程

《生物课程标准》倡导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内化为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因此,现行各种版本的初中生物教材都是以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加大了探究活动在教学中的比例,教材中呈现出探究活动数量多,探究类型丰富,重视科学方法和探究技能的综合训练等特点。

1.中学生物教学中的探究学习活动更应注重探究的过程

在生物教学中,组织好探究活动,要特别重视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结论。因为提供给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题目,其结论是早有的,即科学上已有定论的。之所以还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让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和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交流合作,在探究中得到发展,是探究性学习的最主要目的。因此,组织好探究过程富有教育意义。

探究性学习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以下是一节课的片断: [案例] 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气氛中进行着……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据提纲提示的问题,边观察鱼缸中五颜六色、活泼游动的鱼,边填写实验报告。观察完毕,师生共同总结,找出鱼的哪些特点是和水中生活相适应的。

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师适时引导学生:“当鱼在水中游泳时,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各种鱼鳍的摆动情况吗”。学生们认真观察,各抒己见。

师:看来,同学们的观点不一致。在鱼游泳时,各种鳍是如何协调摆动的仅靠观察远远不够。就让我们共同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那么,围绕今天的实验题目,你有什么疑问?(提出问题)

学生分别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1)鱼失去鳍后,还能游泳吗,会不会死掉?(2)鱼鳍和鱼保持平衡有关系吗?鱼失去尾鳍,会不会影响鱼的游泳速度?……

师在肯定学生的同时,请各小组分别围绕某一种鱼鳍在游泳时的作用,作出相应的假设,并说明在规定时间内做完探究实验的小组,可以尝试做鱼尾鳍作用的模拟实验。(小组成员通过协商,确定问题并作出假设。)

课前,学生已有实验方案的雏形。教师鼓励学生将各组的实验方案表达出来,共同交流,相互借鉴,使实验方案更加完善、科学。教师考虑到学生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课前录下“实验注意事项”,制成课件提示,使学生一目了然。(制定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时间为12一15分钟。(实施方案)操作结束后,师以问题“正常的鱼在水中是什么姿态?”、“当把鱼鳍分别固定后,它和 正常的鱼一样吗?”引导学生清楚一个问题:鱼鳍在鱼游泳时发挥不同的作用。然后,请各小组根据选用的实验材料、实验方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得出的实验结论向全班同学作汇报,大家共同交流。(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师生共同用课件对鱼五种鳍的作用进行总结,并且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虚拟实验,说明:在没有鳍的状态下,鱼虽然失去了方向性和平衡性,但还可以游泳……

笔者认为上述案例比较完整地揭示了探究活动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基本过程,基本实现了学生有明确的探究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实事求是地进行观察、记录、实验、描述、讨论、深入思考、发现新问题。事实上,无论是实验探究、调查探究还是资料分析探究等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大体上也都包含着这样的基本过程或程序,只是侧重点和难点不尽相同。在生物教学中科学地设计与组织探究活动过程 2.1 确定切合实际的、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探究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生物教学中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探究活动目标是包含在三维目标之中的,但它更突出了学习知识的“过程”以及在过程中得到的感悟。在设计探究目标时,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从点滴做起,只有目标具体而明确,才能有效达成,从而逐步获得学生在科学的技能、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发展。

2.2 设计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引导形成问题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主要是指创造性地构建学习环境,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的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教师通过与学生观察或谈话、交流以发现问题,并在一系列问题中寻找到最为关键的教学问题,以此为思维导向,激发学习动机,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问题意识,从而在学生心里产生一种求知的状态和求知的渴望,进一步开展探究活动。

2.3 引导学生缜密思考,学会科学地假设

提出假设是探究问题的关键。因为学生生活经验的差异,会产生形形色色的假设和预测,教师要鼓励标新立异观点的充分阐述,并积极地通过各种教学媒体,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自主地搜集信息资料,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地思考问题,确保多种假设的积极碰撞,最终形成科学的假设。例如: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中,针对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提出光、水、空气、温度、食物、其他动物、声音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鼠妇分布的假设。这时,教师就应从捕捉鼠妇的环节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回忆捕捉的场景和环境,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细致的观察、缜密的思考,使之作出的假设更合理科学。

2.4 科学地设计实验和实施实验

设计实验和实施实验是学生动手、动脑的主要环节,包括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变量的控制、对照实验的确定、实验装置的合理设置、实验数据收集等各方面的设计和操作。对于学生的设计方案,教师要巧妙引导其保留个性的合理因素,又要使其向科学、完善方向发展。从原则上说,教师的引导能够保证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思考线路上进行有意义的探索,避免学生盲目的猜测和无效的活动,但引导不能过“度”,不能包办代替,应该给学生留有自主探 2 究的空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汉森指出,探究学习的学生“必须有足够的主动性去不断地追求各种答案,”“必须动用他们的才能、智慧和判断力,竭尽全力去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对学生动脑、动手也应该设计出足够的“度”,要激发他们聪明才智和创新思维。

2.5 得出结论与汇报交流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搜集的资料信息和实验操作收集到的现象、数据可能非常多,教师应引导学生分类整理、综合归纳、科学分析,从而得出有理有据的结论。在分析资料、现象和数据时应坚持客观性和科学性,这是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培养的很好契机。促进学生间积极地交流,认真地听取同学的探究结论,客观地反思自己的探究结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辩证的思维,科学的表达能力,还可以引出一些新发现和新问题,成为新探究活动的起点。汇报交流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是口头的、文字的、图表等不同形式。组织探究活动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在组织探究活动时强调探究的过程,但不能让探究的过程模式化、固定化。探究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制定计划、收集数据、整理分析、得出结论、交流汇报,是科学探究过程的要素,而不是固定的规范。它们之间也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不能硬性规定哪一个步骤在先,哪一个步骤在后,不必强求探究过程的完整性。

3.2 确定探究课题的时候,要注意避免课题的成人化。有的课题学术性很强,如“环境对遗传病的影响”这一课题,是专家们正在攻克的难题,如果让学生去做,他们的知识和基础都不够,很难完成。

3.3 要关注学生在探究性活动中的差异性,注重学习能力的互补性。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是被经常采用的方式,可以设2-4人或4-6人为一个小组,组长与组员之间承担的角色轮流互换。

7.优选高中生物教学方法的策略研究 篇七

一、优选生物教学方法的意义

优选教学方法的出发点在于将教师、学生、教材(文本)三者密切联系在一起,使教与学的基本要素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其价值。教与学效率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取决于教师能否恰当地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生物科学知识的明晰性、具体性离不开合适的教学方法呈现,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力”也要通过精心优选教学方法来实现。在生物教学中,对于涉及生命的特征和过程的知识内容,教师如果能采用直观的、联系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让学生实现陶行知所说的“六大解放”的教学方法,一定会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科学合理地选择与有效地优化组合教学方法的宗旨在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生物科学的不断推陈出新,生物教育教学目标的不断发展变化,生物教育教学条件的日益完善,都会让生物教学方法也随着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为此,教师应努力实现生物新课程强调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力求用经过优选的教学方法,提升生物教育教学效能,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富有个性地发展,这是优选教学方法的核心因素所在。

二、优选生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1.依据生物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任务优选教学方法。教师应积极领悟《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课程性质”的有关描述,领会其实质,研究关于“课程目标”的有关表述,明确课程的具体目标包含“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对三个层面的详细描述教师应深入研究,吃透其精神实质。比如,教学目标是“了解”“理解”层级,则宜使用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而教学目标是要求达到“应用”层级,则可考虑演绎法、问题解决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应依据生物新课标的要求灵活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切忌机械呆板、生搬硬套,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

2.依据生物教材(文本)内容的独特性优选教学方法。普通高中教材(文本)内容的独特性,决定着教师应“以本为本”从具体教学内容出发优选合适于该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侧重于理论性的生物知识,教师可以运用启发讲授类的教学方法,侧重于事实性的生物知识,可以借助于实物模型展示、实验演示等直观教学方法,同时通过图表,用归纳、比较、联系等形式强化记忆;侧重于生物概念、生物术语的相关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运用复述、再现、记忆、演示、实验等教学方法。对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相关内容,则宜采用问题解决法、发现法等。例如,“减数分裂”的教学,教师就可以优选各种教学方法去进行。凭借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要能充分彰显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基本思想以及生物科学的逻辑结构,从而引领学生探寻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策略。

3.依据学生实际发展水平优选教学方法。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有其独特性,学生的知识经验、认知基础直接制约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应在高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生物教学方法。例如,高中生的思维发展有其独特的阶段性,思维形式是以抽象逻辑思维形式为主要层面,在推理能力、概括能力等方面会发生质的飞跃,能比较自觉地用理论作引领去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事物。此时,教师可以运用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亦可以同时运用彰显学生独立探究与创新精神的教学方法,如问题解决法、发现法、探究法等。当然,要强调的是多种教学方法的交叉使用,才能使生物教学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迷人境界。

三、优选生物教学方法的注意事项

教师在选择生物教学方法时,除了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本身因素外,还应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加以扬长避短,精心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教师更应从任教学校的校本实际出发,考虑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如何为教学服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时间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教学环境条件的功能和作用以优选教学方法。显而易见,选择教学方法要综合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从中找到一个最佳的“切入点”,以便优选教学方法,教师优选教学方法时,还应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性。

8.有效教学策略与高中生物学教学 篇八

有效教学与学生的生物学学习

生物学教学最大的特点是与生活密切相连。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生物学学习方式主要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此,教师要多向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实验操作的机会。生物课题学习活动是生物学学习的重要形式。生物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知识与技能、生物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生物学活动经验。

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学生参与”。有效教学不是指老师教给学生什么。而是老师怎样引导学生的学习。有效教学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生物学角度讲,教师要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特别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有效教学需要教学手段的台理使用

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已走进课堂,这些手段使得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抽象与直观等能够方便地实现相互的转化,通过声音、图画、色彩形状等多种刺激,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而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细胞分裂、蛋白质合成等微观世界的生命活动,基因工程、克隆等生物技术,借助于多媒体的手段,这种方法远比语言表达更加充分,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使用多媒体,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使学生更形象地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同时使课堂教学不再枯燥乏味。

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高效,合理地使用才能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的落实。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首先需要解决怎么用的问题。对于一些公开课、评优课来讲,多媒体的使用有些已走向了极致,动画、色彩、声音等等,能用的都用上了。笔者以为这样的课是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只具有表现与展示的功能,带有作秀的成分,或只适合于少数课例,若普遍地应用,教师难以投人巨大的制作成本(指时间与精力)。如果运用现成的课件,则其运用的针对性必然要打折扣。笔者认为多媒体课件只是替代板书与挂图,而且既定的程序限定了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发挥,当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设计不一致时,教师就必须强行将学生拉回到既定设计中来,否则教学就无法进行下去。鲜活的课堂教学也就因此变得机械刻板,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无从谈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也就难以得到落实了。

教学手段的合理使用还应注意把握使用的时机。例如,对于一些生理过程的教学,如果教师一开始便出示动画进行讲解,对于学生的理解来说无疑是高效的,但学生同时也就失去了抽象思维的过程和机会。对于实验性的内容,如果教师开始就将其操作过程及结果进行清晰的展示,那么学生的实验就成了照方抓药,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就成了一种形式,但学生却失去了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尝试,在观察结果中进行真伪辨别的机会。相对于得到的,学生失去的是更重要的科学素养构成的训练。

有效教学策略的基本原则

关注学生。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以学生为本。教师要处理好教材,要驾驭教材,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提高思维密度。教学活动对学生来讲,主要有看、听、写、讲和实验操作等几种形式,通过测试表明:看和听的思维效率最低,写和讲的思维效率较高。因此,提高教学效率,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促使大脑对各种感官传输的信息综合分析,形成概念,提高思维的密度。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思维的质量,主要是由教师的课堂提问所决定的。教师应尽量少提诸如对不对、是与否或阐述某某概念、什么过程等判别性、叙述性问题,多提些述理性和扩散性问题,因为这类问题所追求的目标是讲清道理。要求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学生积极思维的质量,也离不开教师的讲授,但关键是怎样的讲授能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如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讲的重点不在概念本身的知识性和记忆性的内容,而在于引入理解、掌握和应用概念的思维过程。在解题教学中。教师讲的重点也从解法转为分析,即显示解题方法的思维过程。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应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这种参与应以思维的参与为核心标准。课堂上看似热闹非凡,学生个个参与。而学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参与,思维活动却停留在浅层次上,这样的参与是低效或无效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也不会是有效的。反之,有些课堂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上的参与,但却是积极地在进行深层的思考,有其思维的参与,这样的教学却是高效的。评价一节课要有三个“看”:看学生的投入,也就是看学生是否被调动起来了,看学生的思考过程,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效果。教师要把空间让给学生,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创新走进课堂。

关注发展。新课程标准核心思想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领域。第一,基础知识和基本学力。基本学力是指学习的能力。是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的载体。第二,个性与品德。是发展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做人。第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关注过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就生物学科来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主动活动自主构建自己对生物学知识理解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单单追求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特别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很重要。

有效教学的策略

组织策略。教师应当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基本作用是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要以各种适当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的热情更加高涨,使课堂生气盎然。在实验失败或讨论出错时,教师应给予及时指导,并肯定其探索精神。教师要做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者。教师应该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要研究教学目标,并具有一定的弹性;要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习惯。把老师对课堂的管理变成师生共同交往的过程,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创新思考的习惯。

备课策略。课程标准明确强调生物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教师应着眼于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生物学学习活动。因此,备课要考虑怎样组织活动,要从

重点考虑怎样讲过渡到更多地考虑怎样组织活动上。认真研究教案。备课时尽可能做到“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师自己。抓好“三备”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也是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果的关键。

上课策略。包括教师运用语言的策略,教师引导学生活动的策略,构建课堂教学环境的策略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策略等。教师运用语言的策略,主要包括教师怎样讲,另一个是怎样问。即讲授策略和提问策略。

讲授策略。概括起来就是讲授要“精、准、活、趣”。提倡要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什么创意和困难。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有的放矢地讲。讲授做到“精、准、活、趣”,才能实现有效教学。笔者在学校进行教学诊断时,听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课,执教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如下:学生回顾生长素产生、运输和分布的特点,说明植物发生向光性的原因,教师展示植物根向地性、茎背地性的简图。学生尝试解释原因,学生的思维火花产生了碰撞并对生长素的促进生长提出质疑,教师展示“问题探讨”中的“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关系”曲线圈,讨论其中蕴含的信息,师生共同小结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课堂练习:解释植物“顶端优势”现象,并举例说明它的应用,师: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少,提取困难,并提出生长素类似物的概念及作用。课件展示:生长素类似物2,4-D促进黄瓜幼苗生根图并提出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探究活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本节课对植物激素的调节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活,效果好。

提问策略:问点准确,难度适宜,问机得当,问法灵活,课堂上怎样提问实际上反映了怎样引导的过程。

如必修1《细胞的能量货币——ATP》一节,可设置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课堂互动。

1什么是ATP,ATP的分子结构有何特点?

2 ATP中的能量是如何被释放的?据科学表明,普遍存在于细胞的ATP含量很少,但很稳定,为什么?

3“A-P~P~P能量这个反应可逆吗,为什么?

4为什么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

教师引导学生活动的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时机,组织讨论,激发学生思考。

建构课堂教学环境的策略。课堂教学应该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9.生物学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 篇九

摘要: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首先是要找准切入点,即施教者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通过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式的改变诸方面作深层次的研究,使课堂上教师的教向“民主型”转变,学生的学习向“自主型”转变,教学过程向“多元型”“开放型”转变。然后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体现发展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等基本特征.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教学目标明确化、知识呈现情境化、学习方式多样化、解题训练建模化和课堂小结图示化的教学设计策略,由此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思维、能力、情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关键词:有效教学设计 有效教学目标 有效教学提问 民主 就有效教学理论而言,我们的前辈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具体落实上,我们发现还存在着普遍的不足。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衔接,并进一步发展我们的认识,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教学行为的实效性。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学校关于这一方面也在积极的参与研究,期中有一个省级课题《提升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行动研究》已经完成了中期评估工作,笔者作为课题组成员,可以说是其子课题《新课程标准下生物教学设计有效性研究》也已经结题。

有效地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首要和重要环节。有效教学设计是以有效教学理念为指导,运用系统方法分析学生需求,确立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式与策略,设计、实施和修正教学方案,评价及反思教学结果的过程。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和有效,关键是看教学过程是否符合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能否有效地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学生是否取得了预期的进步或发展。如何设计出上面所要求的教学设计,结合自己所教生物学科,这里就研究策略谈几点。

一、有效地研读教材

研读教材,是开展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和基础工作。工作中,我们始终有一个信条:文本怎样研读都不过分!研读教材何时都不过时!它的扎实与否决定着教学设计是否有效,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研读文本包括两个层面:个人研读和集体研读。其中个人研读是集体研读的基础,集体研读又是对个人研读的补充和扩展。研读文本我们努力做到:在挖掘教材内涵上下功夫;在教学资源呈现方式上做文章;在丰富教材资源上出实效(我们研究发现:教材资源中存在着许多空白和生长点,需要作一些补充和拓展,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例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这一课,教材中只说明转录和翻译,学生通过教材对的学习,对其具体过程不能理解。在教学中,我准备了五分钟的动画资料,学生通过观看很快地了转录翻译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

二、有效地配置教学信息

每周我们组织一次集体备课,讨论教学信息如何配置,要实现信息配置的优化,要做到对教学信息量(包括实现教学目标所需信息量,可供传递的信息量,教学传播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力)、教学信息源(书本教材、非书本教材、教师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实现教学目标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等心中有数,在设计中,考虑到学生对DNA分子的结构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理解不深,我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的小游戏,课堂上效果突出。

五、有效地设计课堂提问

之前迫于高考指挥棒的压力,每一节课的内容总是实现不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但随着高考的改革,新教材的实施,完全可以实现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的教学。所以如何提问成为有效教学的关键一环。这里简单归纳一下提问的原则和几个注意点:

(一)、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1、启发性原则

民主生物课堂教学设疑,重要的是善于设计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并且能更加深人地探究所研究现象的本质的各种问题。亦即设疑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这是关系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设疑时要注意思路的诱导,必须使设计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余地和思考的价值,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引导学生到思维“王国”去探求。

2、民主性原则

设疑的目的在于激发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培养学生素质。课堂设疑是否成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踊跃参与十分关键。因此,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受到激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之积极思考,敢于提出言之有理的不同见解。对此,教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与鼓励,造成一种愿意思考、善于思考、敢于思考的课堂教学气氛。

3、亲近性原则

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有不少的教师设疑,质量也很高,但往往效果不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可能是学生臣服与教师的“威严”下,打不开思路。所以教师应极力营造一种轻松、积极、和谐的设疑氛围。古人云“进朱者赤,进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及其重要的影响。在生物教学中,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过程中师生和谐交流及对话,同学之间和谐互助及竞争没,生物教学始终沐浴在和谐的春风中,让学生自然地进入知识的发生过程,自觉地进入学习角色,主动探索自然的奥秘,是现代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提问要注意的几点

1、注意提问的针对性与辐射面。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

2、注意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时间与空间,不要逼迫学生做立即反映,或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

3、注意反馈的积极态势。教师应始终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4、注意鼓励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10.生物学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 篇十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既是一门重要的生命科学基础学科,又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是目前自然科学中进展最迅速、最具活力的前沿领域,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然而受传统的考试体系的影响,大多数院校的考核方式依然拘泥于传统的期末一次性“终结考试”,一张试卷定成绩,一次考试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些学生应对这种考试是靠临考前的死记硬背,即使能得到好成绩,也仅仅是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却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计划。传统的考试体系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考试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提高考试的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考试体系的改革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科研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引入形成性考核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满足素质教育培养的要求,有助于提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为满足以“胜任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的临床医学医学生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要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考核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1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构建

形成性考核体系的形式

1)阶段性考试。当每个章节学习结束时,利用每个章节结束的最后一节课时间,对理论教学的内容进行闭卷测试。测试结束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现场对学生答疑解惑,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教师审阅测试答卷后,将答卷反馈给学生,充分保障学生对成绩评定情况的知情权,并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抓紧补正。

2)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实验课不仅能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很好地煅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多站式实验考试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技能的掌握情况,由临床班授课主讲教师担任主考,设四个考点,每个考点设监考教师两名,负责考试过程及考场纪律;每个考点的考试项目满分为5分,总计20分:第一站: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第二站:721型分光光度计和离心机使用第三站:电泳仪使用电泳加样第四站:装柱,层析柱上样

3)理论教学期末考试。理论教学终结考试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旨在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确定总体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考试的内容涉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各方面知识,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问答题以及案例分析题等。

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成绩评价

1)形成性评价(教师评价)。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传统的总结性评价而言的。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对学习的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作出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研究所作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控制学习过程,使学生增加学习的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培养合作意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有效利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吉林省精品课程的平台资源,建立生物化学师生交流QQ群、微信群,改变了只能在课堂上与教师见面、提问、交流的状况。利用多种平台,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反馈学生学习的评价,调整学生学习的状态,更加有利于接下来课程的讲授。

2)学生互评。小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语言表达、人际交流和沟通协调能力,为今后的医患交流打好基础。利用理论或实验教学的空闲时间,就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话题进行分组讨论,组长负责记录讨论的内容、过程和结论。讨论结束后,组内成员相互评分,讨论记录和评分形成文字性材料交给授课教师。形成性考核体系的`分值设置学生的结课评价成绩由阶段性考试成绩(占20%)、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成绩(占20%)和理论教学期末考试(占60%)组成,形成性评价和学生互评不计入结课考核成绩。

2考核体系改革的效果与体会

形成性考核体系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时间紧迫,紧张感加强,学习态度端正,兴趣增强,能有意识地主动学习,利用课外时间搜集各种资源对课堂上的知识及时消化,随时进行复习,灵活地将知识变成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对理论和实验技能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形成性考核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多项能力阶段性考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互评的小组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的形成性评价以及师生的沟通平台使学生提高了交流沟通的能力。形成性考核体系同时也激发着学生对专业问题的质疑与思考,训练了科研思维及批判意识。形成性考核体系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形成性考核体系给教师带来更大的自由度,并且在考核体系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反复论证,不断地摸索、创新、查漏补缺,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形成性考核体系促进教师自身成长与以往的考核模式相比,阶段性考核体系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在增强责任心的前提下,要不断丰富自身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来满足配合学生学习的需要。

3讨论

11.优选高中生物教学方法的策略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方法 优选

教学方法是联结教师、学生、教材(文本)的“立交桥”,缺少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生物教学任务将难以实现。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近年来着重进行了如何优选生物教学方法的策略研究。

一、优选生物教学方法的意义

优选教学方法的出发点在于将教师、学生、教材(文本)三者密切联系在一起,使教与学的基本要素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其价值。教与学效率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取决于教师能否恰当地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生物科学知识的明晰性、具体性离不开合适的教学方法呈现,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力”也要通过精心优选教学方法来实现。在生物教学中,对于涉及生命的特征和过程的知识内容,教师如果能采用直观的、联系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让学生实现陶行知所说的“六大解放”的教学方法,一定会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科学合理地选择与有效地优化组合教学方法的宗旨在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生物科学的不断推陈出新,生物教育教学目标的不断发展变化,生物教育教学条件的日益完善,都会让生物教学方法也随着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为此,教师应努力实现生物新课程强调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力求用经过优选的教学方法,提升生物教育教学效能,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富有个性地发展,这是优选教学方法的核心因素所在。

二、优选生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1.依据生物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任务优选教学方法。教师应积极领悟《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课程性质”的有关描述,领会其实质,研究关于“课程目标”的有关表述,明确课程的具体目标包含“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对三个层面的详细描述教师应深入研究,吃透其精神实质。比如,教学目标是“了解”“理解”层级,则宜使用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而教学目标是要求达到“应用”层级,则可考虑演绎法、问题解决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应依据生物新课标的要求灵活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切忌机械呆板、生搬硬套,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

2.依据生物教材(文本)内容的独特性优选教学方法。普通高中教材(文本)内容的独特性,决定着教师应“以本为本”从具体教学内容出发优选合适于该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侧重于理论性的生物知识,教师可以运用启发讲授类的教学方法,侧重于事实性的生物知识,可以借助于实物模型展示、实验演示等直观教学方法,同时通过图表,用归纳、比较、联系等形式强化记忆;侧重于生物概念、生物术语的相关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运用复述、再现、记忆、演示、实验等教学方法。对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相关内容,则宜采用问题解决法、发现法等。例如,“减数分裂”的教学,教师就可以优选各种教学方法去进行。凭借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要能充分彰显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基本思想以及生物科学的逻辑结构,从而引领学生探寻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策略。

3.依据学生实际发展水平优选教学方法。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有其独特性,学生的知识经验、认知基础直接制约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应在高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生物教学方法。例如,高中生的思维发展有其独特的阶段性,思维形式是以抽象逻辑思维形式为主要层面,在推理能力、概括能力等方面会发生质的飞跃,能比较自觉地用理论作引领去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用批判的眼光審视周围的事物。此时,教师可以运用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亦可以同时运用彰显学生独立探究与创新精神的教学方法,如问题解决法、发现法、探究法等。当然,要强调的是多种教学方法的交叉使用,才能使生物教学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迷人境界。

三、优选生物教学方法的注意事项

教师在选择生物教学方法时,除了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本身因素外,还应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加以扬长避短,精心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教师更应从任教学校的校本实际出发,考虑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如何为教学服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时间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教学环境条件的功能和作用以优选教学方法。显而易见,选择教学方法要综合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从中找到一个最佳的“切入点”,以便优选教学方法,教师优选教学方法时,还应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性。

综上可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以生物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生物教材、学生实际、学校实际出发,优选生物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我心中的英雄——马龙-英雄的作文800字下一篇:阳光班学生情况汇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