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

2024-10-31

特区(共8篇)

1.特区 篇一

司法行政工作如何为新农村特区服务

一、主要措施

(一)着力拓展农村法律服务

1、壮大农村法律服务力量。建立完善信息交流平台,畅通律师服务渠道,引导律师以顾问制、“结对子”和建立法律服务联络点等多种形式为农村提供法律服务。加强农村地区的公证工作,鼓励公证处深入乡镇开展公证服务咨询。探索在全县各行政村逐步推广依托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村级“法律服务室”的做法,充分发挥“法律服务室”集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法制宣传、法律顾问、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为一体的功能,切实把司法行政工作向农村基层延伸,探索建立组织社会力量为农村提供义务法律服务的长效机制。

2、拓展农村法律服务领域。要合理整合资源,组织、引导律师、公证员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继续做好农村传统领域法律服务工作的同时,重点围绕农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开拓新的服务领域,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构建农业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做好服务工作。要将服务方式从侧重事后法律救济向事前防范法律风险和事后法律救济并重方向转变,积极参与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章程的制订工作;主动为农业订单合同,农民外出务工合同,农村土地转包、租赁、使用权入股合同等各类农业合同提供起草、审查和公证服务。要加强宣传和引导,积极搭建律师参与政府工作的平台,进一步扩大律师为农村基层政府的服务范围。

3、扩大农村法律援助范围。坚持法律援助向农村和农民倾斜的方针,将农民在劳务方面因签订、履行、变更、解除和中止合同导致利益受到侵害,因所购种子、化肥、农药、饲料等农业生产资料质量低劣导致经济受到损失,因遭受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导致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等情形纳入法律援助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我县农村地区法律援助的覆盖面。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在农村的普及宣传,完善由乡镇司法所“分散受理”,法律援助中心“统一审批”的法律援助工作机制,简化受理农民和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的程序,快速办理严重侵害农民和农民工利益的案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有效利用法律援助基金,探索建立将农村各类弱势群体的法律服务纳入法律援助范畴的机制。对农民工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的法律援助案件,只需确认农民工身份,不再审查其他条件,并予以优先办理。探索建立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法律援助协调机制,为农民工接受法律援助提供便利条件。鼓励律师事务所和基层法律服务所对经济确有困难、但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农民和农民工减免收费。

(二)全面加强农村人民调解工作

1、完善农村人民调解工作组织体系。建立乡镇专职调解员队伍建设,各乡镇要选聘若干名熟悉法律、善于开展群众工作的人员充实乡镇调委会,形成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调解力量,努力调处疑难复杂矛盾纠纷。调整和充实村级人民调解组织,进一步优化调解人员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提倡有条件的调委会设立专职主任。探索和推广在农村集贸市场、旅游景点和外来人口聚集区建立专门的调解组织。积极吸纳律师等专业法律工作者指导和参与农村人民调解工作,不断提高农村基层调解组织的工作水平。

2、拓宽农村人民调解工作领域。要在积极调解婚姻、家庭、邻里、损害赔偿、生产经营等常见性、多发性纠纷的同时,认真研究和把握新时期农村矛盾纠纷的特点和规律,重点做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镇化进程和基层政权建设中出现的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征地拆迁、环境污染、税费改革、民主管理等热点难点纠纷的调解工作,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3、健全农村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司法行政机关要与信访、综治、公安、法院、农业、林业、土地等部门密切协作,切实加强对农村人民调解工作的协调与指导。要进一步做好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衔接工作,完善人民调解与治安行政调解联动机制、与信访接待联动机制和“庭前调解”机制,探索建立符合形势发展要求的新的衔接机制。以乡镇专职调解人员和村调委会主任为重点,逐步建立人民调解员工作补贴保障机制、人民调解组织考核机制和调解人员定期培训机制,加大对优秀人民调解员的宣传力度和表彰奖励力度。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制度、民情民意分析制度、重大矛盾纠纷报告制度,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三)深入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

1、明确农村普法重点。坚持普法内容贴近农村实际的方针,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大力宣传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合同法以及土地承包、征地拆迁、税费改革、环境保护、婚姻家庭、计划生育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坚持把培养法治理念作为普法教育的核心,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逐步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权利义务相统一的基本观念。要彻底摒弃把普法教育视为“听话教育”的错误观念,注重从维护农民权利的角度进行普法教育,使广大农民切身体会到学法用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学法用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注重宣传依法维权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帮助农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和途径表达利益诉求。要重点抓好农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特别是村党支部(委)和村委会干部的法律培训工作,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2、丰富农村普法形式。要突出农村普法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促进“送法下乡”和“法制文艺进乡村”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组建送法下乡讲师团,利用农闲等季节深入农村基层宣讲法律、解答咨询。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现代传媒开展法制宣传,努力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深入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工作,坚持把“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作为一个长期起作用的载体不断向前推进。

3、加大对农村普法的投入。认真落实“五五”普法规划,逐步提高对农村普法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加强农村普法阵地建设。要组织精干力量,编写适应时代要求、适合农民特点的法制宣传手册,一户一册免费发送到农民手中;定期编印农村法制宣传挂图,免费发放至全县所有行政村;在全部行政村基本普及法制宣传专用橱窗,鼓励有条件的村镇建立普法广场、普法大院、普法墙等法制宣传教育阵地。探索建立各种符合农民特点的法制宣传教育新平台。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普法工作。鼓励民间开展健康有序的法制宣传活动,加强对村镇自办法治文化活动的指导和扶持。

(四)扎实推进农村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

1、完善农村社区矫正工作机制。要站在维护农村稳定的高度,建立健全乡镇(街道)社区矫正协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和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责任和任务。全面推进乡镇社区矫正协管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积极协助落实农村社区服刑人员的责任田、口粮田,加强技能培训,努力提高服刑人员的就业能力。规范和落实各项矫正工作制度,完善分类管理、因人施教、重点帮扶的矫正方法,探索建立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奖惩制度,不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

2、健全农村安置帮教措施。要进一步完善刑释解教人员衔接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脱管漏管现象。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完善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培训政策和制度,依托各类经济实体探索和推进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建设,积极协助落实回归人员的责任田、口粮田。完善和落实帮教责任制和责任倒查制,切实预防和减少刑释解教人员的重新违法犯罪,努力维护农村地区的稳定。

二、为新农村特区服务应把握四点 一是抓住关键点。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司法行政机关应充分认识司法行政工作在加强基层法制建设,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摆正位置,正确认清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抓住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自加压力,积极进取,要面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认真研究对策,适时调整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主攻方向,推动司法行政工作向高层次发展。其次,应进一步加大司法行政工作宣传力度。司法行政部门应认真宣传司法行政工作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营造一个适应新农村和自身发展的法治环境。二是坚持立足点。要充分发挥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扎根基层,要努力协调好与乡镇(街道)的关系,紧紧围绕当前新农村建设,提供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三是掌握支撑点。人才问题影响到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质量。一方面要加强人民调解员和基层法律服务人才的培养培训。另一方面,广开门路,从法律专业大中专毕业生、乡镇精简人员、转退军人、离退休人员中吸纳合适人员进入人民调解和基层法律服务队伍。四是选好着力点。要增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搞活内部运行机制,促进司法所和基层法律服务所自身的健康发展。

抓住一个“村”字 围绕一个“新”字搭建服务新农村建设新平台

时间:(2006-08-11)

字体--【大 中 小】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确定司法行政工作的职能定位,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解决上,如何发挥好法律服务、法律保障、法制宣传的职能作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我局在深入学习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农民的法律需求,结合自身工作特点,提出了抓住一个“村”字,围绕一个“新”字,以人民调解为主线的,各项工作向基层村居延伸,全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好务的工作思路。经过认真筹备和沟通协调,自4月25日至5月底,我们在全区九个市级新农村试点村率先建立了村级法律服务室,成为去年组建北臧村地区镇级法律服务团之后,直接为农村、农民提供综合法律服务的新的工作平台。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大兴区建立法律服务室的工作情况。

一、建立法律服务室的背景

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中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北京市又增加了“邻里和谐”4个字,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4个字的总要求。综合分析这“24字要求”可以归结为三点,就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素质提高、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发展是“24字要求”实现的前提,农民素质提高和基层社会和谐稳定是实现“24字要求”的保障。农村经济发展必将带动农村法律服务需求的大量增加,农村社会矛盾的大量涌现。农民素质的提高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依赖于法律素质的提高。基层社会和谐稳定更离不开司法行政的法律保障。因此,可以说无论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民主法制意识的提高,还是农村的依法治理、农村社会的稳定都离不开法律服务、法制宣传和法律保障等司法行政职能。那么如何使这些司法行政职能更贴近百姓,更好的服务新农村建设呢?这是我们建立法律服务室的前期重点思考的。

(一)农村的法律服务需求现状要求我们要引导法律专业人士深入农村。今年4月份,我们在总结去年北臧村镇法律服务团经验的基础上,率先在北臧村镇诸葛营村开展了试点,设立了法律服务室。群众对法律服务室的工作做法反响强烈,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诸葛营村一村民得到法律服务室咨询解答后说:“以前发生矛盾纠纷,只知道找政府解决,不清楚怎样依靠法律帮助。现在在家门口咨询,路近了,事办了,心里踏实了。”在法律服务室建后的第二个司法助理员接待日上,该村一位老党员田士芳老人深有感触地说:“你们接待的时间虽短,可是收获不小,真盼你们能常来我们村,多给我们说说”。这些都是发自老百姓的肺腑之言。在律师接待日,不仅是诸葛营本村的老百姓前来咨询,附近几个村的老百姓也奔波十几里到诸葛营进行咨询。以上这些事实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引导律师等法律专业人员深入农村是农村法律服务需求所需,是新农村建设所需。

(二)农村的人民调解工作发展要求我们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调解工作队伍。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矛盾纠纷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加之土地确权、村委会换届选举、占地拆迁等诸多因素,使家庭成员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干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化,群体访、越级访呈上升趋势。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区域经济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要不断加以解决的痼疾。同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农村经济必将面临一个高速发展机遇。发展的同时必将带来新型矛盾纠纷的大量出现。而传统的农村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素质不高,调解能力不强。如何发挥人民调解的职能作用,化解大量新型的、涉法性的矛盾纠纷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新的课题。因此,在基层的村队搭建司法行政工作服务平台——法律服务室,设专职人民调解员,实行司法助理员和律师接待日制度,组建专兼结合的调解工作队伍,建立长效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是当前人民调解工作发展所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

(三)司法行政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要求我们要搭建一个工作平台。按照目前司法行政工作的框架,体现司法行政职能作用的工作平面在镇、街司法所,而集九项职能于一身的三人一所,很难使各项职能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因此,依托调委会建立村级法律服务室,建立以人民调解工作为主线的各项司法行政工作向基层村队延伸的平台,是司法行政职能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通过建立法律服务室,使司法助理员下去办公有场所、平时有专职调解员值班、定时有专业人员“坐诊”,农村矛盾的结点在哪里?农民的法律需求有哪些?涉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维权问题是什么?都立竿见底。从而使法律服务的指向更明确,法律宣传的内容更有针对性,法律保障的措施更到位。搭建这样一个有抓手的平台,将综合的法律服务职能延伸到农村、服务到农家,应该说为司法行政工作职能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拓展了空间,找到了最佳结合点。

综上所述,在农村建立法律服务室,可以使司法行政工作一下直接插到了村里,如同在村队开了一个法律服务“便利店”,延伸了司法行政工作,也方便了农村百姓。因此在今年5月份我们就把诸葛营村法律服务室的经验在全区9个新农村试点村进行了推广。法律服务室运转虽然只有几个月,从群众对法律服务的热切渴求、切身利益的有效维护、矛盾纠纷的就地化解以及其功能的辐射作用看,有着不可替代的潜能和活力。

二、法律服务室建立过程

(一)前期调研。工作思路源于工作实践,工作实施更应切合工作实际。为了更好的开展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实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目标,我们针对农村司法行政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年初我们分片组织了14个镇的村专职人民调解员座谈会,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如何发挥司法行政职能征求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大家普遍认为司法行政工作应该下沉。村里老百姓依法维权、村干部依法办事都需要司法行政工作深入到农村一线。以前的工作方式跟老百姓有“距离”(这里的“距离”包括思想意识上的差距和得到服务实际上要走的距离),从而影响了司法行政工作作用的有效发挥。今年3月份,我们对全区法律服务工作的整体格局做了调查分析。目前我区有律师60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68名。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我区专业法律服务队伍薄弱,尤其是农村的法律服务存在一个巨大的缺口。3月份,我们又通过问卷方式,对2000户村民进行了调查,通过对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常见法律知识、法律需求等问题的问答,发现农民的维权意识不强,法律知识匮乏,法律需求强烈的总体状况。

(二)开展试点。去年北臧村地区法律服务团一年的运转,使北臧村镇实现了“零”上访,其发挥的作用出人意料,也给我们很大启示。经过分析,我们认为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司法行政工作延伸到农村一线是十分必要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本着服务新农村,不给村里添麻烦,服务农民不给村民增负担的工作理念和原则,主动的找到相关的镇领导,就成立法律服务室的事项进行协商和研究,并制定出法律服务室的工作模式和工作计划。2006年4月25日,首家村级法律服务室在市级新农村试点村北臧村镇诸葛营村挂牌成立。经过一个月的运转,受到了村民的热烈欢迎。截止到5月底,我们已经在9个市级新农村试点村设立了法律服务室。

(三)取得的成效。由于定位找得准,结合点落得实,仅仅三个月,已大显成效。一是群众信赖、咨询热情高。到目前为止,各服务室已接待咨询81件138人次,咨询内容涉及拆迁补偿、医疗事故、宅基地使用、经济合同、法律援助等各个方面。二是实际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截至目前,各服务室共调解了邻里、赡养、村民与集体组织等各类纠纷29件,取得良好效果。三是信访案件和法院诉讼案件同比下降。

三、建立法律服务室的意义

法律服务室作为在农村基层开展司法行政工作的一个平台,除了发挥其直接职能外,更深层次的是逐步改变了群众的维权观念,提高了群众的法律意识。正像原司法部段正坤副部长评价北臧村地区法律服务团时所说的那样: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力求转变一个地区农民维权的思考方式,这必将为加快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在农村建立法律服务室的意义在于:司法行政工作有了抓手,村干部工作有了参谋助手,广大农民和社会组织有了贴心帮手。

(一)司法行政工作有了抓手。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只到镇级司法所,各项司法行政工作职能要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深入到村里开展,一是人员少忙不过来,常常是顾此失彼;二是工作效率低,老百姓不满意,遇有紧急情况无法应对。现在通过在农村建立法律服务室,使司法行政职能的触角延伸到了村,直接面对老百姓。老百姓有什么样的诉求可以通过专职调解员转达、固定接待日接待、法律服务需求箱征集等多种形式与司法助理员和律师进行交流。同时法律服务室综合法律服务内容,涵盖了司法行政工作的大部分职能。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对村专职人民调解员的培训指导,使他成为调解员、信息员、调查员、“不走的”法律服务工作者,成为司法行政工作在农村前沿的尖兵,使开展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有了抓手。

(二)村干部有了参谋助手。当前农村干部综合素质普遍不高。过去村干部干事凭的是威望,决策凭的是感觉。但是现在不同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村领导干部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与以前相比复杂了很多。比如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签订、占地拆迁补偿等问题,都需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解决。而且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靠传统的工作方式经常会出现与法律规定相违背的现象,造成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社会矛盾。而法律服务室的建立,成为了村干部依法办事、依法决策的参谋助手,村干部处理问题和做出重大决策之前,都可以到法律服务室进行咨询和寻求帮助。

(三)广大农民和社会组织有了贴心帮手。在调查和法律服务室的运转过程中我们发现,还有一部分村民不知道什么是法律援助,不知道在特定的条件下没有钱也可以打官司。由于不懂法律知识,依法维权的意识淡薄,使一些老百姓在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都采取了忍让的办法,或者就直接到政府上访,其个人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我们建立法律服务室,就是要把法律服务工作送到农村,送到农民家门口。一方面通过法律咨询、法制宣传使群众了解必要的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另一方面就是要及时的通过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职能为群众提供有效的服务,成为农民和基层社会组织的贴心帮手。

四、建立法律服务室的几点启示

(一)不断创新,才能使司法行政工作充满活力。总结以往的工作,唯有创新,事业才能有发展,工作才能充满活力。在新的形势下,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把服务放在“村”上毋庸置疑。但如何找好结合点,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新农村建设的法律需求是我们必须要破解的课题。实践证明,我们借鉴北臧村地区法律服务团的做法,根据自身与客观实际,在新农村试点村建立法律服务室,将综合性的法律服务送到农村,送到农民家门口,找到了最终的落脚点。这个创新,随着社会效益的逐渐显现,不仅使司法行政工作充满生机,也实实在在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了力,奠了基。

(二)立竿见底,才能使司法行政工作落到实处。当前,农村矛盾纠纷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甚至有些冲突尖锐激化。这与农村依法管理不能同经济发展同步,城市化建设不能与居民文化素质建设同步不无关系;农民法律意识的落后,不知如何依法维权,事事找政府,甚至群访、越级访,这与宣传教育滞后不无关联。而担负着实现司法行政各项职能的司法所在农村最基层的村队又没有我们相对稳定的工作机构,使得自身职能难以直接落到实处,这也影响了司法行政职能在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中作用的发挥。建立法律服务室使我们工作有了实际抓手,服务有了基层网络,一竿子插到底,镇级有“团”,村级有“室”,形成了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抓的工作格局。这对化解纷争、维护稳定,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氛围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整合资源,才能使司法行政职能有效发挥。司法所人员少、任务重,这是不争的现实。组建法律服务室,把工作延伸到村队,需要有效整合司法行政工作资源。机关基层、法宣、公律、矫正等业务部门的全面融入,律师、退休法官等专业法律工作者及志愿人员的广泛参与,镇、村调委会和专职调解员的直接组合,形成一支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工作队伍,达到优势互补,保证了服务室的高质运转,加固了人民调解的“第一道防线”。由此可见,有限的资源实现有效的整合,也是当前新形势下司法行政职能作用有效发挥的关键。

(四)满足需求,才能使司法行政工作大有作为。司法行政职能大部分是服务的职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好服务职能是司法行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农村服务就要看农村缺什么,农民需要什么,这是服务准备的基点。满足农村和农民的需求,才能使服务落在实处,才能使司法行政工作有所作为。在建立法律服务室的过程中,我们本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满足农民法律服务需求,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农民法律素质的立场,整合了司法行政职能,建立了综合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法制宣传、法律援助等司法行政职能于一体的法律服务机构。

总之,法律服务室的设立,为司法行政工作在农村建了一个平台,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不遗余力的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是依法治国的理念。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要求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必须不断提高法律素养,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严格执法,模范遵守法律,自觉接受监督,时时处处注意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二是执法为民的理念。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项政法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是公平正义的理念。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是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首要目标。要求政法干警必须秉公执法、维护公益、摒弃邪恶、弘扬正气、克服己欲、排除私利,坚持合法合理原则、平等对待原则、及时高效原则、程序公正原则,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四是服务大局的理念。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要求各级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工作,立足本职,全面正确履行职责,致力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五是党的领导的理念。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要自觉地把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起来,把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严格执法统一起来,把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与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统一起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2.特区 篇二

随着低碳经济理念日渐深入人心, 不少地方提出了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的口号, 一些省市还率先提出了开展低碳试点工作的申请。此次国家正式启动这项试点, 就是要通过基础良好试点地区的先行先试, 探索发展低碳经济的成功经验, 为下一阶段的全面推进提供样板。

据了解, 此次国家发改委对首批“低碳特区”提出了5项具体任务, 分别是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其中, 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受到业界格外关注。发改委要求, 试点地区要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和发展战略, 积极运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试点省份及天津、重庆等试点城市中, 石油和化工产业都是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如陕西是能源化工大省, 辽宁、广东是石油化工的重要生产基地。这些地区要率先建立低碳产业体系, 石化行业将面临深刻调整, 也将发挥巨大作用。

陕西作为能源大省, 能源结构以煤为主, 高耗能产业比重较大, 二氧化碳减排难度大。为此, 陕西省提出, 将发展低碳经济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及长期战略。

国家级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是陕西省石油和化工产业的聚集区。近年来, 该基地积极推进清洁发展机制 (CDM) , 探索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 (CCS) 、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生产精细化工产品等二氧化碳资源利用的途径, 并利用当地丰富的生物质能和风电资源, 加快打造新能源优势产业。

陕西省发改委主任祝作利表示,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将以“循环、低碳、绿色”为目标, 把基地打造成为能源综合开发、资源节约、循环经济和生态环境良性互动的示范基地。下一步, 陕西将继续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调整, 构建能源化工和非能源化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能源消耗。此外, 陕西还将加快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方案和行动路线图, 提出能源化工等重点行业的专项低碳发展规划。

湖北省也是近年来国内低碳发展的先行地区之一, 武汉城市圈早在2007年就被国家批准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为湖北省探索循环、低碳、绿色发展模式提供了经验和优势。湖北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和条件较好, 武汉城市圈近年来已广泛进行产业调整, 逐步向高新产业方向发展。此外, 湖北具备发展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的优势, 以武汉凯迪电力公司、东湖高新公司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已形成了以脱硫、生物发电、生物柴油、环保工程为核心的产业链。

“此次国家将湖北全省纳入首批‘低碳特区’, 令人振奋。”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战略管理研究所有关负责人说, 湖北省推进低碳试点, 要从构建低碳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结构、发展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制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等几个方面入手。武汉城市圈已计划在冶金、石化、化工及建材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先行试点。武汉市拟投资千亿元建设的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 将建设低碳经济类项目200余项, 力争在2012年使武汉重化工区域整体能耗降低23%, 污染物排放指标至少下降10%。

辽宁省提出, 在该省开展低碳试点工作, 对于辽宁从老工业基地转向实现新型工业化十分重要。试点实施以后, 各企业将运用低碳技术对传统生产流程及模式进行改造。对于石化、建材等企业来讲, 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技术改造, 否则最终将面临被淘汰的结局。生物能源、风能、太阳能在内的新兴能源产业前景看好, 但必须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部署, 而不能一窝蜂地上马。

3.男性“特区”麻烦多 篇三

形形色色的损伤

阴部的损伤可谓千奇百怪,有猫、狗咬伤;有骨盆骨折引起尿道断裂伤,如骑自行车时,跌倒骑跨在横梁上,引起尿道骑跨伤;还有烧伤、枪伤、绳索勒伤;也有在新婚之夜,因激烈的性行为导致阴茎白膜破裂,出现阴茎“骨折”;此外,还有“自慰伤”。笔者曾经遇到一位急诊病人,自行“刺激性消遣”,将一长段自行车气门芯插入尿道,结果导致尿道受伤。

真真假假的症状

阴部外伤对人体可产生多种影响,由于人们认识上的问题,还可出现一些真真假假的症状。有的人受“伤”后,出现小便“浑浊”;有的性功能从此“丧失”,甚至“不育”。

青工小李10年前被人踢伤会阴,当时出现过隐痛,几天后自行好转,但在他心中总有一片挥不去的阴影。婚后小李感觉性功能差,四处求医问药未果,自觉与10年前外伤有关,整日闷闷不乐。最后到某大医院就诊,檢查并未发现异常。经医生心理疏导后,疑云顿消,性功能恢复正常。

那么,阴部外伤后会出现什么症状?根据受伤部位不同,出现症状各异。如果只是表皮受损,则可出现肿胀疼痛、排尿困难、血尿等,有的还会留下尿道狭窄的后遗症。伤及睾丸,影响阴茎的血供,可影响生育能力和阴茎的勃起功能。严重损伤后,可因失血而导致休克,甚至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阴部外伤最好到医院急诊处理。

认认真真地对待

男子“特区”部位受伤后,可能直接影响生育能力与性生活,但也不必过分担心,只要及时处理,就可渡过“难关”。如果体表皮肤擦伤,除对擦伤部位进行消毒、保持清洁外,可适当口服抗生素,以防治感染。对局部肿胀、压痛、瘀血斑,可先用冷湿毛巾外敷,二三天后进行热敷。如果出现排尿疼痛、血尿、尿道口流血、小便不能排出等症状,或会阴部出现剧烈疼痛,并在短时间内出现包块或下腹部、阴囊、阴茎肿胀,需到医院及时治疗。当阴囊受伤,睾丸肿大且边界不清,或出现头晕、出虚汗、面色苍白等全身症状明显,也应到医院就诊。

阴茎被利器切断者,可将阴茎冰冻保存,尽快到医院行阴茎再造术。睾丸被利器切下后,也要在冰冻保存后,及时到医院处理。

仔仔细细地保护

4.特区 篇四

用“敢为天下先”的魄力画上浓墨重彩的第一笔。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经济特区用“敢闯、敢冒、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为中国的改革开放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40 年间特区人民用奋斗和坚持完成了“小渔村”到“大都市”的完美转型,地区生产总值从 1980 年的 2.7 亿元增至 2019 年的 2.7 万亿元,年均增长 20.7%;外贸进出口总额由 1980 年的 0.18 亿美元跃升至 2019 年的 4315 亿美元,年均增长 26.1%;2019 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25 万元,比 1985 年增长 31.6 倍……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党和国家的支持,是特区建设者的坚持,是特区人民的奋斗的成果。深圳特区以“特”的思想观念、“特”的管理体制和“特”的政策举措,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为中国的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在基层工作中同样需要这种敢闯敢试的精神,敢于下决

心、花气力,能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真正地将改革精神发挥到底。

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绘出极具特色的框架图。深圳特区历经 40 年,发展势头仍然不减,依靠的是一个“创”字。特区的设立本就是经济发展的创新,特区的成长更是离不开“创新”二字。创新始终是推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不竭动力,回首 40 年的特区发展,无论是腾讯、比亚迪、大疆等一大批科技企业的创新发展,还是一系列引进创新人才的政策……每个领域取得的成果都离不开创新的支撑。基层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也要敢于发挥创新精神,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创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理念和意识,真正把创新精神落到实处。

用“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决心涂上新时代的色彩。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入新时代,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也要进入新时代。新时代需要新担当,新时代呼唤新作为。经济特区的发展需要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勇气,开启特区发展的新篇章。基层的发展同样需要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在新时代开启新篇章,开创新局面,开展新格局。

四十载特区的发展史,是把“一张白纸”变成“美好画卷”的过程,无论是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还是追求卓越、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亦或是不畏艰险、敢于牺牲的拼搏精神……特区人民用 40 年的砥砺前行书写了最美的特区发展画卷,也

5.弘扬特区精神感悟体会1 篇五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激励干部群众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特区精神诞生率先形成于深圳,可以追溯至“三个破天荒”之事。1979 年,深圳市最早“破天荒”被定为省地共管的副地级市,同年 11 月“破天荒”被升格为省辖地级市,1981 年再“破天荒”被升格为副省级城市。短短几年,深圳“连升三级”,“破天荒”成为深圳精神的主基调。从深圳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水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性跨越看“深圳奇迹”,这座边陲小镇仅仅用四十年的时间崛起,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深圳经济特区的生机勃勃让人不禁思考:深圳,为什么是深圳?对于这一追问,深圳用“闯”的精神、“创”的劲头以及“干”的作风,回答了特区精神“特”在何处。

“闯”的精神:“特”敢干

以前驱精神为魂,打响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开山炮。邓小平说:“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闯”字指出了深圳特区“敢为天下先”的前驱首创精神,具体表现在:

一是“特”敢在思想上“破冰”。追溯深圳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不能不提到“蛇口模式”的探索创立者——袁庚,他率先发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时代先声,指出社会主义也需要利润和效率,更新了“闻利色变”的国人价值观。而当深圳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历史记录时,有人质问改革开放姓“资”还是姓“社”?对此,邓小平在 1992 年南方谈话中给予了针锋相对的回应,认为应该从“三个有利于”谈改革开放,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些价值观的突破成为深圳敢闯敢干的行动导向,在深圳改革开放初期起到了根本性作用。

二是“特”敢为体制机制“松绑”。“地王大厦”见证了深圳在中国城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上迈出的关键一步,土地制度改革前,在国家宪法明文规定不允许出租或转让土地的背景下,深圳于1987 年第一次进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这一举动得到了国家以根本大法修改的形式的支持,这一修改全面肯定了深圳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的做法。作为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攻克了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从早期外科手术式单点突破,到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产权改革、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模式,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杀出一条血路”。

“创”的劲头:“特”会干

以创新精神为主线,缔造深圳发展主轴。改革开放初期,走在发展最前沿的深圳经济特区占有先发优势,利用土地、人口、环境、资源等要素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深圳在一些方面占了先机,但在科技方面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没有原创性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这一难题倒逼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特”敢干到“特”会干,把深圳从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推向“高产田”。

一是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深圳科技创新的历程,即“从 0 到1”的过程。1987 年,深圳市政府在全国率先推出了第一个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专利、管理等要素入股、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时规定。在政府政策支持下,深圳进一步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企业以及人才发展。在产业结构上,战略新兴产业逐步发展,深圳创新性的形成了现代产业体系;在企业结构上,形成了龙头企业领跑、广大中小企业跟进的雁阵效应;在人才架构上,深圳改革人才制度,引进培养了一批战略科技人才以及高水平创新团队。政府、企业、人才三者产生乘法效应,引领深圳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发展,初步构建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二是以法治创新保障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 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使法治成为经济特区发展的重要保障”。深圳始终坚持依法治市,并使法治建设进一步系统化,为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建

设提供有力保障。深圳经济特区是依法成立的,每一项重大改革都通过经济特区法规建构框架、平稳推进、保障实施。40 年来,深圳大力加强法治建设,创新性的形成了与国家法律体系相适配、与国际惯例相接轨、与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法规体系。

“干”的作风:“特”能 干

以实干兴邦的精神助力“春天的故事”续写。“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深圳奇迹”“深圳速度”“深圳神话”……深圳的辉煌,是每一位建设者铆足干劲,一点一滴“干”出来的。从“干”一字中,能感悟到深圳的“精气神”,即一种“顶硬上”、吃苦耐劳的硬作风。这种硬作风是党中央坚强领导、广大干部群众披荆斩棘以及全体人民埋头苦干的结果。

第一,党中央坚强领导,为深圳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定的政策支持。改革开放之初,当时中央明确指示:“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党中央为深圳在改革开放中实行特殊政策以及灵活措施,让深圳放开手脚,“敢为天下先”。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深圳闯过一个又一个强大的冲击波,保持经济特区建设走在正确方向。

第二,广大干部群众披荆斩棘,以冲锋陷阵的劲头担当尽责。追溯深圳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不得不提到的是当时主政广东的习仲勋同志以及深圳“蛇口精神”的缔造者袁庚同志。以他们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冲破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重障碍和阻力,以超强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袁庚这位“蛇口模式”的拓荒者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的全国第一,有人总结他先后开创二十四项全国第一,没有宏旨高论,只有敢闯敢试、先声夺人。蛇口也因此被誉为“特区中的特区”。

第三,全体深圳人民埋头苦干,积极投身深圳改革开放实践。“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是深圳这座城市的内在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人,只要踏实肯干,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本事寻找自己的位置,成为深圳的主人。“来了就是深圳人,此心安处是吾乡”。

6.特区蔬菜基地建设视察报告 篇六

二、意见建议

委员们认为,特区蔬菜基地建设在2011年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发展,成绩明显。但是,仍然存在一些薄弱方面,特别是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品种结构调整、技术服务、品牌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仍然有待加强。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要抓紧配套建设基地灌溉、排涝设施,提高基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防止旱涝灾害的发生;要尽快建设蔬菜基地育苗中心、蔬菜贮藏保鲜设施、批发市场等,促进蔬菜基地的良性发展;要加强机耕道、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蔬菜基地生产经营效率。

(二)合理优化种植结构。要制订科学合理的种植规划,进一步加强种植结构调整引导工作,努力促进效益与风险的合理平衡。既要考虑产品过多过杂无法做大做强、形不成拳头产品、不能产生规模效益的问题,又要考虑基地仍处于起步阶段,若产品过于单一,市场风险过大的问题;既要考虑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又要考虑新产品的适应性和新技术的消化能力,降低种植风险。

(三)进一步加强技术服务保障。蔬菜基地要进一步上规模、上档次,离不开技术的支撑。现有技术力量已适应不了蔬菜基地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要进一步加大技术投入,采取加强本地技术人才培训、引进外地有关技术人才、与有关院校及技术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等多种形式,探索技术服务的有效模式,进一步增强基地的技术服务保障能力。

(四)进一步重视基地社会效益。要注重对当地农户的培训带动工作,将引进、发展种植大户与促进广大农户发展结合起来,切实让当地农民发展致富,让群众得实惠。要进一步引导种植户在积极开拓外地市场的同时不要忽视本地市场,满足本地居民生活消费需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发展。

(五)进一步重视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责成种植户重视清理塑料地膜形成的垃圾,避免对耕地造成污染。要引导种植户采用科学的方法,集中处理腐坏的蔬菜产品及残枝败叶,不得随意抛弃在耕地里,防止造成病菌和虫害的传播。要根据蔬菜作物不宜连续重复种植的特性,制订科学合理的轮作计划,促进病虫害预防,提高基地生产效益。

(六)进一步抓好产品品牌创建工作。要继续抓好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工作,争取早日得到正式认证。要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的要求,尽快建立科学规范的生产技术体系并认真监督实施,严格实行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等全程监控,确保产品品质。要重视协调做好产地认证、商标注册等工作,进一步打通市场关卡,提高产品知名度。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产地标识、注册商标等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切实维护产品信誉,促进产品销售。

7.特区 篇七

据悉, 澳门特区政府将全力配合中央的减排目标, 在节能减排上已制定系列措施, 同时将积极提升区域合作层次, 配合多方面的环境合作。

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澳门特区政府环境保护局及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联合主办的"低碳经济论坛"上获悉, 全球环境问题日渐复杂, 绿色发展策略将是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内地已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 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对于这个长远目标, 特区政府必会全力配合, 本着从“规划入手, 源头管理”的思路, 有序地开展全面的环境规划工作。澳门在节能减排上己制定了系列措施, 包括有序制定各种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 已安排2200万元, 重点支持了节能技术示范和节能机构能力建设等项目109项。围绕十大节能工程、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等, 引领实施了69个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 这69个项目就获得了5.1亿元的国家财政资金支持, 建成投产后形成年节约标煤209万吨的能力, 节省能源成本约10.5亿元。另外, 专项资金还对多项本土企业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技术和产品进行扶持, 壮大了节能技术服务市场。

8.鲁南“特区”构想 篇八

2008年的全国“两会”上,一份由全国人大代表、日照市委书记杨军联合山东30多位代表向 “两会”提交的《关于申请将鲁南临海产业区列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建议,受到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

这份建议的背景在于:作为山东省“一体两翼”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中的南翼,鲁南经济带虽地处东部沿海,但目前经济欠发达。日照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鲁南经济带和中国中西部沿桥地区的出海口,经济规模偏小,开放层次偏低,服务功能偏弱,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力不强。建设鲁南临海经济特区,有利于尽快改变沿海欠发达面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008年上半年,《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经山东省政府通过,随即进入落实执行阶段。新“规划”将鲁南经济带定位为山东省重点开发区域,提出按照“一带、三区、六大产业基地”的总框架,建设日照、临沂、枣庄、济宁、菏泽5市。

在《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中,提出以日照市为核心规划建设鲁南临海产业区,将其作为鲁南经济带开发的重要载体,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行产业集中布局、联合共同开发,着力构筑临港产业体系。规划中的鲁南临海产业区覆盖东港区、岚山区和日照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1915平方公里。

“鲁南的发展已经不仅是本区域的单一需要,也是山东经济大格局的战略安排。”山东省发改委有关专家认为,鲁南经济带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其广阔的市场、富集的资源、丰富的劳动力和成本较低的优势,能够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承接先进技术、资本和产业转移,开发潜力和发展后劲极大。山东省把鲁南经济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扶持发展,正迎合了鲁南地区集聚发展的现实需要。

作为山东的一个重点发展区域,鲁南经济区期待有一个更为开放和优惠的发展环境。2008年4月,山东省将“鲁南临海产业区”列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申请文件送到了国家发改委。9月,鲁南临海产业区首先成功入围了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据了解,规划中的鲁南临海产业区以日照经济开发区上海路为北轴,以岚山区虎山疏港大道为南轴,以204国道和同三高速公路为干线,覆盖岚山区和日照经济开发区全部以及东港区部分地域,规划面积800平方公里左右。

尽管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探求的发展重点不同,但其享受的优惠政策是各省市趋之若鹜申请加入的主要动因。“通常的看法是,现在这个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类似于20年前的经济特区,谁要是获得了这个资格,在经济发展方面就可以掌握主动。有了这个资格,中央将下放很多权力给地方,特别是在土地、金融、税收等领域给予更大更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会有帮助。”山东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张志远说。

山东省在申请中表示,力图通过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新的区域发展模式,发挥试验示范作用。改革试验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新型工业化,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并着重深化企业、金融、土地、科技、涉外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

这是一条沿海后发展地区科学的发展之路。日照具备沿海的优势,发挥这个区域比较优势,可以加快本区开发开放步伐,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不仅如此,“鲁南临海产业区”还有利于辐射带动鲁南经济带及中国中西部沿桥地带乃至整个新亚欧大陆桥沿桥地区,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日照市作为“新亚欧大陆桥”和“鲁南经济带”的直接出海口,其优势和地位决定了鲁南临海产业区的功能定位是:依托日照桥头堡,承接日韩美产业转移和中日韩贸易物流合作,以建立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基本方向,服务鲁南经济带及中国中西部沿桥地带并辐射整个新亚欧大陆桥沿桥地区。

一位参与申请的山东官员认为,作为发展潜力很大的沿海后发展地区,鲁南临海产业区在中国区域发展中其实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鲁南临海产业区的“综改区”试验,“对日照和鲁南,乃至山东省来说,都是一个绝对的发展良机”。

Conception of “Special Zone” of South Shandong

Nowadays, the regional economy has improved continuously and the market competi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fierce, so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cities has no longer any advantages. Shandong Province regards South Shandong Economic Belt as a whole in supporting its development. The five cities of South Shandong will develop as a whole in order to integrate their productivity rapidly, dispense with dislocation competition, and avoid the internal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In the first half of 2008, the Government of Shandong put forward its 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 for the South Shandong Economic Belt. The new “Plan” positioned South Shandong Economic Belt as the key development region of Shandong and decided to treat Rizhao, Linyi, Zaozhuang, Jining, and Heze according to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One belt, three districts, and six industrial bases”.

South Shandong Economic Belt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creating “six industrial bases”. It will make great efforts to develop the recycling economy and cultural tourism and commercial and trade industry. In 2010, the regional GDP will hit 790 billion yuan and the GDP per capita will exceed 3,000 US dollars. The urbannization rate will reach 43 percent.

In April 2008, the application files for listing the “South Shandong Coastal Industrial Area” and the “Yellow River Delta Efficient Ecological Economic Area” among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reforms test areas were sent to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上一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毕业论文下一篇:布料采购合同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