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课程教学的论文

2024-06-25

经济法课程教学的论文(精选8篇)

1.经济法课程教学的论文 篇一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济法课程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的经济法课程要引进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的话,进行规范的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在分析经济法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法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并最终给出了经济法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案。

经济法是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程,由于长期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目前的经济法教学没有考虑到职业教育的特性,从根本上无法达到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因此有必要引进教学设计的理念。教学设计是指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育教学绩效得到改善的系统决策过程。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教学设计的教学,能够聚焦更多的影响教学结果的因素,这恰恰是目前的经济法教学所缺乏的,因此,经济法课程要引进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的话,进行规范的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经济法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教学现状分析:教学内容分析。与法学专业所开设的经济法学课程不同,目前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所开设的经济法课程,其基本内容虽然包括部门法意义上的经济法,但远远超出经济法这一部门法的范畴,涵盖了经济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部门以及商事仲裁、民事诉讼等纠纷解决程序法。

教学对象分析。从年龄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特征来讲,经济法课程所面向的教学对象一般年龄在20岁左右,根据我国教育学家查有梁提出的“发展认识论”,学习者在这个年龄处于“结构运演阶段”,在这一阶段发展智力,关键要重视学科知识结构,才能有效的解决该学科的问题;从个性差异上来讲,高职院校学生受到生源质量的影响使得学生素质普遍较低,反映在表面上是考试分数的差别,深层次的表现就是心态和习惯的差异。wwW.11665.coM

教学方法分析。在目前的经济法教学方法的采用上,大部分教师一直沿袭大陆法的法学教育传统,注重法律概念、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原理的讲授,以教师为中心的讲座式教学占据了主导地位,即使是一些教师引入了案例教学,但案例的作用仅是辅助性的为了加深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内容理论知识偏重且忽视了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经济法的教学内容涵盖面广,在课时数不变的情况下,教师不应过多的进行理论知识的输灌;另外,对于专业不同、来源不同的`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区分不同的授课对象因材施教,即使使用相同的教材,也应把握好不同的侧重点。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基本上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线,根据课本的章节决定教学内容,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教师按部就班地、一部分地讲授课本知识,而且相同的教案轮流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既显得经济法枯燥无味,也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不可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落后,缺乏专门的实践课程。目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组织课堂讨论、课堂分析、课堂交流等方面做得很少,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使用少,多媒体教学尚未普及,从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实践课程是经济法的薄弱环节。受思路限制,大部分教师仅以案例分析作为实践课,学生的动手能力受到限制,而且会有纸上谈兵的倾向。经济法相对于财经类专业学生来讲,是一门辅助的专业基础课,因此应该与该专业学生的主修专业结合设计实践演练内容,但目前这类配合很少。

经济法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教学设计目标。教学设计目标应配合人才培养目标。对于高职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要求,不同高职院校也有不同的认识,但总体来讲,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普遍定位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那么,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经济法就应该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而服务,转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因此,即该课程的教学设计目标不是培养学生进行法律制度研究的能力,而是应该培养学生运用现有法律规定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理念。根据以上教学设计目标,培养应用型人才理所当然的成为经济法课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所遵循的理念。为此,本文将以企业实际涉法过程为主线重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始终置身于仿真的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训练学生拟定授权委托书、办理工商登记、模拟公司运营、签订合同、界定公司财产、解决经济纠纷、厘清公司破产程序等基本技能,增强职业行动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设计思路应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设计理念。本文所分析的开设经济法课程的财经类专业主要包括市场营销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电子商务专业以及会计类专业等,该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岗位主要面向商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基于这种岗位需求,兼顾个别学生创业及个人发展的需要,本文认为应对内容庞杂的经济法课程进行精简提炼,以“企业的组建—企业的运作—企业的财产—企业的纠纷解决—企业的破产”等五个环节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每个环节明确相应的学习任务。

经济法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案

教学内容设计。根据前文对教学对象的分析以及教学设计目标分析,经济法课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重视系统的学科知识结构,结合学生的其他专业课,同时也要与工作中的知识结构相吻合,要强调培养学生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操作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根据这个要求,我们将经济法的教学内容设置为六个教学模块:经济法预备知识、企业的组建、企业的运行,

于论文联盟 www.ybask.com

企业的财产、企业的纠纷解决、企业的破产。并在每个模块下面设置子章节,具体如表所示:

教学措施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传统的经济法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为主,法律的逻辑性与抽象性使得教师的课堂讲授环节不能完全抛弃,但是理论输灌正是经济法教学被批枯燥的重要原因,结合前文所分析的教学设计目标和思路,本文认为可以选择参与式教学作为主要教学方法。

参与式教学,就是教师按照参与式方法的要求和途径,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以学生容易接受、便于参与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亲自操作掌握教学内容的方法。参与式方法有很多,比如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看影视、角色扮演、辩论、小讲座及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的游戏、练习等。可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以根据需要和客观条件适时选择的,只要能够满足一个目的,即促进参与就行。这种教学方法也适合前文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在进行参与式教学时,可结合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让学生扮演企业的发起人、债权人等,模拟纠纷解决。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在进行教学媒体的选择时要适合教学设计的三维目标,即要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目前大多数经济法教师都采用多媒体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媒体,这种选择是适应教学的新发展的,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很好的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单纯只是把板书的内容放到了课件上而已。

多媒体教学的设计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课件制作必须要体现多媒体教学应有的互动式、交互性、现实模拟性优势特征;二是避免过分追求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变“人灌”为“机灌”;第三,要结合教学内容中的六大教学模块来设计相应的课件和课堂材料。

课堂教学结构的确定。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要考虑到时间结构、认知结构和信息结构的优化。从时间结构上来看,目前各高职院校经济法安排一般都是两小节一次课,中间有十分钟的休息时间,共90分钟左右的授课时间,要分为开始组织教学、复习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参与式分析新课内容、结尾小结几个部分。每节课可以根据教学模块的不同、教学方法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认知结构上来讲,要使教师的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认知条件,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合拍;从信息结构的优化上来看,要确保教学信息传递迅速,反馈及时,尤其在参与式教学中,确保师生活动积极,配合默契。

教学评价设计。目前经济法教学评价非常粗糙,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主要就是期末考试,这种方式不仅考到的知识点较少,而且学生往往只是考前冲刺复习,当时掌握了一定的知识理论,过后又会忘得一干二净,无法达到好的评价效果,也不能与课程教学相互促进。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不能忽略教学评价的设计。

结合经济法的教学目标设计和教学方法设计,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参与式教学中的实践操作得分,要设计具体的量化表,在平时由教师根据学生参与程度来记录得分;二是对于热点问题布置机动性作业,由学生自愿提交,根据作业完成程度由教师打分;三是期末进行严格考试。三个层面分别按30%、30%、40%的比例组成最终成绩。通过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使学生掌握的知识面大,也可以从侧面督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变化,国内外企业、金融业、商业和高科技跨国公司以及许多国际组织在招聘员工和职员时,除了自身的专业素养,也越来越注重其具备的经济法水平和解决经济纠纷的能力。因次,必须从新的视野、新的思路来认识经济法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可操作性。

2.经济法课程教学的论文 篇二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经济法课程与法律基础课一样枯燥, 并且有很细碎的知识需要去死记硬背。授课教师讲起来有难度, 学生学起来也比较困难。目前, 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和具体法律制度。从教学方法上来讲, 传统的课堂讲解是基本、普遍的形式。一般教师均采用“填鸭式”的授课方法, 注重单向的灌输而缺少和学生的沟通及交流, 使得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加之近似八股文般的考试形式, 只要按照课程考核说明熟记知识要点考试便能顺利过关, 所以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这种教学方式的重心在于讲解法的基本概念和阐述法律条文的立法原意, 至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及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基本被忽略。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授课教师是教学的中心, 通常主导整个课堂, “填鸭式”地从头讲到尾。这使得学生逐渐失去了对经济法课程的兴趣, 也影响了教学效果。此举属于典型的教学方法不得当。另外, 觉察到传统经济法基础理论教学方式单调与枯燥的授课教师开始寻求改变——想通过各式各样的案例来吸引学生进而唤起他们的兴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多数学生发现, 他们透过案例能够理解和掌握蕴含其中的法律规定, 却无法把握案例分析的路径, 更无法使用一般的法律语言来表达分析案例的过程。所以, 有学生便将“这些案例好像和经济法没有多大的联系, 经济法到底是什么?”此类问题抛给了授课教师。

高职高专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体系庞杂

与作为部门法的经济法体系不同, 高职高专经济法课程教材的体系一般包括了经济法基础理论、市场组织法、宏观调控法及市场规制法等内容。部分教材还吸收了民商法和诉讼法等方面的内容。经济法课程教材的整个体系庞杂且内容繁多。由于受制于教材编写原则等因素, 若想容纳如此多的内容就只能选择法律概念和法律条文的堆砌。对于形象思维能力强于抽象思维能力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讲, 这样的教材显然非常不合适。

2.教学内容无区分

因材施教作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教学方法, 旨在从受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作为经济管理类基础课程的经济法教学也应做到因材施教。不同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存在差异, 即使同一专业的学生基于其他因素个体也存有区别。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 教师在授课中应该选择内容有所差别的教材;即使选用内容相同的教材, 也应体现出不同的侧重点。现实的教学过程中, 能够做到因材施教的授课教师并不多。不仅不同的专业选择同样体例的教材, 而且讲授过程中忽视了内容的取舍。没有区别的“满堂灌”, 期盼有个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显得较为困难。

3.教学模式选用不当

在高职高专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 经济法课程一般属于专业基础课程, 而非专业课程。其教学要求也在于主要讲授经济法的基础知识, 期望学生着重掌握基本的经济法律制度及其职能。这样的课程设置导致少有院校为经济法课程安排实训课时。因此, 现行高职高专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大多数借鉴了普通本科院校经济法课程的理论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环节基本属于空白。如此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于经济法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依然是有限的, 其实践中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将是有限的。

4.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

源于经济法课程很强的实用性, 课堂上倘若仅采用传统的靠教师个人“满堂灌”式的讲解便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 现实的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老师依然恪守传统的法条释义理论讲解方式, 即使有部分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引入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其目的也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帮助学生在真正理解法条立法原意基础上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提升就居于了次位。除此外, 能够锻炼学生法律实际应用能力的模拟法庭等新教学方法的探索非常欠缺。

5.考核方式过于机械

作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课程考核对于综合评价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经济法课程考核的方式上, 目前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依然沿用传统的单一的期末集中闭卷考核方式。该课程考核方式所涉猎的题型一般包括最传统且经典的名词解释、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答、案例分析等几种形式, 考核的重心偏向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这样的课程考核方式, 即使平日不学习的学生也仅需利用考前的突击复习便能过关。它不仅不利于检测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 也无法评价授课教师的教学效果。

高职高专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举措

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学界对于法学教育目标所持有的几种不同看法。仅就高职高专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来讲, 其目标一般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得学生能够了解经济法的基础知识, 认识和理解现行的经济法律法规, 提升法制观念并具有能够运用所学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 该课程的教学应该属于典型的法学素质教育。同时, 源于经济法基本理论及体系的不成熟, 现有经济法课程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均显庞杂, 恪守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必将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 对该课程现有的教学必须作进一步的改革。

1.教材内容需要项目化

作为教学思想的重要载体,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因素, 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工具, 也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高职高专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 就必须适应现实社会的实际需要, 重点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应该着眼于学生对经济法律、法规的实际应用。因此, 在不断创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围绕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及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经济法课程的教材在内容、结构、呈现方式上应该有所变化。具体来讲, 可以考虑吸收项目教学法的理论, 对经济法课程的教材进行改编, 以项目为引线使整个教材的体系形成有机联系的项目群。

2.教学模式需要实务化

教学模式反映一定的教学理论或者教学思想, 属于在特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因此, 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应当以实务化为方向, 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经济法律知识的能力为核心。具体来讲, 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考虑采用现象分析模式、范例教学、抛锚式教学等教学模式, 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基础理论的讲授上, 更应该加强实践教学, 使得学生懂得如何运用自己所学到的法律知识去观察、分析、解决现实中相关的经济法律问题。

3.教学方法需要实用化

教学方法应当符合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高职高专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要能依据具体教学内容采用有所区别的教学方法。首先, 就整个教学而言, 宜采用项目导向与任务驱动教学法, 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理论知识讲解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和课堂讨论的形式并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案例教学有助于将经济法基础理论融入真实案例中, 避免了纯理论的枯燥。它可以通过好奇心的作用激发学生寻求案件的真相, 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解决现实中的经济法律纠纷, 进而真正理解并掌握相关经济法律知识。课堂讨论的教学形式可以调动课堂气氛, 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的提升。集再现、交互、虚拟等功能于一身的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辅助应用可以大量节省授课时间和增加知识量, 扩充学生的知识层面。对经济纠纷解决机制的学习, 可以考虑模拟法庭教学法。让学生置身其中, 扮演纠纷解决过程中的不同角色, 通过针锋相对的辩论, 巩固、丰富和完善经济法律基础知识, 提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 现场观摩教学法可作为上述方法的有效补充。

4.教学内容需要任务化

职业能力培养和提升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核心。其中专业能力的训练, 更有助于学生在毕业后实现与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就需要按照知识本身的相关性转向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组织课程教学。授课教师必须结合不同专业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 对教材内容进行删选, 精心且合理地组织课程教学内容。这个过程需要坚持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原则, 将教、学、做合为一体, 以项目导向与任务驱动为核心, 使现有教学内容与未来工作岗位的真正需求实现良好对接。具体而言, 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必须依据未来工作岗位的真正需要, 将课程内容设计为若干个教学项目, 然后再细分为若干个任务及子任务, 最终细化为若干可执行的具体工作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授课教师主要是讲授某个任务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和法律规定、引导学生寻找解决任务的路径, 学生则在授课教师的指引下完成整个任务的操作过程, 最后由教师作出评价。

5.考核方式需要应用化

课程考核工作是检验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高职高专教育的核心在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而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恰好不适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如果仍旧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 必须摒弃纯理论性和记忆性的题型, 转而采用文书制作、案例分析等侧重于应用能力考核的题型, 并将之作为考试的主要方式。除此外, 也可以采用以考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的岗位对接、分组模拟工作过程的形式直接进行实务操作考核, 如模拟企业设立、合同签订或解除等。同时, 应当改革考核的评价体系, 逐步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 将平时的表现按照相应的权重加以评价考核记入总成绩。此举必能有效避免传统的考核方式所带来的弊端。事实上, 通过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来检测教与学的效果, 实现了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与实际应用能力的双向考查, 对高职高专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必将大有益处。

摘要:经济法作为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 其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基础理论与具体法律制度脱节、实践性教学缺乏等问题, 严重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只有改革才能提升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质量。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改革, 应从纯粹的理论教学中走出来, 转向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转向教师讲授与师生多维互动相结合, 进而达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

关键词:高职高专,经济法,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周世中, 倪业群.法学教育与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2]孙中范.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5) .

[3]冯永平.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提高教学质量[J].高等农业教育, 2003, (1) :34-36.

[4]河北省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编.课程与教学论[M].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176.

[5]田圣斌, 陈家凤.大学生应试心理及对策分析[J].安徽教育, 2004, (13) :34-36.

3.关于经济法教学课程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经济法是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在许多高职院校的经管类、财经类专业都开设。由于经济法课程与社会实际联系的密切,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经济法的教学工作,本文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经济法这门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一点意见和建议。

一、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材版本较多,教材内容繁多,没有针对性

目前出版的经济法教材版本非常多,但是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教材的内容就是经济法法律法规的罗列,没有相应的案例佐证,理论太强,使得教材枯燥无味;有的教材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专业学习和职业资格考证的要求,目前很多经济法类教材的内容与会计类、经济类资格考试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存在差距。

(二)课程综合性强,内容多,但课时少

经济法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内容比较多,而在很多高职院校一般都只开设一个学期,每周4课时,因此教师在制定授课计划时有很大的压力,在上课内容的取舍上有难度。

(四)教学方法单一

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光靠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不适用经济法教学的要求。目前大部分教师都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记笔记的教学方式,课堂不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使得学生一学期学完下来只能死记些东西,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缺乏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大多数的考核方式都是以闭卷考试为主,注重对记忆内容的考核,忽略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一)合理选取教材

高职院校经管类的经济法教材,应与法律专业的经济法教材不同。对于经管类的学生来说,真正掌握一些有关经济生活中的法律知识以及灵活运用尤为重要,因此,在选取教材时,要注重教材的实用性,不能太理论化。

(二)合理选取和安排教学内容。

经济法课程涉及的法律条文非常多,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不可能做到逐一介绍清楚,因此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重点的选择内容加以讲授。经济法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在理论知识教学上,要打破各家学派对体系、内容上的划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教会学生了解法律规定、能查阅相关法律规定、能正确解读法律规定,最后能运用法律规定;在实践教学上,要丰富教学案例,选取的案例应该是最新的,符合经济发展前沿的案例。通过前面理论的学习,来分析案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领悟和理解,使学生不仅能够知法、守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用法。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注重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和专业的特点来选取教学内容,以我院的经济法课程为例,根据我院系部专业的培养目标,参考教材,教学团队成员对经济法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选择和重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模块:(1)经济法律基础知识,重点讲授经济法的概念、产生的原因、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律关系、经济争议解决方法等;(2)市场主体法,重点讲授个人独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法、公司法等;(3)市场运行法,重点讲授合同法、劳动法、破产法等;(4)市场调控法,重点讲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通过以上内容的学生,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创办的条件、程序,具备依法订立合同以及解决纠纷的能力。

三、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经济法的教学过程中,严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根据不同模块的知识特点灵活选取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经济法很多都是基本理论、基本规则和法律条文,枯燥无味。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购买教学光盘、制作教学课件、将“今日说法”、“经济与法”等相关法制节目,经整理编辑,制作成教学资料。此外,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大课堂上传授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开拓学生的视野。

(二)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法

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仅靠讲解法律条文将使得经济法课堂枯燥无味,教师可以以案例为教学平台,通过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生动案例进行讨论,并通过教师对案例的综合分析、总结,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有两种,一是教师在课堂上首先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案例,让学生自行思考,然后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最后重新回到前面提出的案例,进入师生互动环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相互之间讨论形成观点,教师总结并给出意见。另一种做法是首先教师讲授知识点,然后提出相關案例,由学生讨论分析,形成观点给出结论。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业务能力

经济法教学内容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除了经济法本身的相关知识外,还要掌握比如会计知识、金融知识、税务知识等。这就要求经济法教师应自觉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胜任经济法课程。

总之,经济法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教师应针对专业特点、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选取教材;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选取和设计教学内容;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这样才能把经济法这门课程上好。

参考文献:

[1]徐珍君基于工作过程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方法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9,(12)

[2]朱长根,曾素文基于课程评价的《经济法》教学内容重构[J] 职教论坛,2011,(11).

4.《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反思 篇四

[摘要]:在开放教育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着无可否认的优势,但是有时却忽视了学员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考试合格为导向的一味灌输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依据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探求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自主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以致用的实用性人才。[关键字]:建构主义;宏微观经济学;反思

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实施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既具备理论知识,又能学以致用的人才。如果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了书本上的理论和方法,而不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亦不能解释基本的经济现象,这样的学习是不能算成功的。本学期我担任了开放教育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的面授辅导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顺应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要求,坚持“以生为本”,让学员“学以致用”,是我在学期伊始便思考的问题。

一、建构主义与《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自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的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案例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财经类本科专业的限选专业理论课,其理论性与实践性都比较强。通过宏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经济理论、分析基本经济现象、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法。但目前在开放教育教学过程中,《西方经济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自己在家利用网络资源备课,将经济学中的理论、案例制作到课件上,把本该由学生发现的经济问题、提出的经济现象、查找的经济背景和信息由老师做好,拿到教室播放。这种单机的教学模式与以往的传统教学相比,内容确实丰富了,但其实是增加了老师的备课量,学生依然缺少对经济现象的独立分析能力。

[1]

二、全面认识“导学导考”,以“学以致用”为基本教学目标

“学——导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改革已推行了多年,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审视对于这种教学模式的认识和实践,需要谨防过于狭隘和片面化。钻研教学大纲、历届试题及各种网络资源,这些固然是必要的,但仅停留于此就不行了,必须对“导学导考”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这种“导学导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帮助学生应试,帮助学生整理出考试的重点难点,供学生认真复习准备考试,而应该更深层次地去帮助学生建构一个完整的西方经济学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全面学习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方法,并能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将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效地结合到实际工作中去。

三、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西方经济学》课程要注重把理论学习和实际经济现象结合起来,边学习边分析,使理论为现实所用,以分析加深理论理解。如在讲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可以结合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为何各国所采取了不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何降低利率有利于刺激消费?如何降低金融危机对我国居民的影响?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作用是点拨,引导学员将理论和现实对应起来,经济现象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解决,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大力开展案例教学,重视课程实践环节

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领会了课程体系和重点难点;通过自主学习,对课程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从这一层面上看,只能说明学员掌握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但是学员能将所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灵活、正确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吗?这才是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开放教育教师在教学辅导中要大力开展案例教学,积极依托网络,寻找合适的案例,在课堂上、学习小组中、BBS上讨论,让学生充分发挥。在案例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让学生见仁见智,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要注意加强引导,传授学生案例分析的方法,使学生能将基本原理与案例结合起来分析问题。

五、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实现实时互动

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是开放教育的学习与教学模式中最突出的特征。在学生参差不齐、需求多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BBS,E-MAIL、网上实时教学活动、电话等多种方式,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对一的教学对话,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个性化的教学服务。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便捷又先进,但从我校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咨询较多的似乎是作业答案、复习范围,真正涉及课程实质性内容的不多;有的学生甚至是在教师强调要考核其网上学习记录时才参与网上教学活动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导向性作用了,譬如起先可以在BBS、网上实时教学活动中硬性布置一些问题,安排案例讨论,以后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主动提问、主动讨论的学习习惯。如此循序渐进,学生将会逐渐转变网络学习的初衷。同时教师还应注意信息反馈的及时性,要经常到BBS、邮箱中看看,及时地答复学生。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网络学习的热情,促进网络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实现实时互动。

六、组建适宜的学习小组,指导其有效开展活动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个体不仅通过直接经验进行学习,还通过观察或听取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而学习。所以学生非常重视与教师的直接接触,以及与同学身处一室的集体学习方式,学生需要来自同学的学习支持,即主要通过与同学的沟通交流获得基本的归属感、团体感,并在学习上相互促进。因此组建学习小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宏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也运用了这种方法。组建学习小组的关键在于不能流于形式。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采取正确的方式来划分学习小组,千万不能贪图省事,按照学号直接划分,也不宜由学生自由组合。应结合学生所从事的工作以及专长来划分学习小组,譬如将有经济学理论基础,即有过财经类专科学习经历的学员分配到不同的学习小组,这样在小组讨论中这些学生就会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大家的感性认识。其次,教师应指导学习小组有效开展活动。鉴于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和学生业余学习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学习小组的活动不宜过于频繁,以每学期三次为宜,但是每次活动必须有实际效果。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布置小组活动的内容,而应进行具体的指导和总结。

学以致用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于《西方经济学》这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比较强的课程而言,尤其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这一点,通过案例教学、网络教学、学习小组等多种手段使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5.经济法课程教学的论文 篇五

摘要:近年来,微课程教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其中,大部分的研究着力于微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微课建设开发研究,对于将微课、微课程应用于一线教学的相关实践研究关注较少,存在着重理论、重建设、轻应用的实际情况,微课程在高职类院校的教学实践研究更是寥寥可数。本文从微课、微课程的理论出发,指出目前微课程研究领域的一系列问题,并从微课程应用于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着手,对微课程的教学应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微课;微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1-0076-02收稿日期:2016-03-10

课题项目:本文为第二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研究成果之一(ZYB88)。

作者简介:薛芳(1980―),女,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

一、微课程及微课的界定国内教育界对于微课程的定义尚有争议,笔者认为微课程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有关单位课时教学活动的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评价与反思等要素优化组合为一体的教学系统。它是相对于常规的课程而言略为短小的课程,微课程也需要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过程等,是一个相对缩微版的课程。微课是基于“微学习”而建设的“微内容”,美国David Penrose教授把它称为“知识脉冲”,是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为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由此可见,微课与微课程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微课程包括教学资源和教学实施过程两个方面,而微课,只是微课程的配套资源之一。

二、当前微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我国,高职院校微课程教学研究和应用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问题包括:

1对微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区

很多高校教师认为微课程仅仅是以短视频形式授课,而忽视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过程,从而造成微课程教学成为简单的课堂教学“搬家”和教学过程的数字媒体“形式化”。

2忽视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工作

微课程的教学设计仍沿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方法,忽视了数字化教学情境下的教学特点和与学习者的教学互动,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学习效果不佳。

3微课制作“形式大于内容”现象普遍

多数参与微课项目的教师认为教学设计在整个微课制作环节中最重要,但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技术表现上,如视频、课件制作等,普遍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的取向。

4微课程教学目前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情况

由于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各级教学竞赛活动仍以申报微课视频作为竞赛依据,缺乏对教学实施环节和教学效果评价的评判标准,故而造成高校教师在微课程教学中重微课视频建设,轻微课教学应用的现状,很多高校的微课程开发并未从学习者角度出发,仅仅是为了参赛获奖而不是基于实际教学需要,造成课程与学生学习需求的脱节。

三、微课程设计思路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微课程开发应当在满足学术性、趣味性、实用性的同时,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更为缜密和细致的教学设计。做到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精炼主线包含的知识点,结合精炼知识点数量、学校课程学时、拍摄准备素材等要素精心准备微课视频。微课程视频制作上需要巧构思、重特色,紧密围绕课程教学内容,适当拓展,并结合学校网络情况及学生的移动设备普及情况合理地选择教学媒体、技术与资源。在微课程视频制作当中要针对网络学习的特点,引入性地进行课程制作,关注学习互动,使学习者感受到网络学习与课堂学习的差异化。微课程视频制作需要重点清晰、逻辑严谨,满足学习者在短少的学习时间当中高效率地掌握课程知识点。为了体现教与学的互动,实现微课程的动态化发展,微课视频制作内容可以经课程责任教师审核后引入学生提交的各种网络素材,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网络链接等。一成不变、内容陈旧的微课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已难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也无法体现学科不断发展的特点。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翻转课堂、情境嵌入、协作建构等多种教学模式,具体可分为课前、课堂、课后三个学习阶段。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观看微课视频,完成教师布置的问题,提交相关作业。在课堂学习阶段,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知识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并抛出案例,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课堂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发表陈述观点。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关素材的提交,丰富微课资源。

四、微课程教学的实践1微课程教学设计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经济学课程自2014年开始采用微课程教学实践。我们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学生知识水平、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结合任课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把握程度对经济学微课程进行了全新的教学设计。其核心为:以教师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驱动”及“问题解决”为学习和研究活动主线,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重视其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课程设计主要工作包括:首先,我们从教学设计上对于经济学课程所涵盖知识点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和总结,归纳课程核心知识点共五十多个。其次,撰写微课拍摄教本,并按照每10分钟的微课视频包含1~2个知识点的要求进行微课录制和编辑加工,共制作微课视频近三十条,涵盖了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视频内容包括:知识点讲述、案例引用、教学思考、作业布置、学生提交知识点教学素材五大环节。最后,将学习者提交的知识点素材整合进微课程教学,不断丰富教学资源。目前,我校现有经济学微课课程教学资源中,由课程学习的学生搜集并提交的教学资源已经占课程资源总量的30%左右。

2微课程教学实施

从我校的教学实施过程来看,我们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严格遵循了“导入、讲解,总结”的普遍程序。“导入”要迅速,直奔主题,让学习者快速明确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导入微课可以通过问题、案例、小故事等方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时长应为1分钟左右。“讲解”的主讲教师需要做到形象大方、吐字清楚、讲稿与画面一致并思路清晰,对知识点进行碎片化讲解的同时而不破坏知识点本身的完整性。“总结”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应当再次突出重点。

从教学实践实施模式来说,我校经济学课程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任课教师通过经济学课程微信群发布学习信息,提前一周在微信群中发布自主学习要求,并要求全体学生观看微课程视频,对重点难点提前学习。完成自学布置作业,以学习组为单位进行课程知识点网络素材的搜集和提交。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归纳,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提交素材进行展示及点评,组织课堂讨论。由任课教师集中答疑以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充分利用微信、QQ等现有的社交媒体进行课堂以外的互动,建立经济学教学课程群组,鼓励学生设计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相关的议题,提交研究成果。学生互动讨论参与情况、课程素材搜集提交情况计入经济学课程的平时成绩。

微课程教学班与传统教学班学习情况对比表班级人数提交资源总数平时作业完成率期末考试均分微课程教学班4917994%786传统教学班486686%7093微课程教学评价

我校经济学微课程教学应用虽然刚刚起步,但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学习时长来看,在微课程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时长大大增加。除课堂学习时间以外,每名学生每周自主网络学习时间约30分钟,每学期累积增加课程学习时间10小时左右。同时,微课网络学习基本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并未给学生增加较大的课业负担。其次,微课程教学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更能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对经济学学习热情较高的同学可以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深度学习。而其他同学在微课程教学计划安排下统一进行课程学习,并可根据个人学习情况对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多次重复学习以巩固和强化所学内容,完成课程学习目标。

我校经济管理学院会计专业两个班级于2014年第二学期开始经济学微课程教学实践。在平行的两个班级中,一个班级使用微课程教学,另外一个班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任课教师为同一人。在教学中,两个班级所学知识体系、知识点数量、课程进度、作业数量和要求完全相同。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我们发现采用微课程教学的班级与传统教学班级的表现差异明显,其表现如下表。

通过对比不同班级的平时学习状况和考试均分可以看出,参与微课程教学的学生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成绩上均较传统教学班学生有明显提升。

此外,我们采用随堂测验、问卷调查、知识能力评估等一系列测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估,发现应用微课程教学后,学生对经济学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经济理论的应用能力均较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提高幅度要大。

五、总结结合我校的教学实践来看,微课程教学的应用能够有效利用学生课堂学习以外的碎片化学习时间,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学生课程学习深度,增进教学互动,有效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同时,设计实施微课程教学也能够有效提高任课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其专业教学水平。未来,教学资源的充分合理应用及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将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互动性的学习内容,将是高校微课程开发的关键。随着微课程教学评估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如何激励更多的中青年教师研究微课程开发,运用微课程进行日常教学,做到“以用促建、应用引领”,将是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6.经济法课程教学的论文 篇六

为落实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专升本)教学计划及其教学实施方案精神,切实搞好我省电大系统法学专业本科阶段《国际经济法》的教学工作,保证本学科教学质量,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国际经济法课程教学大纲》精神和我省电大关于法学专业本科阶段《国际经济法》课程教学实施的总体要求,制定本课程的教学实施细则。

一、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和任务

“国际经济法”是法学专业(专升本)的一门必修课,它是调整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的一系列法律规范的总称,是研究国际经济交往中关于商品、技术、资本、服务在流通结算、信贷、税收等领域跨越国境流通中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国际经济法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知识,特别是要掌握国际公约和国际商业惯例的内容,了解国际经济法方面的最新发展及有关内容,学会以国际经济法的理论来分析案例及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适应中国的对外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形势及中国成为WTO成员之后的涉外法律知识结构的需求能力,培养学生成为适应对外经济交往需要的,既懂国内法,又懂国际公约和国际商业惯例的涉外型专业法律人才。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学时,辅导课36学时,录像10学时

二、教学媒体的使用

1、文字教材的使用

本课程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辅助教材

本课程使用的文字教材是《国际经济法》,它是本课程的主教材和教学基本依据。由中国政法大学王传丽教授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辅助教材包括作业、案例分析,复习指导,它是对主教材内容的提炼和概括,是学习和复习必要补充。文字教材教学中采取主教材与辅助教材的分立式即分开来编写的。

2、音像教材的使用

本课程录像课为重点辅导型,由中央电大以10小时直播课堂录像课的形式播放。拟采取专题方式,以章为单位进行串讲,这是对文字教材的导读、提炼和概括。

3、计算机网上教学的使用

由省电大国际经济法课程组网上发布本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实施具体细则、教学进度、教辅资料等教学教材信息资料,各试点单位辅导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收看并下载存储。

4、其他教学手段

主要是通过面授辅导,期刊辅导、电子信箱、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指出国际经济法课程的学习要求和重点内容,解释教学的难点,提供教学支持服务。

三、教学过程

1、师资培训:由省电大教学处文法部《国际经济法》课程组於2001年9月12日组织全省各试点单位的本课程辅导教师进行师资培训,经培训的试点单位的辅导教师,要结合各试点单位的情况,写出适合本地区教学辅导特点的具体教学安排,於开课前,送到省电大法律教研组。

2、面授辅导:由各试点单位根据本课程的要求事项组织辅导,但必须由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教师担任本课程的辅导教师。辅导教师对本课程的重点或难点要进行辅导与答疑,原则上本课程辅导学时不得超过计划总学时的50%。

3、网上教学:由省电大国际经济法课程组在网上发布本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实施细则、教学进度,教辅资料等教学信息。

4、平时作业:国际经济法课程的作业,是巩固和检查学员学习本课程效果的主要手段,由中央电大统一发布作业不少于三次,每次作业以百分计,由辅导教师评阅和讲解,平时作业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15%。

5、巡教:由省电大法律中心教研组人员,组织不定期的巡教,检查和试点单位本课程的教学情况和平时作业情况,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於本学期12月末召开期末教研会或网上教研会。

6、考核:本课程考核以国际经济法课程文字教材和教学大纲为依据,分为实时形成性考核与终结形成性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实时形成性考核,以作业考核为依据,终结考核是以中央电大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考试时间的考试成绩为准。

四、教学建议

鉴于国际经济法课程涉及到国际经济交往中关于商品、技术、资本、服务在流通、信贷、税收等领域垮越国境流通中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的特点,考虑到教师在教学辅导中和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一些问题,建议各试点单位在本课程教学中,适当考虑以下几点:

1、要注意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衔接的建议

国际经济法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需要学员首先了解和掌握国内法,特别是民法、经济法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要先掌握国际私法、国际公法的知识的基础上,再选学该门课程比较合适。否则学员学习国际经济法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辅导教师导学授课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2、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的建议

准确、全面地介绍国际经济法各章、节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特别是国际公约及国际商业惯例的内容。在教学中,应尽量多地结合实际案例,便于学员理解所学内容,达到学以致用。

辅导教学中,重点应放在难点、疑点、回答问题的思路、方法的讲解方面。各试点单位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可自行安排自测作业,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本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的建议

辅导教学中,要领会教学大纲关于课程考核要求及教学层次的要求,简单阐述。了解层次、熟悉层次的教学内容,重点讲授“掌握层次”的知识内容,以达到学员能够更好地掌握该课程内容的目的。

4、为学员提供支持服务的建议

为配合学生自主学习该课程,各试点单位应为广大学员提供必要学习参考资料,以帮助学员学好该课程提供支持服务。

五、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本课程包括绪论、国际货物买卖法、国际货物运输法、国际运输货物保险法,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体制、国际知识产权法,国际投资法律制度、国际货币金融法、国际税法、国际经济争议的解决十个部分,每个部分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再分若干章、节,循序渐进,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教学中要准确、全面地讲清楚国际经济法各章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特别是适用于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国际公约及国际商业惯例的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国际经济法的性质、研究对象、体系与结构,掌握基本原则,国际公约及国际惯例的内容,了解与国际经济法有关的内容、信息及最新发展,学会以理论分析案例及实际中遇到的问题。第一章

(一)教学内容

1、国际经济法的概念、调整范围、产生与发展

2、国际经济法的主体

3、国际经济法的渊源

4、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二)教学要求

1、了解国际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国际经济法的体系和研究方法。

2、掌握国际经济法的概念与调整范围、国际经济法的主体、国际经济法的渊源。

(三)教学重点 国际经济法的概念与调整范围、国际经济法的主体、国际经济法的渊源 第二章

国际货物买卖法 教学内容:

一、国际货物买卖的国际公约

二、国际货物买卖的国际商业惯例

三、国际贸易术语

四、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成立

五、买卖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六、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主要条款

七、违反合同的补救方法

八、货物所有权与风险的转移

九、国际贸易支付 教学要求:

1、了解国际货物买卖的国内立法、货物所有权的转移。

2、掌握《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常见的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成立、买卖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主要条款、违反合同的补救方法、货物风险的转移、票据、托收与信用证。教学重点:

《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常见的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成立、买卖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主要条款、违反合同的补救方法、货物风险的转移、票据、托收与信用证。第三章

国际货物运输法 教学内容:

一、国际货物运输和国际海上货物运输的概念

二、提单

三、租船合同

四、有关国际航空货物运输的国际公约

五、有关国际铁路货物运输的国际公约

六、国际货物多式联运 教学要求:

1、了解国际货物运输的概念、国际货物多式联运的发展及其法律问题。

2、提单、租船合同、《华沙公约》、国际航空货物运输合同、《国际货协》、《联合车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公约》。

教学重点:提单、租船合同《华沙公约》、《国际货协》、《联合国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公约》。第四章

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法 教学内容:

一、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合同概述

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海洋运输货物保险条款

三、伦敦保险业协会货物保险条款

四、国际陆上货物运输保险条款

五、国际航空货物运输保险条款 教学要求:

1、了解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合同的概念、合同的订立、被保险人义务、索赔期限。

2、掌握承保风险与损失、保险单种类、保险责任起讫、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海洋运输货物保险条款、伦敦保险业协会货物保险条款、国际陆上货物运输保险险别、国际航空货物运输保险险别。

教学重点:承保风险与损失、保险单种类、保险责任起讫、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海洋运输货物保险条款、伦敦保险业协会货物保险条款、国际陆上货物运输保险险别、国际航空货物运输保险险别。

第五章 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体制 教学内容:

一、政府有关对外贸易的法律管制概述

二、政府有关对外贸易的法律管制措施

三、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产生

四、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本内容与法律地位

五、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乌圭回合谈判成果

六、世界贸易组织机构体系

七、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法律体系

八、WTO货物贸易规则之一——GATT1994基本原则

九、世界贸易组织货物贸易规则之二——约束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协议

十、世界贸易组织调整新贸易领域的协议

十一、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 教学要求:

1、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掌握WTO多边贸易体系、WTO货物贸易规则之一——GATT1994基本原则、WTO货物贸易规则之二——约束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协议、WTO调整新贸易领域的协议。教学重点:

WTO多边贸易体系、WTO货物贸易规则之一——GATT1994基本原则、WTO货物贸易规则之二——约束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协议、WTO调整新贸易领域的协议。第六章

国际知识产权法 教学内容:

一、知识产权概述

二、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概述

三、知识产权国际公约的主要内容

四、技术和国际技术贸易

五、国际技术贸易法

六、国际许可证协议概述

七、国际许可证协议的主要内容

八、国际许可证协议的限制性商业条款 教学要求:

1、了解知识产权的概念和分类、知识产权的性质及法律特点。

2、掌握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许可证协议的概念、许可证协议的种类、许可证协议的内容、许可证协议与限制性商业惯例。教学重点:

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许可证协议的概念、许可证协议的种类、许可证协议的内容、许可证协议与限制性商业惯例。第七章

国际投资法 教学内容:

一、国际投资法概述

二、国际投资的形式

三、资本输入国的外国投资法律制度

四、资本输出国的海外投资法律制度

五、中国调整外国投资的法律制度

六、国际投资的国际法制

七、国际投资争议的解决 教学要求:

1、了解国际投资环境与法制、国际投资法的基本原则及作用、资本输入国的外国投资法律制度、资本输出国的海外投资法律制度、双边国际投资条约。

2、掌握国际投资法的概念、国际投资法主体、国际投资的形式、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中国调整外国投资的法律制度、《建立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世界贸易组织国际投资有关的协议、国际投资争议的解决。教学重点:

国际投资法的概念、国际投资法的主体、国际投资的形式、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中国调整外国投资的法律制度、《建立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世界贸易组织与国际投资有关的协议、国际投资争议的解决。第八章

国际货币金融法 教学内容:

一、国际金融法的概念

二、国际金融的渊源

三、国际货币制度

四、国际贷款协议概述

五、国际贷款协议的分类

六、国际贷款协议的基本条款

七、国际银团贷款协议

八、国际项目贷款协议

九、国际证券发行的法律制度

十、国际证券流通的法律制度

十一、我国的涉外证券融资

十二、国际银行制度

十三、东道国对外资银的监管

十四、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

十五、国际金融组织 教学要求:

1、了解国际金融法的渊源、国际货币制度。

2、掌握国际金融法的概念、国际贷款协议、国际银团贷款和项目贷款、国际证券法律制度、国际融资中的担保、国际金融组织。教学重点:

国际金融法的概念、国际贷款协议、国际银团贷款和项目贷款、国际证券法律制度、国际金融组织。

第九章

国际税法 教学内容:

一、国际税法概述

二、国际税收管辖权

三、国际重复征税

四、国际重叠征税

五、国际逃税与避税

六、国际税收协定

七、中国涉外税收法律制度 教学要求:

1、了解国际税法的产生、国际税法的渊源和原则、国际税收的发展与前景,国际税收协定概述、国际税收协议的结构、个人所得税法。

2、握国际税法的概念与特征、国际税收管辖权、国际重复征税、国际重叠征税的概念、国际重叠征税的解决方法、国际逃税与避税、国际税收协定的主要内容、外国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法。教学重点:

国际税法的概念与特征、国际税收管辖权、国际重复征税、国际重叠征税的概念、国际重叠征税的解决方法、国际逃税与避税、国际税收协定的主要内容、外国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法。

第十章

国际经济争议的解决 教学内容:

一、国际经济争议的概念和特点

二、解决国际经济争议的方式概述

三、解决国际经济争议的准据法

四、仲裁协议的概念和特征

五、仲裁协议的主要条款

六、仲裁裁决及其承认与执行

七、法院对仲裁裁决的监督

八、国际经济诉讼案件管辖权

九、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

十、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 教学要求:

1、了解国际经济争议的概念、特点及类型。

2、掌握国际经济争议的解决方法、解决国际经济争议所适用的法律、国际经济仲裁、国际民事诉讼、《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间投资争议公约》、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教学重点:

7.经济法课程教学的论文 篇七

关键词:创业,经济法,教学改革,研究

1 引言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 国家号召“以创业带动就业”, 政府也开设绿色通道, 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大学生创业, 但大学应届毕业生创业成功比例不高。原因何在?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吴亦明在2010年1月接受《江南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智商并不是创业成功最重要的条件, 情商与逆境商数才是创业成功最重要的素质。高校倡导创业教育, 应加强与创业相关的法律、金融、风险投资等教育。”因此, 对大学生而言, 必须懂得经济法律与法规, 熟知并遵守市场竞争的规则, 从而培养出自身在现代复杂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 财经类《经济法》之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而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

2 传统《经济法》教学模式分析

《经济法》课程是财经管理类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它具有理论性强、涉及面广、实践性要求较高等特点。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知识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1 教学内容繁杂

在我国法的体系中, 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 以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一般包括调整企业组织管理关系的、调整市场管理及规制的、调整宏观调控关系的、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

由于经济法的内涵与外延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加之各届政府、各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法本身的内涵理解有所不同 (如有的学者将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均纳入经济法的范畴之中) , 从而使得经济法学科的内容非常广博, 知识体系庞杂, 教学任务繁重, 学生难以消化。

2.2 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 即以教师为主体, 教师讲学生听。在课堂讲授法下, 教师是课堂的主角, 是知识与真理的传授者;学生是配角, 是知识与真理的接受者、追求者。这种教学方法使得知识与真理单向流动, 即从教师流向学生, 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难以提高学生运用法律基础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理论主宰课堂

在课堂讲授法下, 教师重视的是对法律条文的解释和阐述, 学生在学习经济法过程中对经济法知识性的了解和掌握与经济法的实际运用存在着一定差距, 理论联系实践不够, 法律的适用性、操作性不强, 导致课堂讲授缺乏说服力, 从而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使学生逐渐失去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3 基于创业过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3.1 以创业为主线, 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对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改革, 从设置教学内容入手。即基于创业过程设置教学内容, 教学中运用模拟实践教学法, 为学生的创业之路提供法律上的帮助。

对于《经济法》的教学内容, 应围绕创业过程而进行。基于经济法课程的性质——实用性强——在教学中采用模拟实践教学法, 将教学内容重新编排设计为“模拟公司运作过程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 将学习内容具体化, 通过学生组建公司, 学习公司生产经营各环节所涉及的法律知识。

3.2 以熟练掌握为导向, 优化各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丰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3.2.1 坚持案例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案例把《经济法》课程中抽象的原理、概念具体化, 把其置于一定的实际情景之中, 使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表现, 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的同时, 也使学生恰当地掌握这些原理、概念所具有的特定含义和意义。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前, 可以通过报纸、杂志、法院网站等渠道, 搜集并编辑时效性强的案例, 并针对案例精心设计讨论问题, 以“案例分析”、“以案说法”、“实例”等方式,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 使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局限在对教材内容的一般理解上。学生通过案例教学, 一方面增加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激发实践意识, 提高其运用所学法律理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2.2 增加情景教学, 促进学生参与

情景教学法是将课堂设定为某一职业场所, 学生融入该场景中, 以相应职业身份参与某一具体案例的处置, 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相应的职业能力。

实践中, 笔者联系所学内容, 将搜集到的现实中的案例搬到课堂中来, 模拟重现。比如在讲授《合伙企业法》时, 搜集相关案例再重新整理, 设计场景, 编写台词, 由学生上台演绎, 然后分析、讨论……这些操作过程都由学生参与完成, 所学知识贯穿其中, 即在课堂中营造现实情景, 让学生感觉置身于企业当中。

通过情景教学法的实施, 改变学生机械的学习模式, 培养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运用来掌握知识的学习理念, 学习积极性高, 课堂气氛活跃。

3.2.3 引入任务教学, 强化教学目标

突破传统经济法教材“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 创新采用任务型教学法, 即以任务组织教学, 课堂教学中始终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展开, 使每节课目的明确、内容实在、效果最佳。

从大的方面讲,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任务——创业过程——“模拟公司在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法律”——通过分解公司运行的各环节, 进而分析对应学习的内容, 学习完相关内容后再进行归纳总结, 整个教学围绕着“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总结”而进行。

具体到某一块教学内容时, 也按以上模式进行, 每一块内容上课伊始, 即给学生布置任务, 通过学生参与, 在“干”中学, “用”中学。如学习《合同法》时, 要求学生根据本公司实际情况而布置一个“如何订立合同”的任务, 经过层层分解、学习、练习, 最终学生完成任务后, 再进行总结、分析, 使学生学会并能运用知识。

3.2.4 应用多媒体技术, 开拓学生视野

本课程在教学手段上还需要解决如何将原本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 使学生更易理解与接受。实践中, 通过采用图形、动画、文本、视频等多媒体表现形式, 同时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 特别是听觉和视觉器官, 加强学生对信息接受、理解和应用的能力, 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实现教学目标。

首先从抓住学生眼球着手, 丰富多媒体课件颜色的使用, 辅以色彩鲜艳的图片, 冲击学生的视觉器官,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多采用图形、表格等形式, 将理论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众所周知, 法律类课程案例必不可少, 但传统的整版文字, 必定让学生疲惫不堪。因此利用相关图片、图形描述案例, 简洁、直观, 学生更易理解。

对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还体现在每章节均穿插有相关的flash短片、视频剪辑, 不仅能学生帮助对知识点的理解, 同时短片中的人物形象使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

法律知识日新月异, 发展较快, 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加大课堂上传授的知识量和信息量, 增长学生的知识, 开拓学生的视野。

3.3 以应用为核心, 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基于创业过程而实施的教学, 要求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应为从熟知到掌握并能运用的过程。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3.1 授课时将经济法律与经济实践相联结

教学过程中把经济法同经济实践联系起来, 教会学生从经济角度和法律角度观察、分析经济关系和经济问题, 培养学生用经济眼光判断法律问题和用法律手段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3.3.2 实训时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结

比如在讲授了公司法后, 即进入创业操作。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样本, 各小组将本公司的设立登记步骤一一完成, 并制作相应的法律文书。最后将全过程以书面报告形式进行总结一并上交。通过实训, 学生较好地掌握在现实中开办一家有限责任公司应具备的条件、流程, 以及需要提交的法律文件, 熟悉公设立的法律文书制作。接下来则为本企业设计标识, 而在合同法教学中当中, 尤其需要注意合同条款审查的训练。

3.3.3 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1) 模拟法庭处理经济纠纷

在创业过程中, 矛盾和纠纷在所难免, 一旦纠纷产生, 如果协商不成, 将如何合法解决?笔者在教学中, 采用模拟法庭的模式, 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 如法官、书记员、原告、被告、代理律师等, 在诉讼程序中, 通过辩论、思考, 将理论知识融入实际操作, 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

按各公司进行分组讨论案例,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向能力转化。

(3) 案件旁听拓展学生思维

有选择性地安排学生到法院旁听经济类案件的审理, 通过旁听活动, 使学生对课堂上学到的法学理论和法律规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法庭的严谨秩序也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法律的严肃性。过后再进行讨论和点评, 学生们能以自己所学的知识对案件进行分析和思考。

4 结语

创业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一条出路, 而经济类法律知识的掌握则为创业成功保驾护航。《汤姆森商法教程》告诉我们, “那些踏入商业世界的人会发现他们要服从数不清的法律和政府规定。”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明显感觉到, 针对学习底子薄的高职学生而言, 对经济法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即基于创业过程进行教学改革, 不仅能使学生更易掌握, 还可提高依法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降低创业法律风险, 为大学生成功创业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纪炳南.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8) :220-224.

[2]刘玉.高职《经济法》多媒体教学方法利弊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 2007, (19) :91-92.

8.经济法课程教学的论文 篇八

[关键词]网络环境,经济法,教学改革,自主协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D92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8)02-0148-04

《经济法》不仅是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自2005年来,笔者开展了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试验研究,按照广东省教育厅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项目规范和要求,设计开发《经济法》课程的网上教学资源;采用行动研究和评价研究的研究方法组织开展该课程(专题)的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教改试验研究,以探索该课程基于网络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1试验情况介绍

按照广东省“151工程”课程试验项目的要求,结合《经济法》课程教学的特点,笔者选择公司法(12学时)、票据法(12学时)两个专题开展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教学试验研究,专题教学试验内容约为课程教学(54学时)内容的44%。

试验对象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财经系2004级财务会计教育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2005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两个班115名本科生。

试验教学环境为基于因特网和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校园网的网络教室、多媒体课室和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自主开发设计的经济法课程教学网上的相关资源,涉及的栏目有:授课教案(文字教案、课件)、案例分析(文字案例、视频案例)、习题测试(习题训练、在线测试)、作品展示、相关资源(参考书目、资源网站、法规文库)。其中的文字教案依据自编教材《经济法学习精要》(31万字),并对已重新修订的法律规定部分及时更新后形成,课件为课题组教师多年教学中使用的自创成果,习题训练中的题目为历年全国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经济法科目考题精选,在线测试公布了17套测试试题,作品展示栏目展示了20个学生创作的作品,下载使用了15个媒体视频案例。目前网站中的教学资源涵盖了约95%的《经济法》课程内容,网站总容量约647MB。资源网站列出19个精品课程网站和25个资源网站的网址链接。

笔者开展了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经济法》课程三轮专题教学试验,探索研究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情境―探究”自主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主题研究性“作品创作-展示-评价”自主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初步掌握了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规律和方法。

基于网络课室的“情境-探究”自主协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结构与说明。第一环节:情境创设,利用网络资源导入案例,提出问题;第二环节: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第三环节:学生小组结合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形成结果并将结果上传到评论区;第四环节:全班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评价案例分析结果;第五环节:教师归纳总结知识点、案例分析方法;第六环节:电子作品,作业布置,在线测试。

在第一和第二在这两个环节之间,可以根据知识点难度选择是否设置教师重点讲授环节;第二环节学生可浏览教学网站上的文字教案、课件、法条、资源网站的资源、学生作品等素材;第三环节教师重点观察讨论中反映出的学生理解错误与不足,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第四环节教师针对分析结果,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辨析正误、深入理解掌握知识点,培养法律逻辑思维能力;第六环节教师观察在线测试结果,调整教学计划。

基于网络课室的主题研究性“作品创作-展示-评价”自主协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结构与说明:第一环节:主题介绍,资源介绍,创作方法指导;第二环节:小组选题,创作方案设计、分工;第三环节:利用网络资源分组创作;第四环节:作品上传到展示区展示;第五环节:学生评价;第六环节:教师评价总结。

其中,第一环节在前期的教学中,每次课后布置电子作品作业时,将该次课所涉及知识点的作品选题介绍给学生,供学生选择;第二环节小组可在教师提供的备选题目中选择,也可依据教师指导的主题选择方法自立题目;第三环节在课堂上进行用时约为3课时,教师可全程跟踪观察,及时指导。如课时紧张,此环节可放在课下进行,学生在课堂上未完成的可在课后完成,在下次课之前上传作品供师生学习评价;在第五环节为节省上课时间,各小组要在课前先依据评价指标对他组作品进行预评价,课堂评价时,小组发言人仅简单介绍作品即可接受他组同学的提问、质疑及评价。

整个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要采取组织、启发、引导等教学策略,旨在着重体现学生的自主协作探究学习,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担当好学科专家、资源的引导者和任务的咨询者等多重角色。据此形成并初步掌握了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和规律。

2专题教学试验结果

在专题教学试验过程的不同阶段,笔者通过组织学生座谈、向学生发放回收调查问卷、集中在线测试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对网上教学资源和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课程专题教学试验的感受评价和效果,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3试验结果分析讨论

1)学生肯定和认同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经济法》课程教改试验的学习资源(主要包括《经济法》课程教学网)、专题教学试验设计、教学策略及试验实施过程。学生认可和肯定无纸化作业和电子作品创作等利用网络资源的学习活动,喜欢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

从表1~4和表7、表8显示的数据来看,学生对教学试验各环节持赞同和肯定态度,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2)自主设计开发了针对性很强的《经济法》课程教学网,为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课程教学改革试验提供了稳定、正确、丰富的教学学习资源和教学活动平台,保证了教学改革试验的顺利进行和良好效果。

第一轮专题教学试验活动结束后,在反思评价阶段的师生座谈中,有很多同学反映:网上资源虽然极其丰富,但在利用过程中,也常常会搜索到大量过期、失效、不合需求的信息,还有很多想要利用的资源,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打开、下载,这些情况浪费了有限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削减了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协作学习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笔者认为,这种情况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生还不习惯这种学习方式,不理解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比被动接受知识的结果对学习主体更加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而面对困难,缺乏克服的动力和毅力;二是对于正在进行《经济法》基础知识学习的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对信息的专业判断还缺少足够的知识储备,且刚刚开始试验,信息能力和素养欠缺。为改变这一状况,笔者开发设计了《经济法》课程教学网,将特别针对学生需要,依据国家注册会计师经济法考试内容及要求,自主编写的《经济法学习精要》和历年CPA考题作为网站的基本的学习资源,并整合优秀网络资源形成师生教、学活动的基本平台,为试验的开展奠定基础,为学生资源利用提供基本信息和信息拓展的起点。在试验后的调查评价中,高达98%的学生选择浏览课程网学习资源为“在网络环境下最喜欢的三种学习模式”肯定了网站的重要影响;

3)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表5显示学习成绩有显著提高,表9中显示93%和89%的学生认为试验强化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网络环境开拓学习视野、拓展了学习空间,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强化了基础知识、重点知识的理解掌握,为法律知识的实际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由于具有信息承载量大,形式生动活泼的优势,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呆板、枯燥的形象,使教学活动变得形象、生动、丰富而更具吸引力。于是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使学习主体主动投入学习。一旦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学习就不只是获得知识的积累,而是更多体现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知识构建和能力训练,其结果必然是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第三轮教学试验中,笔者吸取了第一轮和第二轮教学试验的经验教训,改进了教学试验中的不足之处,教师加强了对基本概念和重难点知识的重点精讲、加强了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活动的指导,增加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的时间、加强了对学生电子作品创作活动的指导与监控,鼓励在学习中的探索与创新精神,所以票据法律制度专题试验测试成绩有较大提高;

4)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能力与素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及逻辑思维分析能力。

分别有91%、59%和86%的学生选择试验提高自主协作学习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提高信息素养信息能力。这一点在试验后进行的反思评价座谈讨论中也得到了证实。学生在回答“通过基于网络环境的《经济法》课程专题教学试验,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这一问题时给出如下一些答案:知识量大,学习资源丰富,浏览更多信息,学到更多知识。拓展知识空间,学习了很多书本外的法律知识、条文;增强逻辑思维能力,搜索、分类、整理信息能力,独立思考学习能力;学会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小组讨论提高了学习兴趣。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可以讨论交流不同观点,获取各种新鲜的观点,丰富自己的知识。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能力得到提高;参与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知识易懂掌握得较牢固;自学和讨论深化了知识理解与掌握,自主协作学习能力加强;提高了自控能力;能够用所学知识来诠释现实生活中的法律问题;短时间内获得更多信息,能够获得大量所需的知识点,且内容较具体、清晰;应用软件使用能力提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这些答案中有相当部分涉及到法律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思考、分析、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学习能力,搜索、分类、整理、判断、加工处理网络资源信息能力和自控、合作、沟通、交流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知识的转化方面,在能力的培养方面效果有限,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最大缺点学生依赖性强,缺乏主动性,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有直接的关系。而基于网络环境的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互动”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学生们在反馈的意见中这样写到:“特别喜欢分析讨论案例的那种过程,那时候真的是全神贯注去听的,这种方法加强老师与同学们的沟通。”“课堂上的案例分析对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具有很大的吸引作用,也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发现不足,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增加了互动交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会变得更加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网络资源找资料的时候,会碰到不理解的问题,就必须反复研究思考从而找出答案,有一个比较独立的思考的过程。小组及课堂讨论的时候再把自己所理解的讲出来,错误的地方通过老师、同学直接指出纠正,印象深刻。而且同学的发问就会发现自己忽略的或者还没有理解的问题,一起探讨解决,气氛活跃,思维主动。”“互动教学使师生之间知识的交流针对性强,见效快,激发了同学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可见,被动可以学到知识,主动更能培养能力。

上一篇:教育策略结题报告下一篇:优秀作业展评计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