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课堂效率教学经验交流

2024-10-06

提高学生课堂效率教学经验交流(精选11篇)

1.提高学生课堂效率教学经验交流 篇一

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实践经验体会

黄石九中徐锦霞

内容提要:“导学案”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发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模式。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它从生命现象的描述发展到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从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的宏观研究进入到与生命有关的一切领域的研究。我们生物教师应本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向,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强“双基”教学,注意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探索教学规律,努力寻找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

“导学案”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发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模式。

“导学案”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即创设情境、明确任务;组织学习、适时点拨;合理评价、情感推动。二是“学”,其中包括扫除显性障碍和找出疑难问题,也包括对教学内容要点的梳理和重点目标的明确。应当注意的是这里教师的“导”是为学生自学服务的,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二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导学案的课堂特点:一是以生物课程标准为主线,二是以学生为主体,三是以教师为主导,四是以导学案文本为载体。

“24字导学案”的内容即是“阅读感悟、自学检测、合作交流、展示点拨、分层训练、拓展延伸”,并以此为总纲,统领新授课、复习课、训练课、讲评课等课型的模式创建,分学科、分专题,构建若干操作性强的教学流程。新授课操作要领中复习巩固这一环节很重要,由二人小组复述昨天讲的知识,以克服遗忘,时间3—5分钟,由组员复述,组长纠正。本人觉得这样做很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新课首先是阅读感悟,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带着导学案上的问题,沿坡求源地去感知教材内容。学生自学可以看书、做标记、做记录、观察图片、查资料、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等等,但要学生控制好自学的进度,而教师一定要做到学生自学前坚决不讲,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阅读。对于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可让学生口述回答。对于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结构特点,可以利用挂图、模型等教具,让学生依图口述。通过课堂实践,已有一些学生能静下心来独立思考完成自学任务并帮助其他同学,这样做可比教师辛苦地讲授要事半功倍得多呢!

第二步是自学检测,通过导学案上自我检测中的典型问题,及时检测一下刚才自学的效果怎么样,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发现问题不讲,为后面的合作交流讨论做好针对性的准备。这一环节教师一定要忍住不发现学生的问题绝不讲课;及时发现问题思考对策。学生做检测题时,让他们先看提纲,而后带着问题粗读本节教材,再对照问题分部分阅读,结合课本插图及挂图、模型、标本等教具进行记忆。要运用边写、边读、边想时手、眼、脑等多器官的同时刺激强化知识,理解记忆。

在这一步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笔答练习,容易发现一些口述不易暴露的知识缺漏,有的学生常常写错专用的生物学名词,如把“肾”脏写成“贤”脏、液“泡”写作液“胞”、神“经”写作神“精”,等等。重视笔答练习,是解决学生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有效措施之一。

文图并茂是生物课本编排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这一步教师还可以加强对学生识图、绘图能力的训练,使学生会识图、学绘图、能用图。

第三步是合作交流,先由二人小组互相检查讨论,共性问题在四人大组中由组长组织讨论,要求会的教不会的,其他人可质疑可提问,从“听明白”到“想明白”再到“讲明白”,最终尽量达成一致。前面这些环节教师一定要做到不提问不辅导不出声,只是用眼看、用耳听、广泛收集信息,确定必须讲的部分,考虑谁替我讲。真正使合作小组成为培养合作能力和健全人格的训练场,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学会沟通、倾听、尊重、包容、欣赏。

在这一步可采用指图抢答的方法,这种练习方式新颖有趣,场面热烈,学生积极性高。如学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节,练习时,展示消化系统模式图指胃,让学生举手抢答下列问题:它的位置在哪里?结构特点怎么样?生理功能是什么?根据演练情况,最后教师作整体总结,对所学知识加以引伸和提高。

第四步是展示点拨,即把学习成果或者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黑板,讲台等进行展示,其他组进行补充、点评、质疑,教师起鼓励和点拨作用。

这一步教师讲难点、讲联系、讲规律;学生能自学学会的知识不讲,学生能合作交流学会的知识不讲,能以练代讲的就只练不讲。对于典型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再度展开讨论,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参与其中适时点拨;也可以以找错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纠错,教师适时点拨。点拨有语言点拨、体态点拨、符号点拨等多种方式,教师可根据不同情况恰当运用。展示可通过比赛的方式让各组参与,难点问题尝试让好生上台讲,必要时教师可适当指导和点拨。在此过程中学生能讲清楚的问题教师不讲,教师点拨时着眼于重难点知识、易错易混淆的知识、思维拓展之处,教师对学生发言中的亮点应进行鼓励和表扬。

第五步是分层训练,分层训练题要具有针对性,注意与自我检测题的呼应;当堂训练题要分层次设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层训练可以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组内进行互阅,学生能交流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完成,教师及时启发引导、点拨纠正;教师的反馈矫正要关注学困生,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这一步依靠习题进行训练。选题时注意知识的顺序和思维的顺序;知识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思维要逐渐拓展延伸。

分层训练时可指导学生善于联想,如某些相似性问题引起的联想,或由植物到动物、由动物到植物的联想,或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联想。

第六步是拓展延伸,以习题的形式呈现,挖掘学生的潜能,思考今天的课今

后的应用,为后面铺垫。做到新课不新、旧课不旧。这一步处理教材时要做好知识的链接,讲课时要提前做到知识的拓展。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可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结合课本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做实验,解决身边的问题。学生在实验中常会创造出新颖别致的解决办法,有时还可得到全新的结论。鼓励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有时有的学生突发奇想,提出质疑,对此教师不应一笑置之,而应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获得结论。

总之,我们生物教师在发挥“导”的作用的同时,要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説、讲、练、兵教兵等。学生当堂知识当堂消化,不留尾巴,做到“堂堂清”;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认真实施“导学案”,发现问提及时进行补偿教学,确保课堂教学高效率。

【参考文献】:

1.24字教学模式(新授课)操作要领

2.费维重,《生物教学与改革》团结出版社1991年北京

2.提高学生课堂效率教学经验交流 篇二

一、新课程形势下, 美术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美术课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同时在美术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惑, 主要表现在:

1. 教案中我们会写上教学目标, 但实际授课效果对三维教学目标反映的不太明显。有些教师为了追求“人文性”目标, 就偏离了美术课自身的特点。

2. 教学活动生动活泼了、多媒体技术丰富多样了, 但美术或教育内涵却变得有些淡薄了。

3. 课堂教学评价已成为常规, 但往往流于形式, 我们又该如何发挥评价的作用呢。

4. 优质课的标准是什么?教师该如何打造自己的优质课呢?

二、有效提高美术课堂效率的途径

以前总是有一些人认为美术课就是教师把范画往黑板一挂, 让学生临摹就行了。于是, 有些人把美术课称为“图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上采取生动的教学方法 (如运用多媒体、开设手工制作、故事与绘画、绘画作文等) , 使教学活动保持新颖性, 从而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情境设计的科学性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有些教育家提出“重基础、重自学、重方法”的教育理论, 我认为是非常贴近实际的。在美术实践中, 创新是其灵魂所在, 只有创新, 艺术才会有生命。比如, 我在《灯与光》一课中, 首先给出两个问题:什么是光?灯与光有什么关系?请学生分组讨论, 并将讨论的结果写在题板上, 由组长或小组代表加以评述说明, 让学生主动地尝试不同光的区分方法和各种灯的制作方法, 然后老师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辅导。最后让学生创作作品, 自己思考怎样才能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效果。这个环节老师要巡视指导, 表扬和鼓励学生。

四、巧妙讲评学生作业

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和空间, 展示自己所创作的作品。让学生互相欣赏、对比和总结, 提高学生自信心和保持对国画的兴趣, 耐心倾听学生所表现的作品制作过程和内心世界并欣赏他们成功的喜悦。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肯定会使学生感到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是值得尊重的、有价值的, 可以放心地去做。

3.提高学生课堂效率教学经验交流 篇三

[摘 要]:交流互动,首先,应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我们不妨先从师生之间的“互相问好”(greeting)开始。其次,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在讲授较难理解的课文前,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有关背景知识并提出教学要求,为学生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 交流互动 教学效率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的行为表现。在新课改理念不断深入的情况下,要想上好一节英语课,要求教师能够抓住时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中,主动交流、积极互动,在师生密切配合、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为此,我们也在英语课堂中做了一些初步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做好铺垫

交流互动,首先,应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我们不妨先从师生之间的“互相问好”(greeting)开始。苏霍姆林斯基说:“情绪的力量往往构成了教育过程中最微妙,也是最有意义的因素。”“问好”中就微妙地蕴藏着极大的情绪力量。作为英语老师,不仅要积极主动向学生“问好”,而且还要适时地用有声无声语言或者形体语言向后进生和犯过错误的学生“问好”,给他们一个良好的新境和昂仰情绪的感染,从而使他们更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师生间的互动。这也使得学生能够进一步地理解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要求。

其次,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在讲授较难理解的课文前,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有关背景知识并提出教学要求,为学生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主要做好引导工作,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学习新课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如在进行Abraham Lincoln一课的教学之前,先提问如下几个问题:

1.Who was American's first president?

2.Who's today's A merican president?

3.There was a very great president in America in the 1860's.Who was he,do you know?

这样,创设了学生学习内容的情境,使全体学生进入良好的准备状态,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一种探求知识的渴望。

二、学生自学,做好准备

学生自学本课教学内容,是交流互动的基础。在新授课伊始,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的教学目标,然后,向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后,由学生个人自学,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

例如,Abraham Lincoln一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

1.Learn useful expressions: no more than, in all, in one's spare time, break aw ay from, break out, set up, of one's own, join up, consider…as…

2.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3.Be able to recite the text.

4.Be able to tell something about Abraham Lincoln, using the useful expressions in the text.

三、小组交流,生生互动

在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小组一般由4人(优等生1人,中等生2人,差生1人)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在课堂上,小组汇报自学情况,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各小组的成员用英语汇报自己的预习情况,主要回答本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目标,组内成员采用轮流提问题的形式;小组长把各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巡视和参与,了解学生在交流互动过程中的生成情况。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要轻易地给他(她)“标准答案”,而是设法引导,让他(她)自己做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通过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组内同学相互学习,团结协助,共同达到学习的目标。

四、全班交流,师生互动

在小组讨论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经过一阵激烈的讨论后,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学习目标,突出关键问题;最后,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这样,不仅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的语言技能也得到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发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克服了以自我为中心、胆怯等不良心理品质。如在本课的学习中有的组提出:Why did the American people love Abraham Lincoln so much?通过引导、解答,并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获得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操练评价,反馈总结

在全班交流后,教师按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个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而课内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及时运用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从知识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练习测试。在学生自练的基础上,让其互评、互议、互批、互改,对其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教师也不急于讲解,而是采取全班讲座的形式,通过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手段来解决,这样的教学评价环节也体现了交流、互动的本质,而采用当堂检测教学效果的方法,反馈迅速,校正有效,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4.提高学生课堂效率教学经验交流 篇四

新黄浦实验学校刘 琼

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进行,牛津教材已在各校各年级中被广泛的使用于日常英语课堂教学之中。不同于以往传统教材,牛津教材的编排体系为“building blocks”,采用“功能--结构--主题--任务”相结合的途径设计教材。它把学生作为英语学习的主体,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语言水平在原有的 “block”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加深加宽以获得提高。这样每隔一个阶段再次出现呈螺旋状循环上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持续的发展。牛津教材十分重视英语作为语言工具的功能性和交际性,因此在每个单元都设置了各种真实生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况,让学生在这些情景中能自然,真实的学习并使用英语。

如何用好这套教材,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在40分钟内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保证学生课堂内的有效学习。

一、创情景,重习得

任何一种语言,它的主要作用都是被用来与别人交流,沟通。英语也不例外。学习它的最终目的就是能熟练正确的用英语进行思维、交流。因此语言的学习不能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与某些语法点和句型中。

牛津教材的每个单元为我们提供了真实的生活情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最大化的利用所给的各种情景,精心设计安排,创设相应甚至更多的情景,让学生在更多,更真实的语境中通过交谈,身临其境的边学边用,展开有意义的操练,使他们最终习得语言。这样的教学不枯燥,呆板,学生学的自然而开心。如四年级Class Picnic一课教学中,教师在已完成前几个单元教学的基础上实际了一个班级集体去野外郊游聚餐的情景。在新课引入之初就放入情景,教师告诉全班大家将要去郊游野餐并和学生一起讨论要为这次活动

准备哪些东西。学生在讨论中自然学习了新的单词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性的操练了 “What do you want for the picnic?I want...”能句型。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分小组,齐合作

在以往的课堂中,只有被老师请到发言的学生才能有开口说的机会,而其他同学大部分时间只能做听众。但若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小组中你说我听,我说你听一起交流。那每位学生在同一单元时间内说的机会无疑增加了许多,口头表达能力锻炼的机率大大高于一般形式的个别提问与回答。这样课堂效率亦得到了提高。

而且,小组对于集体大课堂而言是一个更开放、更安全的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更放松的畅所欲言。这对于一些缺乏信心,不敢发言的less able students的开口练习尤为有效。在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教互学,互相交流,彼此争论,共同提高。这样的活动对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与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三、分层次、定目标

我们在每个单元备课时不仅备教材而且备学生。所谓备学生就是针对学生具体情况设计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及各环节的具体教学步骤。如同手指各有长短,每个教学班的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在备课时不仅备教材内容更要备学生,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能力与需求把教学目标分层处理。

每节课制定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在完成课内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适当的扩展。而扩展的内容即发展目标对less able students只要求理解和认知,对more able students则进一步要求在理解的层次上加以运用。对不同层次学生作不同要求符合学生的特点,使他们在拓展课本外知识的同时学的轻松愉快没有负担,课堂效率自然得到了提高。如教学5 A交

通工具一课时,课内目标是掌握句型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I go to school on foot / by bike / by car / by train”。教师在设计这一环节时首先引入了一些年龄、职业各不相同的人。在交待他们的背景之后,教师创设了不同职业、层次的人各自出门去不同的目的地的情景。要求学生结合各自已有的生活经验讨论这些人所选用的交通工具。学生立刻兴致勃勃的分组讨论。结果除了课本内提供的交通工具之外又扩展了airplane, motorcycle, taxi和boat等工具。教师马上汇总这些相关词汇再进行替换练习。课后大部分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本上的单词、句型对扩展的单词及人称亦早已熟记在心。还有个别学生虽然不能立刻运用但也有基本了解。

5.提高学生课堂效率教学经验交流 篇五

从事教学这几年,教师常常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的很痛苦。我们应该向课堂的35分钟要效率,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通过思考,我认为可以从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如果学生不愿学,不想学,那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一句空话,研究表明: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对某科学习越感兴趣则学习越有信心,学习结果也会越来越好。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学生的自主意识就会越强。那么怎样的教学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略有所悟:

a、有兴趣,就是教师所教的内容,学生可以满怀兴趣地去学。b、有品味,就是学生觉得教师所教知识内容精深,值得品味。c、有新奇,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新颖,学生觉得新奇,体会到学习是一种乐趣。

d.有余味,就是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感到有思考的余地,可以提出问题,从而产生继续探索的求知欲望。

由此,教师应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教学做到“有品味、有新奇、有余味”,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主动

地探索知识,也就能表现出自主学习的行为。这也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保证。如,我在教学“比的意义”时,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上的许多有趣的比:拳头的周长和脚长的比为1:1;心脏和体积与拳头的体积比为1:1;身高与胸围的长度比为2:1;身高与脚长的比为7:1。让学生知道根据这些有趣的比,可以在买袜子、衣服时提供参照等;公安人员可以凭罪犯的脚印,可以算出罪犯的身高等等。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扩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加强小组合作,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成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我在教学“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有同学提出:圆面积不仅可以用S=2πr 这个公式来计算,还可以用S=1/4 cd或S=1/4πd2 来计算,这时,我及时捕捉了这一创造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充分研讨,期待着求异思维的种子再一次萌动。

11充分酝酿之后,学生陈述了S=cd或S=πd2的来由,清晰4

4的思路,流畅的表达不禁使我感叹:只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学生就会有意外的创造。又如在教学《年、月、日》时,考虑到这部分知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有一定认识,只不过这些认知在学生头脑中可能还是零散、杂乱的,有些还是未必正确的。课前,我请同学自

愿寻找合作伙伴,可以是原小组成员,是最好的伙伴,更可以是自己的家人、朋友,或共同看课本,或一起查阅资料,或提出预习中的疑难点共同讨论。课上展示时,学生们不仅将基本知识说得清清楚楚,而且将难点问题“为什么2月这么特殊”,“为什么会有平、闰年之分”也讲得津津有味,还有的同学边指着左拳边将有关记忆大,小月的顺口溜背得滚瓜烂熟。

三、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要实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就要注重他们自主“探究”,“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如在听一位教师教学“量长短”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四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在6枝铅笔那么长,还有的说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听

了这堂课之后,我们发现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 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四、注重课堂作业的布置,减轻学生负担。

数学课的课后练习,是理解巩固数学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有选择的安排课后的作业练习,而不要把多做练习作为提高学生成绩的法宝。事实上,学生的作业有相当一部分是机械重复的。因此,在布置作业时,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实际精选习题,尽可能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选择不同的习题。为了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禁止重复作业和无效的“题海战”。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合理设计精练作业并体现层次,因材施练。作业和练习的设置呈阶梯式,供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使用。

第一梯度:设计基本的、简单的易于模仿的题目,促进知识的内化和熟化。低起点、降难度的作业适用于学困生。

第二梯度:设计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的供大多数学生使用的题目,加强对知识的同化。这类题目适用于中等生。在读书笔记中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写出读后感,并能结合课文中心提问。教师平时多鼓励、勤反馈,作业快速批改,互相订正。

第三梯度:设计一些思考性和创造性较强的题目,供学有余力的学生使用,以利于对知识的强化和活用,这类题目适用于优等生。在读书笔记中,读后感要有灵感的、智慧的火花,提出问题并善于解决,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平时多鼓励学生自学,充分挖掘其潜能,总结规律,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6.提高学生课堂效率教学经验交流 篇六

摘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实施素质教育时期的一个热门话题,究竟怎样为学生减负,怎样提高教学质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潜心探索的问题。

当前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长期以来困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难点问题,也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一大障碍。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以下简称“减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之需。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令人担忧

据国家统计局、教育部最新调查显示,有35%的校长、37%的教师和58%的中学生认为

课业负担“比较重”或“较重”。目前,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仍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许多中小学生存在作业多、考试多、补课多、睡眠少、体育活动少、社会实践少等“三多三少”的状况。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特别是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呼声。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表现

(1)是学习时间偏长,学生睡眠不足,有的学校不执行规定的作息时间,上午课程安排

密度大,放学时间在12:10以后,学生普遍感到饥饿和疲劳;中午作业较多,不能适当休息,导致下午精神不振,学习效果较差;有的学校晚自习时间太长,学生每天学习累计时长超过10小时,多数学生睡眠不足。有的学校节假日依然组织高

一、高二补课,甚至要求初中学生补课,加重了学生经济负担和学习负担。教师拖堂现象普遍,拖堂其实质就是教师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是失败的教学行为,反映出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不强,教学效率不高,教师没有权利占有学生下课休息、调整的时间。

(2)是作业超量,考试频繁,学生作业量大,练习题目偏难偏深,题目机械重复,各科老师布置作业缺乏统筹。有的教师还布置惩罚性作业,要求学生将错字、错题重抄10遍甚至100遍,学生心理、生理受到严重伤害。各类考试频繁,单元考试、月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应接不暇,学生来不及消化吸收,只能被动应考。有的学校过早结束新课,忙于针对中考、高考的模拟考试,结果收效甚微。(3)是开展活动少,各类补习多,一部分学校擅自加语数外课时量,削减体育、音乐、美术及活动课程,学生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和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学校沿用时间加汗水的教学模式,把提高质量的希望寄托在苦干上,有的家长违背子女意愿,要求子女参加奥赛班、兴趣班,考级班和补习班,多数学生对周末补习感到苦不堪言。(4)是学习压力大,心理负担重,对学习优秀的学生来讲,家长期望值高,升学压力大,越临近中考、高考,面对的压力就越大。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而言,在学习上往往得不到教师、家长的关爱,丧失学习兴趣,即使没有补课和太多作业,学生也会把正常学习和作业看成是沉重的负担。一些学校按照考试分数公开给学生排名,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过重的影响

中小学生正处于最佳发育、成长阶段,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中小学教育有根本任务,就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这个阶段的教育将影人的一生。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身心能量是有限的,人的身心潜能的发挥也要符合客观规律。现在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强迫发挥其身心潜能,使学生的生理、心理负担处于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状态,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一种摧残,会造成破坏性的后果。这就象用超过弹性限度的强力来拉伸弹簧,即使弹簧当时没有被有被拉断,但那种看不见的弹簧的弹性已经受到破坏。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也必将导致学生身心的损害和提前老化。心理学规律还强调:过量的反复的强烈刺激引起的过度兴奋将导致抑制。对中小学生的强刺激(包括过量的反复练习,偏难偏深的学习内容,频繁的各种考试等)不仅由于造成抑制对其学习阶段会产生消极影响,而且在学生结束学校教育、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身心能量的发挥方面,也会产生破坏性影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隐性危害就在这里。

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不仅仅是教育内部原因导致的教育问题,也是

社会诸多原因综合影响形成的一种复杂的教育现象。

(1)是妨碍素质教育实施的体制性障碍没有消除。在社会转型,体制转换的矛盾凸显期,追求升学是人们在客观现实和利益驱动下主要的教育价值倾向,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依然十分明显。同时,我国就业结构和人才成长道路单一,重智轻德。片面追求高学历倾向传递到教育内部,造成中考、高考竞争持续升温。(2)是办学指导思想存在偏差,不少地方领导虽然重视教育,但是抓教育工作简单化、片面化,习惯于像经济上抓GDP一样在教育工作中抓升学率,并以此作为考核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主要指标。一些新闻媒体大肆炒作高考升学率,误导公众对教育的正确认识。一些教育管理者和校长勇将高考,中考指标目标层层分解,把压力由教师传递给学生,致使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长期减不下来。

(3)是传统教育观念的惯性作用。从1905年癸卯学制的建立到施行。现代教育学制到今天不过百年时间。受上千年封建传统文化,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冲击和惯性作用,我们在传承民族传统的同时,考试唯上、分数唯上的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时常干扰着基础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

(4)是教师教学水平亟提高。学生课业负担减不下来,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据调查,48%的公众认为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低水平教师往往驾驭不住教材,依靠课后补习和反复演练迫使学生掌握知识,更有教师布置惩罚性作业。不仅体现了师德缺失,更反映了教育教学水平低下。

减负势在必行,但减负不能减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探索创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一种活泼生动的学习局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涉及的因素很多,怎样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以下分三点论述: 首先要重视课堂中的情感因素,先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

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生的本位观,遵循民主的教学原则,尊重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都有发挥特长的机会,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地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注意优化课堂气氛,首先做好自我定位,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当学生口答完毕时,教师可以用“说得很好”“我和你的想法基本相同”。话虽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与融洽。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

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教学过

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培养兴趣。“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教师就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

氛围,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沉浸在愉悦的气氛中,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小时、分的认识》一课时,课始师生的交流:“同学们,你们的学习生活是怎样安排的?”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接着说:“时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时钟。”一节课就在和谐轻松的情境中开始了。精心设问,激发兴趣。

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好奇是儿童的天赋,问题是数学 的灵魂,有趣味的问题有其独特的魅力。教师要精心巧妙地设计问题,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如在教《圆的认识》一课时,出示一根细绳,绳子的一端系着一根粉笔,把绳子的另一端用图钉固定在黑板上,接紧细绳,旋转拿粉笔的手,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圈。提问:粉笔转动时,为什么不跑到别的地方去,却能形成一个首尾相接的曲线——圆呢?造成学生渴望解开奥秘的心理状态,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强烈兴趣。活动多样,保持兴趣。

学生在学习中对单调的活动容易产生厌倦,因此教师要善于调节教学活动,让学生始

终处于积极状态,在师生共同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如在教《分数的意义》一课时,让学生提前准备一张纸和一些火柴棒,指导学生用纸折出1/4,拿出6根小棒,问它的1/2是几根?学生可以动手操作体会分数的意义,另外设计一些抢答题活跃气氛。这样可以加深印象、巩固新知、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设计竞赛、提高兴趣。

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将竞赛引入课堂,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练习效益

会起积极的作用。如接力赛、猜谜语、对口令、邮递员投信、摘桃子等游戏形式在课堂教学中的恰当应用,都可以使学生受到鼓舞,更加热爱学习。

注重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把“想”的时间还给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发展探

索能力。如教材中所出现的“通过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什么规律”,“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等,这些都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认识过程,亲身感知和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说出自己的思路和见解。

把“问”的权利放给学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多问是开拓创新之门的

钥匙。教师要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在教学《分数意义》时,为什么单位1的“1”字要加引号?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为什么可以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的数据”?鼓励学生多去探索,让学生各抒已见,在热烈的讨论中解“疑”。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

教师精讲的同时还要为学生多提供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动起来,课

堂“活”起来。使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姿态,主动参与讨论、汇报交流、提高质疑、争论释疑的全过程,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辨别问题、创新发展的能力。把“练”的舞台供给学生。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为学生搭设一个“练”的舞台,提供操作实践的机

会,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嘴,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中尽情地展示,不断地创造。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精心设计多形式、多层次的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总之,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丰富而复杂,教师比较难掌握。但教师只要多与学生接触,与他们谈心,和他们交朋友,并且态度诚恳热情,尊重他们,也能够比较准确地发现他们的思想倾向,进而努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这条道路上,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寻找更为完善的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7.提高学生课堂效率教学经验交流 篇七

一、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语文目的性的教育

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语文目的性的教育, 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的时候,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习惯、态度, 学习方法、学科偏好, 甚至是学生的家庭背景, 然后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可以讲讲生活道理, 也可以说说语文的实际用处, 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在现实生活中是多么重要。说理方式要新颖, 事例要典型, 学习目的要明确, 这对学生学习好语文将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老师如能较好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这将是保证学生自觉学习的前提。很多学生对语文这个学科不感兴趣,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语文老师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我在和学生交谈的过程中, 了解了学生不爱学习语文的几大原因:语文是国语, 普通话大家都会讲;课文不精彩, 念起来没劲, 特别是文言文;老师讲得枯燥乏味, 千篇一律, 没激情。老师每节课都重复讲单调的内容, 学生怎么会爱听呢?所以, 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 尽可能地讲一些学生喜欢的而且有时代感的内容。

当然这些内容要和课文有着必然的联系, 不是不着边际, 瞎扯一通。如在讲孔子的文化经典时, 我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如果要选择一个中国文化的代言人, 孔子和章子怡那一个更合适?”一提到章子怡, 很多学生为之振奋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章子怡这个人物有时代感, 投学生之所好, 使很多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转向了课堂。

2. 根据不同的特长生, 举办不同的课外兴趣活动。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每位学生的兴趣都不一样, 特长也有所区别, 有些人喜欢书法, 有些人喜欢美术, 有些人喜欢唱歌, 还有些人喜欢体育。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 课外组织不同的活动, 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 当然, 不论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得怎样, 老师都要以表扬为主。学生的才华得到展示, 得到认可, 对学习自然就有了较大的兴趣。

3. 老师要和学生友好相处。

在课余时间, 老师要时不时地和学生接触, 时不时地和学生谈心, 不仅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 更要关心学生的生活, 关心学生的心理, 让师生友好、融洽地相处, 让学生信任你、喜欢你, 用老师的人格魅力来感染每一位学生。这样, 在上课的时候, 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围着你转, 在无形中会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上课要灵活多样, 生动有趣

老师对于不同的文章要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对一门学科是否有兴趣, 跟老师讲授是否得法关系极大。中学语文教材深浅不等, 题材不同, 体裁不一, 风格各异, 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基础、方法也不尽相同, 这就要求我们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精心设计教案, 认真备好每一个学生。

如上《岳阳楼记》时, 用两课时, 要求教完能背诵全文, 讲析文句。第一课时我用10分钟正字正音, 示范表情朗读, 用15分钟, 让全班齐读、自由朗读等方式要求学生读上口, 读出味, 一改以往老师串讲、一讲到底、课内分析、课外自读的老办法, 而以多读试讲为主,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读了25分钟之后, 要求各人对照注释默看5分钟, 可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实在不理解的注上符号, 在我巡回时询问, 然后以15分钟时间同桌两人交替试讲、讨论, 要求讲得清楚明白, 有声有色, 传情达意。第二节课, 先以25分钟分别请五位同学各讲一段, 我订正、小结。在剩下的20分钟里, 要求学生熟读全文, 准备背诵。下课前齐背检查时, 大多学生都能背诵全文, 个别反应稍慢的也记住梗概。这样处理, 既减轻了学生课外负担, 培养了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 又激励了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老师要身体力行, 做好学生的榜样

在教学过程中, 我越来越感觉到, 老师是否身体力行, 做好学生的榜样, 对学生是否认真学习将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文, 许多学生都把它视为学习语文的一道难关,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由怕写到敢写、想写呢?我觉得首要的一点就是老师要“下水”指导。如果语文教师只停留于一般性地架空出题、批改、评讲的话, 往往就会出不准题, 改不好文, 评不到点子上。如果我们也经常和学生一起写一写, 甚至再大胆一点, 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学生听听, 让他们评评, 那么, 由于自己经历了写作全过程, 尝到了提笔作文的难易, 出的题就会接近学生的实际, 改起来也能抓住要害, 评讲时就比较能说到点子上, 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对学生起到激励和带动的作用。

8.调动学生情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八

关键词:情感;语言;内容

一、教师利用课堂语言调动学生情感

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求在“传道、授业、解惑”中注入情感因素,这突出表现在课堂语言上,因为我们是通过语言来表述思想、传达内容的。如果没有语言,再科学的内容也难以讲清,再深厚的情感也难以寄托,再严密的推理也难以传授。英国教育学家罗素说:“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兴奋剂、冲击波,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教师用富有情感的语言拉开讲课的序幕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如:二年级的一节音乐课“你就是我的眼睛”,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盲童的故事。从一开始就介绍了盲童的内心独白:“有位小朋友,他和我们一般大,从小他就不知道花草的颜色,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看到这个世界的颜色。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盲童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来做他的眼睛,一起帮助他。”动情的语言把学生自然地带入了盲童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的同情心油然而生。所以在教唱这首歌曲时,学生的情感就处理得特别好,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对盲童的关爱之情已经得到体现。

二、通过课堂内容调动学生情感

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课堂教学必须激起学生高昂的情绪。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微小。只有靠学生内在的情感动力,才能推动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课堂教学内容是一节课的主体,我们应该从教学内容上激发学生的“情感动力”。

三、理解尊重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

1.学生一般都非常重视老师对他们的态度以及评价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对后进生不仅不能歧视,反而要加倍地呵护他们的自尊心,尽量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以便激励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对学生进行评价应采取多样化、多元化。如:教师可用评等级、写评语、表扬或批评等评价方式,这些方式可以起到强化动机的作用,激励学生学习。学生需要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以及正确的评价,学生得到了理解,他们的积极情感就得到了发挥,自然而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教学过程也就能更順利地进行,从而课堂效果也更加明显。

2.尊重学生的情感,是教师维护和开发学生主体性的起点和关键

忽视了这一点,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在内心深处就会产生对立情绪,教师的其他一切努力可能都会落空。教师要信赖每一个学生,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教学中尽量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要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才能的。现代的学者普遍认为,教师应该减少对学生的控制,尽量多地给他们提供自主、主动和自我表达的机会,这样才能创造更有效的学习环境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应突出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任务的价值,而不要过分关注学习结果,使学生减少焦虑。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不会感到害怕,就会敢于开口,做到学以致用。学生在该行为中得到满足,内部动机也得到了激发。

3.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地位和极大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因而要把教学过程组织成学生动脑学习、积极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和才干、陶冶情操的过程。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造的火花。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教学亲切和蔼、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这样学生的学习情趣就会油然而生,情绪饱满、思维积极,教学双方融洽地实现着认识的、情感的交流,就会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在教学时创设一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气氛,是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重要环节。

在面向未来的教育中我们应充分认识情感因素对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巨大作用,情感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应充分发挥人的情感潜能,重视情感因素,从而利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肖川教授说:“有探索者的地方,就会有心;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爱;有爱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音乐老师们,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一起去发现吧,让我们的音乐课堂变得更加有效。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三兴小学)

9.提高学生课堂效率教学经验交流 篇九

当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过重课业负担一直是摆在我们当前教育教学模式瓶颈的一个难题。

一、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基本表现

1、教学质和量的不统一。

“质”反映了政府、学校和家长根据教育规律,对小学生必须完成作业的内在要求,即必须完成一定量的练习和作业。“量”反映了对学生课业数量的要求。以“量”求“质”,促使二者不统一,课业量超过了学生的承受力。

2、目的和手段的不和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师和学校获得好的声誉等都是学生完成课业的目的。然而,为达成这一目的,其手段往往超越了学生的承受极限,教辅书、补课班就有了生存的环境,其结果却适得其反,最终使政府、学校、家长的目的不能实现。

3、教学要求与考试评估的不一致。

虽然教师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但是学习的个体差异明显,保底教学显然满足不了考试的要求,虽然规定“小学生每天学习时间不超过6小时,但仍然在教学上增加了学生在校的课业时间,这校就给学生增加了砝码。

4、考试排名给学生造成过重心理负担。

归纳为八个字“超量,超时,超标,超度”

二.形成原因分析:

1.政绩作怪,政府教育部门,学校,老师,过于看重成绩,政府看的是群众满意度,学校看政府满意度,教室看学校满意度,学生满意度很少有人关心,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2.教师水平不高,对课程的理解和把握不准,驾驭课程和课堂的能力不强,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方式粗暴简单,模式呆板。但又要保证教学成绩,所以,在没有巧办法的情况下,就要用拙办法来解决。用学生过重负担来换取成绩。

3.学校没有找准减负而且必须高效的新路子,这是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

4.家长和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在不懂教育的情况下,提出违背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想法和要求,过分要求高分,“分分是命根”陈旧恩想仍在束缚着人们的头脑。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应该明白:学生不是容器,填鸭式的教学法并不能奏效。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不是数量问题,而是质量问题。因此,只有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把握关键知识点,通过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对知识进行讲解,合理地利用学生的时间与空间,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达到有效减轻课业负担的目的。学生们没有了沉重的课业负担与压力,自然就会以一种轻松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这样才能从学习中体会到快乐,在快乐中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提升学习效率。

减轻学生负担,落实素质教育,已经是老的不能再老的话题了,减负的口号也已经喊了多年,可由于种种原因的存在,我们的学生们依然学得很累,且缺乏失效。老师们都有一样的困惑:都说付出就有回报,为什么我们付出了那么多,却收获甚微。怎样才能减轻老师学生的负担,教给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让自己的课堂达到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呢?我个人应该觉得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落实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健康健全发展。

教学无目标,就如旅途无路标,根本不知道去向如何,就更谈不上有效了。只有教学目标明确了,你才知道教什么,怎么教,进而去探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往往存在着一种偏向,重视的只是知识目标,至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总觉得一节课那么短,可不能浪费了,把分数抓的牢牢的就行了,什么方法指导,情感渗透,先放一边吧。常此以往,就形成了教学中的怪现象:某某同学上课很努力,下课也很刻苦,可就是成绩不见起色;某某同学其实很聪明,可就是是非不分,正事不干,就沉迷于游戏聊天混日子。缺少科学的方法,缺少学习的热情,没有理想,人格扭曲等,不就是我们在三维目标上“精打细算”的结果吗?

正确地确立并落实“三维目标”,不仅能够达到知识认知、思维训练、健全人格的作用,而且能使他们更聪明,更高尚,健康健全的发展。所以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落实三维目标,对教学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结合自身优势,打造个性课堂 在新课改的潮流中,新颖的教育理念,多样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教育更应与时具进。我想表达的想法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条条大路通罗马”。任何人不能给课堂教学制定一些硬性的评价指标:比如一节课只能讲15分钟,课堂气氛一定要“热闹”,教学手段要花哨,教师表演要唯美,否则就是失败的课堂。其实,我们都知道,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适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作为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学科特点,优化教学方法,打造张扬自己个性特长的理想课堂,而不应该是邯郸学步或千人一面。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静下心来,潜心设计,精心琢磨每一堂课,就一定能不断进步,呈现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和谐课堂。

三、明确教育目标,从思想上杜绝“高负担等于高质量” 一般,我们所说的“课业负担”是指学生在课业方面应当担负的责任、履行的任务和承受的压力。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实际上是指要减去超出学生所能承受的量或限度的那一部分,并不是放任学生不完成课业任务。

教师在针对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而进行的—系列教学活动中,首先就要明确教育目标。要想更好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就要通过各种方法提高我们的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不是盲目地加大学习量。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关键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杜绝“高负担等于高质量”的片面质量观。

当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准确地把握关键知识,就可以更快速地对知识进行理解记忆,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还可以提高学习质量。同时,只要找到了知识的重点所在,学生对学习也就充满自信,学习负担自然就会减小。

对关键知识着重讲解,也可以进行反复讲解,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学生的记忆效果。学生掌握了关键知识,对其他知识的掌握也就会更加容易,更加快速。学习就会在学生的心里变得更加得心应手。心理压力少了,课业负担也自然会减轻。

提问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教师利用提问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关键知识的认识与思考,更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努力让学习在学生的心中成为一种乐趣,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负担。

四、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仍是当今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

部分学校仍存在:拖堂、补课现象,这也是学生负担过重表现之一。本来一节课可以掌握的知识,却要占用学生宝贵的课间休息时间,甚至还要补课才能掌握,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下降,学生的负担大大加重。

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应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真是至理名言。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他们本身掌握的知识是贫瘠的土地,那么学生知识的幼苗又怎么能茁壮成长呢?所以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掌握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知识。一是经常学习教育理论,订阅各种教育刊物,从中获得教育新信息,吸收新营养;

二是多参加群众性的教研活动,从中吸取精华抛弃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规划出新颖的教学目标;

三是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要走特色之路,根据自己的学生特点,设计出新颖、富有活力的教学过程。一定要备好课,高质量的教案是向40分钟要效率的基本保证。

五、提高课堂效果,巩固课堂知识,在布置作业上巧下功夫。巩固练习,题量的多少并不是与学习成绩成正比的,如果学生内心反感,无论做多少练习题都是无效的。如果作业中许多都是机械重复的知识,做多了学生自然会失去兴趣,产生反感心理,影响他们正常掌握知识。可见,为学生布置作业未必“多多”就会“益善”,而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精心选择,抓住知识的关键所在布置作业,做到精益求精,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而非增加数量。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负担过重,畏惧或厌烦学习,把学习视为一种迫不得已、很难接受的事情,就会出现明显的抵触“课业负担”的行为。

10.提高学生课堂效率教学经验交流 篇十

我县实施高效课堂已三年了,已经进行了两次达标赛讲,教学效率大幅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最近,我总思考:怎样在高效课堂中打造出高效而自主的学习效果,为此也进行了不少的实验,现在,我更加的坚信:高效教学的课堂更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适合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索研究,更适合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自主合作、探索研究、创新、概括和口语表达等能力,更有益于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自主。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与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提炼教学语言,构建高效教学,促进数学课堂的高效、自主。在教学中,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关键性语言和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层递性教学环节的设计,有时甚至一句话就决定这节课的成败,这也是每个教师的理想和目标,正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数学课堂教学要走向高效,有一条清晰的“线路”是前提和保证,这就是自学的效率,而教学中,关键性语言的提炼更具有启示、指引学生探索、研究这个“导航”功能,这样,数学课堂才能更好的去除冗繁而高效,从而使课堂教学高效的生成。提炼教学关键性语言,构建高效教学环节,就成了数学课堂的高效的“催化剂”和重要保障。

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一节中,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如何把立体的长方体表面积转化成平面的6个面总面积的计算是本节课的关键点,因此,针对利用长方体相对的棱长

度相等从而找出各个面的长与宽并计算出各个面的面积也成了这节课突破的重点和难点。于是,在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并计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1、你认为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6个面的面积之和)

2、如果沿着一条棱把长方体剪开,你猜会怎样,想象一下?(长方体的表面所有的面都会展开在一个平面上„„)

3、仔细观察长方休的展开图,你发现了什么?(它们各自的长与宽总和长方体的长、宽、高中的两个有关系„„)。

4、你能快速说出各个面的长与宽,并准确计算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吗?

5、试着测量计算出你手中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合作探究,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6、交流、总结长方体表面积的不同计算方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较好地自主学习,研究探索出了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不同方法,而且能较好地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鲜明的具有针对性和层递性的教学环节的制订,更好地帮助学生把立体图形转化成平面图形简单的几个面面积之和的简单计算,而且教师简单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就起到了让学生目标明确,探索研究新知的作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体验了知识形成并获取新知的全过程,更能培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会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索、创新、表达、总结等多方面能力,在这节课中,课堂结构比较清晰、明快、整体感强;教学素材比较经济、高效、少而精练;时间控制的较匀称、舒缓、恰到好处;活动展开的也比较体现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要言不烦;教师上课也比较轻松、自如、胸

怀全局;学生学习的愉快、主动、学有成效;„„这节课在高效的教学成就了课堂的高效!

二、做好铺垫与引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高效、自主数学课堂的形成。

关注学生知识基础,做好知识铺垫,站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准确的把握教学目标、教材和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形成技能,让教学简单而高效,这是每节课成功的保证,更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所以,做好铺垫与引路,渗透学习方法,才能更好的成就高效的数学课堂。

在解方程一节的教学中,课前我设计了这样的复习铺垫,并教给学生一种知识迁移的方法,学习利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解方程,希望在课前复习铺垫中,奠定研究新知识成功的基石。复习:在()里填上合适的数:()+4=6„„学生在充分练习之后,在研究解方程a+4=6时,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研究之后,有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a=2,并且说出了这样的想法:解方程a+4=6,我就把它看成()+4=6,想想:6-4=2,所以解方程a+4=6中,当然是a=2了。我追问:如果用一句话表述一下这种方法,你会怎么说?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求加数用减法。接着我引导学生验证、理解掌握。师:很好,不但有思考,而且上升到了理论上的总结,很会学习。那么,究竟这句话是否正确呢?现在我们就来充分的验证一下,检验这句话是否正确吧。学生充分动手解此类方程,进行验证,然后汇报、总结。师:你是怎样验证的?说说你验证的过程?学生汇报验证过程。我是这样

想的:解方程a+2.1=7,利用以前学过的()+2.1=7来表示,就求出()里应该填4.9,解方程a+2.1=7,a=4.9„„这种类型已经非常熟悉了,两数合起来是7,一个数是2.1,另一个数就是7-2.1=4.9了,于是规范解题格式就可以了,并引导学生检验:把a =4.9代入方程左边进行检验,结果通过计算发现,方程的左右两边都相等,所以,a =4.9 正是方程的解,因此,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经过学生的思考、总结,学生对此类方程可谓印象深刻,以此类推,放手引导学生用这样的方法进行研究,其余类型自然可以轻松掌握了。

温故而知新,利用学生已有只有知识经验稍加思考,整理,这节课的新知识就轻松掌握了,教师剩下的工作就是引导,稍稍点拨,并帮助学生练习、提高就行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会学生知识的今天,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同样重要,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动脑探索活动,研究新知识,为他们今后的自主学习奠基,让学生合作、探索、研究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有较多参与的机会,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学生学得积极认真,久而久之,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也会逐渐形成,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会与日俱增,学习兴趣更会日渐浓厚,何乐而不为呢!站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做好知识的铺垫,渗透学习的方法,成就简约、高效、自主的数学课堂,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利用学科整合,找准契合点,成就数学课堂的高效、自主。

整合学科,找准契合点,设计高效教学,打造高效、自主的课堂,这是教师教学思想的折射;是数学学科本身逻辑、严谨的魅力凸现;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的完美演绎。

如:在《方程的意义》一节的教学中,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关于天平平衡的特性及其使用方法已经非常了解,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学生利用天平的平衡就可以自然的过渡到等式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含义,进而研究出什么是方程,有什么特征,使学生轻松地明白:原来把已平衡的天平左右两边数量的相等关系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就得到了一个等式,像这样的等式中有个别量用未知数表示,得到的含有未知数的相等数量之间的关系式就是一个方程。于是,我在课前设计了一个让学生组合数学信息,制造天平平衡,并用式子表示出来的研究活动。学生利用已有的数据得出了不少的等式,其中自然也包括有方程了,其中,不但加深与巩固了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还能熟练掌握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并做到正确地判断什么是方程什么是等式。

11.提高学生课堂效率教学经验交流 篇十一

一、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激发学生的情趣

环境育人已成为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共识。我国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向我们讲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孟子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于是,孟子就常学别人哭拜,母亲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杀猪的游戏,孟母只好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从此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就不再搬家了。最终孟子成为一代大儒。由此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样,学习语言也离不开环境。正如,一本书上所说:“学外语就像学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泡在水里,而不是偶而沾沾水(get a sprinkling of water now and then),学生必须潜到水里去(be ducked down in)。这样,他才能像一个熟练的游泳者(able swimmer)那样乐在其中”。因而教师要为学生刻意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

⒈课内英语氛围

刚上英语课时,教师就要用英语向学生问好,作自我介绍,激发他们的兴趣;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并善于用英语表扬激励学生,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Good! Wonderful!Excellent!”等。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生活语境,如互相打招呼问好,去商店买卖东西,相约放学一起回家等,教师和学生一起扮演角色,学生仿佛真的在英美国家练习英语,严肃的课堂变成了生动活泼的英语交际场所,给学生增添了无穷的情趣,因而学生参与性很强。

⒉校园英语氛围

课堂上学生会话交流,这个练习量还不够。因此,还要为学生创设仿真的口语交际与应用环境,我们可以在学校建立英语角,每周确立一话题,这一话题要拓展课本知识,又要来源于生活,是学生喜闻乐见,经常说到的内容,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掌握英语。

二、利用电化教学设备和直观教具实行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

任何语言的交流都是在特定的情景中进行,所以利用电化教学设备和直观教具实行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情趣成了我们英语教师的当务之急。

通过电化教学设备和直观教具,有利于教师创设符合语言真实性的情景,学生见其形,听其声,把语言和形象,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学生多种感官参加记忆,多种渠道输入信息,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记忆会更加牢固和准确,语言技能会更加熟练。由于电化设备和直观教具提供生动直观的形象,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兴趣和情绪,英语课堂教学不再是枯燥无味,趣味索然,而是生动活泼,饶有兴趣的语言实践过程。

比如教学习用品时,可以拿出铅笔、钢笔等,向学生介绍This is … 。学生一目了然;在教动物类单词时,可以让学生看着画面,听着cow的mow, mow … pig 的 oink, oink … duck的quack, quack …的叫声,课堂上一片英语朗读声和动物叫声,伴随着学生们的欢笑声,整个教室洋溢着愉快的气氛。

三、利用简笔画激发学生的情趣

简笔画的特点是简炼、概括。在黑板上寥寥几笔就可以勾画出一幅能表达明确概念的画。它表示的各种形象给人一种简洁风趣之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活泼又主动地学习,很受小学生的欢迎。

比如教smile, laugh, sad, angry等词时,用英语解释很难,用中文解释学生又很难记住词义,容易混淆,但使用简笔画后,既激发他们的兴趣又能使学生记牢词义。

四、游戏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

小孩子天性好动,乐于参与游戏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运用游戏能够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情趣。知识学习溶于情趣盎然的游戏之中,必然会在短时间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巩固单词时,可以做What's missing?游戏,这种快速说出抽取单词的游戏既可训练学生的观察和反应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巩固对话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学生扮演起来煞有其事,令人忍俊不止,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表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学生通过游戏享受到快乐,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因而促使他们对英语产生兴趣而乐于学。

五、采取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情趣

小学生的好胜心和荣誉感较强,他们乐于参加竞赛活动。所以,在英语课堂中适当采用竞赛的方法,可以使课堂气氛热烈起来,有效地激发学生情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比赛可以分小组竞赛,男女生之间竞赛,个人挑战竞赛等。通过竞赛,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起来,学习自觉性增强,学习效率随之大大提高。

上一篇:树立创新理念、强化创业能力、促进***公路和谐发展下一篇:户外广告整治总结